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险机构开业信息化建设验收指引
保险机构开业信息化建设验收指引
2004-11-22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保监发[2004]137号
各保险公司筹备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筹备组:
为规范保险机构筹备和开业验收过程中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以及《保险统计管理暂行规定》,我会制订了《保险机构开业信息化建设验收指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ОО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保险机构开业信息化建设验收指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以及《保险统计管理暂行规定》,为规范并指导保险机构筹建以及开业验收过程中有关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制定本指引。
一、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
保险机构开业时的信息化建设应能够实现公司各项主要业务流程的信息化和管理流程的信息化,信息系统应满足保险监管部门数据采集的要求。确保保险信息的及时、正确与安全,保障保险机构持续、稳定、高效运营,保护保险机构和被保险人的利益。
二、适用范围
保险集团公司、保险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法人机构,外国及港、澳、台地区保险公司分公司适用本指引。
三、信息化建设审核及验收标准
1.公司应设立信息技术的主管部门,配备专职的信息技术人员,明确信息安全的主管领导和责任人,设立信息安全管理岗位;
2.公司应建立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规章制度;
3.公司应建立较为完备的网络体系,主要设备和重要通信线路具有冗余备份,并具有合理的网络结构;
4.公司应具有核心业务系统,系统应具有可稽性,并具备授权、分权制约、超标警示等功能,经营保险业务的公司应能够实现电脑出单;业务、财务系统数据实现无缝连接;
5.公司的信息系统必须满足监管部门数据采集的要求;公司应按中国保监会要求,完成与监管部门的网络连接以及各项对接系统的开发、建设与对接调测工作。网络连接和各对接系统的具体要求参见相关文件规定;
6.公司业务数据、财务数据等重要数据应存放在中国境内,并具有独立的数据存储设备,重要数据应有安全保密、存储、异地备份措施;
7.公司的软、硬件系统应具有完整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并建立计算机系统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
8.公司应建立独立的计算机机房,机房建设须符合国标GB2887-89《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GB9361-88《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和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等技术标准,并经过消防部门验收。暂时没有条件建立独立机房的公司,经中国保监会同意后,可将主机托管,但应提供与受托方的合同或协议,主机托管仍应具有独立的操作空间和严格的安全措施,受托方的计算机机房必须符合上述标准,并经过消防部门验收。
四、保险机构开业申请材料
保险机构开业申请材料应包含以下内容:
1.信息技术的主管领导、主管部门以及主管部门的组织结构和人员情况;
2.信息技术方面的规章制度(包括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制度、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等);
3.软硬件情况及网络状况(包括网络拓扑结构、连接方式、安全措施);4.核心业务系统、财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等应用系统介绍;5.与中国保监会各监管信息系统对接的情况说明;6.数据存储、备份方式,灾难备份措施;7.计算机系统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8.计算机机房建设状况。
五、保险机构开业信息化建设验收工作步骤
中国保监会统计信息部负责对保险机构开业申请中信息化建设部分的材料审核,材料审核无误后,协同相关部门进行现场验收,具体内容如下:
(一)审核保险机构开业申请材料中信息化建设部分材料;
(二)听取汇报;
1.信息技术主管领导或主管部门负责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简要汇报;
2.进一步询问公司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情况。
(三)现场检查;
1.计算机机房及设备状况检查;
2.各系统运行状况及安全措施检查。
(四)验收报告。
验收工作结束后出具验收报告。
第二篇: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统计与信息化建设验收指引(模版)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统计与信息化建设验收指引
关于印发《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统计与信息化建设验收指引》的通知(保监发〔2005〕44号)
各保监局、各保险公司:
为 规范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筹备及开业验收过程中统计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保险公司管理规 定》、《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以及《保险统计管理暂行规定》,我会制订了《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统计与信息化建设验收指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 行。
二○○五年五月十二日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统计与信息化建设验收指引
为指导并规范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筹建以及开业验收过程中有关统计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保险统计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引。
一、总体要求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时的统计与信息化建设应实现本公司各项主要业务、财务流程的信息化和管理流程的信息化,确保保险信息的及时、正确与安全,保障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持续、稳定、高效的运营,并满足保险监管部门数据采集的要求。
二、适用范围
各保险公司分公司(不含外国及港、澳、台地区保险公司在华分公司)、中心支公司。支公司、营业部以及营销服务部设立时统计与信息化建设验收由验收单位参照本指引执行。
三、审核和验收标准
(一)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应设立或指定部门负责统计和信息化工作,明确统计、信息化工作的负责人和联系人。保险公司分公司应配备专职的统计和信息技术人员,中心支公司应设立统计和信息技术岗位;
(二)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应建立保险统计与信息化工作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建立计算机系统故障应急处理机制;
(三)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应建立较为完备的网络体系,软、硬件系统具有较为完整的安全防护措施,其主要设备和重要通信线路应具有冗余备份,本地存储的重要数据具有安全保密、存储、异地备份措施;
(四)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的所有保险业务应实现信息化管理,核心业务系统、财务系统应采用总公司授权使用的系统平台,业务、财务系统数据实现无缝对接;
(五)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信息系统应满足监管部门数据采集、查询的要求;
(六)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具有独立业务系统的,其计算机机房可以采用自建或托管的形式,但应符合国家关于机房建设的有关标准,并经过消防部门验收。
