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论文: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应如何运用.(大全5篇)

时间:2019-05-15 10:5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研究生课程论文: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应如何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研究生课程论文: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应如何运用.》。

第一篇:研究生课程论文: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应如何运用.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应如何运用

摘要:我们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恩格 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以具体化的 马克思主义指导自身的发展道路, 便是每个时代和每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首要任务, 也 是我们当代研究生所应当肩负的使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社会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刚刚走过的 1000年中,思想大使群星璀璨。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表明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马克 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 160多年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 日益深入人心, 显示出巨大的生 命力。正像邓小平所说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 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上 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1]。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 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 同的回答。从它的阶级属性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 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它是完整 的整体。其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理 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中心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就是围绕着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的。以实际问题为中心, 理论 联系实际, 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 才能掌握马克 思主义的实质, 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

素质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所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 求。

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 从根本上 说, 就在于以实践为基础, 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 规律, 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依据。因此,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 义,也只有紧密结合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加以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 推动文明进步, 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 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 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 随着时代主题的 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 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马克 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它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 本的观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 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 义。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也包括列宁等对其 的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即中国化的马 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 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是毛泽东同志。1938年 10月,毛泽东在中共 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 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 的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 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 合。这个“结合”有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说,近现代的中国革命没有马克思主义不 行;二是说, 有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不行。只有用马克思主

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 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一言以蔽之,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而 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 就是应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能把形式和内容分 开,比如说,把内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 而把形式看作是中国化。另一方面它是道路和 形态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又是中国经 验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形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同样作为反映客观的主观也应该是不断变化 的。视认识和改造世界卫己任的马克思主义, 也必然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 否则就会 落后于时代而失去真理性。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那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本身就内含创新性意义:一方面, 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 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另

一方面, 它批判 地改造了中国的传统思想, 吸取其精华, 摈弃其糟粕, 使中国传统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使传统思想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要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路。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就是实事 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要向前看,就是要及 时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能胜利前进”;并告诫我们“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 ,我觉得这就是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的真谛,也是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共同思想基础, 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生命线。通 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相继诞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 即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不仅成就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 伟业,而且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希望。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性

首先, 马克思主义不是某个人凭空想出来的, 而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 总结, 它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其次, 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 义的正确性不是某个人确认的出来的,而是经过人民群众的长期的实践检验证明的。最后, 马克思主义如果不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就一点用处也没有, 马克思主义只有掌握了人民群 众, 才能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因此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性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得到了完全的体现。这个体现 的集中点, 就是毛泽东提出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人民群众的解 放不是靠神仙和皇帝的恩赐, 而是靠人民群众自己, 这个思想化作理论观点, 就在于毛泽东 提出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另一方面,要把这些观点化作现实,就 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只有在这

个观点中, 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 众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上, 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的结晶和伟大 成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待事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活的灵魂。而构成 这个灵魂的要素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这里,首要的因素是时间,而这个时间,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系性的演进来说, 就是时代问题。邓小平同志参与了毛泽东思想的创 造。但我们现在所说的邓小平理论, 则是另一个新时代的产物, 这个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

展,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潮流,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邓小平同志坚 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拓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新路。邓小平理论就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时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紧密相联的, 马克思称自己的哲 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的哲学, 这个哲学的历史任务就是用革命的实践改变资本主义的旧世 界,创建共产主义的新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改造世界,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 包括改造主观世界, 即改变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我觉得这个思想的一个基本含义就 是要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 向前进。

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 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要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 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不断赋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 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 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 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 也是我们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 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 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 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 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 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 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2.坚持立足中国国情

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 色。马克思主义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这一理论 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要在 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文化的特殊性,使之体现 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着 眼于解决中国建设和改革中面临的具体问题,通过总结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独创性经 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要注意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把马克思主 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文化 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 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决不意味着要置身于世界进步潮流之外,相反必须密切关注世界文明 的发展趋势,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善于吸收不同文明中 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3.坚持与时俱进 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 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前进。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 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并指导新的

