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串通投标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贯彻意见的通知
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串通投标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
作贯彻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开发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工程建设领域串通投标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规范招投标行为,查处招投标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根据省工商局《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串通投标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闽工商公〔2007〕320号)及市纪委、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串通投标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漳纪发〔2007〕6号)的精神,结合我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际,提出以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要充分认识到串通投标违法行为扰乱市场秩序,妨碍公平竞争和资源合理配置,破坏投资环境,诱发商业贿赂,腐蚀党员干部,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和建设市场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必须坚决打击和有效防范。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串通投标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是治理商业贿赂的重点工作,也是进一步深化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重要步骤,各级工商局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局的统一部署上来。为加强工程建设领域串通投标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作为专项整治工作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各级工商局要明确分管领导,指定专人作为联络员,确定相应的工作部门,具体负责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实施、指导协调和其他日常工作,要服从地方联席会议及办公室的统一领导,按照市工商局的部署,认真开展工作。各级工商局要及时公布举报电话,动员和鼓励群众积极举报违法行为。
二、明确工作任务,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一)充分发挥和履行市场准入、合同监管和监督检查的职能,依法行政,准确把握政策。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严格审查经营者的资质,把好市场准入关;要加强对中标合同的管理,依法查处合同违法行为;同时,根据“专项整治从查办案件入手”的要求,突出专项整治工作的重点,加强执法办案工作,依照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管辖权规定,查处一批违法案件,特别要集中力量查处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过程中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构成商业贿赂的案件,在处理案件时,要兑现宽严政策,增强整治效果。当前,各级工商局要迅速排查汇总相关的案件线索,并对其中具备立案条件的线索,迅速立案调查,依法处理。
(二)加强协调配合工作。要按照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原则,把工作融入专项整治之中,形成打击合力,对本系统发现的应由其他部门管辖的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应按规定及时移送。各级工商局在专项整治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的,要及时报告市局,同时,要主动报告地方联席会议及办公室,取得支持。
(三)加强探研工作,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要通过查办案件,认真分析工程建设领域串通投标违法行为的主要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推动专项整治查办案件工作的开展,并以此发现机制、体制上的薄弱环节,完善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的制度、办法,推进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三、按照专项整治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工作
各县、市、区工商局要认真按照市纪委、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串通投标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中规定的整治范围和重点,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共分三个阶段进行专项整治: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7年7月12日前)。由各县(市、区)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传达省、市工程建设领域串通投标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联席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制定方案,部署全本辖区的专项整治工作;利用媒体、网络、日常巡查监管等开展宣传工作;公布“12315”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群众投诉、举报。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7年7月12日—11月18日)。
1、排查线索(2007年7月12日前)。各县(市、区)局按照整治范围和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排查案件线索:一是群众举报、投诉的线索材料;二是上级部门转来或交办的线索材料;三是已转下级部门调查处理的线索材料;四是已作出行政处理或纪律处分的相关案件;五是在查处其他案件中发现的串通投标线索材料。对排查出的线索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按照市专项整治联席会议要求认真填写“串通投标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登记表”(见附件一),并附有关材料,于7月12日前送市局公平交易科。今后各县(市、区)局发现新的案件线索要及时报送市局公平交易科,由市局统一填报“串通投标违法犯罪案件立案查处情况表”(见附件二),统一上报市专项整治联席会议。
2、查办案件(2007年11月18日前)。结合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整治的开展,重点对建筑市场商业贿赂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对应适用《招标投标法》定性处罚的案件,应依照有关规定及时移送相关行政部门,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对有关部门查处的串通投标行为、需要由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的,应依法予以吊销。
(三)总结提高阶段(2007年11月18日—12月20日)。各县(市、区)局应在12月上旬之前对本辖区开展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工作总结,参照治贿专项整治建立防范制度,同时要通过新闻媒介专项整治工作的成果。总结材料于12月10日前通过“OA”系统上传至市局公平交易科。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县(市、区)局要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的高度,从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维护市场秩序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专项整治做为今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二)明确分工,履行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实施招标投标活动行政监督的职责分工意见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工程招投标的执法监管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并受理投标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投诉。按照这一原则,工商部门在此次专项整治中的主要职责一是加强对招标投标中介机构的巡查监管,对不具备主体资格或超范围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查处;二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查办串通投标违法行为,特别是为相关部门办案提供线索;三是结合拍卖市场监管,对土地、在建工程拍卖过程中发生的恶意串通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查处。