四、开业验收申请材料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验收申请中统计和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材料:
(一)负责统计工作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负责人、主管统计工作的部门组织结构和人员情况;负责信息化工作的分支机构负责人、主管信息化工作的部门组织结构和人员情况;
(二)保险统计与信息化工作方面的规章制度及计算机系统故障应急处理机制等;
(三)业务、财务系统建设的具体方案,包括业务、财务系统的处理模式、数据集中情况、基本处理流程框架,系统间数据交换关系,各类数据的管理权限等;
(四)总公司出具的关于在分支机构核准开业后的第三个月起,按照有关规定向保险监管机构报送该分支机构数据的承诺书;
(五)向保险监管部门报送各类监管数据的详细流程。若数据由总公司统一生成并报送,应说明数据传递、核对的具体流程;
(六)公司的网络架构和软硬件情况,以及公司在网络、软硬件、数据等方面的安全保障策略;
(七)计算机机房建设情况说明,具有独立业务系统的公司要提供地方消防部门出具的机房消防验收合格证明。
五、验收工作流程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验收中,统计和信息化建设部分验收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材料审核
审核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申请材料中有关统计与信息化建设部分内容。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补齐相关材料。材料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现场验收。
(二)现场验收
1.听取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负责人关于分支机构筹建过程中保险统计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汇报;
2.检查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对保险统计法规的掌握情况及其它统计工作的准备情况;
3.核查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业务、财务系统的应用流程和对接情况;
4.核查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监管数据的提取、整合和报送工作的具体情况;
5.核查统计标准是否符合保险监管部门的规定;
6.核查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网络架构,以及在网络、软硬件、数据等方面的安全措施。对建有机房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要核查计算机机房建设状况。
(三)验收意见
验收单位作出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验收意见应包括对该分支机构统计与信息化建设的验收情况和评价。对于未达到验收标准的分支机构应根据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要求其整改。
第三篇:保险公司开业验收指引
保险公司开业验收指引
2011-04-26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保监发〔2011〕14号
各中资保险公司筹备组:
为规范和指导保险公司开业验收,完善保险市场准入程序,根据《公司法》、《保险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我会制订了《保险公司开业验收指引》,现印发给你们,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三月三十日
保险公司开业验收指引
为规范和指导保险公司开业验收,完善保险市场准入程序,根据《公司法》、《保险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指引。
一、适用范围
本指引适用中资保险公司(外资股东出资或者持股比例占公司注册资本不足25%的保险公司)开业验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外资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业验收参照执行。
二、开业申请材料
申请人提出开业申请,应当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以下材料一式六份,申请材料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并提交保险机构和高管人员电子化文档:
(一)开业申请书,申请书应当载明公司名称、公司住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股权结构、经营区域、业务范围等。
(二)创立大会决议,没有创立大会决议的,应当提交全体投资人同意申请开业的文件或者决议。
(三)公司章程。
(四)经营规划,包括未来三年公司业务发展计划、拟经营保险险种计划、分支机构扩展计划、销售渠道发展计划、再保险计划、盈利水平和偿付能力预测、中长期资产配置计划等。
(五)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六)资信良好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及资本金入账原始凭证复印件。
(七)中国保监会规定投资人应当提交的有关材料:
1、投资人的基本情况,包括营业执照复印件、经营范围、组织管理架构、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投资资金来源、对外投资、自身及关联机构投资入股其他金融机构的情况;
2、投资人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财务会计报告,投资人为境外金融机构或者主要股东(持有保险公司股权15%以上,或者不足15%但直接或者间接控制保险公司的股东)的,应当提交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最近三年的财务会计报告;
3、投资人最近三年的纳税证明和由征信机构出具的投资人征信记录;
4、投资人的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与保险公司其他投资人之间关联关系的情况说明,不存在关联关系的应当提交无关联关系情况的声明;
5、投资人的出资协议书或者股份认购协议书及投资人的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同意其投资的证明材料,有主管机构的,还需提交主管机构同意其投资的证明材料;
6、投资人为金融机构的,应当提交审慎监管指标报告和金融监管机构出具的监管意见;
7、投资人最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的声明。
(八)公司拟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简历及有关证明材料,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董事会秘书、总精算师、财务负责人、合规负责人、审计责任人等高级管理人员和法律责任人、精算责任人、财会部门负责人、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等关键岗位负责人相关材料。
(九)公司组织机构、部门设置及人员基本构成情况。
(十)与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签订的资产托管协议或合作意向书。
(十一)营业场所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证明文件及消防安全证明。
(十二)信息化建设情况报告,包括信息化工作的规章制度、组织架构、人员情况和联系方式(公司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软硬件和网络情况(网络拓扑图、连接方式、安全措施),核心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情况,数据存储和灾备措施,计算机系统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与中国保监会监管信息系统的对接情况,计算机机房建设情况和消防验收证明。
(十三)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内部审计稽核制度、合规管理制度、法律事务管理制度、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公司内部数据流程与统计管理制度等。
(十四)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三、开业验收标准
