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沿革
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沿革
2007年5月12日
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传统的农村社区组织基本上都围绕着生存延续和秩序稳定两大需要组建起来,并因满足这些需要而得以存在和调整。”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简单,其经济是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在组织上明显地呈现以下特征:群体性质的血缘性,居住方式的地缘性,组织结构的等级性,组织功能的非专一性。1949年后,我国农村经济仍然属于传统型的,但在组织、文化等方面已经导入了一些现代因素,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组织发生了多元化的变迁和创新,农民和农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农村组织的历史沿革
我国农村组织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血缘家族公社,后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它的组织形式逐渐完备,组织结构日趋复杂。封建社会早期的“乡里制”组织体系和后期的“保甲制”是其典型代表。
(一)从血缘家庭公社到宗法制世袭等级组织体系
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为了维持公共秩序和共同抵御自然灾害的需要,建立了第一个社会组织,即原始社会初期的血缘家庭公社。在血缘家庭公社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人类两性关系在实行辈份婚姻的基础上,实行族外群婚,从而明确了“族”的概念,产生了氏族,形成了氏族公社,并自然发展成为社会组织系统的基础。原始社会的血缘家庭公社和氏族公社构成了人类社会组织的最初萌芽。
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的奴隶社会没有形成西方式的私人占有奴隶制,而是形成了宗族奴隶制社会。从组织体系的角度看,宗族奴隶制社会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基层社会组织的被统治部族对统治部族来说,仍然保持了自己的自治实体,即一个臣服了的部族,不是被统治部族所肢解,其成员不是被分配为统治部族成员的私人家庭奴隶,而是整个臣服部族对统治部族来说具有奴隶部族的身份,其部族的自治首领对统治部族来说,具有奴隶代表的身份,然而,他们对于自己部族来说,仍然是自治实体的管理者,他们不仅代表了统治部族管理自己的部族,在主要意义上他们是代表本部族的民众来进行自治管理的。二是被统治部族基层自治组织保持了相当强的独立的自治管理权力。这种独立的自治管理权力,使社会基层的自治血缘实体对中央集权宗主的统治权力和地位,有着强大的、难以遏制的异化力量。周代取代殷商的宗主地位以后,为了强化对社会的控制,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改进社会组织制度。一是积极推行“仁政”,即废除奴隶制。二是进行领主大封建。通过这两项措施,全国各地的血缘关系独立的部族自治组织完全被打破,不再由自己原有的部族血亲自治首领管理,而基本上由周部族的血亲贵族统治,地域性基层社会组织取代了血缘性基层社会组织,从而有力地强化了中央集权和等级管理制度。
(二)封建社会的乡村组织体系
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乡村组织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到隋唐时期的“乡里制”体系和北宋到清朝实行的“保甲制”。
“乡里制”组织体系起于秦汉,止于隋唐时期。秦汉至隋唐的“乡里制”,历经一千多年,在历史的变迁中有继承又有发展,各朝之间其具体形式不尽相同,但其实质内容都是一样的。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职官与长者并用。既设立行政官吏,又注意发挥地方长老的作用。第二,刑禁与教化并施。对居民既施行什伍连坐,又进行以“孝”、“悌”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感化。第三,秩序制和晋升制融于一体,形成“宰相起于州部,猛将出于卒伍”的运行机制。“乡里制”作为集行政、教化、司法、自我管理和监督于一身的基层组织体系,其职能有四个方面:一是利用地方长老进行“教化”活动,使封建伦理道德深入乡民;二是管理户籍,征敛赋税和徭役;三是维护社会治安,以“什伍连坐法”的强力措施,达到维持社会稳定的目的;四是通过“乡举里送”,向朝廷推荐官吏。
“乡里制”组织在唐末藩镇割据混战和农民大起义中瓦解。在乡村组织体系中,取而代之的是源于北宋的“保甲制”,并一直沿袭到清代。起源于北宋的“保甲制”乡村组织体系,就其实质来说和起源于秦汉的“乡里制”组织体系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认真比较起来,它又有自己的一些特点:首先,它建立了一个更加严密的社会治安网络,对内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其次,它寓兵于民,注意加强对壮丁的军事训练,强化了国家防御力量,对外有效地抗击了外族的入侵;再次,它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和建设。元代的村社组织,以及明代提出的里甲内民户要互相了解,互相作保,对发展农业生产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之,就一般意义来说,村社组织的职能是编审户籍入丁,并以此催征赋税和征用劳役,保证国家的经济来源,更注重经济功能;而保甲组织更多的是具有军事和治安功能。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乡村组织体系:从辛亥革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政府在乡村基层组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也广泛采用了“保甲制”。国民党政府采用的保甲制度和历代封建王朝实行的“保甲制”相比,有明显的不同:首先,进一步强化“连坐法”,实行各户相互监督和互相告发;其次,进一步强化了军事职能,在“管”、“教”、“养”、“卫”四大职能中,“卫”的职能得到高度重视,把地方村社武装(壮丁队、民团、自卫队等)作为准军事力量,一方面为国家正规武装提供兵源,另一方面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再次,进一步强化法西斯统治,抗日战争后,国民党政府在保甲制度基础上,又使之进一步“军事化”、“警察化”、“特务化”,将其和警察、国民党军队结成一体,在乡村组成了严密的法西斯统治。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组织制度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经历了很不平凡的历程。50年来,“政权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变化较大,党的组织和群众团体相对稳定”,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公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大的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8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全国农村全面展开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创建工作,主要创建了两类组织:一是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和政权组织。各乡建立党委组织,各村建立党支部组织。二是农村经济组织。最先创建的是互助组,后又创建了初级社和高级社。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基层组织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既继承了民主革命时期基层组织建设的优良传统,又充分适应了农村实际和形势发展的需要,组织建设的创新是成功的。从基层政权建设来看,因为贯彻了民主建政的原则和机构精简的原则,使人民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政府组织健全高效,对组织亿万农民群众完成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经济组织建设来看,高级社与初级社相比,在组织化程度上,前者大大高于后者,生产、劳动、分配和生活都高度组织化是高级社的组织特征;在组织功能上,初级社主要还是农村经济组织,而高级社则已不纯粹是经济组织而具有明显的行政属性,已“向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迈出了第一步”。农业合作化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亿万农民群众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作了组织上的准备。同时,也方便了国家对农业的领导,使国家花费较小的精力和成本,就得到了必要的农产品和积累了工业化资金。
(二)人民公社时期(1958~1983年)
从195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农村组织进入了人民公社时期,取消乡镇政府,乡镇党委改为公社党委,乡镇人民委员会改为公社社务委员会。人民公社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经济组织,而是“政社合一”的组织,其管理范围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日常生活的所有领域。人民公社的组织体制几经调整,最终稳定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格局下,并一直延续到农村改革的初期。
人民公社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制度,一般分为公社管理委员会、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生产大队是分片管理的单位,生产大队(村级管理组织)设党支部(或总支)、大队委员会、民兵连、妇代会、团支部等组织。生产队是基本的、独立的核算单位。这一套管理组织构成了我国农村组织体系的微观层次。与此同时,我国还建立了一整套与农村经济直接相关的职能组织体系,这一体系大致可归纳为三个系列:其一为生产系列,如农机站、畜牧兽医站、植保站等;其二为流通系列,如供销社、生产资料公司、棉麻站等;其三为金融系列,如农业银行、信用社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七站八所”。公社管理委员会、生产大队、生产队和“七站八所”这一体系就构成了人民公社时期我国农村的基层组织系统。
