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票据法总汇 名词解释简答 非常全
1票据:是指由出票人签发的、约定由自己或委托他人于检票时或确定的日期,想持票人或收款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有价证券。2票据法:是指规范票据制度以及各种票据关系的法律。
3票据行为:即票据法律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票据行为,是指一切能引起票据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或者准法律行为。
4票据行为代理:是指代理人在其代理权限范围内,在票据上载明被代理人的名称及为被代理人代理的意思,并在票据上签章的行为。
5记名式票据:是指在票据上记明特定的人为权利人,即只能由该特定的人行使权力的票据,只能以背书交付方式转让。
6无记名式票据:是指票据上不记载权利人的姓名,或者将权利人记做“持票人”或“来人”,只要有票据就可享有和形似票据权利,以单纯交付转让,7指示式票据:是指在票据上记载“特定人或其指定的人“为权利人,这种票据应以背书方式转让,出票人、背书人本的做”禁止转让的记载“。
8支付证券:是指其功能仅限于见票即付,兵器只能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充当付款人的票据,支票如是。
9信用证券:是指票据金额在出票日后的指定到期日才能支付的票据,如汇票和本票。
10自付证券:出票人约定自己在一定时间内支付票据金额的票据,如本票。11委付证券:出票人自己不是付款人,二是委托他人支付票据金额的票据,如汇票、支票。
12票据权利:是指持票人向票据债务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
13票据权利的原始取得:是指持票人最初取得票据权利,而不是从其他前手权利人处受让票据权利。
14票据权利的继受取得:持票人从有处分票据权利的前手那里,以背书交付或单纯交付的方式,受让票据权利。
15票据抗辩:指票据债务人根据票据法的规定对票据债权人拒绝履行义务的行为。
16票据的伪造:指假冒他人的名义而实施的票据行为,包括假冒出票人的名义而为的出票行为和假冒他人名义而为的背书、承兑、保证等其他票据行为。17票据的变造:是指无变更权的人对票据上除了签章以外的有关记载事项进行变更的行为。18汇票法律关系:即因汇票票据行为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即出票法律关系、背书法律关系、承兑法律关系、保证法律关系等。
19汇票当事人:在汇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20出票人:是指依照法定方式签发汇票委托他人付款的人。
21收款人:是指汇票上记载的受屈票款的人,他可以是收款人本人,也可以是其指定的人。
22付款人:是指按照出票人的付款委托无条件支付汇票金额的人。23出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缴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
24作成票据:是指出票人依照票据法的规定,在票据上记载法定内容并签发或盖章的行为。
25交付票据:是指出票人依据自己的本意将作成的票据世纪交付给他人占有的行为。
26转让背书是指持票人以转让汇票权利为目的的背书;
27非转让背书,是指持票人非以转让汇票权利为目的,而是以授予他人一定的汇票权利为目的的背书。
28完全背书是指背书人在汇票背面或粘单上记载背书的意思、被背书人的名称并签章的背书。
29空白背书是指背书人不记载被背书人的名称,仅仅由自己签章的背书。30委任背书:以委托他人代为取款为目的的背书。设质背书:以为担保债务而在汇票上设定质权为目的的背书。
31背书的连续:是指在票据转让中,转让汇票的背书人与受让汇票的背书人在汇票上的签章依次前后衔接。
32委任背书:是指背书人以行使汇票权利为目的,授予被背书人一定戴笠权限的背书。
33设质背书:又称职权背书、质押背书,是指背书人以在汇票权力上设定质权为目的所为的背书。
34承兑:是指汇票付款人在汇票上明确表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一种附属票据行为。
35提示承兑:是指持票人向付款人现实地初始汇票,并请求付款人表示承兑与否的行为。
36汇票的保证:是指汇票债务人意外的第三人为担保特定汇票债务人履行债务,以负担同一内容的汇票债务为目的而为的附属票据行为。37付款:是指汇票的付款人或其代理人支付汇票金额,以消灭汇票关系的行为。由于付款不以付款人在汇票为意思表示并签名为必要,因此付款不是票据法律行为,而是一种准票据行为。
38付款提示:是指持票人想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实际出示汇票,以请求其付款的行为。
39汇票追索权:是指持票人在汇票到期不获承兑或有其他法定原因时,在依法行使或保全了汇票权利后,向其前手请求偿还汇票金额、利息及其他法定款项的一种票据权利。
40追索权人:包括最后持票人和已为清偿的会汇票债务人。
41被追索人:是指追索人行使追索权所针对的义务人,包括出票人、背书人和其他债务人。
42拒绝声明:是指票据法规定的,对持票人已发提示承兑或提示付款而被拒绝,或无法提示承兑或提示付款这一事实具有证明效力的文字说明。
43退票理由书:是指承兑人或付款人或付款人委托的银行出具的,记载承兑或不付款理由的书面声明。
44拒绝事由的通知:又称追索通知,是指持票人为向其前手行使追索权而事先将汇票不获承兑人或不获付款的事实告知前手的行为。
45选择追索权:又称飞跃追索权,是指持票人在行使追索权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思,自由选择其前手债务人为被追索人。
46变更追索权:又称转向追索权,是指持票人及时已对汇票债务人的一人或数人行使追索权。
47代位追索权:是指被追索人对持票人已为清偿后,与持票人享有同一权利,可以对其前手债务人行使追索权
48最初追索金额:指持票人向汇票债务人行使追索权请求支付的金额,一般包括汇票金额、法定利息和追索费用三部分
49再追索金额:是指偿还义务人行使再追索权时要求其前手清偿的金额,一般包括已清偿的追索金额、法定利息、和再追索费用
50本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51本票出票:出票人作成票据,并将票据交付给付款人的基本票据行为。本票的出票人表示自己承担支付本票金额债务的票据行为。
52本票的出票,是指本票的出票人,因出票人的提示,为确定检票后定期付款本票的到期日,在本票上记载见票字样及检票日期并签名的一种行为。53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的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54支票出票:是出票人作成票据,并将票据交给付款人的票据行为。
1票据的特征:1票据是出票人依据法律规定而发行的有价证券(发行法定、种类法定、格式与记载内容法定)2是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权利人的有价证券。3是发票人自行支付或发票人委托他人支付的有价证券
2票据的性质:1票据是设权证券——是指票据权利的产生必须首先作成证券,在证券作成之前权利不存在,没有票据就没有票据上的权利。2票据是无因证券——是指票据权利仅以票据法的规定发生,而不需要考虑票据权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只要权利人持有票据,就享有票据权利,就可以行使票据上的权利,至于权利人持有票据或取得票据的原因以及票据赖以发生的原因在所不问。换言之,这些原因是否存在、是否发生、是有有效,原则上都不影响票据权利的存在。(相当重要)3票据是文义证券:这是指票据所创设的一切权利和义务,完全的、严格的依据票据上所记载的文字为准,不得离开票据上的记载文字,以其他事项或因素来解释或确定。即使票据上记载的文义有错,也要以该文义为准,而不得以当事人的意思或其他有关事项来确定票据上的权利义务关系。4票据是金钱债权证券:票据所表示的权利,是一种以给付一定的金额为标的的债权,因此票据是金钱债权证券。5票据是流通证券:是指票据较民法上的一般财产权利的流通方式更加灵活简便。6票据是要式证券:所谓要式,是指票据的作成,必须依靠票据法规定的格式进行。票据上记载的事项,也必须严格遵守票据法的规定。7证券是完全有价证券:证券与权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分离的,为完全有价证券。3票据的种类:票据的种类,一般可以在票据法伤和票据理论上进行区分。1各国票据立法对票据的种类均采法定主义,即票据法对票据的种类做出明文的,封闭性的规定,不允许有法律规定外的票据存在,根据我国《票据法》第二条第二款,我国票据法上的票据,分汇票。、本票和支票三种。2票据理论上的种类。其一,根据票据对权利人的不同的记载方式,可将票据分为记名式,无记名式和指示式三种。其二,根据票据不痛的功能,可将票据分为支付证券与信用证券。其三,根据出票人是否同时是付款人,可将票据分为自付票据
4票据的作用:是指票据在经济上的功能:1支付作用:票据最简单最基本的作用是作为支付手段,代替现金使用。2流通作用:票据本身就具有流通转让的属性,一方面,票据可以作为信用货币代替现金用语支付和流通,从而节约商品流通环节的货币资金,加快商品周转速度,另一方面,一句背书制度,背书人越多,票据的可靠性也越高,这样就提高了票据的流通性。3信用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汇票和本票上4融资作用:就是利用票据筹集、融通或调度自己的作用。5票据行为的特点:1要式性,这主要表现在:首先,任何一种票据行为都必须以书面形式作成,而且每一种票据行为在票据上记载的位置也是特定的,其次,任何一种票据行为都必须由行为人签名或盖章,最后,各种票据行为都有一定的格式或款式,即必须以一定的方式记载一定的内容。2无因性,是指票据行为只要具备法律规定的形式即自行生效,耳不闻其基于的原因关系或基础关系存在与否或是否有效。3独立性:是指若干个行为人在同一票据上各自所谓的票据行为,都各自依其在票据上所在文义独立发生效力,互不影响。在我国票据法中,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票据上签章的,其签章无效,但并不影响其他签章的效力,第二,没有代理权而以代理人名义在票据上签章的,应当有签章人承担票据责任;代理权超越代理权限的,就应当就其超越权限的部分承担票据责任;第三,票据上有伪造、变造的签章的,不影响票据上其他真是签章的效力。4是指票据行为的内容完全以票据上记载的文义为准。
6票据行为的性质。书上403,404页,扫一眼吧,7票据行为的要件:1其实质要件,其一票据能力,包括票据权利能力和票据行为能力,前者是指可以享受票据权利、承担票据义务的资格,后者是指通过独立的票据行为取得票据法上的权利,承担票据法上的义务的资格。其二是意思表示,票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原则上也必须合法、真实无瑕疵,票据上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按照票据上表示出来的意思为准。2形式要件,有书面、签章、记载事项和交付等四项。书面:票据为文义证券,因此票据行为都必须以书面形式作成才能生效,而且票据法一般对票据用纸也有严格要求。签章:是所有票据行为共同的要件,票据法第七条规定,自然人在票据上的签章可以是签名,也可以是盖章,还可以是签名和盖章。记载事项;票据香味要有效成立,还必须根据票据法的具体规定,在票据上记载有关的失效,根据这些事项的不同效力,可将其分为必要记载事项、任意记载事项、不得记载事项以及记载后不发生票据法伤效力的事项。交付:是指票据行为人将票据实际交给对方持有。
8票据行为代理的要件:1必须存在票据行为。2代理人必须具有票据代理权限3代理人不许再票据上表明被代理人的名义4代理人必须在票据上明确记载为本人代理的意思5代理人必须在票据上签章。
9票据权利的特征:1票据权利是一种金钱权利。2票据权利是一种证券化权利。3票据权利是一种无因性权利。4票据权利是一种两次性权利。
10票据权利的取得:1票据权利的原始取得:(1)出票取得。即出票人在作成票据,并将票据交付给票据人时,持票人即取得票据权利。(2)善意取得。是指持票人以票据法规定的权利取得方法,从无处分权人手中善意受让票据从而取得票据权利。2票据权利的继受取得:票据权利的继受取得有票据法上的继受取得和非票据法上的继受取得之分。票据法上的继受取得,是以背书交付或单纯交付的方式取得票据权利。非票据法上的继受取得之分,也称民法上的继受取得。如因继承、赠与、或公司合并等方式取得票据。
11票据抗辩的种类:
一、物的抗辩。也称绝对的抗辩、客观的抗辩,是指基于票据本身的事由而发生的抗辩。可分为一切票据权利人可以对一切票据权利人的抗辩和特定票据权利人可以对一切票据权利人的抗辩。(1)一切票据权利人可以对一切票据权利人的抗辩。a票据欠缺绝对必要记载事项,或在票据上记载了不得记载的事项,而使票据无效b付款日期尚未届至c票据债务人依法付款或依法提存而使票据权利归于消灭d票据因法院除权判决而被宣告无效(2)特定票据权利人可以对一切票据权利人的抗辩。a欠缺票据行为能力的抗辩b无权代理的票据行为的抗辩c票据伪造或变造的抗辩d欠缺票据保全手续的抗辩.二、人的抗辩。也称相对的抗辩、主观的抗辩,是指基于人的事由而发生的抗辩。可分为一切票据权利人可以对特定票据权利人的抗辩和特定票据权利人可以对特定票据权利人的抗辩。(1)一切票据权利人可以对特定票据权利人的抗辩。a票据权利人欠缺实质上受领票据金额的抗辩b票据权利人欠缺形式上受领票据金额的抗辩c票据权利人恶意取得票据因而不享有票据权利的抗辩(2)特定票据权利人可以对特定票据权利人的抗辩。a原因关系无效或不成立的抗辩b欠缺对价的抗辩c基于当事人之间特别约定的抗辩d欠缺交付行为的抗辩
12票据抗辩的限制:1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2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
