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亚区域环境保护协作的法律分析与展望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东亚区域环境保护协作的法律分析与展
望
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区域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更加紧密,气候变化应对和经济危机应对促进了全球和区域的环境合作,东亚环保合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东亚环境保护区域协作的优势在于:以儒家学说为标志的东亚传统文化因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东亚“和”文化注重合作,中、日、韩三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广泛和持久的合作;三国在技术、经济、市场、资源等诸多方面有全面的互补性。区域环境合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了解和尊重合作各方的国家环境核心利益。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环境合作这种基于市场的、多赢的制度化环境合作模式,将是东亚地区未来环境合作的发展方向。合作事项应当与三国经济合作紧密结合,要有利于经济合作的开展,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新能源、环保技术合作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国际合作机制,特别是碳汇交易等,要有更优先的考虑和法律及制度安排。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关键词:环境保护区域协作东亚法律
一、环境保护区域协作的法学理论基础
(一)环境保护区域协作的涵义和必然性 环境保护的区域合作是指,针对已经发生的对国际社会有共同影响的环境问题和对区域环境有损害或潜在危害的活动或情况,区域内有关国家以谋求共同利益为目的,采取必要的共同行动和措施加以解决。
环境保护区域协作的必然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为区域环境保护协作提出了现实需求。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经济规模的增长,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全球性更加剧,近二十年来特别是危险废物越境转移、气候变化带来的气候灾害、荒漠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在东亚地区,除上述问题以外,酸雨、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沙尘暴等引起的区域环境问题尤其显得突出。国际政治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状况为区域环境保护协作提供了实践平台
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使环境与经济的关联性前所未有的紧密,2009年11月17日的《中美联合声明》指出,“相信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促进所有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中美《能源和环境合作十年框架》也强调致力于加强清洁的大气、水、交通、电力和资源保护领域的合作。根据在十年合作框架下新制订的中美能效行动计划,中美两国将通过技术合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作、示范和政策交流,共同努力以成本效益高的方式提高工业、建筑和消费品领域的能效。注意到两国在能效领域的巨大投资,双方强调,通过能源节约将带来创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大量机遇。
经济危机应对和经济转型也促进了全球和区域的环境合作。中国政府针对全球金融危机提出了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其中的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保护国际合作的更深刻认识。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根据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前言、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区别的。
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将环境问题区分为发达国家发展过度的环境问题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不足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为自己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向地球排放了大量的污染,从而积累形成严峻的环境问题,而到目前来说,发达国家也仍然是当今环境问题的责任者。因此,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污染主要责任,并有义务在资金、技术上帮助发展国家参加全球环境保护合作。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贫困造成的,国际环境保护的合作要求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打破贫困才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
1992年《里约宣言》原则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国家环境根本利益和核心利益。
(三)环境保护区域协作的主要内容
1,建立区域性环境保护系统,如监测系统和查询系统等
现在国际上建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国际环境数据查询系统和有毒化学物的国际登记中心。中国已经参加这三个系统。黄河、长江、珠江、太湖四个水系已参加全球水监测系统,北京、上海、沈阳、广州和西安等城市已参加世界城市大气污染监测。
