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1山西古建筑实习报告[大全]
山西古建筑实习报告
一 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 2013年9月
实习地点 山西(大同,太原,晋中等)
华严寺 镇国寺(10日 星期二)
云冈石窟(11日 星期三)
悬空寺 应县木塔(12日 星期四)
五台山(13日 星期五)
佛光寺 南禅寺(14日 星期六)
晋祠 乔家大院(15日 星期日)
平遥古城(16日 星期一)
实习目的通过实地的考察山西的古建筑来体验古建筑的气息,各种建筑材料的运用,建筑的空间感等,把理论课程和建筑实体结合起来,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中国古建筑。
实习人员
2013级 建筑学1~3班
二 实习过程
9月9日,今天星期一,我们下午一起登上了赶往山西的2602次列车,又是一晚上的火车!这对我这种及其不喜欢熬夜的动物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虐待,还好这一晚的时间不算无聊。火车上我们干什么的都有(此处略去N个字),有点乱但是还好。我在学校时往手机上下载了很多视频,最重要的是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打算利用好这些在路上的时间先了解一下我国古建筑的一些知识。
华严寺
玩了一晚上的火车哥们我终于解脱了!但是我们一下火车没多大一会就被老师又“赶”上了旅游观光车,这车可比火车的硬座舒服毁了!刚坐下我就昏迷般睡着了,过了没多长时间我们就到了山西之旅的第一站:华严寺。一下车,我和我的小伙伴和大伙伴们都惊呆了,古建筑!!原来真实的中国木构架古建筑长得是这样啊!还真都是木头做的哈.......!但是导
游说这个古建筑其实很“年轻”,是现代建的,我们好几个人的热情一下子就被泄的差不多了,并打算不进去参观了(更何况还收门票,你个现代品还好意思买票)。
虽然没有进去参观的,但是外边的建筑也都做的非常精致,我们就三个一群五个一组的在外面的建筑群里拿着“长枪短炮”到处shoot!拍了好多照片。
华严寺参观完了之后我们有乘车到了九龙壁,说实话,我不感觉这九龙壁对我有多大吸引力,环望四周猛的发现不远处的城墙下好像有售票处,当机立断,我和两个好友就过去了,买票,登城,我以前没上过城墙,所以对这种军事防御建筑非常感兴趣,我们这段大同城墙也是经过现代修复的,但是也没有消减我们的热情,很有感觉!
云冈石窟 第二天9月11日星期三,我们上午乘车疾驰到了云冈石窟。云冈石窟的大名早就已经如雷贯耳了,非常想来大同来瞻仰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下车后先到了售票厅买票,人好多啊,里面还有不少外国友人,买了票之后我们开始检票进景点,一过检票后前方有一尊人的雕像树立在我们眼前,雕像基座上有两个汉字(繁体),导游让我们念这两个字,然后我们开始猜了,结果二三十个大学生猜了好几次都没搞定,最后导游说了,那两个字是昙曜。是云冈石窟的“总工程师”。我们继续往前走,听导游说云冈石窟一共开凿了200多个窟,包括了北魏政府官方的和民间百姓的。我们重点参观的是前边的十几个石窟,云冈石窟里最大的石像有17米高,最小的仅2厘米高,厉害!参观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石窟都已经风化的很严重了,导游说石窟在鲜卑人的北魏政权下建成之后在契丹人的辽代还维修维护过,但是即使这样在经历了千年风雨之后还是被时光无情的摧残成了这样,可惜!
悬空寺
第三天9月12日星期四,我们上午到的悬空寺,听导游说,大唐诗人李白同志写过一首诗非常有可能就是写的悬空寺,这首诗是这样“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很熟悉吧。寺下还有李白留下的墨宝“壮观”呢,悬空寺很独特,它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是北魏时期的杰作,后人也进行过不断地维护维修。悬空寺真的很神奇,以前在电视上就看到过相关的节目,一座半悬空的寺庙历经一千四百多年的雨雪风霜依旧矗立在北岳恒山的峭壁上,了不起!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我们大概中午差不多到的应县,来参观佛宫寺释迦塔,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说它是木塔因为它确实是木头做的,一座木塔竟然能够历经近一千年不毁真是太神奇了。此塔建于辽代,到现在已经940多年,历经了风吹雨淋、地震、战火影响,仍然屹立。应县木塔现在已经不再接待游客上塔参观了,所以我们几十人几乎都没有买票参观,只是在墙外进行了一些拍照等活动。应县木塔的木构架结构设计的非常合理,稳定性极好,这也是它千年矗立的主要原因。全塔高67.3米,相当于现代的20层楼房高。木塔五层六檐,算上里面的四层暗层,是九层。塔底层回廊外檐由24根木柱支撑,全塔装有木质楼梯,可逐级攀登至各层,每登上一层楼,都有不同的景观。
五台山
第四天9月13日星期五,我们昨天下午到的五台山然后就直接入住旅馆休息了,今天一天时间都在五台山参观。上午我们先到的第一个景点黛螺顶,上山前导游吓唬我们,说从山脚的第一个台阶到最后一个一共是1080个,她说她知道的最快的一个人是个军官,用了20分钟时间才登上黛螺顶。我不服气,打算挑战之!登顶成功了,掏出手机一看,大喜!我用了15分钟!比解放军还快,可上山路上可是累坏了,心脏都跳得难受。等了大概半个小时后同学们和导游和老师都上来了,然后开始卖票参观。进去之后真是一片香火旺盛之势,我们有一样学一样的开始烧香拜佛,有点搞笑但是心是虔诚的。然后我们还听了导游讲了很多的佛学知识,太长见识了。之后我们还去了菩萨顶,显通寺等景点。
佛光寺
第五天9月14日星期六,我们乘车到了台外,主要参观佛光寺。佛光寺,鼎鼎大名!佛光寺地处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处的佛光山山腰,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梁思成先生说过,东大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经过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这
