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文本之中的黑人女性世界
走进文本之中的黑人女性世界
摘 要:国内的黑人文学研究强调作者的性别及种族,以作者为主体来进行研究。本文试图突破作者的的性别及种族的限制,运用互文理论对两本比较有代表性的小说,以托妮?莫里森的《宠儿》和斯陀夫人的《黑奴吁天录》中关于黑人女性的文本进行解读并揭示出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互文性的视角来进入黑人女性的世界,深入挖掘以黑人女性为主体的文本的内在价值以及美国文学中女性作家通过文本建立起的跨越时代、跨越种族的联系。
关键词:互文性;文本;黑人女性;美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83-03
伴随着美国黑人文学的崛起,以黑人女性为主体的小说越来越多。然而,国内的黑人妇女文学研究常常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去贴近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标志为黑人女性作家、黑人女性意识、黑人女性主题和黑人女性语体的确立和发展,从而建立起一系列相关的黑人女性批评理论[1]。本文试图突破这一传统,从文本的角度出发,通过互文性理论(Intertextuality)来重新进入以黑人女性为主体的独特世界。
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该理论的倡导者认为,由于语言是作为存在的基础,世界就作为一种无限的文本而出现。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文本化了。一切语境,无论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学的、历史的、或神学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意味着外在的影响和力量都文本化了[2]。文本的作者的作用大大减弱,关注的重点从作者转移到了文本,或者说是文本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选取了两本比较有代表性的小说,试图以文本的视角来进入黑人女性的世界。一本是斯陀夫人(1811-1896)的《黑奴吁天录》(1852),它是最早揭露奴隶制的黑暗与残暴的小说;另一本是托妮?莫里森(1931-)的《宠儿》(1987),这本小说自出版以来,就因其特殊的故事内容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以及在整个美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而备受国内外文学评论界的关注。
一、简介:《宠儿》与《黑奴吁天录》
《宠儿》的作者托尼?莫里森(1931-),当代美国文坛的一位著名黑人女性作家,一九九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该小说被视为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宠儿》的背景设置在美国内战结束后的1873年,故事的主人公女黑奴赛丝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不料残忍的奴隶主追踪而至,为了不使儿女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十八年后,奴隶制已被废除,被她杀死的女婴却还魂归来,不断加倍向母亲索要母爱。此外,早在1852年,斯陀夫人发表的《黑奴吁天录》也提到了母亲弑婴这一沉重的话题,《黑奴吁天录》原名为《汤姆叔叔的小屋:低贱者的生活》(Uncle Tom's Cabin; or,Life Among the Lowly),这部反奴隶制小说中已经开始对女黑奴的命运给予了关注与同情。小说的作者斯陀夫人是一位积极的废奴主义者。全书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条线索是男黑奴的辗转被卖,另一条是女黑奴伊莉沙的携子逃亡。
表面上看,《宠儿》与《黑奴吁天录》除了共同反对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的主题之外,是两本截然不同的作品:它们叙述手法各异,体裁内容相去甚远,而两本书的作者则一位是白人女教师、积极的废奴主义者,另一位是黑人女编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似乎完全没有联系。但若是细细阅读两部作品,深入了解作品的出处,便可发现两书都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都是将个人身世放到种族命运的高度来考察,并且都展现出了黑人女性独特的魅力与光彩。
二、小说间的互文关系
当我们打开单个作品封闭的围墙,走入两部小说的文本世界之中细细品味便会发现一个丰富多彩的黑人女性世界,多处都出现了互文关系。
两个故事的开端就十分相似,《黑女吁天录》中的女黑奴伊莉沙及《宠儿》的赛丝最初都受雇于“心地善良”的庄园主,并一直受庄园主的喜爱。比如,《黑奴吁天录》第一章的标题就是“向读者介绍一位讲人道的人”,文中也提到,“薛尔培先生是个正直人,脾气温和慈善,想让他周围的人们轻松愉快、随心所欲;在他庄园里的黑人,凡有助于他们物质舒适的东西,从不短缺。”[3]巧合的是,赛丝的主人,“甜蜜之家”的庄园主加纳先生也是一个很好的人,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老黑人贝比?萨格斯的视角传达,“在她看来,加纳夫妇施行着一种特殊的奴隶制,对待他们像雇工,听他们说话,把他们想知道的事情教给他们。”[4]两位作家如此强调农场主的“和善”,恰恰都是从反面讽刺了奴隶制的残酷。农场主待她们再好,也不过是奴隶制度下的主奴关系,当主人经济上败落的时候,首先遭殃的就是死心塌地跟随主人的奴隶们。十分讽刺的是,在伊丽莎和赛丝眼中,仍把主人看作“善人”、“和善的家长”。
