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搞
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搞
好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渡头塘增加中学 李超光
【内容提要】
小学生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心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些是小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状况形成的主流。但也还有诸多不利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小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如何搞好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 思想道德 心理健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小学生,面对五彩缤纷的开放社会,活跃的市场经济,他们思想开放,竞争意识增强。现代通讯工具和宣传手段使少年儿童未入学校已耳闻目睹社会的现实生活,他们已具备立体化、现象化的粗浅感知。入校后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心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些是小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状况形成的主流。但也还有诸多不利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小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健康发展.一、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片面追求升学成绩,思想道德观念淡化,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高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近年来,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一直强调“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时常存在,学校智育的力度虽然是加强了,却是以德育的削 弱为代价的,未成年人的文化水平可能有所提高,却是以思想道德水平滞后甚至下降为代价的。在家庭教育中,大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未成年子女的学习成绩期望过高,平时不允许参加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不许看电视、看小说,法纪教育,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都被视为无足轻重。在对教师和家长的实际工作中可以看出,认为班队会、晨会课不太重要,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可以不管。一味的看重成绩,淡化了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
2、学生思想道德认识与行为表现存在偏差,思想教育缺乏实效性。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学生自主实践才能有效地实现。长期以来,在德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是一种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教育观,其特点就是教师的绝对中心,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青少年实际,脱离青少年主体,忽视道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的和谐统一,忽视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因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少数学生生活优越,思想认识错位,片面追求自我价值,摆阔气、高消费、不求上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通过调查,认为学习是为了有好工作,追求享乐的。认为在当今时代不需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在职业选择上,过多考虑金钱地位,追求职位高、收入高的职业。
4、少数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沉溺虚拟世界,追求心理刺 激。社会是人生的大课堂,由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显性化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一些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给青少年身心投下了阴影,音像制品,书刊杂志、歌舞厅等文化娱乐环境存在“病毒”,特别是营业性网吧,消极的东西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不少学生沉湎于网中聊天、游戏、网恋等不能自拔,有的导致精神阻碍和心理异常,成绩明显下降,有的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调研发现,星期天喜欢到营业性网吧,歌舞厅玩的不在少数,上课注意力分散,自我控制能力差,对学习毫无兴趣。
5、部分小学生心理失调情绪波动,弱势家庭学生,自卑心理严重,失去自信。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变革,未成年人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心理压力,他们在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在学校,学习内容过多,学习枯燥无味,会引起学生厌烦情绪;在家庭家长期望过高,有的学生始终得不到成功的体验,学习失去自信;部分弱势家庭的学生生活辛苦,总感到别人看不起自己,内心世界十分孤寂,自卑心理自然滋长。
二、如何搞好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是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未成年人,要使他们很好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要研究他们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研究他们的认识规律,从他们接受水平的实际出发,才能切实收到教育实效。教育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1.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知识性。因为未成年人年龄小,对一些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基本上是无知的。他们在小学阶段中,直接的道德实践总是有限的,必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知识引导。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前人或他人的道德实践所提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还要引导未成年人用自己有限的直接经验去感受和理解这些知识,使这些知识具体化为未成年人的直接感受,又使未成年人将亲身经验上升到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高度,加深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知识引导,不是去背一些概念、定义,而是要紧密结合前人或他人道德实践的具体形象来进行。例如:要使学生知道“谦让”这一道德规范,可以通过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使学生知道“助人为乐”这一道德规范,可以通过讲雷锋的故事。
2.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激励性,以高尚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产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心理感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对某个道德规范的认识,往往是通过榜样的道德形象获得的。榜样的教育作用对于未成年人尤为突出。一是由于他们天真,对榜样的钦佩尤为真挚;二是由于他们善于模仿,善于按照榜样的道德行为来确定自己的行为,这会有力地推动他们实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运用榜样进行道德教育,一定要十分注意激励未成年人的道德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感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革命导师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道德情感可以产生驱使力,使人们在强烈的爱憎、善恶情感的驱使下,对一定的行为做 出追求或舍弃、赞成或反对的抉择。未成年人是最富于情感的,在小学阶段又是一个人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情感更富有稳定性。在这个阶段中,用高尚的道德情感去影响他们,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感,会使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巨大的成功。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道德形象,可以选普通人、古今中外一切道德高尚的人物,最好是选与他们同龄的人,因为年龄相仿,心易相通,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3.