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角度分析网络自拍现象

时间:2019-05-15 10:5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精神分析角度分析网络自拍现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精神分析角度分析网络自拍现象》。

第一篇:从精神分析角度分析网络自拍现象

现在,网络上到处都可以看见网友们上传的自拍照片,网络自拍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如今在社会上十分流行。自拍是一种个人行为,然而自拍者为什么如此之多?对他们来说,自拍是不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宣泄方式,或者展示自己的方式?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可以看出,这种网络自拍的流行,正是自我和超我缺席状态下的本我的更多释放。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把人格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处于潜意识中,充满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冲动,遵循“快乐原则”,强烈的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自我从本我中分化而来,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道德的维护者,是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内化的结果,是取代了环境控制的自我控制。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正常的人,一般是处于:在超我的监督下,本我不得不收敛起本能、冲动、欲望,而自我则寻求适当的时机在现实的基础上是本我的一部分要求得到满足。而当人的环境从现实社会转入网络空间时,现实世界的各种道德要求减弱,起初没有人会要求在网络空间里需要遵循怎样的秩序要求。对自拍族这样的群体来说,超我因失去了现实的要求,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需要克服自我要求的发展,并没有充分内化出在网络空间的超我,超我发展不足,不成熟的超我使得行为缺少约束,造成放纵自己的行为。原本由本我、自我、超我不断冲突和平衡的人格结构中超我的监督作用减弱,本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在这种情况下,表现为对一切关于性的(生本能)和攻击、破坏的(死本能)欲望的发泄,其中生本能指所有指向快乐的行为,是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动力,促使人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求满足,而死本能则有攻击、侵略等行为。这样的发泄就造成了网络空间里的行为。对他们而言,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释放和发泄本我的欲望的空间,产生本我的快乐。

人的自我在面对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之间出现冲突时会发展出一种机能调节冲突,即心理防御机制。其中,人们在面对这些冲突时,可以运用升华的防御机制来解决冲突。升华,将本能冲动转移到为社会赞许的方面,而网络自拍就可以看作是自拍者将本能冲动转化为拍摄的方式来摆脱焦虑,人的性本能如果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受到处罚或产生不良后果,从而不能直接表现出来,此时将性本能通过运动和业余爱好来表达,就会受到认同。自拍者拍摄自己的身体,以展现美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性本能,而网友通过赞成自拍这种艺术行为而使自拍者感到满足。

因此,网络自拍成为一种流行。自拍者用自拍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身体,人们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桎梏,没有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可以毫无顾忌地尽情展示自己,获取他人的关注与评价。

在阿德勒的观点中,自卑感是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向上永恒的心理原动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优越感是自卑感的补偿。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方式争取优越感。但有的人却订了错误的目标,使用错误的方法在追求优越感,将他们的努力转到不恰当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掩盖。就像网络自拍中,很多人会选用一些后期制作帮助自己的形象更美丽,不会用真实的自己去面对网友的欣赏。这就是自卑感的补偿,真正的问题不希望被看到,追求关注度,追求网络的优越感,正是由于网络虚拟的好处,使得他们可以将现实中的自卑感用网络中的优越感补偿,如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某些其他的原因而产生自卑感,就可以通过网络自拍并运用一定的技术使得自己在网络里获得现实中无法比拟的高人气来建立优越感,克服自卑感。

同时,网络自拍也造就出许多瞪大眼睛,长睫毛,45度仰角拍摄的千人一面的照片。弗洛姆认为人有认同的需要,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确认自己,同时不丧失自己的独特个性,从而获得“我就是我”的认同。在网络空间上,使用自拍的照片博得关注度,通过网友的关注度来确认自己,得到认同。如果过一味的追求一致性和被别人认同,就可能失去自我的独立性,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一味追求被认同的例子。在弗洛姆的市场型人格类型中指出,就一些人而言,最值得关心的事情就是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看来,个人的价值是由外界和他人决定的,自己会十分在意他人的看法,需要不断的依靠他人的肯定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所以倾向于成为他人需要的那样,希望获得所有人的注意,这也会是造成网络自拍照片千篇一律的原因。而对于一个有良好人格品质的人,在发展自己和扩展生活领域进入网络时,会积极主动地处置自己的环境,敢于自我肯定,不需要迎合他们的需要。

同样,网络自拍造就出的千人一面的照片,这也看做是一种网络上的顺从原型。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个人展示给公众的一面,其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印象,得到社会的承认,是个体潜意识中对自我的描绘。自拍者瞪大眼睛,长睫毛,45度仰角拍摄,以网络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出现,扮演网友们喜欢的人物,这样的人只是一个复制品,只按外在的要求而生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的个体。

总之,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网络自拍这种网络行为。以上,为我对网络自拍现象的一些从精神分析角度的分析。

第二篇: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

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一析罗洛·梅的人格图像理论

作者:叶浩生咨询流派来源:http://点击数:1054更新时间:2008-12-27

一、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听的转变

早在读大学期间,罗洛·梅就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大学毕业以后,他曾跟从阿德勒学习精神分析理论。1943年,他进入美国纽约的一所研究院,拜新精神析学家弗洛姆为师,再次系统研习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之后他开设了心理诊疗所,以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疗病人,如果根据罗洛·梅的这种经历,我们应推断他将沿着精神分析的道路走下去。但事实却是,最终他转向一条新的道路——存在分析,接受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作为已、理治疗的基础。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呢?概括地说有三个方面:即精神分析的困境,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和罗洛·梅独特的个人休验。

本世纪五十年代,精神分析学派碰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社会风俗已变得非常开放,依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开放应有助于缓解伊底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从而减少心理治疗的负担。但事实却相反,即更多人接受心理治疗。这些人而临的是内部空虚、自我陌生、焦虑、无价值感等新的病态心理。精神分析学面对上述现象无法作出圆满解释。而对这一问题,某些精神分析理论家试图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内解决这一急迫问题,而包括罗洛·梅在内的另外一些精神分析学者,却开始怀疑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他们发现,只要囿于弗洛伊德的理论,他们就无法真正理解病人。他们认为,在社会风俗开放的今天,再以性压仰来解释种种变态心理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为此,罗洛·梅等开始寻求一种能取代精神分析理论的、更符合现代西方人心理特征的理论和方法,以便把心理治疗建立在稳固沟基础之上。这是促使罗洛·梅转变的第一个因素。

正当罗洛·梅在精神分析的道路上犹豫、观望之时,欧洲大陆的存在主义运动兴起了,并迅速传播到美国。存在主义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了罗洛·梅,促成了罗洛·梅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的转变。

