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煤炭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10:0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西省煤炭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西省煤炭专业人才培养规划》。

第一篇:山西省煤炭专业人才培养规划

山西省煤炭专业人才培养规划

一、山西省煤炭职工队伍及人才培养现状

(一)全省煤炭职工队伍状况

1.整体情况

到2005年底,山西煤炭行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04.2万人,其中国有重点煤矿51.1万人,地方煤矿18.8万人,乡镇煤矿27.7万人,各级煤炭企事业单位6.6万人。

全省煤炭行业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95万人,其中学习采矿、安全、机电、地质、测量等煤矿主体专业的仅为28943人。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情况: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含后续学历)13568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7.10%,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34%;专科学历(含后续学历)的3187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0.15%,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16%;中专学历的2417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0.47%,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39%。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623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7.85%,占从业人员总数的0.6%;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639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32.27%,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61%;初级专业职务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59.88%,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84%。

2.国有煤炭企事业单位职工队伍现状

(1)近5到10年期间,全省煤炭科研教育事业单位新引进的大学以上学历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科研型人才逐年下降。煤炭院校和科研单位普遍缺少专业对口的高学历专业人才。

(2)国有煤炭企业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绝对数量及所占比例普遍较低,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每万名专业技术人员中,仅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1737人,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仅为711人,中级技术职务的3102人。在专业技术人才中,从事卫生、教育和后勤服务工作的人员比重偏大,直接从事煤炭一线技术、生产、管理的人员所占比例很低。

(3)煤矿井下一线技术人员中,接受过大专、中专等正规职业教育的比例较低,采掘区队专业人才普遍缺乏。许多企业出现了采煤、掘进、通风区队无工程师,缺少生产一线技术员,甚至出现了无人可任区(队)长、区(队)主管工程师的尴尬局面。

(4)全省煤炭产业工人60万人,其中井下工人32万人。产业工人中的高级技师63名,技师1908名,高级技术工人15963人。高级以上的技术工人占产业工人总数的比例不足3%,地方煤矿产业工人中高级工的比例则更低。

3.乡镇煤矿企业技术人员状况

与国有煤矿相比,乡镇小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程度更为突出。目前,全省乡镇煤矿有2179余个,其专业技术人员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只有极少数是正规院校毕业生,相当多的技术人员是“半路出家”的“土”工程师。为数不多的几家规模相对较大、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煤矿,靠前几年“订单培养”了少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数量和素质,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采煤方法改革和技术改造的要求。

(二)我省煤炭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省煤炭行业专业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学历、职称和年龄梯队结构失衡,没有形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梯队结构,煤炭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能力不足。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普遍较低,劳动技能不高,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偏低。全行业(包括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在内)普遍存在着专业人才短缺、断档,后继乏人的问题。这一带有全局性、普遍性、持续性的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到当前煤炭产业发展的进程,对今后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会形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2.煤炭专业人才资源在使用和管理上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灵活,人才浪费、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一方面人才资源不足,另一方面不少专业技术人员处于闲置状态。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因缺少进修提高机会,知识老化,创新能力不强,很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人才的合理流动受到限制,制约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发挥,同时也造成了有限的人才资源外流。

3.国家对煤炭类院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与煤炭紧缺人才需求矛盾突出。煤炭特种行业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实践教学比重大、实验实训设备昴贵、人才培养成本高等特点,我省煤炭院校投入严重不足,普遍面临建设和运行费用不足的困难,在占地面积、校舍、教学仪器和设备资源、教育规模等方面都与煤炭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4.煤炭工程类专业“招生难”,生源不足,招生数量和生源质量下降。煤炭行业存在工作艰苦、生活条件差、职工待遇低、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使社会普遍对煤炭行业和从事煤炭职业产生偏见,而且适龄青年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受社会发展、行业环境和家庭观念影响,报考煤炭类院校的比例很小,带来了煤炭院校生源少、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

5.煤炭类院校教育改革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人才培养工作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

(1)我省煤炭职业院校近几年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有了较大改进,但教学内容仍相对滞后,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学校因实训条件所限,仍以理论讲授为主,难以适应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煤炭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重视不够,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合作力度小,造成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脱节。特别是在学生专业实习等方面,由于绝大多数企业怕影响生产,担心学生实习安全等,不愿意接受学生到矿进行专业实习,造成学生对煤矿安全生产专业实践能力训练不够。

(3)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煤矿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也造成煤炭类专业师资严重缺乏,特别是缺乏既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又能够承担专业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师资短缺问题制约了煤炭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二、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预测

(一)我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根据山西煤炭企业生产实际和发展的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各类矿井人才配备的基本要求:

1.按照我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走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全省煤炭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素质的要求,我省煤炭科研、教育单位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大量需要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和大学本科学历的煤炭安全生产技术、煤炭产品深加工利用、环境保护等专业领域煤炭科技创新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的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实训基地,需要一批专科以上学历的技能型人才和技师、高级技师。其他科研院所、煤炭院校也需要一批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工人。

2.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按照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岗位实际需要和科技创新的要求配备相关专业的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晋中、晋北、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建设迫切需要大学本科、研究生学历的煤炭安全生产技术、煤炭产品深加工转化技术等专业领域煤炭科技创新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加强企业科技转化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生产一线队组,按安全技术的要求配置中职、高职院校毕业的高、中级技术工人。

3.地方煤矿(含乡镇煤矿)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一批专科技术应用型人才补充到一线技术和管理岗位上,大批的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区队技术管理岗位和技术工人岗位。

地方煤矿年产120万吨以上的矿井,应至少配备大专以上学历的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人员6名以上,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人员6名以上,矿山机电专业人员6名以上,矿山地质、矿山测量、计算机专业人员分别配置3名以上。

年产60-120万吨的矿井,应至少配备大专以上学历的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人员5名以上,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人员5名以上,矿山机电专业人员5名以上,矿山地质、矿山测量、计算机专业人员分别配置2名以上。

年产30-60万吨的矿井,应至少配备大专以上学历的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人员3名以上,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人员3名以上,矿山机电专业人员3名以上,矿山地质、矿山测量、计算机专业人员各配置2名以上。

年产9-30万吨的矿井,应至少配备大专以上学历的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人员2名以上,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人员2名以上,矿山机电专业人员2名以上,矿山地质、矿山测量、计算机专业人员各配置1名以上。

(二)今后五到十年内我省煤炭人才的需求预测

从2006年到2015年,我省预计需要煤炭专业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2万名,高职专科毕业生8万名,中专、技校毕业生15万名。

三、煤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从煤矿生产实际出发,强化行业管理,开展煤炭行业的各级各类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职工队伍的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煤炭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我省煤炭经济的集约发展、循环发展、安全发展、高效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二)基本原则

适应山西煤炭工业当前和长远发展的要求,以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煤炭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着力点,采取有力措施,挖掘煤炭院校、技工学校、培训机构的潜力,加强煤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我省煤炭行业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使用机制,为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三)目标和任务

为全面提高我省煤炭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队伍、管理队伍和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和职工职业技术培训,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煤矿井下工种和专业技术岗位实行职业准入制度,严格技术岗位人员配备标准。五年内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专业技术精湛、科技创新能力强,适应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煤炭职工队伍。

1.发挥我省煤炭教育资源优势,采取订单培养的方法,增加煤炭专业招生计划。“十一五”期间,在目前每年4000名本、专科招生计划的基础上,每年增加面向煤矿企业优秀青年和矿工子弟订单培养的煤炭类专业招生计划2000名,五年内共培养30000名;增加中等职业学校(中专、技校)煤炭技术类专业订单培养招生计划,五年内各类煤炭职业学校培养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工人50000名。在2010年到2015年期间,根据我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要求,再适当扩大一定数量煤炭类专业本、专科招生计划,五年内计划再培养400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和50000余名中专、技校生。

2.面向科研院所、煤炭类院校以及大型煤炭类企业,培养和引进硕士生以上高级人才2000名。

3.面向煤炭企业,积极开展煤炭类专业的各类成人继续教育。五年内培养煤炭相关专业成人学历教育本、专科毕业生5000名。2010年到2015年,再培养成人教育本、专科毕业生8000人。

4.加强煤矿人员技能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用五年时间对全省煤矿管理人员普遍培训一次,并从第三年起开始对已培训人员进行每两年一次的复训;对国有重点煤矿和地方国有煤矿现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知识更新培训,乡镇煤矿的技术人员进行为期3个月的专业知识培训,每两年复训一次,达到上岗标准,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对新从业工人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标准,进行4个月的培训,达到上岗标准。

5.建立、健全省、市、县、矿四级培训网络体系,根据煤矿企业需求合理布局培训机构。加强全省煤炭行业培训机构资质认证,明确培训机构基础设施、组织机构、教师配备、教学管理、培训质量、后勤服务等环节的建设标准。提高培训质量,对培训设施、师资、培训大纲、培训计划、教材、培训档案进行定期测评和评定,建立和完善各级煤炭行政部门对煤矿培训工作的监督机制。

(四)保证措施

1.加大投入,为煤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

(1)建立“山西省煤炭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我省煤炭院校选择办学实力强、与煤炭企业合作办学紧密的学校或专业点,进行重点支持,将这些院校建成我省煤炭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要采取措施,对重点承担煤炭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院校,在扩建征用土地、办学条件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2)加大省级财政对煤炭专业建设经费的支持力度。设立煤矿相关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用于“山西煤炭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承担“煤炭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设立“煤炭相关专业学生定向培养奖学金”,用于奖励毕业后愿意到煤炭企业就业的煤炭专业学生。

