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防范在教育教学中存在风险的指导办法
防范在教育教学中存在风险的指导办法
为加强我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正常地学习与健康地成长,防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风险,我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不断增强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风险的防范意识,坚决杜绝各类风险事故的发生,确保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我校的和谐发展,特制定凤阳中学关于在教育教学中存在风险的指导办法。
一、每位教师在工作中要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给学生心灵造成伤害。不给学生布置过量的惩罚性作业。若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身心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学校视情节轻重追究其责任、严肃处理,触犯法律的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二、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有教育学生在校园内不追逐打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学生不随意攀爬校内建筑物和大型器械,不准学生在运动场建筑斜面、楼梯的扶手上、树木上滑溜攀爬,若发现学生进行不安全活动行为时,要及时进行制止和批评教育。
三、全天候安排值班领导和值班教师以及学校保安在相应时段、相应地点值班。值班领导与每位值班教师要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准时上、下岗,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及时处理偶发事件,劝阻学生进行不正当的游戏行为和危险性活动。提高对保安人员的工作要求,我校新校区较大,容易产生安全巡视的遗漏点,每天晚上放学后保安人员要做好清班工作,督促学生按时离开班级,巡视校园各个区域,避免学生三五成群的在校园隐蔽位置聚集、溜达等。
四、任课教师要遵守“谁上课谁负责”的原则。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有义务对学生安全负责。任课教师要严格执行两分钟等课制,细心观察、了解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表现,防止学生之间发生口角,避免由于出现打架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发现问题及时与班主任共同进行沟通、疏导,解决存在的教育教学安全风险。
五、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守岗位,不得中途擅自离开岗位,不准学生随意私自离开教学场所,更不能将学生驱赶出教室,不能以任何理由让学生离开校园,对学生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事件,要及时通知班主任、学生家长、派出所和医疗单位,并妥善处理。无辜擅自离开岗位造成的安全事故,该任课教师承担一切责任。
六、所有任课教师上课要严格点名制度(特别是体、音、美以及信息技术等副科),若发现学生缺勤,要仔细询问其原因,若情况异常(包括:逃学、旷课、打架、生病,特别对有先天疾病学生要特别关注),要及时告知班主任和值班领导,由班主任和值班领导联系家长、执法和医疗机构妥善处理。
七、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实验课、信息技术课、体育等课的安全教育,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任课教师要仔细检查教学场所及所使用的实验仪器、电源、火源、药品和体育器材等,消除隐患,避免由于教师或学生使用不当而导致安全事故。
八、按时放学(包括晚自习),未经学校许可,不得提前放学。放学后,任课教师若滞留学生,教师必须自己在场,不允许出现学生在、老师不在的现象。无辜离开造成的安全事故,该教师承担一切责任。禁止男教师单独在宿舍、办公室对单个女生辅导、谈话。
九、任课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和急救知识,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应及时组织疏散、救护,保护现场,及时告知班主任和受伤学生的家长,并向学校汇报。若遇重大灾难性突发事故发生,应本着先救护学生的原则及时撤离学生,最后教师方能撤离出危险区域。
十、任课教师组织开展各种校外活动,必须经学校批准,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安全因素,确保学生人身安全。严禁教师私自带班级学生到校外活动,防范由此造成的安全风险。
十一、学生参加学校各种训练队、兴趣小组活动,其人身安全由指导教师负责。
十二、班主任对班级安全工作要做到“高度重视,警钟长鸣,制度健全,措施有力,常抓不懈,确保安全”。经常到班级教室观察、定期检查供学生教育教学及开展活动的一切设施,及时排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整改,确保学生安全。
十三、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工作,重点对学生进行防火、防电、防盗、防雷击、防溺水和交通安全的常识教育。
十四、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有义务加强饮食卫生安全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买、不吃过期、变质或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防止食物中毒和传染病,避免因饮食问题造成的安全风险。
十五、值班领导和值班教师作为安全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应主动协助学校督促全体教师认真履行各岗位职责,及时妥善地处理好学校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如无法解决,应及时上报学校。
十六、责任要求。每位教师在工作中都是自己所负责的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一岗双责,认真履行自己所负责的安全责任。对未完成责任目标、发生事故案件的教师,教务处将上报学校,取消其参加本年度所有评优评先资格。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要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安徽省凤阳中学
二〇一七年五月十日
第二篇:在建工程抵押中存在的风险防范
在建工程抵押中存在的风险防范
【摘要】政府近期为遏制房价的迅猛上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使开发商资金更加紧张。因此以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设定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已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针对在建工程抵押中存在的事实纠纷和法律风险,建议对其进行严格审查,并利用网络对在建工程实施动态管理。
【关键词】在建工程期待权抵押贷款
在建工程抵押的概念和条件
一般认为,狭义的在建工程是一种实物上的未完成状态,指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处于建设过程中。而广义的在建工程是一种在法律上未完成的状态,除包括狭义的在建工程外,还包括各项工程均已完工并达到竣工验收条件后、未领取房屋所有权证书的情形。
