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城市景观中的视觉秩序
解读城市景观中的视觉秩序
周鸽 杭州师范大学
摘要:城市景观,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的方式,是一种可以看到、感觉到的物质形态,也是一个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水平的体现。本文从城市景观设计视觉秩序的所出现的误解的现象、原因、视觉秩序的重要性及解决的办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视觉秩序。
关键字:城市景观;视觉秩序;
Key words:City landscape;Visual order;
一、引言
针对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运动,城市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一个城市文明和品味的提升。在文明和美化的名义下,城市的整治的工作在全国不同的城市陆续展开——灌注的是视觉上的“文明与美”的理解。在展开的同时也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也就是把视觉秩序理解为视觉感受的统一性。因此本文提出“视觉秩序对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以及视觉秩序所隐藏的文化价值”等来解读城市景观中的视觉秩序。
二、视觉秩序的提出及概念界定
1.视觉秩序的提出以及产生的历史背景
“视觉秩序”这一概念的是奥地利建筑师和景观规划师卡米罗·西特(Camillo Sitte ,1843—1903年)在1889年著的《城市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es)一书中提出的。在工业革命之后,因为设计师们过分的强实用功能和生硬的规划,造成七拼八凑的物质面貌城市景观设计,而对传统城市的极大冲击以及当时建筑师和规划师日渐分离,西特提出:“建筑师的责任是使规划与建筑协调一致,城镇设计除了技术问题,还有艺术问题。”他反对以“现代化”的名义搞大拆大建,或从图纸美学出发追求刻板的网格式的规划,主张建筑师应重视外部空间的研究,城市规划中应分清交通干道与步行街的不同作用。
1960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City)》中。已经开始将城市景观同人们在城市中的体验与人们的行为心理结合起来。几乎同一时间,英国的戈登·卡伦(Gordon Cullen)在1961年出版的《城镇景观(Townscape)》中,卡伦从视觉、心理以及设计内涵等方面系统的论述了视觉秩序对城市景观的重要性。其中,卡伦强调的视觉秩序是秩序的整体连续性,是人对秩序的动态感受。
③
②
① 秩序是指有条理的状态。如我们的心跳、呼吸、作息、思维反应速度等等。视觉秩序是由可视形象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景观中的视觉秩序与其本身的艺术形式是相联系的。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因为它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所具有的艺术形式是综合的。换句话说,城市景观设计是一种集体艺术。在本文中,所理解的视觉秩序不仅要满足平面中点线面的美学关系,画面空间感上前后、主次等关系,同时也要满足其功能性和文化内涵。城市景观中的视觉秩序是人对景观的感受,又是与时间相关的一种秩序。
城市景观不仅仅是一个的空间而是有人活动构成的综合的社会场所。城市景观是与人相关的四维的结构,建构的目的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因而城市景观的创造必须和人的真实感受结合起来,否则就成了只有表象特征的景观形式。
三、现实生活中现象的分析及原因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视觉秩序”整治在许多地方开展。如大型的基础性的就由大拆大建、高楼聚集、成片开发,新区平地而起等组成,而无法拆建的地带除了贴瓷砖、刷油漆,就是对街道或者公园进行景观硬质景观统一等手段进行修补美化。这些修补也许改变这个场所原有气质,破坏了原有的审美情趣,力求所达到的是视觉上的统一。离我生活最近的社旗古镇,为了达到视觉的统一,将原有古街道两边的建筑重新进行了整修,就是所谓的“修旧如旧”,虽然说建筑的形式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它却失去了原有街道的味道。街道变得整齐划一,街道上没有往日流动的商贩,没有了所谓的“乱七八糟”的宣传的“旗帜”式的招牌。这一系列的整治确实从形式上得到了统一,但是却失去古街道的活灵魂。
物质结构是社会生产力的一种体现,但相对于人这一因素来说也是相对固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是景观中的主要角色,没了人的活动,景观设计的意义也就消弱了。在景观设计中,如果 ① 梁雪 肖连旺.城市空间设计【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0(英)戈登·卡伦.王珏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2009-01-01②
③ 姚宁.美的视觉秩序【J】.教学相长.2006-06
强调的是新潮、是概念,或者追求的是设计所含的科学技术的成分,这就偏离了设计最初为人设计的目的,或者根本就忽略人这一角色在景观中重要性,这样的设计也就成了见物不见人的设计。这种无视人的设计是造成视觉秩序误区的原因之一。
在城市景观进行二次整修的背后发生了城市景观装饰运动。城市装饰运动直接地化为视觉的美化,而视觉的美化被简单地化为形式上的统一。所有的房屋必须被穿上“城市美化”的制服,人对城市景观的审美和趣好被忽略和统一;很多的城市不许流动经商,这也许就会让最有活力的本源失去了秩序的最初味道。这种视觉秩序就从简单视觉性的变成了对人精神的束缚。也许这才是现在视觉秩序误区又一原因。
总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身边的景观的质量也提出的了新的要求。同时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将增加,居住区密度也在不断的增加,住宅楼的高度也越来越高,人们在很大程度上,由高点向下观景的位置,即形成高视点景观。我认为规划中“自上的而下”的决策方式较多,设计的决策权的掌握受政治的影响比较大。而“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和城市景观自发性成长机制受关注程度还不够。
