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防范与化解尚需各方努力
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防范与化解尚需各方努力
2010-8-20 9:46:00 | 作者:搜狐证券_行业资讯 正文背景色:
解决融资平台贷款风险难度最大的部分,关键还是在于“做实还款来源”。这不仅需要银行业各部门的力量,更需要做好地方政府的工作。
显然,问题总在发展和变化之中,只要地方债务风险可控,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就在掌控之中。
记者韩雪萌近日,财政部、发相关公司股票走势中国银行改委、央行、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相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财政部门在10月31日前上报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清理核实情况。《通知》规定,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地方政府要尽快进行清理,妥善处置。
细化融资平台清理细则
从历史经验来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平均建设周期在2.5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主要涉及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周期平均为3至5年。应对金融危机以来开工的平台项目,目前正进入投资和用款的高峰期,即使不增加任何新开工项目贷款,仅对已有项目提供续建贷款,也将使平台贷款风险暴露继续大量增加。
《通知》指出,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境保护政策、信贷审慎管理规定及宏观调控政策等要求,对相关项目采取整改、终止等措施,妥善处置。对于整改后仍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项目,银行不得再发放新的贷款。如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风险缓释措施不到位,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采取足额追加抵质押等措施,否则银行不能追加贷款。
《通知》规定,对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规范时,对于其他兼有不同类型融资功能的融资平台公司,包括为政府投资项目(含公益性项目)融资而组建,不承担具体项目建设、项目经营管理职能,且与下属子公司仅是股权关系的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等类型的融资平台公司,也要按照规定原则进行清理规范。
《通知》规定,7月1日(含7月1日)以后,地方政府确需设立融资平台公司的,必须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足额注入资本金,学校、医院、公园、广场、党政机关及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办公楼等,以及市政道路、水利设施、非收费管网设施等不能带来经营性收入的基础设施等公益性资产,不得作为资本注入融资平台公司。
1.76万亿元存在呆坏账风险
从今年年初,银监系统针对各地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情况进行“解包还原”的工作开展以来,时至三季度,已有初步结果。在日前银监会召开的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电视电话)会议上,备受各方关注的由地方投融资平台引起地方债务平台的风险敞口问题终于得到了初步的厘清。
相关人士透露,自银监会年初开展的融资平台贷款清查中,据各机构核查,全部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按还款风险被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项目本身现金流量能覆盖本息偿还的贷款;第二类为第一还款来源不足、必须依靠第二还款来源覆盖贷款本息的贷款;第三类为项目本身借款主体、财政担保不合规或贷款本息偿还有严重风险的贷款。
根据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10年6月末,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66万亿元。其中,上述第一类贷款约有2万亿元,占比27%,抽样检查后,可作为正常项目贷款;第二类是贷款有4万亿元左右,约占50%;而第三类贷款占比23%。也就是说,真正存在银行呆坏账风险的地方贷款约是1.76万亿元。
自查初步数据的显示,令市场人士松了一口气。由于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项目现金流量的预测分析相对乐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问题并不像此前外界预估的那么大,风险主要是集中在县乡镇层面。
尽管自查数据较为乐观,但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令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不断累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很多地区由于在建项目过多,资本金严重不到位,地方财力又十分有限,部分项目可能因后续资金缺乏而形成“烂尾”。加上一些地方盲目争上大项目,而一些银行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风险认识不足,总量大,“三查”不严,贷款集中度过高。有的明知在平台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清晰、操作程序不规范的情况下,仍然继续授信。这些都是造成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不断累积、升级的原因。
一位商业银行的人士告诉记者,在所有平台政府性债务中,银行贷款的集中度过高。由于银行对贷款资金流向缺乏监控,一些平台公司贷款用于纳税、违规流入股市。从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的初步结果看,已经发现有的平台公司的“项目包”打开后,部分项目一无资本金、二无现金流、三无法落实担保。
为此,银监会已经控制新项目贷款,强化贷款风险管理。
融资管理和信贷管理需严格规范
防范和化解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还在于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管理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的信贷管理。这次多部委联合发布的《通知》对其作出了严格规范。《通知》指出,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和担保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经清理整合后保留的融资平台公司,其融资行为必须规范。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必须落实到项目上,以项目法人公司作为承贷主体。对于自身没有稳定经营性现金流或者没有可靠偿债资金来源的融资平台公司,银行业金融机构等不得发放贷款。
《通知》同时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等要严格规范信贷管理,切实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项目贷款审查流程、程序、授权授信等要严格按照商业贷款审查标准,不得放松信贷管理条件。向融资平台公司新发贷款要直接对应项目,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项目资本金的规定,其“项目”必须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境保护政策、信贷审慎管理规定及宏观调控政策等要求的项目。