(三)加强沟通,畅通信息。整治中各县(市、区)局一方面要加强与市局的沟通,主动汇报整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取得市局的业务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当地专项整治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联系,互通信息,互相支持,共同促进专项整治工作的扎实开展。
附:1.工程建设领域串通投标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登记表
2.工程建设领域串通投标违法犯罪案件立案查处情况表
3.市纪委、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串通投标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漳纪发〔2007〕6号)
第二篇: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贯彻意见
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贯彻意见
根据中央纪委《2012年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点》(中纪发〔2012〕6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中纪发〔2012〕5号)和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水利工作实际,制定本贯彻意见。
一、总体要求
2012年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认真贯彻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和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关于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监察局、水利局联合监督检查机制作用,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统筹安排部署,突出重点领域,加强对民生水利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加大对重点环节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水利工程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为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提供有力保障。
二、着力加大重点领域监督检查力度
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全面覆盖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和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项任务。2012年的监督检查工作,既要抓好中央省市县部署的规定动作,又要结合水利实际创新水利行业的自选动作;既要做好对中央1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的综合检查,又要做好对重点领域的专项检查。要在继续开展突出问题滚动排查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对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海堤强化加固、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领域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和稽察。深入查找项目前期工作、招标投标、资金使用、质量安全等环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抓好整改落实。
(一)抓好中央水利改革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中央水利改革发展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监督检查是今年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要配合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做好今年上半年组织的集中检查。重点检查实行落实水利投资政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三条红线”主要控制指标等情况,重点骨干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水利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诚信体系建设等情况,督促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履行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责任,切实保障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二)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检查。今年上半年,开展全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春季专项检查。检查的重点是3个小(1)型和 4 个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检查的主要内容是项目的建设管理、资金到位情况、投资完成情况和完工情况等,加快 6 座一般小(2)型水库项目前期工作进度。
(三)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专项检查。按照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结合监察、水利联合监督检查机制,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开展一次全面的监督检查。对2005年到2011年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13个项目进行全面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四)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专项检查。重点检查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的验收工作,两项目已完成了项目建设。
(五)开展海堤强化加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检查。重点检查项目前期工作、建设管理、资金管理、项目建设进展等方面情况,并对部分项目进行现场重点抽查。
(六)开展防汛工作督促检查。重点督查对上级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防汛工作预案、工作责任人落实情况,值守和物资储备、抢险抗灾队伍等情况。
三、着力加强重点环节突出问题治理
针对近年来在大规模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按照中央省市县统一部署,做好招标投标环节治理的同时,结合水利实际,进一步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建设实施、资金使用和质量安全等重点环节突出问题治理力度。
(一)进一步规范项目前期工作。保证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前期工作周期和审查审批效率,确保项目前期工作成果达到技术标准要求深度,确保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和质量满足工程建设需要。规范前期工作审批程序,加强规划的民主决策和科学论证,加强对项目规划依据、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等前置条件审核,重大设计变更必须按规定由原审批单位进行审批。根据水利前期工作成果质量评价管理办法,及时对前期工作成果进行质量评价,建立通报制度和奖惩机制,促进前期工作成果质量的提高。勘测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开展前期工作,确保前期工作深度达到技术标准要求深度,对提交的前期成果质量终生负责。
