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时评】]孝感一中吊瓶班引发的思考
[【时评】]孝感一中吊瓶班引发的思考
[复制链接]
背景:50多人的教室里,近半数的学生打着吊瓶上晚自习!5日,《史上最刻苦“吊瓶班”》图片出现在大孝感论坛官方微博上。
对于“吊瓶班”有人拍案怒斥,也有人觉得没必要大惊小怪。痛恨这种“惟高考是瞻”的说:“范进,你后继有人了。”“中国人果然是生化机器!”„„而“务实主义者”则说:“那些年一起为高考疯狂的日子,谁人没经历过?”“很多国家都这样,也不单是中国,高考纵有千般不是,现如今也算是‘相对’最公平的制度之一了。中国有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在我看来,两者都有些偏颇。比如,前者没有考虑高考带给社会的价值,一笔抹杀有失客观;而后者,观点过于犬儒,从而忽略了高考制度并非完美,是需要改革的。换句话说,面对“吊瓶班”,我们没必要纠结于它本身的悲情,而是应该与其他新闻相联系,也许这样看起问题来会更客观些。
幸运的是,与此相关的新闻最近还真发生了两个。一个是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的讲话,他说: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另一个是,武汉育才高中高三(8)班成绩一般的曲芸瑶同学因为自己的“义工经历”收到了美国6所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其中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分校(世界排名41)、伊利诺伊大学(世界排名61)等录取学校均为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看了两个新闻,也许一些人不仅没明白,还多了些疑问。比如,美国高校也并非不看重成绩啊?
但我要说的是,美国高校录取学生是看成绩,但也看重,有时甚至是更看重创新能力、公益精神或领袖气质,这些更能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东西。而我们却是“成绩一元论”,甚至“自主招生”也成了“考试选拔”。进一步讲,诸如北大、清华这样的“领头羊”都惟分数是瞻,甚至跑到各地去“花钱抢状元”,都这么功利,又怎么能让中学校和考生不重视成绩、不功利化呢?没有成绩,他们将根本没有上大学的机会,就算进入大学难以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而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实中上演的这些“高考路上”和“象牙塔里”的闹剧,何尝不是高校录取和考核的导向所造成的呢?
日前云南教育厅长罗崇敏认为,初三和高三,都在重复强化前两年的学习成果,为的是应付难度很大的考试,浪费了很多时间。高三反反复复地复习,一年时间把学生的思维都搞得变形了。可以说,化解“吊瓶班”这样的悲剧,只有靠解决这种“机械化的”人才选拔机制,做到你可以通过你的“阳关道”到“罗马”,我也可以走我的“小木桥”到达“罗马”。而实现这一途径,需要上层给力,也需要我们一些高校主动去突破,尤其是那些致力于做“理想大学”的高校。
第二篇:高考“吊瓶班”,给大学生何种思考?
高考“吊瓶班”,给大学生何种思考?
作者:张友翼
高考日益临近,高三学子都在作着最后冲刺和备战。日前微博上一组湖北孝感一中高考班同学集体在复习时打吊瓶的图片引起关注,并引发民众的广泛热议。对此,孝感一中称,学生打的是补充能量的氨基酸,为了不耽误学生复习,也省得学生们在医务室和教室之间来回跑。(5月6日《长江商报》)
高考一直被认为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到门槛,大多数家长甚至是学生认为只要进入一所好大学就一定会有美好的将来和幸福的人生,于是乎所有的学生都要经过三年的艰辛为着高考的最后的一战。可以理解,在紧张的复习备考中对学生的心理、生理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保证学生的健康,校方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营养保证倒也说的过去。高考“吊瓶班”折射的不仅仅是应试教育固有弊端的折射。更多的是反应当代教育体制引起中高学生体质的下降,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沉重的事实。高中生整天是无休止的学习,面对着书山题海,只能花费许多时间去学习,去做题,从而忽略了身体锻炼。但是反观大学生,那些已经度过了高中最艰难时光的大学生,本该有着更多的时间来锻炼身体大学生,却也面对临着体质不断下降的问题。相比于高考“吊瓶班”这不能不令人有更深的思考……
近些年来,大学生体质明显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据《中国青年报》发布的教育部2011调查检测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水平有所回升,学生体质状况连续多年下降的趋势却没有得到遏制,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更是明显下滑,反映出我国大学生体质总体状况令人担忧。另据相关权威媒体调查,在各大学中,体育课不及格的人数正在逐年上升,许多学生连800米、1000米都跑不下来;在大学因为身体原因请假的比率也在大幅上升;大学生肥胖率也在日益上升。这些都折射出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现实情况。众所周知,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最具活力的青年群体,接受着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社会实践的主力军,是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正在崛起的青年一代,体质问题却变成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试问,一个人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如何很好的去生活、去工作呢?更不用说承担祖国建设和百年历史复兴的重任了!