四、视觉秩序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1.视觉秩序的基础性
城市景观设计的体系中包含着自然结构、物质结构和人文结构三部分。自然结构是一定的,人文气息也不是一时间可以改变的。在视觉层面上讲,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秩序的开始。所以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在尊重自然秩序的情况下,也需要满足人的视觉需求,心理需求,文化需求。如杭州市江阳畈生态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破坏原有的湿地结构,即在保持在人秩序的同时,把人的需求也考虑的很周全。现在江洋畈生态公园(图二)成了人们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所以,视觉的特性与视觉心理.是美感视觉秩序的研究对象。在以人为中心.把人同环境联系起来的设计中确立秩序的概念,是使我们的设计不断更新的基础。
2.视觉秩序的是人的体验
城市景观是一个与人相关的四维的结构。更具体的说是与时间相关的设计。城市景观所给不仅仅是一个的空间而是有人活动构成的综合的社会场所。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约翰 O·西蒙兹(John O.Simonds 1913-2005年)说过:“我们规划的不是物质,不是空间,也不是某个东西,而是人的体验”。正如美国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于生》中提出的保证规划中的“多样化”,即对多种功能、活动的参与,以达到空间中人的活动多样化,从而形成有活力的城市空间。(1)对人生理的影响
从人的生物特性来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视觉是对秩序感知的根源。无论是人体的结构、形态还是运动状态均体现着秩序。心跳、呼吸、兴奋与休眠的都市有秩序的交替着。自然界中很多生物的形态正是因为秩序而让人激动和兴奋。(2)对人心理的影响
人对景观景观的认识首先是通过感官来体验的。如果景观的设计只是简单的重复以至于没有新鲜感和独特之处,人们在心理上就会觉得空间变的狭小甚至会挤压感产生,从而便会厌倦甚至遗忘,也就验证了凯文·林奇的“消失了”的原因。人们只有在充满活力和相互联系和错综复杂的用途才能会给人们一种愉悦的心理情绪,从而让人恋恋不舍,人才会因为景观而是自己的身心真正的放松。
①① 在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4001460.htm 搜索到 3.视觉秩序是城市的特征的体现
首先,我们来打一个比方,一个城市的景观就如同一个活生生的一个人。一个有风骨,有血肉,有性情的人,看上一眼,我们的印象就会深刻;如果毫无个性特征、千篇一律,当然是转身即忘。凯文·林奇(Kevin Lynch,1918-1984年)在《城市的形象》中提到了城市的某些地方从人们的头脑里“消失了”的现象,他发现发现他采访的一些人完全忽视了他们的存在,或者是整个儿就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存在,除非受到提醒,尽管这些地方的状况还不至于此。这也就说明了景观设计中视觉秩序不是简单的形式,而是内容对人的感染。
①
五、视觉秩序背后的内在的逻辑
城市景观所存在的秩序性是一种发展的、动态的结构,它不仅维持某种的已有平衡和某种既存的稳定及有序结构,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地经历着“无序一有序一新的无序一新的有序”的结构深化的过程。由此而不断改善自身的功能,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进化发展。一定的结构决定了它所具有的一定的功能,所以城市景观系统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1.由形式到功能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视觉秩序也许仅仅只是局限于景观设计中的形式。实际上蕴含在其中的是 ① 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加拿大 ] 简·雅各布斯 译林出版社 2005年5月
使用功能也很有秩序性。我们把使用功能看成一种秩序,也许我们身边的景观也就会变的更加适合于人的使用且更加的生动活泼。就像化学中的分子结构,结构的稍微变动就会使内容发生巨大的变化。如现在街道的设计在南方如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街道在视觉形式上已经基本满足了人们需要,不同的街道有不同的味道,也许你看到这些就可以了解一些这里的文化气息。但是从功能上来讲,如果将使用功能与观赏功能美化功能等结合在一起也许就会更加的完美。如路灯与花卉的结合、植物绿化与坐凳设计在一起等这写在满足形式的情况下,也满足了功能的需求。2.由显性的结构到隐形的文化内涵
从哲学的思想来说,形式体现内容,而内容决定形式。视觉秩序,并不是简单的结构,更不是简单重复,那样将会变的无趣,会让人觉得厌烦。内容的丰富,也不是凌乱的丰富,而是有秩序的丰富。所谓的有秩序,不单单是形式和结构秩序,而是秩序背后的一种文化秩序。如古根海姆博物馆(图一)两次进行增建,1969年增加的一座长方形的3层辅助性建筑,1990年再次增建了一个矩形的附属建筑,在增建的过程中,设计师并没有将新增的建筑去掩盖住原有建筑的光芒。相反,新增的建筑是对原有建筑的一种尊重。就像人一样,是对长者的一种尊重。
六、景观设计中视觉秩序所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人们视点的增高
随着楼层的增高,人们的视点也随之增高。这对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设计过程中我们的设计由以前点的设计到面的设计。具体的说,就是在点线面的布置上,高视点设计尽少 的采用点和线,更多地强调面,即色块和色调的对比。如植物搭配要突出疏密之间的对比;水面的设计时,注重水体的全貌或水池的优美造型。2.城市景观设计中尺度的概念不够强