(二)进一步规范建设实施管理。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性质和类别的不同,规范项目法人组建模式。对中小型民生水利工程,以县(市)为单元组建项目法人,实行集中建设管理。加强对项目法人的监督管理,完善对项目法人的考核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严格水利建设市场准入条件,完善水利建设市场动态监管和清退机制,加大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力度。强化对监理行为的监管。严格执行水利建设项目开工报告制度和验收制度。
(三)进一步规范项目招标投标活动。强化招标投标全过程监管,加强招标文件的审查和备案管理,严格执行水利工程招标事项核准制,严格履行邀请招标、自行招标和不招标项目的报告批准程序,强化招标事项核准后的跟踪监督。加强行政执法,严厉打击围标串标、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等违法行为。规范健全招标投标监督机制和举报投诉处理机制,落实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制度,及时公布违法企业和个人行为记录。创新招标投标监管方式,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等标准文本的宣贯实施工作,规范招标文件的编制。要针对民生水利项目金额小项目多、相对分散的实际,积极推行“打捆”招标等有效措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招标投标电子化建设。加强标后履约监管,督促项目法人与参建各方按照标准文本签订合同,严禁在合同外另行签署违背合同实质内容的其他协议,严禁签订虚假合同。项目主管部门建立合同备案制和合同履约检查机制,督促合同双方切实履行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依法加大查处水利工程建设转包、违法分包和超出资质等级许可范围承揽工程等行为的力度。
(四)进一步规范建设资金安排使用。提高投资计划安排合理性,确保资金使用效率;安排中央水利投资计划与各业主建设进展和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情况挂钩;督促业主及时落实配套资金,对配套资金不落实的乡镇,采取申请财政部门扣减预算、调整转移支付资金等方式进行处罚;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及时拨付资金,确保专款专用,防止截留、挤占、挪用;加强规范政府采购程序,规范采购代理机构行为,严查政府采购违规行为,强化国库集中支付,加强物资采购资金监控。
(五)进一步规范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强化项目法人责任,对项目的质量管理负总责,加强建设过程监管;强化施工单位责任,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格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健全质量监督工作机制,明确质量监督的工作内容和程序,推行适合小型水利工程特点的质量监督模式;积极推行工程关键部位和重点环节的强制性检测,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和参建各方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监督工作机制;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和重要时段的安全生产日常监管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生产安全事故。
四、着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领域长效机制建设
(一)加快水利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根据修订后《财务管理规定》、《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等制度,进一步健全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关键环节法规制度。配合有关部门起草建筑市
场管理制度、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制度等。
(二)抓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的宣传贯彻。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开展水利行业招标投标骨干业务培训。
(三)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进入交易市场进行交易。按照中央确定的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原则,从水利建设的特点和实际出发,贯彻水利建设项目进场交易的指导意见,明确工作目标,推动水利建设项目按属地或授权原则进入交易市场进行交易。根据水利行业特点,依法发挥水利行业监督的作用,形成水利行业监管与市场综合管理相互协作、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
(四)构建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成果推广,深入排查廉政风险,实施风险等级管理,编制廉政风险防控表,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防控措施,对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权力运行实施全过程监督制约。
(五)加强水利建设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基层队伍管理能力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加强培训、经验交流、对口帮扶等措施,提高水利建设管理人员自觉依法依规的意识和能力,整体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五、着力完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
(一)深化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加强督促检查和政策指导,督促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托门户网站,全面设立水利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加大对信息报送的督促力度,集中公开项目信息和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健全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库,完善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初步实现全县范围内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互认共享。贯彻执行《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分类、编码及数据库建设标准》,推动水利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
(二)建立健全信用信息互认共享和成果运用机制。贯彻水利行业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办法,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工作。贯彻执行水利行业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运用制度,在市场准入、招标投标、资质监管、评优评奖等水利建设市场运行与监管的各个环节,对守信者给予激励,对失信者予以惩戒。
六、着力查处水利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
(一)加大案件查办力度。畅通举报投诉渠道,积极从工程稽察、审计调查、专项检查等工作中发现案件线索,从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入手,深挖细查背后隐藏的违纪违法问题。严格执行纪律,对发现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切实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加大问责力度,对因决策严重失误、滥用职权、工作失职、监管不力、不作为,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二)发挥查办案件治本功能。充分运用查办案件的成果,剖析大案要案,把握水利工程建设领域违法违纪案件的特点和规律。从体制机制及管理方面深入剖析案件发生的原因,开展警示教育,制定和完善预防腐败的具体措施,努力做到关口前移、防范在先。
第三篇: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
作的意见》