13票据抗辩的限制的例外:1持票人与票据债务人之间存在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持票人未履行该约定的义务。2持票人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的非法手段取得票据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3持票人明知票据债务人与出票人之间或者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存在抗辩事由而取得票据4持票人因重大过失取得票据以及因其他原因依法不得享有票据权利。
14票据的丧失与补救:丧失:是指持票人并非出于自己的本意而丧失对票据的占有,也就是说票据在没有持票人放弃占有之意思表示的情况下,脱离持票人的占有。票据丧失分为两种情况:票据绝对丧失和票据相对丧失。我国《票据法》规定了挂失止付、公示催告和诉讼三种补救方法。挂失止付,是指失票人将票据丧失的情况通知付款人,并要求其停止付款。公示催告,是失票人在丧失票据后申请法院宣告票据无效,从而使票据权利和票据本身相分离。诉讼是指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法院判令票据债务人向其支付票据金额。
15利益补偿请求权的成立要件:1票据上的权利必须曾有效存在过2票据上的权利因超过时效期限或欠缺保全手续而丧失3利益补偿请求权的权利人是丧失票据权利的持票人4出票人或承兑人必须因此受益。
16汇票的概念和特征:答:汇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汇票具有下列特征:1汇票是票据的一种。汇票是金钱债券证券,代表了一定的财产权利;同时汇票是完全有价证券,取得汇票就取得汇票上的权利。不仅如此,汇票在整个票据中占有基础性地位。2汇票是一种委托他人支付的票据。汇票的出票人仅为签发票据的人,而不是票据的付款人。3汇票的到期日具有多样性。包括见票即付、定日付款、见票后定期付款、出票后定期付款。
17简述汇票的种类:答:汇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1、根据汇票出票人的不同,可将汇票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所谓银行汇票,是指由银行签发的汇票。所谓商业汇票,是指由银行以外的其他主题签发的汇票。根据承兑人的不同,商业汇票又可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前者由银行承兑、付款,后者有银行以外的人承兑、付款。
2、根据汇票制定的付款日期的不同,可将汇票分为即期汇票和远期汇票。即期汇票是指见票即付的汇票。远期汇票是指载明在一定期间或特定日期付款的汇票。远期汇票又可分为定期汇票、计期汇票。
3、根据汇票当事人中是否有人兼任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身份,可将汇票分为一般汇票和变式汇票。一般汇票是指分别由不同的人担任出票人、收款人和付款人的汇票。变式汇票是指一人同时兼具出票人、收款人、付款人这三个基本当事人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身份的汇票。根据兼具身份的种类不同,便是汇票又可分为指己汇票、对己汇票、付受汇票、己受己付汇票。
18汇票出票的记载事项:A绝对必要记载事项:1表明“汇票”的字样2无条件支付的委托3确定的金额4付款人的名称5收款人的名称6出票日期7出票人签章。B相对必要记载事项:是指在出票时应予以记载,但如果未作记载,票据法另有补充规定,汇票并不因此而无效。具体包括:1付款日期2付款地3出票地。C任意记载事项:是指出票人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记载的事项,但是一经记载,即发生票据法上的效力。如“不得转让”字样。D不得记载事项。E不生票据法上效力的记载事项。
19汇票出票的效力:
一、对出票人。出票人必须对其签发的汇票获得承兑和获得付款承担担保责任。出票人的担保承兑和担保付款责任,是票据法强行规定的绝对性义务。
二、对收款人。出票人作成汇票并将汇票实际交付给收款人后,收款人变取得了汇票上的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
三、对付款人的效力。只有在付款人对汇票进行承兑后,才成为汇票的第一债务人,对收款人或持票人负绝对的付款义务。
20背书的概念及特征:背书:是指持票人以转让汇票权利或授予他人一定的汇票权利为目的,在汇票背面或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背书的四个要素(特征):
1、背书是一种附属的票据行为,必须在基本的票据行为完成后才能进行。2背书是由持票人所谓的票据行为。3背书是要式行为,必须由背书人在汇票的背面或者粘单上签名或盖章。4背书是以转让汇票权利或者授予一定的票据权利给他人为目的的票据行为。
21背书的种类:1以背书的目的为标准,可将背书分为转让背书和非转让背书。转让背书是指持票人以转让汇票权利为目的的背书;非转让背书,是指持票人非以转让汇票权利为目的,而是以授予他人一定的汇票权利为目的的背书。2对转让背书进一步分类,可分为完全背书与空白背书。完全背书是指背书人在汇票背面或粘单上记载背书的意思、被背书人的名称并签章的背书。空白背书是指背书人不记载被背书人的名称,仅仅由自己签章的背书。3对非转让背书进一步分类,可分为委任背书与设质背书。以委托他人代为取款为目的的背书是委任背书,以为担保债务而在汇票上设定质权为目的的背书为设质背书。
22完全背书的必要记载事项包括三项,即背书人的签章、背书日期和被背书人的名称。其中,背书日期属于相对必要记载事项。背书未记载日期的,视为在汇票到期日前背书。
23转让背书的效力:
1、权力转移效力。2权利担保效力。如果持票人请求承兑或请求付款遭到拒绝,就可以向背书人行使追索权。3权利证明效力。是指持票人所持汇票上的背书具有连续性,票据法就推定其为正当的汇票权利人而享有汇票上的一切权利。24承兑的概念和特征:承兑:是指汇票付款人在汇票上明确表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一种附属票据行为。承兑的要素(特征):1承兑与背书一样,是一种副属性的票据行为,它以存在有效的出票行为为前提。2承兑是汇票付款人所为的票据行为,其他票据的付款人不可能为承兑行为。3承兑是汇票付款人表示愿意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行为。4承兑是要式行为。必须由付款人在汇票正面记载一定事项并签章。
25汇票的保证及分类:汇票的保证:是指汇票债务人意外的第三人为担保特定汇票债务人履行债务,以负担同一内容的汇票债务为目的而为的附属票据行为。分类:1全部保证:保证人就汇票全部金额进行保证2部分保证:保证人仅就汇票的部分金额进行担保。3单独保证:是指仅有一人作为保证人进行的担保4共同担保: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保证人就同一汇票债务所进行的保证5正式保证:保证人在汇票上签章的同时,还记载“保证”字样的保证6略式保证:仅有保证人签章而没有记载“保证”字样的保证。
26保证的责任:保证人为汇票保证后,必须承担相应的票据责任,具体表现如下:1保证人负有与被保证人完全相同的票据责任2保证人独立承担保证责任3共同保证人对被保证的票据债务负连带责任。
27汇票的保证的记载事项:1表明“保证”的字样2保证人的名称和住所3被保证人的名称4保证日期5保证人签章。(1和5绝对必要记载事项)。其中,被保证人的名称和保证人的名称和住所、保证日期是相对必要记载事项。28付款的程序:包括三个阶段,即付款提示,实际汇款和交回汇票。(1)付款提示:是指持票人想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实际出示汇票,以请求其付款的行为。付款提示是持票人行使其付款请求权的必要前提,也是付款人支付汇票金额的必经程序。a付款提示的当事人,一方为提示人,另一方为被提示人。《票据法》53条第三款规定:“通过委托收款银行或者通过票据交换系统向付款人提示付款的,视同持票人提示付款。”被提示人包括付款人,付款人委托的付款银行以及票据交换中心。b付款提示的期间,见票给付的汇票,其持票人应当在出票日起1个月内为付款提示;定日付款、出票后定期付款以及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其持票人应当自到期日起10日内为付款提示。c付款人按照上述期间已为付款提示的,如付款人拒绝付款,持票人可据此做成拒绝证明,向其他汇票债务人行使追索权。(2)实际付款:持票人依照前条规定提示付款的,付款人必须在当日足额付款。即采取即时足额付款原则,不允许延期付款、部分付款。《票据法》57条第1款规定,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付款时,应当审查汇票背书的连续,并审查提示付款人的合法证明身份或者有效证件。付款人在付款时具有重大恶意或重大过失,其所为的付款行为不能为自己免责,而且还须自行承担责任重大过失或者恶意付款情形:1未依票据法的规定,对提示付款人的合法身份证明或者有效证件以及汇票背书的连续性履行审查义务,而为错误付款。2在公示催告期间对公示催告的汇票进行付款。3收到人民法院的止付通知后付款。4其他以恶意或者重大过失付款.(3)交回汇票,汇票是交回证券,付款人付款后,持票人应将汇票交给付款人。29付款的效力 :《票据法》60条规定:付款人依法足额付款后,全体汇票债务人的责任解除。即足额支付汇票金额后,汇票法律关系全部归以消灭,付款人和全体汇票债务人的票据责任因此而解除。
30追索权的构成要件:(1)实质要件:即持票人行使追索权的法定原因。到期追索的实质要件:汇票到期被拒绝付款。即《票据法》61条第1款:汇票到期被拒绝付款的,持票人可以对背书人、出票人以及汇票的其他债务人行使追索权。期前追索的实质要件:1:汇票被拒绝承兑。在汇票到期日前,持票人合法提示承兑而被付款人拒绝承兑的,持票人即取得追索权。2承兑人或者付款人死亡、逃匿。3承兑人或者付款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或者因违法被责令终止业务活动。(2)形式要件:是指行使追索权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履行法定的保全追索权的手续。1遵循提示承兑或提示付款。《票据法》第61条第2款的精神,如果持票人提示承兑提示或付款提示,或者付款人或承兑人死亡、逃匿或有其他原因使持票人无从为承兑提示或付款提示,或者付款人或承兑人受破产宣告或者解散,歇业。2作成拒绝声明:拒绝声明,是指票据法规定的,对持票人已发提示承兑或提示付款而被拒绝,或无法提示承兑或提示付款这一事实具有证明效力的文字说明。该法规定拒绝声明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狭义的拒绝声明,二是退票理由书:是指承兑人或付款人或付款人委托的银行出具的,记载承兑或不付款理由的书面声明。也可用死亡文件来代替拒绝证明。63条,其他证明文件:(1)人民法院出具的宣告承兑人、付款人失踪或者付款人死亡的证明、法律文书(2)公安机关出具的承兑人、付款人失踪或者下落不明的证明(3)医院或者有关单位出具的承兑人、付款人死亡的证明(4)公证机关出具的具有拒绝证明效力的文书。3拒绝事由的通知:拒绝事由的通知,又称追索通知,是指持票人为向其前手行使追索权而事先将汇票不获承兑人或不获付款的事实告知前手的行为。4追索权的效力:包括对人的效力和对物效力两方面。(1)对人的效力,1对追索权人的效力票据法为了保障持票人的追索钱能够实现,赋予持票人选择追索权,变更追索权和代位追索权。选择追索权:又称飞跃追索权,是指持票人在行使追索权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思,自由选择其前手债务人为被追索人。变更追索权,又称转向追索权,是指持票人及时已对汇票债务人的一人或数人行使追索权。代位追索权,是指被追索人对持票人已为清偿后,与持票人享有同一权利,可以对其前手债务人行使追索权 2对被追索人的效力,产生两方面的效力;一是汇票出票人、背书人、承兑人和保证人对持票人承担连带责任;二是对被追索人清偿汇票债务后,与持票人享有同一权利。(2)对物效力,表现为一定的追索金额,包括最出追索金额和再追索金额。最初追索金额指持票人向汇票债务人行使追索权请求支付的金额,一般包括汇票金额、法定利息和追索费用三部分。再追索金额是指偿还义务人行使再追索权时要求其前手清偿的金额,一般包括已清偿的追索金额、法定利息、和再追索费用。
31本票的特征:(1)是票据的一种,(2)是由出票人自己对收款人支付并承担绝对付款责任的票据。这是区别于汇票、支票的根本所在。(3)本票是出票人在到期日无条件支付票款的票据。
32本票的种类:(1)以本票上记载权利人的方式为标准,可将本票分为记名式,指示式和无记名本票。(2)以本票上指定的到期日方式为标准,可将其分为即期本票和远期本票。(3)以本票的出票人为彼岸准,本票可分为银行本票和商业本票。本法所称本票,是指银行本票。
33本票出票的款式及效力:(1)表明本票字样(2)无条件支付的承诺(3)确定的金额(4)收款人名称(5)出票日期(6)出票人签章。且这些为绝对必要记载事项。效力:对出票人来说,出票人必须承担对本票持票人的付款责任。对收款人来说,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
34本票与汇票区别:本票是自付证券,汇票时委托证券。本票是出票人自己付款的承诺,汇票时出票人要求他人付款的委托或知识。本票无需承兑,汇票除见票即付外均可以请求承兑,以确定汇票的到期日。本票的出票人始终是第一债务人,汇票在承兑之前不存在第一债务人,在承兑后付款人为第一债务人。本票仅限于见票即付,汇票尅是见票即付、定日付款、出票后定期付款、见票后定期付款。本票的付款期限,自出票日起不得超过2个月,而汇票的付款期限无此特别限制。
35支票的法律特征:(1)支票是票据的一种,具有一般票据的共同特征。(2)支票的付款人仅限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支票和汇票一样是委托证券,不是自付证券。(2)支票是见票即付的票据,不想汇票,本票那样有即期和远期之分。(4)支票的无因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支票的出票人签发的支票金额不得超过其付款时在付款人处实有的存款金额。
36支票种:1以支票上记载权利方式为标准,可分为记名式,指示式和无记名式。2以支票的付款方式为标准,可将支票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3以支票当事人是否兼任为标准,可将支票分为一般支票和变式支票。
