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被拆迁户弱势群体权益的对策建议

时间:2019-05-13 02:5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保护被拆迁户弱势群体权益的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保护被拆迁户弱势群体权益的对策建议》。

第一篇:如何保护被拆迁户弱势群体权益的对策建议

如何保护被拆迁户弱势群体权益的对策建议 房屋拆迁不单纯是一种市场行为,而是涉及包括拆迁、房产、土地、建设、城管、社保等多方面广泛参与的系统工程,单项突进必然引发社会矛盾。只有全社会、相关部门同时人手、共同参与,紧密合作、齐抓共管,才能使拆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才能有效地制止纠纷,解决拆迁矛盾,保护被拆迁人合法利益。相关才子对此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政府应摆正自己在拆迁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政府应扮演被拆迁户与开发商中之间利益博弈的忠实公平裁判者。在拆迁中,政府应提供高质量展量的公共服务,凡是能够由平等主体之间通过民事行为完成的,应尽量避免插手,以免偏向于某一方,构成不正确干预。只有在涉及公共利益或社会利益时,才适当介入。就是说,政府不应用强制手段实现可以或本来用契约手段就可完成的事情,以避免政府职能或角色的混淆,以及民事行为和政府行为的混淆。

(二)加强引导,切实澄清模糊认识。城市拆迁涉及千家万户利益,要保证顺利推进,就要加强宣传,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要加强对群众广泛宣传党的政策、有关法律、拆迁的必要性及意义,让群众认识其合理性与必要性。特别是要加强对物权法和新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宣传,进一步澄清群众对“公共利益”和“合理补偿”的模糊认识,避免“漫天要价”和无理取闹行为。

(三)健全拆迁法律制度,依法拆迁。法规制度是保证拆迁工作依法推进的基础。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应尽快制定拆迁法,使拆迁行为法制化,坚持依法办事,全面推行拆迁评估鉴定、行政裁决调解、强制拆迁听证制度,杜绝以权谋私、肆意侵害当事人利益的违法拆迁。一是确保合法性。拆迁项目必须取得审批和行政许可,严格按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规范拆迁程序,保证拆迁项目、程序、主体等的合法性。二是推行“阳光拆迁”。应公开拆迁政策、公开补偿安置办法、公开拆迁主管部门和拆迁人的相关信息,坚持以人为本,增加拆迁透明度,切实维护拆迁人的合法利益。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拆迁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拆迁管理部门政策水平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进一步理顺管理部门与拆迁企业的关系,管理部门在行使监督管理职责不缺位,拆迁企业在拆迁工作中不越位、不错位,规范拆迁市场行为,维护政府形象。

第二篇:保护弱势群体权益问题研究

【标题】保护弱势群体权益问题研究

【作者张丹枫

【论文摘要】在我国社会转型中,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分层的日益明显,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身具有贫困性和脆弱性的弱势群体,生活压力较大、抗风险能力较低,而一直以来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注程度不够、对他们各种权益的保障不足,由此导致弱势群体的处于边缘化的状况,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为此,从弱势群体的特征及其成因、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来展开论述,并重阐述了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基本方式和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基本方式/具体措施

【正 文】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社会发展过程的隐患。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隐患。要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就不能不研究并解决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是人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该权利基本地位的确定对于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尤其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享有使国家负有特定的义务为弱势群体提供享受劳动权,受教育权利的机会,甚至直接提供某些基本需要(如最低生活保障),使弱势群体能够逐步实现经济上的自立,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发展完善自己,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笔者试从弱势群体的特征及其成因、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必然性等方面加以论述,并就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基本方法、增强他们社会竞争力、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一、弱势群体的概念

(一)弱势群体的内涵

在====年=月=日《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并作为政府当年的重要工作。那么什么是弱势群体呢?“弱势群体”的涵义,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弱势群体”没有统一认识。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各自的界定。有的学者从经济能力角度,认为“弱势群体是由于各种外在和内在原因、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困难的人群”。[=]有的学者从政治和法律角度,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与另一部分人相比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一部分人”[=]。笔者认为,弱势群体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承受力的脆弱性和社会政治地位的边缘性,而且他们创造财富、聚敛财富能力弱,就业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较差。

(二)弱势群体的外延

纵观学者们的论述,可以大致地将下列人员纳入弱势群体的范畴:=.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周岁的自然人,其从生理到心理都还处于生长发育期,自我保护的意识、力量均有限,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属于明显的弱者。=.老年人。老年人在我国主要是指年满==周岁的男人或年满==周岁的女人,他们的生理机能与此前相比,有很大的下降,在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维持生计的能力方面不可避免地要依赖他人或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保护。与青壮年相比,他们属于明显的弱势群体。=.残疾人。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们。他们需要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便利,给予关怀和保护。与心理、生理健全的人相比,他们处于弱势地位,在各种竞争活动中,他们的利益很难得到有效保护。=.妇女。妇女由于其生理特点和肩负的哺育人类后代的责任,与男性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在就业方面。故应将其归入弱势群体,照顾其特殊性。=.失业人员。失去工作的劳动者丧失维持生活需要的经济来源,其生命处于受威胁状态,是市场经济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弱势群体。=.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村劳动者。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市倾斜政策导致农村发展滞后,制度上的藩篱造成社会的进步不能良性互动地带动农村的发展。“农民”成了劣等人的代名词,[=]也成了最底层的弱势群体。

