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人社厅重点实施八个行动推进统筹城乡就业
江西省人力社保厅重点实施八个行动推进统筹城乡就业
为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就业、支持就业、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我厅通过大力实施政策支撑、市场配置、创业引领、技能提升、对接服务、就业帮扶、转移就业、岗位拓展“八个行动”,统筹城乡就业。“八个行动”的具体内容为:
——政策支撑行动。一是继续落实已出台的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实细化政策项目,完善操作方法,畅通政策落实渠道,尽最大努力为劳动者和企业享受政策提供便利。1-8月份,全省有71.1万人次享受各类就业政策补贴8.9亿元。二是妥善处理现行政策与法律规定的衔接,逐步实现职业培训、职业介绍、鼓励创业和就业援助等政策的长期化、普惠化,使政策重点逐步由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转向统筹城乡和各类群体就业,更好地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作用。三是建立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机制。全面落实援企稳岗“五缓四降三补贴”政策,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政策执行期延期,对工业园区采取“两降三促一优先”政策,通过发挥政策的综合效力进一步稳定就业。这些政策实施以来,全省仅失业保险一项今年前8个月就为289户5.4万职工缓缴失业保险金2236万元,为453户8.57万人减征失业保险金645万元,为保企业、保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健全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巩固和加强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强化工作中的协调配合和信息沟通。同时,加大对就业的资金投入,强化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规范性和安全性,从而保证各项就业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今年,全省在就业方面的专项投入近20亿元,为历年最高。
——市场配置行动。目前,我省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已初步建立,形成了设区市有中心市场,县区有“一站式”服务平台、街道乡镇有服务网点的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一是充分发挥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深入各行各业挖信息、找岗位,利用现场和网上两种形式,分行业、分专业、分层次举行多种形式专场招聘会和网络招聘活动,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等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今年上半年,仅省人才中心和省人力资源市场现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53.5万个次,进场求职30.9万人次;采取网络招聘方式,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个。二是提供“一站式”个性化服务。坚持大学生就业零成本服务(免费进场、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免费就业指导、两年内免收档案保管费、免费开展职业介绍),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规划、档案托管等“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三是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的清理整顿力度,为广大求职者创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目前我省劳动关系规范步入法制化轨道,劳动合同制度得到普遍实行,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基本保障。
——创业引领行动。结合创业服务年活动,认真履行“建立健全投资创业服务体系”牵头职责,通过建设创业基地、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创业服务、支持非公经济发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一是建立完善创业服务机制。在全省11个设区市建立功能完善、环境一流的创业指导中心,形成以创业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实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扶持、跟踪服务相结合的“一条龙”创业服务工作机制,为各类创业人员提供服务。二是在全省计划建立5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创业孵化基地、50条具有一定就业容量的创业示范街(园),赣州市拿出258间廉租店铺扶持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创业,并实行一年内零收费;抚州市建立了占地面积130亩,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可容纳60家中小企业创业的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三是大力开展创业指导服务。初步建立创业项目征集、评估、发布制度,积极实施
小企业孵化工程,重点培育有项目、有开业计划书的项目执行人,通过开展创业实训、创业宣讲进校园等措施,促进创业人员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营造创业氛围。四是加大小额贷款扶持力度。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不分居住地域,对符合条件的各类人员,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做到应贷尽贷。积极探索小额担保贷款“一站式、无障碍”绿色通道服务,进一步拓宽反担保条件、降低门槛、简化审批程序、规范服务标准、设立专门窗口、选派专职人员为创业人员提供便捷、高效服务,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