目前国内常常提出几十乃至上百、几百平方公里的城市设计对象,而且还要全部提出具体的三维形象设计方案,这就远远超出了人们能够感知的尺度。因此我们在设计应该有合适的尺度概念,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我们所需要的视觉秩序,从而设计出适合人审美体验和审美需求的设计。3.现代景观设计对旧有建筑及空间的态度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人们在利益化的驱使下,忽视旧有建筑的存在。在设计时,不能很好的尊重它们甚至与之冲突。西特对于历史的敬仰和珍惜的做法绝对值得我们思索,正如他所说,“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代城市,其历史恰似一本纪录在这座城市中所作的宗教的、精神的和艺术的投资的分类帐。这种投资用它崇高的影响的方式对人类赋予永恒的投资。”因此我们设计中应最终原有的构筑物,以体现其历史性和文化性。
小结
总之,城市景观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变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我们在景观设计中要形成一个系统的理念,把视觉秩序融入到我们的设计中,这样景观设计才会真正的从人的角度出发,设计出符合大众的景观设计。使之人与自然更加的协调,城市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2】卡米诺·西特.遵循艺术原则的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3】梁雪、肖连旺.城市空间设计[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10 【4】艾伦.泰特著.周玉鹏 肖季川译.城市公园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姚宁.美的视觉秩序[J].教学相长 2006-06
在哲学意义上,人与环境构成了基本的结构关系,人对场所和环境的意义的体验构成了人作为存在的立足点,场所因人而有了“精神”,建筑是这种场所精神的视觉化表象。场所的结构形式可以变化,但场所的精神却可能继续存在。不过,舒尔茨所描述的这种场所精神存在的前提是人与环境的交流应予以保护,这也是城市保护的重要基本点,值得保护的不是徒有其表的物质形态,而是隐藏在背后的社会生活。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城市景观能够鼓舞并升华人的灵魂,成为一个城市永恒不变的城市象征的原因。就像意大利罗马的西班牙大阶梯那样(图2),成为游客和市民共同心驰神往的场所,因为它融进了城市的现代生活。
所有的经验,包括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都和一定的结构有关。应该在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对视觉对象进行整体的把握。而由美国格式塔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视觉思维》中所创用的视觉思维,即视知觉的概念,更强调视知觉的感知过程,就是一种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书中,以艺术家的眼光,从视觉、心理以及内涵等方面关注了城市景观的细节及组成,比较系统的论述了视觉秩序对城市景观的重要性,和古典主义的静态的视觉秩序相比,卡伦更强调视觉的整体连续性,是动态的感受。如果说林奇的《城市意向》是系统的论述了城市景观的要素的话,卡伦的《城镇景观》则把视线延伸到了各个细微的层次(图12)。
对城市美好形态的关注重新回到对生活本身的关注上来,从西特(Camillo Sitte)到 后来的卡伦(Gordon Cullen),林奇(Kevin Lynch)以及克里尔(Rob Krier)等,这些大师们不断的用他们专业的眼光关注并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不过城市形象的塑造其实更多地来自于城市中的各种人群。1991年,考斯托夫(Spiro Kostof)在他的总结性的书《The city shaped》中写道,“这些人群包括军事工程师,官方行政人员,也包括乡巴佬(开拓殖民地的领导人),他们创造了伟大的西西里希腊城镇,大量的中世纪欧洲贵族的新城镇,还有设计纽约的摩西斯(Robert Moses)以及设计费城的培根(Edmund Bacon)”39我们的城市有很多并没有设计者去设计,而是来自于对每日生活的自我适应,城市每天都受到来自真实生活的洗礼。
吉伯德就这样认为:“我们必须强调,城市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新的设计,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40(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p.70)亚历山大对于城市建设也有一条最基本的法则:“每一个新的建设行为必须有一种基本职责:它必须创建一种连续的自身完整的结构。”41(C.亚历山大,城市设计新理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p.19)在这里,他们都强调了要素之间的连续、完整的结构关系,看到了要素之间关系的重要意义。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那样:思想并非强加给社会的理性抽象形式,而是引发出一种 潜藏于物种中间组织秩序43(洪亮平,城市设计历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p.18)正如克莱夫·贝尔45(克莱夫·贝尔,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认为的那样,视觉艺术作品中能激起我们审美情感的线条和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组合构成了“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这也是所有视觉艺术作品所共有的一种性质46(张德兴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一卷世纪初的新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p.463)。城市景观的这种意义与形式的关系构成了城市景观的本质特征
