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试行办法(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6:3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试行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篇:湖北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鄂发改地区[2011]798号

湖北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是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条件实施的专项工程。为加强和规范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投资效益,根据《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和《湖北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规定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的行政主管部门,在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承担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职责。

第三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坚持“统筹兼顾、典型带动、集中投入、注重实效”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 实施范围和建设内容

第四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实施范围为省内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投资计划中明确安排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范围。

第五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内容为基本农田、农田水利、县乡村道路桥梁、人畜饮水、小流域治理、草场建设和其它经国家批准实施的具体建设内容。基本农田建设是指对人均耕地较少或者耕地质量较差的农村贫困地区进行耕地建设改造,包括开发耕地、改造中低产田、坡改梯等。

农田水利是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小型水利工程,包括灌排泵站及渠系配套、河堤、拦河堰、塘堰等。技术标准执行水利部颁发的相关规程规范。

县乡村道路桥梁是指除国、省道以外的三级和四级公路及其桥梁。技术标准执行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人畜饮水工程是指解决贫困地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所必需的小型水源工程、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水质标准执行国家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对未列入国家和省江河治理规划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采用综合措施进行治理的工程,包括治坡、治沟(渠)、疏浚、植树、防护等工程。

草场建设工程是指对沙化、碱化、退化草场进行改良的工程,采取围栏、种草、封育等措施对草场进行恢复和改良。

其它工程是指除上述工程以外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应当建设的工程。

第三章 前期工作

第六条 省、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组织开展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有关前期工作。前期工作要严格按照规范开展,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研报告”)应由具有相应专业资质的单位编制。

第七条 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根据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中央投资安排的原则、使用范围、建设内容和本地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规划,组织编制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可研报告。国家年度投资计划下达后,按计划要求编制年度实施方案。

第八条 可研报告及实施方案由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组织审查批复,批复后将批复文件、报告文本以及相关附件报省、市州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四章 计划管理

第九条 省、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下,制订本级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五年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年度建设计划编制依据。同时,编制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库,对库内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分年排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申报年度投资计划的项目须完成可研报告的审批,完备建设条件。林区、县(市)的规划及项目库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

第十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的年度工作要求,组织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编制年度投资建议计划。林区、县(市)将建议计划报省发展改革委,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综合平衡后编制全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年度投资建议计划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一条 林区、县(市)不得申报建设条件没有完备的项目,不得同一工程多渠道重复申报。第十二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年度投资计划和建设任务,明确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工期以及地方投资筹措方案,在15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到林区、县(市),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收到计划后,及时组织制订实施方案,完善前置条件,抓紧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各地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建设内容。确需调整或变更的,须按程序报批。

第五章 工程实施管理

第十四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实施,由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工程的统筹协调与组织管理,与项目所在乡镇签订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建设责任书。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工程技术指导及质量监督检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提供施工条件,创造良好建设环境,处理施工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第十五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以及工程管理各项责任制度。林区、县(市)明确或组建项目法人,由项目法人对项目的地方投资筹措、实施组织、验收准备等全过程负责,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组织施工单位按照下达的计划设计和行业规范进行施工。

第十六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对符合《招投标法》规定的事项,实行招投标。工程招标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

第十七条 工程监理须坚持工程施工现场旁站管理,做好施工原始记录,健全施工档案,接受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各地要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工程监理方式,加强对工程质量、标准、进度和资金支付的监督。

第十八条 严格落实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劳务报酬政策。组织引导当地困难群众和返乡农民工参加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建设和施工单位要优先招用当地农民工,按不低于当地同类工种的用工价格支付工资,并将该项支出登记造册。劳务报酬标准由各地参照农民出工获得报酬的平均水平制定,劳务报酬总规模原则上按中央投资的15%掌握。劳务报酬发放应当做到公开、足额、及时,严禁克扣和拖欠。

第十九条 实行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公示制度。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应设立工程公示牌,接受公众监督。公示牌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标题(××年度国家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工程名称、建设规模、建设内容、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受益范围、建设时间、项目法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监督电话以及施工管理责任制度等。

第二十条 实行工程进度季报制度和通报制度。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须在每个季度规定的时限内按要求将工程进度上报市、州发展改革委,市州、林区发展改革委汇总后上报省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在全省范围内通报各地工作进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十一条 工程竣工后,应设立由各地统一设计的工程标志,标注为“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内容包括建设规模、内容、投资等基本信息,以便工程鉴别、验收。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要做好竣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审计工程投资、编制资金决算报告,整理与工程有关的资料、图纸,规范工程档案,组织工程自查预验,并向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提交验收申请报告。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负责组织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验收报告报省、市州发展改革委备案,省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方面进行抽验。

第二十二条 验收通过后,应及时办理移交手续,并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确保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持久发挥效益。

第六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三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中央投资和省级投资用于国家规定和批准的建设内容,不得用于生产经营或土地、房屋的征用补偿费等支出。省、林区、县(市)要多渠道筹措地方投资,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

第二十四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资金管理参照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实行专账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并按年度投资计划、财务支出预算、工程建设进度和国库集中支付规定及时拨付资金。

第二十五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实施应结合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农村能源、饮水安全、道路交通、扶贫搬迁、土地整理、整村推进等工程建设,在资金管理渠道不乱、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以规划为平台,以项目为依托,做好资金统筹整合工作,最大限度发挥投资效益。

第七章 监督与处罚

第二十六条 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应经常开展工程实施进展情况自查,定期上报自查情况。市、州发展改革委组织相关部门对工程建设进行检查、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招投标、工程施工、资金到位及使用、效果等情况,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将检查情况报省发展改革委。

