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重点专题最后预测专题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重点专题最后预测专题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
1.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生产力提高,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其中,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如今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怀揣着全新的生活诉求和绚丽的青春梦想,在既陌生又熟悉的城市里打拼着。
他们的“寻梦”历程并不顺畅:就业、社会保障、技能培训、权益维护、子女入学„„现实与梦想之间的一道道鸿沟一时难以逾越。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政府如何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参考答案:①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2分)②发挥财政的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努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入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4分)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2分)
2.2009年11月6日,“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在临时租住房内去世,年仅46岁。作为安徽省财政厅派驻小岗村的选派干部,沈浩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在小岗村工作的6年,小岗村引进项目13个,到位资金2.3亿元,是小岗村发展最快的6年,是小岗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6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知识,说明弘扬沈浩精神有何意义?(8分)参考答案:①矛盾的普遍性利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开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2分)榜样属于矛盾的特殊性,但却包含着同类事物的普遍性、共性。抓好先进典刑,—可以从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发挥巨大的影响利示范作用。(2分)②先进典刑体现的是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能够对人们起鼓舞和激励作用,注重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4分)3.图1: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和城镇化率情况 图2:2008年我国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比较
材料二: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过程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约有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运用经济常识概括图
1、图2分别反映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推进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图1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图2反映出,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2分)
推进城镇化,能够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投资增长。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2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的增长。(2分)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①事物是普遍发展的,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户籍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②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过程,循序渐进。户籍制度改革牵涉到多方利益的调整和配套制度的改革,只能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户籍制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现实的问题和阻碍,但不能停止改革的步伐。随着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必将进行到底,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制度保障。
(4)为了保障户籍法立法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立法部门在立法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环节?
①为了保障户籍法立法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立法部门必须按立法程序立法。
②立法前,应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各方利益,保障立法的民主性。
③通过专家咨询制度,深入了解户籍制度改革的各方面影响,保障立法的科学性。④立法草案出台后,应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讲草案进行社会公示,保障公民的对法律的知情和理解。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第二篇: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和要求,渭南市局于5月21日至25日参加了全市“如何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对全市十二县市区的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深入调查,我们认为渭南正处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阶段。本文旨在对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渭南市城乡统筹发展做以分析思考,以更好地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一、全市基本情况
全市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下辖123镇13街道办6乡,3222个村委会,180个居委会,据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30.49万人,城镇化率33.12%。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致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居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8.9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2.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71元,增长27.4%,增速首次超过城镇居民。
(一)突出建设中心城市,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一是规划建设取得新成绩。渭南市以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重点,先后编制了渭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渭北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带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等专项规划,八县两市、高新区、经开区、华管委、卤管委完成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十县市进行了总体规划修编。庄里、瓜坡、孙镇、龙门四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全面完成了总体规划等。同时,积极做好商品房、保障性住房、旧城改造和城中村的规划建设。2011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额66.92亿元,同比增长171.0%,销售面积240.44万平方米,增长72.1%。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377975万元,其中廉租房43965万元,保障性住房施工面积254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23.08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竣工面积67.26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12.07万平方米。二是中心城市建设获得新突破。渭南中心城市建设2008年完成投资6亿元,2009年完成投资44.7亿元,2010年完成投资58.4亿元,2011年完成投资67.8亿元。2012年计划完成投资1526219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4.7亿元,占计划的36%。同时,各县市区城市主干道建设里程和投资总量均为近年之最,初步形成了城市道路框架格局,城市公园、广场先后建成运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三是城市管理呈现新亮点。渭南中心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10个县城全部晋升为省级卫生城市。
