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现代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近现代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重要提醒:
一.所有章节的Scope都要看一遍,要做到能理解能翻译;所有的课后问题都应思考一下,当然,鉴于你们的实际情况,难以回答的问题,我是不会出的。但如果你对国关感兴趣,可以在空闲时间把所有的课后问题考虑一下。
各章节重要内容:第一章,较重要,重在各种理论介绍与定义;第二、四章,理解1500年代的新旧君主政体、宗教革命和启蒙运动;第三章,重在了解意大利的五强体系成员与均势体系本质,第五六讲,三十年战争与韦斯特伐利亚体系,战争进程与体系的影响,第七章的乌德勒支体系的特征部分,第八章了解近代除法国之外的大国兴衰;第九章只需知道俄国崛起、瑞典衰落的大体过程;第十章,十八世纪的竞争,此章比较重要,是欧洲均势体系的经典时期,第十一章,革命,此章重要,但高中大多学过;第十三、四章,较重要,维也纳和会与欧洲协调体系,重在历史经验而非具体史实;第十五章,明白所谓东方问题的根源,门罗主义内容,第十六章,理解维也纳体系的被破坏。第十八章,克里米亚战争,重点在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也就是说为何后的德国与意大利的统一在维持现状的均势体系下如何成为可能。其后的德国与意大利的统一,一般了解,但要与克里米亚战争相结合,明白为何数百年来孜孜以求却不可得的统一在二十年间就实现了。俾斯麦大陆结盟体系比较重要,要明白其目的与实质。此后的章节大多比较重要,尤其是两战之间的章节,注意理解一战与二战爆发的原因;最要的不是史实细节,历史的智慧才最重要。
以下是某些复习资料,为了提升你们对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理解,当然试题的某些部分也夹杂其中,但只看下面的材料只能得50-70分。另外,强烈建议去豆丁网查询“近现代国际关系”,在网上学习(例如http://)。如果有些问题无答案,你们可以先读教材,如果教材上无答案,可以去网络上搜索整理。
某些英语名词英译汉或汉译英
open-door policy appeasement Axis power international red cross spheres of influence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The Big Three Might is Right renaissance jihad
isolationism(Anglo-Russian)Great Game idealists the concert of Europe realism status quo powers revisionist powers the thirty years’ war imperialism Balance of power total war Monroe Doctrine splendid isolation German unification enlightenment war and peace Iron curtain anarchic state diplomatic history Collective security Popular front Fulfillment policy(斯特莱斯曼的顺应政策)Piedmont(皮埃门特)Foreign secretary/minister
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和约对近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和约对近代国际法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促进作用:和会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为近代以后的国际会议开了先河,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这就宣布了民族国家的诞生,合约初次规定了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对违约国可以集体制裁,出现了集体安全体系的萌芽,和约打破教皇神权,承认新旧教的平等权利。和会之后,近代外交的各种制度开始逐步建立,各国在国际关系中以国际法规范外交活动。因此,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使国际关系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其和约则成为近代国际法的起点。
简述德国如何一步步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并为以后希特勒的扩军备战建立基础的。赔款问题: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财政监督)、杨格计划(取消财政监督)、缓债宣言、洛桑会议(赔款减额)、经济危机、纳粹上台拒付赔款,使得德国逐步在经济上摆脱控制,成为国际社会平等成员:洛迦诺公约(与英法平等地位、成为国际联盟常任理事国、要
求协约国撤出科隆驻军、可以改变德国东部边界的暗示)、1926年12月,协约国取消对德军事管制、非战公约让德国有更大安全感,平等军备:以平等裁军相要挟,推出裁军会议,借平等军备名义扩军。
浅述彼得大帝的大战略目标。
西进,攫取波兰和德意志领土;北上,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地区主导权,南下或东进以政府落后民族的广袤领土
简述美国孤立主义的历史根源。
清教徒的宗教理想;对欧洲秘密外交的反对;美国弱小时的实际需要、地缘政治的可能、国父们的提倡。
简述美国二战期间筹划战后国际秩序的典型事例。
美英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让英国支持战后的自由世界秩序构建目标、布雷顿森林会议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与联合国的创建
拿破仑战争的战略目标有几个层次?
一、兼并莱茵河与阿尔卑斯山地区;
二、造就法国以欧洲为基地的帝国,将欧洲国家均变为其附庸;
三、建立空前的全球法兰西帝国,包括被其打垮的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
列举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中的意识形态争端的实例。
三十年战争的新教与天主教争端、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的革命意识、人权思想与欧洲封建意识形态的冲突、威尔逊的国际合作、公开外交与欧洲的秘密的权势外交、苏联与西方的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冲突、纳粹与反法西斯盟国的冲突。说明历史研究的三类目的。
一、经世致用,最基本的功能,分为投机御用的戏弄历史式的按图索骥与真正探索历史规律的研究两种;
二、智识兴趣,分为低俗的只看表面的现象史学和深入发掘历史原貌等两种不同形态;
三、人类的自我认识,是指作为民族、文明甚至全人类对人类自身往昔和未来的意识和认识。
请用英语书写出欧洲五强均势中的大国国名。Britain, France, Russia, Austria, Prussia 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大国关系的影响。
打破神圣同盟与大国协调;法国恢复欧洲第一大国地位;俄国从权势的顶端跌落;俄奥敌对,便利了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
一战后德国赔款是如何不了了之的?
一战后初期德国经济困难,无力按协约国要求如期付款。英国出于均势外交原则,实行
扶德抑法政策,主张减少德国赔款总额,但法国反对。法国、比利时以德国不按期付赔款为由,出兵占领鲁尔区,德国实行消极抵抗,法比两国得不偿失,被迫撤军,法国丧失赔款事务的主导权,美英两国主导赔款事务。美国提出《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向德国注入投资,复兴德国经济,并先建立而后又解除对德国的财政监督。到二十年代末,由于经济危机影响,德国要求缓付赔款,美国胡佛总统发表《缓债宣言》,英、法、意、比、德等国召开洛桑会议,决定大大减少德国的赔款额。但由于经济危机的蔓延与纳粹的上台,赔款问题不了了之,同时这也使得一战后的战债问题不了了之。
民族主义的勃兴对近现代国际关系有何影响? 民族主义的勃兴具有下述影响:民主政治的兴起,导致经典外交的难以运作;民族自决原则的流行,导致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引发国际社会的裂化,非殖民化运动最终也因此发展,使得民族国家体系之下的国际关系运作更加繁杂;科技的发展,加之民族主义的鼎盛,民族国家的私利代替了贵族国际的共同原则与利益,使得战争更加的残忍,常以总体战的形式出现。
浅述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关系史间的关系。
理论来源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唯有深刻地考察历史事实与历史经验,理论才不会是无源之书;理论的提升有助于对国际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的理解。但须注意的是,宏观的历史性思考才能产生较为实用的理论;而理论的应用又不可生搬硬套,或寻章摘句,以理论强加于历史。
简述国际关系史料的可靠性程度的分类。
史料可靠性的排序一般如下:
1、未刊档案史料
2、已刊档案史料
3、官方史
4、公开文件
5、回忆录、书信集、已刊日记、事件发生时的报道或评论
6、第二手资料(专著与专业期刊文章)。固然,这些顺序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凡解密或公开的材料,必然要经过书报审查,因此,最核心的战略目的如果不是不掩盖于美妙的言辞之下,就是难见天日;而不同的写作目的或是不同的观察角度,又常常让立场有别,或为辩解,或为记述史实。
简述斯特莱斯曼“顺应”外交的目的与效果。
斯特莱斯曼在鲁尔危机之后登台执政,虽然长期担任外长,其实握有总理的权力。斯特莱斯曼明白在德国赢弱之时,无法依靠对英法的抵抗来获得德国的解脱。在基于对英法美俄等大国关系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斯特莱斯曼尊重英国政策,发展法德和解,利用美国财力恢复德国经济,并不时在东西方之间纵横捭阖,让一个战败的德国,在大国关系的运作中,通过满足西方的要求而达到发展德国的实力,以便于最终达到改变凡尔赛体系内于德国不利的现状。
英美两国的孤立主义有何不同?
