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省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

时间:2019-05-15 01:3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省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省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

第一篇: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省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

【发布单位】82602

【发布文号】省委发[1995]4号 【发布日期】1995-02-09 【生效日期】1995-02-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甘肃省省级党政机关机构

改革方案实施意见的通知

(省委发[1995]4号一九九五年二月九日)

省委、省政府同意《甘肃省省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省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

为了保证省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方案能够顺利实施,结合省直机关的实际,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一、机构分类、名称和规格

省委工作部门称部、委、厅、室,为正厅级;省政府工作部门分为两类:一类为政府组成部分,称委、厅,为正厅级;一类为政府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称局、办,维持原规格不变,另设部、委、厅管理机构,称局、办,原则为副厅级。部、委、局、办的内设机构称处、室,均为正处级。

二、二、“三定”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工作是这次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搞好。“三定”的主要内容是:本部门的主要职能和转变职能的具体措施;本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业务分工及协调意见;内设机构的数量、名称和主要职责;人员编制总额及领导职数;后勤服务机构和人员编制;人员分流的措施和需要相应调整的事业单位和公司等。

(一)定职能:

定职能是定机构、定编制的依据,是落实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的前提。先由进行“三定”的部门,将原有的职能及合并单位的职能逐条列出,加以分析,按照政企、政事分开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提出本部门的职能和主要职责。对不需要保留的职能进行调整、下放或转移,对与其他部门交叉重叠的职能,先由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进行面对面的协商,协商不通或意见不一致时,由省编委办公室协调,对有关协调分工的一些重大问题,提请省编委会议审定,特别重大的报请省委、省政府审定。

(二)定机构:

1、内设机构原则:省级机关内部机构的设置,要根据各部门职能配置的需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1)省级机关内部原则上只设处一级,若业务繁杂,人员编制在30人以上,经编委批准,处下也可设个别业务科室。(2)从建立和完善省级宏观调控体系出发,要加强综合性职能处室,裁并专业性职能处室,压缩机关事务性处室。(3)进一步理顺政企、政事之间的关系,省级机关内部原则上不设同所属事业、企业对口的处室。(4)内部机构要合理设置,严格控制总量,理顺关系,逐步实现省级机关运行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5)内设机构职能交叉的,要坚决裁并;职能相近的,要尽量合并;职能较少、工作量不大的,应综合设置或归属到职能相近的机构。

2、内设机构限额和精简幅度

从调整内设机构的合理性出发,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省级机关内部,承担业务职能的处室应不低于内设机构总数的70%;机关内处室的设置限额应以职责任务和编制总数为依据,分工不宜过细,机构不宜过多,一般10人左右设一个机构,5人以下原则不单设机构。省政府专业经济部门的内设机构精简30%左右,社会管理部门和其他各部门的内设机构精简20-25%,经济综合和监督调节部门精简15-20%。

3、对部分共性机构设置的具体意见

(1)为有利于机关后勤体制的改革,省级各部门原则上不单设行政处。几个部门或部门内所属企事业单位在一个大院办公的,后勤服务机构可由一个部门管理;省政府有关厅局集中办公的,如统办一、二、三号楼,可设事业性质的后勤服务管理机构,另行核定事业编制。

(2)为适应省级机关离退休人员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需要,参照中央机关的做法,可将各部门的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机构在各部门行政机构限额外单列。离退休人员较多的部门可设老干部处,离退休人员较少的可设老干部科或配备专兼职干部负责老干部工作。

(3)机关党委的机构应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设立。

机关群、团组织,按照有关章程的规定,也可设置机关群团基层组织,除已成立的产业工会外,一般不另设专门办事机构。

(4)审计和纪检、监察等派驻机构设置。对部门审计机构的设置,原则上应掌握既要加强部门的审计监督检查职能,又不多头设监督检查机构的精神,除少数管理直属企业较多或掌管系统事业经费数额较大的厅局外,一般不单设部门审计机构;少数设审计派驻机构的部门,其人员编制包括在该部门编制总额之内。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按照《党章》和《 行政监察条例》以及中央纪委的有关规定设置,既要体现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又要适应当前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的需要,既可以单派驻,也可以双派驻,派驻对象主要是一些主管意识形态的部门和下属单位较多的经济部门以及执法、监督等重要部门,派驻机构的人员编制在部门编制总额之内单列。

(三)定编制:

1、编制总额

中央、国务院核定我省省级党政群机关总编制为5460名(不含公、检、法、司、劳改劳教及安全编制),按照中央关于党政群各系统人员编制在总编制中所占比例的原则意见,结合我省实际,拟调整为:省委机关占12%,政府占78%,人大、政协暂按5%预留,如中央有新规定,则按中央规定办理,群团、党派共占5%,按此比例重新核定各系统各部门的行政编制。核编时,主要根据部门职责任务的大小和职能转变及配置的需要,先由各部门提出意见,与省编办共同协商,经省编办综合平衡后提请省编委会议审定。