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时,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可见,这大门当为唐代遗物。由此推断,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历史的门板,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佛光寺的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南禅寺
参观完佛光寺后我们又到了南禅寺,南禅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西南的李家庄附近的阳白沟小银河的北岸,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全院式的建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唐建大佛殿,为南禅寺主殿,外观秀丽,形体俊美、古朴。全殿结构简练,形体稳健,庄重大方,体现了我国中唐大型木构建筑的显著特色。正殿重建于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堪称国宝。殿内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显的墨迹:“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显等谨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证。推算起来,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中国木构架建筑能够保存这么长时间到现在真的太不容易了,它不像西方的石制建筑,很脆弱。四九年建国后南禅寺收到了很大的重视,并经过不断地维护和保护,增添了保护设施,修建了接待室,种植了花草,使古老的寺庙焕发出新的生机。
晋祠 第六天9月15日星期日,我们上午到了晋祠。“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晋祠看看。照例还是买票,检票,参观。晋祠,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为纪念晋王及母后而兴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2年)。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挨着的就是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晋祠里竟然还有一个院落供奉的是王姓的祖先,我当机立断拉着另外两个老王一起去“磕头”了。晋祠很大,但是我们时间有限,并没有全部参观完毕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我要努力的活下去!因为我知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参观晋祠是不收费的,哈哈哈,I will be back!我还会回来的!!
乔家大院 参观完晋祠之后我们马上就到了乔家大院,乔家大院位于祁县城东北12公里处,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贵发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2006年2月13日以乔致庸人物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开播。我也是看过《乔家大院》后才知道的乔家大院的。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
整个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着乔家。”
进入乔家院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纵观全院,从外面看,威严高大,整齐端庄;进院里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我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顶上的140余个烟囱也都各有特异。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完全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后有两次扩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扩建约在清同治年间,由乔致庸主持,第二次扩建为光绪中、晚期,由乔景仪、乔景俨经手;最后一次增修是在民国十年后,由乔映霞、乔映奎分别完成。从始建到建成的格局,中间经过近两个世纪。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后来的扩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构思进行,使整个大院风格一致,浑然一体。
平遥古城
第七天9月16日星期一,今天在平遥古城活动。平遥古城,已经慕名已久了。我们是在前一天晚上到的,到了之后已经晚了,所以就没怎么去参观。平遥古城太棒了,一进城门就感觉气氛不一样,好像自己瞬间变成古人了一样,只是在街道里散步就是一种享受。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目前我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座为丽江古城。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在平遥古城待了一天半,睡了两晚上。但是感觉时间就像过了一眨眼的工夫。第二天的17日上午我们就要上火车了,也就是我们这次山西之旅的最后一站。我在山西留下了一串脚印,山西留给我一串美好的记忆!