(三)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

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

=.文化水平低、技术差。据有关部门抽查,在下岗职工中,按文化程度分,初中文化占==%,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高中占=.=%;按技术素质分,初级技工及有技术等级的占==.=%,中级技工占==.=%,高级技工及技师只占=.=%;按工作性质分,一线生产业务人员占==.=%,服务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占==.=%。

=.经济生活贫困。弱势群体的人员,大部分是中年人,他们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孩子需要抚养,家庭开支比较大,仅能解决或勉强解决温饱问题。

=.社会地位低,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在某些私营企业中,工人的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报酬低,并且经常被无端地拖欠和扣发工资。

=.边缘化。这是上述诸因素的综合,使他们作为弱者,经常、长期甚至永远处于社会的边缘,与中心有相当距离。在心理上也被人家看不起,即使舆论为他们打气,始终不能成为现实。也因此,他们有自卑感,有依赖心,有时会逆化为敌视社会和他人.&nbs

p;

(四)弱势群体的成因

随着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城镇劳动就业体制收入分配原则体制等的改革,在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平均广义”等的同时,城乡居民亦从普遍贫穷的时代走向了贫富差距日渐扩大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巨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的全球化之后,城市的失业、农村的破产将可能加剧。

其一,是由于个体在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差异。人天生的各种素质不同,加上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自然形成社会成员之间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差异某些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有残疾等生理条件、自然条件的限制,他们在社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这样他们就不可避免地沦为收入水平低下的弱势群体。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曾经说,人的智力和体力不同,赡养的家庭人口多少不同,那么其富裕程度就会有差异。

其二,是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公平。在市场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在众多利益的选择中,政府无力保护所有社会成员使其利益免受损失,这样就会使某些社会成员进入弱势群体。例如我国长期以来存在不平等的价格制度、不平等的城乡投资政策,对比悬殊的收入差距、不平等的税赋、不平等的受教育权、不平等的医疗保障权、农民身份不平等,等等。

其三,是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伴生物。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然导致三个效应:第一,导入市场竞争,产生“优胜劣汰”效应。结果,既使一部人——一般情况下是社会精英,成为胜者和富裕者,又使一部分人——通常情况下社会大众中的相当一部分混为失败者和贫困者。第二,追求效率的正负“双重效应”。正是追求效率,一些国有企业在分配体制上开始打破平均主义、消除大锅饭现象,在分配上拉开档次和差距,合理的差距是社会和企业保持活力所必须的;负效应是因为资源有限、资源的稀缺性,不能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物质需要。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那些在没有前途的产生中工作的职工,在调整过程中被甩出去了。所有这些趋势在近期内不可能有根本的转变。

二、对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研究弱势群体问题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需要。大家知道,工人阶级和农民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我国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就在于以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的广大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而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构成主要就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中的一部分。所以弱势群体如果得不到关注,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处于无助的窘境,就会直接关系到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这又势必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成功地构建。

=.研究弱势群体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具体列到我国现阶段、贫困就意味着剥夺了弱势群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这种剥夺是一种隐性的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着事实。在当前,既要给强势者提供施展创业才能的舞台,又要给弱势者提供相应的生存保障和发展的机会,使社会成员既能合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生活,让弱势群体生活得更有保障和更好,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是现代化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

=.研究弱势群体问题,是使整个社会充满创造活力的需要。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的一部分。他们当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员并不是不愿工作或没有技能。而是由于社会转型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造成的,是政策性的产物。例如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关注弱势群体,解决弱势群体,可以激发他们充分发挥其才能和创造力,使这一庞在群体的智力资源得到充分而合理的使用。这样,整个社会的创造力才是平衡的、完整的、没有缺陷的,整个社会也才会是真正有活力的社会。

=.研究弱势群体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需要。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的社会。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临界点,进入了社会矛盾凸显期。这就使关注弱势群体、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同时,目前我国弱势群体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和群体性。这个特点一方面使他们表达和追求自己的利益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他们的利益如果被忽视或者处置不当,就会出现他们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采用非理性的方式,从而可能带来更多的社会动荡的因素,使冲突和矛盾通过非理性的方式剧烈地爆发。因此,弱势群体问题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弱势群体问题必须加以认真研究并得以认真解决。只有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也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三、目前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和扶持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方面

一方面由于前几年国家扶持力度不足,政策倾斜不够,社会关注程度和社会保障力度不足,客观上存在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不够。同时由于国家和政府宣传力度弱,致使整个社会对保护弱势群体的声音比较小,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受市场竞争的影响,认为产生弱势群体是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十分正常现象。对弱势群体问题认识不足,从而不能从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二)法律方面

一是现有法律适用对象非常狭窄:不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实践中,能受立法保护的,都是城市的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失业人员、退休人员,而对我国最需要保障的农村劳动者则几乎没有任何保障。我国宪法对农民这一弱势群体保护的规定严重不足。

二是现有法律对权利的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法律条文用语多属于原则性的宣示,缺乏程序性保障。实体的权利没有实现的程序等于一纸空文。因此,对

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不但要有立法,更重要的还要有法的实施,否则就导致弱势群体权益难以受到保护。

三是我国目前大量存在身份歧视、所有制歧视、户籍歧视等各种歧视。这歧视在我国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人们已习惯以此为标准进行判断。例如,交通事故的赔偿,在同等条件下,城市人的赔偿额比农村人的赔偿要高出很多,而且都有法律依据。这是人为地划分生命的贵贱,虽然合法却是不合理的现象。只要类似的情况存在,必然存在特权,必然存在不公平正义。