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解决融资平台贷款风险难度最大的部分,关键还是在于“做实还款来源”。这不仅需要银行业各部门的力量,更需要做好地方政府的工作。
据记者了解,目前商业银行根据银监会的监管要求,对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已经实施了严格的控制。在贷款审批中,严格按照商业化原则,不向缺乏稳定、充足现金流的项目发放贷款;在贷款投向上,按照国家宏观政策审查贷款,确保贷款符合国家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要求;要按照风险覆盖原则落实担保,除符合条件的项目资产,项目预期收益等权利外,合理增加土地等足值的抵押品;严格按照项目对应原则发放贷款,贷款必须与项目挂钩,项目资本金必须足额、真实到位。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银监会的督导下,各地在抓紧落实清理的基础上,采取了诸多措施,解决“做实还款来源”这一主要矛盾,管控信贷风险。
对于单一依靠财政担保和人大承诺类融资平台贷款,在监管部门及银行的大力促成下,有些地区成立了政府偿债基金,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门的偿债基金用于归还到期贷款。对于部分担保与财政兜底结合、担保有瑕疵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在对担保物进行重新评估基础上,及时消除担保缺陷,做实第二还款来源。比如,确保抵押变现能力,确保抵押物受偿法律效力,确保抵押物不挪作他用。在一些地方,建立了政府举债能力评价机制,将负债率、偿债率、债务率和最高融资额度的政府举债能力评价,作为是否新增贷款的主要依据。显然,问题总在发展和变化之中,只要地方债务风险可控,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就在掌控之中。(责任编辑:sohustock)
第二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与防范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与防范
广州银行董事长 姚建军
近年来,地方政府借助于融资平台,实施了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 推动作用;银行通过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得了较高的综合收益,实现了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投融资规模大,借款期限长,风险具有隐蔽性,且贷款往往来自多家银行,单个银行难以通过信贷审查控制风险,一旦发生违约,波及面甚广,存在着较高的系统性风险。当前,银行必须加强认识,重点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快速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
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大规模融资推动城市化建设,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快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成效,另一方面也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借款主体公司治理不完善,经营机制不健全。一是法人治理结构存在先天性缺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组织结构上以资金管理部门为主体,基本没有实体运作。二是资产虚拟化。资本来源通常是财政注入或存量公共资产拼凑注入,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于项目附属土地的使用权出让收入或地方财政补贴收入。三是受地方政府干预过多。融资平台法定负责人和主要业务人员往往是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兼职或由政府有关部门指派,产权不明晰,项目收入的支配权也不明晰,容易造成还款资金被挪用。由于政府融资平台在职能定位、财务 收支和债权债务方面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贷款期内不能排除借款人体制发生变化的可能,一旦出现政策性破产,银行贷款将面临巨大风险。
第一还款来源不足,大量依靠财政收入,而政府偿债能力有可能会出现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投资项目按照还款来源分可分为三类:第一类项目完全没有经营性收入,完全依靠财政收入还款,如城市道路和桥梁,城市广场,公共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等;第二类项目有部分经营性收入,但不能完全自负盈亏,部分依靠财政收入还款;第三类项目有经营性收入可以自负盈亏,只有项目资本金靠财政来投入,如开发新区,建设高速公路以及城市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总体来说,贷款偿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财力和信誉。我国地方政府的可用还款来源主要是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以及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由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很大一部分用于非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这些非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缺乏良好的经济效益,有的项目经营期限内产生的现金流甚至不能覆盖贷款本息,第一还款来源存在严重不足,还贷只能依赖各级政府财政统筹安排。2009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导致财政支出增速大幅度提高,财政紧张状况日益凸显。政府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率普遍高达80%以上,如果土地收入和税收出现大幅下滑,则会直接威胁地方财政偿付能力,一旦融资平台无法履行其偿债义务,这部分贷款将最终成为银行的不良资产。
信息严重不对称,风险难以监控,存在政府信用风险。在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时,银行处于弱势地位,存在较为严重 的信息不对称,无法准确评估各级地方政府的真实财力,特别是无法准确掌握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总量、对外担保情况等重要信息,这就严重影响了银行准确预测贷款风险。借贷时,银行一般会要求政府出具政府还款承诺函,按照《担保法》规定,政府还款承诺函并不具备法律效力,而政府融资平台又多以不易变现的土地、未来税收等作为抵押,因此,此类贷款更类似于信用贷款。同时,由于中长期项目贷款期限较长,历经几届政府,贷款偿还将取决于各届政府对贷款存续期内建设性资金的使用安排,存在因政府换届而导致金融机构不能正常收回贷款的风险。
贷后管理难度大,政策性风险突出。由于平台类借款人与贷款使用人分离,权、责、利不统一,致使平台对贷款使用的监管出现脱节。平台只负责融资,项目法人负责具体项目的管理,借款人和项目法人之间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存在建设期监管不力甚至还款期互相推诿的隐患。地方财政部门或项目建设主管单位同时运作的项目数量多,融资渠道广泛,账户资金进出频繁,这种资金运作模式为项目资金交叉混用提供了便利,却大大增加了银行贷后资金监控难度。银行无法监控贷款资金,资金的运用随地方政府的意志而转移,一旦将信贷资金用于非指定用途项目,最终导致项目资金失衡,无法偿还借款,将形成大量不良贷款。此外,由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项目具有很强的政府背景,因而其政策性风险较大。而且这类贷款的期限往往较长,在贷款期限内,国家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等政策的调整、变动都可能对政府融资平台的经营产生较大影响,可能直接影响到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如期偿还。