(二)全力做大集镇,响应建设新社区和新农村。一是抢抓政策机遇和支持,推进集镇建设。渭南市先后有:韩城市龙门镇、合阳县路井镇、富平县庄里镇、华阴市敷水镇等13镇被列入全省107个省级重点镇,华县瓜坡镇、蒲城孙镇、富平县庄里、韩城龙门镇四个小城镇被列为省级重点示范镇,白水县林皋镇、大荔县朝邑镇两镇被列入省级文化旅游古镇,华阴市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区),富平县庄里镇、华县柳枝镇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目前,渭南市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庄里镇已完成投资2.8亿元,孙镇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伴随着中省加强城镇建设,全市逐步形成了“镇有常住民、民有不动产、草根经济兴、民富又强镇”的发展格局。二是按照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目标,积极启动新型社区建设。如:富平县在城关、淡村、庄里启动了4个新型社区建设,蒲城县已经在孙镇、高阳镇建设2个新型社区。三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2011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04.26万人,参合率达97.1%。农村养老保险参保244.99万人。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平方米,增长3.9%。争取中省资金,开展新农村安全饮水、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生态环境治理等工程,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三)高起点规划建设园区,快速带动城乡发展。一是科学定位,工业集中区规划布局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其中,韩城龙门工业集中区以煤及煤化工为主导产业,高新区、经开区以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全市形成了13个特色园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13个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50亿元,基本满足了入园企业的需要。三是工业集中区规模大、企业多。目前全市13个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已建成面积7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86户。其中已投产企业644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9亿元,上缴税金24亿元,安置就业11万人。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800亿元以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0%以上。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助推城镇化发展。2011年,渭南市新建省级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2个,目前拥有省级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6个;设施农业加快发展,设施蔬菜面积39.22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设施瓜类面积27.78万亩,占瓜类总面积53.8%。以澄城、大荔生猪,合阳、临渭奶牛,富平奶山羊,蒲城肉鸡为代表的优势畜禽生产基地逐步建成,2011年全市实现畜牧业产值67.28亿元,增长10.5%。现代农业为发展注入活力,助推了城镇化发展。
(五)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近年渭南市实施了住房、创业、就业、保障四项工程。先后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3万套,建成安置房1.7万套。依托全市28个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和39个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农民进驻创业。对进城农民实行免费培训,优先解决安置就业。此外,还围绕进城农民的就医、养老等需求,在全市扩建5个医院、18个卫生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改扩建5个敬老院、26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和183个社区服务站,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了进城农民的需求。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讲,近年渭南市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是整体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与省上要求和群众愿望有差距,还存在建设资金短缺、土地粗放、低效利用等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发展统筹不够。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为33%,分别比全国、全省水平低18.27个百分点、14.3个百分点,在全省属较低水平。蒲城县、大荔县、富平县等70万人口大县,城镇化率分别为18.61%、21.17%、27.46%,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3.12%,临渭区人口90万左右,城镇化率在全省同级别区中位置也偏后。在建设上,重城市建设轻集镇建设、重新区开发轻老城改造、重开发建设轻产业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产
业上,绝大部分镇域缺乏工业支撑,特色产业覆盖面不广,批发零售、个体运输等服务业发展层次低,农民进城进镇安居就业的渠道不广,城镇化进程速度不快,城镇发展统筹不够。
(二)三次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推进乏力。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8.97亿元,较上年增长15%。其中,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47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545.19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增加值323.31亿元,增长10.9%。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15.6:53.0:31.4。人均生产总值19424元,比上年增长14.8%。尽管纵向同历史相比渭南市发展很快,但是横向与兄弟地市相比,渭南市二、三产业总量、三产增速、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要求相差较大,还不能对城镇化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三)建设用地指标少,城建资金短缺。对照城市规划,渭南市城镇化建设用地仍然存在着土地储备较少、征收任务艰巨、用地指标不足三大问题,城镇建设用地的压力非常大。同时,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资金缺口量大、融资模式单一等突出问题,直接制约了各项建设的顺利实施,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和质量。
(四)城镇规划不超前,辐射带动不强。城市供水、电力、电信等地下设施和城市绿化、停车场等规划不到位,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各县市区的老城区村组统建的庄基量大面广,拆迁难度大,改造困难重重,建设进度缓慢。大部分镇由于没有政策支持,规划缺失、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薄弱,支柱产业聚集较弱,信贷资金投入微乎其微,服务功能不足,辐射带动功能不强。
