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指引
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指南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2
一、编制目的...............................................................2
二、编制依据...............................................................2
三、总体目标...............................................................2 第二章 系统功能............................................................3
一、基础信息管理...........................................................3
二、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管理........................................3
三、经营许可管理...........................................................4
四、从业人员培训和资格管理.................................................4
五、危险货物作业监督管理...................................................4
六、重大危险源管理.........................................................5
七、安全监督检查...........................................................5
八、应急管理...............................................................6
九、公共知识库.............................................................6
十、监管能力建设...........................................................7
十一、部门协同机制与安全监管职责边界........................................8 第三章 信息资源要求........................................................8
一、信息内容...............................................................8
二、信息采集...............................................................8
三、信息整合...............................................................9
四、信息共享...............................................................9 第四章 系统建设要求........................................................9
一、系统建设定位..........................................................10
二、系统建设思路..........................................................10
三、系统建设原则..........................................................10 附件1系统主要业务信息内容和格式
附件2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关规定
第一章 总则
一、编制目的
《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编制目的是,指导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加强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提出统一、规范的建设内容、功能和要求,促进监管信息化、数据交换共享和系统联网,为港口危险货物经营人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 《港口经营管理规定》
《危险货物水路运输从业人员考核和从业资格管理规定》 《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价管理办法》 《港口危险货物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交通运输部关于严格落实法律法规要求加强危险化学品港口作业安全监管的若干意见》
《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安全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 《交通运输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 《交通运输“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实施意见》
三、总体目标
(一)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港口经营人的基本信息和危险货物港口作业信息,做到摸清底数、心中有数,实现动态监管。
(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在线审批、安全监管和执法活动,提高工作效能,实现监管过程和履职情况的“痕迹化”。
(三)建成省级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建立信息交换共享机制,促进部门间、部门和企业间信息交换与共享。部省和所在地均建成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基础数据库。
(四)实现港口危险货物经营人一次性提交满足港口安全监管需要的数据,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职能管理,处理状态(结果)统一反馈给经营人。
(五)督促港口经营人、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安全生产责任。
(六)提升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安全监测、预警及事故应急反应处置能力,有效防控风险。
(七)实现港口危险货物信息的大数据分析管理,提供相关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第二章 系统功能
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系统功能主要包括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基础信息管理、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管理、经营许可管理、从业人员培训和资格管理、危险货物作业监督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安全监督检查、应急管理、公共知识库、监管能力建设、部门协同机制与安全监管职责边界等11个功能模块。
