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荆江分蓄洪区工程建设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荆江分蓄洪区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加快工程建设,保证工程质量,根据水利部《堤防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湖北省分洪区安全建设与管理条例》、《湖北省公益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及有关法规,结合荆江分蓄洪区工程建设管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新建、改建和维修分洪区内堤防工程(包括堤基渗控、涵闸改建、堤顶道路)、转移道路、桥梁、安置房、分洪口门、转移码头、水利信息化工程及分洪配套工程。
第三条
建设各方必须依据国家、水利部、湖北省颁布的有关建设法规、规程、规范和标准进行工程建设。
第四条
工程建设要认真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建设方针,严格控制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
第五条
项目建设必须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工程质量接受省水利厅、省防办及相关部门质量监督。
第二章
建设管理目标
第六条
荆江分洪区工程建设管理总体目标是:
(一)贯彻落实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颁发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规范、规程和标准;
(二)遵守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程序,按水利工程建设“四制”要求组织项目实施;
(三)负责分洪工程建设项目计划实施、资金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的指导、监督、检查,保证项目工程安全,资金安全,人员安全。
(四)按《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部7号令)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规定。
(五)按《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条例》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杜绝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第三章 建设管理机构和职责
第七条
按照公益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要求,明确建设项目责任主体,组建项目法人。项目法人根据工程的建设规模、重要性和技术复杂程度设立组织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第八条
按照《湖北省公益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省政府194号令),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文件“鄂汛办字[2010]68号”文件批复湖北省荆江分蓄洪区工程管理局(以下简称荆管局)为荆江分洪区安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履行项目法人职责。
荆管局为已组建的分洪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荆管局按项目法人管理的需要内设:工程建设科、工程管理科、工程财务科及工程建设综合办公室,设立工程建设现场管理项目部,同时将组建的机构,人员等上报省水利厅、省防办及相关部门备案。
第九条
荆管局(项目法人)的主要职责:
(一)对所承担分洪工程建设全过程负责,严格按照已批准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及实施方案)所规定的建设规模、内容和要求组织工程建设,实行目标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二)负责落实工程建设资金,编制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对分洪区安全工程项目建设投资。
制定资金使用计划,管好、用好工程投资,严格控制工程投资;
(三)负责编制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包括工程概况、规模、建设内容、工程设计批复情况、工程招标、资金落实及使用计划、施工计划),并将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上报省水利厅、省防办及相关部门审批和备案;
(四)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招标投标管理机构办理招投标有关手续,组织工程招投标工作;
(五)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程序组织工程建设,在分洪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负责工程建设外部关系的协调,为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外部条件;
(六)负责审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并签订监理、设计、设备供应和施工合同;
(七)负责在开工前办理工程质量监督等手续;
(八)负责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九)对分洪工程建设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材料综合整理、归档;
(十)负责编制上报建设情况、计划、财务、统计报表等工作;
(十一)负责组织工程中间验收,提交工程单位工程投入使用验收、竣工验收报告、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工程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十条
项目法人单位及主要负责人应当保持相对稳定,并有计划的开展业务知识培训,掌握和熟悉工程建设管理的法规,规章和各种规范、标准。
第十一条
实行项目法人负责人离职审计制度,根据质量责任终身制的原则,项目法人负责人不管在职或已离任都必须对其任职期间管理的工程质量、资金使用情况负责。
第十二条
工程建设科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荆江分蓄洪区工程建设和工程计划工作,编制荆江分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制定年度实施方案。
(二)负责荆江分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项目审核、编制上报工作,按批复的年度工程建设计划组织招标。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承办工程建设合同签订事务,现场管理过程验收,工程进度款签证支付结算,项目总结评价。
(三)负责年度工程计划的执行、检查、监督工作,协调监理做好工程监理和施工现场管理。
(四)负责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汇编,建立工程建设档案,参与并组织工程质量验收,会同有关科室办理工程结算。
第十三条
工程管理科的主要职责:
协助项目前期策划和经济分析,参加工程验收,负责工程移交后的运行维护管理。
第十四条
工程财务科的主要职责:
(一)建立健全项目建设资金内部管理制度,负责工程财务规范化管理。
(二)工程资金的筹措、支付、结算及工程资产的形成和项目资产移交。
(三)及时办理财务决算,做好竣工验收准备。
第十五条
工程建设综合办公室主要职责:
(一)负责审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和施工合同;
(二)负责综合协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三)负责工程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第十六条
各工程现场管理项目部职责(简称工程项目部)
协助项目前期策划,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征地、拆迁清障,协助负责项目现场施工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具体事宜,项目竣工后交付的运行维护管理。
第五章 资质管理
第十七条
承担分洪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当严格按部颁发资质标准和等级条件承担相应的任务。严禁无证和超越资质等级承担设计、施工和监理任务。
第十八条
设计单位承担设计工作的资质条件:
(一)水利行业乙级承担规定等级内的项目设计;
(二)水利行业甲级设计单位可承担分洪区内各项建设工程的设计;
(三)乙级以上公路行业设计单位可承担分蓄洪区转移道路、桥梁工程的设计;
(四)乙级以上建筑行业设计单位可承担安置房工程的设计。
第十九条
水利施工单位承担施工的资质标准: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一级企业可承担分蓄洪区内各项工程的施工;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企业及以上资质可承担二级堤防工程、小型涵闸、转移道路、桥梁工程、转移码头的施工;堤防工程专业承包二级企业(可承担资质许可范围内项目施工)。
(三)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三级及以上施工资质可承担分洪安置房改建工程的施工。
第二十条
监理单位承担监理工作的资质条件:
(一)甲级监理单位可承担分洪区内各项工程的监理;
(二)乙级监理单位可承担二级堤防工程、涵闸改建、转移道路、桥梁工程的监理;
(三)乙级房屋建筑监理单位可承担分洪安置房改建工程的监理。
第六章 招标投标管理
第二十一条
分洪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的招标投标工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湖北省水利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修订稿)》(鄂水利规)[2009]2号执行。
第二十二条
采用邀请招标的工程,项目法人应按规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实行邀请招标的应当向3个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的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的法人或者组织发出投标邀请书。
第二十三条
项目法人应对报名的投标单位资质条件、财务状况、施工经验以及投入项目的实际资源配备等情况进行审查,经资格预审合格的单位才能参与投标。
第二十四条
评标工作由项目法人或招标代理机构负责组建的评标委员会承担,评标委员会由项目法人、招标代理机构的代表和水利工程评标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的专家组成,应当为5人以上的单数,其中受聘专家不得少于2/3。
第二十五条
评标委员会应当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标准、方法,对投标书及投标单位的业绩、履约能力、技术水平、信誉等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评标结果要写出评标报告,并排序推荐三家候选中标单位。