人民公社从1958年创建到1983年解体,持续了25年,长达1/4世纪。应该说,人民公社是具有很强的社会整合能力和动员社会资源能力的,在其建立初期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里,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人民公社制度作为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的产物,这一组织体系也带有明显的缺陷,从而给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诸如农业生产发展迟缓,人民生活水平增长陷入停滞等,并最终使农民这种最活跃的农村生产力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大锅饭”造成的后果),极大地阻滞了我国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从1958年到1978年,是新中国农业发展最为缓慢的20年,在这20年中,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只有2.6%。农民人均纯收入,1957年为72.95元,1978年为133.57元,平均每年只增长2.88元;社员从集体分配得到的收入,人均每年只增长2元钱。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民不但失去了对土地和其他许多生产资料的自主经营权,而且也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支配权。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从1983年至今)
在这一阶段,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体系的建设,是随着农户经济的重建而逐步展开的,改革以1978年后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83年的政社分设为突破口,从撤社建乡到体现民主政治的“村民自治”,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经济组织在组织制度上又一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阶段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变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进行农业微观组织的再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变革,在全国范围内经历了由不联产到联产、从包工到包产再到包干,从“不要包产到户”到包产到户再发展为包干到户的变化过程。到1981年,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到1983年,有97.9%的生产队实行了“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标志着人民公社的三级组织构架被打破,重新确立了农户家庭经营的主导地位,形成了“双层经营、户为基础”的格局。这场改革从根本上瓦解了原有农村组织体系赖以依存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高速增长,使我国在1979~1984年间出现了一个超常规发展的时期。全国农业总产值增长56.3%,年均递增7.7%。农民人均收入在1978~1996年间,由133.6元增加到1926.1元,扣除物价增长指数,实际增长4.59倍,年均实际增长率达10.02%。
2、加强乡级政权组织建设,推进村民委员会制度建设。在实行政社分设、建立乡镇政府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6年9月发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实行党政分工,乡镇党委要集中精力抓好党的自身建设,保证乡镇政府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职权,不能包办政府的具体工作;实行政企分开,乡镇政府要行使管理经济的职能,支持乡镇经济组织行使自主权,不能包揽或代替经济组织的具体经营活动;实行简政放权,建立乡财政,健全和完善乡镇政府的职能,加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1987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村民委员会是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制定了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村民会议由本村18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村规民约由村民会议讨论制定等一系列具体规定。同时明确要求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要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村委会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
3、以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在逐步理顺农村基层各种组织相互关系的情况下,以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为重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入了全面推进的阶段。
--莱西会议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1990年7月,经中央批准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民政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联合在山东莱西召开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即著名的莱西会议。会议确定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目标和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确定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工作格局。会议强调整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与活动,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稳定等各方面,必须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和组织通力合作,齐抓共管。会议决定从1990年冬开始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莱西会议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运用实践经验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次重要会议,澄清了当时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出现的某些思想混乱。1992年8月,中央有关部门又召开会议,推广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经验,通过健全制度推进村级组织建设。这两次会议,对推进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整顿 第一轮整顿(1994.10--1997.10)
1994年10月,中央召开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会后发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整顿农村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党支部的意见》等文件,开始了新时期第一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顿工作。整顿工作的目标是,坚决改变党支部的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实现 “五个好”的目标:一是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尤其是有一个好书记,能够团结带领群众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培养锻炼一支好的队伍,共产党员能够发挥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三是选准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充分发挥当地经济的优势,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四是完善一个好的经营体制,把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和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五是健全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体现民主管理原则,保证工作有效运转,使村级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第二轮整顿(1997.10--2000.10)
1997年10月,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目标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对继续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由此开始了新时期第二轮农村基层组织整顿和建设工作。第二轮农村基层组织整顿和建设继续把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作为主要目标,同时提出了抓好乡镇党委建设的目标。乡镇党委建设的目标要求是达到“六个好”:一是选配一个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公正廉洁、团结合作、战斗力强的好班子,首先要有一个党性强、作风正、能力强的乡镇党委书记;二是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素质优良、群众拥护的好乡镇干部队伍;三是选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好路子;四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管理和监督的好制度;五是保持一种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好作风;六是形成一个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好的工作格局。