实践,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重任。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情 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 概括提炼,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必须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 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 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广阔空间。4.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出开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推动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 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 造者。我们党提出的各项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人民群众 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仅关系当前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关

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我们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也只有当这种科学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投身改革建设的内在动 力时,我们的宏伟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指导下,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不懈地 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改革开放 以来,我们党在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大力推动科学理论的宣传普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当代研究生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推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 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远大追求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 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 [5] 江泽民: 《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十七章,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79-424 页 [6] 孙正聿:《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二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浅谈风景园林学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前途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成为我们新的社会发展目标。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风景园林学是其中重要的建设发展内容,是将人与自然、生态紧密联系的桥梁,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本文简要分析了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内涵,探讨了风景园林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发展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人居环境

党的十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目前,进一步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学科“融入”的具体路径,在学科“融入”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学科,风景园林学是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具有同等学科地位的人居环境建设“三位一体”学科之一,是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国风景园林学从创立之初,就秉承“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把尊重自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居环境优美健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成都的都江堰工程和川西林盘。前者是水利景观,后者是居住景观,但都反映出古人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中所表现的高度智慧,是古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典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风景园林学也与时俱进,尤其将生态学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对于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政策方针提出之后,风景园林学更受到政府、社会和百姓的重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探讨风景园林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地使风景园林学为建设美丽中国服务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风景园林学学科内涵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现代风景园林学英文名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起源于美国,可追溯至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中文译名至今存在争议,在我国农林院校一般译为“风景园林学”,建筑院校一般译为“景观建筑学”,综合类院校一般译为“景观设计学”等。2011年风景园林学成为110个一级学科之一,2012年全国具有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19所院校正式招收博士生。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场所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土地的规划设计,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2010年出版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2009-2010》给风景园林的定义是:保护、规划、设计和可持续地管理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应用型学科和行业。它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段来保护、利用和再造自然,创造功能健全、生态友好、景观优美、文化丰富、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从而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满足人对自然的需要,并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风景园林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查阅有关“生态文明”的资料得知,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态。作为一种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也有着

实体、精神、行为等若干层面的特征和要求。

从概念上看,尤其是为人类提供生存、生活和居住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风景园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载体。风景园林是有生命的绿色基础设施,同时又在不同尺度上为人民提供美丽、生态、健康的生产、生活场所,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生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体现出生态文明的精神意识,这都与生态文明的实体、精神、行为等方面相契合。

生态是风景园林学的重要特征和外在属性。在长达2 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古典园林受到佛教、道教、哲学等影响,但始终具有朴素的生态思想,包括天人合一、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等,对自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观念和思想都影响了造园理论和实践。如川西林盘指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川西的农村地区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乡村院落,这些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一个个优美和谐、形如田间绿岛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是具有几千年历史川西农居生活的实例,也是古代美丽家园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例。又如现代风景园林学积极吸收了西方工业革命后面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众多环境和生态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经验和教训,如“设计结合自然”、“生态系统设计”等,又如区域性生态规划、河湖环境治理、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采矿区生态修复等经验,是新时期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促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可以说,生态已经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的一条重要脉络和内在特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发展风景园林学就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思想也有重要作用。3 发展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3.1促进学科发展,发挥学科的优势

根据以上分析,风景园林学作为有生命的绿色基础设施,是生态文明空间的重要载体。通过风景园林师的努力,给我们提供了不同尺度的生态、美观、宜居的各种生产、生活场所。风景园林师既是一个引领者,也是美丽家园的建设者。风景园林师从规划设计、组织施工再到后期管理维护都是在认真履行建设美丽中国的使命。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丰富,与其他专业也有很大的密切关系,如环境保护行业、林业等,这就必然形成了激烈的竞争,从而客观上也为风景园林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

3.2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建设美丽中国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学科理论基础上将生态学、景观美学、社会心理学作为学科的三大支撑系统,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大众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践范围上,更是从小尺度的花园、街头绿地到中尺度的公园、居住区绿地、滨河绿地再到大尺度的国土绿化、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等,几乎涵盖所有的城乡建设环境。很显然,只要认真科学的发展风景园林学科,对于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完全必要而且可行的。