第二十六条
中标单位确定后,项目法人应当按照《水利水电土建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的格式和内容与招标单位签定施工承包合同。
第二十七条
施工严格禁止转包和违法分包。
第二十八条
项目法人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招标投标代理机构开展招标投标工作。标底编制应当按照水利或房屋建筑工程的有关定额、市场材料价格、费用标准严格控制,不得随意压低或提高项目标价。
第七章
建设监理管理
第二十九条
分洪工程建设应实行项目监理制,对施工阶段工程质量、进度、资金使用、安全施工进行全面监理;并积极推行设计阶段监理。
第三十条
禁止监理单位无资质证书和超越资质等级规定承担建设监理任务。监理单位要根据所承担的监理任务,向施工现场派驻身体健康、专业对口并具有监理资格,能胜任实际工作的足够的监理人员,监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行监理职责,对受理工程实行全过程的监理。
第三十一条
监理工程师必须持证上岗,监理人员上岗要经过岗前培训。每个标段必须至少配各一名监理工程师,工程现场监理必须到位,在施工现场实施“旁站式”监理。监理人员不得一人同时从事2个(含2个)以上建设项目的监理。
第三十二条
分洪工程建设监理对工程质量、投资和进度进行控制,对施工合同和工程信息进行管理,协调甲、乙方的关系。
第三十三条
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因违反有关规定或造成投资失控、质量低劣、损失浪费或责任事故,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有关条款进行处理。
第八章 建设程序管理
第三十四条
项目的建设要严格执行水利基本建设的程序: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等阶段。
第三十五条
分洪工程建设严格按批准的建设内容进行,严禁计划外和概(预)算外的工程建设。
第三十六条
项目法人单位在工程项目已具备下列条件时,到相关部门办理施工许可证,经批准后,方可正式开工。
(一)前期工作各阶段文件已经按规定批准,施工详图设计可以满足主体工程施工需要 ;
(二)项目法人已建立
(三)建设资金已经落实
(四)现场施工准备和征地移民等外部条件能够满足主体工程开工需要;
(五)已组织主体工程招标投标,并择优选定施工承包单位,签定承包合同,设计、监理及设备供应合同已签订;
(六)质量监督手续已经办理;
(七)安全施工措施已经制定。
第九章 施工管理
第三十七条
项目法人按照批准的建设文件,充分发挥管理的主导作用,协调设计、监理、施工、设备供应以及地方等方面的关系,实行目标管理。项目法人与设计、监理、施工、设备供应等单位是合同关系,各方面应当严格履行合同。
(一)项目法人建立严格的现场协调或调度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设计、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从整体利益出发,认真履行合同,积极处理好工程建设各方的关系,为施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委托,按合同规定在现场从事组织、管理、协调工作,同时,监理单位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协调建设单位与设计、施工等单位之间的关系。
(三)设计单位应当按合同及时提供施工详图,并确保设计质量。按工程规模,依据工作需要派出设计代表组进驻施工现场,解决施工中出现的设计问题。施工详图经监理单位审核后交施工单位施工,设计单位应当积极采纳合理建议。
(四)施工单位必须加强管理,认真履行签订的承包合同,在施工过程中,将所编制的施工计划、技术措施及组织管理情况报项目法人。
第三十八条
项目法人安排专人负责工程建设信息工作,每季度由荆管局向省水利厅、省防办及相关部门报送工程项目建设情况。本季度的建设情况在下一季度的第一个月10日前报出。包括完成实物工程量、工程形象进度、资金到期位情况、投资完成情况、存在主要问题、建设管理情况。
第三十九条
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承包合同规定,派驻招投标合同约定的建造师全面负责现场施工管理。派出与所承担工程建设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技术、施工人员以及施工机械设备进行施工,并对施工质量、进度、安全及施工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负责。
第十章
质量管理
第四十条
分洪工程建设的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当加强对本部门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建立和完善保证工程质量的管理机制。
第四十一条
分洪工程质量由项目法人全面负责。监理、设计、施工和设备、材料供应等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程质量负责。
第四十二条
项目法人、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要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按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部第7号令)及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设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第四十三条
分洪工程项目法人、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的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质量工程负领导责任。各部门在工程现场的项目负责人对工程现场的质量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各部门的工程技术负责人对质量工作负技术责任,具体工作人员为直接负责人。
第四十四条
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工序管理,作好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记录。重要的隐蔽工程在隐蔽前,施工单位应当通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进行联检。
第四十五条
工程建设中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对施工质量不合格的单元工程或分部工程,必须返工或修补,直至验收合格。否则,监理单位不予计量和签证,项目法人不予支付工程款和验收,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一工序施工。
第四十六条
施工单位对由施工质量造成建设工程质量问题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工程负责返工、修补。
第四十七条
工程发生质量事故,施工单位应按照《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行规定》(水利部9号令)及时向监理单位、项目法人及有关部门报告,并保护好现场,接受工程质量事故调查,认真进行事故处理。
第十一章 安全管理
第四十八条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第四十九条
工程建设必须指定分管领导负责安全生产,每处施工工地必须配备专职安全员,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生产责任,自觉服从相关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检查和督查,坚决实施“一票否决权”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十条
工程建设过程中参建各方及相关人员应严格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按《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执行。
第十二章 工程验收
第五十一条
分洪建设工程完成后,及时组织验收,工程验收严格按照《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07)执行。工程竣工验收除要满足相关规程的规定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完成合同约定的全部工程内容,完成年度计划下达资金的工程项目;
(二)落实工程管理机构,明确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管理制度;
(三)项目法人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水利部[1995]128号)的规定,向验收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验收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部颁验收规程组织验收。
第十三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项目法人应当配合纪检部门和监督部门严格监察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工作,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执法监察,严格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第五十三条
分洪工程建设过程中因违反有关规定、管理不善、弄虚作假等,造成投资失控、质量低劣、损失浪费或者责任事故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有关规定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由荆管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湖北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湖北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是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条件实施的专项工程。为加强和规范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投资效益,根据《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和《湖北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规定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的行政主管部门,在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承担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职责。
第三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坚持“统筹兼顾、典型带动、集中投入、注重实效”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 实施范围和建设内容
