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

时间:2019-05-12 19:1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

第一篇:城市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

浅析城市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

【摘要】弱势群体是指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的形成,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原因。在现阶段,弱势群体的存在已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全民的发展,因此只有从保护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入手,使其最终脱离生活的困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这一社会问题。

【关键词】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措施

一、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弱势群体这一特定人群有不同的称谓,如称之为脆弱者群体、弱者群体、边缘人群等。自从朱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弱势群体”一词后,学术界对此特定人群才有了一个统一的称谓。所谓弱势群体,是指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群体。

在我国,目前社会公认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人。

首先,是下岗和失业人员。他们的总体年龄偏大,而且其中女性占了较大的比例,他们的知识技能层次相对较低,因而再就业能力也较弱,缺乏稳定的生活来源。

其次,是“体制外”的人员,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或集体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这一部分人或因从未接受过专门的职业培训而缺乏从业的基本技能,或因生理的原因而无法自食其力。他们生活窘迫的原因可能相异,但所处的窘境却相似。

第三,是进城的农民工。他们在务工的同时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劳动者同等的待遇,例如,多数情况下他们所在的单位并没有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为其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因而其各项劳动权益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第四,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这主要是指较早从集体企业岗位上退休下来的人员。他们当初退休时的工资水平非常低,月薪甚至只有一百多元,加上各种补助也不过两三百元,这点微薄的薪水显然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上述人群就基本特征而言有以下共同点:

1。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社会弱势群体通常都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其经济收入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

2。生活上的贫困性。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决定了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上的贫困性。这主要表现为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简单地说,这一类人群很难过上“体面”的生活。

3。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弱势群体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底层,他们的政治参与机会少,对于政治生活的影响力较低。

4。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弱势群体在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和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压力高于其他社会人群,也更具敏感性。

弱势群体在我国城市人口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其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了解弱势群体的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为其提供保护。

二、城市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和传统影响

由于生理方面的自然原因、传统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歧视,部分群体在体力、智力、机会

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以下岗人员为例,这部分人员往往由于身体状况、劳动能力、受教育程度等的制约,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又由于市场劳动力需求有限,这部分群体在竞争中更易被淘汰。

(二)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

利益分配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政策的主导下,政府利益分配的导向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普通社会公众弱势化趋势的加强。市场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第一次分配过程中,工资收入分配失衡,就是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且二次分配过程中税收以及失业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险金的失调,间接导致了部分社会成员的弱势化。

(三)政治参与机会的不均等

政治参与机会不均等导致社会弱势群体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或机会,是社会弱势群体地位恶化的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显示,以下岗人员为代表的城市的弱势群体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下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改革、犯罪与社会治安、城市拆迁等一系列问题,上述问题都与公民的工作权、健康权、住房权、迁徙权、受教育权、政治参与权等相应的社会权利未能充分实现密切相关。

(四)不完善法律体制的规制

社会弱势群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权利供给制度设计不合理、权力保护制度的缺失、权力救济制度的失灵造成的。法律是调整社会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它通过对权力的配置、调整、保护、救济,来调整人们对资源的占有、使用状态。但是,法律作为社会的产物总是落后于社会的发展,立法的滞后性限制了弱势群体行使权力。此外,法律制度与社会实际的分离,也是社会部分群体弱势化的主要原因。

三、完善城市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城市贫困人群的教育、住房等各方面的基本需求

1.完善教育保障机制。首先要规范办学行为,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停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改制的审批;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和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限分数、限钱数、限人数)政策;实行收费公示制,稳定高等学校收费标准,继续推进高校和高中“阳光招生”政策;提倡和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和民间资本投入教育,引导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规范普通高校校外办学、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切实制止和打击非法招生、违法办学行为。同时,落实高等教育的奖、助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制度。国家要完善配套措施,即构建完善的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制度,以解决学生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同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校实行差别收费制度也具有较大的合理性。此外,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筹措专门资金支持各地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支持每个县(市、区)建设设施完备的职教中心。

2.完善住房保障机制:搞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设区的市要尽快制定出台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建立住房保障工作责任体系,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同时,完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对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各级财政、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廉租住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专款专用。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不断扩大廉租住房政策覆盖面,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住房困难的社会群体也尽可能纳入保障范围。同时还要探索新机制,确保经济适用房真正用于保障收入较低、住房较困难的家庭。全面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对象档案,掌握廉租住房需求情况;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申请、审批、轮候、退出的管理制度,同时实行制度标准和选拔程序公开,公民平等地参与制度运行的过程,任何人对违规操作行为行使否决权,形成公民相互监督、自主的选拔的良性局面,进一步实现廉租住房工作规范化。

