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内容(一).

时间:2019-05-15 10:4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内容(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内容(一).》。

第一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内容(一).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内容

(一)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 学习内容

1.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现实依据)1.2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基本命题的提出, 理论轮廓的形成,科学体系的确立)1.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1.4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二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科学内涵;明确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 学习形式:自主学习、网上辅导学习和网上作业(上交)相结合。四 学习要求:要求掌握的有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是怎样的? 4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 学习内容

2.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 历史根据,实践基础,现实依据)2.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发展(酝酿和准备, 核心内容的最初提出, 科学体系的完整阐述, 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

2.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

2.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内涵;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 学习形式:自主学习、网上辅导学习和网上作业(上交)相结合。四 学习要求:要求掌握的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内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什么?

说明:由于教材未到,请诸位同学在网上查询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作业.附相关讲义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第一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一次导论性质的课程,要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学习这门课在总体上应该掌握的内容,其中包括四个问题: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讲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即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诸多历史条件综合运动的产物,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段话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时代背景,二是历史根据,三是现实依据。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来讲,邓小平理论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征和国际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

从 20 世纪 70 年代特别是 80 年代以来,尽管大的时代没有变,但是时代主题发生了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世界开始了多极化格局的进程;二是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三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鉴于以上这种种变化,邓小平作出了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判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这个判断是对国际形势新特点的总体认识,这个时代主题的新特点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来说,这个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到 1956 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了。在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而在这种探索中,有过辉煌的成功,也有过严重的失误。

历史的经验应该认真总结,这种工作能使人们变得聪明起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的历史根据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来讲,这个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累的新鲜经验的科学概括。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的发展。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亿万人民群众焕发出了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作出了许许多多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邓小平尊重群众的创造,他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又从现实经验的提炼中,发现并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使实践经验得到了升华,使集体智慧形成了结晶,这个结晶就是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我现在把它再概括一下。邓小平理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党的十五大的历史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到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命题从酝酿到提出的阶段。

之所以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是因为 1978 年 11 月到 12 月,党中央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同志在这次会上作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报告,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开辟新道路、创立新理论的动员令,实际上是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这个报告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思想,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当然,作为标志更重要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了多年摆脱不了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且下决心改革开放。1981 年 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充分肯定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而且概括了这条道路的10个“主要点 1982 年 9 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使用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思想,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它的提出标志了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二个阶段,是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这是邓小平理论从基本命题的提出到形成理论轮廓的时期。

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且概括了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一共讲了 12 条。这些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理论轮廓。第三个阶段,是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理论体系并且明确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的时期。

1992 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精辟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科学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回答了长时间里困扰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问题,把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年 9 月,党的十四大把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纳为 9 条,标志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

1997 年 2 月邓小平逝世后,全党在邓小平理论的问题上表现了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年 9 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启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且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这一条写进了党章。这是我们党经过近20 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我为什么特别提到邓小平理论的概念使用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很要紧,它是认识发展的一种标志。我们对任何一个事物的认识都会有一个过程,“邓小平理论”的使用,标志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事物的认识,真正实现了从外部到了内部,从感性到了理性的飞跃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以上讲的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和历史发展。接着再讲第三个问题,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有两大理论成果最重要,那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以其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贯穿于上述各个部分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有人以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为理由而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进而否定毛泽东思想,怎么看这个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其晚年确实是犯了错误,特别是犯了发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整个一生来看,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我们应该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

上面讲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下面再讲一讲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的名字命名的,是以邓小平同志的科学理论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理论。在这个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邓小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包括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理论;这个理论,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的著作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对这个论断应该怎么理解呢?

这个论断有两层意思:一是说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思想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面向历史新时期回答新问题的最伟大成果,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最重要体现。二是说,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怎样理解这个“新阶段”呢?党的十五大报告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阐述。

第一,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的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总起来说,这个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应该注意,“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这是一个表述严谨的命题。其中,“新阶段”是历史定位,说明邓小平理论相对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中国”是地域定位,说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而不是在别国的运用和发展

四、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是邓小平理论指导意义的集中概括。

中共十五大作出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的决策,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决策。以邓小平理论为旗帜,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把邓小平所开创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念。邓小平理论为实现我们的事业提供着理论的指南、精神的动力和智慧的启迪,提供着最重要的思想保证。我们已经进入了 21 世纪,中华民族面前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尽管在今后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风险,但是只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我们就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胜利,再铸新的辉煌!

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前进的旗帜,用这个理论武装头脑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战略任务,当代大学生的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方面应该走在头里。要从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按照国家和学校的要求,不断增强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努力争取更大的收获

第二章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辅导课

(一)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1989年6月,党中央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长期酝酿

江泽民同志 2000年6月9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我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间思考的。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和十五大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由三个重大问题引发的思考

(1)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是邓小平同志最后的政治交代。

(2)苏东剧变表明,党自身的建设如果搞不好,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3)历史经验证明,党的领导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而党的领导有赖于党的建设 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充分肯定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同时,又冷静地指出:它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五大报告在最后特别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的要求,落实中共中央 1998年6月24日发出的《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的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学习纲要》,由学习出版社于1998年9月出版发行。

这个《学习纲要》一共列有 26条,大体上可分为总论(旗帜问题、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几个方面。全书共9、5万字。

这个《学习纲要》,反映了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在一定意义上,它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中介桥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继续

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在对邓小平理论基本内容概括的过程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开始了酝酿和准备的过程。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初提出

1998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意见》。规定要在两年内集中一段时间认真开展这项教育活动。

在“三讲”教育活动的总结阶段,江泽民同志表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2月20日,江泽民同志出席广东省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解开展“三讲”教育的意义时说:

“我们要使党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代表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 成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 代表,始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强有力地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把党建设好。” 高州讲话之后,江泽民同志继续在广东考察工作。考察期间,他逐渐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

2000年 2月25日,他在讲话中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人类又来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问题。”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系统阐述

