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都老城区规划
关于新都老城区规划
一、新都现状。
从区位关系中得知,新都作为北部新区是成都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成都市的北部中心。主要承担现代商贸物流、综合服务、新型工业、居住、旅游文化观光等职能。新都有着优越的区位、经济、历史沉淀优势,使之成为成都市北部第一居所、工业高地。本次规划范围是:大件路以西,海都路以北的新都城区用地,包括电子路以北传统意义上的新都老城区和电子路以南原有的工业用地,总面积达14.平方公里。
从现状的用地状况中得知,按其现状用地表可以得知,绿化只占总体用地的2.27%,不符合绿化规划的标准。工业占地33.86%,利用情况充分,主要分布在新都的南方,各个区域分布零散,不集中。并且从风玫瑰可以看出,新都常年吹东北风,工业区对其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并且工业区部集中导致物流成本加大,不利于工业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对于其交通,占0.12%,可知它对外交通并不发达,也抑制了其各方面的发展,并且市内交通分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交通骨架,交通没有层次感。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若其交通没有规划好,会抑制新都的商贸物流、综合服务业、工业、市民居住、文化旅游的各方面的发展。公共设施总占地:14.83%,其中商业占地大,文物宗教占地约1%,可以很好的开发此地的旅游业。
由此可以分析出几大问题:1.新都交通问题严重,其交通没能很好的规划,道路散乱,没有形成层次。从停车场的建设来看,停车场集中建设,有些片区甚至没有停车场。这样会使发展好的片区人口拥挤,而开发落后的片区缺少人口。
2.新都作为一个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其市内环境、绿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抑制了旅游业发展,并且没有吸引到更多高层次的居住人口。
3.工业占地零散,增加了物流成本,不利于高效率发展。并且以风向来看,工业会对整个城区产生环境的污染。
结合新都现在的人口容积率和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图可以看出,各个农贸市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以及商业用地旅游业用地等都集中于由西街、东街、南街、桂湖路围合的旧城核心区域。同时,此地的容积率在2.5~3.0之间,而其他片区都在0~1.2之间。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新都的老城区快速发展,吸引大量人口,导致人口过剩,大量的公共服务设置建立在人口密集处,虽然重叠严重,但是还没有能满足所有老城区人口的需要。造成了新都的发展不平衡,其他片区没有能吸引大量有能力消费的人口,没有吸引人口不说,还不能为老城区分流人口。并且没有充分利用水体周围的优良的自然环境进行开发。
二、新都规划
规划针对新都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特色历史文化的延续、旧城区功能的整合、道路交通体系的梳理、环境景观品质的改善、城市形象的提升等问题,在对新都旧城区历史空间演进、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道路交通现状的改善。
从规划用地布局结构图中可以看出,老城区以区域TOD规划,围绕老城区的各个片区以社区TOD规划。辐射人口都在一万人口以上,为主城区分流人口。其中社区TOD规划图以公共绿地、商业区位中心发展,区域TOD以公共站点为中心发展各个区域,看到了充分发展交通,使得各个区域的交通便利,辐射范围大,使得成本得到节约。
从其道路交通规划中可以看到,道路规划成了“六横四纵”的形式,其中四条主干骨架,形成方格网状道路体系。由于老城区人口的密集,大量进行了支路的设置,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对整个道路资源的利用和潜力的发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交通便利后,各个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整体规划图中可以看出,把工业区集体从各个片区移走,使得环境得到改善,各个片区得到大力发展。并且建立工业园区,使物流成本大量节约,即有利于了工业的发展,又改善了新都城区的环境等各方面的发展。
从绿化来看,几乎每条道路两旁都有街旁绿地,增加了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滨河带状公园式沿饮马河、赵家河、波水淹、南四支渠及其支流各水系两侧一定宽度形成带状公园。占总用地15.76%,大力改善了城区的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总体说,对于新都的规划:通过延续新都城区历史特色空间格局,疏导车行交通,加强各旅游景点的开发,对小北街、新中路、桂湖中路等进行风貌整治,疏解部分行政单位、居住人口及相关配套设施,在保护中更新城市功能,将旧城区打造为具有新都特色的历史文化商业游憩区,从而提升新都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品质。
三、新都的开发。
在新都的开发规划中,可以看到新都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到的规划开发。结合其主要承担现代商贸物流、综合服务、新型工业、居住、旅游文化观光等职能,大力得到开发。