(二)建立司法救助制度,为劳动权益受到严重侵犯的弱势群体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司

法救助。

所谓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对那些在民事、行政案件中有充分理由证明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经济却有困难的当事人,依法实行诉讼费缓交、减交、免交。

具体来说,司法救助的对象包括生活困难的失业或企业下岗人员,企业协保人员,家庭经济困难的社会救济人员,残疾人,孤寡老人,无固定经济来源的非城市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人员。目前,这项制度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法律制度发达的国家相比,仍显得滞后和不完善。今后,除了司法救助之外,还应更广泛地扩大法律救助的范围和功能,更大范围地设立法律援助机构,制定法律援助的专门规定,减免律师服务费等等。司法救助对弱势群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使得这类人群在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会因面对高额的律师费而不敢伸张自己的权益。

首先要明确国家在法律援助中的责任,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法律援助经费。首先,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对法律援助事务进行规范和指导,由国家财政承担法律援助的主要经费。其次,鼓励和规定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事业的集资与捐赠,如鼓励律师义务办案外,规定按收入提取专项法律援助资金。再次,尝试法律保险责任制,规定公民每年支付少量保险费,保险公司在其需要法律帮助时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经费。

积极推动法律援助社会志愿者体系,动员有志之士参加法律援助事业。充分利用大专院校法律院系师生资源,将其纳入法律援助。目前在中国法学院校试点开设的“法律诊所课程”,需要提供大量的案例供学生实践之用。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已经规定了经济确有困难的民事、行政案件当事人可以申请法律援助,但由于这是一个软性规定,如果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不履行此义务,当事人也毫无办法。笔者建议,在现行法律中应明确规定,人民法院有义务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的民事、行政案件当事人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律师有义务履行代理辩护职责,对不履行义务的相关主体,同时规定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三)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系统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物质利益,并培养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能力

1.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系统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物质利益,为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提供物质基础。政府应发挥社会政策支持系统的作用,建立由各种非政府组织、社区、人际关系网络以及志愿者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社会行为和政府行为相结合的社会动员模式。同时,加强弱势群体自我支持意识,建立以初级关系和人生价值取向为基础的个体支持系统,实行社会扶助和弱者自救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解决好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不断完善经济状况,才能为其政治参与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基础。

2.发挥多种媒介机构的作用,培养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能力,培养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团体。鉴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承受能力”十分脆弱,而他们在收入、物质待遇、健康和寻求帮助方面无疑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新闻媒体多反映民生疾苦,揭露存在的问题,呼吁社会伸出援助之手。建立健全自由结社的法律保障,健全现行社团组织制度,逐步提高弱势群体利益团体在政治经济中的独立性。

(四)健全劳动执法监督体系,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

为了加强对弱势群体劳动权益的特殊保护,我国已建立了包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以及劳动安全卫生等内容的劳动标准体系。然而,在一些地区和行业中,由于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和领导者法制观念的淡薄,出现了大量的执法不严、情比法大、权比法大的现象,导致了有法不依、法不责众局面的出现,严重侵害了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因此,有必要不断完善我国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以更好地维护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对执法部门的监督管理,提高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法制观念,使其在维护弱势群体劳动权益的过程中真正发挥执法监督的作用;其次,要加强劳

动监察,劳动监察大队对一些用人单位不合法的侵权行为要严肃查处,并限期整改,使得侵犯弱势群体劳动权益的不法行为得到真正有效的制止;最后,要培养弱势群体的法制意识,使他们能够做到为维护自身的劳动权益而积极主动地斗争。

(五)进一步健全完普就业和再就业政策,让能够自食其力的位困人口自食其力

1.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弱势群体的就业与再就业。公平竞争应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而弱势群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然处于不利地位,这就要求政府为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应从公平公正的原则出发,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弱势群体人员的劳动就业权利,使其不至于输在竞争的起跑线上。在这方面可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如美国早在1976年就开始实施《年龄歧视法》,禁止雇佣中的年龄限制;法国也立法禁止在招工广告中使用年龄限制,并禁止企业实行强迫退休制度;

劳动者如高龄劳动者、残疾人、妇女的就业促进。我国应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妇女就业、下岗人员就业、部分老年人就业问题上,明令禁止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

2.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弱势群体的劳动就业提供积极的服务。应撤并当前人为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构建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平台和公平、公开、公正的劳动力调配市场,使劳动者的服务技能和工作意愿成为唯一正常的就业标准。

高效的劳动力调配市场,不仅可以及时调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填补一些空缺岗位,的日常服务需求,而且可以促进广大城镇下岗、念,极大地拓宽弱势群体的收入来源渠道。

而人为地设置重重障碍阻挡农民工进城的方法,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劳动要素市场,标准,才是长期根本的解决方法。