2001年7月1日,中共中央隆重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年大会。江泽民同志在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理论化和系统化。

不过,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的科学理论来讲,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阐述的理论体系,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理论的集中概括和核心部分,是以浓缩的方式概括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8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一书。这本书的内容,摘自1989 年 6月至2002 年 6月间江泽民同志所作的报告、讲话、文章、书信、批示等 370多篇重要文献,计 1300多段论述。

这本书将江泽民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概括为 25个题目,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中共中央 2003年6月8日批准印发的由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是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辅助材料(学习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这个《学习纲要》,在认定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系统阐述的由三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的基础上,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展开为 16条。这16条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深入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这次大会经过部分修改并通过的党章在总纲中规定: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本质要求和学习贯彻中应该坚持的科学态度,明确指出了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

这个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指导性,是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纲领性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内容的集中概括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1.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这三个方面又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这三个“代表”的关系来讲,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前提;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关键;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核心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防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理论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1.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

4.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5.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

6.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7.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8.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9.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10.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

11.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关于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2.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13.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 14.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15.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建设

16.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在学习贯彻中要着重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研 究 论 文 教 学 计 划

第一部分 说 明

一、说明

1、目的:

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能力教育和落实科学价值观教育,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功能的前提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将把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强化能力培养,逐步开好研讨式、研究型的课程作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将改革引向深入。

⑵加强研究、研讨环节,拓展教育空间,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学术研究水平。

2、要求:

查阅相关资料,搜集相关素材,要求目的明确,结合课堂所学理论撰写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课程论文。

3、成绩考核:

研究论文教学为16学时,1个学分,以课程论文的写作为考核方式,成绩实行百分制,六十分为及格。

二、内容

贯穿于理论教学之中,将研究论文的选题、开题、查阅资料、写作方法、格式规范等内容结合理论教学进行讲授。

三、课程论文规范

1、格式

课程论文应由学生本人手写、A4纸,左装订,双面书写。论文的格式为: ⑴课程论文题目;作者及专业、学号; ⑵中文内容摘要;关键词;

⑶正文(引言、方法、实验结果、讨论、结论等); ⑷参考文献或资料(包括文献编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集名、期刊名、出版单位、出版年月、页码等)。

2、基本要求:

⑴查阅文献资料数量视课题需要和学生水平而定,一般在5篇以上。⑵思想端正、观点明确;内容精炼、层次分明;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实事求是,论据可信。

⑶用汉语写作,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工整,无错别字。符合学术文章要求。

⑷图画整洁,布局合理。所有内容符合国家最新标准。

⑸正文字数在2500—3000字;中外文摘要200-300字;关键词3-5个。⑹文中的专业术语、计量单位、图表格式、文字书写、字号、排版格式以及引用文献等,均应按正式出版物要求来表述。

3、课程论文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对课程论文进行全面审查,在《学生课程论文评分表》上打分,并签写评语。凡审查不合格者,应令其返工,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4、课程论文题目自拟,选题符合课程要求,建议选题具有一定现实性和学术价值。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选择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最先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一伟大任务的是(C)A.陈独秀 B.王稼祥 C.毛泽东 D.刘少奇

2.毛泽东最早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科学命题的会议是(C)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3.中国共产党明确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的会议是(C)A.中共五大 B.中共六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主题是(B)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机遇与挑战 D.知识经济与信息革命 5.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D)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6.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创新成果的最高概括是(D)A.“科教兴国”战略 B.“以德治国” 基本方略 C.“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A)

A.与时俱进 B.党的先进性

C.执政为民 D.执政兴国 8.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A)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9.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标志是(C)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10.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D)

A.革命对象不同 B.革命动力不同

C.革命前途不同 D.革命领导阶级不同 1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A)

A.无产阶级的领导 B.人民大众的参与 C.工农联盟的巩固 D.人民军队的建设 12.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B)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知识分子 13.中国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可靠的同盟军是(B)A.民族资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大资产阶级 14.“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B)

A.军队建设 B.土地革命 C.政权建设 D.党的领导 1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B)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B.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C.没收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没收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16.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是(A)

A.积极防御的思想 B.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

C.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思想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 17.毛泽东指出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A)

A.党指挥枪 B.官兵一致 C.军民一致 D.民主建军 18.毛泽东指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A.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C.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19.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主体是(B)

A.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联盟 B.劳动者联盟 C.非劳动者联盟 D.劳动者与非劳动者联盟

20.中国共产党建党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因为党一开始就坚持了(C)A.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C.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 D.毛泽东思想的建党原则

21.中国共产党内产生“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主要思想根源是(B)A.资产阶级思想 B.小资产阶级思想 C.封建主义思想 D.修正主义思想 22.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的实质是(A)

A.思想斗争 B.路线斗争 C.阶级斗争 D.群众斗争 23.毛泽东建党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特点是(A)A.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B.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C.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 D.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24.毛泽东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会议是(B)

A.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八大 25.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B)

A.资本主义体系 B.社会主义体系C.民主主义体系D.共产主义体系 26.新中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B)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财产 27.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28.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A)

A.互助组 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2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政策是(D)A.加工定货 B.统购统销 C.公私合营 D.和平赎买 30.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D)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3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B)

A.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B)A.落后的生产力同先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33.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是在(D)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B.党的十二大上C.党的十三大上D.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 3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中心任务是(B)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 C.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D.保持社会稳定 3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D)

A.发展生产,不断增加社会财富 B.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36.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D)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C.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7.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A)

A.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 C.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 D.商品经济不发达 3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D)

A.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B.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C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进入小康社会D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39.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B)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C.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40.我党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C)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41.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B)

A.革命 B.改革 C.阶级斗争 D.无产阶级专政 4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C)

A.解决人民温饱 B.实现人民小康生活水平

C.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D.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4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D)A.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 B.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C.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4.邓小平提出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是(D)A.各地区均衡发展B.各地区非均衡发展C.由西向东梯次推进 D.由东向西梯次推进 4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好(C)