(五)政策缺乏资金支持,措施还需完善落实。近年省市先后出台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有关政策制度,但是由于此项政策制度对农民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权益的资金补助来源没有明确,资金补助无法兑现,大部分农民对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还处于询问观望阶段。同时,目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公安部门办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手续的农民及办理落户的外来人员还不多。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户数、人口数在公安部门和人社部门还有差异,还有待协调解决。随着城镇和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张,原有的城乡划分范围已经很模糊,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很难划分,现在还没有部门适应渭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牵头界定划分。民政部门对各县市区的城中村、城边村、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中行政村组名称尚没有组织实施像西安城中村那样的改村组名称转为城镇社区名称的统一安排活动。
(六)农村宅基地不断扩大,分散居住不适应形势。省政府研究室在2011年对关中地区和天水市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认为:一是耕地流失,人均逼近红线。关天区受访农户宅基地平均占地0.5464亩,常住人口平均为3.25人,户均1.21处宅基地;近5年被调查村庄耕地每村平均减少283.87亩。农村人均耕地减少的原因中,39.2%是因宅基地增加所致。2000年关中地区人均耕地1.16亩。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下降到0.627亩,低于联合国提出的0.7965亩的最低警戒线。二是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农村16-40岁的精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经商,80后、90后年轻人几乎不愿回乡务农。村庄的留守人口基本是老人、儿童和妇女,最需要解决的是留守儿童教育、老年人养老医护及农村治安等问题,而集聚生
活或社区生活的服务社会化功能能够有效化解这些问题。三是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愿意村庄撤并集中居住的占19.7%,集中住在像城里人一样的楼房内的占19.7%,楼房现代设施齐全的占14.7%,社区内有学校、医院、幼儿园、养老院、商业服务区的占38.9%。这些数字表明,农民总体上愿意集中居住并享受现代生活。
三、今后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研究探索,不断克服和改进。
(一)发展第一,三化同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渭南市独有的“关中—天水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和“晋陕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三个国家级经济区叠加地级市为契机,积极把握西安大都市规划圈和陕西东大门建设的政策机遇,认真实施《渭南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工业化为先导,以城镇化为载体,以农业现代化为支撑,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优化人力和土地资源在城乡配置。树立城乡资源一盘棋观念,打破条条框框,推进农村居民进城,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村人口,调整人力资源在城乡分布,提高社会效率。整合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在城镇实施旧城老城改造,提高单位土地人口承载量;在农村,撤组并村,减村进镇,减少农村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增加农村耕地,发展现代农业畜牧业,优化土地使用,提高利用效率。通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优化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商品资本在城乡配置,提高整体社会效率。
(三)完善政策,筹措资金,破解城镇化土地、资金困局。一是破解体制障碍,不断完善政策。以农民进城落户为核心,统筹出台土地增减挂钩、土地征收补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操作办法,解决农民身份、居住地变更的体制性障碍。凡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本地农民及办理落户的外来人员,实行与城镇居民统一的就业、创业、养老、医疗、教育、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待遇,使他们能就业、有房住、有学上、有保障,真正融入城镇,变为城镇居民,不断解决农民进城落户和建设用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宅基地置换新房,农村居民就地城镇化。转换思路,仿效城中村改造经验,将农村居民就地转移到中心城市、县城和镇驻地,农民原有住宅可折价置换社区新房,置换出来的村庄土地可以还耕,也可以经营开发。在宅基地置换新房时,要同步推动农村居住社区、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统筹联动发展,努力取得耕地不减、农民负担不增加、乐业有保障的成效。同时,还要在土地流转、管理体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建设投融资方式、小城镇扶持政策等方面创新,有效破解土地、资金、出路等难题。三是深化改革创新,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交易试点。向中省争取政策支持,建立市县级农村土地交易试点,试点主要负责农村宅基地复垦农田,复垦农田指标转化为城镇建设指标,面向社会公开拍卖转化指标,以拍卖指标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以拍卖所得资金补偿农民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在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中,实施土地部门核查农民退出土地、人社部门办理进城进镇手续、公安部门转办户籍、财政部门兑付补助、纪检部门监督检查等联动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创新思路,拓宽城乡统筹融资渠道。争取中省将渭南市列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争取国家银行等贷款,引导社会资金向重点镇、小城镇倾斜,鼓励民营企业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实施和公益事业。
(四)统一规划,重点布局,加强城乡一体化格局。统一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调控和集约开发城乡土地,重点抓好“131”城乡统筹示范工程,全力推动富平城乡统筹省级示范区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渭南-华阴、富平-蒲城、韩城-合阳-澄城等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加大太华湖统筹城乡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力度,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一是抓好城镇总体规划、土地总体规划,加强城镇和土地总体规划的衔接,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城镇、产业和土地布局,优化耕地和建设用地,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一、二、三产业。二是科学编制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编制经济发展规划,统一安排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安排公共活动用地,改善生活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四是在省级重点示范镇、省级重点镇的基础上,再规划确定一批市级重点镇,从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对建制镇住房建设和农村宅基地停止审批出台具体意见,并予以统一规范指导。
(五)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做美中心城市。实施中心城市“东进北扩”、西渭一体化发展战略,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空间,促进融合发展。加快“一城三区五组团”建设和华县撤县设区步伐,强化公共设施对接共享,推进西(安)渭(南)城际轨道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组团路网通达水平。加大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大水、大绿、生态、宜居新城市。二是做强县城。率先发展韩城、华阴、富平、蒲城、大荔等次中心城市,持续提升澄城、合阳、潼关、白水等县域中心城市。完善天然气、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三是加快重点镇、重点示范镇建设。抢抓全省实施重点示范镇建设的机遇,市县联动,将重点镇、重点示范镇建设与移民搬迁、撤乡并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等工作有机结合,完善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镇特色产业和人口聚集,在交通干线节点、重要工矿区、旅游商贸集中区等,建成一批人口规模8-10万人、经济总量10-20亿元的重点镇、示范镇、特色镇。四是推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产业聚集、用地集约的要求,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建设设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农业转型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