第二十七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配合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对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资金使用的监督和审计,对存在问题的地方,责令其限期整改;对违法违规的,要严肃查处。

第二十八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按建设年度“一年建设、一年完工”的目标进行考核。除不可抗逆因素外,对不能按期完成工程建设的,省发展改革委将停止工程所在地下年度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计划申报,并相应调减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建设资金。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试行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各地可依据本试行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试行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原湖北省计划委员会1999年印发的《湖北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国家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提高生活质量,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的专项工程。为规范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根据有关法律规章、《国家计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行政主管部门,在上级发展改革委的指导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承担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管理职责。第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 工程建设范围、搬迁对象和安置

第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范围为省内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投资计划中明确安排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范围。

第五条 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为居住在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水、电、路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落后,改善基本生存发展条件投资大、施工难、效果不确定,难以就地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农户。

第六条 搬迁方式以整体集中搬迁为主,部分分散搬迁为辅,尽量采取以地域上相连的人口居住区(村、组)为单元的整体迁出方式,林区、县(市)人民政府统筹极端贫困人口同步搬迁。

第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应选择水土资源能满足搬迁贫困农户生产生活需要,公共基础设施通过必要的扶持建设能促进安置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带动搬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产业的地区。

第八条 在交通较为便利、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点集中安置,依托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探索其它符合本地实际的搬迁安置方式,对极端贫困农户可采取梯级搬迁等安置方式。

第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坚持“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统一布局、集中连片。

第十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需土地,应到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工程建设用地尽量利用荒地、闲散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可采用无偿划拨方式供给;占用耕地的,应按土地管理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一条 搬迁后腾出的闲散土地应及时予以整治,用于农林业发展,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二条 林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制定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包括安置用荒地、闲散地划拨、土地调整、户籍迁移、子女入学、就业培训、后续发展扶持、规费减免等方面。

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十三条 省、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本级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五年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年度建设计划编制依据。同时,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库。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根据国家规定和要求,组织编制工程建设年度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由发展改革委(局)审批。

第十四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的年度工作要求,组织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编制年度投资建议计划。林区、县(市)将建议计划报省发展改革委,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综合平衡后编制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年度投资建议计划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五条 林区、县(市)不得将同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其它扶贫搬迁工程重复申报、重复安排。

第十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年度投资计划,明确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工期以及地方投资筹措方案,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在15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到林区、县(市、区)发展改革委(局),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报国家发改委备案。

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收到省发展改革委下达的计划后,及时组织优化年度实施方案,批复后报省、市州发展改革委备案,同时完善建设条件,抓紧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计划执行过程中,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搬迁对象、安置地点、规模、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如确需调整或变更,应按程序报批。

第四章 工程实施管理

第十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为项目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其主要责任为负责组织工程施工、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和地方投资、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第十九条 对依托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纳入城镇、中心村建设规划。

第二十条 在统一规划、统一房型和房屋外立面设计的前提下,房屋建设可采用搬迁农户自主建设、乡镇集中建设等方式。道路、饮水、水利等设施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建设。第二十一条 林区、县(市)在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过程中,要严格按项目建设管理程序规定,完善工程建设监管机制,加强工程施工监督,确保工程质量、标准、进度和施工安全。

第二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公示制。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要督促项目区乡(镇)将工程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内容、总投资及构成、搬迁农户、项目实施单位、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监督电话等主要内容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建设单位在工程实施地设置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三条 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应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实行工程进度季报制度,按规定向省和市州发展改革委报送工程进展、资金到位、农户搬迁和安置等信息报表。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工程技术管理及质量监督检验。

第二十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竣工后,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要督促项目单位在适当的地方设立各地统一设计的“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永久性标识牌;做好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工程投资,规范档案资料管理。工程具备验收条件后,由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组织验收。验收报告报省、市州发展改革委备案。省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方面进行抽验。

第二十五条 验收通过后要办理移交手续,并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持久发挥效益。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六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管理参照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实行专账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滞留、挤占和挪用,并按年度投资计划、财务支出预算、工程建设进度和国库集中支付规定及时拨付资金。

第二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央投资和省级投资主要用于解决搬迁户基本生产条件及必要的生活设施,具体包括:搬迁户住房、基本农田、小型水利设施、乡村道路,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不得用于生产经营中的设备购置、运输工具、加工项目、蔬菜大棚等建设项目以及土地、房屋的征用补偿费。

第二十八条 省、林区、县(市)要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地方投资,引导和帮助搬迁农户筹集部分建房资金。

第二十九条 林区、县(市)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引导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农村能源、饮水安全、道路交通、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等项目资金,在资金管理渠道不乱、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以规划为平台,以项目为依托,做好资金统筹整合工作,完善安置地公共设施。

第六章 监督与处罚

第三十条 省、市州、林区发展改革委要组织相关部门对工程进行检查、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资金到位及使用、效果等情况,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将检查情况报上级发展改革委。

第三十一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配合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的监督和审计,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对严重违反法规的行为,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考核,对不能按期完成搬迁安置工程建设任务的,省发展改革委将停止工程所在地方下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计划的申报,并相应调减以工代赈建设资金。

第三十三条 各有关单位在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本办法。如违反本办法,执行计划不严肃,擅自变更建设规模、地点、内容的,视其程度分别给予批评、通报、调减所在地方工程投资计划。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解释。各地可根据本试行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五条 本试行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湖北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湖北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是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条件实施的专项工程。为加强和规范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投资效益,根据《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和《湖北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规定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的行政主管部门,在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承担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职责。

第三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坚持“统筹兼顾、典型带动、集中投入、注重实效”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 实施范围和建设内容

