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技术规范(2016版)
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技术规范(2016版)
1范围
1.1本要求规定了居民住宅小区(以下简称小区)安全防范系统的要求,是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和验收的基本依据。
1.2本要求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单幢、多幢住宅楼、公寓楼、商住楼、别墅的安全防范系统应参照执行。1.3开放式小区按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要求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
2.1下列文件中对于本要求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要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要求。
GB 12663 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 GB 20815-2006 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
GB 50198-2011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03-2015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348-200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94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6-2007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311-2007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17565-2007 防盗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
GB/T 28181-2016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T 21741 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GB/T 31070.1-2014 楼寓对讲系统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GB/T 50314-2006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 20299-2006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 GB/T 7401 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GB/T 7946—2015 脉冲电子围栏及其安装和安全运行 GB/T 1032—2013 张力式电子围栏通用技术要求
GB/T 20271-2006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GB/T 21050-2007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交换机安全技术要求 GB/T 25724-2010 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 GA 308-2001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GA/T 72 楼寓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 GA/T 75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T 644 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
GA/T 669.1 城市监控报警系统 技术标准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GA/T 678-2007 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 GA/T 367-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 669.5-2008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第5部分: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A/T 1302-2016 停车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YD/T 1171-2001 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 YD/T 1475-2006 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
EPON ISO/IEC 14496 通用视听业务的先进视频编码(AVC)3 术语与定义
3.1 《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B/T 21741中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要求。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基本组成
4.1 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一般由周界防护、公共区域安全防范、住户安全防范及小区监控中心(安全管理系统)四部分组成。系统基本架构见图1。
5系统工程技术要求 5.1基本要求
5.1.1安全防范系统应与小区的建设综合设计、同步施工、独立验收,同时交付使用。
5.1.2小区安全防范工程程序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的规定,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要素、系统传输与布线,以及供电、防雷与接地设计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第3章的相关规定。5.1.3安全防范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和产品,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现行强制性标准和安全防范管理的要求,并经产品质量认证或国家权威部门检验、检测合格。5.1.4小区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宜同本市公安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建设相协调、配套,作为社会监控报警接入资源时,其网络接口、性能要求应符合《城市监控报警系统 技术标准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GA/T 669.1等相关标准要求。5.1.5各系统的设置、运行、故障等信息的保存时间应≥30天,以下另行有要求的以具体要求为准。5.1.6小区技防设施基本配置应符合表1的规定。
周界报警系统要求
5.2.1系统的前端应选用不易受气候、环境影响,误报率较低的周界电子围栏系统,在不宜安装周界电子围栏的地方可补充红外对射等其它技术的报警装置。脉冲式电子围栏每个防区应不大于70米,张力式电子围栏每个防区应不大于40米。
脉冲式电子围栏安装离地高度应不小于2米,电子围栏应不少于6线制,最下面一根金属导体与围墙的间距应为12CM±1CM, 底部三根金属导线相邻两根的垂直距离为12CM士1CM,其他相邻两根金属导线的垂直距离为15CM±1CM,最上面一根金属导体离墙顶或栅栏顶部的间距应不小于80CM。周界报警系统现场应有报警警示灯。电子围栏承力杆和支撑杆应固定牢固,防区内有拐角的地方应安装承力杆,承力杆应为金属材质。
5.2.2小区周界应监控覆盖,通过视频监控与报警的联动,对入侵行为进行图像确认、复核。系统的联动、图像确认、复核、记录等应符合5.3的相关规定。覆盖周界的监控每个防区应不少于一个摄像机。小区周界为河道的周界监控应有防越界报警。
5.2.3系统的防区应无盲区和死角,且应24h设防。
5.2.4小区周界与住宅相连的裙房顶层平台且高度在6m以下的,应在墙或裙房外沿顶端安装入侵探测装置。
5.2.5一般入侵探测装置的系统报警响应时间应≤2s。张力式电子围栏入侵探测装置的系统报警响应时间应≤5s。5.2.6系统报警时,小区监控中心应有声光报警信号,并应在显示屏或电子地图上准确标识报警的周界区域。联动摄像机对应区域的监控图像应在监控平台上弹出,用来显示、确认报警发生的区域状况。
5.2.7系统的其他要求应符合《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的规定。5.3视频监控系统要求 5.3.1摄像机基本要求:
1)应使用不低于1080P的数字摄像机,电梯轿厢摄像机镜头应不大于2.8mm; 2)小区出入口、机动车库车行出入口应24h彩色录像;室外摄像机应采用低照度摄像机,不允许使用红外一体机;室内摄像机可使用阵列式红外一体机; 3)小区出入口、主要通道应安装固定焦距摄像机,监控范围内的平均照度应≥50Lux,照度不足的应设置与摄像机指向一致的辅助照明光源;
4)前端数字摄像机应采用集中供电方式,应合理配置;室外及重要部位摄像机不得采用POE供电方式。其它采用POE供电的,其传输距离应不超过75米; 5)监控区域应无遮挡,室内摄像机逆光安装的,应采用宽动态摄像机; 6)固定摄像机的安装指向与监控目标形成的垂直夹角宜≤30°,与监控目标形成的水平夹角宜≤45°;
7)摄像机应采用稳定、牢固的安装支架,安装位置及高度应不易受外界干扰、破坏,且应不影响现场设备运行和人员正常活动;室外摄像机安装高度宜为2.8-4米(出入口等特殊位置除外),立杆应采用整体热镀锌防腐处理工艺,基础应采取地笼安装方式,整体应有效防止图像抖动;
8)带有云台、变焦镜头控制的摄像机,在停止云台、变焦操作2min±0.5 min后,应自动恢复至预置设定状态;
9)室外摄像机应采取有效防雷击保护措施,配置单独接电桩,前端监控设备与接地桩的连接应采用铜质线,线径不小于4mm2。
5.3.2小区出入口应设全景摄像机、行人和非机动车通道摄像机和车辆抓拍系统摄像机,全景摄像机根据出入口的实际情况确定数量,全景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应能覆盖整个出入口无死角,用于出口的全景摄像机没有条件安装在小区外部拍摄正面的可允许安装在小区内部向外。道闸车牌识别摄像机不得代替车辆抓拍系统摄像机,车辆抓拍系统摄像机必须拍摄车辆的正面图像,能看清车牌和前排司乘人员。车辆抓拍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
1)车辆抓拍系统摄像机应内置嵌入式操作系统(支持车辆抓拍、号牌识别、视频检测、连续视频流的压缩与传输),支持双码流,视频与图像分流设计; 2)抓拍方式:视频检测;夜间应采用LED补光灯;
3)连续视频流、抓拍车辆照片、识别车辆数据应传输至监控中心存储;抓拍车辆照片和识别车辆数据在本地存储时间应不少于1年,监控中心专用设备硬盘容量不得低于2T;
4)机动车辆捕获率应不低于95%,识别正确率应不低于90%;
5)小区出入口车辆抓拍设备应在监控中心提供至少1个以太网接口,并实现数据上传至公安管理部门平台;
6)小区出入口车辆抓拍设备的名称、编号由相对应的公安管理部门平台统一定义并分配;
7)系统应能对通过小区出入口的每一辆车自动采集号牌及车辆特征信息,并记录车辆和驾驶员等关联的图片信息,时间、地点、方向等动态信息应叠加在相应的图片上,车辆抓拍图片应以JPEG格式存储;
8)上传数据至少包含过车记录编号、前端平台/设备所在小区编号、前端设备id号、过车时间、车道号(如1、2、3„)、车辆行驶方向、车头车牌号码、车辆抓拍图片;
9)车辆的抓拍数据,苏州市区范围原则上与苏州市公安局联网平台进行联网对接,各县级市和吴江区范围与所属公安局联网平台进行联网对接; 10)详细数据接口应满足《苏州市车辆抓拍数据接入规范》。
5.3.3建筑物所有出入口(含楼梯出入口)摄像机安装方向应拍摄出行人员正面图像。
5.3.4设于小区内的地下停车库机动车辆出入口全景摄像机朝向应一致向内。车库出入口各个车道的摄像机应拍摄车辆的正面图像且带宽动态强光抑制功能。5.3.5电梯轿厢的摄像机应安装在电梯轿厢门体上方一侧的顶部或操作面板上方,且应配置楼层显示器。
5.3.6视频监控图像应符合以下要求:
1)实时监视图像和回放图像质量按五级损伤制评定,应不低于4分(级); 2)小区周界的视频图像应清晰显示人员的行为特征;
3)小区出入口行人和非机动车通道摄像机的视频图像应清晰地显示进出人员面部特征,且进出人员的面部有效画面宜≥显示画面的1/60,车道摄像机画面应覆盖整个车道,能清楚拍摄车身、车牌和前排司乘人员;
4)小区内地下停车库车辆出入口车道摄像机的视频图像应能清楚拍摄车辆前身、车牌和前排司乘人员,全景摄像机应能清楚拍摄走进(出)人员的体貌特征; 5)地下停车库与小区地面及住宅楼相通的人行出入口、地下非机动车停车库与地面相通的出入口、住宅楼出入口,以及小区商铺、会所与外界相通的出入口等处视频图像,应清晰地显示进出人员面部特征;
6)地面车辆集中停放区、地下机动车停车库主要通道、主要道路交叉路口、小区主要通道的视频图像,应清晰显示过往人员的行为特征和机动车的行驶情况。5.3.7视频监控与报警联动的系统,当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时,监控中心的图像显示设备应能联动切换出与报警区域相关的视频图像,并全屏显示。其联动响应时间应≤2s。
5.3.8网络传输应满足以下要求:
1)监控系统应采用数据结构独立的专用网络(允许采用VLAN的独立网段),不应与其他弱电系统共用一个网段;
2)网络传输系统接入端口设计应考虑适当的冗余(一般实用端口不超过交换机总端口数的70%),便于摄像机点位变化以及系统的扩容;
3)网络交换机应达到线速标准、无阻塞,产品标称交换能力应大于设备上所有类型各个接口的带宽总和的2倍(全双工);
4)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网络系统应尽量减少网络交换层,交换层不应超过三级,不得采用桌面型网络交换设备,室外设备箱交换机应使用工业级交换机;
5)一级交换机每个接入端口带宽应≥100M,一级交换机设计宜不超过24口交换机为主,千兆以太网端口应不少于1个,一级交换机之间不应存在级联和堆叠;二级交换机每个接入端口带宽应≥1000M,支持命令式(SNMP)网络管理功能,支持网络风暴抑制,支持VLAN划分;三级交换机除满足二级交换机的性能指标外,还应根据系统规模另行专业设计; 6)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主干带宽设计应能满足前端设备接入监控中心、用户终端接入监控中心的带宽要求并留有余量。所有传输节点实用带宽应≤传输带宽的45%;
7)交换机的基本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一级交换机(24口交换机为例)1)交换容量应≥19.2Gbps; 2)包转发率应≥6.5Mpps。b)二级交换机(24口交换机为例)1)交换容量应≥192Gbps; 2)包转发率应≥36Mpps。
5.3.9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相邻两个交换层之间互联的IP有线网络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时延应≤400ms; 2)时延抖动应≤50ms; 3)丢包率应≤1*10-3。