毛泽东说:“青年像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只有拥有强健的体质,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作为大学生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面,提高个方面素质,支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篇:托管班事件引发的思考
你是船 我是帆 让我们一起幸福起航
—托管班事件引发的大班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提出问题:
我园地处城乡交接处,外来务工子女的占全园的80%。孩子的家长工作的时间比较的长,有的甚至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周末也很少有时间陪同家长。孩子与家长沟通、学习、交流、游戏的时间都很少。有的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可能还是与老师的感情深厚。有什么不开心或家里的事情都会跟我们的老师敞开心扉的来交谈。
老师毕竟也是要下班的,那这些没有固定时间的孩子怎么办呢?大家很自然的就会想到托管班。是的,在我园的××小学对面有好几家的托管班。有小学的学生,还有我们幼儿园不能来准时接送的孩子。
这些孩子的现状怎样?能不能像家长所预期以及希望的效果呢?难道紧紧是为了教一些知识给她们,或者纯粹的就是为了“打发时间”呢?这些放在托管班的孩子们每天的心情是怎样的,愉快亦或悲伤,心理是否健康,是否让每个孩子都有着美好的童年回忆呢? 案例阐述:
周四下午3:10分左右的大×班的涛涛小朋友来跟我说:陈老师,我们的小朱老师想让你给我们帮帮忙,我们的小朱老师要跟旅行社的导游签订秋游的事情,我们大朱老师去楼下教陶艺特色班了,我说好的。小朱老师把教学活动跟我交接了一下,说旅行社的人也是临时决定下午来把秋游的事情,处理好。
这班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在幼儿园是比较的出名,他们思维比较的活跃,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常规相对来说也比较的差,男孩子,喜欢“弄来弄去”。上教学活动课的时候,这种场面还好控制一些。但是快要到离园活动时,尤其是刚好操场上的社区的人和我们几个老师联合一起在跳广播操,操场上的音乐一放,这些孩子就开始坐不住了,也难怪,“锣鼓响,脚底痒”大人都难熬得住锣鼓的喧闹声,何况是我们这些只有6、7岁的孩子呢?而且楼下在跳广播操的队伍中,还有上完陶艺课的孩子们的班主任大朱老师,对于自己班的老师参加表演,孩子们的激情表现那就可想而知了。
这些孩子,不约而同的放下手里的活动器具,奔向窗户不停地张望,一些嗓门比较的大地孩子开始“疯狂”地喊叫:“朱老师,朱老师。”我看看反正那个小朱老师和旅行社的人还没谈好,时间也到了离园游戏活动时间国,就带孩子们去楼下看看老师们的表演吧。
一到楼下,本来排的好好的队伍,孩子们一下子松散开来,表演没看5分钟,有些孩子就开始不喜欢了,自顾自的玩开了。于是我们开始玩游戏,有2个小女孩,还走到朱老师跳舞的那边。我走过去问她们:“你们怎么不到我们这边来玩游戏呢?”小女孩说:“我们托管班的老师来接我们了,我们要回去了。”我看到旁边是站着一位比较年轻的女老师,大概就是托管班的老师。
这时候是离园时间,既然托管班的老师来接去了,那我就跟托管的老师交代了几句,然后就和剩下的10多个孩子一起继续玩游戏。
等到朱老师来接替我的时候,这班的孩子也接的快差不多了,我刚刚舒了一口气。没想到不到十分钟,小朱老师匆匆忙忙地来问我:陈老师,你有没有看见,小夏是谁接去的?“哪个是小夏”?“就是穿着一条天蓝色裙子,梳着一个辫子的小女孩。”“哦,是她。”我的脑海中马上出现了坐在旗台旁边的两个小女孩。“她不是托管班的一个比较年轻的老师接去了吗?”小朱老师愁眉苦脸地说:“是呢,但是现在小夏的奶奶来幼儿园找了,说小夏没去托管班,会不会还在幼儿园,或者去别的地方了,真是急死人了。”说着那个小夏的奶奶也找了三楼教室。我和小朱老师一起匆匆忙忙先去门卫保安室查监控,监控里有那个老师带着一个小女孩出去的片段,但是只有一个小女孩。我很奇怪,托管班的老师明明是接去了,为什么跟她出去的只有一个人,老师难道不知道,只接走了一个吗?”很多的疑问都来不及思考和了解,先找到孩子最要紧。我们在各个角落里,叫着小夏的名字。终于在四楼的楼梯转角处,找到了躲在角落里的小夏。