(六)多措并举,减少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一是继续撤乡并镇,开展撤组并村,减村进镇,减少乡镇村组数量,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城镇人口。二是改善城镇就业创业环境,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吸引农民转化身份和职业,积极进城进镇。三是组织参照西咸新区模式,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对开发区、各类园区规划范围内的乡镇实施托管,将其中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实现门口就业。四是建议住建部门、民政部门、公安部门、镇街道办乡等部门牵头界定划分城镇和农村范围,明确区别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民政部门根据划分将各县市区的城中村、城边村、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中行政村组名称调为城镇社区名称。公安部门根据划分和名称变动对户口簿登记记录进行调整,将有关农民转为城镇居
民。五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畜牧生产基地,加强农民培训,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
(七)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一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城乡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养老、家政、休闲娱乐、体育保健、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开拓新服务,适应新需求。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服务领域。二是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坚持把扩大就业创业放在优先位置,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培训、服务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创业就业。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保证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统筹教育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提高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后的工作技能。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设计、建设、管理和分配,使之成为人民满意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第三篇: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几点思考
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几点思考
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光镭
酒都宜宾是“长江第一城”,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金沙江、岷江、长江在此交汇。全市辖1区9县,幅员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535万。宜宾能源、矿产、水能等资源富集配套,工业发展基础较好,拥有五粮液、天原、丝丽雅等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宜宾人口众多,农业资源、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又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市。长期以来,宜宾由于城乡发展脱节,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导致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和带动能力弱,作为城乡经济结合部的县域经济成为发展“短板”,制约了宜宾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城乡统筹以后,宜宾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2006年以来,宜宾按照城乡一体化、市区一体化的“全域宜宾”思路,围绕打造百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县城、乡镇、新村四位一体发展,统筹规划城镇道路、市场、教育、卫生等配套设施,努力建设相互衔接、系统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积极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加快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全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8.3%,提升到2009年的36.6%。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宜宾重视统筹规划、完善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味,培育产业生态、助民就业增收。与城乡统筹之初的2002年相比,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52元,增长了1.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873元,增长了1.12倍。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翠屏区进入四川省县域经济前十强,各区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部过亿元,走出了长期以来困扰
我们的“市强县弱”的困境,呈现出市县共荣的崭新局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拓展了宜宾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为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城镇化将是我国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所在。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性机遇,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在工作中努力探索实践。
第一,在西部大开发中,强力推进城镇化。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是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经济刺激政策的延续。只是在模式上由全国一刀切逐步走向东、西部分层次指导,实行西部促增长、东部促升级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涉及区域发展规划,加强重点经济区开发。国家重点推进“成渝经济区等经济区发展,建成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四川实施成德绵乐同城化发展战略,推进川南、川东北、攀西和川西北经济区建设,以及各种产业规划,将带来一连串的包括项目、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重大机遇,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从经济规律来看,人口积聚产生需求,市场积聚产生城镇,城市拓展拉动发展。集聚竞争越快,效率越高。因此,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我们必须顺应规律、顺势而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村建设良性互动。同时,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中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切实把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到新的水平。
第二,以“三化”带“三农”,助推富民强市。
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是带动“三农”发展的有效途径。城市文明是对农业文明的一种跨越,城市经济是对农业经济的一种跨越。城市经济发展成本效益