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强调哲学研究的对象应是单独的个人,它所研究的一切,总是围绕着“我个人生存,或者说我个人的存在究竟有何意义”这一中心问题。且在研究单独的个人时,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总是把个人放在社会联系里,强调个人体面的困境,以及个体面临困境时产生的焦虑病苦、孤独、空虚等情绪体验。对于临床心理学家来说,存在主义从单独个人出发的观点比弗洛伊德的理论更有指导意义。且存在主义者对个人的痛苦、焦虑等情绪状态分析比弗洛伊德的理论更符合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心理实际,因而易于为不满精神分析的临床心理学专家罗洛·梅所接受。

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认为人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个人的价值完全取决手自已的自由选择;存在主义者的“人的自我选择能力”观点深深影响了罗洛·梅。他发现,精神分析理论过度强调因果关系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和早期经验的限制。这种错误的观点无法解释当代人的空虚、孤独、自我陌生等病态的心理特征,给

心理治疗实践带来巨大困难。而应用存在主义关于自由选择的观点,却很容易解释这种现象:这种变态心理的产生乃在于个人放弃了自由选择的权力交给了社会或他人,从而进入了一种非真实的存在抹态中,自我的个性丧失了,个人独特的潜能得不到发挥,只能机械地、无生气地顺从他人的要求,因而逐步产生空虚、自我疏远、生活毫无意义等痛苦的情绪体验。作为心理治疗专家的罗洛·梅并没有因存在主义哲学而成为存在主义哲学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他所接受的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态度”。三十年代末,罗洛·梅患了肺结核。在疗养期间,他只研读了两本书,即弗洛伊德《焦虑的问题》和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的《恐怖的概念》。对比二者的理论,克尔凯郭尔的理论更符合自己和其他病友的实际体验。罗洛·梅深感这种认识更进一步促使罗洛·梅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折的转变的第三因素。幸运的是,罗洛梅的疾病痊愈了,“但他原有的精神分板倾向却没有恢复,他随后的职业生涯贡献给探索人格的本体论基础”

二、罗洛·梅心理治疗所勾画的人格图像

为了正确指导心理治疗,给心理治疗奠定理论基础,罗洛·梅认为应首先勾画人格图象。什么是人格?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回答。罗洛·梅从存在分析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格首先是一种“存在"(Dasein)“存在”既不象弗洛伊德的“自我”,也不象容格的“阿妮玛”那样,是精神的一部分,而是一种整体结构,它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罗洛·梅认为,这种存在是先于一切本质的,人格的一切本质都是“存在的基础止,通过自由选择获得的。人必须担选择的责任和后果,任何逃避选择的行为都有损于他的。“存在”。因此,在罗洛·梅看来,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使病人重新体验他的存在是真实的,使他更充实地体会到他自己的存在„”②

从上述观点出发,罗洛梅以为正是由于人有自由,罗洛·梅认为人格图象的第二个,也是最主要的成分是自由。因为可进行自由选择。人才确立了自己的本质,也才从刺激-反应的动物中区别开来,也正是因为人有自由,所以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罗洛·梅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自由对于心理健康是不可缺少的,以便给心理治疗打下可靠基础。在罗洛·梅看来,个人的行为是在自由选择中进行着的。人类的潜力与责任感与人的自由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自由是人格的基本条件。因此,罗洛·梅相信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不仅是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同时又是使病人重新获得责任感、重新决定自己生活道路的唯一基础条件。罗洛·梅并不天真地认为人格中的自由是不受约束和控制的。每个人都深受着特定的时空、特定社会、特定家庭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但是,不论这些影响我们的因素是什么,每个人对这些因素均或多或少也有选择的余地。考虑到人格的这一要素,罗洛·梅认为在心理过程中,治疗专家应引导病人接受自己对生活的责任,勇敢地承孩自由选择的结果,发展自由选择的能力。人格的第二个基本因素为个性,意指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特性。罗洛·梅认为,通过自由选择,人确立了自我的独特性,接受这一独特性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之一。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感觉自我不是自我、自己不能接受自我或不能容忍自我。换句话说,自我无法个性化,不能发现自我一的独一无二的特性。为此,罗洛·梅

认为心理治疗医生应该帮助患者发现他真实自我,发掘自我与众不同的独特本质,而不能象精神分析那样,以千篇一律的人格模式看待有心理病人,更不能把自己的人格特性或某种特殊文化之下的“标准”人格特征强加给心理病患者。否则,心理治疗就不能取得实际效果。

人格的第三个因素是社会整合。罗洛·梅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不能离开社会。人格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了社会联系就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人必须实现同社会的整合。罗洛·梅认为,为了维持自我的独特性,自由的个人必须与社会整合。

在这里,罗洛·梅使用的是整合,而不是象一般心理学家那样总是强调人对社会的适应(adjustment)。因为在罗洛·梅看来,适应是个人对社会单方面的迎合和屈服,不但过分强调了社会不可改变的影响力,而且忽视了个人的责任感、自由意志。相反,整合则表示相互作用,社会既能影响和改变个人,个人也有能力影响社会,甚至改革社会。罗洛·梅反对“社会适应良好”作为正常人格的最佳标志。他认为正常人格的主要表现应是能够接受社会并充分运用自由选择能力,发掘积极的、建设性的社会因素,以充实自我,实现自我。由子个人的自我实现必须依赖社会以及与他人的互助合作,因此,个人必须不断地发掘并创造适合自己人格发展的社会环境。

不过,上面所说的人格的三个要素:自由、个性、与社会整合均不是容易建立或建立后一劳永逸的。个人必须连续不断的重建他的人格。个人必须在自由、自主、责任与自私、懒惰、从众的冲突之中,不断地形成,而又不断地改变着他的认格。

人格图象的第四个成份为宗教紧张。所谓宗教紧张,罗洛·梅指的是存在于人格中的一种紧张状态或不平衡状态,这种紧张状态是我们每个久在每时每刻都能体验到的。它植根于人类的本性之中,是上帝不断作用于我们心灵的一个一证明。

一般心理学家,尤其是精神分析学者,均主张心理的平衡,认为人格内部的平静是人格健康的标志,而心理冲突则被视为不健康的表现。精神分析治疗病人的主要途径就是帮助病人把潜意识的冲突引导到意识领域中,从而达到心理的统合、平衡,消除心理的紧张状态。罗洛·梅反对这一观点,他承认心理组织的破坏可以导致人格分裂,但他否认消除冲突、紧张是心理治疗的最高理想。他认为人格的最后平衡根本不可能,因为人格是动态而非静态的,是不断发展而非停滞不前的。罗洛·梅主张健康人格所需要的不是消除冲突、保持平静,而是把破坏性的冲突转变为建设性的心理冲突。那种试图消除人格的冲突,使人格内部保持死水一潭的做法等于宣判人格的死刑。