第二篇: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测绘时间:2013年4月11日至2013年4月14日
测绘地点:四川省阆中市何家窨子 测绘人员:刘骑崛 李东恒 张佳 张谋
佘然 胡瑾璐 赵柯宇 敖证杰
测绘安排:4月11下午手绘出整个何家大院大致平面图 4月12日细化平面绘制出较为准确的平面图 4月13日分为两组测绘立面和剖面 4月14日上午进行数据补测和照片拍摄 测绘目的: 通过对古建筑的测绘增强我们队中国传统古建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
来增强我们队中国古建筑的构造、材料、以及空
间处理手法的认识。同时也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
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区位分析
基本概况
阆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处于盆地向低山区过渡地带。介于东经105°41′~106°24′,北纬31°22′~31°51′之间,全境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呈堰尾槽状地势和多层次梯级地形,海拔328~888.8米。低山、高丘、中丘占幅员面积92%,低丘、平坝占6.31%,水域占1.69%。东靠巴中市巴州区、南充仪陇县,南连南充南部县,西邻广元剑阁县,北接广元苍溪县。位处嘉陵江中游。距离成都市331.5公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度。市区人口组成以汉族为主,有回族人聚居点,并下辖一个回族自治乡(博树乡)。现为南充市代管。
测绘所在地
何家窨子,位于古城区管新街。一个在百度地图上搜不到的低调宅院。古城区由叫保宁街道,有嘉陵江环绕,古城墙保护。被誉为风水名城。阆中市下辖21个镇,古城区北临沙溪街道,西南靠江南镇,东南方向是七里街道。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阆中历史变迁
历史上的阆中,在战国时曾为巴国最后一个首都。公元
前314年,秦惠文王置阆中县。《元和郡县志》载:“阆州,在秦为阆中县也”;《太平寰宇记》云:“今郡城即古之阆中城”;《华阳国志》云:“阆中县本巴国别都,秦置县”。巴都、秦城在同一地方,此时,治城疑在今盘龙山麓至玉台山临嘉陵江台地上,即今兰家坝、部队驻地一带。
阆中郡城在东汉时由刘璋修建,三国时张飞曾增修。明嘉靖《保宁府志》载:“郡城在嘉陵江北,与锦屏山相对,为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益州刘璋所筑。”《四川通志》也载:古城在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刘璋修缮过;三国时,张飞曾增修。《阆中县志》(帝制早期)载“县城西半里许为汉城也”。经勘察,汉城遗址尚有石砌码头及河堤残余,还有不少汉砖、汉陶、五铢钱等汉代文物出土。
据明嘉靖《保宁府志》和清咸丰《阆中县志》载:由于嘉陵啮城,房屋街衢,迭遭摧毁。所以城市逐渐南移,最终移至今之区的位置。唐玄宗以后,城区位置基本稳定。《舆地纪胜》载:唐王灵夔、滕王元婴,相继任阆州刺史时,按皇宫规格修造宫苑,为隆苑(又称阆苑,即阆州),并修建了南楼、东楼等。尽管阆中唐时有增建修补,对城池面貌并无多大改观,但对后来城池发展成规模之城打下了基础。
阆中城修建成规模之城是在宋代。据《阆中县志》(帝制时期)载“宋代初年,用条石修建城墙,墙顶外倾有城垛。四道城门,东南北修有瓮城子”等。其后城池多毀于战火。从宋代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起,虽历任政要恢复部分楼台亭阁,均未达到宋时初建之城的规模。并且在南宋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为了抵抗元兵,曾移州治、军治于大获山(今苍溪县镜),建大获城。虽县治在原境,因战乱和移州治于大获山的影响,对原城池少为维护,塌毁多处。
江水古城初鲁时称城在和建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宋代的阆中城,除注重建筑艺术和景观布局外,还特别注重风水意象。城外沿江两岸诸山,修建了众多的寺庙楼阁,组成城周风景带,使之与城郭互相映衬,时人赞叹:古城“丹楼粉堞明灭于远烟高树间”,“秀绝寰宇”。
至南宋,阆中又成为元军进攻南宋的重要根据地,修筑城堡和关隘,城周七关就是这时形成的。元末,明玉珍在城西补筑土城(城墙)。元代阆中城基本上沿袭了宋城的概貌。虽略有小变,但不出左右,尽为原址扩展。
明.清城即今阆中古城。明《保宁府志》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千户滕贵在原址增拓,内外以条石砌成,城墙高一丈六尺,围长九里三分。建四门,曰富春、曰锦屏、曰澄清、曰威德。四门皆有月城”。明成化年间,指挥使田仪又建四门城楼。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知府张翼重修。据史料记载,这时“城壕深一丈五尺,阔二丈五尺”。《四川通志》载:清乾隆34年(公元1769年)知府宋思仁重修,并改城门为迎和、延禧、宝成、敦吉。《阆中县志》(帝制时期)载:“乾隆六十年知县胡延璠补修。嘉庆三年(1798年)浚隍凿堑(挖壕沟,即修护城濠)”。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川北道黎学锦在西门外修筑石堤与石鱼翅(今称龙干)以御水啮。
此后,阆中城池没有明显变化,今之古城基本为明清城原形。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平面分析
何家大院为三进院落,轴线方向为东西方向,何家大院沿轴线放向基本对称分布。和一般四合院一样,何家大院由倒座、前院、正厅、正房、耳房、厢房等组成。后院布置成花园。平面功能上来说,何家大院以前作为一个大家族居住使用,现被作为一个客栈。总平面上何家大院四周为类似院落,追溯根源何家大院本是院落的一部分,后来分家隔成现在这样的院落。所以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何家窨子俯视图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梁架关系分析
本次调研的阆中何家大院采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较大空间处采用抬梁式构架,两者相结合的使用,彼此配合相得益彰。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斗枋用在檐柱柱头之间,形如抬梁构架中的阑额;纤子用在内柱之间。斗枋、纤子往往兼作房屋阁楼的龙骨。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从左图(仰视图)的过厅(绿色区域)可看出在较大空间如过厅部分,则采用了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的方法。
