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动物学下学期总结大题(小编推荐)
1.鱼类上下颌出现的意义
上下颌的出现带来了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 a. 变被动取食为主动取食,增加获得食物的机会 b. 上下颌着生齿,可充分研磨食物,扩大捕食范围 c. 利于进攻和防御
d. 利于营巢,钻洞,求偶,育雏等活动
e. 带动运动器官,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发展 2.羊膜卵出现的意义
使胚胎的发育脱离水环境,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
a. 羊膜卵外包有硬壳,可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病原体的侵入
b. 卵壳具有通透性,能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 c. 卵内储存有丰富的卵黄,保证胚胎发育得到充足的营养
d. 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能够在液体环境中发育,避免机械损伤防止干燥 e. 尿囊的形成可以排出胚胎发育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3.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点
a. 体型:成流线型,前肢特化为翼,减少飞翔阻力
b. 皮肤:薄,松。表皮衍生为羽毛,飞羽和尾羽辅助飞翔
c. 骨骼:轻而坚固,愈合程度高,骨骼内具有充气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肢骨的骨块有愈合的现象;肢骨和带骨有较大的变形,具龙骨突,愈合荐椎,开放式骨盘
d. 肌肉:胸肌发达,后肢演化出适于栖树的肌肉(贯趾屈肌,腓骨中肌,栖肌)e. 消化:无齿,直肠短,无膀胱;不贮存粪便和尿液,减轻体重 f. 呼吸:双重呼吸,具发达的气囊和肺气管
g. 循环:完全双循环,提高了运输氧的能力;心脏大,心跳快,血压高,血流快,代谢旺盛
h. 排泄:排泄物为尿酸,无膀胱
i. 生殖:非生殖季节,生殖系统萎缩;雌性右侧卵巢退化,利于减轻体重 j. 神经:中脑视叶发达,小脑发达
k. 感觉:视觉发达,具有大眼和前后巩膜角膜肌,具双重调节
4.鱼类与水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a. 体型:身体大多呈纺锤型,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无颈 b. 皮肤:体表被有鳞片和大量粘液腺 c. 骨骼:具有鳍,上下颌
d. 呼吸:用鳃呼吸,各个器官也能辅助呼吸 e. 循环:心脏1心房1心室,单循环
f. 神经:大脑分区,脊髓分节,具有植物性神经系统 g. 感官:具侧线系统,韦伯器连接内耳与鳔 h. 其他:具有鱼鳔调节身体密度
5.鸟类与爬行类相比的进步特征
a.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
b. 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可通过主动迁徙适应多变的环境 c. 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各种复杂行为,可以更好的协调内外环境的统一
d. 更加完善的繁殖方式,保证了后代较高的成活率
6.爬行类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成功的解决了哪些问题?
a. 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卵,解决了在陆地上繁殖的问题
b. 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外被角质鳞片,皮肤干燥缺乏腺体,有效的防止了体内水分的散失
c. 肺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化,胸廓的出现使肺的呼吸机能加强
d. 四肢强健,指端具爪,适于在陆地上爬行;后肢通过腰带与2枚荐椎相连,构成牢固支架,利于承受体重
7.哺乳纲分为哪几个亚纲?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原兽亚纲:兼具哺乳纲和爬行纲的特征
a. 有乳腺无乳头 b. 肩带类似爬行类
c. 泄殖腔,雄兽无交配器 d. 成体无齿,具角质鞘
后兽亚纲:较低等的哺乳动物类群
a. 胎生(不具真正胎盘),幼体在雌兽育儿袋中发育 真兽亚纲:高等哺乳动物类群
8.以具体实例说明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的类型及进化
9.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大大增强了动物的运动以及对其身体的支持和保护能力。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
a.脊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
b.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
c.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0.两栖类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两栖类适应陆生的特征:①出现了五趾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头骨和脊柱联结使 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构成对 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和推进,初步解决了在陆上运动的矛盾。②成体用肺呼吸,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③随着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也由单循环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④大脑半球分化较鱼类明显,大脑顶壁出现了神经细胞。⑤出现了中耳,能将通过空气 传导的声波扩大并传导到内耳;出现了眼睑和泪腺,能防止干燥,保护眼球。
11.为何两栖类离不开水?