现阶段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状况复杂,的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必须深入研究解决新时期中国弱势群体问题的具体对策。

护和社会支持,使得他们都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实现长期高效有序的发展。因此,不仅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还应建立多层次、主体化的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持和社会保护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化解政治风险,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民生视角下的和谐社会,人民出版社,[2]钱再生: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援政策,江海学刊,[3]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出版社,无业等弱势群体人员迅速转化就业观一些地方政府为安置自身的下岗职工能否有效地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从政策和制度上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支 2002 2003满足人们只有以弱势群体因此,而且关系到2006 日本在就业促进法律制度中也明确规定了对特殊通过构建全国统一失业、事实证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以求职者的工作技能和服务意愿作为客观所存在的问题也多种多样,同时,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二篇:浅析如何保护城市弱势群体

浅析如何保护城市弱势群体

摘要:弱势群体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我们要讨论如何保护弱势群体,就必须先了解其特征及产生原因。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传统影响、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政治参与机会的不均等和法律体制的不完善等。我认为,目前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弱势群体规模扩大;另一方面要改善既有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只有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才能更好地保护城市弱势群体的利益。

关键词:弱势群体 特征 原因 对策 正文: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大体上说,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其实各个群体之间实际上还存在交叉。我认为,有必要确定优先支持的若干原则:(1)对于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2)对于不能享受任何社会保障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3)对于失去劳动能力以及虽有劳动能力,但因缺乏就业机会而长期无法就业或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明显弱势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3)对于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应当给予优先支持。明确了优先支持对象,才能有效地开展社会支持工作。

要讨论如何保护弱势群体,我们必须先了解其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目前我国弱势群体在整体上具有以下5个重要特征:(1)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从我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应当侧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考虑问题;(2)现有弱势群体中的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特别是一些早年退休者和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职工,社会应当考虑对其实施补偿;(3)目前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很多人有较强的相对剥夺感。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很不均衡,我国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社会,基于经济分化的社会分化也越来越大,一些人的相对社会地位下降了,引发了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4)目前的全球化进程有可能对国内弱势群体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并且有可能使弱势群体的规模继续扩大。在全球化进程中,那些接近资本、接近权力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强势群体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普通的劳动者不仅获利机会少,而且可能降低福利,成为全球化成本的承担者。在我们关注国内弱势群体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全球化这一背景;(5)目前我们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还很有限,难以有效地改变其弱势地位。虽然党和政府一直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但是,由于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发展经济的压力还很大,导致实际工作中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支持还不是很有力,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保障措施跟不上。城市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和传统影响

由于生理方面的自然原因、传统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歧视,部分群体在体力、智力、机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以下岗人员为例,这部分人员往往由于身体状况、劳动能力、受教育程度等的制约,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又由于市场劳动力需求有限,这部分群体在竞争中更易被淘汰。

(二)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

利益分配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政策的主导下,政府利益分配的导向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普通社会公众弱势化趋势的加强。市场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第一次分配过程中,工资收入分配失衡,就是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且二次分配过程中税收以及失业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险金的失调,间接导致了部分社会成员的弱势化。

(三)政治参与机会的不均等

政治参与机会不均等导致社会弱势群体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或机会,是社会弱势群体地位恶化的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显示,以下岗人员为代表的城市的弱势群体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下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改革、犯罪与社会治安、城市拆迁等一系列问题,上述问题都与公民的工作权、健康权、住房权、迁徙权、受教育权、政治参与权等相应的社会权利未能充分实现密切相关。

(四)法律体制的不完善

社会弱势群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权利供给制度设计不合理、权力保护制度的缺失、权力救济制度的失灵造成的。法律是调整社会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它通过对权力的配置、调整、保护、救济,来调整人们对资源的占有、使用状态。但是,法律作为社会的产物总是落后于社会的发展,立法的滞后性限制了弱势群体行使权力。此外,法律制度与社会实际的分离,也是社会部分群体弱势化的主要原因。

我认为,目前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弱势群体规模扩大;另一方面要改善既有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

如何防止弱势群体规模扩大?我认为主要应当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反思并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注重效益,兼顾公平”的原则。在一定时期内,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把效益置于公平之上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然而,这种分配原则有其固有的缺陷,长期实行必然会造成缺陷积累,造成社会财富分配差距过大而带来的两极分化。弱势群体规模扩大和生存状况的恶化正是这个分配原则长期实行的副产品。如果这个原则不加改变,对既有弱势群体的保障就是治标不治本,而且弱势群体规模会不断扩大,使对弱势群体的保障成为一句空话。

