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的运用论文(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12:0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格拉底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的运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格拉底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的运用论文》。

第一篇:苏格拉底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的运用论文

近些年来,虽然很多普通高校在管理类课程中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法和案例研究教学法,但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生课程较多和课业负担重等原因,推广的课程范围和实效性都很有限。过多的课堂讲授和灌输不仅容易让学生失去对管理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容易僵化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其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更谈不上创新型思维的培养。“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类课程不能局限于对知识的讲解,而是应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管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会以多维、广阔、独特、创新的视角看待管理问题。苏格拉底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其他教学方法,也有益于课堂效果的提升。

一、苏格拉底教学法

作为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不仅是西方哲学思想的奠基者,而且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均有建树。尤其在教学方法上,苏格拉底独树一帜,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教学法”,而他则形象地将自己的这套方法称为“产婆术”,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就像是产婆为婴儿接生一样为思想接生,引导人们产生自己的思想。他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由于“苏格拉底教学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如苏格拉底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正义、非正义;什么是勇敢、怯懦;什么是诚实、虚伪等。一段具体形象的运用苏格拉底法的师生对话可能是这样的:老师问:“什么是革命?”学生答:“用武力推翻政府。”老师又问:“如果这个国家本来由某个国王统治,结果国王的弟弟杀了他篡位为王,这算是革命吗?”学生答:“那应该不是。”老师问:“这么看来,是不是并非所有以武力推翻政府的情况都是革命?”学生答:“是的,不是所有这样的情况都算是革命。”老师接下去问:“那么除了武力推翻之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造成革命呢?”由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角色不是制定规则,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清晰地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从问答中获得学习的成果,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校管理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法

目前,高校管理类课程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以外,还有翻转课堂教学法(张晓梅等,2014)、案例研究教学法(武艳,2011)和情境模拟教学法(李玮,2008)等主流教学方法。

1.翻转课堂教学法。翻转课堂最早起源于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经济学入门”时采用的“翻转教学”模式。2007年,科罗拉多州WoodlandPark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开始通过录制的视频和PPT上传到网络为缺课的学生补课,由此演化成学生课下通过视频网络等进行自主学习,课上提出问题教师协助解决的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目前这一教学模式被普遍推广运用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2.案例研究教学法。案例研究教学法始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1908年开始被哈佛商学院引入到商业教育领域。案例教学通过选取适当的案例,让学生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案例的同时,不仅将知识理解、内化和吸收,而且通过案例的分析与交流不断的锻炼和增强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应用能力等,从而有利于学生多维视角和综合能力的塑造。目前,在高校的工商管理类课程中,案例研究法已成为公认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被普遍采用。但是,案例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案例教学的具体形式以及案例教学所占的教学比重等,各高校各课程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3.情境模拟教学法。情境模拟法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茨霍恩等首先提出来的,主要用于在职面谈、人才测评、管理培训等领域。所谓情境模拟即指依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将被试者安排在模拟好的逼真工作环境中,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和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在医学护理等专业领域运用广泛,在工商管理类课程中也有一定的应用。教师需要选用合适的案例,进行恰当的情境设计,让学生进行角色的实战模拟演练。情境模拟法是案例教学法的有效的延伸和补充。

三、苏格拉底教学法在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苏格拉底教学法对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苏格拉底教学法的硬件上的实施条件和限定因素相对较少,因此在高校的各类课程中均有大量的应用范例,比如,法学教育(冉杰,2007)、大学英语(张立梅,2011)、软件工程(王小刚和黎扬,2010)等课程。或许是由于案例教学法等在管理学课程教学领域里的流行与普及,对苏格拉底教学法在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很少有学者提及并进行深入的探究。作为启发学生思维的问答式教学法,苏格拉底教学法特别适合于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理论以及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思维获得判断与分析的能力。因此,苏格拉底教学法既可以与传统讲授法结合应用,又可以与翻转课堂教学法和案例研究教学法融为一体。情境模拟教学法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的情况下采用的,聚焦于学生的实战演练层面,而且教师并不是参与其中的角色,因此不适合结合苏格拉底教学法。另外,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和教学硬件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我校本科生的课程教学中并未得到广泛的采用,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有限,有待于今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摸索。因此,下面主要分享教学过程中苏格拉底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和案例研究教学法的结合应用。

