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妇女权益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范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妇女权益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作者:张虹玉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1期
【摘要】在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大多数农业人口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实现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维护妇女土地权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妇女土地权益被侵害案件仍屡屡发生。本文基于四川省的实证调研,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提炼归纳了不同类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权益;农村妇女;问题分析;建议
一、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妇女权益保护问题分析
调查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村妇女,出现不同的土地权益保护方面的问题:
(一)出嫁妇女
出嫁女因结婚可能同时丧失娘家和婆家的土地承包权。按照传统习惯,出嫁女结婚后都将户籍从娘家迁移到婆家村,导致在娘家的土地权益丧失,或被村委会收回和剥夺,或自己的土地权益被父兄占有。有些女性甚至“脚下无地”长达十几年之久,她们丧失了土地承包权的同时也丧失了与土地权益有关的土地入股分红、征用土地补偿、宅基地分配等权益。
(二)离婚妇女
对于农村妇女,离婚就意味着丧失了依赖土地生存的身份,基本生存与生活都将面临严重的威胁,因此离婚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面临严峻的问题。
(三)丧偶妇女
在中国农村,丧偶妇女特别是年轻丧偶妇女,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屡受侵害。丧偶妇女由于再婚或者其他原因离开原居住地,她们承包的土地就可能被强行收回,承包合同就可能被单方终止,她们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就被非法剥夺。
二、原因分析
(一)传统观念落后,造成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现状在局部市县不容乐观
虽然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男尊女卑”、“男娶女嫁”、“从夫居”等传统思想观念仍然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即使法律允许妇女结婚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但在大多数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中仍然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往往不会将土地资源交给“外人”。
(二)法制意识淡薄,村规民约取代国家法律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干部群众以“村民自治”为由,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等方式制定村规民约。制定村规民约本身完全符合村民自治原则,然而,由于妇女在家庭中地位低,话语权少,加之村规民约的制定绝大部分都是以家庭代表表决为原则,这在表决的过程中,便违背了女性的意志,结果更是侵害了女性土地权益。这样的村规民约违反了宪法和有关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然而却在国内大为盛行,从根本而言乃是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
(三)维权手段乏力,妇女争取合法权益的道路艰难
土地权益受侵害的妇女维权方式一般是信访和诉讼。信访渠道有三种,一是找村干部协调,而村干部因为担心得罪村民丢失选票,往往对不合法的村规民约不予以纠正;二是找镇政府或街道裁决,政府则认为要尊重村规民约,如果强制执行,则会造成干群关系对立,影响工作顺利开展;三是找妇联,而妇联又因缺乏相应的执法权限,在处理此类问题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解决起来难度很大,收效甚微。信访不成,最终只有走上诉讼之路。因此,维权途径虽然多样,但维权手段乏力,妇女争取合法权益的道路异常艰难。
三、对策建议
目前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将带来社会隐患。在现有的社会保障程度以及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之下,维护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特别需要法律、政策的制度性保护,需要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积极介入和有力的司法救助与监督。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畅通救济渠道,从行政、调解、仲裁、诉讼等方面维护妇女的土地权益
在解决妇女土地权益问题上,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把行政力量解决和司法力量介入相结合,畅通多种救济渠道。要重视通过行政力量解决问题,党委、政府及农业等有关部门应把解决妇女土地权益问题作为重要工作。对侵害妇女合法权益引发的各种矛盾要高度重视,明确态度,及时解决。要从调解、仲裁、诉讼等多方面维护妇女的土地权益。
(二)完善村规民约的管理监督机制,尽最大可能确保村规民约与法律的一致性
国家法律有规定,村规民约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对村规民约的管理监督机制、立法或行政机关对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村规民约、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决议要进行整改,对以村规民约有规定为由,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现象要坚决予以纠正,尽最大可能确保村规民约与法律的一致性非常重要。
(三)尽快出台《四川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切实规范村规民约的制定与执行尽快出台《四川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对村规民约的制定和执行进行规范,对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及村民大会的职责进行明晰。同时,村规民约应依法实行备案制,乡镇政府要对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以及由它所产生的村规民约进行审查和监督,对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的内容不允许提交村民大会表决,发现有侵犯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内容的,有权责令纠正,确保村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自治权,从源头上解
决村规民约的违法问题。
四、结语总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是一个涵盖面广,情况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诸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突出,就业渠道单一的反应。现在随着国家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变成现实,并日益发挥着改变农村生活和就业形成的巨大作用。可以相信,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必将在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商春荣.中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保障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2.[2]韩俊.中国农村土地问题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3]韩志才.婚姻变化中的妇女土地权益的法律保护[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03).[4]高飞.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9(10).