中办发〔2009〕27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通知》(中发〔2008〕9号)的有关要求,规范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交易行为和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现就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治理工程建设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工程建设市场不断健全,监管体制日益完善,钱权交易、商业贿赂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依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一是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索贿受贿;二是一些部门违法违规决策上马项目和审批规划,违法违规审批和出让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提高建筑容积率;三是一些招标人和投标人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转包和违法分包;四是一些招标代理机构违规操作,有的专家评标不公正;五是一些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违规征地拆迁、损害群众利益、破坏生态环境、质量和安全责任不落实;六是一些地方违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乱上项目,存在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豆腐渣”工程。上述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公共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妨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为此,中央决定,用2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采取措施,加大治理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推动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促进工程建设项目高效、安全、廉洁运行,保证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科学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二、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阶段性目标
(一)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等任
务,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为重点,以改革创新、科学务实的精神,坚持围绕中心、统筹协调,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坚持集中治理与加强日常监管相结合,着力解决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二)主要任务
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促进招标投标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落实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规范市场交易行为;进一步推进决策和规划管理工作公开透明,确保规划和项目审批依法实施;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行政行为、市场行为更加规范;进一步深化有关体制机制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工程建设市场体系;进一步落实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责任制,确保建设安全。
(三)阶段性目标
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交易活动依法透明运行,统一规范的工程建设有形市场建立健全,互联互通的诚信体系初步建立,法律法规制度比较完善,相关改革不断深化,工程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领导干部违法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的行为受到严肃查处,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势头得到进一步遏制。
三、治理工作的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认真进行排查,找准突出问题
深入开展自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认真查找项目决策、城乡规划审批、项目核准、土地审批和出让、环境评价、勘察设计和工程招标投标、征地拆迁、物资采购、资金拨付和使用、施工监理、工程质量、工程建设实施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开展自查,摸清存在问题的底数,掌握涉及问题单位和人员的基本情况。
深刻分析原因。针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从主观认识、法规制度、权力制约、行政监管、市场环境等方面,分析产生的根源,查找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明确治理工作的目标和责任要求,增强治理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实效性。
严肃自查纪律。对不认真自查的地方和部门,要加强督导;对拒不自查、掩盖问题或弄虚作假的,要严肃处理。对自查出的违纪问题,要根据情节轻重、影响大小等作出处理。对虽有问题但能主动认识和纠正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从轻、减轻或免予处分。各地区各部门要将自查情况书面报告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适时对自查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二)加大监管力度,增强监管效果
突出监管重点。着重加强项目建设程序的监管,严格执行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管理程序,规范项目决策,科学确定项目规模、工程造价和标准,认真落实开工报告制度、施工许可证制度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确保工程项目审批和建设依法合规、公开透明运行。着重加强对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管,规范招标方式确定、招标文件编制、资格审查、标段划分、评标定标、招标代理等行为,改进和完善评标办法,确保招标投标活动公开、公平、公正。着重加强土地、矿产供应及开发利用情况的监管,完善土地及矿业权审批、供应、使用等管理的综合监管平台。着重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和实施监管,严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和修改程序。着重加强项目建设实施过程监管,严格依法征地拆迁,坚持合理工期、合理标价、合理标段,严格合同订立和履约,规范设计变更,科学组织施工,加强资金管理,控制建设成本,禁止转包和违法分包。着重加强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管,落实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质量与安全管理法规制度,明确质量标准,细化安全措施,强化施工监理,防止重、特大质量与安全事故的发生。
落实监管职责。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监管,认真履行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和实施效果等方面的职责。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对项目决策、资金安排和管理、土地及矿业权审批和出让、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城乡规划审批、安全生产等环节的行政管理职责。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铁道、水利、电监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重点做好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财政、审计部门要重点做好对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和国有企业投资项目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规范、高效、安全、廉洁使用。对因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以及行政过失等失职渎职行为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创新监管方式。充分发挥招标投标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健全招标投标行政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对招标投标从业机构和人员的规范管理。加大工程建设项目行政执法力度。组织实施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积极推进项目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和扁平化管理。发挥工程监理机构的专业监督作用,加强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的过程监管。推行管理骨干基本固定、劳务用工相对灵活、职责明确、高效运作的劳务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对工程建设领域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三)深化体制改革,创新机制制度