罗洛·梅认为,人格中的宗教紧张最明显的证明是人不断地体验到内疚感和焦虑感。罗洛·梅认为体验到内疚和焦虑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做什么”与“能够做什么”之间有二条鸿沟存在。换句话说,在理想与现实、完美与缺感、在我想做什么和实际做什么之间的这条鸿沟,正是人类内疚和焦虑产生的源泉。因此,他认为,在勾画人格的图像时不应把宗教紧张排斥在人格范围之外、应该把宗教紧张状态列为健康人格的基本因素之一。同样,在心理治疗中,不要把消灭冲突、取得平衡作为治疗的首要任务。而应引导病人正确对待由紧张而导致的冲突,接受内疚和焦虑作为生活的不可避免的事实,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罗洛·梅认为,上述四种人格因素是担互联系的,四种因素的交织而组成人格的基本图像,是存在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

三、罗洛·梅的人格图像理论的得与失

从精神分析转变到存在分析的罗洛·梅想用新的态度和观点阐述人格的本质,勾勒人格的基本图像,以便给存在分析疗法的临床实践提供一种新的理论依据。罗洛·梅把存在这一概念作为人格图像的基础。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对存在的阐述揭示人格的本质,其目的,在于指导心理治疗专家医治现代西方人的“存在丧失症”,鼓励病人增强自我存在意识,肯定和维护自我的存在。出发点和目的的不同显示了罗洛·梅与存在主义哲学的依存和发展关系,也使得罗洛·梅的理论在人格领域的众多理论中独具特色。

罗洛·梅理论的第二个独到之处在于他强调意识的作用。在罗洛·梅所勾画的人格图像中,无论是强调人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是强调人与社会的整合,强调的都是意识而不是潜意识作用。这样,岁洛·梅就抛弃了精神分析重视潜意识的传统,恢复了意识在人格领域中的地位。潜意识概念一直是精神分析理论基石。罗洛·梅尽管是精神分析阵营中成长起来的学者,但是他更注重人的意识的作用,认为人格主要受意识、而非潜意识的支配。罗洛·梅的这种观点代表了经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存在分析发展过程中关于意识作用的观点的演变与进步,对人格心理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把自由列为人格的基本成份之一,是罗洛·梅的理论的第三个独到之处。自由选择的观点,在存在主义哲学中指的是人的行为是自由的、下受任何限制的,罗洛·梅把这一观点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用以反对弗洛伊德行为的本能决定论,这就使得这一观点有了新的含义。罗洛·梅并不主张人的自由选择能力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范围和条件的。但是人既然有这种能力,既然行为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后者正是罗洛·梅的重点之所在。他强调人格的自由成份,正是为了强调责任感的存在,其目的并不是为政治领域的自由概念寻找心理学的依据。,而是为了正确指导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万医治丧失这种自由选择能力而体验到空虚、焦虑的现代西方心理变态患者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观点在心理学领域是独一无二的,是罗洛·梅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

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罗洛·梅对心理学的贡献是应该肯定的。但罗洛·梅毕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学者,他的立场

决定了他看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必然会失之偏颇,其人格图像理论也必然有其社会和历史的局限性。

首先,罗洛·梅在社会与个人心理变态的关系问题上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现代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存在丧失症”的病态心理,主要表现是个人在日常生活领域失去了一切个性特点,失去一切独立生活的领域,仅仅按照社会风俗习惯、道德伦理准则,象一切人那样地生活。这种人只能简单地顺应社会,把一切交给异己的社会力量,这种人会因个人存在价值的丧失而体验到空虚、孤独和焦虑。罗洛·梅指出病态心理的社会原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他却把导致病态心理的社会原因归咎于社会本身,认为这种现象为一切社会所共有。他没有认识到这种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泣会的政治、经济动荡不安在人们心理上的表现。

其次,罗洛·梅的理论从总体上来讲是唯心主义的。罗洛·梅所阐述的存在概念,既非物质的,也非精神,同时又是物质又是精神的。他试图以这样一个概念超出唯物与唯心的范畴。但实际上他所谈论的存在本质上还是指精神的存在。把这样一个概念作为勾画人格图像的基础,必然会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

罗洛·梅的理论中不仅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份,也还有客观唯心主义成份。在他所勾画的人格图像中,宗教紧张占据着重要地位。他认为宗教紧张是上帝不断作用于我们的一个证明。根据心理动力学的观点,人的心理内部时刻有冲突、焦虑和内疚等紧张状态的存在,且这种紧张状态是人格变化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观点本来无可厚非。但是罗洛·梅无法搞清这种紧张状态的来源,却把这种紧张状态归因于上帝。在这里,罗洛·梅又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泥坑。

最后,罗洛·梅的理论处处都显露出明显的主观、思辩等哲学的特征。如果我们不了解罗洛·梅的目的在于为心理治疗奠定理论基础,则很有可能把他对人格的论述当作某种哲学理论。罗洛·梅的人格理论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思辩性、哲学性特征,不是偶然的。心理学自独立以来,一直存在一种反哲学的倾向。这种倾向从冯特开始,由行为主义者所继承,至今在美国心理学界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自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中有一股回归哲学的倾向,一部分心理学工作者认为“役有人能逃避哲学问题仅在于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运用好的哲学或坏的哲学,或含糊哲学”③这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说过去心理学的独立曾依赖它同哲学的分离,那么今日心理的进步将依赖它同哲学的联系。罗洛·梅正是具有上述心理学家之一。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接受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完全避开哲学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但罗洛·梅的理论哲“味”太浓,以致若切去心理治疗部分,几乎成了赤裸裸的哲学理论,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主观、思辩的哲学性特征。

参考文献

①Ewenl R.Theories of personality.N.Y.1980.P.371

②Rollo May.Existence: ANewDimension in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N.Y.1959,P.31 ③Henryk Misiak.Phenomenological, existential and humanistic Psychology.N.Y.P.152

第三篇: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内容提要

《麦田里的守望者》 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称为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该小说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形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作为那个时代美国青少年代表的作品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在面临从童年到成年转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孤寂与失落、苦闷与彷徨,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模型为理论框架,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研究霍尔顿的人格结构,解析本篇小说主人公作为灵魂守望者的形象。

关键词

《麦田里的守望者》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一、引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称为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小说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用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初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厌倦人生、逃学三日、寻求理想的一段心路历程。在书中,霍尔顿自述了其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近三天的经历与感受,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揭示了二战后美国社会成人世界的虚伪和庸俗、杂乱和肮脏,因此霍尔顿发出了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呐喊。