——技能提升行动。按照省委、省政府人才强省战略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服务就业为宗旨,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一是落实民生工程,抓好就业技能培训,为我省工业园区企业和十大新型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按照“招工、就业、培训”三位一体培训模式,大力开展工业园区定向培训,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和“校企合作”培训,加强与用工企业的沟通联系,鼓励企业先招工、后培训、再上岗,落实培训补贴政策,降低企业培训成本,为当地企业特别是工业园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提供服务。二是全省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包括紧缺技能人才培养、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首席技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工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五项计划。2010年全省计划培养紧缺型高技能人才3000人、青年高技能人才5000人,建立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三是推广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实施高校毕业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组织毕业生到技工学校、高级技校接受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或采取技工学校送培训上门的形式,为毕业生提供培训服务,并对应届大专院校毕(结)业生进行专场职业技能鉴定,给予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今年开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鉴定4665人。四是组织各类技能大赛。目前,各地正在开展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数控技能大赛和农民工专项职业能力技能大赛。11月份,我们将在层层选拔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全省首届农民工技能大赛,并举办第三届“江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获得者表彰大会,进一步营造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对接服务行动。针对我省工业园区企业发展,实现劳动力资源与工业园技能岗位对接,缓解全省各工业园区“招工难”与就业结构性矛盾,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用工保障。一是在全省用4个亿资金购买5万个城乡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主要从事基层社会工作、社会保险和就业再就业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综合性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全省累计购买公益性岗位21887个。二是实施有效对接。为促进高校毕业生、新成长劳动力、困难群体就业,有效缓解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难题,省政府定于8月30-10月30日,集中两个月时间,在全省开展“服务园区、引导就业、成就人才”对接活动,组织六项对接活动,即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见习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培训对接,百所职业院校与千家企业对接,城乡新成长劳动力与工业园区企业对接,国有企业改革转岗分流人员、就业困难群体与购买城乡基层公益性岗位对接,中小企业、个人自主创业银企(个人)对接,以及培训、社保、岗位、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对接,力争实现新增就业10万人。9月20日,省政府、南昌市政府将联合举行对接活动签约仪式,2000名新招员工现场与园区企业、用工单位签约。三是开展校企合作。鼓励工业园区企业与培训机构(职业院校)签订定向就业培训合同,实施城乡困难家庭子女免费入读技工院校、技工院校毕业生到工业园区企业就业补贴政策,引导技工院校毕业生到省内工业园区企业就业,今年全省有30%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到省内园区企业就业。
——就业帮扶行动。今年以来,全省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一系列的援助行动,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和办法,对高校毕业生、返乡
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等三大群体提供就业帮扶,推动就业援助制度长效化。一是按照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对离校未就业的“双困生”提供就业帮扶,做好调查摸底、政策落实、跟踪服务、帮扶到人等工作,使离校后的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二是结合节日特点,尤其是元旦春节期间大量农民工返乡的情况,开展“进家入户”活动,广泛收集就业岗位信息,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通过鼓励返回原就业地就业、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扶持返乡创业三条途径,多渠道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着力解决好就业难和招工难问题。三是根据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对象的技能特长和就业需求,制定专门援助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援助。通过结对帮扶、政府购买岗位、发放《就业援助卡》、落实社会保险补贴等方法,广泛开展“送岗位上门、送政策上门”等服务活动,建立责任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推进就业援助的精细化与长效化。四是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工作,建立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长效机制。认定一批就业工作任务较重、善于创新、成效显著、示范性强的社区,形成有效推动工作继续开展的激励机制。
——转移就业行动。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手段。加强农村劳动力资源、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台账建设,掌握农村劳动力、企业和培训机构基本情况,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解决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难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促进工业园区发展、解决园区企业用工难问题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二是在机构改革、人员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充实完善了五个驻外劳务管理机构,明确了38个编制,财政落实了工作经费,使驻外机构可以全力以赴为省外劳务人员服务,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在富士康事件中,我们依托厅驻粤劳务管理处组织开展了深圳富士康乡情关爱行动,走访慰问江西籍员工2.8万余人,为1000余人化解了不稳定情绪,受到江西籍富士康员工的好评,得到了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充分肯定。三是开展主题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2010年全省农民工维权宣传周活动。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树立外出务工人员的维权意识。同时,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服务工作制度,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岗位拓展行动。