5.3.10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经由有线传输时,信息延迟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前端设备与监控中心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应≤2s;
2)前端设备与用户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应≤4s; 3 视频报警联动响应时间应≤4s。
5.3.11视频图像应有日期、时间、监视画面位置等的字符叠加显示功能,字符叠加应不影响对图像的监视和记录回放效果。
5.3.12监控系统显示设备数量的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1~128路监控图像配置不小于1:8的显示设备; 2)129~256路监控图像配置不小于1:10的显示设备; 3)257~384路监控图像配置不小于1:12的显示设备; 4)385路以上监控图像配置不小于32台的显示设备。
屏幕墙必须至少使用1台42寸以上大屏幕显示设备,其余42寸以上大屏幕显示设备每台可以按4个显示设备来计算数量
5.3.13监控系统相关设备的接口协议应满足《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2016的要求,系统应提供开放的控制接口及二次开发的软件接口。
5.3.14监控系统大于64路图像的应配置屏幕墙和监控管理主机,统一对监控图像进行管理。
5.3.15所有摄像机图像应进行24h全天候记录,保存帧速应≥25 帧/秒,保存时间应≥30天。存储码流H.265编码不得低于2M,H.264编码不得低于4M。5.3.16屏幕墙单台设备屏幕分辨率不得低于1920*1080。系统解码器设备、显示终端的分辨率指标应与前端摄像机的分辨率相适应。
5.3.17操控席与显示设备之间应保持合理距离;对其中重点图像进行固定监视或切换监视。
5.3.18录像设备应具有视频丢失、网络掉线、硬盘错误等报警提示功能。5.3.19系统宜采用人脸抓拍摄像机等智能化视频分析处理技术,具有虚拟警戒、目标检测、行为分析、视频远程诊断、快速图像检索等功能。避难层入口摄像机应有越界报警功能。
5.3.20所有存储图像资料,应不经转换即可用通用视频播放软件播放。5.3.21系统应提供开放的控制接口及二次开发的软件接口。
5.3.22系统其他要求应符合《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的规定。5.4车辆管理系统要求
5.4.1系统应重点对小区出入口、停车库(场)出入口及其车辆通行道口实施控制、监视、行车信号指示、停车管理及车辆防盗等综合管理。
5.4.2小区出入口、地下机动车停车库出入口宜安装防冲撞道闸,并应有清晰的警示标志。道闸应具有防止由于误操作造成伤人、砸车等事故发生的安全措施。5.4.3对小区内非机动车集中存放区宜封闭管理。
5.4.4直通小区红线外的地库出入口应参照小区出入口要求设置。
5.4.5系统安装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第六章相关规定。5.5门禁控制系统要求
5.5.1单元所有配置门禁的通道门,应安装闭门器或地弹簧门90度限位装置,以保证单元门有效关闭。
5.5.2门禁控制系统应根据小区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按不同的通行对象及其准入级别进行控制与管理,对人员逃生疏散口的识别控制应符合《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第9.0.1条第2款的相关规定。5.5.3门禁控制器,磁力锁应设置在受控门以内,防拆防破坏。
5.5.4门禁控制系统应具有江苏省居住证、IC卡开门功能,宜支持二维码识别、活体指纹识别等多种新技术开门,禁止采用ID卡、数字密码按键等方式开门。系统平台应具有多级管理权限,所有操作记录应保存1年以上。门禁控制系统应与(可视)对讲系统建立统一的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并与公安部门联网平台进行对接。
5.5.5使用二维码识别方式开门的,二维码有效使用时间应在10分钟以内,只能使用1次,重复使用无效;在无网络信号环境下也可扫码开门。
5.5.6监控中心应有门禁综合管理平台,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应符合以下要求: 1)楼栋各出入口单元梯口机和门禁机的刷卡事件应传输至监控中心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存储;本地存储时间应不少于1年,本地硬盘容量不得低于1T; 2)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应能对进出楼栋各出入口单元梯口机和门禁机的每一次刷卡事件进行记录,并能对事件数据进行查询和调取;
3)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应在监控中心提供至少1个以太网接口,并实现数据通过互联网上传至公安管理部门平台;
4)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各设备的名称、编号由相对应的公安管理部门平台统一定义并分配;
5)上传数据至少包含记录编号、前端平台/设备所在小区编号、前端设备id号、刷卡事件发生位置、事件类型、发生时间、卡号、刷卡人所在房号、刷卡人姓名、刷卡人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数据在本地存储时间不少于30天。
6)门禁刷卡事件的数据,苏州市区范围原则上与苏州市公安局联网平台进行联网对接,各县级市和吴江区范围与所属公安局联网平台进行联网对接; 7)详细数据接口应满足《苏州市智能视频门禁系统建设规范》。
5.5.6系统其它要求应符合《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楼寓对讲系统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GB/T 31070.1-2014的规定。5.6楼寓(可视)对讲系统要求
5.6.1小区出入口的区口机、楼栋出入口的单元梯口机与监控中心管理中心机的传输方式为网络型(有线或无线网络),系统采用无线网络传输应具备断网报警功能,楼栋出入口的单元梯口机在断网状态下应具备正常门禁功能。
5.6.2小区出入口的区口机应能正确选呼小区内各住户室内机和管理中心机,并应听到回铃声。
5.6.3楼栋出入口和地下机动车、非机动车车库与住宅楼相通的出入口的单元梯口机应能正确选呼该单元内任一住户室内机和管理中心机,并应听到回铃声; 5.6.4单元梯口机集成门禁系统应具有江苏省居住证、IC卡开门功能,宜支持二维码识别、活体指纹识别等多种技术开门。单元梯口机禁止采用ID卡、数字密码按键等方式开门。
5.6.5楼栋出入口的单元梯口机宜具备锁控功能,并能在管理中心机实现单元门的开关状态提醒;其安装不应暴露在风雨中,若无法避免,则需加装防雨罩,摄像机镜头不应面对直射阳光或有遮挡物。
5.6.6室内机应具有控制实现开锁功能;应能正确呼叫管理中心机,并应听到回铃声。
5.6.6.1全数字可视对讲系统(物联网)室内机(信息终端)人机界面一级菜单应显示可视对讲模块,应具备自动恢复、自动重启功能(看门狗功能),音视频通话应具备加密功能。
5.6.6.2全数字可视对讲系统可使用无线网络型终端设备,应至少设置1台对讲室内机,必须具备双向对讲及锁控功能。
5.6.7别墅和复式住宅内的室内机应至少有1个具备可视对讲功能,其他每层都应有对讲分机(不直接通向户外公共区域的地下室除外)。
5.6.8楼寓(可视)对讲系统的通话语音应清晰,图像应能清晰显示人员的面部特征,开锁功能应正常,提示信息应可靠、及时、准确。
5.6.9楼寓可视对讲系统的梯口机宜具有访客图像及抓拍图片的记录、回放功能,图像记录存储设备的容量宜≥4G, 梯口机应具备防拆报警功能。
5.6.10管理中心应有管理中心机,使用电脑加软件方式实现管理中心机功能的,应双机热备。管理中心机应能与小区出入口的区口机、单元门口的单元梯口机、住户室内机之间进行双向选呼和通话,通话语音清晰,不应出现振鸣(啸叫)现象。系统平台应具有多级管理权限。5.6.11每台管理中心机管控的住户数应≤500户,应避免音(视)频信号堵塞。5.6.12管理中心机应有访客信息(访客呼叫、住户应答等)的记录和查询功能,以及异常信息(系统停电、门锁故障时间等)的声光显示、记录和查询功能,楼寓电控防盗门开启状态的持续时间≥120s时宜有报警功能。信息内容应包括各类事件日期、时间、楼栋门牌号等。
5.6.13系统其它要求应符合《楼寓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GA/T72、《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GA/T678-2007的规定。5.7住户报警系统要求
5.7.1系统配置应符合表1要求。
5.7.2系统应符合《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的规定。5.7.3紧急报警(求助)装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人工启动后能立即发出紧急报警(求助)信号;
2)应在客厅、主卧室的隐蔽、可靠、便于操作部位安装,宜在卫生间预留安装位置,复式及别墅住宅每层楼面都应有紧急报警按钮;
3)具有防误触发措施,触发报警后能自锁,复位需采用人工操作方式。5.7.4报警控制器除符合《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能接收入侵探测器和紧急报警(求助)装置发出的报警及故障信号,具有按时间、区域部位独立布防和撤防、外出与进入延迟的编程和设置等功能; 2)防区数应满足前端设备设置的需求; 3)报警控制器应与小区监控中心联网。
5.7.5监控中心报警控制管理主机应符合以下要求:
1)有编程和联网功能,系统应留有与属地区域性安全防范报警网络的联网接口; 2)具有显示、存储住户报警控制器发送的报警、布撤防、求助、故障、自检等信息,以及声光报警、打印、统计、巡检、查询和记录报警发生的日期、时间、地点、报警种类等各种信息的功能;
3)支持多路报警接入,具备同时处理多处或多种类型报警的功能; 4)有密码操作保护和用户分级管理的功能;
5)能至少存储30天报警信息,并能独立稳定工作的嵌入式系统; 6)配置备用电源,备用电源应满足正常工作8h; 7)接警(总线制)响应时间≤2s。
5.7.6入侵探测器的选用和安装应确保对非法入侵行为能及时发出报警响应,探测范围应有效覆盖住宅与外界相通的门、窗等区域,同时应避免或减少因室内人员正常活动而引起误报的情况发生。5.7.7报警防区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每户的每个卧室、客厅(起居室)、书房等区域宜分别独立设置报警防区; 2)与别墅住宅相通的私家车库应独立设置报警防区;
3)住宅内相邻且同一层面的厨房、卫生间等可共用一个报警防区; 4)紧急报警(求助)装置可共用一个报警防区,但串接数≤4个; 5)住宅内的防盗报警控制器、操作键盘应设置在防区内。5.7.8住宅内入侵探测器报警信号宜采用有线方式传输。5.7.9 紧急报警信号应采用有线方式传输。
5.7.10住宅与监控中心的报警联网信号应采用专线方式传输,如报警联网信号采用以太网传输,则室外线路信号宜采用光纤传输。
5.7.11防盗报警控制器操作键盘宜安装在便于操作的部位。在前端入侵探测器满足基本配置要求的前提下,别墅、复式住宅每户各层(含与入户车库相通的地下室)应增加防盗报警控制器操作键盘。
5.7.12当住宅内选用含有楼寓(可视)对讲设备的报警控制器操作键盘时,应保证报警信号优先。不能做到报警信号优先和防区设置要求的,应加装独立防盗报警主机控制器。其报警部分应符合《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2663 的要求,楼寓(可视)对讲部分应符合《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A/T 72和《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GA/T678-2007附录A的要求。5.8电子巡查系统要求
5.8.1电子巡查系统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在小区的重要部位及巡查路线上设置巡查点,巡查钮或读卡器设置应牢固; 2)巡查路线、时间应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和修改;
3)能通过电脑查阅、打印各巡查人员的到位时间,具有对巡查时间、地点、人员和顺序等数据的显示、归档、查询和打印等功能; 4)具有巡查违规记录提示。5.8.2采集器数量配置数应≥2。
5.8.3系统其他要求应符合《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GA/T644的规定。5.9监控中心要求
5.9.1小区监控中心不应设置在地下室,安防专用面积应大于30m2,户型宜为长方形。大型住宅小区应根据设备数量、安装要求、预留空间及值班操作、维修、生活等需求,确定住宅小区监控中心面积。
5.9.2监控中心与门卫值班室合用的,应设有防盗安全门与门卫值班室相隔离。5.9.3监控中心应配备有线、无线通信联络设备和消防设备;
5.9.4监控中心应开通不低于20M速率的专线网络或互联网并预付不少于2年的费用。
5.9.5监控中心应统一配置一台时钟同步设备,对所有系统主要设备进行时钟同步。
5.9.6监控中心应配置不间断电源,市电中断时应满足主要设备正常工作2h。5.9.7监控中心的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的终端接口及通信协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可与上一级管理系统进行更高一级的集成。
5.9.8监控中心室内应具有良好的通风环境,工作区域照明应≥200Lux,应设置空调设施。
5.9.9监控中心设备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各设备在机房内的布置应符合“强弱电分排布放、系统设备各自集中、同类型机架集中”的原则;
2)机柜(架)设备排列与安放应便于维护和操作,各系统的设计装机容量应留有适当的扩展冗余,机柜(架)排列和间距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中3.13.10、3.13.11的相关规定,且安装的设备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散热措施。
5.9.10机房布线应符合以下要求: 1)便于各类管线的引入;
2)管线宜敷设在吊顶内、地板下或墙内,并应采用金属管、槽防护; 3)金属护套电缆引入监控中心前,应先作接地处理后引入; 4)监控中心的线缆应系统配线整齐,线端应压接线号标识;
5)机房内应设置接地汇流环或汇集排做等电位连接,设备、机柜与等电位连接应采用铜质线,其截面积应≥16mm2,汇流环或汇集排截面积应≥35mm2。5.9.11监控中心其他要求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的规定。5.10系统管网和配线设备要求
5.10.1系统管槽、线缆敷设和设备安装,应符合《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15中的相关规定。
5.10.2由安防中继箱/中继间至各住宅安防控制箱的管线,多层建筑宜采用暗管敷设,高层建筑宜采用竖向缆线明装在弱电井内、水平缆线暗管敷设相结合的方式。
5.10.3中继箱/中继间应便于维修操作并有防撬的实体防护装置。5.11防雷与接地
5.11.1安装于建筑物外的技防设施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的要求设置避雷保护装置。