二是对目前狂热无度的发展思路和做法加以反思和改变。发展经济是必要的,而且许多问题也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然而,必须看到,盲目无度的发展所带来的害处远远会超过好处。比如,大肆砍伐森林、破坏环境会一时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但要恢复森林和环境所需要的成本也许会超过破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千万倍!因此,一味追求发展,眼睛只盯着GDP而不顾其他的发展思路和做法必须改变。任何东西都不是万能的。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但滥用就会导致恶果。

三是注意提高和加强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度和话语权。弱势群体由于生活艰难,没有条件和欲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他们的困难、需求、意见、主张也缺乏渠道传达。对于影响他们命运的政策、决策,他们无处发表意见,更无法参与。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可否考虑吸纳一定数量的弱势群体人员,至少应当考虑增加中间群体代表和委员的名额。因为中间群体,特别是靠近弱势群体的中间群体,他们时刻面临着下滑为弱势群体的危险,容易了解并理解弱势群体的困难、要求和主张,从而成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

四是切实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机制,想方设法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渠道,有效降低中间群体沦落为弱势群体的速度。在这一方面,涉及面很广,难度很大,政府也很重视,也做了大量努力,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他们的劳动技能培训。二是重视和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完善城市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对策及建议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

1.及时出台《社会保险法》。2007年底,我国《社会保险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审议,内容涉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此举为完善社会弱势群体利益保障机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仍有困难,社保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新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应加重企业缴纳保险费用的责任,同时加大处罚力度。

2.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社会保险法》中规定的失业保险待遇,不仅仅要有失业保险金,还必须考虑到劳动者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死亡保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在此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助费用等。此外,还应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

3.低保制度的完善。低保管理部门,不仅应完全掌握低保家庭的情况,也应动态地搜集掌握低保边缘家庭(人均收入小于低保标准1.5倍的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根据低收入群体消费者价格指数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调整,及时将符合新标准的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并按照最新的“低收入群体消费者价格指数”,及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及时发放;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应按照该“指数”,及时调整当地最低工资水平,并敦促和监督企业及时调整最低工资者工资水平,使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及时有效保障。

(二)住房保障机制的完善:搞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

1.完善廉租住房制度。设区的市要尽快制定出台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建立住房保障工作责任体系,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同时,完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对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各级财政、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廉租住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专款专用。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不断扩大廉租住房政策覆盖面,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住房困难的社会群体也尽可能纳入保障范围。

2.探索新机制,确保经济适用房真正用于保障收入较低、住房较困难的家庭。全面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对象档案,掌握廉租住房需求情况;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申请、审批、轮候、退出的管理制度,同时实行制度标准和选拔程序公开,公民平等地参与制度运行的过程,任何人对违规操作行为行使否决权,形成公民相互监督、自主的选拔的良性局面,进一步实现廉租住房工作规范化。

(三)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1.明确国家在法律援助中的责任,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法律援助经费。首先,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对法律援助事务进行规范和指导,由国家财政承担法律援助的主要经费。其次,鼓励和规定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事业的集资与捐赠,如鼓励律师义务办案外,规定按收入提取专项法律援助资金。再次,尝试法律保险责任制,规定公民每年支付少量保险费,保险公司在其需要法律帮助时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经费。

2.缓解供需矛盾,扩大法律援助人员范围,推动城市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专门机制的建立。积极推动法律援助社会志愿者体系,动员有志之士参加法律援助事业。充分利用大专院校法律院系师生资源,将其纳入法律援助。目前在中国法学院校试点开设的“法律诊所课程”,需要提供大量的案例供学生实践之用。

(四)再就业政策的完善

1.从企业责任的角度。一方面,加大企业的社会责任,预防下岗失业现象的产生。同时,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录用下岗人员等就业援助对象。对各类用人单位录用下岗人员给予优惠政策,如政府财政出资为企业培训就业人员上岗,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用人单位按实际录用下岗工人对象数量给予一定奖励等。

2.建立面向下岗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优惠政策。广泛发动和充分利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对下岗工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通过资质认定,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培训机构作为定点机构。

3.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失业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并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对持有创业培训结业证书、创业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带动就业效果好的人员申请的小额担保贷款,应优先办理。

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尤其是城市弱势群体边缘化日益明显但整合性较弱,相对剥夺感比较强烈,社会风险承受力脆弱,具有社会转型期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和社会阶层分布特点,已经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同时依靠弱势群体自身的努力也难以摆脱困境。因此从政策和制度上解决弱势群体就业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化解政治风险,促进社会发展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

②郁宏军、王小荣、薛慈:《论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③高凌:《中国城市弱势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探析》 ④梁铁中:《城市拆迁与弱势群体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第三篇:弱势群体生活保障调查报告

