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专项扶贫项目管理试行办法
湖北省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专项扶贫项目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专项扶贫项目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湖北省农村扶贫条例》和《湖北省扶持老区建设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专项扶贫项目,主要指省重点扶持的309个革命老区乡镇和200个插花贫困乡镇中,因发展相对滞后被确定为年度重点扶持行政村(以下简称重点村)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建设项目。
第三条 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参照重点贫困地区整村推进方式,在政府主导、相关部门配合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动员村民群众广泛参与,实行科学规划、资源整合、集中投入、重点建设、整体推进,通过实施特色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改善、素质能力提高等扶贫开发项目,加快重点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第四条 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及专项扶贫项目管理,实行地方为主、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以重点村为平台,推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方式,以加大对重点村的扶贫开发支持力度。
第五条 各地扶贫主管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依据相关规定和本办法,负责本地区重点村的选定、项目计划编制、项目实施管理、协调指导服务和考核验收等相关工作。
第六条 省里专项安排27个中心革命老区乡镇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项目,以及各县(市)在重点村之外安排的其他专项扶贫项目,其项目管理及流程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 实施范围与重点村的选定
第七条 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专项扶贫项目实施的范围,主要限于省重点扶持的309个革命老区乡镇和200个插花贫困乡镇所属的重点村。
第八条 各地应本着公开、公正、择老、择贫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选定重点村,确保在省定重点乡(镇)范围内将发展相对滞后或相对贫困的行政村,纳入到重点扶持范围。
第九条 重点村的选定工作实行县(市)初选、市(州)审查、省级审核的程序。重点
村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个别确因条件不符需要变更和调整的,须按规定程序办理报批手续。
第三章 项目建设重点与政策支持
第十条 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专项扶贫项目的选择与实施,坚持“产业第一、能力至上、基础先行、社会进步、扶贫到户”的工作思路。项目建设的重点是:(1)培育和发展特色支柱产业,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着力解决重点村行路、饮水、用电、上学、就医等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问题,改善小型农田水利等公益性生产设施条件;(3)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各地在安排老区项目时对革命遗址遗迹保护视情况给予适当扶持。
第十一条 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重点村的扶贫开发,采取分年度、分批次推进实施。各重点村的专项扶贫项目建设,实行一年计划、当年实施完成。
第十二条 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重点村的扶贫投入,实行“地方投入为主、省级投入为辅;整合资源为主、专项投入为辅”的原则。省里安排给各县(市)的老区扶持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应集中80%以上投向重点村。各县(市)要认真落实省里规定的整合资金达到村平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规模的要求,加大地方预算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各类资金的整合投入力度。
第四章 村级扶贫计划编制与项目立项
第十三条 凡列入省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年度扶持的重点村,必须编制重点村扶贫开发实施计划(以下简称村级计划)。村级计划的编制、项目审核备案、项目实施监管、责任主体分工和完成时间节点等,按照本办法附件《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重点村专项扶贫项目管理流程》执行。
第十四条 村级计划编制工作在县(市)扶贫办和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依靠乡(镇)政府、村班子制定完成。计划编制采取参与式方式,尊重村民群众自主选择发展项目的意愿。第十五条 县(市)扶贫办负责对各乡(镇)上报的村级计划进行审核,论证计划项目的政策性与可行性,做好项目资金需求与投入来源的平衡和测算,确保村级计划科学、合理、管用。
第十六条 村级计划审核完毕后,提请县政府或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并报送市(州)扶贫办。
第十七条 各县(市)扶贫办按照省扶贫办规定的村平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规模,编制本年度重点村专项扶贫项目实施计划,连同面上其他专项扶贫项目计划,一并上报市(州)扶贫办备案。
第十八条 市(州)扶贫办在收到各县(市)上报的专项扶贫项目实施计划的15个工作日内,从资金投向、建设内容、资金额度、建设标准等方面进行审核,向县(市)下达备案意见,并抄报省扶贫办备查。超过15个工作日未下达备案意见的,视市(州)扶贫办默认同意备案。省直管市的专项扶贫项目计划仍实行省扶贫办备案制度
专项扶贫项目实施计划上报备案或备查,一律同时实行纸质和电子两种形式。纸质备案必须以公文形式并加盖公章。
第十九条 省扶贫办将各市(州)上报的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专项扶贫项目备案计划进行汇总,作为项目监督检查的依据。
