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园艺本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

时间:2019-05-15 10:0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大园艺本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大园艺本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

第一篇:电大园艺本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

7338《农村社会学》试题B

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计30分)1.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

A.初级社会群体 B.社会群体 C.次级社会群体 D.社会组织 2.社会群体最重要的表征是()。A.一定规模的人群 B.群体意识

C.共同行动的能力 D.交往的经常性和持续性 3.提出社会学一词的社会学家是()。A.斯宾塞 B.孔德 C.韦伯 D.迪尔凯姆

4.在农村,尽管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产品,但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是()。

A.农业 B.副业 C.乡镇企业 D.进城务工 5.在群体生活中,最普遍、最固定和最持久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

A.家庭 B.家族 C.邻里 D.游戏群体 6.与社会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A.规模小 B.人际关系亲密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强 7.由已婚的兄弟姐妹家庭组成的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8.农村居民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式是()。

A.劳动方式 B.消费方式 C.婚姻方式 D.文化娱乐方式 9.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A.依附理论 B.趋同理论 C.均衡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10.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

A.社会行为规范 B.政治条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1.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社会分化是指()。A.城乡分化 B.私有制出现 C.劳动分工 D.利益的分化 12.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全民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13.社会保险是()。

A.民间行为 B.社会行为 C.政府行为 D.个人行为 14.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失范行为的理论是()。A.失范理论 B.手段-目标论 C.标签论 D.亚文化群体论 15.被认为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是()。

A.生存权 B.发展权 C.受教育权 D.选举权

二、多选题(每题3分,总计15分)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A.农村居民的社会生活 B.农村社会关系 C.农村社会结构 D.农村社会变迁 E.农村社会发展史 2.具体社会包括()。

A.国家 B.地域社会 C.社会群体 D.太空 E.组织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

A.教导生活技能 B.学习社会规范 C.学习谋生手段 D.确定人生目标 E.培养社会角色 4.分析农村居民时使用的重要指标包括()。

A.职业 B.阶层 C.居住地 D.户口 E.居住时间 5.城乡关系表现为()。

A.城乡对立 B.城乡差别 C.城乡平等 D.城乡结合 E.城乡融合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总计10分)1.文化

2.初级群体 3.农村社会组织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四、简答题(第1、2题10分,第3题5分,总计25分)1.简述习俗的控制作用。

2.简述文化有什么特征和功能。

3.造成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因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题10分,总计20分)1.试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支持条件。

2.试述农村城镇化必然性。

第二篇:电大园艺本科《农村社会学》试题B答案

7338《农村社会学》试题B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计30分)1.B 2.C 3.A 4.A 5.A 6.A 7.C 8.A 9.B 10.A 11.C 12.A 13.C 14.D 15.C 二.多选题(每小题3分,总计15分)

1.ABCE 2.ACDE 3.ABCDE 4.ACE 5.ABE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总计10分)

1.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2.它是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而结成的群体,其成员交往频率高,相互关系具有“直接性”,群体中具有较多感情色彩,具体形式有家庭、邻里和娱乐群体等。3.是农村居民有计划地组合起来,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追求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社会群体。

4.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5.是指社会各组成部分及社会系统发生的变化,特别是指社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

四、简答题(第1、2题10分,第3题5分,总计25分)

1、简述习俗的控制作用。

答:习俗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作用也相当广泛。无论什么人,从小到老,随时随地,一举一动,莫不受到它所在社会的习俗的熏陶和影响,并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它。习俗的作用有大有小,小到调整每个人的穿衣戴帽,大到调动成千上万人一致行动。

农村村落生活的长期稳定性形成了大量习俗,它们的社会控制作用表现为:调整人们的行为,使之互相一致。在现实生活中,忧郁文化的传递作用,每个人在少年儿童社会化时期就已经学到了许多习俗规范,有些习俗已经内化为人们的习惯性行为,或者成了人们评价社会行为的标准。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任何一种习俗都是特定的社会产物,当这种社会处于上升时期,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时,与此相适应的风俗习惯就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2.简述文化有什么特征和功能。参考答案

主要知识点:文化是由于人们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来的,它在群体生活和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如下一些方面:(1)行为导向。(2)社会整合。(3)维持秩序。(4)社会传续。3.造成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因是什么?

答:(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乡镇企业发展是农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

(2)城镇化速度加快促进了农村社会流动;

(3)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利因素逐渐减弱是农村社会流动的重要原因;(4)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诱导农民社会流动。

五、论述题(每题10分,总计20分)1.试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支持条件。参考答案

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支持条件(主要知识点)(1)积极的农村政策。

(2)减少农民,逐渐取消户籍制。(3)农村居民的艰苦奋斗。每一点再详细分析叙述。2.试述农村城镇化必然性。

答:农村城镇化作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根源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地说:

(1)工商服务业比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再具体叙述一下)

(2)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再具体叙述一下)

(3)城市的现代文明吸引着农村居民,促进农村城镇化。(在具体叙述一下)上述分析表明,农村城镇化不仅是农村发展的普遍趋势,而且还有客观必然性,因而是农村社区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过程。

第三篇:电大本科金融学期末复习资料

本科工商管理、会计专业《金融学》期末复习说明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二、判断正确与错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Χ。每小题1分,共10分)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六、论述题:(1题,15分)

注:在系统、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判断、单选、多选可参考网上教学平台“期末复习”栏目下的判断、单选、多选练习题(点击本栏目右下方的“MORE”,“单选、多选、判断”三个文件夹里有相关练习和答案);名词及简答、论述可在系统进行复习的基础上,参看下面的内容。

重要名词

1、格雷欣法则

2、直接融资

3、企业信用

4、泡沫经济

5、基准利率

6、商业银行

7、票据贴现

8、金融风险

9、出口信贷

10、资本市场

11、国际资本流动

12、货币乘数

13、派生存款

14、通货膨胀

15、货币政策

16、经济货币化

17、金融结构

重要问题——简答题

1、何谓货币制度?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同业拆借市场有哪些特点?

