第一篇:领导科学笔记第四章到第十三章
第四章 领导观念
1、领导观念的基本内涵:专指领导者对领导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本质认识或反映,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其形成是选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2、现代领导观念的基本特征:第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备坚定的、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二,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要摒弃或改变那些已经过时的、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旧观念,又要树立符合时代需要的正确的、进步的新观念;第三,既要有中国的民族特色,立足本国与当前,又要面向世界与未来,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的需要。
3、领导观念的重要作用:第一,领导观念指导领导者的思维活动,制约领导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第二,领导观念决定领导行为和领导方式,影响领导活动的成败。
4、政治观念的基本内涵:是指领导者对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社会集团和社会势力等在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制度、政策,活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看法或意识。一句话,就是领导对政治现象和政治本质的意识和看法。
5、领导者树立政治观念的必要性:第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观念;第二,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需要正确的政治观念;第三,密切党群干部关系需要树立清醒的政治观念;第四,坚持执政党的性质和宗旨需要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第五,做好对外工作,有效抵制和平演变,需要坚定的政治观念。
6、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第二,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的站在工人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甘当人民公仆,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第三,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自觉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统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全局;第四,坚持严肃的政治纪律,保持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
7、人本观念的内涵:以人为本是关于发展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关于发展目的、发展主体和发展成果分配的高度概括,要解决的是为谁发 展、依靠谁发展以及发展的成果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
8、领导者树立人本观念的必要性: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由领导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对领导本质要求。
9、领导者树立人本观念的基本要求:第一,强化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第二,坚定先人后事的立场;第三,坚持依靠关健人才的原则;第四,树立人尽其才的观念;第五,鼓励人才竞争的意识;第六,倡导人文关怀。
10、权力观念的基本内涵:就是领导者对权力的来源、性质、内容及行使等方面的系统认识或根本看法,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11、领导者树立权力观念的必要性:权力决定了用权者的权力态度,用权目的和用权方式及后果。我国是实行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接受人民委托的社会“公仆”和人民的“勤务员”,又是处于各行各业的领导并拥有领导权力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因此,领导手中的权力既具有从属性,又具有腐蚀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对于领导干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2、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的基本要求:第一,对权力内容的正确认识;第二,对权力来源和性质的正确认识;第三,对权力行使原则的正确认识;第四,对权责关系的正确认识;第五,对用权监督的正确认识。
13、法治观念的基本内涵:是人们对国家法律制度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形成的认识和态度。
14、领导者树立法治观念的必要性:第一,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贯彻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第二,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切实依法行政的首要条件;第三,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条件;第四,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保障人权的需要。
15、领导者树立法治观念的基本要求:第一,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第二,自觉抵制特权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第三,自觉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树立人权保障的观念;第四,自觉坚持依法领导,树立依法用权的观念。
16、市场经济观念的基本内涵:是指领导者对市场经济要有正确的、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17、领导者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的基本要求:第一,认清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第二,熟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了解市场经济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第三,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性;第四,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18、改革创新观念的基本内涵:是指人们对改革创新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19、领导者树立改革创新观念的必要性:第一,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第二,是应对时代变革的客观需要;第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第四,是保证领导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20、树立科学的改革创新观念的基本要求:第一,认识改革创新的性质和目的;第二,明确改革创新的价值和作用;第三,坚定改革创新的立场和方向;第四,始终保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第五,善于选择合理的改革策略和方法。
21、政绩观念的基本内涵:是对领导干部或党政机关施政作为取得的成绩形成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22、领导者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的基本要求:第一,明确什么是政绩;第二,明确为了谁创造政绩;第三,明确看待政绩的标准;第四,明确怎样创造政绩。
第五章 领导决策
1、决策的含义:所谓决策,其一般含义就是作出决定,是选择对策的决定。
2、决策的要素: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环境、决策后果。
3、决策活动的基本特征:针对性、目的性、实施性、选择性、优化性。
4、经验决策的特点:第一,这种决策方式一般来说是个人的决策活动,主要依靠决策者个人的素质作出决策;第二,这种决策方式本质上讲是以决策者的经验为基础,所能处理的信息量有限,一般说来是一种定性不定量的决策。
5、科学决策的特点:第一,强调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注重集体共同决策,注意依靠各种智囊团组织,注重各种专家的横向联系,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共同完成其个决策活动;第二,强调将决策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科学技术和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6、决策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分
(一)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二)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三)最优决策和满意决策;
(四)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五)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机构和风险型决策。
7、决策的模式:
(一)理性决策的模式;
(二)渐进决策的模式;
(三)综合决策的模式。
同理性决策相比,渐进决策具有更强的现实性。
8、科学决策的基本标准:第一,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第二,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第三,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要小;第四,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较小。
9、科学决策的基本原则:客观原则、信息原则、预测原则、程序原则、可行原则、先优原则、“外脑”原则。科学的预测是科学决策的前提。
10、科学决策的程序:
(一)明确目标,确立目标;
(二)集思广益,拟订方案;
(三)分析评估,选择方案;
(四)实施方案,反馈修正。
决策程序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外在表现和核心内容。
11、追踪决策的特征:第一,回溯分析;第二,非零起点;第三,双重优化;第四,心理效应。
12、科学决策的方法:
(一)德尔菲法;
(二)头脑风暴法;
(三)决策树法;
(四)试验决策法。
13、德尔菲法的特点:德尔菲法本质上是一种反馈匿名函询法。有三个特点:第一,匿名性;第二,多轮反馈性;第三,最终结论的统一性。
14、德尔菲法的实施步骤:
第一,组成专家小组,按照课题所需要的知识范围,确定专家。专家 人数的多少可根据预测课题的大小和涉及面的宽窄而定,一般不超过20人。
第二,向所有的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问题及有关要求,并附上有关这个问题所有背景材料,同时询问专家的其他相关要求。然后,由专家做书面答复。
第三,各个专家根据他们所收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并提出预测值的。
第四,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列成图表,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 和判断。
第五,将所有的专家的修改意收集起来汇总,再次分给各位专家,以便作第二次修改。
第六,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
德尔菲法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作用,集思广益,把各位专家意见的分岐点表达出来,取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科学性较强。缺点是过程比较复杂,花费时间较长。
15、头脑风暴法的含义:头脑风暴法又称专家会议决策法,或智力激励法,是指依靠一定数量专家的创造性逻辑思维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作出集体判断的方法。
16、头脑风暴法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一,自由畅言;第二,强调数量;第三,禁止评论;第四,相互借鉴。
17、决策树法的步骤:第一,根据决策问题绘制决策树;第二,计算概率分支的概率值;第三,计算各概率点的收益期望值,确定最优方案。
18、试验决策法的含义:通过对几种方案进行典型试验,在试验过程中总结经验,正确分析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新情况,经过试验之后,再对各个方案进行系统全面的比较评价,从中选优。
19、决策体制的内涵:决策体制是由承担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组成的组织体系,是决策得以进行的组织形式。20、决策体制的构成:
(一)决策的信息系统;
(二)决策的智囊系统;
(三)决策的中枢系统。
21、现代决策体制特点:第一,决策中的“多谋”与“善断”相对分工,智囊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参谋咨询,负责设计可行方案,中枢系统则负责作最后的方案选择。第二,决策制定与执行相对分工,重大问题的决策集中于核心领导者,由其选择方案,作出决定,而一般领导者则负责决策方案的执行。
现代智囊系统具有集体性、科学性、相对独立性三大特点,能否发挥好现代智囊系统的作用,是判断科学决策还是经验决策的一条重要标志。
22、领导者在决策活动中的主要职责:第一,考虑决策目标的确立;第二,组织决策方案的制订;第三,负责决策方案的抉择;第四,领导决策方案的实施。
23、集体抉择是由具有决策权的领导集体共同作出抉择的一种方式; 个人抉择是由具有决策权的个人作出抉择的一种方式。
分析评估、选择方案是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
24、对领导者抉择的基本要求:领导者对决策方案的选择,不仅要有
1时合理的评选标准和科学的评选方法,而且要符合一些基本要求:○2系统性;○3民主性;○4合法性;○5灵活性。效性;○
25、领导者与智囊团的关系:第一,智囊团是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依靠力量,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是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第二,在决策过程中,领导者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
1对决策问题进行科学预测 ○2对决策方案进行具好智囊团的作用:○