信息系统一般应具有信息管理、业务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基础信息数据的采集,有条件的地区可增加空间数据相关功能和相关信息的采集。
一、基础信息管理
(一)港口经营人基本信息管理。
港口经营人名称、办公地址、主要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实行动态更新管理,可列出需重点监管的港口经营人名单,根据相关规定对港口经营人信用进行管理,具有基本信息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功能。
(二)管理制度信息管理。
港口经营人可填报、更新、管理其相关安全管理制度;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可对港口经营人填报的管理制度文件进行监管、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三)设备设施信息管理。
港口经营人可填报、更新、管理其设备设施的相关信息;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可对港口经营人填报的相关信息进行监管、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设备设施信息应包括码头、过驳区、储罐、仓库、堆场、管线及其相关附属设施的信息。
二、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管理
(一)安全条件审查。
流程化管理,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的安全条件进行申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申报信息
进行审查、批复、存档、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二)安全设施设计审查。
流程化管理,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设计进行申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申报信息进行审核、批复、存档、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三)安全设施验收备案。
流程化管理,港口经营人对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验收证明资料等进行上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港口经营人上报的信息进行备案、存档、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三、经营许可管理
流程化管理,港口经营人对《港口经营许可证》《港口危险货物作业附证》(以下简称《附证》)进行申报、变更、换证和年度核查申请;对安全生产条件现状评价报告、整改落实情况和安全评价机构相关信息进行申报、备案等。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港口经营人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反馈、存档、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应具备证书到期提醒、证书打印功能。
四、从业人员培训和资格管理
(一)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港口经营人对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等情况建立档案;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港口经营人相关档案进行监管、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二)从业人员考核和从业资格管理。
港口经营人对危险货物水路运输从业人员考核和从业资格证书信息建立档案、填报等管理;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从业人员考核和从业资格证书以及港口经营人填报的信息进行监管、存档、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应具备从业人员考核和从业资格有关的题库、组织考核考试、报名申请等管理功能,具备从业资格证书到期提醒、考核考试成绩查询功能;也可将现有相关从业人员考务系统中相关考核信息和从业资格信息关联到该系统模块。
五、危险货物作业监督管理
港口经营人对危险货物作业进行申报、管理;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港口经营人申报的作业信息进行审批、监管、存档、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建立危险货物作业基础数据库。
提供方便快捷的危险货物作业申报方式,有条件的地区,支持微信公众号、移动终端APP应用程序的申报方式。不得填报涉密信息,敏感信息申报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符合相关规定。
申报作业信息包括危险货物种类、品名、数量、UN编号、CAS编号、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存放地点、作业地点和时间、货主、船舶等信息。
申报作业信息与《附证》等信息相关联,具备作业信息中的危险货物种类与《附证》有效期、作业场所和允许作业种类以及海事危险货物船载申报信息等其他信息系统接入数据自动对比功能,给出对比结果,对超范围作业种类、超量作业、超期作业、违规作业等异常作业进行预警或限制申报。
具备支持接入作业场所、区域的视频监控和其他信息系统的能力,根据需要,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可通过实时视频查看作业场所、区域的情况。
六、重大危险源管理
流程化管理,港口经营人对重大危险源辨析、评估分级、登记建档、申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重大危险源信息进行备案、动态管理,与重大风险管理相衔接,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备案存档、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等管理,实现评估期限自动报警功能,并具备接入上级部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同级安全监管部门重大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接口。
七、安全监督检查
(一)现场检查。
流程化管理,形成“检查-整改-反馈-确认”的闭环流程,对检查发现的重大隐患进行备案。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年度检查计划和现场检查、执法情况的登记和管理,包括检查结果、整改通知书、整改结果验收和相关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信息,以及有条件的地区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聘用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安全核查技术服务的相关资料。港口经营人可接收整改通知书、行政执法等信息,上报整改结果,申请整改结果验收等。