该小说一经出版,就受到了诸多美国批评家与青少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后被列为美国中学生和大学生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亦被誉为“二战后美国文学史上① 的经典著作之一”。很多年来,文学批评界对这部小说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文学评论家曾从象征主义、成才主题、叙事艺术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对主人公霍尔顿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主人公霍尔顿,这个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年仅十六岁的少年,竟然身负四次被学校开除的记录,并且毫无悔改之意。在第四次被逐出学校后,因害怕父母的责骂,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市 ① Harold Bloom.Bloom’s modern critical interpretations: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C].Pamela Hunt Steinle.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Postwar American Fable.New York: Infobase Publishing, 2009, 89.中心游荡了一天两夜,在这其间吸烟、酗酒甚至嫖妓。国内有学者对该作品中的俚语进行频率分析,数据显示,“Hell”使用了265次,“Goddamn”使用了245次,“Dam”使用了123次,“Bastard”使用了63次。① 因此,有的批评家把霍尔顿与颓废、庸俗、叛逆或危害青少年行为相联系,《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曾一度被某些学校和图书馆列为禁书。然而,评论界也不乏对霍尔顿人物形象的高度赞赏。有的评论家认为霍尔顿生动展现了青少年的成长烦恼,“反映的是生活本身,亦如今天我们所了解的生活”,② 有的学者认为“霍尔顿曾经是,也一直是,一种文化偶像”。③ 本文拟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重新解读这部经典之作,研究霍尔顿的人格结构,解析其灵魂守望者的形象特征。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结构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既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著名的心理学家,又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主要以无意识、梦、幻想、欲望等人类精神活动为研究对象,其理论与观点早已超越心理学的范畴,成了一种理解人的动机、人格和精神活动的科学,并在文学、艺术、美学、哲学、教育学等西方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分为早、晚两个时期。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人格学说是其最有影响的分支之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把人的思想分为两个方面:意识和无意识。他认为,“精神析的第一个令人不愉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至于意识的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④ 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而无意识则是指我们意识之外的情感、思想、欲望和回忆。根据弗洛伊德理论,我们即使不知道无意识的潜在影响,它仍然会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经验。弗洛伊德早期的人格学说,我们可以称为“二部人格结构说”。

① 详见李雪平《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风格,载《名作欣赏》,2009年第21期,第88页。

② Freedman Carl.Memories of Holden Caulfield and of Miss Greenwood[J].Southern Review, 2003, p.401-417.③ Lisa Privitera.Holden’s irony in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J].Explicator, 2008, p.203-206.④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86.转引自王伊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探微》,载《美中教育评论》2005年第4期,第77-81页.在晚期,弗洛伊德不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而且还在潜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人格学说作出了修正。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和本我》一书中对“二部人格结构说”作了修改,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其中,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其中超我又分为两个部分:一,自我理想包括良好行为的规则和标准,其中这些行为包括父母或其他权威人士所赞同的。遵守这些规则将会给人带来自豪感、价值和成就。二,良知包括父母和社会所认为的一些不好的信息。这些行为往往被禁止,并会导致不良后果,惩罚或内疚和悔恨的感情。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自我总是试图调和这对相互冲突的力量。在正常情况下,这三部分是统一的,相互协调的。当三者失去平衡发生冲突时,即导致精神病症和人格异常。①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与个性很大程度上是人们难以意识到的心理力量的体现。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结构模型理论分析霍尔顿的人格特征,即霍尔顿的本我、自我、超我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内在矛盾。通过对霍尔顿心理层次的解读,探究发现其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解析其希望作为灵魂守望者美好愿望的真正原因。

三、霍尔顿的三重人格结构分析

十六岁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出身于中产阶级的富裕子弟,他厌倦了到处充

②斥着“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的小集团” 的信息的学校,在五门考试中只有英语获及格,即将经历被三所学校开除后的又一次开除。在与室友打架之后,霍尔顿不愿回家面对父母的责骂,因此在离开潘西中学后,霍尔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市中心游荡了两天一夜,他出没于旅馆、酒吧、公园和博物馆等地方,曾经吸烟、酗酒甚至嫖娼,也曾好心的向两个修女捐了十块钱。在亲身经历、目睹了成人社会中的虚情假意和虚伪冷漠之后,他告 ①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② 塞林格著《麦田里的守望者》,胡本傲译,广州出版社,2007年。诉妹妹自己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并打算做一个聋哑人去西部谋生。他渴望人性的纯真却未果,于是充满了苦闷与彷徨,以至于最后精神崩溃,被送进了一家进疗养院。该小说就是他在精神病院对精神病医生追述自己四十多个小时的所见、所为与所思。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三重人格理论,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自我总是试图调和这对相互冲突的力量。在正常情况下,这三部分是统一的,相互协调的。但当本我、自我和超我失去平衡,自我无力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就会出现精神病症和人格异常。小说中霍尔顿精神的崩溃正是由于被压抑了的本我的强大力量冲破了自我调节的防线,以及超我在扭曲的现实社会价值观中的迷失。

“本我是个人存在的原动力,同时又是毁灭个人存在的潜伏力量; 它在人的心理开始活动前,是一种积极推进心理活动的原动力,但人的心理一旦发动起来,如果任本我继续住在,人的心理就势必使整个机体陷入重重困难,甚至导致自我毁灭。”① 小说中 霍尔顿在身上不断聚集着本我力量,但是却被畸形地压抑着,找不到可以发泄的路径,最终导致其精神全面崩溃。本我的主要组成力量是力比多(或称性力),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俄狄浦斯情结”②,通过对母亲的依恋来发泄个体中的本我情欲。而在霍尔顿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是不敏感的,或说是淡漠的,尤其在弟弟艾里死去后,霍尔顿的母亲对他更是漠不关心。霍尔顿曾经拿隔壁宿舍邋遢而遭人讨厌的阿克莱逗笑取乐,他把自己的红色猎人帽的鸭舌拉下来遮住自己的眼睛,用沙哑的声音说道:“亲爱的妈妈,这儿的一切怎么都这样黑啊”,并吁求“亲爱的妈妈,把你的手给我吧。你干吗不把你的手给我呢!”③ 此处,霍尔顿把令他厌烦不已的阿克莱当作“妈妈”,可见霍尔顿内心对母爱的渴望。对母亲依恋,却得不到回应,于是霍尔顿在成长的过程中情欲发泄的一个路径被堵死了。

在青少年时期的霍尔顿也想通过爱情来实现本我的能量的发泄,但他的女友萨利虽然漂亮却庸俗不堪,最喜欢看一些有明星主演的既枯燥又乏味的戏,令他 ① 详见王克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述评》,载《理论月刊》1986年第2期,第52-55页。② 详见单静《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载《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年第12期,第68-69页。