(三)政策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保护弱势群体是我们的一项重要政策。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但是,问题在于我国缺乏宪法司法手段保护。现实中,弱势群体权利受到侵害而又得不到宪法救济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即使建立了一整套公平竞争的政策,也会有部分社会成员由于受其本身各类条件的限制,经常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比如有些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等,对他们的权利保护还需要有一套实现其权利的有效机制。

四、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对策

社会学理论指出,当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社会中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这方面,作为政府,要做好引导,大力宣传,把保护弱势群体权益同建设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把保护弱势群体权益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但要从整体上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而且要加强对弱势群体个体切实利益的保护和人文关怀。真正保护每一个弱势群体个体的利益,实现对弱势群体权益的有效保护。

(一)观念上,全社会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

经济建设是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收入才会随之增加,生活水平才会提高,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只强调追求高效率,忽视社会公平,长期把社会公平放在“兼顾”的位置,势必会造成人的发展困惑,最终影响生产和效率,也背离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价值。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面对社会收入差距濒临警戒线的状况,面对日益增多的社会弱势群体,各级政府在制定和出台各项政策、措施的时候,需要深入研究政策背后的理念和基本原则;在追逐高效率的同时要把社会公平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在政策条文中,必须包括体现社会公平的内容。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有利于整个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环境,才可能从国家、政府行为层面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目前我国对于弱势群体的救助过多地依赖媒体的宣传,但一个一个的个体行为只能解决个别贫困者的问题,只有完善的社会政策和完整的社会保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使弱势群体摆脱困境。

(二)法律上,构建以弱势群体特别保护为核心的新弱势群体法学体系

据学者统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十八项之多,但时至今日,只有其中九项基本权利制定了具体的法律加以保障,另外九项则长期停留在宪法字面上。在法治社会,基本人权应该得到国家法律的保障。人权得到最切实的保障,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个根本目标和基本标志。当代人权的主要内容为生存权和发展权,即让所有人都过上体面的生活,让所有人对未来都抱有真实的期待。这可以说是作为最低限度标准的人权。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法治的公正性要求对弱势群体予以公平的对待,法治的普遍性要求对所有人不能有任何歧视,对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要给予例外对待和特别保护。因为弱势群体是由每个人构成的,人权的基本价值是要对所有人予以普遍的尊重和保障,因而对弱势群体也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尊重和保护,并通过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地缩小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差距。为此笔者建议:第一,宪法中应明确规定对弱势群体保护的根本性原则。第二,基本法应规定弱势群体的范围、适用于所有弱势群体的一般制度。笔者建议制定《弱势群体保护法》作为弱势群体保护的基本法。第三,不同弱势主体保护的特别法。由于不同的弱势主体成因不同,需要保护的范围和领域以及保护方式亦不相同,因此应制定单行的特别法加以保护。对农业劳动者的保护,应制定《农业产业促进法》,促进农业的发展,保护其经济利益;制定《农村社会保障法》,政府和社会使弱势群体获得维持其基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帮助。

(三)政策上,完善开发式扶贫

对于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开发式扶贫的内容则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这包括:一是针对城市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也要采取开发式扶贫;二是从以自然资源开发为重点转向以人力资本开发为重点;三是改革开发式扶贫的瞄准方式和组织方式,争取做到扶贫到户;四是与开发式扶贫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政府治理结构改革。对于开发式扶贫的开发对象的转变,在农业增长乏力、资源开发遇到环境约束等背景下,开发式扶贫必须考虑开发方式的转变。人力资本的开发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继续从事自然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实用技术的教育来增强开发的技术含量,这样既可以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又可以更多地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二是增强使农民适应市场能力和人口流动能力的开发,后者对提高贫困人口的非农业收入非常重要,因此可为是人力资本开发的主要方向。对于与开发式扶贫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主要包括减少政府主导程度、更多地引进非政府组织参与

开发项目、改革扶贫贷款发放机制等内容。

【参考文献】

=、沈红:《中国贫困状况与贫困形势分析

》,社科院贫困问题研究的课题报告。

=、孙立平:《关注我国的弱势群体》,《读者》====年=月第==期。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社====年+。

=、[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社====年+。

=、仲大军:《国民待遇不平等审视:二元结构下的中国》,中国工人出+社====年+。

=、[英]哈耶克著:《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社====年+。

=、《德国民法典》,郑冲、贾红梅译,法律出+社====年+。

=、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社====年+。

第三篇:被拆迁户须知

保卫土地使用权

作者:马虎

一.当前拆迁概况

公民对其合法拥有的房屋可以依法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我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 公民的合法的财产不受侵犯”.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对房屋进行拆迁是政府的强制性行为,要求被拆迁人必须服从.这样就形成了当今中国社会最尖锐的矛盾:一边是被拆迁人高举<<宪法>>保卫自己的合法财产,另一边是政府高举<<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利用公权进行拆迁的强制性行为.你如果是被拆迁人,看完本文,或许对你有些帮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应以市场价对被拆迁人给予合理补偿.但是拆迁人利用政府给予的拆迁强制性,在拆迁补偿安置中谋取利益最大化,减少对被拆迁人的拆迁补偿安置费用,损害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就此产生了社会矛盾.这个矛盾导致神州大地上被打死,杀死和烧死的血腥场面不断出现,这个矛盾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盘剥.二.没有产权的事实产权房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的规定,被拆迁人的无证建筑物和构筑物,凡是超过两年的就不能处罚,就成为了没有产权的事实产权房.三.关于:钉子户”