对于整改不到位、未按期整改的港口经营人,系统应具备提醒功能,并与港口经营人的危险货物作业申报相关联,限制申报。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可对现场检查信息进行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具备接入上级部门安全监督检查信息系统的接口。
(二)隐患排查。
流程化管理,港口经营人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隐患排查信息、隐患整改和内部验收、隐患治理情况的上报管理,形成隐患排查治理档案;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隐患排查信息进行监管、存档,对重大隐患依法进行备案、挂牌督办和行政处罚。
对于不符合要求、重大隐患未及时消除的港口经营人,应具备提醒功能。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可对隐患排查信息进行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具备接入上级部门隐
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的接口。
八、应急管理
(一)应急信息管理。
港口经营人对应急资源、培训、演练等信息进行登记、管理;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港口经营人相关信息进行监管与存档,汇总分析应急信息,形成应急资源数据库。
1.应急值守。
港口经营人对应急值守机构和人员、应急通信方式等信息进行填报,可接收相关应急指令并予反馈;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应急值守机构和人员、应急通信方式等信息进行管理,对港口经营人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可发布应急指令、接收反馈信息。
对于未进行填报等不符合要求的港口经营人,应具备提醒功能。2.应急预案。
流程化管理,港口经营人对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含专家评审情况等)进行申报备案;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备案、存档和动态管理,支持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3.应急资源管理。
港口经营人对应急管理机构、物资、装备、队伍等资源的数量、分布等情况进行填报、管理;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相关信息进行管理与存档,汇总分析区域内应急资源信息,形成应急资源数据库,支持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4.应急培训及演练管理。
港口经营人对日常开展的应急培训、演练等情况进行填报、管理;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应急培训、演练等情况进行管理、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对港口经营人填报的信息进行监管与存档。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港口经营人,应具备提醒功能。
(二)应急物资储备库。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港口经营人和有关部门的应急物资、应急物资储备库等信息进行管理、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九、公共知识库
逐步建立部省两级公共知识库,为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支持,也可供港口经营人登录查询。
(一)事故案例库。
对港口安全生产事故案例进行收集、更新维护、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等管理,对港口经营人提供查询服务。
事故案例库应支持依据事故信息属性进行筛选,提供多条件的检索查询。
(二)法规标准库。
对港口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进行收集、更新维护、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等管理,对港口经营人提供查询服务。
(三)专家库。
对专家信息进行收集、更新维护、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等管理,对港口经营人提供查询服务。
专家由熟悉港口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危险货物作业管理、港口安全技术、港口工程和应急救援、消防等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组成。
(四)危险货物数据库。
有条件的地区可对危险货物信息对公众提供查询。
危险货物信息应包括种类、品名、理化特性、包装要求、安全防范措施、应急措施等信息。
十、监管能力建设
主要用于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相关工作、监管能力等信息的管理。
(一)安全监管制度。
对安全监管制度进行登记、管理,支持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二)教育培训。
对有关安全监管人员的教育培训情况进行管理,支持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三)安全监管机构、职责和监管队伍。
对安全监管机构和监管队伍的信息进行管理,支持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对安全监管机构及其内设职能部门和有关岗位,明确安全监管权责清单。
(四)监管装备。
对配备的监管检测设备、现场取证设备、监管交通工具等必要的监管装备进行管理,支持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五)应急管理与处置。1.应急信息发布。
发布交通疏导、紧急疏散、事件动态、处置情况等信息。
2.应急预案。
对港口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预防自然灾害预案等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体系进行管理,支持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3.应急辅助决策。
应具备迅速掌握情况、研判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形成合理处置方案和形成决策信息等功能。
4.应急指挥调度。
应具有应急资源等信息查询、分析、应急指令发布、物资及人员调度、路线规划等功能。
十一、部门协同机制与安全监管职责边界
(一)部门协调机制