第二十条 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专项扶贫项目一经备案,各县(市)必须遵照执行,不得擅自调整变更项目。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变更的,由县(市)扶贫办上报市(州)扶贫办批准,并将变更情况应及时上报省扶贫办。
第五章 项目实施、验收与审核报账
第二十一条 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专项扶贫项目以乡(镇)或村为单位,落实项目实施具体承建单位或责任人,并签定项目承建责任合同。合同要有明确的技术质量要求、竣工时间、资金筹措、履约责任和违约处罚等条款。合同文本须抄送县(市)扶贫办。
第二十二条 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专项扶贫项目实行公示公告制度。县(市)扶贫办除在本地相关网站进行公示外,还应在项目实施村公示,公示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内容、资金安排、承建主体、完成时间、质量要求、预期效果、举报电话等。市(州)扶贫办要将已备案的专项扶贫项目年度计划在相关网站进行公告。
第二十三条 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专项扶贫项目竣工后,县(市)扶贫办应会同相关部门进行验收,并出具项目验收报告或验收意见。竣工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任务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项目建设质量、项目村和贫困户受益情况、项目预拨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合同执行或履约情况等。
第二十四条 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专项扶贫项目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由县(市)扶贫办对项目建设实施单位(报账人)提出的报账申请及相关资料进行审
核并签署意见,再由报账人提请财政部门按相关规定程序报账拨款。凡采取补助到户的扶贫项目资金,应积极推行“一卡(折)通”直补到户。
第六章 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五条 县(市)扶贫办应对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专项扶贫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市(州)扶贫办每半年组织一次督办检查;省扶贫办每年开展一次专项抽查。监督检查的重点是:
1、专项扶贫项目年度实施计划的选项、审核、备案、公示,以及项目实施单位承建合同等,是否符合相关政策规定和程序。
2、专项扶贫项目是否按备案计划要求如期启动实施,是否存在随意调项、项目未实施、“缩水”实施或虚假实施等现象。
3、对重点村的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和资源整合是否达到省里规定额度,扶贫资金拨付和使用是否做到了“资金跟着项目走”,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4、项目竣工后是否认真执行了验收程序,报账资料是否真实,是否存在套取、骗取项目资金等违规违纪现象。
定期或专项性的监督检查,应当形成客观真实的专题报告,并及时报送上级主管部门。第二十六条 省扶贫办在对各地专项扶贫项目监督检查中,如发现有不符合政策或违规问题,一经核实,给予批评或通报,并责令限期整改和纠正。
第二十七条 各地应积极配合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开展对专项扶贫项目资金进行监督、审计和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主动纠正、整改和处理。对骗取、套取、挪用、贪污扶贫资金等违纪违法行为,要配合有关部门依据纪律、法律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八条 各县(市)扶贫办要认真做好年度重点村扶贫开发及专项扶贫项目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和统计报表工作,并按程序上报市(州)扶贫办。市(州)扶贫办将各县(市)工作总结和统计报表进行汇总后,向省扶贫办提交专题报告,并上报相关统计数据。同时,各地要做好相关档案资料管理工作。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及其附件具有同等效力。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省扶贫办老区建设处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项目管理试行办法
【发布单位】82002
【发布文号】桂政发[1987]96号 【发布日期】1987-10-12 【生效日期】1987-10-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项目管理试行办法
(1987年10月12日桂政发〔1987〕96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联合颁发的《全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实行经济开发项目管理,必须同制订扶贫规划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调查,摸清底数,明确对象,根据具体情况,选定开发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分期分批地解决温饱问题,进而脱贫致富。
第三条 第三条 按项目投资和管理,是农村经济建设和扶贫工作上的深入改革。通过项目管理把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发展规划具体化,把有限的各项扶贫资金集中起来有选择地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按科学的管理程序投资,提高经济开发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造就新型的管理人才。
第四条 第四条 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负责、重点扶持的办法。四十八个贫困县应把搞好经济开发,发展商品经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四十八个贫困县以外的插花贫困地方,原则上由所在县采取多种渠道给予扶持。
第二章 项目的选择确定
第五条 第五条 项目管理,就是由一个单位负责该项目的实施和投资活动的管理。它是具有法人地位的承贷、承包者。项目按种类划分,主要工程逐个立项;直接承贷的农户,以乡为单位按品种分类,同一个类的为一个项目。