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更要注意趣味性。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从事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人的心理活动往往是从兴趣出发的。未成年人活泼好动,控制自己的能力差,心理活动更是从兴趣出发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接受教育。要引起未成年人的兴趣,一定要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未成年人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虽然他们的思维已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但他们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情节,对他们富有吸引力。讲述含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故事,可以使儿童产生兴趣,又受到教育;直观教具的使用也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学挂图画面上的形象,电脑动画、电视、电影中活动的形象,都对他们富有吸引力,教育效果也是很好的;说歌谣、唱歌、表演等都是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如果我们将道德情感教育寓于其中,也能使他们产生兴趣,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随着年龄的 增长,未成年人兴趣的口味不断提高。在低年级他们往往对外在的活动形式感兴趣,到了高年级他们就不满足于此,而要求内在心理活动的生动活跃。因此我们要注意运用形象引起他们思维的活跃和思考的兴趣,在思考中辨明是非、探索真理,这是较高层次趣味性的体现。4.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实践性。
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使学生按照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去实践,有正确的道德行为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品质的外在具体表现。未成年人道德行为的形成,不能只靠上几节课来解决,要靠反复的行为训练,要靠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培养锻炼。在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提出合理、适度、具体的行为要求;具体的行为指导方式。在课外还要注意与其他指导途径配合,如:与少先队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相结合,共同督促检查,促使他们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5.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示范性。
道德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教育者是道德楷模,受教育者就会对他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十分信服,教育效果就会很好。反之,教育者如果不能成为道德楷模,甚至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受教育者听到的是一套,看到的是另一套,他们就不会信服,肯定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教育者传播的是规范的道德认识,提倡的是高尚的道德风尚,肯定的是正确的道德行为。因此,教育者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如:教 育未成年人要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教育者在大扫除中就应该积极主动,不怕脏、不怕累;教育未成年人有错要勇于承认,教育者在教学中不慎出错,就要敢于在未成年人面前承认,勇于做出自我批评。这样,教育者的爱与增、褒与贬、善于恶的感情,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影响就会很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功能,就要遵循教育规律,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将知识性、激励性、趣味性、实践性和示范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收到教育实效,才能真正地把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逐渐转化为学生内心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使未成年人逐渐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这不仅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百年大计。
第二篇: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政教处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也许是出于职业的习惯和敏感,我常常爱观察、分析一些未成年个体(多数是在校学生)的言行,借此了解、洞察进而把握未成年人群体的思想动态、道德观念以及世界观取向。这种观察、分析非同一般,更多地渗透了理性的审视和思考。应该说我国目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确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我校初三、五班一生梁明,高大魁梧,一表人才,异常聪明、机伶,写一手好字,学习成绩优异,篮球技艺可谓超群,给任何人的第一感觉绝对是一位好学生。可是又有谁能想到,这样一位貌似“品学兼优”的学生却惠质非兰心,让班主任绞尽脑汁,费尽心机,苦不堪言。
怎么回事呢?经了解,他刚踏进中学大门,父母外出打工,将这个“乖儿子”寄托给县城做生意的姑姑。其姑忙于生意,经常不在家,每天给零花钱让其在外吃饭,这就给了他积攒钱的机会,他生活上“省吃俭用”,却经常在晚睡时间上网,时间久了,结识了很多“朋友”。为了显示他的“哥们义气”和确立他的“大哥”地位,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他经常“三包”,处于消费者的他自然就有“捉襟见肘”的时候,于是用上了“撒谎”方式从南方打工的父母那里骗钱,不诚实的习惯由此养成。父母意识到后与其姑商量,指定地点计帐吃饭。没有了上网的钱,“哥们儿”开始与他一起偷、抢,他甚至向同学索要作业答案“咨询费”。此类戏法愈演愈烈,竟致由于偷盗被派出所拘留。
出来之后,回到班上,班主任老师担心这种处于心理可塑期的学生心理扭曲,“以烂为烂”,于是经常寻找机会表扬他,挖掘他的亮点、树立他的自信心、保护他的自尊心。并根据他的特长任命他为体育委员,鼓励他,只要认真干,好好改,一定推荐他为校级优秀干部。一段时间表现很不错,谁知其父母侧面了解到儿子的进步,又以钱为奖励并叮嘱他“只要你听话,学习好,钱嘛,保证够你用”,每次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于是,旧戏重演,重蹈覆辙——上网。班主任发现后与其家长商量,让他住校,并限制他的生活费和零花钱,希望利用时空限制和纪律约束改变他。可好景不长,他在寝室内当“老大”,教室里同样是“大哥大”,并染上了抽烟、汹酒、赌博、逃学的恶习,上课违纪与科任教师发生顶撞,甚至调戏女同学,扬言“我连派出所都进过,还怕谁?你们谁敢给老师告状,我就收拾他”!
班主任通知其父母回来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可家长不理解班主任的苦心,一心只想打工挣钱,一口回绝“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出了任何问题,我只找学校”。在班主任的耐心劝说下,家长总算到了学校。可是来了就将其子拳脚相加,粗暴的教育方式使该生从心里喊出“我不读书了!”,家长认为这样不行,家里没人管他,要耍也要在学校耍满。老师们劝其家长干脆不要打工,暂时将其子带回家,以说服教育加劳动锻炼的方式,让他真心感受到还是读书好再送往学校。这不但没得到家长的支持,反而惹怒了他们,“我儿子不过是抽抽烟,喝点酒,逃了几天学,打了几次牌而已,并没有杀人放火,违法乱纪,凭什么不让他读书?不行,必须到班上去,谁敢动我儿一下,我就与他过不去„„”
我想,这样的案例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程度的都有一些,非常具有典型性。虽然 1
案例中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也有不少优点,家长多少也尽了些教育义务,班主任老师也可谓煞费苦心。但从对他的成长教育过程来看不得不引起我们大家对以他为代表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深思:(1)经济大潮引发对优良传统道德的冲击,带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多元性、多层次性,(2)社会环境的嬗变及其复杂更加剧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复杂性;(3)家庭教育不当与弱化带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负面性;(4)未成年人不稳定的心理导致了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反复性;
凡此种种,均加剧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艰巨性。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新的重要部署。
然而,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现状是那样令人忧心忡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严峻的现实?
