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执行到底管理理念
执行要到位,观念先改变
—海丰铝业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到底管理理念》读后感
说实话,拿到刘总的文件,初步一看,关于愚公移山的故事实在是耳熟能详,首次学到《愚公移山》是毛泽东老三篇中的一篇,到真正学习古文《愚公移山》是高中的事了,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能够把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传说拿来治理和管理一个国家实际上是把古人“创造了的一种文化”进行了升华,正如刘总所说:“这种文化有着很强的凝聚力,成为一家人共同行动的前提”。
通过学习《执行到底管理理念》这篇文章,本人认为要想从根本做到执行到位,首先要改变的是执行者的观念。在观念方面,本人体会最深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1.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强大的执行力,不能够执行到位,必然会走向失败。2.对一个组织来说,执行到位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所有人的事情。3.把任何的一个小细节都执行到位,你将会是最终的胜利者。
4.如果不能够执行到位,会造成更大在的损失,甚至会威胁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
5.在现实中,之所以很多工作执行不到位,原因就在于相关责任人员执行的责任心不强,责任意识不够。
6.执行中无小事,任何的疏忽大意,都有可能给企业、给自身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7.执行过程中,要保证百分之百的精力集中,任何的步骤都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8.这个世界上不缺会干活的人,而真正缺的是那些积极主动并且带着思考工作的人。
9.“金无足赤”,任何人都会犯错误,要想成为把所有的事情都执行到位的优秀员工,就要摆脱推脱责任的毛病。
10.相互推脱责任,是导致企业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11.不管喜欢与否,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这是一个的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12.只要你还是公司的一员,就应该以勇于负责的精神去面对自己的工作,时时处处为公司着想。
13.一个只有具备了勇于负责的精神之后,才会产生改变一切的力量,才会把工作执行到位,才会最终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14.对企业员工来讲,迫切需要学习的,并非什么先进的理念和知识,而是最基本最朴实的一个课题:责任。
15.只有责任心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把工作执行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6.执行,最重要的是看最后的结果,没有结果就等于没有执行。17.每件大事都由无数小事构成,将1%的小事执行到位,将来的结果才能可能完美。
18.千万不要利用各种方法来掩饰自己的过错,从而无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19.出现问题,更重要的是面对它们,要让人们看到你如何承担责任,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具有这种态度的人会被每一个人尊重。
20.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着你的行动,态度决定着你执行到位的意识。21.要提高执行的效率,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第一次就把工作执行到位”。22.无论好的思想也好,好的法律、规章制度或者好的语言也罢,最终还都要体现在行动上。只有执行到位,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
23.人生中,每一件事情都有转向的能力,就看我们怎么想,怎么转。我们不会在3分钟内成功,但也许只要花1分钟,生命从此就会不同。
24.任何一个细节执行不到位,都可能导致功亏一篑,都可能让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
25.工作中的大事都是由小事组织的,尤其是在我们提出大口号、大目标的时候,更不能忽略那些看起来微小的东西。
26.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27.要把一件工件执行到位,光靠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团队的相互配合。
28.善于合作,有优秀团队意识的人,整个团队也能带给他无穷的收益。29.任何执行者,只有通过借助团队的智慧,互相配合,才有可能顺利地完成工作,执行到位。
30.一个人没有团队精神将很难把工作执行到位,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将会成为一盘散沙。
31.没有团队的成功,就没有个人的成功。没有团队的执行到位,就不会个人执行到位。
32.只有服从领导,才能把领导安排的工作执行到位。没有服从,就没有执行到位。
