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1.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 2.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 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央军委 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 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 6.石河子大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7.塔里木大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8.新疆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9.石河子大学科技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0.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1.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部 12.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教育厅
13.哈尔滨工程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 1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 15.北京理工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 16.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17.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18.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19.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
20.中央民族大学: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1.西南民族大学: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2.中南民族大学: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3.西北民族大学: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4.北方民族大学: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5.大连民族学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部,商务部共管
27.福州大学:福建省教育厅
28.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 29.河北工业大学:河北教育厅 30.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部 31.苏州大学:江苏省教育厅
3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 33.南京理工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 34.西北工业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 35.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教育厅 36.安徽大学:安徽省教育厅
37.上海大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38.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教育厅 39.郑州大学:河南省教育厅
40.暨南大学: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41.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教育厅
42.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43.海南大学:海南省教育厅
44.青海大学:青海省教育厅
45.宁夏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46.新疆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 47.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教育厅
48.贵州大学:贵州省教育厅
49.西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教育厅
50.海军兵种指挥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51.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52.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央军委 53.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54.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55.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 56.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57.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大学: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总部
58.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中央军委
59.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60.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中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6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62.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6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部
64.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中国中央办公厅 65.外交学院:外交部
66.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华全国总工会 67.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共青团中央 68.中华女子学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69.中国民航大学:交通运输部民用航空总局 70.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交通运输部民用航空总局
71.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运输部民用航空总局
7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公安部 73.华侨大学: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74.中国人民刑事警察学院:公安部
75.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公安部 76.公安海警学院:公安部
77.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司法部 78.防灾科技学院:中国地震局
79.华北科技学院:国家煤炭安全监察局 80.上海海关学院:国家海关总署 81.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国家林业局 82.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总装备部
第二篇: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名单
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名单
北京(21所)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广播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财政管理干部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北方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附属中等专业学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华北电力大学
天津(2所)
南开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外贸学院)天津大学
辽宁(2所)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东北大学、黄金学院)
吉林(2所)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1所)东北林业大学
上海市(8所)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同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铁道大学<上海铁道学院、上海铁道医学院>、上海城建学院、上海建材学院、上海铁道大学附属卫校)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农学院)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中国纺织大学、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玻璃搪瓷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江苏(7所)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地质学校)
江南大学(无锡轻工大学、电光源材料研究所)河海大学(河海大学、常州水电机械制造职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安徽(2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学院)
浙江(1所)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