第四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实施范围为省内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投资计划中明确安排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范围。第五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内容为基本农田、农田水利、县乡村道路桥梁、人畜饮水、小流域治理、草场建设和其它经国家批准实施的具体建设内容。
基本农田建设是指对人均耕地较少或者耕地质量较差的农村贫困地区进行耕地建设改造,包括开发耕地、改造中低产田、坡改梯等。
农田水利是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小型水利工程,包括灌排泵站及渠系配套、河堤、拦河堰、塘堰等。技术标准执行水利部颁发的相关规程规范。
县乡村道路桥梁是指除国、省道以外的三级和四级公路及其桥梁。技术标准执行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人畜饮水工程是指解决贫困地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所必需的小型水源工程、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水质标准执行国家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对未列入国家和省江河治理规划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采用综合措施进行治理的工程,包括治坡、治沟(渠)、疏浚、植树、防护等工程。
草场建设工程是指对沙化、碱化、退化草场进行改良的工程,采取围栏、种草、封育等措施对草场进行恢复和改良。其它工程是指除上述工程以外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应当建设的工程。
第三章 前期工作
第六条 省、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组织开展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有关前期工作。前期工作要严格按照规范开展,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研报告”)应由具有相应专业资质的单位编制。
第七条
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根据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中央投资安排的原则、使用范围、建设内容和本地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规划,组织编制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可研报告。国家投资计划下达后,按计划要求编制实施方案。
第八条 可研报告及实施方案由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组织审查批复,批复后将批复文件、报告文本以及相关附件报省、市州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四章 计划管理
第九条 省、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下,制订本级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五年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建设计划编制依据。同时,编制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库,对库内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分年排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申报投资计划的项目须完成可研报告的审批,完备建设条件。林区、县(市)的规划及项目库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
第十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的工作要求,组织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编制投资建议计划。林区、县(市)将建议计划报省发展改革委,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综合平衡后编制全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投资建议计划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一条 林区、县(市)不得申报建设条件没有完备的项目,不得同一工程多渠道重复申报。
第十二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投资计划和建设任务,明确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工期以及地方投资筹措方案,在15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到林区、县(市),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收到计划后,及时组织制订实施方案,完善前置条件,抓紧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各地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建设内容。确需调整或变更的,须按程序报批。
第五章
工程实施管理
第十四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实施,由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工程的统筹协调与组织管理,与项目所在乡镇签订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建设责任书。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工程技术指导及质量监督检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提供施工条件,创造良好建设环境,处理施工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第十五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以及工程管理各项责任制度。林区、县(市)明确或组建项目法人,由项目法人对项目的地方投资筹措、实施组织、验收准备等全过程负责,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组织施工单位按照下达的计划设计和行业规范进行施工。
第十六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对符合《招投标法》规定的事项,实行招投标。工程招标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
第十七条
工程监理须坚持工程施工现场旁站管理,做好施工原始记录,健全施工档案,接受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各地要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工程监理方式,加强对工程质量、标准、进度和资金支付的监督。
第十八条
严格落实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劳务报酬政策。组织引导当地困难群众和返乡农民工参加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建设和施工单位要优先招用当地农民工,按不低于当地同类工种的用工价格支付工资,并将该项支出登记造册。劳务报酬标准由各地参照农民出工获得报酬的平均水平制定,劳务报酬总规模原则上按中央投资的15%掌握。劳务报酬发放应当做到公开、足额、及时,严禁克扣和拖欠。
第十九条 实行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公示制度。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应设立工程公示牌,接受公众监督。公示牌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标题(××国家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工程名称、建设规模、建设内容、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受益范围、建设时间、项目法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监督电话以及施工管理责任制度等。
第二十条
实行工程进度季报制度和通报制度。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须在每个季度规定的时限内按要求将工程进度上报市、州发展改革委,市州、林区发展改革委汇总后上报省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在全省范围内通报各地工作进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十一条
工程竣工后,应设立由各地统一设计的工程标志,标注为“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内容包括建设规模、内容、投资等基本信息,以便工程鉴别、验收。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要做好竣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审计工程投资、编制资金决算报告,整理与工程有关的资料、图纸,规范工程档案,组织工程自查预验,并向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提交验收申请报告。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负责组织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验收报告报省、市州发展改革委备案,省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方面进行抽验。
第二十二条 验收通过后,应及时办理移交手续,并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确保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持久发挥效益。
第六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三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中央投资和省级投资用于国家规定和批准的建设内容,不得用于生产经营或土地、房屋的征用补偿费等支出。省、林区、县(市)要多渠道筹措地方投资,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
第二十四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资金管理参照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实行专账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并按投资计划、财务支出预算、工程建设进度和国库集中支付规定及时拨付资金。