物权法出台之前,建设部出台的《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担保法司法解释》曾对在建工程抵押进行了规定,但效力较低,其中关于抵押权人和贷款用途的规定也具有极大的限制性,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改变了用较低效力的司法解释以及部门规章对在建工程抵押进行规范的局面,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正在建造的建筑物可以抵押。根据以上规定,在建工程抵押是抵押人用其合法取得的在建工程,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抵押给债权人,作为债务人不履行担保义务的一种新型担保方式。在建工程抵押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在建工程抵押的前提条件是建设项目的合法性。用于抵押的在建工程应具备《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表明建设工程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另外为保证在建工程具有可转让的属性,在建工程应达到一定的工程进度才能抵押,一般要求完成工程建设投资总额的25%以上。
在建工程抵押的目的是取得继续建造工程资金。虽然物权法对在建工程的抵押权人以及资金用途等没有做出限制性规定,但实践操作中也不宜放开,如果用在建工程为其他性质的债权担保,极易出现工程进度延缓甚至该在建工程成为烂尾工程的情况。一旦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抵押物因尚未竣工而无法进行不动产登记,既影响到抵押权人利益的实现,也加大了第三人期权实现的难度。
在建工程抵押当事人应订立书面的在建工程抵押合同,并办理抵押登记。在建工程抵押合同除包括一般抵押合同的条款外,还应说明在建工程的名称、性质、坐落、建筑面积、权属等基本情况,并提供该工程所涉及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及施工许可证作为合同的附属文件,办理抵押登记时应遵循房地不可分原则。
在建工程抵押中存在的风险
在建工程的价值变化大,增加了抵押权实现的不确定性。虽然在建工程有其内在价值及使用价值,但以在建工程进行抵押时,因其处于法律上或事实上的未完成状态,价值能否以交换价值体现出来还未可知。而且,市场行情的变化和投资策略的改变,都会直接影响在建工程的最终价值。另一方面在建工程种类多,不同用途、不同结构的厂房、仓库、普通住宅、高级住宅等价格差异大,即使同种用途、同种结构的在建工程,由于建设工期长短不一,其材料费、人工费等也有差别。而在建工程抵押是以在建工程完工后的期待权益作为贷款担保,只有在市场上能够变现的、抵偿金钱债权的在建工程,才能是适合的抵押权标的物,从而保证抵押权的实现。
重复抵押引发的抵押权重叠问题。在建工程抵押具有期权性质,在具体操作中容易出现原在建工程抵押尚未解除,登记机关就为按揭贷款进行抵押登记的情况。一些开发商为尽快完成工程建设,用在建工程作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同时为加速资金的回笼,在未经抵押权人的同意且未告知购房户的情况下,将已设立抵押的在建工程预售给购房户,且销售所得价款并未向抵押权人清偿债权。这种重复抵押增加了交易的不确定性,不仅购房者权利得不到保证,也为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预售管理、权属登记带来很大隐患和纠纷。
权利冲突时,在建工程抵押权容易落空。房地产开发商常常将建设工程包给施工企业,因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开发商经常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为保护承包人和农民工的利益,《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了建筑工程的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优于抵押权和其他债权,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还规定了建设工程承包人应自建设工程竣工之日或者建设工程合同约定的竣工之日起六个月内行使优先权受偿权。此外,《担保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了土地管理部门收取土地出让金的权利也优先于银行的抵押权。《税收征收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了税收优先权,如果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财产被留臵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权、留臵权执行。这些基于法律规定而产生的权利竞存,会导致银行的抵押受偿权处于法律上有效、实际上无效的状态,从而产生和增加了银行的抵押权受损的风险。
如何防范在建工程抵押中存在的风险
由于在建工程抵押涉及环节较多、专业性较强,容易在房地产开发企业、银行和购房人等多个主体之间产生纠纷,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防范风险。
抵押权人应严格审查在建工程抵押状态。担保法中规定,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不得抵押,因此抵押权人首先应审查在建工程的权属,审查的内容具体包括:在建工程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履行了审批手续,是否存在超越规划许可范围、违法分包、使用无资质队伍等情况。在建工程抵押权人的权利范围,一般仅为办理抵押登记时,已经建成并登记的在建工程和该在建工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因此,在确定在建工程抵押的范围和初步估计实现抵押权的可行性时,可从在建工程已投入的工程款、已完成的工作量和工程总量、施工进度和工程竣工日期等信息来判断;另一方面,一个建设项目可能包含若干个具有独立使用价值的单项工程,当事人既可以对正在建造中的整个项目设立抵押权,也可以针对其中的单项工程设立抵押权。如果合同对在建工程抵押的范围约定不明或难以描述的,可以按照建设工程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许可证来确定在建工程抵押的范围。以此达到保证抵押权人能够充分、全面审查在建工程抵押状态,保证其抵押权益的实现。
科学评估抵押的在建工程的价值。在建工程在设立抵押权时价值不确定,但在实现抵押权时其价值是可以评估和确定的。因此,在审查在建工程权属和确定抵押权范围的基础上,还必须科学、准确地评估在建工程的价值。评估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工程的用途、建设周期、工程总量和实际完工程度、已投入在建工程的实际支出、结算方式等要素,科学、准确地计算抵押物价值并合理确定抵押率。按照施工行业惯例,建筑公司垫款及施工款一般不超过工程总造价的30%,结合折价贬值等因素,在建工程抵押率应控制在50%以内,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工程垫款、转包、其他债权债务问题和投资风险等问题。所以在具体计算时,可根据在建工程不同形象进度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对于工程未完工,尚未通过综合验收的在建物,一般采用成本法评估;对工程基本完工,已通过综合验收,但尚未取得产权证的准现房,一般采用假设开发法评估。从而实现抵押权人对在建工程设立抵押权时,对其价值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保证其抵押权益的实现。