3对决策问题的有关方面进体的设计,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 ○4对决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反馈分析;第三,智囊团与领导者行咨询 ○的关系是“多谋”与“善断”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取代,一方面,领导者必须保证智囊团的独立研究,甚至允许其唱对台戏,而不把个人的意见强加给他们,更不允许领导已经作出结论,而是让智囊团论证自己结论的正确性。另一方面,领导者又不能让智囊团代替自己决策,不能完全为智囊团的意见所左右,不能让他们代替领导者选择方案;总之,智囊团与领导者应是各负其责,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保证决策机构的科学性。
1快速果断 ○2高效准确 ○3非程序
26、领导者危机决策的基本要求:○性。
27、危机决策的内涵:危机决策就是在有限的时间、资源、人力等约束条件下完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
1要主动积极,镇定自若 ○2要迅
28、领导者进行危机决策的方法:○
3要富有创意,灵活应变。速果断,协调合作 ○
第六章 领导用人
1创造性 ○2历史进步性 ○3社会性 ○4专业性 ○5相
1、人才的特点:○对性。
1依据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将人才分为理
2、人才的类型:○
2依据人才自身素质的不同,将人才分为发论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 ○
3依据人才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同,现型人才和再现型人才 ○将人才分为组织型人才的操作型人才。
3、衡量人才的标准:所谓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指衡量是否属于合格人才的标尺或准则,这个标准,简言之,就是德才兼备。具体化为 “四化”,这就是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人才的标准问题是领导选才用人的核心问题。
4、选才用人对于现代领导的重要意义:
(一)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带头者和推动者。
(二)人才是事业之本,是否正确地选才用人关系到社会进步、国家兴衰和事业的成败。
(三)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正确地选才用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
1察言与观行相结合的原则 ○2考察历史与
5、人才选拔的基本原则:○
3发现人才的长处与认识人才的短处相结合考察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4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 的原则 ○
1正确处理资历与能
6、领导者在选拔人才时必须正确处理的关系:○
2正确处理知识分子和人力的关系,反对论资排辈,大胆选拔新秀。○才的关系,既不能把知识分子与人才等同起来,又要克服轻视知识、3正确处理学历与水平、轻视知识分子的种种偏见。○实践经验与文化程度的关系,既要反对以学历论人才,也要反对以经验论人才。
1选举制(是指通过群众投票选拔人才的一种
7、人才选拔的制度:○2考选制制度)○(是指通过公开考试,根据成绩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3荐选制○(也称推荐选拔制,是通过推荐的办法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8、人才使用的基本原则:○1量力用人、职能相称的原则○2扬长避短、各尽所能的原则○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4合理搭配、整体效能的原则○5五湖四海、宽以容才的原则○6合理流动、适才适所的原则○7爱护人才、关心帮助的原则○8重视培养、用养结合的原则
9、人才使用的主要制度:○1任免制度与培养制度○2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3交流制度与回避制度○4职务升降制度与辞退制度○5任期制度与退休制度
10、○1选任制是在选举制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任用人才的制度。2委任制,又称任命制,是指在任免权的领导机关或领导者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对人才授予一定职位的一种制度。
3聘任制是指用人单位运用合同形式对通过考试考核招聘的人才予○以任用的一种制度。
4考核制度是对一定职位的人才的道德品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察、审核和评价的一项制度。
5奖惩制度是指对有突出成绩或有特殊贡献的人才给予物质利益或○ 荣誉,以资鼓励,并对犯有错误的人给予必要的惩处以示教育或训诫的一种制度。
6交流制度是指对人才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定期交流的一项制度。○7任用制度是指在领导机关或企事为单位中,某些职位的工作人员,○在职工作的时间有一定限制,任期届满后其职务、职权、职责自然取消。
第七章 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
1、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与对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以人为对象,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自觉地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
2、思想政治工作对领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者在领导工作中用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过程中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既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3、政治教育的含义和基本内容:政治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教育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内容。这是所讲的政治教育,是从狭义上而言的,主要是指有关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与方针政策的教育、形势和任务教育、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4、公民素质教育的含义与基本内容:公民素质教育是指公民在思想、道德、文化和遵纪守法方面的基本素质。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看,公民素质教育主要是指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5、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1理论教育○2政治教育○3公民素质教育
6、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疏导。(领会:疏导方针包含疏通和引导两层含义。所谓疏通,就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在发展民主的基础上让人们畅所欲言,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所谓引导,就是采用循循善诱,说服教育的方法,把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和轨道。疏通和引导是一个统一整体的两个方面,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去掉任何一个方面或者离开一个方面去理解另一个方面,都会曲解这一方针的真正含义。疏通是引导的基础,引导是疏通的目的和归宿。总之,疏通和引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只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思想政 治工作的总方针。)
要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唯一的方针是坚持疏导。
7、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结合业务工作一道做的原则○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4表扬和批评相结合的原则○5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6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7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原则○8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行政管理、严格组织纪律相结合的原则
8、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1说理教育法○2情感交流法○3个别引导法○4心理咨询法○5榜样示范法○6自我教育法
9、说理教育法:说理教育法就是指领导者通过向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讲解有关理论和道理,以道理说服对方,从而使对方转变思想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特点在于:领导者应晓之以理,以理服人,使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在道理上信服自己。一要说理透彻,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情感交流法:情感交流法就是指领导者通过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相互交流情感,以情感去感动对方,从而使对方转变思想的一种方法以。其主要特点在于:领导者应动之以情,用情感去征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从而达到使其转变思想的目的。一要关怀、体贴、信任,二要经常交心谈心,多与群众交朋友。
11、个别引导法:个别引导法,也可称为因材施教法,或称之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它是指领导者对个别对象因时因地采用不同的具体方式、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是:对象的个别性,方式与手段的针对性,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
12、心理咨询法:心理咨询法就是领导者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咨询对象发现自身的问题和问题的根源,挖掘潜在的能力,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一是现实疗法,二是咨询对象中心疗法,三是理性情绪法,四是认知领悟法,五是行为疗法。
13、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是指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先过事迹为范例来教育工作对象,以提高他们思想觉悟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以榜样作为示范,通过学先进,赶先进的活动,来促使工作对象向先进人物看齐,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一是要培养和树立榜样,二是要宣传榜样,组织工作对象向榜样学习,三 是应通过榜样的先事迹报告会等具体形式,使思想政治工作多样化、形象化,增强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对工作对象的感染力,从而收到示范的更佳效果。
14、自我教育法:它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对象通过自觉学习,加强思想修养,主动接受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特点是:自觉性和内省性。
第八章 领导体制
1、领导体制的内涵:领导体制就是指组织系统中以领导权限划分为基础的机构设臵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规则体系。第一,领导体制是一种权限划分的制度体系;第二,领导体制体现为一定组织机构;第三,领导体制是领导干部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2、领导体制的特征:○1根本性○2系统性○3规范性○4稳定性
3、领导体制的二重性:领导体制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领导体制的自然属性,即领导体制的普遍性、共性;领导体制的社会属性,即领导体制的特殊性、个性。在领导体制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中,社会属性反映领导体制的内容,是本质属性;自然属性体现领导体制的形式。自然属性受制于社会属性,并为其服务。依据体制的二重性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学习和借鉴历史上的领导体制和国外领导体制的合理成分,不能采取虚无主义、厚今薄古、闭关锁国、狭隘僵化的态度,同时,也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决不能简单化地移植国外的领导体制,要积极改革和探索我国领导体制的具体模式,推进领导体制的科学化。实现领导活动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4、领导体制的主要内容:○1领导组织的原则○2领导组织结构○3领导的层次与跨度○4领导权限与职责的划分○5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
5、领导组织的原则:1目标性原则○2统一性原则○3适应性原则○4○高效性原则
6、领导组织结构:领导组织结构是指领导组织内部各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组合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在领导组织结构中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关系:一是纵向的领导隶属关系,它决定了领导的上下级关系;二是横向的领导协作关系,是平行的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领导组织结构的表现形式是种多样,主要有五种较为常见的组织模式,即直线式领导结构、职能式领导结构、复合式领导结构、矩阵式领导结构和事业部式领导结构。
7、领导层次与幅度:领导层次是指组织系统中自上而下的实施指挥与监督的权力级差数量,即该组织系统中设臵多少层级进行领导和管理。领导幅度,又叫领导跨度或领导宽度,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指挥的下属数量。领导层次与幅度是密切联系的,一般来说,在同一个组织系统中,领导层次和领导幅度成反比关系,即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较大的领导幅度意味着较少的领导层次;反之。较小的领导幅度则意味着较多的领导层次。
8、领导组织结构:○1决策机构(包括决策中心或决策中枢系统;信息机构,亦称信息系统;咨询机构,亦称智囊系统)○2执行机构○3监督机构
9、领导体制的作用:1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有序开展的制度保障○2○领导体制是实现领导目标的重要手段○3领导体制从根本上制约着领导主体○4领导体制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绩效○5领导体制关系到组织的前途命运