2、精简幅度

我省省直机关平均精简幅度为26%。根据职能和任务,各部门的精简幅度不搞一刀切。其中:专业经济部门精简30%左右,社会管理部门和其他各部门精简20-25%,经济综合和监督调节部门精简15-20%。

3、具体意见

(1)为了精干机关队伍,参照中央编委做法,拟将机关内后勤服务人员的编制从机关划出,改用事业编制。这类编制一般应控制在机关精简后行政总编制的15%以内。

(2)将各部门为退休干部服务的人员编制,在各部门行政编制总数外单列。编制配备比例参照中央编委的有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从严掌握,即:离休的正省级干部与工作人员的比例为1:2,副省级干部与工作人员的比例一般为1:1,离休的厅局级以下的干部与工作人员的比例为10:1;退休干部与工作人员的比例为30:1。其经费来源维持原渠道不变。配备人数与经费均每年核定一次。

(2)各部、委、厅、局的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的比例,按本单位或部门党员人数的1%至2%配备。

(4)各部门在一般不单独设置行政监察机构的原则下,可根据行政监察任务的需要,配备专兼职监察人员,其比例应控制在机关行政编制总额的1%以内。

(5)省人大专职正、副主任,省政协专职正、副主席使用人大、政协的编制。原在省委、省政府任职的副省级以上干部,转到人大、政协任职的,本人和所配备的服务工作人员行政关系和工资应转到人大和政协,不再占原单位编制。原在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任职,现担任省人大、政协专职常委或委员的厅局级干部,其关系均在原单位,并单列编制,待这些同志离职后,编制由编办收回。地州市领导同志调省人大、政协任职的,其关系均转入省人大、政协,编制单列。

在“三定”基础上,参照《 国家公务员职位分类工作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实行定员、定岗。机关借调人员一律清退。各部门的富余人员原则上由本部门在系统内自行消化,没有下属单位的部门由组织、人事部门有计划地充实到需要加强的单位。政法、税务等增编部门应首先接收机关富余人员和国家统配人员。具体安置办法另行制定。

三、三、人员编制的使用范围

省直党政群机关原则上使用行政编制。这次中央确定我省党政群机关编制的使用范围包括:

1、省委各工作部门,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及其工作机构,根据《党章》和有关规定设立的机关党委等工作机构。

2、人大常委会机关及其办事机构。

3、政府各工作部门及其所属行政机构。

4、政协、各民主党派机关及其工作机构。

5、人民团体(工、青、妇等)的工作机构。

上述人员编制,不论使用何种经费开支,均包括在新定编制人数之内。

四、四、领导职数

1、各级领导干部职数,中央、省委都有明确的规定。省委、省政府的部、委、厅、局、办级领导干部职数一般为一正三副,较大的部门一正四副,较小的部门一正二副。少数领导机关和综合部门如工作确实需要,经省委、省政府批准,领导干部职数可适当增加。省直机关除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中央另有规定的外,其他部门一律不设秘书长、副秘书长。

2、省委、省政府工作部门的处室,一般设正、副职各1人,任务较重、人数较多的处室可增设副职1人,较小的处室配备一名处级领导。这些部门的处级领导与一般工作人员的比例平均不超过1:3。

3、省委、省政府工作部门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与科员、办事员的比例,参照中央有关规定执行,由省编委办公室具体核定。

4、省级党政群机关,各种非领导职务的设置,按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各部门一律不得自行设置非领导职务。省直机关设置县处级以上非领导职务的数额,由省委组织部、省编委和省人事厅共同审批,从严控制。

5、领导干部职数核定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超职数配备。现在已经超职数的,可保留原待遇不变,逐步过渡到限额以内。

五、五、实施步骤

省直机关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工作大体分三个阶段进行,1995年完成省级机关机构改革的实施工作。各阶段的工作可交叉进行。

第一阶段:制订部门“三定”方案。省直各党政群部门都要在认真调研、分解职能的基础上,参照中央对应部门的“三定”方案,制订本部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人员编制方案。落实转变职能的具体措施;提出解决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理顺关系、精兵简政、分流人员的具体意见。

第二阶段:审批实施各部门的“三定”方案。省直各部门“三定”方案的审批大体分三批进行:第一批是新组建或机构变动较大的部门的“三定”工作,以使这些部门能尽早正常运转;第二批是综合部门和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三定”工作;第三批是其他部门和直属、办事机构的“三定”工作。各部门提出“三定”的初步方案后,首先与省编委办公室交换意见,反复协商,基本取得一致意见后正式上报省委、省政府及省编委审批。各部门按照“三定”方案抓紧组织实施,调整机构、配备干部、定岗定位、分流人员。以上实行“三定”的部门所属的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挂靠在这些部门的非常设机构随同部门“三定”工作,进行清理整顿。