(3)大中型企业要积极承担煤炭专业师生的实习教学和科技实践。在全省煤炭企业选择20个左右技术先进、管理水平高的现代化矿井,作为煤炭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以解决目前煤炭人才培养实习难的问题。

(4)积极争取省外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扩大对山西煤炭类专业的招生数量。

(5)理顺培训工作的经费渠道,保证各级培训机构的正常经费。

(6)由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领导组统一组织省煤炭工业局、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及煤炭企业和煤炭院校领导,定期研究我省煤炭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提出我省煤炭人才培养指导意见,指导煤炭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办学体制改革。

2.适应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逐步扩大煤炭相关专业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扩大与煤炭安全生产、煤炭深加工转化、环境保护等紧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全省煤炭本、专科院校和煤炭职业学校、成人教育学校,都要树立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观念,挖掘教育资源潜力,适度扩大采矿工程、矿山机电、矿井通风与安全、矿井测量、矿山地质、煤炭深加工与利用、环境保护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煤炭相关专业的本、专科专业设置及管理、招生计划的调整,要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要求。

(2)面向煤矿企业优秀青年职工和矿区子弟,采取“对口单招,订单培养”的方式,鼓励报考煤炭相关专业。积极向教育部申请单独招生政策,扩大生源范围。

(3)鼓励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的优秀青年学生,踊跃报考煤炭相关专业。对于录取到高职专科煤炭相关专业考生,在国家教育部门紧缩“专升本”计划的前提下,省教育厅及招生考试部门要积极向教育部申请,扩大煤炭相关专业高职专科学生毕业后参加“专升本”录取比例。

(4)煤炭院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办学,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路子。学校要加强办学条件特别是实验实训教学条件的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提升煤炭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培养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3.建立煤炭专业人才使用和管理的新机制,做到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一整套调动煤炭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的管理办法和用人制度。煤炭企业要确实提高煤炭专业人才的工资待遇,改善煤炭专业人才的生活待遇和工作环境。各市、县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利用人才市场,建立煤炭专业技术人才档案信息库,确实做好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档案管理及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工作。各市、县煤炭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煤炭专业技术人员的统一管理和使用

第二篇: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文件十二五规划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文件

晋煤办信发[ 2012]598号

关于印发《山西省煤炭工业 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市煤炭工业局、各国有重点煤矿集团公司、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公司、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山西正华实业集团公司、有关直属单位、机关有关处室:

为推进我省煤炭工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煤炭经济各领域信息化水平,着眼于建设世界一流、全国先进的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矿井,实施高标准、高科技、高管理、商端化、高要求、高质量、高效益、现代文明的“七高一文明”发展新模式,率先走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省厅编制了《山西省煤炭工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现将该《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并强调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增强信息化意识,提高两化融合认识

信息化是山西煤炭工业率先走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的必然选择和迫切要求。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特别是两化深度融合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的认识。“十二五”时期,我省煤炭工业要打造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新格局,煤炭企业要增强经济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安全生产,两化融合是不可跨越的、是早晚必然要做的

事情,不能用别的方式替代。一定要从当前、长远,战略、全局、历史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两化融合的现实意义、重要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

各市、县(区)煤炭局要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形成省、市、县三级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加强领导,统筹规划;要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机构,要有明确职能、编制,落实经费来源。

各集团公司、各煤矿企业,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各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信息化(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要直接参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工作重要决策,协调、推动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机构,强化统一管理职能;要建立健全信息化激励约束机制,将信息化成效列入对各部门和各成员单位工作绩效考核内容,促进责任与权利紧密结合,从组织上、制度上确保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

要进一步理顺信息化工作部门与各业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关系。基础网络、跨部门和综合性的信息化开发应用项目,由信息化部门负责建设管理,业务部门负责提出业务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防止出现部门各自为政、重复投资和低水平应用问题。

三、全力实施标准化管理,推动全省煤炭工业现代化发展

各单位要以本《规划》为指导,以全省现代化矿井建设暨煤炭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标准》和全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为引

领,认真组织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加强矿井两化融合改造提升工作,加快现代化矿井的装备现代化建设、安全系统化建设、管理科学化建设,全力实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强力推进现代化矿井建设,推动全省煤炭工业现代化发展。

四、建立资金投入保障和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

各类煤炭企业,要建立信息化(两化融合)资金投入保障制度,总体规划和计划的预算要纳入企业预算管理;要设立信息化(两化融合)专项资金,集中投入,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保证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的持续投入;大型煤矿企业信息化(两化融合)资金投入应达到年销售收入的1%以上,中小煤矿企业资金投入应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要制定信息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制度,管好、用好项目资金,使信息化项目发挥最大效益。

五、加强规划制定工作

各市、县(区)煤炭局要根据该《规划》,从本地区煤炭行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制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各煤矿要结合企业实际,从增强企业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化发展的全局出发,制定“十二五”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规划、实施计划。请各单位将规划、计划于2012年6月底以前,报省厅信息中心。

联系人:郭世民;电话:4115870;邮 箱:1511872766@qq.com 附件: 《山西省煤炭工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附件:

山西省煤炭工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时期,山西省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信息化、两化融合是必然选择。山西煤炭工业要打造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新格局,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迫切需要加快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着眼于建设世界一流、全国先进的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矿井,实施高标准、高科技、高管理、高端化、高要求、高质量、高效益、现代文明的“七高一文明”发展新模式,率先走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

一、信息化基本形势

(一)信息化进展情况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自组建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全省煤炭工业信息化工作,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统领信息化工作全局,建立健全了全省煤炭行业信息化工作机构,加强规划

指导,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全行业信息化重大项目建设。2001年成立了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信息中心;2002年,召开了全省煤炭行业信息化工作会议,把网络建设作为“十五”期间信息化工作重点;2003年,组织实施完成了省政府重点工程项目--山西省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网络系统(一期工程),完成了高瓦斯煤矿瓦斯监测监控设备安装与联网运行;2004年,组织实施了二期工程,实现了全省生产煤矿瓦斯监测网络四级联网运行,构筑了全省煤炭专网;“十一五”期间,我省煤炭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2006年,组织实施了山西省政府重点信息化工程项目——山西省煤炭产量监控系统建设;2007年,组织实施了全省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建设;2008年,组织实施了全省煤矿安全监管执法与决策系统建设;2009年,完成了全省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2010年,组织开展了煤矿井下通信系统建设;2011年,完成了全省煤炭专网升级改造工作。

各市煤炭局、各煤炭企业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进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企业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技术逐步应用到企业安全生产与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行业转型发展、安金发展、和谐发展。

国有重点煤矿集团公司把信息化提高到增强企业实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予以高度重视,把信息化列入煤矿改扩建基本建设项目,与矿井建设同步进展,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全国煤炭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同煤、阳煤、晋煤集团公司位居全国企业信息化百强

之列。潞煤集团公司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评为2010煤炭工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同煤大唐塔山煤矿党委办公室、潞煤集团运销总公司信息中心、晋煤集团成庄矿、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杜儿坪矿、中煤平朔煤业公司信息中心、省煤炭厅信息中心被评为信息化先进单位。

2、政务信息化稳步开展。电子政务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大多数煤炭管理部门建立了门户网站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扩大信息公开,推进政务协同,提高了行政效率,推动了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3、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全省建成了煤田地质数据库、煤矿生产许可证数据库、矿井地质资料数据库、安全调度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4、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煤矿安全监控、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管理、煤炭产量远程监测三大系统在全省生产煤矿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煤炭专网联网运行的业务系统持续增加。一个以省煤炭厅为中心汇接点,联通各市煤炭局、各大煤矿集团公司、重点产煤县煤炭局、主体煤炭企业的全省煤炭网络平台已经建成。

国有煤炭企业建立了井下、地面工业网络平台扣办公网络平台,实现了安全监控网络化,生产过程监控自动化,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生产调度指挥、物资采购运销、视频会议等业务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5、网络监控进一步增强。建立了全省煤矿安全监管执法与决策系统,对井下主要环节特别是与瓦斯有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了矿一县

一市三级在线监控实时监测,超能力、超强度生产得到遏制,超定员用工明显改观。通过对三大系统所监控的信息进行集成整合,实现了统一报警、关联分析和网络执法功能,有效预防了安全事故,特别是瓦斯事故的发生,促进了煤矿安全生产的健康平稳发展。

6、信息化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省属五大集团公司加大信息化人才引进力度,开展集团信息化应用,特别是在煤矿安全生产控制信息化领域,推广矿井超前探测技术,全面实施了掘进工作面动态跟踪监测、采区工作面坑透探测,构建了完整的地质保障体系,完善了水文地质监测手段,地质舆情预报准确性、可靠性大大增强。

在煤炭营销平台建设领域,有的集团公司将RFID技术应用到煤炭运销各环节,实现了煤炭产品销售、物流、资金结算的高效统一和实时监控。

7、信息化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大型煤炭企业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信息化平台;部分企业还建成了统一集中的数据管理中心,形成了“多网合一”的综合信息网络,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开发初见成效,实现了井下与地面生产系统集控与联网,管控一体化糸统初步建成,“数字化’’矿井初见端倪,为全省煤矿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8、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初步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开展了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统一规范网络机房、数据中心建设,特别是矿级节点机房安全运行环境;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高,网站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