第六条 第六条 选择项目要立足于本地资源,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要求;产品要有可靠的销售市场;要有一定的技术开发力量,能保证产品质量和具有竞争能力;要考虑到交通、能源、服务体系等相应条件。
山区县应着重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矿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其它多种经营。要注意长期、中期、短期项目的合理安排,做到长短结合,相互促进,变单一经营为综合经营。注意发展“生态农业”,建立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第七条 第七条 项目投资的主要方向是投资少,见效快,有市场,家家户户都能干的产业。项目开发的基本形式是:以家庭生产为基础,户办、联户办、集体办农场、林场、果场、药场、竹场、养殖场(含牲畜)、园艺场、采矿、小加工、小水电等,建立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连片有竞争能力的商品生产基地。对能带动千家万户进行经济开发的县办工业、乡镇企业以及直接为贫困地区服务的科研、培训等项目,也要给予大力支持。
粮食生产既是解决贫困地区温饱问题,又与发展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的关系十分密切。项目投资要注意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需要。
注意发展本地区传统的特产和名优产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技术上给予帮助。
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地开展劳务输出。
要相应地建立为家庭生产和联户办厂场提供良种、技术、收购、加工、储藏、运输、交通、销售等系列化综合服务中心,以形成配套的商品经济体系。
第八条 第八条 项目选择申报和审批程序。各县对承贷、承包单位和所属乡镇的农户所申报的项目,由县(市)扶贫办、投资部门和主管业务部门按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按照现行各项扶贫资金管理规定,属于县(市)审批范围的,由县(市)审批;属于地区审批范围的,报地区扶贫办,投资部门和主管业务部门审批;属于自治区审批范围的,由地区扶贫办、投资部门和主管业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自治区扶贫办、投资部门和主管业务部门审批。各县(市)和地区审批的项目,要报自治区扶贫办和投资部门备案。
第三章 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
第九条 第九条 以开发项目定资金,资金随项目走,经批准的项目才有资金。申请使用扶贫资金的县,要由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有关部门会议,根据资金的使用要求,资源条件,市场需要和解决群众温饱的开发规划及其项目实施计划提出申报项目,经批准后才给予资金扶持。
第十条 第十条 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对集中,重点使用的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的支边低息贷款,重点用于贫困县的县办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新建厂矿;中国农业银行的扶贫专项贴息贷款用于经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核准的二十三个定点县的种植业、养殖业、采矿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开发性的生产项目,对有利于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乡镇企业,县办小工业也应给予支持;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重点用于比较贫困地区的农林牧渔生产,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基础建设,小水电等项目,也可以少量用于中小学校舍的补助投资。对实用技术的培训,贷款的贴息也可给予必要的补助;中国银行的外汇贷款,主要用于引进设备,增加创汇能力的企业。在使用上述几项资金的同时,要积极使用各种正常贷款,包括充分利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金,以扩大生产投入,增加经营项目。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项目的资金输入与综合输入配套服务结合起来。在经济开发中,要注意资金与科学技术、物资、信息、人才、管理等综合输入,为经济开发提供配套服务。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项目的开发要注意发挥业务部门的职能作用。在资金的投放上,可以由经过审查确定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承贷,由他们组织发动千家万户搞开发性生产,负责资金投放和组织还,承担效益责任。把资金、技术、市场、业务指导结合起来,既扶助了贫困地区的群众,又促进了业务工作的开展。
中国人民银行的支边底息贷款,按贷款跟项目走的原则管理,由项目单位承贷和归还。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扶贫资金一定要用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不能用于救济。投放的原则:一是使用效益好;二是项目选得准;三是参照贫困的程度。对使用资金好、效果显著的县可以多分给资金。反之,要减少扶持资金数额。自治区、地区掌握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调剂使用,用于鼓励对资金用得好的县、乡。
今后给各县的“贴息贷款”,“发展资金”的指标,只作为各县制订开发项目的控制数,不是资金分配数。