首先是家庭教育失败。究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不当。部分家长态度偏颇、过分溺爱、放任不管、专制粗暴;家长忽视、放弃或无力教育,家庭教育不协调,家庭主要成员教育态度与方法不一致,互相扯皮等。
第二、家庭气氛不良。家庭道德气氛差,家庭成员品行不端、品质败坏、自私自利等,家庭心理气氛恶劣,家庭成员关系冷漠、紧张、经常吵闹等。
第三、家庭环境差。主要指家庭学习环境差,影响学生学习和休息;家庭周围环境嘈杂,家庭住房拥挤,家庭成员活动相互干扰,家里来客太过频繁等。
第四、家庭缺乏温暖。主要有些未成年人因父母离异、再婚、亡故或感情破裂,从而失去家庭温暖和关怀、帮助与照顾,致使学习受到严重影响,思想道德呈现不良态势,并易使他们形成自卑、孤僻、多疑、不合群、过激等不良心理,甚至一些自制力差的未成年人经不住坏人的种种诱惑,上当受骗,误入歧途。
第五、家庭责任感淡薄。部分为人父母者,忽视家庭责任,不尽抚育义务,我行我素,道德败坏;为了自己生活的方便,甚至随意把未成年人带入营业性歌舞厅等不健康的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施与不良影响,忘却了父母对孩子成长、教育有着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六、剑阁县城的搬迁,对老县城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一定冲击。父母远在下寺工作,孩子留在老县城上学的现象非常普遍,身边少了父母的引导,多了祖父母的溺爱;少了接受正面教育的机会,多了不良思想的诱惑;少了对其不良行为的监督,多了无可奈何的放任。
其次是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经济大潮引发的问题冲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些惟利是图者利用未成年人好奇心强、涉世不深、正处于青春期的特点,用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书刊、游戏诱惑未成年人观看,通宵达旦,造成未成年人夜不归宿、汹酒、闹事甚至群居。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的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导致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第二、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是未成年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交友不慎、坏人的勾引、犯罪分子的教唆等,使他们产生了偷窃、早恋和流氓行为。
第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上的错误观念、不正之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等严重地影响了未成年人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
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新县城的搬迁所带来的治安、经济、文化方面管理上的力不从心等等,给我县(尤其是老县城)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再次,学校教育的失误也存在不可小视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办学思想不端正。有的学校办学思想存在偏差,片面追求升学率,缺乏现代教育管理手段,不能贯穿“育人为本”的理念,确有学校对思想道德有问题的未成年人,不加挽救,一味拒之门外,加大了未成年人相互间的不良影响,带来了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二、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有的教师不积极参与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学上不创新,教育上不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陈旧,方法循旧,素质欠佳,没有为人师表的人格力量,极大的影响了未成年人崇高思想道德的形成。
第三、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各种问题。包括“全面发展与育人为本的协调”问题;高负荷低效率问题,个体思想道德评估与学校教育教学评估问题;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的问题;中学生普遍负担过重,身心受损、潜能受抑,以至出现思想问题,进而引发道德问题等等。
最后,是未成年人自身的问题。
未成年人世界观尚未形成,多变的性格、脆弱的心理,注定了未成年群体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不易成功性,加之生理因素、早期发育不良因素、青春期教育缺陷等等,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如此众多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形成教育网络。
学生活动场所划分起来无非家庭、学校、社会三部分,未成年人的信息也源自这三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形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统一教育内容,统一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评价,就能互相配合,互相促进,聚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己任,套用一句话就是“全民皆师”。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说,就是学生在一天之内,从早到晚的生活都是“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都是“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都是“教育之所在”。由此可见,整个社会的全部时间、全部空间和未成年人的全部个人生活都应纳入思想道德建设的轨道,都“含有教育”的意义,而不只限于学校教育。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把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规范诸方面的要求,转化为青少年个体的思想品德,才能形成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才能使未成年人德育既同国际社会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当代文明接轨,又能继承我国传统道德中蕴藏着的精华。
其次,加大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力度、改革思想道德评价体系。
由于未成年人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学校是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地方,对学生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因而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端正办学思想,教育教学以育人为本。学校办学思想要以“育人为本”,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中小学校校长要加强行政职能,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改革思想道德评价体系,把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内容纳入社会生活之中,成绩考核键入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注重行为表现。把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成效纳入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改变部分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坚决杜绝排斥问题学生现象,各中小学要本着“不成才,可成人的思想”,极力挽救濒临犯罪边缘的未成年人。
(二)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优化育人队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强有力措施,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使大部分教师的教学驾轻就熟、生动活泼;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学习与提高,强化育人意识和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手段,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三)改革教育内容,科研兴校。各校可以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根据自己教育对象的实际,调整教育、教学内容,把知识掌握与思想道德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多些生动活泼的形式,少些单调无趣的内容;多改革创新,少因循守旧;多激励少施压,多措施少负荷;多言传身教,少夸夸其谈;多活动,少课时。