要严格“三定”工作的审批程序,其具体步骤是:第一步,先由省编办在调查研究、综合平衡的基础上,提出各部门“三定”方案的审核意见。第二步,请省委、省政府分管该部门的领导同志分别听取部门“三定”意见和编办审核意见;第三步,在意见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提请省机构编制委员会集体讨论,并由省编委主任或副主任“一支笔”签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行文。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总结完善、整章建制。改革方案实施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建立健全工作规则和各种规章制度,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并对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职能转变、机构设置、办事效率、安置富余人员等情况。对走了过场,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单位,责令限期进行补课。具体验收的内容、重点和方法另行研究提出意见。

六、六、切实加强领导,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今年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完成这次机构改革任务的最后一年。省委、省政府要求年内全面完成省直党政机构改革,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机构改革作为一件大事,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挂帅,同时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同志具体负责,并抽调得力人员,组成一个精干的、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做好机构改革的具体工作。保留单位的机构改革由现“班子”负责组织实施;合并单位要组建筹备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确定主要负责人,具体负责机构改革工作和日常业务工作。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紧抓实,保证质量,如期完成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同时,要处理好机构改革与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关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做到改革、工作两不误。

机构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一些部门权力、利益的调整,一部分人的进退去留,可能会引起一些同志的思想波动,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机构改革的全过程。特别是各级主要领导要把思想统一到十四大精神上来,提高认识,顾全大局,支持改革,带头精简,做到不向编制部门施加影响和压力;不为本部门、本单位争机构、争编制;不利用手中的权力,干预地县的机构改革。同时,要做好撤、并、转单位领导和职工以及分流人员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确保大局的稳定和改革的顺利进展。

七、七、强化编制管理、巩固改革成果

根据中央编委要求,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后编制的日常管理工作,巩固改革成果。强化编制管理,必须做到:

1、各部门要根据单位不同性质和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管理,严格按照批准的编制执行,不得擅自和变相增加人员编制。

2、各机关都不得再向下属单位借调人员或长期雇用临时人员,变相增加编制。已借调和雇用的要限期清退。

3、制定相应的编制法规和管理条例,健全制度,明确权限,严格程序、强化管理。

4、增强各部门的编制约束机制。把编制管理同人员管理、经费管理、工资基金等结合起来,严格按照编制人数核定经费,对已经超编的,对其超编部分,要核减公用经费。

5、加强编制监督、检查职能。定期检查编制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违犯编制的行为。

总之,通过机构改革,要在省直机关初步建立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甘肃省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办法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省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以下简称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配备管理,节约财政支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中办发〔1994〕14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厅字19995号)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中发〔1997〕7号〉、《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廉洁白律规定购买、更换小汽车行为的党纪处理办法》(中纪发〔1996〕15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公务用车是指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为履行职责和开展公务活动需配备的小轿车、旅行车、越野车。

第二条公务用车配备要坚持使用国产汽车的原则。

第三条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实行编制管理。具体编制数应根据其机构编制、职能、事业性质和领导职数,从严掌握,核定编制,合理确定。党政团体、政府部门中地厅级以上现职领导干部工作用车按现有职数确定。专项业务用车根据实际需要从紧配置,不占编制数。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的车辆编制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秘书长和省财政厅厅长联席会议确定;省直部门(单位)车辆编制由省财政厅确定;市州地车辆编制比照省级核定办法确定,并将其确定的编制数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四条公务用车配备标准严格实行价格、排气量“双控”。正省级干部配备排气量3.O升(含3.O升)以下、价格45万元以内的轿车;副省级干部使用排气量

3.O升(含3.O升)以下、价格35万元以内的工作用轿车;地厅级干部中:党政部门正职一般使用排气量2.O升(含2.O升)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的工作用轿车;副职一般使用排气量2.O升以下(含2.O升)、价格23万元以内的工作用轿

车;县级单位一般配备排气量1.8升以下(含1.8升)、价格20万元以内的工作用轿车;科级单位一般配备价格15万元以内的工作用轿车。

第五条因工作需要配备越野车的,应占单位的车辆编制数;越野车由单位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不得固定个人使用;其配备标准为:省级单位控制在60万元以内;地厅级单位控制在45万元以内;县级单位控制在35万元以内;科级单位控制在25万元以内。离退休干部不配越野车。

第六条正省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省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或相对固定用车。工作调离本主省的领导干部,不得将所配备的车辆带走,已带走的要交回。

第七条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所需车辆,年初根据编制和财力情况做出计划,经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秘书长和省财政厅厅长联席会议确定后,统一安排;其他省直单位所需车辆由其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审批;市州地所需车辆由市州地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审批。因特殊公务确需超标配备的,要从严控制,由上述审批部门批准后报省纪委、省监察厅备案。凡拖欠职工工资的地方,原则上不得新购公务用车。财政部门应将审批情况每半年向同级纪检、监察部门报告一次。

第八条各级机关事业单位配备公务用车必须在坚持排气量和价格标准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车辆价格、性能、耗油、维修费用等因素,按照等价择优、等质择廉的原则,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公开竞价,统一购配。并据此由省财政厅办理有关手续后,公安车管部门方可落户。否则,公安车管部门一律不得办理落户手续。