5.11.2安装于建筑物内的技防设施,其防雷应采用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的原则,并应符合《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的要求。5.11.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电源线、信号线经过不同防雷区的界面处,应安装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接地端和防雷接地装置应做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应采用铜质线,其截面积应≥16mm2。
5.11.4监控中心的接地宜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其接地电阻应≤1Ω;采用单独接地时,其室外接地极应远离本建筑的防雷和电气接地网,其接地电阻应≤4Ω。5.12实体防护装置
5.12.1小区设有周界实体防护设施的,应沿小区周界封闭设置,其建筑结构设计应为周界入侵探测装置安装达到规定要求提供必要条件。
5.12.2楼栋出入口电控防盗门宜符合《楼寓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GA/T 72及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
5.12.3一层、连通商铺顶住宅、别墅应设内置式防护窗或高强度防护玻璃。每户住宅应设分户防盗安全门。5.12.4楼栋单元一层至二层可开启外窗应做限位或实体防护。
5.12.5与外界相通用于商铺、会所等功能的建筑物(包括裙房),其与小区相通的窗户应做限位或实体防护。
6、系统建设资金要求及评审、检验、验收与使用、维护、保养
6.1、建设资金是居民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质量的重要保证。根据建设部《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及其他相关要求,新建居民住宅小区资金投入按照小区总建筑面积核算,一星级每平方米应不低于30元、二星级每平方米应不低于35元、三星级每平方米应不低于40元,独体、联排别墅小区每平方米应不低于45元。经济实用房、廉租房、动迁房类的小区应不低于一星级的建设资金要求。
第二篇:淮安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关于印发《淮安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
字体:大 中 小
淮安市公安局(通知)
淮公文[2012]100号
关于印发《淮安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
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
各县公安局、分局、市局相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市城镇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提高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公安局、市规划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淮安市住宅小区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淮综治办[2011]79号)文件精神,市局制定了《淮安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迅速与综治、住建、规划部门
联系,按要求做好本地居民住宅小区的安全防范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特此通知。
淮安市公安局(印)二〇一二年三月一日
主题词:安全防范
居民住宅
▲技术规范
通知
抄 送:市委、市政府、省公安厅
市综治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
淮安市公安局办公室
共印:100份
淮安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试行)
一、总则
1.1 为规范本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的设计、建设、检测和验收,提高安全防范工程的质量,保护公民人身及国家、集体、个人财产安全,特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范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单幢(多幢)独立住宅楼的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已建小区、住宅楼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应参照本标准执行。1.3本规范规定了居民住宅小区(以下简称小区)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的要求,是小区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设计、施工和检测、验收的基本依据。
1.4 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应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可扩充性和使用便捷性,做到技术先进,效能明显,实用可靠。
1.5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建设必须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并达到规定的功能标准。
1.6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建设,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及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建设必须遵循以下技术规范或标准,并不得低于以下技术规范或标准。相关规范或标准版本升级或修改的,按照升级修改后的规范或标准执行。2.1 GB10408-2000《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 2.2 GB 12663《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 2.3 GB 20815-2006《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 2.4 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2.5 GB 50198-1994《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2.6 GB 50303《建设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7 GB 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2.8 GB 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2.9 GB 50394《入侵报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2.10 GB 5039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2.11 GB 50396-2007《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2.12 GB/T 21741《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2.13 GA/T 72《楼寓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 2.14 GA/T 75《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2.15 GA/T 36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2.16 GA/T 644《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
2.17 GA/T 669.1《城市监控报警系统
技术标准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2.18 GA/T 678-2007《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
三、相关术语与定义 3.1封闭式住宅小区
封闭式住宅小区是指有围墙、栅栏、河道等固定封闭周界的居民住宅小区。3.2非封闭式住宅小区
非封闭式住宅小区是指没有固定封闭周界的居民住宅小区或住宅楼。单幢(多幢)独立住宅楼纳入非封闭式住宅小区管理。
3.3其它术语参照GB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等国家相关规范和要求。
四、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基本组成
4.1 小区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应由周界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室内报警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实体防护装置以及小区监控中心等组成。
4.2出入口控制系统由楼寓(可视)对讲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及门禁控制等系统组成。
五、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要求 部
位 防护措施 配置要求
封闭式 非封闭式
周界 周界报警系统 强制 推荐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强制 强制
小区出入口 门禁控制系统 推荐 推荐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强制 强制
公共区域 区域内(小区周界、楼宇周围、停车库、水箱、水泵、配电房等)电子巡查系统 强制 强制
小区主要通道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强制 强制
楼宇出入口 强制 强制
电梯轿厢 强制 强制
底层电梯厅 推荐 推荐
停车区(车库)强制 强制
重要部位或区域 强制 强制
停车场(库)出入口 标清视频监控 强制 强制
高清视频监控 推荐 推荐
停车场管理系统(图像对比)推荐 推荐
家庭 单元防护门 联网访客对讲系统 强制 强制
联网访客可视对讲系统 推荐 推荐
住户内 一层、二层及顶层(门、窗、阳台等处)住宅报警系统 推荐 推荐
室内客厅、卧室、厨房等处 紧急报警装置、平安E家等 推荐 推荐
可燃气体泄漏报警装置 推荐 推荐
监控中心 防护窗(一层)强制 强制
门禁、防盗门 强制 强制 紧急报警装置 推荐 推荐
接处警通信、联网接口 强制 强制
监控报警联网控制平台 推荐 推荐
六、技术要求 6.1基本要求
6.1.1小区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程序应符合GA/T75的规定,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要素、系统传输与布线,以及供电、防雷与接地设计应符合GB50348—2004相关规定。6.1.2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和产品,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现行强制性标准和安全防范管理的要求,并经安全认证、生产登记批准或型式检验合格。
6.1.3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设计宜同本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建设相协调、配套,作为社会监控报警接入资源时,其网络接口、性能要求应符合GA/T 669.1等相关标准要求。6.2周界报警系统要求
6.2.1系统的前端应选用不易受气候、环境影响,误报率较低的入侵探测装置。
6.2.2当系统的前端选用无物理阻挡作用的入侵探测装置时,应安装摄像机,通过视频监控与报警的联动,对入侵行为进行图像确认、复核。系统的联动、图像确认、复核、记录等应符合相关规定。
6.2.3系统的防区应无盲区和死角,且应24小时设防。6.2.4系统的防区划分,应有利于报警时准确定位。
6.2.5监控中心通过显示屏、报警控制器或电子地图等能准确识别报警区域。
6.2.6 一般入侵探测装置的系统报警响应时间应≤2s,张力式电子围栏入侵探测装置的系统报警响应时间应≤5s。
6.2.7监控中心在收到警情时能同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具有记录功能。
6.2.8 入侵探测器的探测距离应以100m以内为宜。周界入侵探测器在安装时,应充分考虑气候对有效探测距离的影响,实际使用距离不超过产品有效探测距离的70%。6.2.9周界报警系统其他要求应符合GB10408-2000《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 50394《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等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
6.3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要求 6.3.1摄像机安装基本要求:
1)出入口、通道应安装枪式摄像机,建议安装高清枪式摄像机,条件允许情况下对小区车辆出入口安装车牌自动识别比对系统;小区内大范围监控区域的摄像机要使用高速球机或者带云台的枪机。
2)监控区域应无盲区,摄像机的镜头指向与被监控目标应为最佳监控角度,并应避免或减少图像出现逆光现象。
3)摄像机工作时,要确保监控范围内的光照度(正常平均光照度应≥50Lx),应设置与摄像机指向一致的辅助照明光源,也可采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红外摄像机。
4)摄像机应采用稳定、牢固的安装支架,高度适中,安装位置及应不易受外界干扰、损伤,且应不影响现场设备运行和人员正常活动。
5)高速球机、带有云台、变焦镜头控制的枪式摄像机,在停止转动、变焦操作后,应在2分钟内自动恢复至预置设定状态。
6)室外摄像机应采取有效防雷击保护措施。6.3.2 视频监控图像应符合以下要求:
1)小区周界的视频图像应清晰显示人员的行为特征。2)小区出入口的视频图像应清晰地显示进出人员面部特征、机动车牌号。
3)小区内的地下停车库车辆出入口的视频图像应清晰地显示进出的机动车牌号和走进(出)人员的体貌特征。
4)地下停车库与小区地面及住宅楼相通的人行出入口、地下非机动车停车库与地面相通的出入口、住宅楼出入口,以及小区商铺、值班室等与外界相通的出入口等处视频图像,应清晰地显示进出人员面部特征。
5)地面机动车集中停放区、地下机动车停车库主要通道、别墅区域机动车主要道路交叉路口、小区主要通道的视频图像,应清晰显示过往人员的行为特征和机动车的行驶情况。6.3.3摄像机在标准照度下,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图像质量主观评价不低于GB 50198-1994规定的评分等级4级的要求。系统显示水平分辨率彩色应≥450TVL,黑白应≥540TVL。6.3.4系统应能在监控中心显示监视图像,视频图像应有日期、时间、监视画面位置等的字符叠加显示功能,字符叠加应不影响对图像的监视和记录回放效果。系统应能自动或手动切换图像,遥控云台及镜头。