37支票出票的款式及效力:是指出票人在出票时在支票上记载的事项(1)表明支票字样(2)无条件支付的委托(3)确定的金额,(4)付款人名称(5)出票日期(6)出票人签章。属绝对必要记载事项。票据的付款地和出票地属于支票的相对必要记载事项。收款人名称属于任意记载事项。效力:是指出票人签名支票后,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所承担的责任或享有的权利。对支票出票人来说,必须按照签发的支票金额承担保证向该持票人付款的责任。对支票付款人来说,出票人签发支票的行为对自己没有强制效力,付款人并不因出票行为而负有付款义务。对支票收款人来说,出票人一经签发,便取得向付款人请求付款的权利。
38支票的付款:支票的付款是指付款人根据持票人的请求向其支付支票金额,以消灭支票关系的行为。支票是一种见票即付的票据,因此持票人在提示期限内提示付款的,付款人应立即付款。付款人在支付支票金额之前,应当审查支票背书的连续,并审查提示付款人的合法身份证明或者有效证件。付款人的依法付款行为具有免除其责任的效力。
39支票与汇票的比较:相同点;都是委付证券,都有三个基本当事人即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区别:支票的付款人限于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而汇票的付款人没有此项限制。支票没有主债务人,而汇票在承兑前也没有主债务人,承兑后付款人为主债务人。支票出票时,出票人与付款人之间必须存在资金关系,而汇票无此要求。支票的出票人承担担保付款责任,而汇票的出票人负有担保承兑和担保付款责任。支票是见票即付的票据,无到期日规定,而汇票则有到期日的规定。支票无承兑制度,汇票有承兑制度。
第二篇:票据法名词解释
票据法名词解释
1.票据:从学理上可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票据相当于有价证券,泛指一切体现商事权利或具有财产价值的书面凭证,权利的发生、移转和行使均以持有该凭证为必要。广义的票据包括汇票、本票、支票、股票、债券、国库券、提单、仓单、车船票等。狭义上的票据,是指出票人依票据法发行的、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或委托他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有价证券。法律上或法学上所说的票据,如无特别说明,仅指狭义上的票据。
2.无因:是指票据权利人享有票据权利仅以持有票据为必要。只要持票人占有票据,一般不问占有原因和资金关系,就能接受其行使权利的要求。
3.文义证券:是指票据所创设的一切权利和义务,完全地、严格地依票据上所记载的文字为准,不得离开票据上的记载文字,以其他事实或因素来解释或确定。即使票据上记载的文义有错,也要以该文义为准。
4.要式:是指票据的作成,必须依票据法规定的格式进行;票据上的记载事项,也必须严格遵循票据法的规定。5.记名式票据:是指在票据上记明特定的人为权利人,即只能由该特定的人行使权利的票据。
6.无记名式票据:是指票据上不记载权利人的姓名,或者将权利人记作“持票人”或“来人”,只要持有票据就可以享有和行使票据权利。
7.指示式票据:是指在票据上记载“特定人或其指定的人”为权利人。这种票据应以背书方式转让,出票人、背书人不得作“禁止转让”的记载。
8.支付证券:是指其功能仅限于见票即付,并且只能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充当付款人的票据,如支票。
9.信用证券:是指票据金额在发票日后的指定到期日才能支付的票据,如汇票和本票即是基于出票人的信用签发的。10.自付证券:是指出票人约定自己在一定时间内支付票据金额的票据,如本票。
11.委付证券:是指出票人自己不是付款人,而是委托他人支付票据金额的票据,如汇票、支票即是。12.票据贴现:是指对未到期的票据的买卖行为,使持有未到期票据的人通过出售票据来获得现金。
13.票据法:是指规范票据制度以及各种票据关系的法律。票据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票据法,是指各个法律部门中关于票据规定的总和。狭义的票据法,则指有关票据的专门立法。
14.票据行为:是指设立、变更和终止票据法律关系的合法行为。票据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票据行为,则仅指以发生票据上的债务为目的的法律行为。狭义的票据行为包括出票、背书、承兑、参加承兑、保证、保付等六种行为。广义的票据行为,是指一切能引起票据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行为或准法律行为。广义的票据行为则除了狭义的票据行为外,还包括更改、涂销、禁止背书、付款、划线、见票等行为。
15.出票:是指出票人依照法定款式作成票据并交付于受款人的行为。它包括“作成”和“交付”两种行为。
16.作成:就是出票人按照法定款式制作票据,在票据上记载法定内容并签名。由于现在各种票据都由一定机关印制,因而所谓“作成”只是填写有关内容和签名而已。
17.交付:是指根据出票人本人的意愿将其交给受款人的行为,不是出于出票人本人意愿的行为如偷窃票据不能称作“交付”,因而也不能称作出票行为。18.背书:是指持票人转让票据权利与他人。19.承兑:是指汇票的付款人承诺负担票据债务的行为。承兑为汇票所独有。20.参加承兑:是指票据的预备付款人,或第三人为了特定票据债务人的利益,代替承兑人进行承兑,以阻止持票人于汇票到期日前行使追索权的一种票据行为。
21.保证:是指除票据债务人以外的人为担保票据债务的履行、以负担同一内容的票据债务为目的一种附属票据行为。22.保付:是指支票的付款人向持票人承诺负绝对付款责任的一种附属票据行为。23.基本票据行为:又称主要票据行为,是指创设票据权力的行为,即出票行为。
24.附属票据行为:又称从属票据行为,是指在出票行为完成的基础上,在已实际存在的票据上所为的票据行为,包括背书、承兑、保证等行为。25.无因性:也称抽象性,是指票据行为只要具备法律规定的形式即自行产生效力,而不问其基于的原因关系或基础关系是否存在或是否有效。26.独立性:是指若干个行为人在同一票据上各自所为的票据行为,都各自依其在票据上所载文义独立发生效力,互相不发生影响。27.文义性:是指票据行为的内容完全以票据上记载的文义为准, 即使票据上记载的文字与实际情况不符,仍应以文字记载为准,不允许票据当事人以票据文字以外的事实或证据,来对票据上的文字记载作变更或者补充。28.票据权利能力:是指可以享受票据权利、承担票据义务的资格或能力
29.票据行为能力:是指通过独立的票据行为取得票据法上的权利、承担票据法上的义务的资格或能力。30.绝对必要记载事项:是指必须在票据上记载的事项,欠缺此类事项之一的,票据无效。
31.相对必要记载事项:是指某些事项虽然票据法规定应予记载,但如果票据上不作记载,法律另有补充规定,票据不因此而无效。32.任意记载事项:指是否记载可由票据当事人自由选择,但是一经记载,即发生票据法上的效力。
33.不得记载事项:即票据法禁止行为人在票据上记载的事项。根据违反禁令仍为记载所产生的不同后果,可将不得记载的事项分为记载无效的事项和使票据无效的事项。
34.记载无效的事项:又称“记载无益事项”,是指行为人虽然作了记载,但此项记载本身无效,票据法上视作未记载,但是票据的效力并不因此受到影响。
35.使票据无效的事项,亦称“记载有害事项”:是指行为人记载了此类事项,不仅记载本身无效,而且使整个票据无效。36.交付:是指票据行为人将票据实际交给对方持有不同的票据行为,其接受交付的相对人也不一样 37.票据行为的代理:是指代理人在其代理权限范围内,在票据上载明被代理人的名称及为被代理人代理的意思,并在票据上签章的行为。
38.票据权利:是指持票人向票据债务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
39.票据权利的原始取得:是指持票人最初取得票据权利,而不是从其他前手权利人处受让票据权利。40.出票取得:也就是指票据的出票人在作成票据,并将票据交付给持票人时,持票人即取得票据权利。
41.善意取得:是指持票人依票据法规定的权利取得方法,从无处分权人手中善意受让票据,从而取得票据权利。
42.票据权利的继受取得:是指持票人从有权处分票据权利的前手那里,依背书交付或单纯交付方式,受让票据权利。43.票据抗辩:是指票据债务人根据票据法的规定,对票据债权人拒绝履行义务的行为。44.物的抗辩:也称绝对的抗辩,是指基于票据本身的事由发生的抗辩。
45.人的抗辩:也称相对的抗辩、主观的抗辩,是指基于票据债务人和特定的票据债权人之间的关系而发生的抗辩。46.对价:是指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
47.票据抗辩的限制:是指债务人不得任意提出票据的抗辩,抗辩必须有法定的事由。48.票据的伪造:是指假冒他人的名义而实施的票据行为。
49.票据的变造:是指采用技术手段,改变票据上已经记载事项的内容,或者增加、减少记载事项的内容,从而达到变更票据权利义务的内容。50.票据丧失:是指持票人并非出于自己的本意而丧失对票据的占有,也就是说票据在没有持票人放弃占有之意思的情况下,脱离持票人的占有。
51.挂失止付:是指持票人丢失票据后,依据票据法规定的程序通知票据上记载的付款人停止付款的行为。挂失止付通知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由丧失票据的票据权利人在票据丧失后及时向付款人发出。
52.公示催告:是指人民法院根据票据权利人的申请,以向社会公示的方法,将丧失的票据向社会公示,催促不明利害关系的有关当事人在一定的期间向法院申报票据权利,如不在规定的期间内申报,就不能以有关的票据权利申请法律保护。53.票据时效:也称票据权利的消灭时效,是指票据权利人在一定时间内不行使其权利,票据权利就归于消灭,票据债务人就可以票据权利已超过时效为由拒绝履行票据义务。
54.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有效期间。
55.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56.汇票法律关系:因汇票票据行为而产生的法律关系。汇票从出票到付款,往往要经过出票、背书、承兑、保证等多项票据行为,因此汇票法律关系具体包括出票法律关系、背书法律关系、承兑法律关系和保证法律关系等。
57.汇票当事人:在汇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58.银行汇票:是指由银行签发的汇票。59.商业汇票:是指由银行以外的其他主体签发的汇票60.即期汇票:是指见票即付的汇票。61.远期汇票:是指载明在一定期间或特定日期付款的汇票。62.定期汇票:也称定日汇票,是指在票面上明确记载付款日的汇票;63.计期汇票:指在出票日后一定日期付款的汇票;64.注期汇票:指在见票日后一定日期付款的汇票65.一般汇票:是指分别由不同的人担任出票人、收款人和付款人的汇票。66.变式汇票:是指一人同时兼具出票人、收款人、付款人这三个基本当事人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身份的汇票。67.指己汇票:又称己受汇票,是指出票人以自己为收款人的汇票,即汇票的出票人和收款人为同一人68.对己汇票:又称己付汇票,是指出票人以自己为付款人的汇票,即汇票的出票人和付款人为同一人
69.付受汇票:是指以付款人为收款人的汇票,即汇票的付款人和收款人为同一人;70.己受己付汇票:是指出票人以自己为收款人和付款人的汇票,即汇票的出票人、付款人、收款人皆为同一人。
71.汇票的出票:又称汇票的发票、汇票的签发,是指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72.作成票据:是指出票人依照票据法的规定,在票据上记载法定内容并签名或盖章的行为。
73.交付票据:则是指出票人依据自己的本意将作成的票据实际交给他人占有的行为。欠缺作成或交付行为中的任何一项,出票行为皆不成立。
74.付款日期:是指汇票权利人行使权利和汇票债务人履行义务的日期,即汇票到期日。
75.付款地:是指汇票债务人履行汇票义务的地点,对确定支付货币的种类、拒绝证明的作成、管辖法院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一般应当在汇票上明确记载。76.出票地:是指出票人在发行汇票时,形式上所记载的出票地点。77.任意记载事项:是指出票人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记载的事项,但是一经记载,即发生票据法上的效力。
78.背书:是指持票人以转让汇票权利或授予他人一定的汇票权利为目的,在汇票背面或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
79.转让背书:是指持票人以转让汇票权利为目的而为的背书
80.非转让背书:是指持票人非以转让汇票权利为目的,而是以授予他人一定的汇票权利为目的而为的背书。81.完全背书:是指背书人在汇票背面或粘单上记载背书的意思、被背书人的名称并签章的背书。82.空白背书:是指背书人不记载被背书人的名称,仅仅由自己签章的背书。83.委任背书:以委托他人代为取款为目的的背书是委任背书
84.设质背书:以为担保债务而在汇票上设定质权为目的的背书为设质背书。85.权利担保效力:是指背书人对被背书人及其后手负有担保承兑和担保付款的责任,如果持票人请求承兑或请求付款遭到拒绝,就可以向背书人行使追索权。
86.权利证明效力:也称资格授予效力,是指持票人所持汇票上的背书只要具有连续性,票据法就推定其为正当的汇票权利人而享有汇票上的一切权利。
87.委任背书:又称委任取款背书,是指背书人以行使汇票权利为目的,授予被背书人一定代理权限的背书。88.设质背书:又称质权背书、质押背书,是指背书人以在汇票权利上设定质权为目的所为的背书。89.承兑:是指汇票付款人在汇票上明确表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一种附属票据行为。90.提示承兑:是指持票人向付款人现实地出示汇票,并请求付款人表示承兑与否的行为。
91.汇票的保证:是指汇票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为担保特定汇票债务人履行债务,以负担同一内容的汇票债务为目的而为的附属票据行为。
92.全部保证:是指保证人就汇票全部金额进行保证 93.部分保证:是指保证人仅就汇票的部分金额进行保证 94.单独保证:是指仅有一人作为保证人进行的保证