第九条机关事业单位车辆实行报废更新制。领导干部现已配备使用符合政策规定的轿车,要继续使用;达到报废、更新标准的,经审批同意后才能更换,避免造成浪费。报废后需更新的,凭车辆技术鉴定表和物资回收证明按新购车辆规定办理。机关事业单位编内公务用车一般不得调出调入。因特殊原因,确需调出调入的,应报省财政厅审批办理。编制已满调剂使用。

第十条上级主管部门分配下达的各种购车指标,资金由地方全额负担的,一律按本办法执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购置公务用车的,如无特殊规定,应纳入政府采购;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赠车的,由省财政厅办理有关落户手续;抵债车辆凭法院判决书或经有关机构确认的抵债协议由省财政厅审批后办理过户手续。

第十一条各级各部门应严格执行本办法,严禁违反规定购买汽车,不准利用职权向企事业单位调换、借用或摊派款项购买汽车,不准将机关事业单位所用车辆挂在企业或个人名下,不准未经批准擅自购买超标车辆。

第十二条各级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公安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本办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凡违反上述规定的,一经查实,车辆由同级财政部门予以没收,公开拍卖,相关责任人由纪检、监察部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主要责任人最低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直至撤销党内外职务。

第十四条本办法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此前下发的有关规定凡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篇: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地州市党政机构改革

【发布单位】82602

【发布文号】省委发[1995]24号 【发布日期】1995-06-21 【生效日期】1995-06-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甘肃省地州市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省委发[1995]24号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一日)

省委、省政府同意《甘肃省地州市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地州市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党的十四大提出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方针原则,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甘肃省党政机构改革方案》(中委[1994]211号)的精神,结合我省地州市的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一、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这次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为目标,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为重点,坚持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大力精兵简政,提高工作效率。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地州市的机构改革要有利于加快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步伐;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组织和培育市场;有利于充实和加强基层,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首先,坚持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其次,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精兵简政,裁减机构和富余人员。进一步理顺各种关系,划清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提高行政效率,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和政令畅通。

第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我省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方工业发展极不平衡,财政十分困难。机构改革既要贯彻中央的改革精神,又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机构设置既要注意必设机构的上下衔接,又要体现因地制宜机构的地方特点;改革的步骤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稳步过渡。

二、二、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这个重点

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重点,也是检验这次改革成败的主要标志。各地要提高对转变职能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将其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转变政府职能要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重点是抓住政企分开这个关键。要在认真分解现有职能的基础上,注意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属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权下放给企业,把那些具体的社会服务工作转移给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转变职能,还要处理好市场经济和宏观管理的关系,减少对社会经济事务的直接管理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指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监督检查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职能。转变职能是全方位的,各经济管理部门有转变职能的任务,文化、卫生、教育等其它部门也要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职能,改进工作,搞好服务,加强管理。还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特点,对转变职能提出不同的要求。要将转变职能与机构调整和人员精简相结合,大力精简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及其人员。防止出现政企不分的“翻牌公司”,凡转为公司或企业集团的,不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

在抓好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注意理顺上下左右关系。重点要理顺地与县、市与区、县与乡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进一步理顺党政部门之间、政府综合部门之间、综合部门与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加强城市整体规划,综合管理功能,扩大城区的社会服务功能。增强乡镇的管理和协调功能,县有关部门设在乡镇的机构,已明确应放到乡镇管理的,要坚决放下去。

三、三、精简机构,定编定员

1、地区党政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按派出机构的性质进行改革,把工作重点转向监督、指导、检查、协调等方面。党政机构应尽量设得综合一些,其限额控制在35个以内,平均精简21个左右,精简幅度为37.5%。地区机关人员编制以辖县多少为主,将七个地区排序,每个地区平均按750名左右控制。平均精简325名左右,精简幅度为30.2%。

地委、行署与其他机关之间编制分配比例为15:80:5。领导职数为地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2-3人。行署设专员1人、副专员2-4人。

2、自治州是一级政权机关。除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行政职权外,还要根据《 宪法》和《 民族区域自治法》履行民族自治权。自治州的机构改革要体现民族自治的特点。党政机构限额控制在40个以内,平均精简16个左右,精简幅度为28%。自治州机关人员编制平均按950名左右掌握,平均精简285人左右,精简幅度为23.1%。党委、政府与其他机关之间编制分配比例为15:78:7。领导职数为州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2-3人;州政府设州长1人、副州长2-4人。州人大常委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3人;州政协设主席1人、专职副主席3-4人。

3、省辖市做为一级政权机关,不仅有一般性地方政府的任务,还具有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任务。省辖市的机构改革,要紧密结合城市的特点进行。党政机构设置限额,一类市控制在55个左右;二类市按综合指数高低控制在40-45个以内;三类市控制在35个以内。

省辖市机关人员精简幅度按现有人数的24%左右掌握,不搞一刀切,原则上超编多的多减,超编少的少减。各省辖市的人员编制按分类进行综合平均后分配下达。市委、市政府与其他机关之间编制分配比例为一、二类市12:77:11.三类市15:78:7。