事后我向小夏的老师了解了一下情况,原来是孩子近来一直不肯去托管班,说什么托管班里有很多作业,但是孩子不会做,很害怕。一直躲着不肯去托管班,以前开学的时候,从来不会,现在这个问题好像越来越严重了,那天也是因为不肯去,跟托管班的老师说是到教室里来拿衣服了,结果就躲起来了。托管班的老师一直找不到,就带着另一个小女孩回去了。这件事情发生后,在我心里一直久久的难以平静下来,为什孩子开开心心的去托管班,到现在躲着不肯去,托管班对孩子的成长起来一个怎样的过渡作用呢?有的家长是有时间接送孩子,但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学得更多一些,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每天来来去去,没学到什么东西,就是来玩玩,做做游戏。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要去上托管班,托管班里会教字,会写字,会做算术。
孩子心理是不是也赞同这样的想法呢?我们要怎样更合适的去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有些什么样的办法呢?
一、跟孩子沟通了解情况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几天,我并没有在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就去和孩子谈这件事,我想孩子发生那样的“躲藏”事件后,父母在家肯定也免不了要教育一番,还是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谈心比较的合适。
“小夏,托管班有趣吗?老师每天会不会带你们做游戏,每天都教你们什么本领呀?”孩子望着我回答我说:“托管班里有很多的小朋友,老师每次都会给我们做作业,作业做的好也有五角星,或者好吃的东西奖励我们。每次要求我们都不要讲话,作业做的快的话,老师也会给我们看课外书。但是每次我都要写很多的作业,手很酸。所以就不想去学习,觉得不好玩。
这样的话,这样的事情,以前我们大四班的时候,也有个小女孩叫燕子,在幼儿园里也很乖巧,听话,但是每次都不肯去托管班,总会想出很多不去的理由,比如今天头疼,明天肚子痛。妈妈在家是休息的,就是妈妈自己没上过几年书,孩子马上要上一年级了,把女儿特意送到托管管学习,好让孩子学得更多。无疑小夏的问题和燕子的问题是差不多的,孩子因为不想做作业,或者在托管班里可能发生了一些不高兴的事情,导致孩子很不愿意去托管班里参加学习。
二、托管班接送存在的隐患
很多的家长尤其是一些外来务工家长,每天忙着奔波,赚钱。很少有时间去过问孩子的的事情。有的家长甚至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幼儿园或者托管班,好像反正自己也没念几年书,上班赚钱是大人的事情,我拿出钱交给你幼儿园或者托管班,那就是你们幼儿园或在托管班的事情了。而且越来越多的家长依赖托管班。从每天来接的情况中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有一家托管班去年九月份开学的时候,老师接去的大概是6个孩子,到这一学期一下子发展到24个孩子。每次回去的路上20几个孩子队伍也挺壮大的。尤其是周五,家长们都喜欢把孩子的棉被带回家洗一洗。有的家长因为下班很晚,幼儿园关门了,把棉被的事情也交给托管班的老师,这么多的孩子,如果老师再拎着棉被。这些孩子过马路之类的路上也是存在着很多的不安全隐患。
三、学习状况分析
托管班的学习,毕竟不像幼儿园或学校里那么的系统性,很多孩子的年龄都是不一样的,有很多一部分是小学生,老师要负责这些孩子的作业情况。另外一部分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其实从年龄上分析,幼儿园的孩子更喜欢做游戏,坚持的时间也比较短,如果让幼儿园的孩子像小学生一样长时间的做作业,她们肯定是要厌烦的。而且托管班里面的老师大都数比较的年轻,大学生刚刚毕业的比较多,可能这些师资队伍中,老师的理论水平比较的高,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些老师也缺少实践操作经验。对于孩子的一些个性特征,不会很好的分析。
那么如何更有效的与托管班做好衔接工作,是这些托管班的孩子也向在幼儿园学习一样的开心呢?