我个人认为新都城区1力发展有水体的区域,结合新都的自然环境,利用新都的自然环境,在水体周围发展商业,或者建设高等学府,吸引高素质高知识分子,有利于新都的发展,个人认为对新都的水体利用还不够充分,没有体现其自然价值。
2.新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新都作为一个历史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历史底蕴。成都市新都区因其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人文景观瑰丽,古城格局保存完整。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市建设突飞猛进。要在大力发展新都经济的同时,保护历史文物。对新都古镇做详细规划: 1统格局保护:古城墙整治与保护,古镇街区的风貌整治,传统街巷尺度的规定。2筑外部形式3地布局调整4镇环境风貌:保护古树名木和古井,保留、恢复“老字号”店铺,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建立名人纪念馆、文物陈列馆、博物馆,建立标志物系列.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第二篇:规划设计说明——老城区1
一、概述:
1.诸暨概况:
诸暨地处浙江中部偏北,位于东经119度 53分 ——120度32分,北纬29度21分——29度59分之间。东北接绍兴,东靠嵊县,南界东阳、义乌,西毗浦江、桐庐、富阳,北邻萧山。诸暨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区;
诸暨历史悠久,地灵人杰,西施、郑旦传为佳话。诸暨是浙江省革命老区县,经济开发颇早,手工业生产渊源流长。对外贸易清时已有记载,解放后,属国家批准的对外开放地区。
2.规划背景: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现代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差异,带来了居住生活、交通工具、交往空间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使得古城保护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十五大以来,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加快,国务院以住房体制改革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给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可以预测,在房地产开发蓬勃发展的同时,将会对古城的空间环境保护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细则》(建设部,1995)3.《诸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6)
4.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和其他规定 5.规划区现状条件的基础资料及有关技术资料
7.诸暨市规划局及相关部门的意见与建议
三、现状与规划条件分析:
诸暨市老城区位于陶朱山以东、浦阳江以西,城区东西宽500至900米,南北长5000多米,呈狭长带形,背山面水,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有独特的城市形态,但现状也存在以下一些不利因素:
1.铁路沿陶朱山脚由南至北布置,使原本就比较狭窄的城区更加局促,同时切断了城区与自然山体的直接联系;
2.城区用地结构不清晰,布局混乱; 3.绿化系统缺乏统一的组织,公共绿地偏少;
4.部分文物附近缺乏控制,局部建筑体量偏大,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四、规划指导思想
以诸暨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以建设现代化城区、提城市形象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注重老城区的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类用地的性质、开发强度和建设要求,适应城市的发展要求。
五、规划建设目标:
1.着眼于总体规划发展构想,遵从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空间生长机理,近远期有机地结合,协调改造建设时序与城市结构拓展阶段性的关系。
2.突出生态、文化及山水园林城市的发展主题,促进自然风貌保护、城市系
第三篇:老城区改造规划情况说明
老城区改造规划情况说明