第二篇:妇女权益保护问题分析建议
连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停生长和法制配置的不停前进,我国搪塞妇女职权掩护的制度也渐渐趋于完满,妇女维权事情取得了很大的前进。但是我国在妇女职权的掩护方面以实验救济性步伐为主,而在前进女社会职位地方和给妇女同良人同等的权利方面尚有不够,虽然造成这种状态的缘故原由是我国五千年的“男尊女卑”、“父权至上”头脑的影响,使得社会以致于
妇女自身对自己职权的掩护都处于灰心状态,尤其是在就业、任职等方面体现出的妇女职位地方执法上的同等与真相上不屈等的难过。转变这一现状须要我们从立法、制度以及看法等方面加以完满,是一件恒久而困难的事情。
一、执法救济制度
执法救济制度是国家以执法化、制度化的情势,为经济困难或特别案件确当事人提供免费或减费的执法资助,以保证黎民实现执法眼前各人同等的基础权利的执法制度。我国搪塞妇女职权的掩护的一个紧张方面是执法救济。
(一)实验执法救济的结构机构
现在,我国对女职工实验执法救济的机构重要有执法行政部门的执法救济机构、工会的职工执法救济机构以及民间结构。
1、执法行政部门的执法救济机构。在执法救济制度中,国家是使命主体,政府执法行政部门的执法救济机构推行国家使命,依据《宪法》、《律效法》、《刑事诉讼法》、《老年人职权保障法》等执法规则、规章关于执法救济的相干划定,以及执法部与最高人民法院团结发文做出的划定实验执法救济,凡切合划定条件确当事人(包罗女职工)均可成为执法救济的工具。经费源头重要为政府的财政拨款,在收取诉讼费方面实用上述执法规则的减、免、缓划定。
2、工会的职工执法救济机构。工会职工执法救济机构是对女职工实验执法救济的重要力气。救济的工具重要为经济困难的劳动争议(男、女)职工当事人、工会干部,工会结构,经费源头重要为工会经费拨款、工会企奇迹赞助、社会赞助。
3、女职工执法救济的民间结构。
1995年第四次天下妇女大会后,实验执法救济(包罗对女职工执法救济)的民间结构应运而生,现在,开展对女职工执法救济的结构重要有:一是媒体办的维权结构。如《中国妇女报》1997年、2001年先后举行两届“打工妹职权研讨会”,建有“打工妹之家”,至2002年4月,在北京已生长会员500人,还开办了旨在“服务打工者,推进都市文化”的《打工妹、打工者》杂志。2002年4月12日建立“维权小组”,开展对打工妹的执法救济运动。二是大专院校法学院(系)的执法救济结构。如:1992年5月,武汉大学设立“社会弱者救济中心”,以执法救济的情势为社会上数百名弱者提供无偿执法救济;北京大学1995年建立妇女执法研究与服务中心、执法救济协会。2000年后,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7所大学相继建立了执法救济结构,其中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劳动诊所专门从事对劳动争议案件职工当事人的执法救济。三是其他民间结构。如北京红枫妇女生理咨询服务中心、陕西妇女执法服务中心、迁西县妇女执法服务中心等。四是对女职工实验执法救济的小我私家。如:从媒体的报道中获悉,广东番禺青年曾飞洋办的“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自1998年8月开办以来,亲昵地关注和支持打工者的正当职权,代为处理了400多宗劳资纠纷,得到团中心、广东省总工会《南方工报》社等单元的肯定和支持。青年乐进军到广东打工,因怜悯打工者,开始免费为劳动争议的职工当事人做黎民署理,后专门从事免费黎民署理事情,靠打工积贮和母亲卖菜为生。中心电视台“黎民故事”栏目曾对他做过两次报道。
(二)执法救济机构职能的区别
1、现行的执法规则尚未对民间结构开展执法救济做出明确划定。民间执法救济结构凭据本结构的宗旨为差异确当事人提供执法救济,也包罗劳动争议案件。其资金源头重要为项目基金及社会捐助等。如现在对执法救济受援人减、免、缓收取诉讼用度的划定尚不实用于工会及民间结构执法救济的受援人。
2、三种救济要领包揽女职工执法救济案件的人力资源、数目差异。工会有专门的机谈判经过培训的执法专业职员,办案多,1996年-2000年工会各级700多个执法服务机构、2000多名执法服务职员(其中1996-1998年继承工会执法专业培训、取得工会执法事情者证书有1000多名),为劳动争议的职工当事人(其中女职工居多)署理了大量的劳动争议仲裁、诉讼案件。上海市总工会职工执法救济中心创建仅两年,就为两万多名职工提供执法救济,其中免费署理仲裁、诉讼200余件,代写执法文书134件,提供执法咨询1.1万余人次。该市松江县总工会职工执法救济中心建立仅10个月就署理劳动仲裁案件57件,提供执法咨询990余次。
3、民间结构多由提倡者聘任状师及借助体
贴公益奇迹的社会力气等开展事情,无稳固的资金源头,包揽案件的人力、财力有限。在民间执法救济结构中,北大妇女执法研究与服务中心办案较多,据相识,中心从1996年至2000年,5年共接劳动争议投诉约100多件,署理范例、疑难劳动争议案件42件,其中团体劳动争议7件。民间结构为女职工提供执法救济的绝对数目远远低于工会。
4、和谐劳动关连的三方性原则是国际通行的原则。我国2001年修改后的《工会法》第34条划定“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创建劳动关连协商机制,配合研究管理劳动关连方面的庞大题目”。工会是三方机制的一方,在和谐劳动关连中居于紧张职位地方,有着不行替换的作用。民间结构在和谐劳动关连中不具有这种职位地方,也无法发挥工会所能发挥的作用,不适宜开展对大型团体劳动争议职工当事人的执法救济。
二、妇女维权存在的题目
1992年发表实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职权保障法》对掩护妇女职权、促进男女同等发挥了紧张的作用,十年来妇女各项职权保障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是,十年来随着革新开放的不停深入和社会生存的厘革,妇女职权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题目,侵陵妇女正当职权的征象在肯定人群和某些领域中仍时有孕育发生,而且有些题目还比力紧张,好比,妇女劳动职权受到侵陵的征象;婚姻家庭领域中妇女遭受家庭暴力及有匹俦者与他人同居的征象;政治职权中女干部比例偏低的情况。重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政治加入方面
妇女在加入国家和社会事件管理方面与男性有较大的差距。女性的参政意识较男性而言仍显得相对淡薄,女性社会事件加入度和加入意愿低于男性。在某些单元和屯子,女性代表在投票时抱着“重要是为了完成使命”和“请人代投,选谁无所谓”以及“其他”这样一些灰心想法的比例还相当高;由于“不知道这件事”而没有加入的女性更是不在少数; 体现自己乐意继承单元向导或村向导的女性更是明了无几。可以看出在加入社会事件管理方面显着存在着男强女弱的征象。
(二)劳动职权方面
城镇妇女劳动职权受侵陵的征象最为紧张,女性由于性别在就业、再就业中受到藐视的征象较男性突出。具体体现为:
1、妇女享受的社会保障、职工福利的水平总体上低于男性,妇女享受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退休金或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养保险、住房补贴/住房、法定假期以外的带薪休假的比例均低于男性。
2、女工劳动掩护划定不落实的题目也很突出,好比妇女在经期、孕期、哺乳期应该受到而没有受到特别掩护。
3、女性在事情职位和提升时机处于较为倒霉的位置。在有的单元中,大多数的妇女都处于较低品级以下。
4、男女两性在事情职位和提升时机上存在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他们之间收入的差异、所得到的社会保障和职工福利的差异,实质上反应了妇女的社会职位地方与男性所存在的差异。
在屯子,妇女地皮承包职权受侵陵的题目尚未得到基础管理。女性拥有承包地皮的比例要比男性低的多,而完全没有地皮的女性的比例则比男性凌驾跨过许多,与此相应,女性享受村里地皮分红等优点的比例也比男性低。出嫁是屯子妇女丧失地皮的紧张缘故原由,而男性则重要是由于其他一些缘故原由。