一、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个性
班级中的老师一星期中要与孩子们相处5天的时间,很多的孩子都是老师从小班开始带到大班,孩子有些怎么样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老师们都比较的熟悉。
对于一些放托管班学习的孩子,首先我觉得班级中的老师可以跟托管班的老
师进行进一步地交流和沟通,让那边的老师也了解一些不同的孩子不一样的性格,以便可以循序渐进地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
同时对于去托管班学习的孩子,我们老师也要关注她们,可以跟他们像朋友一样聊聊天,谈谈孩子们在托管班里的情况,好朋友是谁,最喜欢干什么事等。也可以把他们当中发生的一些比较有意义或者比较好玩的事情,跟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分享。让孩子们感受到原来托管班里也有很多好玩的,不单单是写作业的地方。
二、做好家长的工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老师还要跟我们的家长做好交流工作。忙于赚钱固然很重要,但是孩子的教育也是头等重要的,不要因为自己的工作忙,把孩子凉在一边,不闻不问,或者是全部托付于我们老师或者托管班的老师,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父母永远都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的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孩子多多少少也会听进去的,对于孩子的一些异常表现或者情绪上出现的波动,家长也要及时的跟老师或者托管班的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克服孩子的一些不适应,引导孩子向正确地的方向发展。
三、不要随波浊流
很多家长,都会随波逐流,别人学什么,最好自己的孩子也去学什么,不管学习的效果如何。其实在让孩子去学习的同时,请事先最好蹲下身来,问问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听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再去做出决定。当孩子出现某一方面的情绪时,不要急着去埋怨孩子,要静下心来,了解一下孩子的心理和想法。或者孩子的某些波动是一时的,或许是已经积累了很久的。分析一下出现问题的原因,这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才会有最好的解决办法,不要等到问题很严重了,孩子的叛逆的想法也越来越严重了,再去责骂孩子,那样肯定会适得其反。
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尤其是大班幼儿的心理,此时的孩子刚好是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园的生活日趋弱化,小学生正式学习的生活日趋强化,孩子们的心理也要度过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最后我想引用这样一句话:“孩子的成长是一本书,这本书中有高兴、快乐的一页,也有悲伤、难过的一页,但是缺少那一页,故事都不完整。”不管你的孩子有没有放入托管班学习,希望我们的父母,老师都要做个有心人,用心观察孩子的点点滴滴,细心的品位孩子的性格变化。及时的去帮助和引导我们孩子,让孩子的这边本书多点快乐和高兴的事情。
附问卷调查一份:
以下是对我们幼儿园大班段孩子家长的一份问卷调查分析,填写的内容仅做参考,请您如实填写。
一、基本情况:
1、您的职业
1)、工人 2)、农民 3)、公务员 4)、技术人员 5)、私营业主
6)、个体经营者 7)、国企管理者 8)、下岗、待岗 9)、退休
2、您的文化程度
1)、小学 2)、初中 3)、高中 4)、大专 5)、本科 6)、硕士 7)、博士
3、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1)、280元 2)、500元以下 3)、1000元以下 4)、2000元以下 5)、2000-5000元 6)、5000元以上
4、您的家庭结构
1)、三代同堂 2)、核心家庭(父母与子女)3)、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
4)、隔代家庭 5)、其他类型
5、您的孩子一般是由谁接送的? 1)、父母、2)祖辈、3)托管班老师
二、亲子沟通
1、您在家里和孩子平时交流最多的话题是:
1)、孩子感兴趣的,我们都谈 2)、孩子的为人和处事
2)、孩子的学习4)、孩子的饮食、营养等生活中的事
3)、学校里发生的事 6)、社会发生的热点新闻
4)、孩子太小,还难以交流,在家里,一般是我们告诉他(她)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2、在您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中,您感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1)、孩子太小,好多道理讲不清
2)、孩子大了,有自己的见解,我们讲话他(她)不大愿意接受
3)、我们不太了解学校的事,提出的要求往往容易与学校不一致
4)、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了,我们不知道怎样告诉孩子去适应社会
5)、没有时间,我们和孩子一起相处的时间实在太少
3、您是怎样与孩子沟通的?