第四章 项目的论证评估和执行监督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经过选择确定的有一定投资规模的项目,由申报单位委托国家批准的科研设计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一般要提出几个方案进行比较,每个项目要用多种开发办法进行测算,从中选出最优开发方案,写出论证报告,报扶贫办公室和投资部门。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各级扶贫办公室和投资部门,组织和委托专家小组或咨询单位对论证报告进行评估,分析项目的经济效益高不高;产品有没有竞争力,技术是否先进;对群众的增收脱贫有什么积极作用;能否在一定时期内收回投资和还上贷款;组织实施措施是否得力可行,尔后写出评估报告,上报有关部门。做到项目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批准的项目,由申报部门持批准书到经办银行、财政等部门申请资金。经办投资部门按照各自具体规定进行严格的审查,发现不符合投资条件或危及投资安全的项目,有权拒办投资手续,并报立项审批单位,对审查同意投资的项目,要签订借款合同,明确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不经项目审批单位和投资部门同意而自行改变投资方向,不按原批准计划执行的,投资部门有权收回资金,并追究项目负责人的责任。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开发规模和难度较大的项目,由项目执行单位以公开招标的方式,鼓励、吸收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科研单位和教育单位的经济技术人员到贫困地区承包开发,开展横向联系。这些承包单位可以享受扶贫项目的待遇。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负责项目的执行单位,应对项目工程的完成和应取得的效益,承担全面责任。银行、财政等投资部门要监督资金的合理使用;各级审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审计,各级扶贫办公室要定期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第五章 项目的总结验收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项目完成以后,项目执行单位要及时对项目建设认真地总结评价,做好验收的准备工作,提供验收需要的有关数据和材料。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项目管理单位在项目完成并达到稳定生产后,要进行总结验收。大的项目的验收工作要聘请有关专家和经济技术人员组成验收小组进行验收。乡办项目由县扶贫办公室、县投资部门和县业务主管单位组成验收小组验收。县办项目由地区扶贫办公室、地区投资部门和地区业务主管单位组成验收小组验收。跨地区项目由自治区扶贫办公室,自治区投资部门和自治区业务主管部门组成验收小组进行验收。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验收后,由验收小组写出验收报告,报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建设优良的、效益好的,要给予表扬和鼓励;项目建设质量差的、不合格的,根据造成原因分别由承包建设和执行单位赔偿损失,进行补救;挪用资金的、造成浪费的要追查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按党纪国法严肃处理。
第六章 项目的组织领导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为了保证项目开发顺利和有效进行,必须有一个项目管理机构。区、地、县扶贫办公室分别承担区、地、县经济开发领导部门的任务。也是项目开发的领导机构。
项目管理可委托有关业务部门分口负责,有涉及业务部门较多的大型综合项目和利用外资项目,应明确指定主管机构并吸收有关部门参加项目办公室,加强管理。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制订项目开发规划,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监督项目工程进度及资金使用,督促项目执行单位按合同及时偿付本息,以及为项目开发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培训等服务工作。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的开发任务,加强对扶贫办公室的领导,调整充实扶贫办公室的人员,特别要注意充实有经济管理才能的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使各级扶贫办公室真正能承担起本地区的经济开发任务。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湖北省扶贫到户贴息贷款项目管理试行办法
湖北省扶贫到户贴息贷款项目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扶贫到户贴息贷款项目管理,规范扶贫到户贴息贷款项目工作程序,提高扶贫开发成效,根据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深化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扶贫到户贴息贷款项目是指用于扶持贫困户农业生产发展的项目,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项目、扶贫搬迁项目、“一建三改”项目、以及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项目;由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牵头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形式组织实施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用于解决贫困户的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和肥料等生产性投资的贷款项目也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 项目对象。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的对象是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中的贫困农户,包括农村赤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农户。
第四条依照明确事权、分工协作的原则,扶贫到户贷款工作在县(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项目实施,扶贫部门负责到户贷款贴息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审查确认贴息贷款对象;财政部门主要负责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的审核、拨付、结算和报帐。
第五条 承担扶贫到户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由县(市)确定,所需贷款由金融机构自行组织,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按国家规定执行。
第六条 贷款期限由金融机构确定,贴息期限一般为一年(不到一年的,按贷款时间据实贴息)。涉及发展生产周期较长的重点农业产业,由县(市)视具体情况可适当延长贴息期限。