3.3间接促进其他学科和行业发展,从而实现协同发展

现代风景园林学科是一个边缘和交叉学科,包括心理学、生态学、美学、土地学、环境学、文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其学科发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和其他学科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发展好风景园林学科,也会客观上促进对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从而实现各学科

之间协同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良好局面。而这些相关学科和建设美丽中国,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结语

总之,正如陈其兵老师所说,风景园林师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我们应勇于承担和勇于开拓,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增强生态产品,提高生态承载力,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本文仅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探讨了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密切联系,对于如何更好地将风景园林学学科融入到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在融入中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多的风景园林理论和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杨锐.风景园林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园林,2011(5).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陈其兵等.川西林盘景观资源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5]王向荣,林箐.自然的含义[J].中国园林,2007(01).

[6]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7]苏征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J].世纪行,2008(01).

[8]荣开明.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J].武汉学刊,2010(06).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课程论文

姓名:xx专业:风景园林学 学号:

学院:xx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教授等

第三篇:毛泽东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论文

毛泽东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论文

[摘要]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对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引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坚持有的放矢原则,引领全党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引领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引领全党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结合起来。

[关键词]毛泽东;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其首要条件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尤其重视党的领导干部的学习。同时,他还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认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1](p181)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毛泽东以各种形式,引领全党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号召“全党干部都应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2](p227)成为以科学态

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一、坚持有的放矢原则,引领全党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开始便是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被传播、理解和运用的。工农出身的党员和领导干部,绝大多数在参加革命之前不仅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马列著作,甚至连字也不认识。因此,毛泽东倡导全党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坚持有的放矢的原则,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导向来学习马克思主义,重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重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他说:“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3](p801)1.要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从建党后即参与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切实体会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可以运用来解决各国具体革命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提出: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p111-112)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多次提到要联系实际来学习马克思主义。1956年8月,他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提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接受,不接受是没有道理的。”但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4](p78)1958年11月,他提出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两本书时,指出要“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去读这两本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5](p552)1960年12月,毛泽东写道:“研究方法,必须是为了我们的工作需要而去作研究,即为了解决中国问题和国际问题的需要而去请教马、恩、列、斯,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不是读死书,而是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实质。”[6](p385)

2.重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毛泽东敏锐地看到,要有的放矢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1938年10月14日,他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指出:“不但应

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7](p553)1941年5月19日,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批评了一些同志错误的学习方法,指出:“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3](p797)同年,中央还作出决定,“号召我们的同志学习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3](p814-815)

二、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引领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在倡导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毛泽东极力倡导全党学会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工具。他认为,运用是学习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标准。他号召全党,要“好好学习马、恩、列、斯的经典著作,领会其精

神实质,用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6](p384)他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3](p815)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引领全党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的实际,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引领

大革命失败后,在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下,要读马列著作十分困难。但为了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毛泽东非常渴望能读到马列著作,以求能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1929年11月28日,在福建汀州,毛泽东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说:“惟党员理论常识太低,须赶急进行教育。除请中央将党内出版物(《布报》,《红旗》,《列宁主义概论》,《俄国革命运动史》等,我们一点都未得到)寄来外,另请购书一批,(价约百元,书名另寄来)。”最后写道:“我们望得书报如饥如渴,务请勿以事小弃置。”[5](p26-27)1932年10月,在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受“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的排挤,其正确主张得不到贯彻实行,而教条主义领导者却动不动引经据典,说马克思、列宁是如何说的。为了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说服对方,毛泽东发奋攻读马列著作。他后来