其次,两部小说都是以年轻母亲带(怀)着孩子在惊险中出逃并绝处逢生作为核心情节[5]。在《黑奴吁天录》中,当伊莉沙得知自己的宝贝儿子要被卖掉时带着儿子逃亡的情节令人记忆犹新:
就在这昏头昏脑的片刻,她的脚好象难得触地,一下子把她带到水边。他们紧跟在她后面,追将过来。她受到力量的激励―这种力量上帝只赐给拼死不要命的人―狂叫和飞跃,跳过岸边的滚滚浊流,刚好跨上一块筏子似的冰块。这样拼命的跳跃,只有在疯狂和绝望之中才能发生„„她跳上去的这块新裂开的大冰块,承受了她的重量,前后摇晃,吱吱作响,但是,她呆不上片刻,又带着狂叫,拿出拼命的力气,跳到另一块冰上,再跳到另一块冰上。绊倒―跳跃―滑溜―再向前跳[6]!
一个女人抱着孩子在满是浮冰的河上跳跃,这是多么扣人心弦的画面啊!若不是有亡命天涯般的神赐的勇气和母爱的力量,是断断做不到的。
《宠儿》的主人公赛丝也遇到了十分相似的惊险时刻,作为孕妇,她的处境更为艰难:
在赛丝痛苦地爬向棚屋的整个过程中,它一下都没动„„她们到达的时候,赛丝已经体无完肤,只有抱头发的布没被碰坏。她血淋淋的膝盖以下根本没有知觉;她的乳房成了两个插满缝衣针的软垫。是那天鹅绒、波士顿和好吃的东西的声音一直激励着她,使她觉得,她到底并不仅仅是那个六个月婴儿弥留之际的爬行的墓地[7]。
作为母亲,她们的逃亡要比男人付出更大的勇气。她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下一代不再受奴隶制的残暴压迫。
第三,在走投无路时,伊莉沙和赛丝都遇到了好心人,给予她们很大的帮助。伊莉沙渡过冰河后,遇到了参议员伯德夫妇,他们帮助伊莉沙找到了专门收留奴隶的约翰?范?特洛普老人家,他曾经拥有很多奴隶,当他认识到奴隶制的残暴之后就把庄园所有的奴隶都释放了。这位老人不仅收留了伊莉沙,并找到马车把她送到了安全的地方。《宠儿》中,刚刚生下孩子的赛丝身体十分虚弱,当她抱着婴儿准备想办法过河的时候,在岸边遇到斯坦普大叔,他不仅给赛丝做了热腾腾的炸鳝鱼,还帮助母子顺利渡河、平安来到贝比?萨格斯身边。黑人女性要想独立、重获新生,离不开外界的帮助和扶持,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抵抗恶势力的压迫。
三、对互文性的几点思考
那么,在众多文本之中,为什么它们会产生如此“亲密”的互文关系呢?我们不妨再次回到互文性理论本身。以巴尔特和克里斯蒂娃为代表的广义定义认为: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时间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8]。广义上的互文性更关注文本背后的联系。这一联系在莫里森和斯陀夫人的小说创作中就得到了体现,她们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首先,两位作者都是从真实史料中汲取的创作灵感,两部小说中女黑奴的逃亡情节都是取材于真实的史料:《宠儿》的创作灵感可以追溯到1974年莫里森在兰登书屋担任《黑人之书》(The Black Book)编辑时的触动和感悟。莫里森在编辑过程中接触到不少黑人女奴隶英勇反抗的史实,其中有一名叫玛格丽特?加纳(Margaret Garner)的黑人女奴在向北方的逃亡过程中,为了免遭奴隶主的追捕亲手割断了自己孩子的喉咙。莫里森受到启发,才写下了《宠儿》[9];《黑奴吁天录》中伊莉沙这一角色的灵感来自于俄亥俄州雷恩神学院的C.E.斯陀教授交给斯托夫人丈夫的一份记录。根据被记录者的描述,在1838年2月时,有一名年轻的女奴怀抱着她的孩子越过了冰封的俄亥俄河,逃到了俄亥俄州的里普利镇上。记载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奴隶制制度下的悲惨处境与艰难的生存状况的史料,作为“文化基因”的载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女性。
其次,两位作家以女黑奴逃亡作为小说主线的互文性现象也揭示出了女性群体不自觉的抗争心理。在书中,这一抗争心理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反叛和逃亡,而两位女性作家对这一题材的共同关注也表现了作家自身对社会环境的反抗。在长期的社会生存进化中,家庭、孕产、弱者、边缘已经成为女性生存历史中的典型环境,因此历史总是将女性归为“次要者”。尤其是黑人女性,由于种族歧视、残酷的社会制度等原因,更是被视为“次要者”中的“次要者”[10]。这种长期的压迫导致了女性地位的边缘化以及群体“失语症”。因此,两位女作家都将笔墨和情感更多地向黑人女性倾斜,将黑人女性逐步从文本的“边缘”推向文本的“中心”,从而消解男性在文本中的中心地位,让女性成为文本的主体,以期还给女性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第三,互文性理论本身对于研究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必要性。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批评研究往往集中于黑人女性作者的作品本身,对其他文学作品关注甚少,这样一来,以黑人女性为主题的批评往往会陷入一种狭隘的视域,有可能强化其少数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难以真正走向经典[11]。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多关注文本间的联系,具备一种广阔的、比较的学术视野。比如,大多数批评家在分析和挖掘黑人女性作品时,对其非洲文化成分这一方面过于夸大,从而掩盖了黑人女性文学的另一个重要传统,即欧美文学传统。因此,互文性理论正好提供了一个包容并蓄的对话平台,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文本中的黑人女性世界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从“互文”到“对话”