第二十五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实施应结合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农村能源、饮水安全、道路交通、扶贫搬迁、土地整理、整村推进等工程建设,在资金管理渠道不乱、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以规划为平台,以项目为依托,做好资金统筹整合工作,最大限度发挥投资效益。
第七章 监督与处罚
第二十六条 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应经常开展工程实施进展情况自查,定期上报自查情况。市、州发展改革委组织相关部门对工程建设进行检查、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招投标、工程施工、资金到位及使用、效果等情况,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将检查情况报省发展改革委。
第二十七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配合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对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资金使用的监督和审计,对存在问题的地方,责令其限期整改;对违法违规的,要严肃查处。
第二十八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按建设“一年建设、一年完工”的目标进行考核。除不可抗逆因素外,对不能按期完成工程建设的,省发展改革委将停止工程所在地下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计划申报,并相应调减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建设资金。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试行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各地可依据本试行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试行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原湖北省计划委员会1999年印发的《湖北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二〇一一年六月八日
第三篇:湖北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鄂发改地区[2011]798号
湖北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是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条件实施的专项工程。为加强和规范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投资效益,根据《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和《湖北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规定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的行政主管部门,在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承担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职责。
第三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坚持“统筹兼顾、典型带动、集中投入、注重实效”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 实施范围和建设内容
第四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实施范围为省内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投资计划中明确安排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范围。
第五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内容为基本农田、农田水利、县乡村道路桥梁、人畜饮水、小流域治理、草场建设和其它经国家批准实施的具体建设内容。基本农田建设是指对人均耕地较少或者耕地质量较差的农村贫困地区进行耕地建设改造,包括开发耕地、改造中低产田、坡改梯等。
农田水利是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小型水利工程,包括灌排泵站及渠系配套、河堤、拦河堰、塘堰等。技术标准执行水利部颁发的相关规程规范。
县乡村道路桥梁是指除国、省道以外的三级和四级公路及其桥梁。技术标准执行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人畜饮水工程是指解决贫困地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所必需的小型水源工程、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水质标准执行国家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对未列入国家和省江河治理规划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采用综合措施进行治理的工程,包括治坡、治沟(渠)、疏浚、植树、防护等工程。
草场建设工程是指对沙化、碱化、退化草场进行改良的工程,采取围栏、种草、封育等措施对草场进行恢复和改良。
其它工程是指除上述工程以外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应当建设的工程。
第三章 前期工作
第六条 省、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组织开展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有关前期工作。前期工作要严格按照规范开展,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研报告”)应由具有相应专业资质的单位编制。
第七条 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根据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中央投资安排的原则、使用范围、建设内容和本地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规划,组织编制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可研报告。国家投资计划下达后,按计划要求编制实施方案。
第八条 可研报告及实施方案由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组织审查批复,批复后将批复文件、报告文本以及相关附件报省、市州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四章 计划管理
第九条 省、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下,制订本级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五年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建设计划编制依据。同时,编制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库,对库内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分年排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申报投资计划的项目须完成可研报告的审批,完备建设条件。林区、县(市)的规划及项目库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
第十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的工作要求,组织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编制投资建议计划。林区、县(市)将建议计划报省发展改革委,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综合平衡后编制全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投资建议计划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一条 林区、县(市)不得申报建设条件没有完备的项目,不得同一工程多渠道重复申报。第十二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投资计划和建设任务,明确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工期以及地方投资筹措方案,在15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到林区、县(市),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收到计划后,及时组织制订实施方案,完善前置条件,抓紧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各地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建设内容。确需调整或变更的,须按程序报批。
第五章 工程实施管理
第十四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实施,由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工程的统筹协调与组织管理,与项目所在乡镇签订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建设责任书。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工程技术指导及质量监督检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提供施工条件,创造良好建设环境,处理施工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第十五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以及工程管理各项责任制度。林区、县(市)明确或组建项目法人,由项目法人对项目的地方投资筹措、实施组织、验收准备等全过程负责,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组织施工单位按照下达的计划设计和行业规范进行施工。
第十六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对符合《招投标法》规定的事项,实行招投标。工程招标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
第十七条 工程监理须坚持工程施工现场旁站管理,做好施工原始记录,健全施工档案,接受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各地要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工程监理方式,加强对工程质量、标准、进度和资金支付的监督。