防范风险应对措施
深入分析融资平台资质,分类指导、区分对待。银行应推进更为审慎的风险管理举措,通过对项目资本金的严格监控,深入分析偿债能力,跟踪不同地方政府的负债状况和偿债能力,把握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和贷款风险。合理确定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信贷政策导向,按不同区域的可支配财力来掌握贷款总量,确定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并允许政府投融资贷款每年有一个适度的增长。同时,加强行业和项目细分,进一步缩小客户范围,强调项目本身的自偿能力,对于经营性项目、地方政府重点项目和自有资产抵质押的项目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经济基础较好、履约能力较强、信誉好、银政合作关系优的区域给予必要的倾斜。此外,控制县级平台的一般城建公用项目贷款,在发达地区的骨干乡镇或中心乡镇适度介入一些现金流预期较好、落实抵押或保证的市政项目。
强化贷款项目管理,缩短授信期限。一是优先选择有自偿能力的贷款项目,融资平台资产的性质决定了其多数不具备盈利能力和自偿能力,银行应优先选择土地经营等具备自身偿债能力的贷款项目开展授信,避免开展纯政府信用的贷款项目。二是优先选择短期授信,避免三年以上的长期贷款。三是强化对信贷资金用途的管控。严格按照项目进度发放贷款并监督使用,切实加强对信贷资金用途的监管,严防挪用信贷资金,大额资金支付使用必须提供真实交易背景资料。四是对于大型项目融资,采取银团贷款方式,分散风险,避免同业无序竞争,引导企业设立偿债基金并规范运作,最大程度地实现市场化运作。完善风险防范措施,确保质押权的有效实现。一是应要求地方融资平台在银行开立收费收入的专用账户,出质人所有收费收入均应汇入该账户, 质押合同应对该专用账户进行明确约定,银行对该账户进行日常监管,对单笔资金支用超过一定金额的,应征得银行同意方可支用,银行应有权从该专用账户直接扣收贷款本息,同时,在贷款期限内,该账户应保持足够支付利息的余额。二是质押合同应明确违约责任,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违约的情况下,银行可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置收费权的要求,如果债务人在约定期限内无法履行主合同义务,或者未提出银行可接受的还款方案,银行可诉请法院通过拍卖方式或者变卖方式处置出质的权利,以清偿质押权下的贷款本息。三是应明确在政策或国家法律的变动导致对质押权利的限制、撤销或消灭的情形下,如何保障贷款银行即质押权人的利益。四是完善辅助担保措施。虽然《担保法》明确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作为保证人,但由地方政府向融资平台出具保函、承诺书的做法并不是要求政府机关在地方融资平台无力还贷时直接承担担保责任,而是地方政府通过其具有的政府信用,帮助项目公司筹集资金还贷,这种辅助担保措施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能清偿贷款时,有助于银行质权的实现。
积极探索新模式,多策并举,化解风险。一是将银行现有的大量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证券化,让银行退出一部分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风险下降的同时,增加信贷资产的流动性。而且由市场发现价格,会促进政府融资平台运作更为规范。二是积极拓宽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渠道,推进平台市场化运作。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根据项目特点,充分利用政策和金融市场,积极拓宽投资基金、股票等其他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融资结构,在减轻财政压力和银行风险的同时,实现融资平台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防范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风险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下,2009年中国企业融资规模创造了新的纪录,银行新增贷款9.59万亿元,包括各类企业债券、IPO、信托等在内的直接融资2万亿元以上。其中,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达到4-5万亿元。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债务迅速增长,其连带风险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表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要在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和现有体制特征基础上,客观看待地方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动态地、有区别地看待其投融资行为所产生各类收益,避免将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不合理放大的倾向和做法。
对于主张“开前门、堵后门“,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或市政债券,以满足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要的观点,徐林指出,在目前制度框架和条件下,在短期内每年需要发行上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才能合理满足地方政府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融资需求,而这种做法无论从基础制度还是债务管理的角度看,都具有一定的风险。
他指出,如此大规模的债务融资需求都集中到中央政府审批,也会带来制度过于刚性等问题。一旦不能在数量上合理满足地方政府正常的融资需求,对宏观经济就可能产生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
“出于上述考虑,比较现实的解决办法是正视现实、规范运作、防范风险”,徐林表示。具体而言,首先要尽快摸清各个地方政府的债务底数。其次,要有区别地采取措施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债务融资行为。要区分不同类型的投融资平台采取分类管理和规范的措施。将与政府信用支持相关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纳入政府债务管理的范畴,严格按照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标准审核其举债行为和规模,就可以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无序扩大,防范可能出现的政府债务风险以及连带的金融风险。
徐林还表示,在探索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投融资平台债券融资包括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的比重,也将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其融资行为,增强透明度,改善公司治理。
应客观分析融资平台风险
《中国投资》: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下,2009年中国企业融资规模创造了新的纪录,银行新增贷款9.59万亿元,包括各类企业债券、IPO、信托等在内的直接融资2万亿元以上。其中,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达到4-5万亿元。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迅速增长,其连带风险受到了广泛关注。您是如何看待当前条件下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融资冲动及其风险防范的?