10、资产阶级民主制领导体制的特征:○1实行政党政治,通过政党竞选制实行政党轮流执政,由政党来集中统治阶级的意志,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各个不同集团的矛盾与利益,通过政党指导政府机构的活动。○2实行议会制,议会由公民普选出来的代表组成,负责制定法律,决定国家大事。○3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掌握行政权力,负责行政事务,但行政首长的权力,仅限于执行议会的决议,并受议会以及司法机关的约束。○4实行“三权分立”制,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议会、总统(内阁)、法院三种职能机构行使,并且相互平衡制约与协作。○5全国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自治结构,进行分级分权管理。
11、集权制与分权制:
集权制是指一切重大问题的决定权均集中于上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手中,下级必须完全遵循上级的决定和指示办事的领导体制。集权制的优点在于:权力集中,政令统一,标准一致,能够统筹全局,兼顾各方,能够统一指挥,容易做到令行禁止,便于统一高度和配臵资源,集中力量做大事。其缺点是:灵活性差,应变能力低,不容易顾及特殊情况汇报,不易因时因地制宜,难以充分调动下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容易便下发公款上级领导产生依附性,容易导致独断专行和官僚主义。
分权制是指下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有相对独立 的自主权,可以自主决定和解决问题,上级对下级的决定和处理的事情不得随意干预的领导体制。分权制的优点在于:分级治事,分级负责,使下级机关和领导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增强应变能力,易于发挥下级的主动笥和积极性,使下级等到锻炼和增长才干;有利于上级领导减轻工作负担,提高效率,有利于防止官僚主义。分权制的缺点在于:容易出现各自为政、政令不一的情形,滋生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分散主义等问题;协调难度比较大,不利于团体协作精神的培养。
12、完整制与分离制:
完整制又称集约制、一元制统属制,是指发球同一领导层次的各机关或同一机关的各个构成单位,均接受同一上级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的统一指挥和控制的领导体制。完整制的优点在于:权力集中,统一指挥,责任明确,政令一致,行动迅速,效率较高;便于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可以防止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完整制的缺点在于:容易导致权力过分集中和领导者独裁专断,包揽一切,压抑下级机构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应变能力。
分离制又称独立制、多元统属制,也可称作多元化领导,是指同一层次的领导机关或同一个领导层级的各机关接受分属于两个以上平行的领导者或领导机关指挥控制,按照各个领导机关的不同职责分别赋予相应的权力,且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并相互制约的领导体制。分离制的优点在于:权力比较分散,可以使不同的组织的机关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各机关之间相互监督制约,防止专断滥权;也有利于各机关之间彼此竞争,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发展。其缺点在于:容易导致各自为下、各行其是、政出多门、重复劳动、浪费资源、推委责任等问题,容易产生机构重叠、权力冲突、监督协调困难的问题,影响整体利益均。
13、我国现行领导体制的本质特征:1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2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3中央集权式的统一领导与管理
14、我国现行领导体制的主要问题:1领导权力过于集中○2组织机○构的设臵不尽合理○3领导体制建设滞后
15、我国领导体制的原则:○1法治原则○2公正原则○3系统性原则 4效率性原则○5民主性原则 ○16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内容:○1领导权限划分的科学化○2党政关系的规范化○3领导组织机构设臵的合理性○4领导制度建设的法制 化
第九章 领导者的素质
1、领导者素质的内涵:领导者素质就是与领导职务相适应的领导主体为履行领导职能、发挥领导作用所需具备的价值理论和行为能力,是基于人的一般素质、又符合领导者角色特点而形成的胜任领导工作的各种主观条件和特质。
2、领导者素质的特点:○1综合性○2动态性○3层次性○4自致性
3、领导者素质的重要性:1领导者素质是实施有效领导的基础○2领○导者素质是领导力的基础○3领导者素质决定着领导绩效的高低○4领导者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4、政治素质的含义:领导者的政治素质是指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政治立场、政治价值观、政治态度和政治品质等各方面的基本素养。
5、领导者政治素质的基本内容:○1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2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3理性的民主政治自觉
6、领导者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1熟练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2具有强烈的法治意识○3依法领导,注重职务守法
7、领导者能力素质的基本内容:○1科学决策能力○2知人善任能力3激励能力○4沟通能力○5创新能力○6危机管理能力 ○
8、道德素质的含义:领导道德素质是指领导者所具有的品德修养和在领导活动中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恪守领导职业道德的基本素质。
9、领导者道德素质的基本内容:○1忠诚于国家和人民○2公正廉洁3勤政尽职○4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
10、领导者知识素质的含义:知识素质是指领导者做了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及其合理的知识结构。
11、领导者知识素质的基本内容:○1扎实的基础知识○2深厚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辅助知识
12、领导者身心素质的基本内容:身体素质是指人的的解剖性生理特征,就是构成人这种高级生命体的所有物质成分的质量和健康状况的总和,包括体质和体貌两部分;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认识和把握自我的能力,它包括人的认知、情绪、意志、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
13、领导者提高和培养素质的基本我途径和方法:○1重视学习,在读书学习中提高○2注重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3不断自省,在总 结反省中完善○4健全制度,要制度规范化中进步
14、领导者集体素质结构的含义: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就是指各个领导成员素质要素的配臵和组合方式。
15、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特征:○1整体性○2相关性○3适应性○4稳定性○5目的性
16、合理的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基本内容:1梯次的年龄结构○2合○理的知识结构○3互补的能力结构○4协调的气质结构
17、领导集体素质结构优化的原则:1主动性原则○2互补性原则○3○精干性原则○4目的性原则
18、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途径:○1转变观念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前提○2搞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基础○3加强领导集体自身建设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根本○4改革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制度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保障
第十章 领导方法
1、领导方法的含义:所谓领导方法,就是领导者为履行领导职能、达到领导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的总各,社会主义的领导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的方法论原理和具体要求的领导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领导方法的特征:○1客观性○2动态性○3条件性○4目的性○5时效性
3、运用领导方法的重要意义:○1领导方法在领导活动中处于中介地位○2科学的领导方法是提高领导绩效的推进器○3科学的领导方法是现代领导的必备条件。总之,在当今社会,领导者不掌握正确的领导方法或不善于运用领导方法,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领导绩效,掌握并善于运用正确的领导方法,有助于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好的效益,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工作中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
4、运用领导方法的基本原则:○1目的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具体性原则○4高效性原则
领导者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离不开基本的思维方法,因此,领导者必须掌握辩证逻辑思维方法、系统性思维方法、战略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方法。
5、辩证逻辑思维方法:○1比较、抽象和概括的方法○2分析综合和归纳演绎的方法○3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领导者 应首先立足于从实际出发,进行比较鉴别、初步抽象概括;继而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最后,由抽象概括再上升为理性具体,并从具体历史进程中验证与完善理论。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这就是辩证逻辑思维的全部程式,毛泽东把它概括为四个字“实事求是”。
6、系统性思维方法:○1整体性思维○2结构性思维○3动态性思维。当代领导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应变思维能力,一方面能够及时捕捉变化了的环境信息,从容面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使所在组织能够不断地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使自己在处理组织内部的突发事件上做到游刃有余。
7、战略性思维方法的特征:○1预见性○2长远性○3综合性○4全局性
8、改善战略性思维方法的途径:第一,要正确认识过支、现在与未来之间辩证关系和本质联系,找出三者之间的发展规律;第二,要正确处理预见中“出乎预料”的情况,完善预见能力。
9、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独特性○2求异性○3灵活性○4敏捷性○5○突发性○6跳跃性○7综合性○8联动性
10、创造性思维原理:○1陌生原理:即以陌生的眼光对待熟悉的事物,常常会有新的领悟,萌生新的创意,发现深层的奥秘。如牛顿观察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发现了万有引力。○2逆向原理,即和正常的思路相反,倒过来思考,往往能找到捷径。○3聚焦原理,即把一切已经掌握的知识储备、各种技能、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都指向一个难题或焦点,一次攻不克,多聚集几次,难题总归会迎刃而解,甚至会“变不可能为可能”○4综合原理,即广泛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加以巧妙地排列组合或嫁接移植,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而且越是远缘嫁接效果越突出。
11、创造性思维方法:○1发挥个人的直觉、灵感与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思维○2激发集体智慧进行创造性思维○3信息交合法
12、基本领导方法:○1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调查研究○2按辩证法的全面性要求办事○3坚持群众路线
13、典型调查:典型调配是调查研究中一种运用的重要方法,所谓典型调查,又称定点法,是解剖典型的一种调查方法。它要求领导者根据一定的调查目的,在对调查对象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具有某种共性的事物的总体中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调 查,亦即毛泽东说的“解剖麻雀”。
14、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在国外比较流行、很有应用价值的一种调查方法。所谓抽样调查,又称选择样调查、范例调查、标本调查,是一种用以掌握全面情况的非全面性调查的方法。它要求调查者从调查对象的全体抽取一部分或若干部分进行观察,并以部分的调查结果来推论全体。抽样调查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作为科学理论基础。
15、普遍调查:普遍调查是一种如实了解事物全貌的科学方法。所谓普遍调查,也称全面调查,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某类事物的全部个体进行全面的、玩遗漏的调查。这种方法要求调查者对被调查对象的各个侧面和各种因素,必须逐一查明,如实反映,不可漏项。
16、系统领导法信息的含义:系统领导法是基于系统思维之上的领导方法,是根据领导活动系统性的特征,从领导活动的整体性出发,对领导活动的空间结构和运行过程进行最优谋划、最做优设计、最优选择、最优控制,从而实现最优效益的一种科学方法。它的本质问题是从整体上考虑和处理问题。
17、系统论方法步骤:1提出系统化的活动目标○2找出系统优化目○标的构成要素○3进行系统方案的优化结构设计○4组建实施机构并分解目标任务○5根据总体部署展开具体实践
18、信息论方法:信息论方法论是信息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信息工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反馈。
19、信息方法的含义:所谓信息方法,就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看做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理和反馈而实现其有目的性无能无力的一种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
20、控制论方法的含义:就是把人的行为、目的以及生理基础,即大脑与神经的活动,同电子、机械运动联系起来,在信息和信息反馈原理的基础上,解决控制与被控制的矛盾,使事物的发展按照实现规定的功能目标得以稳定进行的方法。
21、(领会)控制论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信息反馈原理,在领导工作中运用控制论方法,就是要求领导者从领导对象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中选择某种状态作为目标,并通过对领导对象施加主动的、积极的影响,以使领导者对象不断克服偏离目标的现象,沿着既定的或更新的目标发展。总之,领导者运用控制论的方法,要对事物之间的信息联系进行辩证分析,有取有舍,有主有从,突出主要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 程中,通过信息反馈,随机应变,排除干扰,纠正偏差,保证事物按照预定的目标发展。