A.改造自然与保护耕地的关系

B.发现资源与利用资源的关系 C.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D.治理环境与预防疾病传染的关系 4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主要是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变到依靠(C)

A.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轨道上来 B.提高劳动者和管理者的能力的轨道上来 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D.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47.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他强调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问题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他还告诫说:90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就要受到严重影响。这些话的意思体现了农业(B)

A.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 B.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C.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D.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48.股份制是(D)

A.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 B.一种行业自律形式

C.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D.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4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D)

A.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0.公有制实现形式,具体是指(C)

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 B.公有资产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的关系

C.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 D.公有资产的最终归属问题 5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B)

A.现代企业制度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宏观经济调控制D.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5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A)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保障社会公平

53.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C)

A.在社会总资产中占量的优势 B.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C.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D.是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主渠道

5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是(B)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人民当家作主 C.维护社会主义制度D.依法治国

5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

56.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D)

A.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D.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57.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是(C)

A.社会主义国家政体的改变 B.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改变

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8.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D)

A.共产党*** B.工农联合专政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联合专政 D.无产阶级专政 59.我国的政体是(B)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0.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C)

A.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B.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C.民主集中制原则 D.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6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B)

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B.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C.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62.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B)

A.社会主义 B.爱国主义 C.集体主义 D.马克思主义

63.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居于决定性的支配地位的是(A)A.思想道德建设 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思想建设 D.道德建设

64.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D)

A.集体主义 B.爱国主义 C.社会主义 D.为人民服务

6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是(C)

A.为党的工作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B.为社会稳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C.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D.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66.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67.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A)

A.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B.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C.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提高社会主义生活质量

68.50年代中期,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主张的是(B)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D.叶剑英 69.最早提出两岸尽快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三通”建议的文献是(B)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B.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C.《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D.《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70.“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B)

A.香港问题开始的B.台湾问题开始的C.澳门问题开始的 D.香港和澳门问题开始的 71.“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A)

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港、澳、台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C.港、澳、台地区保持繁荣稳定 D.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 72.台湾问题的本质是(A)

A.中国的内政问题 B.中国同美国的关系问题

C.中国同日本的关系问题 D.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

73.邓小平提出的解决某些国际领土争端的新思想。下列选项中,正确的选项是(D)A.搁置主权,分而治之 B.搁置主权,共同治理 C.搁置主权,和平共处 D.搁置主权,共同开发 7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C)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首位 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放在首位

C.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D.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放在首位 75.当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B)

A.社会制度的竞争B.科学技术的竞争C.经济资源的竞争D.军事力量的竞争 76.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长期斗争中,必须始终(C)

A.以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为基础 B.以不结盟原则为基础 C.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D.以自由、平等原则为基础 77.南北差距不断加大的原因是(C)

A.南方的国民素质低下 B.南方的技术条件差 C.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D.北方国家援助较少

78.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中国审时度势,提出了(D)的外交战略?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条线、一大片 79.我国的民主党派是(D)

A.执政党 B.反对党 C.在野党 D.参政党 80.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A.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 B.铲除民族压迫,消除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C.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D.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81.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A)

A.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B.高度自治,繁荣稳定 C.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D.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8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A)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联盟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

8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种领导地位是由(B)A.党的宗旨决定的 B.党的性质决定的 C.党的路线决定的 D.党纲党章规定的 84.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C)

A.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B.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各级党委领导制 C.民主集中制 D.少数服从多数,多数照顾少数 85.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C)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实现共产主义 86.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B)

A.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全面发展 D.快速发展 87.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D)

A.五个统筹 B.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坚持以人为本 D.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88.发展的最终目的是(A)

A.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为了提升我国的国际声誉 C.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D.为改革开放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 89.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根本着眼点是(B)

A.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B.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C.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D.可持续发展 90.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B)

A.坚持改革开放 B.发展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可持续发展 91.毛泽东确立的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是(B)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92.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成语进行马克思主义解释的那篇著名的文章是(D)A.《反对本本主义》 B.《实践论》 C.《矛盾论》 D.《改造我们的学习》 93.党的教条主义的突出表现是(C)

A.主观主义 B.党八股 C.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 D.思想僵化 94.邓小平根据新形势的需要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表现在他突出强调(A)A.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B.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C.拨乱反正的重要性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

95.1978年5月,邓小平支持和领导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质就在于(D)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96.中共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地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D)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已的路 B.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C.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D.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ABC)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2.中国共产党内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的问题上,曾经出现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是(AD)

A.教条主义 B.实用主义 C.盲动主义 D.经验主义

3.毛泽东思想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除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外,还包括(ABCD)A.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B.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C.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D.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和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4.邓小平理论是一个(ABD)

A.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B.开放的理论体系

C.当今世界唯一科学的理论体系 D.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5.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工农民主专政的主体包括(ABC)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中等资产阶级

6.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武装斗争有(ACD)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解放战争 7.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是(ABD)

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民族资产阶级 D.官僚资本主义 8.标志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著作是(ABCD)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9.1928年~1930年间,毛泽东撰写的有关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著作有(ABD)A.《井冈山的斗争》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0.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的主要错误倾向是(ABC)A.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B.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 C.把苏联经验神圣化 D.把中国革命经验神圣化 1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对顽固派做斗争时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这一原则的依据是(ABCD)

A.中共整个统一战线的政策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 B.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亲英美派和汉奸亲日派是有区别的 C.顽固派在抗日方面有既抗日又动摇但不愿投降的两面性 D.顽固派在联共方面有既联共又反共但不愿决裂的两面性 12.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工农民主专政的主体包括(ABC)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中等资产阶级 13.正确开展反对党内错误倾向的斗争,应把握的基本原则有(ABCD)A.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B.认真吸取经验教训,反“右”时要注意防“左” C.正确认识“左”和“右”的根源、实质和危害D.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方针 14.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改组成为政治联盟的革命阶级是(ABCD)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15.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有(AB)A.没收四大家族的官僚垄断资本