33.“不懂执行的管理者,一定是最糟糕的领导者,他能把公司带入歧途;善于服从的员工,迟早都会成为这个公司中最有活力和地位的精兵。”
34.结果导向是每个都需要的,它强调的是结果,要求我们站在结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站在结果这个高度上来执行。
35.作为一句员工,重要的是不是我们付出多少精力和努力,而是我们取得了多大的成果。,36.执行到位永远都只有一个主题:执行是要有结果,而不是仅仅完成任务。37.行动就会有收获,行动就会有结果,快速的行动,更能保证得到想要的结果。
38.要成为一个有执行力的员工,要能够把所有的工作都执行到位,就必须做一个追求结果的员工。
39.要做一个执行型的员工,一开始就要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执行到位,行动必须要到位。
40.借用郭总传达的一句话:“讲自己,不讲别人;讲主观,不讲客观;讲结果,不讲过程”。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以上述理念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成品库
张万里 2013年元月11日
第二篇:如何将制度执行到底
如何将制度执行到底:
制度是组织表现的基本形式,是维系一个组织有序活动的纽带。大多数效率低下的企业并不是因为没有制度,而是不能将制度贯彻下去,执行到位。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主要因素有二:一是制度的制定者,二是制度的实施者。制度的制定者留下了“病根”
一、制度的可操作性太差
主要表现为:
1、制度定位过高,超出了员工接受能力和素质要求,造成多数员工达不到要求而失去信心。
2、制度体系缺乏系统性,政出多门,前后矛盾,让员工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最终产生逆返心理。
3、制度过于文字化、或者意义含糊。如在厂务公开有关制度中规定,凡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要公开,凡关系单位发展的重大事项要公开,凡能够公开的一律要公开,但操作起来还是不清楚具体有哪些事项要公开。
4、制度定得过于繁琐,一般员工很难准确掌握,因此也不可能照章行事。
5、制度定得太死,缺乏必要的灵活性,让人难以遵守。如原内部《职工医疗保险办法》规定:职工医疗门诊费一律实行定额补贴,住院费按比例报销。但一些患有重大慢性疾病的职工,需常年吃药,如不住院,高额的药费个人无法承受,如住院治疗,个人总体负担不会减轻(因是按比例报销),但单位的负担却明显加重。如果规定部分特殊疾病的门诊药费可比照住院报销,则对患者和单位都有利。
二、制度体系不完备
一是对制度的执行没有规定相应的保障条款。如本单位《对个体及外协单位勘察施工管理规定》中有一条:严格禁止受聘人员或联营单位用本单位的证照以各种方法与本单位实体争项目。但至于怎么样算是争项目、争项目了怎么办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是对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奖惩规定不明确。翻阅一些规章制度,经常可以发现诸如表现优秀者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违反规定的要给予相应的处罚,造成损失的要追究相关责任等措辞,让人看后不知所云。
三是对制度的执行者缺乏必要的约束。如制度规定,对在工地不配戴安全帽者,发现一次罚款5元。为什么这么一条简单且很有必要的规定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原因在于管理者即使不执行这一规定,一般也不会有人认为他有过错。应该明确的是:员工不配戴安全帽,是员工违规;而管理者发现员工不戴安全帽而不进行处罚,则应看作是管理者违规。遗憾的是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了。
三、制度长期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
一条规章,十载不变,许多制度存在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但制度却照施不误。如地勘单位的劳保用品制度,原来适应野外施工需要发胶鞋、雨衣、棉衣、手套,现在行业转产了,于是有的单位违规将劳保用品改发皮鞋、卫生纸、水果或者人民币,我们也许不能将责任完全归咎于违规者,因为原来的劳保用品他们确实已经用不上。建立制度的唯一目的是提高效益和效率,当一种制度已成为发展的障碍,我们为什么一定还要遵守它呢?还有一项很重要但往往不被人重视的工作就是:废除制度。翻开我们的《规章制度汇编》,发现有很多制度早已不实行了,但仍然堂而皇之地存在,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一种假象:既然有的制度存在但可不遵守,那么其它的制度也不必遵守。
四、制度的制定者一厢情愿
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制度时,往往过于强调机构的利益,希望员工规范言行,服从指挥,按照管理者的意志行事,但却很少考虑被管理者的立场和个体利益,所以这些制度生来就是不公平的,也不可能被大多数员工认同和接受。有的企业制定制度没有规定严格的程序,未经论证,未经必要的审核,更没有经过事实的检验便草草出台,结果是一经实施却发现漏洞百出,最后也只有草草结束。还有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制度缺乏足够的严肃性,朝令夕改,完全被少数人的意志所左右,随意性极大(恩龙就是如此,并且李总对制度自身的学习就不够,经常特事特办,或者分派任务不按照职责)。如某单位的分房政策,先规定两口之家不能住两室一厅,后是小孩不满5岁的不能住两室一厅,中途还补加了一项规定:承诺终生不育者可住两室一厅,且还要另加4分。原来规定住标准房的不能再分新房,后是住半新标准房的不能分新房,最后又改为不管原来住什么房的都可以再分新房。真可谓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