徐林:首先,要在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和现有体制特征基础上,客观看待地方投融资平台的作用。我国处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结构转换期,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必
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城乡差距过大、迫使农民离开农村和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市地区追求更高收入的结果。过去3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每年有1000多万人口需要在城市地区就业居住。这意味着需要进行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以及城市住宅等方面的投入。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一直是政府的职责,由政府投入、政府建设、政府运营,由于受财政收入和融资手段的制约,加之政府直接投、直接建、直接运营的低效弊端,这一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能力日益增长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应运而生。地方投融资平台一般承担政府指定或外包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投资、建设和运营任务,是依法注册设立的企业法人,地方政府大都采取整合注入资产的模式,使其相应具备项目融资和建设运营的能力。这一模式的出现,突破了地方政府不得直接举债融资的制度性限制,为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开辟了渠道。与此同时,由于实行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机制,也相应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效率,与我国正在进行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是吻合的,对各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要客观合理地分析判断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所承担的项目大都带有公益性,项目本身的收益率很低,难以通过项目自身运营产生的现金流来实现还本付息。因此,许多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债务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和发行各类企业债券,都采取了对政府应收账款质押、项目回购、土地资产质押、第三方担保等方式增信。一些增信措施与地方财政收入和支付能力密切相关,形成了财政隐性担保以及连带的金融风险。这一风险是多年来累积的风险,在去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得到了进一步放大。但是,我们在判断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时也应该看到,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存在程度相等的风险。一些发达地区的经济和财政增长能力很强,其负债水平相对适度,地方政府的信用支持一般不会导致实质性的风险;还有一些地方通过融资平台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商业环境,带动项目周边土地增值,给地方经济和政府收入带来了增长空间。这也是投融资平台虽然存在了十多年,但并未导致系统性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当我们分析判断地方投融资平台所带来的债务风险时,必须动态地、有区别地看待其投融资行为所产生各类收益,将收益增长潜力与政府性负债综合加以考虑,避免将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不合理放大的倾向和做法。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
《中国投资》:从2009年的情况看,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负债规模增长很快,一些落后地区的投融资平台形成的债务规模,已经超出其企业自身和当地财政的偿债能力,发展下去可能形成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您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有效手段来控制并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呢?
徐林:的确,在一些地区,地方投融资平台的举债规模,已经超出了企业自身和当地财政的偿债能力,这是一个历史累积的问题。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确实需要加以重视并采取措施积极予以化解。解决的办法,关键在于确立适合我国国情和体制特征的政府债务管理办法。我个人认为,具体的管理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要尽快摸清各个地方政府的债务底数,这需要确定合理的政府性债务统计口径,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一套用以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指标体系。对于已经超出债务风险指标控制范围的地方,要采取措施加强偿债力度,控制新的政府性举债行为,使政府债务的规模尽快回到债务风险控制标准以内。
其次,要有区别地采取措施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债务融资行为。要区分不同类型的投融资平台采取分类管理和规范的措施。对于那些具有较好公司治理结构和资产质量、其项目运营收益能够承担债务融资还本付息责任、无须地方政府或财政进行信用支持的投融资平台,应允许其按照市场原则融资;对于那些承担基础设施项目或市政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职责的投融资平台,其收益不足以承担还本付息责任,需要地方政府或财政予以信用支持和还本付息支持的,必须将平台公司的财务条件与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水平结合起来考虑,将政府信用支持形成的平台公司债务纳入政府债务的口径,对于超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水平的,要限制其进一步扩大债务性融资规模,并采取措施降低其负债水平;对政府债务累计规模在债务风险控制水平以下的,仍可允许平台公司适度进行债务融资。
过去之所以出现一些问题,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提出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体系和制度。只要将与政府信用支持相关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纳入政府债务管理的范畴,严格按照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标准审核其举债行为和规模,就可以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无序扩大,防范可能出现的政府债务风险以及连带的金融风险。
放开地方债尚不现实
《中国投资》:据我们了解,在有效管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还有一些不同的解决思路。有的主张“开前门、堵后门”,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或市政债券,以满足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要。您对此有何看法?