第七条 贴息率。在贴息期内按年5%贴息率贴息。
第八条 贴息方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由县(市)扶贫办、财政局共同确定。可以将贴息资金核补给金融机构(即金融机构按现行贷款利率扣除财政贴息率,对贫困户发放贷款,经县(市)扶贫办、财政局审核后,财政局将贴息资金拨补给金融机构)。也可以将贴息资金直接补给贷款对象(即金融机构按现行贷款利率对贫困户发放贷款,经县(市)扶贫办、财政局审核后,财政局将贴息资金直接核补给贷款对象)。
第九条 到户贷款贴息资金计划由省按下达到县(市)。
第十条 扶贫到户贷款项目由贫困户申请,所在村、乡(镇)审查,县(市)金融机构审贷,扶贫办、财政局审核确认贴息。
第十一条 扶贫到户贷款项目实行公告公示制。贴息资金发放前要对贷款对象、贷款项目、贷款金额、贴息标准、贴息方式、贴息金额,以村为单位进行公告、公示,公告公示要将监督电话、联系人和通讯地址一并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二条 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具体办法由县(市)按照《财政扶贫资金报帐制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制定细则。
第十三条扶贫到户贷款项目实行监测管理。各级扶贫项目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扶贫到户贷款项目档案,加强项目实施的跟踪监督和检查,及时收集项目信息,做到随时掌握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并注重总结典型,推广经验。
第十四条 要切实加强对到户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得挤占、挪用、贪污或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骗取、套取贴息资金,违者除如数追缴侵占的贴息资金外,将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第十五条本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摘要】
湖北省扶贫到户贴息贷款项目管理试行办法
项目对象
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的对象是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中的贫困农户,包括农村赤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农户。
贷款方式
承担扶贫到户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由县(市)确定,所需贷款由金融机构自行组织,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按国家规定执行。贷款期限由金融机构确定,贴息期限一般为一年(不到一年的,按贷款时间据实贴息)。涉及发展生产周期较长的重点农业产业,由县(市)视具体情况可适当延长贴息期限。贴息率。在贴息期内按年5%贴息率贴息。
第四篇: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国家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提高生活质量,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的专项工程。为规范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根据有关法律规章、《国家计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行政主管部门,在上级发展改革委的指导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承担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管理职责。
第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 工程建设范围、搬迁对象和安置
第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范围为省内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投资计划中明确安排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范围。第五条 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为居住在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水、电、路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落后,改善基本生存发展条件投资大、施工难、效果不确定,难以就地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农户。
第六条 搬迁方式以整体集中搬迁为主,部分分散搬迁为辅,尽量采取以地域上相连的人口居住区(村、组)为单元的整体迁出方式,林区、县(市)人民政府统筹极端贫困人口同步搬迁。
第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应选择水土资源能满足搬迁贫困农户生产生活需要,公共基础设施通过必要的扶持建设能促进安置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带动搬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产业的地区。
第八条 在交通较为便利、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点集中安置,依托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探索其它符合本地实际的搬迁安置方式,对极端贫困农户可采取梯级搬迁等安置方式。
第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坚持“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统一布局、集中连片。
第十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需土地,应到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工程建设用地尽量利用荒地、闲散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可采用无偿划拨方式供给;占用耕地的,应按土地管理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第十一条 搬迁后腾出的闲散土地应及时予以整治,用于农林业发展,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二条