第十一章 领导艺术
1、领导艺术的含义:所谓领导含义,就是指领导者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在履行领导职责,完成领导任务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领导原则、领导条件、领导方法的技能技巧。
2、领导艺术的定位:
(一)领导艺术与领导经验:领导艺术来源于领导经验又高于领导经验,是对丰富的领导经验的系统总结、理性升华和创造性应用。领导经验支撑领导艺术又有待于发展为领导艺术,是领导艺术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得以展现的实践基础。
(二)领导艺术与领导科学:一方面领导科学是领导艺术的基础,领导者的领导科学知识越是系统全面和深厚扎实,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越强,领导艺术就是越是臻于完善和纯熟;另一方面领导艺术是领导科学的重要来源和灵活应用,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水平越是高超,非模式化的体育场经验和技能越是丰富,那么包含其中的模式化知识就会愈加成熟,领导活动的规律性就越是得到彰显,从而领导科学的知识体系就会更加完善和成熟,更加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风领导艺术与领导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领导艺术与领导方法:领导方法是领导者为履行领导职能,达成领导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的总和,具有目的性、客观性、静态性、条件性、时效性等特征领导艺术则是对领导方法的具体灵活的运用,但不是简单地再现,往往意味着突破和创新。与领导方法相比较,领导艺术具有灵活性、权变性和主体差异性等特征。领导方法是领导艺术的基础,领导艺术是领导方法的灵活运用,二者对立统一,相互促进。
3、领导艺术的特征:○1经验性与科学性的统一○2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3共性与个性的统一○4规范性与创造性的统一○5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4、授权的含义:所谓授权,是指领导者根据工作需要,在职权范围内委托授予下属处理特定事务的权力,使下属在其指导和监督下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能够有效完成任务的一种领导行为。
5、刚性授权的含义:就是指领导者对所授权力的大小、范围、时限,对所托付事务完成的要则等均有明确规定与要求,被授权者必须严格遵守、照章行事,不得随意自主处臵的授权方式。这种方式一般适用 于对一些重大事项的授权。
6、惰性授权的含义:就是领导者把不必要亲自处理的繁杂而琐碎的事务,或者是领导者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处理的一些技术性事务交由下属去处理的授权形式。
7、模糊授权的含义:这种授权方式与弹性授权有些相似,只是授予被授权者的权力限度和权力大小比较模糊,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在授权时,只向被授权者提出要求做什么和达到怎样的效果,至于下属用何种方式去实现目标则由他们自己选择和确定,领导者不加干预,以此使被授权者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激励被授权者的工作热情,调动其积极性。
8、口头授权的含义:是指领导者将某项工作或某一方面的权力和责任口头授予下属,口头授权多属于临期授权、逐级授权与越级授权。
9、书面授权的含义:是指将权力以书面形式授予下属,这种授权比较庄重,使用期也相对较长。
10、领导授权的类型:○1根据授权的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为刚性授权、弹性授权、惰性授权和模糊授权○2根据授权行为的形式,可分为口头授权与书面授权、个人授权与集体授权、长期授权与短期授权、逐级授权与越级授权
11、领导授权艺术要点:○1围绕目标,明确要求○2因事择人,视能授权○3把握尺度,适度授权○4尊重分工,逐级授权○5民主监督,公开授权○6强化责任,可控授权
12、领导沟通艺术的基本内容及其要点:
(一)领导者的接待艺术○1明确接待的工作环节和礼仪要求○2掌握接待中的沟通技巧○3掌握说服人的办法
(二)领导者的谈判艺术
(三)领导者的表扬与批评艺术
(四)领导者劝说与疏导的艺术
(五)领导者电话与信函沟通的艺术
13、正副职的关系定位:在领导班子中,正职和副职虽然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职责不同,但都是领导集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副职不是一个独立的层次,一般情况下副职不能直接对上和对外。从组织上说,二者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从工作上说,二者是分工与合作、协助与被协助的关系,从程序上说,二者是集中与民主的关系。
14、当好正职的艺术:当正职的角色规范应该是:统揽不包揽,善谈不空谈,敢断不武断,大度不失度。既要学会当家做主,又要善于发扬民主;既要独立自主,敢于负责,又要以我为主,带好班子。正职 领导者既要全面负责又要充分授权;既要敢于拍板又能接受监督;既要统一指挥又要尊重领导分工。当好正职领导,必须认识到:全面负责不等于包揽一切,中心地位不等于封建家长,核心作用不等于独断专行。
15、当好副职的艺术:副职是领导班子中正职领导者的助手,一般按照工作分工协助正职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当好副职的角色规范应该是:会揽事不揽权,会谋事不谋虚,会干事不误事,敢做不乱为。工作多请示多商量不擅自做主,积极献言献策但不喧宾夺主,善于表达不同意见但不声大压主,努力工作不断进取但不功高盖主。
16、领导者运筹时间艺术的要点:○1集中时间的艺术○2扩大时间容量的艺术○3优化时间利用的艺术○4节约时间的艺术
17、开会必须遵循的原则:○1超前性原则○2有效性原则○3善后性原则
18、主持会议的技巧:○1严肃会议作风○2控制会议进程○3处理会议问题○4制定会议守则
19、突发性事件的含义:是指突然发生的超越常规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突发事件一般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突然发生,难以预料;二是问题极端重要,关系安危,影响巨大,必须立即处理;三是首次发生,超越常规,无章可循。
20、突发性事件特征:第一,突发性;第二,不确定性;第三,危害性。
21、处理突发事件的艺术:○1敏锐洞察,迅速确认事件的性质○2以人为本,全力救治伤亡人员○3主动出击,迅速控制事态○4果断决策,把握全局○5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化解危机○6加强沟通,主导舆论 7整合资源,协力行动○8重视善后处理,力戒重蹈覆辙。○
22、政客权术的含义:通常是指某些掌握权力的政客为了牟取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依仗权势,耍弄计谋、玩弄权术的行为。
23、领导艺术与政客权术的区别:第一,目的不同;第二,表现形式不同;第三,作用不同;第四,发展趋势不同。
24、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途径:第一,恪尽职守,保持领导艺术的先进性;第二,运用现代技术,提高领导艺术的科学性;第三,加强素质修养,增强领导艺术的创造性;第四,总结实践经验,把握领导艺术的规律性。第十二章 领导作风
1、领导作风的含义: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言行,是领导者的世界观、和全观和价值观的反映,也是领导者的综合素质的外要显现或流露。
2、领导作风的特点:○1从属性○2外在性○3时代性○4行业性○5稳定性
3、领导作风的本质:是领导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是共产党的党性原则和立党宗旨的体现,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世界观的重要体现。
4、领导作风的意义:○1领导作风是实现领导性质的根本保证○2领导作风是领导影响力的重要体现○3领导作风是影响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要因素○4领导作风是优化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关键环节
5、思想作风:思想工作作风就是人们在思考、探索、研究和处理问题时,所表现的一贯性的基本态度和思想方式。其要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6、学习作风:学习作风,简称为“学风”,是人们在学习和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学习方式。其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7、工作作风:就是人们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言行。其要求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8、组织作风:是领导班子集体在组织生活中所一贯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是领导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要求是: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9、生活作风: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生活方式。其要求是:廉洁奉公,艰苦奋斗。
10、不良领导作风的主要表现:○1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作风○2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3宗派主义作风○4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作风
11、加强领导作风建设的途径:1加强理论学习○2注重教育培训○3○完善规章制度○4强化考核监督○5优化环境氛围
第十三章 领导绩效
1、领导绩效的含义:领导活动产生的结果就是领导绩效,也叫领导效能。所谓领导绩效就是指特定的领导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实施领导活动所取得的效果效益的总和。
2、领导绩效的特点:○1客观性○2综合性○3动态性○4具体性○5公共性○6继承性○7基础性
3、领导绩效的基本内容:从领导的基本职能来进行划分,领导绩效可分为用人绩效、决策绩效、办事绩效、时间绩效、整体贡献绩效等。
4、领导绩效的作用:
(一)领导绩效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领导绩效是衡量领导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
(三)领导绩效是评价、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主要依据
(四)领导绩效是领导发展的驱动力
5、领导绩效考评的概念:就是考评主体采取特定的方法对被考评者的领导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量并对其领导能力进行评价的活动。
6、领导绩效考评的类型:
一、根据领导层次的不同,可以把领导绩效考评划分为高层领导绩效考评、中层领导绩效考评和基层领导绩效考评,以及各个层次内正职领导绩效考评与副职领导绩效考评。
二、根据考评主体的不同,可以把领导绩效考评划分为上级考评、同级考评、下级考评、职能机构考评、自我考评、群众考评、专家考评等。
三、根据考评时间不同,可以把领导绩效考评划分为日常考评、年中考评、年终考评、阶段考评、任中考评、届满考评,或者定期考评、临时考评等。
四、根据考评对象工作性质不同,可以把领导绩效考评划分为党务领导绩效考评、立法领导绩效考评、司法领导绩效考评、行政领导绩效考评、企业领导绩效考评、事业单位领导绩效考评、社团领导绩效考评等。
五、根据考评的方式不同,可以把领导绩效考评划分为定性考评、定量考评。
六、根据考评的目的不同,可以把领导绩效考评划分为诊断性考评、鉴定性考评、评价性考评、监督性考评。
7、领导绩效考评的意义:
(一)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明确领导活动的正确导向
(二)领导绩效考评有利于强化对领导者及领导活动的监督
(三)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推动领导制度的创新
(四)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改善领导作风
(五)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提高领导者素质
(六)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
8、领导绩效考评的内容:
(一)领导者个体绩效考评内容:德、能、勤、绩、廉
(二)领导集体绩效考评内容:1决策绩效考评○2用人绩效考评○3○办事绩效考评○4组织的整体贡献绩效考评
9、目标对照法的含义:这是由考评者按照领导活动中事先确定的目标体系以及细化的指标体系,对照检查被考评者完成目标的情况,从而评定其领导绩效的方法。
10、比较考评法的含义:这种方法就是通过选择一定的参照系来对比被考评者绩效的方法。
11、统计分析法的含义:这是把领导活动的目标分解成各项指标,对照工作的实际效果,运用统计数据检查领导任务完成情况,从而评价领导绩效的一种方法。
12、自我述职法的含义:这是领导者自我鉴定的方法,是领导者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得出结论,并向上级或其它部门进行汇报的一种方法。
13、模拟考评法的含义:这是把被考评者臵于一个假设的或者人为设臵的类似工作场景之中,要求被考评者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模拟操作,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其行为方式、心理素质、反应能力等,然后根据观察结果来评价其领导绩效的方法。
14、领导绩效考评的原则:○1客观公正原则○2民主公开原则○3全面系统原则○4注重实绩原则○5科学规范原则
15、领导绩效考评的程序:○1准备阶段○2实施阶段○3结束阶段
16、领导绩效考评的基本方法:○1领导考评与群众评议相结合○2平时考评与定期考评相结合○3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
17、领导绩效考评的具体方法:○1调查研究法○2民意测验法○3目标对照法○4比较考评法○5专家考评法○6统计分析法○7自我述职法○8模拟考评法
第二篇:科学笔记
《科学探索者之从细菌到植物》 读书笔记:
生物与非生物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含有相似的化合物,进行生命活动时需要消耗能量,都能生长和发育,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并都有生殖能力。生物由一个细胞或多个细胞构成,因此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生物。任何生物的细胞都有化合物组成。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碳水化合物即糖类是细胞的能量来源;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是组成细胞构成的中药成分,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
细胞通过消耗能量来进行生命活动,如生长、修复损伤部位灯。生物的另一特征是生长和发育。生长是变大的过程,而发育是使有机体变得更加复杂的过程。所有的生物都会对周围环境做成反应并变化。能引起生物体反应的变化称为刺激。刺激包括温度、光照、声音及其他因素的变化。生物的另一特征是具有生殖能力。
关于生物体来源于非生物体的错误观点被称为自然发生说。19世纪中叶,法国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设计的对照实验推翻了自然发生说。自身不能合成食物的生物,我们称之为异养生物,植物是自养生物,能自己合成事物。