加快改革步伐。加强重大项目决策管理,推行专家评议和论证制度、公示和责任
追究制度。发布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抓紧研究起草政府投资条例、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继续做好《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标准施工招标文件》贯彻实施工作,加快编制完成行业标准文件,实现招标投标规则统一。不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加强工程项目政府采购管理。科学编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格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出让审批管理。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和落实度。
加强市场建设。按照政府建立、规范管理、公共服务、公平交易的原则,坚持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整合和利用好各类有形建筑和建设市场资源,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工程建设有形市场,为工程交易提供场所,为交易各方提供服务,为信息发布提供平台,为政府监管提供条件。按规定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要实行统一进场、集中交易、行业监管、行政监察。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土地、矿业权等要素市场,大力推进土地市场、矿业权市场建设,探索显化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转让市场的有效形式,规范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市场交易行为。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推行电子化招标投标。加强评标专家库管理,提高专家的职业道德水平。制定全国统一的评标专家分类标准和专家管理办法。加强中介组织管理,严格土地使用权、矿业权价格评估的监管,规范招标代理行为。
健全诚信体系。完善工程建设领域信誉评价、项目考核、合同履约、黑名单等市场信用记录,整合有关部门和行业信用信息资源,建立综合性数据库。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逐步形成全国互联互通的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实现全行业诚信信息共建共享,并将相关信用信息纳入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严格市场准入。
(四)加大办案力度,坚决惩治腐败
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要坚决查办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重点查办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插手干预城乡规划审批、招标投标、土地审批和出让以谋取私利甚至索贿受贿的大案要案。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审批立项,规避和虚假招标,非法批地,低价出让土地,擅自变更规划和设计、改变土地用途和提高容积率,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等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查处在工程项目规划、立项审批中因违反决策程序或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案件。依法查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严肃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既要坚决惩处受贿行为,又要严厉惩处行贿行为。坚决杜绝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的行为。
积极拓宽案源渠道。充分发挥各级纪检监察、司法、审计等机关和部门信访举报
系统的作用,形成有效的举报投诉网络,健全举报投诉处理机制。注重在审计、财政监察、项目稽察、执法监察、专项检查、案件调查和新闻媒体报道中发现案件线索,深挖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
健全办案协调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审计部门和金融机构等要加强协作配合,完善情况通报、案件线索移送、案件协查、信息共享机制,形成查办案件的合力。对涉嫌犯罪案件,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深入剖析大案要案,严肃开展警示教育,认真查找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做到查处一起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
四、加强对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央纪委牵头,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工商总局、安全监管总局、国务院法制办、电监会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把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工作日程,认真完成职责范围内的任务。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同志负总责,确定1名领导同志具体负责,落实责任分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组织协调,会同有关部门作出总体部署,搞好任务分解,推动工作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沟通情况,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本意见的具体方案,确定治理重点,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进度、方式方法和时间要求。要深入排查问题、认真进行整改,完善体制机制制度,分阶段、有步骤地落实好专项治理工作的各项任务。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适时组织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抽查。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将专项治理工作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将专项治理工作与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相结合,依法查处工程建设领域的商业贿赂案件,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要将专项治理工作与推进政务公开相结合,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建立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平台,向社会公示项目建设相关信息,明确审批流程,及时公布审批结果,实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要将专项治理工作与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相结合,大力加强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工程建设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开展分类指导,督促工作落实。要加强调查
研究,注意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总结经验,推动工作。对组织领导不到位、方法措施不得力、治理效果不明显的地方、部门和单位要提出整改要求,重点督查,限期整改,确保治理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第四篇: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通知》(中发〔2008〕9号)的有关要求,规范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交易行为和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现就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
