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分享到:
收藏本文 推荐
进人小学高年级后,计算题的难度明显增加,学生计算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现象。结合教学中的经验,现将错误原因及改进措施归纳如下:
一、法则不够熟悉有些学生在计算中总是错误不断,究其原因,是因为对计算题法则的掌握不够熟练。如小数乘法,对于积的小数位数确定不准;分数乘法,该约分的不约分等等。法则的不熟悉直接导致计算存在很大问题。改进措施: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才能记忆深刻,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在教学法则时,还可以将法则编成简单易记有趣的顺口溜,这样记忆就更深刻了,运用起来也更方便了。
二、学习兴趣不浓计算题做起来枯燥无味,学生没有多大兴趣,加之进人高年级,有些计算题数据较大、外形过繁时,学生就会产生排斥心理,加之计算题练习形式相对单一,学生对计算就没有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害怕心理。改进措施: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题目,组织一些有趣的计算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训练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开火车回答、抢答比赛、小组接力、判断改错等。以上这些题目要具有典型性,才会真正取得效果。
三、定势思维干扰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是一......(本文共计1页)[继续阅读本文]
第二篇:学生计算能力差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学生计算能力差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计算能力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计算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中学生计算能力较差使他们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同时制约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探究。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作业批改中或者小测验甚至考试中也会因为一些学生的计算错误而愠怒或者惋惜,但我们往往把原因归结于马虎失误,但你慢慢会发现这些学生的“马虎”很多是“顽固污渍”,下次在这些问题上出现错误的同学往往仍然是上几次出现同样失误的同学。难道这些真的都是一些同学容易马虎,不够细心的原因造成的吗? 仔细分析一下,其实原因有很多种:
1、小学基础没打好,我们班就有一个这样的学生,小学四五年级数学就没学好,后来六年级又没上,然后直接上了初一,计算时分数的通分不会,分数的加法法则与乘法法则也经常混淆,这将直接影响她对有理数的运算甚至整式的运算的学习,当然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也会存在很多的障碍,比如说对角的认识,几何图形的学习,这个也需要基础,久而久之她就会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所以说基础很重要。
2、运数学学习习惯差,懒惰,脑手不一,粗枝大叶。有些同学思维懒惰,只想做简单的一眼能看得出来怎么做的题,对于需要动手运算或画图分析的题目干脆就不做;还有的同学学习数学就从来没有准备过数学练习本,要么是懒得动手算,能想出来就想,想不出来就蒙,要么就是随便找张废纸,哪儿有空白往哪里写,结果步骤写乱了,回头检查的时候也找不到自己的错误在哪;还有的直接在卷子或试题的空白处草草画一画完事。这些不好的习惯看似事小,一旦形成却很难改掉。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至关重要。
3、概念模糊不清,公式、定理、性质记忆不准确或者理解不透彻,而运算错误。比如上次期中考试就有同学把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混淆,看到角平分线就说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结果导致整道题都是错的。
4、审题不仔细,表达能力差,书写不规范.题目中给出了什么已知条件,这些已知条件能得出什么相应的结论,哪些结论能够串联到一起组成这道题的思路脉络。有些同学对已知条件和要求解问题缺乏分析能力,导致整道题没有思路;或者有个模糊的思路但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导致步骤书写乱,不规范。
5、拿到题只知道闷头计算,急于求成,不懂得先对问题整体观察、分析,错失更简单的方法,结果用复杂的方法既耽误了时间,又容易出错误,事倍功半。做完后还没有及时做检验、反思。改进的措施: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多加练习加以理解。对于存在基础问题的同学,及时辅导和鼓励,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2、对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加以强调,课堂中也有意识的加以训练和培养。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细心周密的思维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3、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公式、定理、性质或法则等的探究推理,让学生对这些公式、定理、性质或法则等的理解多加引导,注重算理教学,让学生理解后再记忆,并辅以适当的练习。
4、在习题讲解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解题思路的分析多加引导,对步骤的书写多加梳理;
以上是我对“学生计算能力差”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不到之处欢迎各位同事批评指正。
第三篇:计算教学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原因及纠正措施
计算教学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原因及纠正措施(2007-01-31 20:31:46)转载▼
计算教学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原因及纠正措施
出错的原因:
1、看题不清所引起的错误。
计算题形式简单,学生在看题、读题、审题、演算及抄题的过程中,急于求成,观察不仔细,注意力不集中,由于学生自认为没有问题,把算式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如把26×46看成26×64,特别是列竖式的时候数字迁移的错误较多。
2、学习中不良学习习惯是出错的主要原因。
学习中,一部分学生由于对计算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比如计算时粗心马虎,书写不公正,潦草;做题时不用演算纸,而是随意在桌子上、作业反面或边缘上,甚至在手上演算;做题时精力不集中、边做边玩、不注意审题等。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计算经常出错。
3、受轻视心理和畏难心理的影响。
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思考,而忽视对题的分析、检查、演算而造成错误。有的当看到计算步骤繁多或数字较大的计算题时,就会缺乏信心、耐心,使计算的错误率大大升高。
纠正措施:
1、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做到:一看、二划、三想、四算。还要培养学生认真演算的习惯;耐心、细心检验的习惯。
2、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巧。
3、巧妙设计练习,让学生多做多练,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计算的效率。
4、多关注学生们的书写。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对计算题出错 卫辉市安都乡安都完小 付志红