虽然两书中有不少互文之处,但推敲之后便会发现,她们的文本互文,并非缘于技巧层面的借鉴与影响,而是源自思想上的共鸣,她们是深深根植于女性生存历史而形成的女性集体无意识之中。文学则是她们表达内心,渴望得到共鸣的一种载体。这时,互文性就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文”字,它还可以用来形容作家之间的关联,暗示不同时代作家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尊重。
还有不少批评家认为,由于《黑奴吁天录》中涉及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以及时代的局限性,作者将黑人的教化、灵魂的归宿以及自由之路都寄希望于上帝的救赎,而没有认识到奴隶制本身才是产生一切罪恶的社会根源。美国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就认为,《黑奴吁天录》将黑人人性塑造得过于简单化,充满了悲天悯人的说教,斯陀夫人作为白人并没有真正理解黑人复杂的内心[12]。
《黑奴吁天录》是一部很糟糕的小说,它和《小妇人》一样,同属自诩公正、自以为是的感伤小说之列。感伤小说中那种对感情矫揉造作的卖弄与炫耀,恰好说明了作者感受能力的缺失而不得不欺骗读者的行为。„„《黑奴吁天录》―以及许多随后创作的硬派小说―都没有跳出暴力的范畴。„„与其说斯陀夫人是一个小说家,倒不如称她为一名慷慨激昂的政治宣传家;更可怕的是,她的创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奴隶制是错误的。书中的内容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本宣传册,根本称不上小说[13]。
这段话表现出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的一个传统,即哈罗德?布鲁姆强调的男性作家都处在类似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焦虑影响之下,文学青年为了取代他们的父辈而苦苦创作,而女性作家以类似于姐妹情谊的协作式的互文理论取代了男性竞争诗学的“痛苦”[14]。对于男性作家来说,他们要通过“抗议小说”等方式为文学创作寻找出路;而对于许多女性作家来说,她们与文学前辈的关系则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文学的平台上,她们不断进行着超越时空的对话交流,这种对话有时是欣赏赞扬的,有时又是批判反思的。《宠儿》则成功构建了小说与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化史之间的“对话”关系,这部小说既受到了斯托夫人为代表的传统文学的影响,又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点以及回归非洲宗教哲学与思想的倾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对话体表述方式。莫里森把这一切融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她认为人类的真理就寓含在相互抵触的文化和故事之中,每个人的举动都被各种各样的文化张力所影响,她最感兴趣的是这些张力怎样从潜意识作用于美国黑人。
亨利?路易斯?盖茨在评价19世纪黑人女性文学时曾提到,“正因为‘黑色’是一种社会建构,它必须通过模仿而获得,它的文学再现也必须通过同样的方式―重复和修正―而获得。”[16]斯陀夫人与莫里森作品之间的互文关系表明,女性作家也可以跨越年代、区域、阶级,甚至种族之间的差距相互阅读并修正其作品,逐渐使美国黑人女性从一个最边缘的、被奴隶制压制而失语的弱势群体发展成最富有影响力的女性群体,构建出了一个以黑人女性为主体的各种话语相互交织的“杂语共生”的文本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军.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与现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56.〔2〕〔8〕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1):72.〔3〕〔6〕斯陀夫人.黑奴吁天录[M].南宁:漓江出版社,1982.15,98-100.〔4〕〔7〕托妮?莫里森.宠儿[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6.178,44.〔5〕〔10〕肖淑芬.《宠儿》与《汤姆大伯的小屋》的互文性及其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2011(2):101.〔9〕毛信德.美国黑人文学的巨星―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82-83.〔11〕周春.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234-235.〔12〕谭惠娟.詹姆斯?鲍德温的文学弑父与美国黑人文学转向[J].外国文学研究,2006(6):135.〔13〕Baldwin,James.“Everybody’s Protest Novel,” Black Writers of America[C].Ed.Richard Barksdale and Kenneth Kinnamon.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72.726-27.〔14〕金莉,等.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绪论9.〔15〕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人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19.〔16〕Henry Louis Gates,Jr.,“Preface,”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C].New york: Norton,1997.xxxvi.