3、简述回购协议市场的交易对象和特点。

4、简单分析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

5、简述国际储备的含义和作用。

6、长期国际资本流动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有什么区别?

7、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原则有哪些?

8、简述基础货币及其主要投放渠道。

9、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0、什么是通货膨胀?判定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11、通货膨胀主要有哪些类型?

12、简述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优点与不足。

13、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14、什么是货币政策时滞?它有哪些分类?

15、何为金融监管?其必要性何在?

16、简述金融监管目标、原则和内容。

17、简述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发展的特征。

18、简述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的意义和不足之处。

重要问题——论述题

1、在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和缺点的基础上简要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2、在比较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优缺点的基础上,简述我国目前实行的汇率制度。

3、结合利率发挥作用应具备的条件,论述我国应如何充分发挥利率的作用。

4、结合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论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5、如何理解不同体制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你认为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应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6、联系我国实际,说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部分答题说明——名词解释

8、金融风险——经济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兑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

部分答题说明——简答题

6、长期国际资本流动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有什么区别?

(1)长期国际资本流动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本的跨国流动。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资本跨国流动。

(2)两者的区别主要有:投资目的不同;投资期限与稳定性不同;对一国货币供应量影响不同;对汇率和利率的影响不同。

7、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原则有哪些?

(1)不以盈利为目标。中央银行应以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和经济稳定为己任,不能以盈利为目标。

(2)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一旦出现商业银行资金紧张甚而出现整体性的银行流动性危机,或者政府需要立即支出大笔款项时,中央银行应该能够立即拥有并付出相当数量的可用资金。

(3)保持业务的公开性。

(4)业务活动须遵循相应的法律规范。一般而言,中央银行业务只能在其法定范围内进行,对法律许可以外的业务中央银行不得经营,如不得从事商业性证券投资业务等。

11、通货膨胀主要有哪些类型?

(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2)通货膨胀的分类: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划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失

调型和预期型通货膨胀等几种类型;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与隐蔽型通货膨胀;按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幅度不同,一般又把通货膨胀划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式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

12、简述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优点与不足。

(1)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2)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点: 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3)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足之处: 作用过于巨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

15、何为金融监管?其必要性何在?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和金融市场的负外部效应使金融监管显得相当必要;

(2)中央银行为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公开竞争,提高金融效率必须进行金融监管;

(3)为防范金融危机,应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降低社会成本,减少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危害。

18、简述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的意义和不足之处。

(1)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7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其核心观点和政策主张是要全面推行金融自由化,取消政府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一切管制与干预。该理论被认为是对发展经济学和货币金融理论的主要贡献。(3分)

(2)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的积极意义表现在:(4分)关于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分析与说明,对研究现代信用货币经济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专门、深入的研究,弥补了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在此方面的不足,丰富了西方金融理论和发展经济学;论证了市场机制在推动金融、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作用,提出的金融自由化和运作市场化的对策和建议,对于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的不足之处是:(3分)过分强调金融自由化; 过分强调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认为解决了经济问题便万事大吉的观点具有片面性。

部分答题说明——论述题

注:以下论述题的参考答案是答题要点,答出要点给基本分,视发挥情况酌情加分!

1、在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和缺点的基础上简要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双挂钩”的安排;实行固定汇率制;IMF、为会员国解决国际收支困难事先作出安排。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性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货币措施。

(2)布雷顿森林体系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时期,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国际贸易和投资都有很大的发展。首先是宏观经济表现令人瞩目,名义利率稳定在低水准上,所有经济区域的人均实际收入增长都达到了187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次,与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反复无常相比,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稳定更让人神往;第三,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总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造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

A、特里芬难题。早在50年代末,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就揭示,美元的清偿力和信心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克服的,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先天缺陷”。

B、调节机制失灵。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可调整钉住汇率制为国际收支失衡安排了两种调整机制。由于各国因本国经济形势的变化需要不断调整其经济政策,因而不得不经常调整各货币间的比价,但各国政府很难把握到底需要做出多大的调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表明,这两种调节机制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战后外部平衡优先的做法已难为各国接受,以及汇率平价僵硬而缺乏弹性,这可以说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后天失调”。

C、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政府限制国际资本流动,而且各国政府在货币投机和金融危机的压力下往往不愿意做出货币贬值的决定,因为这样做等于是承认经济政策的失败。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使得联系汇率制难以维持,政府只能靠有组织的干预市场行动和提高利率来打击投资活动。

2、在比较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优缺点的基础上,简述我国目前实行的汇率制度。

(1)汇率制度大致划分为两大类型,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是根据国际货币协议,由各国政府按照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含金量之比,即黄金平价,确定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并把汇率的上下波动控制在一定幅度之内。在固定汇率下,各国货币的汇率由于政府承担着干预的义务而保持相对稳定。国际汇率的稳定,不仅减少了汇率风险,而且有利于成本和利润的核算,从而对世界经济贸易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我国的香港地区就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对其他各国货币的汇率不再规定黄金平价和汇率波动的上下限,而是根据政策目标和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自行调整或浮动的汇率制度。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汇率制度。

在浮动汇率下,各国可以免除为维持固定汇率而承担的干预外汇市场的风险,从而防止外汇储备的流失。此外,各国政府还增强了对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的管理权,它们可以利用汇率的调整,改善本国进出口贸易和商品价格的条件,从而有助于国际收支的调节和平衡。

