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保护城市弱势群体

时间:2019-05-15 01:2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如何保护城市弱势群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如何保护城市弱势群体》。

第一篇:浅析如何保护城市弱势群体

浅析如何保护城市弱势群体

摘要:弱势群体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我们要讨论如何保护弱势群体,就必须先了解其特征及产生原因。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传统影响、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政治参与机会的不均等和法律体制的不完善等。我认为,目前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弱势群体规模扩大;另一方面要改善既有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只有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才能更好地保护城市弱势群体的利益。

关键词:弱势群体 特征 原因 对策 正文: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大体上说,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其实各个群体之间实际上还存在交叉。我认为,有必要确定优先支持的若干原则:(1)对于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2)对于不能享受任何社会保障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3)对于失去劳动能力以及虽有劳动能力,但因缺乏就业机会而长期无法就业或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明显弱势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3)对于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应当给予优先支持。明确了优先支持对象,才能有效地开展社会支持工作。

要讨论如何保护弱势群体,我们必须先了解其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目前我国弱势群体在整体上具有以下5个重要特征:(1)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从我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应当侧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考虑问题;(2)现有弱势群体中的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特别是一些早年退休者和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职工,社会应当考虑对其实施补偿;(3)目前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很多人有较强的相对剥夺感。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很不均衡,我国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社会,基于经济分化的社会分化也越来越大,一些人的相对社会地位下降了,引发了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4)目前的全球化进程有可能对国内弱势群体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并且有可能使弱势群体的规模继续扩大。在全球化进程中,那些接近资本、接近权力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强势群体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普通的劳动者不仅获利机会少,而且可能降低福利,成为全球化成本的承担者。在我们关注国内弱势群体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全球化这一背景;(5)目前我们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还很有限,难以有效地改变其弱势地位。虽然党和政府一直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但是,由于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发展经济的压力还很大,导致实际工作中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支持还不是很有力,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保障措施跟不上。城市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和传统影响

由于生理方面的自然原因、传统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歧视,部分群体在体力、智力、机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以下岗人员为例,这部分人员往往由于身体状况、劳动能力、受教育程度等的制约,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又由于市场劳动力需求有限,这部分群体在竞争中更易被淘汰。

(二)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

利益分配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政策的主导下,政府利益分配的导向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普通社会公众弱势化趋势的加强。市场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第一次分配过程中,工资收入分配失衡,就是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且二次分配过程中税收以及失业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险金的失调,间接导致了部分社会成员的弱势化。

(三)政治参与机会的不均等

政治参与机会不均等导致社会弱势群体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或机会,是社会弱势群体地位恶化的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显示,以下岗人员为代表的城市的弱势群体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下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改革、犯罪与社会治安、城市拆迁等一系列问题,上述问题都与公民的工作权、健康权、住房权、迁徙权、受教育权、政治参与权等相应的社会权利未能充分实现密切相关。

(四)法律体制的不完善

社会弱势群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权利供给制度设计不合理、权力保护制度的缺失、权力救济制度的失灵造成的。法律是调整社会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它通过对权力的配置、调整、保护、救济,来调整人们对资源的占有、使用状态。但是,法律作为社会的产物总是落后于社会的发展,立法的滞后性限制了弱势群体行使权力。此外,法律制度与社会实际的分离,也是社会部分群体弱势化的主要原因。

我认为,目前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弱势群体规模扩大;另一方面要改善既有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

如何防止弱势群体规模扩大?我认为主要应当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反思并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注重效益,兼顾公平”的原则。在一定时期内,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把效益置于公平之上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然而,这种分配原则有其固有的缺陷,长期实行必然会造成缺陷积累,造成社会财富分配差距过大而带来的两极分化。弱势群体规模扩大和生存状况的恶化正是这个分配原则长期实行的副产品。如果这个原则不加改变,对既有弱势群体的保障就是治标不治本,而且弱势群体规模会不断扩大,使对弱势群体的保障成为一句空话。

二是对目前狂热无度的发展思路和做法加以反思和改变。发展经济是必要的,而且许多问题也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然而,必须看到,盲目无度的发展所带来的害处远远会超过好处。比如,大肆砍伐森林、破坏环境会一时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但要恢复森林和环境所需要的成本也许会超过破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千万倍!因此,一味追求发展,眼睛只盯着GDP而不顾其他的发展思路和做法必须改变。任何东西都不是万能的。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但滥用就会导致恶果。

三是注意提高和加强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度和话语权。弱势群体由于生活艰难,没有条件和欲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他们的困难、需求、意见、主张也缺乏渠道传达。对于影响他们命运的政策、决策,他们无处发表意见,更无法参与。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可否考虑吸纳一定数量的弱势群体人员,至少应当考虑增加中间群体代表和委员的名额。因为中间群体,特别是靠近弱势群体的中间群体,他们时刻面临着下滑为弱势群体的危险,容易了解并理解弱势群体的困难、要求和主张,从而成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