制度的实施者加重了“病症”
制度本身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制度实施者的行为是主观能动的,制度难以执行除了客观的因素外,也有其人为的主观原因。
其一是制度的执行者。我有意识地查了一下本单位的物业管理制度,发现其中有这样的规定:“凡在公共地段乱搭乱建者,罚款50-100元;私养家禽,公共地段种植蔬菜农作物者,罚款10-50元;践踏草地、攀折花木者,罚款10-50元。”但自我参加工作至今11年,却从不知道有人因此而受到处罚,且要乱建的还在建,养禽种菜的还在种,践踏花草树木的也还是屡见不鲜。为什么这些制度执行不下去?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三:一是制度执行者缺乏公心和责任感,要么碍于情面,要么有心偏袒,要么是司空见惯,麻木不仁;二是执行制度不能持之以恒,热一阵,冷一阵,时间一长便熟视无睹;三是制度的学习宣传不到位,甚至连执行者自己都很难把制度的详细规定一五一十说清楚,更何况是一般的居民,早将其抛之脑后。
其二是制度的监督者。有人认为:制度遭到破坏,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缘于领导者自己首先破坏制度。这一观点固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作为普通的员工或者管理者,他们迫于压力一般不敢违反制度,而只有领导者有权超越、甚至改变制度,因为领导即使违反企业的内部制度往往并不会因此受到处罚。现在这种现象并不是没有,只要有领导的批条,有领导打招呼,问题都可以解决,而不管是否违反了原则,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上有那么多人热衷于走“上层路线”的根本原因。甚至有个别素质不高的领导会对坚持按制度办事的下属说:这件事就这么办,出了问题我负责!领导者违规,谁来监督?
如何把制度执行到底
通过对以上原因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供各级管理者参考:
一、让制度变得更合理。举例说明:假设三个人要分一块金币,如果由第一个人切金币并且又先挑金币,尽管你对切金币的人进行反复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很难保证他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如果我们从制度上这样规定,可以由你第一个切分金币,但是必须让其他两个人先挑。制度稍作调整,结果会怎样?他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尽量做到平均,因为一旦分得不均,吃亏的是他自己。检讨一下我们的工作方法,往往就像第一种分币法,热衷于把精力过多地放在空洞的说教和作指示上,对制度本身的缺陷却关注甚少,而这恰恰是制度难以真正落实的重要原因。
二、克服制度执行者的心理障碍。制度难以执行下去往往与制度执行者的如下心理因素有关:一是碍于情面,怕把关系搞僵;二是害怕受到打击报复;三是害怕牵扯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四是担心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因为现实生活中,严格执行制度的人并不一定能得到好的评价;五是认为个别人违反制度是小事,不会对事业造成大的影响,因而不能从小处着眼,防微杜渐,习惯于下不为例,迁就思想较重。要克服上述心理障碍,最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根除各种私心杂虑的羁绊,做到襟怀袒荡,勇往直前。
三、让制度成为一只火热的炉子。热火炉有三个最基本的特性:一是及时性,你只要一摸到它,瞬息间就会感到疼痛;二是预警性,你即使不去摸它,你也会知道一旦接触热火炉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三是一致性,即对事不对人,不管是谁,也不论在什么时候,摸到火炉的后果都是一样的。让制度变成火热的炉子,就是要对违规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处罚,而不要等到更多的人纷纷效仿,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之后再去处理。要加大对制度的宣传教育力度,让制度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因为这是人们遵守制度的最基本前提。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既不能因人而异,也不能时宽时严,有失公正。因为制度一旦失去一致性,企业必然要为这种不公平付出沉重代价。
四、对违规者给予恰当的处理。如果对违规者不进行必要的处理,那么遵守制度的人就会有吃亏甚至上当受骗的感觉,随后便纷纷加入到违规者的行列。如本单位全集资建职工住宅楼,第一期所有的住户都按时交足了房款,第二期只有一个人没有按规定交房款,但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理,到第三期时发展到有十几个人不交房款了,时至今日,已近三年,这一事件仍没有得到最终解决,给单位的管理秩序造成了严重损害。所以,让违规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是必不可少的。