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在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及自主创业的基础上,多渠道扩大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一是做好公务员招考工作。先后开展四级联考、设区市以下法院、检察院机关招录公务员、公安机关统一考录人民警察和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计划招录公务员人数7473名。同时,加大从基层选拔考录公务员尤其是年轻公务员的力度,进一步规范考试录用操作程序,努力提高考录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二是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动事业单位招考专业设置规范化、多样化,在事业单位中全面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保证高校毕业生公平、平等就业。鼓励事业单位多拿出岗位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全省事业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2.5万人。同时,会同教育部门首次将中小学教师计划纳入省级统一招聘,共为中小学招聘教师9200人。三是落实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工作。以农村基层急需的师范、医疗卫生、农业、林业、水利、经济类的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全省招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3000人。同时,配合省委组织部等部门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教师特岗计划。(高洁)
第二篇: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扎实推进
大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情 况 通 报
第78期
2008年8月13日
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扎实推进
按照国家统筹城乡就业总体部署,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全力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积极开展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不断推进了城乡就业体系一体化进程。
一是构建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网络。建立了60个乡(镇)劳动保障所和497个村劳动保障工作站,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为市区88个村劳动保障工作站配备办公设备,培训了市区所有平台和四县乡镇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搭建了城乡一体、便捷有效的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了市、县、乡镇、村就业服务信息资源共享。二是加强基础工作建设。对全市农村人力资源进行了调查登记、统计分析,实行了就业失业实名管理,建立了劳动用工信息档案。三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确定了
52家城乡就业培训定点机构,落实了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政策,对转移就业的开展焊接、汽修、手工编织等培训,对本土就业的开展农机驾驶修理、种植、养殖、电工等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开展创业培训,调动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保证了培训效果。四是打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环境。调整取消了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政策制度,解除了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劳动监察执法手段要求用工单位与农村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实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维护了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五是为农民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把具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农民作为小额担保贷款对象,同城镇失业人员同等享受2-5万元的贷款待遇,目前已为创业农民发放贷款4500万元。
编辑:代开发印发:吴红敏 已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纪检监察处,市委办,市政 办信息科,市纪检委,市纠风办,市直机关工委,各事业单位,各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新区组织人事劳动局,局各科 室及中心,各中、省直和市属企业劳资(人事)科(处)。
共印80份
第三篇:实施城乡共创统筹推进城乡基层组织建设
**地区在开展基层组织建设“三创三强”活动中,着眼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互动和区域互补,充分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城乡共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努力形成城市农村党建工作整体推进的长效机制,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一是建立城市社区与农村党支部结对帮扶制度。近年来,**地区按照双向选择、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引导城市社区党组织与农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目前,全区98个城市社区中有52个城市社区党组织与农村党支部结成了帮扶对子。实践中,城市社区充分发挥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结对帮扶的村送信息、出点子、办实事。农村党支部也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为城市社区工程项目的拓展、能人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市市西办事处北门社区与塘房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后,充分利用该村地处城郊的地理优势,帮助其发展“农家乐”餐饮24家,使该村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增加了群众收入,带动了经济发展。而该村为社区集体企业的发展积极协调土地,实现了双赢。
二是大力开展城市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院所党组织与农村党支部“手拉手”活动。以“联姻”的形式,开展“城乡组织手拉手、互补共赢谋发展”实践活动。