四是切实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机制,想方设法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渠道,有效降低中间群体沦落为弱势群体的速度。在这一方面,涉及面很广,难度很大,政府也很重视,也做了大量努力,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他们的劳动技能培训。二是重视和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完善城市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对策及建议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

1.及时出台《社会保险法》。2007年底,我国《社会保险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审议,内容涉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此举为完善社会弱势群体利益保障机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仍有困难,社保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新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应加重企业缴纳保险费用的责任,同时加大处罚力度。

2.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社会保险法》中规定的失业保险待遇,不仅仅要有失业保险金,还必须考虑到劳动者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死亡保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在此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助费用等。此外,还应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

3.低保制度的完善。低保管理部门,不仅应完全掌握低保家庭的情况,也应动态地搜集掌握低保边缘家庭(人均收入小于低保标准1.5倍的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根据低收入群体消费者价格指数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调整,及时将符合新标准的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并按照最新的“低收入群体消费者价格指数”,及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及时发放;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应按照该“指数”,及时调整当地最低工资水平,并敦促和监督企业及时调整最低工资者工资水平,使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及时有效保障。

(二)住房保障机制的完善:搞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

1.完善廉租住房制度。设区的市要尽快制定出台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建立住房保障工作责任体系,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同时,完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对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各级财政、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廉租住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专款专用。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不断扩大廉租住房政策覆盖面,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住房困难的社会群体也尽可能纳入保障范围。

2.探索新机制,确保经济适用房真正用于保障收入较低、住房较困难的家庭。全面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对象档案,掌握廉租住房需求情况;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申请、审批、轮候、退出的管理制度,同时实行制度标准和选拔程序公开,公民平等地参与制度运行的过程,任何人对违规操作行为行使否决权,形成公民相互监督、自主的选拔的良性局面,进一步实现廉租住房工作规范化。

(三)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1.明确国家在法律援助中的责任,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法律援助经费。首先,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对法律援助事务进行规范和指导,由国家财政承担法律援助的主要经费。其次,鼓励和规定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事业的集资与捐赠,如鼓励律师义务办案外,规定按收入提取专项法律援助资金。再次,尝试法律保险责任制,规定公民每年支付少量保险费,保险公司在其需要法律帮助时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经费。

2.缓解供需矛盾,扩大法律援助人员范围,推动城市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专门机制的建立。积极推动法律援助社会志愿者体系,动员有志之士参加法律援助事业。充分利用大专院校法律院系师生资源,将其纳入法律援助。目前在中国法学院校试点开设的“法律诊所课程”,需要提供大量的案例供学生实践之用。

(四)再就业政策的完善

1.从企业责任的角度。一方面,加大企业的社会责任,预防下岗失业现象的产生。同时,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录用下岗人员等就业援助对象。对各类用人单位录用下岗人员给予优惠政策,如政府财政出资为企业培训就业人员上岗,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用人单位按实际录用下岗工人对象数量给予一定奖励等。

2.建立面向下岗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优惠政策。广泛发动和充分利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对下岗工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通过资质认定,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培训机构作为定点机构。

3.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失业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并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对持有创业培训结业证书、创业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带动就业效果好的人员申请的小额担保贷款,应优先办理。

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尤其是城市弱势群体边缘化日益明显但整合性较弱,相对剥夺感比较强烈,社会风险承受力脆弱,具有社会转型期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和社会阶层分布特点,已经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同时依靠弱势群体自身的努力也难以摆脱困境。因此从政策和制度上解决弱势群体就业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化解政治风险,促进社会发展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

②郁宏军、王小荣、薛慈:《论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③高凌:《中国城市弱势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探析》 ④梁铁中:《城市拆迁与弱势群体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第二篇:城市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

浅析城市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

【摘要】弱势群体是指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的形成,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原因。在现阶段,弱势群体的存在已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全民的发展,因此只有从保护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入手,使其最终脱离生活的困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这一社会问题。

【关键词】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措施

一、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弱势群体这一特定人群有不同的称谓,如称之为脆弱者群体、弱者群体、边缘人群等。自从朱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弱势群体”一词后,学术界对此特定人群才有了一个统一的称谓。所谓弱势群体,是指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群体。

在我国,目前社会公认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人。

首先,是下岗和失业人员。他们的总体年龄偏大,而且其中女性占了较大的比例,他们的知识技能层次相对较低,因而再就业能力也较弱,缺乏稳定的生活来源。

其次,是“体制外”的人员,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或集体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这一部分人或因从未接受过专门的职业培训而缺乏从业的基本技能,或因生理的原因而无法自食其力。他们生活窘迫的原因可能相异,但所处的窘境却相似。

第三,是进城的农民工。他们在务工的同时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劳动者同等的待遇,例如,多数情况下他们所在的单位并没有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为其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因而其各项劳动权益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第四,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这主要是指较早从集体企业岗位上退休下来的人员。他们当初退休时的工资水平非常低,月薪甚至只有一百多元,加上各种补助也不过两三百元,这点微薄的薪水显然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上述人群就基本特征而言有以下共同点:

1。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社会弱势群体通常都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其经济收入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

2。生活上的贫困性。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决定了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上的贫困性。这主要表现为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简单地说,这一类人群很难过上“体面”的生活。

3。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弱势群体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底层,他们的政治参与机会少,对于政治生活的影响力较低。

4。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弱势群体在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和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压力高于其他社会人群,也更具敏感性。

弱势群体在我国城市人口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其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了解弱势群体的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为其提供保护。

二、城市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和传统影响

由于生理方面的自然原因、传统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歧视,部分群体在体力、智力、机会

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以下岗人员为例,这部分人员往往由于身体状况、劳动能力、受教育程度等的制约,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又由于市场劳动力需求有限,这部分群体在竞争中更易被淘汰。

(二)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

利益分配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政策的主导下,政府利益分配的导向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普通社会公众弱势化趋势的加强。市场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第一次分配过程中,工资收入分配失衡,就是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且二次分配过程中税收以及失业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险金的失调,间接导致了部分社会成员的弱势化。

(三)政治参与机会的不均等

政治参与机会不均等导致社会弱势群体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或机会,是社会弱势群体地位恶化的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显示,以下岗人员为代表的城市的弱势群体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下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改革、犯罪与社会治安、城市拆迁等一系列问题,上述问题都与公民的工作权、健康权、住房权、迁徙权、受教育权、政治参与权等相应的社会权利未能充分实现密切相关。

(四)不完善法律体制的规制

社会弱势群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权利供给制度设计不合理、权力保护制度的缺失、权力救济制度的失灵造成的。法律是调整社会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它通过对权力的配置、调整、保护、救济,来调整人们对资源的占有、使用状态。但是,法律作为社会的产物总是落后于社会的发展,立法的滞后性限制了弱势群体行使权力。此外,法律制度与社会实际的分离,也是社会部分群体弱势化的主要原因。

三、完善城市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城市贫困人群的教育、住房等各方面的基本需求

1.完善教育保障机制。首先要规范办学行为,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停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改制的审批;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和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限分数、限钱数、限人数)政策;实行收费公示制,稳定高等学校收费标准,继续推进高校和高中“阳光招生”政策;提倡和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和民间资本投入教育,引导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规范普通高校校外办学、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切实制止和打击非法招生、违法办学行为。同时,落实高等教育的奖、助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制度。国家要完善配套措施,即构建完善的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制度,以解决学生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同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校实行差别收费制度也具有较大的合理性。此外,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筹措专门资金支持各地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支持每个县(市、区)建设设施完备的职教中心。

2.完善住房保障机制:搞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设区的市要尽快制定出台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建立住房保障工作责任体系,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同时,完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对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各级财政、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廉租住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专款专用。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不断扩大廉租住房政策覆盖面,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住房困难的社会群体也尽可能纳入保障范围。同时还要探索新机制,确保经济适用房真正用于保障收入较低、住房较困难的家庭。全面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对象档案,掌握廉租住房需求情况;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申请、审批、轮候、退出的管理制度,同时实行制度标准和选拔程序公开,公民平等地参与制度运行的过程,任何人对违规操作行为行使否决权,形成公民相互监督、自主的选拔的良性局面,进一步实现廉租住房工作规范化。

(二)建立司法救助制度,为劳动权益受到严重侵犯的弱势群体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司

法救助。

所谓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对那些在民事、行政案件中有充分理由证明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经济却有困难的当事人,依法实行诉讼费缓交、减交、免交。

具体来说,司法救助的对象包括生活困难的失业或企业下岗人员,企业协保人员,家庭经济困难的社会救济人员,残疾人,孤寡老人,无固定经济来源的非城市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人员。目前,这项制度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法律制度发达的国家相比,仍显得滞后和不完善。今后,除了司法救助之外,还应更广泛地扩大法律救助的范围和功能,更大范围地设立法律援助机构,制定法律援助的专门规定,减免律师服务费等等。司法救助对弱势群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使得这类人群在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会因面对高额的律师费而不敢伸张自己的权益。

首先要明确国家在法律援助中的责任,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法律援助经费。首先,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对法律援助事务进行规范和指导,由国家财政承担法律援助的主要经费。其次,鼓励和规定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事业的集资与捐赠,如鼓励律师义务办案外,规定按收入提取专项法律援助资金。再次,尝试法律保险责任制,规定公民每年支付少量保险费,保险公司在其需要法律帮助时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经费。

积极推动法律援助社会志愿者体系,动员有志之士参加法律援助事业。充分利用大专院校法律院系师生资源,将其纳入法律援助。目前在中国法学院校试点开设的“法律诊所课程”,需要提供大量的案例供学生实践之用。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已经规定了经济确有困难的民事、行政案件当事人可以申请法律援助,但由于这是一个软性规定,如果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不履行此义务,当事人也毫无办法。笔者建议,在现行法律中应明确规定,人民法院有义务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的民事、行政案件当事人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律师有义务履行代理辩护职责,对不履行义务的相关主体,同时规定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三)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系统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物质利益,并培养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能力