弱势群体生活保障调查报告

关于建立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弱势群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中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较少的社会阶层。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调研的农村弱势群体是指农村中人均收入很低、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温饱问题、需要社会关爱和救助的特困户,包括鳏寡孤独、家庭主要成员死亡或残废致贫、家庭中有人生大病致贫、因自然灾害致贫以及其它因素致贫的农村特困户。

(一)我市农村弱势群体构成及产生的原因

全市农村共有个113个乡镇,2614个村委会,1162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6.73万户,总人口270.03万人,目前,共有各类弱势困难群体8.54万户、30.38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5.05、11.25。

农村弱势群体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因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或残废致贫,全市共有2.94万户、10.46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30.91、34.43;二是因为家庭中有人生大病致贫,共有2.53万户、8.98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29.63、29.55;三是因为自然灾害致贫,共有1.8万户、6.87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21.08、22。61;四是因为鳏寡孤独和其它因素致贫,全市共有1.27万户、4.52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14.87、14.88。

从我市农村弱势群体情况看,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造成农村弱势群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大部分农村弱势群体由于种种原因,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陈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导致其不愿意或者难以接受新生事物,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同时,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又普遍存在劳动力缺乏、劳动力质量不高、发展生产的资金缺乏等困难,这又在客观上限制了农村弱势群体自力更生,自我发展。

2、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农村弱势群体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薄弱,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外出务工难,家庭经营开展难,只能从事效益低下的种植业和零星养殖业,使其弱势程度不断加深;同时,由于资金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形成贫困--辍学--再贫困的恶性循环,使弱势群体家庭难以摆脱弱势地位。

3、偶然因素成为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在全市农村弱势群体中,因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残废、生大病和自然灾害等偶然因素致贫的有5.43万户、25.86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63.58和85.20。

(二)在扶持农村弱势群体方面所做的工作

近几年来,我市在扶持农村弱势群体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大量的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工作。目前已有8.74万户36.3万人享受了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

二是不断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工作。全市共有敬老院73所,五保户6535户、6954人,其中360户、374人实现了敬老院集中供养,5308户、5614人实行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以敬老院为依托,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相结合的五保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较好地发挥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以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不断加大救灾投入,确保因灾致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每年投入救灾的资金都在1000万元以上,用于解决困难群众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和灾后倒房重建。同时,多渠道、多措施、多形式开展救灾工作,较好地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洁净的水喝、学生有学上、有病能医治”的救灾工作目标。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对临时困难对象及时进行生活救助,努力构筑由星光计划、老年公寓、康复医院、便民服务等组成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暧万家心”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完善弱势群体子女的奖学金计划、助学贷款计划,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真正使弱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农村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农村没有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缺乏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特困户救助和五保供养制度由于经费来源不足而难以覆盖全市所有的农村弱势群体。二是农村特困户救助标准偏低,覆盖面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执行的特困户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他们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难以实现自我发展。目前,享受农村特困户救助的约有4万多户、18万多人,覆盖面仅达到全市

第四篇:城市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调查研究

城市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调查研究 合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10级化学粉体材料与工程潘玉杰1003012027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的劳动力群体。据统计资料显示,现阶段年我国外出务工农民达到1.5亿,并且规模还有持续增大的趋势。这表明农民工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的出现并迅速走向大规模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农民工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现阶段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坚定力量。

然而,农民的的劳动权益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近来不断有媒体报道黑心企业主拖欠农民工的工资、农民工上班时间严重超时、农民工不断发生工伤等事件,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本人利用暑假时间,通过问卷调查、与出工作的农民工老乡谈话和网上找资料等方式结合在一起,做了关于城市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调查研究。

关键词:农民工劳动权益权益保障

正文:

一、农民工及其劳动权益

农民工是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人口群体,截止2008年,我国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1.5亿。农民工,就其内涵来讲,是指户口仍在农村、户籍身份仍是农民,但是长期生活在城镇或城市,长期或临时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以此来获得主要收入的劳动者。

农民工作为一名劳动者,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农民工应享有劳动权、休息权、劳动报酬权、劳动安全卫生权、社会保障权、职业技能培训权和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等主要权利

二、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现状

1、劳动权得不到充分保障。就业政策不平等,许多政策为农民工就业设置了种种障碍。例如,许多地方政府或企业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规定只招本地户口的员工,外地人员一律不招。这样,就剥夺了很多农民工的劳动权利。

2、休息权得不到保证。由于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高、环境条件差的工作,很多农民工的休息权难以得到保证。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超过90%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休息时间都不满意,只有5%的感到满意。我国《劳动法》规定每周劳动时间40小时,但据有关部门调查,有些地方农民工月工作时间竟高达306小时,加班时间是最高时限36小时的3.86倍,有些甚至达到每周工作84小时。这种血汗工厂对农民工身心造成极大伤害,以致农民工“过劳死”时常见诸报端。