③ 塞林格著《麦田里的守望者》,胡本傲译,广州出版社,2007年。心生厌恶;出于苦闷他稀里糊涂的答应电梯工毛里斯叫来了妓女,但面对坐在自己怀里的妓女孙妮,他没有动情,却只有沮丧。因此,通过爱情发泄情欲的方式也失败了。霍尔顿对妹妹菲比的特别喜爱,一方面是由于妹妹菲比是纯真儿童的代表,是霍尔顿作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想保护的人群,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他的“恋母”无门、“恋爱”无果,他对妹妹特别的浓厚的爱是依据本我行动的“快乐原则”在无意识中对本我情欲的发泄。然而,被外界不断压抑的本我能量的不断累积决定了仅这一种发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霍尔顿几次琢磨着“湖水冻严以来,那些野鸭到底上哪儿去了?是不是有人开了辆卡车来,捉住他们把他们送到动物园里去,或者究竟是它们自己飞走了?”① 此处,霍尔顿把自己看成是一只野鸭,而冻严的湖水是他内心深处本我情欲能量的无力发泄状态的缩影,而鸭鸭被捉或自己飞走的猜想是他始终不断地在思考被压抑的本我到底该去寻求怎样的发泄方式的体现。最终,内心渴望纯真的强大的情欲得不到释放,自我的调节机制被压抑了的本我能量冲垮,霍尔顿精神全面崩溃。

除此之外,现实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导致超我的迷失也是引起霍尔顿精神崩溃的另一重要原因。在霍尔顿心中,他对学校里的一切,包括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在经历了四所不同学校的生活后,霍尔顿敏锐的发现自己“周围全是伪君子”。爱尔敦·希尔斯中学校长哈斯是个“假仁假意的杂种”,像“娼妇似的”巴结那些有钱有势的学生家长;潘西中学的历史教师老斯宾塞举止粗俗,“假模假式”。学生们没有信仰,低俗不堪。学生们来学校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② 斯特拉德莱塔不学无术,是个肆意玩弄女生的混蛋;阿克莱性格古怪,牙齿脏的可怕,喜欢用手挤脸上的大粉刺,还喜欢随手翻弄别人的东西;欧纳斯特·摩罗行为下作,每次洗完澡都要在走廊上用湿毛巾抽别人的屁股。

而当霍尔顿逃学后在繁华的纽约游荡时,看到的却同样是社会上的人情淡薄和肮脏虚伪。在纽约的埃德蒙旅馆住满了心理变态的人,他们甚至不拉窗帘就干起男穿女装之类的下流玩意儿;在欧尼夜总会聚集的权势庸俗不堪的家伙,他们拼命的抽烟喝酒,用假模假式的名牌大学的嗓音大声谈论,好让别人知道自己是 ① 塞林格著《麦田里的守望者》,胡本傲译,广州出版社,2007年。② 同上。多么得了不起。“由于自我一方面要驾驭本我、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另一方面又要感到客观世界对自己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自我要顺利地达到客观世界,就必须向高于自己的某种东西前进。能够引导自我前进的这个东西便是超我。超我是社会标准、准则的人格化,代表社会道德准则,按‘至善原则’活动,有两个组成部分,即良知和自我理想。”① 然而从霍尔顿所处的环境来看,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已经被严重扭曲,对代表社会道德准则的超我认识的迷失导致霍尔顿的自我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调节本我的欲望。

从霍尔顿自身的行为来看,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也体现了他人格结构中超我认识的迷失。一方面,霍尔顿“假模假式”地“融入”社会,言语粗俗,抽烟喝酒,甚至想要嫖娼,虚情假意地和外表漂亮内心庸俗的女友萨利约会。虽然他厌恶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但在现实中却找不到自身的价值及在社会中的闪光点,于是他用假装“融入”的方式来顺从扭曲了的超我。另一个方面,霍尔顿给内心善良,乐于助人,曾捐钱给修女,也曾热心替溜冰的小女孩系鞋带,还为参观陈列展的孩子当导游。霍尔顿的梦想是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曾对妹妹说:“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② 对于无耐的现实,他以一种逃避的姿态来面对使之迷失的超我,想着要捍卫儿童世界最后的童真与纯洁,保护以妹妹菲比为代表的纯真的儿童们避免沾染现实社会中的丑恶。最终,霍尔顿在妹妹执意要陪自己去西部的现实中妥协,不切实际的幻想被打破,霍尔顿患上了“神经官能症”。可见,在霍尔顿身上正是现实社会的黑暗引发的价值观的扭曲导致其超我的迷失。

四、结论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的守望者》被誉为现代经典,小说中的主人公霍顿·考尔菲德也成为文学史中的一个典型人物。本文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 ①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② 塞林格著《麦田里的守望者》,胡本傲译,广州出版社,2007年。析学说中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来探究霍尔顿的人格结构,对比霍尔顿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精神世界。分析认为,引起霍尔顿困惑迷茫的原因首先在于霍尔顿面对被压抑的本我的强大力量使其无法进行自我的协调。霍尔顿母爱的缺失促使其寻求爱情的滋润,但女友的庸俗使其感到厌恶。而尽管妹妹给了他精神上的慰藉,但不足以释放本我情欲的强大力量。其次,霍尔顿寂寞无助的原因还来自于在黑暗现实中由于价值观的扭曲造成的超我的迷失。霍尔顿竭力在成人世界中寻求身份与地位,模仿庸俗的社会人士抽烟、喝酒,甚至曾经糊里糊涂的想要嫖娼。但其内心的超我世界是纯真善良的,表现在他主动给修女捐钱,也表现在帮陌生小女孩系鞋带以及给参观陈列馆的孩子当导游,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帮助以以妹妹菲比为代表的纯真的儿童们不受外界肮脏社会的玷污。但是,最终超我的美好愿望被现实打破,在超我与自我的挣扎斗争后是霍尔顿精神的崩溃。综上,通过再次运用这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麦田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这一形象,我们可以从更深层次品读出人类人格结构中的矛盾与压抑。透过霍尔顿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对其人格结构的探究与分析,使我们对人格结构与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格式参考:外国文学评论

第四篇:从读者角度分析

从读者角度分析,本人从网上摘抄如下文字

(1)首次上市,主要的传播对象是针对那些有猎奇心理的读者,对于这类读者向他们提出一种全新的概念“财商”,并通过海报、主流媒体等制造出一种热销的局面,把他们的好奇心提升到最高状态,促使他们去购买。

(2)接着是针对那些持观望态度的有怀疑心理的读者,他们的心理是矛盾的,既想买又拿不定主意。为此需要打消他们的疑虑,采取专题新闻发布会与专家推荐的方式促销。

(3)第三个层面是针对那些自我控制心理强的读者,这类群体对图书有自己的看法与选择,他们不会轻易受媒体或其他传播方式影响。对于他们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让他们自己认为读此书是有益的、有价值的,因此采取了书评、书摘等类似的评介活动,让他们了解此书的价值所在。