1.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系统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物质利益,为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提供物质基础。政府应发挥社会政策支持系统的作用,建立由各种非政府组织、社区、人际关系网络以及志愿者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社会行为和政府行为相结合的社会动员模式。同时,加强弱势群体自我支持意识,建立以初级关系和人生价值取向为基础的个体支持系统,实行社会扶助和弱者自救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解决好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不断完善经济状况,才能为其政治参与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基础。

2.发挥多种媒介机构的作用,培养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能力,培养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团体。鉴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承受能力”十分脆弱,而他们在收入、物质待遇、健康和寻求帮助方面无疑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新闻媒体多反映民生疾苦,揭露存在的问题,呼吁社会伸出援助之手。建立健全自由结社的法律保障,健全现行社团组织制度,逐步提高弱势群体利益团体在政治经济中的独立性。

(四)健全劳动执法监督体系,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

为了加强对弱势群体劳动权益的特殊保护,我国已建立了包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以及劳动安全卫生等内容的劳动标准体系。然而,在一些地区和行业中,由于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和领导者法制观念的淡薄,出现了大量的执法不严、情比法大、权比法大的现象,导致了有法不依、法不责众局面的出现,严重侵害了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因此,有必要不断完善我国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以更好地维护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对执法部门的监督管理,提高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法制观念,使其在维护弱势群体劳动权益的过程中真正发挥执法监督的作用;其次,要加强劳

动监察,劳动监察大队对一些用人单位不合法的侵权行为要严肃查处,并限期整改,使得侵犯弱势群体劳动权益的不法行为得到真正有效的制止;最后,要培养弱势群体的法制意识,使他们能够做到为维护自身的劳动权益而积极主动地斗争。

(五)进一步健全完普就业和再就业政策,让能够自食其力的位困人口自食其力

1.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弱势群体的就业与再就业。公平竞争应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而弱势群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然处于不利地位,这就要求政府为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应从公平公正的原则出发,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弱势群体人员的劳动就业权利,使其不至于输在竞争的起跑线上。在这方面可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如美国早在1976年就开始实施《年龄歧视法》,禁止雇佣中的年龄限制;法国也立法禁止在招工广告中使用年龄限制,并禁止企业实行强迫退休制度;

劳动者如高龄劳动者、残疾人、妇女的就业促进。我国应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妇女就业、下岗人员就业、部分老年人就业问题上,明令禁止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

2.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弱势群体的劳动就业提供积极的服务。应撤并当前人为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构建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平台和公平、公开、公正的劳动力调配市场,使劳动者的服务技能和工作意愿成为唯一正常的就业标准。

高效的劳动力调配市场,不仅可以及时调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填补一些空缺岗位,的日常服务需求,而且可以促进广大城镇下岗、念,极大地拓宽弱势群体的收入来源渠道。

而人为地设置重重障碍阻挡农民工进城的方法,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劳动要素市场,标准,才是长期根本的解决方法。

现阶段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状况复杂,的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必须深入研究解决新时期中国弱势群体问题的具体对策。

护和社会支持,使得他们都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实现长期高效有序的发展。因此,不仅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还应建立多层次、主体化的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持和社会保护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化解政治风险,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民生视角下的和谐社会,人民出版社,[2]钱再生: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援政策,江海学刊,[3]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出版社,无业等弱势群体人员迅速转化就业观一些地方政府为安置自身的下岗职工能否有效地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从政策和制度上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支 2002 2003满足人们只有以弱势群体因此,而且关系到2006 日本在就业促进法律制度中也明确规定了对特殊通过构建全国统一失业、事实证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以求职者的工作技能和服务意愿作为客观所存在的问题也多种多样,同时,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三篇:防灾减灾社区保护弱势群体方案

长庚社区保护弱势群体方案

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灾害已与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一起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四大问题。统计资料表明,自然灾害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它们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威胁与日俱增。自然灾害无国界,灾害作为危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应该从各方面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其中,老年人、病患者、残疾人、妇女和儿童是弱势群体,更应该加强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重中之重。为切实做好弱势群体的减灾工作,我社区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通过活动让弱势群体认识到“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树立弱势群体的防灾减灾知识。

①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是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

②了解灾前准备的两个方面,认识到不同灾种、不同地区的灾前准备是有区别的。了解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的分布和国家灾害紧急救援队的作用。

③了解灾中应急包括的范围,生命线工程的畅通是灾中应急的保障,交通通行能力是灾中应急的关键,灾害应急预案是灾中应急有效 实施的前提。

④了解灾后恢复的目的和主要途径,认识到国家和地方政府救济、民众募捐、世界援助,灾害保险业等不同的救灾方式和作用。

⑤通过弱势群体自己进行的救援演习,认识到应急预案的重要性。

二、加强弱势群体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

①通过板报、发放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单、小册子,举办培训班充分了解个人在自然灾害临时,有效保存自我生命和救助别人的重要性,树立灾害来临时有效避灾的正确观念。