英美两国都是海洋国家,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两个国家得以建立民主政体,因从
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地理条件的得天独厚,英美两国能在较少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建立、巩固自己的较为自由政体;而在对外政策上,正因为对外来干涉的恐惧较少,两国能够实行较为自主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不同,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外交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外交政策中的孤立主义倾向。但由于具体国家的不同,英美两国的孤立主义也有以下不同:(1)范围不同。英国的孤立主义只是相对于欧洲国家,而对世界其他地区国家,英国则不遗余力的或殖民或介入;而美国在很长的时期内关注于在北美发展和加强在拉美的影响,而对美洲之外地区不大关注。(2)强势与弱势。英帝国的“光辉孤立”外交政策是英国在居于强势的情势下,深信结盟弊多于利,会限制世界第一大国的行动自由,因而为了维持欧洲列强的均势,英国与欧洲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正如后来温斯顿-丘吉尔所言,英国与欧洲的关系是with而不是of,进一步说,就是在实力强大时通过让欧陆国家的势力均衡维持英帝国治下的和平;美国的孤立主义源远流长,自华盛顿总统以降,到两极时代以前,美国实力或居于弱势、或为英法殖民帝国所阻挡,无法实现介入全球事务的目的,美国或为发展自身,或为防止外来干涉,或为避免承担美国政府视为不必要的责任,美国实行了孤立主义。(3)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英国的孤立主义是欧洲现实政治外交的战略或策略,它是为英国的欧洲均势政策服务的,正是英国的傲视群雄、不惧威胁,才使得英国避免与欧陆国家结盟,实施“光辉孤立”政策;相反,美国的孤立主义是相对于现实主义政治的反动,换言之,美国人富于理想主义精神,如果理想主义不能在美国之外实现,那么就退回国内,努力在国内实现理想,并彰显美国作为人类自由守望台的榜样作用。(4)意识形态方面。虽然英国人为自己的体制自傲,却并不想将其推向全世界,英国人认为保持体制上的先进性有助于霸权的维持,因而,英帝国是一个力图维持现状的国家;美国则是一个较为富于理想主义的国家,想要把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念和体制向全世界传播;美国实行孤立主义有其道德上的原因:旧世界道德上败坏,如不能改造之,也不能让其污染美国的优良传统。
总而言之,英国的孤立主义是“我不害人,谁能害我”的现实世界里的特立独行;而美国的孤立主义则既有现实的国家私利因素,也有理想主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擅其身”意味。不过,随着国家实力的兴衰,英国的孤立主义致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而美国的孤立主义也显得不合时宜,这两国最总都放弃了孤立主义政策。
从两战之间德国问题的发展、纳粹党的登台执政与挑起大战等史实的历史根源出发,探讨二战后美国处置西部德国的之各种可能选择,并就各种可能选择的可能后果做出评价。1.一战后德国问题的处理:严厉惩罚而不灭国、民主化而又缺乏足够限制、复兴德国经济而又让其抗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低下,未能驻军德国、未能教化国民众,这是多国均势体系下民族国家框架处理德国问题的固有困境。
2.二战后的政策选择:肢解、消灭德国、将德国变为农业国、统一与中立、法德和解、控制德国资源、驻军德国、将德国纳入西方、以一体化束缚德国、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等可能的措施。
3.各种选择的利弊与综合考察。
现代的国际关系史其实是论述欧洲如何成为世界的中心而后又是如何衰落的,请结合多方因素,如国际环境、国内政治、地缘因素、科技革命与大众政治等等,论述欧洲国家的衰落原因。
1、欧洲的崛起:地理坏境的特殊、教权与皇权的斗争、宗教革命、文艺复兴,国家间的竞争、均势观念、英国的作用。
2、欧洲的衰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扩散、中等强国的困境、侧翼洲级强国的崛起、欧洲的内斗。
克里米亚战争与德国的统一有何关系
克里米亚战争打破了东方三强的团结,引发了国际关系的流动性,让奥地利陷于敌手的三面孤立之中。这就为俾斯麦利用法俄等大国对奥迪利的非理性的情绪性政策之机会,施展军事与欺骗战术,先后出击,击败奥地利与法国,统一德国。
联系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各种大战略经验,探讨冷战结束后美国可能的各种大战略选择,例如英国式、俾斯麦德国式或他种历史经验的借鉴与发展,要说明各种历史经验的主要内容与可能效用。
1.历史经验:英国的均势调节者作用、俾斯麦的大陆同盟体(或上升为理论化的轴辐战略)、大国多边协调、单边行动、孤立主义、选择性干预等等。
2.英国式均势调节,省力,但担忧亚欧大陆大国关系在演化中形成密切相互依存.轴辐战略:需要美国维持超强实力,并保持外交政策与战略上的明智,有可取性,但持久的操作有难度。
大国多边协调:美国的一贯做法,但多边协调在美国实际上无法发挥霸权稳定的地方难于实行。
单边行动:实力超强时的最爱,但包打天下的重担难以持久,并且为世界所诟病。孤立主义:美国的全球义务已经让此种大战略选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有美国衰落才可能奉行此种策略。
选择性干预:结合上述各种战略有点的基础上,有选择的进行单边或多边的干预,将美国的一整套国际关系理念和制度创设延续下去,以自利利他。威尔逊在国际关系史中的地位
积极面: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推动国际社会合作的发展,为自由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消极面:形似乌托邦,未能阻止二战的爆发
论述自三十年战争至二战结束之三百年间国际体系的变化,结合大战之后国际秩序设计、国际思潮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讨论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
体系的沿革: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乌德勒支体系→维也纳体系→俾斯麦大陆同盟体系→
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
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建设: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首创国际会议解决争端→乌德勒支合约申明均势理念与原则→维也纳体系的大国协调(国际制度的初显)→俾斯麦大陆同盟体系的均势调节→民族主义时代的凡尔赛体系的严厉报复与国际联盟体制的建设→雅尔塔体系的势力范围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构建。
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如同市场与国家的关系一样,早先为了维持国际均势,列国试图借用均势这一国际关系领域的价值规律来维持国家主权与权势平衡;而均势的一再倾覆与生成却带来的了新的问题,尤其是科技革命所引发的列国的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随之而来的,就应是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合作与协调,但非制度化的国际协调试图维护现状,必然也会在均势失衡引发新的争端。欧洲的衰落、具有新式国际关系理念的美国的登上国际舞台,权力政治受到部分遏制,国家的存在目的有新的发展,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也有所发展。总而言之,与人类的逐步走向自由和民主化一样,国际关系作为人类共同体间的关系也将经历大体相似的过程。
绥靖政策为何会得以流行
希特勒的欺骗战术、德国实力的膨胀、英法的衰微、英国的愧疚心理、法国政治的瘫痪 论述俾斯麦主政时期德国的大国外交政策。
原则:孤立法国,拉拢俄国,绑定奥地利,交好英国,总是让德国立于五强均势中的多数一方,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让他们相互竞争,而德国保持低调,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史实:三皇联盟、德奥同盟、三皇同盟、再保险条约、英奥意地中海协定等等。此处需要以历史实例说明俾斯麦大陆结盟体系的大体运作。
意大利五强均势中的成员名称
威尼斯、弗洛伦萨、米兰、那不勒斯王国、教皇国 三十年战争为何拖延三十年
多个阶段:巴拉丁时期、丹麦时期、瑞典时期、法国参战时期;战争技术与雇佣军、和谈的拖延
美国不干预,一战结果会如何?