大型煤炭企业信息安全意识强,建立了企业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资源安全防护,提高网络安全性能,确保各业务系统安全运行。

9、信息化基础工作进一步改善。信息化制度建设持续推进,信息技术行业标准化工作逐步加强,信息化培训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组织制定了《山西省煤炭产量监控系统技术规范》、《山西省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联网数据传输规范>>、《山西省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联网数据生成程序技术要求》、《山西省煤矿安全监管执法与决策系统建设数据采集技术标准》、《山西省煤矿井下通信联络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等,建立规范了山西煤矿信息系统建设的数据、接口、应用标准,促使井上、井下各应用系统的无缝对接。

全省上下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培养,特别是既懂煤矿又懂信息化复合人才培训。各单位定期组织开展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技术干部信息化技术培训,采取走出去、引进未等各种途径培训信息化人才;全省统一组织培训安全监控系统上岗人员12000人,三大系统工作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二)信息化发展基本经验

我省煤炭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坚持站在全省经济社会的战略高度,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加强指导,统筹规划,持续推进。坚持为全省煤炭行业各阶段重点工作

服务,由省厅统一组织实施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整体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带动企业信息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坚持把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放到重要位置,促进省煤炭厅、市局(集团公司)、县局、煤矿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坚持从实情出发,因地制宜,把信息化作为解决煤矿现实紧迫问题和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倍增器、催化剂作用。坚持推广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与产品在煤矿的应用,确保信息化建设成效。坚持推进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并重,不断提高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水平。坚持优先抓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广大干部职工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我省煤炭行业经过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和改扩建,煤矿企业的数量大幅度减少,矿井的产能和现代化程度大幅度提升,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思想以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促进煤炭行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中,信息化逐步由辅助生产经营管理,转变为推动和引领企业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手段。但仍有一些部门、一些单位、一些煤矿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高,工作力度不大。

--“十一五”期间,通过资源整合、升级改造,煤矿产业规模、技术装备及安全设施有了显著提升,但总体上仍存在着井下数据采集

手段相对落后、生产自动化程度参差不齐等问题,信息技术利用程度与其它产业相比还比较低。有的煤矿在资源整合期间停产,安全监控、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等信息系统没有按国家新标准升级改造;大多数煤矿经过兼并重组,信息化建设需要完善,有的甚至需要从头再来,重新建设,工作量大。

--经过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形成了跨市、跨省的大型煤炭集团公司,煤矿的归属、主管部门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加大。

--数字鸿沟仍然存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国内先进行业相比存在差距,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夯实。国有重点煤矿集团公司与地方煤矿之间、重点产煤地区与其它地区之间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基础网络建设仍有相当的差距,进展不平衡,成为影响全行业信息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够高。整体上,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信息技术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些环节应用效果不够明显。

--信息化基础工作重待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信息化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建设应用水平与煤炭产业大省还不够协调;信息化制度建设和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

--资金渠道不畅。信息化项目建设没有按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投资估算没有纳入企业估算。资金的申请、落实、到位周期长,在

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单位主要领导。

二、信息化发展基本趋势与要求

“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对山西煤炭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日益深刻。随着两化深度融合的推进,信息技术将高度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各个环节,引导着企业生产流程、管理流程的再造,推动着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电子政务在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加强行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企业信息网络更加完善、日趋融合,全行业网络互联互通,高度共享。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企业和行业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财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对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形成共识,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上信息化先进企业的步伐。加快信息化发展,做好信息化这篇大文章,已经成为全省煤炭行业的共识和必然选择。

我省煤炭信息化发展基本要求是:

--信息化规划必须符合国家、山西省发展战略。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隼)》中提出:“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确立了煤炭是我国的能源基石。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煤炭信息化应成为全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的排头兵,信息化发展要以中办、国办印发《国家信

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为指导,以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制定的《山西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国家煤炭工业协会印发的《煤炭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依据,紧紧围绕《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规划》,编制《山西煤炭工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强统筹规划,开拓“十二五”全省煤炭工业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信息化建设必须为全省煤炭经济发展目标服务。“十二五”时期,我省煤炭工业整体推进“以煤为基、循环高端、多元发展”的战略,煤化工、煤电、煤建材、煤层气、煤机等多元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新产业的管理,提升新产业科技含量。信息化建设要结合煤炭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针对煤炭工业生产地质条件复杂、不可预见因素多、生产环节多、衔接和管理难度大、生产工艺离散等特点,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改进企业管理模式,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信息化建设必须关注信息产业前沿技木发展。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IPv6)、RFID、4G网络、智慧地球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和应用创新正在全面展开。特别是物联网技术,把任何电子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形成一个覆盖世界万千事物的巨大信息网络。信息化建设要紧密跟综国内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新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推广应用。

三、指导思想与总体发展目标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煤炭行业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了一定基础,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适应全省煤炭工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战略的需要。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是全省煤炭信息化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指导思想

我省煤炭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和山西省“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目标,贯穿山西煤炭工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这条主线,实施高标准、高科技、高管理、高端化、高要求、高质量、高效益、现代文明的“七高一文明”发展新模式。以服务全省煤炭行业为己任,以政务信息化为引导,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中心,以推进两化融合为重点,提高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带动中小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统一标准,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备、互通共享、高效便捷、稳定安全的信息化俸系,走出具有山西煤炭特色的信息化路子,推动全省煤炭工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率先走出煤炭工业转型跨越发展新路。

(二)指导方针

我省煤炭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方针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先进实用、安全可靠。要从长远观点出发,努力实现网络建设、应用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利用协调发展,良性互动,促进网络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要大力推进煤矿两化深度融合,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矿井,提高煤矿现代化生产管理水平。要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体制机制,推动企业创新,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解决好信息化发展与信息安全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出广大干部职工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把信息化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产各个方面。全面提高煤炭经济各领域信息化水平。

(三)基本原则

我省煤炭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体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做大做强”的总原则,立足于全省煤炭工业的科学发展,突出信息化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正确处理信息化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妥善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体现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选挥先进、适用、成熟的信息技术,重在实效。对于重大信息化工程采取分步实施,分期建设,逐步到位 的方式。

--体现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信息化项目要按照系统工程组织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突出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性、标准性;完善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和应用三结合机制,做到项目有人建、有人管、有人用,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作用。

(四)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我省煤炭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信息化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信息化行业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政务信息化取得长足进展,煤矿干部职工信息化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两化融合取得显著成效,自动化、智能化矿井建设加快推进,逐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安全监控数字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信息管理集约化,促进煤炭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转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具体目标是:

--促进煤炭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加强企业非煤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履量和效益。

--政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各级煤炭管理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网络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政务信息公

开、与社会公众互动交流、行政项目申批通过网络完成。

--企业信息化取得跨越式发展。大型煤炭企业基本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安全监控数字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信息资源管理集约化,企业管控一体化。

--基础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建成全省煤炭行业电子政务信息网络;构筑跨区域的覆盖集团公司及所属煤矿的骨干网络:构建矿井千兆工业以太环网和矿区协同办公网。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树立科学的信息资源观,把信息资源提升到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地位。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保障体系较为完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六大系统”建设基本完成。生产矿井按要求建设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

--省属国有八大集团公司两化融合总体水平达到高级水平以上,其中三塞丛上鎏到皇越丞平;示范煤矿总体水平全部达到高级水平,其中8 0%以上达到卓越水平;主体煤炭企业60%以上达到中级水平,其中30%以上达到高级水平;其它煤矿企业全部达到初级水平以上(含初级水平)。

--着眼于建设世界一流、全国先进的现代化矿井。省属国有重点煤矿集团公司各完成lf3介无人工作面建设;全省5-10座“智能化矿山”示范煤矿。

--千万吨以上煤炭企业应具备信息化自主创新能力。职工信息化

素质适应煤炭现代化生产与管理需要,为迈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打好基础。

四、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

围绕发展目标,信息化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是:

(一)煤矿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我省煤炭行业两化融合工作目标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融入地质勘查、设计评审、矿井建设、煤炭生产过程、监测监控(井下环境、设备)、流通营销、企业管理之中,改造提升煤炭行业与企业生产力和管理水平。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大幅度减少井下现场一线作业人员,向无人工作面过度;实现监测监控智能化,达到监测和控制的智能化联动;实现流通营销电子化,使煤炭供求信息、合同签订、物流动态、煤销票款发放结算实现电子化;实现企业管理精细化,使煤炭的生产管理彻底摆脱粗放方式,实现以需求为主导、备品备件材料煤炭库存降至到合理的精细化、集约化生产。总之,煤炭行业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要实现生产、安全、销售、管理全过程的融合。

我省煤炭行业两化融合的工作思路是:通过推动信息化融入煤炭地质勘探(查)设计、矿井基本建设(资源整合、升级改造)、生产过程(采、掘、机、运、通等)等各个阶段和环节,提升煤炭信息资深共享和生产自动化水平;通过全省煤炭专用网络升级改造,进一步强化瓦斯治理、隐患排查和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全面提高安全保

障能力;充分利用煤炭专用网络系统,应用3G等最新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远程移动实时办公及监管;建立规范化的煤炭行业信息资源标准,推动企业以生产、管理信息流为主线改造传统管理模式,提升煤炭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建设煤炭行业各类信息数据库,推进煤炭行业精细化、集约化管理。