1,对补偿金提出过高要求的被拆迁人.2,无理拒绝房屋拆迁管理部门作出的裁决的被拆迁人.钉子户是个贬义词,遍查资料得知指上述两类人,其他人是不能称为钉子户的

四.有关土地使用权的法律规定

<<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对 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出让的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届满前不收回;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程序提前收回,并根据土地使用者使用土地的实际年限和开发土地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赔偿.五.就地还建的规定

湖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1995年9月26日批准实施的<<武汉市城市拆迁安置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拆迁住宅用房,在拆迁范围内兴建住宅的,就地就近安置被拆迁人,拆迁当事人协商一致异地安置的除外.兴建非住宅的,异地安置被拆迁人.六.被拆迁人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 拆迁人和被拆迁人达不成补偿安置协议的,经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裁决.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自裁决书送达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此规定貌似公平,实则不然

裁决协商时,拆迁人用低于市场价格的评估价格和政府给予的拆迁强制性来强迫被拆迁人达成协议, 被拆迁人如提出以市场价格来进行补偿安置这就中了他们的圈套,他们就以被拆迁人提出补偿要求过高来对被拆迁人下达限期拆迁的裁决.后果是可想而知.裁决协商时被拆迁人如提出按照政策就地还建,并归还自己的土地使用权,这个要求合理合法,不容反驳.只能裁决由拆迁人就地还建并归还被拆迁人的土地使用权.只有这样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护.七.如何归还土地使用权

假如被拆迁人有10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就地还建的住宅高10层,就应该得到100平方米的房屋,20层就应该得到200平方米的房屋,以次类推,上不封顶.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谁对这片土地拥有使用权,谁就对这片土地上所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拥有财产权.这是由一系列中国法律规定的.被拆迁户须知

一.我们的权利

我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第三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财产不受侵犯.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地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 出版 集会 结社 游行 示威的 自由.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侵入公民的住宅.篇幅所限,不能一一道来.我国宪法赋予公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如下:自由平等和生命安全的权利,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享受医疗卫生健康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救济的权利;有言论 出版 集会 结社 游行 示威的自由的权利;有批评,建议, 申诉,控告,检举的上访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劳动的权利;社会事物知情的权利等等.我们要用享有的权利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二.我们要就地还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 出资或者赠与的,附着于该土地上的建筑物 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一并处分,(房随地走)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建筑物 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转让 互换 出资 或者赠与的.该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处分.(地随房走,房地一体原则)湖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1995年9月26日批准实施的<<武汉市城市拆迁安置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拆迁住宅用房,在拆迁范围内兴建住宅的,就地就近安置被拆迁人,拆迁当事人协商一致异地安置的除外.兴建非住宅的,异地安置被拆迁人.这条法规是公平的,是广大被拆迁户乐意接受的.由于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在利益的驱动下,拒不执行这条法规,因此我们强烈要求就地还建.三.我们的土地使用权和预期收益

中国政协第十届全国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发表<<完善房屋拆迁制度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文章中指出:一些地方政府给一些开发项目挂上 公共利益 的幌子,借助公共权力,侵害被拆迁人私有财产权……要对被拆迁人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给予公平合理补偿.通过修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被拆迁人的土地使用权的财产权利,在拆迁中,除了对被拆迁人的房屋补偿外,还应补偿被拆迁人因丧失土地使用权而遭受的损失.拆迁补偿标准应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 用途 建筑等因素,并充分考虑土本身的价值和预期收益,按照市场正常交易价格评估,由拆迁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切实保证拆迁补偿价格同房地产市场接轨.全国政协的这篇文章明确告诉我们: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我们的财产和财富.房地产商在我们出让的土地上搞开发项目取得的利益,我们这些土地使用权出让人是有份的,份额应该由拆迁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的.也就是说拆迁当事人双方协商补偿数额应由房屋+区位+土地使用权+预期收益四部分组成.四.拆迁是市场经济行为

我国宪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何谓市场经济?就是自由贸易,公平买卖.无论买什么 卖什么,怎么样的价格成交,双方可以协商,可以讨价还价.何况我的房屋更不能由别人说了算.国务院2004年46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严格拆迁管理的通知>>第五条规定:政府机关不得干预或者强行确定补偿标准,以及直接参与和干预应由拆迁人承担的拆迁活动..政府拆迁办制定的补偿价格有悖于我国 宪法 宗旨和国务院的法规;严重的与市场经济脱轨,这种掠夺被拆迁人私有财产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

五.强拆是违法犯罪,要追究刑事责任,要恢复房屋原状.一部分被拆迁户在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订立后,拒绝在搬迁期限内搬迁的.通常会被称为强拆对象.实际上这种人 是很少的,但是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为了利益无视法律,扩大强拆对象,想拆谁就拆谁,平山社区几天就强拆了48 家,而这48家都没有订立拆迁协议.我国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无论地方政府用什么样的地方法规和理由,甚至动用武警,公安 法院 城管 暴力强拆的行为都是违法犯罪行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与其相抵触的地方法规都要服从于宪法.违反宪法的犯罪行为是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江汉区法院和桥口法院已对强拆的犯罪人员进行了制裁.这就是明证.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能够返回财产或者恢复原状的,予以返回财产或者恢复原状.被强拆的房屋要恢复原状.六.我们的社会事物知情权

温家宝总理签署的492号国务院令;于2008年5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还应当包括下列:一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事项,二 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三 征收或者征用土地 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挥,使用情况.根据这条法规,我们享有社会事物知情权.我们强烈要求政府拆迁办按照法规的要求公开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的发放,使用情况.七.上访是公民的权利

