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卫生部医政司关于征求《县级医院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医政司关于征求《县级医院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日期:2011-03-25 发布者:付文豪
卫医政管便函〔2011〕56号
卫生部医政司关于征求《县级医院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医政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医政处: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强县级医院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提升县级行政区域内疾病诊治能力,我司组织起草了《县级医院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征求你们意见,请从你厅(局)办公室的政务报送系统下载文件,并于2011年4月15日前将修改意见反馈我司医疗机构管理处。
联系人:医疗机构管理处 吴少玮、高新强 联系电话:010-68792200、010-68792732 传真:010-68792196 电子邮件:MOHYZSYLJGGLC@126.COM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县级医院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县级医院临床专科能力的建设管理,提高专科医疗质量与服务能力,促进县级医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指医院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临床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为目的,对医院各科室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室管理等进行有效组织实施与管理的工作。第三条 县级医院应当根据卫生行政部门核定的诊疗科目和实际医疗需求设置科室。
第四条 县级医院应当按照本办法加强各科室的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建成结构合理、人员齐备、技术精湛的专科医疗体系,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第五条 卫生部负责制定全国县级医院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管理办法。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县级医院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六条 县级医院应当建立由院领导、职能部门和各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管理委员会。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管理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相应工作制度,并指定具体的医院职能科室负责日常工作。第七条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卫生行政部门关于医院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二)制订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规章制度;
(三)审定各科室的学科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四)指导、监督各科室的专科能力建设工作;
(五)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学科建设等方面规章制度的宣传和教育。
第八条 医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与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有关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
第九条 县级医院应当根据医院的规模和工作量,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管理职能部门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人员和设备。
第十条 各科室主任具体负责本科室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室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 各科室应根据本科的床位数,将病房分为若干医疗组并实行医疗组长负责制。医疗组组长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承担。
第三章 建设
第十二条 县级医院应当建立各科室专科能力建设的中长期建设规划,包括专科发展目标、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技术开发与引进计划、医院支撑条件要求、规划目标考核方案等。
第十三条 县级医院应当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强与城市大医院的纵向联系,积极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强县级医院专科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第十四条 县级医院应当结合自身情况,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目的,以解决群众疾病为核心,推广应用适宜技术,加强优势专科建设,以优势专科带动其它专科的发展。
第十五条 县级医院要重视和加强本院弱势专科的建设,采取不同措施促进其发展,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的整体水平。
第十六条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要注重以团队为基础,医、护、技协调发展,专科之间要建立起“一切为病人”的无缝隙协调机制。
第十七条 县级医院应当制订各专科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学历、年龄、职称结构优化和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
第十八条 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年轻医师和护士的规范化培养,以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使临床专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第十九条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要以医学发展和病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开发和引进提高诊疗效果、减少死亡率与并发症的新技术,及时调整和优化专科技术结构。
第二十条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要以科室文化为先导,加强人文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和科室凝聚力。第二十一条 医院要保证专科的基础设施、空间和仪器设备等硬件投入,为专科能力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
第四章 管理 第二十二条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要明确科室管理体制,从科室管理组织构架入手,规范科室管理单元,并充实科室管理人员,明确各自职责。科室层面的管理人员必须保证一定时间从事专科管理工作。
第二十三条 各科室在医院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专科特点的规章制度,做到专科管理有章可循,并严格执行。
第二十四条 各科室要做好医疗、科研、教学、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以及其他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等专科档案的管理。
第二十五条 医院要根据现有条件,对各科室执业地点的各种标识、健康知识教育宣传栏与信息栏等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为患者提供温馨和舒适的就医环境。
第二十六条 医院要健全医疗质量监控组织,落实质量监控制度,对各专科的医疗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和考核。第二十七条 各科要根据本科的特点制定“三基三严”与技术的培训考核计划,并组织实施,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基本技能。
第二十八条 医院要针对各科的具体情况,开展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和持续改进能力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培训。
第二十九条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要注重培养医务人员的医患沟通能力,认真履行医务人员告知义务,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增进医患沟通。
第三十条 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医院各科室之间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协作,建立跨专业病种诊疗小组和跨学科病房,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质量和效率。
第五章 评估和考核
第三十一条 医院在做好专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要加强对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强化日常管理,定期评估和考核,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建设规划的实施。
第三十二条 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县医院的专科建设进行全程动态管理,推动专科能力建设工作的良性运行。
第三十三条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评估和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条件设施、专科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技术能力建设、学术能力建设以及专科规范化管理等。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评估组,定期对县级医院的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状况进行评估和考核。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要注意收集县级医院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及时予以总结推广;对工作不落实或工作效果差的县级医院要给予通报批评并责成医院进行整改。
第二篇: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卫医政疗便函(2011)75号)