第二篇:走进女性文学
北 华 航 天 工 业 学 院
《走进女性文学》
《繁星.春水》读后感
作者题目 :作 者 学 号 作 者 姓 名 完 成 时 间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制
《繁星.春水》读后感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会等职。
1900年10月5日,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谢家大宅(今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该宅院也是林觉民故居,是冰心祖父谢銮恩从林觉民家属那购得。
1913年,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其父谢葆璋前来北京出任民国政府海军部军学司长。
1918年入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开始向往成为医生,后受“五四”影响,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运动,此期间著有小说《斯人独憔悴》、诗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说《超人》。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会的文书,并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开展罢课、罢市等宣传活动。
8月25日,北京《晨报》发表了女学生谢婉莹投稿的《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这是她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9月18日——22日,北京《晨报》连载了她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第一次以“冰心”为笔名。
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等。
1922年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繁星》。由164首小诗组成,出版于北京的《晨报》。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1923年由燕京大学(由协和女子大学等教会学校合并而成),燕大期间,冰心在一个牧师家里受洗归主。毕业后,到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学院(宋美龄也毕业于该校)攻读英国文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是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品。
2.“冰心体”
冰心体也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冰心散文的语言“清丽”、“典雅”。她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远在“五四”初期,冰心就以语体白话文从事创作。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在引诗援典或遣词造句中时而出现某些文言词语。然而,并非文白相加,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即凝炼明快 清新婉丽。或色彩鲜明,或素缟淡雅,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其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交口称赞,以致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冰心体”语言。
3.名人评价
冰心女士是一个散文作家,小说作家,不适于诗;《繁星》《春水》不值得仿效而流为时尚。一一梁实秋
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巴金记得那年冰心老人去世的时候,我在夜里赶到了北京医院,向老人作最后的告别,她的女儿拿出一个笔记本让我签个名。我非常尊敬老人的为人,喜爱她的作品。她是一个有风骨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有爱心,有感情的人。——温家宝
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以及对生命的赞颂。
4.对作品的见解