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这里的 任何国家机关 是指中国所有的国家机关都是可以上访的,没有越级上访之说.这里的批评 建议 申诉 控告 检举 五项权利是公民的上访权.被拆迁人是弱势群体,拆迁之痛难以止痛.我们要用宪法来保护我们的私有财产,同时也是捍卫宪法的尊严,践踏宪法的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没有产权的事实产权房: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的规定,被拆迁人的无证建筑物和构筑物,凡是超过两年的就不能处罚,就成为了没有产权的事实产权房.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第二条 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适用本法。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05号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已经2001年6月6日国务院第4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1年11月1日起施行。

总 理 朱镕基 二00一年六月十三日

第三十一条: 拆迁人应当对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支付搬迁补助费。

在过渡期限内,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自行安排住处的,拆迁人应当支付临时安置补助费;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使用拆迁人提供的周转房的,拆迁人不支付临时安置补助费。

搬迁补助费和临时安置补助费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湖北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

第二十四条 拆迁人应当支付住宅房屋的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搬迁补助费。

搬迁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具体标准由市、州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和物价水平确定,每年公布1次。

《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建住房〔2003〕234号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城市房屋拆迁估价行为,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国家标准《房地产估价规范》,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 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涉及的房地产估价活动,适用本意见。

第三条 本意见所称城市房屋拆迁估价(以下简称拆迁估价),是指为确定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对其房地产市场价格进行的评估。

评估价值要求

拆迁估价时点一般为房屋拆迁许可证颁发之日。拆迁规模大、分期分段实施的,以当期(段)房屋拆迁实施之日为估价时点。

拆迁估价的价值标准为公开市场价值,不考虑房屋租赁、抵押、查封等因素的影响。

第十三条 市、县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应当根据当地房地产市场交易价格,至少每年定期公布一次不同区域、不同用途、不同建筑结构的各类房屋的房地产市场价格。

第十四条 拆迁估价应当参照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交易价格和市、县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部门定期公布的房地产市场价格,结合被拆迁房屋的房地产状况进行。

第十六条 拆迁估价一般应当采用市场比较法。不具备采用市场比较法条件的,可以采用其他估价方法,并在估价报告中充分说明原因。估价报告

第十九条 拆迁人或被拆迁人对估价报告有疑问的,可以向估价机构咨询。估价机构应当向其解释拆迁估价的依据、原则、程序、方法、参数选取和估价结果产生的过程。

第二十九条 本意见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此前已颁发房屋拆迁许可证的拆迁项目,其拆迁估价不适用本意见。

拆迁估价公式: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房地产市场价格+搬迁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拆迁非住宅房屋造成停产、停业的补偿费+被拆迁房屋室内自行装修装饰的补偿金额

第一、征地拆迁其实是一个民事法律问题,政府也好,任何其他征地拆迁方面也罢,只能依据物权法、合同法进行。

第二、在征地拆迁行为中,显而易见,政府不能也不应当具有行政管理的主体地位,政府与被拆迁人之间的关系是民事合同法律关系的性质,即一方收买土地及地上物财产,另一方出卖土地及地上物财产而订立契约关系,此时的政府须转换角色,从一个行政管理者转变成一个平等的民事缔约人,向被征地拆迁人诚实披露信息,让村民成员、集体组织算好帐,认同拿自己的土地做交易或参与开发是一件合算的买卖,然后再决定和评估开发项目是否有必要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开展进行。政府在征地拆迁过程中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和政府的优势地位,被征地拆迁人有权利防止和抗辩各种具有胁迫、欺骗、恶意串通、趁人之危、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等性质的征地拆迁行为,全社会均应树立这一理念并且国家有义务在这方面创设制度措施加以保障。

第三、既然征地拆迁是民事合同法律行为,那么一切就当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政府只有有限的经济权能而非土地开发公司。选择投资项目更多不应该是政府的事而应该由市场主体做成本收益分析来决定,够本你就做,不够本没人勉强你做。政府更应当是规划者、平衡者的角色。市场经济需要等价交换,政府既然掌握着暴力、公权就不能参与经营,否则“劫掠”就较容易发生,一句话,经济发展不能由政府主导!

第四、私有财产权,是人的天然权利,一切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的根本所在。完成和推进私有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转型的首要任务。只有打牢这个根基,自然权利决定制度设计,而不是制度或意识形态决定自然权利。自然权利这个事实得到普遍的承认和尊重,人们在经济生活、社会活动中才不容易被政治谎言、意识形态干扰、影响,才能有一个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征地拆迁行为中,形式上的集体土地、集体财产实质上已无法遮掩私有财产的天然属性,无论宅基地的个人占有、天然永久使用权、支配权,村民房屋及地上物的财产所有权还是集体耕地、建设用地具体的个人权利和共有权能,不管制度上怎末叫,都无法掩盖私有财产的自然属性。权利从来都是具体的!什麽公有制、国有制、集体制,其存在的唯一功能就是便于权贵的掠夺、社会的控制、利益的垄断违悖自然规律,它是抽象的公有具体的私有,终究还是私有的归宿。一个个鲜血淋淋的征地拆迁案件折射出,私有不彰,天下必乱!