B.对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的企业采取管制、征用等做法,使之逐步归国家所有 C.没收民族资本家的企业 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1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BD)

A.没收官僚垄断资本 B.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没收地主的土地 D.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17.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把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AC)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B.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C.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D.社会主义低级阶段 18.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是指(BCD)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社会主义本质表述的内容,包含(ACD)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是(ABCD)A.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B.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目的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两者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的统一 21.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因为(ABCD)

A.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B.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C.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D.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22.邓小平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依据是(ACD)

A.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的原理 B.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原理 C.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原理

D.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原理 2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CD)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坚持改革开放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2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ABC)

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 25.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ABCD)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

C.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发展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 26.邓小平的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是(ABD)

A.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第二步.从1991年到上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第三步,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更加宽裕 D.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7.邓小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战略重点是(BCD)

A.工业 B.农业

C.能源和交通 D.教育和科学 28.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ACD)A.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B.加速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C.切实保护、合理开发、节约利用资源 D.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环境保护 29.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ABCD)

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30.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BCD)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并起主导作用

C.公有资产既有量的优势,又注重质的提高 D.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

31.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ABCD)

A.股份合作制B.合作社 C.公有民营 D.股份公司和租赁、承包制

3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它(ABCD)

A.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

B.直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C.在制定国家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D.保证人民的权利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 33.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表现在(ABCD)

A.参加国家政权B.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C.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D.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34.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主要是指(ACD)A.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B.对国家工作人员提出质询、弹劾

C.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D.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35.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ABCD)

A.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 B.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

C.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D.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6.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培育“四有”公民是指(ABCD)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37.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B.勤劳勇敢 C.爱好和平D.自强不息和团结统一 38.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ABCD)

A.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B.支持健康有益文化C.努力改造落后文化D.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39.“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民主自治权利,包括(ABCD)A.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B.单独财政预算,中央政府不征税 C中央政府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内部事务D特别行政区人民的各种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40.“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包括(ABCD)A.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C.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D.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41.台湾问题是(BCD)

A.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 B.不容许外国插手干涉的问题 C.中国的内政问题 D.应由中国人自己解决的问题

42.香港回归祖国是永载史册的民族盛事,其重大意义是(ABCD)

A.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

B.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巨大成功

C.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D.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4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可以概括为(ABD)A.两极称霸的格局已经打破 B.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C.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已形成 D.多极化世界格局逐渐形成 4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体现在(BCD)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C.真正的不结盟 D.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45.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的核心是(ABC)

A.发展问题 B.南北问题 C.经济问题 D.和平问题 46.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党的建设主要包括(ABD)

A.思想建设 B.作风建设 C.经济建设 D.组织建设 47.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考验是(ABCD)

A.执政的考验 B.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 C.反对“和平演变”的考验 D.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考验 48.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ABD)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独立 D.各民族共同繁荣 49.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ABCD)

A.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领导阶级 B.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D.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主力军 50.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在我国民主革命中取得的伟大成果是(ABCD)A.使党摆脱了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实现了一次思想大解放 B.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C.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51.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础是(ABCD)A.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B.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C.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D.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52.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成果为基础的。”就毛泽东思想产生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ABCD)

A.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 B.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的需要 C.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

D.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的 53.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科学判断,包括基本含义是(AC)A.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B.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经历的起始阶段

C.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D.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过渡时期

E.实现了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的社会 5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CD)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E.坚持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经济 55.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内容是(BCDE)A.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提出的新概念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E.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56.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有(ABCDE)A.经济关系市场化 B.企业行为自主化

C.宏观调控间接化 D.经济管理法制化 E.保障制度社会化 57.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ACDE)A.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B.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C.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 D.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E.抑制通货膨胀 5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ABC)A.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B.它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C.它在制定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它能使广大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直接行使民主权力

5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区别是(ABDE)

A.经济基础不同B.阶级实质不同C.国家结构形式不同D.宗旨不同E.主体不同 6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AC)A.最高权力机关 B.最高行政机关

C.最高立法机关 D.最高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E.最高领导机关 6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ABCDE)

A.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不能照搬别国的政治模式

C.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D.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E.必须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6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以下保证(ABE)A.为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原则 B.为现代化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和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C.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保证 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E.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人才和科技成果、智力支持

63.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ABCD)A.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B.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衡量和检验文化工作的成果

C.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 D.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E.要坚持指导思想多元化 6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E)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E.社会主义荣辱观 65.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ABCD)

A.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B.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C.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D.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66.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多个方面的发展构成,形成了一个整体。这些方面主要为(ABCD)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 社会建设

6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BCDE)

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B.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C.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D.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E.就是要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主观题题库

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内容

第一章、第二章

1、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4、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三、四章

1、简述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有哪些?

2、新民主主义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是什么?

第五、六章

1、邓小平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其包含哪些内容?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七、八章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2、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5、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依据是什么? 九、十、十一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十二章、第十三章

1、如何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2、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1、什么是“四个尊重”?为什么要坚持此方针?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3、新时期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理解。

2、为什么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

3、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际,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4、怎样理解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作文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关内容,给定一个题目,综合运用社会主义建设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自拟题目,文体为议论文。

2、字数不少于800字

3、要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四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题库

邓小平理论试题题库

单项选择题:

1、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是在党的 ① 十六大②七大③十五大④一大

2、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在党的 ①十六大②七大③十五大④一大

3、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在党的 ①十六大②七大③十五大④一大

4、为了更加全面、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体现学习理论的现实意义,学习中必须突出

① 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背景

②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 ③ 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

④马列主义发展的背景

5、以外来或内生现代性挑战为特征的中国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即“文化冲突”开始于 ①19世纪中叶