比率,高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效益比率;农村的投入产出、投资回报,始终低于城市。工业化高效地创造财富,城市化快速地积累财富。市场经济的主战场在城镇。新型城镇化、以城带乡、城乡统筹,是一种国家战略,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应积极引导农民特别是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城。农民进入城镇购房或者建房,可以找一个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结合点,他们在城镇就业、发展,就会延伸产业链,促进城市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增加就业岗位,更好地解决市民就业增收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而这个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是引导城乡居民增强知识、技能、管理、经营能力和素质的过程。由农民变为市民,是工作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整体素质的可持续提升,能够更多地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会达到富民强市的目标。
第三,在新型城镇化中,强化产业支撑。
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看这个区域有没有带动力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时看这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如何,它的综合竞争力包括产业支撑力、经济辐射力、社会管理力、政府领导力、文化软实力、甚至包括人心凝聚力。比较而言,第三产业是财富的积聚、配置和资本的增加,它不能离开第二产业,不能离开城市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城市化的内涵、农业产业化的动力。在这方面我们有比较深的体会,宜宾最近几年“工业强市”战略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强力发展酒类食品、综合能源、化工轻纺、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不仅让城市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而且也较好支撑了城市的发展。宜宾的城镇化率从2006年以来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工业化带动城
镇化快速发展的结果。同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还应通过积极发展商贸、物流、旅游、金融、信息、咨询、房地产等服务业,不断壮大城市经济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兴旺。
第四,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注重提升人的素质。
改变一个地区的城乡面貌不容易,改变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提高人的素质更难。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绝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必须以人为目标、以人为方向,使老百姓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民主政治的主人翁、文化繁荣的主角、社会进步的主力,并且不断提高他们在市场、社会当中的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筹城乡发展。市场竞争最重要的是能人竞争、强人竞争。看一个地方发达不发达,主要看这个地方精英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能创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实业家占总人口的比例,最终看全社会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这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转换,下大力气推动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努力把农民培养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就业、创业的竞争力,逐步形成人口变人才、人才变资本、资本变财富、财富保障民生的良性循环。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4-0023-03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1 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5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5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 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0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市中来了。那么,剩下的农业人口在原有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富裕之路,就不会是纸上谈兵了。而农村人口转移出来后,城市的活力就增强了。对房地产的拉动也将大大增强。原来想买新房的,换个大一点的房子的,可把旧房子卖出去。旧房子卖出去,新房子就会有人买了,房地产业就好起来了。
目前,延边州正在根据吉林省政府批复的《延龙图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延龙图一体化战略,建设以延吉为核心的区域中心城市,以此作为推动延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延龙图三市共享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投资200亿元,其中,延吉市长白山路向西延伸布尔哈通河西段综合治理等工程正在建设中;围绕扩大延吉发展空间,原龙井市朝阳川镇已整建制划归延吉市;三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2008年上半年延龙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9亿元,占全州58.6%。下一步将进一步抓好《规划纲要》的落实,做好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以及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延吉市北出口加宽、西部城区规范与建设、州新兴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三市供热、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一批先导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8年完成延吉市长白山路西段至朝阳川联络线路基工程建设,做好延吉至海兰湖至图们城际公路等工程前期工作。围绕产业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共享、市场共体、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科教同兴目标,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做好同城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全力争取开通延吉至龙井城际公交线路,2008年底撤销延龙、仁坪收费站,构建日趋紧密的城市结合体。针对延龙图城市人口布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的实际,在不改变现有城市框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延龙图三市特别是龙井市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的有效方法,力争使延龙图地区人口有大幅度增加。积极协调金融、税收、电信、邮政等部门,在延龙图三市实行同城管理,为群众提供便利条件,使群众享受到一体化带来的实惠。
三、城市化发展的措施
要创造条件,通过制定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加快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制度和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增加农民进城创业的原始资本。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文化技能水平。
(一)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有超前的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刚性约束力。要从国家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高标准、高水平出发,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布局。
(二)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重点是通过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设施的完善、服务功能的齐全,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如,近年来,通化市以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以及宜居城市为目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用BOT等方式,新建了绕城公路、城市立交桥,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启动建设了一批大型商贸服务设施。目前,吉林省欧亚大型购物中心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义乌国际商贸城、恒坤家居博览购物中心正在建设之中,长白山药谷物流中心,中东新天地购物公园、东润五星级酒店等项目也在2008年建设。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使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三)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要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修编工作。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同时,加快城市向周边延伸,拉大城市骨架。通过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文化科技城等建设,通过引进和建设大项目,使之成为中心城市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和现代服务业的新集聚区。