1.苏格拉底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的结合应用。在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传统讲授法主要用于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阐述与讲解。由于大学生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过于抽象和模糊的讲解会让学生似懂非懂,容易感觉枯燥乏味,甚至失去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将苏格拉底教学法糅合在传统讲授法中,一方面,通过不断的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维逻辑,逐步完善得到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结合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概念或现象进行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概念和问题的本质。比如,在讲解“管理”这一基本概念时,如果将书中的下述这些概念直接表述出来讲解给同学听:“管理是指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管理就是决策。”那么学生就会觉得生涩和难以理解。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法,先让学生发散性的思考:“你觉得什么是管理?哪些行为和活动可以归为管理的范畴?管理跟哪些要素相关呢?管理活动是否也会渗透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呢?”通过总结和归纳学生的回答,再结合具体概念的描述,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管理这一概念的内涵。运用这种苏格拉底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概念,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式和发散式的思维延展,不拘泥于单纯对知识的被动领受,而是自动自发的探寻与思考。

2.苏格拉底教学法与翻转课堂教学法的结合应用。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将传统的学生在课堂上知识点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在课下的主动自觉式学习,而在课堂上旨在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及讨论交流的方式巩固内化知识和提升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师对问题的设计。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法对问题进行设计,保证了问题间的逻辑性,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展开,直到深入问题的实质,有效避免问题设计的表面化和学生回答的一知半解。比如,在学生自学完成关于战略的层次的知识以后,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战略的层次有哪些?”进一步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更进一步的再提出问题:“你觉得是不是每家公司都会有三个层次的战略?请举例说明。”以检验学生对战略层次这个问题是表面上的记忆罗列还是真正实质性的理解。

3.苏格拉底教学法与案例研究教学法的结合应用。案例研究教学法在国内外的商学院中被普遍采用,尤其是MBA和EMBA教育。由于案例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在高校本科生教学中,工商管理类的课程不再是满堂的知识讲授,而是引入案例教学,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可以是针对一个主要知识点的小案例,组织学生课上进行讨论,也可以是需要综合能力的大案例,学生以小组形成完成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小案例环节,如果教师只是直接提出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并且仅限于此,那么学生的回答就容易因迎合教师所讲的知识点而表面化。因此,结合苏格拉底教学法,在问题之前设计一些与案例的理解相关的问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到问题的答案。比如,一个德鲁克经典小案例中,最终的问题是:“如果你是拉瑞,你准备如何与老板一起工作?”事实上,如果直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学生心中的拉瑞都各不相同,甚至有些学生会像拉瑞一样选择辞职,根本不想跟老板一起好好工作。因此,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可以设置如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有更透彻清楚的思考:“你觉得拉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拉瑞为什么选择辞职?”“请描述下拉瑞辞职前和辞职时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你觉得拉瑞有没有后悔自己辞职的选择?”需要小组汇报的大案例,教师可以结合苏格拉底教学法对学生汇报中逻辑和观点不清楚的地点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既可以根据学生的书面报告进行准备,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即兴发问。比如,学生在汇报索尼公司战略转型的案例中,罗列了索尼公司各项业务的情况和多次并购行为,也指出了高层近几年所做出的行动,但是这些材料散乱,没有内在的逻辑主线。将苏格拉底教学法引入,通过问答引导学生具有清晰的分析思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你们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个结论是如何被推出的?如果战略转型是必须的,那么索尼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型?促使它进行战略转型的动因和要素有哪些?”