1998年6月,中央组织部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交流暨表彰会议,对三年来以整顿后进村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行总结。会议认为,按照“六个好”和“五个好”的目标要求,经过整顿,面上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进步。
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农村基层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1998年10月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对改革20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为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标志着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以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阶段。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1、建立领导联系点,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2000年11月底,中央批准下发了《关于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决定用两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县(市)部门、乡镇、村领导班子和基层干部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0年12月,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对这次学习活动作了全面部署。2000年底至2002年6月,以“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为目标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在全国农村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这次学习教育活动共涉及4.3万个乡镇、24万个县(市)部门、71.2万个村和58万个乡镇站所,共有1520多万名农村基层干部参加,其中,乡镇干部193万人,县(市)部门干部535万人,村干部503万人,乡镇站所干部289万人。各级党委常委、政府党员领导干部建立了学习教育活动联系点,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省、县共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15.2万个,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乡镇,其中,省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1150个。这次学习教育活动,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广泛地研究总结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经验,不断地探索、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新方法、新办法、新途径,取得了一糸列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极大地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思想基础。
2、三级联创。2003年9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这是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结晶。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是指创建以“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为主要内容的“五个好”村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活动。它规范了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争创先进的具体目标和工作内容,是把农村党的建设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载体,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推进、常抓不懈的一个有效机制。中央明确规定,在“三级联创”中,村级党组织是基础,乡镇党委是重点,县(市、区)委是关键,县(市、区)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各地在实施中,不断增强联创意识,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上下功夫,在“联”上抓落实,对创建活动的各项内容和责任目标制定具体的量化标准,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3、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央于2004年11月7日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农村安排在第三批,于2006年上半年进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胡锦涛同志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2006年和2007年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强调要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四、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几个特点和启示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实践来看,在工作目标、工作措施的部署上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始终把提高农村基层组织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能力放在第一位。从建国初期的高度集中统一,到1990年莱西会议之后确定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协同推进建设目标,到1997年10月第二轮农村基层组织整顿,确定乡镇党委与村级党组织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也是我们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一以贯之的一条主线,其目的就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第二,始终把发展生产、服务群众、领带群众发家致富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一切制度的设计、工作措施的制定都围绕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党组织领导群众发展农村经济能力为目标。第三,始终把求真务实、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策划、设计的主要思想。如两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顿工作的设计,从摸清情况、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到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后来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等都体现了这一思想。我们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证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直接关系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福祉,也关系着整个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任何时候都要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实践表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服从服务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农村党员,做到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务求实效;必须坚持集中整顿建设与做好经常性工作相结合,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实现整体推进;必须坚持上下结合,齐抓共管,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切实加强督促检查。这些既是我们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践的总结,反映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规律,也是在今后工作中应当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发展的重要经验。
第二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六大载体”