两栖类不能摆脱水环境束缚的原因:①皮肤的角质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防止体内水 分蒸发。②四肢还不够强
健。③肺呼吸还不完善,还要依靠皮肤辅助呼吸。④胚胎无羊膜,繁殖要在水中进行。
12.从青蛙个体发育史中呼吸器官的演变谈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的进化
青蛙变态前(蝌蚪)的呼吸器官是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与鱼类的呼吸方式相同;变 态后,鳃消失,出现肺,在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这是陆生动物的呼吸方式。但两栖类是首 次登陆动物,虽然肺呼吸解决了在虽然肺呼吸解决了在陆上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但由于肺的结构简单,呼吸功 能不强,还依赖皮肤进行辅助呼吸。
13.毒蛇和无毒蛇区别
毒蛇 无毒蛇
蝰科蝮亚科毒蛇头大,呈三角形
头一般不呈三角形
蝮亚科毒蛇有颊窝
无颊窝
尖吻蝮吻尖向上翘
吻端圆钝或尖而翘
蝮亚科毒蛇尾短尖细
尾往后逐渐变细
有的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脊鳞不扩大呈六角形
各种毒蛇具有不同的斑纹
斑纹与毒蛇明显不同
毒蛇前半身能竖起,颈可膨胀 蛇身不能竖立,颈部不扩大变扁,很少主动攻击人 变扁,常主动攻击人畜
14.鸟类与爬行动物相比,它的进步性特征是什么?
①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37.0~44.6℃),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②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徒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③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 统一。
④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如筑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15.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什么意义?
恒温是与无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本质区别 ②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③恒温是产 热与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④恒温的出现,是动物有机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 条件对立统一的结果
16.鸟类有哪些适宜于飞行的特征?
体外形呈流线型,减少飞行阻力。②前肢特化为翼。③皮肤柔软,有羽 区和裸区之分。④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气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和肢骨的骨块 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变形⑤使翼扬起和下扌扇的胸小肌和胸大肌十分发达,背部肌 肉退化,后肢具有适宜于栖树握枝的肌肉。⑥直肠短、不贮存粪便,有利减轻体重。⑦双重 呼吸,保证了飞行时氧的供应。⑧完全双循环,提高了运输氧的能力。⑨排泄物为尿酸,不具膀胱,有利于减轻体重。⑩小脑发达,有利于飞行中的平衡。B11视觉发达,具双重调节,眼球内有特殊的巩膜骨。B12非生殖季节,生殖系统呈萎缩状态,雌性仅保留左侧卵巢和输卵管,有利于减轻体重。
17.哺乳动物有哪些进步性特征?
① 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 境条件。
②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③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④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⑤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18.胎生、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什么意义?