(四)要鼓励全民创业
只有全民创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每一个城市市场主体的潜能,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进发,才能真正解决城市化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在发达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平均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是20~30个,中国不到10个,吉林省为2.9个。反差非常大,所以大大限制了城市化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小进即满的小农思想、重官轻商的官本位思想等等,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为此,要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造精神,从文化的根源上,培育创业文化,引导树立敢创、敢闯的创业信念和信心,鼓励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精神。要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让全民创业有更大的创业空间,最大限度地加大对全民创业型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从战略高度认识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全民创业型经济转变。
(五)积极发展县城经济,扩大县城规模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十分薄弱,因而更具有重大的发展空间。以工业化为主导,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化产业基地,提高县城的承载功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域公路、饮用水、商业服务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
第五篇: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孙景淼(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为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这对于我市进一步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4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扣“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大力抓好都市农业发展和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动力,整体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加快形成城乡产业融合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以都市农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以建设都市农业为主题,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重视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形成以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为重点的都市农业产业格局和“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圈层布局,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流通的扶持,引导和鼓励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都市农业外向度。
继续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着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培育以推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为重点的人口集聚机制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要素市场化的产业集聚机制。引导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小城镇集聚,吸引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合理集聚。以产业化为依托,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纽带,发展块状物色经济,繁荣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积极推进家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健全都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杭州农网和农技110的作用,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更有效的科技信息服务。抓好食用农产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健全生产管理、检测检验、监督保障体系,强化全过程管理,不断满足群众对放心、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以实事项目实现城乡共同进步
以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致力城乡共同进步,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有新成果。坚持城乡统筹、执政为民、惠及农民,把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从农民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入手,设计和利用有效的载体,从需要和可能上考虑,明确内容、时间、标准,集中力量抓好和深化一批涉及实事项目,并以此为抓手积极探索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和现实途径。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加快改善农村发展条件。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载体,以改善农田水利、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为重点,推进农村建设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丰富农村文化精神生活,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多领域、多层次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需求。深化“49100”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群众共同富裕。重视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和困难户危房改造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困难。
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结合杭州实际,积极推进农业税征收办法改革,尽快实现农户零说赋。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农村征地制度,努力解决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到位等问题。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撤村建居单位的清产核资和股份改革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制度改革,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更好地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广大农民。
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流动。
积极探索乡镇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趋势,适时调整乡镇、村行政区划和管理范围,加快建立“精简、高效”服务型的乡镇、村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