②20世纪初 ③1919年五四运动 ④1949年新中国成立

6、以革命与战争建立现代化领导力量为特征的中国现代化的第二阶段即“政治建国”开始于

①19世纪末戊戌变法 ②1911年的辛亥革命 ③1919年五四运动 ④1949年新中国成立

7、以经济社会向城市工业生活方式转变为特征的中国现代化的第三阶段即“经济转型”开始于

① 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 ②20世纪初的劝业运动

③20世纪30年代的国民建设运动

④20世纪50年代“一化三改造”运动

8、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政治建国”阶段的主题是建立一个 ①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②工业化、市场化的国家 ③繁荣富强的先进国家

④社会一体化的法治国家

9、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经济转型”阶段的主题是建立一个 ①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②工业化、市场化的国家 ③政治民主的先进国家

④社会一体化的法治国家

8、在近现代中国,只有能够兼顾现代化三大主题的政府、执政党或政治权威,才能得到人民的内心服从,才具有统治或治理国家的

①合法性

②永久性

③群众性

④先进性

9、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首先起源于他对

①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验教训的思考

②当今世界时代特征的思考 ③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思考

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考

10、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首先起源于他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反思,特别是起源于他

①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②对苏联改革道路的反思

③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反思

④对东欧各国改革道路的反思

11、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认为根源在于

① 毛泽东个人品质

②过去一些制度不好

③林彪江青的反革命阴谋

④封建主义思想

12、邓小平认为,新中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就内因而言,是同

①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

②搬用苏联斯大林模式有关 ③毛泽东个人品质有关

④林彪江青煽动个人崇拜有关

13、邓小平认为,新中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就外因而言,是同

①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

②搬用苏联斯大林模式有关 ③毛泽东个人品质有关

④林彪江青煽动个人崇拜有关

14、邓小平指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是

①战争与革命

②和平与发展

③.科技与教育

④民主与人权

15、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是在党的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中共十二大

③十二届三中全会 ④中共十三大

16、邓小平多次指出:中国的事情不能离开世界。所以我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应该具有 ①全人类的高度 ②全中国的高度 ③全亚洲的高度 ④全民族的高度

17、从1978–1982年,全国拨乱反正,农村改革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起步,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 ① 初步形成阶段 ②形成轮廓阶段 ③完成体系阶段 ④丰富发展阶段

18、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初步形成阶段,时间大约在 ①1978—1982年 ②1982—1987年 ③1987—1992年 ④1992—2002年

19、从1982–1987年,我国出现城乡全面改革与沿海城市对外开放局面,党的十三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

① 初步形成阶段 ②形成轮廓阶段 ③完成体系阶段 ④丰富发展阶段

20、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形成轮廓阶段,时间大约在 ①1978—1982年 ②1982—1987年 ③1987—1992年 ④1992—2002年

21、从1987–1992年,我国改革进入攻坚与面临严峻考验,党的十四大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

① 初步形成阶段 ②形成轮廓阶段 ③完成体系阶段 ④丰富发展阶段

2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走向成熟、完成体系阶段,时间大约在 ①1978—1982年 ②1982—1987年 ③1987—1992年 ④1992—2002年

23、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辩正关系和指导党建工作的要求是在

① 2001年《七一讲话》中

②2000年2月考察广东党建工作时

③2002年5月31日讲话中

④2001年1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

24、冷战结束后,以高科技带动的经济全球化在带来更多国际资源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国际竞争和

①非传统安全的风险

②军事冲突的风险

③领土争端的风险

④情报泄漏的风险

25、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国经济以先进的交通、通讯和共同规则标准为纽带,形成统一的全球性资源流动、配置的

①世界市场体系 ②国际金融体系 ③国际贸易体系 ④国际分工体系

26、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较量归根结底就是民族创造力和 ①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②民族自信心的竞争 ③民族自尊心的竞争 ④民族生产力的竞争

27、亚非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有经济增长而无发展”状况被学术界概括为

①低度发展现象

②畸形发展现象

③失衡发展现象

④典型发展现象

28、政府干预下经济增长常常是公共资源的大量释放,很有可能增加投机与 ①寻租机会

②增殖机会 ③共享机会 ④分利机会

29、当前中国“社会整合”的迫切任务是如何疏导和解决转型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如何反映、兼顾和协调不同社群的

①积极性

②利益要求 ③民主权力 ④自由权利

30、与革命时期,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中国共产党从过去夺取政权的革命党成为现在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

① 先锋党

②全民党

③参政党

④执政党

3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

①基础条件

②根本力量 ③根本目的 ④创造主体

32、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 ①基础条件

②根本力量

③根本目的 ④最终要求

3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

①与时俱进

②党的先进性

③执政为民

④立党为公

3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

①与时俱进

②党的先进性

③执政为民

④立党为公

35、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 ①第一要务 ②唯一任务 ③重要任务 ④伟大任务

3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目标要求,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

①学习型社会

②法制化社会 ③文明化社会 ④进取型社会

3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目标要求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 ①人与人的和谐

②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人的身心和谐 ④群体之间的和谐

38、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重要标志是必须牢牢把握

①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③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④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

39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和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效的最好检验,就是

①扎实推进反腐倡廉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③不断提高发展速度

④精心打造都市形象

40、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主席的话来讲就是 ①对立统一

②一分为二

③实事求是

④斗争哲学

41、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其中邓小平理论更突出的重要特征是

①破除迷信

② 解放思想

③与时俱进 ④开拓创新 42、1977年邓小平在写给党中央的信中强调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率先批评了①“两个凡是”的错误

②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③徘徊不前的错误 ④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

43、邓小平在1978年12月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尖锐指出,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

①解放思想

②破除迷信 ③与时俱进 ④开拓创新

4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①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②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④“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45、“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是在

① 1949年 ②1978年 ③1989年 ④1992年

46、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被誉为新时期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宣言书,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的时间是

①1978年 ②1991年 ③1989年

④1992年

47、判断我们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①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②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