回忆说,从1932年秋开始,我没有工作,就从漳州以及其他地方搜集来的书籍中,把马恩列斯的书通通找了出来,不全不够的就向一些同志借。我就埋头读马列著作,差不多整天看,读了这本,又看那本,有时还交替着看,扎扎实实下功夫,硬是读了两年书,后来写成的《矛盾论》、《实践论》,就是在这两年读马列著作中形成的。彭德怀曾回忆说,1933年,“接到毛主席寄给我的一本《两个策略》,上面用铅笔写着(大意):此书要在大革命时读着,就不会犯错误。在这以后不久,他又寄给我一本《“左派”幼稚病》(这两本书都是打漳洲中学时得到的),他在书上面写着:你看了以前送的那一本书,叫做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你看了《“左派”幼稚病》才会知道‘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前一本我在当时还不易看懂,后一本比较易看懂些。这两本书,一直带到陕北吴起镇,我随主席先去甘泉十五军团处,某同志清文件时把它烧了,我当时真痛惜不已。”[8](p183)彭德怀的这段叙述,有助于我们从一个重要方面感受毛泽东对党的干部把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引领。

抗日战争时期,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引导党员和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 围环境”的任务,强调要“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敌我友三方的经济、财政、政治、军事、文化、党务各方面的动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的工作,然后引出应有的和必要的结论”。[3](p802)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应以《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为中心的材料。《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型,在全世界还只有这一个完全的典型。我们看列宁、斯大林他们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苏联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又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就可以知道我们在中国是应该如何地工作了。”[3](p802-803)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号召全党同志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再次强调:“如果一个人只知背诵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或哲学,从第一章到第十章都背得烂熟了,但是完全不

能应用,这样是不是就算得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呢?这还是不能算理论家的。”[3](p814)他认为,我们党真正需要的理论家是要“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我们要的是这样的理论家。假如要作这样的理论家,那就要能够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真正领会列宁斯大林关于殖民地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学说,并且应用了它去深刻地、科学地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找出它的发展规律”。[3](p814)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乘胜前进的形势下,为了克服革命队伍内部存在的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状态,保证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毛泽东重读《“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布尔塞维克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并在书的封面上写了一段批语:“请同志们看此书的第二章,使同志们懂得,必须消灭现在我们工作中的某些严重的无纪律状态或无政府状态。毛泽东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一日”。[9](p24)中宣部于当年6月1日发出这一批语,要求全党学习《“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同年9月8日,针对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一些地方在执行土地改革、工商业等项政

策的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毛泽东指出:“我们党的理论水平,必须承认还是很低的,必须提高一步。这样大的党,在许多基本理论问题上或是不了解,或是不巩固,如划阶级就表现了我们党理论水平之低。”[10](p137)所以,“我们在理论上要提高,还要普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要当作一个政治任务来注意这个问题,不然就说不服那些犯错误的同志”。[10](p138)为了使党能够领导人民把革命进行到底,并把中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这次会议规定了干部必读的十二本马列主义著作。对此,毛泽东指出:“过去我们读书没有一定的范围,翻译了很多书,也都发了,现在积二十多年之经验,深知要读这十二本书,规定在三年之内看一遍到两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应当有共同的认识,而我们许多高级干部在这个问题上至今还没有共同的认识。如果在今后三年之内,有三万人读完这十二本书,有三千人读通这十二本书,那就很好。”[10](p261)对于这次读书学习的效果,邓小平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给予了高度评价:“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重新学习。那一

次我们学得不坏,进城以后,很快恢复了经济,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11](p153)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的引领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和新经历,需要在探索中前进。为此,毛泽东提出,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为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1953年,中央决定全党干部学习《联共党史》九至十二章。“当时正值《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出版,准备组织干部学习。但毛泽东说,《毛泽东选集》都是过去历史上的东西,还是要学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大意)。在我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学习苏联,这在当时是必要的。我们从《联共党史》九至十二章中确实也学到了某些有益的东西,当然也有消极影响的一面。随着实践的发展,随着苏联经验缺点的逐步暴露,毛泽东在总结我们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适合我国情况的、不同于苏联的关于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9](p29)鉴于“大跃进”运动中发生的严重错误,1958年11月郑州会议期间,毛泽东给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党委会的同志们写了一封信,向他们发出了读书的建议:“不为别的,单为一件事:向同志们建议读两本书。一本,斯大