第二篇:动物学实习总结
5月26日,在动物学实习之前,老师为我们举行了实习动员大会,大会中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此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习过程中的小组安排等等。让我们对整个野外实习有了个总体的认识,清楚此次实习的学习目的,也让我们做好组织工作,在实习过程中能分工合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事先告诉我们的注意事项让我们的实习更安全。5月30日,我们到湛江森林公园进行无脊椎动物昆虫观察与捕捉、野生鸟类的搜寻和观察。刚刚开始,我们由于没有捕捉昆虫的经验,所以收获成果很少。后来我们想起老师在动员大会时有说过的捕捉技巧,我们逆着昆虫飞行的方向挥捕虫网,果然捕捉昆虫的效率大大提高,这让我们欣喜若狂。捕捉到的蝴蝶放进自制的昆虫袋里,目的是为了防止蝴蝶的翅膀折断而影响观察;其他的无脊椎昆虫则放进毒瓶里,使昆虫昏迷死亡而无所损坏。在捕捉过程中我们也不放过观察的机会,每抓到一只都会粗略地观察它的形态,为了避免下一次抓到相同的昆虫。在这个捕捉过程中,我们小组充分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让我们同学之间的友谊更浓厚。
5月31日,我们在实验室进行昆虫分类鉴定和标本制作。我们小组捕捉回来的昆虫很多,但我们没有草草了事,而是很认真地把每只昆虫都按老师的要求很所教的步骤,把它们制成标本。蝴蝶的翅膀要小心翼翼地铺平、其他无脊椎昆虫要按照它原来的生活形态摆好,再钉上标本钉。即使是长达3个小时的烘焙过程,我们小组的成员也很有耐心地等待,交替值班。当标本制好后,我有种很强烈的成功感,这是我第一次做昆虫标本,看着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一只只栩栩如生的昆虫,我突然领略到了动物的美和它独特的魅力,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每只昆虫的有独特的外表、它们外表纹理是如此的美丽。根据每只昆虫的独特外表形态,我们翻阅着各种昆虫鉴定工具书,终于把所有我们捕回来的昆虫都找到了所属的目和科。从鉴定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昆虫独有的形态的肢体,也从工具书中了解到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殖方式。在这个野外实习过程中,我们把平时课本上的知识套用到了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检验了课本上的知识,使我们对昆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制作标本和分类鉴定的过程中,考验着我们每个人的耐心和细心,更是对我们的毅力和态度进行一个大考验。6月2日和3日,我们到硇洲岛野外实习2天,这两天我们的主要实习任务是水生动物的采集、识别、标本处理。这2天充分展现了我们队员之间的相亲相爱和团结合作。由于路途遥远,有些同学有晕车、晕船现象,我们队员之间互相协调,把头等车位让给晕车、晕船的同学,互相之间的体贴让彼此的友谊升温,更让我们的凝聚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可见野外实习是一个让彼此了解对方、建立深刻友谊的好机会。在沙滩上采集水生动物的过程更让我们增添学习兴趣,这是课堂学习难以提供的。采集到的水生动物,我们通过看、闻、摸等多个感官去认识这些水生动物,把课本上教授的知识在实体上重新认识了一遍,这让我们不再是在空想中学习,而是让我们有了更全面的对某种知识的框架。在沙滩上学习那种学习氛围非常的有趣,不像课堂上学习那么的枯燥无味,是一个令人回味的学习体验。这一次硇洲岛野外实习更让我们体验到为了学术而努力奋斗的滋味,是件挺快乐的事情。6月4日,我们在宿舍阳台把采集回来的贝壳和一些水生动物洗干净和晒干,便于储存。6月5日,我们在实验室对采集回来的水生动物进行鉴定和标本制作。部分水生动物需要用福尔马林浸泡而制成标本;而另外一些水生动物如贝、螺、珊瑚等,则需要查阅水生动物鉴定工具书,查出其科名、属名,用标签做好标记。由于许多贝、螺之间的区别很少,只在外壳的纹理上有些许的差异,这实在挑战我们的毅力、细心及态度。在这个查阅过程中,需要我们每个队员分工合作才能有效率地把学习任务完成。而在查阅过程中我们能学习到更多详细的知识,正好弥补了课本上的缺陷。可见,野外实习在我们学习专业知识方面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6月7日早上,我们到金鹿园进行哺乳动物梅花鹿、马鹿的特征观察。在金鹿园有导游悉心地为我们介绍梅花鹿成长的每个阶段及其生理特征。更为我们介绍了很多梅花鹿的药用价
值,增添了我们的课外知识,使我们把知识运用到现实。这次的实习我们通过对梅花鹿的认识,使我们对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小见大正是我们此次野外实习的目的,通过对某种具有普遍哺乳动物特征的动物进行认识,从而对整体哺乳动物有进一步的认识。另外,野外实习中学到的许多知识是我们课本上所没有提及的,正好弥补我们专业知识上的缺陷,更让我们认识到从我们的身边也能学习到许多专业知识,只要我们具有善于发现、探讨的态度。
6月7日下午我们到湛江海洋大学的水生生物博物馆,对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爬行类和无脊椎水生动物螺、贝、珊瑚等的外形分类特征观察与识别。这个博物馆的水生动物种类十分的多,确实让我们开阔眼界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各种螺类的外形,外壳上的纹理和外壳的形态是那么的美,实在让人感叹这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啊!在这里,让我看见了平时没有见过的水生动物,也让我看见了课本上用文字描述出来的动物外形。让我从跳出课本,走进现实中学习。