港口经营人、隐患排查治理、危险货物、重大危险源、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安全监管信息的互联互通,主要用于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与海事、公安(消防)、安监、海关、质检、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联合执法、安全应急联动等。
(二)安全监管职责边界
安全监管对象的变更等管理,主要用于港区内危险货物经营人、仓库、储罐等监管对象的变更。应具有监管对象添加、更新、删除、查询汇总等功能。
第三章 信息资源要求
《指南》提出了信息资源内容、采集、整合、共享等相关规范要求。
一、信息内容
主要业务内容相关信息参见附件1。在有关信息系统开发建设阶段,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有关要求,组织编制信息资源目录并纳入交通运输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统一管理。
二、信息采集
(一)信息来源。
信息主要来自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基础数据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根据数据架构,做好数据资源规划,明确各项数据的具体来源,保证数据来源的唯一性,避免重复采集。
构建稳定的数据源,完善数据采集、更新、交换共享等机制,保证数据质量。
(二)采集方式。
根据各类数据的形态、格式、采集条件,明确各项数据的具体采集方式。加强数据采集系统建设,尽量采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数据的自动化采集。统筹省和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港口经营人的应用需求,完成数据的采集、更新工作。有条件的地区推进与港口经营人信息系统的有效衔接,方便行政相对人,合理减少港口经营人信息填报数据量。
三、信息整合
(一)地理信息。
有条件的地区可在系统功能中引入相关地理信息,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标注危险货物作业设备设施的空间位置。地理信息应按统一标准、统一接口、图属一体、集中管理、集成共享的原则建设,使用国家、行业标准规范。基础图层可来源于测绘部门或电子地图服务商。地理信息应符合保密规定的比例尺要求,避免泄漏相关特定图形及对象位置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建议在本地服务器及终端上使用。
(二)动态位置信息。
对各种可移动安全应急设备设施(车船、智能感知设备等)的动态位置信息进行融合、集成,提供动态位置信息服务。
(三)视频监控。
有条件的地区可按照视频监控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规范建设,辖区内视频监控信息应进行整合,并叠加规定字符(如视频监控点位置坐标等)、同步时间戳等信息。视频监控可与地理信息图层相结合。
(四)重大危险源三维模型信息。
有条件的地区可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三维模型建设,在收集整理重大危险源和附属设施信息基础上,通过三维建模与GIS技术相结合,构建立体三维空间,详细描述重大危险源空间位置分布,对储罐、物料管线及附属设施进行三维可视化展示,全方位掌握重大危险源相关信息,辅助日常监管和应急救援决策。
四、信息共享
应预留和提供数据接口,按照有关标准规范进行数据共享、传递,结合工作需要,逐级建设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数据库。系统数据的内容、格式和数据元标准应遵循附件1的要求,支持上下级部门之间、同级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系统应保证充足的数据存储空间,在满足自身数据存储处理能力、容量、可靠性的要求下,预留外部传输数据的存储空间,并制定相应的数据备份机制。
第四章 系统建设要求
一、系统建设定位
满足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需要,通过数据动态采集、信息共享,逐步实现动态监管。
二、系统建设思路
基于信息化建设现有的基础,采用“全面整合、重点补充、突出共享、逐渐扩展”策略,加强港口危险货物相关信息资源的完善和整合,并根据条件对港口有关危险货物作业重点场所、重点设施设备开展监测、监控,完善应急处置技术和手段,促进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共享和监管协同。鼓励省级交通运输(港口)管理部门统一开发、建设、运行和维护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供省、市、县三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使用,并可供港口经营人使用。推进实现省内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的统一门户,并做好与部级系统的衔接。
按照《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安全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规定的有关时间要求推进建设。系统可分期建设、逐步完善。根据系统建设条件,按照《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预留数据接口,制定系统建设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以业务效能为导向,在基础数据补充校核、重点监测对象动态信息采集、信息共享、数据质量管控、业务运行机制优化重构等方面加强建设,务求实效。
近期目标以配置系统环境、设定安全防火墙,实现基本信息管理及业务处理流程的功能,实现异地容灾备份为主,满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中期目标可依据当地建设条件,基于GIS平台进行相关地理信息功能的补充扩展,对系统相关功能进行完善并引入专家辅助服务,协助解决相关问题;远期目标可依据当地建设条件,实现交通地理信息、动态位置信息与视频监控信息的功能扩展集成,并督促有关重点港口经营人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温感、烟感、有毒有害气体探测、机器视觉等传感设备(技防手段)的集成应用,实现重点堆场、重点箱区、重点罐区、重点库区的实时在线监测和自动预警、报警,为预先干预、处置提供技术保证。
三、系统建设原则
(一)职责导向。
根据管理体制和职责,合理确定业务需求,明确业务目标和运行模式,促进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确保系统有效运行并发挥实效。
(二)业务协同。
安全监管信息应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促进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业务的协调联动,系统应与当地人民政府的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相衔接。
(三)标准统一。
严格遵守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部组织制定的相关信息资源、信息交换、地理空间信息、信息服务等规范(详见附件1),统一数据接口。
(四)架构开放。