农村无职党员设岗 定责、“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为民服
务全程代理、党组织和党 员“双向承诺”、流动党员“双向带动”
“四议两公开”和、党员议事会。
要元村2010年六大载体建设工作计划
要元村2010年六大载体建设工作计划
要元村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坚持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抓手,落实农村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依托“六大活动载体”即“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四议两公开”、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双向带动”、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和党员承诺制等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有心、有责、有为、有力的“四有”职责,极大地调动党员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为本镇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特制定本“六大载体”工作计划。
一、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活动,构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机制。为改进党员干部作风,方便群众办事,开展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完善了为民办事服务网络,明确代理服务项目,重点抓“受理、承办、回复”三个关键环节落实,做到服务内容、承办责任、申报材料、办事程序和承诺时限“五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建立代理点,村两委成员配
备一名专职代办员。
二、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充分发挥有特长党员作用。我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各村落实了“深入调查、建立档案,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抓好培训、提高能力,政策扶持、搞好服务,率先垂范、示范引导,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具体措施,建立责任机制、协作机制和奖惩机制。通过有特长党员及致富能手的典型示范引导和组织培训使广大党员群众接受党的基本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和其他相关知识的教育。充分发挥各村党员活动室和电教设施的作用,对已经致富的党员、干部重点要求他们围绕自己的致富项目搞好示范,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对有一定条件和能力,但尚未致富的党员、干部,要在技能培训和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适度倾斜,切实解决他们“想富不会富”、“想带头没有能力带头”的问题;对政治觉悟高、带动能力强的致富能手要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吸收他们参加党的政治学习和有关活动,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村年轻党员参与村级事务管理,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逐步吸收到村级后备干部
培养当中。
2010年,继续深入“双培双带”活动,把全村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优秀的致富能手,把党员中的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后备
干部,建立村级“双培双带”示范点,“双培双带”示范基地.三、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搭建无职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平台。按照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定岗、按需定岗的原则,科学设置了多个岗位,通过采取个人申报、支部审定、群众评议等办法,确定每一名有能力的党员具体岗位,并督促上岗党员履职尽责,年底进行评议。同时形成了学习培训机制、考核评价制度、承诺办实事制度、首问首办责任制度、工作责任追究制度、谈话谈心制度、争先创优制度、扶贫帮困制度等。明确党员在基层各项建设中的职责,积极探索运行机制,发挥无职党员作
用,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四、实施流动党员“双向带动”,增强流动党员活力。拓展流动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途径。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网络化的教育管理机制;采取
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流动党组织、联络站和持证托管等方式,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网络化管理流动党员。建立了流动党员登记、双重管理、双向联系、返乡培训和党费收缴等管理制度;注重发挥流动党支部战斗堡垒和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流动党员争做“带头人”活动,并要求流动党员外出前须向支部报告,支部指定人员作为其联络员,平时通过打电话、上门等方式与流动党员联络沟通,使流动党员“人走线不断”。一方面鼓励流动党员将本地的资源推介出去,或带动本地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另一方面鼓励外出流动党员把在外掌握的信息、学到的技术
和积累的资金带回来家乡创业发展。
五、开展党员承诺制活动,激发党员服务群众的内力。
2010年我才全面推行农村党员承诺制,同时结合实施“双培双带”、“设岗定责”、“双向带动”和“为民服务代理”等载体,作出服务群众承诺事项,并公开汇总,兑现落实,接受群众监督。从村两委成员,到一些普通党员,对照《党章》对党员的要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每个党员根据家庭优势和个人特长来确定自己的承诺事项。通过每名党员承诺为群众办1至2件实事,引导党员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激发党员发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内在潜力。各村党支部开会逐人逐条审核把关,力求每名党员的承诺内容选得准、定得实。党员承诺的事项正式确定后,党支部逐一登记备案,并在党务公开栏上公开,接受各级监督,时刻提醒党员兑现诺言。同时建立长效机制,把党员承诺制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形成以村党组织为单位,每年年初召开一次公开承诺大会提出承诺,年底总结兑现。通过党员承诺制的推行,增强了农村党员的党性观念,激发了党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促进党员自觉履行承诺,带头发挥模范作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战斗力,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六、要元村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确实重大事项按流程操作。
1、村党组织委员会提议。根据村级工作需要及党员干部群众建议,村党组织在广泛征求听取意见、认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村发展实际制定方案,并召开党组织委员会会议进行表决。会前,党组织就提请会议研究的方案做好准备,并提前通知与会人员。会议由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主持,村党组织委员会会议须有半数以上成员到会才能举行,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到会成员表决通过,决议才能生效。村党组织委员会议表决后提交村“两
委”联席会议进行研究。
2、村“两委”会商议。根据村党组织的初步意见,由村党组织书记根据工作安排和本村实际确定议题并主持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组织村 “两委”班子成员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在与会人员逐一表态的基础上,集中全部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形成预案,并拟定实施方案和说明材料。村“两委”联席会议必须由全体“两委”成员过半数参加才能举行,讨论决定的事项必须由应到会半数以上的委员同意后方可有效。
3、党员议事会或党员大会审议。对村 “两委”商定的重大事项,提交村党员议事会讨论审议。召开党员议事会审议前,村“两委”须把方案送交全体党员代表,在党员代表中充分酝酿并征求党员和村民意见,提前做好审议准备。党员议事会审议时,到会党员代表人数须占党员代表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审议事项经应到会党员代表半数以上同意方可提交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表决。党员议事会审议后,村“两委”要认真吸纳党员代表的意见建议,对方案进行修订完善,同时组织党员代表深入农户做好方
案的宣传和解释工作。
4、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决议。党员议事会通过的事项,依照有关法
律法规规定,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由村委会主持,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讨论表决。村“两委”要研究确定并提前将议事内容通知村民代表,由村民代表征求村民意见,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全体村民代表的过半数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在表决时,应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