徐林:当前,如何规范地方政府和投融资平台的举债行为,防范债务风险,的确有不同的解决思路。比较有影响的思路是允许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主体直接举债,或直接发行市政债券,用以替代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对此,我个人认为,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在我国已经有了尝试,比如去年财政部代地方政府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就是一个例子。主要目的是为应对金融危机,为4万亿元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提供融资渠道。地方投融资平台发行的各类企业债券(包括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市政债券。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允许地方政府直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或市政建设债券,需要在制度上尽快消除障碍,应该作为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但从当前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具体措施看,以地方政府作为举债主体直接举债,还存在制度性缺失和障碍。一是现行预算法尚未修订完毕,仍不允许地方政府直接举债编制赤字预算;二是各级地方政府尚未编制完整的资产负债表,难以对不同地区的政府债券进行债信评级;三是我国的政体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政体,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依然存在连带处置责任,不可能像联邦制国家那样,允许任何地方政府破产。这些制度性差异,直接关系到允许地方政府直接举债的制度安排和建设,是需要时日才能完成的课题。如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制度基础都具备,相对于投融资平台企业而言,市场一般会认为地方政府的信用比投融资平台的信用更高,这样的话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利率可能会比同一地区投融资平台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利率更低一些,有利于降低地方基础设施融资的成本。同时,从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来看,也会更简单透明一些。
因此,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是值得探索发展的一种融资模式。
但是,在目前制度框架和条件下,短期内每年需要发行上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才能合理满足地方政府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融资需求,无论从基础制度还是债务管理的角度看,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如此大规模的债务融资需求都集中到中央政府审批,也会带来制度过于刚性等问题。一旦不能在数量上合理满足地方政府正常的融资需求,对宏观经济就可能产生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出于上述考虑,比较现实的解决办法是正视现实,规范运作,防范风险。正视现实,就是要承认地方投融资平台的现实存在以及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作用;规范运作,就是要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投资、建设、运营行为,完善平台公司的治理结构,促进规范发展,提高运营效率;防范风险,就是要合理控制投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防范投融资平台债务风险连带形成财政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与投融资平台融资完全对立起来、非此即彼的想法,既不符合实际也不符合市场化改革方向。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领域,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的职责外包给企业来进行,这些企业既包括投融资平台企业,也包括部分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政府与企业之间形成了委托经营的关系,政府采取向企业提供现金流补贴、应收账款协议、项目回购协议等补贴方式,帮助企业维持运营并保持一定幅度的利润。企业利用政府补贴形成的现金流、项目回购协议和应收账款协议作为信用支撑,为所承担的项目进行融资,是目前普遍实施的做法,也是各国的普遍做法。这也是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普遍做法。基础设施领域的PPP、BOT、TOT、BT融资建设模式,都是基于这一理念。这一做法本身不存在任何问题,关键是将政府信用支撑形成的相应债务规模,纳入政府债务管理的范畴,这样就可以控制政府债务风险的不合理放大。管理地方政府债务,关键是要把与政府相关,需要政府兜底偿还的债务纳入政府债务管理的范畴,而不应该限制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方式,否则,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施的以外包给企业投资、建设、运营为主的体制,将受到制约。
在防范并应对地方投融资平台可能出现的风险时,要特别注意防止矫枉过正,使地方投融资平台正常运营的资金链断裂,导致潜在风险的显性化。从各类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运营看,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延续和运营,需要3条腿的支撑,一是企业项目的收益,由于平台类企业所投资运营的项目大都属于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项目收益一般都不足以满足项目融资还本付息的要求;二是地方财政补贴或投入,平台公司替政府承担项目融资、建设和运营职责,政府为这类项目的外包付费,是各国通行的做法,是企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企业融资的信用支撑;三是正常的融资安排,企业通过不同方式的融资安排,一方面为项目建设持续注入资金,另一方面也建立了相应的还债机制。如果我们采取过于严格甚至一刀切的措施,截断平台企业正常的融资渠道,或割断企业与政府的补贴与被补贴关系,企业的现金流和融资渠道就可能被截断,从而导致资金链断裂,不仅潜在债务风险会立刻暴露,一些不存在债务风险的项目也会受到影响而产生风险。这不仅不利于风险防范,而且还会提前放大风险,导致系统性风险的产生。
地方债务规模在短期内增长过快,确实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过快的原因比较复杂,涉及到现行财税体制、预算支出结构、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政府投资冲动等诸多体制性问题,其根本解决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由于我国的城乡差距还很大,在未来20多年,我国还处在城市化动力强、发展快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各地的道路、地铁、管网、垃圾污水处理、保障性住房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任务
和投资需求还将保持比较旺盛的状态,是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保证地方基础设施投资的正常增长,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完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采取措施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同时,仍然要为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正常融资提供通道。从各种融资方式看,进一步提高投融资平台债券融资(包括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的比重,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其融资行为,增强透明度,改善公司治理。在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范投融资平台融资行为工作中,我们要注意防止出现地方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发生大的波动,否则对正在进行的大量基础设施项目续建,对正在经历的经济复苏,对宏观经济的稳定等,都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四篇:银监会和财政部正分头化解地方融资平台风险
银监会和财政部正分头化解地方融资平台风险
地方融资平台令人惊悚的风险敞口正在水落石出。据监管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底,各级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余额已达6万亿元左右,这比2009年5月底央行统计的5万亿元已经又上一个台阶。调查表明,其中80%为项目贷款,且绝大部分是2009年突然出现的。
所谓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发起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迅速包装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承诺,以实现承接各路资金的目的,进而将资金运用于市政建设、公用事业(行情 股吧)等肥瘠不一的项目。由于融资平台的资金使用和还款来源均为地方政府,其承担的融资本身即可视为地方债务。
一些地方政府依托政府融资平台等方式过度举债已接近极限,地方政府性债务率已高达94%。这和国际上一般控制在80%-120%的标准相比,风险似乎尚在可控之中,但个别县市债务率已经超过400%。
无怪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央行、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三位负责人回答了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应对之策。发改委主任张平称,要保持地方融资平台合理的投资规模,不要超出地方承受能力,盲目地扩大投资,以消除潜在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要通过综合分析地方的财力状况、承受能力,加以规范和控制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
央行行长周小川认为,需要采取措施,把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和金融机构支持他们的行为,控制在一个合理、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张平等人均提到,自去年央行、银监会对地方融资平台摸底调查后,地方融资平台管理办法正由财政部牵头,经央行、银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会签制定。2月25日,财政部召集各省区负责人参加有关地方融资平台监管座谈会,以征求对《国务院关于规范地方及其融资平台公司的举债和担保承诺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
据本刊记者了解,该《通知》征求意见稿由财政部牵头起草,已进入第二稿征求意见阶段,拟于近期上报,内容涉及已对平台举债进行新老划断,并分类清理和管理。
‚不出意外,新规将于3月底或4月初出台。‛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对本刊记者表示,‚一些地方融资平台资产上千亿元,原本在与银行的谈判过程中非常强势。这次等于给了银行坐下来和平台公司平等对话的机会。‛ 与此同时,银监会正对地方融资平台项目贷款进行‚解包还原‛、锁定现金流等整理工作,预计6月底结束。根据监管部门统计,6万亿元负债中93%属于银行贷款。
‚短期内,通过检查以暴露风险为主。长期来看,要解决融资平台问题还需要重新梳理地方财政、融资平台、银行在地方融资过程中各自的角色。‛阎庆民表示。
‚最终解决之道,还是应将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纳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统一管理,设立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控制比例。‛一位发改委官员的看法代表了官、产、学界的共识。
银行‚打开黑箱‛
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目前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总额已经下降到了4900亿元。而现在的悬念是,5万多亿元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将有多少变成不良贷款?