六界分为: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生物学家认为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一种物质。因为它没有细胞结构,单独存在时,处于非生物状态,生长发育不消耗能量,也不能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不能合成并消耗有机物或产生机体废物。病毒侵入其中并进行繁殖的有机体被称为宿主,生活在宿主表面或内部并会对其造成损伤的叫做寄生物。几乎所有的病毒都是寄生物,因为它们在细胞中增值并将最终摧毁这些细胞。
所有的病毒都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保护病毒的蛋白外壳和由遗传物质组成的内核。一种病毒只能侵染一种特定的细胞。因为没种病毒的表面蛋白只能适合于某一把特定的“锁”,即宿主细胞表面的蛋白。
细菌通过二分裂增值。阿米巴是生活在淡水或咸水中的肉足类原生生物。与真菌一样,真菌形的原生生物为异养生物,具有细胞壁,利用孢子繁殖。然而又不同于真菌,所有真菌形的原生生物都能在生活是的某个阶段活动。各种植物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植物自身能合成食物,为自养生物;所有的植物都是含有许多细胞的真核生物。植物制造食物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这是一种使细胞壁更加坚固的化合物。
当白光穿过棱镜时,你就能看到它的颜色如彩虹一般——赤橙黄绿青蓝紫。科学家们将这些颜色的光称为可见光。
所有的种子植物都由两个基本特征:体内具有维管组织,能利用种子进行繁殖。利用太阳能,叶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植物所需的有机物。在植物的根与叶之间,茎起到输送物质的作用。同时,茎也对植物起到支持作用,并支撑叶片,使叶片能接受阳光的照射。裸子植物的种子都是裸露着。此外,许多裸子植物的叶呈针状和鳞片状,同时还具有发达的根系。与向性运动的作用相同,植物激素同时也控制了植物的萌发,植物叶、花、茎的形成,叶片的脱落及果实的发育与成熟。
从本册科学探索者之从细菌到植物我学到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分类,六界,了解了病毒和细菌,原生生物,真菌。与物理学的综合:光合作用与光,苔藓、地钱和金鱼藻,蕨类、石松和木贼。种子植物的基本特性,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植物的反应与生长,还有简单了解农业生产与基因工程。
《科学探索者之天文学》 读书笔记:
本书共有三章内容,每一章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了解宇宙中的月球、恒星以及其它的星体,通过一段段有趣生动的文字,使其中的知识立体起来,学习的时候更有新鲜感,更轻松,同时也了解了许多的天文知识。
摘要:地球绕地轴自转导致了白天和黑夜。四季变更的原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倾斜。发生潮汐的原因是由于月球对地球的不同部分施加不同的引力之故。月球和地球一样在太空中运行。当月球绕着太阳公转,而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三者的位置也在相应的变化。这三者位置的变化引起了月相、日食、月食和潮汐。我们所看到的月相是由被太阳照亮的月球的那一面有多少比例朝向地球来决定的。当月球的影子落在地球上,或者地球的影子落在月球上时,就会发生食。
【火箭的工作原理】火箭尾部排出的气体是火箭反方向推进。
卫星和空间站用于通信、导航、收集气象数据和从事科学研究。
月球的表面形态包括众多的环形山、高低和月海。科学家们关于月球的许多知识实在详细研究了宇航员们采集的月岩后得到的。在地心说体系中,地球是所有公转的行星的中心。在日心说体系中,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开普勒发现每个星星运行的轨道都是椭圆;牛顿断定,是两个因素,即惯性和引力,才使行星能留在轨道上。木星和其它行星都远离太阳,因而它们就叫做外行星。4个外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要比地球大得多,且都没有坚实的表层。彗星是冰块和尘埃的聚结物,它们的轨道是一个很长、很扁的椭圆。
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金锁链”条件。没有人知道地球以外的其他地方是否还有生命存在,科学家们经常谈论的“我们已知生命”所需的条件。在地球上,有适合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大气层,而其它的星球则不具备这种被科学家称为“金锁链条件”的有利条件。但也许,生命形式的存在并不需要“金锁链条件”!因为在炙热的温泉中,一直被认为无法维持生命的一些地方,也有生物的存在。
《科学探索者之细胞与遗传》 读书笔记:
本册书共有五章内容,各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活动与能量,以及遗传学、现代遗传学、演化简史几个方面让我们了解了细胞与遗传的初步知识,通过书中的文字以及图画、活动实验更加深了我们对书中内容的解读。
知识点: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发现和认识细胞成为可能。简单的显微镜是一块透镜,比如常见的放大镜。含有一块以上透镜的显微镜则称为复合显微镜。罗伯特·胡克是最早观察到细胞的科学家之一。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片软木薄片的结构是由一些死亡的细胞组成。冯·列文虎克曾经用显微镜观察过池塘中的水,惊讶地发现水中有一些单细胞生物,这些生物“微动物”,意思是“很小的动物”。列文虎克是看到许多单细胞生物的第一人,列文虎克的发现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显微镜来探索细胞的奥秘。
1838年,一位名叫马休斯·斯莱登的德国科学家根据自己以及前人地研究得出结论: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第二年,另一位德国科学家西尔多·施旺总结出:所有的动物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因而他又进一步宣称,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德国医生鲁道夫·魏尔肖提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根据胡克、列文虎克、施莱登、施旺、魏尔肖灯科学家的观察和结论,逐渐建立了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所有的细胞都来自于已存在的细胞。光学显微镜中的透镜通过折射光线来放大物体。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对进出细胞的物质加以控制。细胞核被视为细胞的控制中心,它指挥着细胞的一切活动。细胞质中的细胞器能产出能量,制造和运输所需要的物质,并把代谢废物储存起来。生物体中最重要的四类有机化合物分别是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和核酸。没有水,细胞里的大部分化学反应就根本不会发生。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扩散、渗透和主动运输。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主要区别在于主动运输需要耗能,而被动运输不需要耗能。
植物和其它一些生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糖类(如葡萄
糖)。几乎所有生物获得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光合作用从阳光中捕获的能量。在呼吸作用中,细胞分解一些简单的食物分子(如葡萄糖),并从中释放出能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以被看做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发酵作用能够在无氧的条件下为细胞提供能量。当突变使正常的细胞周期被打乱时,细胞分裂就会失去控制,从而发生癌症。目前医生治疗癌症通常会使用外科手术、放疗和化疗几种方法。
孟德尔是第一位认识到概率原理能用来预测遗传杂交实验结果的科学家。遗传学家们用P矩阵来列出一次杂交试验中所有可能产生的结果,以此确定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基因中的碱基排列顺序构成了遗传密码,并由它来决定体内合成的蛋白质类型。细胞利用染色体上某个基因携带的信息生合成某个特定的蛋白质。
《科学探索者之动物》读书笔记:
本册书共有五章。分别从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蠕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动物行为几个方面,通过文字和研究让我们对动物有了更多的了解。
动物是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多细胞生物。任何一种动物都是异养生物。生物学家根据一种动物与其他动物的关系,通过考察动物的身体构造及其生命初期的胚胎演变过程,对这种动物进行分类。当然他们还要分析该种动物体细胞的DNA来进行确证。腔肠动物也是肉食动物,它们会用长波状触须上的刺细胞来捕获猎物及保护自己。
与腔肠动物和扁形虫不同,线形虫拥有消化系统,看上去就像是个两端开口的管道。除了在柔软的身体外披有外壳外,软体动物还有一层包裹内部器官的薄层组织——外薄膜。软体动物主要分为三大类:腹足纲软体动物,双壳纲软体动物和头足纲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是指具有外骨骼、分节的身体及附肢的无脊椎动物。许多昆虫通过发出声音来吸引异性,通常唱歌的往往是雄性。
除身体是五幅对称及具有内骨骼等特征外,棘皮动物体内还有一个称作水管系统的体内液态系统。
脊椎动物的脊椎是动物内骨骼的一部分。内骨骼支撑、保护动物的身体,使身躯保持一定的形态,为肌肉提供依附的地方。生物学家根据鱼嘴的构造和身体骨骼的不同,将鱼类分成三类:无颌鱼、软骨鱼和硬骨鱼。无颌鱼与其他鱼类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鱼鳞,骨骼由软骨组成,没有鱼鳍。特别是无颌鱼嘴内没有双颚,不能像其他鱼类一样咬啮。大多数两栖动物的成体具有坚硬的骨骼及有力的四肢。爬行动物的、表皮和肾脏的结构都与水分相适应。与两栖动物的受精卵不同,爬行动物的卵有外壳及薄膜,保护发育中的胚胎和防止干涸。
鸟类除了具有与飞行相适应的各种结构之外,还有许多在不同环境中生存的适应性机构——如腿、爪子和喙的形状等。
第三篇:科学 业务学习笔记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并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顺序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多样的、多层面的、循环发展的过程。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五个重要的要素。
表四列出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包括5 个基本要素,并对这些要素进行分解和举例说明。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要素,需要将其融入丰富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实践,动手动脑,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灵活地运用,逐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表
四、科学探究内容标准
25.提出和聚焦问题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围绕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应围绕主要科学概念来组织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逐步建构概念,亲历概念形成的过程,有效地组织和理解知识,而且有助于他们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概念是儿童建构复杂能力的基石,学生可以运用掌握的主要概念,扩大到探究其他的问题上,触类旁通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围绕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教学,应始终贯彻“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等基本课程理念。只有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质。
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分析教材时,需要根据内容标准的要求,围绕《标准》中确定的主要科学概念以及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考虑学生对科学概念掌握的发展途径来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环节和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次探究活动宜集中探讨一个可以通过实证研究解决的明确问题,不宜向学生提出涉及复杂系统、超出儿童探究能力的问题;
在探究活动中,应尽可能包含定量测量和表达的内容;不宜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对社会科学问题进行探究,但是可以联系科学对他们周围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行讨论和实践,如建立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护环境等。
(二)设置教学情境,从学生前概念出发,引导学生聚焦到合适的探究问题 有效的探究式科学学习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看法和经验为起点,以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发展程度为阶段目标。在教学时需要设置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以及画图(网状图、KWLH 图、概念图)、回答选择题、情境设置的预测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的内容和策略,引导学生聚焦到合适的探究问题上。探究式学习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序,而是一个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和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确保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重视证据的收集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为证实假设、回答问题而设法收集证据时,教师需要给予指导。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信息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指导学生确定收集信息的方法和呈现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主要包括亲身的观察和实验所得,有时也包括别人已经观察和证实的实验数据等第二手资料。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及时地把有关的数据收集起来,要求做到所获得的数据尽可能准确;要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需要经过多次测试得出;要求学生尊重事实,不人为更改数据;同时引导学生把数据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于经过分析和推理,形成一定的解释。
(四)重视引导学生从证据中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关注学生的讨论和交流科学探究必须基于实证,信息和数据的收集非常重要。但在获得信息和数据之后必须加以分析和推理,以得出对探究问题的回答。将从直觉中获得的日常概念上升为科学概念是科学研究的关键,也是探究式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时,教师要注意学生探究内容与所学概念的关联,注意使用科学分类和模型等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主要的科学概念,发展元认知。