福建(1所)厦门大学
山东(3所)
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湖北(7所)
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武汉科技职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工业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中南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湖南(2所)
湖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财经学院)
中南大学(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长沙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广东(2所)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2所)西南大学
重庆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中专部)
四川(共4所)
四川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银行学校)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5所)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大、西北林学院、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所)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北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工程学院)
甘肃(1所)兰州大学
+++++++++++++++++++++++++++++++++++++++++++++++++++++++
第三篇: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的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拥有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底蕴深厚,历史沿革系京汉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学校于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在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建校以来,地大人锲而不舍、开拓创新,用智慧与汗水,用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的豪情壮志,谱写了地大辉煌的乐章,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毗邻光谷,环境优雅宜求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美丽的东湖之畔,苍翠的南望山下,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科技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高校。学校占地面积约1700亩。长约380米的“地大隧道”贯通学校西、北校区,记载着上亿年历史的化石林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宇交相辉映,勾画了东校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井然有序的现代化教学楼群、窗明几净的学生公寓、设施先进的实验大楼、宽阔的林荫大道,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
目标远大,地球科学创一流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顺应时代潮流,坚持突出办学特色,完善学科体系,提升办学水平,完成了从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的战略转变。全校师生把“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阶段性目标,把“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长远目标。正是在这一远大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的各项事业正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空间广阔而深远。
师资雄厚,办学实力呈强势
学校拥有一支研教并重、实力雄厚的优秀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100人,专任教师159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148人,教授390人,副教授450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入选教授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5人。近5年来,学校新增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4人。2008年,我校成秋明教授成为继我校赵鹏大院士之后,再次荣获国际数学地质学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的第二个亚洲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各类研究院(所、中心)9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1个。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地球科学类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目前学校收藏各类图书资料共计20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资料139.69万册,中文电子图书80万册。从上世纪50年代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等地建立了6个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依托三峡秭归实习基地,正在建设的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其影响辐射全国。
学科集优,科研成果谱新篇
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在继续巩固地学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两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被列为自然科学、理学A级以上学校。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质学”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有17个学院(课部)、60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硕士学位授予点119个,博士学位授予点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有16个工程硕士专业和20个高校教师专业;拥有MBA、MPA、MFA、J.M等5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主持、参与各类科学研究2000余项,2009年学校科研合同经费达2.45亿元。
2005-2009年,学校主持“863”项目及子课题、“973”课题及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200余项。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2004年,我校作为唯一的高校参加了被称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的国家级高科技工程——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科学研究。在“神舟”飞船的7次顺利飞行中,我校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独立研发的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飞船的“返回搜救系统”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我校师生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2008-2009年,学校共有7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关键工程,巴东野外大型综合试验场于近期投资开建。该试验场集滑坡灾害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将为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与国土资源部法律事务中心联合共建“国土资源安全与法律环境实验室”,在“部部共建”上迈出坚实步伐。
2009年,成功申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使我校成为湖北地区第四个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的高校;顺利通过国军标(GJB)质量管理体系复审,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
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光盘版收录,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2009年,《地球学科》学报荣获首届湖北出版政府期刊奖并入选“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
以人为本,厚精广博育英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校学生近2.6万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近1.8万人、硕士研究生4000人,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专业学位研究生2200余人,各类留学生300余人。