95.共同保证: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保证人就同一汇票债务所进行的保证。96.正式保证:是指保证人在汇票上签章的同时,还记载“保证”字样的保证 97.略式保证:是指仅有保证人签章而没有记载“保证”字样的保证
98.付款:是指汇票的付款人或其代理付款人支付汇票金额,以消灭汇票关系的行为。99.付款提示:是指持票人向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实际出示汇票,以请求其付款的行为。
100.汇票追索权:是指持票人在汇票到期不获付款或期前不获承兑或有其他法定原因时,在依法行使或保全了汇票权利后,向其前手请求偿还汇票金额、利息及其他法定款项的一种票据权利。
101.期前追索权:是指在汇票上所载到期日届至之前持票人所行使的追索权。102.到期追索权:是指在汇票到期时,持票人因不获付款而行使的追索权。
103.最初追索权:是指最后持票人在提示承兑或提示付款遭拒绝或有其他法定原因时,所行使的追索权; 104.再追索权:是指向追索人清偿了最初追索金额之后所获得并行使的追索权。
105.行使追索权的形式要件:是指行使追索权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履行法定的保全追索权的手续。
106.拒绝证明:是指票据法规定的,对持票人依法提示承兑或提示付款而被拒绝,或无法提示承兑或提示付款这一事实具有证据效力的文字证明。
107.退票理由书:是指承兑人或付款人或付款人委托的付款银行出具的,记载不承兑或不付款理由的书面证明。
108.拒绝事由的通知:也称追索通知,是指持票人为向其前手行使追索权而事先将汇票不获承兑或不获付款的事实告知其前手的行为。
109.选择追索权:又称飞越追索权,是指持票人在行使追索权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思,自由选择其前手债务人任何一人、数人或者全体为被追索人。
110.变更追索权:也称转向追索权,是指持票人即使已对汇票债务人中的一人或数人行使追索权,只要汇票上还存在其他未被追索的债务人,持票人仍可以对这些债务人行使追索权。
111.代位追索权:是指被追索人对持票人已为清偿后,与持票人享有同一权利,可以对其前手债务人行使追索权。
112.最初追索金额:是指持票人向汇票债务人行使追索权请求支付的金额,一般包括汇票金额、法定利息和追索费用三部分。
113.再追索金额:是指偿还义务人行使再追索权时要求其前手清偿的金额,一般也包括三部分,即已清偿的追索金额、法定利息和再追索费用。
115.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116.本票的出票:是指出票人作成票据,并将票据交付给收款人的基本票据行为。117.本票出票的款式:是指出票人在出票时在本票上记载的事项。
118.本票出票的效力:是指出票人签发本票后承担的责任以及收款人因此享有的权利。
119.本票见票:是指本票的出票人,因持票人的提示,为确定见票后定期付款本票的到期日,在本票上记载“见票”字样及见票日期并签名的一种行为。120.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121.支票的出票:是指出票人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无条件向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票据行为。122.支票出票的款式:是指出票人在出票时在支票上记载的事项。
123.支票出票的效力,是指出票人签发支票后,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所承担的责任或享有的权利。
124.空头支票:支票的出票人在与付款人之间不存在资金关系的情况下签发的支票,或者出票人超过资金关系中的约定范围签发的支票,就是所谓的空头支票。
125.支票的付款:是指付款人根据持票人的请求向其支付支票金额,以消灭支票关系的行为。
第三篇:自考——社会保障名词解释全和简答
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
16、社会保障法:一般来说,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以支定收,实行初期因支出规模小而费(税)率较低,以后则会随着
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通常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并以法律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提高,实质上体现着养老保险负担的代际转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的面孔出现。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17、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是指社会保障法所规范的各种特定的社
移。
37、完全积累式:也可称为基金式或总平均保险费式或预提分摊方
2、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会保障关系,主要是国家或政府、企业或集体和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中式。该模式是在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退休率、伤残率、通货膨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
3、社会保障学:
所发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
18、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体:是指在社会保障活动中,依法享受权
胀率等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后,从追求养老保险收支的长期平衡角度出发,确定当的费率标准,将养老保险较长时期的支出总和按照比
4、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利与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主体资格是由法律规定的,也是社会保障运行例分摊到整个期并向企业与个人征收,同时对已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它强调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内在的结构、项过程中客观存在的。
目设置等。换言之,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体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
19、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客体:是指各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系统,它是由保险、救助、福利、互的目标。助和个人自我保障等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编结成的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社会安全网”。
20、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包括社会保障专业法律体
进行有效运营与管理。
38、部分积累式:亦称为部分基金式或混合式、附梯式。尽管现收现付式与完全积累式均有着自己的特点与长处,但分别采用又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困难。
系和社会保障相关法律体系。社会保障专业法律体系是指专门规范社会
39、社会统筹模式:是通过养老保险筹资渠道筹集到的养老保险基金
全部进入社会统筹,由相关部门根据当年或一个周期内的社会需要统
5、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面向不能维持最保障事务的法律,它们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并健康运行的主要依低生活水平的低收家庭提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据,如《社会保障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等等。社筹规划考虑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问题。
40、个人账户模式:是指企业、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当劳动者步入老年、失去劳动能力、离开劳动力市场以后,再按照个人账户积累的金额(本金+运营收入),领取养老保险金。
6、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会保障相关法律体系是指一些国家制定的包含有与社会保障内容相关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证劳动者在因的法律所构成的体系,如《劳动法》、《公务员法》等等。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支劳
21、中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以《宪法》所确定的公民权益和国家提
动能力从而失支工资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供社会保障的规范为根本的立法依据;通过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41、给付既定模式:是先设定养老保险金为保障一定的生活水平需要助,以此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①养老保险: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年老而退出社会劳动
社会福利法、国民保健法、军人保障法及其他专门社会保障法律与相关达到的替代率,以此确定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再结合相关影响因立法(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共同组成了社会保障专业法律体系,素进行测算,来确定养老保险费的征缴比例。
后,能够获得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的社而在每一项专业法律又统辖着若干个子法规或实施细则,从而形成完备
42、缴费既定模式:是结合未来的养老负担、基金的保值增值、通货会保险项目。
②医疗保险:这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在患病或非因工伤害时提供的医疗保险制度。
③失业保险:这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失去经济来源时,按法定时限和标准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项目。④工伤保险:这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从事职业工作遭受伤害或患有与工作相关的职业病提供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项目。的法律体系。
22、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而规定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管理原则和管理机制的组合。
23、集中管理模式:是把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
膨胀率、企业的合理负担、现行劳动力市场和工资水平等因素,经过预测,确定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比较稳定的缴费比例或标准,再根据这个缴费标准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并完全或部分地存入劳动者的个人账户,在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后,以其个人账户中的金额作为养老保
以及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全部统一在一个管理体系内、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金或养老保险金的一部分。
障管理机构,集中对社会保障各项目基金营运、监督等实施统一的管理。
43、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是指制度的适用对象和适用人群。
24、分散管理模式:是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44、基本养老保险:是指由政府主导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各自建立一套保障执行机构、资金营运机构及监督机构,各保障项目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中国首创的一种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45、医疗保险:是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由国家、单位(雇主)和个人缴纳保险费进行筹资,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当个