四、结语

苏格拉底教学法,一个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教学方法,至今仍在我们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格拉底告诉了我们一个至简的育人智慧:“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随着全球经济的兴起和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需要创意精英来凝聚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也不断的呼吁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苏格拉底教学法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提供了一个最便捷且简单易行的方法。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将苏格拉底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和案例研究教学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而且对于吸引学生课堂注意、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增强学生分析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有着积极作用和良好的效果。《管理百年》一书中写道:“管理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对于管理类课程而言,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不断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苏格拉底教学法对于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和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具有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晓梅,王妍妍,马增林.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探索,2014,(7):60-61.[2]武艳.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三江学院学报,2011,(1):30-34.[3]李玮.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管理学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7):63-64.[4]冉杰.苏格拉底法在法学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评论,2007,(06):132-135.[5]张立梅.苏格拉底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1):79-80.[6]王小刚,黎扬.苏格拉底教学法在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14):77-79.

第二篇:苏格拉底 论文

苏格拉底 论文

最伟大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

既然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在给柏拉图做注脚,那么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地位 也就不言而喻了。带着这样“朴素”的想法,我对苏格拉底产生了兴趣。

对苏格拉底的一点了解,除了课上张老师所讲的有关内容,也就是吴飞老师译的《苏 格拉底的申辩》。惭愧 的很,这本书至今没有读完。不过确实很吸引 人,不仅仅是它的哲学思想的交锋,还有渗透其中的形而上的思辨性。

《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的第一部分记录了申辩的由来经过,不同版本的差异,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诠释。给人一种庞杂而有些混乱的感觉——一方面说他 是“引进外邦的神”而获罪,又说其实真相是他的怀疑精神动摇了民主的基石。当然后者更合理,只是这推理论证的过程让人有些困惑。

最精彩的还是申辩的正文。遗憾现在刚看了个开头,同时真的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 感觉,听他——其实是柏拉图借他的口——对希腊进行美 德教育。我不怀疑《申辩》其实是柏拉图主观构思加上他对于民主制的控诉再加上苏格拉底确实的思想脉络,但是在读他与莫勒图斯辩 论的那一段,总感觉有点怪。他首先要申辩的是“败坏青年”的罪行。苏格拉底 给莫勒图斯下了个套,他 先问“是否很多人可以带好青年”,把莫勒图斯带进去,继而类比说马,难道很多好人可以带好一只马,而一个坏人尽可以让整个马群失去前进的方向吗?再回到人本身,难道可能一个人把青年带坏,而其他所有好人都无法挽回吗?既然 这样的逻辑不能成立,哪么只有一种可能,即莫勒图斯自己在诋毁苏格拉底。

这样的逻辑真的很霸道。且不说马和人的比喻是否相类,一个人对于整体的祸害是否真的如苏格拉底所言是不太可能的也值得思考。我们知道,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而 他的有知体现在他知道自己无知。所以 无论是在街头与人争论还是法庭上的 申辩,他都是在“启发”对方,但其实对方的本意并没有真正表 出来,而是顺着苏格拉底的思路简单的选择 “一条路”。我想,这恐怕也是很多人看不惯他的原因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是讲究“德性即知识”,但是他对于理想生活的理性思考,以及外延的形式上的申辩,与城邦本身的现实生活存在着最根本的矛盾——精英治国还是民主政治?于是,就引出了您上课时提出的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我觉得苏格 拉底的悲剧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还有不同,俄狄浦斯王的例子具有伦理血源性,本身就是很偶然的,而苏格拉底悲剧在于思想,具有更 大的普世意义,也更增添了他的悲剧性——没有人应因思考和言语而获罪。当今民主制下的基本法则却无法照耀在雅典的上空。

所以,我们为他的死而悲哀,也许还是要着眼于两者的悲剧性上。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也许想用死给大家上一课——你们迟早会后悔的,到时,我在法庭上的申辩将成 为大家追述我思想的一部分。不论柏拉图有多少异于老师的论断,至少,主题思想没变。《申辩》仍然是苏格拉底一脉相承的思想路径。这就够了。

我相信苏格拉底是一个对自己的信仰坚持到底的人,也很难想象他的助产术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而非帮助他人获得“美德”,他的理想至少有一部分是希望希腊人能通过他的努力过上更加理性,从而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当然,有人认为他是过于特立独行,与智者没什么两样——从申辩来看,这似乎也是隐藏的一条人们憎恶他的原因。但很显然,智者强调论证过程要如何如何有逻辑,把对方摁倒;苏格拉底则追求跟我论辩你,是你,要最终有所收获。说到底,他追求的认识自己,其实和人的本性有点相违。神愿意认识自己的无知么?人恐怕就更不愿意了。死,是必然的。