现象学美学主要理论家莫里茨·盖格尔曾经讨论过艺术形式的价值,他认为这种艺术作品形 式的节奏韵律、和谐律动的协调性所具有的价值,不仅可以辅助审美对象的内容价值渗透到人们的心灵中去,而且也能对审美主体的深层自我构成影响,是具有独立意义的50(司有仑,《当代西方美学新范畴词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p.444)而如果将对城市景观的审美看作是城市生活的人的基本欲望和需求的转化,那么这种欲望和需求的不断实现的过程,既是人类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城市景观实践能力的提高过程。
人们观赏城市景观的任何一个视角,其心理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活动,不断地捕捉一个 个连续的景框,从而对景观对象形成一个整体认知。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论》一书中,进一步把诸形式组合成一个有意味的整体的活动,称之为构图,他认为这样的价值远比诸形式因素简单相加的价值大得多61(司有仑,《当代西方美学新范畴词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p.534)。可以认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表现是以整体结构为基础的,这个整体结构揭示的是城市景观对象形成的复杂结合关系。
第二篇:城市景观论文
描述该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文化历史、景观特色、并总结其城市景观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万城之城——罗马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之处,令人难忘。意大利的首都罗马,是意大利占地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意大利政治、历史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世界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古竞技场、万神殿、许愿泉、圣彼得大教堂,罗马是一座历尽沧桑的古城,一座巨大的博物馆,时时颠覆着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种种认知。地理位置: 罗马位于意大利半岛南北方向,把意大利半岛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亚平宁山脉旁边,有一条台伯河,罗马位于台伯河流入地中海的海拔最低30公里处,东距第勒尼安海25公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283万(1989)。文化历史: 罗马是世界天主教中心,世界文化之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古代罗马的发源地。约公元前二千年初,罗马人从东北移居于此。公元前八至前四世纪筑城堡,逐步形成早期罗马城。公元756-1870年为教皇国的首都,1870年意大利王国统一后成为意大利首都(教皇国退至梵蒂冈)。
景观特色: 世界最著名的游览地之一。古城居北,新城在南。它在20世纪20~50年代建成,是拥有摩天大楼的现代化城市。罗马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有教堂、宫殿、博物馆、大学(建于1303年)、科学院和图书馆等。罗马教廷所在地梵蒂冈位于古城区西北角。在罗马古都遗址上,矗立着帝国元老院、凯旋门、纪功柱、万神殿和大竞技场等世界闻名的古迹;这里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精美建筑和艺术精品。穿梭在罗马城中,钢筋水泥塑造的现代化都市与精美绝伦的古罗马时期的雕塑交错出现,令人有种游走在现代与历史之间的错觉。气候特征:地处地中海沿岸的罗马,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年平均气温15.5℃,年降水量880毫米。气候温暖,四季鲜明,春季正是一年中最适合出游的季节。城市景观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西部位于亚平宁山脉底部,高低起伏。市区跨台伯河两岸,架有桥梁24座。建筑排列错落有致,新旧隔离。罗马被誉为“万城之城”是因为他有着辉煌的历史,罗马帝国的荣耀,天主教廷的至高无上都构成了罗马近2500年的辉煌。在社会高速房发展背景下的罗马,并没有过分追求摩天大楼,而是选择了尊重历史,保留了大量古罗马时期的建筑。现代与历史、新与旧在罗马得到了极好的融合。
第三篇:多媒体设计中视觉传达的解读
摘 要:视觉传达已经成为一个普及的话题,通过分析视觉传达在多媒体中的形式美法则和特性,来促进视觉传达与多媒体设计的完美结合,以达到向众多的人们传递信息的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设计;形式美法则;引导性;交互性;人性化
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设计已经作为一种全新的大众传媒,由于交互性好、传播面广的特点,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多媒体设计不仅代表着一种崭新的信息交流方式,而且它使信息的传播突破了传统地域及文化的阻隔,使信息传达的范围、速度与效率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作为视觉传达设计,在众多的专业设计中表现异常突出,如:广告设计、海报设计、书籍装帧和网页设计等,但不管是哪一种设计都不能远离视觉传达而孤立存在,多媒体设计也是如此,那么怎样将视觉传达与多媒体设计完美结合,就成为一个摆在设计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多媒体设计中视觉传达的形式美法则
多媒体是通过视觉元素引人注目而实现信息内容的传达,为了使信息传达获得最大的视觉传达功能,使之真正成为可读强性而且新颖的媒体,多媒体设计必须适应人们视觉流向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由此确定各种视觉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和秩序。因此,设计时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形式美法则。