7、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间相互独立,资金不能相互融通使用。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
25、集散结合管理模式:是指将社会保障共性较强的项目集中起来,和福利,除前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提高生实行统一管理,而将特殊性较强的项目单列,由统一的社会部门分散管人因病接受了医疗服务时,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提供医疗保险费用补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及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理。
施和服务。狭义的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从属概念,是与社
25、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是指政府部门依法行使对社会保障事务的管会保险、社会救助并列的概念,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理与监督权力,它是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良性运行的保证。
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46、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立法实施的对公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它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资金,保证人们平等地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
分,是国家和社会为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
26、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政府质量而提供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财政、审计部门对社会保障制度行财务上的管理与监督;二是社会保障
47、商业医疗保险:是指同保险公司开办并完全按照等价交换、自愿
成交原则确立的市场化医疗保障,它以投保人与保险公司订立医疗保险合同为直接依据。
48、医疗保险基金:是国家为保障被保险人患病期间的基本医疗,同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向用人单位和个人缴纳,以
8、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成员主管部门对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的财务运行管理与监督。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根据捐献者的意愿
27、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法筹集并用于保障国民基本生活和增进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物质帮助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互助事业,是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
国民福利的专项资金,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
28、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各
9、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属于社会服务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集团、各阶层及其成员之间进行的直接分配,它集中地体现了物质生产及通过其他合法方式形成的基本医疗保险专项基金。社会服务,它是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
10、企业年金:是指由企业建立的面向本企业职工的一项补充
领域资本拥有者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权力较量及分配对立关系。
29、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再次进行的收入分
49、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也被称为医疗保险费用偿付或结算。它是指由医疗保险组织(机构),按照保险合同的规定,在被保险人接受
养老保险制度,它在国家统一政策的指导下,由企业根据自身财配,它通常由国家主持,即以税收或其他财政收入手段,在物质生产部医疗服务后,对其所花费的医疗费用运行部分或全部补偿,也可以理务状况和发展需要自主建立,是对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门初次分配最终结果的基础上,集聚财政收入,再以财政支出形式分配解为对医疗服务机构消耗的医疗成本进行补偿。的重要补充。
出去,以满足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社会成员和社会集团,同时,也可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就是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
式。
50、按服务项目支付:是指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定点医院所提供的医疗
11、商业保险:商业保险保险人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通过保险合以由企业或居民以劳务付费等方式进行收入再分配。
同建立保险关系的一种商业交易行为,是由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向30、征费方式:是指政府职能部门根据有关法律强制征收并用于特定
保险人支付一定的保险费,将自己特定的风转移给保险人,当约社会保障项目的筹资方式,它一般限于社会保险,即包括养老保险、医服务的项目和服务量,对它们做出的费用补偿的办法。它属于费用后定风险或事件发生后,由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支付赔款或保险金疗保险、工伤保障、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在内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均付制。的一种风险管理机制。
可以采取征费方式来建立专项基金。
51、按人头支付:是指医疗保险机构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如1年),根据定点医院服务对象的人数和规定的收费标准,预先支付供方(医疗服务机构)一笔固定的服务费用。
52、总额预算制:由政府单方面或医疗保险机构同医院协商事先确定
12、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强调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通过国家、31、自由筹资方式:即采取非固定的、灵活的方式来征集社会保障基雇主和个人三方共同分担责任,充分体现保险互助互济原则的一金,它来源于公众的自愿参与。种保障形式。(德国、美国、日本)
13、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主要代表是新加坡创造的中央公积
32、预算管理:政府预算管理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财政性社会保障基金的预算管理与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管预算总额,在内,医院的医疗费用全部在总额中支付。
53、工资制(薪金支付制):社会保险机构根据定点医院或其他医疗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向他们发工资,以补偿定点医院人力资源的消耗。一般依据所提供服务的时间、医生的技术等级、服务的数量及质量来确定医疗服务人员的劳动价值。
54、定额(或按比例)自付:被保险人每得到一次门诊或住院服务时,都需自付一定数额(或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其余部分全部由医疗保险机构负担。
55、扣除保险:保险机构规定,当被保险人就医时,其医疗费用在某
金制度及后来变种的智利模式,都以强调自我积累、自我保障为理。基体原则。
14、福利国家型模式:强调普遍性与全民性,是在经济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实行的一种全面保障形式,目标在于对每个公民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及危险,诸如疾
33、财务监督:即政府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与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全过程都实行财务监督,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34、待遇给付: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最终环节,是国民社会保障权益实现的标志。
病、灾害、年老、生育、死亡以及鳏、孤、独、残都给予安全保
35、委托投资:即社会保障基金委托给专门的投资公司进行投资,所证。典型国家是英国和瑞典。
15、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
获得的利润按委托投资合同的规定共同分享。
36、现收现付式:亦称为非基金式或纳税式统筹分摊方式,该模式不
国家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模式。以称政府包型社会保障制度(前考虑资金储备,只从当年或近两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个标准数额(通常是最低限额)以下的部分由病人自付,保险机构只苏联)。
定一个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与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税),其特点是
支付这个标准数额以上的部分。个人自付的水平也叫“起保线”、79、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在规定的某些情况下“起付线”。
56、限额保险:保险机构设立最高支付限额,在这个限额以下
99、区域贫困:指普通贫困的地区状态,它是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导
所遭受的以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致的贫困问题,基本特点是当地社会成员普通面临着缺乏基本生活保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及其遗属能从国家、社会得到的必要的物质补
障的危机。的部分由保险机构支付,超出这个水平的医疗费用由病人自己负偿,以保障劳动者或其遗属的基本生活,以及为受伤劳动者提供必要的100、阶层贫困:亦称结构性贫困,指各种原因造成部分社会成员收担。这个最高限额是医疗保险机构支付的“封顶线”。
57、国家医疗保险:也被称为全民医疗保险,其医疗保险资金
医疗救助和康复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入过低或无收入而难以维持其自身及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的贫困现
80、“无过失补偿”原则:亦称“补偿不究过失”或“严格责任”、“绝对责任”象。
主要来自税收,政府通过预算分配方式,将税收形成的医疗保险原则,即工伤事故发生后,不论事故的责任在雇主或者第三者或职工个101、生活救助: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基金有计划地拨给有关部门或直接拨给公立医院,医疗保险享受人,均应对受害者进行补偿。(首创于德国)
对象看病时,基本不需支付费用。因此,国家医疗保险又称为免81、工伤保险的赔偿原则:指劳动者个人所有的劳动价值,在生产过费医疗保险。(英国)
58、初级医疗服务:也叫家庭医生服务或通科医生服务,提供初级医疗服务的医生称为家庭医生或通科医生。
59、社会医疗保险:通过国家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的一种社会保
困人口,实行差额补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济制度。
