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定“四个自信”与提供“中国方案”(范文)
坚定“四个自信”与提供“中国方案”
坚定“四个自信”与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汪宗田 《光明日报》(2016年12月20日 16版)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一论述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充满自信和担当,为我们深刻理解坚定“四个自信”与提供中国方案之间的内在关联提供了指导和遵循。
坚定道路自信,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实践途径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自古以来,人类孜孜以求美好社会制度,从“理想国”到共产主义早期实践的巴黎公社,再到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充满了苦难辉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艰辛探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尝试各种方案,均以失败告终。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人民才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走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断改革开放,终于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统一的现代化道路,只有适合自己的道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西方现代化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现代化道路纷纷宣告失败。中国过去30多年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却更加成功的现代化之路,并取得巨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启了多元化发展道路的时代,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为全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发展道路。
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指引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增进人民的福祉,为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坚定理论自信,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科学指南
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需要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严密科学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尝试过各种思想理论,无论改良主义、自由主义,还是民主主义,都没有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人民经过激烈斗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指南,最终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取得了人类历史上伟大奇迹,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正确的理论,为当代中国指出正确的发展道路和方向。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科学指南。
坚定制度自信,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参考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美好社会制度的伟大成果。这一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智慧的结晶;凝结了马克思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类思想精华;是当代中国立足国情、继承传统、人民至上、包容互鉴、求同存异的最新成果。这一制度经历了实践检验,显示出巨大优势,随着时间推移,它独特的世界性价值正赢得越来越多世人的认可。
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虽然曾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也充满弊端。资本主义制度甫一建立,就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千年王国”、人类社会制度的“终结者”。然而,“永恒论”“历史终结论”都经不起历史和现实的审判。资本主义来到人间伴随着征服、奴役、掠夺和杀戮,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让世界屡屡吞下苦果。近些年,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纷告失败,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导致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国家的政治混乱与发展停滞,“占领华尔街”“民主之春”和“英国脱欧公投”等运动中西方民众对其民主制度的质疑和批判。历史和现实表明,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并不完美,也绝不是人类社会制度的终结者。“历史没有终结,历史也不可能被终结。”
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也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可供参考借鉴。
坚定文化自信,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智慧
任何时代的社会制度,都与过往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联系,其产生发展都以前人积累为前提。探索美好社会制度不可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如果罔顾这一规律和事实,照搬他国制度,必然事与愿违,甚至一败涂地。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基于基督教文明与资本主义精神。如果不顾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照搬照抄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显然是行不通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建制的思想智慧,代代传承和创新。譬如,从“以人为本”“民惟邦本”,到“群众路线”“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从“儒法并用”“德刑相辅”,到“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治理思想;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包容互鉴”“求同存异”的东方智慧;从“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止戈为武”“协和万邦”,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和平思想;从“天下一家”“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理想;从“顺应天时,除旧布新”,到“改革创新”的思想;从“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平等互信”“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处世之道。这些都为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思想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又吸收了西方先进文化的养分,还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延续文化血脉,萃取人类思想精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智慧。
总之,我们必须坚定“四个自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途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土壤与基础,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篇:坚定四个自信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论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
原标题: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历史创造的厚度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
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也是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选择和文化超越的总体性成果。展开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奠基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坚韧不拔而又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提升的历史性成果,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空间广延性和价值普遍性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现实展现与意义拓展。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反映了总书记坚持以中国为主体并注重从总体性这一内在属性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造,也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提出了必须要在更为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去坚守并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文化权利和文化责任的历史要求,本质上是在贯通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文化创造的长时段历史尺度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的深刻呈现。
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推动中国先后跨过了“落后就要挨打”和“贫穷就要挨饿”这两道巨大的历史沟坎,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然而,面对当今世界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历史趋势,面对当代中国成功实现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能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经济崛起的同时进一步实现文化崛起,能否成功跨过“失语就要挨骂”的新的历史沟坎,进而为21世纪和人类世界对美好精神家园及其意义秩序的探索和造就贡献中国力量,无疑也在深刻地考验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眼光、文化胸怀、文化想象和文化本领。
人类历史的演进和经验反复告诉我们,物质成就的创造是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实践和创造,而意义世界的创造则是更具超越性、稳定性和深刻性的实践和创造。因此,“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的提出,不仅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去回溯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更提示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还必须在努力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展开当代中国伟大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从而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自觉地、牢牢地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文化权利和文化责任。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意义诠释的深度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