任何一多媒体设计,必须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变化中寻找统一,打破通常的视觉传达规律,以视觉变化引导信息的传递。同时还应满足视觉审美的需求,使得各元素在视觉上相对平稳和均衡。如:1.节奏与韵律。节奏和韵律是一组不可分割的词语,是构成视觉美的必备标准,保持视觉上的节奏与韵律就很重要。2.调和与对比。调和是视觉形式美的内容,包括表现手法的统一、形式的相通、线面的协调、色彩的和谐等。3.疏与密。在多媒体设计中,空白的处理太密集,内容太多,或者过于平均,都是视觉设计中的误区,疏与密的合理搭配就会从视觉上给人美的享受。
形式美法则在多媒体设计中的运用比较广泛,而且也不仅仅局限在哪一种。我们的设计者在多媒体的设计中,经常会提到视觉的形式美,但是他们却总是认为这些法则仅仅是视觉表现形式,而没有认识到视觉传达在多媒体设计中的特征。
二、多媒体设计中视觉传达的特征
1.视觉传达的引导性
我们知道视觉流程的形成是由人类自然生理特征决定的。在通常情况下,由于生理上的原因,人们在了解视觉语言时,总会追寻某种规律。人们在阅读某种信息时,视觉总有一种自然的流动习惯,如视觉浏览先后次序。视觉流程往往会体现出比较明显的方向感,使整个画面的运动趋势有一个主旋律。康定斯基在《点·线·面》中认为点和线的区别是“点本身只有张力,而不可能有方向性,那么线必然同时具有张力和方向” [1](P150)。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作为视觉流程本身是由某种元素所引导的。比如,线本身具有方向性可给视觉信息传达以一定的方向性。所以平面的视觉影响力在常规的视觉上的 “最佳视域”,也
就会被视觉传达符号所引导,情况就发生变化。
那么,在多媒体的设计中,设计者在迎合大众的同时,要灵活而合理地运用视觉流程和最佳视域,组织好流畅的视觉导向,这直接影响到传播者传达信息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应该注意一些重要的信息,如主题和最新的一些资讯,同时应该按照大众的心理来定位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的位置,从视觉上引导人们了解信息。
2.视觉传达中的交互性
视觉传达设计以信息传达为目的,但它脱离不了媒体。“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媒体既体现了设计,又给设计带来了局限性;设计既受制于媒体,又是新媒体产生的动力之一” [2]。针对目前信息交流的广泛性,以往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在视觉传达上已经显示出单一的局限性。所以,在多媒体的设计中,我们在遵循形式美规律的同时,还要抓住使用者的五官感受,使得多媒体设计成为更适合人类对信息采集的新媒体。
视觉传达的交互性设计,提供了一种文化创新的凝聚力,许多不同的使用者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凝结起来,更具表现性、更加个性化、更加交互性和更加有责任感。多媒体设计中视觉传达中的交互性将有助于满足大众对更个性化的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如将优美的界面设计成为用户所期待的形式,满足用户的参与性,或者实现某种愿望、需求、目标和能力。
3.“人性化”的本质特征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在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由于多媒体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都是人,因此,在多媒体设计中,视觉传达设计既要满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又要满足物质与精神的需要。我们知道,今天人们面对快速发展的科技与经济,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都有压力,所以在他们面对荧屏的时候,要用新颖的交流方式与之“沟通”。比如,在多媒体界面上的视觉传达方面,就需要建立一种人机互动的模式,高品质的界面会使人们愉悦地行走其间,有助于促进这两个世界差异的消失,同时也改变了这两个世界间的联系类型。也许计算机永远都实现不了真正意义的交互,但新颖的视觉设计将会使人与媒体之间的交流更加契合、完整,易于操作,动态性和趣味性更强。“人性化”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特征正好综合了视觉传达的引导性和交互性。
三、视觉形式美和内容传达上的生态组合多媒体设计中,视觉传达在遵循形式美的过程中,运用视觉语言去引导内容的传递,这是一个相互协调的过程,但往往视觉上的丰富并不一定能更好地促进信息的传递。首先,在形式上,运用形式美法则来协调和处理各个视觉要素的关系;其次,在视觉传达中,形式上的完美与和谐还需要视觉的信息传递的引导;再者,结合视觉传达的特征,使得多媒体设计更能体现人机互动的“人性化”设计。突出多媒体设计的目的性,使得多媒体设计中视觉传达无论从形式上或是内容传达上都给使用者更多的关心与服务。
每一次的科技飞跃,都将人类的进程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那么,多媒体设计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在时间上还很年轻,但是它已经综合了各种设计的特征,也有了自己独特的领域,而且,在现代化生活中,给人们的交流与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更贴心的服务。虽然,视觉传达
设计在多媒体设计中的应用是异常突出,但是,设计者还需要在新领域里,吸收新事物,了解新媒介,实现设计中的视觉语言与新技术的完美结合,更好地服务于信息传播。
原文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
参考文献
[1][俄]康定斯基 点·线·面 [M].罗世平译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2]曲国先.蔡丽娟.从互联网络到视觉传达 [OL] 中国设计在线,2002,(3)。