她的诗重要以母爱童真著称。从《繁星》中“童年可是梦中回想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布瞒着梦充斥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啊„灵魂深处渴望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本人的怀念急切盼望早点回家。她理想者与母亲会晤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空想,她就会变得更加失落和扫兴。衣锦还乡又分开了挚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 “家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当初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一直的拍打岸,我金石为开可是一旦离开了故乡那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心坎的一根快要崩断的思想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是最巨大的,母爱是最纯粹的。此时我心潮磅礴无奈安静万千感想无法溢于言表。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半点虚假全是发自内心的感触,可以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是在幻想中度过,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着迷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爱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母爱是那么的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爱所不能及的。冰心就是母爱的代名词。“冰心”这个词就像是她的人个别典雅清丽脱俗也正如她所写的诗句在淡淡的优雅的文笔中还有许多哲理。一句“弱小的草呵!自豪些吧只有你广泛的点缀了世界。”告知我们小草固然微小但世界确需要你装点。又一句“青年人保重的描述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告知我们应当爱护时光去做该做的事情,在书上写下你的成就与光辉。总之在冰心的诗句中我们能学到很多很多。
读这些小诗仿佛很亲热,由于冰心将大自然中最纯最本质又非常一般的货色用轻淡优雅的诗句表示出来,不加任何人为的润色,不加以任何华丽的词句。在那娓娓道来的诗句中满含了诗人对生涯的酷爱。
读完这本诗集我感到很美很美,不仅仅是美而美,也有忧而美、悲而美!冰心的诗蕴藉深入字里行间透露着世界的美。
第三篇:高中作文:走进香山之中
高中作文:走进香山之中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会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呢?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它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在电视与电脑中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太少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和树叶与雨水的土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第四篇:走进世界
走进世界
我一直梦想着能像别的同学那样,把自己的生日弄得轰轰烈烈的,可是,它却平凡地过去了,但,我却长大了一岁。
晚上,婆婆煮的是长寿面,我见了,心里十分不好受,心想:难道你们忘了我的生日了吗?为什么,不给我把生日过得轰轰烈烈就算了,连个蛋糕都不买,甚至一句祝福都没有。我紧咬着牙,一句话都没说随便扒了几口,就回到自己房间去了,这时,婆婆走过来,对我说:“过生日不可以吃剩饭的!”我钻进被窝说:“我不想吃!”“孙子,不是我们不买蛋糕给你吃,但吃长寿面是中华民族的习俗,以前总是买蛋糕给你吃,况且这是人家外国人流传到我们中国的方式,今天,也该换我们自己的方式呀!”“可是,你们为什么一句话都不祝福我?”“你长大了一岁,是个小伙子了。再说这种话,没有意义了。”我听了,很高兴,因为我长大了,是个小伙子了,以前,我在家人心中一直是个顽皮的小孩,可今天,他们居然把我看成一个懂事的小伙子。
生日与长大,也许,我的生日并不轰轰烈烈,但我长大了,这是生日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我的生日
今天是我的生日,早上我一醒来,妈妈就在我的耳边对我说“生日快乐”,我太高兴了。妈妈和我去了麦当劳过的生日,那里的阿姨带着我们做了好多的游戏,还分给我们好多的礼物,还给我们照了像,妈妈说下个星期,那里的阿姨要带我们参观食品制作的过程,我们都好兴奋呀,好想知道汉堡是怎莫制作出来的,我希望星期天早点来。对了我们指的是我的哥哥姐姐弟弟和妹妹们。他们都去给我过生日,还送给我礼物,小叶姐姐送的是好多的小星星,晨姐姐送的是 福娃京京,建安.建钊姐姐送的是“小金猪“大家不要误会小金猪不是真金的,是泡在瓶子里的有好多金星星的那一种。我爱我的姐姐们。虽然生日过得很高兴,可是还是有一点点的遗憾,因为我的同学没有来,好想听到他们祝福我的声音
我的生日
今天这个星期天,可不是普通的日子,今天是我的生日。可是,爸爸一早就背着一个大大的公文包出去了,我满脸疑惑地问妈妈,妈妈说:“你爸爸今天非得加班。”
“别太晚回来,今天是儿子的生日!”妈妈向爸爸叫道。“哦!”爸爸边走边回答说。
可是,事情却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顺利。白天,我邀请了同学来我家玩,我暂时没把爸爸的是放在心上。等他们一走,我突华考范文网数字打交道,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你应该体谅他才对呀!”