总书记明确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展开物质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建设实践,以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然—历史本质,而且还必须同步展开能够体现“以中国为主体”的文化建设和价值观建设实践,并以之作为我们判断、把握、认同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和价值观标准。正是这一意义上,“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的提出,正是从意义诠释的深度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性、主体性和总体性,无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的意义就在于:只有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本质,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获得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之源。而之所以说它更基础,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前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在人们的精神实践领域获得信念扎根与牢固认同;之所以说它更广泛,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实地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成为担当并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说它更深厚,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具有延续并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实践主体性和价值普遍性的文化能量和意义功能。
就此而论可以看到,首先,“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总体,是以文化这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为支撑的具有中国主体性的伟大事业。这样的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性把握与意义建构,正是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制高点。
其次,“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创造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过程中和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坚持以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实践为基础和本体,不断追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进行文化表达、价值创造和意义建构的历史成果。
其三,“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地把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文化自觉与文化借鉴结合起来,不断开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文化高度的历史成果。
其四,“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还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以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和根脉,始终坚持以我们党和人民开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社会变革的伟大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为基础和依托,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和主线,推动了中华文明、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不断焕发出新的蓬勃的文化生机与活力。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就在于它内涵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开启了中华民族最广阔的精神创造。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魅力
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这就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有理想和追求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理想和文化魅力的伟大事业。“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由于把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和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实际上也就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恒的文化魅力。
首先,“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古老理想的合理继承。中华文明能够延续5000多年而不中断,以天人合一等为代表的理想境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一系列古老而维新的理想追求把每一个中国人都紧密地连接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和而不同”的社会意义与伦理网络之中,形成了超强的凝聚力、包容力和转化力,成就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个人理想和人文精神。因此,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首先就是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理想的继承与自信。
其次,“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更是对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承诺和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昭示,确立了人类解放的永恒精神灯塔;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奠定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文化理想包括“翻身求解放”“建设新中国”“为人民服务”等,培育了亿万群众参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政治激情、牺牲精神和道德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理想的自觉与倡导,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雄浑力量和辉煌前景。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丰满内核和连续谱系。
其三,“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还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把握和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心诚意。进入21世纪以来,时代变化和中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事业的新发展和遭遇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而且也需要我们在文化理想上实现新的充实和高瞻远瞩,通过面向并指向未来的“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当代西方文化霸权的现实性和不合理性都视为“当下的东西”而收摄并涵化在中华民族和我们党的文化理想的视野和把握之中,从而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对此,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就表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远而务实的文化理想,并坚持以这一文化理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的、具体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坚持文化自信,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把握世界潮流,坚定地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始终不渝地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不仅将全面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恒魅力,而且也必将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美好、更为广阔的进步前景。
从“三个自信”迈向“四个自信”,是我们党总结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实践历程和历史经验的战略抉择,是立足当下并面向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含的总体性、主体性和普遍性的科学诠释与意义把握,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了一种更新、更高的整体自信水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正在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道,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迈向一种新的、具有总体性的话语表达和理论建构。
专家解读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有何深意? 来源: 新华社2016年07月02日 14:55:34显示图片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记者朱基钗、姜潇、刘奕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有何深意?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采访相关专家进行解读。
文化与道路命运息息相关
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提,显示了习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趋成熟,给我们的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结晶。
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表示,文化与道路命运息息相关。近代以来,多少民族精英、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引进了多少思想理论,直到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我们讲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在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这个中国具体实际就包括了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才能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和生命力。”尹韵公说。
文化来自历史面向未来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华文明是人类四大文明中唯一赓续不绝,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认为,总书记讲话在已有“三个自信”基础上增加第四个自信即文化自信,意味着将我们民族的生活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获得活的灵魂。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四个自信”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把我们党对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正如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我们的自信不仅具有传统的和历史的根基,更是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
文化彰显民族生命力
习近平指出:“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文化作为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到人的活动的方方面面,也渗透到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影响更广泛深远。”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韩庆祥认为。
“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表示,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上升到同一个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
“一个民族的文化力强盛,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就强盛。”尹韵公认为,“中国方案”必须包含文化色彩和文化符号。“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不仅要靠经济实力,最终还要通过文化符号来表达,文化力量来展示。提出文化自信,实际上是中国软实力的最好注释。
第三篇:如何坚定四个自信
如何坚定“四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自信的命题,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使命”。
何以自信?