保险公司开业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有符合《保险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和《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规定条件的投资人,股权结构合理。
(二)有符合《公司法》和《保险法》规定的章程。
(三)有符合《保险法》规定的注册资本。
1、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2亿元,且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
2、投资人应将所认购股款或者出资额缴存在资信良好的商业银行,公司获准开业前不得动用资本金。
(四)有切实可行的经营规划。
1、经营规划要符合行业规划和中国保监会的监管要求。
2、经营规划要明确公司的市场定位、经营区域和经营策略。
3、公司业务发展计划、拟经营保险险种计划、分支机构扩展计划及销售渠道发展计划应符合公司资本金状况和股东持续出资能力。
4、再保险计划符合《保险法》和《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
5、在不同的业务规模假设下,合理预测公司盈利水平和偿付能力状况,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偿付能力改善方案。
6、经营规划中的相关业务指标要分制订,并明确执行措施、考核机制和责任部门。
7、经营规划须经公司创立大会通过,并在申请开业时上报中国保监会备案。
8、公司开业后应严格执行经营规划,如有调整,须经股东大会通过,并向中国保监会报告。
(五)有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任职资格条件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六)有健全的组织机构。
1、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为主体的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董事会应当至少有两名独立董事,并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提名薪酬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
2、设立与公司业务发展相适应、分工明确的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及其员工具有履行相应职责的能力。
(七)有完善的业务、财务、合规、风险控制、资产管理、反洗钱等制度体系。
(八)有与业务规模和人员数量相适应的营业场所和办公设备,营业场所安全消防设施符合要求。
(九)信息化建设符合中国保监会要求。
1、建立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规章制度,配备专职信息技术人员,明确信息化工作公司主管领导和责任人。
2、软、硬件系统具有完整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主要设备和重要通信线路具有冗余备份。
3、能够实现公司主要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信息化,信息系统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并达到保险监管机构数据采集的要求。
4、业务数据、财务数据等重要数据应存放在中国境内,具有独立的数据存储设备以及相应的安全防护和异地备份措施。
5、建立计算机系统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
6、计算机机房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并经过消防部门验收。
(十)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现场验收工作流程
开业申请材料审核通过后,中国保监会组成验收组会同拟设立公司所在地保监局进行现场验收。具体流程如下:
(一)筹备组汇报
1、参会人员。公司拟任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参加验收汇报会议,部门负责人可以列席。投资人可以派代表参会,但应提前报告验收组并提供投资人授权委托书和参会代表身份证明。
2、汇报内容。公司拟任董事长或者总经理汇报筹建工作完成情况,包括公司发展战略、经营规划、公司治理、营销方式、人员培训、业务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合规管理、信息化建设等。
(二)现场检查
1、检查部门设置和人员到位情况,抽查公司员工对岗位职责、业务知识、工作流程的掌握程度。
2、检查办公设备和营业场所情况。
3、检查计算机机房设备状况和消防安全情况。
4、核查验资报告日至验收当日的银行对账单。
(三)系统演示
1、模拟承保、理赔流程并打印保单样本。
2、检查业务及财务系统运行情况。
(四)验收组提问
验收组成员按照部门职责分工进行提问,并提出有关要求和建议。公司拟任高级管理人员根据公司筹建实际情况进行解释和说明。
(五)验收报告
1、现场验收结束后,验收组起草《验收报告》,对现场验收情况进行评估,并由验收组全体成员签字确认。
2、验收合格、符合开业标准的,由中国保监会下发开业批复和《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验收不合格、但通过整改可以达到开业标准的,由验收组提出限期整改的意见,筹备组完成整改后,报请中国保监会重新组织验收;验收不合格、决定不批准开业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四篇:内蒙古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验收指引doc
内蒙古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验收指引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准入监管,规范和指导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验收,维护行业稳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国保监会行政许可实施规程》(保监会令„2004‟8号)、《保险公司开业验收指引》(保监发„2011‟14号)和《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9‟1号)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内蒙古辖区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开业验收。
本指引所称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指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中心支公司。
保险公司支公司、营业部和营销服务部的开业验收由省级分公司按照本指引组织开业验收。
第三条 内蒙古保监局(以下简称“保监局”)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本指引,对辖区内设立的省级分公司和中心支公司进行开业现场验收。
省级分公司的开业验收,须由总公司先行验收合格并书面报告保监局后,再经过保监局组织的现场验收,验收结果合格并批准开业,经当地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后方可开业。
中心支公司的开业验收,须由省级分公司先行验收合格并书面报告保监局后,再经过保监局组织的现场验收,验收结果合格并批准开业,经当地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后方可开业。
第四条 保险公司支公司、营业部和营销服务部应参照本指引,由省级分公司组织现场验收,并将验收报告作为开业申请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监局根据开业申请文件进行非现场验收,验收结果合格并批准开业,经当地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后方可开业。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非现场验收中发现存在疑点的,保监局委托当地保险行业协会进行现场验收,验收合格后批准开业,经当地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后方可开业。
第五条 开业现场验收工作应遵循标准规范、程序透明、集体评议、逐项评价、现场验收与非现场验收相结合和一票否决原则,确保验收结果的客观、公正。
(一)标准规范原则,统一开业验收标准。
(二)程序透明原则,明确开业验收流程。
(三)集体评议原则,集体讨论确定开业验收结果。
(四)逐项评价原则,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验收按照九类66项验收标准逐项现场查验并进行评价。
(五)现场验收与非现场验收相结合原则,中心支公司层级以上(含中心支公司)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采取保监局现场验收工作原则,中心支公司层级以下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采取保监局非现场验收或委托行业协会现场验收相结合的原则。