学校积极推进学务指导制度,不断完善学分制,充分发挥教师育人的主体作用。在不断加强教学基本设施、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力度,创新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机制,建立了创新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培养制度。全面实施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在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评估,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学校已建成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有数十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周口店已建成“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电子电工、计算机、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地质工程等已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有工商管理和艺术设计两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2004年我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
为激励学生学习,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设立了丰富的奖助学金,制订了完善的奖助制度。学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每年为学生贷款达到2200万元,国家、学校、社会每年为我校学生提供的奖励资助金额近2700万元。学校除设立近半数学生享有的普通奖学金外,还设立了地质之光奖学金和周大生珠宝奖学金等在内的近50项各类奖学金。
遵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提出的“基础要厚实、专业要精深、知识要广博”的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启动了“李四光计划”、“池际尚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也获批准。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水平赛事中捷报频传。2009年,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在“挑战杯”上海世博会专项竞赛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综合成绩排名全国第一。同时,在世界杯机器人足球仿真赛、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等赛事上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学校始终把艰苦奋斗作为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主题,大力弘扬“地大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爱校、建校、兴校的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重视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建立教学生产实习基地,使学生广泛参与生产实践,广泛接触群众,在实践中感悟创业的苦与乐,在奋斗中升华人生境界。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艰苦奋斗教育相结合,全面锻造学生强健体魄和健全人格,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体育氛围和特色鲜明的体育体系。我校体育健儿在国际重大体育比赛中,取得100余块金牌、200余块银、铜牌的好成绩,连续5届蝉联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2006年10月,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
放眼世界,交流合作达四海
学校主动适应教育国际化趋势,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有效促进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5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或结为友好学校。近年来,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超过200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的国外专家、友人每年超过300人次。
随着学校2个项目被列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工程”),中匈首个联合环境科学与健康实验室落户我校,由我校作为支撑大学的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的正式挂牌,以及“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的建成运转,我校的国际化合作办学更加广泛和深入。
桃李芬芳,展望未来更辉煌
近60年来,地大人才辈出,桃李遍天下。从学校走出的十万余名毕业生,在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展示着地大人卓越的风采。其中,有27名毕业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温家宝等一批党和国家的高级管理人才,有欧阳自远等在不同的科技领域指点江山的“首席科学家”,有现任国际地科联主席张宏仁等地学杰出人才,有王勇峰、李致新等征服了七大洲最高峰的世界级登山健将,有高崚等多次获得奥运金牌、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体育健儿,有国梁等“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有李久林等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的总设计师……地大校友在谱写一曲曲人生华章的同时,也以自身的努力为母校赢得了荣誉,为母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成就是昨天的句号,开拓是永恒的主题。展望未来,在新的征程上,“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地大精神,将永远是地大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地大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大人坚信,党的十七大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颁布实施为地大的建设和发展勾画了绚烂而又广阔的前景。学校将为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谋求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协调发展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 告诉好友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第四篇: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坐落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由光华、柳林两个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2300余亩。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原名四川财经学院,是中国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财经大学之一。1952-1953年经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由西南地区17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财经系科合并组成,荟萃了西南地区的财经教育专家和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陈豹隐、李孝同、梅远谋、刘洪康、杨佑之、汤象龙、刘诗白等在校任教。学校前身院校之一的上海光华大学成立于1925年,1938年内迁至杜甫草堂西侧兴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故光华校区校址所在地得名“光华村”。2001年,学校在光华校区以西的柳林镇征地建设柳林校区,面向新世纪打造现代化大学校园,目前已完全实现了主校区的办学功能。学校建校初期由国家高教部和四川省主管,1980年起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5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学校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三次创业,玉汝于成。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几代师生员工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培育和弘扬“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财精神,秉承“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校训,坚定“励精图强、团结拼搏、朝气蓬勃、争创一流”的大学信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高等财经大学的办学规律,繁荣和发展财经科学,培养高素质经济、金融人才,努力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已建设成为国家经济学、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和西部地区金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及西部财经学科国际交流的中心。截至目前,有66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5门课程列为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高校先进行列。