但是,汇率的频繁浮动和人为扭曲,妨碍了国际经济间经济贸易的正常顺利进行,各国汇率政策都采取利己主义,从而削弱了国际合作,加剧了国际经济关系的矛盾。

这两种汇率制度安排各有利弊。当前世界各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已呈现多样性。一国汇率制度的安排并非在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之间简单取舍,而是在现实意义上的盯住汇率制或弹性汇率制之间做出选择。

(2)我国人民币汇率目前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它是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而选择的一种汇率制度。

5、如何理解不同体制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你认为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应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1)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实行直接调控,说明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可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信贷规模、利率管制、直接干预等;

(2)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实行间接调控,说明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可用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并分析间接调控下这些工具所具备的优缺点;

(3)我国现阶段已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应大力推进货币政策工具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化。指出我国应重点使用公开市场政策和再贴现政策,并通过改革逐步完善这两大政策所需的经济金融条件,从而保证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第四篇:婚姻家庭社会学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家庭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和共同经济为纽带而组成的亲属团体。

2.核心家庭

是指夫妻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夫妇中有一人死亡,但有未婚子女 的家庭也应该归为此类。

3.家庭网

一般是指有亲属关系的家庭之间所组成的社会网络.是以家长为内容主线,以家长、家庭为服务对象,以育儿、家庭消费、家长社区为服务主导,全面涵盖家长、家庭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

4.亲子关系 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夫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从法律上讲,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5.血亲和姻亲 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血亲又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两种。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具体分为(1)血亲的配偶(2)配偶的血亲(3)配偶的血亲的配偶。

6.冷暴力

一般是指当夫妻之间或其他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武力方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侮辱等,如不理睬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程度、夫妻间停止或者敷衍性生活、不做或者尽量少做家务,或者冷嘲热讽、侮辱对方人格等,从精神上伤害虐待对方。

7.“普纳路亚”家庭人类家庭的第二种形式。由美国人类学家L H 摩尔根命名,并把它作为群婚家庭的典型。普那路亚(punalua)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这个名称是从最早发现实行这种家庭形式的夏威夷群岛的土著人那里来的,由共妻的一群丈夫互称“普那路亚”;共夫的一群妻子也互称“普那路亚”。这种家庭制度是群婚发展的最典型的阶段。原始社会发展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族群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合作和社会联系,于是便产生了各族群之间的通婚。同时,在人类本身的生产方面,经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族外通婚对后代体质发育有益,并形成了同母所生子女间不应发生性交关系的观念,于是在家庭内部开始排除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实行两个族群之间的通婚,这就是普那路亚家庭形式。8.家庭生命周期

指家庭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自然结束的运动过程。一般把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六个阶段。形成期(从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扩展期(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稳定期(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到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收缩期(从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空巢期(从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配偶一方死亡)解体期(从配偶一方死亡到配偶另一方死亡)。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杜瓦儿将家庭生命周期分为8个阶段: 新婚期、育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少年期、空巢期、中年父母期、老年家庭成员。

9.扩大家庭

由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父母和已婚子女,或已婚兄弟姐妹的多个核心家庭组成的家庭模式。

10.家庭结构 就是指家庭的构成状况,它是由全体家庭成员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所组成的稳定的整体性关系模式和维系机制。简而言之,家庭结构即家庭由哪些成员以何种方式组成。家庭结构包含了两方面的要素:一是家庭人口要素;二是家庭代际要素。

11.家庭暴力 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在经济上进行控制的

行为。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身体,使受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

二、简答和论述

1、家庭的本质。

1、家庭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2、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

3、家庭是一种最典型的初级群体

4、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

2、家庭的基本结构类型。

1、按家庭的规模划分:“大家庭”和“小家庭”

2、按配偶人数划分:“多夫多妻制家庭”;“一妻多夫制家庭”;“一夫多妻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3、按家庭传袭规则划分:母系家庭;父系家庭;平系家庭;双系家庭。

4、按决定和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力划分:父权制家庭;母权制家庭;舅权家庭;平权家庭。

5、按家庭成员居住地划分:从妻居家庭;从夫居;单居制家庭。

6、按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划分:(1)核心家庭,是指夫妻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2)主干家庭,是指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代同堂的家庭。联合家庭,是指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的模式,或兄弟姐妹婚后不分的模式。(4)其他家庭:夫妻家庭、扩大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未婚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单身家庭

3、穆勒关于结婚动机的观点。人类历史上的婚姻有三大动机:即经济、子女与爱情。在上古时期,经济第一,子女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期,子女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到了现代,变为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

4、婚礼的社会功能。向社会宣告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确立和新家庭的诞生; 借此取得社会和亲友的承认;2借此实现男女双方角色身份的转变,新郎新娘扮演新的角色(夫、妻、婿、媳等)。并享受由此产生的应有的权利,承担由此产生的应有的义务。3教育婚姻当事人4炫耀家庭财富和地位5联络亲友

5、影响家庭关系的主要社会因素。

(一)影响家庭关系的内部因素:

1、家庭人数的多少

2、家庭中的代际层次

3、家庭中夫妇对数。

4、家庭成员间生理和社会特征的差异 5家庭成员的区位距离

6、家庭认同意识

(二)影响家庭关系的外部因素:

1、社会生产方式

2、社会文化和社会法律制度

3、宗教

6、我国封建社会家庭伦理的主要内容

1、传统家庭道德主要内容:父慈子孝,父为子纲(父子之伦)兄友弟悌,长幼尊卑(长幼之伦)夫义妻顺,夫为妻纲(夫妻之伦)