可能结果: 德国获胜,欧洲霸权为德国主导,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与贸易利益;欧洲大国多败俱伤,共产革命蜂起,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孤立;英法战胜,美国因未曾参战而对国际秩序建设无影响力。神圣同盟的作用
神圣同盟是欧洲协调体系的核心,维持了保守主义势力的团结与稳定,防范与镇压了欧
洲大陆的革命,避免了俄国的单边主义,维持了欧洲大陆的大体均势平衡;推动了英国海外的商业扩张。
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人的能动性与结构的限制关系如何
哲学的宏理论问题:唯物与唯心,精神与存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某些探讨
分析近现代大战略的人为选择:英国的均势调节者作用、俾斯麦的大陆同盟体(或上升为理论化的轴辐战略)、大国多边协调、单边行动、孤立主义、选择性干预等等,讨论人的作用。
讨论人的能动性与历史结构的限制与导向功能。
说明领袖与群众的关系分析,论述历史创造者的理解问题。评述历史的阴谋论主题的恰当与否
英美两国的孤立主义区别
英美两国都是海洋国家,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两个国家得以建立民主政体,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地理条件的得天独厚,英美两国能在较少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建立、巩固自己的较为自由政体;而在对外政策上,正因为对外来干涉的恐惧较少,两国能够实行较为自主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不同,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外交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外交政策中的孤立主义倾向。但由于具体国家的不同,英美两国的孤立主义也有以下不同:(1)范围不同。英国的孤立主义只是相对于欧洲国家,而对世界其他地区国家,英国则不遗余力的或殖民或介入;而美国在很长的时期内关注于在北美发展和加强在拉美的影响,而对美洲之外地区不大关注。(2)强势与弱势。英帝国的“光辉孤立”外交政策是英国在居于强势的情势下,深信结盟弊多于利,会限制世界第一大国的行动自由,因而为了维持欧洲列强的均势,英国与欧洲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正如后来温斯顿-丘吉尔所言,英国与欧洲的关系是with而不是of,进一步说,就是在实力强大时通过让欧陆国家的势力均衡维持英帝国治下的和平;美国的孤立主义源远流长,自华盛顿总统以降,到两极时代以前,美国实力或居于弱势、或为英法殖民帝国所阻挡,无法实现介入全球事务的目的,美国或为发展自身,或为防止外来干涉,或为避免承担美国政府视为不必要的责任,美国实行了孤立主义。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英国的孤立主义是欧洲现实政治外交的战略或策略,它是为英国的欧洲均势政策服务的,正是英国的傲视群雄、不惧威胁,才使得英国避免与欧陆国家结盟,实施“光辉孤立”政策;相反,美国的孤立主义是相对于现实主义政治的反动,换言之,美国人富于理想主义精神,如果理想主义不能在美国之外实现,那么就退回国内,努力在国内实现理想,并彰显美国作为人类自由守望台的榜样作用。(4)意识形态方面。虽然英国人为自己的体制自傲,却并不想将其推向全世界,英国人认为保持体制上的先进性有助于霸权的维持,因而,英帝国是一个力图维持现状的国家;美国则是一个较为富于理想主义的国家,想要把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念和体制向全世界传播;美国实行孤立主义有其道德上的原因:旧世界道德上败坏,如不能改造之,也不能让其污染美国的优良传统。
总而言之,英国的孤立主义是“我不害人,谁能害我”的现实世界里的特立独行;而美国的孤立主义则既有现实的国家私利因素,也有理想主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擅其身”意味。不过,随着国家实力的兴衰,英国的孤立主义致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而美国的孤立主义也显得不合时宜,这两国最总都放弃了孤立主义政策。
现代的国际关系史其实是论述欧洲如何成为世界的中心而后又是如何衰落的,请结合多方因素,如国际环境、国内政治、地缘因素、科技革命与大众政治等等,论述欧洲国家的衰落原因。
1、欧洲的崛起:地理坏境的特殊、教权与皇权的斗争、宗教革命、文艺复兴,国家间的竞争、均势观念、英国的作用。
2、欧洲的衰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扩散、中等强国的困境、侧翼洲级强国的崛起、欧洲的内斗。
斯特莱斯曼的顺应政策效用
斯特莱斯曼在鲁尔危机之后登台执政,虽然长期担任外长,其实握有总理的权力。斯特莱斯曼明白在德国赢弱之时,无法依靠对英法的抵抗来获得德国的解脱。在基于对英法美俄等大国关系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斯特莱斯曼尊重英国政策,发展法德和解,利用美国财力恢复德国经济,并不时在东西方之间纵横捭阖,让一个战败的德国,在大国关系的运作中,通过满足西方的要求而达到发展德国的实力,以便于最终达到改变凡尔赛体系内于德国不利的现状。
二战后如何解决德国问题?处理德国的历经验有何影响
从两战之间德国问题的发展、纳粹党的登台执政与挑起大战等史实的历史根源出发,探讨二战后美国处置西部德国的之各种可能选择,并就各种可能选择的可能后果做出评价 1.一战后德国问题的处理:严厉惩罚而不灭国、民主化而又缺乏足够限制、复兴德国经济而又让其抗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低下,未能驻军德国、未能教化国民众,这是多国均势体系下民族国家框架处理德国问题的固有困境。
2.二战后的政策选择:肢解、消灭德国、将德国变为农业国、统一与中立、法德和解、控制德国资源、驻军德国、将德国纳入西方、以一体化束缚德国、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等可能的措施、。3.各种选择的利弊与综合考察。
第二篇:近现代国际关系论文
近现代国际关系论文
本学期,我选修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的课程,当时只是好奇,但后来发现这门课程很有吸引力,所以我每次早早到达,从未旷课。我感觉,这是一门让人睁眼看世界的课程,是一门给人以智慧的课程,它让我明白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博弈,让我看到了政治家的纵横捭阖,让我明白了不同政体的利弊优略。
在本课程中,我学习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关系,看到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学习了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看到了拿破仑的戎马一生;学习了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看到欧洲维持的大国平衡战略;学习了德意志的统一和脾斯麦体系,看到了脾斯麦的智慧谋略;学习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以及一战的烟云,看到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学习了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学习了二战的爆发,看到了法西斯的残酷以及斯大林的权谋;学习了新中国的对外关系,看到了朝鲜战争以及中苏关系的始末。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朝鲜战争的始末,这是一场由领袖的意志主导的战争,这场战争牺牲了几十万的中华儿女,也对我国对外关系产生深远影响。过去我一直以为朝鲜战争是由美帝国主义发动的,以图消灭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犯中国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伟大的中国民志愿军响应领袖的号召,出兵朝鲜,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换得我们今天的和平。
一切看起来如此的合情合理,如此完美的脚本,正是我们教科书以及媒体、官方所宣传的那样。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课上,老师为我们揭开历史的迷雾,直面事实。自从三八线划定以后,南北朝鲜就一直处于紧张的对立状态。金日成始终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战争的手段才能解放全朝鲜并实现统一,而李承晚也主张加强军备,积极北进可是一开始并没有获得支持。但斯大林在1950年1月30日的回信中第一次同意了金日成的主张,甚至准备在战争问题上帮助金日成,这是为什么?原来1945年中苏条约所保证的苏联在满洲的权益眼看就要被毛泽东提出的新条约断送掉,为了保证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利益,把整个朝鲜半岛纳入莫斯科的势力范围就势在必然了。恰在此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的关于南朝鲜不在美国防御范围的演说,又为斯大林实现对朝鲜政策的改变创造了条件。于是斯大林一手策划了这场战争。
于是,历史的真相是斯大林决定支持并帮助金日成发动统一朝鲜半岛的战争的。显然,与美国在朝鲜半岛采取防御和退守政策的同时,苏联直接参与了战争的策划和准备。但可悲的是中国一直被蒙在鼓里,就在毛泽东酝酿战争时,还不知道平壤和莫斯科已经就发动战争这样的大事达成了默契。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以现在的视角去看待,朝鲜战争是斯大林与金日成发动的,毛泽东“资助”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用几十万条青春鲜活的生命换得了金家王朝和全世界几十年的侧目,并四面树敌。
我想,这给我们很多很多的启示。在我看来,其一,万恶的是战争,而非资本主义。一切的战争都是人民买单,除了上帝,谁都没理由剥夺人的生命。其二,在处理国际关系时,要深思熟虑,万不可听凭个人专断,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国际关系才是合理的。
纵观现在的国际形势,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近期因钓鱼岛问题,参拜晋国神社问题降至冰点;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但我国周边的形式任然很严峻,朝鲜半岛问题,东海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中印领土边界问题等等。是该如愤青所说即刻出兵钓鱼岛,陈兵南海,还是保持近一二十年中国的一贯克制?