102、灾害救助:是指在公民遭受自然灾害袭击而造成生活困难时,程中受到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致残、死亡而遭到严重损失以致完全丧失,由国家和社会紧急提供的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资金和物质等资源的需要对劳动力价值的损失和丧失进行赔偿。
82、开放式列表法:即除已经纳入法律、法规中的职业病之外,还可以在实践中随时把那些已证明是由职业导致的新的疾病列入职业病范
社会救助项目。
103、失业救助:是与失业保险制度相配套的制度,其救助对象是因失业救济金低下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或失业保险期满未找到工作,生活陷入困境者。
104、医疗救助:是指政府和社会对贫困人口中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
险制度。其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主要是由雇主和雇员缴纳,围。政府酬情补贴。(代表性国家有德国、法国、日本)60、社区合作医疗保险:又可称为基层医疗保险和集资医疗保
83、封闭式列表法:即国家立法规定的职业病范围在一定时期内相对
稳定,在工伤保险的实际操作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办理行治疗的人实施专项帮助和支持的制度。
障制度。是依靠社区的力量,按照风险分担、互助共济的原则,相关事宜,对有些新发现的职业疾病,只有在正式修订职业病目录增列105、住房救助:指政府向最低收入家庭和其他需要保障的特殊家庭,在社区范围内多方筹集资金,用以支付参保人及其家庭的医疗、其中才被承认。
预防、保健等服务费用的一项综合性医疗保健措施。(以中国的84、个别确定法:又称为功过确定法或经历确定法,它与雇主责任制合作医疗和泰国的健康保险卡制度为代表)。
61、储蓄医疗保险制:是强制储蓄保险的一种形式,它通过立法强制劳方或劳资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
中义务性保险缴费额的确定办法最为接近。
85、丧失劳动能力:指个人因身体或精神受到伤害而导致本人工作能力严重减弱的状况。
提供租金补贴或以低廉租金配租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制度。106、教育救助:是国家或社会团体、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在不同阶段提供援助的制度。
107、农村扶贫开发:指国家和社会通过包括政策、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劳务、就业等方面的外部收入,对农村的贫困地区的经济
(个人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86、人身能力丧失:是指因工伤而使个人的适应性受到损害,它主要制度。(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
62、就业:广义:指劳动力要素和生产资料要素结合的状态。
参照同年领、同正常、健康的人的状况而鉴定,在人身能力鉴定中只考运行状态进行调整、优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地区经济的良性增长,而虑其损害程度而不考虑人身能力受到损害后所带来的可能的经济或职
逐步改变其落后面貌,走向富裕的制度安排。
108、资金救助:指以发放现金的形式为救助对象提供帮助的救助形式,它是现代社会救助的主要形式,在贫困救助中采用得最为经常。
狭义:指具有劳动能力并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人从事某一岗业后果。位的工作或合作的社会经济活动以获取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一种活动。
63、失业:广义: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狭
87、职业能力丧失:指因工伤而丧失从事职业的能力,这种鉴定以受
伤者能否胜任受伤前所从事的工作为依据,职业能力丧失的鉴定通常是109、实物救助:指以发放物资的形式为救助对象提供帮助的救助形通过个别工作或集体工作的证明人评定职业病或意外事故的方式进行
式,它是一种传统的救助形式,实物救助的优点是所发的物资可直接
义: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并有就业愿望的劳的,不过,现在纯粹只考虑职业能力丧失的补偿项目已经很少见了,取消费,救助的效果比较快捷。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64、自愿性失业:指劳动者自动放弃就业机会,而没有找到新的工作岗位的情况。
65、非自愿性失业:指劳动者愿意接受现有的货币工资水平却仍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而代之的是一些普通的项目,职业能力丧失鉴定以鉴定损害为标准,而
110、服务救助:是针对特殊的被救助的需要而提供的生活照顾和护不是以鉴定在一般劳务市场上的获取收入能力的丧失为标准。88、一般劳动能力丧失:是指发生工伤后重新寻找工作和获取与过去
理等服务。主要包括了对高龄老人的护理服务、对失依儿童的关爱和照顾等。
相当的收入水平的能力,它是以获取新工作的可能性即以个人剩余的挣111、经常性救助:指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的社会救助。
钱能力为理论基础,丧失工作能力的鉴定不是以具体的职业为依据进行112、临时性救助:指在时间上没有连续性,或者救助时间比较短的66、完全失业:指失业者有劳动能力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衡量而以个人取得工作并获取收入的机会为依据进行衡量,这种方法考社会救助,它是为解决社会成员临时的生活困难而进行的社会救助。67、部分失业(不充分就业):指有劳动能力的人,虽然有工
虑了个人受伤的严重性、基本特征、年龄、受伤前的工作情况及以后求113、最低生活保障:指国家和社会为生活在法定最低收入水平之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的救助形式。114、法制化原则:指依靠法律手段来保护社会成员或生活贫困者的权利和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发展。
115、防灾:指人们对易发生灾害地区在灾害发生前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
116、抗灾:指抵御、控制和消除灾害的影响,即灾情一旦出现,不惜一切代价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抗洪、抗旱、抗震、抗冰雹、抗霜冻、抗病虫害等抵抗灾害,防止其泛滥,尽最大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作,但工作报酬达不到法定的工资标准,工作时间达不到正常工职的可能。作时间的1/3。
68、显性失业:又称公开失业,一般以失业人员到职业介绍机构进行求职登记为准,一般用失业率来反映。
69、隐性失业:指未表现出来,但确实存在或就业不充分的现
89、医疗给付:指对工伤事故中的受伤者负担对其治疗及采取相应措施的费用或直接提供医疗服务。
90、工伤津贴:指在工伤治疗期间支付给受伤人员的补贴,补贴标准在所有国家都是按照发生工伤事故前若干月内本人平均工资的一定比
象,指实际生产率低于潜在的生产率,是一种劳动力资源未被充例发放。分利用的情况。
70、摩檫性失业:指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时间滞差、信息成本和流动成本等原因引起的失业。71、季节性失业:指由于季节变化或由于消费者季节购买的习
91、残疾补助金:指在伤情稳定、医疗终结后,根据工伤鉴定机构鉴定的残疾等级予以支付的一种工伤待遇。
92、社会救助:也称社会救济,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由贫困人口与不
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117、救灾:是灾害已形成,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和灾后,政府迅速组
惯等原因引起的失业。具有规律性、行业性以及失业持续期的预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或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织力量抢救人们生命财产,安排灾民生活,动员人们群众支援灾区,知性等特点。
72、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管理改善、生产方法改进等原因造成的失业。
73、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
方式,目标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保障其生存权。93、社会救助体系:指一个国家对于特定人群所进行的各种救助项目所形成的一整套制度框架体系。
94、贫困: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在长时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劳
恢复灾后人民生活和生产等各种活动的总称。
118、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根据捐献者的意愿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物质帮助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互助事业,是现
区结构的变动,引起了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动,从而产生的部分动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要求的、社会文化可接受的和社会公认的基本代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劳动者成为失业者的情况。
社会水准的状态。
119、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为增进与完善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生活而实施的一种社会制度,旨
74、马克思的失业理论: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他认为,95、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失业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的表现,即资本的私人占有和整个社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收入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通过提供资金和服务,保证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水平并尽可能提高会的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的突出反映。
75、菲例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在生产方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甚至难以维持简单的在生产,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生活方面难以满足人们生存的最低需要,衣食不得饱,劳动力本身再120、残疾人:指从情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生产难以维持。
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地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它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76、“奥肯法则”:(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1962年提出)96、相对贫困;指比较而言的贫困,一方面指随着时间变迁和不同社
该法说明了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精确关系。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下的贫困标准的变化而言的贫困,另一方面指在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人等多种类型,是一个特殊社会群体。77、失业保险:是旨在通过能为符合条件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相关服务来增强劳动者抵御失业风险能力的一个社会保险系统。
78、失业保险基金:是在国家法律或政府行政强制的保证下,集中建立起来并给予符合领取条件的失业者物资补偿的资金。
同一时期不同社会成员和地区之间的差异而言的贫困。
97、狭义贫困;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困,反映在一定条件下维持生产与生活在经济上的最低标准。
98、广义贫困:指除包括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环境