2、“三从“:未嫁從父」、「既嫁從夫」、「父死從子;“四德”:妇德(德行)妇言(言辭)妇容(容貌)妇功(技艺)“七出”: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

7、女权关于家庭暴力的观点。《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第46条提出:“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国家采取措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公安、民政、司法行政等部门以及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团体,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依法为受害妇女提供救助

8、简述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

1)婚姻自由(2)一夫一妻(3)男女平等

(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5)实行计划生育(6)婚姻双方和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 a.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

b.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9、试述我国当代家庭结构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v

(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

1、传统的大家庭2、20世纪以来家庭的小型化趋势

3、家庭规模小型化的社会原因

(二)家庭结构的核心家庭化:

1、核心家庭的概念

2、核心家庭与工业化

3、核心家庭是现代家庭的主流模式。

(三)家庭模式和生活选择的多元化:当今社会,个人在生活的选择方面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家庭结构和形态更是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还有单身家庭、单亲家庭、非婚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等等。

10、试述家庭的主要功能及其变迁。主要功能: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

抚养和赡养功能教育和社会化功能情感交流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宗教功能

政治功能

2、近代家庭功能的重组:在近代中国家庭的演变过程中,传统的家庭功能,有些得以保持,如生育子女,特别是生育男孩仍是家庭的重要功能。同时,也有一些家庭功能逐渐弱化,如经济功能、养老功能、教育功能等。

3、当代社会家庭功能的变化:生育功能逐步弱化生产功能从丧失到恢消费功能提升和多元化赡养功能弱化教育功能分化政治和宗教功能不断削弱情感满足功能日益突出

11、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的哪些传统功能出现“外移”(指为外部机构所替代),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1、威望、权利、地位正从以家庭为中心转向以个人为中心

2、家庭的经济功能已经广泛地进入工厂、商店和银行;

3、教师代替家长对孩子实行基本的教育;

4、社会保险、国家医疗保险、医疗补助、失业补贴和其他各种社会立法,取代了家庭中传统的保护功能;

5、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也已部分转给社会;

6、公共娱乐场所增加,娱乐内容丰富,家庭不再是休闲的唯一场所;

7、专职的教父、教士或牧师承担起满足宗教需要的功能;

8、性观念的变化,使婚姻以外的性关系增加;

9、家庭的生育功能越来越萎缩。

主要原因:第一,正是由于家庭与社会相分离、家庭与工作相分离,所以家庭成为更加私人化、更加隐蔽的生活领域,家庭成员在情感上相互支持的作用更为重要,在心理上的依赖程度更高。

第二,现代社会建立在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基础之上,家庭帮助个人社会化的任务已经变得更重,家庭在规范、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的传承中更具有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个人只有在家庭中完成最初的社会化,才有可能在社会体系中发挥作用,适应复杂的现代社会生活。

12、国际上主要的择偶理论(最少三种),并做简要评述。

角色理论认为人倾向于按照社会、亚文化和家庭的规定来对角色提出期待。这里的角色就是指适合于某种既定地位——丈夫、妻子、男性、女性等一套社会期望。用交换理论来解释择偶行为,倾向于把择偶看出是一种交易行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所谓经济理性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和人们的经济行为当中,而且也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和婚姻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社会互动行为之中。择偶本身也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如有的男性用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区换取女性的美貌或者换取女性的服从,有的女性则通过上嫁来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等等。这种交换如果能得到双方的认可并一直维持下去,往往也可以维持稳定而和谐的婚姻生活。序列理论认为,虽然某些单一因素在婚姻过程中被强调的很多,但婚姻活动实际上是按照一系列可变的标准、阶段或模式为导向的,择偶过程是依据互动的系列因素。可以瑰玮序列理论的主要有三种:艾伦.克尔科霍夫和基思.戴维斯提出的“过虑”理论,查尔斯.博尔顿提出的发展理论和伯那德.默斯登提出的“刺激

——价值——角色”理论。

需要互补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选择哪些能满足其内在心理需要的人为其配偶。有人更进一步提出,所谓的互补更多地表现在性格、气质和生理特征方面,这些方面具有互补性特征的男女往往更能相互吸引。

13、“门当户对”的现代意义。现代汉语词典对“门当户对”的解释是:“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相当,结亲很合适。首先,对个人来说,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类似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使夫妻双方有一致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志趣爱好,这样他们享受着类似的生活,夫妻两人就会有很多的共同话题,比较容易沟通其次,对家庭来说,有利于促进家庭的稳定。和谐家庭的成员一定是相互信任、相互融洽、相互理解、遇事多沟通的。而夫妻双方文化上的“门当户对”无疑是实现这些的前提。再次,对整个社会来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经济上说家庭的和睦为家庭成员解决了后 顾之忧,有利于他们为社会经济建设全力以赴,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五篇:电大本科

电大本科《美学概论》39个问与答

1、.怎样理解美学的基本问题?

答: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如何生成、维护和发展的问题。它涉及四个具体方面:理性与感性;静态与动态;局部与整体;概念与形象。

2.怎样理解美学的特点和方法论要求?