②掌握地震灾害来临前的避震方案的制定、地震发生时的避震要点、震后自救和互救的一些技巧和原则,使学生认识到在不同的地点应采用不同的避震措施。

③掌握洪水灾害来临前的准备、洪水来临时应采取的措施、抢救落水人员的一些方法。

④掌握风灾、滑坡、泥石流、大雾和沙暴灾害中自救和预防的基本常识,面对灾害能够做到“胸中有数,临灾不乱”。

三、通过减灾演练操作,让弱势群体体验怎样正确处理预防紧急灾害。通过模拟火中逃生,地震逃生,车祸等演练中使老年人、残疾人,病患者,妇女及儿童掌握怎样在自救及怎样配合救助人员迅速的转移到安全地带。

四、社区减灾志愿者及其社区减灾组织人员责任包保社区内的弱势群体。

以社区内的家庭为单位,家庭中有相对来说的弱势群体,家庭成员或是邻里建立有效的互助网络,当灾情发生时,社区减灾自愿者及社区减灾组织迅速组织自己所包保的邻里互助网络指导帮组他们迅速转移到安全地点。对伤者实行救护。

五、包保负责组织。

由减灾组织机构的成员负责指导传达社区减灾志愿者指挥邻里互助网络工作,使之及时有效的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一旦灾害发生,能达到人自为战、家自为战、社区关怀、邻里相助、避险逃生、邻里互助、减少伤亡的目的。

长庚社区保护弱势群体的方案

第四篇:检察机关发挥职能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明确目标。和谐社会对我们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能否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直接关乎检察机关对于和谐社会构建作用的发挥,也关乎检察机关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自我发展。如何有效发挥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检察职能,保护弱势群体的民事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是当前民

事行政检察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在这一方面,我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思考,旨在为推进新时期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积极探索保护弱势群体民事合法权益的新途径、新办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关注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我院民事行政科结合检察业务职能,在工作中开展了“如何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职能,保护弱势群体的民事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的课题研究。围绕这个课题,我们着手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摸清了我区弱势群体的构成情况。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即城市中以国有大型企业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二是“体制外”人员,即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三是进城农民工。用人单位没有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为他们交纳社会保险。他们没有享受到城市劳动者的同等待遇,劳动权益得不到保护,受到歧视。四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五是收入较低的贫困农民。六是久病、重病无钱医治的人员及其家属。其次,通过对政府有关部门和上述人群的走访,我们掌握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出租车司机(打工一族,非车主)亟需法律援助的信息。这些司机主要来源于上述六类人员。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处于弱势的地位。由于他们掌握的政治资源很少,尽管从业人员众多,但社会上却难听到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他们合法权益的主张,往往要依靠政府和媒体。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以“保障出租车司机合法权益”作为突破口,积极开展了“发挥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职能,保护弱势群体的民事合法权益”新途径、新办法的尝试工作。

2008年3月,我院与黑龙江省律师协会、925哈尔滨交通广播电台、黑龙江国安律师事务所共同开展“保障出租车司机合法权益,为出租车司机提供法律援助,帮出租车司机签合同”活动。开展此次活动的背景:

1、出租车司机法律知识淡薄;

2、他们与出租公司等承包合同中,权利、义务不清,百分之八十的合同存在显失公平条款;

3、出现纠纷后不知如何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开展活动的目的:

1、帮出租车司机签订规范的法律合同,让司机履行义务、享受权利。

2、普及法律知识,让出租车司机知法、懂法、守法。

3、建议行政管理部门出台相应措施保护出租车司机合法权益。活动安排:

1、由黑龙江省律师协会牵头,组织法律界专家学者对出租行业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2、925哈尔滨交通广播电台对个职能部门、出租公司、车主、司机就此问题进行采访报道;

3、法律规范性合同文本由黑龙江国安所参与起草,由法律专家进行最后审定,提交给政府合同主管部门参考制订出租车合同规范文本;

4、南岗区人民检察院对涉及侵犯出租车车主、司机权益的案件实施法律监督,对生效的判决裁定发现错误依法进行抗诉,对涉及全体车主和司机权益的问题,提起公益诉讼,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在半年的活动中,我们及时发挥检察机关监督职能,对实践中的侵权行为,主动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广大出租车司机的呼声,使发生群体事件的隐患消灭在萌芽中,有效避免了两起群体上访事件的发生。并通过组织出租车司机座谈,宣传了法律知识,增强了司机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司机们知法、懂法、守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在探索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二、充分行使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监督权

为了更好发挥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抗诉权,保护弱势群体的民事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我院在本辖区的主要律师所设立了“南岗区人民检察院民工维权申诉窗口”方便民工维权申诉。