第四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实施范围为省内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投资计划中明确安排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范围。第五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内容为基本农田、农田水利、县乡村道路桥梁、人畜饮水、小流域治理、草场建设和其它经国家批准实施的具体建设内容。

基本农田建设是指对人均耕地较少或者耕地质量较差的农村贫困地区进行耕地建设改造,包括开发耕地、改造中低产田、坡改梯等。

农田水利是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小型水利工程,包括灌排泵站及渠系配套、河堤、拦河堰、塘堰等。技术标准执行水利部颁发的相关规程规范。

县乡村道路桥梁是指除国、省道以外的三级和四级公路及其桥梁。技术标准执行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人畜饮水工程是指解决贫困地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所必需的小型水源工程、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水质标准执行国家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对未列入国家和省江河治理规划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采用综合措施进行治理的工程,包括治坡、治沟(渠)、疏浚、植树、防护等工程。

草场建设工程是指对沙化、碱化、退化草场进行改良的工程,采取围栏、种草、封育等措施对草场进行恢复和改良。其它工程是指除上述工程以外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应当建设的工程。

第三章 前期工作

第六条 省、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组织开展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有关前期工作。前期工作要严格按照规范开展,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研报告”)应由具有相应专业资质的单位编制。

第七条

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根据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中央投资安排的原则、使用范围、建设内容和本地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规划,组织编制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可研报告。国家投资计划下达后,按计划要求编制实施方案。

第八条 可研报告及实施方案由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组织审查批复,批复后将批复文件、报告文本以及相关附件报省、市州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四章 计划管理

第九条 省、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下,制订本级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五年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建设计划编制依据。同时,编制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库,对库内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分年排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申报投资计划的项目须完成可研报告的审批,完备建设条件。林区、县(市)的规划及项目库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

第十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的工作要求,组织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编制投资建议计划。林区、县(市)将建议计划报省发展改革委,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综合平衡后编制全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投资建议计划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一条 林区、县(市)不得申报建设条件没有完备的项目,不得同一工程多渠道重复申报。

第十二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投资计划和建设任务,明确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工期以及地方投资筹措方案,在15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到林区、县(市),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收到计划后,及时组织制订实施方案,完善前置条件,抓紧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各地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建设内容。确需调整或变更的,须按程序报批。

第五章

工程实施管理

第十四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实施,由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工程的统筹协调与组织管理,与项目所在乡镇签订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建设责任书。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工程技术指导及质量监督检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提供施工条件,创造良好建设环境,处理施工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第十五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以及工程管理各项责任制度。林区、县(市)明确或组建项目法人,由项目法人对项目的地方投资筹措、实施组织、验收准备等全过程负责,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组织施工单位按照下达的计划设计和行业规范进行施工。

第十六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对符合《招投标法》规定的事项,实行招投标。工程招标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

第十七条

工程监理须坚持工程施工现场旁站管理,做好施工原始记录,健全施工档案,接受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各地要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工程监理方式,加强对工程质量、标准、进度和资金支付的监督。

第十八条

严格落实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劳务报酬政策。组织引导当地困难群众和返乡农民工参加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建设和施工单位要优先招用当地农民工,按不低于当地同类工种的用工价格支付工资,并将该项支出登记造册。劳务报酬标准由各地参照农民出工获得报酬的平均水平制定,劳务报酬总规模原则上按中央投资的15%掌握。劳务报酬发放应当做到公开、足额、及时,严禁克扣和拖欠。

第十九条 实行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公示制度。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应设立工程公示牌,接受公众监督。公示牌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标题(××国家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工程名称、建设规模、建设内容、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受益范围、建设时间、项目法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监督电话以及施工管理责任制度等。

第二十条

实行工程进度季报制度和通报制度。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须在每个季度规定的时限内按要求将工程进度上报市、州发展改革委,市州、林区发展改革委汇总后上报省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在全省范围内通报各地工作进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十一条

工程竣工后,应设立由各地统一设计的工程标志,标注为“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内容包括建设规模、内容、投资等基本信息,以便工程鉴别、验收。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要做好竣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审计工程投资、编制资金决算报告,整理与工程有关的资料、图纸,规范工程档案,组织工程自查预验,并向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提交验收申请报告。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负责组织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验收报告报省、市州发展改革委备案,省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方面进行抽验。

第二十二条 验收通过后,应及时办理移交手续,并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确保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持久发挥效益。

第六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三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中央投资和省级投资用于国家规定和批准的建设内容,不得用于生产经营或土地、房屋的征用补偿费等支出。省、林区、县(市)要多渠道筹措地方投资,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

第二十四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资金管理参照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实行专账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并按投资计划、财务支出预算、工程建设进度和国库集中支付规定及时拨付资金。

第二十五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实施应结合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农村能源、饮水安全、道路交通、扶贫搬迁、土地整理、整村推进等工程建设,在资金管理渠道不乱、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以规划为平台,以项目为依托,做好资金统筹整合工作,最大限度发挥投资效益。

第七章 监督与处罚

第二十六条 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应经常开展工程实施进展情况自查,定期上报自查情况。市、州发展改革委组织相关部门对工程建设进行检查、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招投标、工程施工、资金到位及使用、效果等情况,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将检查情况报省发展改革委。

第二十七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配合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对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资金使用的监督和审计,对存在问题的地方,责令其限期整改;对违法违规的,要严肃查处。

第二十八条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按建设“一年建设、一年完工”的目标进行考核。除不可抗逆因素外,对不能按期完成工程建设的,省发展改革委将停止工程所在地下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计划申报,并相应调减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建设资金。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试行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各地可依据本试行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试行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原湖北省计划委员会1999年印发的《湖北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二〇一一年六月八日