第十八条 严格落实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劳务报酬政策。组织引导当地困难群众和返乡农民工参加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建设和施工单位要优先招用当地农民工,按不低于当地同类工种的用工价格支付工资,并将该项支出登记造册。劳务报酬标准由各地参照农民出工获得报酬的平均水平制定,劳务报酬总规模原则上按中央投资的15%掌握。劳务报酬发放应当做到公开、足额、及时,严禁克扣和拖欠。
第十九条 实行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公示制度。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应设立工程公示牌,接受公众监督。公示牌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标题(××国家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工程名称、建设规模、建设内容、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受益范围、建设时间、项目法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监督电话以及施工管理责任制度等。
第二十条 实行工程进度季报制度和通报制度。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须在每个季度规定的时限内按要求将工程进度上报市、州发展改革委,市州、林区发展改革委汇总后上报省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在全省范围内通报各地工作进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十一条 工程竣工后,应设立由各地统一设计的工程标志,标注为“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内容包括建设规模、内容、投资等基本信息,以便工程鉴别、验收。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要做好竣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审计工程投资、编制资金决算报告,整理与工程有关的资料、图纸,规范工程档案,组织工程自查预验,并向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提交验收申请报告。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负责组织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验收报告报省、市州发展改革委备案,省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方面进行抽验。
第二十二条 验收通过后,应及时办理移交手续,并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确保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持久发挥效益。
第六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三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中央投资和省级投资用于国家规定和批准的建设内容,不得用于生产经营或土地、房屋的征用补偿费等支出。省、林区、县(市)要多渠道筹措地方投资,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
第二十四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资金管理参照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实行专账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并按投资计划、财务支出预算、工程建设进度和国库集中支付规定及时拨付资金。
第二十五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实施应结合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农村能源、饮水安全、道路交通、扶贫搬迁、土地整理、整村推进等工程建设,在资金管理渠道不乱、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以规划为平台,以项目为依托,做好资金统筹整合工作,最大限度发挥投资效益。
第七章 监督与处罚
第二十六条 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应经常开展工程实施进展情况自查,定期上报自查情况。市、州发展改革委组织相关部门对工程建设进行检查、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招投标、工程施工、资金到位及使用、效果等情况,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将检查情况报省发展改革委。
第二十七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配合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对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资金使用的监督和审计,对存在问题的地方,责令其限期整改;对违法违规的,要严肃查处。
第二十八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按建设“一年建设、一年完工”的目标进行考核。除不可抗逆因素外,对不能按期完成工程建设的,省发展改革委将停止工程所在地下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计划申报,并相应调减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建设资金。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试行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各地可依据本试行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试行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原湖北省计划委员会1999年印发的《湖北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国家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提高生活质量,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的专项工程。为规范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根据有关法律规章、《国家计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行政主管部门,在上级发展改革委的指导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承担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管理职责。第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 工程建设范围、搬迁对象和安置
第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范围为省内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投资计划中明确安排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范围。
第五条 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为居住在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水、电、路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落后,改善基本生存发展条件投资大、施工难、效果不确定,难以就地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农户。
第六条 搬迁方式以整体集中搬迁为主,部分分散搬迁为辅,尽量采取以地域上相连的人口居住区(村、组)为单元的整体迁出方式,林区、县(市)人民政府统筹极端贫困人口同步搬迁。
第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应选择水土资源能满足搬迁贫困农户生产生活需要,公共基础设施通过必要的扶持建设能促进安置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带动搬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产业的地区。
第八条 在交通较为便利、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点集中安置,依托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探索其它符合本地实际的搬迁安置方式,对极端贫困农户可采取梯级搬迁等安置方式。
第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坚持“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统一布局、集中连片。
第十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需土地,应到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工程建设用地尽量利用荒地、闲散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可采用无偿划拨方式供给;占用耕地的,应按土地管理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一条 搬迁后腾出的闲散土地应及时予以整治,用于农林业发展,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二条 林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制定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包括安置用荒地、闲散地划拨、土地调整、户籍迁移、子女入学、就业培训、后续发展扶持、规费减免等方面。
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十三条 省、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本级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五年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建设计划编制依据。同时,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库。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根据国家规定和要求,组织编制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由发展改革委(局)审批。