利用网络对抵押的在建工程实施动态管理。虽然法律规定了优先权,但并没有要求公示,因此在接受在建工程抵押时,债权人并不知悉该在建工程上是否存在优先权。而在建工程抵押涉及国土、建设、税务、银行等部门,因此只有将每个抵押的在建工程的基础资料、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情况、房屋编号、预售情况、在建工程抵押贷款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纳税情况等相关信息集中起来,建立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快实现信息网络化管理,使信息化覆盖到工程项目周期的全过程,然后利用合理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使债权人既可以在放贷前筛选出优质客户和开发前景良好的在建工程,又可以监测贷款资金的使用,以达到对在建工程实施动态管理,保证其抵押权益的实现。此外,严密监控抵押的在建工程资金的流转过程。为此,第一,对已发放的在建工程抵押贷款,贷款银行可要求借款人在本行设立基本存款账户。发放贷款时,银行应依据开发商与承包商、供料商等签订的合同及工程的预决算报告,按照工程进度分期放贷,保证工程建设所需款项能按时到位。第二,如果开发商为了回笼资金,将正在建设中的房产预售,银行可要求开发商每销售一套房屋,须经抵押权人同意并解除该套房屋及该房屋占用范围内土地使用权的抵押,开发企业再将已解除抵押关系的部分商品房预售给购房人,并通过定期盘点库存商品房、在网上查询销售进度等,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开发企业隐瞒真相、贱价抛售。第三,如果在建工程抵押与个人按揭贷款不是同一抵押权人,可采取四方协议监控资金流转过程,保证抵押物产权结构的单一性,避免出现同一抵押物上多个所有权并存的情形。综合、合理地利用以上手段,从而达到抵押债权人能够严密监控抵押资金的流转全过程的目的,保证其抵押权益的实现。
综上,普通抵押权的标的物是抵押人拥有所有权或处分权的现实存在的财产,然而,在建工程抵押权的标的物是将来取得房屋的期待权,这一局限性使在建工程抵押权的实现可能面临各种事实风险和法律风险,只有针对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综合、合法、科学、有效的措施,才能进一步发挥在建工程抵押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篇: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试行办法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及《贯彻落实〈实施纲要〉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相关规定,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进一步增强我局预防腐败工作实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实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工作方针,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大宣教”、“大预防”工作格局,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有效遏制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推动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为全局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条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将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于反腐倡廉工作实际,针对党员干部日常工作生活中可能出现或正在演化中的腐败问题,采取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等措施,依托计划、执行、考核、修正的PDCA循环管理机制,对预防腐败工作实施科学管理的过程。第四条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实施范围包括各科室、局属事业单位及党员干部。重点是掌握涉及基金管理权、审批权、决策权、资源调配权和组织人事权的部门及党员领导干部。
第五条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涉及的主要风险是因教育、制度、监督不到位和党员干部不能廉洁自律而产生的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职能职责风险。
第二章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工作体系
第六条
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党政主要领导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负总责,纪检监察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体系。
第七条
为加强领导,突出“一岗双责”,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负总责。
各单位、各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负责本单位本部门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
第三章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程序
第八条
实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要按照分级管理、责权明确的要求逐步推进。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借鉴质量管理方法,建立和推行循环管理机制,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整个实施过程进行系统管理。各单位、各部门根据风险管理理论,依照本办法对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职能职责风险的防范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并执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实施细则。
第九条
实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一)计划。根据腐败行为的变化特点,结合反腐倡廉工作实际,界定廉政风险,确定风险等级,重点查找工作实践中教育、制度、监督不到位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的不足,以预防、监控和处置为手段,制定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相关方案。
按照风险大小将廉政风险分为三级,即一级风险、二级风险、三级风险,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表示。
(二)执行。针对不同风险,实施计划阶段制定的风险管理措施,通过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和后期处置,防止腐败及不廉洁行为的发生,及时纠正不当行为,避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演变为违纪违法行为。
(三)考核。在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执行过程中和执行之后,按照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考核标准,通过自查自纠、专项检查及重点抽查等方法,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四)修正。根据考核结果,纠正存在问题,完善工作措施,修正风险内容,总结推广经验,并实施奖优惩劣。