6月8日,我们到寸金动物园对哺乳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进行观察。在动物园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平常容易看到却缺乏观察的动物,如狗、猫、鸟、鸡、鸭、鹅等等,也可以观察到我们平时难以观察到的动物,如老虎、狮子、河马、豹等等动物。借此机会让我们大开眼界,也让我们有个好机会了解这些近在身边,却忽略观察的动物,也让我们对这些平时难以看见的动物进行观察。从这次实习中,我们发现自己平时观察事物时不够认真、仔细。在寸金动物园这一站野外实习中,我们认识到了很多动物,令我们对课本上某些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不再停留在对文字叙述进行联想这个层次。也让我们认识到平时仔细观察事物的重要性,而学动物学是需要细心与耐心的。
6月9日,我们在实验室进行脊椎动物剥制标本。我们小组分工合作,有的人负责把兔子处死,有的负责剥皮,有的负责制固定形态的铁丝圈,大家各自完成分配的任务使实验尽快完成。而在整过制作过程中,我们都严格按照老师事先教授的剥制标本的方法进行操作,尽可能减少失误,使标本呈现活体时的生活形态。这个实验让我们互相之间的分工合作有了更明显的体现,也增加我们队员之间的默契和友谊。
6月11日,我们在多媒体课室观看动物行为影像,使我们增添对动物行为的认识也更深入地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使我们的专业知识更全面,而不是停留在动物外表上的认识,更增添了我们对动物学的兴趣。让我们认识到,原来学习是可以这么的多元化的,知识是如此的丰富多彩的。
这次野外实习令我们把课本的部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老师课堂上展示的动物,这次我们有机会目睹一番了。野外实习时我们不再是纸上谈兵了,而是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我们认识的动物是立体的,而不仅仅是课本图上的一面。这样的野外实习能培养我们学习动物学的兴趣。以前只是对“生物”有所了解,可经过实习后我们才深刻的懂得了“生物科学”的真正含义,明白了知识不仅仅是在书上。实习虽然结束了,可是它会成为我们人生的一种意志、一种力量、一种方向。通过实习,我们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际相结合,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而研究野外实习的指导,思想,不仅仅在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翻开人生的扉页,实习生活绝对是短暂而精彩的一笔。从课本走向大自然,我们多了一份对动物的深刻认识,更增添了一份对动物的喜爱。经过这些天的野外实习,我们收获了知识、收获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收获了团结合作的好品质。
第三篇:动物学实习总结
动物学野外实习总结
------黄智勇
从2011年6月18日至2011年6月29日,我们09级全体同学进行了动物学野外实习。经过野外参观学习,探讨总结,我们较圆满的完成了实习的任务,达到了实习的目的。明白了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的力量在于使用,在于创新、在于活学活用、在于把知识创新真正强大的力量。其中实习过程中不仅仅进一步掌握了学科的知识,也培养了我们热爱自然的热情,进一步增强我们对自然环境中动物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
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们进入早寒武纪化石群,走进动物园,观看动物标本馆,踏入原始恐龙丛林中……让我们能与动物们亲密接触或近距离接触,去体验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之旅!这样,我们都能够直接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及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培养了我们科学的态度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实习地点及内容:
野外实习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进行了参观和记录各种动物的特征、动物标本及生活习性等。了解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种类特征和分类方法;通过实地操作,增加感性认识,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锻炼意志品质。同时可以了解环境对动物分布的重要影响,对所见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其主要分布地点的分析。