卫生部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医政司关于征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卫医政疗便函(2011)75号),其规定三级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50种,二级应用不得超过35种,三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稀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得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个品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具体内容见下: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抗菌药物,主要包括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是指以促进抗菌药物安全、有效、经济使用为目的,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处方开具、药品调剂、临床应用和监测等全过程所开展的各种监督管理、教育培训、技术支持与持续改进工作。
第三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对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
第五条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八条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九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其他医疗机构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或指定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管理相应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日常工作由医务部门负责。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制订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推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的制定与实施;
(三)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抗菌药物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的教育培训,组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公众宣传教育工作。
第十二条二级及以上医院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配备相应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对本机构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二级及以上医院应当配备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参与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二级及以上医院应当建立临床微生物室,开展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等工作,为病原学诊断提供技术支持;负责本机构常见致病菌分布和耐药监测工作,参与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重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学科的建设,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第三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国家处方集》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路径等规章、规范性文件与技术规范,加强对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药品。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
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50种;二级医院不得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药品不得重复采购。
其中,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3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得超过2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个品规。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
医疗机构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需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同意遴选意见后,报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70%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后,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2/3以上委员审核同意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
对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或者发现违规促销使用等情况的抗菌药物品种,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或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成员均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或者更换意见获得抗菌药物管理组50%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6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本机构药物采购供应目录。
第十八条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求,又未列入本机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药品供应目录的抗菌药物,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说明申请购入药品名、规格、剂型、数量和使用理由。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学部门一次性购入使用。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申请临时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对同一临床科室在1个月内连续2次以上申请临时采购同一品种抗菌药物时,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应当进行调查,决定是否同意继续临时采购或者列入常规药品采购程序。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该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加以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五年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的;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卫生部另行制定。医疗机构可以调高抗菌药物的管理级别,但不得降低其管理级别。
第二十条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局部感染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第二十一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对本机构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执业医师经考核合格后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取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其他医疗机构执业医师、药师由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授予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
第二十二条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和考核内容应至少包括:
(一)《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国国家处方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及管理制度;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四)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
(五)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第二十三条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第二十四条临床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临床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认定的会诊人员会诊同意后,由经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门诊处方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丰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等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担任,资格由抗菌药物管理组负责认定。
第二十五条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
第二十七条卫生部建立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对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省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对本辖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第二十八条各医疗机构应当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使用的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50%;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百分率不超过30%,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术前三十分钟至两小时内给药,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15%。