③.是否大多数人的积极参与

④工作进展是否顺利畅通

48、邓小平关于判别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最终形成于

①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时期

②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 ③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中

④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

49、解放思想,一定要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思想和实际相符合,要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要

①以实事求是为目的 ②以学术自由为目的

③以言论自由为目的 ④以民主自由为目的

50、在十月革命和“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以后,列宁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的成果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的构想即

①和平竞赛政策

②新经济政策

③国有化政策 ④开放政策 ⑤改革政策 51、1986年邓小平经过反复思考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 ①改革与开放 ②公有制和共同富裕

③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 ④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52、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②反对两极分化 ③改革与开放

④发展生产力

53、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基本前提是

①实现公有制

②实行按劳分配

③生产力高度发达 ④人们思想觉悟提高

54、邓小平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论断

① 指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②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③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④概括了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55、邓小平一再指出,我们过去最大的教训就是没有搞清楚 ①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③ 什么是计划经济,怎样实行计划经济

④ 建立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怎样建立市场经济

56、马克思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两大原则,其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物质原则把科学社会主义与 ① 资本主义划清了界限

②空想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 ③无政府主义划清了界限

④改良主义划清了界限

57、马克思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两大原则,其中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原则把科学社会主义与

①资本主义划清了界限

②空想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 ③无政府主义划清了界限

④改良主义划清了界限

58、我国的基本国情表明我国

① 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 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③ 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政治经济大国之一 ④ 仍然停留在经济不发达的农业社会

59、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①任何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初始阶段

②中国在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

③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④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60、根据邓小平理论,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起止是

①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② 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实现共产主义

③ 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④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61、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系统而精辟的论述,是在中国共产党 ①十二大

②十三大

③十一届六中全会

④十二届四中全会

62、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①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②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③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经济落后地区之间的矛盾 ④生活富裕的强势阶层和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

6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要概括是

①“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②“一化三改造”

③“一斗二批三改”

6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根本和关键是

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②坚持改革开放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6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②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④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不动摇

④“三面红旗”

6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体是

①中国共产党中央 ②党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③全国各族人民

④工人阶级

6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要求的精神状态是 ①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③ 团结一致、同心同德

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6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奋斗目标的具体要求是 ①平等、自由、博爱

②和平、独立、统一 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④自由、民主、均富

69、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国的改革是

①要改变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

②针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枝节修补

③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④针对统治阶级进行的政治革命

7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①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71、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① 发展 ②稳定 ③改革 ④公正

7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①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② 不断提高民主化程度 ③ 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④ 不断加强法制建设

73、要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辩正关系,其中改革是 ①发展的动力

②稳定的基础 ③发展的环境 ④稳定的前提

74、要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辩正关系,其中发展是 ①发展的动力

②稳定的基础

③改革的动力 ④稳定的结果

75、要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辩正关系,其中稳定是 ①发展的动力 ②稳定的基础

③发展改革的前提

④改革的动力

76、我国经济、政治和各方面改革的实质是

① 制度创新、②技术革新、③观念更新、④利益分配

77、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 ①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 ② 基本实现温饱的阶段 ③ 基本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阶段 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78、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既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必须实现经济

① 从注重生产向注重消费转变

② 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转变 ③ 从低速度增长向高速度增长转变

④ 生产从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转变

79、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

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的投入

②增加资金和资源的投入量 ③科技、管理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

④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

80、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只看GDP的增长而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所谓经济效益是指

①生产费用和销售费用之比

②有用的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之比

③生产资料耗费和活劳动耗费之比

④有效的产出和全部生产要素投入之比

81、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处理好的速度、比例和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速度是

①前提

②中心

③条件

④结果

82、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处理好的速度、比例和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比例是

①前提

②中心

③目标

④条件

83、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处理好的速度、比例和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效益是

①前提

②目的③中心

④条件

84、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① 第二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② 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③ 支柱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④ 基础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85、要把农业放在全部经济工作首位是因为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

①决定作用 ②主导作用 ③基础作用

④稳定作用

86、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就是要使

①各地区平均发展

②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间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③各地区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④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经济,使各地人民生活水平大致平均

87、发展经济为民生,民生之本是 ①就业 ②健康 ③消费 ④温饱

88、科教兴国,首先要全面落实邓小平关于

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思想

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思想 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④经济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思想

89、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强调

①一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②各国之间经济的均衡发展

③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④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90、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实现共同富裕

③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④提高国民素质

91、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在 ① 中共十四大 ②中共十五大 ③中共十六大 ④中共十三大

92、关于计划和市场的下列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①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②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③两者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④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

9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要使市场

① 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流通

②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③ 在流通领域不受任何限制地发挥作用 ④ 自发地调节社会经济总量的平衡

94、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

①供求机制

②激励机制

③价格机制

④竞争机制

9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形成机制应该是 ① 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 ② 主要应该由计划形成的价格机制

③ 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主形成的价格机制 ④ 以政府定价为主的价格机制

96、市场经济中的主要活动主体即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是

①国家政府

②企业法人

③居民个人

④行业公会

9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①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① 以国家经营为主导,多种经营方式同时并存 ② 社会主义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商品经济体制 ③ 市场与国家共同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98、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多样性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①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利益不同

②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属性

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④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平衡

99、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

①公有制经济

②国有经济 ③非公有制经济 ④私营经济

100、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①集体经济

②国有经济

③私营经济

④外资经济

101、在我国,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在社会总资产中占量的优势

②在所有产业和行业中占主体地位 ③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④国有产值在总产值中占绝对比重

102、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属于

①公有制经济

②集体所有制经济

③公私合营经济

④合作经济

103、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

①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10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① 国有企业改革

②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③ 城市房地产制度改革 ④ 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105、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①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实行承包制和租赁制

③在国民经济中确立垄断地位

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06、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基础和核心是