这张过厅图可以明显的看出抬梁式所拥有的脊瓜柱,上金瓜柱、下金瓜柱以及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抱头梁、挑头梁、等特征性的构件。而从这张穿斗式构造图上可以看出。标号,1、2、3、4的部分,分别为:椽子、檩、枋、柱。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目
录
1、测绘概况................................................................1 2、区位分析................................................................2 2.1基本概况.................................................................2 2.2测绘所在地...............................................................2 3、成果展示................................................................3 3.1 历史变迁.................................................................3 3.1.1古城历史变迁...........................................................3 3.1.2 古建筑历史变迁.........................................................5 3.2 空间分析.................................................................6 3.2.1平面分析...............................................................6 3.2.2 剖立面细节分析.........................................................7 3.2.3 梁架关系分析...........................................................10
4、附图....................................................................11 4.1平面图...................................................................11 4.2俯视图...................................................................12 4.3仰视图...................................................................13 4.4 西大门入口立面..........................................................14 4.5 前院横剖................................................................15 4.6 中轴线剖面..............................................................16 4.7 中院横剖................................................................17 4.8 14个大样图..............................................................18 4.9 手绘稿..................................................................19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细节分析
图4 一只仙鹤翩翩起舞有着驾鹤西归的意思,鹤在中国古代有长寿之意,此雀替意欲在家中的老人长寿长生,在大自然法则的寻回中即使西去也是一种随仙而去到达另一个境界享受生命。
图5何家大院
在清朝出过武进士,狮子象征着孔武有力,蛟龙是小龙,比龙低一级但是依然是水中猛兽,象征着权力。图2雀替为一只蝙蝠倒挂,意欲着倒福,到福全家。
图3石狮在中国古代石狮是一种威严的象征,通常放在宅门口用来镇住妖气。是守护神的象征。
图6雀替为一只向前奔跑的鹿子,鹿在中国古代为长寿吉祥的两种象征,此处一种意欲长寿,另外一种意欲一路登科,为家中的老人与读书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少年祈福。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古建筑历史变迁
四川古城阆中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的选址考虑了“设险 防卫”的需要,并以儒家“择中观”为指导,古城的规划思想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街巷呈棋盘式方格网布局,功能与职能分区合理,行政机关被置于城内显要位置,祭祀设施、宗教设施等则被置于城外。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阆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自古为“巴蜀要冲”。全市幅员面积1877.8平方公里,总人口85.86万人,辖23镇48乡(含一回族乡),市治保宁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为巴国别都。建国初属剑阁专区,1953年划入南充区,1991年撤县设市,名阆中市。1993年南充撤地建市,阆中市为省直辖,由南充代管。建筑形态,形成围合院落,纵深方向多重院落组合的平面形制,沿街连排的民居形式以及和谐灵动的空间构成仍然是四川民居的典型代表。何家大院历史:
何家大院又名“何家窨子”,因祖上曾经营钱庄,在后院设地窨子(地下室)贮钱物,故俗称何家窨子。又因园中原有大桂花树,或称“何家桂花树”——民革时期被毁,相传被毁前桂花香级阆中半城。其先祖在康熙年间从湖广淮阴县迁入四川,定居于四川阆中,到现在已传十二代。
清朝中期何家发迹,百业兴旺,在何家巷、三陈街、丰硕里有六院相连,在下新街、财神楼、东大街口开有多家铺面,遂有“何半城”之称;道光元年先祖何中光中武举,乡亲们赠有“武魁”大匾,悬挂至今。
何家窨子为典型的清代庭院建筑,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建筑坐东朝西,街门南开,通道东头有内照壁,然后转北进门,为三进四合院,前天井东面为宽敞过厅,侧面有住房数间。过厅后为大天井,两边厢房典雅,正中堂屋气派高雅,两旁正房耳房一应俱全,住房多有地罾楼。从堂屋进入后天井,左右有精致书房相对,在后为花木葱茏的后花园,园后有设地窨子处。房主何兴栋余年七十,熟悉年节风俗,故此院为体验者体验民俗的典型院落之一。
设计理念:
何家大院坐东朝西,西面主金,由于祖上经营钱庄,开门朝西是财源的入流;
东面主木,木生发,发为子孙之意,寓意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之意。东西方向设置厢房,采光通风性较好,附和居住坏境的朝向设置。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剖立面细节分析