3、劳动报酬权遭侵害。通过劳动取得报酬,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其内容包括报酬协商权、报酬请求权和报酬支配权。现实中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却屡屡受到用人单位的侵害。近年来,企业主拖欠农民工的工资屡屡被媒体披露,而且还发生过总理帮农民工讨薪的事件,可见,农民工的报酬权极容易被侵害。与在家老乡的交谈中,关于薪酬的问题,他们都有过被企业或“包工头”拖欠工资的经历,很多时候企业方在开始时都会答应按时发工资,然而在月末总会找一大堆理由来搪塞,或者干脆就“躲账”。老乡们表示,对于这种事,很多时候都是无助、忍让。

4、职业安全权没保障。职业安全权是指劳动者在职业劳动中人身安全和健康获得保障、免遭职业伤害的权利。然而,很多被调查者都表示,职业安全权对他们来说太遥远了。很多农民工限于自己的文化水平,往往从事于采矿、冶炼、建筑、制造等行业。很多企业不按国家标准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很多农民工工作环境非常恶劣,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致使农民工成为我国工伤和职业病的高发人群。媒体经常报道农民工矽肺病、尘肺病、碳肺病等群体性暴发,而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中受伤害的90%是农民工。

5、社会保障权基本缺失。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没有他们,就没有高楼大厦、柏油马路,就没有“鸟巢”、“水立方”。但是,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倾尽了全力,却没有享有和城市人一样的社会保障。目前多数城市尚未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普遍缺失,如用人单位给农民

工社会保险

投保率低、劳动合同签约率低,有些危险行业甚至强迫农民工签订“生死合同”。对此,出外工作的老乡们意见很大。他们的小孩往往被拒绝于当地学校门外,或者要交上一大笔“赞助费”才可以入学。对于本来收入就不高的他们老说,无疑是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而且,这种不平等,在小孩子心中也有一种阴影。

总之,现在的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是很脆弱的,没有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工的权益,而且在执行方面,又没有足够的保证力度,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还任重道远!三,国家为什么要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利属于人民。

2:我国政府是人民权利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3: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4:我国政府有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以及文化职能,国家履行这些职能。

四、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体制原因。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形成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身份、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障、民主权利和公共服务上的二元结构,政策性、制度性因素依然不同程度地制约农民工权益保障。

2、认识偏差及新的城市管理服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社会原因。有的地方片面追求发展经济,对维护包括广大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重视不够;有的地方过分看重因少数农民工给城市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采取了一些限制性政策。城市公共管理服务不到位,影响农民工就业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3、现行法律体系在保障上还存在问题。农民工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收到《劳动法》的保护,但《劳动法》本来就不够完善,存在位阶低、缺漏过多、操作性不强,对劳动者保护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另外,与《劳动法》相关的配套法规不健全。再者,《劳动法》及相关法规没有对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的诸多方面和诸多问题直接加以规定。农民工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往往得不到实质的不平等待遇。

4、缺乏组织保障,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关键原因。农民工很少加入就业地的党、工、团组织,有组织的外出务工更少。农民工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依靠组织的力量得到维护。

5.自身素质低,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内在原因。农民工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低,导致农民工经常被“黑职业介绍所”和用人单位欺骗、利用。另一方面,农民工的法制意识薄弱,在受到侵害时,很少通过合法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对策

1、继续深化改革二元户籍管理制度。随着经济发展,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传统的户籍制度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应彻底打破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身份限制,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户口,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籍制度,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

2、改革现行就业制度。政府应继续清理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职业工种限制,不得干涉企业自主合法使用农民工。要严格审核、清理农民进城就业的手续,取消专为农民工设置的登记项目,实行暂住证一证管理。各行业和工种尤其是特殊行业和工种要求的技术资格、健康等条件,对进城就业农民和城镇居民要一视同仁,让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自由地流动和择业。应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服务,增强市场透明度,降低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方面的社会保险范畴中。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先做好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因为这两者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的生存和劳动力的恢复再生。政府还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社会救济制度,当农民工遭遇天灾人祸时给予紧急救济,当处于失业时,给予贫困救助,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给予法律援助当然,以有效地解除其后顾之忧。

4、创新工会组织形式,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保持顺畅的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资强劳弱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掌握的资源很少,农民工尽管人数众多,但在公共决策中缺乏话语权,属于“沉默的大多数”。涉及农民工利益的时候,往往要靠政府和大众媒体来为他们说话。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例如社会舆论的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等,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在农民工中建立工会组织不仅可以维护农民工最基本的合法权益,而且能使工会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助推器”。