[3]胡 飞.基于网络媒介的交互设计研究 [J] 华侨大学学报,2003(3)。
[4]鬲波飞.网页设计之视觉信息传达分析 [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张思望, 男,陕西临潼人,西北大学艺术系美术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视觉传达理论研究与视觉传达设计。
第四篇:城市广场景观中景观与人的互动
城市广场景观中景观与人的互动
1、人对景观的认知
人们通过空间的特征或相关位置的感受、归类、回想进行阐述,将空间信息输入大脑后交织形成的一种结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空间认知就是不断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结构结合的整体。从来源于环境的刺激,通过感觉器官受到刺激,然后在大脑中得到认知,与先前经验进行比较,然后理解最终做出反应。人对周围景观环境的认知来源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的感受。人对外界信息的获取80%以上是依赖视觉的,各种形状、色彩的信息共同组成了视觉刺激。研究人对于景观的刺激与相应的反应,目的在于提高建成景观设施的舒适度和质量。
2、景观与人的行为互动
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就是接触的机会,有些人有共同的特点、兴趣,有时互动是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引力,有些人因为共同爱好而产生稳定的互动。例如日本大阪棋盘游戏公园以西洋棋为主要设计思路,建筑师将多种规模的棋盘游戏融入到周围绿色的环境当中,西洋棋棋盘的雕塑模式设计也形成了小型的游乐场,游客可以在其中下棋或爬上这些棋盘席休憩。所以,景观在人与人的互动中起到了一个媒介的作用,它有效的把人与人联系到一个环境中产生互动行为。
②人与景观之间的互动。人的行为与景观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根本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人与自然、人与景观之间的互动。人的行为对景观的影响人不仅仅是景观的服务对象,更应该是景观的参与者。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人的心理需要,比如人们对景观空间兼有开放性和私密性需求。开放性的景观空间提供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同时,私密性景观空间能为了满足人们的安全和隐私的需要。因此,景观设计过渡性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衔接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形式,使人们在各景观空间中流动不会感到突兀。景观中的互动设计最大的特色在于吸引人的情感互动,要注重设计的参与对象是人,设计是为人而服务的。只有了解人的需求才能在建成后的景观体验上真正的为人所享受。互动式设计强调人的参与,重视人的感受,这样才能实现人与景观的和谐关系,吸引人的积极参与。
第五篇:景观建筑学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设计解读
景观建筑学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设计
内容摘要 景观建筑学是由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衍生出来的新型交叉学科,它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小尺度城市景观对美化高密度老城区、改善居住环境可以起到费省效宏的作用,适合当前我国的国情.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的设计思路:切忌千篇一律,盲目效仿,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待自然景观.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的设计手法是单体建筑外延化、创作形体抽象化、设计景观立体化、景观界限明确化......景观建筑学是由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衍生出来的新型交叉学科,它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小尺度城市景观对美化高密度老城区、改善居住环境可以起到费省效宏的作用,适合当前我国的国情.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的设计思路:切忌千篇一律,盲目效仿,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待自然景观.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的设计手法是单体建筑外延化、创作形体抽象化、设计景观立体化、景观界限明确化.目前,景观建筑学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它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了建筑学科的3个重要分支.它将建筑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提高人居环境水平,实现了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赫勃特·西蒙(HerbertSimon)在《工艺科学》(TheScienceofArtificial)一书中说:“设计景观,就是要找到一个能够改善现状的途径.”景观建筑学根据建筑设计对象尺度和比例的不同,一般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大面积流域治理以及总体城镇的设计.如杭州西湖,1000多年前的南宋,人们有意识的把西湖规划成防御洪水和农田灌溉的水利设施,而这一大尺度的景观改造最终成为一个自然的景观,所以“景观”不仅是可以观的人造自然,更是可以用的风景.第二大类是设计面积在340hm2以上,面积尺寸相对较大的城市广场和小区的设计,即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交叉,属于城市设计学科.其设计焦点是建筑的位置、尺度、形制的整体宏观效应,也就是城市轮廓线与城市构图的美学考虑.第三大类是经常接触到的雨廊、山墙、铺装、雕塑、壁画、凉棚、座椅、路灯、喷泉、水池、草皮以及修剪过的树木等均属小尺度城市景观设计.1 自然的景观模式与目前我国城市形式不协调