2,发展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体制
近年来,地区性国际综合治理出现了较大发展。各种不同规模的地区治理环境组织到1984 年就已超过50 个,特别是根据地球自然条件,出现了综合治理体制。欧洲已开始从分片治理发展到制订全欧环境保护计划。,建立区域环境保护协作制度
处理有关国际环境问题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要求有关国家之间经常进行协商和互通情报。很多国家条约都有此规定, 并已逐渐形成国际惯例和制度。1974 年北欧四国的《环境保护公约》就规定,互相之间主动通气、征求意见,遵守共同规定的法律秩序,实行互相监督。
4,开展区域环境保护技术合作与援助
这种合作与援助的优先行动领域应当是对合作各方国家环境核心利益的有效支持,在中国,尤其是水环境安全、土地资源安全、节能减排、生态保护工程、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建立与实施等;其次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特别是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等问题,此外如何消除区域绿色贸易壁垒也应成为合作的主题。
除上述内容外,国际合作原则还要求各国共同努力提高现有技术,发展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新技术,并应用于现代社会。
二、中国参与东亚地区环境保护国际协作的现状
(一)认真履行国际公约框架下的多边环境保护协作义务
中国先后批准了保护湿地的《拉姆萨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防治荒漠化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等多边环境协议。中国积极参加了这些多边环境协议缔约国会议和其它实施公约的会议。
中国对已经签署、批准和加入的国际环境公约和协议,一贯严肃认真地履行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在《中国21世纪议程》框架指导下,编制了《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等重要档以及国家方案或行动计划,认真履行所承诺的义务。中国政府批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提出了淘汰受控物质计划和政策框架,采取措施控制或禁止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扩大使用。1994年7月,在联合国开发署的支持下,中国政府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中国21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为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1995年11月,中国发布了《关于坚决严格控制境外废物转移到我国的紧急通知》,1996年3月又颁布了《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防止废物非法越境转移和进口造成环境污染。
近10多年来,中国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参加了许多国际环境公约的谈判,为《京都议定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鹿特丹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等新的多边环境协议的达成作出了贡献。
5页共5页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二)签署和执行双边、多边环境合作协定
东亚国家间的环境合作协议主要以双边环境合作协议为主,除《中、蒙、俄共同自然保护区的协议》(1994)外,其它环境合作协议均为双边协议,目前东北亚地区尚不存在区域性多边环境合作协议。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先后与蒙古、朝鲜、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签署了双边环境保护合作协定;日韩、日蒙、俄韩等国家政府间也签署了保护环境的双边协议。这些双边环境合作协议的签署为国家间的双边环境合作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提供了方向和框架。
(三)加强国际环境合作的机构建设
中国为进一步加强在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1992年4月成立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由40多位中外著名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负责向中国政府提出有关咨询意见和建议。该委员会已在能源与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农业建设、资源核算和价格体系、公众参与、环境法律法规、循环经济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而富有价值的建议,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和响应。
(四)推动建立东北亚国家政府间官方环境会议机制 东北亚环境合作高官会议、东北亚环境合作会议和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已成为东北亚环境合作的高层次的官方常规机制和最高决策机构,各国以国家的身份讨论与能源、资源、跨界污染、沙尘暴、酸雨、海洋污染等相关的环境问题。政府间官方环境会议的召开促进了各国间的环境交流,使一些导致国家间矛盾与纠纷的跨国环境问题,转化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的积极的行动计划,对推动东亚地区多边环境合作机制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会议本身具有协商性质,没有稳定的组织保障。
(五)广泛参与区域性、双边、多边环境合作项目 1,区域性环境合作项目
例如,“东亚酸沉降监测网”属于区域性合作计划,涉及到东亚各国,是日本于1993年发起的,该网络旨在交换各国酸沉降监测数据和技术、通过国际间的监测合作评估东亚地区酸沉降状况,防止跨国际酸沉降污染危害。“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区域性海洋计划的一部分,1991年发起,有关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目的是加强东北亚海洋环境保护。在此框架内,中、日、俄、韩四国区域应急合作开展顺利。