林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本,《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每人每本用心读三遍,随读随想,加以分析,哪些是正确的(我以为这是主要的);哪些说得不正确,或者不大正确,或者模糊影响,作者对于所要说的问题,在某些点上,自己并不甚清楚。读时,三五个人为一组,逐章逐节加以讨论,有两至三个月,也就可能读通了。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去读这两本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现在很多人有一大堆混乱思想,读这两本书就有可能给以澄清。有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同志,在最近几个月内,就是如此。他们在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候是马克思主义者,一临到目前经济实践中某些具体问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就打了折扣了。现在需要读书和辩论,以期对一切同志有益。为此目的,我建议你们读这两本书。将来有时间,可以再读一本,就是苏联同志们编的那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4](p432-433)1959年12月10日至1960年2月9日,他认真阅读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不仅做了大量的批注,还发表了一系列谈话。他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这段话,对

于我们今天以至将来都是很有教益的。

从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整个历程来看,每当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在党内或社会上出现错误倾向或发生思想混乱的时候,他总是及时地引领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引领全党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结合起来

坚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一贯主张的,他提出:“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尽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3](p801)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他从不放松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并且努力按照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行动方针,极力引领全党按照实事求是的要求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结合起来。

1.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可以表述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统一”,[10](p259)这是我们党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号召全党“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他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7](p534)他还认为:反映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实践斗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在它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就成为中国人民百战百胜的武器。[3](p1094)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3](p817)另一方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这种需要,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2](p1515)对于毛泽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于1945年4月20日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3](p952)邓小平也在1956年党的八大后不久回顾党的历史说起:“十一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这样的原则,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此来指导我国的革命,指导我国的建设。这个原则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根据过去革命中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总结起来,并在第七、第八两次代表大会上加以肯定的。”[13](p258)2.反对教条主义与反对经验主义相结合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两种形式,也是实事求是的大敌。所谓教条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当作宗教的条文一样地照样搬用。所谓经验主义,就是把狭隘的局部经验,即不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教条主义轻视实际,轻视实践经验,因此是脱离实际的;经验主义轻视理论指导,轻视普遍原理,因此也是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的认识论基础是唯心论,经验主义的认

识论基础是机械论。毛泽东倡导全党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反对任何主观主义的错误倾向,指出:“我们党内的主观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他们都是只看到片面,没有看到全面。如果不注意,如果不知道这种片面性的缺点,并且力求改正,那就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3](p819)毛泽东提出,我们党要反对主观主义,就“必须使上述两种人各向自己缺乏的方面发展,必须使两种人互相结合。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者都是主观主义,是从不同的两极发生的东西”。[3](p818-819)毛泽东还强调,在这两种主观主义中,教条主义更为危险。因此,我们如果把教条主义克服了,就可以使有书本知识的干部,愿意和有经验的干部相结合,愿意从事实际事物的研究,可以产生许多理论和经验结合的良好的工作者,可以产生一些真正的理论家。我们如果把教条主义克服了,就可以使有经验的同志得着良好的先生,使他们的经验上升成为理论,而避免经验主义的错误。

3.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际工作,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这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为了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使主观世界适应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毛泽东在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3版)一书的批注中写道:“认识主体在社会的实践过程中起变化”,“在实践中实现主体和客体的辩证法的统一”,“改造外界,同时改变自己”。[14](p17-18)稍后,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明确将这一思想表述为下列命题:“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1](p296)

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在主观认识指导下的活动。人的主观认识是否符合于客观实际,决定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成败。因此,为了有效地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就必须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使人们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对此,毛泽东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1](p284)1957年2月27日,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讲话中指出,工人阶级要在阶级斗争

中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改造整个社会的同时,也要改造自己。他说:“工人阶级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永远也不能停止。拿我们这些人来说,很多人每年都有一些进步,也就是说,每年都在改造。我这个人从前就有过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后来才接受的。我在书本上学了一点马克思主义,初步地改造了自己的思想,但是主要的还是在长期阶级斗争中改造过来的。而且今后还要继续学习,才能再有一些进步,否则就要落后了。”[4](p223)4.坚持基本原理与推进理论创新相结合