(六)一票否决原则,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如存在擅自筹建或筹建期展业行为,取消其筹建资格,且一年内不再受理其筹建申请,并追究相关责任。
第二章
开业验收标准
第六条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应当自收到筹建通知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分支机构的筹建工作,筹建期满2个月以后方可提出开业申请。筹建完成后由上级公司先行组织验收且出具书面验收报告。
第七条 筹建工作完成后,筹建机构具备下列条件的,方可申请开业验收:
(一)具有合法的营业场所,营业场所能够满足日常工作需求;
(二)安全、消防设施符合要求;
(三)建立了必要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业务、财务、风险控制、资产管理、反洗钱等管理制度;
(四)建立了与经营管理活动相适应的信息系统;
(五)具有符合任职条件的拟任高级管理人员或者主要负责人;
(六)对员工进行了上岗培训,有培训记录和考试成绩,且培训效果良好;
(七)员工已与保险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到岗员工人数能够满足日常工作需求;
(八)筹建机构在筹建期间未从事任何保险经营活动;
(九)经总公司或省级分公司验收,且验收结果合格;
(十)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申请,申请人应当提交下列纸质材料和电子文档各一份:
1、开业申请书;
2、筹建工作完成情况报告;
应包括下列内容:职场建设情况、内部机构设置及从业人员情况、授权授信管控情况、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基本情况、人员培训情况、网络信息配套建设情况和筹建行为合规性承诺。
3、拟任高级管理人员或者主要负责人简历及有关证明; 应包括以下内容:拟任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申请表作为机构申请开业文件附件;拟任高级管理人员以前担任过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部门负责人或在其他单位任职的应提交原任职文件或工作证明;拟任高管人员身份证(含护照)、学历证、学历验证文件;拟任高管人员与原任职单位的离职证明文件和离任审计报告;拟任高管人员的劳动合同首页、签章页和期限页。
4、拟设机构营业场所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
5、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统计与信息化建设情况报告及《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统计与信息化建设情况表》;
省级分公司、中心支公司须依据《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统计与信息化建设验收指引》(保监发„2005‟44号)和《内蒙古自治区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统计与信息化建设验收指引》(内保监发„2008‟47号)要求上报开业统计与信息化建设情况报告,支公司、营业部、营销服务部开业可参考上述文件。
6、行政管理、业务管理、财务会计、资产管理、重要印鉴管理、单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稽核监督、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风险控制、反洗钱等内控制度;
7、机构设置和从业人员情况报告,包括员工上岗培训情况报告等;
内部机构设置情况采用文字形式分部门叙述部门名称、部门职责和权限;从业人员情况采用表格形式列明所属部门、人员姓名、参加工作时间、学历、拟任岗位、原从事专业、原任职单位、是否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员工劳动合同首页、签章页和期限页;员工与原单位离职证明文件;员工上岗培训情况报告应包括培训的时间、内容、培训表现等内容,并同时以表格形式反映培训具体情况。
8、办公营业场所消防安全证明;
9、职场全景及关键部位照片;
应包括:外景、营业厅、财务室、单证室、经理室、培训室等;电脑机房全景照片,包括天花板、地板、空调、电子设备等。
10、上级公司开业验收报告;
11、中国保监会规定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应当达到以下验收标准:
(一)职场标准规范
1、办公场所应为商用楼,选址得当,产权明晰,租赁或购买合同有效合法;
2、职场装修完毕,区域划分明显,功能界定清晰;
3、按筹建批复的分支机构名称制作和使用标识,清楚规范,门面统一;
4、有单独的单证、凭证和档案管理库房及机房;
5、办公设施到位,办公用品齐备,满足公司业务经营发展需要。
(二)组织架构齐全
1、建立了人事行政、财务、业务管理、客户服务等必要管理部门和业务发展部门;
2、设立了人事行政、会计、出纳、查勘、理赔、核保等关键岗位,岗位人员到位率100%;
3、分支机构在册员工和保险营销员数量满足开业经营需要,且不相容岗位不兼职,如承保与理赔岗、会计与出纳岗等;
4、配备了单证管理员,建立了单证领用、核销登记簿,业务、财务单证配备到位;
5、同业引进的内勤人员离职证明和营销人员解除原公司代理关系的证明材料齐备;
6、筹建期内开办费用支出合理,财务操作规范。
(三)规章制度完善
1、内控制度应符合合法性、有效性、全面性、系统性、预防性、制衡性等原则;
2、在组织机构、授权授信、财务会计、资产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单证、账户及印鉴管理、业务流程、人力资源管理、稽核监督、统计与信息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风险控制、反洗钱内部控制等方面,建立了必要的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
3、结合分支机构实际,建立健全了机构内部的岗位职责、业务财务流程、核保核赔管理等内控制度;
4、涉及到被保险人利益的监管规定、公司制度、服务指南等须上墙公示;
5、内控制度汇编成册。
(四)人员培训情况
1、筹建期间,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2、制定培训计划,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80个学时,其中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方面的培训时间不少于24个学时;
3、建立培训考勤制度和考试制度,且培训课件、培训签到簿、培训笔记、考试试卷存档待查。
(五)高管符合要求
1、筹建机构拟任高级管理人员符合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10‟2号)和《内蒙古保监局保险机构和高级管理人员管理实施细则》(内保监发„2010‟13号)的规定;
2、拟任高级管理人员已与保险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无劳动合同纠纷问题。
(六)统计与信息化建设符合标准
统计与信息化建设符合《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统计与信息化建设验收指引》(保监发„2005‟44号)和《内蒙古自治区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统计与信息化建设验收指引》(内保监发„2008‟47号)的要求。
(七)公司内部验收合格
1、总公司或省级分公司已组织现场验收;
2、总公司或省级分公司验收结果合格;
3、形成保险公司内部验收书面报告。
第十条 保监局收到开业申请后进行材料完备性和实质性审查。申请材料齐备且符合法定形式的,受理其开业申请;申请材料不齐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按规定要求公司补正;达不到补正要求的,不予受理。申请材料审核符合规定的,方可组成验收组,进行现场验收。
第三章
现场验收流程
第十一条 原则上,保监局自受理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组成联合验收小组赴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进行现场验收。
第十二条 保监局按照以下工作程序进行开业验收:
(一)验收组出示工作证件,并说明验收程序,提出验收要求;
(二)听取筹备组负责人对筹建工作完成情况的汇报;
(三)通过模拟出单演示和模拟账务处理演示,核查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业务、财务系统的应用流程和对接情况;
(四)按照《内蒙古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验收量化评价表》(见附表)评价项目,逐项进行实地查验;