我想,我们必须坚持的是紧紧抓住并要充分利用好的战略机遇期,为和平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毕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的潮流。但在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是不可妥协寸步的,这不代表即刻发动战争,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直接涉及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和重大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不能没有声音,没有影响。比如,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我们应该尽最大的诚意、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三篇:近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报告
在权衡中发展——从中俄军演看中国周边局势近现代国际关系及其走向学习报告
在权衡中发展
——从中俄联合军演看中国周边局势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2年4月22日,中国和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在中国黄海海域进行了大规模海军演习。两国海军都派出了相当实力的舰艇编队,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更是出动了旗舰“瓦良格”号巡洋舰在内的大部分精锐。与美菲联合军演针锋相对。顿时,东北亚局势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而这些关注的核心地区,就是中国。——题记
一、“天朝”梦与苍白的外交经验
西方与中国有着轨迹完全不一样的古代史。由于地理、文化等各种因素,历史进程差异巨大。自从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就再也没有走向过统一。小国林立,杀伐不断。长期的割据状态使得西方人必须具有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生存发展的技能与外交的手段。对于他们来说,权衡各方利益,做出最有益于自己的判断,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否则就可能走向灭亡。而中国则完全不同。长期的大一统的帝国状态使得统治者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强大的邻邦,也没有复杂的外部环境,至多是些藩属小国。所以,中国古代历来以天朝大国自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交。当国门被轰开之时,中国人完全不知道如何面对复杂的外部势力,也是中国近代走向沉沦的一个突出表现。
二、战火中的伪“大国”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这算是中国在相当羸弱的时候还被称作大国的原因。二战中,中国人做出了极其惨重的牺牲,却并没有换来尊重。在雅尔塔会议中,涉及到关于中国的诸多利益,如东三省,旅顺,外蒙古等等,可是中国只能被动接受,在外交上没有任何的主动。
三、建国后的思维转换
在老师系统的讲述后,我个人认为,在建国后,新中国在外交上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挣扎。一是由于外交经验实在不足,不能很好的权衡各方利益,二则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小农思想。在外交上,中国显得很幼稚。在两级世界中,直接倒向一级,我个人觉得不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可以参考今天的印度,和美国、俄罗斯关系都很好)。在中苏关系恶化之后,就基本上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处境。在中国处境艰难的时候,援助了很多“社会主义小兄弟”,可是事后,有忘恩负义,处处为难中国的(如朝鲜);有翻脸不认人,拿着中国给的武器向中国开战的。站在今天的角度看,从意识形态角度考虑国家之间的政策,本身就不够科学合理。美国可以在中共建国的时候主动示好,而中国当时的高层却不能把握住联合国框架下的停战条件这一天赐良机。朝鲜一战,固然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但也要适可而止。我认为这种思维模式在建国初期的几十年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今天面对的周边环境
如今的东北亚,早已不是两个阵营对峙的前线,而是更加复杂化了,成为了几个大国互相的角力场,堪称除去中东之外,世界上局势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美国、俄罗斯、日本、中国,都想保住自己的利益。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和中印边境,都是潜在的不稳定地段。在军事上,美国的战略重心已经日益向西太平洋靠近,60%的海军已经压向太平洋地区,给我国
已很大的压力。同时,中国和俄罗斯的军费也在大幅度增长。日本虽然名义上没有军队,但是其自卫队的战斗力和战时动员机制以及其早已成熟的卫星发射技术(弹道导弹)已然是一只不可忽视的战斗力量。
我国和东南亚小国的争端,和日本、韩国的纠纷,都有着大国角力的影子。岛屿争端的问题,其实以及不能再拖了。我个人认为,中国解决的越快,越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国际化。俄罗斯虽然与中国关系较为密切,但也只是一时的盟友,俄罗斯在战略上仍然把中国当做潜在的对手,同样不希望看到中国成为威胁到自己的超级大国。东南亚的岛屿争端中,俄罗斯的立场并不十分明确,至少在行动上不是。俄罗斯卖给东南亚小国(如越南)的SU—30是比卖给中国的先进的,基洛级潜艇也是如此,他也希望从另一个方面制衡中国。虽然北方从大国沙龙主义的苏联变成了一心图强,恢复大国地位的俄罗斯,但他仍然是那只俄罗斯熊!
五、从中俄海军联演说开去
再谈上面提到的中俄联合军演。虽然两军合作的事态良好,但是就这次演习来说,我认为两国的意图和利益要求并不一样。对俄罗斯来说,要靠有限的实力在东北亚实现自己的军事存在与影响力。俄太平洋舰队出发要经过日本海,对日本,美国本来就做出了某种姿态,同时可以显示大国雄心,震慑对自己有利益企图的国家(如日本在北方四岛问题上)。
对中国来说,目的不尽相同。如此规模的军演,是对美国,日本日益紧缩的包围圈的一种回忆,也是对美国和东南亚小国联合演习的一种反击,同时也可以震慑周边国家,现实国家实力,展示军事存在,又是对外展示中国日益强大的海军实力的合理渠道。也表明了中国在某些问题上的态度。
而双方有一点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以任何一方现有的实力,都无法独立解决或者应对好周边的问题。双方联合演习,其意义就是展现了一种联合起来更加强大的的军事存在,其意义也是更高层面,甚至战略层面上的,也是双方共同的利益所在。
六、小结与反思
国与国之间,任何的盟友都是暂时的,只是时间长短问题。所以,以情感问题处理的国际关系有很多都是有失偏颇的(包括领导人之间的个人情感)。国与国之间,向来都是“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作为大学生,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重点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是: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2.把持中国海关大权长达40多年的是英国人赫德。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款白银2亿两(单个国家赔款数额最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赔款4.5亿两(赔款总额最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实行联合专政)(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存在,在社会经济中占显著优势,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有一定作用,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5)在列强争夺和间接统治下,加之地方性农业经济所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使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性。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群众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贫困和不自由世界少见)6.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旧的封建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旧的被统治阶级是农民阶级;新产生的阶级是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革命性的两面性特征);新诞生的被剥削阶级工人阶级。7.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1)深受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2)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3)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关系:
(1)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当外国列强同封建政权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国内战争威胁帝国主义利益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完全勾结。9.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区别:二者的主体、内容不一样。第一个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第二个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第一个历史任务是第二历史任务的前提条件;第二个历史任务时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最终目标。
10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反英斗
争。
11.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重要原因;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是最根本原因。
12.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13.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编撰《四洲志》。14.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6年9月,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分为九等,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不分男女每人一份,16岁以下减半。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积极性: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与以往农民起义相比,有更完备的内容,深刻触及了封建社会矛盾核心。
局限性: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性。3.《资政新篇》(1859年),作者:洪仁玕(干王)
内容:(1)政治: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2)经济: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准富人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3)思想文化: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4)外交:与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严禁鸦片入口,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评价:《资政新篇》是第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和建设方案,反映出太平天国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
局限性: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4.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1)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政府的衰败过程;(2)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两个纲领);(3)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具有世界意义。5.太平天国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的腐化,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2)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缺乏理性的认识。6.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是革命的主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7.洋务派主要代表:奕訢(倡导洋务的首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
8.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总理衙门大臣有:奕訢、桂良、文祥。
9.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后来张之洞在他的《劝学篇》中
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0.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其次是加强海防、边防,抵御侵略。
11.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
第一,兴办近代企业;
第二,建立新式海陆军;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主力、李鸿章管辖)
第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学堂(京师同文馆)、工艺学堂、军事学堂)
江南制造总局,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
最重要的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举办民用企业的目的是:解决军事工业所需的原料的需求、交通运输的需求、弥补军用工业的亏空(经费的需求)。1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1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西方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14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5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16.维新派的宣传活动:
(1)向皇帝上书(“公车上书”康有为旗手)
(2)著书立说(康的“两考”、梁《变法通义》、谭《仁学》、严复《天演论》)
(3)介绍外国变法经验(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4)办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办报纸:上海《时务报》(梁)、天津《国闻报》(严)、湖南《湘报》(严)
设学堂:万木草堂(康)、时务学堂(梁)
17.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张之洞的《劝学篇》成为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论战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18.“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光仁 19.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20.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主要原因:(1)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2)维新派自身的局限(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第三,脱离人民群众)。
次要原因:(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维新派无严密组织、不掌握军队;(3)没有发动群众支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1.三民主义学说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内容: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国家。
评价:第一,进步性是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第二,局限性:没有明确反帝主张;没有明确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内容: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评价:第一,进步性: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一套建国方案,在理论上解决了当时民主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革命目的问题。
第二,局限性:没有明确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最具特色的内容)
内容: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属于原主,革命后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评价:局限性是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农民的理论武器。
对三民主义整体评价:
进步性: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推动了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
第一,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
第二,革命派只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
第三,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封建主义联系起来,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
邹容:《革命军》,阐述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第一个喊出了“中华共和国”的口号。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揭露清政府已经是“洋人的朝廷”。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继1894年兴中会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重要的有华兴会(黄兴)、光复会(蔡元培)、科学补习所、岳王会等。4.同盟会的建立
时间: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总理)、黄兴;机关报:《民报》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标志着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5.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革命派:孙中山,《民报》
改良派:康有为,《新民丛报》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论战的焦点)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论战的意义: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6.1911年4月,黄兴领导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