我院对一起外地来哈打工的搓澡工人因讨要劳务费而败诉的民事案件的成功抗诉,即是一起保护弱势群体,为民工维权的典型案例。

朱锦才系外地来哈的农民工,其在哈尔滨市喜丽金美食洗浴中心做搓澡工时因老板欠其劳务费12,429元一直拒付,于2007年向哈尔滨市南岗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审理后认为朱锦才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其主张的事实成立,故判决驳回朱锦才的诉讼情求。投诉无门的朱锦才来到我院启凡律师所“民工维权申诉窗口”申诉,姜启凡主任律师接待后,及时将案件线索移交我院。朱锦才向民事行政科付万祥科长哭诉了这一万多元钱都是一个一个搓澡挣下的汗水钱,请求检察官为他主持公道。

第五篇:保护弱势群体权益问题研究

【标题】保护弱势群体权益问题研究

【作者张丹枫

【论文摘要】在我国社会转型中,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分层的日益明显,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身具有贫困性和脆弱性的弱势群体,生活压力较大、抗风险能力较低,而一直以来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注程度不够、对他们各种权益的保障不足,由此导致弱势群体的处于边缘化的状况,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为此,从弱势群体的特征及其成因、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来展开论述,并重阐述了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基本方式和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基本方式/具体措施

【正 文】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社会发展过程的隐患。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隐患。要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就不能不研究并解决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是人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该权利基本地位的确定对于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尤其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享有使国家负有特定的义务为弱势群体提供享受劳动权,受教育权利的机会,甚至直接提供某些基本需要(如最低生活保障),使弱势群体能够逐步实现经济上的自立,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发展完善自己,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笔者试从弱势群体的特征及其成因、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必然性等方面加以论述,并就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基本方法、增强他们社会竞争力、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一、弱势群体的概念

(一)弱势群体的内涵

在====年=月=日《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并作为政府当年的重要工作。那么什么是弱势群体呢?“弱势群体”的涵义,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弱势群体”没有统一认识。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各自的界定。有的学者从经济能力角度,认为“弱势群体是由于各种外在和内在原因、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困难的人群”。[=]有的学者从政治和法律角度,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与另一部分人相比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一部分人”[=]。笔者认为,弱势群体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承受力的脆弱性和社会政治地位的边缘性,而且他们创造财富、聚敛财富能力弱,就业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较差。

(二)弱势群体的外延

纵观学者们的论述,可以大致地将下列人员纳入弱势群体的范畴:=.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周岁的自然人,其从生理到心理都还处于生长发育期,自我保护的意识、力量均有限,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属于明显的弱者。=.老年人。老年人在我国主要是指年满==周岁的男人或年满==周岁的女人,他们的生理机能与此前相比,有很大的下降,在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维持生计的能力方面不可避免地要依赖他人或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保护。与青壮年相比,他们属于明显的弱势群体。=.残疾人。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们。他们需要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便利,给予关怀和保护。与心理、生理健全的人相比,他们处于弱势地位,在各种竞争活动中,他们的利益很难得到有效保护。=.妇女。妇女由于其生理特点和肩负的哺育人类后代的责任,与男性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在就业方面。故应将其归入弱势群体,照顾其特殊性。=.失业人员。失去工作的劳动者丧失维持生活需要的经济来源,其生命处于受威胁状态,是市场经济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弱势群体。=.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村劳动者。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市倾斜政策导致农村发展滞后,制度上的藩篱造成社会的进步不能良性互动地带动农村的发展。“农民”成了劣等人的代名词,[=]也成了最底层的弱势群体。

(三)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

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

=.文化水平低、技术差。据有关部门抽查,在下岗职工中,按文化程度分,初中文化占==%,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高中占=.=%;按技术素质分,初级技工及有技术等级的占==.=%,中级技工占==.=%,高级技工及技师只占=.=%;按工作性质分,一线生产业务人员占==.=%,服务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占==.=%。

=.经济生活贫困。弱势群体的人员,大部分是中年人,他们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孩子需要抚养,家庭开支比较大,仅能解决或勉强解决温饱问题。

=.社会地位低,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在某些私营企业中,工人的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报酬低,并且经常被无端地拖欠和扣发工资。

=.边缘化。这是上述诸因素的综合,使他们作为弱者,经常、长期甚至永远处于社会的边缘,与中心有相当距离。在心理上也被人家看不起,即使舆论为他们打气,始终不能成为现实。也因此,他们有自卑感,有依赖心,有时会逆化为敌视社会和他人.&nbs

p;

(四)弱势群体的成因

随着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城镇劳动就业体制收入分配原则体制等的改革,在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平均广义”等的同时,城乡居民亦从普遍贫穷的时代走向了贫富差距日渐扩大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巨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的全球化之后,城市的失业、农村的破产将可能加剧。

其一,是由于个体在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差异。人天生的各种素质不同,加上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自然形成社会成员之间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差异某些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有残疾等生理条件、自然条件的限制,他们在社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这样他们就不可避免地沦为收入水平低下的弱势群体。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曾经说,人的智力和体力不同,赡养的家庭人口多少不同,那么其富裕程度就会有差异。