我省煤炭行业两化融合主要内容是:煤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地理(地质)信息库、煤矿安全信息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等。

(二)煤炭基础信息网络建设

全省煤炭专网升级改造。采用主流、先进、高速、成熟的组网技术,完善省一市(集团公司)一县(主体煤炭企业)一矿多级应用骨干IP网,加强网络安全保障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完整性,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系统联网运行需求。

各市煤炭局、重点产煤县煤炭局完成机关计算机局域网建设,建立协同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

大型煤炭企业完成覆盖集团公司和所属煤矿的万兆高速光纤骨干网络、矿井安全生产工业以太环网建设;要根据企业兼并重组的新需求,实施信息化集团应用,构建统一的跨地域、跨所有制、多法人的企业集团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企业间从不同的业务管理流程、异构信息管理平台快速整合。

地方煤矿企业,建立门户网站,构建井上、下千兆工业以太环网,组建百兆企业倍息网平台。

(三)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建设

煤矿安全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煤炭产量监控系统及安全执法网等网络系统的应用和完善;隐患排(检)查治理专家智能库系统、火灾早期预警和采空区束管监测系统、粉尘监测系统、探放水监测预警系统、顶板压力监测系统、冲击地压预测预报系统等。

在建设完善安全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安全环境监测监控平台,实现对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在线监测,对生产环境和动态信息综合管理、联动分析、报警处理。

(四)煤矿生产过程自动化与信息化

煤矿生产过程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综采、综掘集中控制系统、选煤厂工业控制系统(PLC)、煤矿瓦斯抽采(放)监控系统、煤矿轨道运输监控系统、煤矿胶带运输监控系统、煤矿供电监控系统、煤矿排水监控系统、煤矿通风、提升、压风设备自动控制及监测系统、地质勘探测量自动化信息化系统、煤炭外运装车配煤自动化及信息化系统、井下移动通信系统、井下移动多媒体信息系统、调度通信(广播)系统、调度室实时综合信息采集及监测监控系统、工业电视视频监控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辅助设计系统、供水及水处理监测监控系统、热力(锅炉)监测监控系统等。

煤矿建设仿真生产系统和生产执行系统实时反映煤矿整个生产过程的现状,实现对煤炭坐产各环节和设备运行状态仿真实时监控,实现设备效率分析、能耗分析等,根据累计的实时数据对下一步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模拟,进一步指导生产过程的调度与优化。

(五)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构建生产技术管理平台。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JS)平台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地测空间管理信息系统、地质测量信息系统、通风管理信息系统、采掘设计系统、机电设备管理系统、基本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矿井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

构建安全调度指挥平台。内容包括:调度室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及应急救援指挥管理系统、安全隐患信息动态监控系统、移动安全综合监控系统、危险源监测分析系统、安全生产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等应用系统。

构建综合经营管理平台。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物资供应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生产技术管理系统、煤炭销售管理信息系统、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作业规程编制审核系统、企业资产管理系统、移动办公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决策分析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促使企业资源的协调运行。

通过三大平台建设与完善,逐步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流程,建立适合企业发展模式的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

(六)煤矿六大系统建设

按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总局印发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安监总煤装(2011]33号)文件要求,各煤犷在2013年底前完成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的安装。2012年上半年前,全省要完成30座六大系统示范矿井建设。2012年底前,五大集团公司所属的高瓦斯、容易自燃的矿井要完成六大系统建设。2013年底前,全省所有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要全部完成六大系统建设。

2011年起,生产矿井安全监控系统、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产量监控系统要全部实现联网运行;新投产的基建、技改矿井都要同步建设完善“六大系统”。

(七)全省煤炭行业电子政务信息网

构建全省煤炭行业政务信息网络。加强省、市、县三级煤炭管理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推进网上办公,基本实现行业信息内部网上互动共享,满足行业管理服务需要;加强门户网站建设管理工作,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互动交流,提供网上咨询、查询等服务;降低资源利用成本,实现部门内部协同办公和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提供跨部门“一站式”的行政审批;推进网上办事服务,提高在线办事效率,强化办事监督管理。形成集行政管理、业务审批、协同办公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促进行业管理决策科学化、办公规范化、监督透明化、服务便捷化。

(八)山西省煤炭行业网站联盟

组建由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各煤矿集团公司、各主体煤炭企业、非煤企业、省厅各直属单位门户网站组成的全省煤炭行业网站联盟,形成上下配合、合力共建,侥势互牢{、、资源共享,整体联动、共同发展的网站管理模式,提高各级网站应用水平,打造一流门户行业网站群。

(九)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树立科学的信息资源观,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共享机制,进一步提高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要性的认识。

建设全省煤矿地理信息库。内容包括:煤矿所处煤田位置,主副井、风井建筑物坐标,井田面积,坐标拐点,地形地貌和地质勘探三维图形地理信息系统;煤矿储量、煤种、煤岩层分布、厚度及倾向和走向、地质构造、开拓方式、大巷、峒室、采掘面及管线设备布置仿真模拟立体地理信息系统。

深度开发信息资源,建设全省煤炭行业数据仓库。包括:生产过程自动化实时数据库、人力资源数据库、运销数据库、物资供应数据库、生产设备材料备件数据库、地质测量数据库、销售管理数据库、生产技术数据库、基本建设数据库、安全生产应急平台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为行业管理、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建立企业数据中心,夯实企业信息化基础。数据库不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要把企业数据库的建设作为核心和基础工作来抓。要加强企业数据库建设的统筹规划,在科学设计数据库解决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要求,重点抓好基础数据采集工作,既要采集地质数据、产量进尺数据、现场设备数据、安全监测数据等生产现场底层数据,也耍采集计划管理、物资供应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经营管理数据,形成综合信息数据库。要进行错误数据清理、异构数据整合、数据结构转换等数据处理,进行深层数据挖掘;在确保企业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进企业数据资源共享,消除“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发挥应用潜力,做好系统维护和数据备份工作,为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提供支撑和依据。

(十)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完善信息安全策略体系、保障系统,将信息安全纳入信息化项目建设,同步实施。对重要信息系统,要按照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划分准则》(GB17859-1999)《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技术标准,建设符合该等级要求的信息安全设施;参照《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管理要求》(GB/T20269-200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管理要求》(GB/T20282-2006)等管理规范,制定落实符合本系统安全保护等级要求的安全管理制度。

(十一)信息化规范体系建设

标准规范建设要符合国家、山西省有关标准。建立山西煤炭行业两化融合工作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由信息资源标准、网络互联标准、数据传输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应用系统标准和信息化管理标准等标准化体系,规范和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

(十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实施

全力推进煤矿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的实施。MES是企业信息化承上启下的信息枢纽,是连接底层控制系统与上层管理系统的桥梁,它和ERP春统构成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是企业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环节。要通过实施MES提高企业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复杂问题实时处理能力,实时传递生产过程数据,对生产进行精确调度,优化生产组织方式、生产计划制定和物料平衡,进行设备可靠性管理、事故预案管理。要对生产过程的物料流、能量流、质量流、资金流和数据流进行完全监测、分析、控制和优化。克服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重控制、轻管理,重记账、轻优化”的现象。

(十三)煤炭运销物流平台

推进企业电子商务深化应用。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内容。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已深入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

择。

建立全省煤炭物联网应用的核心支撑平台,实现与煤矿主流设备及煤炭企业各种信息系统的智能对接,各煤炭企业可以通过平台高效整合现有设备及信息系统,快速实现矿山的物联化。引领煤炭行业物联网核心系统的研发、行业应用及推广,包括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物流贸易、机械装备等。

加强专业化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省属五大集团公司、煤炭运销公司、煤炭进出口公司建立整合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资源管理系统、物流信息化系统、交易支付系统、安全认证系统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电子商务,梳理业务流程、整合信息资源、强化集团公司信息化皮用。

(十四)大型煤炭集团公司ERP系统

各大型煤矿集团公司,要深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市场竞争和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应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更快地掌握信息和整合信息资源,坚决放弃手工操作电子化式的管理信息化。

一是要从产业链、协同商务和信息集成的视角出发,从全面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出发,改造企业的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员工素质,提升集团管控能力,加强市场预测分析,强化财务分析控制,确保连续均衡生产,提高信息整合利用,重组企业业务模式,构建协同商务体系,要借助深化ERP应用进一步扎实管理基础,梳理业务流程、进行数据准备、规范统一编码,带动企业管理现代化。

二是要从企业制度管控、战略管控和运营管控三个层面规划ERP应用,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各企业要针对核心业务流程,选择管理信息化重点模块重点突破;要在不断完善生产自动化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的基础上,推进企业ERP项目的实施,建立企业综合管理平台(ERP)系统,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物资供应、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以及知识管理信息化,形成决策层、经营管理层、生产执行层三级综合管理信息体系,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科学决策水平,提升大篥团公司的集中管控能力。

(十五)地方煤矿信息化建设

采取扶持引导、示范推广、深化服务、宣传激励,交流培训等方式,加快地方煤矿信息化进程;把地方煤矿信息化作为全面推进全省煤炭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措施,纳入服务、支持的各项政策文件,加大扶持力度。

500万吨及以上企业,建立门户网站,完成工业视频系统、矿井网络平台、矿井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矿井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加快煤炭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建设。