5、决议结果、实施结果公开。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通过的决议事项,一律在村级活动场所村务公示栏由村委会向全体村民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天。决议事项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由村“两委”会组织实施,实施结果要及时向全体村民公布,公布内容要详实、准确、全面。公布期间,要通过设立意见箱或召开民主听证质询会等形式,收集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及时答复。对村“两委”答复、解释不满意或村“两委”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由村党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或党员议事会审核,把审核结果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表决结果作为村级最终处理结
果。
要元村支部
第三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百科名片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关键。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目录
组成核心
主要方面
系统工程
组成核心
主要方面
系统工程
组成农村基层组织的组成农村基层组织,包括设在镇(办事处)和村一级的各种组织,主要是指村级组织。包括基层政权、基层党组织和其它组织三个方面,主要有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团支部、村妇代会、村民兵连及“两新”组织(“新的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组织“)。由此可知,农村基层组织涵盖了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
核心
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是基础党组织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是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决定了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组织基础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有组织的统一整体,它是由党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其中,党的中央组织是党的首脑和核心,党的地方组织是连接中央和基层的中间环节,而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础。农村基层组织更是这基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到200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593.1万名,现有基层组织371.8万个,而全国34324个乡镇中,34321个乡镇建立了党组织。60.6万个建制村中,60.5万个建制村建立了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建制村总数的99.98%。正是这些农村基层组织,成为党组织发展壮大从而服务于广大农民的坚实的基础。
桥梁和纽带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建立在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场,居于农民群众之中,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同农民群众保持着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因而成为党的领导机关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基本纽带。这种纽带作用的具体表现是:一方面农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困难和愿望,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反映到党的领导机关中来;另一方面,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贯彻到农民中去,变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战斗堡垒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落实党的农村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
党的路线的贯彻执行和党的农村工作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战斗力,党的力量,首先表现在3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广大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全党的战斗力就是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主要体现在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自己的工作使之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体现在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在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民群众完成各项任务上。领导核心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基层组织中的领导核心
在我国广大农村,存在着的各种社会组织,如行政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等,在这许多组织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是领导核心。这种领导核心作用,有利于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有利于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有利于协调乡镇、乡村各种组织的关系,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和矛盾,有利于对农村各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保证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主要方面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主要是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是要抓好农村党支部建设。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要求在农村,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妇女、青年、民兵等群众组织都必须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发挥各自的作用,促进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系统工程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加强基础组织建设,要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领导和支持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和乡镇企业工会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开展工作。要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动力、增强村级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改进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抓手。
第四篇: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工作总结
年以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市、县基层办的指导下,我镇各级党组织和站所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创建“五个好”党委、“五个好”村党支部和“四个好”站所为目标,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采取措施,全面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推进“五村、两规范”建设,增强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应对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党建促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有效推动我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切实加强镇党委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执政能力