第二十九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第三十条医疗机构应积极利用电子病历和医院信息系统等信息化管理手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实施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在线申请、处方或医嘱在线审核监测、计算机抗菌药物用药医嘱自动停止时限控制系统等。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被检查的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阻碍、隐瞒。
第三十三条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逐级排序、公示和诫勉谈话制度。卫生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分别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进行排序,并按照排序结果分别召集排名靠前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医疗机构负责人和医师进行诫勉谈话,对排名情况和相关数据进行公示。
第三十四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
(一)未建立抗菌药物管理组织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混乱的;
(二)未按照本办法规定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权限规定、未培养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或者未发挥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
(三)将抗菌药物购销、临床使用与个人或者科室经济利益或者奖金分配挂钩的,或者在抗菌药物购销、使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四)违反本办法相关条款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组织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并将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依据。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第三十七条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一)抗菌药物培训考核不合格;
(二)不按照规定开具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不按照规定使用药品,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因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私利的;
第三十八条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医嘱,或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未进行药学干预的,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
(一)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二)半年来使用量排名,始终居于本机构异常前列的抗菌药物;
(三)临床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
(四)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
(五)药物严重不良反应频繁发生的抗菌药物。
第四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抗菌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在医疗机构促销活动的监管,制定在本机构促销抗菌药物相关管理规定,规范促销活动。对违规促销的抗菌药物和企业,应当及时采取警告、暂停进药、清退等措施。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一)使用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的人员、已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从未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生产、经营企业购入使用抗菌药物的;
(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十四条和第二十三的规定,非药学部门从事抗菌药物购销、制剂和处方调剂活动的;
(四)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未对抗菌药物处方组织实施适宜性审核,给患者造成严重损害的。
第四十二条医师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定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后仍开具抗菌药品处方的;
(二)未按本办法相关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使用未经批准使用的抗菌药物的;
(四)索取、非法收受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财物或者通过开具抗菌药物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五)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第四十三条药师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定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医院药学工作;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二十六条、三十四条的规定,违法购入未经批准使用的抗菌药物的;
(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未调剂审核处方,造成患者严重损害的;
(三)未按本办法关于限制抗菌药物品种、规格的规定,私自增加抗菌药物品种和规格的;
(四)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九十条的规定,在药品购销、临床使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五)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监管职责的,由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本办法所称医疗机构,是指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批准登记的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妇幼保健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室(所)、急救中心(站)、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以及护理院(站)等医疗机构。
第四十六条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卫生部医政司关于报送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有关信息的通知
卫生部司(局)便函
卫医政疗便函„2011‟205号
卫生部医政司关于报送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有关信息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医政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医政处:
按照《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卫医政发【2009】116号)要求,为及时掌握各地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做好试点工作第三方评估总结,我司建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信息报送系统。现就报送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有关信息提出如下要求:
一、我部指定的110家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医院应当登录“中国临床路径网”(report.ch-cp.org.cn),按照《操作手册》要求,申请用户名,设置登录密码,填报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有关信息。各试点医院于每季度第1个月上旬填报上一季度试点工作有关信息。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的信息应当于2011年8月31日前补报完毕。除我部指定的110家试点医院外,鼓励已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照以上要求,报送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相关信息。
二、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和评估方案有关要求,组织内辖区内各试点医院做好临
床路径管理工作评估总结和数据上报工作。可登录“中国临床路径网”,申请用户名,设置登录密码,我司将给予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权限,统一查阅、管理本辖区内各试点医院工作信息。
三、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试点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相关信息上报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信息安全、及时、准确上报。各试点医院要指派专人负责管理密码、收集整理数据,严格按照要求做好信息报送工作。经网络信息系统上报的试点工作信息将纳入试点工作考核指标。
我司将适时组织视频培训会议,对网络上报试点工作信息进行专题培训(会议时间另行通知)。《操作手册》将发至你处邮箱。
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办公室联系人:刘新奎、郭淑岩 联系电话:010—82801614、82311837
传真:010—68792513
电子邮箱:mohyzsylc@163.com
二○一一年八月十二日
第四篇:2010.12.30卫生部医政司召开全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中期总结会议
卫生部医政司召开全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中期总结会议
为进一步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总结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经验,部署2011年试点工作,卫生部医政司于2010年12月22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全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中期总结会议。卫生部医政司王羽司长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会议由卫生部医政司医疗处焦雅辉处长主持。