5、规范劳动关系。企业是农民工的劳动场所,也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最直接、最主要的环节。政府要按照现行法规,从加强规范用工入手,要求所有用工单位都必须签订合同,并加大对欠薪及劳动卫生条件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损害农民工权益的单位,要责令其进行赔偿,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肃处理。要制订适合农民工就业特点的劳动合同文本,重点督促、指导使用农民工较集中的建筑、餐饮、加工等行业的用人单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结论:

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在举国上下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的时候,我们更不应该忽视农民工的权益,政府和用人单位应该抱着以人为本的态度,积极地制定合理健全的农民工用工、管理以及社会保障等制度,来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利益的保障。

致谢:对支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的其它人和单位表示感谢,对实践地点的XXX人员调查的配合表示感谢,对给予我指导和协助开展工作的广大农民工同志和领导表示由衷的感谢。

第五篇:关于城市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调查研究修改版

赴唐山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合肥学院 管理系 09级信管专业 高鸿运 0913011050

关于城市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调查研究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的劳动力群体。据统计资料显示,现阶段年我国外出务工农民达到1.5亿,并且规模还有持续增大的趋势。这表明农民工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的出现并迅速走向大规模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农民工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现阶段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坚定力量。

然而,农民的的劳动权益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近来不断有媒体报道黑心企业主拖欠农民工的工资、农民工上班时间严重超时、农民工不断发生工伤等事件,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本人利用暑假时间,通过问卷调查、与出工作的农民工老乡谈话和网上找资料等方式结合在一起,做了关于城市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调查研究。

关键字:农民工、劳动权益、权益保障、社会保障、法律意识、制度

正文:

一、农民工及其劳动权益

农民工是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人口群体,截止2008年,我国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1.5亿。农民工,就其内涵来讲,是指户口仍在农村、户籍身份仍是农民,但是长期生活在城镇或城市,长期或临时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以此来获得主要收入的劳动者。农民工作为一名劳动者,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农民工应享有劳动权、休息权、劳动报酬权、劳动安全卫生权、社会保障权、职业技能培训权和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等主要权利

二、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现状

1、劳动权得不到充分保障。就业政策不平等,许多政策为农民工就业设置了种种障碍。例如,许多地方政府或企业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规定只招本地户口的员工,外地人员一律不招。这样,就剥夺了很多农民工的劳动权利。

2、休息权得不到保证。由于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高、环境条件差的工作,很多农民工的休息权难以得到保证。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超过90%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休息时间都不满意,只有5%的感到满意。我国《劳动法》规定每周劳动时间40小时,但据有关部门调查,有些地方农民工月工作时间竟高达306小时,加班时间是最高时限36小时的3.86倍,有些甚至达到每周工作84小时。这种血汗工厂对农民工身心造成极大伤害,以致农民工“过劳死”时常见诸报端。

3、劳动报酬权遭侵害。通过劳动取得报酬,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其内容包括报酬协商权、报酬请求权和报酬支配权。现实中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却屡屡受到用人单位的侵害。近年来,企业主拖欠农民工的工资屡屡被媒体披露,而且还发生过总理帮农民工讨薪的事件,可见,农民工的报酬权极容易被侵害。与在家老乡的交

谈中,关于薪酬的问题,他们都有过被企业或“包工头”拖欠工资的经历,很多时候企业方在开始时都会答应按时发工资,然而在月末总会找一大堆理由来搪塞,或者干脆就“躲账”。老乡们表示,对于这种事,很多时候都是无助、忍让。

4、职业安全权没保障。职业安全权是指劳动者在职业劳动中人身安全和健康获得保障、免遭职业伤害的权利。然而,很多被调查者都表示,职业安全权对他们来说太遥远了。很多农民工限于自己的文化水平,往往从事于采矿、冶炼、建筑、制造等行业。很多企业不按国家标准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很多农民工工作环境非常恶劣,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致使农民工成为我国工伤和职业病的高发人群。媒

体经常报道农民工矽肺病、尘肺病、碳肺病等群体性暴发,而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中受伤害的90%是农民工。

5、社会保障权基本缺失。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没有他们,就没有高楼大厦、柏油马路,就没有“鸟巢”、“水立方”。但是,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倾尽了全力,却没有享有和城市人一样的社会保障。目前多数城市尚未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普遍缺失,如用人单位给农民

工社会保险

投保率低、劳动合同签约率低,有些危险行业甚至强迫农民工签订“生死合同”。对此,出外工作的老乡们意见很大。他们的小孩往往被拒绝于当地学校门外,或者要交上一大笔“赞助费”才可以入学。对于本来收入就不高的他们老说,无疑是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而且,这种不平等,在小孩子心中也有一种阴影。

总之,现在的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是很脆弱的,没有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工的权益,而且在执行方面,又没有足够的保证力度,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还任重道远!