(4)针对那些从众心理强的读者,这类群体的人数很多,他们往往是看别人是否拥有,是否很多人都拥有。因此借助读者交流、作者访谈、图书排行榜等形式向他们传递图书热销及销售业绩的信息来促使他们行动。

(5)针对持有教育心理的读者,提出理财教育的观念,并通过“对话”栏目等形式进行理论探讨与交流,对现行的大学教育模式的不足与缺陷进行评说,指出要想变得富有,就得接受理财教育。

(6)针对富有上进心理的读者,采取各种研讨会、培训班的形式,来扩大图书的销售,提升图书的品牌形象。

在营销传播里值得重视对作者的包装宣传。据调查,影响读者购书的原因中,作家知名度占36%,作品内容占12%,作品形式占10%。美国图书音像行业的资深顾问在长期研究后发现,一些出版社之所以成功,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明星的力量,明星的魅力与出版物的融合造就了一批畅销书。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花大力气包装作者,作家明星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作者的包装宣传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本身已经是名人,一种是作者还不是名人。前者显然对宣传更有利。但是这里要注意两点:

一是名人也需要宣传。有人认为已经是名人了就不用再做过多宣传。其实名人一旦淡出被媒体关注的视野,读者对其作品的关注也就大为降低。国外的出版业在对作品进行推介时将读者对作家作品的认知程度作为很重要的参考资料,因此非常注重对作者的宣传,即便是对于某些不爱抛头露面的大腕级作家,出版商们也有高招:连续地做新书广告,每当作者生日、获奖或有其他重大事件时刊登广告做宣传,在新书上市之前将巨幅样书、作家画像大量悬挂在书店周围,以此加深作者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刺激购书。事实上,大众对名人有天然的关注,据业内人士透露,名人出的书,封面上有作者头像的普遍比没有头像的卖得更好。

二是对作者的媒体形象的塑造。对名人媒体形象的塑造作得最好的当数娱乐界,他们打造一个明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塑造这个形象,而这个标准为大众量身定做的。对作者的包装也应如此。余秋雨塑造公众文人的形象是非常成功的。余秋雨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他与其他畅销书作家不同之处是他的人文知识分子的身份,所以他的历次媒体亮相都是在向公众传递这个信息,这个身份又始终和他的作品联系在一起。余秋雨共著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他的公众文人形象和他的作品相得益彰,使他在大量的争议中仍然是首屈一指的大众文化畅销书作家。

将一位不出名的作者包装成明星是一项很有潜力的工作,并且在作者身上寻求卖点是畅销书一贯的炒作手法。在国外,大力宣传包装新作者,从而带动其作品知名度的提高,使之成为自己出版社的招牌作家是很多出版社的营生之道,造成名人效应这种宣传方式往往比单独宣传一本书成效更显著。在国内,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方面的工作还相当薄弱。也有个别作得比较好的案例。比如中信出版社对《水煮三国》的作者成君忆的包装。出书时成君忆不是名人,出版社策划了以书带人的宣传方式。先是大力宣传该书的独特性,然后让幕后作者浮出水面,接着是大量的宣传采访,作者在各种媒体出现,俨然成为本土管理的代言人。书火了,作者也火了,紧接着,又推出成君忆的《孙悟空是个好员工》,这本书一面世也立即上榜,成君忆显然已经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畅销书作家。

第五篇:从孩子角度分析

从孩子的角度部署移民计划|案例分析

2016-07-11侨通资讯

办EB-5的,EB5Sir接触过的家庭,都是为了孩子,今天来看一篇Peng & Weber律师的文章,就是谈如何围绕孩子做规划的问题,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中国大陆的移民和别的国家的移民相比,有它非常特殊的地方,即移民美国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和前途。中国父母日益担心填鸭式教育制度、漫长的学习时间和竞争激烈的考试制度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永无止尽的食品安全问题和越来越糟糕的污染继续促使有经济能力的中国父母亲想尽办法移民海外。简言之,中国大陆的许多父母希望子女在美国得到西方式的教育、新鲜的空气以及安全的食品。这意味着孩子的需要往往是决定父母如何选择移民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几个基于真实情况的案例分析,希望能在移民规划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

I.中国家庭移民美国的几种常见选择

一般来说,目前还在中国的家庭有以下几种常见的,以雇佣关系或投资为基础的移民方式:

* 直接投资移民(Direct EB-5)

* 区域中心的投资移民(Regional-Center EB-5)

* EB-1C :跨国公司的高管(Multinational Executives or Managers)

1.直接投资移民:

投资人投资50万或100万美元到一个新的商业企业,产生10个全职的工作机会。虽然直接投资移民也有积极的方式(投资者自己经营和管理)和间接的方式(投资者只是有限合伙公司的有限合伙人,自己不参加日常经营和管理),但大部分的直接投资移民的人都是希望自己掌控资金,希望自己参加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所以选择直接移民 方式的投资人大多是自己经营和管理企业。

2.区域中心投资移民:

投资人把50万或100万美元投资到一个移民局事先批准的区域中心里,投资人不直接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所产生的10个工作机会可以是10个全职员工,也可以是10个间接的工作机会(通过经济模型来计算)。一般来说,现在市场上所有的EB-5项目都是在目标就业区的50万美元的投资项目。

3.L-1A to EB-1C跨国公司高管移民:

在中国的公司担任高管职位一年以上,被派到美国的子公司,分公司或附属公司继续担任高管职务,只要美国公司已经在美国经营业务一年以上,即可以通过EB-1C办绿卡。如果美国的公司是刚刚成立或者在美国经营生意还不到一年,则只能先申请一年的L-1A签证,等美国公司经营了生意一年以后再申请绿卡。EB-1C的非移民签证是L-1A签证。虽然L-1A签证和EB-1C的法律要求相同,只是EB-1C要求美国公司已经经营业务一年以上。但实际上,移民局对EB-1C案件的审理比起L-1A来说要严格和苛刻许多。

与EB-5投资移民相比,EB-1C的优势如下:

* 申请人不需要证明投资资金的合法来源 * 法律没有规定投资的最低额度 * 目前还没有必要等移民配额 * 所获得的绿卡为永久绿卡 * 不需要雇用固定数额的员工

与EB-5投资移民相比,EB-1C有以下缺点:

* 不确定性:通过EB-1C申请绿卡,美国公司必须有良好的业绩和足够数量的雇员。虽然法律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几个雇员,但移民局经常以公司规模小,公司组织结构太简单而拒绝小公司的EB-1C申请。所以小型公司的EB-1C申请结果很难预测。

* 移民局的严格审查:移民局对于此类案件的审查非常严格,尤其是对于规模较小的公司更是如此。因此,申请人往往需要提供大量的材料和证据,以证明公司的业绩和发展状况以及申请人作为管理人员的职权范畴。这种提供材料的过程非常繁琐,也带来很多的律师费用。