再次,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家是社会的细胞,是心灵的港湾,是未成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一个成功人士背后必然站着一位成功的母亲”,家庭成员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伴随着未成年人终身;家庭文明是国家、民族文明的“缩影”,是民族精神是又一支柱。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关注家庭教育,使之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全社会都要重视家庭教育。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妇联组织和社区、村组等城乡基层单位,要关注、重视职工、居民的家庭教育问题,教育引导职工、居民重视对子女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品质培养,支持子女参加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家长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作表率。要把家庭教育的情况作为评选文明职工、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要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要切实负担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积极与有关部门、社区、配合,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接待日,召开家长会,开展家庭访问,专家咨询,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办家庭教育指导专栏,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的良性互动,要加强家庭教育的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三)全民提高素质,争取做合格家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龙生龙”之说虽有失偏颇,但多少有些道理。只有父母思想好,道德高尚,学识渊博,心胸宽广,乐观上进,具有高尚的人格,并率先垂范,才能对自己的孩子施与积极的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乃至世界观的形成就会呈现良好势态,终身收益;为人父母者,责任不仅仅是提供孩子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有国家、民族意识,视培养合格的国家
4公民为己任,严于律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形成人格合力,争做合格家长。
最后,大力净化社会环境,优化社会风气。
首先要加大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对未成年人的精神污染。一些对未成年人传播“黄、赌、毒”的馆、厅、房,坚决查封!对惟利是图的传播者,要严惩重罚,追究法律责任!第二,关注国际环境的污染,创造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围。当前,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日趋尖锐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腐朽的精神和糜烂的生活方式已严重影响着我国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坚决抵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各种媒体要充分发挥优势,向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和文体活动,真正把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的工作落到实处,促成良好道德的养成。第三,管理好犯罪人员,减少负面影响。不管是少年或是成年犯罪者,如管理不善,越狱出逃,多半引诱、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给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养成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第四,可以考虑立法,对一些多方教育,屡教不改,对社会造成重大危害并可能继续危害社会的未成年人施以强制教育,调往新疆绿化沙漠或调去西藏开荒,化腐朽为神奇。第五,重视社会风气的转变,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封建迷信、邪教以及假冒伪劣等丑恶现象,正确认识社会上的错误观念、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做到不参与、不学习,并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总之,随着社会形势的迅猛发展与变化,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在动态中寻求发展,只要不断地优化育人环境、内容、途径和方法,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一定能迈上新台阶,铸造新辉煌。
第三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大家都知道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紧迫任务和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的不健全,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多种社会思潮的涌现,都对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影响,等等的一系列问题都将影响青少年。经过这一段时间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学习以及对其的深入思考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我觉得很是重要。
下面我就先谈一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青少年缺乏远大理想。
在职业选择上,受计划经济影响对政府和企业抱有依赖心理;在配偶选择上,把对方收入高低和家庭条件如何作为选择的重要因素;在自身成长发展上,比较看重经济收入的高低。这使得部分青年人才外流,大学毕业生和高学历人才不愿回家乡工作和创业。这些都是缺乏远大理想的表现。
二、.一些青少年张扬自我意识。
一些青少年以个人为中心,行为选择更注重实际。在回答“你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时,部分青少年赞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和“先为自己,后为他人”的说法,有少数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说法,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赞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三、一些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
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扩大,多数青少年从小到大受到方方面面的“呵护”和“优待”,他们中的一些人养成了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经受不起挫折。遇到小挫折就心灰意懒,感觉前途渺茫。生活中稍不如意,便采取自杀或伤害他人的行为。
四、一些青少年推崇正义美德。
从整体上看,当代青少年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感。许多青少年为贫困地区、贫困学生捐过款,多数青少年爱护公物、保护绿化、公交车上主动让座。但在实践中,一些青少年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在一些地方,青少年随地吐痰、乱抛垃圾、随地小便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一些青少年对自己的道德行为约束不够,不敢坚持正义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提的一些建议:
一、.建立健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化教育保障体制
可以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制定规划。要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和领导,成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规划,统一部署、协调和督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二、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奖励机制。
建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涉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投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加大投入。有关部门应为德育研究、培训、开展活动、购置资料等提供财力支持。鼓励全社会增加对青少年文化设施建设投入。要不断完善奖励机制,定期表彰和奖励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
三、建立预警机制和研究机构。应尽快建立一套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变化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掌握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为党委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建议由各有关部门联合组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研究,为决策部门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工作。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我受益匪浅,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摆正思想,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做一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及对策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下,青少年道德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一)、忠于祖国、建设家乡是青少年思想意识的主流。青少年自觉拥护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对祖国的前途充满信心。他们期盼在家乡的建设发展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勇于竞争、勤于学习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要特征。在改革大潮的挑战和考验面前,青少年崇尚知识、公平竞争观念普遍强化,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强烈和迫切。