林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制定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包括安置用荒地、闲散地划拨、土地调整、户籍迁移、子女入学、就业培训、后续发展扶持、规费减免等方面。
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十三条 省、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本级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五年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建设计划编制依据。同时,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库。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根据国家规定和要求,组织编制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由发展改革委(局)审批。
第十四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的工作要求,组织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编制投资建议计划。林区、县(市)将建议计划报省发展改革委,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综合平衡后编制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建议计划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五条 林区、县(市)不得将同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其它扶贫搬迁工程重复申报、重复安排。第十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计划,明确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工期以及地方投资筹措方案,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在15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到林区、县(市、区)发展改革委(局),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报国家发改委备案。
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收到省发展改革委下达的计划后,及时组织优化实施方案,批复后报省、市州发展改革委备案,同时完善建设条件,抓紧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计划执行过程中,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搬迁对象、安置地点、规模、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如确需调整或变更,应按程序报批。
第四章 工程实施管理
第十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为项目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其主要责任为负责组织工程施工、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和地方投资、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第十九条 对依托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纳入城镇、中心村建设规划。第二十条 在统一规划、统一房型和房屋外立面设计的前提下,房屋建设可采用搬迁农户自主建设、乡镇集中建设等方式。道路、饮水、水利等设施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建设。
第二十一条 林区、县(市)在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过程中,要严格按项目建设管理程序规定,完善工程建设监管机制,加强工程施工监督,确保工程质量、标准、进度和施工安全。
第二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公示制。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要督促项目区乡(镇)将工程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内容、总投资及构成、搬迁农户、项目实施单位、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监督电话等主要内容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建设单位在工程实施地设置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三条 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应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实行工程进度季报制度,按规定向省和市州发展改革委报送工程进展、资金到位、农户搬迁和安置等信息报表。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工程技术管理及质量监督检验。
第二十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竣工后,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要督促项目单位在适当的地方设立各地统一设计的“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永久性标识牌;做好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工程投资,规范档案资料管理。工程具备验收条件后,由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组织验收。验收报告报省、市州发展改革委备案。省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方面进行抽验。