学校长期坚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的原则,着力构建院校二级管理、校—院—系(所)三级架构的科学高效的社会主义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促进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和谐发展,激发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活力,充分调动教师致力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学校拥有37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7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32个本科专业,设有27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拥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涵盖31个二级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等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及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拥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级社科研究基地,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CPA)培养基地,是会计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单位;2008年,成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院校。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并设有国家“211工程”专项建设的“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科研强校”,充分发挥金融研究和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优势,着力研究国家金融、西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繁荣经济科学、服务金融事业、发展地方经济的研究特色。学校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以及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科研成果18000余项,完成了4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以及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横向应用课题,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300项。教师及研究人员出版的成果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经济学家》杂志是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跻身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和“双效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财经科学》为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两刊连续三届均入选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大师铸大学,大器方乃成。学校现有教职工1656人,其中教师1030人,有教授174人、副教授264人,博士生导师159人;还聘请了486位国内外经济学家、银行家、企业家为我校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教师中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选9人,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及资助计划获得者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7人。学校坚持“引进为要、培养为重,凝聚为纲、创业为本”,加强人才资源开发,构建财经学科人才高地。采取超常规举措引进海外人才,学校领导多次率团赴海外招聘;截至目前,已引进全职海外博士55人、讲座教授23人、课程教授15人,开创了人才引进工作的新局面。成立了以海外引进人才为主体的“经济与管理研究院”;2007年起,特聘6名海外知名学者担任有关学院院长。推进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着力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创新为魂”的教育新理念,构建“立体化”实践性教学模式及“复合型财经人才培养项目”,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819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6451人;硕士研究生4920人,博士研究生990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外留学生及港澳学生,以及成人教育学生万余人。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各类毕业生13万余名,其中金融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规模以及到金融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居全国高校前茅,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各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金融、保险、证券、工商企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许多毕业生已锻炼成长为我国金融、经济部门和各行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一些学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外著名机构任职和国外大学任教。
学校坚持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学术方针,以广阔的胸襟,开放的眼界,广泛吸纳人类文明成果,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教育机构、知名大学、金融部门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和形式,加快了学校融入国际经济管理教育的步伐。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 “中国金融论坛”、“海峡两岸会计、统计、金融学术研讨会”等重要的大型学术会议,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国际合作方面,与美国甲骨文公司合作的“金融服务中心”、与英国英杰华保险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会计师培训中心”、与澳大利亚安盛?国卫集团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中介人培训中心”、与日本精算师协会合作的“西南财经大学日本精算师资格考试中心”、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的“西门子-SAP工商管理信息中心”和与美国纽约人寿国际公司合作的“纽约人寿国际公司-西南财经大学寿险管理(LOMA)考试中心”等多个专门教育机构。国内合作方面,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共建了“支付结算研究中心”、与华晨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也在我校设立了“太平洋-光华保险教育基金”。
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弘扬,结合学校设学光华、柳林的实际,汲取巴蜀文化精华,发扬开放包容的西财精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展以“光华讲坛”为代表的系列高水平学术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我校学生先后多次荣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冠军或一等奖。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1996年学校党委荣获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998年获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授予的“1993-1998年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称号。有3个班级获教育部、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2个团总支获团中央“红旗团支部”称号。
西南财经大学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体育运动和后勤生活服务设施,教学场地充足、设施齐全,学生住宿条件好;学生食堂为四川省高校示范食堂。图书馆馆藏文献已达232万册(含电子图书),现拥有各类型及自建数据库近50个,生均图书馆面积在部属院校中排名第一,文献资源中心是西南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中国金融数据中心采用美国甲骨文公司提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密歇根大学提供的数据应用软件,收集了近20年的国家金融数据,创建了金融学科门户网站—“中国金融信息港”,成为服务于我国金融研究与教学的综合金融信息系统和国际金融数据共享平台。学校构建了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库和集成化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校园网光纤到户,网上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整体信息化居于全国财经类院校先进水平。体育设施完备,建有2座体育馆,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57个球类运动场及2个标准游泳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望未来征程路漫漫。面对世界多极化、全球一体化的浪潮,西南财经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抗震救灾伟大精神为动力,以内涵式发展为主题,以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为抓手,重点抓战略、抓人才、抓文化、抓资源,进一步强化危机与进取意识、质量与创新意识、改革与发展意识,始终坚持走国际化、特色化、个性化、创新型的发展道路,到2010年初步建设成为财经学科实力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大学,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篇:中国重点大学(全国重点大学、211大学、985大学、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历史沿革及名单
中国重点大学(全国重点大学、211大学、985大学、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历史沿革及名单