以系统可靠运行和持续发展为前提,采用开放式架构设计,满足业务功能扩展需要。
(五)资源共享。
以需求为导向,整合相关信息资源、应急处置资源,共享动态监测资源数据,提高信息化的规模效益。统筹协调港口经营管理信息系统、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等相关系统的开发建设,避免重复建设。
(六)网络安全。
依法加强网络安全保护。各地应根据国家有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要求,向规定的有关部门办理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手续。信息系统应纳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范围,建立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有关工业控制系统还应满足《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有关要求。危险货物作业数据、地理位置、重大危险源等敏感信息要加强管理,不宜公开的一律不得公开。涉及国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交通战备、国家战略储备的,应仅在系统中录入港口经营许可证、港口危险货物作业附证等内容,不得录入涉密信息。
(七)资金保障。
加强信息化建设资金的保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争取当地人民政府的支持,落实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通信链路维护、运营维护、安全等级保护评测等相关工作的经费。
第二篇:《港口危险货物管理规定》学习体会
《港口危险货物管理规定》学习体会
-----基层是危险货物运输作业安全的关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危险货物的需求量和运输量增速加快,而危险货物具有燃烧、爆炸、腐蚀、氧化、毒害、放射射线等性质,在运输过程中如操作不慎可能引起人身伤亡和财产毁损,危险货物运输在很多环节上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港口是联接水陆运输的枢纽,危险货物在港口涉及装卸、水平运输、库场堆存等众多环节,也是危险货物运输中易发生事故的重要场所之一。如何确保港口企业危险货物的操作安全,在当前个国各行业安个生产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是各地港航管理部门和从事危险货物装卸的港口企业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危险货物 港口 管理
一: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危险品码头管理
为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危险品码头的管理,根据《港口危险货物管理规定》第六条,港口经营人从事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应先取得危险货物港口作业资质,新建、改建和扩建危险货物作业码头、库场、储罐、锚地等港口设施,应符合港口总体规划和国家有关建造规范和标准,经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码头、库场、储罐、锚地等港口设施投入作业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对危险品码头、库场、储罐、锚地等设施的定期检查,从源头上减少安全隐患。
二:工人安全意识不高,港口企业应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
通过对企业员工基层管理人员和现场作业人员的了解,发现大部分从事于港口生产第一线的港口企业的员工对危险货物操作的安全意识不高。一是个人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如,广东省某石化码头装卸工人,75%以上在工作时不配带防护口罩,其原囚主要是由于广东大气较热,配带防护口罩时工作不方便。这样对工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由于石化码头装卸的主要货物是第3类危险货物,如易燃液体,其卞要危害是易燃、易爆,但其副危害性为毒害性,特别是其蒸气具有强烈麻醉性,人体长时间吸入可引起中毒,过度吸入可导致人死亡,井且该类物质所引起的人体中毒为慢性职业性中毒。二是安全操作意识不强,对危险货物的性质认识不够。如,2006年10月在广东某市发生了一起油罐车爆炸事故,导致2人死亡、3人重伤的特大安全事故,但这起事故的起因却非常简单,主要是工人安权全操作意识不强,不当的操作所引发的事故。当时该油罐车司机装运一批汽油从码头油库运抵加油站,在卸完油后,司机经过简单处理便擅自将该油罐车开至某汽车修理厂进行维修,由于汽车修理厂有明火作用,引爆油罐车内的汽油蒸气,从而产生爆炸。在这起事故中,油罐车司机并没有意识到其实空油罐车比装满油的油罐车更加具有危险性,这主要囚为汽油的挥发性很强。由于汽油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仟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主要原囚是,若空气中可燃气体或蒸气含量少时,能燃烧的物质有限,产生的热量不足以引起爆炸;当空气中可燃燃气体或蒸气含量多时,空气(氧)的含量又少了,又不能支持充分燃烧,产生的热量也不足以引起爆炸。而汽油蒸气的爆炸极限为0.6%~8.7%。当油罐车装满油时,汽油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的浓度远高于8.7%,而卸完油后油罐车空间容积增加,而汽油蒸气的浓度下降,可能正好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而一旦遇到明火就容易产生爆炸。并且,该油罐车司机并没有对卸完油后的油罐进行安全处理,在没有确保安全的情沉下擅自进行维修,是导致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囚。
安全生产能否得到落实,关键因素在人员。由于危险货物装卸作业不同于一般的货物装卸,装卸作业应选派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要求从事装卸的人员在货物装卸前详细了解所装卸危险货物的性质、危险程度、安全和医疗急救等措施,根据《港口危险货物管理规顶》第十三条及第十四条,从事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企业,应当对从事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人员进行有关安全作业知识培训,从事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管理、作业人员,必须接受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防护和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并经交通部或其授权的机构组织考核。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上岗资格培训主要为危险货物运输的法律、法规,危险货物的基本危险性质及安全操作方法,港区应急措施及紧急医疗急救方法等内容。通过系统培训,让所有从事危险货物作业的人员在思想上能加强认识,同时也可弥补企业员工在理论上的不足。