7.1911年5月,保路运动。清政府将川汉、粵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南、湖北、广东、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以四川省最为激烈。四川总督赵尔丰制造了成都血案。
8.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共进会、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联合行动,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9.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标志着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10.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1.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政权;
(2)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
(1)“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设行政、司法、立法机关;
(3)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评价: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4.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15.辛亥革命的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17.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1927年)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2.主要阵地:《新青年》编辑部和北京大学。
3.主要代表: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5.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意义
性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历史意义:(1)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2)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6.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
(2)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脱离社会实践,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3)在实行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7.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十月革命给中国一个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8.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
主要代表作:《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 9.五四运动的爆发条件
(1)新的时代条件:十月革命开辟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产业工人达200万;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10.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6月3日以前,以北京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力;
6月3日以后,以上海为中心,以工人为主力。11.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12.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分为三类:
第一类: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陈独秀、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学说)。
第二类: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杨匏安(《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比较确切的阐述)。
第三类:一部分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活动家: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13.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2)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纷纷涌现。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陈独秀:上海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新民学会、互助社、觉悟社
(3)大量进步刊物的创办。
《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湘江评论》、《少年中国》、《觉悟》、《国民》 14.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15.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是中国第一个地方共产党组织,成为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心。
(2)1920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张申府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16.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二,到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李中主持成立了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工会)
第三,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17.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大的召开
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后改在嘉兴南湖游船上
代表:12人。另有包惠僧、马林、尼科尔斯基。
主要内容:(1)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2)制定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取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
(3)规定了党员条件和党的纪律。
(4)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
(5)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书记)、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18.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历史特点:
(1)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和帮助,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马克思主义政党,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
(2)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深受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有一个好阶级基础。
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具有划时代伟大意义。
(1)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19.中共二大: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1922年7月)
内容:(1)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2)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3)提出“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方法。
意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在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八十多年来没有弄清楚的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0.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工人运动。21.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香港海员大罢工(起点)、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终点:林祥谦、施洋牺牲)。
22.农民运动:沈定一在浙江省萧山县衙前村成立第一个农民协会、彭湃在海丰县成立总农会、毛泽东在湘区注重开展农民运动。
23.1923年6月,中共三大:集中讨论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中共三大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24.第一次国共合作合作
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新三民主义。
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联盟。25.创办黄埔军校(1924年5月):军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这是它同一切旧式军校的根本区别。
26.1925年1月,上海,中共四大召开。中心议题:讨论党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大会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以及工农联盟的问题。
27.1925年6月,广州、香港工人举行省港大罢工,坚持16个月,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前所
未有的壮举,对大革命高潮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28.1925年7月,广州革命政府改组,国民政府成立。
29.1925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的目标是: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即: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30.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1)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重要原因;(2)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3)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
31.1927年,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胜利。32.1927年3月,周恩来直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3.1926年3月、5月,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事件,成为国民党内新右派的代表。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 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34.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明显提高。
(2)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打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0 年,邓演达第三党)主张:政治上,主张进行“平民革命”,建立平民政权;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军事上,策动军事反蒋活动。
2.1928年12月,张学良“改易旗帜”,服从国民政府,标志着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3.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和军事独裁统治。(1)建立了庞大的军队;(2)建立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中统和军统;(3)大力推行保甲制度;(4)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4.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经济
(1)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
(2)官僚垄断资本的急剧膨胀(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是从金融业开始的,建立以“四行二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邮政储蓄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
发行“法币”,是四大银行完成其金融垄断的有决定意义的步骤。
5.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新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
6.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外国资本的压迫、官僚资本的排挤、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7.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8.主要的中间党派: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邓演达第三党)、乡村建设派(梁漱溟)、中华职业教育会(黄炎培)、中国青年党(曾琦等)、中国国家社会党(张君励等再造派)。9.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0 年,邓演达第三党)主张:政治上,主张进行“平民革命”,建立平民政权;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军事上,策动军事反蒋活动。
10.1927 年7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决定三件大事:(1)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
南昌集中,准备起义;(准备南昌起义);(2)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组织秋收暴动);(3)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召开八七会议)1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主要内容: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选举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意义:“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12.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意义:(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3)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13.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特点:(1)它放弃了“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帜;(2)它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 有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14.三湾改编
内容:(1)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2)在部队建立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3)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实行民主管理;
意义: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15.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意义:(1)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火,为党领导的各地武装起义树立了榜样;(2)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16.广州起义(1927年12月):张太雷、叶剑英、叶挺等领导,对国民党屠杀政策发动的又一次英勇反击,也是我党探索革命道路的重要尝试。
17.1928年10、11月,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分析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客观条件:全国形势的向前发展;国民革命的影响
主观条件:相当力量正式红军存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
18.“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19.《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批评了“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20.《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深刻阐明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表现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开创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
21.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22.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存在两个缺陷:其一,没收一切土地,侵害了中农的利益;其二,禁止土地买卖。23.《兴国县土地法》(1929年4月),进行原则性修改: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土地”,保护了中农的利益。
24.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25.在文化战线上开展了反“围剿”的斗争,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鲁迅的杂文,瞿秋白的评论,矛盾的小说,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鲁迅,成为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代表着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6.三次“左”倾错误:(1)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2)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3)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27.“左”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