第四章
思想道德风险的防范
第十条
思想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放松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政治素质低;背离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漠视群众、官僚主义;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见利忘义、以权谋私;贪图享受、腐化堕落;阳奉阴违、我行我素;独断专行、软弱涣散等。
第十一条
防范思想道德风险,要着力抓好党员干部的经常性学习教育、落实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加强人文关怀,实施对各级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方面的日常化监督。
(一)加强教育培训,采取举办培训班、讲党课、报告会、专题研讨等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好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并将开展情况记入学习教育台帐。做好学习笔记的检查工作,促进党员干部养成自觉学习、自省、自励的习惯。
(二)落实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采取谈心、互帮互助等形式,随时掌握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在党员干部面临职务任免、岗位调动、家庭发生重大事项等人生重大关口时,及时进行警示、告诫。
(三)坚持以人为本,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爱护、帮助党员干部。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创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
(四)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通过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职代会、民主评议等方式对党员干部作风情况进行考核。
(五)规范党员干部日常行为,将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等八小时之外的表现纳入管理和监督范围。第十二条
不定期组织人员对思想道德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主要采取听取汇报,查阅学习教育台帐及谈心、互帮互助等活动的相关记录,抽样问卷调查等方式。
第十三条
对不严格落实学习教育制度和不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提醒,促其改正;情节严重的,予以诫勉纠错,并由组织人事部门备案,作为考核的依据。
第五章
制度机制风险的防范
第十四条
制度机制风险主要表现为:制度本身存在漏洞或缺乏可操作性;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制度过时未及时修订;制度缺乏相互支撑、相互制约,不能形成制度合力。
第十五条
防范制度机制风险,要建立综合监督机制、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落实现有各项规章制度。
(一)建立综合监督机制。基层纪检监察组织要积极参与到各项工作的决策、执行过程中,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法定程序实施,并核查工作落实结果,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全过程监督。
(二)完善制度体系建设。针对各单位、各部门日常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以及工作实践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指导、敦促和责令相关单位、部门限时改进和完善制度机制,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系统性,减少制度漏洞,及时清理过时的制度,完善现有制度,形成结构合理、互相配合又相互制约的制度体系。
(三)做好现有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各单位、各部门要以规范权力运行,提高执行力为根本,以有效落实组织人事制度、财务制度、“三重一大”制度、政府采购和招投标规定为重点,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规范公开内容,公开办事程序和结果,提高工作透明度。通过听证质询、办事公开、权力制衡等办法,充分发挥党内监督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缩小和规范自由裁量权,避免出现权力寻租等现象。
第十六条
在各单位、各部门定期自查的基础上,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垂直抽查各单位、各部门落实人、财、物等方面规章制度的情况,并调用财政、人事等相关数据进行检查;同时充分发挥党风廉政监督员和特约监察员的作用,采取明查暗访、专项检查、巡视督导等形式对各单位、各部门落实防范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七条
对不重视制度机制建设、不按照制度办事、影响工作机制有效运行的,责令立即整改,并将整改结果限期上报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审查。整改到位的,予以了结;整改不力或群众仍有反映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追究。
第六章
职能职责风险的防范
第十八条
职能职责风险主要表现为:单位或部门不能正确履行职能、不作为或集体违规违纪。不履行“一岗双责”,或履行不到位;违反廉洁自律相关规定;违反民主集中制,独断专行或软弱放任;失职渎职,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等。
第十九条
防范职能职责风险,明确党员干部职责范围内的业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加大对涉及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一)全程监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高工作透明度,确保干部考察的全面性。建立和完善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纪检监察部门要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加大对违规用人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追究用人失察失误者的责任。
(二)严格财务审批,重要经费支出和资产处置等事项,特别是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加强成本费用和公务消费的控制管理,公务活动招待费的支出情况应定期进行公示。对各单位、各部门的财务状况,要开展经常性审查,重点审查公务活动招待费和资产处置等事项的财务运行情况,及时纠正不合理的支出。
(三)公开职能职责,推行公开承诺制,党员干部要针对廉洁从政、履行“一岗双责”、强化自身作风建设等方面做出公开承诺,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二十条