但如果对违规者处理不当,有时也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1、在作出处理决定前要告诉违规者犯了什么错误,并给予其申诉的权利;
2、不要当着其他员工的面批评员工,这样会使被批评者产生较强烈的负面情绪,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3、必须坚持以制度本身的规定作为决定是否处分或给予何种处分的依据,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比如,当违规行为较少时,我们可能不把它当回事,但是
当一个员工同样的违规行为反复出现,或者不少员工都出现类似错误时,我们可能会因无法容忍而采取过分严厉的惩罚措施。
五、授权一个对制度执行进行监督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制定制度的部门很多,但制度执行没有,执行的效果如何,往往没有人去深究。授权一个独立的监督部门(可能是审计部),它的职责应该定位为:
1、对所有发布的制度进行统一严格的审察,主要看制度有没有出台的必要,制度是否切实可行,制度的条款是否科学严密,制度与制度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和冲突。
2、对各职能管理部门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考核和监督,对有制不依,执行制度有失公正的行为提出警告,并责成其纠正。
3、对管理者本身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进行监督,避免出现特权阶层。
有人说,造成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是产权不清,或者是机制不活,而我认为最基础的还是管理问题,是制度建设有问题,因为不管是什么产权性质的企业,如果其制度不切实际,或者有章不循,执行不力,同样会造成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希望企业的管理者敢于弃旧图新,多制定适用、有效的制度,并保证把所有制度都执行到底。
第三篇: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
以文化提升人以制度管理人
以文化提升人:以集团文化凝聚人,以科学知识培养人,以共同价值取向引领人。
以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用规章规范人,用奖罚激励人。
人才理念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人尽其才:人才如木,大木做梁,小木做楔,粗木做柱,细木做椽,直木做杆,弯木做犁。
才尽其用:用人所长,容人所短,各尽其用,各得其所。
分配理念
以心换薪以绩定薪
以心换薪:尽心尽力工作,忠心耿耿为企,心安理得拿薪。以绩定薪:按岗位定薪酬,按业绩定高低,按贡献定奖励。
市场理念
创造市场引领消费
创造市场:掌握需求,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开拓市场。引领消费:以绿色、环保、优质产品引领社会消费潮流。
营销理念
诚信为本服务至上
诚信为本:质量不打折扣,数量不打折扣,服务不打折扣,诚信不打折扣,人格不打折扣。
服务至上:满足客户需求,赢得客户满意,一切为客户着想,努力超越客户期望。
集团宗旨
强企富民尽责社会奉献绿色造福人间
强企富民:企业实力雄厚,领先国内同行。员工生活富裕,达到小康水平。
尽责社会:关注民生,服务社会,承担社会义务,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促理社会进步。
奉献绿色:培育绿色森林,发展绿色产业,生产绿色产品,引领绿色消费,创造绿色环境,建设绿色人文。
造福人间:以真实利益惠及员工,以绿色产品服务社会,以青山绿水报效祖国,以生态文明奉献人类。
集团精神
为国效力为民造福忠诚做人和谐创业
为国效力:忠效祖国。培育森林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创造社会财定,履行社会责任。
为民造福:以人为本。为员工谋福祉,为社会生产绿色环保产品,为人类造福。
忠诚做人:以忠诚为立人之本,以忠诚为行为准则。忠诚岗位、忠诚职责、忠诚集团、忠诚祖国。
和谐创业:人人和谐,人企和谐,农林和谐,企社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全员共创和谐企业,创新、创优、创牌、创绩、创效。
经营方针
生态优先产业优化产品优良
生态优先: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以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为前提。
产业优化:做好基础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大主导产业,发展替代产业。
产品优良:产品质量最优,环保指标最好,服务态度最诚,品牌信誉最高。
集团作风
严细实快
严:作风严,纪律严,制度严,管理严。
细:细思考,细安排,细操作,细检查。
实:说实话,办实事,讲实绩,求实效。
快:反应快,决策快,落实快,见效快。
员工誓词
我热爱我们的中国吉林森工集团,感恩我们的集团,忠诚我的岗位。
我要忠实践行吉森精神,为国效力,为民造福,忠诚做人,和谐创业。
我要尽心尽力履行职责,诚心诚意地团结同事,脚踏实地地努力工作,一丝不苟地新地遵章守纪。
我要廉洁从业,不惧艰难,不攀比名利,不骄傲自满。我要不断进取,永远拼搏,在集团赋予我的本职工作中做出有效的业绩,创造真实的效益。