第一,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革命敌人,进行排斥和打击。
第二,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第三,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的主张。
第四,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消极防御的方针。
第五,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 “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28.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1)八七会议后,党内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3)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
29.中央红军长征: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开始了震惊中外的长征。为调动和牵制国民党军队,组成了以方志敏为首的北上抗日先遣队。
长征的胜利结束:(1)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于四川懋功。
(2)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红十五军团会师于陕北吴起镇。
(3)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于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30.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31.长征精神:(1)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2)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4)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32.遵义会议(1935年1月)
内容:集中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1)在军事问题上,批判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作战基本原则。(2)在组织问题上,改组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增选毛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意义:(1)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2)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这个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标志:(1)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同年9月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11.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1938年3月,李宗仁等取得台儿庄大捷。谢晋元带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敌强我弱。主观原因: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第一,在战略上: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第二,在战术上:单纯的阵地防御战,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战略相持阶段:1939年1月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枣宜会战:1940年5月,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殉国;
1942年2月,十万大军远征缅甸,第200师师长戴安澜缅北殉国。2.东方会议(1927年):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制定了八条《对华政策纲领》,确定了“田中外交”的对华新政策。主要内容是:
第一,日本将实行“满蒙”与“中国本土”相分离的方针;第二,日本将对中国内部事务实行武力干涉政策;第三,确定对当前中国各派政治势力的方针。
东方会议是日本决定“国策”的重要会议,《对华政策纲领》的出台,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占领整个东北,加快实现大陆政策。3.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4.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事变”,将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
5.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6.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6.1932年1月28日,淞沪会战(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7.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地点:北平)
意义: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8.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作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9.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在“哭谏”无效的情况下,毅然对蒋介石实现“兵谏”。
和平解决:通过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等六条承诺。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0.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
(1)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后方发动游击战争,在国统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全面抗战路线
(2)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毛泽东《论持久战》,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内容:第一,分析了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指出战争是持久的,但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第二,科学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最关键阶段)、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意义: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确定了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的战略方针,增强了全国人民赢得抗战胜利的信心,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敌后战场的开辟:平型关大捷,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粹
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游击战争的战略地:第一,在防御阶段,敌后游击战争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第二,在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是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同时辅之以运动战,如百团大战。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第三,为战略反攻准备条件。第四,拖住了侵华日军的主力,配合了太平洋战场,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1.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第一,中国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发动群众,壮大力量。
第二,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发展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
第三,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12.1939年7月中共提出的三大口号: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1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
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
孤立顽固势力: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14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
三三制原则:共产党员占1/
3、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1/
3、中间派占1/3。
李鼎铭:精兵简政 15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根据地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在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2)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3)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八路军359旅开发南泥湾为“陕北的好江南” 16.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一批干部学校和专门学校创办起来: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鲁迅艺术学院(鲁艺)成立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育与研究的专门机构。17.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初,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著作:《〈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18.新民主主义理论
(1)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科学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上: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引导个体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
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总结了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9.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20.延安整风运动(20世纪40年代前期)
毛泽东的文献有:《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最主要的任务)、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
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是党内出现“左”右倾错误的认
识根源。
整风运动的意义,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内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21调查研究,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调查研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制度被确立起来 22.中共七大的召开(1945.4),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23.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实行广泛进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
10月25日,中国收回台湾。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2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25.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1)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
(2)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
(3)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
(4)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
(5)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新精神。26.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的结果。
27..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
(3)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4)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5)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
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28.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3)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2.战后的国内形势
(1)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
(2)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内战,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
(3)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日益尖锐。3.三种建国方案
第一种建国方案: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上的代表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统治集团,要建立法西斯军事独统治。这是一个黑暗的前途。
第二种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中间势力、是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上的代表是民主党派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即第三条道路,走不通)。
第三种建国方案: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进步势力 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其政治上的代表是中国共产党,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是一个光明的前途。
4.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5.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达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谈判。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于10月10日通过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6.中共中央正式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集中力量争取控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北地区。
7.为打退国民党军队在谈判中发动的军事进攻,解放区军民进行自卫反击战,取得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平绥战役、津浦战役的胜利。
8.国民党统治集团破坏政协协议,制造了较场口惨案(1946.2.10,打伤李公朴、闻一多、马寅初);(2)下关惨案(1946.6.23,打伤马叙伦、雷洁琼)9.内战的爆发: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全国性的内战。
1947年3月—6月,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山东解放区。10.中共制定打退国民党进攻的对策
(1)政治上: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民主统一战线。
(2)军事上的作战原则: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6月底)序幕
刘邓大军:带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
陈毅、粟裕:带领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
陈赓、谢富治:带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一路为西路,挺进豫西。
12.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口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13.1948 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4.《五四指示》: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
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15.《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至9月)
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土地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16.1948 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总结了土地改革的经验,阐明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17.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出现的新面貌
(1)广大农民对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和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2)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明显改观;
(3)大批农民踊跃参军,人民解放军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物力保证。18.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原因)
第一,战后,国民党把接收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
第二,国民党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19.反蒋第二条战线:在国统区以学生运动为主体的人民民主运动。