目前,全区已有333个城市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院所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建立了“手拉手”关系。实践活动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通过制定村级发展规划,理清工作思路,建立农业生产、畜牧养殖示范基地等形式,增强了村党组织领导发展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农民素质。地区农业学校与纳雍县老凹坝乡以联办的形式,举办畜牧兽医中专班,为该乡培养了50名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了该乡畜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成为该乡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地区工业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走出校门,深入全区煤炭企业调研,并与一些煤炭企业党组织建立“手拉手”关系,积极为企业培训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有效提高了我区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金沙县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动员县直100个党支部帮扶10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县直1000名机关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帮扶1万名党员,加快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是积极探索特派员制度,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针对全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地区积极探索特派员制度,各县市在考察考核与自愿相结合的基础上,以金融助理员、经济特派员、科技特派员等名义,下派了1200余名特派员进乡驻村工作,帮助农民群众协调生产发展物资和资金,指导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推广科技兴农项目。在推行特派员制度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双向选择、利益互动、统筹兼顾、讲求实效的原则,通过实验示范、项目带动、市场拉动、建立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了促进特派员制度健康顺利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是不断完善干部职工面向农村、服务基层制度。中共**地委认真总结近年来**地区在“城乡共创”中的好做法、好经验,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做法,制定出台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积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面向农村、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各县市还把干部在农村的工作经历作为了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赫章县在今年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工作中,把拟任职的16名同志首先安排到新农村示范新村工作锻炼,根据其工作实绩,经考核考察合格后方可正式任职。纳雍县在乡镇换届工作中,规定下派到村工作的大学生不受现职级限制,可提名作为乡镇班子成员或党委委员的推荐对象。这些措施,有效推进了“城乡共创”工作。
五是充分发挥农民经纪人在“城乡共创”中的“纽带”作用。在广大农村,农民群众信息闭塞、市场意识淡薄,农民直接进入市场能力低,一方面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是农民群众生产的农产品卖不到好价钱,产销脱节严重,直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地区针对这一现状,在“城乡共创”活动中,积极培育和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一批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信息灵通的农村经济能人和种植大户跳出农门,专搞农产品营销,成为农民经纪人。在以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各级政府为农民经纪人充分发挥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在政策和信贷资金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使他们成为活跃农村经济的骨干力量。纳雍县新房乡针对本乡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薄弱环节,培育了带动型、营销型、民工型、科技型、管理型、信息型、项目型等七种类型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并且成立了农民经纪人协会,为农民提供了一个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收入的途径,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篇:实施城乡共创统筹推进城乡基层组织建设
文章标题:实施城乡共创统筹推进城乡基层组织建设
**地区在开展基层组织建设“三创三强”活动中,着眼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互动和区域互补,充分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城乡共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努力形成城市农村党建工作整体推进的长效机制,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一是建立城市社区与农村党支
部结对帮扶制度。近年来,**地区按照双向选择、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引导城市社区党组织与农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目前,全区98个城市社区中有52个城市社区党组织与农村党支部结成了帮扶对子。实践中,城市社区充分发挥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结对帮扶的村送信息、出点子、办实事。农村党支部也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为城市社区工程项目的拓展、能人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市市西办事处北门社区与塘房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后,充分利用该村地处城郊的地理优势,帮助其发展“农家乐”餐饮24家,使该村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增加了群众收入,带动了经济发展。而该村为社区集体企业的发展积极协调土地,实现了双赢。