第二十五条 验收通过后要办理移交手续,并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持久发挥效益。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六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管理参照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实行专账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滞留、挤占和挪用,并按投资计划、财务支出预算、工程建设进度和国库集中支付规定及时拨付资金。
第二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央投资和省级投资主要用于解决搬迁户基本生产条件及必要的生活设施,具体包括:搬迁户住房、基本农田、小型水利设施、乡村道路,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不得用于生产经营中的设备购置、运输工具、加工项目、蔬菜大棚等建设项目以及土地、房屋的征用补偿费。
第二十八条 省、林区、县(市)要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地方投资,引导和帮助搬迁农户筹集部分建房资金。
第二十九条 林区、县(市)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引导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农村能源、饮水安全、道路交通、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等项目资金,在资金管理渠道不乱、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以规划为平台,以项目为依托,做好资金统筹整合工作,完善安置地公共设施。
第六章 监督与处罚
第三十条 省、市州、林区发展改革委要组织相关部门对工程进行检查、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资金到位及使用、效果等情况,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将检查情况报上级发展改革委。
第三十一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配合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的监督和审计,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对严重违反法规的行为,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考核,对不能按期完成搬迁安置工程建设任务的,省发展改革委将停止工程所在地方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计划的申报,并相应调减以工代赈建设资金。
第三十三条
各有关单位在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本办法。如违反本办法,执行计划不严肃,擅自变更建设规模、地点、内容的,视其程度分别给予批评、通报、调减所在地方工程投资计划。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解释。各地可根据本试行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五条 本试行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二〇一一年六月八日
第五篇:研发项目管理试行办法专题
技术研发项目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创新,加强研发项目管理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保证。为在技术研发和产品改造升级工作中,规范项目管理程序,提高项目管理效率,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研发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管理、规范权限、明确职责、管理公开、精简高效。
第三条为保证研发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建立项目管理公开制度、报告制度、回避制度、监督检查和验收评价制度。
(一)公开制度。在执行有关技术保密的原则下,由公司审核验收组对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阶段性成果和验收结果等通过一定形式公开。
(二)报告制度。项目承担单位(组)、项目责任人应定期报告项目执行情况,并根据要求按期如实填报有关报表。
(三)回避制度。在项目实施全过程,项目审核验收组各成员不得负责或参与项目的具体实施。
(四)监督检查与验收评价制度。项目承担单位(组)或项目责任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严格履行项目责任书内容。同时,在项目责任书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主权。项目承担单位(组)和项目责任人有义务主动接受审核验收组的监督检查、验收及奖惩(费用)核定等跟踪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包括原始技术创新、现有技术改进和升级等科技创新项目。
第二章研发项目立项
第五条项目立项是指公司决定启动实施的项目,以及个人或项目组向公司提出开展某项工作并经总经理办公会议通过的项目。
第六条所有研发创新项目应编制立项方案,具体格式见附件1,具体内容应包括:
(一)明确项目负责人。
(二)明确完成方式,确定以日常工作时间为主完成还是工作以外时间完成为主;
(三)明确项目实施目的、具体内容及计划进度、技术路线及创新点、项目成果等;
(四)编制项目预算,包括材料费、设备费以及其他费用。编制时尽可能详实、合理,如有可能请明确资金使用的时间点(资金预算),以便于公司合理安排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第四章研发项目立项审核
第七条根据项目负责人上报的立项报告,审核验收组将依据项目材料的可行性、合理性进行审核,并根据研发项目考核及奖惩指标对项目进行评价、确定拟奖惩金额(附件2)。同时由研发管理部部长(郝翔)对项目资金进行请款。
第八条项目立项审核通过后,项目负责人与审核验收组签订研发项目责任书(附件3),按责任书约定内容和实际完成项目任务。
第五章研发项目过程控制
第九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因技术或外界因素对项目实施和实施效果产生重大影响的,应由审核验收小组同意进行项目内容、工期变更或其他处理。
第十条为便于项目管理,公司财务部对每个项目进行单独立账,项目支付应符合公司财务制度的规定。
第十一条在项目资金方面,项目组应以项目预算作为支出依据,在向公司报请费用时,应明确费用所属项目、费用明细等。如因项目内容变化造成人员、材料等费用支出的增加,应报请审核验收小组批准、备案。