答:美学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门理论性与批评性、体验性与阐释性、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结合的人文学科。由此规定了美学的方法论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下寻求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的交汇、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汇通。

3.试举例论述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结合的方法。

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结合是美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它是由美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必须要密切关注具体现象的特点决定的。理论思辨指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抽象思考,文本批评则是指对于个别的审美现象的具体分析过程。

美学研究一方面要求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去分析丰富多样的个别审美现象,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把握住具有普遍意义的特点和规律来。另一方面也要求对于个别的审美现象,尤其是艺术作品,要自觉运

用一定的一般理论去把握、分析,由抽象回归具体,从一般回到个别,从而揭示出特定对象的特殊意义。在美学中,理论思辨和文本批评是相互结合的。我们在学习美学时,也要结合着美学理论的学习和对具体审美文本的鉴赏,来提高美学理论素养和文本批评的能力。不能重此轻彼。

例如当我们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进行美学分析时,既要凭借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来把握住作品中蕴藏的中国书法美学的普遍特性,又要注意挖掘出它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和独特意味。这就应从文本分析入手,通过作品独特的点线造型和气韵流动分析其中深厚的审美意味和人格风貌。

4.试举例论述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交汇的方法。

美学的对象是充满感性特征的,但美学研究又要求对其予以理性阐释,这就提出了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相交汇的方法论要求。

审美体验是特殊的生活经验,它是指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深入而又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是经验中显出深意、富于直觉和具有特殊感染力的形态。美学的对象充满着感性特征,因此美学研究中应当运用这种审美体验方式。理性阐释是指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富于理智的分析方式,它要求研究者尽力克制一己的情感,运用理智能力去抽象思考。

学习美学,要将审美体验和理性阐释两者交汇在一起,共同服务于对审美现象的认识。如此,才符合美学学科的特性。例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就是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结合的经典范例。看落日西下,本是一种寻常的生活经验,然而诗人此时关于落日的经验却因独特的、深沉的情感激荡而及其富于直觉性和感染性,这里融聚了深切的个性感悟。同时,对这一审美现象进行理性阐释时,我们能清楚地分析出其中蕴涵的深层意义,那种对即将逝去的生命的辉煌的无限留恋,以及冷静地面对将要到来的生命黄昏的理性态度。

5.试举例论述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汇通(互动借鉴)的方法。

学科研究,是指基于对美学学科的已有理解而展开的内部研究。体现了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而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科特性。但是,由于美学所研究的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又必定要借鉴其他学科的资源,因而又体现出一种跨学科特性。

从这个角度提出了美学的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汇通的方法论要求。只有用这种两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既保持独特的问题领域,又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向其他学科领域开放,引进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为理解对象提供多方面的理论资源和阐释渠道。

例如在阅读和鉴赏小说作品时,首先要注意运用美学学科知识中关于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去把握作品在语言、文体、性格刻画、环境描写、意境营造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和审美成就,同时还可以运用其他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人口学等知识去阅读,两者汇通,相互激发,可以获得丰富的、全新的审美感受。

6.怎样理解美学的基本问题?

答: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如何生成、维护和发展的问题。它涉及四个具体方面:理性与感性;静态与动态;局部与整体;概念与形象。

7.怎样理解美学的特点和方法论要求?

答:美学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门理论性与批评性、体验性与阐释性、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结合的人文学科。由此规定了美学的方法论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下寻求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的交汇、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汇通。

8.试举例论述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结合的方法。

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结合是美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它是由美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必须要密切关注具体现象的特点决定的。理论思辨指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抽象思考,文本批评则是指对于个别的审美现象的具体分析过程。

美学研究一方面要求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去分析丰富多样的个别审美现象,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把握住具有普遍意义的特点和规律来。另一方面也要求对于个别的审美现象,尤其是艺术作品,要自觉运用一定的一般理论去把握、分析,由抽象回归具体,从一般回到个别,从而揭示出特定对象的特殊意义。

在美学中,理论思辨和文本批评是相互结合的。我们在学习美学时,也要结合着美学理论的学习和对具体审美文本的鉴赏,来提高美学理论素养和文本批评的能力。不能重此轻彼。

例如当我们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进行美学分析时,既要凭借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来把握住作品中蕴藏的中国书法美学的普遍特性,又要注意挖掘出它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和独特意味。这就应从文本分析入手,通过作品独特的点线造型和气韵流动分析其中深厚的审美意味和人格风貌。

9.试举例论述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交汇的方法。

美学的对象是充满感性特征的,但美学研究又要求对其予以理性阐释,这就提出了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相交汇的方法论要求。

审美体验是特殊的生活经验,它是指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深入而又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是经验中显出深意、富于直觉和具有特殊感染力的形态。美学的对象充满着感性特征,因此美学研究中应当运用这种审美体验方式。理性阐释是指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富于理智的分析方式,它要求研究者尽力克制一己的情感,运用理智能力去抽象思考。

学习美学,要将审美体验和理性阐释两者交汇在一起,共同服务于对审美现象的认识。如此,才符合美学学科的特性。例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就是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结合的经典范例。

看落日西下,本是一种寻常的生活经验,然而诗人此时关于落日的经验却因独特的、深沉的情感激荡而及其富于直觉性和感染性,这里融聚了深切的个性感悟。同时,对这一审美现象进行理性阐释时,我们能清楚地分析出其中蕴涵的深层意义,那种对即将逝去的生命的辉煌的无限留恋,以及冷静地面对将要到来的生命黄昏的理性态度。

10.试举例论述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汇通(互动借鉴)的方法。

学科研究,是指基于对美学学科的已有理解而展开的内部研究。体现了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而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科特性。但是,由于美学所研究的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又必定要借鉴其他学科的资源,因而又体现出一种跨学科特性。

从这个角度提出了美学的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汇通的方法论要求。只有用这种两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既保持独特的问题领域,又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向其他学科领域开放,引进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为理解对象提供多方面的理论资源和阐释渠道。

例如在阅读和鉴赏小说作品时,首先要注意运用美学学科知识中关于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去把握作品在语言、文体、性格刻画、环境描写、意境营造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和审美成就,同时还可以运用其他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人口学等知识去阅读,两者汇通,相互激发,可以获得丰富的、全新的审美感受。