①产权制度

②管理制度

③分配制度

④人事制度

107、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般采用股份制形式,是因为股份制形式

①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②是财产占有社会化的资本组织

③适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

④是经济效益最好的一种企业形式

108、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体制要求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

①按资分配结合起来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③按风险分配结合起来

④劳动力价值分配结合起来

109、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①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②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③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④实现共同富裕

110、要长期坚持在农村中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关键和核心是

①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②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

③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

④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112、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

①资本的占有形式 ②资本的运行方式 ③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④资本的生产方式

113、我们党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①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②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③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④市场经济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114、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①改革和开放的关系

②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③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④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115、按劳分配是

①一切社会共有的分配规律 ②公有制社会的分配规律

③商品经济社会的分配规律

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规律

116、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关键只要 ① 能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和促进生产发展 ② 由国家和政府进行管理和经营 ③ 所有权和经营权紧密结合,不再分离 ④ 由国家和集体进行控股和决策

117、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层次是

①社会保险

②社会福利

③社会救助

④社会优抚

118、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是以

①直接调控为主

②间接调控为主

③结构调控为主

④总体调控为主

119、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是

①国家政府

②行业公会

③地方政府

④企业协会

120、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

①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事权

②正确处理好国家和企业的关系

③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④坚决分开政府企业的不同职责

121、我国国家根本性质即国体是

① 人民民主专政②工人阶级专政③无产阶级专政④劳动人民专政 122、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

① 权威性②特殊性③全局性④根本性

123、当前对于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性作用的是 ①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 ② 健全民主选举制度 ③ 加强宪法的权威性 ④ 实行司法的独立性

124、加强民主集中制要求做到

① 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结合起来 ② 把自上而下动员和自下而上发动结合起来 ③ 把小事民主和大事集中结合起来 ④ 把经济民主和政治集中结合起来

125、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建设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 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 坚持国际普遍性原则 ③ 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 ④ 借助国际力量的干预

126、在新历史条件下是需要研究解决的国内重要政治课题是 ① 人民内部矛盾明显增多、突出 ② 恶性刑事犯罪有所增加、严重 ③ 金融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失控 ④ 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分化、西化

12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重要方针,其中关键是

①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

②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③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④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128、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 ①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② 物质是内容,精神是形式 ③ 相互独立,各司其职 ④ 精神是内容,物质是形式

129、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 ① 文化的力量②政治的力量③经济的力量④军事的力量

130、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

①重要内容

②重要标志

③重要基础

④重要支持 131、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是 ① 人治 ②法治 ③德治 ④力治

132、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①爱国主义

②社会主义

③集体主义

④为人民服务

13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

① 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②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③ 为政治稳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④ 为思想道德服务,为科技教育服务

134、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的重点是

① 弘扬爱国主义②提倡为人民服务③坚持集体主义④强调诚实守信

135、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或总要求的提出是在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十三届四中全会

③十四届六中全会

④十六届三中全会

13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

①科学文化素质问题

②现代化建设智力支持问题 ③精神支柱和动力问题

④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问题

13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其中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

①现代化建设智力支持问题

②现代化建设精神支柱问题 ③理想和精神动力问题

④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问题

13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就是要 ①重在批判

②重在建设

③重在否定

④重在革命

139、“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

①香港问题的 ②澳门问题的③南沙群岛问题的 ④台湾问题的140、1995年1月30日发表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就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提出的看法和主张,俗称

①周一纲四目

②叶九条

③江八点

④邓四原则14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第一次用“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提法代替了

①解放台湾

②尊重台湾

③孤立台湾

④遏止台湾

142、“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是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允许台港澳地区保持原有的 ①殖民主义制度

②资本主义制度

③社会主义制度

④地方主义制度

143、“一国两制”构想就是在统一国家内,依法在台港澳设立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国防服从中央外,享有高度自治权,但是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保留

①自己的法律

②自己的货币

③自己的军队

④自己的关税

144、国家利益的核心是

①民族尊严和体面

②国家主权和安全

③国家战略和策略

④民族文化和精神

145、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宗旨就是 ①争取和平国际环境

②孤立世界头号敌人 ③消灭资本帝国主义

④发动世界人民革命

146、中国独立自主对外政策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

①谋求势力范围

②打政治牌

③搞集团政治

③不结盟

147、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对于彼此间的分歧,恪守 ①不搞妥协

②不搞对话

③不搞对抗

④不搞交易

148、中国主张建立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基础是 ①全球一体化原则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和平与发展原则

④共同参与合作原则

149、为了给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提供保障机制,必须依靠和发挥 ①WTO的作用

②IMF的作用

③WHO的作用

④UN的作用

150、我们党确立的“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是为了处理好

①国家关系

②党际关系

③民族关系

④宗教关系

第五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答案

《邓小平理论概论》作业答案

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B)。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贫穷与富裕

2.我国在(B)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A.1949年 B. 1956年 C.1957年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A)上来的战略决策。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4.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是在(A)。

A.党的十四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六大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C)。

A.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全 B.世界经济发展我极化

C.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是(C)。、A.改革开放20多年来历史经验和科学总结

B.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C.党成立8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和科学总结

7.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A)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A.人民的根本利益 B.人民的当前利益 C.人民的长远利益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为,加强(A)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9.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当国内生产总值突破(C)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A.2000 B.1500 C.1000

10.2004年9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C)的能力。

A.领导政治 B.领导经济 C.领导发展

11.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B)。

A.第一目标 B.第一要务 C.第一职责

12.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B)的集中体现。

A.政策和策略 B.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C.执政理念和执政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经历了(B、C、D)。

A.党的八大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酝酿生产阶段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基本命题的提出阶段

C.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的逐步展开和形成理论轮廓的阶段

D.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的科学体系形成并最终确立指导地位的阶段

2.我们党在新的世纪要副食人民实现的三大历史任务是(B、C、D)。

A.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B.完成祖国统一

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D.推进现代化建设 3.科学发展观坚持(A、B、C)。

A.发展为了人民 B.发展依靠人民

C.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D.发展方向由人民决定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A、B、D)。

A.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 C.高速发展 D.可持续发展

三、简答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是指什么?