遵化是历史古城,“素有畿东第一城”之称。解放前及解放初期,城区范围基本在一环路以内(一环路即原城墙位置),面积约0.86平方公里,当时主要有大悲阁、鼓楼、州署、州学宫、城隍庙、西大寺等重要建筑。现在这些古建筑都已被毁,只有部分由此而来的地名称谓,如西大寺、阁等保留至今,老城区的道路系统还基本保留原有脉络。老城区内现有6个城中村(自由村、和平村、胜利村、解放村、民主村、建国村)及部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筑风格多为现代建筑,住宅大部分是坡屋顶一层平房,其中承担行政及商业功能的建筑多为2-4层的现代建筑,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建筑年代久远,现状道路狭窄,车流人流汇集,交通拥挤,出行不便。根据《遵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遵化市老城区定位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集商贸、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中心。按照老城区“古文化商贸区”的定位,为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满清文化产业园区,我市于2008年聘请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对老城区进行了规划编制。设计单位于2010年6月13日和8月27日向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做了两次方案汇报,2011年4月29日城乡规划局向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又做了方案汇报。目前,设计单位正按照市领导和各部门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按照市领导指示精神,老城区改造将先从十字街改造开始。通过十字街的改造带动整个老城区的改造。
第四篇:禹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禹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公
示
简介
禹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北至颍河,南至禹王大道,东至药城路,西至前进路,包括整个护城河以内的老城区以及部分外围地带,面积约5.8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
①功能定位:以居住、商业、旅游为主,兼顾绿化、休闲等功能。
②品位定位:是具有较强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重要地区,并具有良好的居住形态、商业形象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规划目标
以《禹州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统筹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建立新的控规指标体系,协调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充分考虑老城区居民生活、生产的特点,逐步将老城区建设成居住环境好、配套设施齐全、既有历史文化内涵又符合当代居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人口
老城区内居住用地可以容纳的人口共计83000人,并考虑到商业等服务设施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及环境的经济性,老城区内规划人口合计9万人左右。城市总体布局
⑴ 用地功能结构
本规划对老城区的功能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用地功能主要为居住用地、商业金融用地、绿地、文物古迹用地、教育用地、文化娱乐用地等,商业等公建用地集中布局,形成特征明显的城市中心形态;工业用地、部分行政用地外迁;绿化用地顺应原有自然生态格局进行布局;居住用地尊重老城区原有居住格局,保护原有社会网络。从而形成老城区清晰的整体功能结构。
⑵ 用地布局结构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调整老城区整体功能与空间结构布局,形成保护与更新和谐相处、中心集聚与片区分散的空间结构模式,在规划区范围内逐渐形成三个中心、四个片区。
①三个中心
在老城区原有繁华商业地段基础上,以南至公栈街、北至东西大街、东至钧州大街、西至颍河大街范围内为中心,形成老城区独具传统特色的商业中心。
在护城河以南老城区扩展地带内,沿远航路在颍河大街与钧州大街之间地段为中心,以其北市场商业为基础,拓展商业规模,使之成为南部老城区扩展地带的商业中心。
老城传统特色的商业中心和老城区扩展地带商业中心由颍河大街和钧州大街贯穿联系,形成城市商业经济轴线。
以文庙、禹王锁蛟井、古钧台等文物古迹为中心,形成禹州老城的传统文化中心。
②四个片区
文物古迹重点保护区:老城区范围内,东西大街以北至颍河范围内保留了老城区大部分的文物古迹,将其设为文物古迹重点保护区,使之形成保护氛围,形成保护体系,以便更好的保护文物古迹。
传统民居保护区:东西大街以南,颍河大街以西,西、南方向至护城河范围内保留有大量明清时期传统民居,许多传统街道仍保留有原有氛围,应给予合理保护。
老城风貌协调区:老城区范围内,颍河大街以东至钧官窑路范围内(商业中心范围除外)。文物古迹既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较少,应作为古城的协调发展区域。
老城外围发展区:老城以南以东为老城区外围地带,规划应按城市一般地段进行控制。道路系统规划
1、道路控制
⑴注重整体道路空间格局的保护,内部交通的改善以疏解为主,保护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地段的街巷形态。对于机能衰败的街坊路网要进行大力改造,满足当代居民的出行规律和特点。
⑵规划区内道路采用网状道路结构,道路分为四个等级: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步行道路。
①主干道:主干道包括药城路、禹王大道、滨河大道、颖川路、建设路、颍河大街、钧州大街、东西大街以及环城路。药城路红线宽58米(6+7+2+11+6+11+2+7+6);禹王大道红线宽56米(7+7+3+22+3+7+7);滨河大道与颖川路红线宽度50米(6+7+2+22+2+7+6);建设路红线宽度40米(5.5+5+2+15+2+5+5.5);其余主干道红线宽30米(5+20+5)。