(三)婚姻家庭职权方面
遭受家庭暴力、有匹俦者与他人同居是妇女在婚姻家庭领域面临的重要题目;家庭产业方面的自动权更多掌握在男性手中。
有相当多的相干机构认真人将妇女遭受家庭暴力列为所在地域妇女职权受侵陵征象的第一位。
家庭中住房、存款、地皮证书上的署名多为丈夫,其次是父亲,这评释男性在占据家庭产业方面的传统上风依然存在。
(四)女职工执法救济中存在的题目
1、在生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程中,侵占女职工职权的劳动争议呈上升趋向,女职工对执法救济的需求随之增大。据西北某省一工会状师统计,1993年以来,由她提供执法救济的劳动争议案件有142件,其中女职工的劳动争议案件占60%以上。打工妹之家维权小构建立的信息发出仅7天,就接到咨询电话30个,面询15人,其中有80%的咨询因此人为、劳动条约为主的劳动职权题目。
2、女职工执法救济求过于供。由于劳动争议案件一样平常诉讼标的小,职工当事人处于弱者职位地方,举证难,特别是相当多的争议历经仲裁、一审、二审步伐,以致再审,诉程长,办案难度大,有的状师事件所不愿接,而且状师署理费高,有确当事人请不起状师。而已有确政府及工会的执法救济机构无论资金照旧人才资源都还不能餍足女职工对执法救济的需求。
三、营造妇女维权的法制情况
有关部门应对这些题目所反应出的本部门职责领域内的妇女职权题目给予富足的关注,充实相识它们给经济生长和社会稳固所带来的倒霉影响,认真研究题目孕育发生的缘故原由,接纳积极的应对步伐。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更有利于妇女法贯彻实验的社会情况
民众和执法、执法结构自己的执法素质和对执法内容的认知水平是影响妇女法有用贯彻实验的主要缘故原由,也是立法、执法、执法和依法维权的条件,是执法能否在社会上得以有用实验的基础。因此,应积极地向全社会宣传这部执法。在此基础上,为了前进法制宣传的实效性,在总结以往法制宣传事情乐成履历的基础上,应接纳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宣传的战略:
1、增强对公务职员的培训。现在仍有少部门执法职员对侵陵妇女职权的违法举动性子相识不清。因此,要在增强对各单元重要向导培训的同时,将宣传培训面扩大到各相干机构的执法、执法职员当中,前进他们的性别同等看法、执法意识和责恣意识,加深对男女同等基础国策的明确,并确切落实到执法、执法事情当中。
2、开展对企业谋划管理者的宣传教诲。连年来,随着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革新和非公企业的不停生长,大量妇女流向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结构,企业主依附劳动用工关连中的自动职位地方,不屈从国家有关执法划定,侵陵妇女劳动职权的征象比力紧张。为了从基础上淘汰和杜绝这类征象,应当增强对企业谋划管理者的宣传教诲,并把这项事情纳入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的管理和监视之中。
3、进一步发挥媒体在法制宣传中的作用。在种种普法宣传本事中,大众传媒已成为当今法制宣传、前进黎民执法素质的主渠道。在以后的普法宣传中应将有限的资源向最有用的宣传要领倾斜,细致前进峻众传媒从业职员的男女同等意识,充实使用大众传媒,特别是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进一步宣传保障妇女职权的执法规则和政策,宣传男女同等基础国策,宣传文明前进的性别同等看法,营造男女两性相互敬重、同等生长的社会情况。
(二)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办应当前妇女职权掩护中的难点题目
严酷执法是执法得以贯彻实验的要害。针对一些重点难点题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
1、前进妇女加入国家和社会事件管理的意识和本事。最基础的也是主要的基础性事情是要增强基础教诲,广泛前进妇女的受教诲水平,奠基她们加入国家和社会事件管理的文化基础。另外,还要着力作育宽大下层妇女的参政意识,勉励她们从体贴社区、单元、墟落的大众事件开始,渐渐前进妇女加入国家和社会事件的积极性、自动性,增强参政议政的本事。
2、优化妇女就业的社会情况。一方面要接纳更为积极的政策步伐,增长就业岗位,除了生长适当女性就业的第三产业外,还应当勉励妇女在更辽阔的领域寻求就业时机。同时开心制止和淘汰就业中的性别藐视,掩护妇女的同等就业权利。另一方面要落实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领域,增长社会保障的受益人群,缩小因企业性子差异而造成的两性在享受社会保障水平上的差距。再有即是进一步落实女职工劳动掩护划定,掩护妇女在事情场所的人身清静和康健。加大劳动监察力度,预防和实时纠正种种侵陵妇女劳动职权的举动。
3、保障妇女的人身权利及婚姻家庭权利。做好这项事情预防是要害,严酷执法、公正执法是保障。要议决法制宣传和品行头脑教诲,树立群众的法制看法,提倡同等友好的家庭关连,警备侵权举动的孕育发生;各级公安结构、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应确切负担起掩护黎民职权的职责,开心探索创建维护妇女人身和婚姻家庭职权的长效机制。
(三)完满立法,增强执法监视,优化妇女职权掩护的法制情况
在相干的部门执法中落实妇女法的原则和划定也黑白常紧张的,是立法结构贯彻实验妇女法的紧张内容,提倡天下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在各项立法历程中充实珍视妇女法的职位地方,关注妇女职权题目。
高尔基这样赞美女性“没有阳光,花不繁盛,没有爱就没有幸福;没有妇女,就没有爱;没有母亲,就没有书生也没有好汉”。在“多元化脚色”时期的克日,在作育职业女性,让其充实享受女性权利的同时,也要增强对女性推行使命的教诲。特别是在家庭方面,由于女性在生理、生理、性格等方面具有天生的母性,她们对家庭的调和稳固,对子女的抚养教诲等方面具有男性不行替换的作用。
第三篇: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
策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2007-12-16 13:38:2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总体上说是合理有序的。但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以平昌县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到位,观念滞后,阻碍农村土地正常流转。就总体而言,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初始阶段。农户之间小范围的转包转让占主流,规模集中成片流转土地、从事农业综合开发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较少;流转模式比较单一,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其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干部、群众认
识不到位,观念滞后。部分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组织、指导和管理手段;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土地正常流转。特别是专业大户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基本要求是土地连片,而实际操作中遇有少数农户不同意流转就要泡汤。