6.3.5 系统应配置硬盘录像机等数字录像设备,每路录像资源应不低于每秒25帧,录像清晰度不低于4CIF,推荐采用D1格式记录,录像记录保存时间不低于30天。
6.3.6系统应具备视频监控与报警联动功能,当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时,监控中心的图像显示设备应能联动切换出与报警区域相关的视频图像。
6.3.7图象显示设备可单屏多画面显示,每台最多显示16路监控图像,超过16路图像时应配置新的显示设备。对重点图像(例如出入口)进行固定监视或切换监视。6.3.8系统其他要求应符合GB50198《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9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和GA/T36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的规定。6.4出入口控制系统要求
6.4.1楼寓(可视)对讲系统要求:
1)楼栋口管理主机能正确选呼对应楼栋的任一对讲分机,并能听到回铃声。
2)选呼后,能实施住宅小区楼栋口(出入口)与住户对讲或可视对讲,并且语音(图像)清晰。3)通过对讲分机可实施电控开锁,提示信息应可靠、及时、准确。4)可利用密码、钥匙或感应卡开启防盗门锁。
5)电控防盗门必须采用静音处理,不得影响底层住户的生活;楼宇对讲系统振铃声不得影响相邻住户。
6)别墅住宅内的室内对讲分机应至少有1个具备可视对讲功能。
7)建议采用联网型访客对讲系统,管理主机应能与楼栋口的管理主机、住户对讲分机之间进行双向选呼和通话。
8)管理主机应有访客信息(访客呼叫、住户应答等)的记录和查询功能,以及异常信息(系统停电、门锁故障时间等)的显示、记录和查询功能。信息内容应包括各类事件日期、时间、楼栋门牌号等。
9)每台管理主机管控的住户数应≤500,以避免音(视)频信号堵塞。10)当发生火警时,(单元门口的)防盗门锁应能打开。11)建议配置不小于8小时的不间断电源。6.4.2 门禁控制系统要求: 1)系统具备时段管理功能,具有常开、常闭等多种功能属性。2)系统能够采集、存储、查询、删除大量事件记录和工作日志。
3)系统支持I/O扩展报警输入输出功能,适用其他相关智能控制系统,通过网络实现远程监控出入口和信息共享。
4)门禁控制器应设置在受控门以内。5)门禁控制系统应根据小区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按不同的通行对象及其准入级别进行控制与管理。
6.4.3小区出入口、地下机动车停车库出入口宜安装防冲撞道闸,并应有清晰的警示标志。道闸应有防止由于误操作造成伤人、砸车等事故发生的安全措施。
6.4.4系统其它要求应符合GA/T72《楼寓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GA/T678《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GB50396-2007《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6.5住户室内报警系统要求
6.5.1住户报警系统由入侵探测器、紧急报警(求助)装置、防盗报警控制器、监控中心报警控制主机和传输网络组成。当住宅内安装的各类入侵探测器探测到警情或按下紧急报警(求助)按钮时,监控中心报警控制主机应准确显示警情发生的住户名称、地址、日期、时间及报警类型。
6.5.2入侵探测器的选用和安装应确保对非法入侵行为及时发出报警响应,探测范围应有效覆盖住宅与外界相通的门、窗等区域,同时应避免或减少因室内人员正常活动而引起误报的情况发生。
6.5.3住宅内入侵探测器报警信号可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6.5.4紧急报警(求助)按钮
1)人工启动后能立即发出紧急报警(求助)信号。2)安装在隐蔽可靠,便于操作的部位。
3)应有防误触发措施,触发报警后能自锁,复位需采用人工操作方式。6.5.5紧急报警信号应采用有线方式传输。6.5.6防盗报警控制器
1)应能接收入侵探测器发出的报警信号,具有按时间、区域部位任意布防和撤防、外出与进入延迟的编辑和设置,以及自检、防破坏、声光报警(报警时住宅内应有警笛或音乐报警声,且警笛、音乐报警声音量可调)的功能。2)防盗报警控制器与监控中心应有联网功能。6.5.7系统应在监控中心配置报警控制主机,能监视和记录入网用户向中心发送的各种信息;系统应配置能与报警显示同步的终端图形显示装置,能实时弹出和显示发生警情的区域、住户名称及报警类型;系统应具备与二级以上的接处警中心联网的功能,能同时向两个以上的报警控制中心发送报警信息、布撤防信息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6.5.8监控中心报警控制系统应该具有如下功能
1)应有编程和联网功能,系统应采用与公安机关接处警中心系统相适应的通讯协议,留有与公安机关接处警中心联网的接口。
2)应具有显示、存储住户报警控制器发送的报警、布撤防、求助、故障、自检,以及声光报警、打印、统计、巡检、查询和记录报警发生的日期、时间、地址、报警原因等各种信息的功能。
3)应支持多路报警接入,具备同时处理多处或多种类型报警的功能。4)应有密码操作保护功能和用户分级管理的功能。5)应能至少存储30天报警信息。
6)应配置备用电源。备用电源应满足正常工作24小时的需要。
6.5.9 系统其他要求应符合GB/50394《入侵报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6.6电子巡查系统要求
6.6.1电子巡查系统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在小区重要部位及巡查路线上安装巡查点。2)实现巡查路线、时间的设定和修改。3)中心可查阅、打印各巡查人员的到位时间。4)巡查违规记录提示。
6.6.2系统其他要求应符合GA/T644《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的规定。6.7监控中心要求
6.7.1 监控中心宜设在小区地理位置的中心,应避开噪声、污染、振动和电磁场干扰,应具有良好的通风环境,宜设置空调设施。可与住宅小区管理中心合建, 但宜独立设置,使用面积应根据设备容量确定,一般大于等于20平方米。
6.7.2监控中心设在一层时,应设内置式防护窗(或防护玻璃)及防盗门。
6.7.3 各安防子系统可单独设置,但由监控中心集中管理,统一接收、处理各子系统的信息。6.7.4监控中心的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的终端接口及通信协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可与上一级管理系统进行更高一级的联网集成。
6.7.5 应配置可靠的有线通信工具,并配有有线电话和无线对讲机,发生警情时,能及时向接处警中心报警。
6.7.6 监控中心宜由两路电源供电,并在末端自动切换,供电容量应按实际用电负荷的1.5倍确定。
6.7.7监控中心设备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各设备在机房内的布置应符合“强弱电分排布放、系统设备各自集中、同类型机架集中”的原则。
2)机柜(架)设备排列与安放应便于维护和操作,各系统的设计装机容量应留有适当的扩展冗余,且安装的设备具有良好的通风散热措施。6.7.8 机房布线应符合以下要求:
1)管线宜敷设在吊顶桥架内、地板下,并应采用金属管、槽防护。
2)系统从电缆桥架或预埋管道进入监控中心的电缆和电线应保证配线整齐,线端应压接线号标识。
3)金属护套电缆引入监控中心前,应先作接地处理后引入。
6.7.9 监控中心其他要求应符合GB 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6.8系统管网和配线设备要求
6.8.1系统管槽、线缆敷设和设备安装,应符合GB50303《建设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的相关规定。
6.8.2由安防中继控制箱至各栋住宅安防控制箱的管线,多层建筑宜采用暗管敷设,高层建筑宜采用竖向缆线明装在弱电井内、水平缆线暗管敷设相结合的方式。
6.8.3中继控制箱及住宅安防控制箱应便于维修操作并有防撬的实体防护装置。6.9防雷与接地
6.9.1安装于建筑物外的技防设施应按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设置避雷保护装置。
6.9.2安装于建筑物内的技防设施,其防雷应采用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的原则,并应符合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的要求。
6.9.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电源线、信号线经过不同防雷区的界面处,宜安装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接地端和防雷接地装置应做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应采用铜质线,其截面积应≥16mm2。
6.9.4监控中心的接地宜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其接地电阻应≤1Ω;采用单独接地时,其室外接地极应远离本建筑的防雷和电气接地网,其接地电阻应≤4Ω。6.10实体防护装置
6.10.1小区设有周界实体防护设施的,应沿小区周界封闭设置。周界高度应≥200cm,上沿宜平直。其建筑结构设计应为周界入侵探测装置安装达到规定要求提供必要条件。
6.10.2楼栋出入口电控防盗门应符合GA/T 72《楼寓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
七、系统评审、施工、检验、验收与使用保养
7.1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应按《淮安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及GA/T75《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等规定进行技术方案评审并合格。7.2 施工
7.2.1安全防范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负责,设计、实施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工程建设现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监理单位应加强过程控制和质量检查,确保工程质量。
7.2.2安全防范系统的施工应按已批准的设计文件进行,实施过程中如有修改,应经原设计单位同意,主管部门批准,方可进行。
7.2.3 施工过程中所用的设备、器材的采购、运输和保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对产品有特殊要求时,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
7.2.4 其它执行《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第6章要求进行。
7.3 小区安全防范系统经修改完善设计、安装调试、试运行、初验合格后,应根据GB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第7章要求进行系统检测。检测合格后,应根据GB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第8章要求进行系统验收,验收通过后方可正式交付使用。7.4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维护、保养应由具体施工单位或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措施,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工作,及时排除故障,淘汰、更换过期和损坏的设备器材,保持各系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八、附则
8.1本技术规范为《淮安市住宅小区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管理实施办法》(淮综治办[2011]79号)配套文件。
8.2本技术规范由淮安市公安局技术防范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篇: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200-94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4年11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19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450号文和建设部建标[1991]727
号文的要求,由广播电影电视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4年11月1日起施行。本标准由广播电影电视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武汉市广播电视局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4年3月11日 目次 1总则
2系统的工程设计 2.1一般规定
2.2系统的基本模式及主要技术指标分配 2.3接收天线 2.4前端 2.5干线传输 2.6分配网络
2.7前端机房和自办节目站 2.8部件安装和线路敷设 2.9防雷、接地与安全防护 2.10供电 3系统的工程施工 3.1一般规定 3.2接收天线 3.3前端机房 3.4干线架设 3.5支线和用户线
3.6防雷、接地及安全防护 3.7系统的调测 4系统的工程验收 4.1一般规定 4.2系统质量的主观评价 4.3系统质量的测试 4.4系统的工程施工质量 4.5验收文件
附录A系统基本模式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附录B常用测试表格
附录C系统的工程验收证书 附录D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1总则 1.0.1为使有线电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工程设计与施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下列信号传输方式的有线电视系统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2.1射频同轴电缆。
1.0.2.2射频同轴电缆与光缆组合。1.0.2.3射频同轴电缆与微波组合。
1.0.3系统的工程设计应符合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和广播电视事业、有线电视网的发展规划的要求。
1.0.4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系统的工程设计 2.1一般规定
2.1.1使用频道的选择和数量应根据电视广播、调频广播、卫星接收微波传输、自办节目等信号源的现状、发展和经济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2.1.1.1宜预留1~2个频道。
2.1.1.2宜避免各种频率的组合干扰。对无法避免的干扰,应采取变换频道等措施。2.1.2传输方式的确定,当传输干线的衰耗(以最高工作频率下的衰耗值为准)小于100dB时,可采用甚高频(VHF)、超高频(UHF)直接传输方式;传输干线的衰耗大于100dB时,应采用甚高频(VHF)传输方式或邻频传输方式。