(一)建国以后国家批准、指定的重点高等学校简要回顾 1.“国家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阶段(1950-1958)各个大区重点建一所大学:
1950年:中央决定建设两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1年:华东大区——复旦大学 1952年:华中大区——武汉大学 1952年:东北大区——吉林大学 1952年:华北大区——南开大学 1953年:西北大区——兰州大学 1953年:华南分区——中山大学 1953年:西南大区——四川大学
1951年:决定建设中央直属的高级军校——南京军事学院
1952年:决定组建自己军队的技术学校——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西安地区——西北大学 云南地区——云南大学 山东地区——山东大学 闽南地区——厦门大学 南京地区——南京大学 北京地区——北京大学
【1954-10-5】中央《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指定的6所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2.“国家统一计划,条条块块管理”1958年高教管理体制改革时期
【1959-5-17】中央《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16所高等学校试招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随后又决定增加4所高校为国家重点高等学校: 中国医科大学(第2次复校)、第四军医大学、军事工程学院、军事通讯工程学院
【1960-10-22】中发(1960)868号酉字《中共中央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再增加一批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原有的(校名前加☆的)和新增加的共64所,名单如下:
【综合大学13所】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
第1页 术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兰州大学 【工科院校32所】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工学院、东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邮电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铁道学院、北京化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吉林工业大学、大连海运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同济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中南矿冶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师范院校2所】 ☆华东师范大学1☆北京师范大学
【农林院校3所】 ☆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机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医学院校5所】 ☆中国医科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中山医学院
【外语政法4校】 北京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北京政法学院、北京对外贸易学院
【音乐体育2校】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体育学院
【军事院校3所】 ☆军事工程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通讯工程学院 【1962-12-11】国务院通知厦门大学列入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由于学校接到通知很晚,到了年底部分师生已经离校,没有宣布,习惯上仍称1963年全国重点。【1963-09-12】 由于许多学校不知道,所以教育部又发了通知,增加3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
【1964-10-24】 书记处觉得应该再增加一所农业院校,教育部接到口头通知南农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南京农学院(1960年归教育部,1980年归农业部)3.中央“统一领导,分散管理”时期
【1978-2-17】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恢复文革前60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并增加28所高校为重点大学。1977年5月2日邓小平提出要办重点大学,集中优秀人才办。到1981年全国共有重点大学98所。
下列既是常说的1978年88所全国重点大学。其中:
综合类17所,理工类53所,农学类9所,医学类6所,外国语2所,音乐1所
综合类17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湘潭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南政法学院
理工类53所: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长沙工学院、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大连工学院、东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邮电学院、北京化工学院、大连海运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石油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徐州矿业学院、中南矿冶学院、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东北重型机械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南京航
第2页 空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华东工程学院、武汉建材工业学院、西北轻工业学院、武汉测绘学院、长春地质学院、阜新矿业学院、大庆石油学院、华北电力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农学类9所: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学院、镇江农业机械化学院、南京农学院、华中农学院、华南农学院、西南农学院、西北农学院、沈阳农学院
医学类6所:北京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四川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南京药学院
外国语2所: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 艺术类1所:中央音乐学院
注一:文革前68所重点高等学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北京政法学院、北京体育学院、北京外贸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等八所高校没列入1978-2-17恢复和办好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名单内。注二:1978年到1981年陆续追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有:
湖南大学(1978年8月,根据国务院国发27号文件决定湖南大学改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和湖南省双重领导,以一机部为主,并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成都工学院(全国科学大会后,中国科学院从地方要去四所学校之一,1978年10月划归中国科学院,更名为成都科技大学,成为重点大学,1980年10月改属原国家教委)
北京语言学院(1979年2月列入全国重点大学,增列原因是对外汉语教学招生的需要)
北京体育学院(197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散管理的决定的报告》,该院又列为全国重点学校)
江西农学院(1980年11月江西农学院更名江西农业大学,它是江西第一所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7月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和江西农学院合并)
山西农学院(1979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寨农学院并入山西农学院,同年山西农学院更名山西农业大学,被列入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此后雁北、运城农学院也并入)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7月7日,国务院恢复1971年4月撤消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在国发[1978]129号文件中重申: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大学。)
中央民族学院(1979年8月召开全国第五次少数民族学院院长会议,该校被列入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北京对外贸易学院(1973年北京复校)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78年后复校)
注三:长沙工学院(1978年6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发《关于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通知》„国发(1978)110号文件‟。将长沙工学院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列入解放军序列,执行兵团级职权。国防科委代管)注四:其他部属重点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79年7月国务院决定校名“中国首都医科大学”,1985年改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这是协和医学院第三次复校)北京政法学院(1979年重建)
东北师范大学(1950年4月归教育部,1958年10月吉林省接管。1978年2月省部双重领导,1980年8月归教育部。)
石家庄铁道学院(1978年 1月13日更名为铁道兵工程学院,1984年改现名)
第3页 北京广播学院(1978年被列为部属重点大学)
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负责筹建,1958年成立)
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1978年黑龙江工学院被中国科学院要去,改用此名)4.“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10所及15所)