1、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博物馆:6月18日,我们到了美丽的澄江,参观了澄江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博物馆。澄江生物化石群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古老、保存最好的一个多门类动物化石群,生动如实地再现了当时海洋生命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等理论提供了珍贵证据。澄江动物化石群的发现,引起世界科学界的轰动,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其中以软躯体化石的罕见保存为特色,现在已经识别的化石就有120多种,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鳃鬼动物、叶足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脊索动物等种类,还有一些没有命名的奇异种类。澄江生物群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最古老的海洋生态群落图,这种生态群落之前我们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现在,我们不仅能知道在寒武纪大爆发时产生了哪些动物,我们还能初步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方式和食性。澄江动物群或许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中生物演化的原因,以及诱发这种大爆发的理由。
2、圆通山 :6月25日,我们到圆通山动物园参观并很详细地记录了各种很有代表性的各种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动物园饲养有猴、熊猫、犀鸟、狮子、亚洲象、金钱豹、斑马、孟加拉虎、孔雀、丹顶鹤等珍禽异兽500多种,还有孔雀园,鸟园,水族馆,陈列各种鱼类。我们认真观察记录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对于有些本土不分布的动物,我们观察动物的特征与常见的种类对比,对照课本内容,加深对各种动物的深刻印象。
3、昆明动物博物馆:6月26号,我们冒着小雨去了昆明动物博物馆,博物馆有三个展厅。一层展览震撼人心:序厅、生物多样性展厅、亚洲象展厅、恐龙及化石展厅、骨骼展厅、两栖爬行动物生境柜和鱼类、两爬类瓶装标本展厅;二层展览丰富多彩:色彩缤纷鸟类标本及其生境的展示、种类丰富的昆虫资源及其生境展示,人与自然、熊猫、湿地三大生态景观淋漓尽致表现生物及其生境的关系;三层展览别致新颖:呈现的是水生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滇西北生境的缩影寒温带生境柜和热带-亚热带模拟自然综合大型室内生态景观。创新的设计及布展使整个展厅异彩纷呈,又各具独特亮点。昆明动物博物馆通过动物的姿态标本、骨骼标本、皮张标本、浸泡标本、生态景观等,按照动物的进化、生息和分布规律,集中反映这些动物的特征、习性、分布等,体现物种和生境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厅通过主题单元的展示方式并配以声像、多媒体、各种生态系统景观等。
4、世界恐龙谷:6月29日,我们到了禄丰恐龙谷,它也是世界的恐龙谷!历史上禄丰恐龙曾两次在世界上引起震撼:一是1938年,我国古生物学奠基人,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先生在禄丰发掘出了中国第一条恐龙骨骼化石标本——“许氏禄丰龙”,并在重庆装架展出,使禄丰成为闻
名世界的“中国恐龙原乡”,并由此揭开了中国恐龙研究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1958年,国家邮政部发行的[禄丰龙纪念邮票],成为世界上第一枚恐龙邮票。二是1995年在禄丰川街阿纳恐龙山,即现在“世界恐龙谷”项目所在地,发现了一处世界级规模的恐龙骨骼化石掩埋点,经过中美两国古生物工作者3年的发掘和探勘,确定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处中侏罗纪晚期的恐龙大坟场,有上百条恐龙埋藏于此,全部揭出将是世界一大奇观。在那里让我们走进恐龙王国,穿越侏罗纪世界,解读地球生灵的兴衰演化,共享留存地球的亿万年世界奇观。
实习心得体会:
完成整个实习后回首这一段经历,无论在知识能力方面还是精神意志方面均是收获颇多。通过野外实习,亲手收集并鉴定了部分动物,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掌握了制作标本的方法及要求,激发了我对学习的极大兴趣和对大自然强烈的求知欲,摆正了学习的态度,在此次实习中,我同时得到了一次自我锻炼的机会,逐渐地喜欢我们的工作,也更喜欢我们生物这个专业,并在此次野外实习过程中了解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环保意识和保护动物的责任感。同时在向老师询问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更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整个实习过程中,在同样一个问题,我们也懂得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看,一起讨论,那时也往往产生不同的效果,也就是会“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讨论问题的重要性。
总之,此次实习学与乐同在,艰辛与笑声并存,是一段值得珍惜的经历,谢谢学院、谢谢老师能给我们这样一个野外实习的机会。
第四篇:动物学