迫性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治理工程建设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工程建设市场不断健全,监管体制日益完善,钱权交易、商业贿赂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依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一是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索贿受贿;二是一些部门违法违规决策上马项目和审批规划,违法违规审批和出让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提高建筑容积率;三是一些招标人和投标人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转包和违法分包;四是一些招标代理机构违规操作,有的专家评标不公正;五是一些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违规征地拆迁、损害群众利益、破坏生态环境、质量和安全责任不落实;六是一些地方违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乱上项目,存在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豆腐渣”工程。上述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公共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妨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为此,中央决定,用2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采取措施,加大治理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推动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促进工程建设项目高效、安全、廉洁运行,保证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科学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二、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阶段性目标
(一)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等任务,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为重点,以改革创新、科学务实的精神,坚持围绕中心、统筹协调,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坚持集中治理与加强日常监管相结合,着力解决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二)主要任务
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促进招标投标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落实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规范市场交易行为;进一步推进决策和规划管理工作公开透明,确保规划和项目审批依法实施;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行政行为、市场行为更加规范;进一步深化有关体制机制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工程建设市场体系;进一步落实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责任制,确保建设安全。
(三)阶段性目标
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交易活动依法透明运行,统一规范的工程建设有形市场建立健全,互联互通的诚信体系初步建立,法律法规制度比较完善,相关改革不断深化,工程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领导干部违法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的行为受到严肃查处,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势头得到进一步遏制。
三、治理工作的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认真进行排查,找准突出问题
深入开展自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认真查找项目决策、城乡规划审批、项目核准、土地审批和出让、环境评价、勘察设计和工程招标投标、征地拆迁、物资采购、资金拨付和使用、施工监理、工程质量、工程建设实施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开展自查,摸清存在问题的底数,掌握涉及问题单位和人员的基本情况。
深刻分析原因。针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从主观认识、法规制度、权力制约、行政监管、市场环境等方面,分析产生的根源,查找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明确治理工作的目标和责任要求,增强治理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实效性。
严肃自查纪律。对不认真自查的地方和部门,要加强督导;对拒不自查、掩盖问题或弄虚作假的,要严肃处理。对自查出的违纪问题,要根据情节轻重、影响大小等作出处理。对虽有问题但能主动认识和纠正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从轻、减轻或免予处分。各地区各部门要将自查情况书面报告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适时对自查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二)加大监管力度,增强监管效果
突出监管重点。着重加强项目建设程序的监管,严格执行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管理程序,规范项目决策,科学确定项目规模、工程造价和标准,认真落实开工报告制度、施工许可证制度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确保工程项目审批和建设依法合规、公开透明运行。着重加强对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管,规范招标方式确定、招标文件编制、资格审查、标段划分、评标定标、招标代理等行为,改进和完善评标办法,确保招标投标活动公开、公平、公正。着重加强土地、矿产供应及开发利用情况的监管,完善土地及矿业权审批、供应、使用等管理的综合监管平台。着重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和实施监管,严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和修改程序。着重加强项目建设实施过程监管,严格依法征地拆迁,坚持合理工期、合理标价、合理标段,严格合同订立和履约,规范设计变更,科学组织施工,加强资金管理,控制建设成本,禁止转包和违法分包。着重加强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管,落实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质量与安全管理法规制度,明确质量标准,细化安全措施,强化施工监理,防止重、特大质量与安全事故的发生。
落实监管职责。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监管,认真履行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和实施效果等方面的职责。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对项目决策、资金安排和管理、土地及矿业权审批和出让、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城乡规划审批、安全生产等环节的行政管理职责。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铁道、水利、电监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重点做好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财政、审计部门要重点做好对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和国有企业投资项目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规范、高效、安全、廉洁使用。对因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以及行政过失等失职渎职行为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创新监管方式。充分发挥招标投标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健全招标投标行政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对招标投标从业机构和人员的规范管理。加大工程建设项目行政执法力度。组织实施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积极推进项目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和扁平化管理。发挥工程监理机构的专业监督作用,加强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的过程监管。推行管理骨干基本固定、劳务用工相对灵活、职责明确、高效运作的劳务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对工程建设领域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三)深化体制改革,创新机制制度