自从经过艰难的探索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始终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列主义的老祖宗绝不能丢掉,必须学习和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是在实践中证实了的普遍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7](p533)“我们信仰马列主义”。[4](p176)毛泽东强调:“中国的党一贯遵守马列主义的原则,因为它是普遍的真理。”[15](p5)

客观世界是发展的,实践是发展的,马列主义理论也是发展的。因此,毛泽东在倡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也强调要适应新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对马列主义作出真

正创造性的发展,用以指导新的实践。他说:“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4](p281)1959年底,他组织身边的工作人员阅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就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谈了自己的认识。他联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指出:“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列宁,不写出《两个策略》等著作,就不能解决一九〇五年和以后出现的新问题。单有一九〇八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还不足以对付十月革命前后发生的新问题。适应这个时期革命的需要,列宁就写了《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列宁死了,又需要斯大林写出《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这样的著作,来对付反对派,保卫列宁主义。”[12](p109)他还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现实需要出发,提出必须继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他指出:“我们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12](p109)毛泽东对全党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相

结合的引领,极大地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我们以诸多的激励和启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切实做到不仅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善于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解决实践中新出现的问题,使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取得新的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 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6]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7]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 彭德怀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9] 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6.[10] 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第四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论文

Research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姓名:崔孝强

学号:11314051

专业:环境修复与资源再生

指导教师:宇正香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崔孝强 环境修复与资源再生 14

内容提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十二五”规划则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这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文明

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党的领导人对文明的认识同样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邓小平提出了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到江泽民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政治文明的目标再到后来的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势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理念的一次理论升华,同时将生态文明纳入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文明体系之中。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这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历程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

(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完全变革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以人的视角为切入点,提出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他们重视人类对自然的主体性和自然对人类的有用性,立足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弘扬人的主体地位,强调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印记的自然对人的意义。但反对人类绝对至上,强调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和谐统一,主张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并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逐利的固有逻辑是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社会制度的变迁,即共产主义的到来才能实现。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人类诞生之日就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当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体现为生产力,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体现为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决定了现代生态文明的原则,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解要以人与人的和解为前提,马克思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认为人只是自然界中的客体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要认识并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把这种任务作为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最高价值目标。对于这个目标人类首先要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然对人的制约性,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任何一方的失衡都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所以,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了解自然规律认识到自然对人的影响,任何社会的发展也是一样的,也必须要遵守自然规律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制度的变更,正是遵从自然规律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承认人在自然中的主导地位,反对无视人类主体性的极端自然主义和非功利主义。(2)坚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对人类绝对至上的人道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想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

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国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即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将“产业结构”作为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产业结构才能够发生根本的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大力发展生态科技。生态科技的重点领域在于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三大技术,其中关键在于能源技术。人类所能够利用的能源是无限的,而人类取得能源的技术则是有限的。工业文明建立在石化能源的基础之上,生态文明则应是建立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新陈代谢(物质变换)理论不仅有利于解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之间的和解,而且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循环经济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和经济开发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根据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将循环经济思想扩展到整个中国的经济产业布局和社会结构调整——比如,尽量避免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从东南沿海低海拔地区向中西部高海拔地区转移,进一步缩减地区、城乡和行业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逐渐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解。

生态革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其影响远超过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人类自身。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为指导,也要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大力发展以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生产力,努力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陈代谢理论的生态生产关系,为人类的明天探索一条永续发展之路。参考文献

[1] 张天文.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12.[2] 崔建霞.七个怎么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29.[3] 潘 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N].学习时报, 2007-11-28.[4] 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z].编译参阅.[5] 张剑.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第五篇: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

题 目 浅谈经济转型升级必要性 姓 名__ ___冯 玉 峰 _ 学 号___ _3 1 6 0 1 0 3 8 1 7 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 李 建 琴_ _______ 专 业__ ___过 程 装 备 与 控 制 工 程___ 年 级_____________ __2 0 1 6_级___________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