最 后,请允许我引用申辩中最后的一句话:“是该走的时候了,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去 做的哪个事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死而得道,生而不知其所,生与死的判断,还 真的不好说了。

2013.05.01

第三篇:微课程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微课程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微课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微视频为主要学习载体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其精髓是强调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法有助于解决对话教学的简单化、浅表化等问题。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方法;阅读教学

在当今信息时代,微课程教学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提供了学生有选择地学习的权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一、微课程教学法的内涵

微课程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为目的的教学内容。“微课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微视频为主要学习载体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1],其中的微视频是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如重点、难点等)、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过程、实验、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具有短小精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等特点。

微课程教学法的精髓是强调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意义。它能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有助于解决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二、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

李海林认为:“目前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全面进入高原期,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停留在理念层次上,还没有一个操作性的方案,新的实践体系和结构尚未成形。”[2]就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而言,虽然注重了对话,但对话存在简单化、浅表化等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启迪心智、陶冶性灵的“阅读教学课”变成了为考试服务的快餐式的、浅层次的“扫读教学课”,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通过教师的明示或暗示,让学生学会如何快速准确地捕捉文中的相关信息,课堂上充斥的常是一些浅层次的“技术性”强的问题,学生缺乏真正的阅读体验;二是脱离文本,把需要细细品味的阅读课变成了泛泛而谈的“话题课”,课文成了跳板,课堂基本上是围绕“外在的言说对象”展开;三是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缺少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忽略了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使“对话”流于表面,出现了关注“温度”、忽视“深度”的现象。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停留在浅层学习的状态,徒有表面的热闹而缺少内在的深度。及时地解决这一问题,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深度学习,将有效地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真正培养具有时代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的学生。微课程教学法正是在这一点上有其独到之处。

三、微课程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老舍《想北平》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尝试运用了微课程教学法。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想北平》,通篇写的是对北平的思念与眷念,处处闪耀着爱,时时流淌出真情。笔者的教学设计思路是:课前引领学生结合微视频《老舍的文学地图》进行预习,熟悉文本内容,并检查学习任务单的完成情况;课堂上带领学生充分品读,按文本的行文顺序进行鉴赏。

根据学情,笔者设计以歌曲《念故乡》导入教学,导入语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人们对故乡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特殊情感;每当听到这首凄美、幽远的《念故乡》时,总让人想起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故乡是生命的脐带,更是精神的归宿,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的故乡,陪着老舍先生想北平吧。

导入后,依次抛出如下问题:

【问题1】你认为作家心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请结合全文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探究两相对比的结果,主动投入散文鉴赏的发现过程,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问题2】老舍真爱北平,却为什么连续四次说“没办法,说不出呢”?这个爱真的说不出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合理地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剖析;同时,突出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和眷念,也为下文过渡到“落泪”描写埋下伏笔。

【问题3】假设你的故乡也是北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哪些景象?若你也客居他乡,会落泪吗?

设计意图:提出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拓展思维空间,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在此基础上,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品读,然后,进行讨论探究。

【问题4】“真想念北平啊”有什么深意?作者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品读文本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语文学习需要的鉴赏方法和形象思维能力。

在总结环节,首先设计如下总结语:

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老舍的乡思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假设若干年后,大家身在大洋那头万里之外的异国,或者处在秋雨笼罩的寓所之中的他乡,请想一想故乡,那时她会变得更加美丽。

接着,让学生齐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送给学生一句话:“故土之思,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最后,和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借助微信、博客、QQ空间等信息化平台进行互动交流。