王羽司长首先回顾了2010年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一是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共计1383家三级、二级医院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共计8292个临床科室开展临床路径管理。部分试点医院在前期积累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专业范围,进一步扩大临床路径覆盖的病种数量,丰富临床路径的内涵,并为单病种付费、按疾病诊断相关组付费(DRGs)等付费方式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二是临床路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试点工作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又迈进了一大步。部分试点省份将临床路径管理纳入“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并与医院等级复查、评审,推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卫生系统医改目标考核等工作相结合,共同推进医改各项重点工作。逐步建立了以医疗服务质量、安全、效率和效益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模式,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三是临床路径管理成效进一步显现。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加。1月1日至10月31日,各试点医院共计开展临床路径管理361,051例,变异53,795例,变异率为14.90%,退出34,319例,退出率为9.51%。在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部分疾病诊疗费用逐步下降,让群众切身感受医改带来的实惠。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进一步整合,医疗效率进一步提高,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四是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部分试点医院利用已有的医院信息系统,建立了科学、有效的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系统。五是临床路径管理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加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王羽司长客观分析了2011年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面临的挑战。一是医院和科室绩效考核机制需要转变。要建立以医疗质量和安全、医疗服务、患者满意度、医疗效率和效益综合评估的机制,科学引导医务人员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二是开展临床路径工作需要相关科室协调配合。要合理配置资源,统筹协调各科室工作,优化诊疗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推进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三是临床路径管理需要与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相衔接、相配套。通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进一步优化诊疗服务流程,提高效率,控制不合理费用,适应预付费制改革的需要。四是临床路径管理要与医院信息化建设相结合,服务于临床诊疗工作。用电子化手段进一步提高临床路径管理的效率,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担。五是需要进一步转变医务人员的观念。改变习惯,改变原有的服务模式。六是要边实战,边探索,边创新,边完善。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展试点工作。
王羽司长对2011年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要继续制定下发100个常见病种的临床路径。进一步扩大试点病种的范围,扩大患者的覆盖面。二是要深入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医院范围,希望三级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都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同时,要结合“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医疗质量万里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等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临床路径试点工作。三是要加强临床路径实施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优势,减轻医务人员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四是进一步加强对试点医院的指导和评估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对试点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和评估,全面、客观地掌握试点相关数据,特别是试点工作开展2年时间的终期评估数据,为下一步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依据。五是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经验交流。使医务人员能够掌握临床路径实施的步骤和方法,转变医务人员的传统观念。
王羽司长对2011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将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重点工作同步安排,统筹兼顾,共同推进。二是要周密部署,落实责任。进一步明确试点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加强领导,合理安排进度,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做到责任到人、指标到人。三是不断总结,勇于创新。既要善于发现试点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又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推广,为今后建立我国临床路径管理的长效机制积累宝贵经验。四是要正确引导,营造氛围。加强对临床路径管理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提高患者对临床路径管理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同时,要正确引导舆论,宣传积极的正面信息,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焦雅辉处长强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试点医院要认真学习贯彻王羽司长的指示精神,按照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和评估方案的要求,继续深入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卫生部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陈香美、刘志红院士,部分专业组组长,各省(区、市)卫生厅(局)及医政处有关负责同志,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医院院长,卫生部部属(管)医院和省级医院院长,有关大学医院管理部门负责同志,约300人参加了会议。
第五篇:卫生部医政司关于开展三级医院学科调查工作的通知
卫生部医政司关于开展三级医院学科调查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医政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医政处:
为推动学科可持续发展,掌握全国三级医院学科现状,我司组织中华医学会专家,研究制定了三级医院学科调查方案,决定开展三级医院学科调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查目的掌握全国三级医院各学科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现状,了解学科地域分布情况,分析学科技术水平差异的原因,明确各临床学科的发展方向;为制定科学的学科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二、调查安排
(一)调查内容:包括学科的业务开展情况,代表学科技术水平的人员、设备、核心技术、教育培训等状况、制约学科发展的主要问题等。具体调查内容见《医学学科基本情况调查表(样表)》和《医学学科基本情况调查表填写说明》。
(二)调查方法:为做好调查工作,减轻被调查医院的负担,中华医学会建立了专门网站,设计了医院调查系统。三级医院通过网络填写基本情况调查表,上报信息网址为http://diaocha.medcon.org.cn。各省(区、市)卫生厅(局)和三级医院的具体操作分别见《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填报信息操作手册》和《医院填报信息操作手册》。
(三)时间安排:2011年10月15日-2011年11月15日。
三、组织实施及相关要求
(一)本次调查由卫生部医政司统一组织。中华医学会及其各相关学科分会具体负责此次调查的方案设计、组织培训、技术指导和整理分析等工作。
(二)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三级医院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以本次调查为契机,梳理辖区和本单位的学科发展情况,为指导医院学科建设发展奠定基础。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于2011年10月20日前,参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填报信息操作手册》,通过专门网站填报辖区内的三级医院名录;同时指导并组织辖区内三级医院完成填报工作。
(四)各三级医院应当于2011年11月15日前,按照《医学学科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医学学科基本情况调查表填表说明》要求,参考《医院填报信息操作手册》,组织和协调相关科室完成调查相关工作。三级医院应当成立学科调查工作领导小组,与医院内部各临床学科专家密切配合,在严格掌握标准的基础上做好数据统计,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我司将在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分别选取部分医院进行上报数据的核查。
(六)《医学学科基本情况调查表(样表)》、《医学学科基本情况调查表填写说明》、《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填报信息操作手册》和《医院填报信息操作手册》请从以下网址下载:http://diaocha.medco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