来自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到去年6月末,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合计设立8221家平台公司,其中县级平台高达4907家。
融资平台公司在日常运转过程中,一方面由公司统一从银行获得贷款,另一方面则将筹集到的资金再转借、转投到各个具体项目或下属公司。这种机制对地方融资平台而言,灵活而便利,但实际与银监会当年发出禁令的国家开发银行‚打捆贷款‛的做法一脉相承。
在近期召开的一次监管内部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强调:‚各银行要借助当前地方政府对自身债务进行清理的契机,对原有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逐笔打开梳理,按项目开展重新评审和严密的风险排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被要求在2010年6月末前完成‚解包还原‛、重新立据、锁定现金流等整改工作。
按照银监会要求,对于具有稳定充足的现金流和第一还款来源、经济可持续、抵押品完备且手续齐全的贷款,可按商业化原则继续予以信贷支持;对于缺乏第一还款来源、现金流不足的贷款,应积极落实第二还款来源,确保还款有保障。对于涉及两家以上银行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可以风险敞口较大者为主,组织债权行管理小组或修改为银团贷款的模式予以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银监会要求,以地方财政担保的贷款应尽可能在本届政府任期内保全资产。对不符合相关规定投向产能过剩行业、违规挪用或资金闲臵的贷款,要下决心采取多种措施尽早回收。
上海银监局在3月初率先推出了针对融资平台公司的清查工作,要求主要的贷款银行作为‚主评审行‛,领头对贷款按项目重新分类,并实施保全。
一位监管人士介绍说,有些平台公司的‚项目包‛打开后,发现部分项目一无资本金,二无现金流,三来无法落实担保。
不过,一位地方银监局中层坦承,‚最后结果还要看在政策框架下,融资平台和银行之间的博弈。‛他表示,手续和流程方面,银行在贷款之前就已经基本完备,具体到资金使用方向的追查,还要看融资平台能够披露到什么层面。一位银行内部人士则表示,这些整改要求执行难度非常大,很多融资平台隶属当地国资委,而银行今后还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银行需要权衡利弊。‛他对此很是无奈,银行现在积极营销的正是带有国资背景的客户。
为加强此次排查清收力度,监管层就‚解包还原‛给银行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即对存在项目不合规、合同手续不齐全等瑕疵的贷款,要及时采取有效的资产保全和补救措施。
至于问责方面,‚对于不符合条件发放贷款而造成资本金损失的,将会严厉追究相关机构和责任人的责任,并对上一级分管领导问责。‛阎庆民如是说。
但是,‚融资平台的监管权不在银监会,银监会只能尽力联合其他部门帮助银行设立‘隔离带’。‛一位银监会内部人士坦承。
争议新老划断
由于地方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债务剪不断理还乱,目前,牵头对融资平台制定办法的是财政部。
业内人士透露,财政部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欲以2010年3月1日为界,对存量债务实行新老划断。
《通知》征求意见稿以融资主体和项目性质为标准,将存量债务分为四类:一是按照地方政府、经费补助事业单位举借的债务;二是融资平台因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的债务;三是融资平台因承担公益性项目举借、有稳定经营性收入并主要依靠自身收益偿还的债务;四是融资平台因承担竞争性项目建设举借的债务。
3月1日后,融资平台只承担有稳定经营性收入的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这主要指能依靠自身收益偿还的债务,或承担竞争性业务的融资任务。没有稳定经营性收入的公益性项目将可由政府财政发债解决。
财政部和银监会对新开工项目都相应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知情人士透露,银监会已要求各银行严控地方融资平台的新增贷款,停止对无充足资本金和资本金补充实力不足的、单纯依赖财政担保政府融资的、非正式注册登记企业的平台,发放任何新的授信。对债务负担过重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收益前景不明朗、不稳定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控制授信。
但对3月1日前形成的存量债务,《通知》征求意见稿原则上通过现有还款措施还款,不改变原有债权债务关系。
‚现在这些债务大部分都是建设性预算,不能断,在建项目,资金链一断,就做不下去了。等于把泡泡捅破,潜在的风险于是显性化。‛前述监管内部人士坦承,现在监管重点应主要放在控制债务扩张的水平上。
《通知》征求意见稿对处理存量债务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要求对属于纯公益性又确无其他资金来源的债务资金在建项目,地方政府审核后要通过财政预算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等多种渠道,安排后续建设资金。涉及银行信贷资金,原贷款银行等要重新进行严格审核,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宏观调控等要求的项目,要继续按协议提供贷款,保证这些项目建成投产。
‚从规定上看,政府是默认了地方财政在融资平台中承担的偿债责任。‛一位地方银监局人士坦承。谢旭人在谈到此问题时,也称一些地方政府为地方融资平台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担保或协议书、抵押,实际上成为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可能引发财政金融风险。
此前有意见认为,按照担保法的规定,财政部门严禁以任何方式对外进行担保,以对财政的应收账款作为还款保障,是变相的财政对外担保,属于违法行为。
不过,地方融资平台现象和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息息相关,也为其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基础。周小川认为,这次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城镇化的进程,相当一部分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用于了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用设施、住房和环境等方面。
‚许多基础设施项目都会采取由城投公司融资建设运营的模式,比政府直接投资效率更高。‛一位国家发改委官员表示,企业利用对政府形成的应收账款作为信用支持融资,应该被界定为合法。
‚其实用不着新老划断,新规的目的是管理地方债务,首要是建立一套地方债务的管理体系。‛ 一位被征询过意见的政府官员表示,过去不承认、也不让地方政府举债;但如果建立地方负债体系,把地方债务的口径确定,制定一个负债率,地方政府再举债参照负债比率核定,地方融资平台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探寻治本之策
‚就算把6万亿元都计入中央财政的包袱,占GDP不过从20%提高到40%。很多OECD国家的负债水平都高于此。‛一位接近发改委高层的人士表示,‚加之中国又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国家,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也比较快,而且有大量的资产在手。‛
地方政府的资产多为两类,即地方国企和土地。事实上,土地转让收入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收入,也在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抵押中争议最大。
周小川指出,涉及土地的价值相对比较复杂,因为在土地价值的上升阶段,有可能会出现高估,而未来当土地的价值下降的话,就可能使得对贷款的判断出现差别。他认为,另外一类风险就是由城市政府进行综合还款的,也就是说项目本身不具备充分的还款能力,主要依靠综合效益来还款的,蕴含着城市财政风险。
政府融资平台一般从四个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是在中央代省级人民政府发行的政府债券中获取部分资金补充公司资本金;二是在证券市场或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债券;三是对拟投资项目委托金融机构发行理财产品;四是通过平台公司向金融机构贷款。根据监管机构的调查,在这些渠道中,贷款占到了九成以上。‚融资渠道狭窄、过于依赖信贷资金,是平台公司的主要风险。‛阎庆民表示,刺激计划中2000亿元的政府债券,分到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平均每个行政区只有几十亿元的额度,不能满足地方发债的需求。2010年,中央财政代地方发的债券规模仍在2000亿元。