讨论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重要的互动过程,贯穿探究式学习的全过程。尤其在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讨论和交流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讨论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和交流他们的想法,发现认知冲突,鼓励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不要急于诱导学生解答,急于给出答案,更不要简单地给予肯定和否定,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充分展开讨论和交流。讨论还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讨论中可以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评价和接纳不同观点等开放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尊重和欣赏不同意见,并从他人意见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测,关注学生的科学记录和表达形成性评测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进行形成性评测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关注学生各种形式的科学记录和表达。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的语言,采用多种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的方式记录和表达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展示探究过程,如绘画、日记、图表、报告、小报、故事、汇报、小讲座等。
科学记录和表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观察、回顾、分析和总结,同时帮助教师从中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水平等,从而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形成性评测,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促进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六)利用多种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的实施需要得到广泛的教育资源支持,包括社会科技力量、校外科技活动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与教学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教学策略,学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学习科学必须的信息和材料。在实施科学教育时教师应利用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和资源,如各类科学教育文献和书籍、各类科学教育网站等。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或当地的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尽可能地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各种音像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
(七)关注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加强与其他课程的关联和整合。在科学课程中融入语文、数学、社会、历史等各学科内容的学习,如在讨论和交流中教师鼓励学生尽量使用学会的科学词汇,用准确、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达,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提问,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又如在探究活动中融入科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科学发展史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原则
评价应以《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基本理念,评价内容应涵盖标准中所提出的所有分目标,确保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总目标。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上,正确的评价是对标准实施的重要保证。评价包括对教学的评估和对学生学习的评测,两者都可以用形成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的方法来进行。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开展,都有从试点到成熟、从局部地区到全面推广的过程。在课程实施的初期取得一定经验后,需要对课程实施的学校进行评估,以检验教学是否已经按照《标准》设想的途径和模式开展,是否基本达到了《标准》预设的期望。这种对教学过程和教育支持系统进行的评估应以形成性评估为主。
只有通过对教学的评估,确保教学过程基本达到《标准》的要求以后,对学生学习的评测才有意义。
对学生学习进行评测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评测应该致力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风格、性别、年龄、民族、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二)评价内容
科学教育评价中对学生学习进行评测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生获得的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以及参与跟科技有关的社会实践能力。对学生学习的评测应该是多方位和全面的,对其科学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评测,其内容包括:
..科学知识的掌握。主要评测对标准中所规定的三大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概念及概念间联系的学习和掌握。如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等;了解生命体的主要特征,理解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命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等。对内容标准中列出的21 条主要科学概念要评测学生的理解水平。
..探究能力的发展。主要评测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认识和运用,如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以及表达与交流等。此外也涉及学生对科学探究一些重要特点的认识,如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它是科学家通过实证、逻辑推理、创造性思维及交流形成共识的过程;知道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深入和发展;知道科学探究大体包括的五个要素,并认识到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线性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相互交叉的过程等。
..科学态度的发展。主要评测学生对待科学、科学学习以及对他人和自然的态度。如科学的兴趣和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对有关实证的尊重和实事求是;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勇于表达、乐于倾听,尊重他人不同意见的态度;对科学技术作用的正确认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参与跟科技有关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主要评测学生对设计与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应用,对人与自然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认识,以及运用简单科学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三)评价方法
对学生学习的评测方法包括形成性评测和总结性评测,应以形成性评测为主。具体可采用笔试、操作等多种方式,并鼓励除选择题以外更开放的测试题型,如问答、操作等;在评测主体上,可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和家长他评等方式,并鼓励基于学校层面的形成性评测。
形成性评测是探究式科学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正确运用形成性评测,可以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缩小学生间的学习差距。运用形成性评测时,需要对评测的各个方面有重点地制定标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如对学生科学概念的评测,教师可以把对概念的理解分成三个不同层次,依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讨论、解释、记录和回答问题时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进行评测。如对学生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跟科技有关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评测时,教师需要运用一些描述能力和态度发展的标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收集学生有关的行为表现,对学生各方面能力或态度的状态和发展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从而定期做出发展状况的评测。
教师在评测过程中,可以根据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进行叙事式的记录。这些记录可以附在学生记录的后面,更好地呈现出学生的一般或特殊的表现。学生在记录单和记录本中展示的想法、过程和结论都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进展,进行评测的重要依据。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记录本中看到探究的成果、学习的轨迹和对下一步探究活动的设想。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刊物、写作、概念图、科学绘画、墙报、小册子、信件等对学生进行评测。在教材和教学指导资源中,应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形成性评测的指标和方法说明,以便教师查阅和使用。学生形成性评测的结果应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主要参考。
为了在宏观尺度上掌握课程的总体水平,向教育行政部门、社会与家长报告和比较学生的学习进展,也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性的评测。总结性评测也应涵盖标准中提出的科学学习的各个方面。教师和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制定总结性评测的时间、内容和方式。评测方式主要包括纸笔测试和操作测试。纸笔测试应关注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不是对科学知识的简单记忆,应尽量融合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去评测,可以通过选择、论述、解释、方案设计等题目考核学生的概念理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操作测试应在关注学生科学概念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以及运用设计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可依据内容标准的各方面要求,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以期得到较有效的评测结果。对科学态度的评测,则可渗透在结合具体问题或操作情境的纸笔测试和操作测试中进行,还可辅以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方式综合考察。
此外,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的发展,在对学生学习的评测中运用ICT技术成为教育评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积极考虑人力评测和电脑互动评测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评测的目的。
无论采用形成性评测还是总结性评测,都必须对评测结果进行及时地分析和反馈,以达到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对评测结果进行分析时不仅要有横向的比较,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纵向发展,并以此增进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元认知。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的编写应以《标准》为依据,体现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将《标准》中列出的学习内容予以落实。教材内容的选择、编排和呈现方式,是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
内容标准中列出了科学知识的21 个主要概念,要求学生达到认识和理解的水平。教材编写可以选择不同“分解概念”的组合,以不同的途径,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组织内容。设计与技术领域的学习内容除了可以在探究活动中体现以外,还可以通过1~2 个专门设置的模块,如设计和制作一个建筑物或一个可移动的小车来实现。
(二)教材编写应关注的几个方面
在编写教材时应着重考虑内容、探究活动和对教学的支持三个方面。1.关于内容
..内容按照《标准》的要求,围绕明确的科学概念展开;..要考虑该年龄段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认知发展的特点;..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作为建构科学概念的起点。2.关于探究活动
..引入科学探究过程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探究活动要有足够的实验环节,提供观察和讨论的机会,以逐步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归纳结论和使用推理模型;..要提供合适的记录方式。3.关于对教学的支持
..要给教师提供明晰和足够的背景信息;