近年来,我们围绕创建“五个好”党委标准,采取有力措施,突出“四个抓好”:一是抓好党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镇党委把中心组学习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党委书记 次专题学习。通过学习,使大家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执政能力。二是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针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为使广大党员干部适应新形势,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我镇多次邀请专家教授到镇党校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组织安排党员干部收看党建教育片,选送一批干部到市县党校深造(镇干部名,村干部名),选拔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到县委组织部跟班学习、锻炼,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三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警钟长鸣,长抓不懈。深入开展“学条例、守纪律”活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增强广大干部的公仆意识,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近年来没有发生党员干部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四是抓好干部队伍工作作风转变。首先从党政领导班子入手,按照“两个务必”的要求,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少搞应酬,多做调研,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注重实际,务求实效,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年至今,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投资多万元建设镇宣传文化站、文化广场;投资万元建设大桥头公路;争取上级资金万元建设莲北钟屋桥;集资万元修复车板江桥;争取县路灯所万元建设街道路灯;争取市水利局万元对车板下山山塘和中直佛子山塘等水利设施进行除险加固;这一大批民心工程投入使用,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提升了党委、政府的形象。
二、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党员干部带头致富能力
一是以“四个培养”、“两推一选”和“双强”标准,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年村“两委”换届,把一批年纪较轻,文化素质较高,掌握多门致富技术,有经济头脑,乐于为民办事,甘于奉献的经济能人选入村级“两委”班子。自至今,我镇已培养“双强”村支书名,发展党员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名,把农村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名,把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名,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为村干部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名,把优秀党员村干部培养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名;二是抓好镇村两级党校和村级电教室的建设,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的“双带”能力。近三年来,镇党委先后筹集资金十多万元在镇宣传文化站建设了一个镇电教中心、一个农村信息网站、一个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完善了镇村两级党校的教学条件,在莲南、石城、低坡、火星等个村配备有电教室。以镇宣传文化站为中心,充分利用镇党校、镇电教中心、镇农村信息网站、农村电教室等阵地,通过专家讲座、致富能手现身说法、播放电教片、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作指导以及印发实用致富技能小册子等途径,进一步拓宽党员培训渠道,帮助他们学技术、长见识、换脑筋,提高科技致富意识和能力。据统计,三年以来,我镇镇、村两级共举办各种培训班期,参加培训人员多人次。%的村干部和%的村支部书记已成为科技示范带头人或致富能手。我镇连丰村委主任朱子东多年来依靠科技,大搞肉
鸡饲养和番茄种植,年收入近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大王”和“种植能手”。致富后的朱子东主任不忘群众,积极带领群众科学养鸡和种植番茄,年,朱子东从某省引进抗寒号番茄品种在连丰开始推广种植,如今村民种植的这种番茄已经成为该村的一个品牌,不仅畅销某省、某省、某省等地,还远销俄罗斯。年连丰村总收入达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也由两年前不足两千元增加到现在的多元。三是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教育活动准备工作的开展,对部分软弱涣散党支部进行了集中整顿和教育,收到了明显成效。四是结合今年月日起《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组织全体公务员参加县举办的培训班,提高全体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五是关心村干部的生活,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增强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从今年月份开始,我镇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增加了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支书、主任月工资增加元,其他村干部增加元。
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动政务、村务规范化、制度化
要把一个乡镇建设好,必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一是加强制度的建设,完善党内监督约束机制,重点是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廉洁自律制度、党员培训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度、党委中
心组学习制度,真正做到按制度规范党内生活,用制度监督党员干部,以制度体现从严治党和依法行政,从而形成了大事同议协商,小事通气相帮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政务、村务、站务公开的监督,为了进一步推进村务、站务公开的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规范村务、站务管理制度,要求各村、站所要每季度公开一次村务、站务,同时成立村级、站所财务审计小组(不由单位领导指定),对村、站所的财务长期跟踪监督,定期对村财务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公布于民,增加透明度。莲北、石城等村委和镇计生站、文化站、建设站做得较好。
四、大力实施经济强镇战略,加快小康建设步伐
一是理清发展思路。年初,我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
镇的实际,提出“农业富镇、工业强镇”的发展路线,合理布局“沿路、沿山、沿江”三个经济带,培育壮大“蚕桑、蔬菜、速生桉、木薯、红龙果和良种牛”六大支柱产业。二是大力发展工业,增加经济总量。重点扶持壮大茧丝公司、木片厂、酒精厂、春光纸厂等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企业与产业互动,实现企业与农民利益有机对接,促进工业和农业良性发展。我镇还实行镇领导联系企业负责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企业能开足马力生产,扩大了规模,提高了经济效益。镇工业总产值已由年的.亿元增加到现在的.亿元;镇财政收入由年万元增加到年的万元。三是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我镇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服务质量,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招商。自年来,全镇共引进项目个,合同投资金额.亿元,到位资金万元。其中投资万元的土地治理项目、投资万元的恒源酒精厂技改项目、投资万元的象古火龙果基地前期工程等个项目已经投产;总投资.亿元的丝绸工业园,目前已投入资金近万元,完成了厂房的建设,第一期工程首批组抽丝机已于今年月正式投产,有组将于年底前投产;总投资万元的蔬菜保鲜厂项目将于近期开工建设;高岭土开发、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项目正在洽谈。这些项目的引进为我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年我镇的招商引资各项指标居全县第一,今年到目前为止居第二,连续两年获县招商引资一等奖。四是建设示范基地,依托流通协会,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我镇素有种桑养蚕的传统,年以来,我镇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在低坡村建立合浦县丰产桑园及高效蚕茧生产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示范推广高新优质高产的蚕桑品种和先进的养蚕技术。目前,全镇种桑面积达亩,养蚕户多户,种桑养蚕收入近万元,种桑养蚕人均收入元;除了发展蚕桑示范基地外,我们还结合实际,建立石城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连丰番茄基地、京竹四季豆基地、中直黄瓜基地、莲南萝卜基地、大
教速生桉基地、车板木薯基地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一村一品”,辐射带动全镇的农业生产。同时通过利用农副产品流通协会提供农副产品流通信息,拓宽流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今年,仅蔬菜一项,全镇农民的人均收入就达元。此外,林木业也快速发展,目前全镇有速生桉多亩(其中年以来新植亩),年产林木多吨,全镇有大小木材加工厂家,林木年产值已达万元,林木业的发展每年可以解决人的就业,增加劳务收入万元。
近三年来,由于发展路子对头,全镇经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农民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镇城乡居民的存款连续三年以超万元的年增长速度递增。