(二)普遍对订立合同重视不够,农村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权、责、利不明确。据调查统计,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基本上是以口头合同为主;就全县签订的各种书面协议中,尚有60的合同不够规范和完善。主要是合同文本不规范,内容不齐全,流转面积、标的不准确,容易产生权益纠纷。
(三)土地流转合同管理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兑现。主要表现为农业承包合同监督管理乏力,基层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土地流转合同纠纷处理不及时,使流转双方的合法
权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
(四)一些政策性因素也制约着农村土地流转。从去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保护基本农田,禁止用基本农田栽植果树、挖塘养鱼等一系列政策,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农村专业大户要求成片开发土地扩大规模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该项政策的一些制约。
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领导和引导,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有序进行。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村、社及农民群众在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开展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工作,认真解决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大力培植和发展农村专业大户,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二)落实相关政策,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工作。镇乡党委、政府要继续抓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贯彻落实,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措施,把工作重点放在土地流转的规范工作上,特别要处理好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与保护基本农田的关系,处理好土地开发与保护群众权益的关系;对于成片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专业大户,在土地使用上,应尽量安排在基本农田以外的范围考虑,使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三)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监督管理。对现有土地流转的合同特别是口头合同要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双方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保护双方的权益和合同的兑现;对不完善的合同要积极做工作,做好合同完善工作。合同管理的重点主要是抓好承包期限在十年以上、流转规模较大的农村专业大户,要严格按照合同管理程序签订规范的合同,避免因责、权、利不清而产生纠纷的隐患。
(四)加强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和村会计及合同管理人员、镇乡合同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要通过各
种形式,加强对镇乡、村干部及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特别是在组织、发包、指导合同签订、解决合同纠纷等问题中做到依法办事,按政策规章办事,促使土地流转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五)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可参考的法律依据有国家颁布的《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日益增多,应把农村土地流转纳人法制化轨道,保障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审签:曹光辉)
6、平昌县以农业综合开发助推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坚持“山、水、田、林、路、气”综合治理,加强以病险水库整治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农田灌溉问题,增强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加强现有水利设施的管护,创新现有水利工程的管理方式,使其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其安全有效运行。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畅通农产品物流通道。
二、突出特色农业产业化支撑。围绕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突出产业支撑,围绕支柱产业,放大产业特色,力求逐渐形成“一村一品”,千方百计助农增收。
三、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新村建设经验,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四篇: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一政策背景下,以及相当长期内土地还将承载社会保障功能这一基本国情条件下,通过创新机制,规模化、规范化流转土地,正确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分析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土地流转不仅优化了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巩固和完善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而且解决了农村土地利用中的人地矛盾,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经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然而,目前农村土地流转还存在诸多问题,农地流转制度还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量农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
我国目前对征地中“公共利益”概念缺乏严格界定,导致征地中公益性建设用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分,征地范围模糊不清,滥征乱占耕地现象大量发生。全国仅开发区规划面积就达3.5万平方公里,圈占的耕地有43%闲置。2000年~2005年全国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面积为1549.65万亩。而通过征地带来的丰厚利益,也促使了土地征用规模的无序扩张和征地过程中的农民利益不断受损。