中国古代文化中,蝙蝠是一种福气的象徵,多在服饰、建筑和艺术品、取其形状代表吉祥之意。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候就用丰富想像力和变形移情的手法,把蝙蝠美化成蝠身蝠翅卷曲自如,翅展祥云,风度翩翩逗人喜爱的奇趣祥瑞之物。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把石狮子视为吉祥之物,古代的官衙庙堂、豪门巨宅大门前,都摆放一对石狮子用以镇宅护卫。直到现代,许多建筑物大门前,还有这种安放石狮子镇宅护院的遗风不泯。
抱鼓石一般是指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发展了宅门的功能构件门枕石,其等级是由门的等级决定的;抱鼓石是中国宅门“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是最能标志屋主等级差别和身份地位的装饰艺术小品;抱鼓石可分为“螺蚌”和“如意”两种形态,抱鼓石鼓顶的狮子是龙生九子之一的椒图。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照壁
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也称影壁,古称萧蔷,因而有萧墙之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
照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墙面若有装饰则造成对景效果。为我国经典建筑形式四合院必有的一种处理手段。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
在民间的建筑中,为了装饰点缀院落,主人在院落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照壁,即是一堵砖墙。何家窨子的照壁亦是如此。原是用土砖砌成,后经政府帮助改造,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装饰,四周有一些砖雕装饰,影壁中心绘上松鹤延年的图案,给院子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9级建筑学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手绘稿
第三篇: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测绘实习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加强深入了解,以深化大三上学期对中国古建筑史的理论学习,以及加强同学们对国内建筑的热爱。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
XX年7月1号根据学校授课安排,我们将在湘潭平政路进行维持二周的古建筑测绘实习。
三、实习参与人员
06建筑学本部1、2班跟潇建1、2班。
四、实习内容
7月1号上午九点钟,我们班的同学全体在文庙集合,然后按分组的情况分头行事。最终我们选定的是距离关圣殿东100米处的三户民宅。这天的天气相当诡异,雨下的很大,好多人鞋子跟裤子都湿了,同时也给测绘工作的进展带来了一定的不便。雨渐渐小了些,我们便开工了。我们组共有七个人,湘潭本地的有两个,鉴于语言沟通的问题,这问卷调查当然非他们莫属啦。大队人马首先杀进一个老爷爷的家里,小刘首身示范。之后小赵、亚信还有还有海剑就都跑去弄调查问卷啦。剩下的四人就锁定一家据传有70年历史(貌似这一条老街房子的平均年龄达到了一百多)的民居着手测绘事宜。我们从大门而入,房子很简单的一面宽三进深,门洞都是开在同一边上,除去大门是正(典型的立面)中心的。进入第三间房子的时候,一架旧式木质楼梯呈现面前,没有扶手,楼梯的踢面也是镂空的,踏面也很不平整貌似还能转动,大概首层的层高是4.1米,看到这样的楼梯,女生貌似有点惧怕,不知道当初在造它之时,主人是否有想过?上了二楼,哇塞,满目灰尘,估计主人是不怎么上来吧,除了去临街面出的挑台晾晒衣服,平时是很少活动的!让我有意外之喜的不是中国传统的木屋架结构,也不是挑台出为支撑挑檐而撑起的木结构(屋架木结构)上的倒莲座,而是中间二进厅(不知道可否这么叫)中一个被两排南北方向的木栏杆围护起来的空间,甚是好奇,小刘爆冷说,大概是放置过世的老人的,但细想一般不都是置于堂屋的嘛?无奈寻问主人,自也是说不上个一二。有个值得一提的是“一线天”,(一线天)首层片面是三进深,而到了二层就变成了二进深外加前面所提的挑台,屋顶是传统的坡屋顶,脊檩线正对与二进房的中点,在三进房与二进房屋顶交接的地方很特意的预留了15mm宽的一条窄缝,让光线从此处泄露下来,我猜测大概是房间不开窗的缘故,为了解决光线的问题,故采用了此法。
还有一大发现是其墙壁的做法,编好的竹篾成其“骨”,混以稻草、黄土为粘结剂,这做法到有点仿似现代的钢筋混凝土,不过相比之下,它比钢筋混凝土保温隔热性能更好,(墙壁材料)只是从理论上来说使用年限有所逊色,且承载力、抵挡风与暴雨的能力也不及后者,但能纯于世达一百多年,也算是古人智慧的一种表现吧!这是在第一家民居的发现。我们上午的工作差不过就做到着,总结一下,完成了问卷调查以及第一家的测绘。
中午,大队人马饿漉肠肠的跑到一间蒸菜馆,无奈其厨艺有限,我们就夹杂着窗外的淅沥小雨,捡以两三点菜色,撮以些许大白米,瞌睡连连。下午强打精神,继续上阵。归去途中历经关圣殿,带着久远的好奇心,推开了红漆的大门,貌似今日对外不开放,殿内人烟稀少,冷冷清清,大概是今天下雨之故!闲逛了一遍,跟传说中的汉白玉龙柱雕还有阶前的蟠龙雕合了影。不辜负此次之行。后来,我们又瞄准了离第一家不远的民居,历尽一百年有余,建筑形制类似于第一家,很典型的住户类型,热心的民居主人甚至给我们拿来了房契,哇塞,我想我们是没必要测啦,上面是绝对原版的平面图。有一发现是,室内墙面上的开窗,一般多见于古典园林,通过借景的构图手法来美化景色,在这里也被应用到了室内。再接着我们拐了个弯,寻找到了第三家民居。典型的两层,唯一不同的是二楼的护栏不见了,可能是被主人拆了,首层也是一面宽三进深,门洞方向均开在墙面的北边,几乎也不怎么开窗,但室内采光尚好,大概是门洞做的比较高,且在第三进房南边墙有开一窗一门。有意思的是这民居旁边的古建筑,据外貌看来估计是商铺,对面的天工楼据老人说有两百年的历史,门口还有一对石狮,甚是庄严啊!至此我们本次的古建筑测绘之行已圆满结束。
通过这次学院组织的测绘实习,虽然我们做的工作不是很足,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肯定了:就是对本国古建筑的了解,在这里,我再一次感慨于古人的智慧,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民族,孕育了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特产,用博大精深不为之过,还有好多埋没在时间与尘嚣中的古老的智慧在呼唤我们去发现,去继承去创新,感慨于唯今建筑风的滥觞,我们或许应该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一切文化一切发展,希望中国的建筑之路越走越顺利!也祝愿广大的建筑学子的求学之路越走越顺利!