二是大力开展城市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院所党组织与农村党支部“手拉手”活动。以“联姻”的形式,开展“城乡组织手拉手、互补共赢谋发展”实践活动。目前,全区已有333个城市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院所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建立了“手拉手”关系。实践活动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通过制定村级发展规划,理清工作思路,建立农业生产、畜牧养殖示范基地等形式,增强了村党组织领导发展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农民素质。地区农业学校与纳雍县老凹坝乡以联办的形式,举办畜牧兽医中专班,为该乡培养了50名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了该乡畜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成为该乡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地区工业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走出校门,深入全区煤炭企业调研,并与一些煤炭企业党组织建立“手拉手”关系,积极为企业培训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有效提高了我区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金沙县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动员县直100个党支部帮扶10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县直1000名机关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帮扶1万名党员,加快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是积极探索特派员制度,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针对全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地区积极探索特派员制度,各县市在考察考核与自愿相结合的基础上,以金融助理员、经济特派员、科技特派员等名义,下派了1200余名特派员进乡驻村工作,帮助农民群众协调生产发展物资和资金,指导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推广科技兴农项目。在推行特派员制度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双向选择、利益互动、统筹兼顾、讲求实效的原则,通过实验示范、项目带动、市场拉动、建立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了促进特派员制度健康顺利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是不断完善干部职工面向农村、服务基层制度。中共**地委认真总结近年来**地区在“城乡共创”中的好做法、好经验,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做法,制定出台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积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面向农村、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各县市还把干部在农村的工作经历作为了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赫章县在今年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工作中,把拟任职的16名同志首先安排到新农村示范新村工作锻炼,根据其工作实绩,经考核考察合格后方可正式任职。纳雍县在乡镇换届工作中,规定下派到村工作的大学生不受现职级限制,可提名作为乡镇班子成员或党委委员的推荐对象。这些措施,有效推进了“城乡共创”工作。
五是充分发挥农民经纪人在“城乡共创”中的“纽带”作用。在广大农村,农民群众信息闭塞、市场意识淡薄,农民直接进入市场能力低,一方面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是农民群众生产的农产品卖不到好价钱,产销脱节严重,直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地区针对这一现状,在“城乡共创”活动中,积极培育和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一批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信息灵通的农村经济能人和种植大户跳出农门,专搞农产品营销,成为农民经纪人。在以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各级政府为农民经纪人充分发挥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在政策和信贷资金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使他们成为活跃农村经济的骨干力量。纳雍县新房乡针对本乡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薄弱环节,培育了带动型、营销型、民工型、科技型、管理型、信息型、项目型等七种类型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并且成立了农民经纪人协会,为农民提供了一个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收入的途径,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施城乡共创统筹推进城乡基层组织建设》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实施城乡共创统筹推进城乡基层组织建
第五篇:实施巴山新居工程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巴中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属盆周山区,是革命老区,也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困难地区核心区,农村基础脆弱,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割,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两化”进程滞后,处于追赶跨越起步阶段。在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中,巴中市积极实施“巴山新居”工程,加快构建市-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和产业聚居点新型四级城镇体系,同步实施乡村道路建设工程、产业扶贫工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公共服务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走巴中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路子,促进“三个聚集”,推进城乡统筹,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一、坚持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城镇化