(二)农地流转收益分配不合理
依据现行《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的补偿和对农民的安置总计为该耕地征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10~15倍,最多不超过30倍。在土地收益分配时所获得的收益大小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农民只得到土地收益的5%~10%,村集体得到25%~30%,村级以上及其他部门得到土地收益的60%~70%,按这个标准,对农民补偿虽然具有地区差异,但以现金形式补偿的通常都在每亩1.5万~3.5万元之间,加之分配机制缺乏有效的约束,有些地区农民得到的安置补偿低于最低标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极低的补偿割断了农民与土地的联系,使农民不得不面临新的生计和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三)农地流转市场交易产权边界的模糊性
农地流转市场上交易的对象主要为各类农地产权。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现实中已经入市交易的各类农地产权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产权边界的模糊性问题,产权边界的模糊性导致产权市场交易的摩擦费用增加,交易的不确定性程度加大,从而阻碍了农地产权交易的实现。
(四)农地流转操作程序不规范,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的支持
农地流转必然形成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等多元利益主体。但在实际中,这种利益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是不明确的,或者是松散的。一是农地流转中的法律关系不明确。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有一部分是向农户的亲朋好友流转,或者抛荒后由村干部委托别人或自己代为受让。流转中的“依法”成分很少,没有法定的程序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流转合同,因此,显得相当松散和脆弱。二是农地流转的责权利不落实。由于农地流转不
具备合法效力,流转双方的责权利很难明确,包括流转后的使用权限、农地保护、转让费率等方面都没有得到确认,流转双方的责权利关系非常混乱和零散脆弱,导致土地流转纠纷不断。
(五)社会化服务不到位,体系有待健全。
农村土地流转平台未建立,土地流转信息不畅,出现农户有意转出土地却找不到合适的流入方,而需要土地的流入方又难以找到有流转土地意向的农户,造成转入转出两头难,不利于土地的有效及时流转。并且没有专业的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缺乏金融服务支持。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主要问题的成因
(一)思想认识错位。各级政府和部门普遍把经营权流转当成流转主体的经济行为,没有认识到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以致管理决策层对有利的模式不加以鼓励和推广,对不利的模式不加以批判和限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以致基层干部在实践中表现为重视引进企业、业主而不重视培养农民的合作精神;以致一些干部群众在对待股份合作态度上,把它等同于第一次合作化中的“归大堆”、“吃大锅饭”,谈合色变。
(二)政策法规错位。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仅限于“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的合作,即产品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合作,对农民在土地生产资料领域开展的股份合作缺乏相应规定和政策支持。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到限制。《物权法》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入“用益物权”,但同为“用益物权”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设立后,使用权人有权将其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者抵押,而《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担保法》均规定不能抵押,《农村土地承包法》虽规定经营权可以入股,但相关政策规定不能折资作为资本金。三是后续政策不配套。中央提出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后,没有像在《土地承包法》中那样作出“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类似规定,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很长或无限期流转,势必影响今后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执行。四是土地流转受相关政策制约。《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规模流转者多发展比较效益高的林果业甚至非农产业,该《条例》在实践中必然成为反对流转者的政策武器。
(三)管理服务错位。县、乡镇管理机构力量薄弱,人员编制受限制,流转过程中没有相应人员进行管理指导;过去建立的农村承包合同管理、纠纷处理机构陷于瘫痪。
三、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几点对策
(一)弱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搞活农地使用权
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为土地集体所有。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而现行集体所有权往往造成上级所有者的身份侵蚀农民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各种摊派收费往往使农民负担过重,集体内成员的人人所有造成土地细碎化。要实行农民永包制,集体只行使有限的几种权利,这些权利仅限于:向土地承包的农民收取少量的承包费,其他的处置权、使用权、占有权皆虚化掉。
农民的永久土地使用权包括从弱化的集体所有权转化而来的实际占有权、直接使用权、经营权、部分收益权和有限处置权。在不改变原出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集体组织登记备
案,可以对土地使用权出售、交换、继承、抵押等。国家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受侵犯,集体组织不得随意收回农民使用的土地。
(二)改革征地制度,明确征地范围
1.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对政府动用征地权的项目范围做出严格的限制,将土地征用真正限定在公益性的公共设施和公用事业上,缩小政府征地的范围,控制土地的征用规模,从根本上摒弃侵犯农民财产权的非公共利益目的的征地行为。