【摘要】本文试图从学生计算容易出错的原因上着手,如,小学生的注意特点,思维方式,感知特征,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以及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等对其计算产生的干扰。并提出其相应的对策,如,计算过程中的良好习惯,加强概念及法则的理解,首次感知的重要性,基本功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加强课堂练习的指导等。
【关键词】小学生注意特点,思维方式,感知特征,思维定势。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计算能力。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计算题时,特别容易出错,且准确率低。如何纠正在计算中出错呢?首先,必须分析他们计算出错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我们的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出错原因如下:
第一、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事物缺乏整体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小学生的注意力既不易集中又不善于分配,有意注意总是让位于无意注意,并且注意到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在观察试题中抽象的数字及运算符号时,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能看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对事物的观察缺乏整体性,而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暂。因此,常发生抄错数字,写错符号以及漏写数字等所谓的粗心错误。例如,有的学生在列数式计算及结果是正确的,可写到横式上时却抄错了。
第二、概念、法则不清。
概念、法则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只有概念明确才能判断正确,运算推理才会合乎逻辑,概念不清便会引起计算错误。
第三、感知不明确。
小学生的感知特点是比较笼统和模糊的,往往只注意到算式的某一部分,感知的印象缺乏整体特征,再加上感知本身的选择性,很容易出现感知错误。如,有的学生把26看作62,把“+”看成“÷”。
第四、负迁移的影响。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薄弱,感知试题时,总是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运算,比较熟悉部分等强刺激的作用,以至于把运算的法则,定律等知识忽略掉而造成干扰,对相似的知识点往往难于区分。如,15×4=60是一个强信息,很多学生在计算14×5时受到干扰而产生错误。
第五、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思维定势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着消极的影响。而小学生特别是几年级则主要依赖感性经验的传递,手思维定势影响较大。在计算方面则会看不到题目的变化与独立性,仍旧以旧经验去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学生习惯了用“凑十法”进行计算,而见到不同的“8-6”之类的题目,往往会不假思索的得到“14”。
第六、不良的学习习惯,态度。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认真的书写习惯,审题习惯,检查习惯,检验习惯。正是由于学生的这些习惯没有完全养成,所以容易造成计算出错。
那么,针对学生计算容易出错,该如何做呢? 首先、要重视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平时,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加强一直的锻炼,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感,自信心,力争算一题,对一题,速度与准确率兼行。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强这一特点,还可以选择作业典型,提出口头表扬或书面表扬,让学生仿效,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加强概念及法则的理解与识记。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直接导致计算存在很大问题。这是掌握好计算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打好基础,计算能力才有质的飞跃。首先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教学法则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可以将某些法则变成顺口溜,儿歌等形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运用起来也更方便。如,教“加减混合运算”时,引用儿歌:“加减乘除是一家,我们学习要用它;加和减是兄弟,乘和除是哥哥;两个兄弟一样大,两个哥哥一样大;哪个在前先算谁。哥哥走在前,弟弟走在后,先算乘和除,再算加和减。妈妈的怀抱是括号,括号里是谁先算谁。”
第三、注重首次新知识的感知。首次感知新知识时,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印象。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时间内难以清除。因此,数学试题计算时,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促进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和认知。其中,对教学中学生容易忽略的环节,应作出必要的突出,如在板书中显示,语言强调,或采用反例,可以专项训练,或对比辨析,以保证在开始时就形成鲜明的印象,尽量减少失误。
第四、加强计算基本功的训练。
计算的基本功要坚持天天练,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这些基本功包括: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表内乘除法,能凑成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判断商和积的位数的方法等。我们可以在每一节课去前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有易到难,坚持下去,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在计算中,我们还有必要引导发现和总结一些运算技巧,并加以灵活运用,也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自觉检查、随时验算的好习惯。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帮助:
1、仔细身体的习惯。教育我们的学生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想明白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再动笔计算。
2、细心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从题目入手,一步一步的检查,先检查运算符号,再检查数字是否抄错、搬错,再进行认真的验算,看结果是否一致,达到检查的目的。也可以不看自己的计算过程,重新把题再做一遍,来查找问题。
3、认真书写的习惯。教师要教育学生凡是作业即使是打草稿,都要写得干净整洁,这样,既能使作业本美观,也能使自己在做题时看清题目,避免错误的发生。
第六、加强课堂练习的指导。
教学计算时,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好计算法则,而且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争取在课堂上多练习,完成一些课堂作业,特别对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失误及时给予指导。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组织一些有趣的比赛环节,例如,开展“找朋友”、“红花配绿叶”、“白鸽送信”、争当“计算小能手”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计算的无穷奥妙。