第四篇: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测绘实习通过对古建筑的测绘,增强我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感性认识,主要是针对中国古建筑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加强深入了解,以深化大三上学期对中国古建筑测绘的理论学习,同时也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大家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
1、时间:2012年11月5日
2、地点:西安市八仙庵
三、测量工具
3.5m钢卷尺、30m皮尺等
四、小组人员
杜芃逸 曹一飞 冯斌 陈喆 宋颖佳 程雅丽 刘菁
五、实习内容
西安八仙庵.八仙庵相传建于宋代。元、明、清各代屡次翻修。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曾颁发1000两白银,命八仙庵道长李宗阳修建牌坊,并赐八仙庵“敕建” 二字,高悬于庵前门领之上。新中国建立后,当地政府如数次拨款整修。八仙庵现占地110亩,由山门至后殿,分为三进。山门外,有清光绪二十年砖砌大牌坊两座,门外的影壁上刻有 “万古长青”4个大字。山门两端,钟、鼓楼分立左右。第一进殿5间。第二进分前、后二殿。第三进正殿门楣上悬有清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的“洞天云籍”4 字匾额,大殿两侧,是东西跨院。东院有吕祖殿和药王殿。八仙庵是西安最大、最著名的道教观院。
我们小组的测绘对象是八仙庵内规模最大的聚仙阁,建筑保留了明清两代风貌,风格古朴,庄严雄伟。在实地测绘之前,老师着重讲解了测绘内容就图纸内容。让我们了解了测绘的大致方向。
开始测量前,我们进行了工作的分配,3个人负责平面测量,另外4人负责立面和细节的测量。在绘制草图前,我们首先从整体上了解整个建筑。由于该建筑遵循了古代建筑的特点,呈中轴对称,所以只用测量两边的距离。先总体测出总的尺寸,再分别测出细部尺寸,最后把细部尺寸和总尺寸校准,尽量减少误差,在测量时,我们重点测量了平面的砖的铺地,台基以及柱的位置和直径。
平面的测量比较简单,用卷尺即可完成。在测量立面时,有更多的构建及细部尺寸需要我们测量,比如门窗的尺寸、镂空的木格子栏杆、石质柱础、琉璃屋顶各个不同位置的斗拱建筑总高度等等,需要利用的工具很多,无疑增加了我们的测绘难度。由于是古建文物,不让攀爬,测量檐高只能用钢尺勾到瓦上测出,导致数据可能不那么精确。
这次测绘让我们对古建筑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明清建筑。屋顶的各种形式、建筑的组成、结构类型、斗拱的组成及机构特点等等,让我们意识到中国的古代建筑历史内涵是博大精深的。此外,这次测绘培养了我们认真严谨的态度,由于古建中有很多部件,我们必须对每个部件的每个尺寸进行测量、记录。同样,画草图、校对数据、做CAD都需要认真仔细,这无疑让我们对以后的工作更加严谨。最后,还加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次测绘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因此大家必须要分工合作,既要把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又要协助队友测绘,这正是我们平时欠缺的精神。总之,这次实践教会我们的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我相信这是可以激励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第五篇:古建筑实习报告范文
关林古建筑实习报告
本学期的古建筑测绘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实践。这是一个让我们能够深刻了解建筑的机会,一个可以让我们亲身走进古代建筑,感受古代建筑文化的机会,同时让我们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时代在速度发展着,新一代的建筑也不断的创造着,但是去看懂读懂体会古人建造的古建筑也是作为一名建筑学子的必要课程。这次的古建测绘实践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也对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实习目的
本次测绘实习通过对古建筑的测绘,增强我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感性认识,深入观察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古建筑的结构与形式、中国古建筑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以深化对《中国古建筑史》的理论学习;同时掌握建筑测绘的技术和方法,培养我们调研、收集资料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大家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
时间:地点:洛阳关林大殿
三、测绘人员
四、测绘对象
关林拜殿和大殿:拜殿为5开间卷棚顶明代建筑,是举行祭祀礼时谒拜的场所。殿中间有乾隆、慈禧亲书的匾联,西端竖立着高35米关羽大刀。大殿于拜殿相连,面阔7间,进深3间,高约20米,总面积700平方米,是关林最大的建筑。庑殿顶上,琉璃瓦覆盖,屋脊横立,六兽扬武,飞檐斗拱,朱柱盈围;四檐角饰以庞涓、韩信、罗成、周瑜四神将,悬以铁马金铃。店内暖阁三间,透雕花龙。正门两侧木雕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13幅故事画。刻工精细,构图美妙