我国是世界淡水渔业养殖大国,根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04年我国的水产品总产量为4855万吨,其中淡水鱼产品总产量为2133.98万吨。全国淡水产品总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44%占世界淡水产品总产量的70%。2004年全国的淡水养殖产量1892万吨,站淡水产品总产量的88%,全国拥有淡水养殖面积566.3万公顷。由此可见,我国的淡水渔业在我国居民日常生活和世界贸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丰富,我国拥有众多的河道、水库和湖泊,这是我国发展淡水渔业有力的条件,同时我国像长江三峡等一批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也为我国今后的淡水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除此之外,我国还有自己建设的养殖场和池塘进行淡水养殖。
我国淡水渔业的养殖方式比较丰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水库养殖;第二种是池塘养殖;第三个方式是湖泊养殖。在我国淡水养殖大省主要有湖北、湖南、山东、江苏江西、安徽等七个省。目前我国淡水养殖的种类有50多种,其中主要养殖品种仅10多种,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俗称“四大家鱼”)产量占淡水养殖产量的50%以上。我国目前淡水鱼产品的在加工主要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半成品的形式,还有就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成品,如:罐头制品。
我国淡水渔业发展到目前阶段存在的问题:
1、养殖业整体水平较低,养殖技术和机械化普及水平低,渔业养殖的方式目前阶段还是较为传统,我国在养殖机械方面同欧美国家相比完全处于落后状态,新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应用程度低,特别是在水质净化和池塘清理增氧方面走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同时养殖人员普遍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较低。
2、缺乏相应规模,抵抗风险能力弱。我国的淡水渔业养殖大部分还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多数养殖户各自为战,缺少必要的联合形成规模经济。
3、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相关问题凸显。
4、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由于水质和环境的变化,还有外来物种的入侵,使得水产养殖病害经常发生。
5、淡水鱼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不高,加工能力十分有限。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不足,不能形成长远的效益。
发展前景:
21世纪的我国淡水渔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1、设施渔业前景广阔:设施渔业集约化程度高,高投入、高产出要求优质配合饲料,设备、技术与管理要求程度高,市场风险相对较大,但作为一种先进生产方式,大有前途。随着我国经济的好转、渔民收入的增加、多学科技术的渗透,渔业设施必将大为改善。
2、生态渔业大有作为:生态渔业是中国的独创,其有利于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实行农牧渔多种经营,其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较明显。现代生态学范围更广、内容更多,更注重资源、环境、经济与人类间的平衡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经济。
3、休闲渔业前景诱人:淡水渔业可以用来调节、丰富和充实人们精神生活。具体体现在休闲渔业上,他包括垂钓、饮食文化、旅游观光、民俗风情、观赏鱼的开发等。在我国除了观赏金鱼开发得较早外,游、钓渔业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普遍兴起,目前全国游、钓人口近一亿,全国性有中国钓鱼协会,各省市都有自己的钓鱼协会和游、钓中心,每年各地都要举行钓鱼休闲比赛。随着举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参加到游、钓业大军中,游钓、休闲、观光道路会越走越宽阔。
第五篇:动物学野外实习总结
野外实习是生物学科类不可缺少的一环,是理论与实际连接到桥梁,同时也是巩固和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方式。通过书本与实物的相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记忆,也让我更加接近自热、了解自然。