120万吨及以上企业,建立门户网站,建设工业视频系统、矿井网络平台,构建矿井综合生产自动化系统,主要生产过程实现中远程

集中控制。

90-120万吨企业,完成基础网络平台和工业视频系统建设,构建矿井生产辅助系统及环境监测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实现安全、采掘、运输、通风等主要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

(十六)非煤产业信息化建设

大型煤炭企业正在由单一煤炭生产向煤基多联产、延伸转化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转变。煤焦化、煤化工、煤电铝、煤建材、煤气化、煤液化等三产信息化工作内容包括:生产自动化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生产与技术管理系统、环境保护系统、质量管理体系、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十七)煤矿节能环保信息系统

研究煤矿节能环保信息系统的开发,开展适用于煤炭行业的环保节能数据分析、污染物排放实时监控及能源利用、环境状况评估系统的研究。实现对重点用能单位用钝情况实时监控,促进信息技术在能效监测领域的应用,提高能效监测和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

省属五大集团公司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开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并实现与主力矿井的联网。利用整合自动化和信息管控一体化节能减排新技术,通过在线实时监测,汇总、分析能源消耗情况,以分析结果为依据,制定能源管理和使用计划,指导煤矿生产工艺的优化

与技术革新。推进煤炭洗选加工、矸石利用、煤层气等领域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十八)全省煤炭行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以山西省煤炭学会计算机通信专业委员会、山西省煤炭工业协会信息化分会为依托,重点支持山西煤炭工业两化深度融合配套产业的研发,包括煤炭物流、成套装备制造、监测监控系统生产、软件产品及服务等;积极培育和发展集信息化发展、咨询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系统运行维护及专业培训为一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外包服务产业,构建面向全省煤炭行业的低成本、安全可靠的信息化服务保障平台,为各类煤炭企事业单位、煤矿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五、工作安排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要以提升企业能级为目的,以研发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经营管理信息化等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领域或模块为切入点,突破瓶颈,分类推进,分步实施。

(一)培植两化融合示范煤矿

培育两化融合示范煤矿,强他典型带动作用。根据企业信息化投入强度、信息化重视程度、信息化制度建设、信息化应用程度以及信息化产出效益等情况,各市煤炭局、各大集团公司确定10-15个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矿井生产过程控制、安全生产监控、企业经营

管理等环节信息技术应用突出的煤矿,作为两化融合示范煤矿,树立典型和样板,重点培育、重点支持、重点服务,探索建设两化融合煤矿的最佳实践路径。具体要求:

1、质量标准化矿井和质量标准化调度室。

2、机械化程度高,各生产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

3、信息化程度高,建成了覆盖金矿井的工业以太环网、计算机管理信息网。

4、应用水平高,对已建成的信息和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运行和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

5、技术队伍强,有适应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的人才。

6、两化融合试点工作要突出自身的特色。

各单位要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要有工作机构,负责两化融合的建设、运行、维护工作,要加强培训,形成稳定的技术队伍。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到2013年底,示范煤矿完成两化融合工作内容建设。

(二)重点技术工作安排

在省煤炭厅信息中心统一组织协调下,各有关单位重点开展以下重点技术攻关工作:

山西焦煤集团重点攻关煤炭物联网应用,研究试用于井下无线衰减大、电气防爆等特性的技术,制定物联网信息编码、传输、处理标准,应用于安全、设备监控、应急救援等方面。

同煤集团重点攻关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平台,整体规划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统一数据采集应用标准,整合安全环境监控系统应用。

潞煤集团重点攻关企业ERP系统、多业务板块系统应用融合,统一各板块的财务、物资供应、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实现集团的集中资源调度与管理。

阳煤集团重点攻关煤炭企业管控一体化,加强信息化价值管理和业务需求管理,通过统一的数据平台、门户网站和定义的KPI指标,充分发挥信息化价值,优化企业运营管理。

晋煤集团重点攻关煤矿节能减排,建立企业能效标准,制定企业能源使用计划,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煤运公司负责煤炭物流信息化建设,监控煤炭生产、运输、销售、库存情况,实现煤炭产业全过程的衔接。

潞安环能、阳煤集团、晋城无烟煤集团公司,加强与IT企业联合,开发架构煤炭工业MES系统,规范接口,完善标准,在全省煤炭企业推广。

太原市煤炭局以东山煤矿作为安全隐患排查信息化试点,工作包括煤炭企业安全隐患认定标准研究,隐患数据采集技术、标准隐患排查库的研究。

晋城市煤炭局重点攻关煤炭行政监管综合平台建谩,统一规划实施项目管理、劳动用工管理、教育培训管理、行政审批等系统的建设。

吕梁市煤炭局开展煤矿井下、地面视频系统联网工作,实现各级

煤炭管理部门远程调用、观看煤矿安全生产调度工业电视主画面。

(三)关键技术攻关与软课题研究

紧密跟踪全球、全国信息化发展进程,适应煤炭行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加大信息化高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在省煤炭厅信息中心统一组织协调下,重点开展以下技术攻关和课题研究:

1、物联网技术

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和技术,重点研究在井下人员识别定位、设备实时监控、物资动态监控、物流管理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开展煤炭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全程管控及地质勘探、设计、建井等领域的研究。

2、云计算技术

研究探索出适合煤炭行业实际的云计算发展与应用模式,探讨利用云计算的租用模式,为中小煤炭企业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重点是云端数据海量存储、虚拟技术、存储及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中小煤炭企业按照服务租用外包方式,按需租用软硬件资源。

3、灵活定制的管控一体化软件平台

煤矿现有的应用信息系统无法根据煤矿生产发展、管理流程的变更进行灵活调整,需要进行大量的代码修改或二次开发。因此,需要研究开发面向煤矿安全、生产、运营管理的企业级服务系统架构

(SOA),使各业务系统可以灵活接入,系统工作流程可以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变化而修改,适应企业生产流程不断变化、优化的需要。

4、煤矿井下人员精确定位、自动识别技术

现有的井下人员管理系统不能满足事故应急救援和人员管理的需要,需要研究井下人员精确定位、虹膜和人脸自动识别、安全培训和上岗证信息化管理。通过设置在人员入井口的虹膜和脸部等检测装置,监测入井人员特征,与上岗证上的虹膜及人脸数据库资料对比,禁止没有取得上岗证的人员下井。

5、重大关键设备生产、运输、仓储、使用维护全过程管控 煤矿使用的掘进机、采煤机、刮板运输机、带式运输机、提升机、电动车、通风机、水泵、压风机、移动变电站等大型机电设备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需要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矿用重大设备生产、运输、仓储、使用、维护过程的跟踪管理和故障诊断。

6、重大灾害预警

煤矿现安装的安全监控系统,具有瓦斯、通风等实时监测、报警和断电功能,部分系统县有瓦斯、火灾、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预警功能,但预警准确度较低,难以满足煤矿安全生产需要。研究基于物联网和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瓦斯、火灾、冲击地压等灾害预警技术,提高煤矿重大灾害预警的准确率。

7、无人工作面地面遥控

目前采煤工作面能够做到工作面有人巡视条件下的回采巷道遥控和记忆割煤,但不能自动识别煤岩,不能实现工作面无人控制。需

要研究煤岩分界识别技术和仪器,研究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运输机的精确定位技术,进一步提高监控的可靠性,实现无人工作面地面遥控。

8、“智慧矿山”建设

以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在煤矿集成应用各类传感感知、信息通讯、自动控制、智能决策等技术,在开采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的基础上,使井下的设备全部实现智能化管理,整个矿井形成一个设备的智能化集群,保证矿山的高效、低耗、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信息化发展保障措施

为保持“十二五”我省煤炭信息化发展的协调性和连续性,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发展目标,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信息化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各级煤炭管理部门信息化领导机构,建立上下联动的全省煤炭信息化工作机制。各级煤炭管理部门要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形成省、市、县三级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其在煤炭倍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中的牵头作用;要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机构,要有明确职能、编制,落实经费来源。

各集团公司、各煤炭企业,成立由企业主要领导领导为组长、各主要业务部门负责入组成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企业主要负责人要

直接参与信息化重要决策,亲自协调推动重大信息化项目实施,加强信息化统一领导的工作常态化和制度化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机构,特别是大中型煤炭企业要设立首席信息官(CIO),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管理部门,落实机构和人员,强化统一管理职能,不断提高信息化决策的执行和组织实施水平。企业信息化管理部门要负责编制和组织实施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在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中要牵头组织协调各相关业务部门和用户单位,共同推进项目实施,保证项目成功建设和推广应用。

理顺信息化部门与业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关系。基础网络、跨部门和综合性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由信息化部门负责建设管理。业务部门负责提出业务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防止出现部门各自为政、重复投资和低水平应用问题。

(二)建立信息化考核评价机制

加强信息化绩效考核。省煤炭厅参照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建立煤炭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机制,重点从IT技术、流程优化、财务业绩和战略匹配等方面,对各大集团公司、主体煤炭企业信息化绩效进行考核评价。各市煤炭局将信息化纳入对所监管各生产煤矿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建立健全信息化激励约束机制。各大集团公司研究制订具体、合理、可行的信息化考核指标体系,将信息化绩效列入对企业各部门、所监管煤矿、有关二级单位及非煤企业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促

进信息化责任与权利紧密结合。

2011年开始,省煤炭厅将各单位的两化融合工作列入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信息化项目实施