第三篇:湖北省荆江分蓄洪区工程建设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荆江分蓄洪区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加快工程建设,保证工程质量,根据水利部《堤防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湖北省分洪区安全建设与管理条例》、《湖北省公益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及有关法规,结合荆江分蓄洪区工程建设管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新建、改建和维修分洪区内堤防工程(包括堤基渗控、涵闸改建、堤顶道路)、转移道路、桥梁、安置房、分洪口门、转移码头、水利信息化工程及分洪配套工程。

第三条

建设各方必须依据国家、水利部、湖北省颁布的有关建设法规、规程、规范和标准进行工程建设。

第四条

工程建设要认真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建设方针,严格控制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

第五条

项目建设必须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工程质量接受省水利厅、省防办及相关部门质量监督。

第二章

建设管理目标

第六条

荆江分洪区工程建设管理总体目标是:

(一)贯彻落实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颁发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规范、规程和标准;

(二)遵守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程序,按水利工程建设“四制”要求组织项目实施;

(三)负责分洪工程建设项目计划实施、资金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的指导、监督、检查,保证项目工程安全,资金安全,人员安全。

(四)按《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部7号令)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规定。

(五)按《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条例》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杜绝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第三章 建设管理机构和职责

第七条

按照公益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要求,明确建设项目责任主体,组建项目法人。项目法人根据工程的建设规模、重要性和技术复杂程度设立组织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第八条

按照《湖北省公益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省政府194号令),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文件“鄂汛办字[2010]68号”文件批复湖北省荆江分蓄洪区工程管理局(以下简称荆管局)为荆江分洪区安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履行项目法人职责。

荆管局为已组建的分洪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荆管局按项目法人管理的需要内设:工程建设科、工程管理科、工程财务科及工程建设综合办公室,设立工程建设现场管理项目部,同时将组建的机构,人员等上报省水利厅、省防办及相关部门备案。

第九条

荆管局(项目法人)的主要职责:

(一)对所承担分洪工程建设全过程负责,严格按照已批准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及实施方案)所规定的建设规模、内容和要求组织工程建设,实行目标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二)负责落实工程建设资金,编制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对分洪区安全工程项目建设投资。

制定资金使用计划,管好、用好工程投资,严格控制工程投资;

(三)负责编制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包括工程概况、规模、建设内容、工程设计批复情况、工程招标、资金落实及使用计划、施工计划),并将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上报省水利厅、省防办及相关部门审批和备案;

(四)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招标投标管理机构办理招投标有关手续,组织工程招投标工作;

(五)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程序组织工程建设,在分洪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负责工程建设外部关系的协调,为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外部条件;

(六)负责审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并签订监理、设计、设备供应和施工合同;

(七)负责在开工前办理工程质量监督等手续;

(八)负责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九)对分洪工程建设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材料综合整理、归档;

(十)负责编制上报建设情况、计划、财务、统计报表等工作;

(十一)负责组织工程中间验收,提交工程单位工程投入使用验收、竣工验收报告、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工程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十条

项目法人单位及主要负责人应当保持相对稳定,并有计划的开展业务知识培训,掌握和熟悉工程建设管理的法规,规章和各种规范、标准。

第十一条

实行项目法人负责人离职审计制度,根据质量责任终身制的原则,项目法人负责人不管在职或已离任都必须对其任职期间管理的工程质量、资金使用情况负责。

第十二条

工程建设科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荆江分蓄洪区工程建设和工程计划工作,编制荆江分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制定实施方案。

(二)负责荆江分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项目审核、编制上报工作,按批复的工程建设计划组织招标。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承办工程建设合同签订事务,现场管理过程验收,工程进度款签证支付结算,项目总结评价。

(三)负责工程计划的执行、检查、监督工作,协调监理做好工程监理和施工现场管理。

(四)负责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汇编,建立工程建设档案,参与并组织工程质量验收,会同有关科室办理工程结算。

第十三条

工程管理科的主要职责:

协助项目前期策划和经济分析,参加工程验收,负责工程移交后的运行维护管理。

第十四条

工程财务科的主要职责:

(一)建立健全项目建设资金内部管理制度,负责工程财务规范化管理。

(二)工程资金的筹措、支付、结算及工程资产的形成和项目资产移交。

(三)及时办理财务决算,做好竣工验收准备。

第十五条

工程建设综合办公室主要职责:

(一)负责审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和施工合同;

(二)负责综合协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三)负责工程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第十六条

各工程现场管理项目部职责(简称工程项目部)

协助项目前期策划,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征地、拆迁清障,协助负责项目现场施工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具体事宜,项目竣工后交付的运行维护管理。

第五章 资质管理

第十七条

承担分洪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当严格按部颁发资质标准和等级条件承担相应的任务。严禁无证和超越资质等级承担设计、施工和监理任务。

第十八条

设计单位承担设计工作的资质条件:

(一)水利行业乙级承担规定等级内的项目设计;

(二)水利行业甲级设计单位可承担分洪区内各项建设工程的设计;

(三)乙级以上公路行业设计单位可承担分蓄洪区转移道路、桥梁工程的设计;

(四)乙级以上建筑行业设计单位可承担安置房工程的设计。

第十九条

水利施工单位承担施工的资质标准: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一级企业可承担分蓄洪区内各项工程的施工;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企业及以上资质可承担二级堤防工程、小型涵闸、转移道路、桥梁工程、转移码头的施工;堤防工程专业承包二级企业(可承担资质许可范围内项目施工)。