三:制定完善的安全操作规程
根据《港口危险货物管理规定》第十八条及第十九条,从事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企业,应当按照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组织危险货物港口作业。港口企业应根据所装卸危险货物的性质,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制定完善的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应体现在以下级方面:在危险货物操作过程中,所有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如需离开,一定要有专人负责;危险货物作业现场应加强管理,与作业无关人员严禁进入装卸作业现场。所有进入作业现场的作业人员应穿戴好必要的防护服,并严格检查,不得携带火种,主要是打火机等进入作业现场;严格遵守危险货物作业管理规定,装卸易燃易爆危险货物期间,不得对船舶加油,遇有雷鸣或电闪,或附近发生火警,应立即停止作业,并将危险货物妥善安置。在危险货物作业现场合理使用通讯设备,禁止在危险货物作业现场,特别是油库、爆炸品码头使用手机等;危险货物在装卸作业前,应对作业场所进行安全检测,在确保安全情况下方可安排作业。对于已被毒害品或放射性物品污染的货舱,应申请卫生防疫部门检测,采取有效措施后方可作业;起卸包装破损的危险货物和能放出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的危险
货物前,应对作业处所进行通风,必要时应进行检测等;港口企业在危险货物装卸时,应严格按计划积载图进行装卸,不得随意变更。在装卸作业时,应对危险货物包装进行严格检查,凡包装破损、渗漏或受污染的危险货物不得装船。
四:合理选择和使用装卸机具
危险货物普遍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在危险货物装卸作业中,应根据货物性质选择合适的装卸工具。各种装卸机械、工属具用于危险货物装卸时,其安全系数要比用于普通货物大一倍以上。装卸易燃、易爆货物,装卸机械应安装火星熄灭装置,在装卸作业前应对装卸机械进行检查。如,装卸爆炸品、有机过氧化物、一级毒害品和放射性物品,装卸机械还应按额定负荷降低25%使用。进行危险货物装卸作业时,作业现场应备有相应的消防用器材和应急器材。
危险品的运输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危险货物的安全管理关系到社会的发展,风险与利益共存,确保港口企业危险货物操作安个,对国民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甚至社会安定能起到重要作用,这一切都需要政府有力的宏观调控,依法治理,科学治理。港航企业更要以社会责任为重,规范管理,促进行业的良好发展,需要各部门能重视危险货物的安全管理,从基层源头上杜绝各种危险隐患。
参考文献:1:蔡佩林《如何确保港口危险货物操作安全》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吴跃辉《关于港口危险货物监督管理的思考》
汕头海事局
3:王敬涛《浅谈港口危险货物运输的预控管理》
山东省海运协会
第三篇:危险货物港口作业资质认定
危险货物港口作业资质认定
审批依据:
《港口危险货物管理规定》(交通部2004年第号令第8条、第9条、第10条)
申请条件:
1、符合《港口法》规定的港口经营许可条件;
2、具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应急设备、设施;
3、具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至少有一名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当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相关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技能;
5、配备足够的具有上岗资格证书的管理、作业人员;
6、具备事故应急预案;
7、取得消防、环保部门核准意见。
申请材料:
1、《港口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2、符合国家标准的应急设备、设施验收证明;
3、消防、环保部门的相关核准意见;
4、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区域平面图;
5、事故应急预案;
6、安全管理制度;
7、安全操作规程;
8、一人以上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具备与本单位从事的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相关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技能的资质证明材料;
9、从事危货港作的管理人员、作业人员上岗资格证书复印件;
10、交通行政许可申请书及授权委托书。
审批程序:
向市港航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市港航管理部门审批,核发《港口危险货物资质认可证
审批时限:
审批时限:3个工作日
收费标准及依据:
不收费
第四篇:港口信息化建设
《港口信息化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水运在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现代港口的发展呈现出布局网络化、业务物流化、格局港城一体化和管理信息化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港口全面实现信息化。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港口信息化的建设,并在这方面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信息化应用的理论
中国港口大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和竞争压力。使用信息化管理可以使得公司工作改变过去粗放的工作作风,使得港内工作更加精细化,就能起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目的。
精细化管理就成为了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依托。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
精细化管理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是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精细化管理是管理者用来调整产品、服务和运营过程的技术方法。它以专业化为前提、技术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聚集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高效益和更强竞争力。“精”就是切中要点,抓住运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细”就是管理标准的具体量化、考核、督促和执行。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实行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的落实,以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