(三)、成就自我、服务社会成为青少年的主流价值取向。
(四)、遵守公德、热心公益在青少年中蔚为风尚。青少年处在改革开放时代,但对参与公益服务、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充满热情。
在看到变化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存在的问题。
(一)、青少年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缺乏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一些青年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对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还缺乏一致性,青少年受诸多社会因素和消极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萌发急功近利和投机
取巧的思想;比较注重当前利益,精明有余而坚韧不足。现在的青年无论在人生目标的确定,还是学习方式、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深受市场导向的影响,十分务实,特别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有时过于实用功利,相对缺乏为国家和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
(二)、在道德建设上存在知行分离的倾向。当代青年对责任、平等、公正、自立、纪律等基本道德规范都很认同,道德的认知水平较高,但自律性不够强,比较缺乏对传统美德和现代公德的实践,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知行分离、重知轻行的现象,甚至出现一些道德逆反行为。
(三)、在机制建设上,家庭、学校、社会存在脱节现象。学校、家庭、社会青少年道德教育中仍存在方法、目的上的差异。
(四)、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
(五)、青少年强调个性、独立,具有批判精神,但常常有点“自我中心主义”现在的青少年许多是独生子女,学习条件很好,生活比较优越,他们评判事物的标准也往往不同于成年人。常常紧追逐潮流,很愿意与众不同、引人注目,有时还有较强的攻击性,喜欢批判。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影响,青少年逐
渐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潜在的增加了青少年对金钱的崇拜和对物质的追求。有些青少年互相攀比,比吃喝玩乐,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在生活中逐步淡化道德修养,逐步淡化文明礼仪、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
(二)、社会精神垃圾和不良风气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社会腐败现象也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四)、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
(五)、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知识较少,方法简单,难以适应社会迅速发展对家庭教育的要求。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实施“家庭育苗”工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首先要从家庭抓起。要充分发挥家庭作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并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实施“校园教育”工程。要把德育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加强团组织建设和少先队工作,把他们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总体布局,更好地发挥他们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上的作用;其次要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以及深化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在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会同教育部门重点加强法制教育,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律素质。
(三)、实施“环境净化”工程。建议各社会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建立起长效机制,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镇府在建设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德育基地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
(四)、实施“爱心呼唤”工程。加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力度,积极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和法制建设,针对青少年的特点,看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法律实践活动,激发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深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失足未成年人、问题未成年人,弱势未成年人给予特殊的关爱,对后进、失足未成年人制定具体的帮教转化措施,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的形式,加强教育和引导。(白泥乡)
第五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央、省、市先后出台了有关文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空前重视。各地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开辟了不少新途径,创新了不少新载体,设计了不少的新方式,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积极向上、思想健康、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广大未成年思想道德的主流。但也应该看到,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仍存在不少问题,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迷恋网吧、打架斗殴、赌博、盗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努力,形成全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因为方法不当或关系不顺等原因,对未成年人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存在程度不同的缺位,相互配合不力甚至断档脱节,是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社会缺位。一是就业岗位缺少。未成年人流入社会,农村的主要外出打工,城镇的大都无所事事。由于没有充足的就业岗位和明确归属,这部分未成年人缺乏管理,容易误入歧途。二是精神营养缺乏。市场上文化产品良莠不齐,高质量的适合未成年人的读物匮乏,粗制滥造的、成人化的甚至不健康的读物进入未成年人阅读领域,极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三是成才导向缺乏。文艺作品对未成年人成才成长中的先进典型宣传较少,而以提高阅读收视率为目的,或多或少宣扬社会阴暗面的书刊影视作品充斥市场。加之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封建迷信、愚昧落后观念的影响,一些未成年人形成了消极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错误的婚恋观,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四是综合管理缺陷。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差,社会闲散青年进入学校或在学校周围滋事生非、抢劫诈骗、盗窃等情况时有发生。对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的现象查处不力,未成年人涉足不健康场所的现象屡见不鲜。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缺乏,孩子周末、假期没有良好的活动场所。
第二,家庭缺位。一是管理欠缺。一些父母忙于个体经营或双双外出打工,有的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有的寄养在亲戚家里;孩子干什么,家长不清楚,孩子处于失控状态。一些家庭因婚姻变故或家庭不和谐,孩子无人管理,导致未成年人逃学辍学,为所欲为,甚至走向犯罪。二是方法不当。一方面,部分家长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甚至有不良嗜好和习惯,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有的家长拉孩子凑数打麻将、打扑克,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津津乐道地宣扬金钱的魅力,抒发对权力的崇拜,在家长的潜移默化之下,孩子形成了贪图享乐的恶习。另一方面,部分家长不会管教孩子,过分溺爱娇惯孩子,养成了孩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专横霸道和缺乏责任感、不讲社会公德等不良品质。有的不能根据孩子的现实条件,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值,一味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急于求成给孩子施加太多的压力,甚至棍棒相加,形成未成年人自卑、逆反、压抑、焦虑的病态心理。三是责任缺乏。主要是一些家长过分依赖学校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与学校的沟通,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缺乏了解,对孩子课余生活缺少监控和管教,形成了课余德育管理的盲点。