这一教学设计,以“爱”贯穿始终,而课前微视频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语文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进行教学后,学生反映:“喜欢微视频将文字直观化的方式,喜欢自己上网寻资料的方式,喜欢老师以此介绍更多优秀书籍、影视作品的方式,喜欢课堂外还能聊QQ、聊微信的方式,觉得学习热情有了,学习劲头足了,学习效率提高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微课程是方法更是资源,教师须合理有效地整合微课程和学生资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3],并始终围绕文本,以学生“学”的活动为基点组织教学。总之,微课程教学法为高中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自由度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个空间是教师结合改革实践进行理性思考、提高专业素养并不断发挥创造性的空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46-51.[2] 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J].语文建设,2006(3):7.[3]何克抗.微课程是教学模式的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14(3):3-9.(责任编辑:方龙云)

第四篇:关于视频教学法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与高中教育阶段相比有所不同,而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因此,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就应针对以上变化来科学、合理和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教学,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校的教学和培养目标。视频教学法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合理地使用视频教学法,还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在使用视频教学法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只有科学和合理地使用视频教学法,才能有效地发挥其教学效果,进而实现高校对大学生的教学和培养目标。

论文关键词:高校课程;教学;视频教学法

相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学而言,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发生了改变,同时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学习及生活状态也在逐渐的发生变化。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思想、学习状况已经发生了改变,同时在生活方面也与高中阶段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因此,在高校的课程教学当中,就应该针对高校培养目标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变化,科学、合理和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教学,以使他们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理论,并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当前,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仍以讲授为主,如果不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则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预期的教学效果也无法实现。而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科学和合理地使用视频教学法,不仅能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同时也能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学习知识理论,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此外,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能发挥的作用就越充分,学习的知识理论就越容易被理解和巩固,从而越有立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视频教学法,不仅能增进师生互动及教学的双向交流,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科学、合理和有效地使用视频教学法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视频教学法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高等教育阶段,学校更注重的是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一方面,高校为培养大学生而开设的课程数量较多,所涉及知识理论的领域比较宽泛,知识和信息量较大,每个学期大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和内容也较多。另一方面,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学习以及生活状况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在思想方面,大学生日趋独立、自主,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体系;在学习方面,从高中时代的被动接受型的学习,逐渐变成了自主型的学习阶段,正如俄国教育学家乌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因此大学生对某课程的兴趣爱好就变得尤为重要;生活方面,由于大学生活相对轻松和自由,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又相对容易养成思想懒散、学习懒惰的行为和习惯,这又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高校更注重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大学生自身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变化,视频教学法可为高校课程教学有效地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作为提升高校课程教学效果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视频教学法也有其自身的众多优势。

(一)视频教学法能让大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论产生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大学生对高校课程知识理论的消化和吸收

相关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而用声光同步,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记忆的比例可高达65%,因此合理的应用视频教学法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印象。此外,高校课程中的知识理论大多数比较抽象,教师单采用讲授、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进行阐述,大学生不太容易识记所学知识理论,从而影响他们对知识理论的消化和吸收。而视频教学是由声音和图像相结合而成的动态系统,它能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和具体,与起其它教学手段相比,它在相同的时间单元内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从而大幅度提升大学生对高校课程知识理论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二)视频教学法能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是客体。教师以讲授为主,其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所提出的问题等可能都是教师事先备好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寻找到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再通过创设多种相关情景,从而可激发出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此外,多媒体视频在高校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还可以生动、直观地呈现课堂教学内容。因此,视频教学法可以使大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趣味性,从而增强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有利于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视频教学法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科学和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运用视频教学法除了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充实课堂内容,让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把大学生从只注重识记知识理论结论的传统学习方法,引向注重探究问题所需要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来,从而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因此,通过视频教学法,在激发大学生兴趣、爱好,提搞他们求学、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前提下,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而在增强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通过引导大学生发散性地去思考问题,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逐渐培养出大学生的科学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二、视频教学法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尽管视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众多优势,但不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运用,则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更无法有效地实现高校对大学生的教学和培养目标。因此,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运用视频教学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视频教学法进行的时间不能太长,太长不利于学生记忆,且容易使他们产生视觉和听觉疲劳,以致教学效果大减