五、完善载体,推进镇村两级基层组织建设的开展,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镇党委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完善“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工作责任制,各级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了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一是镇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分别联系全镇户特困户,经常深入联系点具体指导工作,帮助联系点、联系户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全镇个村(社区)都派驻有一名镇干部和一个镇属(驻镇)单位。负责指导开展“五村、两规范”建设工作,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三是“双联双为,结对帮扶”活动深入开展。目前,全镇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对,多贫困户已经脱贫走上了致富路。镇党委副书记陈绍亿的帮扶户——低坡村的陈瑞全,原来的生活十分困难,近两年来,陈副书记积极帮助该户家庭制定脱贫措施,并拿出资金帮助购买农资物品,目前该户种桑养蚕亩,年人均收入近元,基本摘掉贫困帽子。四是全面深化“五村、两规范”建设。今年以来,我镇突出抓好“五村、两规范”建设工作,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通过成立“五村、两规范”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制定“五村、两规范”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指导协调工作。同时选拔配备村级计生、调解等组织机
构的人员,坚持依法治镇,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我镇在年建立了镇巡防大队和个村级巡防中队,坚持群防群治,对赌博、毒品犯罪、偷盗、涉枪犯罪、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有效的打击,加大“三大纠纷”的调解力度,两年来全镇没有发生全镇恶性事故和群众*现象,维护了社会稳定。我镇还推行依法计生,充分依靠村级计生管理机构的作用,加大计生工作力度,年我镇征收社会抚养费位居全市第一,荣获北海市计生工作进步奖。六是把开展“五村、两规范”建设工作与开展“三级联创”、“双联双为、结对帮扶”活动和实施“四个培养”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履行职责,推动各项工作胜利
开展。七是重点抓好示范点建设和后进村的整顿工作,突出抓好示范点的创建工作,起到了以点带面,促进全局的整体效应。我镇低坡村分别被区、市、县确定为科教示范村,为了全力打造好科教兴村这个示范点,镇党委、低坡村和市、县驻点单位积极联动,依托镇龙头企业常乐抽丝厂,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通过科技培训,科学养蚕,使农民纷纷走上了致富路,低坡村也成了闻名全镇的蚕桑村、科技村。此外,我镇还确定莲南村、石城村为本镇的小康示范村、经济强村,通过创建示范村,以点带面,使我镇的“五村、两规范”工作不断深化。
七、认真开展自查自纠,不断总结提高
“三级联创”工作开展以来,为了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我镇党委于每年月中旬组织人员对全镇个村(社区)和个站所进行了自查考评,对做得比较好通报表扬,要求不断巩固提高,力求一年上一个台阶;差的支部要及时查找原因,认真督促整改。通过先进示范带动后进,达到全面提高。
八、存在的问题
回顾近三年来我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
第五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总结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总结
按照县委十二届全会精神,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进一步落实县组织工作会议要求,以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乡党委换届重点,以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为保证,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抓好党建有目标,实现发展有规划。
1、年初镇党委针对XX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按照与县委签定的«2010乡镇党务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内容和«2010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并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了«申集镇2010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工作意见»和«申集镇2010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任务量化分解表»,明确了今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目标,并与各村党组织签定目标责任书,将党建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二、扎实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2、按照“让党员受教育,使群众得利益”的要求,制定整改措施做到“两个结合”。我镇在制定整改措施时做到与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与党员队伍建设有机结合,保证用经常性教育巩固集中教育成果,促进新时期保持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一是建立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员培训学习制度»,通过健全完善党员经常性的学习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表彰激励、自我纯洁和党员发展机制。二是建立严格党内组织生活的管理机制--------«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三是建立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结合行业特点创新«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四是建立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及抓好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党委成员联系点制度»。通过建立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通过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来创新服务形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率。
三、抓住重点,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3、以做好镇党委换届工作为重点,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根据上级有关党委换届的指导意见和精神,以换届为契机,进一步夯实加快发展的组织基础。严守“五条纪律”、“十项规定”和“十个严禁”,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作用工作条例»,保证秩序不乱,工作稳定,圆满完成了党委换届的任务,达到了优化镇级领导班子的目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老干部管理工作暂行规定»,落实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
4、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特别是选准配强“一把手”,对不能胜任现职工作的5名干部给予了停职或免职处理,同时对由于工作失误造成影响的5名干部,给予了行政记过或党内警告的处理,二是大力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点是选拔配备年轻干部,使每村达到2--3名。三是建立健全村级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激励制度,重点抓好村“两委”一把手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提高村干部行政管理及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四、以夯实村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
5、重视选拔干部到村任职工作。我镇不断加强对选派干部的管理,认真落实周例会制度。一是做好选派项目资金的使用工作,做到无挤占无挪用,积极引导他们将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指导他们用好用活专项发展资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并做好继任书记的选举产生及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指导工作;同时对第二、三批选派干部重点突出“六抓”,认真落实周例会制度,保证他们全面主持选派村工作。
6、开展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和“五个好乡镇党委”创建活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积极开展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活动,同时结合此项活动扎实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创建。到年底力争实现申集、南乔、彭集、马集、于张等5个村达到“五个好党组织标兵”标准并实现申集、于张2个村达到“新农村示范村”的标准。同时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人民群众反映好”的标准深入开展创建“五个好乡镇党委标兵”活动。