2.1.3系统模式应根据信号源质量、环境条件和系统的规模及功能等因素确定,前端宜设置在覆盖区域中心,当接收信号场强小于57dBμV时,可采取增设远地前端等措施。2.1.4按系统模式应对前端、干线和分配网络进行主要技术指标的分配和计算。2.1.5设备、部件及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2.1.5.1产品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并经国家规定的质检部门测试认定。2.1.5.2在同一系统工程中选用的主要部件和材料,其性能、外观应一致。
2.1.5.3选用的设备和部件的输入、输出标称阻抗、电缆的标称特性阻抗均应为75Ω。
2.1.6系统设施工作的环境温度宜符合下列要求: 寒冷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40~+35℃; 其它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10~+55℃; 室内工作的设施:-5~+40℃。
2.2系统的基本模式及主要技术指标分配 2.2.1系统可采用无干线系统、独立前端系统、有中心前端系统、有远地前端系统四种基本模式,并宜符合下列要求: 2.2.1.1无干线系统模式规模很小,不需传输干线,由前端直接引至用户分配网络(图2.2.1-1)。
2.2.1.2独立前端系统模式是典型的电缆传输分配系统,由前端、干线、支线及用户分配网组成(图2.2.1-2)。
2.2.1.3有中心前端的系统模式规模较大,除具有本地前端外,还应在各分散的覆盖地域中心处设置中心前端;本地前端至各中心前端可用干线或超干线相连接,各中心前端再通过干线连至支线和用户分配网络(图2.2.1―3)。
2.2.1.4有远地前端的系统模式,其本地前端距信号源太远,应在信号源附近设置远地前端,经超干线将收到的信号送至本地前端(图2.2.1-4)。注:系统基本模式中常用的图形符号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2.2.2系统载噪比、交扰调制比和载波互调比的最小设计值应符合表2.2.2的规定。2.2.3各种系统模式的前端、干线和分配部分的主要技术指标的分配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2.2.3.1无干线系统的指标分配系数应符合表2.2.3-1的规定。2.2.3.2独立前端系统的指标分配系数,应根据干线的衰耗值A(dB),按表2.2.3-2的规定选取。
2.2.3.3具有中心前端和远地前端系统的指标分配系数应符合表2.2.3-3的规定。
2.2.4载噪比、交扰调制比、载波互调比的分贝(dB)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2.2.5系统输出口电平设计值宜符合下列要求: 2.2.5.1非邻频系统可取70±5dBμV。2.2.5.2采用邻频传输的系统可取64±4dbμV。注:在强场强区的较高楼层可提高电平,以避免同频干扰。2.2.6系统输出口频道间的电平差的设计值不应大于表 2.2.6的规定。2.3接收天线
2.3.1接收天线安装位置应设置在较高处,避开接收电波传输方 向上的阻挡物和周围的金属构件,并应远离公路、电气化铁路、高 压电力线以及工业干扰等干扰源。
2.3.2接收天线安装位置的信号场强可根据实际测试结果和主观视听效果综合确定。实际测试时,宜选择不少于3个有可比性的测试点。在每个测试点上,应测试所有频道(频率)的信号场强、频带内和频带外(邻频)的干扰场强。对新建建筑物天线安装位置的信号场强,可根据理论计算值并按主观视听和实际测试结果来确定。实际测试可采用模拟建筑物建成以后的状况来测定。
2.3.3接收天线和天线放大器应按下列要求选用:
2.3.3.1每接收一个电视频道信号,应采用一副相应频道的接收天线。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视广播信号源处于同一方位时,可共用一副宽频带天线。接收到的每一个频道的信号质量应满足系统前端对信号质量的要求。
2.3.3.2当接收信号场强较弱、反射波较多或干扰较大时,使用普通天线不能保证前端对输入信号的质量要求,可采用高增益天线、加装低噪声天线放大器或采用特殊型式的天线。
2.3.4接收天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2.3.4.1天线与天线竖杆(架)应能承受设计规定的风荷载和冰荷载。
2.3.4.2天线与天线竖杆(架)应具有防潮、防霉、抗盐雾、抗硫化物腐蚀的能力。用金属构件时,其表面必须镀锌或涂防锈漆。
2.3.4.3天线在竖杆(架)上调整时,应能转动和上下移动,其固定部位应方便、牢靠。
2.3.4.4天线、竖杆(架)、拉线与支撑、附件应组装方便,固定可靠。
2.3.5安装在室外的天线馈电端、阻抗匹配器、天线避雷器、高频连接器和放大器等应具有良好的防雨措施。
2.3.6接收天线的安装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2.3.6.1采用拉线竖杆(架)的安装方式时,拉线不得位于接收信号的传播路径上。2.3.6.2竖杆(架)和抛物面天线的安装应按生产厂提供的资料和要求设计。
2.3.6.3天线放大器应安装在竖杆(架)上。天线至前端的馈线采用屏蔽性能好的同轴电缆,其长度不得大于20m,并不得靠近前端输出口和干线输出电缆。
2.3.6.4两副天线的水平或垂直间距不应小于较长波长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2,且不应小于1m。
2.3.6.5最低层天线与支承物顶面的间距不应小于其工作波长。2.4前端
2.4.1各频道天线送至前端的最小输入电平应按下式计算: 2.4.2前端输出电平的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2.4.2.1采用频道放大器输出型前端: 2.4.2.2采用宽带放大器输出型前端:
2.4.3具有自办节目功能的前端,采用视频设备的信噪比不应小于45dB。2.4.4采用相邻频道传输的前端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2.4.4.1应具有60dB以上的邻频信号抑制特性。2.4.4.2频率偏移在甚高频段不应大于20kHz。
2.4.4.3图像伴音功率比的调整范围应为10~20dB。2.5干线传输
2.5.1干线放大器常温下输入电平的最低值应按下式计算: 2.5.2干线放大器常温下输出电平的最高值应按下式计算:
2.5.3干线放大器在常温下输入电平和输出电平的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分别计算: 2.5.3.1设有自动电平调节(ALC)的干线系统: 2.5.3.2未设自动电平调节(ALC)的干线系统: 2.5.4干线传输部分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2.5.4.1当干线衰耗不大于88dB时,可采用斜率均衡和手动增益调整的放大器。2.5.4.2当干线衰耗大于88dB小于220dB时,必须采用自动增益调节(AGC)干线放大器。
2.5.4.3当干线衰耗超过220dB时,必须采用自动电平调节干线放大器。2.5.4.4当传输干线中需要提供分配点时,宜采用桥接放大器或定向耦合器。2.6分配网络
2.6.1分给分配网络部分的交扰调制比、载波互调比的指标,宜在分配网络部分的桥接放大器和各延长放大器上均等分配。
2.6.2桥接放大器最大输出电平的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 2.6.3延长放大器最大输出电平的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 2.6.4分配网络宜采用分配-分支或分支-分支方式。2.6.5分配器的空余端和最后一个分支器的主输出口,必须终接75Ω负载。2.7前端机房和自办节目站
2.7.1有自办节目功能的前端,应设置单独的前端机房。播出节目在10套以下时,前端机房的使用面积宜为20m2;播出节目每增加5套,机房面积宜增加10m2。
2.7.2具有自制节目功能的有线电视台,可设置演播室和相应的技术用房。演播室的工艺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2.7.2.1演播室天幕高度宜为3.0~4.5m;
2.7.2.2室内噪声宜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有线广播录音播音室声学设计规范和技术用房技术要求》附录A噪声评价曲线的规定,并应小于NR25。2.7.2.3混响时间为0.35~0.80s;
2.7.2.4室内温度夏季不高于28℃;冬季不低于18℃。
2.7.2.5演播室演区照度不低于500lx;色温为3200k。2.8部件安装和线路敷设
2.8.1系统中所用部件应具备防止电磁波辐射和电磁波侵入的屏蔽性能。室外信用的部件还应有良好的防潮、防雨和防霉措施。在有盐雾、硫化物等污染区使用的部件,尚应具有抗腐蚀能力。
2.8.2部件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2.8.2.1部件及其附件的安装应牢固、安全并便于测试、检修和更换。
2.8.2.2应避免将部件安装在厨房、厕所、浴室、锅炉房等高温、潮湿或易受损伤的场所。
2.8.2.3在室内安装系统输出口用户面板,其下沿距离地(楼)面的高度应为0.3m或1.5m。
2.8.3前端设备应组装在结构坚固、防尘、散热良好的标准箱、柜或立架中。部件和设备在立架中应便于组装、更换。立架中应留有不少于两个频道部件的空余位置。固定的立柜、立架背面与侧面离墙面净距不应小于0.8m。2.8.4前端机房和演播控制室宜设置控制台。控制台正面与墙的净距不应小于1.2m;侧面与墙或其它设备的净距,在主要通道不应小于1.5m,在次要通道不应小于0.8m。2.8.5演播控制室、前端机房内的电缆敷设宜采用地槽。对改建工程或不宜设置地槽的机房,也可采用电缆槽或电缆架,并置于机架上方。采用电缆架敷设时,应按分出线顺序排列线位,并绘出电缆排列端面图。
2.8.6电缆(光缆)线路路由设计,应使线路短直、安全、稳定、可靠,便于维修、检测,并应使线路避开易受损场所,减少与其它管线等障碍物的交叉跨越。2.8.7室外线路敷设方式宜符合下列要求:
2.8.7.1当用户的位置和数量比较稳定,要求电缆线路安全隐蔽时,可采用直埋电缆敷设方式。
2.8.7.2当有可供利用的管道时,可采用管道电缆敷设方式,但不得与电力电缆共管孔敷设。
2.8.7.3对下列情况可采用架空电缆敷设方式:(1)不宜采用直埋或管道电缆敷设方式;
(2)用户的位置和数量变动较大,并需要扩充和调整;(3)有可供利用的架空通信、电力杆路。
2.8.7.4当有建筑物可供利用时,前端输出干线、支线和入户线的沿线,宜采用墙壁电缆敷设方式。
2.8.8电缆与其它架空明线线路共杆架设时,其两线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2.8.8的规定。2.8.9电缆在室外敷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2.8.10电缆在室内敷设,宜符合下列规定:
2.8.10.1在新建或有内装修要求的已建建筑物内,可采用暗管敷设方式。对无内装修要求的已建建筑物可采用线卡明敷方式。
2.8.10.2不得将电缆与电力线同线槽、同出线盒、同连接箱安装。2.8.10.3明敷的电缆与明敷的电力线的间距不应小于0.3m。
2.8.11分配放大器、分支、分配器可安装在楼内的墙壁和吊顶上。当需要安装在室外时,应采取防雨措施,距地面不应小于2m。2.9防雷、接地与安全防护
2.9.1系统的防雷设计应有防止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侵入波的措施。
2.9.2接收天线的竖杆(架)上应装设避雷针。避雷针的高度应能满足对天线设施的保护。当安装独立的避雷针时,避雷针与天线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大于3m。2.9.3独立避雷针和接收天线的竖杆均应有可靠的接地。当建筑物已有防雷接地系统时,避雷针和天线竖杆的接地应与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系统共地连接;当建筑物无专门的防雷接地可利用时,应设置专门的接地装置,从接闪器至接地装置的引下线宜采用两根,从不同的方位以最短的距离沿建筑物引下;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2.9.4沿天线竖杆(架)引下的同轴电缆应采用双屏蔽电缆或采用单屏蔽电缆穿金属管敷设。双屏蔽电缆的外层或金属管应与竖杆有良好的电气连接。
2.9.5设置在天线附近的天线放大器,当采用单独的电源线馈电时,电源线应单独穿金属管敷设,并严禁架空明敷。
2.9.6进入前端的天线馈线应加装避雷保护器。
2.9.7市区架空电缆吊线的两端和架空电缆线路中的金属管道均应接地。郊区旷野的架空电缆线路在分支杆、引上杆、终端杆、角深大于1m的角杆、安装干线放大器的电杆,以及直线线路每隔5~10根电杆处,均应将电缆外层屏蔽接地。
2.9.8室外线路的防雷和接地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2.9.9向系统设备及用户设备提供电源的室外电力线路,自室外引入建筑物时采取的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
2.9.10电缆进入建筑物时,在靠近电缆进入建筑物的地方,应将电缆的外导电屏蔽层接地,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2.9.10.1架空电缆直接引入时,在入户处应增设避雷器,并应将电缆外导体接到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上。
2.9.10.2进入建筑物的架空金属管道,在入户处应与接地装置相连。
2.9.10.3电缆直接埋地引入时,应在入户端将电缆金属外皮与接地装置相连。2.9.11系统内的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和埋地金属管道应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当不相连时,两者间的距离不宜小于3m。
2.9.12不得直接在两建筑物屋顶之间敷设电缆,应将电缆沿墙降至防雷保护区以内,并不得妨碍车辆的运行;其吊线应作接地处理。
2.9.13当天线针(架)的高度超过50m,且高于附近建筑物、构筑物或处于航线下面时,应设置高空障碍灯,并应在杆(架)或塔上涂颜色标志。
2.9.14系统的安全防护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中有关安全要求的规定。2.10供电 2.10.1不设演播室的系统,前端机房宜采用50Hz、220V单相交流电源,并应有独立的供电回路。
2.10.2设置演播室的系统宜采用50Hz、380?220V电源,并应从总配电盘(箱、柜)引入独立的供电回路。
2.10.3演播室灯光与技术设备的供电,应分别设置供电回路,并应采用相应的防干扰措施。
2.10.4前端机房和演播室的设备供电电压波动超过+5%~-10%范围时,应设电源稳压装置。2.10.5干线放大器的供电应采用芯线馈电的方式,电源插入器宜设置在桥接放大器处。当供给供电器的电力线路与电缆同杆架设时,供电线材应采用绝缘导线,并应架在电缆的上方,与电缆的距离应大于0.6m。3系统的工程施工 3.1一般规定
3.1.1系统的工程施工应以设计图纸为依据,并应遵守本章的规定。3.1.2系统的工程施工应具备下列条件:
3.1.2.1施工单位必须执有系统的工程施工执照。
3.1.2.2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齐全,并已会审批准。施工人员应熟悉有关图纸并了解工程特点、施工方案、工艺要求、施工质量标准等。
3.1.2.3施工所需的设备、器材、辅材、仪器、机械等应能满足连续施工和阶段施工的要求。
3.1.2.4新建建筑系统的工程施工,应与土建施工协调进行;
预埋线管、支撑件,预留孔洞、沟、槽、基础、楼地面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3.1.2.5施工区域内应能保证施工用电。
3.1.3系统的工程施工前,应对下列情况进行调查: 3.1.3.1施工区域内建筑物的现场情况。
3.1.3.2使用道路及占用道路(包括横跨道路)的情况。3.1.3.3允许同杆架设的杆路及自立杆杆路的情况。
3.1.3.4敷设管道电缆和直埋电缆的路由状况和预留管道的情况,以及各管道作出路由标志情况。