在高校课程教学中,一般教学型视频播放15分钟后,学生就会开始出现交头接耳、注意力分散等现象。检查视频播放的效果发现,学生对视频播放前15分钟的内容印象较深刻,掌握也比较牢固。因此,课堂教学中播放视频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以10分钟左右为宜,最长也不要超过15分钟。此外,高校课程的课时也有限,而多媒体视频一般容量都较大,如不合理运用,则容易挤占课堂时间,课堂上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对视频内容的消化和吸收,教学效果反而下降,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视频教学的运用时间,不能过多地使用视频,更不能用视频来取代教师授课。

(二)视频内容应紧扣课程教学内容和主题,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教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其目的不外乎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尽管教师可剪切编辑各种影视材料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但视频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匹配是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视频资料要紧贴所讲授课程的内容和主题,且最好能有所延伸。此外,即使是类似的视频教学资料,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果视频内容与教学内容和主题不符,就会干扰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思维,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在选取视频材料的时候,既要注重视频的可视性和生动性,也更要注意选取紧扣教学内容、主题和目标的素材,最好能在使用视频资料前进行一定的剪辑,突出重点和难点,以实现教学目标。

(三)在运用视频教学法时,应根据具体需要恰当使用其播放方式。课堂上播放视频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放映—讲授”式,即先播放视频再讲授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该方式通过先播放视频导入课程,然后通过设计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教师再对课堂教学的内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进行阐述和点评,其侧重点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思考。

2、“讲授—放映”式,即先讲授再播放视频的方式。该方式先由教师讲解教学内容,让大学生对课程内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能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然后通过视频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经教师分析和学生讨论,最后教师再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目的是弥补学生思维的不完整性。

3、“穿插”式,即边讲授边播放视频式。该方式的侧重点是协调视频播放与讲授之间的关系,使大学生观看有所指向、思维有所定向,从而达到视思相结合的目的。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及侧重点,灵活运用以上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四)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视频教学法的运用应注重对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启发他们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和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时一地之功,应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利用每一种教学手段。视频教学的内容应注重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为课堂教学中如果所讲授的知识理论或者所提问题,特别是涉及重点和难点,如果太过于注重结论,而不注重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过程,则容易使大学生对知识理论的获取产生依赖感,养成“拿来主义”的不良学习习惯。如果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或能力,科学和创新精神就会失去源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大学生独自思考、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在视频资料播放完之后,最好组织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避免出现放完视频就算,对视频内容不分析、不总结、不讨论的现象。当然,视频教学法也应注重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如板书、案例分析、讨论、辩论等方式,旨在对大学生的科学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五篇:大学英语《英语教学法》课程论文

Essa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bstract Much of human behaviours is influences by their experiences.The way language teachers teach in the classroom is to some extent influences by the way they learned language.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Before we discuss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let us first reflect on our own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s.Key Words Curriculum,management,pronunciation,grammar,vocabulary

Introduction One of the largest inhibitors for students is often mental block.While listening, a student suddenly decides that he or she doesn't understand what is being said.At this point, many students just tune out or get caught up in an internal dialogue trying translate a specific word.Some students convince themselves that they are not able to understand spoken English well and create problems for themselves.Body