各级煤炭主管部门要将信息化建设作为重大工程来实施,作为重点工作纳入本部门信息化总体规划;要加大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投入,推进政务信息化;要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各煤炭企业要从加强基础管理、实施流程再造、提升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全局出发,制定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要建立信息化投入保障制度,信息化总体规划和计划的估算要纳入企业估算管理;要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集中投入,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保证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的持续投入;要提高企业信息化投入在煤炭生产安全费用中的比重,在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投入的同时,估算信息化运维费用,大型煤炭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应达到年销售收入的1%以上,中小型煤炭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应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

资金投入要做到“建设和运衍”并重,在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的同时,重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安全保障、系统升级改造及培训等专项资金投入,为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必要保障。

(四)加强制度和标准建设,构建信息化政策标准体系

标准规范建设是煤炭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法规,结合我省煤炭行业实际,制定适用于煤炭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措施。建立健全信息化基础工作、信息共享服务、数据交换与更新、数据库运行、项目组织等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保障网络互连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系统高效安全运行。

省煤炭厅组织编写《山西省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规范与标准体系》;组织裁定《幽西省煤炭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五)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山西煤炭专网及全省性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把网络系统安全、信息安全纳入煤矿企业两化融合的重要内容,成为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信息化构架或规划中,要制定物理安全策略,保护电源、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网络服务器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或搭线窃听攻击。

推进数字签名和数字认证应用。各国有重点煤矿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要在企业OA系统、财务系统、供应链系统及电子商务领域开展数字签名和数字认证应用,企业信息化系统构架均要设计数字莶名和数字认证解决方案。

加强企业数据库安全管理。采用备份、镜像技术、归档、转储、分级存储、奇偶检验等技术手段或措施,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加强企业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机制。

推进企业数据灾备系统建设。各国有重点煤矿集团公司建立灾备系统,鼓励中小煤炭企业委托具有保密资质的ICT企业建立灾备系统,大型企业可根据实际自建或委托建立灾备系统。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开展全国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与深化企业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对已运行信息系统进行定级备案、整改建设和测评,新建信息系统要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确保企业网络与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

按照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关于加强煤矿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晋煤办信发[2 011)1748号)要求,做好煤矿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漏洞堵塞,建立安全检查制度,提高防范水平,切实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六)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全省煤炭行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造就一支规模和结构能够适应煤炭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信息化人材队伍,保持队伍的稳定;要尊重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培养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加强企业信息化职业技能培训。要把信息化培训纳入企业人力资

源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员工培训时间。要确保信息化培训投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新建或技术改造投资项目、信息化项目,要将信息化培训费用估算列入项目投资。要把企业信息化基础知识、岗位信息化专业基础知识纳入企业员工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开展内聘内训、外聘内训、外派培训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化培训。

(七)加强交流合作,提高信息化创新能力

加强与全国煤炭信息化先进单位、信息化先进行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建立由省煤炭厅牵头,联合有关高校及科研单位、煤炭企业和IT厂商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对煤炭信息化相关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在煤炭资源、灾害监测预测、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基于网络信息交换和服务等技术领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注重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煤炭信息化建设中的推广应用。

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加强信息技术成果转化、产品研发与推广应用,提高信息技术贡献率,推动信息化由“投入型”向“产出型”方向发展。

七、投资估算

根据上述提到的“十二五”时期我省煤炭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与软课题研究等,开发、建设投

资估算分为省煤炭厅、集团公司、市煤炭局、县(区)煤炭局、煤矿五个部分,总计4695657.78万元,约470亿元。其中:省煤炭厅投资估算为3660万元;省属八大集团公司及正华实业公司(公司机关)投资估算为228376.44万元;11个市投资估算为13750万元,6 4个县(区)投资估算为53760万元;1067座煤矿投资估算为4396111.34万元,约440亿元。

(一)省厅投资估算

省煤炭厅投资共计3660万元(见附表一)。

(二)集团公司投资估算(公司机关)

集团公司包括焦煤、同煤、阳煤、晋煤、潞煤五大集团及省煤运公司、省煤炭进出口公司、平朔煤炭公司、山西正华实业公司。投资主要是集团公司级管理层面信息化项目建设投资,共计228376.44万元,(见附表二)。

(三)11个市煤炭局投资估算

每个市投资1250万元,11个市投资共计13750万元(见附表三)。

(四)产煤县(区)煤炭局投资估算

产煤县(区)按照64个计算(3座煤矿以下的20个县(区)不计),每个县投资840万元,64个县投资共计53760万元(见附表四)。

(五)煤矿投资估算

经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后,我省共有1067座煤矿,分布在11个市84个县(区)。按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分为30万吨、45万吨、60万吨、120万吨、150万吨、300万吨、400万吨、500万吨及以上煤矿。以90万吨地方煤矿、300万吨国有煤矿达到两化融合目标信息化项目投资金额为基数,按相应系数计算出1067座不同设计生产能力矿井的信息化建设投资,共计4396111.34万元,约440亿元(见附表五)。

第三篇:山西省煤炭管理条例

山西省煤炭管理条例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 2001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煤炭资源,规范煤炭生产、经营活动,保障和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根据煤炭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煤炭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煤炭资源的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的方针。鼓励煤炭的加工转化,推广洁净煤技术,提供多种煤炭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

第四条 依法保护煤炭资源,禁止乱采、滥挖等破坏煤炭资源的行为。

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必须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防止地质灾害和其他公害。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护煤炭生产经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领导。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煤炭行业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对煤炭行业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 鼓励和支持煤矿企业、煤炭经营企业依法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组建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企业集团,实行生产、经营一体化。

第八条 煤矿企业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劳动保护,保障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对井下作业的职工采取特殊保护措施。

第二章 煤炭生产开发规划与煤矿建设

第九条 省煤炭管理部门根据全国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全省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组织编制本省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条 开办煤矿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全省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煤炭产业政策;

(二)有煤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开采方案;

(三)年生产能力不得少于30万吨;开采零星资源、极薄煤层及残采、复采的矿井,年生产能力不得少于3万吨;

(四)煤炭资源的采区回采率,开采薄煤层不得低于百分之85%,开采中厚煤层不得低于80%,开采厚煤层不得低于75%。

(五)有开采所需的地质、测量、水文资料和其他资料;

(六)能够利用的共生、伴生矿种必须综合开采、综合利用;

(七)有符合煤矿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矿山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八)有与煤矿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资金、设备、技术人员和先进的开采技术;

(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一条 开办煤矿企业,须向省煤炭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开办煤矿企业申请书;

(二)县(市、区)、市(地)煤炭管理部门逐级审核签署的意见,开办乡镇煤矿企业的,还须提交由资源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签署的意见;

(三)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划定矿区范围的批准文件;

(四)环境保护部门的评价报告;

(五)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二条 省煤炭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分级管理权限审批煤矿企业,应当自收到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材料之日起四十五日内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经批准开办的煤矿企业,凭省煤炭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采矿许可证。

第十三条 对具有重要价值的主焦煤、活性炭原料煤、特种石墨(鳞片状石墨、电池用石墨)以及含镓、锗元素伴生煤等特殊煤种或稀缺煤种,省人民政府应当设立资源保护区,实行保护性开采;稀缺煤种实行专户供应。

在资源保护区开办煤矿企业,必须经省煤炭管理部门审查,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资源保护区已经开办的煤矿企业应当进行整顿、联合、改造,在规定期限内达到保护和综合利用要求。

资源保护区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四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办下列煤矿企业须经省煤炭管理部门签署意见,并按规定报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审批;

(一)年生产能力60万吨以上的煤矿企业;

(二)跨省、自治区行政区域的煤矿企业;

(三)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煤矿企业;

(四)在国家规划矿区范围内开办的煤矿企业;

(五)其他应当由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审批的煤矿企业。

第十五条 已经批准开办的煤矿企业,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变更企业名称的,须向设立煤矿企业的原审批机关、采矿许可证颁发机关分别申请办理有关手续;变更矿区范围的,必须报请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报请原颁发采矿许可证的机关重新核发采矿许可证。

在国有煤矿企业矿区范围内已经开办的乡镇煤矿企业合并、分立、终止或出租、抵押采矿权的,须经国有煤矿企业同意后,经省级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申请变更登记须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按照国家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六条 煤矿建设工程按照批准的矿山设计进行施工,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工程监理制,并接受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

煤矿建设工程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项目法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按各自的职责对其参与的项目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

第十七条 煤矿建设工程,由煤炭管理部门组织矿山安全、环境保护、消防、建设、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审计部门应当对国家投资的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竣工决算审计。

第三章 煤炭生产、煤矿安全与矿区保护

第十八条 取得采矿许可证的煤矿企业在投产前必须依法领取煤炭生产许可证。禁止转让、出租、涂改、伪造煤炭生产许可证。

煤矿企业未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不得从事煤炭生产活动,也不得从事矿山设计以外的掘进活动。

第十九条 省煤炭管理部门负责全省煤矿企业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登记、审查、颁发、年检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地)、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根据省煤炭管理部门的授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煤矿企业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煤矿企业在煤炭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变更企业名称、矿长、采矿权人、矿区范围的,应当及时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煤矿企业的煤炭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需要延期的,应当说明延期理由,并在期满前9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延期手续。