②次干道:次干道红线宽为25米-20米之间四类,分别为25米(5+15+5)、24米(4.5+15+4.5)、22米(5.5+11+5.5)、20米(4.5+11+4.5)。
③支路:支路等级范围15-8米分为五类,红线宽度分别为15米(3.5+9+3.5),13米(3+7+3)、12米(3+6+3)、10(2+6+2)、8(2+4+2)。
④步行道路系统:沿颍河与护城河的道路形成禹州老城的步行体系,将老城区的水系景观有机联系起来。
⑶ 规划区内的城市主、次干道应严格控制,规划区内的城市支路可结合具体地块的规划进行适当调整,但必须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⑷ 道路红线宽度、道路主要控制点坐标和标高、道路转弯半径及禁止机动车开口路段必须按照分图图则执行,实施过程中需做变更时,必须经规划管理部门核准。
⑸ 道路红线内用地为道路和道路绿化专用,任何与道路交通无关的建筑和构筑物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均不得占用道路用地。
⑹ 道路交叉口设计应保证行车安全,满足视距要求;为保证安全人行横道线和停车线宜明显区别于其它铺砌图案;具体设计按道路设计有关规范执行。
⑺ 坡度按照国家道路设计规范,尽量保证道路纵坡坡度大于0.2%,小于0.8%,局部地段可略有放宽。
⑻ 大型公共建筑集中区域,在车流量较多的交叉口应设置人行天桥。公共活动场所、人行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等地段必须进行无障碍设计。
⑼ 因建设需要,地块性质或建筑容量需要进行调整时,配建停车位也需做相应变动。
⑽ 分图图则中规定的建设工程实施附属停车位的指标为最小指标。
⑾ 沿颍河与护城河的道路形成禹州老城的步行体系,将老城区的水系景观有机联系起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规划区内公共配套设施应符合上层次规划要求,并与实际用地规模、规划人口容量和居住人口分布情况相对应。根据老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状况,主要商业建筑、办公建筑、托幼、小学、中学、农贸市场、居委会、派出所、文化设施等为本次规划涉及的主要配套公用设施。本规划未涉及的其他配套公用设施参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①区内主要公建、托幼、小学、中学等公共服务性配套设施,原则上结合绿地、道路、广场与步行系统布置,提高绿地系统的使用率和改善公共活动空间环境,使各类服务设施均衡分布。
②外迁的原有行政办公用地作土地置换规划为老城区居住、广场或街头绿地。
③商业、服务设施:注重商业建筑、公共服务建筑的规模化发展,对无序的沿街建筑进行空间整合,形成明显的城市整体公共中心形态和地段中心形态,进而塑造老城区整体及地段空间形象特征。
④文化娱乐设施:文化娱乐设施集中布置于钟鼓楼广场两侧地块形成集中的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娱乐设施结合城市绿地建设。规划体育用地集中在护城河以南的新建区内。规划区共安排9处文化娱乐用地,用地面积为3.34公顷,占地比例为0.61%。规划区共设12处文化活动站(含青少年、老年人活动站),安排在距离规划的文化活动中心较远的居住用地内,用地面积400—600平方米。服务内容应包括: 书报阅览、书画、文娱、健身、音乐欣赏、茶座等,主要供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在建筑布置时应考虑公共开放空间的设置。文化活动站宜结合小区绿地和社区管委会布置,并利用室外绿地设置室外文化广场。
⑤教育、科研用地:中学,小学、幼儿园结合老城区内的居住用地分布状态进行均衡布局。由于老城区密度比较大,闲置土地资源少,所以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满足中学1000米,小学500米 服务半径的前提下,通过扩大中小学用地和班级数量,减少中小学的设置数量。规划区共设置5所中学,9所小学。幼儿园按照每5000—10000人设一所幼儿园计,老城区共设幼儿园18所。每所幼儿园规划六个或八个班规模,用地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幼儿园服务半径为100—300米。
⑥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在环城路外侧设规模相对较大的综合性医院2所。保留位于健康路西段的人民医院,钧官窑路北段的中医院,滨河路与钧州大街交汇处的城关医院,滨河路与钧官窑路交叉口的妇幼保健院,滨河路与颍河大道交汇处的医院以及禹王大道中段的医院。规划区内共设15处卫生站,均匀分布在距离医院用地较远的居住用地内。
⑦专业市场:结合禹州原有商业资源,在新建区设有钢材市场,同时稳固和扩展觉明寺综合市场。
⑧体育运动设施:体育场位于颍河大道和滨河大道西南地块有体育场一座,设置操场、足球、篮排球等场地以及其他运动设施,占地3.35公顷;居民健身设施共设置居民健身设施10处,均匀分布在居住小区和社区公园内。服务内容包括篮、排球及小型球类场地,儿童及老年人活动场地和其他简单运动设施等。居民健身设施宜结合各级绿地设置;若独立设置,应位于人流动集中的区域,并注意对周边居住的影响。
⑨社区服务设施:规划共设社区服务中心11处,在每个相对独立小区内分别设置一处,服务内容包括:居委会、治安联防站、老年人服务及护理中心等。社区服务中心位置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宜于文化活动站合并设置。老年人服务及护理中心,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服务,内容包括:洗衣、帮助家务、饮食、心理咨询、个人照顾、理疗及组织社会和文化娱乐活动。