五、测量工具
50m皮尺、激光测距仪、5m钢卷尺、指北针
六、测绘内容
1、建筑的总平面。一般只需皮卷尺、钢卷尺、卡尺或软尺就可以测出所有单体建筑的平面图。测绘平面时最重要的是先确定轴线尺寸,之后单体建筑的一切控制尺寸都应以此为根据。确定轴线尺寸后,再依次确定台明、台阶、室内外地面铺装、山墙、门窗等的位置,平面图就确定了。
2、建筑的正立面、侧立面。对于法式测绘,因为没有搭架,无法上到建筑物上用皮卷尺测量高度,所以这一类立面图都必须借助辅助工具进行测量。粗略测量时,我们可以仅借助竹竿和皮卷尺、铅垂球测出高度。但是要用做档案记录时,单层的建筑,如果有可利用的反射点就可以通过激光测距仪测出高度,如果没有反射点可以通过全站仪测出两点之间的高差就是建筑的高度。
3、建筑的纵剖面、横剖面。测量方法与测绘立面图的原理一样。不同的是剖面图要更清晰地表达出各层之间的构造关系
4、大样图。包括了各种砖雕、脊饰、梁架的斗拱等部分的大样。因为这类装饰构件的线条、图案都非常复杂,甚至是一些人物、花鸟、虫鱼图案,而按照测绘的要求是要一一表现在大样图中的,这往往是古建筑测绘中最耗时、难度最大的。在法式测绘中,最好的方法是借助数码相机拍下各个大样的正、侧、底面的照片,然后测出各个大样中重要的控制点的距离,通过比照数码照片绘出大样图。
七、关林及大殿简介
关羽被过去历代王朝尊为“武圣”,是民间信仰者“忠、勇、仁、义”之楷模。关林古庙会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前往关林朝圣之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关林相传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南7公里的关林镇。关林北依隋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接洛龙大道,东依伊水清流,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
明万历年间始建庙、植松。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形成现今的规模。关林总面积约百亩左右,古柏苍郁,殿宇堂皇,隆冢巨碑,气象幽然,为洛阳市著名的古建筑及游览胜地。
风格:关林的建筑规格是按照宫殿形式修建的,布局严谨壮观。庙前有戏台,中轴线建筑依次有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关墓。中轴线两侧附以其他形式相同的对称建筑物。
关林的主要建筑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其布局按帝王宫殿建筑而建呈“回”字形结构。舞楼、大门、仪门、平安殿、财神殿、春秋殿、关林(冢)为其南北向中轴线,其它建筑的布设皆沿此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体现我国古建文化的传统特点。
关林大门为三门道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始建于乾隆五十六年。走近它的时候,镶嵌在大门上的81颗金钉闪耀眼前,威仪立至。在古代,仪门上的铜钉数目是有等级划分的。皇帝为九五之尊,所以仪门上可用九排铜钉,其次是王侯将相,可用七排,余者依次递减,由此可知,关羽被后人所尊崇的地位已非同一般了。
抬头间,你便可看到被奉为神笔的洛阳书法家王铎所书的“关林”二字。远看这两个大字,笔力刚劲有力,其神韵透于匾外,让人叹止。
穿过仪门,看到一条我国关庙中惟一的石狮甬道。在长约35米的古甬道上,共有大小石狮104尊安坐两侧甬柱顶上,大狮姿态安详,小狮活泼可爱,百狮百态,让人称奇
走过石狮甬道,便是拜殿,拜殿:位于正殿之前,与之相连,是春秋大祭之时百官僚属谒拜之所。殿中悬挂有乾隆御书的“声灵于铄”匾和“翌汉表神功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联。这里是春、秋、诞三祭之期的祭所。洛阳人很是尊崇关羽,在阴历正月十三进行“春祭”,在阴历五月十三即关羽的生日,进行“诞祭”,在阴历九月十三,进行“秋祭”。在这三祭之中,又以秋祭最为隆重,多年来,来自沿海及港、澳、台、东南亚的拜祭者越来越多,随着规模的发展壮大,如今的“秋祭”已经演绎成了“关林国际朝圣大典”。
仰面观之,有一块大匾高高悬在大门上,上书“声灵于铄”四个大字,寓意关公美好的声名象美好的音乐一样传扬四方。这块匾是清乾隆十五年乾隆帝所题,同时两侧并题有联曰:“翊汉表神功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由此可以看出,不仅百姓敬仰关公,古代帝王对关公也同样尊崇。
走过拜殿,就来到了关林大殿。它是关林最大、木刻最为集中的殿宇,同时,它也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大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高26米。庑殿顶,琉璃瓦覆盖,五脊横立,六兽扬 威。正门上,有12幅明代浮雕木刻。说的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故事。走进大殿,关羽金身端坐眼前,它头戴十二冕旒帝王冠,身穿锦缎绣龙袍,手持一把标明身份的“七星”护板,庄严肃穆。该塑像是1986年仿塑的,原来的塑像在文革中被毁掉了。原像是金身帝王像,是在康熙四年加封关公为帝后以帝制塑造的。