7、进一步探索村党支部设置形式,着力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以现有村为基础,按照农村党员从业情况和年龄结构,突破区域界限,将党员人数在50以上、产业特色明显、条件成熟的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总支。全镇以产业链设置党总支7个,并在总结成立镇种、养协会党支部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按区域在设置党总支的村分片设置2--3个区域党支部,在7个设置党总支的村中共设置党支部16个。同时以协会、基地依托,结合村级党组织设置调整,按党员的专业特长、行业分布和个人意愿,划分专业党小组39个。大力加强专业协会党组织建设,镇成立了种植协会党支部和养殖协会党支部,现管理党员161名,进一步理顺党员组织关系,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共培育15户协会党员示范户,并对协会党员实行绩效管理,调动协会党员“双带”的积极性。农村经纪人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年初制定了农民党员经纪人发展工作计划,把一批精明能干、勇于开拓、具有市场经济头脑、热心农产品营销的农民党员作为重点发展到经纪人队伍中,同时注意提升农民经纪人素质,加强市场信息、法律法规、经纪知识的培训,不断优化经纪人成长环境。今年在全镇范围内培植76名党员经纪人,其中女党员3人。通过极引导党员、干群带头从事农产品经纪工作,逐步建立“市场、经纪人、农户基地”三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分散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
8、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一是加强公开阵地建设。今年全镇投入一定资金对村级公开栏进行维修,做到公开栏的标志、版面、栏目设置等“三统一”,基本上达到规范化要求。二是创新公开形式。通过公开栏、发放«村务公开通知单»等形式,赋予新形势下公开工作新的内涵。三是完善村务公开监督机制。在规范村务公开的基础上,通过推行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监督建设,扩大了公民的有序参与,使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进一步科学化、民主化。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工作,扩大党内民主,实现党务与村务相衔接。进一步推行重大事项听证制度,增加了经济发展在公开中的比重,提高村民代表的经济议事能力,实行经济发展议事会制度,促进基层民主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加大对各项公开的组织督查和群众监督力度,确保公开工作的有效性、持久性。今年共出刊各类公开72期次,实现了村务、党务公开有效结合。
五、以保持先进性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9、我镇认真组织实施“双带”先锋工程。在建成彭集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张村廉直养殖示范基地、泗河西汊水产基地等3个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培养49名“三强”型村干部,培育76名“双带”先锋,其中党员“双带”先锋50名,每个把1-2名发展能手培养成党员,培育1-2名“三强”型党员和村干部。同时切实抓好“双向”培养,通过集中办班、观摩学习、经验交流、“菜单”式培训、典型引导等办法,加强对党员、干部和发展能手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通过互联互帮、项目拉动、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带动、农民专业协会联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措施,发挥党员干部的帮带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等行业,共培养76名叫得推得开的“双培双带”先进典型。今年共举办各类以提高执政能力为目标,增强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各类培训班子13场次,有429人参加培训。
10、严格党内组织生活。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年初,对全镇1082名党员进行了评议,共评出先进基层党组织8个,优秀共产党员66名,优秀党务工作者4名,并于“七一”进行了表彰。坚持从严治党方针,切实加强党员管理,做到了党员队伍“进口严”、“出口畅”、“中间管理要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建立了“外出登记”、“思想记档”、“跟踪联络”、“回访销号”等制度,并在江苏的丹阳,常熟成立了2个外出务工党小组。
11、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做好干部选拔使用。在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坚持从严治党方针,以保持先进性为目标,切实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以镇业余党校为阵地,不断加强党员的教育,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次,参训人员1120名。积极推行在无职党员中设岗定责工作,把政治思想好、热心于公益事业,身体状况好且未担任村、组干部的党员作为设岗对象,全镇共设立各种岗位473个;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进一步探索在外出务工经商党员集中地建立党组织工作,全镇共有流动党员76人,全部办理流证。
12、党员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根据五组〔XX〕32号文件要求,制定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继续坚持把在生产、工作一线和高知识群体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作为工作的重点。全面推行发展党员全程联名推荐制,加强在妇女、青年农民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继续坚持“十六字”方针,全面推行发展农村党员全程联名推荐制,大力实施发展党员公示制、全程联名推荐制、失察追究制、票决制等有关制度,截止到目前,全镇共发展党员42名,其中生产、工作一线42名,占100 %,女党员7名,占17%;35岁以下29人,占69%。36至59岁13人,占3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2名,占48%,初中及以下占文化程度22名,占52%,严肃发展党员工作纪律,坚持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把好“入口关”。同时对在本年预备期满的30名党员全部按时转正,转正率达100%。
13、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全镇17个村明确了每村明确一名代办员,镇直机关单位和重点部门抽调7名同志负责日常工作。按照“窗口围着群众转,特殊事情上门办”的要求,不断拓展和延伸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的领域。今年是为民代理各类服务426件。
14、党员电教入户工程进一步深化。我镇围绕党员电教为党员群众送科技致富这一主线,以培养“双带户”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开展电教入户工程。目前全镇共设立党员电教家庭播放点68个。播放点制度,设备齐全,活动开展正常,累计全年共开展播放培训活动850场次,实现了对150户的重点帮带。同时,党员电教科技致富工程得到进一步规范,建立了讲师分团成员联系村、户制度,有766人掌握了一门以上实用技术。
六、认真做好乡镇人大、政府换届的各项准备工作
15、认真做好选民登记。根据«五河县人大常委会关于选民登记若干意见»(五人常〔2010〕59号)有关精神,在做到科学划分选区和分配代表名额的同时,认真做好选民的登记工作,保证基法律性和政策性,为下一步开展换届选举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积极协调各部门抓好其他工作
16、积极协调,保证工作开展。对实行一票否决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工作,切实做好干部的选拔使用。在相关干部的选拔和使用上,落实严格的考察制度,对参与过赌博、打架斗殴、封建迷信等活动的人选一律予以否决,今年共选拔配备干部14名,其中综治干部3名,计生干部1名,全面征求了纪检和综治部门意见,有效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2010年工作打算
17、继续开展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和“五个好乡镇党委标兵”活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扎实开展创建“新农村示范村”活动。
继续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对农村党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对党员干部和发展能手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
18、继续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在农村全面推行发展党员票决制,努力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引到党的周围,注重发展妇女党员和致富能手。
19、扎实做好选派干部工作。加强对第三批选派干部的日常管理,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扎实做好第三批选派干部的工作。
20、提高村务政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运行质量。进一步加强对村务、政务公开工作 的检查和指导,加强对村务公开的群众监督力度,确保公开工作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21、继续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不断拓展和延伸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的领域;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深入扎实开展党员电教入户工程。
更多范文,敬请登陆范文大全网(fanwen.glzy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