第二十一条 煤炭的开采、加工应当符合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造成地表土地塌陷、挖损的,由采矿者进行复垦;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二十二条 煤矿企业在批准的矿区范围内开采煤炭的共生和伴生资源,不再办理采矿许可证;主要开采矿种发生变化时,应当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和采矿许可证变更手续。

第二十三条 煤矿企业应当在依法批准的矿区范围内进行煤炭生产,不得越界、越层开采。

第二十四条 煤矿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提取维持简单再生产费用,专款专用。

第二十五条 建立和推行煤矿企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资金制度。

鼓励和扶持煤矿企业发展多种经营。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煤炭管理部门应当指导煤矿企业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参与重大伤亡事故的救护、调查和处理。

第二十七条 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法定代表人及其他负责人必须遵守有关煤矿安全的法律、法规和煤炭行业安全规章、规程,加强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和环境安全的管理,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伤亡和其他安全生产事故以及环境事故的发生。

第二十八条 违章指挥、强令职工冒险作业的,煤矿职工有权抵制。

在煤矿井下作业中,出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并无法排除的紧急情况时,作业现场负责人或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立即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

第二十九条 煤矿矿长必须经省煤炭管理部门组织培训,取得矿长资格证书;煤矿企业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门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的考核、发证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煤矿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定期为职工缴纳失业、医疗、养老、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煤矿矿区的电力、通信、交通及其他生产设施,不得扰乱煤矿矿区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

未经煤矿企业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煤矿企业的电力专用线路、铁路专用线、专用道路、专用通信线路和专用供水管路。

第四章 煤炭经营

第三十二条 从事煤炭经营的企业,应当具备煤炭法规定的经营条件,并符合本省对煤炭经营企业合理布局的要求,依法申请领取煤炭经营资格证书。未领取煤炭经营资格证书的,不得从事煤炭经营活动。

第三十三条 依法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加工的煤炭产品,不再领取煤炭经营资格证书,但其经营非本企业生产、加工的煤炭产品,应当依法申请领取煤炭经营资格证书。

第三十四条 申请领取煤炭经营资格证书,须经省煤炭管理部门初审后,由省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审核,颁发煤炭经营资格证书。

第三十五条 申请设立煤炭经营企业,应当向省煤炭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立煤炭经营企业的申请书;

(二)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表;

(三)注册资本证明;

(四)固定经营场所证明;

(五)经营设施和储煤场地证明;

(六)计量和质量检验设备证明;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省煤炭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设立煤炭经营企业的申请书及有关材料之日起20日内提出初审意见。

第三十六条 省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初审意见及有关材料之日起25日内完成审查工作,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并颁发煤炭经营资格证书;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批准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申请人持煤炭经营资格证书或煤炭生产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煤炭经营活动。

第三十七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销售煤炭产品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八条 在煤炭经营活动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以买卖、出租、转借等形式转让煤炭经营资格证书;

(二)国家机关开办煤炭经营企业或从事、参与煤炭经营活动;

(三)行政机关违反国家规定擅自设立煤炭供应的中间环节、额外加收费用;

(四)从事煤炭运输的车站及其他运输企业利用其掌握的运力参与煤炭经营;

(五)在煤炭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

(六)哄抬煤价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煤炭,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七)经营无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企业生产、加工的煤炭产品;

(八)经营无煤炭经营资格证的煤炭经营企业的煤炭产品。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已经取得采矿许可证而未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或使用伪造、涂改的煤炭生产许可证从事煤炭生产活动的,由县级以上煤炭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转让、出租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由发证机关吊销其煤炭生产许可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未按规定向省煤炭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煤炭生产许可证变更手续的,由县级以上煤炭管理部门责令限期办理,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造成地表土地塌陷、挖损或其他生态环境破坏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超越批准的矿区范围,越界、越层开采的,由县级以上煤炭管理部门责令退回本矿区范围开采,拒不退回的,吊销其煤炭生产许可证,并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八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经济贸易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经营,没收违法所得;有第(一)项行为的,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有第(二)、(三)、(四)、(五)项行为的,可以并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煤炭经营资格证书;

(一)未领取煤炭经营资格证书,擅自从事煤炭经营活动的;

(二)以买卖、出租、转借等形式转让煤炭经营资格证书的;

(三)运输企业利用其掌握的运力参与煤炭经营的;

(四)经营无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企业生产、加工的煤炭产品的;

(五)经营无煤炭经营资格证书的煤炭经营企业的煤炭产品的。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开办煤炭经营企业或从事、参与煤炭经营活动,擅自设立煤炭供应的中间环节或额外加收费用的,由其上一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擅自设立煤炭供应中间环节收取的费用以及额外加收的费用,一律上交财政。

第四十五条 煤炭管理部门、省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审批煤炭生产许可证、煤炭经营资格证和煤炭管理的其他活动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煤炭管理部门可以委托符合行政处罚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煤炭纠察机构负责行使行政处罚权。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自2001年3月1日起施行。1985年9月10日山西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1988年1月16日山西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正的《山西省煤炭开发管理条例(试行)》同时废止。

第四篇:山西省煤炭销售合同

甲方:山西中太煤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乙方:

山西煤炭销售网为甲方所有,乙方就使用甲方提供的普通级会员信息服务,双方达成以下协议:

一,服务内容

全面浏览网站资讯,价格,生产,运销,库存,进出口,分析,政策,企业,焦化,相关行业,技术,标准,知识,专题栏目下的行业信息;

享受本网每月赠送的期刊《山西煤炭销售》;

享受本网随时邮件发送的热点新闻,重要数据;

享受本网每日发送的短信服务;

免费在本网发布企业供求信息,人才招聘信息,招商引资项目信息等企业信息;

优惠为会员企业提供网站建设与规划等企业信息化工程的服务;

定期以贵宾身份参加网站举办的会员活动;

赠送网站首页三个月广告位.二,使用规则

乙方申请注册内容时必须提供真实,完整,有效的资料,在缴纳会员费10000元/年后,既得到用户名及相应的密码;不得以盈利为目的或恶意传播本网站的信息,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严格保守用户名和密码,如用户名和密码被盗用,应及时通知甲方更换新的用户名和密码,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由乙方自负,对甲方造成影响的甲方保留索赔的权利.三,服务期限

本协议有效期壹年,从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四,用户隐私保护

甲方保证未经乙方合法授权不对外公开,透露乙方的注册山西煤炭销售网的非公开内容,除非有下列情况:

(1)事先获得用户的明确授权;

(2)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3)按照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

(4)为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5)为维护山西煤炭销售网的合法权益.五,免责条款

甲乙双方应保证其具有合法签订及履行本协议的能力,若由于任何一方的原因而使本协议无效或无法执行,责任方应向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但由于自然灾害,国家政策等不可抗力事件,致使甲乙双方的无法履行义务,任何一方在履行通知义务后可以终止本协议.六,纠纷解决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七,本协议一式两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传真件有效.本协议自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八,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友好协商解决.甲方 山西中太煤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乙方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地 址 山西省太原市亲贤北街72号 地 址

金泽大厦17层1716室

电 话 0351-4115822 电 话

传 真 0351-4115376 传 真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汇款方式:

户 名 山西中太煤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开户行 中国光大银行太原亲贤支行

帐 号 75340***8

第五篇:山西省煤炭管理条例(15)

山西省煤炭管理条例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山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01年1月12日审议通过了<山西省煤炭管理条例>,现予公 布,自2001年3月1日起施行。

2001年1月12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煤炭资源,规范煤炭生产、经营活动,保障和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根据煤炭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煤炭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煤炭资源的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的方针。鼓励煤炭的加工转化,推广洁净煤技术,提供多种煤炭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

第四条 依法保护煤炭资源,禁止乱采、滥挖等破坏煤炭资源的行为。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必须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防止地质灾害和其他公害。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护煤炭生产经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领导。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煤炭行业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对煤炭行业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 鼓励和支持煤矿企业、煤炭经营企业依法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组建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企业集团,实行生产、经营一体化。

第八条 煤矿企业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劳动保护,保障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对井下作业的职工采取特殊保护措施。

第二章 煤炭生产开发规划与煤矿建设

第九条 省煤炭管理部门根据全国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全省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组织编制本省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条 开办煤矿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符合全省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煤炭产业政策;

(二)有煤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开采方案;

(三)年生产能力不得少于30万吨;开采零星资源、极薄煤层及残采、复采的矿井,年生产能力不得少于3万吨;

(四)煤炭资源的采区回采率,开采薄煤层不得低于百分之 85%,开采中厚煤层不得低于80%,开采厚煤层不得低于75%。

(五)有开采所需的地质、测量、水文资料和其他资料;

(六)能够利用的共生、伴生矿种必须综合开采、综合利用;

(七)有符合煤矿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矿山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八)有与煤矿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资金、设备、技术人员和先进的开采技术;

(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一条 开办煤矿企业,须向省煤炭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开办煤矿企业申请书;

(二)县(市、区)、市(地)煤炭管理部门逐级审核签署的意见,开办乡镇煤矿企业的,还须提交由资源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签署的意见;

(三)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划定矿区范围的批准文件;

(四)环境保护部门的评价报告;

(五)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二条 省煤炭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分级管理权限审批煤矿企业,应当自收到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材料之日起四十五日内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经批准开办的煤矿企业,凭省煤炭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采矿许可证。