在关林大殿的门板上,你还会发现刻绘着《桃园结义》、《水淹七军》、《三顾茅庐》等12幅与关羽有关的故事。如此多幅反映关羽生平的木雕在国内其它关庙很少见的,不仅如此,徜徉在关林,在其它的大殿中,你还会发现《斩颜良》、《诛文丑》、《挑锦袍》、《义释曹操》等刻绘、壁画,因此上,关林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庙,这里还是一座融汇了多种文化的殿堂。
当你穿越关林大殿,来到春秋殿的时候,你会发现一组极其漂亮的高浮雕式彩色悬塑“关公读《春秋》像。远观雕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走上前看,手法细腻,写意流畅,可谓雕塑之中的上乘之作。平安殿:又称启圣殿,是关林的主体建筑,位于整个庙院的中心,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殿内供奉有贴金关圣帝君像,关平、周仓、王甫、廖化侍立两侧。
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在平时的印象中,一般会记得关羽的“忠、义、仁、勇”,而通过这座塑像,看到了关羽灯下读春秋的神韵
走过一座座殿宇,最后才是关冢。关冢之前,有两座石牌坊和一座碑亭。第一座石牌坊是明代万历年间立的,正坊额上题“汉寿亭候墓”五个大字。这是在关羽解白马之围后,曹操向汉献帝给关羽奏请的封号,也是关羽的第一次受封。正坊柱正面有联一对,左右分云:“盖世英雄皈圣域,终天仇恨绕神丘”。再看左右,偏坊也有坊额,分曰:“义参天地”、“道衍春秋”,古朴悠长,令人深思。
第二座石坊,在规模上要比第一座略小一些,它立于康熙五十五年。“中央宛在”,四个大字迎面正对。关于这四个字,有解释说,“中央”是指头颅的意思,“宛在”则是说仿佛存在的意思。碑亭位于两座石牌坊之后,因为碑亭台基为八角形,也叫它“八角亭”。
该碑亭立于乾隆三十三年,为八卦歇山顶式建筑,其中五昂十一踩斗拱层层相叠,丝丝入扣,形成了一座密檐式阁楼。整座碑亭无一颗铁钉,均为木结构,虽历300年余载风雨仍巍然屹立,充分展示了民间匠师的高超技艺。碑亭内立有石碑一通,碑额上是九叠篆书“敕封碑记”,碑面上刻“忠义神武灵估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这是明清两朝对关羽的最高封号。
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关羽虽然早已远逝于历史中,但他的“忠、义、仁、勇”却得到了帝王们的褒奖,从侯到王,从王再到帝,从帝甚至发展到圣人,真可谓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普天下的百姓们呢,他们敬重关老爷的同样是“忠、义、仁、勇”,但他们没有帝王们那般有心计,去利用关羽“忠、义、仁、勇”维持统治,他们很朴实,就是把关公当成了道德标杆和正义保护神,并且用他们不知疲倦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在各地兴建和重修关帝庙,以至于关羽的庙祀无垠。
八、测绘实习内容
到达关林时,首先,我们对关林的总体布局进行大致的了解,接着我们集中对我们将要测绘的大殿进行全方位的观察,观察它的建筑的特色、平面形式、构架方式、屋顶形式、台基情况、彩画等。
当我们准备工作做好后,开始进行我们的测量工作,我们分好工后,一部分同学测量平面,一部分同学测量剖面,测量看似简单,但困难重重。由于建筑的高度较高,我们没法用平行投影的方法进行拍照,只能用激光测距仪把能够测量的全部测量一遍。
利用传统手工测量手段,对一座单体建筑进行测绘,大体经历准备、勾画草图、测量、整理数据、制图校对、成图等阶段。整个流程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场工作至少应完成仪器草图,并对照实物严格校核,以保证测绘质量;初次参加测绘尽量不用计算机记录,应当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体验建筑、熟悉构造、掌握测量技巧和处理数据上,要求能够按投影法正确表达所测对象。
九、心得 尽管我们学过中国建筑史,知道斗拱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知道各个位置的柱子的名称,知道屋面分几层,但是当我们真正去了解它时,感觉又是那么陌生,通过测绘,我们对古建的感觉从陌生慢慢到熟悉,通过一笔一笔的描绘,我知道了柱径,知道了窗花格的大小,知道了飞椽的搭接和摆放,这让课本里的名词一个个鲜活起来。
测绘是个认真的事,测一座细致的建筑,如同读一本好书,不知不觉把速度放慢,它会自动抹平读者的浮躁,测绘也是如此,古人建造这建筑的时候,该是多么细致,才会把窗花,雕刻得如此生动,我们从开始的粗心慢慢变得认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我们完成了转变。
加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次测绘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大家必须分工合作,既要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又要协助队友测绘。关林两天的测绘让我学到了许多,以前我们上中建史时虽然课本上说得很详细,但是对于古建真正的了解还不如这几天学到的东西,凡事只有亲身经历才不会容易忘记。对于古建的结构,斗拱怎么支撑屋梁,檐角如何翘起?我们在做平立剖时是将古建重新建造了一遍,这种过程让我们加深了对于古建的了解,虽然这只是万千古建中的一种,但是我觉得中国古建的结构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其实这次让我真正的收获是让我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前都是闭门造车,我想以后我会改变这种现象,多注重观察,去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