二、港口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第一,信息化发展水平将对港口竞争力产生重要影晌。
港口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将为港口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带来 1
新一轮的国际竞争。
从国际港口发展趋势来看,一个港口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将成为港口竞争力中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目前,国际大港基本都有较完善的港航信息系统,并且在不同程度上成为港口高效运作的生命保障线。
第二,通过港口信息系统实现全面服务。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港口正朝全方位增值服务的方向发展,成为资金、信息、商品、人才的聚集地。高效便捷的港口服务、快速灵动的信息反映、港口功能的深化拓展都离要依托信息化这个平台。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港口或多或少地面临岸线空间、陆地领域、集疏运联接、港口水深、资金和信息化水平等问题,但为了港口的发展和在竞争中不落下风,越来越多的港口通过加强港口信息化来提高服务水平,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整合港口资源,实现高效系统的运营。现代化的信息系统是港口发展追求的目标,能否提供实时追踪查询的、有统一标准数据接口的港口信息系统,实现“一站式”服务,将成为未来港口信息化的焦点。
第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
未来,港口信息化建设、智能化技术应用的领域将更加广泛。世界各地的主要港口都在信息系统上加大投入力度。例如美国新奥尔良港在90年代初建设的“全港自动化系统”,不仅实现港内应用系统集成,还加强了与外部应用系统的自动化联接,如电子化泊位申请系统、自动化船货清单系统和卸货计划系统等,深受客户欢迎。釜山港成功实现了以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为基础的“Ubiquitous港”建设,该系统可以及时掌握货物移动路径,迅速安排装备和车辆,从而有望提高程序效率(44%)和港口生产效率(20%),每年为港口生产能力新增840亿韩元的收益。不仅如此,釜山港还建设了釜山数字物流系统,该系统融合了东北亚港口信息,使釜山港物流辐射范围得以扩大。在汉堡港的CTA码头,由码头前沿到堆场的集装箱的运送均由无人驾驶的自动导向运输车来操作,堆场上的集装箱由数控龙门吊自动装卸,外来进行运输的集卡司机只需要通过电子刷卡即可输入装载信息,通过自动化装卸系统实现货物的装卸。同样,在鹿特丹的ECT码头,由于装卸和运输设备先进,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高,整个港区几乎看不见码头工人。
可见,以条形码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辅助决策技术、EDI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必然成为未来港口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信息化实践意义
在当今国际国内港口经济新的发展形势下,各个港口面临着经营的局限和竞争的压力。港口经济在市场化的方式方法在收益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只有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运营效率,节省成本才才能够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使公司在竞争中保持不败。因此信息化成为了港口运营改革的突破口,从而解决在传统运营模式中的问题,提高港口运营的效率。
下面对信息化后运营效率能够预期达到的改善效果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优化办公效率
这也是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最核心目标。从信息化的角度讲,信息化可以减少大量的纸面传递、提高文件或政令在组织内的传递速度。
传统的工班制度港口每天都会产生非常大量的纸质工班,在主要业务部门都设立了专人负责工班的流转和统计,而理货员每天开具工班也占用了一定的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每天的工班由专人负责统一收敛交到仓库的统计人员,由统计人员进行初步的分类和核对。然后由仓库统计人员将工班分发到相关部门,再由各部门负责工班统计的人员进行进一步的使用。各部门根据不同的需要还要对工班进行统计和筛选。因此,各部门在进行完所有的统计、分类工作已经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如果想及时了解公司的情况是不可能的。
在使用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后,以上问题就变成了最简单不过的问题。过去的纸质工班现在均在电脑中录入,系统已经规定好了格式,理货员只需要录入相应的信息就能生成工班。各相关部门只需要在管理系统中查询需要的工班就能及时的显示出来,彻底剔除了过去由专人负责整理工班的环节。并且使得工班的意义提升了一个层级,达到了实时掌握的程度,使得公司的管理者能够及时的掌握公司的生产面貌。使得过去用时最多,工作最为繁琐的一项工作变成了简单、易操作的信息化程序。使得理货员从过去繁重的案头工作中解脱出来,将宝贵的时间用于更有需要的工作当中。
在对港内生产情况的信息统计上,信息化管理系统相对于过去的传统统计方
法起到了质变的飞跃。由于货物到港后,货物信息录入了信息系统中,在查找货物时,就可以在信息系统中直接筛选。过去要查询货物只能有人力查找,非常的费时费力,在装船前,需要很大精力核查该船的货物,现在只要通过信息系统的筛选,几分钟就可以掌握货物的信息,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第二、理清业务流程
港口的集输港都是由市场部制定计划,仓库具体实施,调度组织作业,卡口则负责载货车辆的进出。在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后,形成了较严密的管理流程,大大改善了集输港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系统内,所有业务部门的计划和指令都在系统内体现。每个环节的工作都需要有系统内明确的指令。在车辆管理方面,可以在卡口设立车辆信息登记环节,登记时系统只能登记上有计划的车辆,没有计划员的计划则在系统中不能进行登记。在仓库方面,没有计划员的计划就不允许卸货。调度室没有计划员的计划则不予调排人机。市场部与卡口、仓库、调度室通过信息系统相连。由市场部做出计划,其他部门没有修改计划的权限,只能按照市场部计划来运行。
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过去车辆进港无序,和不按调度指挥,私自联系工人卸货的情况。
第三、明确职责权利