11.什么是美的符号性

美的符号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具有物质化形态的特性。这种特性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美以符号形式向人类传达其内在意义;人类通过符号表达人生的美;人类还通过符号构建一个相互沟通的美的世界。

12.什么是美的无功利性

美的无功利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的事物与人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这种特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主体对客体不做实际的功利评价。

13.什么是技术美

技术美是美的形态的一种,指技术活动的美。它是技术活动中那种能体现人的开拓和创造本性并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技术美有三层主要含义:一是指技术对象的直观形式使人类得到感官愉悦,二是指技术对象是对人的自由活动的肯定,三是指技术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审美世界。

14.什么是荒诞

荒诞是西方现代审美范畴之一,指呈现在极其不和谐的形式中并引起人的复杂感受的现代情绪。表现荒诞是为了征服荒诞。

15.人是社会美的中心,自然美是与人无关,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错。这种说法只承认了人在社会美中的中心地位,而否定了自然美的实质也在于它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即自然正是在人类的符号实践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获得了美的属性,成为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自然美与人紧密相关,无法割裂。

16.“丑得如此精美”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对。因为艺术的“化丑为美”是艺术家征服丑的过程,其中一种重要的征服策略就是运用艺术符号的形式创造力量。艺术家的活动是利用自然和现实提供的材料创造具有表现性的艺术符号,而艺术符号具有奇特的建构力量,经过这种创造性的建构,征服现实中的丑,可以使现实中的“丑”的东西获得美的形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丑得如此精美”成立。七.怎样理解语言论美学如何对待美的本质问题?

语言论美学的核心是追问语言问题,在美的本质的问题上,它认为传统美学的理性与感性问题不再是美学的中心问题,而是新的语言与意义的问题。语言论美学的本质观是:宣布美的本质是伪问题,认定美学的唯一问题是清理语言。

17.美的感染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美的感染性是指美具有一种使人感动的特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感、人与物之间的动感和主体的精神性快感。交感是指主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双向感动过程。动感是人与世界、心灵与事物之间的动态作用过程。精神性快感不同于生物本能的满足,它指一种精神的愉悦和升华,属于精神的解放和自由。

18.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史前阶段,自然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不存在美与丑的问题。

第二阶段,动物自然首先成为人类对话的伙伴,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第三阶段,山水自然作为人类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而完全获得美的属性。

第四阶段,高科技对象,宏观如太空,极地,海底世界等,微观如纳米世界等。

第五阶段,自然界的特殊现象,如海啸,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雪崩等。

第六阶段,人体美,人体美是自然美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它成为自然美与社会美的连接枢纽。

19.社会风俗美有哪些特征?

社会风俗美是指风俗在历史的流变中扬弃了其现实功利性和直接的伦理意义,从而成为一种审美符号。社会风俗美的三个显著的特征是:丰富的差异性;作为特定地域人民生存根本灵魂的古朴性;顺乎人的自然需求的自然性。

20.文化语境和艺术活动的关系怎样?

答:艺术体验和艺术创造,都必定发生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文化语境为艺术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规范,为艺术活动制定了基本的审美惯例。另一方面艺术活动又不是消极地屈从于文化语境,而是积极推动基本价值的变革和发展。

21.技术对审美活动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技术是人类永远发明、创造、延伸的符号,它对人类审美活动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技术对象的感官形式给人类感官带来愉悦,丰富人的直观感受;技术作为人的自由活动的结果,服务于人类,成为人的文化精神的象征,开阔了人类的审美视野;技术扩大和丰富了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内容,给艺术提供了挑战与契机。

22.论述美的形象性特征。

答:美的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从客体方面理解,美总是在符号形式中呈现为具体可感、丰富活泼的生动形象;从主体方面来说,美依赖于主体对形象的直觉。这主客体的交互作用造就了生动感人的美。

首先,美必须呈现为形象。形象是事物的形、色、声、味、态诸方面的统一体,是具体可感的生动存在方式。人的丰富情绪通过形象而获得实在的质感。形象是美的呈现方式,离开了形象,美无影无踪,无从谈起。

第二,美的形象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依赖于人对对象的直觉。美的形象在主体和对象交互影响、召唤和应答中诞生和呈现。

第三,美的形象极富生命节奏和韵律,它往往是不停流动和变易,呈现生机勃勃的活力。第四,美的形象以音乐为最高境界。按照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宇宙和心灵深处的深层音响显现为形象中内涵的节奏和韵律的跃动,而这正是音乐的审美特征。

例如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作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丰沛的象征性形象,是可见可触可闻的实实在在的具体形象,而且这个美的形象不是通过层层逻辑推理得来的,而是人在与落红这个自然物交互影响和应答中直接察觉到的。鲜花而为落红,落红而为春泥,体现着自然生命的流变和内在韵律。

再比如“梁祝化蝶”,这个感动了难以数计的中国人的美的形象,有过诗歌、舞蹈、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而常听常新、百听不厌,每一次欣赏都能激起心灵深处的感动的,还是音乐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正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运动的节奏、韵律暗合并显现了人心底的情感节律和生命活动,成为至高无上的动人形象。

23.论述艺术美的本质。

答: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符号的形式与意蕴、艺术创作中的创造与规范、艺术接受中的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三个方面。

首先,艺术作品是形式与意蕴的统一。这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艺术符号是有意蕴的,但它必须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二者是有机融合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相加或彼此分离。如徐悲鸿的《奔马图》,风驰电掣、生动逼真的奔马形象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情思和热切期望祖国进步发达的精神意蕴,二者水乳交融,不可剥离。