加快改革步伐。加强重大项目决策管理,推行专家评议和论证制度、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发布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抓紧研究起草政府投资条例、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继续做好《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标准施工招标文件》贯彻实施工作,加快编制完成行业标准文件,实现招标投标规则统一。不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加强工程项目政府采购管理。科学编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格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出让审批管理。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和落实度。
加强市场建设。按照政府建立、规范管理、公共服务、公平交易的原则,坚持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整合和利用好各类有形建筑和建设市场资源,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工程建设有形市场,为工程交易提供场所,为交易各方提供服务,为信息发布提供平台,为政府监管提供条件。按规定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要实行统一进场、集中交易、行业监管、行政监察。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土地、矿业权等要素市场,大力推进土地市场、矿业权市场建设,探索显化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转让市场的有效形式,规范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市场交易行为。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推行电子化招标投标。加强评标专家库管理,提高专家的职业道德水平。制定全国统一的评标专家分类标准和专家管理办法。加强中介组织管理,严格土地使用权、矿业权价格评估的监管,规范招标代理行为。
健全诚信体系。完善工程建设领域信誉评价、项目考核、合同履约、黑名单等市场信用记录,整合有关部门和行业信用信息资源,建立综合性数据库。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逐步形成全国互联互通的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实现全行业诚信信息共建共享,并将相关信用信息纳入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严格市场准入。
(四)加大办案力度,坚决惩治腐败
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要坚决查办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重点查办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插手干预城乡规划审批、招标投标、土地审批和出让以谋取私利甚至索贿受贿的大案要案。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审批立项,规避和虚假招标,非法批地,低价出让土地,擅自变更规划和设计、改变土地用途和提高容积率,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等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查处在工程项目规划、立项审批中因违反决策程序或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案件。依法查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严肃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既要坚决惩处受贿行为,又要严厉惩处行贿行为。坚决杜绝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的行为。
积极拓宽案源渠道。充分发挥各级纪检监察、司法、审计等机关和部门信访举报系统的作用,形成有效的举报投诉网络,健全举报投诉处理机制。注重在审计、财政监察、项目稽察、执法监察、专项检查、案件调查和新闻媒体报道中发现案件线索,深挖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
健全办案协调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审计部门和金融机构等要加强协作配合,完善情况通报、案件线索移送、案件协查、信息共享机制,形成查办案件的合力。对涉嫌犯罪案件,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深入剖析大案要案,严肃开展警示教育,认真查找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做到查处一起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
四、加强对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央纪委牵头,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工商总局、安全监管总局、国务院法制办、电监会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把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工作日程,认真完成职责范围内的任务。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同志负总责,确定1名领导同志具体负责,落实责任分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组织协调,会同有关部门作出总体部署,搞好任务分解,推动工作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沟通情况,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本意见的具体方案,确定治理重点,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进度、方式方法和时间要求。要深入排查问题、认真进行整改,完善体制机制制度,分阶段、有步骤地落实好专项治理工作的各项任务。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适时组织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抽查。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将专项治理工作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将专项治理工作与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相结合,依法查处工程建设领域的商业贿赂案件,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要将专项治理工作与推进政务公开相结合,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建立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平台,向社会公示项目建设相关信息,明确审批流程,及时公布审批结果,实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要将专项治理工作与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相结合,大力加强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工程建设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开展分类指导,督促工作落实。要加强调查研究,注意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总结经验,推动工作。对组织领导不到位、方法措施不得力、治理效果不明显的地方、部门和单位要提出整改要求,重点督查,限期整改,确保治理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第五篇:2020年县开展自然资源领域非法违法行为专项整治的实施方案