2各街坊、地块内的公共配套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是必须提供的基本设施,可根据实际服务规模进行调整,但不得低于规划确定的最低标准,不得随意减少,并应与土地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如有变更,必须申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3本次规划涉及的主要公共及市政配套设施,实施中必须按照分图图则中的规定执行。
4配套服务设施中,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站、居委会、体育活动场地、老年活动的设置,可根据下层次的规划进行具体的定位,可单独占地,也可附设在其它建筑内。景观规划
本次规划区内景观体由三轴、三心、两带以及若干重要景观节点构成。
1、三轴:
①城市南北发展轴:颍河大街与钧州大街之间,连贯南北商业中心,处于规划区中心位置,形成规划区主要景观发展轴线。
②城市东西发展轴:沿滨河大道形成城市东西发展轴,介于老城区与老城区扩展地带之间。
③老城旅游经济发展轴:沿东西大街方向,介于文物保护区与传统住宅保护区和古城协调区之间。东西大街原来就是禹州老城的特色传统街道之一。
2、三心: ①在老城区原有繁华商业地段基础上,以南至公栈街、北至东西大街、东至钧州大街、西至颍河大街范围内为中心,形成老城区独具传统特色的商业中心。
②在护城河以南老城区扩展地带内,沿远航路在颍河大街与钧州大街之间地段为中心,以其北市场商业为基础,拓展商业规模,使之成为南部老城区扩展地带的商业中心。
③以文庙、禹王锁蛟井、古钧台等文物古迹为中心,形成禹州老城的传统文化中心。
3、两带:
①颍河自然景观带:颍河自西向东横贯禹州全境,位于老城区北端。是淮河最大的支流,沿岸自然景观较好,为居民提供以优美的自然风景区。
②护城河景观带:沿护城河遗址规划滨河景观绿化带。
4、景观节点
规划区内的重要文物古迹、重要景点、重要建筑物等形成禹州老城的景观节点。绿地系统规划
1、规划原则
①充分利用河道等自然因素,沿河规划绿化带,从而形成有特色的带状绿地系统。
②街头绿地呈点状到线状并与护城河及颍河绿地形成整体的绿化系统。③结合禹州历史文化环境特点配置绿地系统,深化城市内涵,突出传统文化特色。
2、规划控制
①滨水生态防护绿地
城区内颍河水系两侧控制约60m的生态防护绿地,以生态维护和建设持续发展绿地为主,禁止建筑等固定设施布置其内。
②公园绿地
本规划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老城区内的用地功能置换,在阳濯古城墙处和老城区东北滨河沿岸各建一个公园。
③街头绿地
结合城市居住区及传统街区保护在各街区适当留出街头绿地,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保护老城区传统文化。
④城市绿地率:近期35%、远期45%,城市绿化覆盖率近期38%、远期48%。硬质铺装广场绿地率不能低于5%,一般性公共设施规划绿地率达到30%以上,疗养院、医院规划绿地率45%以上,学校、宾馆规划绿地率40%以上,大型机关、体育场馆规划绿地率35%以上。仓储附属绿地规划绿地率20%以上,规划绿化覆盖率30%以上。市政设施附属绿地规划绿地率30%以上,供水水厂绿地率45%以上。
⑤各类用地的绿地率指标均为下限,必须严格按分图图则的规定执行,不得随意降低。
第五篇: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
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
一、项目背景与工作方法
1、项目概述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具有良好品质的生活环境的渴望日益显现。尤其是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改善城市物质和文化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已成为市民的迫切要求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郑州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居民出行500 米见绿地的规划项目。根据项目的特殊性,由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承担技术责任,与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郑州市园林设计施工管理所共同组成项目工作组。由于此类项目在国内尚属首例,从规划的指导思想上到具体的技术方法上,我们进行了较多的探索,以期作出既具有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规划成果,有效地改善郑州市民的生活环境。该项目已于2002 年底完成,并获得 2003 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
2、基本概念
(1)郑州市老城区:以三环路围合的城区范围。面积约 13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147 万人。
(2)居民游憩绿地:城市绿地中以服务居民为主的公园绿地和部分开敞性的附属绿地。
3、技术路线