第五、政府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权,而政府本身不应当追求财富、拥有永久性财产。如果政府不能履行其保护私有财产的天职了,那就丧失了其合法性。

第四篇: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环境与艺术设计专业 08级 唐国强

摘 要:弱势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因遭遇到歧视和不公而产生的认识偏差及心理问题等,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践踏了社会民主和法治,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本文着重分析了女大学生、贫困生、残疾生和容貌不佳的学生等弱势群体的就业难现状及其危害,并建议从制定政策、加强心理辅导等方面消除就业歧视,推进大学生无障碍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思想观念

正文内容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的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由于资金投入、质量监控、专业规划等相应措施未能科学配套,让人忧心忡忡的很多社会问题依旧存在,其中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凸显。而大学生弱势群体由于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漠视,其就业问题显得难上加难。我们从一些有代表性的弱势群体就业现状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制约个体发展的“瓶颈”因素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难题”之一。

1.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与男生相比,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女大学生与男生相比,其毕业分配就已经处于不利地位,用人单位要求男女生搭配就说明了一切。时至今日,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和用人自主权的扩大,“女大学生就业难”不绝于耳,女大学生在男女不平等的就业现实面前无可奈何。在人才市场上,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常常以工作需要为借口,打出“只招男生”的招牌,将众多优秀的女大学生拒之门外,即使没有明确规定“只招男生”“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也早已成为他们的心理定势。[1]除了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歧视,就业机会明显少于男生以外,在就业质量上女生也低于男生。[2] 忽略其他影响因素,性别在求职与收入方面的显著差异,无可辩驳地说明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心理更“痛”。

2.贫困生的就业状况

中国自古以来就盛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和通过学习“光宗耀祖”的追求。即通过教育获得人力资本提升,取得社会地位和收益的提高,同时可取得精神的满足。可见对许多处于社会较低阶层的家庭来说,子女上大学不仅意味着未来经济地位的提高,也意味着对精神满足和获得社会尊重的追求。基于此,这些贫困生家庭在“读书改变命运”的感召下,不惜倾家荡产,靠借贷资助子女完成学业。但在就业时,却因“贫困”而遭遇尴尬,陷入被动。不仅就学期间花费很大,就是择业过程花费也较大,这主要包括通讯费、制作简历费、交通费、自我形象包装费、培训费等,这些已成为贫困生的另一个经济负担。据《中

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社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调查表明:“有43.5%的在校生求职花费在600元以上。”[3]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生更渴望能获得一个理想的工作,以便早日获得经济报酬,回报家庭。他们希望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但就业难的现实,使求职成本不断攀升。面对稍纵即逝的就业机遇,贫困生因较大的求职花费和“囊中羞涩”的现实矛盾而无所适从,因“费用”不足而与机会无缘的事例比比皆是。因而贫困生在毕业之际,常终日坐卧不宁,饱尝就业之“痛”。

3.残疾和容貌不佳学生的就业状况

这类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2%。他们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因为身体缺陷或长相原因,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高等教育的宽容和公平给他们创造了平等入学的学习机会。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希望以自己优异的成绩弥补自己身体或容貌上的缺憾。但当他们毕业之际,满怀希望和憧憬来圆自己的工作梦时,身体与长相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尽管在求职路上付出了更多的艰辛,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而这些付出与努力仍然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相反背上了沉重的就业“十字架”。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引发的问题

大学生弱势群体在就业中遇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他们在历经数年的寒窗苦读,付出了常人数倍的努力和艰辛之后,非常渴望能够寻找到理想的工作,以回报家人和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坎坷的就业之路既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众的安全感。

1.就业中遭遇歧视的痛苦体验容易使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甚至产生对社会的仇视和对抗心理。

大学就学期间是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具有稳定性弱、波动性大、抗干扰性差、情绪性强、易冲动等特点,也最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大学生弱势群体在就学阶段,由于生活在学校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社会现状缺乏了解,使他们对未来生活满怀憧憬,他们希望社会能给他们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就业中遭受的冷遇、白眼等歧视行为却让他们感受到现实社会的冷酷无情、世态炎凉,从而使他们对社会产生困惑,对大学教育产生怀疑,对原有的道德要求、价值标准、为人行事的原则产生动摇,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在屡屡受挫、彻底绝望的情况下,如若没有及时地对这种情绪加以正确的引导、缓解,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对社会的仇视、对抗和报复心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之一。

2.大学生弱势群体在就业中存在的被歧视现象,有悖于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

“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了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这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庄严宣告的。时至今日,它已毫无疑问地成为我们这个地球上每个文明社会都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我国《宪法》 性别、容貌等差别,歧视和剥夺他人的就业权利。就业市场对弱势大学生群体的歧视和排斥,封杀了他们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违背了道德和宪法、法律的基本准则。

就业关系到一个人生存的状态,不能不予以格外的重视。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不管先天或后天有什么样的缺陷,都有追求基本生存的权利,歧视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一个人的生存权,这种现象不允许长期存在。

三、对策及建议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 2011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 2010 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 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1 年的毕业生人数 650 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袁贵仁强调,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注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大学生尽快就业,适应社会需要。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就业歧视,推进无障碍就业。

1.实施“馅饼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 所谓馅饼政策就是通过制定一些激励政策、优惠措施来鼓励用人单位主动吸纳和扶持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

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一起予以特殊的援助。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条件。援助和扶持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既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影响着政府效率、关系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必须在社会政策制定中予以特别重视。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来协调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美国的《充分就业法》要求“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职权和资源,来保障为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因此,面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可以从政策方面入手,帮助和扶持大学生弱势群体顺利就业。

一是实施激励手段,鼓励用人单位积极接纳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通过制定减免税收、提供借款、资金支持的政策激励用人单位积极作为。

二是要鼓励弱势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实现自强自立。通过有目的培训和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导大学生弱势群体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了解职业发展的动态、前景和职业的性质、要求等,积极开展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激发自身的创业激情,逆境成才,自主创业。