领导职数一、二类市为市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2-4人;市政府设市长1人、副市长3-5人。市人大常委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4人;市政协设主席1人,专职副主席2-4人。

领导职数三类市为市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2-3人;市政府设市长1人、副市长3-4人。市人大常委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3人;市政协设主席1人、专职副主席2-3人。

4、市辖区的机构改革参照我省县级机构改革方案,与省辖市机构改革同步进行,其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原则上可略多于我省同类县。

市辖区对所辖街道办事处的机构改革,要根据街道办事处的实际,与区的机构改革同步进行,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原则上参照乡镇的标准执行。

5、县级市党政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原则上可略高于一类县的标准。人员编制平均精简20%左右。党委、政府与其他机关之间编制分配比例为15:78:7。领导职数为市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2-3人;市政府设市长1人、副市长2-4人。市人大常委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3人;市政协设主席1人、专职副主席不超过2人。

6、地、州、市党政必设机构均按中编[1993]4号文件的规定执行。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与监察局(处)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因地制宜机构或少量具有行政职能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的设置由各地、州、市在机构限额内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地、州、市党政机关一般不设部门管理机构。新定编制执行后,各地、州、市一律不得再搞自定编制。

7、规范机构的称谓和级别。地、州、市党委工作部门称部、委、办;州、市政府工作部门称委、局、办;行署工作部门称处;部、委、局、办、处均为处级。县级市、市辖区党委工作部门一般称部,政府工作部门一般称局;部、局均为科级。

四、四、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群众团体、民主党派的机构改革

按照中央要求,地州市人大、政协和法院、检察院及群众团体,民主党派的机构改革要与党政机构改革同步进行。人大、政协的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要进行适当调整压缩;法院、检察院的机构改革重点是调整人员结构、精简上层、充实基层,提高人员素质。具体改革工作按照中央批准的地方各级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的机构改革方案组织实施。群众团体除工、青、妇、科协外,其它社团一般不使用行政编制。未经党委和政府授权,社团不得行使行政职能。同时,要创造条件,开展有偿服务,逐步实现经费自收自支;民主党派机关的机构和编制保持相对稳定。

五、五、事业单位和后勤服务机构的改革

事业单位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方向是实行政事分开,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使事业单位成为面向社会服务的独立法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改革的重点是严格控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大力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经费上实行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撤并压缩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事业单位,将一批有条件的财政全额拨款单位转为定额补助,定额补助的转为自收自支,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或改办为企业,促进事业单位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我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搞好“一化、三改、五定”。一化就是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三改就是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管理办法,改革经费渠道;五定就是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定人员结构、定经费来源。通过改革,切实完成财政拨款的事业编制精简10%的任务。机关后勤服务体系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向社会化、企业化转变。第一步,后勤服务工作与机关在机构、编制、经费上脱钩,独立核算,实行有偿服务;第二步,要保证为机关服务的前提下,逐步向自收自支的企业化经营实体过渡;第三步,打破部门分割,实行区域联合,实现社会化服务,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经济服务实体。

六、六、妥善安置富余人员

对于机构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安排,要同提高工作效率和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既改善机关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又使大批人才转移到需要加强的岗位上去,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分流的基本途径:一是将部分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成建制的转为经济实体;二是充实加强政法和其它行政执法、监督等部门,充实基层工农业生产第一线;三是鼓励、支持机关干部兴办经济实体或承包领办、创办乡镇企业;四是严格执行离退休制度,到龄即退。凡是接受离退休年龄,本人自愿的可提前离岗;五是清退机关借调人员和临时人员;六是抽调部分干部到企业和基层帮助工作。除上述途径外;各地还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大胆拓宽渠道,探索安置富余人员的新路子。

七、七、加强领导,组织实施

机构改革关系全局,工作艰巨复杂,必须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分步实施,稳妥推进。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全面负责同级的机构改革工作。地州市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报省编委审核后,呈省委、省政府审批。全省地州市的机构改革要在1995年基本完成,条件成熟的步子还可以放快一些。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乡镇机构改革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82602

【发布文号】省委发[2001]28号 【发布日期】2001-04-06 【生效日期】2001-04-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甘肃省乡镇机构改革意见的通知

(省委发〔2001〕28号2001年4月6日)

各地、市、自治州委,各行政公署、自治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甘肃省乡镇机构改革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及各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乡镇机构改革意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发〔1999〕2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00〕7号文件)以及中央关于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全省农村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指导思想

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目前正在开展的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为动力,紧密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大力精简机构人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促进全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保持社会政治稳定。

二、二、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一)改革的目标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巩固农村基层政权;进一步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为乡镇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稳定;精简机构,大力压缩财政供养人员,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廉洁自律、求真务实、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乡镇管理体制。

(二)改革的原则

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工作作风,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上来。2.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划分事权,理顺条块关系,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3.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精兵简政,优化结构,提高效率。

4.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地域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