根据工作需要,抽查各部门、各岗位人员职能职责风险防范工作情况,调用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相关数据,检查资金使用情况,特别是公务活动招待费支出情况;通过座谈会、明查暗访等形式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核实党员干部个人申报事项的准确度和公开承诺履行情况;通过信访举报、政风行风热线、行政投诉、群众评议等渠道,对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信息监测。
第二十一条
对党员干部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但又不构成违纪违法的,采取警示提醒、诫勉纠错、责令整改等手段,帮助和督促党员干部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诚心接受批评、整改到位的,予以了结;整改不力或群众仍有反映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追究。
第七章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考核
第二十二条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考核标准:
(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重视,制度机制健全,责任分工明确,界定风险及评定等级准确,实施细则能结合自身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本部门、本岗位廉政风险的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等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未出现违规违纪行为,群众满意度高。
(三)本部门、本岗位能够认真自查自纠,自查报告客观真实,查找问题准确,结果运用有效,相关档案齐全。
(四)注意总结和研究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不断修正廉政风险内容,完善措施,改进工作。
第二十三条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考核方法:
(一)各部门、各岗位人员按照考核标准每半年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进行一次自查,重点是差距分析,量化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并将评估情况报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局党组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检查考核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评之中,结合局效能监察方案的实施,不定期进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专项检查考核,综合评定后,将评定情况反馈各单位、各部门。专项检查考核主要采取听取主要领导汇报,召开座谈会,组织社会评议和民主测评,进行问卷调查,检查相关材料、查看有关票据等方式。
第二十四条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次,纳入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结果。
第二十五条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建立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个人廉政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党员干部的岗位职责、职务任免、廉政风险界定及风险等级情况;组织处理、纪律处分情况;党员干部个人应申报的相关事项及变更情况;住房情况;本人及配偶收入,配偶、子女从业情况等。依据廉政档案记录考核党员干部的廉政信用度,综合运用于党员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等工作中。
第八章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修正
第二十六条
局属各单位、各岗位人员要根据工作实际,不断总结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经验,查找问题,进一步修正完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对已界定的风险,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新的风险和多次发生的问题,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加大风险管理力度。相关材料及时归档备案。
第二十七条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考核结果将作为评价各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行政执行力考核的重要依据;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的重要依据。
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单位给予表彰;对考核结果为“不及格”的单位,以书面形式下达整改通知,督促制定措施,完善制度,并通过跟踪回访强化监督。
第二十八条
对拒不落实或落实廉政风险防范措施不力的单位、人员,依据相关规定,追究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责任。对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的,除严肃惩处违纪违法人员外,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加大对负有失职、失察责任的直接领导和主要领导的责任追究力度。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09年9月10日起试行。
第四篇: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防范办法(最终版)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防范办法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直接关系着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近年来,国内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将其纳入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范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实施,员工整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复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其风险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必须正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问题,树立风险意识,积极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模式,对于识别和防范风险,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办法的建立,旨在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防范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规划中的风险预防