(三)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三级及以上施工资质可承担分洪安置房改建工程的施工。

第二十条

监理单位承担监理工作的资质条件:

(一)甲级监理单位可承担分洪区内各项工程的监理;

(二)乙级监理单位可承担二级堤防工程、涵闸改建、转移道路、桥梁工程的监理;

(三)乙级房屋建筑监理单位可承担分洪安置房改建工程的监理。

第六章 招标投标管理

第二十一条

分洪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的招标投标工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湖北省水利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修订稿)》(鄂水利规)[2009]2号执行。

第二十二条

采用邀请招标的工程,项目法人应按规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实行邀请招标的应当向3个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的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的法人或者组织发出投标邀请书。

第二十三条

项目法人应对报名的投标单位资质条件、财务状况、施工经验以及投入项目的实际资源配备等情况进行审查,经资格预审合格的单位才能参与投标。

第二十四条

评标工作由项目法人或招标代理机构负责组建的评标委员会承担,评标委员会由项目法人、招标代理机构的代表和水利工程评标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的专家组成,应当为5人以上的单数,其中受聘专家不得少于2/3。

第二十五条

评标委员会应当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标准、方法,对投标书及投标单位的业绩、履约能力、技术水平、信誉等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评标结果要写出评标报告,并排序推荐三家候选中标单位。

第二十六条

中标单位确定后,项目法人应当按照《水利水电土建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的格式和内容与招标单位签定施工承包合同。

第二十七条

施工严格禁止转包和违法分包。

第二十八条

项目法人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招标投标代理机构开展招标投标工作。标底编制应当按照水利或房屋建筑工程的有关定额、市场材料价格、费用标准严格控制,不得随意压低或提高项目标价。

第七章

建设监理管理

第二十九条

分洪工程建设应实行项目监理制,对施工阶段工程质量、进度、资金使用、安全施工进行全面监理;并积极推行设计阶段监理。

第三十条

禁止监理单位无资质证书和超越资质等级规定承担建设监理任务。监理单位要根据所承担的监理任务,向施工现场派驻身体健康、专业对口并具有监理资格,能胜任实际工作的足够的监理人员,监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行监理职责,对受理工程实行全过程的监理。

第三十一条

监理工程师必须持证上岗,监理人员上岗要经过岗前培训。每个标段必须至少配各一名监理工程师,工程现场监理必须到位,在施工现场实施“旁站式”监理。监理人员不得一人同时从事2个(含2个)以上建设项目的监理。

第三十二条

分洪工程建设监理对工程质量、投资和进度进行控制,对施工合同和工程信息进行管理,协调甲、乙方的关系。

第三十三条

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因违反有关规定或造成投资失控、质量低劣、损失浪费或责任事故,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有关条款进行处理。

第八章 建设程序管理

第三十四条

项目的建设要严格执行水利基本建设的程序: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等阶段。

第三十五条

分洪工程建设严格按批准的建设内容进行,严禁计划外和概(预)算外的工程建设。

第三十六条

项目法人单位在工程项目已具备下列条件时,到相关部门办理施工许可证,经批准后,方可正式开工。

(一)前期工作各阶段文件已经按规定批准,施工详图设计可以满足主体工程施工需要 ;

(二)项目法人已建立

(三)建设资金已经落实

(四)现场施工准备和征地移民等外部条件能够满足主体工程开工需要;

(五)已组织主体工程招标投标,并择优选定施工承包单位,签定承包合同,设计、监理及设备供应合同已签订;

(六)质量监督手续已经办理;

(七)安全施工措施已经制定。

第九章 施工管理

第三十七条

项目法人按照批准的建设文件,充分发挥管理的主导作用,协调设计、监理、施工、设备供应以及地方等方面的关系,实行目标管理。项目法人与设计、监理、施工、设备供应等单位是合同关系,各方面应当严格履行合同。

(一)项目法人建立严格的现场协调或调度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设计、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从整体利益出发,认真履行合同,积极处理好工程建设各方的关系,为施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委托,按合同规定在现场从事组织、管理、协调工作,同时,监理单位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协调建设单位与设计、施工等单位之间的关系。

(三)设计单位应当按合同及时提供施工详图,并确保设计质量。按工程规模,依据工作需要派出设计代表组进驻施工现场,解决施工中出现的设计问题。施工详图经监理单位审核后交施工单位施工,设计单位应当积极采纳合理建议。

(四)施工单位必须加强管理,认真履行签订的承包合同,在施工过程中,将所编制的施工计划、技术措施及组织管理情况报项目法人。

第三十八条

项目法人安排专人负责工程建设信息工作,每季度由荆管局向省水利厅、省防办及相关部门报送工程项目建设情况。本季度的建设情况在下一季度的第一个月10日前报出。包括完成实物工程量、工程形象进度、资金到期位情况、投资完成情况、存在主要问题、建设管理情况。

第三十九条

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承包合同规定,派驻招投标合同约定的建造师全面负责现场施工管理。派出与所承担工程建设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技术、施工人员以及施工机械设备进行施工,并对施工质量、进度、安全及施工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负责。

第十章

质量管理

第四十条

分洪工程建设的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当加强对本部门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建立和完善保证工程质量的管理机制。

第四十一条

分洪工程质量由项目法人全面负责。监理、设计、施工和设备、材料供应等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程质量负责。

第四十二条

项目法人、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要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按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部第7号令)及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设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第四十三条

分洪工程项目法人、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的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质量工程负领导责任。各部门在工程现场的项目负责人对工程现场的质量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各部门的工程技术负责人对质量工作负技术责任,具体工作人员为直接负责人。