首先,自信来源于伟大的实践,这是我们能够自信的底气所在。
其次,自信来源于人民的选择、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三,自信来源于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后,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的命题。为什么要提出文化自信这个命题?为什么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实际上,总书记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就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第一,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兴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
“四个自信”应该信什么
第一,道路自信,就是要坚信我们党领导人民开辟的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光明的,是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
第二,理论自信。总书记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大意义,也是我们坚定理论自信的根本内容。
第三,制度自信。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一论述,既体现了坚定的制度自信,又蕴含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第四,文化自信。就是要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倍加珍惜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如何坚定“四个自信”
坚定“四个自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继续前进的根本保证。首先,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做理想信念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第二,必须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第三,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第四,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五,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领导是根本、是关键,离开党的领导,一切自信都无从谈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第四篇: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文化自信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文化自信
此次培训中,胡令春校长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课上为我们传达了总书记在七一建党节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总书记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课堂上,胡校长给我们诠释了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的特征、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关系及如何坚定“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三个“更”,凸显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道路、理论和制度建构在文化自信基础上,文化是支撑政治道路、理论和制度等因素的最深层次的东西,没有文化自信,谈不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所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到文化自信这一最本源的基点上。
通过胡校长的课,我们明白了要更加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加深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胡校长号召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要传播正能量,敢于斗争;要用自己的岗位平台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健康成长。作为教师,我们应为实现文化自信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第五篇: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
专题发言稿
四个自信” 是历史证明能带领中国走向成功的,坚定“四个自信”,最终能带领我们早日实现中国梦。我们在工作中要时刻自信,只有社会主义才是最适合我们发展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发展过程中应高举的理论思想。‘四个意识’不是空洞的口号,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态上,要切实落实到行动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增强“四个意识”、落实“四个意识”的话语振聋发聩,为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广大党员自觉践行党员标准,更好规范言行、严格自律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坚定”四个自信”
道路自信坚定正确的方向。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道路选择不正确,再美好的梦想都将无法实现。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必然。为此,我们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与方向。
理论自信弘扬中国精神。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不仅在于物质财富的丰裕,还应有民族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没有共同精神力量支撑的民族不可能自立,没有共同精神力量支撑的国家不可能真正富强。制度自信凝聚中国力量。制度自信,必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只有加快建立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制度、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才能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正能量。
文化自信激发不竭动力。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于当代中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愿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增强“四个意识”
增强政治意识。“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所以要求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纪律和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认知,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增强大局意识。总布局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有机统一,所以需增强大局意识,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围绕党和国家的大事认识和把握大局。增强核心意识。没有核心、主心骨,就是一盘散沙,能做的事情就微乎其微。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决听从党中央的决定和部署;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增强看齐意识。看齐本质要义在于树立标杆、规范行动。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是全面的,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全方位向党中央看齐,做到表里如
一、知行合一”,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切实做到在党爱党、在党护党、在党为党,为党服务、为党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