《通知》征求意见稿指出,将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率、新增债务率等指标体系,进行债务规模审慎管理和风险预警。如果真能实施,将成为一大制度飞跃。但从具体内容上看,财政部的态度仍极为谨慎。
《通知》征求意见稿称,符合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经国务院审核同意,并经省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后,可在规模限额内发行政府债券。市、县级政府可由省级政府在批准的地方政府债券规模限额内转借。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机构等不得自行举债。
以财政机构补助和专项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事业单位,如供水(气、热)等公用事业单位一般不得自行举借债务,特殊情况下确需举借的,应由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上级财政部门审查批准。
同时,《通知》征求意见稿再次重申,严禁地方政府、经费补助事业单位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以财政性收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承诺、回购协议等方式,为企业(包括融资平台)各种融资行为提供直接或变相担保。‚但比例如何确定?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平(博客)衡?中央政府是否有倾向性的增加转移支付比例?这都是问题。‛一位地方财政负责人表示担忧。事实上,根据监管部门的调查,一些县市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已经是当地财政收入的4倍,远远超出了业内建议以110%作为警戒线的标准。
‚融资途径仅是地方融资平台待解矛盾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励弘认为,实际操作中,为了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成立项目公司,都是政府决策的产物。既然决策在先,项目公司在后,如果决策本身失误的话,必然导致由决策人--政府埋单。因此,真正要改的,还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融资体制
第五篇:如何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如何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摘 要】 金融会计风险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提到金融风险,人们往往认为是信贷资产风险,其实金融会计风险存在于银行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其危害性不亚于信贷资产风险。本文通过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定义、类型、成因及其与信贷资产风险关系的论述,对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 金融会计; 金融会计风险; 防范; 化解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是深刻的、长远的。我国也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在大量地吸收外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我国也存在大量的外债,我国银行业受国家政府的控制程度也很高;同时权责发生制的执行也使得我国银行业在收入的确认上违背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助长了泡沫经济。尤其重要的是,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呆、坏账是我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最大隐患。从金融会计的角度,我国银行业欠缺一个象西方那样“信息提供正确及时、问题反映客观公正、自我调节灵活机动、对策处理果断有效”的成熟会计核算监管机制,这是我国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根源所在。
金融会计具有核算和经营管理两项主要功能,一方面直接负责财务管理、损益计算和经济核算;另一方面通过反映情况、提供信息、分析预测来实现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对整个银行业务经营进行控制和调节。因此在分析会计风险时,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强化金融会计职能,也就是在分析金融会计风险类型和我国金融业会计风险的现状、原因及控制时,在会计职能的发挥上作出界定。
一、金融会计及金融会计风险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治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对金融机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专业会计。它有助于信息的使用者在经营治理和其它经济活动中作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
金融会计是金融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愈发展,会计愈重要。金融会计的重要性,要求其对金融机构经营治理活动的核算、监督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必须绝对准确,符合客观实际。但是,金融会计也面临着复杂的外围环境和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所谓风险,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有多种多样。风险是对特定情况下未来结果的客观疑虑;风险是损失出现的机会或概率等。但是,目前最被人们接受的风险定义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因此,所谓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治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逐步建立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治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
在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会计的治理职能,切实运用现代治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银行的业务经营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监控,积极参与银行经营决策,逐步建立起能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治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首先,要尽快建立集中统一治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积极治理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等“三假”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改善银行经营治理与防范金融风险,及时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相关的会计信息。其次,要尽快实施统一的会计治理体制,杜绝违规经营、账外经营。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金融会计治理不统一的弊端,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使得正常的会计信息难以及时获得,不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还轻易掩盖问题,延误分散与化解风险的时机。因此,只有尽快实现金融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治理体制,才能有效地遏制违规和账外经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三、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