第十三条 对具有重要价值的主焦煤、活性炭原料煤、特种石墨(鳞片状石墨、电池用石墨)以及含镓、锗元素伴生煤等特殊煤种或稀缺煤种,省人民政府应当设立资源保护区,实行保护性开采;稀缺煤种实行专户供应。在资源保护区开办煤矿企业,必须经省煤炭管理部门审查,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资源保护区已经开办的煤矿企业应当进行整顿、联合、改造,在规定期限内达到保护和综合利用要求。资源保护区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四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办下列煤矿企业须经省煤炭管理部门签署意见,并按规定报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审批;

(一)年生产能力60万吨以上的煤矿企业;

(二)跨省、自治区行政区域的煤矿企业;

(三)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煤矿企业;

(四)在国家规划矿区范围内开办的煤矿企业;

(五)其他应当由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审批的煤矿企业。

第十五条 已经批准开办的煤矿企业,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变更企业名称的,须向设立煤矿企业的原审批机关、采矿许可证颁发机关分别申请办理有关手续;变更矿区范围的,必须报请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报请原颁发采矿许可证的机关重新核发采矿许可证。在国有煤矿企业矿区范围内已经开办的乡镇煤矿企业合 并、分立、终止或出租、抵押采矿权的,须经国有煤矿企业同意后,经省级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申请变更登记须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按照国家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六条 煤矿建设工程按照批准的矿山设计进行施工,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工程监理制,并接受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煤矿建设工程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项目法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按各自的职责对其参与的项目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

第十七条 煤矿建设工程,由煤炭管理部门组织矿山安全、环境保护、消防、建设、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审计部门应当对国家投资的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竣工决算审计。

第三章 煤炭生产、煤矿安全与矿区保护

第十八条 取得采矿许可证的煤矿企业在投产前必须依法领取煤炭生产许可证。禁止转让、出租、涂改、伪造煤炭生产许可证。煤矿企业未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不得从事煤炭生产活动,也不得从事矿山设计以外的掘进活动。

第十九条 省煤炭管理部门负责全省煤矿企业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登记、审查、颁发、年检和监督管理工作。市(地)、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根据省煤炭管理部门的授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煤矿企业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煤矿企业在煤炭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变更企业名称、矿长、采矿权人、矿区范围的,应当及时向原发证机关申请 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煤矿企业的煤炭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需要延期的,应当说明延期理由,并在期满前9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延期手续。

第二十一条 煤炭的开采、加工应当符合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造成地表土地塌陷、挖损的,由采矿者进行复垦;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二十二条 煤矿企业在批准的矿区范围内开采煤炭的共生和伴生资源,不再办理采矿许可证;主要开采矿种发生变化时,应当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和采矿许可证变更手续。

第二十三条 煤矿企业应当在依法批准的矿区范围内进行煤炭生产,不得越界、越层开采。

第二十四条 煤矿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提取维持简单再生产费用,专款专用。

第二十五条 建立和推行煤矿企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资金制度。鼓励和扶持煤矿企业发展多种经营。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煤炭管理部门应当指导煤矿企业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参与重大伤亡事故的救护、调查和处理。

第二十七条 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法定代表人及其他负责人必须遵守有关煤矿安全的法律、法规和煤炭行业安全规章、规程,加强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和环境安全的管理,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伤亡和其他 安全生产事故以及环境事故的发生。

第二十八条 违章指挥、强令职工冒险作业的,煤矿职工有权抵制。在煤矿井下作业中,出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并无法排除的紧急情况时,作业现场负责人或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立即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

第二十九条 煤矿矿长必须经省煤炭管理部门组织培训,取得矿长资格证书;煤矿企业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门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的考核、发证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煤矿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定期为职工缴纳失业、医疗、养老、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煤矿矿区的电力、通信、交通及其他生产设施,不得扰乱煤矿矿区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未经煤矿企业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煤矿企业的电力专用线路、铁路专用线、专用道路、专用通信线路和专用供水管路。

第四章 煤炭经营

第三十二条 从事煤炭经营的企业,应当具备煤炭法规定的经营条件,并符合本省对煤炭经营企业合理布局的要求,依法申请领取煤炭经营资格证书。未领取煤炭经营资格证书的,不得从事煤炭经营活动。

第三十三条 依法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企业销售本企 业生产、加工的煤炭产品,不再领取煤炭经营资格证书,但其经营非本企业生产、加工的煤炭产品,应当依法申请领取煤炭经营资格证书。

第三十四条 申请领取煤炭经营资格证书,须经省煤炭管理部门初审后,由省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审核,颁发煤炭经营资格证书。

第三十五条 申请设立煤炭经营企业,应当向省煤炭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立煤炭经营企业的申请书;

(二)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表;

(三)注册资本证明;

(四)固定经营场所证明;

(五)经营设施和储煤场地证明;

(六)计量和质量检验设备证明;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省煤炭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设立煤炭经营企业的申请书及有关材料之日起20日内提出初审意见。

第三十六条 省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初审意见及有关材料之日起25日内完成审查工作,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并颁发煤炭经营资格证书;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批准并书面通知申请人。申请人持煤炭经营资格证书或煤炭生产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煤炭经营活动。

第三十七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销售煤炭产品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 定。

第三十八条 在煤炭经营活动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以买卖、出租、转借等形式转让煤炭经营资格证书;

(二)国家机关开办煤炭经营企业或从事、参与煤炭经营活动;

(三)行政机关违反国家规定擅自设立煤炭供应的中间环节、额外加收费用;

(四)从事煤炭运输的车站及其他运输企业利用其掌握的运力参与煤炭经营;

(五)在煤炭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

(六)哄抬煤价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煤炭,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七)经营无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企业生产、加工的煤炭产品;

(八)经营无煤炭经营资格证的煤炭经营企业的煤炭产品。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已经取得采矿许可证而未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或使用伪造、涂改的煤炭生产许可证从事煤炭生产活动的,由县级以上煤炭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转 让、出租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由发证机关吊销其煤炭生产许可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未按规定向省煤炭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煤炭生产许可证变更手续的,由县级以上煤炭管理部门责令限期办理,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造成地表土地塌陷、挖损或其他生态环境破坏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超越批准的矿区范围,越界、越层开采的,由县级以上煤炭管理部门责令退回本矿区范围开采,拒不退回的,吊销其煤炭生产许可证,并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八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经济贸易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经营,没收违法所得;有第(一)项行为的,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有第(二)、(三)、(四)、(五)项行为的,可以并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煤炭经营资格证书;

(一)未领取煤炭经营资格证书,擅自从事煤炭经营活动的;

(二)以买卖、出租、转借等形式转让煤炭经营资格证书的;

(三)运输企业利用其掌握的运力参与煤炭经营的;

(四)经营无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企业生产、加工的煤炭产品的;

(五)经营无煤炭经营资格证书的煤炭经营企业的煤炭产品的。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开办煤炭经营企业或从事、参与煤炭经营活动,擅自设立煤炭供应的中间环节或额外加收费用的,由其上一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擅自设立煤炭供应中间环节收取的费用以及额外加收的费用,一律上交财政。

第四十五条 煤炭管理部门、省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审批煤炭生产许可证、煤炭经营资格证和煤炭管理的其他活动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煤炭管理部门可以委托符合行政处罚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煤炭纠察机构负责行使行政处罚权。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自2001年3月1日起施行。1985年9月10日山西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 次会议通过,1988年1月16日山西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正的《山西省煤炭开发管理条例(试行)》同时废止。

下载山西省煤炭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西省煤炭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院人才培养规划

    永城市妇幼保健院人才培养经验 为了提高我院临床卫生技术水平,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升我院医学科技总体水平,加强我院临床医疗、科研和管理的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并不......

    2014年煤炭运力规划

    2012年大秦线全年发运煤炭4.2588亿吨(太原局,呼和局,兰州局) 2013年大秦线饱和运行4.5亿吨减去2411万吨 2014年预计大秦线运量4.5亿吨(太原局35000万吨,呼和局9150万吨,兰州局850万......

    2014年山西省煤炭产量数据统计

    2014年山西省煤炭产量数据统计 从山西省国资委网站了解到,2014年山西省的煤炭产量目标为9.5亿吨,较去年9.62亿吨的产量下降1.24%;销售收入将不低于1.2万亿元,较去年1.42万亿降14......

    山西省煤炭销售票使用管理办法

    山西省煤炭销售票使用管理办法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山西省煤炭销售票使用管理办法》,即山西省人民政府2007年8月30日发布的省政府令第212号,为了做好煤炭销售票的使用管理工作......

    山西省煤炭工作会议在并召开

    山西省煤炭工作会议在并召开炭资源改革、煤炭产能改革、煤炭市场化改革;七要积极推进煤炭行业管理职能转变,稳步提高服务水平,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煤炭行业管理,巩固运用好群众......

    山西省煤炭产量监控系统管理规定

    山西省煤炭产量监控系统管理规定第一条为了规范煤炭产量监控系统管理,有效监控煤炭产量,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煤炭资源,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等......

    山西省煤炭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文件

    山西省煤炭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文件晋煤监理党字[2011]第10号 关于实行党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方案 公司各科室、各项目监理部: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

    山西省煤炭技术服务专家技术委员会

    山西省煤炭技术服务专家技术委员会 一、采矿工程专家技术委员会 (一)主任委员(5人) 郭勇义 太原科技大学校长 徐忠和 煤炭工业太原设计研究院院长 李晋平潞安集团董事长 耿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