2.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引导他们在逆境中成才、成长、就业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人生成功的保证,这已被中外无数成功人士的坎坷经历所证实。对弱势群体来说,良好的个性品质就更为重要了。面对逆境,大学生应该辩证地看待困难,一切幸福都决非没有忧虑和烦恼,而一切逆境也都决非没有慰藉和希望。“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则更令人钦佩。”这是著名学者塞涅卡效仿斯多派哲学讲出的一句名言。培根也说过:“人的美德尤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逆境中才放出光辉的。”[5]身处逆境的弱势大学生如正在被烈火焚烧的名贵檀木,其刚毅坚卓、奋发图强的个性品质只有在逆境的洗礼下才会放出耀眼的光辉。

3.加强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辅导,培养、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的能力和心理品质。

就业中歧视现象的出现,势必给大学生弱势群体带来心理压力,产生种种心理问题,解决该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就是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确立适当的择业期望值;其次要引导大学生保持正常的心态。鼓励大学生自立自强,敢于竞争,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和抗干扰的能力。

第五篇:浅析如何保护城市弱势群体

浅析如何保护城市弱势群体

摘要:弱势群体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我们要讨论如何保护弱势群体,就必须先了解其特征及产生原因。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传统影响、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政治参与机会的不均等和法律体制的不完善等。我认为,目前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弱势群体规模扩大;另一方面要改善既有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只有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才能更好地保护城市弱势群体的利益。

关键词:弱势群体 特征 原因 对策 正文: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大体上说,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其实各个群体之间实际上还存在交叉。我认为,有必要确定优先支持的若干原则:(1)对于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2)对于不能享受任何社会保障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3)对于失去劳动能力以及虽有劳动能力,但因缺乏就业机会而长期无法就业或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明显弱势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3)对于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应当给予优先支持。明确了优先支持对象,才能有效地开展社会支持工作。

要讨论如何保护弱势群体,我们必须先了解其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目前我国弱势群体在整体上具有以下5个重要特征:(1)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从我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应当侧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考虑问题;(2)现有弱势群体中的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特别是一些早年退休者和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职工,社会应当考虑对其实施补偿;(3)目前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很多人有较强的相对剥夺感。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很不均衡,我国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社会,基于经济分化的社会分化也越来越大,一些人的相对社会地位下降了,引发了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4)目前的全球化进程有可能对国内弱势群体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并且有可能使弱势群体的规模继续扩大。在全球化进程中,那些接近资本、接近权力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强势群体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普通的劳动者不仅获利机会少,而且可能降低福利,成为全球化成本的承担者。在我们关注国内弱势群体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全球化这一背景;(5)目前我们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还很有限,难以有效地改变其弱势地位。虽然党和政府一直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但是,由于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发展经济的压力还很大,导致实际工作中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支持还不是很有力,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保障措施跟不上。城市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和传统影响

由于生理方面的自然原因、传统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歧视,部分群体在体力、智力、机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以下岗人员为例,这部分人员往往由于身体状况、劳动能力、受教育程度等的制约,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又由于市场劳动力需求有限,这部分群体在竞争中更易被淘汰。

(二)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

利益分配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政策的主导下,政府利益分配的导向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普通社会公众弱势化趋势的加强。市场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第一次分配过程中,工资收入分配失衡,就是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且二次分配过程中税收以及失业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险金的失调,间接导致了部分社会成员的弱势化。

(三)政治参与机会的不均等

政治参与机会不均等导致社会弱势群体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或机会,是社会弱势群体地位恶化的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显示,以下岗人员为代表的城市的弱势群体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下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改革、犯罪与社会治安、城市拆迁等一系列问题,上述问题都与公民的工作权、健康权、住房权、迁徙权、受教育权、政治参与权等相应的社会权利未能充分实现密切相关。

(四)法律体制的不完善

社会弱势群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权利供给制度设计不合理、权力保护制度的缺失、权力救济制度的失灵造成的。法律是调整社会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它通过对权力的配置、调整、保护、救济,来调整人们对资源的占有、使用状态。但是,法律作为社会的产物总是落后于社会的发展,立法的滞后性限制了弱势群体行使权力。此外,法律制度与社会实际的分离,也是社会部分群体弱势化的主要原因。

我认为,目前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弱势群体规模扩大;另一方面要改善既有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

如何防止弱势群体规模扩大?我认为主要应当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反思并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注重效益,兼顾公平”的原则。在一定时期内,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把效益置于公平之上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然而,这种分配原则有其固有的缺陷,长期实行必然会造成缺陷积累,造成社会财富分配差距过大而带来的两极分化。弱势群体规模扩大和生存状况的恶化正是这个分配原则长期实行的副产品。如果这个原则不加改变,对既有弱势群体的保障就是治标不治本,而且弱势群体规模会不断扩大,使对弱势群体的保障成为一句空话。

二是对目前狂热无度的发展思路和做法加以反思和改变。发展经济是必要的,而且许多问题也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然而,必须看到,盲目无度的发展所带来的害处远远会超过好处。比如,大肆砍伐森林、破坏环境会一时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但要恢复森林和环境所需要的成本也许会超过破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千万倍!因此,一味追求发展,眼睛只盯着GDP而不顾其他的发展思路和做法必须改变。任何东西都不是万能的。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但滥用就会导致恶果。