第三、学校缺位。一是评价体系缺陷。客观上,高考刚性的智力竞争决定着未成年人的前途命运和学校的形象及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存在着重考试成绩,轻德育工作的现象,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建设未能摆上应有的位置。教师和学校无法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真正解脱出来。一些教师甚至视成绩差或有劣迹的问题学生为拖班级教学质量后腿的“包袱”,对后进生的教育缺乏耐心,方法往往简单粗暴,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转化效果。二是硬件缺乏。部分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等硬件建设管理跟不上,在教育中不能较好地发挥阵地作用,未成年人教育缺乏必要载体。三是部分教师工作责任感不强。有的教师只尽教书的义务,缺乏育人的责任,不注意学生思想行为变化动态;有的教师抱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对学生中存在的违纪现象,过问少、管教不力甚至放任自流。有的教师无视规定,忙于做家教补课,只注重自己的经济利益,不注意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家庭、社会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仅需要三个环节各自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做好本职工作,而且需要各个环节之间紧密配合,统筹协调,形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体合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的工作机制。而在实际工作中,三个环节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机制和制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能形成合力,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在齐抓共管、各司其责、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实效。
第一,方正确引导。引导未成年人注重德育养成。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机制,把德育教育纳入对学校工作的考核,纳入对教师工作能力的考评,纳入学生评优、升学考核指标序列,真正落实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强化未成年人德育养成先进典型的宣传。学校在每学期召开德育教育大会,宣传未成年人德育典型,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引导未成年人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家庭和社会都应主动承担应有的责任,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家长自觉摒弃不良习惯,做孩子的好榜样。媒体及文艺作品都应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力戒对未成年人产生各种负面影响。
第二,净化育人环境。一是整治娱乐场所。对网吧、录象厅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进行专项整治,严格经营制度,对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入内、超时营业的,坚决予以取缔,并持之以恒地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整治成果。二是强化对电视传媒的管理。优化媒体播放节目,禁止播放带有黑社会性质、婚外恋和其他不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电视剧、动画片等。丰富少儿栏目的节目内容,用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精彩的优秀少儿节目吸引青少年。三是整治学校及周围环境。学校要尽快启动计算机网络工程,提高运行水平,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上网,做到学生上网不出校园。政法部门对学校周围环境进行综合集中治理,对滋扰学校学生的人和事从严查处,从重处罚,情节严重的要根据有关法律给予刑事处分。对学校周围摊点、书店、网吧等进行全面综合整治。认真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各中小学广泛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教育。
第三,全面整合力量。一是注重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民政、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着眼贫困、病残等弱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多方提供入学资助、技术培训支持和就业服务。政法、教育等部门互相配合做好失足未成人、问题未成年人的帮教转化工作,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的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聘请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环境监督员,设立举报电话,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整合、协调,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维护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切实抓好家长学校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积极引导家长注意自身素质和素养的提高,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并把家庭教育的情况作为评选文明户的重要内容。二是促进社会、家庭、学校实现三结合。教育部门要想方设法促进学校发挥未成年人德育教育主阵地、主战场作用,发挥好与社会、家庭结合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召开家长会,通报情况,沟通意见,共同制定教育措施。建立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联系制度,使学生在校外处于有效监管之下,避免出现盲区。同时,要坚持定期开展调研,及时发现和解决未成年人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第四,强化工作措施。定期不定期召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大投入,要重视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快建设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图书馆要设立未成年人读书学习区,更新图书,全面对未成年人开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高中阶段的办学规模,让更多的未成年人接受高中以上的教育,避免过早流入社会。加强对学生公寓的管理,让所有需要住宿的学生都能入住学校。制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责任考核考评体系,对责任单位、部门的工作情况定期评估通报,奖优罚劣。严肃查处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不作为行为。对拒不履行职责或工作不到位引发的问题,严肃追究责任,对当事人从严从重处罚、处理。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 2008-07-11 14:45
未成年人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其思想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全面掌握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情况,我们组织力量,集中时间,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几个月的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是比较好的。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发展,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在公民道德建设大环境影响下,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得到广泛认可,网吧治理等初见成效,未成年人的文化素质和文明行为均有显著提高。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1、注重个人发展。未成年人非常关注个人的发展,他们对自我发展充满信心。调查表明,有半数以上的未成年人自我评价较好,敢于维护个人的权利。同时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期望,85%以上的未成年人希望获得大专以上的学历。
2、平等意识增强。未成年人有较强的平等意识,他们要求自己的人格能够得到尊重,要求教师平等待人,要求与家长和平相处,要求和同伴有相同的参与集体生活的机会。平等意识已经深入每个未成年人的心灵。