2,双边、多边环境合作项目
2002年中日韩三国同意建立沙尘暴共同监测网络,实现监测数据共享;中日韩蒙四国于2005年启动联合治理沙尘暴项目。自2005年始中俄和俄蒙对界河水环境进行联合监测。1994年在中蒙俄三国共同边境地区建立了国际自然保护区,并命名为CMR-达乌尔国际自然保护区。
(六)鼓励开展双边、多边环境合作论坛、交流会、研讨会等环境信息交流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各国家开展了一系列双边、多边环境合作论坛、交流会、研讨会等信息交流活动。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在污染防治、环境战略与政策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日两国环境合作的窗口和基地。中日环境合作综合论坛、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是中日环境、节能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中韩节能技术交流会、中韩水技术交流会、中韩水资源交流会就中韩两国在水资源利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技术交流和经济合作。2007年,中日韩三国控制电子废弃物跨境转移研讨会上,三国对有毒有害危险废弃物跨境转移问题开展对话与合作。
(七)积极探索基于市场的、多赢的环境合作机制
为控制全球气候变暖,《京都议定书》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缔约方规定了 6页共6页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有约束力的减排任务,并规定了意在促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展环境合作的国际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即承担减排义务的缔约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可以在没有减排义务的非附件一缔约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通过资金和技术转移的方式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完成本国的减排任务。与传统环境合作相比,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环境合作具有以下特征。
在东北亚地区,日本和俄罗斯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的附件一缔约方,承担着温室气体减排任务,是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投资国;中国、韩国、蒙古和朝鲜均批准了《京都议定书》,是项目的东道国。
东北亚国家间开展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集中在中日、韩日和蒙日之间进行。截止到2009年初,东北亚地区已有36个合作项目在EB获得成功注册,其中中日30个(年减排总量约20 530 220t CO2e)、韩日4个(年减排总量约1 890 879 tCO2e)、日蒙2个(年减排总量约60 000 tCO2e),共约0.22亿tCO2e/年。
合作双方从这36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获得很大的收益。按照8美元/tCO2e计算,在减排期内中国每年可从30个项目中获得约1.64亿美元的收益,若计入期为7年,中国共从这些项目中获得约11.48亿美元的收益;韩国每年可从4个项目中获得约0.15亿美元的收益,若计入期为7年,从这些专案中获得约1亿美元的收益;蒙古国可获得约336万美元的收益。而且中国可以引进风电水电技术、燃料替代技术、甲烷回收技术和节能技术,韩国技术引进上集中在风电技术和分解温室气体HFC-23技术上。
日本通过项目合作为其节省了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日本从这36项目中共获得约1.54亿tCO2e/年的温室气体。按照日本开发的AIM模型的计算结果,日本的边际减排成本为234美元/吨碳,即858美元/吨二氧化碳,则日本从中、韩、蒙这36个项目中获得的二氧化碳当量减排量将节省近1321亿美元的减排成本。同时,清洁发展机制为日本在东北亚地区开展环境合作提供了平台,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拓展外交的重要领域,将环境问题提升到维护国家安全、扩大国际影响、促进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使日本扩大了与东北亚地区国家合作的规模和力度,提高了影响力。
综上所述,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环境合作这种基于市场的、多赢的制度化环境合作模式,将是东北亚地区未来环境合作的发展方向。
三、东亚区域环境保护的制度化协作展望
(一)环境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球国际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值得东亚环境合作借鉴,并要突破这些瓶颈,主要表现为: 一是现有的国际合作主要是经济发展程度相近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如欧盟,G8集团,77国集团等,这种合作在性质上是俱乐部意义大于互补意义,合作被人为地规定了准入门槛,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效的环境合作很有限。