1)、抓住生活中契机 2)、在双方都有需求时进行沟通
3)、弯下身段,平等尊重对方 4)、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5)、命令式 6)、没有办法与孩子沟通
4、您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可以选择多项):
1)、在共同活动、游戏中沟通 2)、谈心 3)、散步逛商店 4)、餐桌交流
5)、书信 6)、电话 7)、网络 8)、其他
5、您与孩子沟通时经常感到:
1)、愉悦 2)、宽松 3)、紧张 4)、困难 5)、无奈
三、自我评价
1、您认为您家庭的精神生活如何?
1)、很充实丰富 2)、一般 3)、贫乏
2、您家亲子关系如何?
1)亲密 2)、一般 3)、紧张
3、你们夫妻如何?
1)、亲密 2)、一般 3)、冷漠 4)、对立
4、您对目前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是否满意
1)、很满意 2)、满意 3)、有些满意,有些不满意 4)、不太满意 5)、很不满意
四、在幼儿的教育这一块,您希望幼儿园能给您们提供哪些更实际的帮助,具体阐述。
第四篇:国富论引发的思考
《国富论》引发的经济学思考
琛兄:
接触《国富论》仅仅一周,依然无法接受其生涩的语言表达。但是,硬是看了40多页之后,收获还是有的。
首先是对劳动分工的认识。我们出生在这个社会,这个机器发达,互联网不可一世的社会,对周围的一切生产模式都认为理所应当,偶尔会听到报道说“某某公司采用了创新模式”,创新似乎就是属于那些某某公司。现在看来,每个公司,即便它生产的东西渺小到一颗铁钉,都在用着“创新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劳动分工”。我们太接受眼前一切看似平静的事物,以至于无法想象以前劳动不分工的社会形势。劳动分工是由人类以物易物的倾向而发生,例如远古时代,每只猿猴都要为生存而狩猎,有一只猿猴会盖房子,大家都找他来盖,同时带来一只羊作为回报,逐渐的,这只猿猴发现,自己可以不用狩猎,专注于盖房子就好,用这项技能换取别人的羊。于是,分工的初级形式就诞生了。亚当的这个例子很是生动的。
劳动分工促进了整个人类史的发展,(或者人类史的发展促使劳动分工的形成?)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这个模式上,每个部门每个人,都在自己所分得的工上,做创新。当然,劳动分工也使大学有了专业之分,文理之分,从而一批接着一批的垃圾,从中国大学校园里走出,开始尝试真正的生存。当然,劳动分工功远远大于过。
再来谈货币,它又称为特殊的等价交换物。我们使用的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张纸币,却也是历经了数百万年的改革和尝试。我所了解到的货币形式有:牛羊----贝壳、铁钉------银---金银共存----纸币。创新革命总是与时俱进,货币形式依旧在变,现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不是导致货币形式的转变?网上的虚拟游戏币、cf点、qq币等等,他们都在朝着虚拟方向发展。由此看来,货币有以前不可分割的牛羊转变成“空气”,看不到摸不到。货币成了信用的附加形式,似乎,人类开始以信用这么一种道德品质作为货币形式,当然这也是在法治社会的基础之上。
“谈商品价值”一节,我体会到商品分为真正价值和名义价值。劳动是一切商品的真正价格,所以每个人都是商人,从而形成一个商业化社会。我们都在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的劳动。可是劳动是个很抽象的交换物,如何做到我的劳动换取你的等价的劳动?这个不可能衡量的,因而有了商品的名义价格,这是由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它不是很准确的代表了商品的劳动价格,但是有效地维护了市场公平。无论是经济危机,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商品代表的劳动价格是亘古不变的,变得只是人类赋予它的名义价格。
学经济能让我们看清当下,把握世界的最新动态。在经济学方面,咱俩还是孙子辈儿的,咱们要相互支持,在经济学的道路上走下去。
2011.10.30
第五篇:一堂课引发的思考
一堂课引发的思考
薛霞
摘要:课堂永远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原野,学生的表现往往会超出老师的想象,所以经常会收获“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一堂教学环节不够完整﹑没有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却收到了意外的效果,深感偶然的残缺有时反而会成就意外的完美。于是引发了我的如下思考: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情绪;教师要在预设的基础上灵活生成;对课堂效果的评价不可求全责备。
关键词:意外效果兴趣点预设生成评价