人力资源规划一方面要结合企业战略对企业未来几年的整体用工做一个预测,包括人员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并与现状进行对照,形成差距分析,进而提出具体性的人员招聘(或解聘)计划,实现人力资源的总体均衡。
人力资源规划若是总量不够,就有可能带来人才短缺风险,影响企业正常用工需求;人力资源规划若是总量过大,大量招聘新员工,也有可能造成人员规模过大,人浮于事,相当于“人才积压”。
应对方法:做好人力资源预算工作。各经营单位需比对上经营状况及岗位编制,依据本经营利润目标,来确定人力资源预算。主要包含经营目标的确定、人员岗位编制的确定及工资、社会保障体系、培训、招聘、公司福利(各类补贴及过节费)、办公业务、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劳动纠纷法律咨询费、补偿费等费用支出预算。
许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很不规范,甚至根本没有人力资源规划意识,只是做一些非常简单的估算与预测,这是不利于企业健康有效发展的。
二、员工招聘与录用的风险预防
人才招聘是推动企业人力资源不断更新提升竞争力的过程,人才招聘工作对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意义重大。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招聘需求不清晰,人员需求超过人力资源规划的风险。这就需要主管部门加强招聘需求评审,判断有无增员的必要,剔除无效的需求。
2、任职资格设计不清晰,没有明确的人才定位,耗费了大量时间,却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这就要求主管招聘工作的人员和用工部门主管领导进行充分沟通,人才入职后要负责什么工作,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工作技能,从而提高招聘工作的效率。
3、面试流程混乱,缺乏标准的风险。整个面试过程,不仅仅是企业在选择人才,人才其实也在观察企业,周到的接待服务、良好的面试流程都是打造企业雇主口碑的机会,也是宣扬企业文化吸引人才的机会。
4、关于用工年龄的风险。劳动者必须是具有法律意义上有完全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因此根据巴音孟克集团及所属公司的产业特殊性及相关法律,避免聘用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避免聘用超过50周岁的女性,超过55周岁的男性。退休返聘员工单独签订劳务合同,进行用工风险的特别约定。本办法下发后,涉及到员工超龄的单位,需和员工进行沟通谈话,友好的进行劳动关系解除。
5、校园招聘的风险,应届毕业生面试评价好但实际入职后发现能力素质差,因此要优先考虑先实习后试用的方式。
6、高管聘用的相关风险,因其管理责任大,获取的企业经营信息多,薪酬较高,一旦发生纠纷,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高管聘用过程中一定要向上家任职单位做背景调查,同时约定服务周期及经营目标。
7、员工录用前风险处理,需要进行充分的试用沟通,必要的地方需要双方签字确认。包括试用前的3-5天观察期,观察期过后确定试用期及试用工资,入职后所负责的工作职责沟通,试用期随时解除劳动关系的约定等。
8、员工正式录用的风险处理,需要提供身份证、上岗资格证尤其是特殊岗位操作证、3个月以内的有效体检报告,餐饮从业者需提供健康证及血液检测报告。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对入职人员的学历证书真伪进行查询。入职人员均需提供离职证明,或签署劳动关系唯一性的申明书。
9、员工录用一个月内需要签订劳动合同,针对社保在外地或挂靠到其他企业单位的,需要签署弃保申明。
10、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劳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并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
11、单位应当做好员工录用后的职业病防护,对于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岗前说明职业危害并定期做身体检查,尤其是离职前的职业病检查。
三、员工培训工作中的风险预防
培训工作属于人力资源开发范畴,主要注重员工的培养引导和技能提升,以便于将来更好地开展工作。员工培训机会可以视为企业提供给员工的福利待遇,员工培训也存在较高的培训成本。其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针对公司委派学习和培训,不签订培训协议约定服务期的风险。出去学习培训,企业往往要承担员工的培训费、食宿费、员工工资等费用。但员工没有服务期的约束,很可能在公司委派学习归来后另攀高枝,让企业白白浪费了财力和精力。
2、不能提供内部或外部培训机会给当前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这本身也是一种风险,任何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员工,一定要先给予一些工作技能技巧的培训机会,如经培训还不能胜任的,才可以进行劳动关系的解除。
3、不做培训需求调查,只注重培训机构的名气。很可能出现讲师讲的内容已经是公司已合理规划解决过的难题。因此调查公司和员工的培训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培训工作真正服务于员工的日常工作。
4、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员工进行特殊作业的,应当安排有资质的人员从事作业,归口管理部门需要认真审查其从业证件,必要时需要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
5、单位或部门应当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并且有责任对员工进行培训和督促员工遵守。
四、员工薪酬相关工作的风险预防
在任何一个企业中,薪酬体系都是高风险区,这与薪酬自身的特点以及员工对薪酬的期望与要求密切相关。薪酬体系的两大核心是薪酬水平与薪酬结构,人力资源薪酬风险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1、薪酬水平风险,通俗地讲,薪酬水平就是薪酬的高低,衡量它的主要标准就是薪酬的公平性。薪酬公平性又分为内部公平与外部公平。内部不公平会影响大家的积极性,进而造成不好的工作氛围;外部不公平经常导致核心员工流失,部分员工无法安心在企业工作。
因此企业薪酬制度的建立与修订既要符合公司经营情况,又要符合市场行业薪酬水平。
2、薪酬结构风险,主要体现在固定薪酬与浮动薪酬比例。浮动薪酬比例过高,在给员工形成激励的同时也给员工带来极大压力,造成薪酬的不确定性,员工也缺乏安全感。而在固定薪酬过高情况下,员工的安全感固然提升了,但激励性可能就要差一些。
因此在确定薪酬比例时,企业可以按岗位工作性质与特征将所有岗位分为多个序列,如一般管理序列、职能序列、营销序列、技术序列、技能操作序列,并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序列的薪酬结构比例。
3、任何员工包含高管人员入职,其工资个人所得税均由本人承担。缴纳个人所得税是公民的义务,因此公司提供的均是税前工资。
4、工资作为员工劳动报酬的体现,人力资源处只负责工资核算,针对需要代扣工资的情况(正常工作业绩考核除外),均需提供单独的授权代扣委托书。
5、人力资源处负责依据当月员工在岗情况及出勤情况核算工资,对工资核算与发放负责;财务人员对工资核算数据正确与否负责;各公司主要负责人对本公司员工薪资是否发放负责。避免工资发放的环节风险。
五、员工绩效相关工作的风险预防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一般情况下,单位员工是比较认同绩效考核的,认为绩效考核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存在绩效考核就是走过场,没有起到实际作用,甚至存在反作用。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绩效考核成效。对于后一种结果,其本质上相当于人力资源绩效风险。归纳起来,它又存在多种更具体的表现形式:
1、考核指标不明确无法量化。考核指标是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相当于绩效考核的标准。缺乏明确量化的考核指标,员工的工作业绩就无法得到有效评价,绩效考核就形同虚设。
2、考核实施过程走过场。有了良好的绩效考核制度,但没有形成健康的绩效考核文化,大家认为绩效考核就是扣员工工资,往往碍于情面在实施考核时所有员工都得高分。这样就失去了绩效考核的本来意义。
3、考核结果缺乏有效应用。绩效工资是绩效考核最常见的应用途径。但要是员工的绩效工资占工资总额比重过低,而考核结果又没有其它的应用方式,优秀员工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励,优胜劣汰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企业应该设计系统性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通过系统性机制来控制绩效考核风险。这些具体措施或内容包括:设计易于量化的KPI考核指标、选择符合实际的考核周期、加强企业绩效考核文化、严格执行考核、强化绩效考核反馈等。
六、员工劳动关系管理的风险预防
员工在企业中的行为都要受到企业规章制度的约束。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就存在风险也就是企业与员工劳动关系的风险。
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的“基本法”,但企业在制定及修订规章制度时,必须依据国家、地方相关法律和规定。企业规章制度必须涵盖管理各阶段、各层面、各业务、各环节,包括招聘、录用、入职培训、试用管理、薪酬方案、福利休假、社会保险、绩效考核、员工奖惩、离职管理等,按规范流程进行公示或告知,并保留相关凭据。比如全体职工讨论通过,企业网站公布或公告栏张贴,汇编成册发放给员工(保留发放签收记录),规章制度培训(保留培训签到记录),也可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将企业规章制度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各阶段的不同风险,必须高度重视,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均需站在企业发展的层面来理解和执行人力资源管理。
及时处理劳动纠纷与诉讼。出现劳动纠纷时,应及时成立协调小组,充分了解纠纷的起源和实质,尽量用协调一致的方式化解纠纷。若无法化解或企业不存在过错,则可选择诉讼方式维护权益,但应及时收集和保存相关凭据信息,包括《劳动合同书》、出勤记录、薪酬支付记录、社会保险缴纳记录、违纪违章记录等。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发挥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基础性平台,必须实施有效的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阶段、各环节,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的防范,在维护企业利益的同时,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规避无谓的法律风险,并将“事后救火”转移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的有效途径上来,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防范成本,建立和谐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在技能,从而最终提高企业效益。
第五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不懂法律、疏于法律审查,或者逃避法律监管而违犯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其他规章制度导致承担法律责任或者受到法律制裁的风险和主观上不知道采取法律手段对自己的权利或者将要遭受的经济损失进行法律救济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的风险。
在教育教学中,同样也存在着法律风险。
基础教育中,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时刻都存在着法律上的风险。既有作为的风险也有不作为的风险。因为法律观念意识的淡薄,会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缺乏敏感,容易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和纠纷。因此,讨论教育的法律风险,既是对学生负责需要,也是对学校、教师权益保护的需要。
一、学校设施及安全制度存在的法律风险
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上,可能出现多种风险,尤其是涉及学生的安全问题,而学校的建筑、制度、管理等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此类风险。
1.学校管理范围内的不动产,如教学楼、宿舍、实验楼、食堂、围墙等设施,由于存在质量问题,或者没有按时检修、及时修缮,或者学生学习、生活场所拥挤、楼道狭窄,或者出现饮食问题而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
2.学校管理范围内的水电设施,由于学校未尽足够的教育、告知义务,或者水电设施有疏漏,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
3.学校饮食管理过程中出现疏漏,因管理失职而可能发生学生安全事故,例如:因学校向学生提供的早餐豆奶未煮熟而发生的食物中毒事故。
二、学校管理瑕疵或者错位存在的法律风险
1.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出现存在安全隐患,或者组织不适宜未成年学生参加的活动,从而可能引发学生安全事故。
2.学校对学生的身体关心不够,没有随时关心其身心发展和身体变化,也没有因环境、气候等的改变对学生进行应有关照,从而可能引发事故。
3.当出现学生安全事故时,学校没有积极进行救助,或者采取的措施不力,而致使学生救助延误而产生的风险。
4.学校出现特殊情况,比如调动了放学时间、或者特殊情况学校放假等,以及当学生出现任何非正常的情况和举动时,都未及时通知学生家长,未及时履行告知义务,从而可能引起学校自身的责任。
三、教师教学工作中因侵权、或者其他违规行为而造成的法律风险
(一)教师的侵权行为可能引发的风险。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充当的是教育者的角色,享有法律所赋予的教育权力。然而这种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就会侵害学生的合法权利。常见的侵权行为有: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侵害学生的身体权、健康权、名誉权、侵害学生的隐私权等等。
1.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要求国家积极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通过学习来发展其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以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基本权利。但是教师在行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以及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权力时,其出发点是实现和维护教育对象的受教育权。这在理论上或在逻辑上是不成其为问题的,但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强调教育目的而忽视了教育手段,造成了侵害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后果。如教师擅自更改学生的报考志愿、不允许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不允许上课迟到的学生进教室,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如商业庆典、开幕式等等。