121、残疾人福利:指国家和社会为残疾人在生活、工作、教育、医疗和康复等方面提供的设施、服务和优惠性政策的一种福利制度,它是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方面。
122、特殊教育:是国家提供给患有残疾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享有
等方面贫困的因素,如人口寿命状况、文化医疗状况、生存生活环境状平等教育机会的一种制度安排,它由政府财政扶持,是现代国民教育况及就业不足、失业等。
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23、康复:健康重建,是指人们因疾病或某些事故残疾后,通
过自身的努力和外力的辅助,使精神上、身体上、生活上、经济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上、社会上以至劳动能力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答:基于国外、港台地区、内地学者三个方面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社会
124、环境福利:指国家和社会保证残疾人能够进出和享用公共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三大部分,还有面建筑、设施、公共住房和公共交通工具。消除妨碍残疾人参与社向军人的独立保障系统,以及其他补充性的社会保障措施。从层次上划会生活障碍的一种措施,这种措施的实施并不完全由政府财政投分,则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一是经济保障,即从经济上入为标志,而是在相应的法规政策规范下,由有关各方依照相应保障国民的生活,它通过现金给付或援助的方式来实现;二是服务保的标准来设计和运行。
障,即当代社会还需要适应家庭结构变迁与自我保障功能弱化的变化,125、妇女儿童福利;是妇女福利和儿童福利的总称,是国家和满足国民对有关生活服务的需求,如安老服务、康复服务、儿童服务等;社会为满足妇女、未成年人的特殊需要和维护其特殊利益而提供三是精神保障,即属于文化、伦理、心理慰藉方面的保障,这是更高层的照顾和福利服务,是社会福利项目之一。
次的保障。
126、员工福利:广义:包括法定社会保险与非法定的员工福利;
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目标? 狭义:仅指非法定的员工福利。
答: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文明进步的视角出发,综合考察各国的社
127、法定员工福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员工的福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社会保障的利保护政策,包括社会保险和各类休假制度。
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
128、非法定的员工福利:是指企业自主建立的,为满足职工的谐发展。围绕着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生活和工作需要,在工资收入之外向雇员本人及其家属提供的一①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②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系列的福利项目,包括货币津贴、实物和服务等形式。
进国民的福利。③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129、收入保障计划:是旨在提高职工的现期收入(利润分享和
3、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
员工持股计划)或未来收入(企业年金、团体人寿保险)水平的答: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项目在福利计划。
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传统的社会保障理论,一般只
130、健康保健计划:是针对员工健康进行的保险,已经成为企承认社会保障事后救助的单一功能,然而,范围广泛、项目齐全、形式业的一项常见的福利措施。
多样的当代社会保障体系,早已远非历史上单一的救灾济贫可以比拟,131、员工服务计划:是除了以货币形式提供的福利外,企业还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通常发挥着稳定、调节、促进、为员工或员工家庭提供旨在帮助员工克服生活困难和支持员工
互助等多重功能作用。这些功能并不因为某些人对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事业发展的直接服务的福利形式,如雇员援助计划、雇员咨询计批评甚至完全否定而被抹杀,而是在实践中作为事实而客观存在。划、教育援助计划、家庭援助计划、家庭生活安排计划和其他福
4、社会保障具有哪些特征?
利计划(如为员工提供交通服务、健康服务、旅游服务和餐饮服答:社会保障具有的特征有:①公平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保障范务等福利项目等)。
围的公平性;二是保障待遇的公平性;三是保障过程的公平性。②社会
132、企业年金计划:是企业举办的一项养老保险计划,员工退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制度的开放性;二是筹资社会化;三是服务休后可以获得的养老收入。
社会化;四是管理与监督社会化。③福利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
133、现金补助:是指企业以现金补助形式所提供的住房计划,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交易成本低于所获得的保障待遇。④法制规范性特包括补充性住房公积金、现金住房补贴。
征。主要体现在法律的规范与强制方面。⑤多样性特征。主要体现在:
134、补充性公积金:指企业向员工住房公积金账户所缴存的超一是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模式日益多样化;二是同一项社会保障制过员工个人公积金缴存额的部分。
度,在一国之内也开始呈现不同的模式;三是项目结构多样化;四是水
135、现金住房补贴:是指企业直接以现金形式发给员工的用于平结构多样化。⑥刚性发展特征。社会保障的发展确实具有刚性增长和住房消费的福利工资。
阶梯式持续发展的特征。
136、实物资助;指企业以直接或间接提供居住场所的手段来帮
5、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助员工解决住房问题的计划方式,包括直接为无房员工提供宿舍答:社会保障应当遵循的原则有:①公平原则;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或公寓和直接与房地产开发商进行谈判。
应原则;③责任分担原则;④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⑤其他原则,137、购房贷款:是指企业通过其所建立的员工福利基金或专门包括互济性原则、法制性等原则。的住房基金为购房的员工提供低息或无息的借款,或帮助员工偿
6、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框架? 还住房贷款等住房计划方式。
答:①社会保障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这一层次除社会保障的一般理论原
138、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理或规律外,客观上还应当包括福利经济学、社会福利学等和社会保障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与其他已经被固定化的知识体系相结合的领域、这些领域堪称社会保障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学的理论基石。②社会保障学的专业应用理论问题。这一层次探究的是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各个子系统乃至各个具体保障项目的产生、发展及运行规律,139、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亦称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它客观上表现为政策研究。③社会保障学的管理理论问题。社会保障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政府与社会为责任主体,它面向全体国民,可供分配的资源亦是一种公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共资源,从而不仅需要强化管理而且强调公共权力的介入。140、失业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由于非本人原因失
7、社会保障的意义?
去工作、中断收入时,有国家和社会依法保证其基本社会需要的答:①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成果与推动力量。②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
141、职业康复:是指残疾人在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下,经过特殊济社会的正常发展。③社会保障不断增进着国民福利。④社会保障能够的医疗照顾和训练,加以辅助工具,不同程度地改善身体的健康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⑤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状况,部分或全部恢复劳动能力,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从事日常着社会产业结构。生活和工作。
142、妇女就业保障:妇女就业保障是通过立法和政策措施,保证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就业权利和机会,创造男女平等的就业机制,使妇女平等地参与社会经济生活。
143、妇女生育保障:妇女生育保障是指为怀孕和分娩的妇女提供物质帮助和产假,以保证母亲和孩子的基本生活及孕产期的医疗保健需要。
144、社会优抚制度:社会优抚制度是国家以法定的形式和通过政府的行为,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及其眷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优待赈恤性质的社会保障措施 简答与论述:
第四篇:报关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 报关含义:报关是指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进出境运输工具负责人,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或者他们的代理人向海关办理货物,物品或运输工具进出境手续及相关海关事务的过程。自理报关:进出口货物收发人自行办理报关业务称为自理报关。根据我国海关目前的规定,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必须依法向海关注册登记后方能自行办理报关业务。代理报关:代理报关是指接受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委托代理其办理报关业务的行为。我国海关法律把有权接受他人委托办理报关业务的企业称为报关企业。报关企业必须依法取得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许可并向海关注册登记后方能从事代理报关业务。保税加工货物:保税加工货物是指经海关批准未办理纳税手续进境,在境内加工、装配后复运出境的货物。退关货物: 退关货物又称出口退关货物,是指向海关申报出口并获准放行,但因故未能装上运输工具,经发货单位请求,退运出海关监管区域不再出口的货物。过境货物:过境货物是指从境外起运,在我国境内不论是否换装运输工具,通过陆路运输,继续运往境外的货物。
转运货物:转运货物是指由境外起运,通过我国境内设立海关的地点换装运输工具,不通过境内陆路运输,继续运往境外的货物。一般进出口货物:一般进出口货物是一般进口货物和一般出口货物的合称,是指在进出口环节缴纳了应征的进出口税费并办结了所有必要的海关手续,海关放行后不再进行监管,可以直接进入生产和消费领域流通的进出口货物。外发加工:外发加工是指经营企业因受自身生产特点和条件限制,经海关批准并办理有关手续,委托承揽企业对加工贸易货物进行加工,在规定期限内将加工后的产品运回本企业并最终复出口的行为。异地加工: 异地加工贸易是指一个直属海关的关区内加工贸易经营企业,将进口料件委托另一个直属海关内的加工生产企业加工,并组织出口的加工贸易。10 深加工结转: 深加工结转是指加工贸易企业将保税进口料件加工的产品转至另一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加工后复出口的经营活动。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是指经海关批准,由中国境内一家企业法人经营,多家企业进入并从事保税仓储物流业务的海关集中监管场所。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在保税区规划面积或者毗邻保税区的特定港区内设立的、专门发展现代国际物流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13 特定减免税货物:特定减免税货物是指海关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准予减免税进口使用于特定地区、特定企业、特定用途的货物。暂准进出境货物:暂准出境货物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经海关批准暂时出境,按规定的期限原状复运进境的货物。