其二,是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公平。在市场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在众多利益的选择中,政府无力保护所有社会成员使其利益免受损失,这样就会使某些社会成员进入弱势群体。例如我国长期以来存在不平等的价格制度、不平等的城乡投资政策,对比悬殊的收入差距、不平等的税赋、不平等的受教育权、不平等的医疗保障权、农民身份不平等,等等。

其三,是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伴生物。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然导致三个效应:第一,导入市场竞争,产生“优胜劣汰”效应。结果,既使一部人——一般情况下是社会精英,成为胜者和富裕者,又使一部分人——通常情况下社会大众中的相当一部分混为失败者和贫困者。第二,追求效率的正负“双重效应”。正是追求效率,一些国有企业在分配体制上开始打破平均主义、消除大锅饭现象,在分配上拉开档次和差距,合理的差距是社会和企业保持活力所必须的;负效应是因为资源有限、资源的稀缺性,不能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物质需要。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那些在没有前途的产生中工作的职工,在调整过程中被甩出去了。所有这些趋势在近期内不可能有根本的转变。

二、对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研究弱势群体问题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需要。大家知道,工人阶级和农民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我国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就在于以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的广大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而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构成主要就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中的一部分。所以弱势群体如果得不到关注,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处于无助的窘境,就会直接关系到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这又势必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成功地构建。

=.研究弱势群体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具体列到我国现阶段、贫困就意味着剥夺了弱势群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这种剥夺是一种隐性的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着事实。在当前,既要给强势者提供施展创业才能的舞台,又要给弱势者提供相应的生存保障和发展的机会,使社会成员既能合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生活,让弱势群体生活得更有保障和更好,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是现代化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

=.研究弱势群体问题,是使整个社会充满创造活力的需要。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的一部分。他们当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员并不是不愿工作或没有技能。而是由于社会转型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造成的,是政策性的产物。例如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关注弱势群体,解决弱势群体,可以激发他们充分发挥其才能和创造力,使这一庞在群体的智力资源得到充分而合理的使用。这样,整个社会的创造力才是平衡的、完整的、没有缺陷的,整个社会也才会是真正有活力的社会。

=.研究弱势群体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需要。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的社会。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临界点,进入了社会矛盾凸显期。这就使关注弱势群体、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同时,目前我国弱势群体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和群体性。这个特点一方面使他们表达和追求自己的利益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他们的利益如果被忽视或者处置不当,就会出现他们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采用非理性的方式,从而可能带来更多的社会动荡的因素,使冲突和矛盾通过非理性的方式剧烈地爆发。因此,弱势群体问题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弱势群体问题必须加以认真研究并得以认真解决。只有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也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三、目前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和扶持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方面

一方面由于前几年国家扶持力度不足,政策倾斜不够,社会关注程度和社会保障力度不足,客观上存在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不够。同时由于国家和政府宣传力度弱,致使整个社会对保护弱势群体的声音比较小,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受市场竞争的影响,认为产生弱势群体是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十分正常现象。对弱势群体问题认识不足,从而不能从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二)法律方面

一是现有法律适用对象非常狭窄:不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实践中,能受立法保护的,都是城市的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失业人员、退休人员,而对我国最需要保障的农村劳动者则几乎没有任何保障。我国宪法对农民这一弱势群体保护的规定严重不足。

二是现有法律对权利的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法律条文用语多属于原则性的宣示,缺乏程序性保障。实体的权利没有实现的程序等于一纸空文。因此,对

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不但要有立法,更重要的还要有法的实施,否则就导致弱势群体权益难以受到保护。

三是我国目前大量存在身份歧视、所有制歧视、户籍歧视等各种歧视。这歧视在我国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人们已习惯以此为标准进行判断。例如,交通事故的赔偿,在同等条件下,城市人的赔偿额比农村人的赔偿要高出很多,而且都有法律依据。这是人为地划分生命的贵贱,虽然合法却是不合理的现象。只要类似的情况存在,必然存在特权,必然存在不公平正义。

(三)政策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保护弱势群体是我们的一项重要政策。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但是,问题在于我国缺乏宪法司法手段保护。现实中,弱势群体权利受到侵害而又得不到宪法救济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即使建立了一整套公平竞争的政策,也会有部分社会成员由于受其本身各类条件的限制,经常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比如有些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等,对他们的权利保护还需要有一套实现其权利的有效机制。

四、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对策

社会学理论指出,当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社会中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这方面,作为政府,要做好引导,大力宣传,把保护弱势群体权益同建设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把保护弱势群体权益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但要从整体上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而且要加强对弱势群体个体切实利益的保护和人文关怀。真正保护每一个弱势群体个体的利益,实现对弱势群体权益的有效保护。