第十二条为保证项目有效执行,审核验收小组将对项目进行跟踪检查,督促项目推进,协调和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第六章研发项目验收
第十三条项目实施完毕后,项目负责人应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详细梳理,总结、分析项目取得的成绩以及有待提高的地方,为更好地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积累经验。
第十四条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结束后,应及时向审核验收组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供以下验收文件、资料,以及一定形式的成果(图纸、产品等):
(一)研发项目责任书(附件3);
(二)项目验收申请表(附件4);
(三)项目实施工作总结报告(附件5);
(四)有关产品测试报告或检测报告及用户使用报告;
(五)相关图纸及影像资料;
(六)项目经费的决算表(附件6);
(七)技术专利资料
(八)其他有关项目完成情况的证明材料。
第十五条审核验收组依据项目验收申请确定验收时间并告知项目组负责人。审核验收组通过实地查看项目、查阅报送资料、会议评审等形式进行项目验收,并根据考核及奖惩评价进行项目验收和奖惩认定,在项目验收及奖金(费用)支付认定表(附件7)上明确意见。
第十六条验收完成后,应及时完成项目成果移交、对接工作。第十七条验收完成后,考核验收组须将项目负责人提交的报告、材料、图纸、声像等资料以及项目审核验收意见收集整理,汇编成册,交公司研发管理部归档保管。
第十八条 项目完结后,项目成果应以规范的设计资料、成品、多媒体等形式经公司向上级主管单位或部门报备。
第七章研发项目考核机构与职责
第十九条针对研发项目管理公司设立审核验收组,总经理任组长,常设小组成员:、研发管理部负责人、综合办副主任。此外,根据项目技术特点由组长确定适时聘请外部专家参与项目验收工作。
第二十条研发项目的立项审核、过程监督检查、沟通对接、验收等事项由审核验收组负责。
第二十一条该考核组实行集体会签制度,涉及研发项目管理的认定文件必须会签方可生效。
第二十二条职责
(一)审核验收组:全程监督、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对项目进行立项审查、过程监督、验收以及奖惩评价;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一、总工程师:从项目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项目质量和性能,项目功能实现合理性,以及设计图纸、材料、相关技术说明等方面进行评价、审核确认;
二、研发管理部负责人:对项目立项过程中的实施内容完整性、项目质量控和实现功能、资金预(决)算、研发周期等进行审核确认并给予评价;
三、综合办副主任:从项目专利申报情况、用人、项目实施环境控制以及奖惩支付方式等方面进行确认。并对项目执行流程进行监督、对项目负责人报送材料完整性进行审查,组织审核验收组开展立项审核、验收工作,依据专业评审、项目完成时效性、资料完整及规范性等给予奖惩认定。项目立项审核、验收申请及资料申报设在处。
四、审核验收组组长:对研发项目涉及的内容、技术措施、实现功能、奖惩等进行整体评价。
(二)项目负责人:
一、严格执行研发项目责任书,完成项目目标任务;
二、接受审核验收组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接受并配合审核验收组对项目进行的验收评价,及时、准确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
四、项目实施中如遇目标调整、内容更改、项目负责人及场地变更、关键技术方案的变更、不可抗拒的因素等对项目执行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项目负责人必须及时向审核验收组报告;
五、项目执行期内,若确需变更合同书内容的,项目承担小组应提出书面报告并说明原因,经审核验收组审查批复后方可变更;
第六章研发项目考核及奖惩评价
第二十三条审核验收组依据研发项目考核及奖惩评价指标对项目立项、实施、验收进行审核认定。
第二十四条项目立项评价指标描述
(一)技术创新水平
一、全新产品:即带有首创性质的应用新原理、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制造出来的新产品,填补公司空白。
二、改型升级产品:原有产品的基础上由新工艺、新材料或新技术形成集成优势,在性能或品质有显著变化的产品。
三、改进产品:即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对局部技术进行改进,简单增加新功能。
(二)对公司科技开发工作指导作用
一、引领公司后续研发活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
二、可预见的推广应用范围、前景。
(三)项目实施控制
一、项目实施周期,以及项目完成方式是以正常工作时间为主还是工作以外的时间为主完成;
二、项目可行性,以研发项目立项报告为主进行审查评价。
第二十五条项目验收考核指标描述
(一)在项目最终成果是否达到立项确定的工作目标,主要包括项目内容和实现目标、质量、技术可靠性;
(二)项目是否按已审批的计划完成,即准时率;
(三)项目费用是否超出预算,即费用的合理性;
(四)项目是否具备申报专利条件并提供专利创意及创意材料;
(五)项目资料输出是否及时、完整、规范;
(六)制度、办法的执行情况。第二十六条项目奖惩认定指标描述
(一)以项目立项时拟定的奖励金额为依据,根据验收考核指标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奖励认定。
(二)约定的所有项目指标(目标、质量、时间、技术资料等)按期完成、上报并经验收通过的,公司及时全额兑现奖励;
(三)项目延期1周内(含1周)完成的,每延期1天扣除奖励金额的5%;项目延期1周以上2周以内的,扣除奖励金额的60%;延期超过两周的属于长期停滞,不予奖励;
(四)项目负责人在提出验收申请时,未提供项目验收资料的不予验收,按项目延期处理;经验收,资料提供不完善的,扣除奖励金额的5%,并在补齐资料后对项目进行奖励(扣除后)兑现;
(五)在项目验收时,根据专业考核意见,每出现1项涉及技术、质量问题的,扣除奖励金额10%;
(六)分阶段验收的,按阶段奖励进行兑现发放。
第二十七条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奖励或进行处罚。
(一)没有达到项目实施目标的;
(二)项目长期停滞的;
(三)执行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的;
(四)没有提供项目归档材料的;
(五)项目预算与决算严重不符的。
第二十八条除公司因素影响项目正常实施外,凡出现不按办法和项目约定条款执行的,致使项目长期停滞的公司将不再为其分配研发任务。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各员工。第三十条本办法解释权归公司。第三十一条本办法至公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