简答: 海关的权利:
1、行政审批权
2、税费征收权
3、行政检查权
4、行政强制权
5、行政处罚权
6、其他权力 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报关的四个环节:进出口申报——配合查验——缴纳税费——提取或装运货物。3 对外贸易管制的目的:(1)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发展本国经济(2)推行本国的外交政策(3)行使国家职能 海关监管货物分类:
(1)一般进出口货物。
(2)保税货物。(3)特定减免税货物(4)暂准进出境货物。(5)过境、转运、通运货物(6)其他进出境货物。5 保税物流货物特征:
(1)进境时暂缓缴纳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复运出境免税,内销应当缴纳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不征收缓税利息。
(2)进出境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交验进出口许可证件。
(3)进境海关现场放行不是结关,进境后必须进入海关保税监管场所或特殊监管区域,远离这些场所或区域必须办理结关手续 6 报关员权利:
(1)以所在报关单位名义执业,办理报关业务;(2)向海关查询其办理的报关业务情况;
(3)拒绝海关工作人员的不合法要求;
(4)对海关对其作出的处理决定享有陈述、申辩、申诉的权利;(5)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6)合法权益因海关违法行为受到损害的,依法要求赔偿;(7)参加执业培训。7 保税加工货物特征: 料件进口时暂缓缴纳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成品出口时除另有规定外无需 纳关税。料件进口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予交验进口许可证件,成品出口时凡属许可证管理的 必须交验出口许可证。进出境海关现场放行并未结关。8 一般进出口货物特征:
(1)进出境时缴纳进出口税费(2)进出口时提交相关的许可证件(3)海关放行即办结海关手续 报关和通关的联系和区别:
●通关和报关二者都是对运输工具、货物、物品的进出境而言的;●报关是从海关管理相对人的角度,仅指向海关办理进出境手续及相关手续;●而通关不仅包括海关管理相对人向海关办理有关手续,还包括海关对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物品依法进行监督管理,核准其进出境的管理过程。国境和关境的区别:
(1)在一般情况下,关境的范围等于国境。
(2)关境可能大于国境。如关税同盟的成员国之间货物进出国境不征收关税,只对来自和运往非同盟国的货物在进出共同关境时征收关税,因而对于每个成员国来说,其关境大于国境,如欧盟。
(3)关境可能小于国境。若在国内设立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等特定区域,因进出这些特定区域的货物都是免税的,因而该国的关境小于国境。
(4)我国的关境范围是除享有单独关境地位的地区以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部领域,包括领水、领陆和领空。目前我国的单独关境有香港、澳门和台、澎、金、马单独关税区。在单独关境内,各自实行单独的海关制度。因此,我国关境小于国境。本课程所称的“进出境”除特指外均指进出我国关境。出口监管仓库存放的货物种类:(1)一般贸易出口货物;
(2)加工贸易出口货物;
(3)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转入的出口货物;
(4)其他已办结海关出口手续的货物。溢卸货物和误卸货物程序【处理方式】:(1)退运境外(2)溢短相补(3)物归“原主”(4)就地进口(5)境内转售 13 经营租赁进口货物的报关程序:
收货人或其代理人在租赁货物进口时应当向海关提供租赁合同,按照第一期应当支付的租金或者租金总额和按照货物的实际价格分别填制报关单向海关申报,提供相关的进口许可证件和其他报关单证,按海关审查确定的第一期租金或租金总额的完税价格计算税款数额,缴纳进口关税和进口代征税,海关按照货物的实际价格统计。海关现场放行后,对货物继续进行监管。
分期缴纳税款的,纳税义务人在每次支付租金后的l5日内(含第l5日)按支付租金额向海关申报,提供报关单证,并缴纳相应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直到最后一期租金支付完毕。适用集中申报方式的货物:①图书、报纸、期刊类出版物等时效性较强的货物;②危险品或者鲜活、易腐、易失效等不宜长期保存的货物;③公路口岸进出境的保税货物
第五篇:新制度名词解释+简答
09经2内部交流资料。仅供参考
第一章 :
机会主义行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尽最大能力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自私且不惜损人,只要有机会,就会损人利己。
不完全理性: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
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四:3.P12-134.P14-155.P16-197.P21-2
2第二章:
市场型交易费用:主要包括:1.搜寻和信息费用.2.讨价还价和决策费用
管理型交易费用:即组织内部的交易的费用.包括:1.设立维持或改变组织设计的费用
运行的费用。
资产专用性: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
它与沉入成本概念有关。
交易频率:指同类交易的重复发生的次数。
人格化交易:从本质上讲是将经济活动范围限制在熟人圈里,进行重复的面对面交易。
非人格化交易:在这类交易形式中,市场得以扩大,长距离与跨文化交易得到发展,交易费
用明显上升。
四:4.P50-545.P55-566.P58-609.P66-69
第三章:
.代际外部性:人类代际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问题主要是要消除前代对后代,当代对后代的不利影响。
双向外部性:指两个经济主体相互之间造成外部性。
科斯第一定理:在市场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产权安排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现实世界,产权的不同界定将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科斯第三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现实世界,制度安排的生产本身是有成本的。
四:3.P80-827.P90-9210.P110-113.3.监督和执行费用.2.组织
第四章:
产权制度: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化,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
私有产权:就是将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一个特定的人的产权安排。
共有产权:如果产权的主体是由多个经济主体所构成的共同体,同拥有,则称这种产权为共有产权。
产权清晰:指不同产权主体之间产权权属关系的清晰,限存在,可用分清楚谁对某项财产拥有产权以及拥有何种形式的产权和拥有多大份额的产权。
中性制度:即对社会的每一个人而言有益或至少不受损的制度。
非中性制度:是给社会的部分成员的带来好处并以另一部分人受损失为代价的制度。
公共领域:由于产权界定的相对性,产权界定中就必然会存在公共领域。
公地悲剧:公地灾难出现于共同拥有的资源由众多人使用的情景中。的利益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该公共资源时都能获益,遭破坏的灾难性局面。
四:6.P127-128
第五章:
关系性契约:是一种长期契约关系,个人之间的关系在契约各方之间非常重要。它强调专业化合作和长期契约关系的维持。
不完全契约:契约中总留有未被指派的权利和未被列明的事项,市场治理:是依据市场上业已形成的组织安排和交易规范,理。
三方治理:是依据交易双方所签订的契约,借助第三方潜在的管理作用来维护交易的进行,保证契约的执行,这是由双方和受邀仲裁人共同组成的一种治理结构。
双方治理:对于混合重复交易和特质重复交易需要专用性治理结构,是双方治理。主要特征是交易双方的自主权得到维持。
9.P14413.P155但如果所有人都如此行事,16614.161-162 权利为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共因而其中每一个人在为自己就会出现资源过去、现在和预期未来的 这样的契约就是不完全契约。对标准化的交易行为直接进行治 其中与前种交易匹配的 即不同产权主体之间有清晰的产权界一项资产的有价值属性总会存在未被界定的情形,-15.P163-164 它不考虑所有的未来偶然性。
委托代理关系:当交易的一方,将需要完成的某一项任务交给另一方,并给对方以相应的报酬时,双方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代理成本:1.委托人的监督支出 2.代理人的保证支出3.委托人的剩余损失
四: 3.P1845.P187-1886.P1887.P191-192
第六章:
团队生产:是指这样一种生产:一是使用几种类型的资源;二是其产品不是每一参与合作的资源的分产出之和,由一个追加的因素创造了团队组织问题;源不属于一个人。
中心签约人:是指在企业所集中的要素各项交易契约中,契约人。
剩余索取权:传统剩余索取权概念是建立在所有权的法律定义的基础上的,有权的一个特征,其经济后果是所有者可以拒绝哪些不按他的要求使用资产的人使用其资产,这使得所有者能够获得并保留这项资产的剩余收益。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的。当事人得到固定的合同收入,剩余控制权:是相对与契约条款明确规定的特定控制权而言的,的权利。
四.1.P222-224 P233
第七章:
制度安排:按照林毅夫的解释,就是管束特定行动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
制度结构:林毅夫将其界定为“一个社会中正式的和不正式的制度安排的总和。定则是“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以及它们的实施特征的结合。
非正式制度:又称非正式约束、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俗成、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
制度耦合:指的是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为了实现其核心功能而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同角度来激励与约束人们的行为。
制度冲突:指在制度结构内部不同的制度安排之间的作用方向不一致,互矛盾和抵触,对于同一行为某些制度给予鼓励,而另一些制度则加以限制。
制度真空:指对于某些行为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予以规范,度功能的缺失,从而使人们的某些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和规范,对社会经济带来危害。
契约不完全则意味着存在剩余收益。但不完备契约却不可能做到这一点。2.P2245.P237-238 非正式规则,三是团队生产中使用的所有资在所有的要素交易契约中都出现的认为占有权是所现代的剩余索取权概念是建立在不完备的契约可以使所有契约这就是剩余索取权的由来。是契约条款一楼或未加规定7.P243”诺斯的界”从在行为规范上存在相 形成制度结构中的漏洞,造成制是职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
四. 7.P1388.P320--3229.P322--32310.P325
第八章
制度非均衡:就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意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
制度供给不足:是指制度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制度的需求,从而导致制度真空的存在或低效制度的不能被代替。
制度供给过剩:是指相对于社会对制度的需求而言有些制度是多余的,或者是故意供给或维持一些过时的、低效的制度。
四: 2.P335 P339--3498.P3489.358--36011.P362--363
第九章
制度变迁中的时滞:从认知制度非均衡、发现潜在利润的存在到实际发生制度变迁之间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和过程,这就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时滞现象。
路径依赖:它是描述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强大影响的术语。路径依赖与其说是一种“惯性”,还不如说是过去的历史经验施加给现在的选择集的约束。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主体是国家及其政府。
四. 4.P382--3838.P39111.P402 P40513.P4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