第四十四条

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工序管理,作好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记录。重要的隐蔽工程在隐蔽前,施工单位应当通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进行联检。

第四十五条

工程建设中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对施工质量不合格的单元工程或分部工程,必须返工或修补,直至验收合格。否则,监理单位不予计量和签证,项目法人不予支付工程款和验收,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一工序施工。

第四十六条

施工单位对由施工质量造成建设工程质量问题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工程负责返工、修补。

第四十七条

工程发生质量事故,施工单位应按照《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行规定》(水利部9号令)及时向监理单位、项目法人及有关部门报告,并保护好现场,接受工程质量事故调查,认真进行事故处理。

第十一章 安全管理

第四十八条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第四十九条

工程建设必须指定分管领导负责安全生产,每处施工工地必须配备专职安全员,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生产责任,自觉服从相关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检查和督查,坚决实施“一票否决权”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十条

工程建设过程中参建各方及相关人员应严格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按《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执行。

第十二章 工程验收

第五十一条

分洪建设工程完成后,及时组织验收,工程验收严格按照《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07)执行。工程竣工验收除要满足相关规程的规定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完成合同约定的全部工程内容,完成计划下达资金的工程项目;

(二)落实工程管理机构,明确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管理制度;

(三)项目法人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水利部[1995]128号)的规定,向验收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验收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部颁验收规程组织验收。

第十三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项目法人应当配合纪检部门和监督部门严格监察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工作,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执法监察,严格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第五十三条

分洪工程建设过程中因违反有关规定、管理不善、弄虚作假等,造成投资失控、质量低劣、损失浪费或者责任事故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有关规定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由荆管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湖北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4-04-15 【生效日期】2004-04-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湖北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湖北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四年四月十五日

湖北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和规范以工代赈管理,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资金效益,根据《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针对以工代赈特点和新阶段我省扶贫开发的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凡使用国家以工代赈资金的建设项目,均执行本办法。

第三条第三条 以工代赈是国家实施扶贫开发的综合性措施。通过投入资金或实物开展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组织当地群众参加劳动获取报酬,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第四条第四条 以工代赈按“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分级负责。各级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是以工代赈的主管部门,在同级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国家以工代赈方针政策,组织和协调以工代赈工作,对以工代赈项目和资金实施全过程管理。

第二章 实施范围和建设内容

第五条第五条 以工代赈实施范围主要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兼顾省定贫困地区。

第六条第六条 以工代赈主要用于贫困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一)基本农田。包括开发耕地、改造中低产田等工程建设。

(二)农田水利。农田排灌所需要的小型水利工程和渠系配套工程建设。

(三)县乡村道路。由县城或公路主干道通往乡、村的公路建设,乡村之间的连接路段建设,扶贫开发重点项目的配套公路建设,以及桥、涵等工程建设。道路建设不包括国道、省道及相关的工程建设,建设等级一般不超过四级。

(四)人畜饮水工程。解决农村贫困群众及大牲畜饮水问题所必需的小型水源工程、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

(五)小流域综合治理。通过建坝筑堤、护岸固土和造林种草等措施进行综合开发治理,改善小流域生态环境。

(六)草场。以围栏、种草、封育等措施为主进行的草场恢复和改良。

(七)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主要是为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群众的搬迁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安置地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八)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安排的其它建设内容。

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七条第七条 以工代赈计划根据中央和省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政策措施及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革的要求,按照扶贫和生态效益相结合,连片开发、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编制。

第八条第八条 省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规定要求,结合全省各贫困区域的贫困状况、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现状,以及项目前期工作进度、项目建设管理方面的因素,提出县市以工代赈计划初步分配方案,商省财政、扶贫部门研究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条第九条 县市发展改革(计划)部门负责提出本级以工代赈项目建议计划,征求同级财政、扶贫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意见并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每年1月底前上报市州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核准,抄送同级财政、扶贫部门。市州发展改革(计划)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反馈核准意见,并汇总编制本级以工代赈项目建议计划,于每年2月中旬上报省发展改革部门备案,抄送同级财 政、扶贫部门。省发展改革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反馈备案意见,并按国家规定的时间及时汇总编制全省以工代赈项目建议计划,报省人民政府同意后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十条第十条 国家以工代赈计划下达后,省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实际计划资金规模和省委、省政府交办事项等情况,对县市以工代赈计划初步分配规模作适当调整,并征求县市对项目的相应调整意见后,及时下达全省以工代赈项目计划,抄送省财政、扶贫部门,抄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各市、州、县发展改革(计划)部门在上级以工代赈项目计划下达后,分别应于15天内下达本级以工代赈项目计划,同时抄送同级财政、扶贫部门,抄报上级发展改革(计划)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以工代赈项目计划一经下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变更。如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变更的,须于计划下达之日起1个月内,报经省发展改革部门审查批准。

第四章 项目管理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以工代赈项目,参照基本建设程序组织管理。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各级发展改革(计划)部门要根据本级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做好规划内项目的前期工作,建立本级以工代赈项目库。没有纳入以工代赈项目库的,原则上不能纳入以工代赈项目建议计划申报。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除跨县区的断头公路、流域治理等以工代赈项目由市州发展改革(计划)部门审批外,其它以工代赈项目由县市发展改革(计划)部门自行审批。

以工代赈投资50万元以下的项目,项目单位应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按程序报批;以工代赈投资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下同)、100万元以下的项目,项目单位应委托相应设计单位,按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按程序报批;以工代赈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项目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或咨询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程序报批。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凡未经审批的项目,不得纳入以工代赈建议计划申报。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以工代赈建设项目,除技术复杂的工程项目外,要优先组织当地贫困群众参加建设,并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标准由各地参照农民出工获得报酬的平均水平制定,劳动报酬总规模原则上控制在各地以工代赈投资的15%以上。劳动报酬要及时发放,严禁拖欠。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以工代赈项目推行项目单位责任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管理。