在开发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后,要求系统中能够体现各部门在每一个作业环节中所作的工作,对每个步骤要求有据可循。各方指令均在同一平台内进行,任何一个指令都有相应的详尽记录,使得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一目了然。从而在发生问题后,对问题的排查可以分清到底是哪个部门的义务或疏漏。找准责任方,进行及时的改进,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最终目的是提升港内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第五篇:《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
《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2月1日施行
为加强港口危险货物管理,预防和减少危险货物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交通运输部近日发布《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2年第9号,以下简称《规定》),将自2013年2月1日起施行。2003年8月29日交通部发布的《港口危险货物管理规定》(交通部令2003年第9号)同时废止。
据悉,在港口内进行装卸、过驳、储存、包装危险货物或者对危险货物集装箱进行装拆箱等作业活动适用该《规定》。
根据该《规定》,从事危险货物作业的港口经营人应当在取得经营资质后,委托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评价机构,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每3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提出安全评价报告。安全评价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对安全生产隐患的整改方案。港口经营人未将安全评价报告以及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备案的,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规定》要求,新建、改建、扩建从事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的建设项目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安全条件审查。未经安全条件审查通过,港口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和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审批、核准、备案的港口建设项目,由省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安全条件审查。其他港口建设项目由项目所在地设区的市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安全条件审查。
建设单位在申请安全条件审查前,应当对港口建设项目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并应当委托具有法律法规规定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该建设项目进行安全评价。
从事港口危险货物安全评价的机构应当具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资质。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从事港口危险货物安全评价的机构实行备案管理。未经安全条件审查,新建、改建、扩建港口危险货物建设项目的,由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港口经营人未将安全评价报告以及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或者未将其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货物的储存数量、储存地点、管理措施以及管理人员等情况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由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规定》指出,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委托人应当向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提供完整准确的危险货物名称、危险性分类、包装、数量、应急措施等资料。作业委托人不得在委托作业的普通货物中夹带危险货物,不得将危险货物匿报或者谎报为普通货物。
危险货物应当储存在港区专用的库场、储罐,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货物,应当单独存放,并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
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应当建立危险货物出入库核查、登记制度。《规定》指出,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应当根据有关规定,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确定重大危险源级别,进行分级管理,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并报送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对涉及船舶航行、作业安全的重大危险源信息,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通报海事管理机构。
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应当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实施危险货物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方案,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
根据《规定》,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应当制定本单位危险货物应急预案,而且应当将其应急预案及其修订情况报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港口重大危险源风险分析,建立健全本辖区内重大危险源的档案,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和应急准备。
《规定》强调,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的资质进行核验,发现其不再具备资质条件的,应当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正的,依法撤消其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