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实践所积累起来的新鲜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依据。主要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和发展,并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新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和实践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根据党的十四大报告的概括,邓小平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第四,关于社会主义怅动力的理论;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理论;第六,关于 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第七,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第八,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第九,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答:“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我是问你,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4.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答: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历史经验,其中三条尤为重要: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第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第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必须始终坚持 “三个代表”。

5.简述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

答: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和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三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论述题、1.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答: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

(1)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因为: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答: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主要从两个方面看:

(1)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无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八大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必须科学分析甸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的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 3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与重新确立是在(C)。

A.1945年 B.1966年 C.1978年

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

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B.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C.实事求是

3.思想路线的本质在于(B),在于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在探索中前进。

A.与时俱进 B.创新 C.革命

4.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C)。

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改革和开放

C.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

5.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有优越性,根本上决定于它能否(C)。

A.实现社会公平B.消灭剥削 C.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6.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城市和农村的矛盾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B)。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8.在党的十五大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B)。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9.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B)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A.和谐 B.进步 C.发展

10.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和谐”是指(A)。

A.社会现代化 B.政治现代化 C.文化现代化

11.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B)。

A.2000年翻一番 B.2000年翻两番 C.2010年翻两番

1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是(A)。

A.农业 B.工业 C.第三产业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A、B、C、D)。

A.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

B.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D.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B、C、D)。

A.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C.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3.改革开放主要解决(C、D)的问题。

A.什么是社会主义 B.如何坚持社会主义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4.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设是(A、B、C、D)。

A.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 B.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

C.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 D.实现共同富裕

三、简答题

1.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的意义在于:(1)保证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3)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

2.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答:因为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实事求是的深度。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人的思想只有适应变化的情况而发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认识符合新情况,做到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3.如何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答: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微型机和活 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和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4.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答:(1)对中国的国情缺乏全面的了解;(2)错误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忽视发展生产力;(3)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种不发达,既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归根到底,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6.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

答: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1)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3)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为:

(1)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2)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伯全面发展。

2.如何正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答:(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的基础,就是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实践,它们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试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答:(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作业3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斗争

2.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第一步是(C),建立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A.政企分开 B.打破铁饭碗 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在对外开放中坚持(A)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原则。

A.独立自产、自力更生 B.依停靠外援 C.开放我国市场

4.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C)上。

A.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B.数量上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5.我国目前实行的分配制度是由(C)所决定的。

A.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生产条件 B.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6.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A)。A.注重公平B.注重效率 C.注重发展

7.人民通过(A)的政权组织形式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A.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A. 思想领导 B.组织领导 C.政治领导

9.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两大主题是(A)。

A.团结,民主 B.团结,发展 C.民主,发展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B)。

A.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B.培育“四有”新人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11.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C)。

A.爱国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集体主义

12.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C)。

A.实现国家统一 B.增强人民凝聚力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对外开放中,我们坚持(A、B)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A.“引进来” B.“走出去”

C.生产加工 D.转口贸易

2.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A、B、C、D)。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3.建设政治文明涉及下列哪些方面(A、B、C、D)。

A.政治思想 B.政治制度

C.行政管理 D.法制建设

4.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是(A、B、C、D)。

A.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B.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C.形成学习型社会 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简答题

1.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答: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1)发展是目的。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 7 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改革是改革的目的。(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4)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4)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国的作用。

4.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关系如何。

答:(1)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2)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5.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答:(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3)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4)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答:(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解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

(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

(4)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解决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 8 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重注公平。

(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

2.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

答: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了以下几点:

(1)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我。

(3)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4)发挥社会顺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和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答:“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文化建设起着统摄和支配作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人为本的“本”,是指(A)。

A.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C.社会主义者的根本利益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中突出强调的是(C)。

A.经济基础 B.政治基础 C.社会基础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B)。

A.坚持民主法制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科学发展

4.“一国两制”构想首先用于解决的问题是(B)。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5.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B)。

A.实现两岸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6.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B)。

A.高度自治 B.一国两制 C.共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7.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来处理(A)。

A.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C.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8.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高准则是(A)。

A.国家利益 B.主张一切国家一律平等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9.建设和谐世界要通过(B)。

A.反对霸权主义 B.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C.反对强权统治

10.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赋予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它们是()。

A.在野党 B.反对党 C.参政党

11.在党的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C)。

A.组织建设 B.作风建设 C.思想建设

12.(A)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A.民主集中制 B.议会选举制 C.多党合作制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B、C)。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生命健康

2.特别行政区除在外交、国防、宣战和媾和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还享有(A、B、C、D)。

A.行政管理权 B.立法权

C.独立的司法权 D.终审权

3.当今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A、C)。

A.霸权主义 B.领土纠纷

C.强权政治 D.经济摩擦

4.(A、B、C、D)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

A.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艰苦奋斗 B.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C.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D.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三、简答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

(1)适时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科学部署,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

(1)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2)社会就业更加充分;(3)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4)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5)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6)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3.“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1)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2)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 10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的时代了前提条件。(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

4.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答:(1)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2)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和原则。(3)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独立自主 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6.简述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答: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四、论述题

1.试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答: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1)维护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维护公平和正义是我们党执政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3)维护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与不公平、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照,社会主义就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

2.试述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优势。

答: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掌握着打击、遏制“台独”的战略优势。

(1)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两岸民间经济文化交流持续发展,密切了两岸同胞的联系,培育和发展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要求改善两岸关系,反对“台独”。

(3)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这是任何力量也难以斩断的。

(4)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始终稳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奉行一个中国政策。3.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答:(1)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

(2)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就成了在全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定的目标取得成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4)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实践活跃,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下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内容(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内容(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