第十四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的工作要求,组织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编制投资建议计划。林区、县(市)将建议计划报省发展改革委,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综合平衡后编制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建议计划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五条 林区、县(市)不得将同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其它扶贫搬迁工程重复申报、重复安排。
第十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计划,明确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工期以及地方投资筹措方案,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在15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到林区、县(市、区)发展改革委(局),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报国家发改委备案。
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收到省发展改革委下达的计划后,及时组织优化实施方案,批复后报省、市州发展改革委备案,同时完善建设条件,抓紧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计划执行过程中,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搬迁对象、安置地点、规模、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如确需调整或变更,应按程序报批。
第四章 工程实施管理
第十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为项目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其主要责任为负责组织工程施工、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和地方投资、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第十九条 对依托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纳入城镇、中心村建设规划。
第二十条 在统一规划、统一房型和房屋外立面设计的前提下,房屋建设可采用搬迁农户自主建设、乡镇集中建设等方式。道路、饮水、水利等设施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建设。第二十一条 林区、县(市)在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过程中,要严格按项目建设管理程序规定,完善工程建设监管机制,加强工程施工监督,确保工程质量、标准、进度和施工安全。
第二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公示制。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要督促项目区乡(镇)将工程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内容、总投资及构成、搬迁农户、项目实施单位、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监督电话等主要内容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建设单位在工程实施地设置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三条 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应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实行工程进度季报制度,按规定向省和市州发展改革委报送工程进展、资金到位、农户搬迁和安置等信息报表。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工程技术管理及质量监督检验。
第二十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竣工后,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要督促项目单位在适当的地方设立各地统一设计的“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永久性标识牌;做好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工程投资,规范档案资料管理。工程具备验收条件后,由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组织验收。验收报告报省、市州发展改革委备案。省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方面进行抽验。
第二十五条 验收通过后要办理移交手续,并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持久发挥效益。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六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管理参照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实行专账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滞留、挤占和挪用,并按投资计划、财务支出预算、工程建设进度和国库集中支付规定及时拨付资金。
第二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央投资和省级投资主要用于解决搬迁户基本生产条件及必要的生活设施,具体包括:搬迁户住房、基本农田、小型水利设施、乡村道路,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不得用于生产经营中的设备购置、运输工具、加工项目、蔬菜大棚等建设项目以及土地、房屋的征用补偿费。
第二十八条 省、林区、县(市)要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地方投资,引导和帮助搬迁农户筹集部分建房资金。
第二十九条 林区、县(市)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引导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农村能源、饮水安全、道路交通、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等项目资金,在资金管理渠道不乱、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以规划为平台,以项目为依托,做好资金统筹整合工作,完善安置地公共设施。
第六章 监督与处罚
第三十条 省、市州、林区发展改革委要组织相关部门对工程进行检查、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资金到位及使用、效果等情况,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将检查情况报上级发展改革委。
第三十一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配合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的监督和审计,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对严重违反法规的行为,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考核,对不能按期完成搬迁安置工程建设任务的,省发展改革委将停止工程所在地方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计划的申报,并相应调减以工代赈建设资金。
第三十三条 各有关单位在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本办法。如违反本办法,执行计划不严肃,擅自变更建设规模、地点、内容的,视其程度分别给予批评、通报、调减所在地方工程投资计划。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解释。各地可根据本试行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五条 本试行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国家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提高生活质量,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的专项工程。为规范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根据有关法律规章、《国家计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行政主管部门,在上级发展改革委的指导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承担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管理职责。
第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 工程建设范围、搬迁对象和安置
第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范围为省内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投资计划中明确安排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范围。第五条 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为居住在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水、电、路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落后,改善基本生存发展条件投资大、施工难、效果不确定,难以就地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农户。
第六条 搬迁方式以整体集中搬迁为主,部分分散搬迁为辅,尽量采取以地域上相连的人口居住区(村、组)为单元的整体迁出方式,林区、县(市)人民政府统筹极端贫困人口同步搬迁。
第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应选择水土资源能满足搬迁贫困农户生产生活需要,公共基础设施通过必要的扶持建设能促进安置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带动搬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产业的地区。
第八条 在交通较为便利、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点集中安置,依托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探索其它符合本地实际的搬迁安置方式,对极端贫困农户可采取梯级搬迁等安置方式。