(五)根据开业验收情况,可以对重要岗位负责人、在册员工和营销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抽查提问;
(六)根据开业验收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与拟任高管人员谈话,了解核实其他有关情况;
(七)验收组对验收情况进行总结,填写开业验收量化评价表;
(八)验收组与筹建机构现场交换意见,并对现场验收情况作出总体评价。
第四章
开业验收结果的确定
第十三条 根据现场开业验收的情况,验收小组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统计信息化建设验收报告和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验收情况报告,对验收情况作出综合评价,并提交行政许可委员会审议,确定开业验收的最终结果。
第十四条 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开业验收不合格:
(一)按照《内蒙古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业验收量化评价表》评价得分70分以下的(不含70分);
(二)拟任高级管理人员不符合相应任职资格条件的;
(三)计算机网络、业务系统、财务系统有重大缺陷,不能正常运转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
(四)缺乏必要的管理规章和内控制度的;
(五)员工未进行系统培训或关键岗位人员不符合上岗要求的;
(六)办公营业场所未取得消防合格证明的;
(七)办公营业场所选址极不合理,与金融服务业形象极不相称的。
第十五条 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取消其筹建资格,且一年内不再受理其筹建申请,并追究相关责任:
(一)未获得监管部门筹建批复前存在前期筹建行为的;
(二)筹建期间从事保险业务经营活动的。
第十六条 开业验收不合格的,按照以下情况分类处理:
(一)对存在一定问题但不影响公司经营运作的,保监局可以要求其限期整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将整改报告上报保监局。如整改合格的,保监局批准其开业;如整改不合格的,机构开业申请中止,待整改合格后,在筹建期内重新向保监局提出开业申请。至筹建期截止日仍未整改合格的,不予核准开业,且批准筹建的文件自动失效,应当重新提出设立申请;
(二)对存在较严重问题,影响公司经营运作的,机构开业申请中止。待整改合格后,在筹建期内重新向保监局提出开业申请,保监局重新组织现场验收,验收合格的,批准其开业;至筹建期截止日仍未整改合格的,不予核准开业,且批准筹建的文件自动失效,应当重新提出设立申请。
第十七条 对符合开业条件的分支机构,保监局作出核准开业的决定,下发开业批复文件并颁发《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保险公司应持批复文件及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营业。分支机构在取得许可证之日起6个月内仍未开业的,其批复文件和许可证自动失效。保险公司应及时上缴失效的批复文件和许可证;逾期不上缴的,追究相关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保险机构受到下列行政处罚的,其分支机构筹建工作暂缓批复:
(一)保险机构受到停业整顿、吊销业务许可证的保险行政处罚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两年内不再批设机构;
(二)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营销服务部负责人受到保险业市场禁入的保险行政处罚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两年内不再批设机构;
(三)保险机构受到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作出的单次罚款金额在300万元以上的行政处罚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两年内不再批设机构;
(四)在分类监管中指标异常、存在重大经营风险或票决和密报反映集中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暂缓其机构批设;待分类监管指标正常、消除重大经营风险或票决和密报事项调查结果确定后再行批设;
(五)保险机构因涉嫌违法违规行为正在受到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立案调查的,待调查结果确定后再行批设;
(六)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十九条 本指引所称工作日,不包括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在内。
第二十条 本指引所称学时,是指保险公司分支机构集中培训员工1个小时。
第二十一条 本指引由内蒙古保监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 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指引
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指南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2
一、编制目的...............................................................2
二、编制依据...............................................................2
三、总体目标...............................................................2 第二章 系统功能............................................................3
一、基础信息管理...........................................................3
二、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管理........................................3
三、经营许可管理...........................................................4
四、从业人员培训和资格管理.................................................4
五、危险货物作业监督管理...................................................4
六、重大危险源管理.........................................................5
七、安全监督检查...........................................................5
八、应急管理...............................................................6
九、公共知识库.............................................................6
十、监管能力建设...........................................................7
十一、部门协同机制与安全监管职责边界........................................8 第三章 信息资源要求........................................................8
一、信息内容...............................................................8
二、信息采集...............................................................8
三、信息整合...............................................................9
四、信息共享...............................................................9 第四章 系统建设要求........................................................9
一、系统建设定位..........................................................10
二、系统建设思路..........................................................10
三、系统建设原则..........................................................10 附件1系统主要业务信息内容和格式
附件2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关规定
第一章 总则
一、编制目的