2.从法律上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家所有权在地位上是平等的,集体土地可以上市流转。土地使用者可以不再仅仅依赖国有土地,使用土地的公司、企业、房地产经营者可以直接与土地所有者——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交易,真正由市场来调节土地的供求平衡,这一制度安排,一方面从制度上保证了农民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平等市场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分享土地非农化后的级差收益,保障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另一方面,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使用者直接进行市场交易,由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大量减少土地用途变更的中间环节,降低被征土地的闲置率,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完善农地流转的收益分配机制
征地补偿是征地问题的核心,征地补偿费不能再简单地以被征地的年产值作为补偿依据,要在确定农民集体土地的财产权利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确定。土地价格不仅要考虑区位、市场供求、当地发展水平和转用后的收益等市场因素,还要考虑由于农地转成非农用地所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和土地因规模变小而降低的价值。因此,可以借鉴国有建设用地地价评估技术手段,根据被征地在土地市场中的供地价格,合理测算出区域平均土地取得成本,再以该成本结合被征地的区位、环境等个别因素差异最终确定被征地补偿费用标准。
(四)建立和规范农地流转市场运行机制
1.对于农用土地转为农用土地的情况,应规范以下内容:
(1)农用土地承包:即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经乡(镇)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同意,将农地有偿承包给农民个人或农业联营组织进行农业性生产活动,并由承包者向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及土地管理部门交纳一定数量的土地租金和管理费。
(2)农用土地转包:承包者将承包的农地经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同意后,有偿转让给他人进行农业性生产活动,并转由他人向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交纳土地租金和转让管理费。
(3)农用土地出租:承包者将承包的农地经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同意后出租给他人耕种,并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交纳土地租金和出租管理费。
(4)农用土地入股:承包者将承包的农地经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同意后以股份形式向农业性联营组织或农业性生产企业入股,参加收益分红并向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按股交纳土地租金和土地管理费。
2.对于农用土地转为非农用地的(不包括国家征用土地的情况)情况,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确认和规范:
(1)农民自己农转非:农民自己将承包的土地转变为非农用地的,向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交纳土地租金、转地费和管理费。是耕地的,向财政部门交纳耕
地占用税;是农田保护区的,除交纳耕地占用税外,还要开垦同等数量和同等质量的农田,无能力开垦的,向土地管理部门交纳造地费,由土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垦。
(2)转让给他人农转非:农民将自己承包的农地有偿转让给他人改变为非农业用地的,由转让方向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管部门交纳土地租金、转地费和管理费。是耕地的,由受让方向财政部门交纳耕地占用税;是农田保护区的,除交纳耕地占用税外,还要开垦同等数量和同等质量的农田,无能力开垦的,向土地管理部门交纳造地费,由土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垦。
(3)出租给他人农转非:农民将承包的土地出租给他人改变为非农业用地,并由出租方向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交纳土地租金、转地费和管理费。是耕地的,由承租方向财政部门交纳耕地占用税;是农田保护区的,除交纳耕地占用税外,还要开垦同等数量和同等质量的农田,无能力开垦的,向土地管理部门交纳造地费,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垦。
(4)农转非土地入股:农民自己将承包的农地以股份形式入股参加其他集体经营组织进行非农业性经营活动的,由入股者向当地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交纳土地租金、转地费和管理费。是耕地的,由经营组织向财政部门交纳耕地占用税;是农田保护区的,由经营组织除交纳耕地占用税外,还需要向土地管理部门交纳造地费,由土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垦。
(五)为农地流转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1.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出路。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提高农村非农文化水平,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二是重新构建城市化发展战略,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充分的空间和载体。三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开发,形成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吸纳机制。
2.制定农地流转的操作规程。一是实行村务公开。农用土地流转的有关事项,要经村民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讨论同意方能进行农用土地的流转。二是提出申请。需要使用农地的一方,向乡镇以上土地管理部门提交申请,并提交农地流转中的双方所签定的合同。在农地流转中的双方必须签定合同,合同中必须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经营期限及土地经营用途等条款。三是审批。土地管理部门从土地的规划、开发单位、开发项目等方面科学作出批准或不批准决定,若批准后,办理农用土地变更登记。
3.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通过设定农村就业保险和农村人口养老保险来实现对农地福利保障功能的替代。保险要面向全部村民,基金来自社区向承租土地的村民收取的地租基金,专款专用,可存入银行,也可委托专门的机构管理和运作,社区土地所有权主体负责福利申请人的资格认定,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参考文献:
[1]车裕斌.《中国农地流转机制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2]李明秋.王宝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及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3]姜缅.《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农村经营管理,2006(03)
[4]张元浩等.《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现存问题及其制度完善》.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07)
[5]钱莲琳等.《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制度创新与保障》,农业经济.2006(10)
第五篇: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建议
随着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完成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定,农村经济得到了飞跃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一方面,土地在农民家庭经营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一些农村劳动力自愿摆脱土地的羁绊,或远离家乡热土外出打工,或到农村城镇经商置业,或就近服务于二、三产业,呈现出空前的“退一进二闯三”的职业分化转移趋势;另一方面,农村产业化经营要求农业经营规模化,而土地使用逐步向专业能手集中又是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快与完善土地流转,已成为目前农村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现状和主要形式
截至目前,土地经营权流转形式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转包。即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绘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转包方负责。
2.转让。即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转让后原土地承包关系自行终止,原承包方承包期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或全部灭失。
3.互换。即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4.人股。即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5.出租。即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出租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承租方按出租时约定的条件对承包方负责
二、土地流转的积极作用
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尽管目前尚未有序进行,处于探索阶段,但各种形式的流转已产生了积极作用。
1.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活跃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实行土地转包以来,一些文化程度较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纷纷外出务工经商,面把承包的土地转包他人。在外务工经商人员有收入,承包了别人土地的务农人员收入也有所增加,活跃了农村经济。
2.促进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使土地荒芜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逐步增加,农村中出现了土地荒芜现象。实行土地有偿转包.能够减少土地的荒芜,并且使一些荒滩能够得到逐步开发和利用,从而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3.促进了土地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土地逐步集中到种植能手经营后,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有机结合,资源的有效配置大幅度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提升了农业的整体效益。种植大户为实现自己的利益,通过各种途径广泛联系市场推销自己的产品,并带动周围农户的产品销售,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并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营的规模化。
三、当前农村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活跃,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由于流转形式是在摸索中产生的,又没有统一的规范措施,因此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土地流转的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多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即使有书面合同,其内容也不完整,在某些方面不具有法律效力。有的未经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审查同意。二是土地流转有的不按规范签订合同,合同条款、标的不明确,甚至与现行法规相冲突,如租用土地的时间超过了二轮承包期规定的时间等。有的曲线炒作地皮,实行耕地“农转非”。三是绝大部分在土地流转时没有通过发包方同意,没有到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目前,还没有一个乡(镇)有比较完整的土地流转合同档案,农村土地流转资料档案缺乏。
2.旧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有的对土地的眷恋还很深,把土地看成了“保命田”、“退路田”,这种陈旧的思想观念严重地阻碍着土地的流转。因外出打工经商等转移的劳动力提供的可流转土地,大多是按照“弃差不弃好、弃低不弃高、弃远不弃近”的原则操作,形成了分散零碎的插花田,造成土地难以流转。
3.流转涉及的农户多、规模小。流转给小户的面积多,流转给专业大户的少,难以实现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期短的多。流转期长的少,易造成短期效益行为,不利于对土地的投入和保护。