以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的现状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以服务市民、优化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的空间布局结构、开辟 500 米行距的游憩绿地为目标,在深入细致的现场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绿地方案设计等各个规划层次的纵向关系上,重点把握居民游憩绿地体系的空间结构和布点问题,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
二、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现状问题综述
本次规划对郑州市老城区公园绿地及部分附属绿地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从建立居民游憩绿地体系的角度出发,发现以下突出的问题:
1、公园绿地总量严重不足
以老城区为统计范围,公园绿地仅占老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的 2.3%,人均 2.1平方米,远远低于国家的相关标准。
2、公园绿地分布不均,不成系统
郑州市老城区内的大型公园绿地主要呈现从东北到西南斜向分布,而其它地段既缺少公园,又没有可供居民日常休闲、交往的小型街旁绿地加以补充。公园绿地体系残缺不全,造成居民使用上的不方便。典型地段如金水大道以北花园路两侧约10平方公里范围内几乎没有可供居民使用的公园绿地。
3、公园绿地遭受破坏和侵占
城市用地紧张是中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中心地区存在的共同难题。郑州老城区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增加,用于绿化建设的土地同样也面临着极大的冲击。
4、公园绿地的设计指导思想存在一定的偏差
设计上的不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公园绿地的使用功能的发挥。
三、规划指导思想
1、以人为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
2、全面覆盖,合理布局,突出重点,落实用地。
3、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的发展目标。
4、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建立规划实施指标体系。
四、规划原则
1、可达性原则
在系统构成的层面上,均衡布局,合理配置,保证均好性,使老城区居民从居住地点出行500 米范围内可享受到绿地为其提供的游憩服务。在游憩绿地单体的设计上,要求结合周边环境,具有较高的吸纳力和包容性。
2、生态性原则
在系统构成的层面上,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与各类城市绿地和自然条件有机结合,争取最大限度地为改善城市环境发挥作用。在游憩绿地单体的设计上,要求合理运用各种构成要素,提倡植物群落的使用,提高绿地的单位绿量。
3、效益性原则
在老城区中“规划建绿”往往需要前期的巨大投入,以高代价换来的面积有限的绿地应争取最大可能的效益产出。绿地的效益综合体现在生态、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而老城区中的游憩绿地则应有重点地突出社会效益,在满足居民使用需求的同时,通过环境的改善带动周边地段的发展,以采取多种开发方式寻求绿地建设和城市用地经济产出的良性循环。因此,要把握好绿地建设的直接投入和绿地功能的关系,处理好“观”(可观性)与“游”(参与性)的关系。
五、规划目标
1、定量目标:居民出行 500 米可达一处游憩绿地。
2、定性目标:建设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内涵丰富、景观优美、独具特色的城市居民游憩绿地体系,以实现“服务市民,重塑绿城”的目标。
六、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的层次结构
本项目的提出和目标的确定,已经直接决定了本规划在工作方法上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在此次规划中必须综合运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等多种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局部、从抽象理性的规划控制到形象感性的设计方案,全方位多层次打造居民游憩绿地体系。从规划层次上说,主要有三个层次:
1、居民游憩绿地体系布局结构规划
——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阶段相衔接,解决居民游憩绿地的规划布局问题,达到合理布点,方便使用,总量控制的目的。
2、居民游憩绿地控制性规划
——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相衔接,建立居民游憩绿地的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对近期建设的居民游憩绿地实施定位、定量的重点控制,做到用地上的保证和设计上的合理。
3、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方案设计
——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公园绿地规划设计)阶段相衔接,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块,提出设计方案,为居民游憩绿地建设实施提供设计思路和建设途径。
七、居民游憩绿地体系布局结构规划