《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编制目的是,指导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加强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提出统一、规范的建设内容、功能和要求,促进监管信息化、数据交换共享和系统联网,为港口危险货物经营人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 《港口经营管理规定》
《危险货物水路运输从业人员考核和从业资格管理规定》 《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价管理办法》 《港口危险货物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交通运输部关于严格落实法律法规要求加强危险化学品港口作业安全监管的若干意见》
《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安全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 《交通运输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 《交通运输“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实施意见》
三、总体目标
(一)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港口经营人的基本信息和危险货物港口作业信息,做到摸清底数、心中有数,实现动态监管。
(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在线审批、安全监管和执法活动,提高工作效能,实现监管过程和履职情况的“痕迹化”。
(三)建成省级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建立信息交换共享机制,促进部门间、部门和企业间信息交换与共享。部省和所在地均建成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基础数据库。
(四)实现港口危险货物经营人一次性提交满足港口安全监管需要的数据,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职能管理,处理状态(结果)统一反馈给经营人。
(五)督促港口经营人、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安全生产责任。
(六)提升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安全监测、预警及事故应急反应处置能力,有效防控风险。
(七)实现港口危险货物信息的大数据分析管理,提供相关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第二章 系统功能
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系统功能主要包括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基础信息管理、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管理、经营许可管理、从业人员培训和资格管理、危险货物作业监督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安全监督检查、应急管理、公共知识库、监管能力建设、部门协同机制与安全监管职责边界等11个功能模块。
信息系统一般应具有信息管理、业务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基础信息数据的采集,有条件的地区可增加空间数据相关功能和相关信息的采集。
一、基础信息管理
(一)港口经营人基本信息管理。
港口经营人名称、办公地址、主要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实行动态更新管理,可列出需重点监管的港口经营人名单,根据相关规定对港口经营人信用进行管理,具有基本信息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功能。
(二)管理制度信息管理。
港口经营人可填报、更新、管理其相关安全管理制度;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可对港口经营人填报的管理制度文件进行监管、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三)设备设施信息管理。
港口经营人可填报、更新、管理其设备设施的相关信息;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可对港口经营人填报的相关信息进行监管、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设备设施信息应包括码头、过驳区、储罐、仓库、堆场、管线及其相关附属设施的信息。
二、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管理
(一)安全条件审查。
流程化管理,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的安全条件进行申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申报信息
进行审查、批复、存档、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二)安全设施设计审查。
流程化管理,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设计进行申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申报信息进行审核、批复、存档、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三)安全设施验收备案。
流程化管理,港口经营人对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验收证明资料等进行上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港口经营人上报的信息进行备案、存档、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三、经营许可管理
流程化管理,港口经营人对《港口经营许可证》《港口危险货物作业附证》(以下简称《附证》)进行申报、变更、换证和核查申请;对安全生产条件现状评价报告、整改落实情况和安全评价机构相关信息进行申报、备案等。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港口经营人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反馈、存档、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应具备证书到期提醒、证书打印功能。
四、从业人员培训和资格管理
(一)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港口经营人对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等情况建立档案;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港口经营人相关档案进行监管、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二)从业人员考核和从业资格管理。
港口经营人对危险货物水路运输从业人员考核和从业资格证书信息建立档案、填报等管理;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从业人员考核和从业资格证书以及港口经营人填报的信息进行监管、存档、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应具备从业人员考核和从业资格有关的题库、组织考核考试、报名申请等管理功能,具备从业资格证书到期提醒、考核考试成绩查询功能;也可将现有相关从业人员考务系统中相关考核信息和从业资格信息关联到该系统模块。
五、危险货物作业监督管理
港口经营人对危险货物作业进行申报、管理;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港口经营人申报的作业信息进行审批、监管、存档、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建立危险货物作业基础数据库。
提供方便快捷的危险货物作业申报方式,有条件的地区,支持微信公众号、移动终端APP应用程序的申报方式。不得填报涉密信息,敏感信息申报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符合相关规定。
申报作业信息包括危险货物种类、品名、数量、UN编号、CAS编号、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存放地点、作业地点和时间、货主、船舶等信息。