三、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体制原因。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形成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身份、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障、民主权利和公共服务上的二元结构,政策性、制度性因素依然不同程度地制约农民工权益保障。

2、认识偏差及新的城市管理服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社会原因。有的地方片面追求发展经济,对维护包括广大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重视不够;有的地方过分看重因少数农民工给城市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采取了一些限制性政策。城市公共管理服务不到位,影响农民工就业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3、现行法律体系在保障上还存在问题。农民工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收到《劳动法》的保护,但《劳动法》本来就不够完善,存在位阶低、缺漏过多、操作性不强,对劳动者保护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另外,与《劳动法》相关的配套法规不健全。再者,《劳动法》及相关法规没有对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的诸多方面和诸多问题直接加以规定。农民工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往往得不到实质的不平等待遇。

4、缺乏组织保障,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关键原因。农民工很少加入就业地的党、工、团组织,有组织的外出务工更少。农民工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依靠组织的力量得到维护。

5.自身素质低,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内在原因。农民工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低,导致农民工经常被“黑职业介绍所”和用人单位欺骗、利用。另一方面,农民工的法制意识薄弱,在受到侵害时,很少通过合法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对策

1、继续深化改革二元户籍管理制度。随着经济发展,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传统的户籍制度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应彻底打破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身份限制,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户口,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籍制度,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

2、改革现行就业制度。政府应继续清理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职业工种限制,不得干涉企业自主合法使用农民工。要严格审核、清理农民进城就业的手续,取消专为农民工设置的登记项目,实行暂住证一证管理。各行业和工种尤其是特殊行业和工种要求的技术资格、健康等条件,对进城就业农民和城镇居民要一视同仁,让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自由地流动和择业。应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服务,增强市场透明度,降低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方面的社会保险范畴中。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先做好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因为这两者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的生存和劳动力的恢复再生。政府还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社会救济制度,当农民工遭遇天灾人祸时给予紧急救济,当处于失业时,给予贫困救助,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给予法律援助当然,以有效地解除其后顾之忧。

4、创新工会组织形式,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保持顺畅的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资强劳弱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掌握的资源很少,农民工尽管人数众多,但在公共决策中缺乏话语权,属于“沉默的大多数”。涉及农民工利益的时候,往往要靠政府和大众媒体来为他们说话。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例如社会舆论的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等,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在农民工中建立工会组织不仅可以维护农民工最基本的合法权益,而且能使工会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助推器”。

5、规范劳动关系。企业是农民工的劳动场所,也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最直接、最主要的环节。政府要按照现行法规,从加强规范用工入手,要求所有用工单位都必须签订合同,并加大对欠薪及劳动卫生条件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损害农民工权益的单位,要责令其进行赔偿,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肃处理。要制订适合农民工就业特点的劳动合同文本,重点督促、指导使用农民工较集中的建筑、餐饮、加工等行业的用人单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在举国上下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的时候,我们更不应该忽视农民工的权益,政府和用人单位应该抱着以人为本的态度,积极地制定合理健全的农民工用工、管理以及社会保障等制度,来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利益的保障。

结论:唐山市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和全国其他城市大致一样,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还有待完善,从而更好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充分体会到社会的温暖。

致谢,在此向王领导以及黄老师对于本人完成此项报告表示感谢

下载城市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调查

    城市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调查研究 前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工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老年人权益保障

    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立法概述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的立法宗旨有三:一是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二是发展老年事业;三是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

    关于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护的调研报告[★]

    由于弱势群体的特殊性,如何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就成为国家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谈几点法律保护建议。一、我国弱势群......

    保护弱势群体权益问题研究(5篇)

    【标题】保护弱势群体权益问题研究【作者张丹枫【论文摘要】在我国社会转型中,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分层的日益明显,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身具有贫困性和脆弱性的......

    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

    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浙江万里学院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是鄞州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与法学院合作成立,是鄞州区消保委12315热线联络站,成立与2005年。 我们的宗旨是:对商品和......

    警察权益保障(含五篇)

    警察权益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和人们法制意识的提高,应该说警察的执法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并非处于一种完全良性的状态。抗拒、阻碍公安民警依法执行公务的案件有......

    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

    摘 要 在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方面,我国现行法律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使广大农民工成为地地道道的“二级公民”,造成这样情况既有社会历史原因的影......

    员工权益保障管理制度

    员工权益保障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维护员工在安全生产的权利,保障员工在安全生产中的身体健康,依据《工会法》、《安全生产法》,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