5.依法行政的原则。规范政府行为,完善运行机制,推进行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三、三、职能的界定

(一)党政机构职能

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精简效能的原则,乡镇党政职能要逐步转到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对农村经济生活实行宏观调控,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职能。其主要职能界定如下:

1.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决定;执行本乡镇党员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和人代会决议。

2.组织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讨论决定本乡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并组织实施本乡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措施。

3.加强乡镇党委自身建设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村民委员会工作。

4.向本乡镇党员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和人代会及上级党委、政府报告工作。

5.负责本辖区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持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搞好农业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6.负责本辖区内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促进科技、文化、教育、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事业单位职能

合理界定乡镇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实行政事分开。事业单位原则上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克服事业单位社会功能行政化现象。同时,把党政机关承担的技术性、辅助性、事务性工作交给事业单位或中介机构,使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两种性质不同的组织机构,按照各自的社会功能和行为准则规范管理,科学有效地运行。

四、四、机构设置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一)党政机构设置

乡镇党政机构,视其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地域特点,一般可设四办一部,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同时挂乡镇经委牌子)、社会发展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乡镇人民武装部。规模较小的乡镇,机构设置可以更精干一些。

纪律检查、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与司法所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派驻乡镇机构的党组织关系,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

(二)事业单位的布局和建制

鉴于乡镇的特殊性,乡镇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与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同步进行。

合理调整“七站八所”等事业单位布局,压缩国有事业单位建制,统筹规划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将现有“站、所”归并成综合性的农业、文化等服务机构;有条件的地方要走企业化、社会化的路子。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乡镇科教文卫等多种公益性事业和养老福利事业,支持并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又不需要国家财政拨款的社会中介机构等;撤销、划转一批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的事业单位;调整撤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部门重复设置、职责任务基本萎缩、长期不出成果的事业单位。要清理用各类规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养人的机构,今后不得以任何借口设置此类机构。

乡镇中小学,特别是小学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调整规模,认真解决师生比例、教师与员工比例不合理等问题,要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对教师队伍进行必要的整顿和压缩,辞退代课教师。乡镇卫生院要按照城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精神,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医药分开核算、规范财政补助范围和方式。

(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按照事权、财权和人权相统一的原则,简政放权,理顺条块关系,改革现行乡镇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1.设在乡镇的农业、林业、农经、畜牧、广播电视、计划生育指导站等社会服务与技术服务性机构,要分别不同情况,逐步实行人员、编制、资产原则上由乡镇统一管理,综合归并设置,原财政供给渠道不变。

2.设在乡镇的水管、电管、粮管等所和医疗卫生等专业性较强的机构和人员,实行乡镇和县(市、区)业务主管部门双重管理、以乡镇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3.设在乡镇的工商、税务等具有监督检查和执法职能和涉及区域性建设和管理的事业单位,实行条块结合,一般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

乡镇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主要是管好领导班子和法定代表人,监管政策执行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事业单位的业务工作由业务主管部门通过制定行业政策、技术标准、服务规范等进行行业管理和监督检查;县(市、区)主管部门对乡镇事业单位的管理要从微观转向宏观,从直接转向间接,加快事业单位从行政依附型向社会自主型转变。

确立事业单位法人地位,增强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通过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赋予事业单位独立法人资格。乡镇政府及县(市、区)有关部门要简政放权,赋予事业单位必要的自主管理权限,增强事业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意识。事业单位要在组织形式、人员、经费上与党政机关分开。

(四)领导职数

按照中央关于提倡党政干部交叉任职的精神,乡镇领导原则上采取互相兼职的办法。乡镇党委设书记1名,副书记1至2名(其中1名兼任纪委书记);乡镇人大主席由党委书记兼任的可配专职副主席1名,不兼任的配专职主席1名;乡镇政府设乡镇长1名,副乡镇长1至2名,武装部长一般可由副乡镇长兼任。涉及基层政权建设的青年、妇女等工作可配备专、兼职干部,提倡兼职。

五、五、精简编制

总的要求是,乡镇要在清退临时人员、自聘人员、借调人员和超编人员的基础上,再精简人员编制。其中行政编制精简20%(民族乡镇按15%的比例精简),事业编制精简20%以上。行政编制的精简基数以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委办发〔1997〕15号文件核定下达的编制数为依据。乡镇党政机构要在核定现有行政编制和领导职数的基础上严格定岗定员。人员定岗要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工作需要、群众参与、综合考评、组织决定的要求进行。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提高行政效率。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本着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合理利用资源,减轻农民负担的精神,撤并那些面积较小、人口过少的乡镇,减少乡镇机构和人员总量。撤销县的派出机构(区),减少中间层次,区、乡就近的合并设置。撤并乡镇和区的工作,主要由县委、县政府负责,由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程序报批。

要认真做好人员分流工作,切实用好中央对地方机构改革分流人员的财政补助,对三年内未找到工作的分流人员仍照发工资。分流到企业的,执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符合一定工作年限人员在机关工作的工龄,退休时按机关社会保障办法予以补偿。同时参照省委〔2000〕26号文件,即《甘肃省政府机关人员分流安排实施办法》的精神执行。