按照统筹城乡的理念和思路,打破城乡、地区、部门之间的分割和壁垒,构建城乡一体全域覆盖、多规合一的规划,实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学布局、协调发展,四级新型城镇规划体系有机相融、一体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系统谋划。构建以城乡建设规划为主体、产业布局规划为支撑、基础设施规划为纽带、公共服务规划为配套的科学规划体系。实现规划编制区域、编制层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四个城乡全覆盖”。统筹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渠江流域综合治理灾后新村建设、秦巴山区扶贫等规划,积极构建以市城区为中心、县城为主体、重点镇为支撑、中心村为节点、聚居点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坚持分类推进,突出特色。根据巴中自然条件,全市按照三级(重点镇、中心村、聚居点)、四区(高山区、浅山区、丘陵区、城郊区)、三通道(交通通道、河流通道、旅游通道)进行规划布局。高山区体现山地森林民居特色,浅山区体现山林民居特色,丘陵区体现生态田园民居特色,城郊区体现现代城镇民居特色。在引导有条件的农户进入城镇的基础上,分类推进聚居点、中心村建设。按照“前七年基本建成,后三年全面完成”的要求,全面完成41.39万户巴山新居建设任务,到2020年全市农村聚居度达到50%以上。
坚持示范带动,连片推进。按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要求,点面结合,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扩片连面、全面覆盖。全市规划为100个建设片区,每年每县(区)实施3—4片,力争前5年完成60个片区。在全市选择基层班子过硬、农民建设意愿强烈的乡镇、村社作为示范点建设,每县(区)每年示范建设2个重点镇、4个中心村、8个聚居点。全市已启动2个省级、2个市级、4个县级新农村示范
片新村建设,推进4个连片扶贫开发片区新村建设;启动8个重点镇、12个中心村、1642个居民聚居点建设。
二、强化产业支撑,促进产村相融
坚持产业发展同新村建设相融,环境改善与公共服务配套同步,将“巴山新居”工程建设同产业发展、乡村道路、职业技能提升、公共服务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同步推进,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成了以红色文化旅游为支撑的王坪村、猕猴桃产业为支撑的三皇村等一批产业新村。
突出特色,着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坚持产业培育与新居建设并重,以新村带产业,以产业促新村,使产业与新村互动共融。依托我市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特色林产业、特色水产业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山区特色现代农业,连片打造特色产业示范带、优势产业集中区。已启动实施45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50个畜禽养殖小区、12个水产健康养殖园、12个乡村旅游示范镇、8个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强化对外合作,着力加工业发展。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加快构建“产加销、贸工农一条龙”现代农业体系,加快“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建设。紧密利益关系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使农民既住上好房子,又过上好日子。我市先后引进了雨润、温氏、翼展、塔基等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加强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把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坚持以“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示范区”的定位,按照“综合、集中、连片、连续连年建设”的原则,突出“一园一业主,园区有特色”,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农民向城镇和产业聚集地聚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全市启动建设以大叶茶为特色的元顶子产业园区,以食用菌为主的周子坪菌产业园区;以果蔬和观光农业为主的太平—光辉产业园区、以种养结合的恩阳—下八庙立体农业产业园区等10个产业园区。
三、夯实发展基础,推进城乡一体
围绕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加强生产性、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增强发展能力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条件。配套推进水、电、路、气、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路网、电网、水网、电视通讯互联网“四网”全覆盖,使新建聚居点实现“五通”,即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视信号、通电话宽带。以城乡综合整治为载体,深入推进以“治路、治尘、治污、治水、治乱,绿化、亮化、美化”为内容的“五治三化”活动,以高品质的新居、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公共服务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聚集力。全市累计新建硬化通村道路2271公里、新修渠系128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10.6万亩、新建农村户用清洁能源1.7万户,着力打造特色鲜明、设施配套、服务完善、村容整洁的文明、现代、优美新村。
加强基础组织建设,增强发展活力。深入推进基础组织建设年活动,坚持将乡村基础组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两化互动”前沿阵地来抓,强化基层干部配备。选齐配强了乡镇一把手和村支部书记,拓宽村干部任选渠道,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能人中吸有优秀人才,充实到干部队伍。积极开展“三个一线”工作,在市县机关中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充实到基层。将“挂包帮”活动与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结合起来,落实领导、部门、干部的目标责任,合力推动建设进度。
加强公共服务建设,促进均衡发展。积极实施“1+N”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促进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农民素质全面提高。新建聚居点实现“五有”,即有1个便民服务中心、1个文化体育活动中心、1个卫生计生室、1个农家购物中心、1个垃圾储运点。全市到“十二五”末,公共服务活动中心覆盖到所有村,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100所,9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标准,村卫生站覆盖率达100%,加快构建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今年建成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力争5年内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14万人以上,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四、不断改革创新,激活发展活力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勇于破除“唯条件论、唯规定论、唯生态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创造,试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限制,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变资产为资本。