本学期执教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一文时,有一个偶然的收获,故记之。我本来设计三步走完成教学目标:第一步整体感知,由简单了解钱先生其人其事导入新课,然后速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第二步研读文本(即本课学习重点),解决两个大问题,1、中间部分的材料各表现作者的什么见解?它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何联系?2﹑从标题看,文章是读后感,那么作者对《伊索寓言》持什么态度?第三步总结读后感关键在一个“感”字,旨在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读书的目的不是尽信书本,而是促进自我思考,我们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解,写读后感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堂永远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原野,学生的表现往往会超出老师的想象,所以经常会收获“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课堂按我预设的步骤开始了,我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钱钟书,开始的两个学生参考一些工具书的简介读给大家听,气氛很严肃,我鼓励学生说:“请大家抛开参考书,说说你印象中生动的钱钟书吧!”有个学生讲了他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的轶事。有个学生提到他的妻子杨绛写了一篇散文《我们仨》,感觉他们一家很相爱。就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饶有兴趣地议论起来,虽然只有少数学生读过著名的《围城》,但大家好像都知道“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句名言,我不由兴致勃勃地给大家讲起钱先生的围城,讲方鸿渐,讲故事里面有趣的细节,讲他的幽默风格。结果这一环节的时间大大超出了我的原计划,不再是原定教学步骤中简单了解钱钟书,而是简单介绍了著名的《围城》,模仿钱先生的话说,就是不光给学生介绍了这只母鸡,还隆重推出了这只母鸡的孩子-----一只著名的鸡蛋。虽然有点超时,但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很顺利的梳理完文章思路。接下来我 1
让学生自己默读文章解读寓言的部分,然后站起来评论自己最喜欢或最认可作者解读的一则寓言,分析寓言表现了作者什么观点。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争先恐后的站起来发言,联系现实解读自己对寓意的理解。时间过得飞快,我们都还意犹未尽,下课铃骤然响起。此刻第二个教学步骤还没有完成,第三步已经无从谈起。情急之下,我灵机一动,结合钱老先生用寓言讽刺现实的特点,模仿钱先生一向的幽默讽刺风格,作了如下课堂小结:“钱钟书的幽默无处不在,他能发现存在于人身上的普遍缺点,我们读他对《伊索寓言》的新解读,感觉那些人很可笑,其实我们自己也可能有同类缺点,就好像我们正在嘲笑别人裸奔,却忽然发现自己只穿了裤衩,一时难免尴尬。”学生哄堂大笑,我们就此下课。
虽然这节课没有圆满完成预设的课堂步骤,却不能武断地说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相反我觉得这是非常成功的一堂课。这堂课引发我思考了很多,总结反思如下几点:
一、本节课最大的成功是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只有他们充满求知的热情和渴望,课堂才会生动有实效,我感觉自己像田边的老农,听见了禾苗拔节生长的声音。所以老师备课的时候,不仅要精备教材,还要精备学生,同时不忘备好自己的情绪,只有充满热情地站在学生中间,细心地感知学生的情绪变化,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才会产生师生情感共鸣的效果。
二、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灵活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意想不到的情景,老师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如果本节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板着脸读完参考书上关于钱钟书的介绍就算完成了导入环节,那么本节课将会完全是另一番样子,课堂步骤可能会很完整,但是学生是否能投入文本就很难下结论,更别提激发学生课下继续阅读的兴趣了。
三、课堂教学评价切不可求全责备。课文本身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备课的时候也可以多方确定教学目标,但是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我这一节课的知识目标应该说没有圆满完成,原计划最后一步总结读后感关键在一个“感”字,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领会:读书的目的不是尽信书,而是促进自我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认识到这一点,对学生阅读思考及写作能力的提高都会很有帮助。但是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我即兴而发的课堂小结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激发起学生更强烈的阅读愿望,他们的思考一定会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如此想来,偶然的残缺反而成就了意外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