县市以工代赈项目计划下达后,县市发展改革(计划)部门应与项目单位签订项目建设责任书,明确项目责任人、技术负责人及相关责任。

以工代赈项目的设计、施工、设备材料采购以及建后管护等,都要依法签订合同,明确质量要求、时限要求、履约担保和违约责任等。

以工代赈建设项目竣工后,项目单位要及时向同级发展改革(计划)、财政部门报送工程完成情况、决算报告,提出竣工验收申请,由项目审批部门及时组织竣工验收。工程竣工验收时,要对照项目实施方案或可行性研究报告逐项检查实施内容,写出竣工验收鉴定书。凡不符合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的,不予验收并责令返工直至达到要求。返工造成的损失,由相应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负责。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以工代赈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办理工程移交手续,明确管理主体,制定管理措施,落实工程使用和养护管理方案,确保项目效益持续发挥。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以工代赈重点项目,应设立简易工程标志,统一标注为“以工代赈××××工程”,以便核查、验收。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以工代赈资金由财政部门按照同级发展改革(计划)部门下达的以工代赈计划拨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以工代赈计划资金投向,滞留、挪用、挤占、抵扣以工代赈资金。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以工代赈资金一律通过财政扶贫资金专户拨付,实行专户管理、专项下达、封闭运行。省、市以工代赈资金,在同级以工代赈项目计划下达后15天内分别一次性拨付到市、县。要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要求,配套制定以工代赈资金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办法。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县市以工代赈资金推行报账制,项目单位必须实行专账管理。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县市发展改革(计划)部门应根据工程实施进度对项目单位提出的用款申请及时进行审核,对同意拨款的,开具《以工代赈建设项目拨款通知单》;对不同意拨款的,要签署明确意见。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县市财政部门应根据同级发展改革(计划)部门开具的《以工代赈建设项目拨款通知单》,对项目单位提交的报账凭证及时进行审核,对符合要求的尽快拨付资金;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在《以工代赈建设项目拨款通知单》上签署明确意见。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为及时启动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在以工代赈计划下达到县市后,县市发展改革(计划)部门可根据项目单位申请,商同级财政部门预拨30-50%的项目建设资金。预拨资金在项目竣工结算时按规定程序抵扣。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国家和省下达的以工代赈项目管理费,应用于以工代赈项目评估、计划编制、检查验收、成果宣传、档案管理、以工代赈会议经费等支出,不得挪作他用。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在以工代赈资金中另行提取项目管理费用和其它费用。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积极筹措以工代赈配套资金,落实到以工代赈建设项目,并与以工代赈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第六章 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各级发展改革(计划)部门要会同财政、扶贫、审计、稽察等部门,加强以工代赈计划执行、资金使用、工程建设和财务管理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建立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制度。如发现问题,要限期整改,及时纠正。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县市发展改革(计划)部门年底前要组织本以工代赈计划执行和资金使用的全面自查和总结,根据上各单项工程验收情况写出上项目总体评价报告,在申报以工代赈项目建议计划时一并提交市州发展改革(计划)部门。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市州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每年2月中旬前应对所辖县市上以工代赈计划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组织抽查,并对县市上报的总体评价报告进行核查,形成市州以工代赈计划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总结、总体评价报告,在申报以工代赈项目建议计划时一并提交省发展改革部门。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省发展改革部门应在每年6月底前对全省上以工代赈计划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组织抽查和重点稽察,并综合汇总各地上以工代赈计划执行情况,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以工代赈项目推行公示制。县市发展改革(计划)部门要利用新闻媒体对以工代赈项目计划予以公告,乡镇政府要利用宣传专栏对本乡镇以工代赈项目予以公告,项目单位要在工程所在地对项目建设投资情况予以张榜公布。公告中要注明上级发展改革(计划)部门举报联系单位、通讯地址和电话,以接受群众监督。

第七章 奖励和惩处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省发展改革部门要建立以工代赈管理综合考评机制,结合以工代赈检查、稽察、审计等情况,对各地以工代赈工作的组织和计划、资金、项目、工程管理等进行综合考评。要将综合考评结果通报全省,对以工代赈实施和管理工作成效突出的县市,在以工代赈计划安排中予以倾斜。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擅自改变项目计划的,按改变计划资金额,相应扣减下计划投资;对年底之前尚未将上以工代赈资金拨付至项目单位,或未完成上计划项目实施的,按未拨付资金额和未实施项目投资,相应扣减下计划两倍的投资;对挪用、挤占、抵扣以工代赈资金的,按挪用、挤占、抵扣资金额,相应扣减下计划三倍的投资。

针对上述问题,能自查自纠的,酌情予以处罚;对经省级检查发现但能及时整改到位的,按不同违规资金额减半予以处罚;对经省级检查发现又不能按期整改、问题特别严重的,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通报全省,并停止下以工代赈计划安排。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构成违规违纪的,由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及纪检监察部门追究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国家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提高生活质量,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的专项工程。为规范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根据有关法律规章、《国家计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行政主管部门,在上级发展改革委的指导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承担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管理职责。

第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 工程建设范围、搬迁对象和安置

第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范围为省内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投资计划中明确安排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范围。第五条 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为居住在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水、电、路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落后,改善基本生存发展条件投资大、施工难、效果不确定,难以就地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农户。