坚持还权释能,激活农村生产要素,积极探索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当前农村发展需要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促进农村资源充分流动,实现农村资源效益最大化。深入推进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水权等五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市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10279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19637亩,林权确权3115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431处,发放各类产权证书1.8万册,产权交易中心,已发布产权信息340条,流转服务32例。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变农民为市民。分类明确户口迁移和管理政策,实行有利于农民向中心村、聚居点聚集的户口管理政策,中心村、聚居点农村居民可在居住地申请登记为城镇居户。继续保留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等权利。努力增加和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保证农村居民登记为城镇居民人员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益,逐步实现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待遇和城乡就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市已在8个重点镇、12个中心村、市经济开发区、县区工业、物流园进行试点,2013年逐步推开。
推进新型社区创建,变聚居点为社区。坚持建管并重,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发展一处。坚持以组织化、网格化为目标,推进村(居)民自治制度建设;坚持以全覆盖、可及性为目标,推进社区服务阵地建设;坚持以精细化、标准化为目标,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区党建工作体系,建立居民议事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大力推广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决策听证会和民主评议会等“四会”制度,建立开放式、参与式的社区民主管理框架。将就业、救助、社保、医疗、托幼、养老等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实行“一站式”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参与新型社区建设。加快社区管理人才的培育,建立“一岗多职、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培养模式,实行“一社区一名专业社会工作人员”。通过新型社区的创建,使巴山新居自然环境更优美、人居环境更和谐、社会风气更文明。(作者系中共巴中市委副秘书长、农工委主任 叶明生)
巴州区全力推进“巴山新居”工程建设
今年来,巴州区在全区47个乡镇和6个城区街道办事处,按照区域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居一体”的要求,首批启动212个聚居点建设,拆除农村土坯房、危旧房9235户,实施风貌改造4040户,新建“巴山新居”2.9万多户、359万平方米,聚居农村人口
11万人。
6月30日,记者来到巴州区恩阳镇高店子村“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现场,只见人来车往,机声轰鸣,百余名施工人员头顶烈日,拉运材料、拌和混凝土、砌砖排瓦,忙得不亦乐乎,而一排排一楼一底的“小洋房”正拔地而起。
“希望早一天入住新居。”望着已修到二楼的“小洋房”,70岁村民董治信沾满泥浆的脸上充满期待。
巴州区恩阳镇高店子村是典型的贫困村。作为巴州区首批启动的农村新居工程试点村,高店子村新居工程规划占地150亩,是一个规划建设200户村民的集中聚居点。该工程从今年3月1日启动实施以来,各项建设正有序推进。
在建设工地上,记者遇到正在查看自家房屋建设情况的村民董治信。说起新居工程建设的好处,老人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我家原来住的是土坯房,离现在的聚居点不远,房屋前后都属滑坡地段,特别是去年9月的一场暴雨造成屋后山体滑坡,差点把我家的土墙房夷为平地。”
如今,董治信家一楼一底近280平方米的新房修到聚居点。看着新房即将完工,今年9月份就可入住,再看着聚居点环境一天一个样,各种配套设施齐全,老人打心底里高兴。高店子村在聚居点建设过程中,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实行交通、水利、住房、产业、林业等统筹发展。根据高店子村新居工程建设规划,200套新居房将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包括新建66套住房和31套村民旧房风貌改造。整个社区还配套建成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等公共服务阵地。
据了解,从今年3月1日施工以来,建设单位每天用工都在100人以上。目前,首期启动的66套新居工程正在抓紧建设,聚居点的公路拓宽改造、聚居点内的水电气网布局、休闲广场、服务中心等各项配套设施正快速推进。
施工方负责人苟勇告诉记者:“我们不分晴天、雨天,不分节假日和双休日,一直在加班加点赶工期。按照计划,8月底主体工程全部完工;9月底附属工程全部完成并交付老百姓使用。”
“抢进度不忘抓质量。整个工程成立了由镇建管站、村干部、村民代表、建房户和施工方共同组成的质量监督小组,全方位开展质量和安全监管,真正把‘巴山新居’工程打造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民心工程。”高店子村村民——质量监督员董子奇介绍,“我们每天到工地3至4次,主要是检查原材料达标没有,查看施工方砌的堡砍、调的水泥砂浆、贴的地板砖有没有达到要求。如果质量不合格,就得当场返工。”
在聚居点建设推进的同时,高店子村正与外地种养殖业主取得联系,拟在村里种植优质葡萄和花卉苗圃,实施庄园农田景观化改造,打造观光休闲农业,实现环境优美、经济
发展、生活富裕、宜居宜业的“巴山新居”建设目标。
在“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中,巴州区坚持全域规划、聚散结合、分步实施,将新居工程同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机结合,一个个“巴山新居工程”有如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巴山大地,迸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像高店子村新居工程建设一样,今年来,巴州区在全区47个乡镇和6个城区街道办事处,按照区域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居一体”要求,首批启动212个聚居点建设,拆除农村土坯房、危旧房9235户,实施风貌改造4040户,新建巴山新居2.9万多户、359万平方米,聚居农村人口11万人。(巴中日报/赵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