浅谈我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余震依然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增长依旧乏力,复苏缓慢,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更是给开始复苏的世界经济当头一棒;国内方面,面临经济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约束条件的变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这决定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为此,要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总结世界经济和中国特色发展经验,以转型促发展,以和谐求稳定、以改革求出路,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继续书写新的传奇。【关键词】: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改革,挑战与机遇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当下经济形势及变化总述、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经济转型影响、我国经济之间内部存在的问题。

一、背景及经济变化总述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加速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惜巨大代价,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确定巨大成就,总量位居世界

二、国际经济环境重大变化给我国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格局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决定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十分紧迫。

国家正在实施的再工业化,一方面是为重振制造业,提高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增加国内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要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先机和制高点。由于在刚刚兴起的高技术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总体上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因而新一轮工业革命也为我国提供了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慢一步就可能错过时机,快一步才能赢得主动。

间、产业内部之间的结构和比例不协调。产业间,农业和服务业跟不上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从事农业的人文化技术素质低下,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生态化;而服务业领域,今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人口老龄化加剧,对服务业的要求水准提出了很大的要求,但各种服务业依旧没有跟上需求。产业内部,以工业为例,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一些相对低端领域,以重工业为重,多数为技术导入型、劳动密集型,而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落后,特别是在核心技术领域更是受制于人,比如今年中美贸易战,美国拿中兴的芯片开刀,中兴唯有束手就擒,毫无还手之力。所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形势严峻,我们不得不转型升级来改变现状,掌握自我发展的主动权。

(二)我国人口红利在消退,企业需求与人才结构不匹配

我国劳动力成本已大幅增长,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11年的2.9美元,已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同时,我国“人口红利”正在减少。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力有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绝对数和比重双下降。预计2015年我国15~59岁劳动力将减到9.28亿人,占总人口的67.6%;2020年减到9.16亿人,占比65.3%。这说明,我国依靠劳动力低成本及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不加快转型升级,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必要条件。一是我国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教育和培训水平在世界的排名已由2006~2007的 越大。虽然单GDP的能耗在降低,但能源消耗总量仍然增长很快,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已达36.2亿吨标准煤。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 90.8%,煤炭占 70% 左右,导致空气污染问题突出。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雾霾现象凸显。

我国碳排放总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

(五)市场和资源环境有待改善。

市场环境的好坏关乎经济 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食品、医疗事件频发,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苏丹红、地沟油,形形色色的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假冒伪劣、社会欺诈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水平依然不高。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污染市场环境,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阻碍内需的发展。此外,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发展处境极为不利,如果我国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参考资料:

[1]林兆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经济纵横·2014 年第1期。

[2]朱毫安,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2013年经济新视点 [3]浙江大学李建琴教授当代中国经济的课程PPT [4]贾康,迟福林,等.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时事报告,2012-11-08:24-35.

下载研究生课程论文: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应如何运用.(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研究生课程论文: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应如何运用.(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迄今为止,没有任何......

    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当代青年就业之路

    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当代青年就业之路 持续多年的高校大力扩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获得了接受深造的机会,由于多数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

    论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作业

    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 Ke xue ji shu shi di yi sheng chan li指导老师:姓名:学号:二〇一〇年六月六日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课程论文评语(研究生2013)

    该文选题具有(很强、较强、一般)针对性,具有(重要、较强)的应用价值。总观全文,逻辑结构(强、较强、基本合理),论证(十分、比较)充分,论文技术难度(大、较大、一般),(具有、但缺乏)一定的新思......

    知识产权(研究生)课程论文20161104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知识产权》课程结业论文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 《知识产权》 课程结业论文 论文题目: 华为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思考及解......

    论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的价值

    论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的价值 11月9日上午,很高兴能参加应用数学学院和经济与贸易学院共同举办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理论培训班。其中第二节课是由政法学院的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

    三明学院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姓名:马菡蔚院系:外国语学院年级:11级专业: 商务英语A班学号: 20110461109 提交日期:2013 年 11 月 1 日......

    马克思主义论文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含5篇)

    从马克思主义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摘要: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