申报作业信息与《附证》等信息相关联,具备作业信息中的危险货物种类与《附证》有效期、作业场所和允许作业种类以及海事危险货物船载申报信息等其他信息系统接入数据自动对比功能,给出对比结果,对超范围作业种类、超量作业、超期作业、违规作业等异常作业进行预警或限制申报。
具备支持接入作业场所、区域的视频监控和其他信息系统的能力,根据需要,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可通过实时视频查看作业场所、区域的情况。
六、重大危险源管理
流程化管理,港口经营人对重大危险源辨析、评估分级、登记建档、申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重大危险源信息进行备案、动态管理,与重大风险管理相衔接,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备案存档、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等管理,实现评估期限自动报警功能,并具备接入上级部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同级安全监管部门重大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接口。
七、安全监督检查
(一)现场检查。
流程化管理,形成“检查-整改-反馈-确认”的闭环流程,对检查发现的重大隐患进行备案。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检查计划和现场检查、执法情况的登记和管理,包括检查结果、整改通知书、整改结果验收和相关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信息,以及有条件的地区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聘用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安全核查技术服务的相关资料。港口经营人可接收整改通知书、行政执法等信息,上报整改结果,申请整改结果验收等。
对于整改不到位、未按期整改的港口经营人,系统应具备提醒功能,并与港口经营人的危险货物作业申报相关联,限制申报。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可对现场检查信息进行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具备接入上级部门安全监督检查信息系统的接口。
(二)隐患排查。
流程化管理,港口经营人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隐患排查信息、隐患整改和内部验收、隐患治理情况的上报管理,形成隐患排查治理档案;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隐患排查信息进行监管、存档,对重大隐患依法进行备案、挂牌督办和行政处罚。
对于不符合要求、重大隐患未及时消除的港口经营人,应具备提醒功能。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可对隐患排查信息进行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具备接入上级部门隐
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的接口。
八、应急管理
(一)应急信息管理。
港口经营人对应急资源、培训、演练等信息进行登记、管理;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港口经营人相关信息进行监管与存档,汇总分析应急信息,形成应急资源数据库。
1.应急值守。
港口经营人对应急值守机构和人员、应急通信方式等信息进行填报,可接收相关应急指令并予反馈;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应急值守机构和人员、应急通信方式等信息进行管理,对港口经营人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可发布应急指令、接收反馈信息。
对于未进行填报等不符合要求的港口经营人,应具备提醒功能。2.应急预案。
流程化管理,港口经营人对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含专家评审情况等)进行申报备案;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备案、存档和动态管理,支持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3.应急资源管理。
港口经营人对应急管理机构、物资、装备、队伍等资源的数量、分布等情况进行填报、管理;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相关信息进行管理与存档,汇总分析区域内应急资源信息,形成应急资源数据库,支持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4.应急培训及演练管理。
港口经营人对日常开展的应急培训、演练等情况进行填报、管理;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应急培训、演练等情况进行管理、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对港口经营人填报的信息进行监管与存档。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港口经营人,应具备提醒功能。
(二)应急物资储备库。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港口经营人和有关部门的应急物资、应急物资储备库等信息进行管理、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九、公共知识库
逐步建立部省两级公共知识库,为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支持,也可供港口经营人登录查询。
(一)事故案例库。
对港口安全生产事故案例进行收集、更新维护、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等管理,对港口经营人提供查询服务。
事故案例库应支持依据事故信息属性进行筛选,提供多条件的检索查询。
(二)法规标准库。
对港口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进行收集、更新维护、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等管理,对港口经营人提供查询服务。
(三)专家库。
对专家信息进行收集、更新维护、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等管理,对港口经营人提供查询服务。
专家由熟悉港口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危险货物作业管理、港口安全技术、港口工程和应急救援、消防等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组成。
(四)危险货物数据库。
有条件的地区可对危险货物信息对公众提供查询。
危险货物信息应包括种类、品名、理化特性、包装要求、安全防范措施、应急措施等信息。
十、监管能力建设
主要用于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相关工作、监管能力等信息的管理。
(一)安全监管制度。
对安全监管制度进行登记、管理,支持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二)教育培训。
对有关安全监管人员的教育培训情况进行管理,支持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三)安全监管机构、职责和监管队伍。
对安全监管机构和监管队伍的信息进行管理,支持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对安全监管机构及其内设职能部门和有关岗位,明确安全监管权责清单。
(四)监管装备。
对配备的监管检测设备、现场取证设备、监管交通工具等必要的监管装备进行管理,支持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五)应急管理与处置。1.应急信息发布。
发布交通疏导、紧急疏散、事件动态、处置情况等信息。
2.应急预案。
对港口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预防自然灾害预案等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体系进行管理,支持多条件查询、统计汇总。
3.应急辅助决策。
应具备迅速掌握情况、研判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形成合理处置方案和形成决策信息等功能。
4.应急指挥调度。
应具有应急资源等信息查询、分析、应急指令发布、物资及人员调度、路线规划等功能。
十一、部门协同机制与安全监管职责边界
(一)部门协调机制