2.侵害学生的人格权。人格权是作为民事主体必备的、以人格利益为内容,并为法律所承认和保护的民事权利。人格权具体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名誉权、名称权、姓名权、肖像权、等等。体现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身体权、健康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侵害。
(二)教师违反工作规程、职业道德要求造成的事故。
主要有以下表现:在课堂上接打电话,上班时间玩游戏、炒股,酒后上课或擅离课堂的,强迫或变相强迫学生参加有偿补课的,擅自向家长推销教辅资料和学生用品,擅自对学生违纪行为经济处罚者,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等。如:在上实验课时,教师未告知学生实验的步骤,就让学生做实验,结果发生不良后果;再如,一教师上课期间擅离职守,一学生之间发生冲突,导致不良后果。
(三)教师不履行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义务而发生的事故。
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的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教师看见学生在课间打架,就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这里强调“制止”的有效性,如果制止措施达不到制止的效果而发生事故,学校仍应承担责任。
教研室 2010年9月
教师在从教中,因行为不当而招致法律纠纷,甚至陷入牢狱之灾时有耳闻。前不久,安徽泗县小骆中学初一学生陈贤因被教师掴了耳光,回家后产生了以死告倒教师的念头,于是喝了两瓶农药,结束了年仅15岁的生命(据2003 年12月7日《新京报》)。事件发生后,对陈贤自杀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小骆中学副校长兼教导主任赵贤栋受到了行政和法律的惩处。
要规避从教的法律风险,除加强个人修养外,懂法、依法施教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体罚的法律责任。
我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相关规定为,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少年儿童的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直观简单,对教师恨铁不成钢式的过激言行往往不能理解。所以,教师的做法可能在教师看来是“轻微的”,然而在学生的心里产生的效果却可能是非常“沉重的”;在教师看来可能是一种“爱之愈深责之愈切”的“正义之举”,然而给学生的感受却可能是不公的、恶毒的、恐怖的。学生性格各异,心态不同,对教师的责罚也会反应不同。开朗的学生对教师体罚可能反应不太明显,可性格内向孤僻的孩子受到责打后,就可能耿耿于怀,焦虑不安,以至于做出旁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如果抱有“适当体罚有理”的思想,情急之中的教师很容易失去克制,不知不觉越过“轻微的”这根底线,做出不理智的事来。
由于各种名目的评比、排队,如火如荼的升学率,各种原因造成的问题学生,经常会逼得教师大打出手,从而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一旦真正出了问题,没人能救你,轻者造成经济损失,这对收入菲薄的教师来讲,已经够残酷的了,重者还要负法律责任,那真的太不值。因此,我呼吁那些脾气不好、上进心又强的教师,千万要牢记:该出手时别出手。
二、侮辱的法律责任。
上面已经谈到了《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关于刑事责任,刑法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我们讲究说话的分寸,否则,就没有什么师表可言。不能为一时痛快,打击挖苦,伤学生的自尊,这是很忌讳的一个问题。退一万步讲,教师没有将所有的学生都教育好的义务,更没有把所有学生都送到大学的义务,否则,不管你的出发点是多么的善良,也必须面对因你的过错造成的法律后果。希望同仁们能把好自己的“出口”关。
三、失职的法律责任。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 第九条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
(二)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
(三)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的;
(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五)学校知道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疾病,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
(六)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的;
(七)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
(八)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
(九)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
(十)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
(十一)对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学校发现或者知道,但未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导致未成年学生因脱离监护人的保护而发生伤害的;
(十二)学校有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情形的。
以上各条款的主体虽为学校,但责任教师难脱干系。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予以赔偿后,可以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办法第三十二条还规定,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负有责任且情节严重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对学校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有关责任人的行为触犯刑律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要规避此种风险,就要求教师加强责任心。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未成年人,稍有闪失,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我们总不能抱侥幸心理,希望事情不发生,而是通过细致的工作,尽最大的善意,杜绝可能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