(1)一二一运动:1945年12月1日,昆明学生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口号,举行游行示威活动。
(2)一二三0运动(抗暴运动):1946年12月30日,北平学生高喊;“抗议美军暴行!”、“美军退出中国!”的口号,抗议美军暴行。
(3)五二0运动:1947年5月20日,南京、上海等地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标志着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正式形成。20.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1948.1)
中国民主同盟(民盟,1941.3)
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1945.12)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1945.12)
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三党,1947.2改名)
中国致公党(1925年)
九三学社(1945.9.3)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1947年)
21.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22.1947年10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明令对该组织的一切活动“严加取缔”。11月6日,民盟总部被迫发表公告,停止一切政治活动,总部宣布解散。标志着民主党派进行的“第三条道路”的破灭。23.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
1948年1月,沈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会议表示“今后要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这次会议,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1948年,民革也公开表示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
2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协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口号”)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声明表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共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25.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1948.9.12—11.2,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开始最早)
淮海战役:1948.11.6—49.1.10,历时66天,歼敌55.5万人。(歼敌最多,时间最长)
平津战役:1948.11.29—49.1.31,历时64天,歼敌52万人。26.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发起渡江战役。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一举解放南京,统治中国大陆22年之久的南京政府宣告垮台。27.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3月,西柏坡)
(1)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2)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民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3)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两个务必”。即: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8.《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30)
(1)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2)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
(3)为建立新中国,必须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当革命的领导者。
(4)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规定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后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30.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
(1)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同敌人作斗争并取得胜利;
(2)对被领导者以物质福利,不损害其利益,对被领导者以政治教育;
(3)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斗争的政策。
31.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32.《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关于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三,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
第四,关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
《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33.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
(1)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深厚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3)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34.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
第一个联盟: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联盟;
第二个联盟: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即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辅助的、但又是重要的联盟。
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1.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工作,是人民解放军在前线胜利之外,中央人民政府为人民所做的最大一件工作。
2.1951.10月,西藏和平解放。
3.1950.6,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新解放区农村开始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目的:
(1)解放贫苦农民
(2)把农村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
(3)完成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历史任务
(4)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意义)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中国人站立起来。(反帝的胜利)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人民共和国建立。(反封建的胜利)
(3)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家统一)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
6.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7.没收官僚资本,对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两重性):
(1)削弱了资本主义经济力量,把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消灭了。
(2)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8.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9.对不法资本家开展“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资财、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10.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
(1)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
(2)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各项社会关系;
(3)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及时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1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
12.1952.10,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1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14.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主要的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1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国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新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16.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欧美各国、美日走的道路);另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走过的道路)。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
17.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18.社会主义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19“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建设;
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厂建成;
第一座制造机床的沈阳机床厂建成;
第一座生产电子管的北京电子管厂建成;
第一座制造飞机的沈阳飞机制造厂试验成功;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20中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21.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2.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推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3)要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国家帮助,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4)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5)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23.对手工业的改造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步骤: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
组织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和平赎买政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25.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
国家资本主义分为: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主要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主要分为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26“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2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
(1)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2)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
(3)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27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的特点: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培养建设人才。
(4)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28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中国已经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全面的确立。
(2)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32.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4.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向现代科学进军”。5.《论十大关系》(1956.4)的基本方针: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6.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7.科学文化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8.《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2)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
(1)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
间的矛盾;
(2)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3)既相适应又相矛盾;
(4)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
(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2)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3)解决敌我矛盾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9.中共八大的(1956年9月):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它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主要内容:
(1)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的方针。
经济建设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政治建设方针: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执政党建设方针: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3)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方针
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国家、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 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10.毛泽东的“新经济政策”:“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11.1956年11月,整风运动主要是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整风运动。12.“六又”政治局面: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13.“大跃进”的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14.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15.庐山会议,使纠“左”进程的中断。
16.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7.“七千人大会”(1962年1、2月):这次会议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18.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第一次郑重地向全国人民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20.科技发展:1964.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1.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
(1)毛泽东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2.外交:中印缅三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国际准则。
1971.10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一支中坚力量。
29世纪60年代,中国抓住时机,发起“乒乓外交”,实现了“小球转动大球”。1972.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2.1979.3.30,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讲话,明确指出“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3.“两个凡是” 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应当理解什么是“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
4.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意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5.197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实、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第一个宣言书。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主要内容:
(1)确定全党工作着重点应从1979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会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明确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3)把党的立法工作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议程上来。