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是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结构既要承接城市大环境绿地向老城区的渗入,同时也要满足开辟行距500 米游憩绿地的要求。
根据同期进行的“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的以“一环四楔、两渠四链、十路二线”为纲形成的“绿环围绕、绿线穿插、绿点均布”的总体布局构想,在老城区范围内应进一步构建“以商城遗址为绿心,以河湖水系为绿带,以游憩绿地为绿点”的空间布局。
八、规划布点的基本原则及操作方法
1、以居民游憩绿地服务半径 500 米为布点的基本依据
2、以老城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提供居民户外绿色游憩空间为宗旨。
3、充分挖掘附属绿地的使用潜力,突出重点,着力解决游憩绿地奇缺地区的问题。
4、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相关规划,以保证绿地使用性质不被改变。
5、从科学合理性着眼,从实施可能性着手,依据规划部门详实的土地使用信息,选择
落实用地。
九、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指标
根据上述基本原则,共规划布点 143 处,现阶段能够明确面积规模的 122 处,总面积达到 182.93 公顷。经以 500 米为服务半径进行分析,基本覆盖了三环路以内的居住用地,使老城区居民可在出行 500 米范围到达一处游憩绿地,享受到现代社会为其提供的绿色服务。为强化规划的实施,将规划指标落实到各行政区。
十、居民游憩绿地近期建设指标
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项目的提出,其目的就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老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改善。根据郑州老城区的实际建设状况,综合考虑市民使用的迫切性和建设的可能性,提出近期的建设指标。近期建设项目,共计34 个,面积规模为 86.76 公顷。
十一、居民游憩绿地控制性规划
编制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相对应的居民游憩绿地控制性规划,目的是进一步细化居民游憩绿地体系的规划指标,实施对规划布点的全面控制,既在总体上保证游憩绿地的总量规模,又在单体上依靠技术指标引导设计与建设。
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的技术指标体系主要体现在对于用地的指标控制、种植设计的要求和设施配置的建议等三个方面。
十二、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方案设计
在本规划中,根据用地的条件,建设的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位于居住区、商住地区、以及靠近城市干道的三个地块进行方案设计,旨在为服务面广、个体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的居民游憩绿地的设计提出思路,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十三、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1、法规健全、政策配套、依法行政
(1)针对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建设的特殊性,遵循国家现有相关规定,尽快补充或出台地方性规章,为居民游憩绿地的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2)加强相关政策(诸如搬迁、征地、资金配套等)的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推动居民游憩绿地的建设进程。
(3)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占绿的惩罚力度,保证绿化用地不被侵占和破坏。
2、规划牵头、设计领先、工程优质
(1)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赋予规划法律效力。
(2)重视游憩绿地设计水准的提高,端正设计指导思想,使绿地建设有一个高起点,达到高水平,力争效益综合发挥。
(3)实施施工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制,保证工程质量,真正为市民营造出更多安全、舒适、优美的绿色休闲空间。
3、强化管理、明确任务、管护到位
3、强化管理、明确任务、管护到位
(1)合理设置各级城市绿化管理机构,严格实施“绿线”管制制度。
(2)加强行政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工作,促进绿地建设、管护水平的提高。
(3)分区落实绿地建设规划指标,实施目标责任制。
(4)建立严格的养护管理办法,保证绿地功能的正常发挥。
4、加强宣传、社会参与、多方筹资
(1)加大环境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使绿化建设成为民众的主动行为。
(2)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因素,集纳社会力量,共创美好家园。
(3)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实行资金渠道和运营体制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