集团利益就是我的利益,集团声誉就是我的声誉,集团事业就是我的事业。我要在集团发展壮大中,贡献我的力量,体现我的价值,实现我的人生梦想。
第四篇: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 人性化关怀 制度化管理 沟通激励 培训授权 责任并重 赏罚分明 经营理念:
要造品牌 先造人才 要造人才 先筑平台
工作理念:
干工作只要耐心多一点 态度好一点 微笑多一点 层次高一点 成功机会就多一点企业文化:
自尊 自重 自强
企业文化:
口中有德 目中有人 心中有爱 行中有善
第五篇: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Management Concepts)
什么是管理理念
“理念”,顾名思义,即理性的概念。“管理理念”即管理在理性方面的概念。“管理理念”的提升就是对管理的进一步认识,简而言之,就是对管理的重新定义。[1]
公司管理理念的要素[2]
企业的理念中有五大内容是不可或缺的:
1.高水平的道德标准
在处理内、外部关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水平的道德标准,这是实现最大成功的关键;道德标准高尚的企业与水平较低的竞争者相比主要有三大优势:
道德标准高的企业更能激发员工的干劲
道德标准高的企业更容易吸引到高水平的人才,从而
拥有了基本的竞争优势和获利保障
道德标准高的企业可以与客户、竞争对手和公众建立
起更好的关系,从而更有利于企业追求利润
2.在事实基础上决策
决策要以事实为依据,客观思考---即以事实为根基的全面决策;
以事实为根基的工作方法一旦得以充分发展并贯穿组织的上上下下,就会成为强有力的管理武器。其意义将体现在以下方面:
决策质量更高。
灵活性更高。
士气更高。
3.环境作用力
业务经营应不断按照企业所处环境的各种作用因素进行调整;
4.按业绩评判个人
评判员工应以业绩出发,而不应以性格特征、教育程度、个人特点和技能高下考核员工;成功的企业在评判一个人时看他的行为和成就,而不看他们的个人素质与技能。业绩评估是公司理念中影响巨大的要素,它有据可依,也没有素质与技能评估那么主观,因此,它与以事实为根基的工作方式密不可分。
5.对竞争的紧迫感
经营中应保持竞争的紧迫感。
1)有竞争紧迫感的企业领导人会抓住机会,利用机会,会更愿意建立优势而不会在不足的地方投入、支撑。
2)有竞争紧迫感的企业领导人会寻找问题、直面问题。
3)有竞争紧迫感的企业领导人不会在困难的人员安排问题上退却。
4)有竞争紧迫感的企业领导人会致力于在保持赢利的前提下扩大市场份额,他所采取的所有行动都是从长远着眼,为的是建立更为强大的竞争地位,但他们的行动却是从现在开始的。
[]
影响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3]
影响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包括:
一、“识时务者乃俊杰”
中国人做事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讲的就是要把行动的目的和环境协调起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可以包括政治和经济制度、市场(产品、劳动和资本)以及人的观念等等。企业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所处的环境来决定各自的发展目标。
我国企业所面对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经济无论是在经济制度、市场还是人的观念上都是不完善的。我国刚刚加入了世贸组织,这虽然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但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毕竟还存在着相当的隔阂。这就是中国企业生存环境的基本特点。这种环境对具体的中国企业而言是利弊并存的。
一方面,这些环境限制着中国企业的发展,例如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不合理的行业进入限制以及与世界市场的隔阂等。另一方面,这些不完善的环境又为企业的生存提供了一种特殊条件,甚至可以使得一些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快速成长。例如,一些企业可以利用政府的特别支持,利用区域性市场的分割或极为低廉的劳动力,甚至利用消费者心理的不成熟(例如通过高额广告投入来创造销售奇迹)等条件迅速壮大。
从总体上讲,市场不完善所导致的弊端要远远大于它为个别企业带来的利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中国企业必然是在适应和挑战这种变化中成长。首先,中国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一个相对不完善的环境,学会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其次,中国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现在赖以生存的条件中哪些是落后的,是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必须认识到任何力图维系这些条件的寻租行为在长期都无法拯救企业,企业应该积极地适应市场变化的挑战。