近年来,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景观项目设计,但大多数是追求表面风格,将注意力集中在“英国式”或“法国式”上,几乎千篇一律的按照“自然风景”这一模式来设计.其设计重点是在城市中移植一片仅供观赏的“人造自然”,即“造园”.这一理念有以下3个特征:1)城市的景观用地,大多被处理成草地、树丛、水面或别的自然形式.2)试图创造一个所谓的“山水城市”,通常为了与自然地貌相似,人造的山丘、水体、种植物沿着不规则的曲线,大尺度的营造.3)景观建筑与建筑单体功能无连续性,是从“人造自然”脱离出来的,景观与建筑对比鲜明.究其原因,首先是没有适合我国国情的西方实例可以借鉴,而西方的大多数城市景观建筑是为了解决城市工业化带来的缺乏绿化的困境,这一理论带有强烈的反工业化倾向,即城市风景化(landscapegardening).许多人过分推崇西方城市中大片如荫的草地,认为是现代城市的标志,并努力在中国如法炮制.其次,“自然风景”也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师法自然”不谋而合,即把景观建筑等同于园林设计,甚至是种植设计,认为不种花花草草就不是在作景观.“自然风景”的景观模式在中国是否可行,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很高,是西方国家的十几甚至几十倍,即在中国每hm城市面积上要容纳1000多人,而典型的美国城市不到50人.而且,我国人均住宅的面积过低,不到10m2,而德国人均是40多m2,那么大量的交际、健身活动只有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进行,但城市要发展,土地要营利,政府又不能提供大量的土地做公共大型人造自然景观,即使做了,利用率也不高.许多城市中大片的绿地、水体多是观赏型的,人们只能远观,不能到草地上去活动,马路上依然挤满了人群,许多草坪由于管理不善磨损形成秃面,反而影响了景观视觉效果.由于建筑单体与景观建筑没有连续性,各有各的功能,或是功能单一,在不是十分有利的气候条件下,这些景观空间也就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换言之,景观建筑应是一个可以容纳使用者的场所,除了有更多的绿化外,应与建筑没有太大的差别,人们可以在景观建筑中随意进行社交活动,但又有一定的私密性,使用费用也相对低廉.通过景观建筑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人们走出单体建筑后即可欣赏到迥异的景色,并身置其中.景观是否与自然山水一致,也未必强求,只要符合“美学”标准就可以了,一味追求大尺度的山水城市,可以说是出力不讨好的做法.自然状的山丘必须占有较大的水平面积,这与形式服从功能、设计依赖调查的现代设计理论相悖.用旧式文人诗情画意的视点取代现代城市运作的冷静观察也是不可取的,如果再加上画地为牢,单纯抄袭而不是因地制宜的创作就更不可取了.试想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两块绿地上作一些自然曲线,显然不可能有什么“生态学”的效应.“自然风景景观形式”在人口密度低,经济实力强,或是尚未形成的新城市的设计中大有好处(西方科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也是有针对性的),但对目前我国高密度的大中城市而言,则没有考虑到城市形式、人口、市民行为、经济水平、社会价值的现实,而是把设计理念停留在视觉环境艺术的肤浅表面,再加上某些业主混淆“生态化”、“绿色建筑”、“山水城市”的定义,用大而不当的景观来应付绿化责任,使得自然景观模式与目前我国城市形式显得很不协调.2 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设计的理念
我国人口居世界第一,城市人口密度极高,近几年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房地产开发突飞猛进,在人均居住面积有了很大改善的同时,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便是原有的公共绿地大面积锐减.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公共绿地的匮乏对人居生活质量和城市投资环境的严重影响已初见端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人都作了尝试.如学习西方城市“自然风景”的景观模式,种植大片如荫的草地.这虽然对改善城市环境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我们没有西方国家城市那么大的景观空间,而且营造草坪的费用又十分昂贵,故只能象征性的做一两处,对居住环境的改善力度并不大.由于我国的大中城市多是高密度老城区,公共绿地少而小,对其实施小尺度景观设计较为适宜.小尺度景观设计不仅具备大中尺度景观设计所具备的观赏功能,而且它还有使用功能——容纳活动与休憩观赏功能.小尺度景观设计在建筑物周围、大路边、小道旁,在任何一个小的空间都可以因地制宜的营建内向的、完整的袖珍景观.例如纽约市中心倍受赞扬的Paley公园,面积仅为13m×30m的长方形,在几株刺槐的掩映下,铺设了花岗石板的地面上设置了桌椅,长方形的一边为出入口,另外平行的两边建成垂直绿化的围墙,剩下的一边则是象征瀑布的水墙.在一个不足400m2的小空间上竟设计营造出一个既方便社交,又相对安静,且充满自然情趣的小尺度景观建筑,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种功能与艺术和谐统一的小尺度景观建筑是城市景观中的精品,值得借鉴.景观中的观表示的是景物在人心中反映出来的样子,使景观升华为一种心情,这正是设计景观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期盼的目的.高密度老城区中的小尺度景观建筑就是使人们全身心的融于其景中,进而产生出置身自然的效应来,从而体现天、地、人合一的理念.小尺度景观设计的另一特点使原有的自然景观不易被破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原则,至于营造经费也较前两类少,符合我国国情.小尺度景观设计虽然就个体而言是小的,但由于分布广,数量大,量变足可引起质变,在美化城市、改善居住环境方面可以起到费省效宏不可估量的作用.3 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