港口经营人、隐患排查治理、危险货物、重大危险源、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安全监管信息的互联互通,主要用于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与海事、公安(消防)、安监、海关、质检、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联合执法、安全应急联动等。
(二)安全监管职责边界
安全监管对象的变更等管理,主要用于港区内危险货物经营人、仓库、储罐等监管对象的变更。应具有监管对象添加、更新、删除、查询汇总等功能。
第三章 信息资源要求
《指南》提出了信息资源内容、采集、整合、共享等相关规范要求。
一、信息内容
主要业务内容相关信息参见附件1。在有关信息系统开发建设阶段,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有关要求,组织编制信息资源目录并纳入交通运输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统一管理。
二、信息采集
(一)信息来源。
信息主要来自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基础数据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根据数据架构,做好数据资源规划,明确各项数据的具体来源,保证数据来源的唯一性,避免重复采集。
构建稳定的数据源,完善数据采集、更新、交换共享等机制,保证数据质量。
(二)采集方式。
根据各类数据的形态、格式、采集条件,明确各项数据的具体采集方式。加强数据采集系统建设,尽量采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数据的自动化采集。统筹省和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港口经营人的应用需求,完成数据的采集、更新工作。有条件的地区推进与港口经营人信息系统的有效衔接,方便行政相对人,合理减少港口经营人信息填报数据量。
三、信息整合
(一)地理信息。
有条件的地区可在系统功能中引入相关地理信息,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标注危险货物作业设备设施的空间位置。地理信息应按统一标准、统一接口、图属一体、集中管理、集成共享的原则建设,使用国家、行业标准规范。基础图层可来源于测绘部门或电子地图服务商。地理信息应符合保密规定的比例尺要求,避免泄漏相关特定图形及对象位置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建议在本地服务器及终端上使用。
(二)动态位置信息。
对各种可移动安全应急设备设施(车船、智能感知设备等)的动态位置信息进行融合、集成,提供动态位置信息服务。
(三)视频监控。
有条件的地区可按照视频监控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规范建设,辖区内视频监控信息应进行整合,并叠加规定字符(如视频监控点位置坐标等)、同步时间戳等信息。视频监控可与地理信息图层相结合。
(四)重大危险源三维模型信息。
有条件的地区可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三维模型建设,在收集整理重大危险源和附属设施信息基础上,通过三维建模与GIS技术相结合,构建立体三维空间,详细描述重大危险源空间位置分布,对储罐、物料管线及附属设施进行三维可视化展示,全方位掌握重大危险源相关信息,辅助日常监管和应急救援决策。
四、信息共享
应预留和提供数据接口,按照有关标准规范进行数据共享、传递,结合工作需要,逐级建设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数据库。系统数据的内容、格式和数据元标准应遵循附件1的要求,支持上下级部门之间、同级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系统应保证充足的数据存储空间,在满足自身数据存储处理能力、容量、可靠性的要求下,预留外部传输数据的存储空间,并制定相应的数据备份机制。
第四章 系统建设要求
一、系统建设定位
满足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需要,通过数据动态采集、信息共享,逐步实现动态监管。
二、系统建设思路
基于信息化建设现有的基础,采用“全面整合、重点补充、突出共享、逐渐扩展”策略,加强港口危险货物相关信息资源的完善和整合,并根据条件对港口有关危险货物作业重点场所、重点设施设备开展监测、监控,完善应急处置技术和手段,促进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共享和监管协同。鼓励省级交通运输(港口)管理部门统一开发、建设、运行和维护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供省、市、县三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使用,并可供港口经营人使用。推进实现省内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的统一门户,并做好与部级系统的衔接。
按照《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安全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规定的有关时间要求推进建设。系统可分期建设、逐步完善。根据系统建设条件,按照《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预留数据接口,制定系统建设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以业务效能为导向,在基础数据补充校核、重点监测对象动态信息采集、信息共享、数据质量管控、业务运行机制优化重构等方面加强建设,务求实效。
近期目标以配置系统环境、设定安全防火墙,实现基本信息管理及业务处理流程的功能,实现异地容灾备份为主,满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中期目标可依据当地建设条件,基于GIS平台进行相关地理信息功能的补充扩展,对系统相关功能进行完善并引入专家辅助服务,协助解决相关问题;远期目标可依据当地建设条件,实现交通地理信息、动态位置信息与视频监控信息的功能扩展集成,并督促有关重点港口经营人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温感、烟感、有毒有害气体探测、机器视觉等传感设备(技防手段)的集成应用,实现重点堆场、重点箱区、重点罐区、重点库区的实时在线监测和自动预警、报警,为预先干预、处置提供技术保证。
三、系统建设原则
(一)职责导向。
根据管理体制和职责,合理确定业务需求,明确业务目标和运行模式,促进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确保系统有效运行并发挥实效。
(二)业务协同。
安全监管信息应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促进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业务的协调联动,系统应与当地人民政府的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相衔接。
(三)标准统一。
严格遵守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部组织制定的相关信息资源、信息交换、地理空间信息、信息服务等规范(详见附件1),统一数据接口。
(四)架构开放。
以系统可靠运行和持续发展为前提,采用开放式架构设计,满足业务功能扩展需要。
(五)资源共享。
以需求为导向,整合相关信息资源、应急处置资源,共享动态监测资源数据,提高信息化的规模效益。统筹协调港口经营管理信息系统、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等相关系统的开发建设,避免重复建设。
(六)网络安全。
依法加强网络安全保护。各地应根据国家有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要求,向规定的有关部门办理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手续。信息系统应纳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范围,建立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有关工业控制系统还应满足《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有关要求。危险货物作业数据、地理位置、重大危险源等敏感信息要加强管理,不宜公开的一律不得公开。涉及国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交通战备、国家战略储备的,应仅在系统中录入港口经营许可证、港口危险货物作业附证等内容,不得录入涉密信息。
(七)资金保障。
加强信息化建设资金的保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争取当地人民政府的支持,落实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通信链路维护、运营维护、安全等级保护评测等相关工作的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