野外实习对于动物学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到野外田野、林间、滩涂和动物园、生物标本馆各种不同分类动物的外部形态和特征,以熟悉各种不同分类动物的分类特征,基本外形,了解动物千姿百态的各种变化,加强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巩固。另外,通过在野外直接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生存和生活的基本习性,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及动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野外直接捕捉野生动物(主要是允许、可捕捉到的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类),学习采集动物标本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学会和熟悉运用诸如图片比照、动物分类检索表、主要特征鉴别等方法进行动物分类鉴定。
本次野外实习,由于考虑到捕捉时所存在的隐在危险,所以我们大多数是以参观了解为主,通过外形的直接观察了解各科的主要特征及科间所存在的差异。本次的实习也让对古生物从未涉猎的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实习的地方有:
1、昆明动物博物馆
2、昆明圆通山动物园
3、澄江帽天山古化石群
4、禄禄丰恐龙谷。
前两个地点主要是对现代的认知,虽说物种种类比较少,不过总是比光看课本来的实际。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自己动手记录了物种的特征,因此我组也非常成功的完成了动物学实习名录,作为一个组长我感到很欣慰。首先观察的是动物的实体标本,初步了解了几大主要科目动物的外形特征,当然,有认识的,也有没见过的,总之一句话,这次没白来。同时也简单的了解了动物地理的一些简单的知识,了解地域的不同,物种是根据地域的变化而变化的。一座山,可以分春夏秋冬,动物的分布也随之而变。然后,我们去了动物园,这次通过活体动物的观察,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基本生活习性及生活方式,通过阅读动物铭牌了解它们的地理分布、食物来源等等。
而后两个地方则是我们首次参观的有关化石的博物馆,帽天山是有关寒武纪的一些节肢动物化石群,在那里看见了生物大爆发是产生的特有远古物种,一如奇虾,又如可能是最早脊索动物的云南虫等等。参观的同时我们也体验了下野外工作者的感觉,亲自去了山上刨化石。体味了考古学者们细心枯燥的工作以及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在这里对那些为考古学做出贡献的学者们致敬!恐龙谷之行,就显得单调的多,单一的恐龙,不过那场面也足够震撼,整个博物馆建立在化石发掘现场上,园内充满了各种恐龙的复原模型,馆内则是各种骨骼的化石拼接起来的骨架。不得不承认,通过这次的化石大餐,我对古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还特意的查阅了有关资料,稍稍深入的了解了一下考古学,了解下古生物。
它们曾经是地球上的主宰者,是今天地球生物的祖先,由于地质运动和地球环境的变化,它们从此长眠地下。经过了成千上万年的掩埋,它们的躯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成为了化石。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妙的过程,让人着迷。通过查阅资料,明白了何为化石,化石的形成方式、过程,化石的分类以及研究化石的意义。
下面我对本次野外实习做一个简单的总结:首先,我在知识和技能上获得了丰收。在实习中,我们巩固在课堂上所学动物学知识,不仅是我以前所学的课本知识设在自然界中得到了验证与加深,对各门各纲的动物的分类有了清楚的辨别,更通过与动物的近身接触了解了他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更对它们存在的价值有了新的反思和认识。
再者,我们认识到啦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为期4天的动物学实习时间很短,但工作量不少。我们小组分工合作,各尽其职,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记录动物标本的时候,大家相互协作,培养了从小组到整个实习同学的集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最后,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习中所学到的知识与经验,最基本的为我们应聘生物教师这一职业或是继续深造提高了竞争力。通过对自然界中的生物的了解,发现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用处,只要我们对它们认真学习与钻研,就必能做到物尽其用,它们势必也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财富。而这一切的前提便是我们在校期间那必须认真学习好我们的知识,留意身边的每一种动物,恰到好处的将我们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壮大自身的能力素养。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也是我们今后从业或是继续深造的基本前提。
对今后实习工作的建议:实习过程中的参考书籍资料有些不足,有些问题不能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此外,实习最好做到人人动手,让同学们自己采集、鉴定、制作标本,这样才会起到相应的效果。最好能真正的做到野外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