* 移民局对于EB-1C的拒绝率很高。虽然移民局并没有公布对EB-1C的批准率,但根据笔者的了解,移民局对于EB-1C案件的拒绝率远远高于EB-5案件。

* 与大家的理解相反,通过EB-1C申请绿卡的投入往往不止50万美元。这并不是一个省钱的拿绿卡的方式。恰恰相反,通过EB-1C花的钱一般不仅不少于50万美元,而且非常费时间和精力。这不是一条又省钱又省事的办绿卡的途径,而是一条又花钱又费心又曲折的办绿卡的途径。

在投资人对于企业的控制和管理上,与EB-5区域中心项目相比,EB-1C有以下明显的不同之处。即 EB-5区域中心的投资人只是有限合伙公司的有限合伙人,虽然对企业有着制定政策权,但并不参加企业的日常管理,这是与EB-1C的最主要的区别。在这一点上,EB-1C和EB-5直接投资移民比较相像,即投资人自己控制资金和管理企业,尽管在某些情况下,EB-5直接投资移民也有点像EB-5区域中心的移民,投资人不直接参加日常管理。

II.决定中国家庭移民美国的选择的因素

一般来说,在为客户作移民计划时,移民律师应该在和客户首次见面时花一个小时的时间仔细了解客户的情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询问客户的情况,以帮助客户设计出最合适的移民方案: * 移民的目的是什么?自己想移民或者只是为了孩子?家里有几个孩子?孩子的年龄多大?孩子现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如果孩子在中国,希望孩子什么时间去美国上学? * 父母能拿出多少钱来办移民?

* 父母想来美国经营生意吗?如果是,父母现在是否已经在美国做生意?如果不办移民,父母也想在美国做生意吗?

* 如果父母想来美国经营生意,父母能够花时间在美国居住,至少花一部分精力投入到美国公司的经营和管理上来?

* 父母想在美国的生意中起积极的管理作用还是间接的作用?

* 父母对美国文化,语言以及生意经营的了解程度如何?父母可以自己经营生意或是单纯地依靠朋友来帮忙?

III.案例分析

案例一:L-1和EB-1C办绿卡

周先生和太太在中国上海有一家建筑设计公司,他们经常在美国雇佣建筑设计公司帮助设计工作。现在周先生有两个孩子,大孩子15岁了,想来美国上高中,小孩子12岁了,想来美国上初中。周先生和太太都有澳大利亚的建筑专业学士学位。周先生和太太希望尽快把孩子送到美国来上学。同时,也想在美国开展一些建筑设计业务。周先生和太太讲流利的英文,也有生意需要在美国开公司,这样可以把承包给美国公司的建筑业务拿到自己的美国公司来做。但目前在美国还没有正式的公司。周先生和太太估计在美国公司开业后一年之内可能需要3-4个雇员,两年之内可能到6个员工左右,但不能肯定,要依业务发展情况而定。周先生希望在美国自己开公司发展建筑设计业务,同时也办好几个孩子的绿卡身份,因为周先生希望自己开公司做生意,所以他只能在 EB-5直接投资移民和EB-1C之间选择。

在分析了周先生的情况后,我们认为EB-5直接投资移民不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第一,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如果办EB-5需要几年时间才可能以临时绿卡的身份登陆美国(I-526申请的审理时间加上等移民配额的时间需要几年),周先生和太太希望孩子能尽快来美国上学。虽然他们可以先让孩子申请F-1学生签证来美国上学,但是只能上私立寄宿学校,两个孩子的学费加起来就接近10万美元。周太太虽然可以拿B-2旅游签证来美国陪读,让孩子不上寄宿学校,省一些费用,但B-2旅游签证只能一次在美国停留半年,而且多次进出美国很有可能被拒绝入境。

第二,以周先生和周太太的生意角度来说,做EB-5直接投资移民也不合适。周先生的公司属于专业服务公司,不需要投资50万美元的资金,而EB-5直接投资移民必须最少投资50万美元。且周先生的公司 选择的不是目标就业区(TEA),所以需要投资100万美元。另外,EB-5直接投资移民需要在两年之内请10个 员工才可以拿到正式绿卡,周先生对这一点没有充分的信心,因为这完全取决于公司的发展情况。从公司的业务发展来看,周先生可以肯定的是,两年之内可能请6个雇员。

分析了周先生的情况后,我们认为L-1签证和EB-1C是最好的选择。我们为周先生和太太办了L-1签证,两个星期顺利批下来,两个孩子以L-2身份顺利进入美国,在公立学校上学。因为是新公司,第一次拿的是一年L-1签证。在公司业务经营一年之后,美国公司请了4个雇员:三个建筑设计师,加上一个行政人员。L-1延长顺利批下来。L-1延长批下来之后,周先生以EB-1C办了第一优先的绿卡,全家人仅仅两年多一点就拿到了绿卡。

案例二:EB-5区域中心投资移民办绿卡

李先生在上海有一个经营了10多年的公司,做传媒业务的,公司有20多个员工。公司与国外没有任何业务来往。李先生有一个独生女儿在美国上大学二年级,已经19岁了。女儿很喜欢美国,想在毕业后留下来。女儿学的是艺术专业,毕业以后听说很难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美国的雇主也不一定愿意办H-1B工作签证。就算是雇主愿意办H-1B工作签证,也不一定能抽上签。因为H-1B每年一次抽签,中签率只有30%左右。女儿非常希望有美国绿卡身份,这样毕业以后不管是找工作或自己做自己的艺术创造工作都很方便。

李先生在中国听说L-1和EB-1C办绿卡又快又好,所以希望在美国开公司,做生意。李先生办个L-1签证,女儿也可以拿L-2签证(因为女儿还不到21岁),然后通过EB-1C办绿卡。通过和李先生的仔细交流,我们发现L-1和EB-1C对李先生并不合适。李先生在中国工作繁忙,并且年轻,他和太太都不想来美国工作和生活,只是想开个公司给女儿办绿卡。公司成立起来以后,最多也只能每年来美国一两次,不可能在美国经营管理业务。

而且,他们对在美国经营管理业务也没有一点头绪,对美国的商业情况都不甚了解。他们对于在美国经营管理公司也没有强烈的愿望,因为他的生意的重心还是在中国,中国的业务非常兴旺。如果女儿不办绿卡,他们根本就不会在美国开公司。只是在中国听说过L-1是一条省钱又快的办绿卡的途径。