意义:第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二,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7.1981.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2)《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作了概括。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 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3)《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第二个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8.1979年4月5日至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
想的重要转变,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
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又是从建立农业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开始的。
10.1980年5月,中央决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将海南增为经济特区。
11.1985年,中共中央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2.1980.1,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明确提出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三件大事:
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一;加紧现代化建设。
13.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培养“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两个素质”,即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4.中共十三大(1987年10月):
(1)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阶段)
(2)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15.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集体经济。16.邓小平南方谈话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17.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
(2)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19.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确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
20.“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1.1997年7月1日,我国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我国又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22.“三讲”学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23.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
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4.中共十六大(2002年11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5..三次历史性巨变
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孙中山
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毛泽东
第三次: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邓小平26.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胡锦涛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27.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8.十六届四中全会(2004年9月),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新音乐兴起于清末,再度兴起于五四时期.2.肖有梅的《今乐初集》及《新歌初集》开近代中国艺术歌曲之先河.3,黎锦晖主要从事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4.30—40年代出现了一批为古诗词谱曲的艺术性独唱曲,著名的有如青主作曲的《大江东去》,《我在长江头》;有如黄自作曲的《卜算子》,《南乡子·灯京口北固亭有怀》;再如刘雪庵作曲的《红豆词》,《春夜洛城闻笛》.5.冼星海在30—40年代也曾经为古诗词创作著名的歌曲《别情》.6.江文也得《台湾山地同胞歌》是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歌曲集.7.中国近代大合唱的里程碑式杰作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8.30—40年代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是大型戏剧性歌唱音乐的重要作品.9.中国早期的小提琴音乐做成功之作是马思聪的《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等.10.《南泥湾》和《咱们工人的力量》的曲作者是马可.11.在秧歌剧基础上吸收其他的音乐艺术成分创作的《白毛女》,《刘胡兰》等奠定了中华民族新歌剧的基础.12.40年代中后期,解放区器乐逐渐活跃,出现了贺绿汀的《森吉德玛》,马可的《陕北组曲》等优秀管弦乐曲.13.京剧在北方有四大名旦,他们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14.京剧在北方的四大须生指的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15.程砚秋创造了委婉幽咽而又慷慨刚劲的程派唱腔.16.周信芳的表演富于激情,世称麒派.17.评剧约于1910年由河北的莲花落子与东北的蹦蹦合流而成.18.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了《山河恋》大大扩大了越剧的影响.19.近代新产生和成型了不少新的曲种,如在“乐亭大鼓”基础上产生了北京琴书;在“弦子书”基础上产生了西河大鼓等.20.河南坠子是由河南的道情与颖歌柳和三弦书等合流而成.21.四川清音原来是流行于农村,乡镇的曲种,原名为唱琵琶或唱月琴.22.骆玉笙创造了抒情宽阔的骆派,对近代京韵大鼓艺术给予较大影响.23.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将琵芭曲《夕阳箫鼓》改编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24.20—30年代何柳堂创作广东音乐《饿马摇铃》,《赛龙夺锦》;吕文成创作《平湖秋色》,《步步高》;严老烈创作《旱天雷》,《连环扣》等作品.25.古老琴乐的社团活动在近代最著名的是“今虞 琴社”.26.近代声乐发展的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音乐潮流的洗礼,即学校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27.近代填词歌曲以学堂乐歌为发展端.28.20年代出现许多填词配曲的反帝爱国歌曲,如用《孟姜女》调填配的《五四运动》,用《苏武牧羊调》填配的《救国歌》.29.30—40年代的儿童歌曲,着力于儿童与救国,儿童与时代的关系,显示了中国儿童思想的新变化.30.40年代在解放区出现了许多采用传统民歌填词的优秀歌曲,著名的有如安波根据陕北歌填词的《怎么办》,《拥军花鼓》.31.张寒晖在40年代采用陇东传统民歌填词的作品是《军民大生产》《边区十唱》32.1943年刘炽编曲的《翻身道情》是根据“陕北道情”音乐改编的.33.独唱歌曲是近代编曲创作艺术水平的代表,其中肖友梅的《问》,《南飞之雁语》最突出.34.30年代聂耳的救亡歌曲《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占有突出地位.35.赵元任独唱歌曲的题材突出反映了“五四”精神,《教我如何不想他》是这类题材中影响最大的作品.36.《春思曲》是黄自为音乐会独唱歌曲创作的精心之作.37张曙的代表作《日落西山》的艺术风格与形式是创作方面均有独到之处.38.贺绿汀的《嘉陵江上》是朗诵调风格的戏剧性独唱曲.39.中国的多声部合唱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李叔同的三部合唱春游.40.代表20年代合唱歌曲创作水平的是赵元任作曲的《海韵》.41.贺绿汀作曲的《垦春泥》是近代无伴奏合唱的代表作.42.黄自作曲的《长恨歌》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43.聂耳创作的舞台剧是《扬子江暴风雨》.44.任光的代表作是《渔光曲》,《打回老家去》,《王老五》.45.黄自的合唱作品以《抗敌歌》,《旗正飘飘》流传最广.46.刘雪庵的独唱歌曲《红豆词》曾在知识分子中广为传唱.47.30—40年代有不少新的二胡曲问世,如陆修棠的《怀乡行》,《孤雁》,《风雪漫天》;刘北茂的《汉江潮》,《漂泊者之歌》,《前进操》,《小花鼓》等.48.近代出现许多中国乐器合奏曲,其中以聂耳的《金蛇狂舞》,《翠湖春晓》最为著名.49.30—40年代中国乐器合奏音乐具有大众文艺的倾向.50.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51.安波在秧歌剧方面的代表作是《兄妹开荒》,《七月里在边区》.52.《秋子》的音乐是按《西洋大歌剧》的形式设计的.53.3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是江文也的作品.54.冼星海在巴黎创作的《d小调奏鸣曲》是现代最早在国外上演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55.谭小麟的《弦乐三重奏》是中国所写的西洋乐器重奏音乐在国外获奖的第一部作品.56.黄自的管弦乐序曲《怀旧》是最早在国外演奏的中国管弦乐曲.57.江文也的成名作《台湾舞曲》是一首标题性的幻想音诗.58.黎锦晖主要从事《儿童歌舞剧》的创作,著名作品如《可怜的秋香》.59.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式作品《白毛女》创作于40年代中期.60.1912年音乐课被列为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目之一.61.1904年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音乐教材出现了 62.中国最早的一本期刊音乐小杂志是由李叔同在日本独力编印出版的.63.人民教育家陶知行于1927年在南京创办暁庄学校.64.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65.青主于二,三十年代出版《乐话》,《音乐通论》两本音乐专著.66.王光祈在比较音乐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东西乐制之研究》与《东方民族之音乐》两本书.67.最早一部通俗性理论读物是丰子恺的《音乐的常识》.68.“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49年.69.1950年《人民音乐》{月刊}在北京创刊.70.1954年中国音乐研究所编的《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第一辑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71.第一部新秧歌剧是《兄妹开荒》.72.1955年3月19日,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评比结果揭晓:傅聪获得第三名和演奏玛祖卡最优奖.73.1956年9月,刘诗昆在布达佩斯参加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获得第三名,同时获得《匈牙利狂想曲》演奏特别奖.74.大型图片本的中国音乐史著作《中国音乐史图鉴》于1988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75.近代新民歌多数依旧曲调填新词,或依旧曲略加改编而成.76.新民歌如反对军阀政府的《坚持到底》,《五更调》.77.新民歌直接反映工农革命斗争的《北伐曲》,《五一劳动节》,《沙基惨案》.78.近代民间歌舞较具影响的种类如秧歌,花鼓,厂灯,采茶等.79.利用秧歌形式表演故事,形成一种新的歌舞剧—秧歌剧.80.近代较有影响的民间器乐社团有:天韵社,大同乐会,今虞琴社,上海月研究会等.81.近代比较有影响的民间器乐社团属于传统器乐爱好者的业余组织.82.华彦均又名阿炳,江苏无锡人.83.近代填词歌曲中,曲调选自日本乐歌和欧洲歌曲的如沈心工的《竹马》,李叔同的《送别》.84.20年代,黎锦晖在其儿童歌舞音乐创作中,把采用传统民歌,戏曲音乐予以改编.85.30年代,冼星海创作的群众歌曲如《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86.30年代,任光创作的群众歌曲如《渔光曲》,《打回老家去》;麦新创作的是《大刀进行曲》.87.“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在北京开幕.88.“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成立时,吕骥任主席.89.1949年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末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90.中央音乐学院开始筹建于1949年,成立于翌年.91.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苏联的遗作于1950年送回国内.92.《人民音乐》{月刊}创刊时主编是缪天瑞.93.华彦均于1950年12月4日因病逝世.94.1950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虎纹大石磐.95.歌剧《小二黑结婚》首演时,主演为郭兰英.96.1954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在北京成立.97.1960年5月10日,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开幕.98.首届“羊城音乐花会”于1962年3月在广州举行.】 99.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编钟,编磐等乐器124件.100.中华民族音乐学家,音乐史学家,律学家杨荫浏因病于1984年2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五,名词解释: 1,广东音乐:是在近现代获得迅速发展,令人瞩目的兵种,最初流行于广州.20年代初,开始采用粤胡主奏,辅以扬琴,奏琴的“三件头”为主的形式.2,弦管:是现代流传在福建一带的乐种,而且在东南亚其他国家也有流传,它是近代具国际影响的中国乐种.3,指谱:是弦管艺术中的套曲的形式,指,就是指套,即有词,有谱,有琵琶弹奏指法的套曲.谱,即谱套,是纯粹的器乐合奏套曲.11.《春游》:是李叔同创作的三部合唱曲,这部合唱小曲以清新流美的旋律,丰满的和声与简约的欧洲传统和风格,配以诗情画意的歌词而成.4.中国传统音乐: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处,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中国传统阴郁主要包括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歌舞音乐,器乐以及根据这些艺术传统新创新的音乐.5.秧歌剧:是利用秧歌形式表演故事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秧歌剧.这种新的戏剧形式在40至50年代受到了各地群众的普遍欢迎.6.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7.新音乐:是指晚清以来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不同于此前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它是清末和近代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前半叶,新音乐以其迅猛之势发展成近代中国音乐的一大潮流.8.《森吉德玛》:是贺绿汀40年代创作的一部西洋乐器合奏曲,乐曲的思维逻辑性强.音乐发展手法简历,尤其是复调手法的应用和配器的艺术处理都很出色,是中国近代小型西洋乐器合奏音乐的佳作.9.《孟姜女》是30年代末阿隆以民间唱本为主要蓝本,采用民间广泛流传的《孟姜女女十二月花名》为音乐素材,并按照西方歌剧的形式进行音乐结构的一部音乐剧作品.10.《海韵》:是徐志摩词,赵元任曲的代表20年代合唱歌曲创作水平的一首大型的艺术性合唱曲.它表现了三个艺术形象,通过每个结构段落不同的艺术处理,多角度地表现了飘逸,徘徊的女郎以及恳切的诗翁,翻滚呼啸的大海.11.《春游》:是李叔同创作的三部合唱曲,这部合唱小曲以清新流美的旋律,丰满的和声与简约的欧洲传统和声风格,配以诗情画意的歌声而成.12.《垦春泥》:是贺绿町作曲的无伴奏合唱曲,第一乐段以两个声部的号子般的音乐,衬托着另外两个声部的模式的旋律,第二段是四个声部比较齐整的主调性音乐.作品结构严谨,形象鲜明,洋溢着清新温暖的气息.13.《台湾舞曲》:是汪文也的成名作,是一首标题性的幻想音诗,曲中不仅描写人们纯朴而热闹的且歌且舞.更主要是作者遥想古代的建筑等大自然景象以及由此引起的伤感情绪,乐曲采用了自由体的回旋奏鸣曲式,音乐构思有两部曲式的特色.14.新秧歌运动:是1942年延安文艺工作者在旧秧歌形式的基础上掀起的一种盛极一时的表演新秧歌的运动,代表作品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
15.《清凉歌集》:是李叔同出家后创作的一部歌曲集,该歌集包括《清凉歌》,《山色歌》等五首.歌词内涵富于哲理性,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16.鲁艺:是鲁迅艺术学院的简称,是抗战初期由毛泽东,林伯渠,周恩来,成仿吾,艾思奇,周扬发起,1938年4月10日正式成立于延安的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学校.17.音乐美学:研究人类音乐审美实践普遍规律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他把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特殊的种类,研究其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是关于音乐关的学问.六,简述题
1.简述梅兰芳时京剧艺术的主要贡献?答:他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新的加工改造,发展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新创“花衫”新行当,形成以其唱腔和表演为主要艺术特征的京剧艺术流派,被称为“梅派”.另外他还改革了京剧伴奏音乐的形式,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体系.2.简述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答:学堂乐歌的歌词,音乐创作方式等都与传统歌曲有许多不同,如文,白语言形式兼采的歌词,主要以外国歌曲音乐作为乐歌旋律的倾向都丰实和发展了传统歌曲的创作,通过乐歌的传唱和乐歌为主要的学校的教育,向中国大众尤其是学生开始比较系统地输入西方音乐知识,具有启蒙的意义
3简述陈田鹤?答:他是近代作曲家,以创作抒性歌曲见长,主要作品有《老战歌》,《采桑曲》等,创作风格朴实,素材精炼,结构严谨,富于民族色彩,除创作外,在音乐教育上也有成绩,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4简述黄自对音乐教育的贡献?答:黄自是近代有重大影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音乐系,其作曲技法娴熟,艺术结构严谨,音韵清雅,具有明显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30年代对专业音乐教育作出了显著成绩,培养了著名作曲家贺绿町,刘雪庵等,对中西音乐史与和声学都有研究.5.简述洗星海?答:他是近代著名作曲家,作有歌曲数百首,大合唱4部等大量音乐作品,是近代声乐创作中最多产,高成功率的作曲家,代表作有《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他的音乐创作涉及众多体裁,被誉为“人民音乐家”.6.简述聂耳?答:他是近代作曲家中音乐创作成功率最高者之一,始终国无产阶级音乐的重要奠基人,其歌曲内容的中心是:抗战救国与民族解放,作有歌曲30余首飞,代表作有乐器合奏曲《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7.简述贺绿町的《牧童短笛》?答:《牧童短笛》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又没质朴的民歌风格旋律,流美的复调和东方色彩的对位化和声等.创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与意境.它对其后中国钢琴音乐和其他多声音乐创作有重要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