二、构建均衡利益格局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需要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例如,企业与国家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其他合作者之间、劳资之间、股东与经理人之间,控股者与普通股民之间等等。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将取决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维系和建立的利益关系或格局是什么?这种利益格局是否对于各种利益相关者具有经济价值。因此,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维系和构建有价值的利益关系是企业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
不能否认的是,在这种利益关系中,企业的核心利益是资本的利益,这是商品经济制度的本性所决定的。但是,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仅仅为资本谋取利益,资本的利益是生存在其他人的利益之中的,企业的发展意味着为越来越多的人谋取越来越多的利益。企业能否在经营中维持一个良好的利益关系,其关键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他们有能力安排和调整利益矛盾)处理利益矛盾时的基本态度。他们对待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的态度是什么?这种态度决定了企业基本的道德观。一个没有核心利益的企业是没有发展动力的,而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
总之,企业的核心利益是否能够稳定持续的存在和增长,这将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安排的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是什么,而这进一步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基本的道德观是什么。
三、稳健控制和承担风险
企业的核心利益是资本的利益。资本可以在社会中获得平均水平的收益,例如利息。而企业带给资本的回报则应该高于这个水平,否则企业就会亏损。那么,企业为资本获取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的原因是什么?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的利润是对冒险的回报。在现实的分配关系中,企业利润一个直观的解释是最后的剩余的收人要求权,这也是其他确定性的收益支付后所剩下的最不确定的收益。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企业的回报是在利益关系中承担风险的回报。
企业在经营中总是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控制和降低风险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也就是说,面对充满风险的世界,控制和降低风险恰恰就是企业的专业能力之一,因此,对于非专业的企业而言是高风险的经营活动对于专业企业而言却是低风险的。进一步言之,为了寻求新的商机,企业需要进行一些自身也并非完全有把握的冒险,但是,企业可以冒险的程度应该与其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关系。
企业的天职是控制风险和承担风险,在这方面的能力决定着企业所能获取的利润。企业因其“艺高”所以才“胆大”,进而“利高”。我们的一些企业家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了解利润和风险的这种内在联系,只看到了别人“胆大”和“利高”之间的关系,即只看到了别人的“高风险和高收益”,而没有看到别人“艺高 ”和“利高”之间的关系,因此误认为只要敢于冒险就可以获取高收益。实际上,没有一定的控制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冒险的结果只能有一个,不是获利的机会更大,而是损失的机会更大。
但在现实中,企业也可以利用其他人对不确定事物判断上的失误来获取利润,这就是“投机”行为了。例如企业可以“炒热”某个产品并从中获利,其实质不过是利用了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幻觉”,当企业获利时,消费者却承担了风险。再例如,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虚假的财务报告或者其他虚假信息给股民造成错觉,炒热股票套取现金收益,当他们获利时,广大的股民却遭受了损失。
不能否认,投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的活跃和发现具有一定意义,并且也确实可以在短期内为一些个人和机构带来巨大的财富。但是从社会整体而言,投机行为的本质必然是一种零和的赌博游戏,其过度的繁荣是现代社会力图铲除的毒瘤。
没有什么人能够成为赌场上的常胜者,一次失败足以让上百次胜利毫无意义。企业的天职是控制和承担风险,这应该是企业基本的道德规范。
四、学会学习与创新