后工业化社会生态观点在工业化的中国发展的思路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它从两个方面体现在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景观设计中.(1)切忌千篇一律,盲目效仿他人
景观设计应根据当地气候、地理环境等具体情况进行,这样才能既切合实际又独具特色.如英国一城市就将本地土生土长的一种野草作为绿化草皮,即经济实惠,又不失特色,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城市景观设计优秀奖.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和气候都差异很大,沿海城市常受台风的侵袭,而干旱是北方城市的特点,不具备相互效仿的基本条件.我国目前普遍存在一种不可取的现象,如一个景观设计模式在某个城市取得较好的效果,别的城市便不加思索地一味模仿,生搬硬套,其后果使得城市毫无特色.现在各个城市都在评选市花市树,这就是在景观设计上因地制宜,突出个性的一种思维,即特色美.小尺度景观设计不可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美,因为单有形式上的美是不够的,我们所营建的环境应该是真正没有压力的空间,使大家都可以到这里来放松,这才是小尺度景观设计的真谛.(2)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待自然景观
将自然部分还给自然是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待自然景观便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以这种思想指导设计可使建筑景观和原有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突现出原自然景观中的美.反之,为表现自己的主张而破坏原自然景观是不可取的,因为任何一处原自然景观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景观十年,风景百年,风水千年的道理,应处处体现在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设计之中.4 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设计的具体手法
高密度老城区中建造小尺度景观建筑的设计手法,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表现.(1)单体建筑外延化
在高密度老城区中景观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是尽可能的增加人的活动区域.大片的草坪不宜于保养,应尽量少用,以小片花坛和树穴取而代之,同时将建筑物单体扩展,提供一系列半室内的空间,并将这空间最大面积的绿化、美化,使居民置身景观建筑之中.这就要求不能将建筑作为单体对待,应充分注意它外部的环境,将建筑本身作为景观的轨迹.在小尺度景观设计时应把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也纳入到设计范围中,使建筑成为外部风景的一部分,而外部风景又是建筑不可分割的延续,无论从建筑尺度上,还是空间组织上,均充满了新鲜感和愉悦感,对每一寸建筑面积都经过充分的艺术化考虑并将其外化,把房子、绿化、铺地、灯光、山水综合有机的组织在一起,这不是简单的做一些树皮屋或将墙面刷成绿色所能代替的.(2)创作形体抽象化
景观设计不能无视自然,但也不能完全模写自然.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认知理论,两个表面细节的形式可以含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由于几何抽象而形式简洁、强烈,不仅不需模仿自然,甚至可以更有力的表现自然,如日本(Tegn200)在台湾的宜兰东山地区设计了一系列钢筋混凝土圆锥体,坐落在大片几何形体中,又似跌落在水面上,不仅马上使人领会其“山丘”的暗示,更有看似非是而别具情趣.传统中国园林的山体多为垂直起落的太湖石,很少与自然山形相似,这也是抽象到了极致的范例.(3)设计景观立体化
设计立体景观,要保证景观视觉与室内建筑的迥异,小中见大.天坛公园的圜丘,大面积的铺地,外围的短垣,垣外由大树围成了圆圈,形成了一个既有限又无限、不高又与天相接的建筑氛围,便是一个典范.高密度老城区中的水平地面功能化后,提高绿地率难度很大.小尺度立体景观可增大绿化覆盖率,以弥补其不足.小区中种植落叶乔木,建筑物表面附着攀援植物,楼顶做成空中花园,形成有层次的、多样性的、环保型的绿色空间,这样便可最大限度地绿化城市.(4)景观界限明确化
界限在高负荷的景观中十分重要.在古典园林中狭隘的基地上所有的水体、花木群、山丘完全被湖石、驳岸及护坡、砖瓦道牙、或石栏杆所界定,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种植区或景观遭人为损害,越是小的种植区越要有完善的保护系统.界定的形式应避免破坏景观,尽可能与其它功能相接合.5 结 语
在高密度老城区内新建更多的功能与艺术和谐统一的小尺度城市景观,改善我国大中城市严重缺乏绿地的状况,是景观设计的最终的目.抛弃“造大园”,因地制宜地营造内向的、完整的袖珍景观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景观设计理念.景观设计的上品应是城市景观在提供了足够活动场所后,能再现当地特有的自然界景象.高密度老城区中小尺度城市景观的设计不仅点缀了城市,更是人们由单体建筑向群体建筑,一直到城市的重要过渡,是人类生活、工作交往的第二场所,在缓解人居环境活动场地不足的同时添加了城市的可见性与艺术品位.目前设计师们已注意到将地理学、气象学、流体力学、自然学等多方面知识综合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使其具有防街道风、降噪等功能.用景观建筑学的观点对高密度老城区中小尺度景观的设计进行研究,是一项新课题,需要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