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简单和迅速的,而是一个细致、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法、备好学生,从细处着手,精心和耐心培养,正确引导,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材的使用为学生着想,我们要把教材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教育理念、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用聪明智慧的火花,点燃每一个学生的数学之光。
第四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业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业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具体而有效的措施,是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适当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是必要的。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口号也由来已久,然而效果不佳。现就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业现状、存在问题做如下的分析:
问题一:作业过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布置大量作业,导致很多学生做作业积极性不高,作业马虎潦草,做作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完成任务,学生没转变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与训练,严重降低了作业的有效性。
问题二:重复练习。在当前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所学知识的全面性练习,造成了大量重复的训练,练习搞题海战术。这样实际上是没有把握住主干、重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造成学生在重点知识上没有突破,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未得到提高,既浪费了时间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当前三维教学目标的施展与培养。
问题三:缺乏指导反馈。一些教师在布置作业中不但作业质量不高、未经过精选,还缺乏具体指导、检查和反馈。如果布置的作业没有明确的要求、指导、检查和反馈,再加上作业过多,并且有些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被动应付、消极对待、起不到作业作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应有的作用,起不到应有的智力技能的形成。
问题四:独立作业多、合作作业的少。作业的形式过于单一和单纯的面向考试,大部分作业是学生孤军奋战的完成,缺乏合作与探讨精神。
问题五:没有分层布置作业。很多教师仍然是实行整齐划一的教学,表现在作业布置上,统一规定一样的作业,在作业的难度和数量上也统一规定,不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和个性差异。
上述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去反思与改进。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在作业内容上,要求过于简单的,学生容易掌握的,不必再留,同类作业切忌重复,并要加强布置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作业,避免布置单一枯燥的作业,注意作业的综合化,注意作业的启发性和思考性。
2、在作业量上,要求少而精,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
3、在作业难度上,不留过难的题目,不出偏题怪题,尤其各科教师之间常保持密切联系或通过班主任协调,避免总作业量过重。
4、在作业形式上,笔答作业要少而精,应选择适量有代表性的题目为笔答作业,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这是完全必要的。
我们要想学生作业质量提高,最有效的方法是发挥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作为教师的要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有必要对作业进行多元化的设置,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在作业布置上既关注优等生,又要关注学困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五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业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小学生的作业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具体而有效的措施,是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适当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是必要的。
就我们理解,小学阶段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基础,因此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基础牢固的基础上在进行其他拓展。据此,再结合咱教研室学期初下发的各科要求相结合,我们语文在低年级主要进行检查的作业设置为:拼音、拼音田字格或田字格、读写本(写话和片段练习的整合,一个学期8次大作文,不少于16次随堂练笔)及基础训练,中高年级在此基础上要求每学期两次实践作业。数学作业主要设置了:基础练习(低年级要求写在田字格本中,训练学生规范书写数字)、基础训练,中高年级每学期两次实践作业。英语主要就是随堂练习和基础书写本两类。
就现在设置作业来看,我们认为还是比较合理的。但仅靠这些作业来扎实学生基础好像远远不够,更多的问题是在看不见的其他家庭作业上。具体表现在:
1.作业过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布置大量作业,导致很多学生做作业积极性不高,作业马虎潦草,做作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完成任务,学生没转变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与训练,严重降低了作业的有效性。
2.重复练习。在当前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所学知识的全面性练习,造成了大量重复的训练,练习搞题海战术,生字机械书写练习。不可否认,学生的基础知识肯定要牢固,但这样也就机械训练了基础,能力一点没有培养。
3.独立作业多、合作作业的少。作业的形式过于单一和单纯的面向考试,大部分作业是学生孤军奋战的完成,缺乏合作与探讨精神。
4.没有分层布置作业。大部分教师仍然是实行整齐划一的教学,表现在作业布置上,统一规定一样的作业,在作业的难度和数量上也统一规定,没有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和个性差异。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呢,我们也考虑过:
1.在作业内容上,要求过于简单的,学生容易掌握的,不必再留,同类作业切忌重复,并要加强布置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作业,避免布置单一枯燥的作业,注意作业的综合化,注意作业的启发性和思考性。
2.在作业量上,要求少而精,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
3.在作业难度上,不留过难的题目,不出偏题怪题,尤其各科教师之间常保持密切联系或通过班主任协调,避免总作业量过重。
4.在作业形式上,笔答作业要少而精,应选择适量有代表性的题目为笔答作业,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这是完全必要的。
有时想象很美好,但实际行动时发现现实很残酷。也许是我们的国情、我们的高考制度影响,如果我们真的让学生做少而精的作业,检测时,他的字就是不会写,写的少了还不行,错字的多。所以,有时比较矛盾,我们深信注重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及各种技能肯定是对的,好的,但却又不能放手太大,因为我们的质量检测真的关系到教师的饭碗。我们只能在扎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尽量让学生多一点锻炼的机会!