三是注意提高和加强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度和话语权。弱势群体由于生活艰难,没有条件和欲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他们的困难、需求、意见、主张也缺乏渠道传达。对于影响他们命运的政策、决策,他们无处发表意见,更无法参与。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可否考虑吸纳一定数量的弱势群体人员,至少应当考虑增加中间群体代表和委员的名额。因为中间群体,特别是靠近弱势群体的中间群体,他们时刻面临着下滑为弱势群体的危险,容易了解并理解弱势群体的困难、要求和主张,从而成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

四是切实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机制,想方设法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渠道,有效降低中间群体沦落为弱势群体的速度。在这一方面,涉及面很广,难度很大,政府也很重视,也做了大量努力,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他们的劳动技能培训。二是重视和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完善城市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对策及建议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

1.及时出台《社会保险法》。2007年底,我国《社会保险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审议,内容涉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此举为完善社会弱势群体利益保障机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仍有困难,社保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新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应加重企业缴纳保险费用的责任,同时加大处罚力度。

2.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社会保险法》中规定的失业保险待遇,不仅仅要有失业保险金,还必须考虑到劳动者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死亡保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在此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助费用等。此外,还应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

3.低保制度的完善。低保管理部门,不仅应完全掌握低保家庭的情况,也应动态地搜集掌握低保边缘家庭(人均收入小于低保标准1.5倍的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根据低收入群体消费者价格指数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调整,及时将符合新标准的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并按照最新的“低收入群体消费者价格指数”,及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及时发放;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应按照该“指数”,及时调整当地最低工资水平,并敦促和监督企业及时调整最低工资者工资水平,使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及时有效保障。

(二)住房保障机制的完善:搞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

1.完善廉租住房制度。设区的市要尽快制定出台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建立住房保障工作责任体系,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同时,完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对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各级财政、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廉租住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专款专用。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不断扩大廉租住房政策覆盖面,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住房困难的社会群体也尽可能纳入保障范围。

2.探索新机制,确保经济适用房真正用于保障收入较低、住房较困难的家庭。全面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对象档案,掌握廉租住房需求情况;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申请、审批、轮候、退出的管理制度,同时实行制度标准和选拔程序公开,公民平等地参与制度运行的过程,任何人对违规操作行为行使否决权,形成公民相互监督、自主的选拔的良性局面,进一步实现廉租住房工作规范化。

(三)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1.明确国家在法律援助中的责任,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法律援助经费。首先,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对法律援助事务进行规范和指导,由国家财政承担法律援助的主要经费。其次,鼓励和规定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事业的集资与捐赠,如鼓励律师义务办案外,规定按收入提取专项法律援助资金。再次,尝试法律保险责任制,规定公民每年支付少量保险费,保险公司在其需要法律帮助时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经费。

2.缓解供需矛盾,扩大法律援助人员范围,推动城市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专门机制的建立。积极推动法律援助社会志愿者体系,动员有志之士参加法律援助事业。充分利用大专院校法律院系师生资源,将其纳入法律援助。目前在中国法学院校试点开设的“法律诊所课程”,需要提供大量的案例供学生实践之用。

(四)再就业政策的完善

1.从企业责任的角度。一方面,加大企业的社会责任,预防下岗失业现象的产生。同时,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录用下岗人员等就业援助对象。对各类用人单位录用下岗人员给予优惠政策,如政府财政出资为企业培训就业人员上岗,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用人单位按实际录用下岗工人对象数量给予一定奖励等。

2.建立面向下岗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优惠政策。广泛发动和充分利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对下岗工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通过资质认定,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培训机构作为定点机构。

3.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失业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并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对持有创业培训结业证书、创业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带动就业效果好的人员申请的小额担保贷款,应优先办理。

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尤其是城市弱势群体边缘化日益明显但整合性较弱,相对剥夺感比较强烈,社会风险承受力脆弱,具有社会转型期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和社会阶层分布特点,已经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同时依靠弱势群体自身的努力也难以摆脱困境。因此从政策和制度上解决弱势群体就业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化解政治风险,促进社会发展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

②郁宏军、王小荣、薛慈:《论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③高凌:《中国城市弱势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探析》 ④梁铁中:《城市拆迁与弱势群体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下载如何保护被拆迁户弱势群体权益的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保护被拆迁户弱势群体权益的对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被拆迁户怎么维权,怎样学会维权?

    被拆迁户怎么维权,怎样学会维权? 本人透过两年多的维权经历,现将我的维权心得和大家分享。 朋友,如果你现在是一位被拆迁户,如果你正面临拆迁,如果你正面临非法强拆,请您耐心的将我......

    致被拆迁户的一封信

    致被拆迁户的一封信尊敬的被拆迁户: 您好! 近年来,随着我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座人居环境优美、民......

    关于儿童权益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关于儿童权益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把“儿童”界定为“18岁以下的任何......

    妇女权益保护问题分析建议

    连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停生长和法制配置的不停前进,我国搪塞妇女职权掩护的制度也渐渐趋于完满,妇女维权事情取得了很大的前进。但是我国在妇女职权的掩护方面以实验救济性步......

    城郊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及对策

    城郊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及对策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阶段,也是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证明了的客观过程。但是,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历史表明,城市......

    城郊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及对策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阶段,也是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证明了的客观过程。但是,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历史表明,城市化由于把农民从其赖以为生的......

    被拆迁户的合法权益谁来保障

    尊敬的各位领导: 你们好!首先对各位领导的冒昧打扰表示深深的歉意,同时对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抽空阅读我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来信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叫邢声龙,今年61岁,家住江苏省南......

    城市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

    浅析城市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摘要】弱势群体是指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的形成,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