..要有明晰和足够的支持教学各环节的指导内容,包括教师的关键问语;..要给教师提供进行形成性评测的建议和标尺;..要考虑学生性别、民族的特点和特殊的需求;..要对安全和卫生提出明确的提示;
..指出在完成某些项目的过程中需要提供的特殊设备和器材。
(三)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形式
科学课程的教材一般应包括教师指导书、活动指导书(学习方案)和学生记录手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是多样化的,符合各类学生和各地区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用教学模块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是较为有效的方式。模块化的教材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较为系统和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也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条件较好、教学资源充足的地区推荐选用模块化的教材。
模块化的教材要求有足够的课时和小班化教学的条件,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有些地区短时间内推广可能会有困难。因此,教材也可以采用围绕主要科学概念,以小的探究活动来呈现的形式。这样做较容易实现,也可以应对课时和教学资源有限的困难,编排适当也可以达到《标准》的要求。
(四)教材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
按照《标准》要求,教学内容的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要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
需求,使他们得到不同的发展,也便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创造性。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人才资源、实物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从空间上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一)校内资源
教师是科学课程中最关键的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应把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课程资源建设的首位,加强各类职前、在职教师培训。
实物资源包括科学教室、实验仪器、教学设备、标本、模型、光盘、挂图、网络设施,以及校园环境和其他活动场所、设施等。利用这些资源,设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探究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信息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可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它的获取主要来自教材、学校图书馆、校园网和公共信息资源。
(二)校外资源
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教育的重要作用,聘请科学技术领域的有关专家作科学技术报告,参与教师培训和课堂教学指导。发挥社区、各地科学技术协会和科普场馆的作用,因地制宜设立定点、定时、定人的科学教育基地,便于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参观和学习。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星空、田野、森林、河流、各种动植物,以及家庭、社区、高校、科研机构和工矿企业等,补充校内资源的不足。此外,还可以利用社会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共同推进科学教育的实施。
五、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一)提高所有教师的科学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活动性很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课程。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动手操作的活动多,教学活动的组织难度大,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需要从职前和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两方面来提高教师的素质。
科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应纳入教师教育体系之内。在教师教育中应加强科学教育课程的建设和专业设置,完善相应的资格考核制度,以保证新任的小学科学教师有较高的科学教育专业知识与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严格科学课教师的准入制度,尽力选派素质好、事业心强、水平高的优秀骨干教师任教。条件较好的小学和地区应根据学生人数、课程要求设立专职的科学教师,专门从事科学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对在职小学科学教师,要有专门的持续的专业发展计划,按《标准》中规定的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来设计教师培训课程,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应保证科学教师每年能进行一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课程的学习;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开放性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科学家、课程专家和其他一线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
(二)理解和支持科学教师的工作,合理安排工作量
科学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活动,还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测。为了保证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建议科学课程以小班化教学的模式开展,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每位教师教学的人数控制在不超过30 人为宜。
科学课堂上学生需要讨论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还需要总结与交流,同时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还需要用到许多材料和器材,因此需要保证充足的课时、教学材料和器材。
科学课程要求教师为学生准备活动材料和器材,自制教具、学具;要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科学教师一般还要负责管理科学教室、科学实验室及教学仪器。这些工作都需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将上述工作以一定的课时数计入工作总量。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包括校方应充分认识科学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合理安排其工作量。
(三)加强科学教师的教研工作
各级教研部门(省、市、县)应设立科学课教研员(条件允许的地区可设立专职的科学课教研员),建立地区性科学课教研系统和网络,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学校行政领导要支持科学课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结合,并给予相关经费支持,形成制度。
六、构建科学课程支持系统
(一)确保科学课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科学课程肩负着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因此,各级教育部门都必须重视科学课的地位,不能以任何借口削减科学课的课时数,要公平对待科学课教师的工作成绩,使其得到应得的待遇。
(二)加强科学专用教室的建设和教学设备的配置
科学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带领和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学校要配置能满足学生分组实验的科学专用教室及教学仪器设备。
除按国家仪器配备目录的要求配置外,条件好的学校还应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更多的实验材料。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同时要加强科学专用教室及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应有专人负责,建立财产登记册,并有定期检查制度,对消耗性材料和缺损报废的设备应及时给予补充。
第四篇:领导科学
领导科学 ○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1.原始社会领导的产生亲缘氏族部落部族议事会
2.阶级社会领导的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领导的自我完善
领导本质——服务
二.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需要
大科学大企业大工程
马赛拉州火车相撞:标志所有权、领导权、管理权的相分离 通用 斯隆“超事业部制”集中决策、分散经营
2.发张过程
(1)领导特质论阶段:领导是天生的(2)行为论阶段
(3)权变论阶段
三.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
1.决策工作的专门化
2.领导主体的集团化
3.领导方式的民主化
4.领导方式的科学化
四.领导科学在我国的发展
第二节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服务、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领导活动及其一般规律
二.性质和任务
1.性质:实践性、综合性
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
2.任务:指导工作实践
三.研究方法
1.实证方法
2.比较方法
3.系统方法
第二章领导概论
第一节领导的本质和特征
一.领导的本质
二.特征
1.特殊劳动
2.有目的性
3.有序性和过程性
4.对总体行为进行控制
5.二重性
第二节领导的要素和职能
一.领导的要素
1.领导者领导活动的主体
行使权力(法定,人格影响力)、责任 责权对等
2.被领导者(客体)
绝对被领导者、相对被领导者
3.组织姆目标,方向因素
特点:要具有代表性、挑战性、可行性、系统性、凝聚力、回溯性
4.客观环境
5.领导体质(组织载体,制度框架)
6.方式方法
二.领导的职能
1.科学决策
2.选才用人
3.健全机构
4.完善制度
5.组织文化建设
6.检查总结
第三章领导理论
一,西方领导理论的研究特点
1.一个研究的基本宗旨:提高领导绩效
2.两种研究方式:领导者、领导活动
3.三大研究领域:企业、军事、政府
二.领导特质理论
天生 个性 智力 工作 社会
三.领导行为理论
可观察、可测量、可通过学习获得
特点:指导思想的变化,使得领导方式可量化
四.领导权变理论阶段
1.静态→动态
S=f(L,F,E)
S:领导方式,L:领导者,F:跟随者,E:环境(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
2.情境领导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布兰查德
以被领导者的成熟度作为一个影星领导方式的自变量(心里:愿不愿意工作能力:有没有能力工作)
命令式:下属不太成熟指导型
说服式:指导型+支持型
参与式:
授权式:给下属更多的自主权
3.路劲——目标理论豪斯
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给予下属的激励程度
要点目标:领导者帮助下属制定目标,且保证制定的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路劲:帮助下属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有效途径,且帮助下属排除道路上的障碍,是下
属在道路上获得满足感
下属工作满足感
下属是否资源接受领导的程度
在下属心目中形成的报酬期望
领导方式有:指示型、支持型、参与型、成就导向型(设置有挑战性的目标)
4.领导者参与模型弗罗姆耶顿加哥
5.五种领导方式
(1)专断型
①领导者完全自己决策,依靠自己的手头资料
②领导者不仅依靠自己的资料还去向下属要资料,但仍是自己决策
(2)磋商型
①领导者和个别下属磋商,自己做出决策
②领导者和集体讨论,自己做出决策
(3)群体决策型:领导者和集体讨论,共同做出决策
十二个权变因素:
(1)质量要求:对决策重要性的认识
(2)承诺要求:下属能否接受决策
(3)领导者的信息:领导决策时是否拥有充足的信息
(4)问题的结构:
(5)承诺的可能性:下属接受决策的可能性有多大
(6)目标一致性
(7)下属的冲突
(8)下属的信息
(9)时间限制:做出决定有没有时间限制
(10)地域限制:把不同地域的人召集过来所付出的代价不等
(11)激励——时间
(12)激励——发展:重不重视为下属提供发展机会
第一章 领导体制
第一节 领导体制概述
一.领导体制的基本内涵
在领导系统中,以领导权限划分为基础所形成的组织结构设置和制度安排。
1.领导权限划分(领导体质的实质、核心)
(1)权责是否一致
(2)责权划分是否明确
(3)责权配置是否科学
2.组织结构设置
3.制度安排
二.领导体质的内容
1.领导组织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组织机构的设置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2)完整统一原则:整个组织结构体系完整统一
(3)业务内容分类原则
(4)适度性原则
(5)有效率原则
2.领导机构的组成(1)决策机构(领导机构的灵魂)
(2)咨询机构(尽可能多的技工各种意见)
(3)执行机构
(4)信息机构(为决策机构提供相关信息)
(5)监督机构(保证执行的准确性)
3.领导组织结构(幅度,层级)
(1)扁平型组织结构
优点:组织层次少,大大减少信息失真的概率,信息传递速度快,下级积极性主动性提高 缺点:下级多,传递的信息太多,不能对员工进行详细的指导
(2)锥形组织结构
优点:下属少,下属能够得到详尽指导
缺点:过多的干预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受挫
4.领导制度安排
(1)领导权限和职责的划分制度
(2)领导机构运行和领导工作开展的制度
(3)领导者的管理制度
三.领导体质的作用
1.为领导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
2.提供了规范领导行为的根本机制
3.领导哦这与被领导者之间建立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4.领导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组织保证
第二节
一.集权制与分权制
1.集权制:据测全集中在高层
优点:有利于政令统一,标准一致;方便指挥,令行禁止;统筹兼顾
缺点:灵活性差,限制下级创造性,积极性;易使上级独断专行
2.分权制
优点:有利于充分发挥下级的积极性;灵活性好;减轻上级负担,减少官僚主义的滋生 缺点:下级各自为正,政令不统一
二.完整制与分离制
1.完整制
优点:容易协调各方矛盾;防止各自为政,统一指挥
缺点:易形成家长制。压抑了下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分离制
优点:防止独断专行;发挥下属主观能动性;某一上级领导问题不易影响全局 缺点:不易协调
三.一长至和委员会制
1.一长制
优点:权利集中、统一指挥、决策,果断效率高
缺点:不能够集思广益;若主要领导人选用不当易出现滥用权力
2.委员会制
优点:有利于集思广益,能反映各方面利益,防止专断独行