3.1.3.5在施工现场影响施工的各种障碍物的情况。
3.1.4施工前应对系统使用的材料、部件和设备进行下列检查: 3.1.4.1按照施工材料表对材料进行清点、分类。
3.1.4.2各种部件、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3.1.4.3产品外观应无变形、破损和明显脱漆现象。3.1.4.4有源部件均应通电检查。3.2接收天线 3.2.1接收天线应按设计要求组装,并应平直、牢固。天线竖杆基座应按设计要求安装。结合收测和观看,确定天线的最优方位后,将天线固定。
3.2.2竖杆拉线地锚必须与建筑物连接牢固,不得将拉线固定在屋面透气管、水管等构件上。安装时应使各根拉线受力均匀。
3.2.3天线馈电端必须与阻抗匹配器、馈线、天线放大器连接牢固,并应有可靠的防水措施。
3.3前端机房
3.3.1前端设备与控制台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3.3.1.1按机房平面布置图进行设备机架与控制台定位。
3.3.1.2机架和控制台到位后,均应进行垂直度调整,并从一端按顺序进行。几个机架并排在一起时,两机架间的缝隙不得大于3mm。机架面板应在同一平面上,并与基准线平行;前后偏差不应大于3mm。对于相互有一定间隔而排成一列的设备,其面板前后偏差不应大于5mm。
3.3.1.3机架和控制台的安放应竖直平稳。
3.3.1.4机架内机盘、部件和控制台的设备安装应牢固;固定用的螺丝、垫片、弹簧垫片均应按要求装上不得遗漏。
3.3.2机房室内电缆的布放,应符合下列要求:
3.3.2.1当采用地槽时,电缆由机架底部引入。布放地槽的电缆应将电缆顺着所盘方向理直,按电缆的排列顺序放入槽内,顺直无扭绞,不得绑扎。电缆进出槽口时,拐弯处应成捆绑扎,并应符合最小曲半径要求。
3.3.2.2当采用架槽时,电缆在槽架内布放可不绑扎,并宜留有出线口。电缆应由出线口从机架上方引入;引入机架时,应成捆空绑。
3.3.2.3当采用电缆走道时,电缆也应由机架上方引入。走道上布放的电缆,应在每个梯铁上进行绑扎。上下走道间的电缆或电缆离开走道进入机架内时,应在距起弯点10mm处开始,每隔100~200mm空绑一次。
3.3.2.4当采用活动地板时,电缆应顺直无扭绞,不得使电缆盘结;在引入机架处应成捆绑扎。
3.3.3电缆的敷设在两端应留有余量,并标示明显永久性标记。
3.3.4各种电缆插头的装设应按产品特性的要求,并应做到接触良好、牢固、美观。3.3.5机房内接地母线的路由、规格应符合设计规定。施工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3.3.5.1接地母线表面应完整,并应无明显锤痕以及残余焊剂渣;铜带母线应光滑无毛刺。绝缘线的绝缘层不得有老化龟裂现象。3.3.5.2接地母线应铺放在地槽和电缆走道中央,或固定在架槽的外测。母线应平整,不歪斜、不弯曲。母线与机架或机顶的连接应牢固端正。
3.3.5.3铜带母线在电缆走道上应采用螺丝固定。铜绞线的母线在电缆走道上应绑扎在梯铁上。
3.3.6电缆从房屋引入引出,在入口处要加装防水罩。电缆向上引时,应在入口处做成滴水弯,其弯度不得小于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电缆沿墙上下引时,应设支撑物,将电缆固定(绑扎)在支撑物上;支撑物的间距可根据电缆的数量确定,但不得大于1m。
3.3.7在有光端机(发送机、接收机)的机房中,端机上的光缆应留10m余量。余缆应盘成圈妥善放置。3.4干线架设
3.4.1架设架空电缆时,应先将电缆吊线用夹板固定在电缆杆上,再用电缆挂钩把电缆卡挂在吊线上。挂钩的间距宜为0.5~0.6m。根据气候条件,每一杆挡均应留出余兜。3.4.2在新杆上布放和收紧吊线时,要防止电杆倾斜和倒杆;在已架有电信、电力线的杆路上加挂吊线时,要防止吊线上弹。
3.4.3架设墙壁电缆应先在墙上装好墙担,把吊线放在墙担上收紧,用夹板固定,再用电缆挂钩将电缆卡挂在吊线上。
墙壁电缆沿墙角转弯,应在墙角处设转角墙担。
3.4.4电缆采用直埋方式,必须使用具有铠装的能直埋的电缆,其埋深不得小于0.8m。紧靠电缆处要用细土覆盖10cm,上压一层砖石保护。在寒冷的地区应埋在冻土层以下。3.4.5电缆采用穿管敷设时,应先清扫管孔,并在管孔内预设一根铁线,将电缆牵引网套绑扎在电缆头上,用铁线将电缆拉入到管道内。敷设较细的电缆可不用牵引网套,直接把铁线绑扎在敷设的电缆上。
3.4.6当架空电缆和墙壁电缆引入地下时,在距地面不小于2.5m的部分应采用钢管保护;钢管应埋入地下0.3~0.5m。
3.4.7布放电缆时,应按各盘电缆的长度根据设计图纸各段的长度选配。电缆需要接续时应严格按电缆生产厂提出的步骤和要求进行,不得随意接续。3.4.8安装干线放大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3.4.8.1在架空电缆线路中,干线放大器应安装在距离电杆1m的地方,并固定在吊线上。
3.4.8.2在墙壁电缆线路中,干线放大器应固定在墙壁上。吊线有足够的承受力,也可固定在吊线上。
3.4.8.3在地下穿管或直埋电缆线路中干线放大器的安装,应保证放大器不得被水浸泡,可将放大器安装在地面以上。
3.4.8.4干线放大器输入、输出的电缆,均应留有余量;连接处应有防水措施。3.4.9光缆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3.4.9.1光缆敷设前,应使用光时域反射计和光纤衰耗测试仪检查光纤有无断点,衰耗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3.4.9.2核对光缆的长度,根据施工图上给出的实际敷设长度来选配光缆。配盘时应使接头避开河沟、交通要道及其它障碍物处;架空光缆的接头与杆的距离不应大于1m。3.4.9.3布放光缆时,光缆的牵引端头应作技术处理,并应采用具有自动控制牵引力性能的牵引机牵引;其牵引力应施加于加强芯上,并不得超过150kg;牵引速度宜为10m/min,一次牵引的直线长度不宜超过1km。布放光缆时,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光缆外径的20倍。
3.4.9.4光缆的接续应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来操作,接续时应采用光功率计或其它仪器进行监视,使接续损耗达到最小;接续后应安装光缆接头护套。
3.4.10架空光缆敷设时端头应采用塑料胶带包扎,接头的预留长度不宜小于8m,并将余缆盘成圈后挂在杆的高处。架空光缆可不留余兜,但中间不应绷紧。地下光缆引上电杆必须用钢管穿管保护;引上杆后,架空的始端可留余兜(图3.4.10)。
3.4.11管道光缆敷设时,无接头的光缆在直道上敷设应由人工逐个人孔牵引;预先作好接头的光缆,其接头部分不得在管道内穿行。
3.4.12在桥上敷设光缆时,宜采用牵引机和中间人工辅助牵引。光缆在电缆槽内布放不宜过紧,在桥身伸缩接口处应做3~5个“S”弯;每处宜余留0.5m。当穿越铁路桥面时,应外加金属管保护。光缆经过垂直走道时,应绑扎在支持物上。
3.5.1支线宜采用架空电缆或墙壁电缆,架设方法应符合本规范第3.4节的规定。沿墙架设时,也可采用线卡卡挂在墙壁上,卡子间的距离不得超过0.8m,并不得以电缆本身的强度来支承电缆的重量和拉力。
3.5.2采用自承式同轴电缆(图3.5.2-1)作支线或用户线时,电缆的受力应在自承线上(图3.5.2-2);在电杆或墙担处将自承线与电缆连接的塑料部分切开一段距离,并在切开处的根部缠扎三层聚氯乙烯带,并应缩短自承线,用夹板夹住使电缆产生余兜。
3.5.3采用自承式电缆作用户引入线时,在其下线端处应用缠扎法把自承线终结做在下线钩、电杆或吊线上(图3.5.3-1、3.5.3-2)。3.5.4用户线进入房屋内可穿管暗敷,也可用卡子明敷在室内墙壁上,或布放在吊顶上,但均应做到牢固、安全、美观。
3.5.5在室内墙壁上安装的系统输出口用户盒,应做到牢固、美观、接线牢靠;接收机至用户盒的连接线应采用阻抗为75Ω,屏蔽系数高的同轴电缆,其长度不宜超过3m。3.6防雷、接地及安全防护
3.6.1系统工程的防雷接地,必须按设计要求施工,新建工程接地装置的埋设宜与土建施工同时进行,对隐蔽部分应在覆盖前及时会同有关单位随工检查验收。
3.6.2接闪器应与天线竖杆(独立避雷针则应与接闪器支持杆)同在地面组装。接闪器长度应按设计要求确定,并不应小于2.5m;直径不应小于20mm。接闪器与竖杆的连接宜采用焊接;焊接的搭接长度宜为圆钢直径的10倍。当采用法兰连接时,应另加横截面不小于48mm2的镀锌圆钢电焊跨接。
3.6.3避雷引下线宜采用25mm×4mm扁钢或直径为10mm圆钢。引下线与天线竖杆应采用电焊连接,其焊接长度应为扁钢宽度的3倍或圆钢直径的10倍。引下线与接地装置必须焊接牢固,所有焊接处均应涂防锈漆。
3.6.4干线放大器的外壳和供电器的外壳均应就近接地。
3.6.5架空电缆中供电器的市电输入端的相线和零线,对地均应接入适用于交流220V工作电压的压敏电阻。
3.6.6重雷区架空引入线在建筑物外墙上终结后,应通过接地盒(图3.6.6-1)在户外将电缆的外屏蔽层接地。用户引入线户外连接经接地盒连至建筑物内分配器、分支器直至用户输出口(图3.6.6-2)。
3.6.7在施工过程中,应测量所有接地装置的电阻值。当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在接地极回填土中加入无腐蚀性的长效降阻剂。3.7系统的调测
3.7.1系统的工程各项设施安装完毕后,应对各部分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测,以使系统达到设计要求。
3.7.2前端部分的调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3.7.2.1检查前端设备所使用的电源,应该符合设计要求。
3.7.2.2在各电视台正常播出的情况下,在各频道天线馈线的输出端测量该频道的电平值,应与设计要求相符。
3.7.2.3在前端输出口测量各频道的输出电平(包括调频广播电平),通过调节各专用放大器的输入衰耗器使输出口电平达到设计规定值。3.7.3放大器输出电平的调整应符合下列要求: 3.7.3.1放大器的供电电源,应符合设计要求。3.7.3.2在每个干线放大器的输出端或输出电平测试点应测量其高、低频道的电平值,并通过调整干线放大器内的衰耗均衡器,使其输出电平达到设计要求。
3.7.4各用户端高低频道的电平值,应达到设计要求。在一个区域内(一个分配放大器所供给的用户)多数用户的电平值偏离要求时,应重新对分配放大器进行调整,使之达到要求。
当系统较大,用户数较多时,可只抽测10%~20%的用户。
3.7.5调测中应作好调测记录。调测记录表的格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4系统的工程验收 4.1一般规定 4.1.1系统的工程竣工运行后两个月内,应由设计、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出竣工报告,建设单位应向系统管理部门申请验收。系统工程验收应由系统管理部门、设计、施工、建设单位的代表组成验收小组,按本规范规定和竣工图纸进行验收,并应做记录、签署验收证书、立卷和归档。
4.1.2系统的工程验收合格后的一年内,因产品或设计、施工质量问题造成系统工作的异常,设计、施工单位应负责采取措施恢复系统的正常工作。
4.1.3系统的工程验收前,应由施工单位提供调测记录。系统的工程验收测试必需的仪器,应附有计量合格证。
4.1.4系统的工程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 4.1.4.1系统质量的主观评价。4.1.4.2系统质量的测试。4.1.4.3系统工程的施工质量。4.1.4.4图纸、资料的移交。
4.1.5系统规模根据其容纳的输出口数可按表4.1.5的规定分为四类。
4.1.6系统主观评价和客观测试用的测试点应视为标准测试点。标准测试点应是典型的系统输出口或其等效终端。等效终端的信号必须和正常的系统输出口信号在电性能上相同。标准测试点应选择噪声、互调失真、交调失真、交流声调制以及本地台直接窜入等影响最大的点。
4.1.7不同类别的系统,标准测试点的最小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4.1.7.1对A类和B类系统,每1000个系统输出口中应有1~3个标准测试点,且至少应有一个位于系统中主干线的最后一个分配放大器之后的点;对于A类系统,其系统设置上相同的标准测试点可限制在10个以内。
4.1.7.2对于C类系统,不得少于2个标准测试点,并至少有1个接近主干线或分配线的终点。
4.1.7.3对于D类系统,至少应有一个标准测试点。4.2系统质量的主观评价
4.2.1系统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4.2.1.1图像质量采用五级损伤制评定,五级损伤制评分分级应符合表4.2.1-1的规定。4.2.1.2图像和伴音(包括调频广播声音)质量损伤的主观评价项目应符合表4.2.1-2的规定。
4.2.2进行系统质量主观评价的方法和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4.2.2.1输入前端的射频信号源质量不得低于4.5分。当信号源质量在4.5分以下时,可采用标准信号发生器或高质量录像信号代替。4.2.2.2系统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2.2.3电视接收机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彩色全频道接收机。
4.2.2.4观看距离应为荧光屏面高度的6倍,室内照度应适中,光线柔和。
4.2.2.5视听人员不应少于5名,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的比例由验收小组确定。视听人员首先应在前端对信号源进行主观评价,然后在标准测试点视听,独立评价打分,并应取平均值为评价结果。
4.2.3当按本规范表4.2.1-2中的项目进行主观评价,每个频道的得分值均不低于4分时,系统质量的主观评价为合格。4.3系统质量的测试
4.3.1在不同类别系统的每一个标准测试点上必需测试的项目应符合表4.3.1的规定。
4.3.2在主观评价中,确认不合格或争议较大的项目,可以增加表4.3.1规定以外的测试项目,并以测试结果为准。4.3.3系统质量的测试参数要求和测试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的规定。4.4系统的工程施工质量
4.4.1系统的工程施工质量应按施工要求进行验收,检查的主要项目和要求应符合表4.4.1的规定。4.5验收文件
4.5.1系统的工程验收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 4.5.1.1基础资料:
(1)接收频道、自播频道与信号场强;(2)系统输出口数量,干线传输距离;(3)信号质量(干扰、反射、阻挡等);(4)系统调试记录。4.5.1.2系统图:(1)前端及接收天线;(2)传输及分配系统;(3)用户分配电平图。4.5.1.3布线图:
(1)前端、传输、分配各部件和标准测试点的位置;(2)干线、支线路由图;(3)天线位置及安装图;
(4)标准层平面图,管线位置、系统输出口位置图;(5)与土建工程同时施工部分的施工记录。4.5.1.4主观评价打分记录。4.5.1.5客观测试记录(包括测试数据、测试方框图、测试仪器、测试人和测试时间)。4.5.1.6施工质量与安全检查记录(包括防雷、接地)。4.5.1.7设备、器材明细表。4.5.1.8其它。
4.5.2系统工程验收合格后,验收小组应签署验收证书。验收证书的格式宜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
附录A系统基本模式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附录B常用测试表格
附录C系统的工程验收证书 附录D本规范用词说明
D.0.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D.0.2条文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附加说明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加单位 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武汉市广播电视局 参加单位:武汉无线电天线厂 北京电视设备厂 中南建筑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吴英民 程念沛 米新英 程永斌