第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坚持“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统一布局、集中连片。
第十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需土地,应到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工程建设用地尽量利用荒地、闲散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可采用无偿划拨方式供给;占用耕地的,应按土地管理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第十一条 搬迁后腾出的闲散土地应及时予以整治,用于农林业发展,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二条
林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制定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包括安置用荒地、闲散地划拨、土地调整、户籍迁移、子女入学、就业培训、后续发展扶持、规费减免等方面。
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十三条 省、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本级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五年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建设计划编制依据。同时,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库。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根据国家规定和要求,组织编制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由发展改革委(局)审批。
第十四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的工作要求,组织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编制投资建议计划。林区、县(市)将建议计划报省发展改革委,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综合平衡后编制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建议计划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五条 林区、县(市)不得将同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其它扶贫搬迁工程重复申报、重复安排。第十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计划,明确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工期以及地方投资筹措方案,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在15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到林区、县(市、区)发展改革委(局),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报国家发改委备案。
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收到省发展改革委下达的计划后,及时组织优化实施方案,批复后报省、市州发展改革委备案,同时完善建设条件,抓紧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计划执行过程中,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搬迁对象、安置地点、规模、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如确需调整或变更,应按程序报批。
第四章 工程实施管理
第十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为项目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其主要责任为负责组织工程施工、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和地方投资、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第十九条 对依托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纳入城镇、中心村建设规划。第二十条 在统一规划、统一房型和房屋外立面设计的前提下,房屋建设可采用搬迁农户自主建设、乡镇集中建设等方式。道路、饮水、水利等设施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建设。
第二十一条 林区、县(市)在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过程中,要严格按项目建设管理程序规定,完善工程建设监管机制,加强工程施工监督,确保工程质量、标准、进度和施工安全。
第二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公示制。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要督促项目区乡(镇)将工程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内容、总投资及构成、搬迁农户、项目实施单位、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监督电话等主要内容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建设单位在工程实施地设置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三条 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应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实行工程进度季报制度,按规定向省和市州发展改革委报送工程进展、资金到位、农户搬迁和安置等信息报表。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工程技术管理及质量监督检验。
第二十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竣工后,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要督促项目单位在适当的地方设立各地统一设计的“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永久性标识牌;做好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工程投资,规范档案资料管理。工程具备验收条件后,由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组织验收。验收报告报省、市州发展改革委备案。省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方面进行抽验。
第二十五条 验收通过后要办理移交手续,并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持久发挥效益。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六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管理参照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实行专账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滞留、挤占和挪用,并按投资计划、财务支出预算、工程建设进度和国库集中支付规定及时拨付资金。
第二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央投资和省级投资主要用于解决搬迁户基本生产条件及必要的生活设施,具体包括:搬迁户住房、基本农田、小型水利设施、乡村道路,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不得用于生产经营中的设备购置、运输工具、加工项目、蔬菜大棚等建设项目以及土地、房屋的征用补偿费。
第二十八条 省、林区、县(市)要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地方投资,引导和帮助搬迁农户筹集部分建房资金。
第二十九条 林区、县(市)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引导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农村能源、饮水安全、道路交通、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等项目资金,在资金管理渠道不乱、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以规划为平台,以项目为依托,做好资金统筹整合工作,完善安置地公共设施。
第六章 监督与处罚
第三十条 省、市州、林区发展改革委要组织相关部门对工程进行检查、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资金到位及使用、效果等情况,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将检查情况报上级发展改革委。
第三十一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配合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的监督和审计,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对严重违反法规的行为,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考核,对不能按期完成搬迁安置工程建设任务的,省发展改革委将停止工程所在地方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计划的申报,并相应调减以工代赈建设资金。
第三十三条
各有关单位在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本办法。如违反本办法,执行计划不严肃,擅自变更建设规模、地点、内容的,视其程度分别给予批评、通报、调减所在地方工程投资计划。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解释。各地可根据本试行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五条 本试行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二〇一一年六月八日
第五篇:湖北省国有粮油仓储设施管理试行办法
湖北省国有粮油仓储设施管理试行办法