(一)观念上,全社会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

经济建设是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收入才会随之增加,生活水平才会提高,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只强调追求高效率,忽视社会公平,长期把社会公平放在“兼顾”的位置,势必会造成人的发展困惑,最终影响生产和效率,也背离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价值。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面对社会收入差距濒临警戒线的状况,面对日益增多的社会弱势群体,各级政府在制定和出台各项政策、措施的时候,需要深入研究政策背后的理念和基本原则;在追逐高效率的同时要把社会公平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在政策条文中,必须包括体现社会公平的内容。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有利于整个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环境,才可能从国家、政府行为层面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目前我国对于弱势群体的救助过多地依赖媒体的宣传,但一个一个的个体行为只能解决个别贫困者的问题,只有完善的社会政策和完整的社会保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使弱势群体摆脱困境。

(二)法律上,构建以弱势群体特别保护为核心的新弱势群体法学体系

据学者统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十八项之多,但时至今日,只有其中九项基本权利制定了具体的法律加以保障,另外九项则长期停留在宪法字面上。在法治社会,基本人权应该得到国家法律的保障。人权得到最切实的保障,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个根本目标和基本标志。当代人权的主要内容为生存权和发展权,即让所有人都过上体面的生活,让所有人对未来都抱有真实的期待。这可以说是作为最低限度标准的人权。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法治的公正性要求对弱势群体予以公平的对待,法治的普遍性要求对所有人不能有任何歧视,对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要给予例外对待和特别保护。因为弱势群体是由每个人构成的,人权的基本价值是要对所有人予以普遍的尊重和保障,因而对弱势群体也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尊重和保护,并通过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地缩小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差距。为此笔者建议:第一,宪法中应明确规定对弱势群体保护的根本性原则。第二,基本法应规定弱势群体的范围、适用于所有弱势群体的一般制度。笔者建议制定《弱势群体保护法》作为弱势群体保护的基本法。第三,不同弱势主体保护的特别法。由于不同的弱势主体成因不同,需要保护的范围和领域以及保护方式亦不相同,因此应制定单行的特别法加以保护。对农业劳动者的保护,应制定《农业产业促进法》,促进农业的发展,保护其经济利益;制定《农村社会保障法》,政府和社会使弱势群体获得维持其基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帮助。

(三)政策上,完善开发式扶贫

对于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开发式扶贫的内容则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这包括:一是针对城市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也要采取开发式扶贫;二是从以自然资源开发为重点转向以人力资本开发为重点;三是改革开发式扶贫的瞄准方式和组织方式,争取做到扶贫到户;四是与开发式扶贫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政府治理结构改革。对于开发式扶贫的开发对象的转变,在农业增长乏力、资源开发遇到环境约束等背景下,开发式扶贫必须考虑开发方式的转变。人力资本的开发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继续从事自然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实用技术的教育来增强开发的技术含量,这样既可以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又可以更多地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二是增强使农民适应市场能力和人口流动能力的开发,后者对提高贫困人口的非农业收入非常重要,因此可为是人力资本开发的主要方向。对于与开发式扶贫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主要包括减少政府主导程度、更多地引进非政府组织参与

开发项目、改革扶贫贷款发放机制等内容。

【参考文献】

=、沈红:《中国贫困状况与贫困形势分析

》,社科院贫困问题研究的课题报告。

=、孙立平:《关注我国的弱势群体》,《读者》====年=月第==期。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社====年+。

=、[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社====年+。

=、仲大军:《国民待遇不平等审视:二元结构下的中国》,中国工人出+社====年+。

=、[英]哈耶克著:《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社====年+。

=、《德国民法典》,郑冲、贾红梅译,法律出+社====年+。

=、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社====年+。

下载浅析如何保护城市弱势群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如何保护城市弱势群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拆迁安置中弱势群体安置难点初探

    城市拆迁安置工作历来是城市建设中的难题,不仅是经济欠发达国家难以解决,就是经济发达国家也没有解决的良方。由拆迁安置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处理这些矛盾占据了政府部门......

    城市拆迁安置中弱势群体安置难点初探

    城市拆迁安置工作历来是城市建设中的难题,不仅是经济欠发达国家难以解决,就是经济发达国家也没有解决的良方,城市拆迁安置中弱势群体安置难点初探。由拆迁安置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20121208-3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一、关键词:名人故居 文化遗产 文化保护 城市文化建设 二、热点材料: 经过持续2年多的“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终......

    法院关于社会弱势群体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社会群体在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能力上也产生两极分化,导致一些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缔约能力(交易能力)及诉讼能力(诉......

    论就业市场上弱势群体的保护(合集5篇)

    论就业市场上弱势群体的保护 《当代经济》 2011023期作者/陈秀峰章君凤本文总字数:3887字 【摘要】就业市场上弱势群体的凸显,贫富差距的扩大,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严......

    关于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心态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心态调查报告一、有关“弱势群体”的介绍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

    关爱弱势群体

    贺兰县以关爱弱势群体为切入口, 深入推进“三关爱”活动 12月20日下午14:30,贺兰县文明单位“献爱心、送温暖” 结对帮扶启动仪式在贺兰一中多功能厅举行,结对帮扶文明单位负责......

    关爱弱势群体

    关爱弱势群体 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金钱不是万能的,关爱需要的是社会的共同关注。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