六、六、组织实施

乡镇党政机构及事业单位改革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按照全省机构改革的总体部署和统一要求,由县委、县政府具体组织实施。从2001年第一季度开始,2001年9月底基本完成。

(一)统筹安排,分步骤实施

1.方案报批。各县(市、区)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本县(市、区)乡镇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经地(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报地(州、市)委、行署(政府)审批,并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备案。上报改革方案时,可附必要的说明。

2.组织实施。各地要认真做好乡镇党政机构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和人员定岗工作。要加强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和协调,并结合改革对乡镇事业单位实行定职责范围、隶属关系、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经费渠道等工作。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精简方案拟定后,由县机构编制部门,报地(市、州)机构编制部门综合平衡后审批实施。人员分流工作在3年内完成。

3.检查验收。乡镇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完成后,要总结新机构的运行情况,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行检查验收,省地机构编制部门进行抽查。

(二)配套改革,建章立制

人员定岗分流要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国家公务员队伍的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结合机构改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切实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的规范化管理,今后乡镇机关因缺编补充人员,必须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严格把关。

(三)加强领导,严明纪律

为确保乡镇机构改革顺利进行,巩固改革成果,省、地、县各部门要从大局出发,积极支持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严禁以任何形式干预乡镇机构设置和编制精简;不得以是否设机构、配编制、有无专职人员作为考核评定乡镇工作的标准,也不得以此作为分配资金和立项的条件。凡违反规定擅自设立机构、增加编制、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组织、人事、编制及纪检监察等部门要按照管理权限进行清理整顿,及时予以纠正,并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

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统一部署,分级负责,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乡镇在机构改革期间真正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人员妥善安置,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机构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2602

【发布文号】省委发[1995]8号 【发布日期】1995-02-28 【生效日期】1995-02-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工作的通知

(省委发[1995]8号一九九五年二月二十八日)

1995年,全省农村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实践,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一、一、稳定、完善、提高、发展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主体

(一)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省各地要对大包干到户后签订的农业承包合同进行一次清理和完善,原定的耕地承包合同到期后,再延长30年。从事开垦荒地、营造林地、治沙等开发性生产的,承包期可以更长。承包合同应明确承、发包方的权利和义务。发包方要逐步为农户提供种籽、化肥、灌溉、机耕、防病灭虫、销售、资金、信息等系列化服务,定期检查农户对土地的使用情况。承包方要积极完成承担的定购任务、提留统筹、土地和草原承包费、劳动积累工等义务。

(二)以承包、拍卖、租赁“四荒地”使用权为重点,搞好农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总的原则是“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明确发包权”。县、乡、村三级要按照所有权不变,只拍卖、承包、租赁使用权,谁购买,谁治理,谁受益的要求,对“四荒地”进行实地勘查和统一规划。划定拍卖、承包、租赁区,分等定级,按级定价,确定年限,公开竞争,高价中标,签订合同,依法管理。拍卖、承包、租赁年限为30-50年,买方拥有经营自主权,在不改变其使用性质的前提下,经卖方同意,可以依法有偿转让、出租、抵押、入股,让土地进入市场,但其用途仍应按原合同执行。合同到期后,在重新承包、拍卖、租赁时,可优先考虑原承包方。

(三)进一步落实完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牧区要把落实完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来抓,先行试点,再大面积推广。对草场资源要分等定级,以草定畜,按人或按一定的人劳比例实行承包。要加强草原建设管理,建立草原建设补偿制度,牧户要积极缴纳“三提五统”,参加劳动积累工。要限制超载放牧,搞好畜群防疫、良种推广、产品销售和加工等项服务,推动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四)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加快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现有企业分期分批进行资产评估,清产核资,界定股权,逐步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并允许租赁、拍卖。对新上项目,要按照股份合作制形式,鼓励与城市企业联营、合资入股,实现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股份合作制经营。发展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通过相互参股,建立新的股份制企业集团。

切实搞好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股东代表大会制度、董事会制度,以及董事会负责下的经理(厂长)负责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健全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明确股东和职工的权利和义务。科学合理地搞好利润分配、资产评估、财务审计等工作。坚持两权分离、政企分开的原则,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省地县三级都要抓一批规范化试点,取得经验,全面推开。

二、二、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五)发展、健全、提高一批农村集贸市场,新建和规范一批专业批发市场。重点扶持酒泉、张掖、武威三地区的粮食批发市场,使其上档次、上规模,完善全省蔬菜、果品、皮毛、药材等大型产品的批发市场的调控机制,提高吞吐能力。

(六)积极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培育农村资金市场。政策性银行要理顺代理关系,管好用好国家政策性投资。商业银行要按农村商品经济的要求,积极开展金融服务,支持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省农行要搞好信用社和农行的脱钩,积极研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的办法和方案,创造条件试行。同时,各地、自治州、市要在条件较好的乡、村组建和办好农村合作基金会,管好用好集体积累,逐步扩大融资能力。