郑经娣 叶秋
第四篇:地铁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规范
地铁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规范
来源: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会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地铁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的实施原则、应达到的技术标准和验收方法,是地铁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的技术依据。
本规范适用于地铁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的设计、施工、检验及验收。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2663 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
GB 50299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313 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
GB 50348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A/T 75-1994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T 367—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 379.1—10—2002 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
GA/T 394-2002 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安全防范系统(SPS)security and protection system
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目的,运用安全防范产品和其他相关产品所构成的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防爆安全检查系统等;或由这些系统为子系统组合或集成的电子系统或网络。
3.2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VSCS)video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system
利用视频技术探测、监视设防区域并实时显示、记录现场图像的电子系统或网络。
3.3
出入口控制系统(ACS)access control system
利用自定义符识别或/和模式识别技术对出入口目标进行识别并控制出入口执行机构启闭的电子系统或网络。
3.4
安全管理系统(SMS)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对入侵报警、视频安防监控、出入口控制等子系统进行组合或集成,实现对各子系统的有效联动、管理和/或监控的电子系统。
3.5
监控中心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center
安全防范系统的中央控制室。安全管理系统在此接收、处理各子系统发来的报警信息、状态信息等、并将处理后的报警信息、监控指令分别发网报警接受中心和相关子系统。
3.6
报警接受中心 alarm receiving centre
接受一个或多个监控中心的报警信息并处理警情的处所。通常也称为接处警中心。
3.7
防护区 protective area
允许公众出入的、防护目标所在区域或部位。
技术要求
4.1 一般规定
4.1.1 地铁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和系统配置应结构化、规范化、模块化、集成化的方式实现,应能适应系统维护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4.1.2 地铁安全防范系统的系统设计应考虑系统运行稳定性和数据备份的需要,考虑灾难性事故和人为破坏时信息传输的畅通需要。
4.1.3 地铁安全防范系统软件应具有兼容性、可维护性、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技术的先进性。应操作方便,采用中文图形界面和多媒体技术。
4.1.4 地铁安全防范系统设计应考虑与消防报警、内部业务管理等有关系统联动。
4.1.5 地铁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设计应考虑视频、音频、控制信号的远程传输,提供远程传输接口、传输线路和终端设备。
4.1.6 地铁安全防范系统应具备全天候远程控制功能,符合公安信息网络标准,其通信协议和接口应符合现有公安110报警求助及119火灾报警系统的工作格式或系统结构应符合GA/T 379.1—10-2002和GB 50313的有关规定。
4.1.7 地铁安全防范系统应有优先级功能,优先级顺序为:消防、公安、一级控制室、二级控制室、三级控制室。
4.1.8 地铁安全防范系统在地铁电磁场和静电干扰的环境中,应符合GB 50348的有关规定。
4.1.9 地铁安全防范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应符合国家法规和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并经检验或认证合格。
4.1.10 地铁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应符合GA/T 75-1994的有关规定。
4.2 系统基本构成
4.2.1 地铁安全防范系统采用集成式构建模式,由安全管理系统、紧急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组成。
4.2.2 安全管理系统应设置管理控制中心和一级、二级、三级安防监控平台,分别设置在市技防管理控制中心和一级控制室、二级控制室、三级控制室,实施其监控功能。
4.2.3 根据安全防范的需要,在相关的管理部门设置监控终端,以便其调用浏览。应急或特殊情况,经管理控制中心授权可直接进行远程操控。
4.2.4 各相关子系统的基本配置,包括前端、传输、信息处理/控制/管理、显示/记录四大单元。不同(功能)的子系统,其各单元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
4.3 安全管理系统
4.3.1 管理控制中心
4.3.1.1 设置在市技术防范管理控制中心,是全市安全技术防范网络系统的管理控制中心。
4.3.1.2 应能通过统一的通信平台和管理软件将各级监控平台与各子系统设备联网,通过权限分配操作,实现由监控平台对各子系统的管理与监控。
4.3.1.3 应能对下级安防监控平台和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应能显示地铁沿线安防系统的所有接警信息,并可操控所有音、视频系统信息。
4.3.1.4 应设置与接处警部门联网的通信接口。
4.3.1.5 应配置数据库服务器对系统的管理控制数据进行保存。
4.3.1.6 应留有多个数据输入、输出接口,应能连接各子系统的主机,能实现大规模的系统集成。
4.3.2 一级控制室
4.3.2.1 设置在市地铁公安部门指挥中心,配置一级安防监控平台,是地铁安全防范系统总监控指挥中心。环境噪声要求应符合GB 50348的有关规定,安装设备后,应留有50㎡面积空间。
4.3.2.2 应能通过统一的通信平台和管理软件将一级控制室设备与各子系统设备联网,实现由监控平台对各子系统的管理与监控。一级监控平台的故障应不影响各子系统的运行;某一子系统的故障应不影响其它子系统的运行。
4.3.2.3 应能对下级安防监控平台和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经管理中心授权可控制视频系统运行,应能显示地铁沿线安防系统的所有接警信息,并可操控所有音、视频系统信息。对系统运行状况、报警信息及相关的视频信息数据等进行记录和显示,保存记录不少于30天。
4.3.2.4 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应与报警信号联动,并可在电子地图上显示报警点位。报警触发时应有声光警示,报警区域显示的视、音频信息能自动存储纪录,视频信号帧率不少于25帧/S。
4.3.2.5 应留有与接处警部门联网的通信接口,能及时将报警信息和相关的视频信息传输到各级监控平台。
4.3.2.6 应具有有线、无线内外通讯功能,并能与所有重要部位进行有线或无线通信联络。
4.3.2.7 应留有多个数据输入、输出接口,应能连接各子系统的主机,应能连接上位管理计算机,以实现大规模的系统集成。
4.3.2.8 可与消防系统互通资源,联动视频切换。
4.3.3 二级控制室
4.3.3.1 设置在地铁站所属辖区监控中心,配置二级安防监控平台,是地铁安防系统的分控中心。
4.3.3.2 应具有接收辖区内报警信息,辖区内警力巡逻管理和现场指挥能力。
4.3.3.3 应能通过统一的通信平台和管理软件将二级控制室设备与各子系统设备联网,实现由监控平台对各子系统的自动化管理与监控。二级监控平台的故障应不影响一级监控平台和各子系统的运行;某一子系统的故障应不影响其它子系统的运行。
4.3.3.4 应能对下级安防监控平台和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经授权可控制辖区内全部子系统运行,应能显示地铁辖区线路安防系统的所有接警信息,并可操控所有音、视频系统信息。对系统运行状况、报警信息和相关的视频信息数据、各辖区地铁站出入口视频信息等进行记录和显示,保存纪录不少于30天。
4.3.3.5 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应与报警信号联动,并可在电子地图上显示报警点位。报警触发时应有声光警示,报警区域显示的视、音频信息能自动存储纪录,视频信号帧率不少于25帧/S。
4.3.3.6 应留有向接处警中心联网的通信接口,能及时将报警信息和相关的视频信息传输到各级监控平台。
4.3.3.7 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报警控制器应符合GB 12663通用技术条件,功能要求应符合GB 50348的有关规定。
4.3.3.8 应具有有线、无线内外通讯功能,并能与所有重要部位进行有线或无线通信联络。
4.3.3.9 经一级控制室授权,可访问其它同级安防监控平台。
4.3.3.10 应留有多个数据输入、输出接口,应能连接各子系统的主机,应能连接上位管理计算机。
4.3.4 三级控制室
4.3.4.1 设置在各站控制中心,配置三级安防监控平台,管理本站内安防系统。
4.3.4.2 连接本站内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和紧急报警系统,并能联动切换视频画面。
4.3.4.3 应能对站区内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应能显示地铁站区安防系统的所有接警信息,并可操控所有音、视频系统信息。对系统运行状况、报警信息和站内采集的视频信息数据(满足进出站人员正面至少三次被有效摄录)等进行记录和显示,保存纪录不少于30天。
4.3.4.4 应能及时将报警信息和相关的视频信息传输到各级监控平台。
4.3.4.5 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报警控制器应符合GB 12663通用技术条件,功能要求应符合GB 50348的有关规定。
4.3.4.6 应具有有线、无线内外通讯功能,并能与所有重要部位进行有线或无线通信联络。
4.3.4.7 应留有多个数据输入、输出接口,应能连接各子系统的主机,应能连接上位管理计算机。
4.4 紧急报警系统
4.4.1 重要机房、值班室、售票处、检票处等要害部位应分布安装紧急报警装置,紧急报警为不可撤防模式,应具有防误触发、触发报警自锁、人工复位等功能
4.4.2 紧急报警装置应有明显标志,安装应隐蔽、安全、便于操作。
4.4.3 紧急报警装置应与视频监控系统联动,观察并记录报警区域和报警人的情况,应能及时将紧急报警信息传递到本站控制中心和上级监控中心。
4.4.4 紧急报警系统应采用有线和无线报警方式,系统应具有抢线发送报警信号的功能。通过公共电信网传输报警信号的时间不应大于20s。
4.5 视频监控系统
4.5.1 应使用彩色视频监控系统,视频信息采集、传输和记录宜采用数字技术。摄像信号能够同时实时传送到各级视频安防监控平台。
4.5.2 每个检票口均应安装定焦摄像机,并应能同时清楚的显示进入人员的面部特征和背部轮廓,并在三级控制室存储纪录。
4.5.3 每个步梯、扶梯、垂直电梯口均应安装定焦摄像机,应能清楚的显示上下梯人员的面部特征或背部轮廓,并在三级控制室存储纪录。
4.5.4 地下通道、候车站台、出入口、售票区、检票区、等候大厅等场所应安装摄像机,摄像机布置应能监视全部公共空间,可使用带预置功能全方位云台和可变焦镜头。
4.5.5 地铁车厢内宜安装半球型摄像机,摄像机视角应能看清车内全景,并结合装潢特点达到美观和监控的目的。视频信号在本列车内记录,并能用无线通讯方式将视频信号实时传出。
4.5.6 每个地铁站应单独设置两台隐蔽安装的摄像机(无特许不得启用),其传输至地面并留有通讯接口。安装位置应能在特殊情况下观看站内全景,摄像机应加装防护装置。
4.5.7 宜在控制室、重要设备间、机房等要害部位安装摄像机。
4.5.8 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A/T 367-2001标准的规定。
4.6 出入口控制系统
4.6.1 应根据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需要,在控制室、重要设备间、机房等要害部位设置出入口控制装置。
4.6.2 系统应对受控区的位置、通过对象及通过时间等进行实时控制。应有报警功能。
4.6.3 系统各部位的出入口控制系统,应符合GA/T 394-2002标准的规定。
4.6.4 系统应适应地铁站点多,距离远的特点,适应系统复杂的网络结构,满足多级的管理模式,快速准确的通行授权的要求。
4.6.5 应满足信息上传到上位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系统应具有开放性,标准的控制接口,以便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和交换数据。
4.6.6 系统应采用多总线网络结构,保证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4.6.7 系统应能独立运行。宜能与安全管理系统联网,与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联动。
4.6.8 出入口情况记录信息保存应不少于30天。
4.7 传输部分
4.7.1 应采用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辅的传输方式。有线传输可采用专网传输、公共电话网、公共数据网等多种模式。并配以有线、无线转接装置,建设基于数字通讯为主的有线、无线系统混合的安防系统网络。
4.7.2 传输线缆应采用低烟无卤阻燃线缆,线缆的衰减、弯曲、屏蔽、防潮性能满足系统设计总要求,并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技术要求。
4.7.3 系统布线应采用金属管槽进行保护。金属管槽必须接地,接地电阻一般小于1Ω。导线敷设后,应认证对线,并加上识别标记,每个回路导线对地绝缘电阻值不小于20MΩ。
4.7.4 传输方式、传输线缆、传输设备的选择与布线设计遵守国家标准GB 50348中第3.11条的技术要求。
4.7.5 无线传输所用的功率、频率等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的规定。
4.8 系统供电