第二,艺术创作又是创造和规范的统一。创造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作为艺术家生命的个性表现,艺术美既必须接受艺术创作规范的制约,又应充分体现艺术家的独特创造精神,它应是对传统规范的挑战,这两方面的辨证统一方能形成艺术美。徐悲鸿的奔马之所以成为艺术美的经典形象,就在于表现出了鲜明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可贵而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成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第三,在艺术接受中观众的审美观照既有个体差异,而个体的审美愉悦又具有可普遍传达性,符合一定社会标准,在个体差异和社会标准之间保持动态统一。

24.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写道:“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华屋檐,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试论这段以诗品诗的话语的美学含义。答:这段诗论,以典雅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典雅的形象,生动论述了诗的艺术风格,形象地呈现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的“典雅”的含义。

它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艺术形式上的朴素性。艺术意境上气韵的生动性;审美趣味上的超俗性。

茅屋、修竹、白云、飞鸟、浓绿的树阴、自在的瀑布、檐下落花、恬淡的人儿,这些自然的景观无一不是按照自身的生命节奏自由自在地呈现着、运动着,无言而生动,自然天成,平易却尽显高古超凡的风韵。

它们尽性而为,充满内在活力,在平淡中流露出难以抗拒的审美意蕴。同时,这些典雅的事物形象与低俗浅陋的事物决然对立,呈现出一种规范雅致、与势利绝缘的清高风韵,表现了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这三方面的美学意义,构成了“典雅”这一美学范畴突出而集中地体现出的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理想。

25.什么是审美直觉

答:审美直觉是审美心理活动中最显著、最基本的现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感受方式,是主体对事物感性形式的直接的、整体的、动情的观照。

26.什么是审美通感

答:审美通感又称审美统觉或审美联觉,它是指在主体的审美知觉中各种感觉的通串、渗透和挪移构成的协同运动,是审美知觉的整体性的表现。

27.什么是艺术物化

答:物化是指把无形的体验转化为可感的形象。艺术物化是指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28.什么是审美认同

答:审美认同是指在审美体验中,主体把自我置于他人的情境中进行体认。审美认同是艺术功能实现的主要方式。

29.美感和快感都是令人愉快的感觉,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错。因为快感是满足了本能欲望所得到的快乐感,是人和动物均具有的。而美感则是人无功利地直观对象而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感,体现了人类世界对自然事物的超越.因而美感不仅有生物学的渊源,同时有社会学的依据,只有人具有美感,动物则不具备。故美感和快感有明显的区别:

A、层次不同:快感是生理本能平台上的满足,美感是精神人性空间里的愉悦。

B、对象不同:快感对象是客体的内容和实体,美感对象是客体的形式和境界。

C、获取不同:快感取决于对对象的占有消耗,美感得宜于对对象的观照呵护。

D、性质不同:快感进行时具有唯我性排他性,美感展开时具有社会性共享性。

E、意义不同:快感有助于维护生存身心健康,美感有助于自我实现人性提升。

F、存在不同:快感的存在是单次性瞬间性的,美感的存在是弥散性积淀性的。

30.理解因素渗透在美感经验的每一个环节上,与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

答:对。因为美感虽然是非概念的直觉,却同时具有着理性因素,是直觉中的理解。在整个美感心理运动过程中,理解活动与直觉、情感、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渗透于美感经验诸环节中。它具有前提性和融会性,作为审美心理运动的指向,提升直觉,组织想象,规范情感,在审美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31.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答: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日常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做出的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反应,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美感的反应。其联系在于审美心理是日常心理的超越和升华,是主体从功利态度、认知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审美态度的确立将日常心理转化为审美心理,主体就采取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姿态对事物进行审美观照。这种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也就是美感。

32.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感起源的观点有哪些?

答:西方美学史上对于美感起源的探索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种,以柏拉图为代表,认为美感是“神赐的迷狂”;第二种,夏夫兹博里认为美感是人的“内在感官”对事物的感觉;第三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认为美感是对美的事物的模仿或反应,或来自于对客观对象的感觉,或是客观事物的美在感官中的反映(人像照镜子一样在对象上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第四种,认为美感是人的生命力量的表现或投射。

33. 为什么说审美活动离不开直觉?

答:直觉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审美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直觉。第一,审美直觉是美感心理的门户。这是因为感受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人是开放的存在物,感官就是主体向世界敞开的门户。通过感觉,人与世界展开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且作为特殊感受方式的审美直觉也是美感心理的起点,例如对自然的直接感受是自然美感产生的感性基础。第二,审美直觉是审美意象诞生的前提和基础。审美直觉是对事物感性形式的观照,这种过程就是主体情感与对象形式的同构。情感赋予形式以生命,形式使情感得以对象化,情感与形式的契合就是审

美意象产生的前提。第三,审美直觉指向意义。有直接的感受,才有强烈的情感,审美感觉、知觉、通感都在对事物形式的观照中贯注了情感,也强化了情感。情感驱动着想象,想象所建构的符号宇宙象征着人类的价值与意义。

34. 审美移情有哪几种类型?

答:审美移情有四种具体类型:一是统觉移情,即主体赋予对象以自己的生命,对象在主体的统一感受之中成为活的形象;二是经验移情,即主体把对象拟人化,把自己的感受经验投射在对象上,使难以言传的感受呈现为可感的形象;三是气氛移情,即主体将自己的一种整体气氛的感受渗透在客观景象中,从而铺展情感流动的空间;四是表现移情,即主体把自己的价值理想寄托于客观事物。四种移情现象都是把生命与世界统一,把情感与景象相联。

35. 审美体验有哪些特征?