1、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question that al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answer is,“What is language?”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is the basis for syllabus design,teaching methodology,teaching and assessment procedures in the classroom.Different views on language generate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ologies.2、Communicative principles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he ultimate goa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to enable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use the foreign language in work or life when necessary.Thus we should teach that part of the language that will be used(rather than all parts of the language);and we should teach language in the way it is used in the real world.However this is not always the cas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Very often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language used in real life and the language learned in classroom.3、The n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schools has enjoyed a long history in China.Since the early 1900s,the study of a foreign language has been regarded a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subjects in the curriculum of middle schools.However,due to political and social unrest,and the low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majority of the working people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century,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had not achieved very much.4、Lesson planning Proper lesson planing is essential for both novice and experienced teachers.Although preparation does not guarantee successful lessons,walking into a classroom unprepared is more often than not the beginning of a disastrous lesson,Besides,students can immediately notice if their teacher is prepared or not.Unprepared teachers receive much less trust and cooperation from the students.A lesson plan is a framework of a lesson in which teachers make advance decisions about what they hope to achieve and how they would like to achieve it.In other words,teachers need to think about the aims to be achieved,materials to be covered,activities to be organised,and techniques and resources to be us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ims of the lesson.5、Classroom management Classroom management is the way teachers organised what goes in the classroom.It contributes directly to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s the most effective activities can be made almost useless if the teacher does not organise them efficiently(Harmer,1983:200).Good managerial skills on the teacher are a very essential component of good teaching(Richard,1900),as the goal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is to create an atmosphere conductive to interacting in English in meaningful ways(Gebhard,1996).Efficient classroom management can be achieved.6、Teaching grammar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discussions on pronunciation are not so much around the value of teaching pronunciation because pronunciation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as the students develop overall language ability.However,there are people who assert that failure in pronunciation is a great hindrance to language learning.7、Teaching Vocabulary The value of grammar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has been a focus of debate for decades and the focus of the debate has been on(1)the role of grammar in language teaching(2)the method in which grammar should be presented and practised grammar before we discuss methods for teaching grammar.8、Teaching listening Teaching listening skills i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tasks for any ESL teacher.This is because successful listening skills are acquired over time and with lots of practice.It's frustrating for students because there are no rules as in grammar teaching.Speaking and writing also have very specific exercises that can lead to improved skills.This is not to say that there are not ways of improving listening skills, however they are difficult to quantify.The key to helping students improve their listening skills is to convince them that not understanding is OK.This is more of an attitude adjustment than anything else, and it is easier for some students to accept than others.Another important point that I try to teach my students(with differing amounts of success)is that they need to listen to English as often as possible, but for short periods of time.9、Teaching speaking When we talk about speaking in class it is important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the kind of speaking which occurs in mechanical drills and repeti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situations where students use as much language as they can and where getting their message across is just as important as grammatical accuracy, on the other.In this article it is the latter kind of speaking that we are going to look at.There are three main reasons why it is important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speak as fluently as possible.In the first place, speaking activities give them a chance for rehearsal-practising the real skill of speaking as a preparation for using it outside the classroom.Secondly, when students speak using all and any language they know, it provides valuable feedback about their language knowledge, for both them and their teachers.How well can they perform in spontaneous conversational situations? What do they seem to know? What are they finding difficult to achieve? Lastly, good speaking activities provoke genuine student engagement where they really get involved with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learning in class.10、Teaching reading To accomplish this goal, instructors focus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rather than on its product.They develop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reading process and reading strategies by asking students to think and talk about how they read in their native language.They allow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full repertoire of reading strategies by using authentic reading tasks.They encourage students to read to learn(and have an authentic purpose for reading)by giving students some choice of reading material.When working with reading tasks in class, they show students the strategies that will work best for the reading purpose and the type of text.They explain how and why students should use the strategies.They have students practice reading strategies in class and ask them to practice outside of class in their reading assignments.They encourage students to be conscious of what they're doing while they complete reading assignments.They encourage students to evaluate their comprehension and self-report their use of strategies.They build comprehension checks into in-class and out-of-class reading assignments, and periodically review how and when to use particular strategies.They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skills and the use of reading strategies by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to convey instructions and course-related information in written form: office hours, homework assignments, test content.They do not assume that students will transfer strategy use from one task to another.They explicitly mention how a particular strategy can be used in a different type of reading task or with another skill.By raising students' awareness of reading as a skill that requires active engagement, and by explicitly teaching reading strategies, instructors help their students develop both the ability and the ?confidence to handle communication situations they may encounter beyond the classroom.In this way they give their students the foundation for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the new language.11、Teaching writing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writing exercises is that students need to be personally involved in order to mak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lasting value.Encouraging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exercis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refining and expanding writing skills, requires a certain pragmatic approach.The teacher should be clear on what skills he/she is trying to develop.Next, the teacher needs to decide on which means(or type of exercise)can facilitate learning of the target area.Once the target skill areas and means of implmentation are defined, the teacher can then proceed to focus on what topic can be employed to ensure student participation.By pragmatically combing these objectives, the teacher can expect both enthusiasm and effective learning.Choosing the target area depends on many factors;What level are the students?, What is the average age of the students, Why ar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 Are there any specific future intentions for the writing(i.e school tests or job application letters etc.).Other important questions to ask oneself are: What should the students be able to produce at the end of this exercise?(a well written letter, basic communication of ideas, etc.)What is the focus of the exercise?(structure, tense usage, creative writing).Once these factors are clear in the mind of the teacher, the teacher can begin to focus on how to involve the students in the activity thus promoting a positive, long-term learning experience.12、Integrated skills One image for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ESL/EFL)is that of a tapestry.The tapestry is woven from many strands, such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er, the learner, the setting, and the relevant languages(i.e., English and the native languages of the learners and the teacher).For the instructional loom to produce a large, strong, beautiful, colorful tapestry, all of these strands must be interwoven in positive ways.For example, the instructor's teaching style must address the learning style of the learner, the learner must be motivated, and the setting must provide resources and values that strongly support the teaching of the language.However, if the strands are not woven together effectively, the instructional loom is likely to produce something small, weak, ragged, and pale梟ot recognizable as a tapestry at all.13、Moral learning the coursework and the extended assignment, presentation and use of English are important.Care should be taken with punctuation, spelling and layout.Emphasizes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assessment that are of primary importance to educational practitioners.Includes construction of classroom tests, observation techniques, and performance measures;integration of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norm-and criterion-referenced assessment;uses of standardized tests, current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14、Assess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Teaching materials are any resources(traditional, electronic or digital)used for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urposes, including coursebooks, newspapers, recordings and videos.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underlie the selection of materials.15、Learner differences and learner training