(七)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科技市场。稳定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把农业科研成果和技术作为市场要素逐步推向市场,搞好科学技术的资产评估,建立技术交易市场,鼓励科技单位兴办企业和实体,积极发展各种民营科技组织,并和生产企业及农户直接见面。使农业科技服务逐步实现由无偿到有偿、无形到有形的转变。

(八)加强市场管理,搞好市场建设。要搞好市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对市场建设的组织和协调,积极发展生产、流通、综合服务等各种类型的市场中介组织和中介人。加强市场治安管理、增强市场服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检验、卫生监督等部门要加强执法监督检查,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假冒伪劣和欺行霸市行为,保证公平交易,平等竞争,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

(九)发展多种形式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紧紧围绕各地的资源优势,以省上确定的啤酒原料、淀粉原料、瓜果、蔬菜等“十条龙”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相结合的形式,兴办龙头企业,开展深化加工、精加工和系列化加工,实现加工增值。同时,要搞好购销、储运、保鲜等服务设施建设,带动种养业的发展。各地要搞好总体发展规划,选准产业和产品,建立商品基地,确定龙头企业和骨干项目,组织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通过“公司+农户”、“工厂+农户”、“实体+农户”等形式,把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联结起来,把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引向社会化大市场,实现规模经营,取得规模效益。

(十)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把搞好小城镇建设作为小康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提前实现小康的地区,要按有关规定搞好小康集镇建设,按标准制定集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坚持“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搞好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起一批居民新村和农村中心集镇。小城镇建设用地由县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按程序审批。为了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规划区内的耕地,允许一定期限内按照补偿地租的办法征用,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与国营、集体、私营、外资企业联合兴办股份联营企业。但集体土地股份不得转让。小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按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要采取多种形式广筹小城镇建设资金。一是每年从地方税收中提取一部分小城镇建设资金;二是省地县每年从财政中适当安排一定比例的建设资金;三是到小城镇定居的农民可适当收取一定的基础设施补偿费;四是从城市维护税中适当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省、地、县都要定建设试点,定规划,定围绕小城镇发展经济的路子,同时与乡镇企业工业示范区、小康示范乡、农业综合开发试点建设结合起来。

三、三、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一)逐步改变服务方式,由过去的产中服务为主转向全程服务;在搞好为广大农户服务的同时,要面向市场按产业和产品实行专业化的服务。要稳定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和队伍。乡级农技、农经、农机、畜牧、林业、水利、水保等服务站(所),要作到队伍不散,职能不变,经费不减,围绕服务办好各种实体。各地可根据一体化建设的需要,按产业和产品建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协会、研究会或专业分司,提高服务效果。各级供销部门要继续深化改革,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组织,探索向综合性农业服务组织发展的新路子。

(十二)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逐步实现建设产业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体制。省级投资主要用于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地方兴办的小水利工程、小流域治理以地方投入为主,小型水利、“三田”和小流域治理主要由经营单位和农户投资投劳解决。逐步建立水利专项基金,从1995年起,连续5年每年从水利基建投资总额中提取5%的前期工作基金。深化水价改革,1995年开始执行新的水费标准。

改革现行水利建设和经营管理体制。今年凡新开的水电、供水等生产经营项目,都要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先定法人主体,后定项目。对大中型项目实行监理制,对扶贫项目实行承包责任制。对小型水利和水电工程,要积极试行股份合作制和承包、租赁制。加强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按经营、管理、服务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探索有偿服务的路子,以水为主,开展多种经营,增强服务功能。

四、四、依法兴农,依法治农,使农村经济走向法制化轨道

(十三)认真学习和大力宣传农业法律法规。1995年是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年和普及年、要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干部群众学习《 农业法》、《 农业技术推广法》、《 土地管理法》、《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森林法》、《 草原法》、《 水法》、《 渔业法》、《 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 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农业法律法规,在全省农村开展一次普法教育。教育广大农民懂法、守法,依法保护自己的利益。

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施政,依法确定农业投资比例,搞好执法监督、检查,确保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五、五、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

(十四)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搞好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转变职能,优化配置,增强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改革的具体思路是:按照“精干、高效、兼职”的原则,科学设置内部工作机构,实行定岗、定员、定责。乡镇经济组织设立农工商总公司,或者按行业成立专业公司。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可以兼任公司经理,乡镇干部可以领办实体和企业。1995年全省所有的乡镇都要建立乡财政,由省财政厅具体负责抓落实。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以及乡财政收入,村集体积累实行目标管理,制定奖罚办法,定期进行考核。

六、六、切实加强对农村改革的组织领导

(十五)为了保障农村各项改革任务的顺利进行,省、地、县都要加强对农村改革的领导,确定负责农村改革的主管部门。省上由省农委牵头,会同省委研究室和政府研究室一起抓好农村改革。地、县要根据省上的意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作出规划部署,组织力量,狠抓落实。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省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省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