答: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历构性、超构性和预构性的特征。原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性质,这种原构性赋予美感以强度。历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性质。体验的历史建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生活经验对精神的建构,二是社会经验对精神的建构。审美体验的历构性使美感获得了深度。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性质。审美体验的超构性使美感获得了高度。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性质。审美体验的预构性使美感通往了人的远景。

36. 什么是美的感受能力?

答:美的感受能力,是指主体直接把握世界和人自身的美的敏锐能力。它是审美素养的核心,培养美的感受能力是美育的基础。

37. 什么是美感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互动关系。

答: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自由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消极地等待来自对象的感动,对象也不是机械的存在物被动地等待主体的反映,在美感活动中,主体具有强烈意向,对象具有丰富生命,二者

互相呼唤和应答,同时又互相建构和塑造,由此形成了动态的审美体验过程。这种互动关系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主体与对象互相呼唤和应答。主体期待对象,对象诱惑主体,二者之间展开呼唤与应答的交流活动,在这种积极的、能动的交流中生成了美感。例如中国古典美学家运用“物感”来描述对象对主体的积极影响,运用“感物”来描述主体对对象的能动作用。自然之气变化无穷,这生动变化的事物摇撼感动人的性情,而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渗透着主体精神的感觉,则积极回应并浸染事物。

第二,主体与对象互相建构和塑造。对象改变了主体,主体也改变了对象。对象对主体的改变,是指对象刺激主体,引发主体感觉的运动,激活主体情感。对象的不同存在方式和呈现形态建构并塑造了主体的不同美感心理。主体对对象的改变,是指主体通过感觉赋予对象以情感生命,使对象成为活的形象。“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诗句就生动地体现了人对自然对象的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积极交流和塑造。

第三,主体和对象的互动推进了审美体验过程。随着审美体验过程的推进,对象展示出它的丰富形态,主体表现出他的复杂情感。这种情形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38. 什么是审美情感在美感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美感活动是多种心理的综合协同运动,审美情感对于美感心理是关键的、决定性的要素。它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它是美感心理的动力和中介,是艺术创造的驱动力。

第一,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动力。情感是人的感性力量的表现,它作为一种活跃的心理因素,驱动着审美欲望的现实化,审美期待的具体化,并通往审美理解。例如林黛玉葬花是希望“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染渠沟”,清高孤傲的黛玉自爱自怜的情感驱动她格外地怜惜和观照性质高洁却在风雨中飘零的落花,落花这一活的形象就是审美欲望的现实化。同时,落花这一形象具体而可感,这也是在主体情感推动下使审美期待借助想象而具体化。并且,在强烈的情感运动中,使审美活动达到一种深层的感动和理解,领悟到难以言传的生命意义。

第二,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中介。美感心理是以情感为中介的诸种心理要素的协同作用,同时审美活动所创造的形象也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丁香空结雨中愁”,人们对这一形象的审美,就调动了嗅觉、视觉、听觉和体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由愁怨的情感使诸种感觉协同起来,集中在“雨中丁香”这一形象上面。同时,“丁香”和“雨”这两种事物也不是机械地并置,而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共同表现一种淡淡的哀愁。

第三,审美情感是艺术创造的动力。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表现形式,情感是艺术表现的对象,同时又是艺术创造的动力因素。真诚的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是艺术存在的理由。

39. 什么是艺术创作过程论述审美体验与艺术的关系。

答:艺术创造过程一般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创造性动力因素。

第一,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艺术兴发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发效应。“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诗句生动地表明是对祖国眷念的情感体验、深沉的忧患意识的长期积聚和酝酿,激活了诗人诗歌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第二,审美体验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俄国作家阿?托尔斯泰在《苦难的历程》,第二部题记中说其作品“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这种深刻的丰富体验给艺术构思所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材料,最重要的是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这种艺术创造的特定逻辑就是审美体验的逻辑,或者说情感的逻辑、想象的逻辑,它们在根本上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律动。

第三,审美体验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把人生的凄凉和辛酸、历史的没落与哀宛,化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苍茫命运和众多的人物形象。那是主体的审美体验在心灵中生成的审美意象的物化,它们的最后根据就在审美体验之中。

下载电大园艺本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大园艺本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本科学生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社会改革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暑假期间,我按照学校的要求,通过查询网络、实地查访等方式,在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长岭镇大华村完成了社会实践调查,对当地农村社会改革发展现状有了......

    农科本科-园艺专业

    农科本科-园艺专业 Bachelor of AgriScience in Horticulture  所属院校 梅西大学 Massey University   学术地位 新西兰国家级公立大学所属课程,学术地位较高。  评分4 (2 4......

    电大本科会计《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有表决权的资本比例超过50%以上时,母公司对被投资企业拥有的控制权为( )。 B.绝对控股 2.在企业集团组建中,( )是企业集团成立的前提......

    电大法学本科【证据学】试题五篇

    电大法学本科【证据学】2007年7月考试题 试卷代号:1017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法学专业证据学试题2007年7月一、选择题(在每小......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本科)

    社会保障学期末考试题型及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ACD)三大部分。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C、社会福利 D、社会保险 2、实行“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的......

    电大本科论文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工商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陕汽集团企业文化构建中的问题及方略 专业层次: 本 科 级 别: 工商管理 学 号: ***91 姓 名: 程梓翔......

    电大本科自我鉴定

    电大本科自我鉴定范文电大学习生活已接近尾声,虽然我们都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不能像全日制学生那样全天候的在校学习、生活,但这种工作→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电大本科自我鉴定

    大学毕业自我鉴定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一个自省,而不是一次简单的自我推荐或是赞词,人如果可以清楚的认知自己,你就比他人前进了一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大本科自我鉴定范文,希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