4.乡村干部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提倡土地流转的宣传多、要求多,真正从政策上、体制上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少,农村没有足够的可供转移的土地。有些干部认为土地承包到户,使用权归农户,流转不流转与干部没关系;有的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农民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用管等等,缺乏引导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5.存在土地强制流转损坏农民利益的现象。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从幕后走向前台,并且速度明显加快,但存在不少违背农民意愿,损坏农民利益的问题。6.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一是目前的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缺乏必要的引导。二是土地流转不规范,缺乏契约约束,农户委托集体经济组织缺少农户委托书,统一发包中由于对预期增值认知不清或漠视,造成对农民、集体利益的损坏,甚至剥夺农民承包权,造成不稳定因素。
7.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制约着土地流转。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
8.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低,缺少中介服务机构。土地流转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缺乏一个由上到下网络状的中介服务机构,致使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受阻,信息辐射面狭小,土地流动渠道不畅,范围窄。
四、实现土地有序流转的对策建议
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经济看,实现土地有序流转,让农民把土地使用权这一主要资本用活用好,发挥土地的最佳效益,确实势在必行。从目前农村各地土地流转的现状及需求看,要实现土地有序流转,必须采取如下对策:
1.从政策上鼓励,从管理上规范。从目前情况看,主要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土地承包的稳定与实现土地有序流转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政策上明确规定土地经营权归承包者所有并保持长期稳定,同时允许承包者采取拍卖、转让、转包等多种形式将土地使用权用活用好。二是要出台一些支持政策,对承包他人土地使用权进行规模经营的种植能手,要在资金、技术、产品销售等方面予以倾斜。三是要制定一些具体的管理措施,对土地流转的程序、手续由政府有关部门予以登记、认可,并在此基础上与农业支持保护优惠政策挂勾,让土地流转合法、规范。四是结合小城镇的发展,鼓励部分农民大胆放弃土地,让土地随着经济发展的节拍自然流转。
2.从舆论上引导,从机制上完善。在舆论引导上,要让基层干部和农民充分认识到实现土地有序流转是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经,也是政府支持鼓励的,是与土地承包权长期稳定并不矛盾的。同时要培育一批转包经营的典型,并通过典型引路,让农民看到土地流转的积极作用和前景。在流转机制上,要把土地使用权作为农民的主要资本,作为农村要素市场中最活跃的部分,建立有政策支持、由乡(镇)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管理、农民自愿转受的土地流转机制。也就是说,只要农民有土地转让,即可通过程序向村民委员会或乡(镇)政府申报,再通过合理手续向受让方转包,或是通过村委会发包,让土地使用权在农村要素市场中活跃起来。
3.以效益为目标,以规模经营和城镇化为动力,推动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的最终目的是让有门路、有种植以外特长的农民主动放弃土地使用权,使种植能手获得更多的土地使用权,实现农民增收,地方政府增收的“双增”目标。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在农村内部要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用市场—企业一基地一农户这根链条,拉动农业规模经营。通过规模经营让土地逐步自发地集中到种植能手经营,带动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其次,要大力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让一部分农民到城镇安家落户,发展二、三产业,继而主动放弃原承包土地的经营权。
4.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搞活土地流转。由于各地情况不一,土地流转的实现形式也不可能一致,要在总结目前各地自发产生的各种土地流转形式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转让形式,把土地流转搞活。如对成片的荒滩,可采取一次性买断经营权的形式,大胆拍卖。对农民已承包的土地转让,可根据农民自愿的选择,采取多种形式,按照规定程序予以转让。对连片抛荒的土地,可打破区域界限,招标招租。
5.加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化建设。一是考虑到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因地制宜,灵活掌握;二是明确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三是考虑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防农村环境遭受破坏。同时,摸索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程序,做到职责明确,手续完备,合同规范。
6.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基本原则。首先是群众自愿的原则;再次是依法有序的原则;最后是规范操作的原则。
7.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第一,适当进行宣传引导。第二,努力引导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向。土地流转的方向应尽量与土地利用规划相一致。第三,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第四,加强对市场机制的培育和监督。
8.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建议在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内部设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并赋予相应的管理职权,对土地的用途、项目、面积、价格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对土地流转过程实行监管,提高工作透明度,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更趋优化、更加有效、更为合理。
9.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机构。依托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机构,为流转双方提供法律、政策帮助,收集土地流转信息,为土地流转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