仔细了解李先生的情况后,我们认为李先生为女儿 办绿卡的最好的途径是通过EB-5区域中心来办绿卡。

首先,L-1签证和EB-1C不合适,虽然李先生可以在美国开个公司并租个办公地点,写个经营计划以申请获得最初一年的L-1签证,但一年以后要延长签证以及办绿卡都会非常困难。虽然移民法并没有规定一定要雇佣几个雇员,但根据笔者的经验,如果公司在一年之内不能请4 个员工,一般来说,很难获得L-1延长的批准,更谈不 上通过EB-1C申请绿卡(除非公司的雇员是专业人员,如工程师之类,则可以不需要4名雇员)。因为李先生要从头开始在美国把业务开展起来,在一年之内请上至少4个员工并不是一件易事。他有语言文化的障碍,再加上本人没有时间来美国经营管理公司,所以他的L-1签证可能很难延长,更谈不上最终拿绿卡。

另外,EB-5直投也不是一个适合他的方式。因为他本人没有时间在美国经营管理他的企业,他的企业很难在美国发展起来以至于两年之内雇上10个员工。虽然李先生提到可以请朋友帮忙经营公司,但根据笔者的经验,这种请朋友帮忙的生意大多都很难成功地经营下去,最后经常以不欢而散结尾。因为李先生的主要目的是为女儿办个绿卡,并不是因为有生意必要在美国经营生意。

因此,EB-5区域中心移民是最适合他的方式。他可以把50万美元以礼物赠给女儿(因为李先生和太太不希望要绿卡),女儿可以主申请人的身份办绿卡。这样李先生不需要花时间来顾及美国的生意,女儿可以安心读书。等女儿拿到公民之后,如果李先生和太太改变主意想来美国,女儿可以以家庭团聚来申请父母绿卡,程序非常简单,时间也不到一年。

案例三:EB-5直接投资移民办绿卡

刘先生有个25岁的儿子在美国上研究生,学的是工商管理硕士专业(MBA)。刘先生自己本人是中国一个大公司的老板。因为受父亲的影响,刘先生的儿子从小就对经营管理和商业感兴趣,因此上大学就选了商业管理学位,来美国又攻读MBA课程。因为有儿子在美国,刘先生很想把业务发展到美国来,在美国成立一个分公司,让儿子通过EB-1C来办绿卡,这样两全其美,既开展了业务又为儿子拿了绿卡,而且还能锻炼儿子的经商能力,让儿子来管理公司,这样他也放心。刘先生明确指出不愿意通过EB-5区域中心办绿卡,因为他要到美国开展业务,而且他很希望儿子在美国有一些经商的经验。

我们分析了刘先生的情况后,认为EB-1C对他并不合适。

首先,他儿子已经超过21岁,儿子已经不能作为附属申请人通过EB-1C办绿卡。另外,儿子大学毕业以后来美国上学,没有在刘先生的公司工作过一年,因此也不能以儿子的身份来办EB-1C。当然,儿子可以回中国去到父亲公司工作一年担任高管职务以后再办EB-1C,但刘先生的儿子不愿意回中国去父亲公司工作一年。

我们给刘先生指出:为儿子办绿卡的办法只有EB-5区域中心移民和EB-5直接投资移民。刘先生不愿意办EB-5区域中心移民,因为他很有信心他在美国的公司会在两年之内至少请10个人,他希望儿子来开办和管理这个公司。因为儿子正在MBA毕业有OPT实习的工作许可,儿子可以来管理经营生意。刘先生最后选择了EB-5直接投资移民的方式,他把50万美元资金作为礼物赠给了儿子,儿子在美国成立了公司,经营和管理生意。

但是,因为中国投资移民有几年的等待期限,儿子的OPT只有一年,一年以后,儿子还需要转成学生身份继续上学以保持身份。但刘先生认为到时公司已经有一年的运转时间,儿 子可以雇佣别的人来继续公司的运转。

虽然儿子一年以后不能工作,但毕竟在美国,还是可以通过雇佣美国管理人员来维持公司业务正常运转的。虽然刘先生选择了这种直接投资移民的方式,但根据笔者的经验,这种方式的投资移民一般来说并不适合中国的大多数留学生。因为大多数孩子在美国年纪很轻,缺少商业经验,很难把生意做好。加上投资移民有几年的等配额期间,在拿临时绿卡之前,孩子必须有合法身份在美国工作几年以经营管理生意,这实际上不是一件易事。因此这个办法只是极少使用,确实要因人而异。

IV.总结

从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出,移民的途径一定要根据客户的个人情况而酌情处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定,因而一定要全部了解客户的情况再建议合适的移民途径。总之,在选择EB-1C和EB-5的途径时,一个基本原则是:如果客户到美国办公司的唯一目的是绿卡,没有绿卡就不会到美国办公司的话,EB-1C一般是不合适的。即便通过EB-1C拿到绿卡,客户所付的资金代价也一般不会少于50万美元。

如果客户的唯一目的是绿卡,EB-5区域中心往往是最省事和最简单的途径。因为EB-5直接投资移民和EB-1C有不少相同之处,因为同样的原因,如果投资人不适合办EB-1C的话,一般来说也同样不适合办EB-5直接投资移民。况且,因为中国投资移民配额有排期,在拿临时绿卡之前的几年投资人如果无法拿到合法的工作许可来经营他的生意,会对生意的经营带来极大 困难。因此,对绝大多数有移民意愿的中国大陆人士来说,EB-5区域中心移民一般来说还是最合适他们的移民道路。

下载从精神分析角度分析网络自拍现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精神分析角度分析网络自拍现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修辞角度谈歧义现象总结

    从修辞角度谈歧义现象 【内容摘要】歧义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不明确,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从修辞角度说,只要巧妙利用歧义便会起到积极的修辞效果。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

    财政现象从财政学的角度看

    财政现象从财政学的角度看,所有的经济活动一般是由两个社会系统来支持的:一个是市场系统,一个是财政系统。 财政问题是国家政治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它涉及政府的各个部门以及作......

    精神分析角度对露丝的案例分析

    六大心理疗法比较及精神分析角度对露丝的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从理论、技术、目标等方面分析比较精神分析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行为主义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叙事疗法以......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摘要:网络这个信息宝库的出现和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它给人们带来的负......

    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语言许健 财务金融系 0547034摘要互联网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语言作为一门新型的语言,正不断受到人们的......

    从法律角度浅析网络谣言

    从法律角度浅析网络谣言 背景近年来,网络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络讨论的队伍之中。然而,加之网络“治安”的缺失,一切信息的交互都是“凭良心”在进行。很显然,随着网......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百家讲坛》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百家讲坛》 【内容摘要】在今天的“大众传媒时代”,电视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大众传播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不同的电视节目会获得不同效果的传......

    从催眠到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与催眠结业论文 姓名:张建 班级:1136006 学号6111900613 指导教师:裴秋宇 从催眠到精神分析 张建 哈尔滨工业大学 摘要:催眠是精神分析治疗技术的一种治疗手段,一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