16、Using and creating resources To speak of the audio-visual method would be incorrect.Also in this case ,we are again dealing with a conglomeration of approaches which differ on from the other, and which have as their most important commons element that they all attend a great deal of important to the use of visual elements.As for as the objectives of FLT are concerned, these approaches also have a common interest.namely the fact that they reserve first place for oral skill.17、Evaluating and adapting textbooks

Conclusion As teachers, many of us have had the responsibility of evaluating textbooks.Often, we have not been confident about what to base our judgements on, how to qualify our decisions, and how to report the results of our assessment.It seems to us that to date textbook selection has been made in haste and with a lack of systematically applied criteria.Teachers, students, and administers are all consumers of textbooks.All these groups, of course, may have conflicting views about what a good/standard textbook is.However, the question is where they can turn to for reliable advice on how to make an informed decision and select a suitable textbook.The literature on textbook selection and/or textbook evaluation procedure is vast.Various scholars have suggested different ways to help teachers become more systematic and objective in their approach They have often offered checklists based on supposedly generalizable criteria.These sometimes detailed check-sheets use a variety of methods to assess how well a particular textbook under scrutiny measures up.Reference material

1、 by Wang Qia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下载苏格拉底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的运用论文(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格拉底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的运用论文(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启发式教学法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武术教学 运用摘要: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各种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较广、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利用前人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来......

    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

    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 摘要:研讨式教学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法具有明显优势,从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看,通过构建研讨型课堂,能激发学生求......

    项目教学法在《Java web开发》课程中的运用

    项目教学法在《Java web开发》课程中的运用 《Java web开发》课程由于其实用性和涉及内容的多样性,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研究分析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该文......

    PBL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PBL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管理类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与实践性强的特点,将案例与PBL教学方法结合,在普通原理中提取问题,在具体问题中培养学生探究与......

    西方哲学论文《论苏格拉底》

    论苏格拉底 【摘要】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

    企业管理类论文

    企业管理类第一段:引用材料第二段:亮出观点(中心论点)成功的企业家(XX)认为,一个企业没有(),就会没有发展思路,没有思路也就没有出路。企业的()就像茫茫大海中得灯塔,为企业指明向前的方向......

    管理类论文选题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 一、 管理学方向参考题目 1、 论企业核心竞争力 2、 现代管理理论热点问题研究 3、 消费者行为研究 4、 现代商务谈判 5、 激励理论的研究 6、 领导理......

    城市管理类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 摘要: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需求大大增加,由此导致的交通拥挤、交通事故增多、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