缺点:决策缺乏效率,易出现权利分散、责任不明
四,层次制和职能制
1.层次制
优点:职责分明,行动迅速;步调一致,统一指挥
缺点:上级领导部门负担太重;不利于下级积极性主动性发挥
2.职能制
优点:分工明确,责任清晰;提高领导者专业化水平
缺点:容易政令不一,工作效率低
第三节领导体制的历史变迁
一.家长制的领导提着
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集于一身
二经理制 领导体质类型
所有权、管理权分属
第五篇:领导科学
重点
1东方领导思想的演化与发展:
一、从秦汉大一统到鸦片战争时期:(1)秦汉时期的领导思想:秦始皇、李斯的皇权专制
思想;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的统治思想;汉初的黄老之学,《淮南子》的无为思想。
(2)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的“唯才是举”领导思想诸葛亮的“儒法道”领导思想,刘邵的《人物志》人才思想。(3)隋唐宋时期:隋文帝的仁政,德治与礼治;唐太宗的重民,重才,纳谏与共治;武则天的《臣轨》;朱熹的“德又礼之本也”(4)明清时期:朱元璋的“外儒内法”;康熙的德攻;顾炎武的分权众治。
二、近现代东方领导思想:(1)近代洋务三派的领导思想:1曾国藩的以礼为治,王霸并
用;识才有术,用人有方;俭朴以养廉,勤劳以尽职2李鸿章,左宗棠的人才思想:早就人才,不必拘泥常例(2)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导思想:1郑观应的议会政治论2康有为的维新大同思想。(3)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派:孙中山、章太炎、黄兴等(4)毛泽东领导思想: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近现代中国企业家的代表性领导经营:1胡雪岩的“戒欺”2李嘉诚的“诚信”3张瑞敏的“人单合一”
2领导班子结构(如何搭配或从那些方面考量):在配备企业各级领导班子时,要注重讲究领导班子内部结构,搞好科学组合,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领导群体素质主要包括:(1)专业结构素质,指领导班子中各类专长人员的配比组合,应做到:群体通才,管理专家化;专业差异化(2)智能结构素质,指领导班子中各种不同的智能类型的人配比组合,由探索型的思想家,条理型的思想家,实践型的实干家和外向型的活动家组成(3)气质结构素质:指领导班子中各种不同气质类型的成员配比组合,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4)年龄结构素质,指企业领导班子中不同年龄层次成员的配比组合(5)不同领导层次的结构素质,高层领导结构,中层,基层
3如何做好一名被领导者(被领导者的角色定位):被领导者角色定位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与领导者的(1)要做好领导者,先做好被领导者(2)明确自己的角色行为,包括1怀有通过组织实现自己思想意愿2主动承担责任,完成本职工作3乐于协助本职工作外的任务4主动提供自己对组织价值5与相关人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6既不与领导者为敌,也不能充当应声虫7善于理性说明等策略8不断向领导者提供有用信息,不急于提建议9让领导者感觉脸上有光10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3)良好的敬业精神,要有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昭示着职业情操和人格魅力,态度决定一切。(4)关键在于执行被领导者行为是领导活动的延伸,因此被指导者尽管有许多角色需要扮演,但执行是关键角色,做到:1无条件执行2工作无借口3细节决定成败
4企业领导者的创新工作:1提出创新目标,任何一次创新活动总是有目的的,并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2做出相关决策,为实现创新目标,企业领导者需要明确基本方针政策3规划创新活动,成功实施一次创新活动,要求企业领导者及其下属管理部门进行精心规划4建立有效的支持网络,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在提出创新或进行创新评价及推动创新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公正性,权威性和充分利用专家的专业知识,都需要获得外部的支持和理解5推进创新成果的实施,得到专家和同行的认可,须领导者其手中的权利和威信,高超的领导艺术,来排除各种障碍。
5企业领导创新的风险分析:创新风险具有二重性:即获利和损失机会并存 创新风险指由
于创新内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创新经济、技术与心理等综合能力的局限性,而导致创新失败,终止,撤销或者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主要风险:(1)企业领导创新的决策风险(1领导创新决策具有高风险特征2科学预测决策是创新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3加强对创新方案风险的评价)(2)企业领导创新的用人风险(1创新活动的选人错误2创新活动的用人不当3创新团队的建设失败)(3)企业领导者对创新风险的不正确认识(1创新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物2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变化的风险3创新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4创新风险是可以管理的风险)
6领导者的左右脑:
(一)左脑理性思维的特点,左脑侧重于抽象思维与语言功能,以分析为主的“系列价高”占主导地位,左脑是利益,逻辑线索,理性思维
(二)右脑想象力的开发与运用,右脑是模糊意思,感性思维,右脑想象力是领导创新过程中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三)对左右脑的不同认识与使用:1左脑管理,右脑领导,管理是理性的,是术语左脑思考的,是属于对数字,对流程比较强的,领导则是属于感性的,属于右脑思考的,比较人性化的2左右脑的“协同论”只有左右脑协同工作,才能是人类具有感知力,创造力。
7依靠集体方法:优秀的,企业领导者为了实现企业目标,既要有一定的权威,还必须与同事和下属建立友谊和合作,充分依赖集体的力量,应做到:
(一)合理授权,授权就是下放权利,是上级企业领导者把一定的权利和责任交给下级组织和领导者及相关人员,使其能更好的为上级领导者分担一部分工作
(二)平易近人,放下架子,谦虚礼貌
(三)信任下属,放手让他们大胆工作,信任他们
(四)宽以待人,宽阔的胸怀,一视同仁
8善于安排工作:
(一)克服:“事必躬亲”的领导观念,现代企业领导高层领导者,要想做好领导活动,真正发挥领导作用,就一定要克服“事必躬亲”的小生产领导观念,改变“大包大揽”的落后领导方式,要认清自己的职责,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处理
(二)集中精力做好大事,要抓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下属的积极性,使自己腾出精力和时间去思考和研究企业的方针政策,未来战略
(三)处事时要会经营时间,明确时间的重要性以及科学管理自己时间的重要性,节约时间。
9合理授权,指上级领导者把本来属于自己的一部分权利委授给下属,指明工作和要求,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放手让下属努力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种领导方法。
(一)授权的作用:1提高领导效率的需要2有助于锻炼和提高下级的才干3可以让企业领导者发挥下属的专长
(二)授权的过程1任务的分三派,权利的分配和委任来自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客观需要2权利的授予,在明确了任务之后,就要授予其相应的权利,即给予其行动的权利或智慧他人行动的权利3责任的明确,对下属,应做到的预期目标:下属应负责从事的活动范围4监督权的确认,明确授权者与受权者之间的关系
(三)授权的艺术:1授权的带责和留责2视能授权3适度授权4相互信赖5有效控制6重点在于推动下属使职权
10-如何理解管理者的工作本质是决策?
领导过程包括领导智能的适用展开,领导智慧的发挥,领导方法和艺术的体现,实际上领导者制定决策,实施决策和实现目标的过程(1)决策是企业领导者的首要智能,决策能力是领导者不可或缺的能力,如果一个领导者不会决策,那么他肯定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者(2)决策是企业领导活动的起点,但领导过程的一系列活动,都是从决策开始的,决策是最实质的领导,它贯穿于整个领导过程中,一切领导活动都围绕它或随之产生(3)决策是企业领导活动的核心,领导活动就是不断观察,发现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确定目标,制定并选择
方案,再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决策促进领导活动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11如何做一个科学、合理的决策?
(一决策的要素:决策主体、决策目标、备选方案、决策环境
(二)决策的原则:1客观现实原则,可能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决策必须建立在客观世纪的原则上2信息完备的原则,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决策的过程是信息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没有资料,数据和情报的决策是难以想象的3智能优化的原则,由各方面的专家集体决策,集思广益,做出更正确的,更易被接受的决策4利益兼顾原则:统筹兼顾,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5定量定性相结合原则
(三)决策的程序:1明确定义问题,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2确定政策目标3分析决策环境,搜集资料信息分析实现目标的活动将面临的外部环境4创造决策方案,根据决策目标选择具体的实现途径和手段5优选决策方案6决策实施的反馈
(四)决策的方法:定性决策方法和定量决策方法
12领导环境的概念三层含义:1领导环境是独立于领导主体之外的客观因素2领导环境与领导活动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相对和谐的生态系统3领导环境对领导活动的作用是有规律的了解
■6领导的权变理论是指以系统的观点为依据,研究领导者如何根据所处的外部环境,可变因素的性质,在变化的条件下提出最近合于具体情境的领导活动的一种理论,既有效领导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以及领导环境
■8企业领导素质是指在企业内部相当领导角色的个体成员群体,为履行其特定领导职责,发挥特定领导功能和作用所应具备的素质
■11被领导者是指在领导活动中实施具体决策方案、命令、任务、实现组织目标的具体执行者
■12领导环境是指领导者实施领导活动所面临的各种客观因素、条件的总和
■15企业领导决策:(狭义)专指企业领导者对行动方案的最终选择,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拍板”(广义)指企业领导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拟定方案以及选择方案并实施方案的全过程。
■22企业领导创新:是基于企业生产经营所涉及的领域内,为实现企业的目标,以企业领导者为主导而进行的在各个环节上的创新活动。
1领导是指“带领和引导”被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行为过程
2领导双重性:1自然属性(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相联系的)2社会属性(与一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联系的)
3领导活动的主要认识论学派:(1)科学理性主义,“经济人”假设,泰勒,核心:科学化、标准化(2)人文主义.霍桑实验、“社会人”假设,非正式组织(3)X理论(人性恶)、Y理
论(人性善)与Z理论(4)决策学派:“领导就是决策”—西蒙(5)沟通学派
4周公的德政思想主要领导思想:敬德、保民、慎罚、用贤道家“无为而治”的领导思想、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庄子“庖丁解牛”儒家的仁政领导思想孔子的天下为公孟子:仁政、民本、重义轻利荀子:礼法并重、尚贤使能
5领导活动要讲究效益,即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这就是领导的有效性、指通过领导活动实现企业预定目标的程度,其反映形式包括下级的支持、相互关系、员工的评价、激励程度、沟通的效果、工作效率和领导方式实现等
7费德勒权变领导模型:领导环境分为: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2工作任务结构3领导的职位权利三种 ;环境很有利和十分不利情况下,采用任务型的领导,处于两者之间采用关系型的领导,有时却很难说。认为:一个组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 领导者应尝试着变换工作环境使之适应人的风格。
9思想素质:是人对一切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和理性反映,在心灵中的凝结,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所形成的思维结晶;体现在:1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以人为本、民主与法制、效率与效益、竞争与合作、可持续发展、继承与创新的思想)3超越时空的战略思想4内涵深刻的经营观念
10能力素质:指人具备的能够进行某项活动或胜任某项工作才能的本领,包括:1行业业务能力2人际关系能力3职业行为能力(演说教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灵活应变能力)4概念形成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谋划判断能力、变革创新能力)
13领导体制的基本内容:领导体制就是领导目标和领导智能借以实现的机构形式和运行规制。两个仿方面内容:一是领导机构设置、运行,称为“体”二是领导体制制度的建立健全,称为“制”领导体制的结构指领导结构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排列组合形成的相互联结和相互作用的形式,两种最基本的关系:纵的关系和横的关系,纵的关系又分为直线关系和职能关系。领导体制的结构形式有:直线指,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领导制度涉及两大方面:一是领导机构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划分问题;二是有关领导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等领导方面的制度,问题。
14不同企业领导制度的比较:按照决策权限的分配和决策方式的不同,把领导体制划分为集权和分配权制以及一长制和委员会制等形式
16企业领导的决策类型:1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2非常规决策和常规决策3不确定决策和确定决策4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
17企业领导决策系统的构成1决策中枢系统(特点:权威性、主导性、责任性)2决策、智囊系统(功能:预测功能、分析功能、方案设计、方案论证)3决策信息系统4决策执行系统5决策监督反馈系统
18人才的类型:1决策型人才2智谋型人才3专属型人才4执行型人才5关系型人才6监督型人才
19选拔人才的原则:1德才兼备原则2求真务实的原则3和谐相容原则4竞争择优原则5不拘一格原则
20选拔人才的方式:考试制2委任制3选举制4聘任制5试用制6推荐制
21人才的考察管理:(1)人才成长的规律:1人才成长的内因2人才成长的外因(2)人才的考察方法:1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考察方法2面对面沟通交流的考察方法 3在工作中考察的方法4转换岗位的考察方法5施加压力的考察方法6运用决策引导的考察方法7参与管理的考察方法8发现和捕捉闪光点的考察方法(3)人才的管理环节:严格考核;适时调配;公奖惩;认真监督;合理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