XX县开展自然资源领域非法违法行为专项整治的实施方案
为加快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打击非法违法采矿和破坏森林资源问题,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三个月的自然资源领域非法违法行为专项整治(以下简称“专项整治”),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聚焦土地、矿产和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等关键环节,充分运用卫片检测数据成果,排查梳理自然资源非法违法线索,对发现的问题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最大限度地消除违法状态,削减历史违法存量、遏制新违法增量。强化日常监管,注重源头整治,严格规范执法,健全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服务监管水平,切实维护全县良好的自然资源管理秩序。
二、工作任务
(一)在打击非法违法用地方面
1、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重点整治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房、强占多占耕地建房、买卖流转耕地违法建房、在承包耕地上违法建房、巧立名目违法占用耕地建房、违反“一户一宅”规定占用耕地建房、非法出售占用耕地建的房屋、违法审批占用耕地建房等八类重点问题。
2、开展历年土地卫片执法、特别是2019卫片执法中违法图斑问题整改。
3、打击违反法定程序征收土地、以批准临时用地方式变向支持企业未批先建的行为。
4、打击违反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违规建设和销售的行为。
5、打击土地例行督察、日常排查巡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二)在打击非法违法采矿方面
1、坚决取缔以各种名义变相盗采浅层煤、浅层矿的违法行为,打击假借土地复垦、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名义变相开采浅层煤浅层矿行为,以矿山环境修复、矿区治理为名进行的非法违法采矿项目,借各种名义变相开采矿产资源行为。
2、打击无证勘查、开采和以采代探、不按批准矿种开采、擅自变更开采方式等违法行为。打击矿山企业以施工名义承包给他人进行采矿、私自变更开采方式、长期越层越界开采的违法违规行为。
3、严格关闭标准,加强对历史关闭矿井和废弃矿井的监管,全面清理历史关闭矿井死灰复燃现象。
4、全面清理无证储矿场、砂石、煤矸石堆放点、尾矿库。对未取得合法土地手续或手续不全的,按照有关规定依法查处,并予以取缔关闭。
(三)在打击破坏森林资源方面
1、全面排查2012年以来违法占用林地情况,进行彻底整改整治。
2、严厉打击历年来特别是2018年开展森林督查以来非法开垦、违法占用、非法采矿等占用林地行为。
3、重点排查私人会所、山庄、豪华墓地、矿山开发等建设项目违法占用林地情况以及风景名胜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占用林地行为全面整治。
4、对于以前涉及脱贫攻坚、重大民生工程及重点项目违法破坏森林资源从轻或免于处罚的,要进行回头看,依法重新查处整改到位。
三、职责分工
各乡(镇)人民政府是此次专项整治的责任主体,全面负责本辖区内的专项整治各项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在本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XX山国有林范围内的非法占用林地的查处工作由县林业局负责,同时涉及省直林区与地方的,由双方协作配合,明确牵头单位共同查处。
自然资源部门是专项整治的牵头部门,负责抓好安排部署、统筹协调、建立台账、汇总上报工作,并依法查处非法违法用地、非法采矿行为。
公安机关依法打击非法转让和倒卖土地、破坏农用地、非法盗采资源的犯罪行为,坚决打击涉及资源领域“涉黑涉恶”的犯罪行为,切实加强对民爆物品的管控力度。
法院负责对自然资源领域涉嫌犯罪人员依法快审快判,及时向自然资源部门反馈结果。
检察院负责对自然资源领域涉嫌犯罪人员从快批捕、起诉,及时向自然资源部门反馈结果。
生态环境部门依法查处非法违法用地、非法采矿过程中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
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负责依法查处整改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
应急管理部门依法查处非煤矿山未经批准擅自建设井口的行为。
能源部门依法查处煤矿未经批准擅自建设井口的行为,提请政府对原设置的井口组织关闭。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据相关部门查处结果,依法依规对非法违法用地采矿企业做出处理。
电力部门负责电力用户供用电管理,在接到政府有关部门停止用电书面通知后,及时采取停限电措施,并加强日常巡视监控。
四、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8月31日前)
传达学习上级关于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打击非法违法采矿和破坏森林资源问题督办文件精神,广泛发动宣传,制定整治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措施,全面开展整治。
(二)排查研判阶段(9月1日至9月7日)
对自然资源领域非法违法行为进行全面排查,建立问题线索台账清单。对排查出来的问题,认真剖析原因,制定有效措施,逐一开展核查。
(三)查处整改阶段(9月8日至10月15日)
对排查发现的问题,按照“既处理事,又处理人”的原则,依法查处整改。查处整改要依法依规、不留死角,要做好台账管理,确保数据真实准确,调查结果有据可查。整改工作结束后于10月15日前向领导组办公室报送专项整治数据成果和整改报告。
(四)验收总结阶段(10月16日至10月31日)
深刻剖析土地、矿山、林业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的原因,针对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和提出整改措施、落实整改办法,形成专项行动总结报告,按照可复制、管长远的要求,建立健全自然资源领域日常监管、依法查处、深入整治、追责问责等资源管理方面的长效机制,切实完善监管体系。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此次专项整治的组织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XX县自然资源领域非法违法行为专项整治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自然资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深化思想认识,将开展专项整治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对待,立即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要树牢底线思维,勇于担当作为,压实工作责任,确保专项整治工作抓细抓实。
(二)加强统筹协调,全面推进整改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全面扛起专项整治的主体责任,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狠抓落实。自然资源部门要牵好头,加强对专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及时分析解决专项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作配合,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对各类非法违法用地、采矿的行为,要切实加大查处力度,从严从重处罚,确保形成震慑。
(三)加强督查调度,严肃工作纪律
专项整治领导组将定期对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对工作不重视、排查不全面、整改不到位、反馈不及时的将进行专门督导,跟踪督促整改。对在专项整治中履职不力、不作为乱作为、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甚至充当“保护伞”等行为的,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健全长效机制,提升监管水平
坚持一手抓突出问题整改,一手抓制度机制建设,结合工作实际,全面总结专项整治开展情况,进一步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司法打击、社会监督”的齐抓共管工作新格局。要以严格执法治标、以优化服务治本,不断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进一步构建及早发现、及时制止、打早打小的源头治理新机制,完善“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全方位的立体监管新格局,逐步健全打击自然资源非法违法行为的长效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