1984年国务院批准全国十所重点建设大学和15所重点投资建设的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84-9-25国务院批准14所大学为重点建设院校,国防科大是其中之一)、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于1985年被列为国家“七五”重点建设工程)5.“八五” 国家重点建设的14所高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是 “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15所重点院校)6.2000年重点建设的22所大学:
1清华大学、2北京大学、3中国科技大学、4南京大学、5复旦大学、6上海交通大学、7西安交通大学、8浙江大学、9哈尔滨工业大学、10、北京理工大学
11、吉林大学
12、武汉大学
13、天津大学
14、南开大学、15东南大学、16、华中科技大学
17、西北工业大学
1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厦门大学、20大连理工大学、21东北大学、22北京林业大学
(二)“211工程”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是我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自“九五”期间立项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资金180亿元,建设了一批高等院校和重点学科,改善了一批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一批重点学科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11工程”是我国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而实施的。它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为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准备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决策。这一工程的实施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使其立足国内,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11工程”名单100-8+3家】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
第4页 学、河海大学、无锡轻工业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海洋大学、石油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92所】 2002年并掉8校:100-8=92所
杭州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山东工业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水利水电大学【100所】 2004年追加3家:92+3=95所
北京广播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95所】 1997年最后通过部门预审的几所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学院、华北电力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湖北医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建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燕山大学、山西大学、汕头大学、第一军医大学【117所】 关于“211工程”,存在一些误解。误解一:名牌大学都是“211工程”。
什么是“名牌”?用老百姓的话说,出名的牌子就是名牌。就像名牌家电、名牌服装一样,名牌大学在广大考生当中是众所周知的;在用人单位中是有口皆碑的。它在全国同类别大学中,应该是建校时间较长、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过硬、学习氛围浓厚的大学。尽管大部分名牌大学都是“211工程”,但由于国家考虑到院校归属、区域分布、行业重叠甚至占地面积、办学规模等因素,也有个别名牌大学未能进入。目前,名牌大学不属于“211工程”的主要有以下几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等。这些院校在全国所属行业中都是大哥级的院校,可谓如雷贯耳,赫赫有名。误解二:全国重点大学都是“211工程”
首先说明,国家从来就没有明确过什么是“全国重点大学”,而只是在不同时期把某些学校列入“重点建设”。这些重点建设的院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数量也随时变化。如1954年时有6所,1959年有11所,20世纪60年代又追加为48所;1978年有88所,80年代又增至98所;20世纪90年代又叫“211工程”,开始是80多所,后来又是100多所;不久又出现“985工程”,先是10多所,现在是40所左右。像这样不断与时俱进,变化无穷的所谓重点大学,恐怕连专家也解释不清。难怪在一年一度的全国高校招生咨询网上,教育部学生司公开回答考生疑问时说:“现在国家对重点大学无明确界定。”
另外,曾经在一些年代“重点建设”过,而现在又不在“211工程”中的院校有湘潭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燕山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以及南方医科大学等。
所以同学们不要把“211工程”都理解成是全国重点院校,事实上有近1/5的“211工程”都是地方所属的重点院校,如上海大学、郑州大学、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福州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贵州大学、河北工
第5页 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等等。这些院校每年招生时绝大部分招的是本地考生,各种势力影响如学生就业、知名度认可等也都是局限于本省。误解三:部委属院校都是“211工程”
在现有的“211工程”名单中,大部分是部委属院校,但并不等于说所有的部委属院校都是“211工程”。尤其是非教育部直属的其他部委属院校,不仅没有进入“211工程”序列,甚至在一般院校里也是默默无闻。
目前,各部委属院校不是“211工程”的有: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科技防卫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中国民用航空学院、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大连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和华侨大学等。这些院校大部分是特殊专业或特殊行业的院校,虽然不是“211工程”,但在各自行业里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每年招生时,在相应批次里分数都比较高,个别院校甚至直逼名牌院校。
误解四:本科第一批都是“211工程”
目前,全国各省市招生都采用“分批次录取法”,大部分省市本科招生分为四个批次:提前批是军事、政治类院校;第一批是全国重点和省个别重点院校;第二批是一般本科院校;第三批是近年来新建的国有民办性质的“独立学院”和民办学院。
因为第一批次是重点类院校,有考生就误以为都是“211工程”。其实,每个省都有几十所第一批次院校不在“211工程”之列。这些院校多是本省的综合类院校和师范大学。如河南大学、广州大学、汕头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
另外,大部分军事类重点院校也不在“211工程”之列,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等。英雄不问出处。“211工程”也有劣势专业和薄弱院校,非“211工程”也有强势专业和名牌院校。考生不要一味把目光盯在院校的头衔上。有句话说得好,“适合自己的大学就是最好的大学”,这是许多在校大学生的肺腑之言。正准备参加高考的同学们,你们以为如何呢?
(三)“985工程”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号召,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教育部公布985工程重点建设38所高校名单“985工程”。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同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34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新4所】
第6页
(四)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名单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校本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东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南京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河海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浙江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兰州大学
说明:从1952年起,教育部指定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如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70年代末,只有不到30所,然而从90年代中后期起,急剧扩编,至今已有72所大学纳入教育部直属大学。这些大学只是教育部直属的,他们中有的纳入全国重点大学(如全国六所、十六所、六十四所、八十八所重点大学,211工程95所重点大学,985工程38所重点大学),有的则不属于全国重点大学。到目前为止,仍有十几所教育部直属大学未纳入国家211工程(即不属于国家重点大学)。因此教育部直属大学与全国性重点大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当然全国的著名的重点大学主要集中教育部直属大学这个集团,除外还有直属中科院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工委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院校名单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华中师范大学(武汉)陕西师范大学(西安)
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已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
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