第六条 搬迁方式以整体集中搬迁为主,部分分散搬迁为辅,尽量采取以地域上相连的人口居住区(村、组)为单元的整体迁出方式,林区、县(市)人民政府统筹极端贫困人口同步搬迁。

第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应选择水土资源能满足搬迁贫困农户生产生活需要,公共基础设施通过必要的扶持建设能促进安置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带动搬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产业的地区。

第八条 在交通较为便利、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点集中安置,依托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探索其它符合本地实际的搬迁安置方式,对极端贫困农户可采取梯级搬迁等安置方式。

第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坚持“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统一布局、集中连片。

第十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需土地,应到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工程建设用地尽量利用荒地、闲散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可采用无偿划拨方式供给;占用耕地的,应按土地管理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第十一条 搬迁后腾出的闲散土地应及时予以整治,用于农林业发展,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二条

林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制定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包括安置用荒地、闲散地划拨、土地调整、户籍迁移、子女入学、就业培训、后续发展扶持、规费减免等方面。

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十三条 省、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本级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五年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建设计划编制依据。同时,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库。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根据国家规定和要求,组织编制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由发展改革委(局)审批。

第十四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的工作要求,组织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编制投资建议计划。林区、县(市)将建议计划报省发展改革委,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综合平衡后编制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建议计划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五条 林区、县(市)不得将同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其它扶贫搬迁工程重复申报、重复安排。第十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计划,明确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工期以及地方投资筹措方案,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在15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到林区、县(市、区)发展改革委(局),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报国家发改委备案。

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收到省发展改革委下达的计划后,及时组织优化实施方案,批复后报省、市州发展改革委备案,同时完善建设条件,抓紧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计划执行过程中,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搬迁对象、安置地点、规模、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如确需调整或变更,应按程序报批。

第四章 工程实施管理

第十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为项目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其主要责任为负责组织工程施工、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和地方投资、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第十九条 对依托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纳入城镇、中心村建设规划。第二十条 在统一规划、统一房型和房屋外立面设计的前提下,房屋建设可采用搬迁农户自主建设、乡镇集中建设等方式。道路、饮水、水利等设施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建设。

第二十一条 林区、县(市)在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过程中,要严格按项目建设管理程序规定,完善工程建设监管机制,加强工程施工监督,确保工程质量、标准、进度和施工安全。

第二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公示制。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要督促项目区乡(镇)将工程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内容、总投资及构成、搬迁农户、项目实施单位、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监督电话等主要内容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建设单位在工程实施地设置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三条 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应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实行工程进度季报制度,按规定向省和市州发展改革委报送工程进展、资金到位、农户搬迁和安置等信息报表。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工程技术管理及质量监督检验。

第二十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竣工后,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要督促项目单位在适当的地方设立各地统一设计的“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永久性标识牌;做好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工程投资,规范档案资料管理。工程具备验收条件后,由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组织验收。验收报告报省、市州发展改革委备案。省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方面进行抽验。

第二十五条 验收通过后要办理移交手续,并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持久发挥效益。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六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管理参照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实行专账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滞留、挤占和挪用,并按投资计划、财务支出预算、工程建设进度和国库集中支付规定及时拨付资金。

第二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央投资和省级投资主要用于解决搬迁户基本生产条件及必要的生活设施,具体包括:搬迁户住房、基本农田、小型水利设施、乡村道路,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不得用于生产经营中的设备购置、运输工具、加工项目、蔬菜大棚等建设项目以及土地、房屋的征用补偿费。

第二十八条 省、林区、县(市)要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地方投资,引导和帮助搬迁农户筹集部分建房资金。

第二十九条 林区、县(市)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引导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农村能源、饮水安全、道路交通、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等项目资金,在资金管理渠道不乱、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以规划为平台,以项目为依托,做好资金统筹整合工作,完善安置地公共设施。

第六章 监督与处罚

第三十条 省、市州、林区发展改革委要组织相关部门对工程进行检查、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资金到位及使用、效果等情况,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将检查情况报上级发展改革委。

第三十一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配合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的监督和审计,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对严重违反法规的行为,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考核,对不能按期完成搬迁安置工程建设任务的,省发展改革委将停止工程所在地方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计划的申报,并相应调减以工代赈建设资金。

第三十三条

各有关单位在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本办法。如违反本办法,执行计划不严肃,擅自变更建设规模、地点、内容的,视其程度分别给予批评、通报、调减所在地方工程投资计划。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解释。各地可根据本试行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五条 本试行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二〇一一年六月八日

下载湖北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试行办法(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试行办法(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编湖北省市政金杯示范工程评选办法

    附件: 湖北省市政示范工程评选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精神,进一步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责任意识,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湖北省国有粮油仓储设施管理试行办法

    湖北省国有粮油仓储设施管理试行办法 【字体:大 中 小】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切实加强国有粮油仓储设施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

    湖北省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管理办法

    湖北省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通过实施建筑节能示范工程推动全省建筑节能工作,根据《湖北省......

    湖北省低产林改造工程检查验收办法(试行)

    湖北省低产林改造工程检查验收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掌握低产林改造(以下简称低改)工程建设情况,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

    上海市住宅修缮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上海市住宅修缮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加强本市住宅修缮工程的建设管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建筑市场、加强建设......

    衢州政金奖示范工程优质工程评选办法试行

    衢州市市政金奖示范工程(优质工程)评选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促进我市市政工程质量的全面提高,在市政行业中争创名优工程,旨在评......

    黑龙江省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评价办法(试行)

    附件1: 黑龙江省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评价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国家关于加强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湖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管理试行办法

    附件1: 湖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管理试行办法为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管理,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劳社部发[2001]13号、劳办发[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