【字体:大 中 小】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切实加强国有粮油仓储设施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 2006〕 16号)精神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湖北省国有(含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下同)粮食企业。其他所有制粮食企业粮油仓储设施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国有粮食企业的仓储设施是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是保证粮食安全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国有粮油仓储设施是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粮食企业的基本职责。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粮油仓储设施,包括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区内的土地、货场、晒场、各类仓房、油罐(池)、罩棚、专用铁路线、专用码头、库区内外专用道路、围墙、护坡和供电、给排水、器材库、药品库、检(化)验、计量、输送、清理、烘干、谷冷、通风、熏蒸、消防设施、计算机管理系统以及其它经营管理业务用房等生产附属设施。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仓储设施管理,是指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粮食企业,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其建设、布局、使用、维修保养、转让、改用、占用、报废和拆除等活动所进行的协调、监督、引导、服务以及对有关行为的控制所进行的管理。
第六条 国有粮油仓储设施必须保持与粮食宏观调控相适应的规模。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强化监管职能,采取有效措施管理好本辖区内的国有粮油仓储设施,指导、协调社会粮油仓储资源合理配置,确保粮食安全。
第七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粮食企业,要认真执行国家和省粮油仓储设施统计制度,及时上报粮油仓储设施统计报表,确保仓储设施统计数据真实、可靠。
第二章 仓储设施的建设 第八条 粮油仓库规模的确定应根据所处经济区域、粮食产销发展趋势,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规划、建设部门的指导下,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据此绘制建设规划总平面图,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九条 规划粮油仓储设施网点布局,应有利于粮油商品的合理流通,有利于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库址选择必须符合粮源充足、交通便利、粮食流向合理,有利于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好的原则。位置及环境条件应符合国家粮食仓库建设标准。
第十条
粮油仓库布局要贯彻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一般不得随意更改和变动。凡在库内进行新建、扩建或改造项目,无论资金来源渠道如何,都必须符合库区统一规划布局。
第十一条 新建和扩建粮油仓库,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做好可行性研究论证,执行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批准发布的《粮食仓库建设标准》(建标 [2001]58号)。建设项目竣工后,由批准单位组织竣工验收。凡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三章 仓储设施的使用和维修保养
第十二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现有国有粮油仓储设施要科学分类,建立档案,其档案内容应包括下列项目:
(一)项目名称、编号及固定资产财务资料;
(二)建设及投入使用的时间;
(三)库区平面布局、设计图纸及有关资料;
(四)审批文件、建设(制造)单位、验收单位及验收资料;
(五)工程预、决算资料;
(六)实际技术指标、设计技术指标及运行使用状况;
(七)大、中、小修及技术改造的有关资料;
(八)其他有关资料。
仓储设施档案的建立、保管、使用和保存年限等,按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三条 国有粮食企业要针对粮油仓储设施不同的结构、性能、工艺流程等,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分别制定使用操作细则和具体管理办法。在保证粮油仓储设施完好、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利用率,为国有粮食企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创造条件。
第十四条 在满足自身使用的前提下,国有粮食企业可以利用暂时空闲的粮油仓储设施和技术力量,向社会提供粮油仓储和技术服务,收取合理费用。
第十五条 国有粮食企业要定期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仓储设施的使用和安全状况进行检查,一般每 6个月检查一次。对储粮仓房等主要设施要及时维修、保养,以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转,使其符合粮油储存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十六条 粮油仓储设施维修坚持“企业自筹资金为主、财政适当补助为辅”的原则,国有粮食企业要积极自筹资金,有计划地对粮油仓储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地方财政预算每年也应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对国有粮油仓储设施的维修改造给予补助,不断改善粮油仓储条件,提升仓储设施功能。
第十七条 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粮食仓储设施维修资金,专项用于国有粮食企业仓储设施维修改造补贴,不得挪作它用。各级粮食、财政部门要加强财政补贴的维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
第四章 仓储设施的转让和改用
第十八条
国有粮油仓储设施属国家财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转让、改用和占用。因特殊情况,确需撤销、合并或改用、占用粮油仓储设施的部分或全部时,必须按管理权限和下列规定办理:
(一)因农业结构调整、交通条件变化等原因需要撤销、占用或合并的库点,必须首先由库点所在地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撤、并、占、转的报告,经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办好有关财务、档案的手续。
(二)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城市规划等,需要全部或部分占用粮油仓库区域(包括设施)时,必须首先由占用部门根据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批文提出可行性报告材料,并同意在适当地点补偿占用粮油仓库相应的场地及其储粮设施的条件下,再由库点所在地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告,经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三)因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或产权制度改革等原因,需要进行企业撤并重组、全部或部分改变粮油仓储设施用途的,由所在地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可行性报告和实施方案,经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
(四)国债资金建设粮库上收,必须征求省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意见,经省政府同意,报经国家有关部委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五)国有粮油仓储设施需长期(一年以上)外租、外借的,须报经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同意。
第十九条 国有粮食企业可以利用粮油仓储设施潜在的商业价值,进行粮油仓储设施的异地置换。置换、占用国有粮油仓储设施,必须遵循“责任落实、谁占谁还、占一还
一、限期还建”的原则,以保证本地区粮油仓储设施的总体规模基本稳定。
第二十条
还建粮油仓储设施,按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章 仓储设施的报废和拆除
第二十一条
粮油仓储设施的报废和拆除,一般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经达到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并提足折旧费;
(二)经技术鉴定确认无修理和使用价值。
因地震、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和设计建造质量等原因,虽未达到报废年限,但经有关部门技术鉴定,确认无使用和修理价值的,也可视同具备报废条件。
第二十二条
国有粮油仓储设施的报废和拆除,需经有关部门技术鉴定确认,在征得所在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同意后,由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并报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报废容量 1000吨以上的仓房、100吨以上的油罐(池)以及价值 10万元以上的粮油仓储设施,由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批。限量以下的由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批。
第二十三条 为确保人员和储粮安全,凡已批准报废的粮油仓储设施,不得投入正常使用,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报废或拆除。
第二十四条 粮油仓储设施经批准报废后,原仓储设施所在的国有粮食企业应当负责在原地或异地恢复其原有粮油仓储能力。
第二十五条 经批准已经占用、报废或新建、改建的粮油仓储设施,要按财务和统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相应调整有关账务,核减或增加当年的统计报表相关数据。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凡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国有粮油仓储设施流失或损坏的,将视情节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停止对该地粮油仓储设施建设、维修的资金支持,取消或建议取消违规企业的储备粮承储资格;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湖北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