企业的生存发展要求企业具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超越市场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活动。企业冒险精神的一个具体内容就是企业的学习和创新精神,也就是不断超越市场环境和向未知领域挺进的精神。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才是企业的利润的源泉。笔者认为,企业在学习和创新中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学习和创新是企业日常经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表现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提高企业各方面的能力。例如,通过消费者对产品的反馈意见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通过对企业员工日常工作的考核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检查企业计划的执行结果不断提高企业制定并实施计划的能力等等。
其次,企业在学习和创新中应该具有一个务实的态度,未必只有搞出高科技产品才算创新,也未必只有知名企业的管理模式才值得学习。企业应该把学习和创新看作是不断提高企业能力的手段,看作是不断满足市场需要和适应社会变化的手段。最后,企业的学习和创新不仅仅是企业成员的个体行为,更应该是企业的整体行为。例如,为了提高企业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配合的能力,就需要让企业成员具有一定的共同知识,因为共同知识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而这些共同知识的构建应该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学习的重要目的。再例如,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
上依赖于企业中个别成员提出的新想法能否被其他人所重视,能否转变成企业的决策,并且被企业成员积极地执行。这些都需要企业成员具有愿意接受新物、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
五、依靠组织和制度积累财富
财富具有各种存在方式,劳动力是财富,专利技术是财富、厂房和机器是财富,货币、债券和股票也是财富。但是,企业家必须认识到,劳动力、技术、资金和设备堆积在一起并不能形成一个企业。企业的本质是一个比市场更为有效率的组织生产的单位。而企业本身作为一种具有不断获取收益能力的稳定组织,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财富。企业家如果希望企业常胜衰,就必须创造企业的组织价值,重视企业的组织建设。
如何建立一个有持久价值的组织呢?这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作风有着很大的关系。事必躬亲的领导作风实际上妨碍了企业的持久发展,因为这种企业作为一个组织的存在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存在。一旦企业管理者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企业的继续生存就依赖于新的管理者是否有足够威信和能力维持组织的稳定。因此,一个对企业发展真正负责任的企业家应该学会通过制度来构建组织,而不是通过个人来承载企业的组织价值。
进一步讲,个人的组织能力总是有限的。组织的发展以及组织价值的增加不应该仅仅依赖于管理者的活动,还应该依赖于更多的企业成员的活动。如果企业建立了通过制度构建组织的理念,企业成员在经营活动中对制度的不断完善就可以不断推动企业组织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组织价值,从而将全体企业成员学习和创新的成果通过制度的完善继承下来,这样,企业的发展就具有了更多的动力。例如,如果一个企业的财务结算完全由老板一个人来决定,执行老板指令的财务人员即使发现老板有不妥之处也未必愿意和能够纠正,因为其所纠正的不仅是错误,而且还包括老板本人。但是,如果财务结算是财务人员根据企业确立的财务制度来进行,财务人员一旦发现问题就更愿意指出错误,而老板和财务人员也都更愿意通过完善制度来解决问题。
总之,企业家应该对企业的组织价值有更多的偏好。他们应该明白自己的权力不是表现在有多少人必须根据其命令行事,而是体现在有多少人愿意按照其所建立的游戏规则生存和发展。
[]
管理理念的发展趋势[4]
管理理念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走向以知识为本。
企业管理理念是指导企业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企业管理理念从工业经济时代的以物为本向新环境下的以人为本、以知识为本转化。
工业经济时代,土地、劳动、资本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企业管理思想是以物为中心的。梅奥的人际关系学派,特别是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给管理学新的研究视角,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代替以物为本的管理思想。
在新环境中,知识及知识的主要载体人员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要求围绕企业的人员及知识展开管理。以知识为本的管理思想表明了企业知识资源是创新的源泉,为了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需要企业建立组织学习的机制,并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各种组织培训活动以及与外部知识资源的关合。这样,才能将企业的知识资源融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