4.8.1 系统控制室应采用独立电源供电,配备相应的备用电源装置。主电源容量按系统额定功率1.5倍设置;备用电源应根据管理工作对主电源断电后系统防范功能要求,选择配置持续时间符合管理要求的备用电源。
4.8.2 系统前端设备应由控制室集中供电。
4.8.3 电源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a)稳态电压偏移比大于±2%;
b)稳态频率偏移不大于±0.2Hz;c)电压波形畸变率不大于5%; d)允许断电持续时间为(0~4)ms。
4.8.4 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用稳频稳压、不间断电源供电等措施。5 工程施工
地铁安全防范工程施工应符合GB 50299和GB 50348的有关规定。6 工程检验
地铁安全防范工程检验应符合GB 50299和GB 50348的有关规定。7 工程验收
地铁安全防范工程验收应符合GB 50299和GB 503484的有关规定。
第五篇:安全防范系统工程复习题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复习题
一、填空
1、安全防范技术手段包括人防,物防和技防。
2、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独立接地时地线电阻值应不大于 4 Ω。联合接地时电阻值应不大于 1 Ω。
3、入侵探测器按警戒范围分可分成 点控制探测器、线控制探测器、面控制探测器 和空间探测报警器。
4、技防设施从业单位只能在《资格证书》规定的资格等级和资格范围内从事技防设施的设计、安装、维修。
5、摄像机镜头有手动光圈和电动光圈。
6、视频图像有线传输方式主要是通过视频同轴电缆线、网络双绞线,光缆线三种缆线进行传播的,其中传播距离最长的是光缆线。
7、视频监控系统的前端设备主要包括:镜头、云台、解码控制器、电视摄像机和报警探测器等。
8、电动三可变镜头指的是焦距可变,聚焦可变,光圈可变。
9、在安全防范系统中,按警戒范围分类探测器可分为点型探测器,空间型探测器,面型探测器,线型探测器。
10、视频监控发展的最大两个特点就是 数字化 和 网络化。
11、停车场的车辆出入检测,目前是通过红外线设备和地感线圈设备两种方式进行。
12、微波报警探测器按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微波阻挡探测器和微波移动探测器两种。
13、出入口控制系统通常有三部分组成:出入凭证的检验装置、出人口控制主机、出人口自控锁。
14、一般电视监控系统由信号采集、信号传输、信号处理、信号显示和信号记录等5个部分组成。
15、安全防范的三个基本防范要素: 探测、延迟、反应。三个基本防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用 反应的总时间应小于(至多等于)探测加延迟的总时间 公式表示。
16、入侵探测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有 漏报率、探测率、误报率和探测范围等。
17、可以预料,随着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 数字化的 网络型 系统将成为监控系统发展的主流。
18、保安巡更系统有 离线式 和 在线式 两种。
19、安全技术防范工程是指以 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为目的,综合运用技防产品和 科学技术手段 组成的安全防范系统。
20、安防系统设计一般分 初步 设计、正式 设计和 施工图 设计三步进行。
二、判断题
1、车牌图像识别系统是停车场防盗系统设备之一(对)
2、摄像机的安装只要考虑位置是否安全,其他都不用考虑(错)
3、、被动红外探测器不向外辐射能量。(对)
4、被动红外探测器是依靠人体的发出的红外辐射来进行报警的(对)
5、红外对射在安装过程中发光器和受光器会自动对位校正。(错)
6、门磁开关是一种利用磁场力的作用产生“导通”和“断开”,而引发报警信号的(对)
7、对讲系统可以分为普通对讲系统和可视对讲系统(对)
8、红外摄像机用的感光芯片是感红外光的芯片(对)
9、按消防规范要求,门禁系统必须断电开锁,门也一定要选外开式。(对)
10、声控传感器是利用驻极体将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对)
11、不可以利用公用电话网传输联网报警。(错)
12、视频线SYWV75-5线比SYWV75-3线粗(对)
13、工程项目是一次性事件,所以对工程管理有比较高的要求。(对)
14、门禁系统所选用的电磁锁与电插锁都是通电开锁型的。(对)
15、镜头选择应根据目标物的大小来选择镜头焦距的尺寸。(错)
16、安全技术防范标准按约束力不同,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种。(对)
17、入侵报警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现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但不必经法定机构检验或认证合格。(错)
18、主动式红外入侵探测器是由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两部份组成。(对)
19、入侵报警系统允许有少量的漏报警情况。(错)20、目前在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中,常用的图像格式只有CIF和4CIF两种。(错)
21、在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中,监视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应具有原始完整性。(对)
22、一般情况下,黑白摄像机的灵敏高没有彩色摄像机高。(错)
23、红外光是人眼不可见的光线,在不需要或不能暴露可见光照明或隐蔽安装的场合,安装对红外光敏感的摄像机可以得到清晰的视频图像。(对)
24、镜头与摄像机的接口分C型和CS型。(对)
25、出入品控制系统主要由识读部份、传输部分、管理/控制部分和执行部分以及相应的系统软件组成。(对)
三、单项选择
1、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独立接地时对地电阻值应不大于(D)。
A.1Ω; B.2Ω; C.3Ω; D.4Ω。
2、在安全技术防范标准中,GB50348表示:(B)
A.《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B.《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C.《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D.《安全防范工程费用概算预算编制方法》
3、摄像机的最低照度(B),我们一般称为低照度摄像机。
A.小于0.1 Lux; B.小于10 Lux大于0.1 Lux; C.小于20 Lux大于10 Lux; D.以上都不是。
4、报警系统紧急报警、入侵报警及防破坏报警响应时间应不大于(A)。A.2s; B.3s; C.4s; D.5s。
5、技防系统验收时,如果(D)单项验收不合格,则整个系统验收不合格。A.联动功能;B.误、漏报警,报警检查;C.系统主要技术性能;D.以上都不是。
6、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不包括(D)A.入侵报警系统; B.视频监控系统 C.出入口控制系统 D.防火安全检查设备
7、技防系统中心控制室的防护级别应(B)系统保护区域的最高级别。A.高于; B.等于; C.低于; D.视具体情况而定。
8、微波被动红外双鉴探测器采用“与门”关系报警,所以误报警率比单技术探测器(B)。
A.高;B.低;C.差不多; D.看具体应用场所。
9、系统竣工后,由(D)写出竣工报告。
A.建设单位;B.用户单位;C.监理单位;D.设计施工单位。
10、安全技术防范最高防护级别是(A)。
A.一级;B.三级;C.五级; D.都不是。
11、在主动红外探测器中,适当选择有效报警最短遮光时间,可排除(2)。①树叶浮落; ②小鸟飞过; ③大雪; ④大雨天气的噪扰报警。
12、摄像机的最低照度小于0.1 Lux,我们一般称为(2)。
①普通摄像机; ②微光摄像机; ③低照度摄像机; ④弱光摄像机。
13、探测、延迟、反应这三个基本防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用(3)公式表示。①T反应≥T探测十T延迟; ②T反应十T探测≥T延迟 ③T反应≤T探测十T延迟; ④T反应十T探测≤T延迟。
14、现场的环境最低照度必须高于所选摄象机靶面最低照度的(1)倍。
①10; ②20; ③30;④40。
15、系统竣工后,由(1)写出竣工报告。
①设计施工单位; ②公安机关技防办; ③建设单位。
16、(3)依据试运行期间的记录提出试运行报告。①设计施工单位; ②工程检测单位; ③建设单位。
17、申请技防设施一级资格证书,从业单位的注册资金应在(2)。①500万元以上; ②200万元以上; ③100万元以上。
18、GB50348 一2004 《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的属性和级别为(C)。A .强制性行业标准 B .推荐性国家标准 C.强制性国家标准 D .推荐性行业标准
19、传输视频图像信号用的同轴电缆,其特性阻抗为(D)。A.50 Ω B.100Ω c.80Ω D.75Ω。20、现场勘察首先要确定防护目标的:(B)A、存放位置B、风险等级 C、周界环境D、建筑特点
四、多项选择
1、下列(BCD)由市公安局实施监督管理。A.一级技防设施; B.二级技防设施;
C.三级技防设施; D.防弹玻璃安装和楼寓对讲工程。
2、主动红外探测器在室外使用时,对其作用距离影响最大的有(AE)。A.雾; B.雪; C.大风; D.大雨; E.冰雹; F.毛毛雨。
3、(ACD)属于有线传输方式。A.同轴电缆传输; B.射频传输; C.双绞线传输; D.光纤传输。
4、下列属于报警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的有(ABD)。A.探测率: B.灵敏度; C.分辨率; D.误报率。
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要求有(ABCDE)。
A.规范性和实用性: B.先进性和互换性; C.准确性; D.完整性; E.联动兼容性。
6、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设计依据包括:(ABC)。A、设计任务书
B、现场勘察记录 C、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
D .工程施工单位的资质
7、报警控制器可以控制探测器(BACD)。
A.布防(又称设防)
B.撤防
C.旁路
D.24 小时监控(不受布防、撤防操作的影响)
8、常用的振动探测器有:(ABCD)。
A、机械式振动探测器
B、惯性棒电子式振动探测器 C、电动式振动探测器 D、压电晶体振动探测器
9、在安全防范系统中,一个完整的防护区域,应包括(ABCD)。A、周界
B、监视区
C、防护区
D、禁区 10 .施工单位在完成布线后应提交以下(ABCD)文件。A .布线竣工图
B .管线设计变更记录 C、管线施工记录
D、检验记录 .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设计依据包括:(ABC)。
A、设计任务书B、现场勘察记录C、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 D .工程施工单位的资质 .报警控制器可以控制探测器(BACD)。
A、布防(又称设防)B、撤防C、旁路D、24 小时监控(不受布防、撤防操作的影响)13 .常用的振动探测器有:(ABCD)。
A、机械式振动探测器B、惯性棒电子式振动探测器C、电动式振动探测器 D、压电晶体振动探测器 .在安全防范系统中,一个完整的防护区域,应包括(ABCD)。A、周界B、监视区C、防护区D、禁区 15 .下列属于二级工程的是(AB)。
A .工程投资额为90 万元B .风险等级为二级
C .风险等级为二级且投资额为105 万元D .投资额为25 万元 16 .施工单位在完成布线后应提交以下(ABCD)文件。
A .布线竣工图B .管线设计变更记录C、管线施工记录D、检验记录
四、简答题
1、安全技术防范各子系统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在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中,是以入侵报警子系统为核心,以电视监控子系统的图象复核和通信、指挥子系统的声音复核为补充,以监控中心值班人员和巡逻保安力量为基础,以其它子系统为辅助,各子系统之间既独立工作又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的,点、线、面、空间防范相组合的有机防控体系。
2、报警器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
有效性指标:探测范围,探测灵敏度
可靠性指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探测率、漏报率、误报率,最大传输距离、连续工作时间、功耗。
3、技防设施从业人员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有必要的专业知识。专门培训合格。无犯罪经历。能保守技防设施秘密
4、安防工程验收应符合的条件是什么?
1、工程初步设计论证通过,并按照正式设计文件施工。
2、工程经试运行达到设计、使用要求并为建设单位认可,可具系统试运行报告。
3、进行技术培训。
4、符合竣工要求,出具竣工报告。
5、初验合格,出具初验报告。
6、工程检验合格并出具工程检验报告。
5、简述安全防范技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安全防范系统一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出入口控制系统
出入口控制系统控制各类人员的出入以及他们在相关区域的行动,通常称为门禁控制系统;(2)防盗报警系统与电子巡更系统;这是安全防范系统的第二个层次。(3)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是安全防范系统的第三个层次。
安全防范系统正是具备了三个层次的防护,通过人防和技防的结合,形成了立体化的防护体系,大大提高了智能建筑的安全性。
6、简述电子巡更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电子巡更系统一般由电子巡更仪和巡更仪用智能钥匙组成。电子巡更系统是在防范区域内按设定程序路径上的巡更开关或读卡器,使保安人员能够按照预定的顺序在安全防范区域内的巡视站进行巡逻,可以同时保障保安人员以及智能建筑的安全。电子巡更系统通过对小区内各区域及重要部位的安全巡视和巡更点的确认,可以实现不留任何死角的小区巡更网络。
7、简述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工作过程。
摄像机拍摄被监视区域的视频图像,传输线路把视频信号传送到监控中心,通过显示与记录设备把视频信息显示出来并记录,视频图像的拍摄,信号的传输、显示、记录都是在控制器的统一指挥下进行。
8、安全防范工程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系统的防护等级应与被防护对象的风险等级相适应。
2、技防、物防、人防相结合,探测、延迟、反应相协调。
3、满足防护的纵深性、均衡性、抗易损性要求。
4、满足系统的安全性、电磁兼容性要求。
5、满足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与维护保障性要求。
6、满足系统的先进性、兼容性、可扩展性要求。
7、满足系统的经济性、适用性要求。
五、问答题
在您居住的学生楼内要安装一套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现在工作已决定由您来组织实施完成,请写一份完成这份工作的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