哎,希望爸爸多陪我一会儿,不再那么辛苦那么忙碌呀!
“晴转多云”,她说“你自己对浩浩说。”说完把电话递给我。“儿子,今天有一批新的人员来上岗培训,公司里忙得不可开交。所以,我们要加班加点,不能参加你的生日了。”
什么?爸爸的话对我这个小寿星来说,等于对我泼了一盆冷水,有哪一个家长不参加儿子的生日?我又气又难过,冲着电话说:“我不管,你一定要回来。”到了最后,爸爸依然没有回来。生日会结束的时候,妈妈叫我到房间里,对我说:“浩浩,你不能怪爸爸,爸爸是经理,很多事情要等着他处理。爸爸的工作非常辛苦,每天要和数字打交道,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你应该体谅他才对呀!”
哎,希望爸爸多陪我一会儿,不再那么辛苦那么忙碌呀!
正楷‘写字歌’,歌曰:
‘身要坐直,纸要放正;拿稳笔杆,不松不紧。从上倒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最后封口。先横后竖,先撇后捺;横平竖直,注意间架。上下左右,搭配匀称。行行整齐,字字端正。’
第五篇:走进成语世界
走进成语世界
活动目标:
1、了解成语有关知识,感受汉语言文化的精妙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汉语言之情。
2、通过讲成语故事《开天辟地》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讲成语故事的能力。活动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成语和成语故事。
2、成语故事动画片和录音带。活动过程:
(一)、老师的话:
祖国的语言是一座富有的精神宝库,是一座迷人的艺术宫殿。成语就是这精神宝库里璀璨夺目的明珠,就是这艺术宫殿里五光十色的珍宝。(什么是成语)成语是在长期使用当中总结出来的简洁而精辟的词语或短句。成语多由四个字组成,而且一般都有出处和典故。大多从字面上即可理解其中的含义,部分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其意思。
(二)、学习与探索
1、师:同学们,你们通过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对成语有哪些了解?
2、你知道成语究竟是怎么来的吗? 根据学生的发言要求举例说明。
(1)、来自史书记载,例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2)、来自古诗句,例如: 柳暗花明、走马观花(3)、来自寓言故事,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4)、来自成语故事,例如:一箭双雕、杞人忧天(4)、来自谚语、俗语,例如:“擒贼擒王”
3、师:“开天辟地”“八仙过海”等成语大家都知道,其实,这些成语中,都包含着一个精彩的故事。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上台讲讲“开天辟地”这个成语故事吧。(其他学生听成语故事。)
4、精彩的故事让我们对成语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课前大家也都收集了许多成语故事,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吗?
5、引导学生交流课前积累的成语故事,(可讲、可读、可贴)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6、听到这些,看到这些精彩的成语故事,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呀?引导学生交流感受。(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谈)
7、师小结:老师和大家也有着相同的感受,成语世界真是丰富多彩,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出处,都有一个典故。我们能不能从硕大的成语库中去分门别类地收集一些呢?你准备收集那些类别的成语呢?
8、布置学习任务:
下课后同学们就到成语世界中去寻找你喜欢的成语吧!下节课把你的学习成果带到课堂上,读读、想想、再说说你为什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