我们要想学生作业质量提高,最有效的方法是发挥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作为教师的要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有必要对作业进行多元化的设置,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在作业布置上既关注优等生,又要关注学困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语文作业:
1.重数量轻质量
在升学率的驱动和家长的催促下以及绩效工资制度下,教师相信,多布置些家庭作业,教学质量就会提高一些,学生成绩就会提高一些。因此,有的教师大搞题海战术,过多的布置作业超过了一个客观存在的“度”。
2.重教材轻实践
传统的小学语文家庭作业一直围绕课本做文章,一味拘泥于教材之中。一方面,家庭作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实际生活脱离,离学生体会距离较远;另一方面,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时不需要深入生活,不能养成实践能力。语文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大多着眼于巩固学过的课本知识,因此,要求学生大量抄写生字新词,重复练习课文后面的作业题,甚至让学生大量完成教学辅助资料上的题目。而要求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业则相对较少。
时间长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就会下降,也容易养成被动地习惯。
3.重被动轻主动
传统的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大多是教师课后布置,作业数量、作业形式、作业难度及完成时间完全由教师决定,甚至会以一定的手段强制实施。学生对于家庭作业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规定按时按量的完成作业,根本没有选择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能够积极地完成作业,对家庭作业也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4.重单一轻多样
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即对全部学生统一要求,作业内容单一,作业模式单一。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成绩,因而总是根据试卷上的题型布置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形式相对固定,灵活性少
1.精选作业内容,控制语文家庭作业的“量”
教师应设计难度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的完成作业享受做作业的乐趣。
让不爱积累词语的学生多做一些阅读理解的题目,让不爱读课外书的学生多 读一点课外书,让爱写错别字的学生多写一点生字„„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而不仅仅是课程内容来安排作业是必要的。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让每个学生都知道为什么他们应该做这些作业,为什么这些作业是值得他们去做的,告诉学生布置这些作业的目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加强作业方法指导
语文作业形式多种多样,完成方法各不相同。如背诵,让学生不要死记硬背,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诵,每天巩固背诵等方法。例如写作,教师应从文章的立意构思、选材表达、修改等多方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这样学生写作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才能爱上写作。
3.完善作业评价,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激励
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不但要像一把尺子,使学生通过它来衡量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教师的评价更要像一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唤起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体验,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升华。
(1)评价者的多元化
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评价时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激励为主,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2)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除常用的分数、等级等评价方式外,教师还可以在作业后写上评语指出学生进步的地方,或口头向学生传达。老师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是巨大的动力,所以,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体验被尊重、被欣赏的感受、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完成语文作业。
4.创新作业形式,力求语文作业的“活”
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教师应考虑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思维,口头表达交流,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创设表演情境,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机会。
老师适时地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动起来。比如认识蔬菜,老师可以让学生跟家
长去菜市场一趟,手里拿个小本子,记录自己看到的蔬菜,这样,在学字、丰富知识的同时又找到了乐趣。又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或古诗,这些文章美丽如画,如果能让学生拿起彩笔,把语言变成图画,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能力。
5.把兴趣设计在语文家庭作业中,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起学生做作业的热情,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完成语文作业。因此,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设计小学语文家庭作业时,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将作业设计得有趣味性,并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融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要注意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听说读写并重,既有基础知识的练习,也有延伸发展性练习。
(1)让抄生字变得有趣
抄写生字词语着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一般这样的作业简单乏味。但只要教师稍做改革,它也能变得有趣味。
比如:按生字的声母顺序排列生字,或将相同声母和韵母的生字归类,把结构相同的生字归类,还可以根据生字表达的意思分类等。这种有别于传统的抄生字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画出课文内容
很多小学生都喜欢绘画,他们的作业本上经常画着各种各样的画,甚至语文书上都有。
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或做手抄报的作业。
(3)肢体动起来,展示自我才华
学了某些课文后,让学生唱一唱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演一演文中相关的人物形象,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编排、读背、说笑的氛围中,既能够不知不觉地复习巩固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