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和外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无从谈起。为此,对来自银行外部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就其真实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提出相应要求。首先,考虑到目前我国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情况,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应强制要求其报送经由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次,银行在接受企业贷款申请时,应要求所有的贷款企业必须提供现金流量表,并应将原先着重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的考核,转变为对现金流量指标以及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财务比率的考核上来。最后,鉴于我国企业编制与提供的会计报表过于简化、信息含量低的情况,银行在接受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申请时,除要求企业报送主要会计报表以外,还应要求企业提供能具体披露其偿债能力的补充会计信息。
四、进一步改进金融会计制度,使之充分体现谨慎性会计原则
(一)改进呆账预备金计提方法,提高计提比例,扩大计提范围,简化核销审批手续
一是可以考虑采用能够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呆账预备金,即将现行呆账预备金的计提方法改为每月按实际发生的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比如1%)全额计提“一般呆账预备金”;对出现的问题贷款,应立即按其发生呆账可能性的大小,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再计提“非凡呆账预备金”。当这两项呆账预备金累积到一定的数额,足以完全化解所有有问题贷款可能发生的呆账损失风险以后,可不再计提呆账预备金。银行及金融机构按上述方法计提的呆账预备金应答应其在税前扣除。
二是进一步放宽呆账预备金计提的范围,使计提呆账预备金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信用贷款,还应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等。
三是放宽对呆账确认的条件限制,改革现行制度中一些过于苛刻的呆账确认规定,使许多实际发生的呆账能够及时核销,可考虑答应银行将超过一定期限的逾期贷款一律确认为呆账予以核销。此外,还应简化对呆账核销的审批程序,赋予银行一定的核销呆账的自主权。
(二)改进现行坏账预备的计提方法
按现行制度规定,银行坏账预备是按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计提。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反映不同期限和不同性质的应收利息的构成与发生坏账损失可能性的关系,使坏账损失的发生与坏账预备的提取不相协调。为此,可要求银行采用账龄分析法来计提坏账预备,并按应收账款账龄和性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计提坏账预备金的比例。另外,应强制要求银行从每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预备基金,专项用于补偿各种风险损失。
(三)应答应银行对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与一些非金融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计价
银行可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诸如贵金属、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等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当这些资产的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跌至账面成本以下时,或有较为明显的证据表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可能蒙受损失时,应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将公允市价与账面价值之差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五、着力构建全面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即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如备付金比率等;反映资本不足风险指标体系,如资本充足率等;反映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如逾期贷款率等;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如利率风险率等;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如资产盈利率等;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资产收益率等。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上述反映金融风险的一系列指标,作为需要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此外,事中监督还应包括对银行业务规范和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以维护法规制度的统一性与严厉性,防止违规违法行为带来的风险损失。
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此外,在银行内部还应建立和健全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以便在银行经营的各个工作环节上有效地堵住金融风险的漏洞,形成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屏障。
六、大力开展整顿金融会计秩序活动
针对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借助于会计手段,通过乱用会计科目、假造账表、私设账外账等方式进行违规经营,致使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的现象,要在金融会计部门开展打“三假”,创“三铁”活动,并将这项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七、积极推行责任会计和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
推行责任会计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手段,因为责任中心的划分符合风险控制的分散化原则,同时责、权、利在小范围内的充分结合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但是,责任中心所产生的大量凭证、报表假如没有计算机的协助,现有的会计人员就无法在日常核算工作中兼顾责任会计工作。所以,要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而且金融会计的电算化系统要由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向业务处理与治理型、决策型系统并重的系统发展,通过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完善现有的金融会计治理核算体系,不断促进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努力实现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郭德松,刘海燕,著.金融会计.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08).郑建娜,刘海燕,著.金融会计实训.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09).王晓枫,著.金融企业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