3、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未成年人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都比较关注,他们或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感想,或投身于其中,他们渴望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4、具有探求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未成年人热爱学习,对书本仍然有相当的兴趣。他们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休闲方式,如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做实验、用电脑和读课外书等。
5、乐于参加少先队或共青团活动。有98%的少年儿童希望加入少先队,87%的初中学生希望加入共青团;相当多的少先队员参加了形式多样的少先队活动。
但是,综合多种情况,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1、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增多。小心眼、自私、任性、狂妄、霸道等性格问题和不善交际、自我封闭、紧张焦虑、忧郁消沉等心理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现在的未成年人普遍感到不快乐,关键是自由支配时间少,教育内容多,课业负担重,缺少安全、和谐、民主、多彩的家庭氛围,对孩子丰富的感情世界、独立自信的心理和自觉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不够。未成年人心理压力较大,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外界的要求、期待、规定或威胁让他们疲惫不堪。自身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很多压力,如生理发育、心理发展、成就忧虑、同伴交往及其他源于自身而无法说清的矛盾,特别是在面临升学、早恋等实际问题时,缺少适新应变的处理能力。
2、校园师生间关系不和谐。部分学生意志薄弱,经不起批评,抗挫能力差,师生间沟通交流障碍越来越大。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中小学生害怕与老师主动交谈,怕老师说自己学习不好、考试成绩下降了批评自己,怕老师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和请家长来学校。对老师的批评和管理存在严重的抵触情绪。不愿主动接近老师,自己有什么想法、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宁愿找同学、找朋友,也不愿意主动向老师请教,请老师帮忙。
3、未成年人行为出轨现象较为严重。部分中小学生厌学思想严重,上课不注意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逃学逃课。有的未成年人在行动上不计后果,喜欢闹事,推崇暴力,不遵守纪律,不服从管理。有的未成年人迷恋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几乎每所中小学校都有学生在课余、节假日时间到网吧玩的现象。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疏于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观念,唯我是从,同学或小朋友间稍有微词就大打出手。
4、思想道德与物质生活失衡。调查显示,当前未成年人的物质生活是有保障的,而且大多数处于较好水平,手头不断零花钱的孩子占一半以上。然而,其对价值的认同度与物质生活水平并不完全成正比。对诚实守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竟有73%的被访未成年人认为“只要能办成事都无所谓”。
5、审美取向热衷感官刺激。部分未成年人特别是一些流入社会的未成年人,裤子挖洞,奇装异服,外表古里古怪,脾气喜怒无常。调查中很多家长反映,在孩子们的业余爱好中,看动画片、玩游戏是他们的最爱。然而值得关注并引起警惕的是这些正处在长知识阶段的孩子们,对于科教类节目却不感兴趣。
二、问题分析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上存在的问题,反映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欠和不足。综合调查的各种情况,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不良家庭教育是产生“问题未成年人”的“前奏”。当孩子出现品行上的偏差,甚至成为难以管教的“问题未成年人”时,大多数的家长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绝大多数的教师也认为产生“问题学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家庭因素。一是家庭管理不到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疏于管理。有的是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难以照顾,特别是由于改革开放,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孩子占了近40%,寄养在亲戚家中,缺乏父母关爱。当这些家庭的未成年人与那些有不良行为的伙伴相聚时,由于各种挫折带来的失落感能在这样的群体中得到慰藉,他们很容易混在一起,进而不良习性相互感染。二是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调查显示,未成年人中由于“父母双亡”、“父母感情不好”、“父母离异”、“父母再婚”而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三是家长管教方法不当。孩子产生不良行为之后,有的家长并没有认真反省自身对孩子教育的失误,从中吸取教训。孩子回家后依然用过去的方式方法对待他,平时娇惯放纵,助长了孩子贪图享乐思想和为所欲为等行为方式的形成;犯错误时就对其棍棒相加,使孩子承受皮肉之苦后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四是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有的父母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孩子存有诸多的不放心,担心孩子与坏人交往,担心孩子寻衅滋事,不允许孩子与外界联系,严格限制孩子的行动自由,孩子的一切活动都在父母的严密监视之下。这种“犯人式”的管理,使孩子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丝毫体验不到家庭的温馨。五是向孩子排泄不良情绪。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给自己丢了面子,怨天尤人,情绪低落。孩子回家后,依然不能摆脱自身的不良情绪,把孩子当作发泄的对象,唠叨、诅咒成了家常便饭。使孩子承受太多的不良刺激,而得不到积极帮助和鼓励,心灰意冷,“破罐破摔”。
2、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在调查中,绝大多数的被访未成年人反映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经常出问题的未成年人,当他们出现某些不良行为时,受到父母打骂常常不可避免。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带给孩子的是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父母打骂孩子的直接后果,不仅使未成年的孩子承受皮肉之痛,更严重的问题是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对父母产生排斥心理,并成为“离家出走”的直接原因。调查表明,未成年人离家出走、中小学生“辍学”,有一半以上是和父母责备有关。
3、学业不好是未成年人“辍学”的基本原因。调查显示,有60%的闲散于社会上的未成年人,是在初中毕业前、甚至在小学时离开学校的。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不好——旷课逃学——离开学校——闲散于社会,是多数孩子“辍学”的基本轨迹。在“辍学”后闲散于社会的未成年人中,上学期间曾经有旷课、逃学经历的高达90%。这些旷课、逃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学习成绩差或者根本跟不上学习进度。闲散于社会的未成年人在上学期间 “没有”或“很少”受到过老师的表扬,学习不好的孩子缺少在集体中表现自己的机会,回到家里更少不了父母的责罚、打骂,进而加剧了旷课逃学的不良行为。这些学业失败的孩子,为了减轻心理压力,他们需要寻找友谊,寻找心理支持。尤其是闲散于社会的未成年人,许多人有着学业失败、心理压抑、家庭不幸福等相同的遭遇和感受,彼此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哥们义气便成了他们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在他们的团伙中强烈的认同感给了他们畸形的自信和自尊,他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所以未成年人抢劫、斗殴等往往都是结伙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
4、不良文化场所是滋生“问题未成年人”的“温床”。文化娱乐场所,是家庭、学校之外未成年人闲暇活动的重要阵地。在这里,他们可以与不同层次的人交往,可以学习一些在家庭、学校中学不到的社会知识。但是这些地方人员复杂,一些活动内容不健康,甚至成为滋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温床”。这里可以诱发违法犯罪动机。歌舞厅、录像厅、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之所以违反国家规定向未成年人开放,目的是为了赚钱,他们不可能让未成年人无偿在这里玩。而未成年人没有可靠、稳定的经济来源,当他们没钱消费的时候,便通过偷、骗、抢等不法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里是不良交往的主要场所。这些地方本来就是容易藏污纳垢之地,来往此处的未成年人大部分是闲散少年,他们是有相似经历、共同兴趣、共同语言的人,很容易产生不良行为的交互感染,也难免在彼此交往中发生冲突,直接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5、学校德育工作不到位是造成未成年人多种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学校已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学校没有把德育工作当成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普遍存在偏重学生考试成绩的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估主要看考分、看升学率。为了安全和怕出问题,不敢带学生走出校门,社会实践、传统教育、郊游、踏青等活动不敢开展。二是歧视差生。在分数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一些教师只围着“尖子生”打转,而学习上有困难、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关怀和及时的帮助,使之成为学习和思想道德“双差”生。有的对“差生”要么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么操之过急,效果不佳。三是校园治安较乱。有的学校不注意校园治安管理,教师只尽上课的义务,不注意学生动态。对学生无故旷课调查了解不够细致,导致学生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来往,社会上的不良分子随意进入校园骚扰事件时有发生。四是大量初中毕业生过早地流入社会。由于高中招生少的制约,经济因素的制约,导致多数初中毕业生无法继续上学又无法就业,只好在社会上混。对社会、对学校均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对策建议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深入学习和借鉴好经验、好做法,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作思路。要在创新上着眼,在求实上着力。创新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创新内容,努力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创新方法,不断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建议是:
1、抓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关注、关心和积极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深入学习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舆论宣传力度。开辟专题栏目,跟踪宣传报道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通过典型宣传,扩大新闻效应,强化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同时,要广泛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集中做好对上对外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利用阅报栏、板报、墙报等宣传阵地,形成浓厚的社会宣传氛围。
2、抓重点环节,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学校教育方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注重培育“四有”新人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育人准则。改变过去单纯以考分、升学率评估办学好坏的做法,严格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优化教师队伍。要面对全体学生,特别关注“特困生”和“差生”,尊重学生的权力和人格,不歧视、不侮辱“差生”。要根据独生子女抗挫折不强,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疾病的实际,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班会、征文比赛、小发明、小制作、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学生远离恶习、远离网吧、远离“黄、赌、毒”。扩大高中阶段的办学规模,尽量让更多的初中生接受高中以上的教育,减少过早流入社会未成年人数量。在家庭教育方面,妇联在牵头做好家庭教育的同时,配合学校教育,参与社会教育,形成政府支持、妇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化、开放式工作格局。以“学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为主题,深入开展“优生优育优教”知识传播与实践活动。运用各种有效形式和活动载体,广泛宣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扩大家庭教育宣传阵地,把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宣传到家庭、教育到家长。通过家长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讲座和培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成才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实现“自然父母”到“合格父母”的提高。社会教育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帮困”的力度。对特殊群体从生活、学习、培训等方面给予照顾与关怀,使之能健康成长。整合社区资源,突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功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3、抓阵地建设,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场所的教育功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提高水平,为未成年人参观学习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县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阵地作用,加强对现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使用和管理,积极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活动。文化馆、图书馆等文体设施和校外教育设施,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增加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时间,节假日要全天开放。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活动阵地,广泛开展艺术、书法、计算机培训及各种文体活动,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满足未成年人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的要求。
4、抓载体活动,增强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实效。贴近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根据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开展形式新颖、内容鲜活,适宜未成年人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深入扎实地组织开展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及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从一日常规和言行举止入手,抓住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这个关键环节,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生活的实际做起,把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结合起来,把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加深对思想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对道德规范的认同,使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真正融入到未成年人的思想和心灵中去。
5、抓综合治理,进一步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大对游戏厅、歌厅、舞厅、网吧和音像市场等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认真执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通过实施监控、上网实名制等措施,切实加强对网吧的整治和管理。对社会网吧实行总量控制,坚决取缔无证照经营或违法行为严重的非法网吧。对违反规定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出售和传播黄赌毒制品的文化娱乐场所,要依法严厉查处。
6、抓组织领导,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各级党政组织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极端负责的高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协调各方面力量,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负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建立任务明确的责任机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的职责,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完成本部门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要从本部门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工作推进方案,强化保证措施,狠抓贯彻落实,密切配合牵头部门抓好有关具体工作,共同推进全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三是建立稳定巩固的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切实加强工作队伍建设,本着重在参与、面向多数的原则,重点抓好少先队、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关工委组织建设等。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人数众多、覆盖面广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队伍,形成上下齐抓的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