二是基于气候变化应对的区域合作不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上划分的三个集团不仅缺乏集团之间的合作,各集团内部的合作也不充分。三是环保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均遭遇挑战,一方面如英国以市场机制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法中的交易机制2008年实施的非常不理想,中国以行政机制为主的绿色GDP考核绿色从 2006年起也陷入了困境。另一方面不同机制的合作互补并没有体现出来。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环境合作主要是双边的,多边区域性的合作很少而且合作机制也比较简单。中国签署的环境保护合作协定只是环境保护为唯一目标,与经济的合作如何更紧密地结合体现不充分,这使合作的动力不足。中国已签署的环境保护合作协定产生较早,一些当前国际最关注的环境问题规定不充分,特别是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消除绿色贸易壁垒问题极少涉及。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这个领域的 7页共7页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合作目前主要停留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9页共9页
第二篇:法律案件与分析
亲情与金钱的较量
——《酒桌上的工伤》观后感
姓名:谢春青
学号:2012244020218 学院:食品院
班级:生物工程
手机:*** 案情介绍:端午节之夜,打工的弟弟王定连死在了老板哥哥王定洪安排的酒席上,医生说王定连死亡的原因是心肌梗死。兄弟情深,却由于这样一场意外发生了变故。大哥由刚开始的帮助弟媳要求总发方赔偿,到最后一直声称弟弟不是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死亡拒赔弟媳40多万元侄女抚养补偿金,是为了什么?那么作为一个老板,一个工人在自己的工地上死了,王定洪该不该负这个责任?王定连的死亡是否属于工伤?对于亲情上的诉讼,难免让我们感叹: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案例分析:
1、由于王定连是在老板哥哥王定洪安排的酒桌上突然猝死的,这涉及到了一个工伤认定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条例》中工伤认定部分,我们可以了解到:
《工伤条例》第十四条中,我们可以知道职工有哪种情形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然而,根据本案的实际情况了解,王定连的死亡判定是不是工伤,并不是特别的清楚。员工除了在一些经常性的工作时间做工作以外,有时会受老板的指派去做临时性的一些工作。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工伤的判定还得根据其工作的性质决定,王定连是在老板哥哥王定洪的指派下进行的组织工地聚餐活动,是在为单位做这样一个事情,根据《今日说法》节目中的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姚教授所说,更倾向于认为是工伤。
2、通过《今日说法》短片,我们不难知道哥哥王定洪思想转变是有原因的。现在,我们先了解一下承包合同和雇佣合同的区别:
发生损害时责任承担不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的规定,在承揽合同中,对于在工作期间承揽人因工作导致他人损害的,由承揽人承担责任,定作人不承担责任。但如果定作人对定作、指示或者选任有过失的,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了解了承包合同和雇佣合同的区别,我们知道这起事故的最大承担方应是哥哥老板王定洪。同时王定洪也清楚这一点,又因为是自家兄弟一家人,双方当事人商量私了,并且签订了《抚养补偿协议》。然而,履行协议时再生波澜,牵扯到关于工伤认定时效的问题。下面我们了解工伤认定时效的一些信息:
申请工伤认定的时效是一年,自事故伤害被确定之日计算。申请工伤认定程序如下: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确诊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本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报。用人单位不按规定申报的,工伤职工或者其亲属、工会组织在1年之内,也可以直接向劳动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本案中,由于一些原因妻子穆丽红错过了申请工伤认定的时效加上哥哥老板王定洪不恰当的履行协议,使得案件更加复杂。经过江苏无锡高新区法院的多次调解没有达成协议后,法院最终判定:扣除已经付款的部分2.9万;被告王定洪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10日内,支付原告王沁、王烨和王蕾三姐妹(王定连的三个未成年女儿)
18、4万元抚养补偿款;根据协议,应该支付穆丽红的补偿款15万元和拖欠王定连的工资3万余元,穆丽红可另行起诉。
个人体会(仅代表个人看法)
1、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对哥哥王定洪做法的不认可
王定洪作为哥哥,带动弟弟致富,让弟弟王定连和弟媳穆丽红来自己工地打工,这几年下来也积攒了不少钱。同时,王定洪作为一个生意人——包工头,他做的确实不错。既不拖欠工人工钱,又和工人们打成一片关系不错。正因为这样,在那一年的端午节时,让弟弟王定连组织的工地聚餐本是极为喜庆的事。然而,弟弟却突然倒下,抢救无效死亡,年仅30多岁的生命就此逝世,不得不让人们叹息。
就在刚刚开始时,为了让总包方承担弟弟死亡为工伤的赔偿,王定洪和弟媳穆丽红一起使劲,并且证明了弟弟是在自己指派下操作酒宴猝死的。然而,就在他们询问完律师所律师后,律师指出了此次事故的主要承担方是王定洪后,王定洪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事后有单独找律师谈过,律师让他找弟媳自己商量。由于亲情的关系,他们决定私了。在他们达成协议后,可王定洪并没有正确恰当严格的履行协议,而在一种模糊的履行协议中麻木穆丽红,致使工伤认定时效已过,王定洪更有理由不遵守协议,并且一口咬定弟弟王定连的死亡不是工伤所致。
此案件归结起来,无疑还是金钱在作怪,王定洪从开始的支持到最后的反脸不补偿自己侄女的抚养金,甚至在法庭上对弟媳进行身心攻击,无疑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小算盘。对于他这种嘴脸,不难看出他对侄女的冷漠和对亲情的淡漠。同时,我们透过节目所看到的,不难得出一些信息。三个孩子都在外婆家生活成长,但并没有看到孩子的奶奶爷爷姑姑等自家亲属,我个人觉得这不仅是王家的一个笑话,更是死者的一个笑话。
2、人间自有真情在——对孩子外祖家及继父的肯定
节目刚刚开始便看到一家老小在温馨的房子里围在丰盛的餐座上吃饭的场景,很和气、很温暖。王沁、王烨和王蕾分别是6岁、9岁和12岁,都还是未成年的孩子便遭遇了与至亲分离的痛苦,然而,在外祖家人的细心呵护下健康的成长,让我们事外人感觉很欣慰。当记者问及孩子姨妈一些关于孩子的事情时,姨妈言语中透漏着对孩子的期盼与关爱,而继父的一番话也让人为之动容,不管怎样,压力都不会小了。无论如何,看到三个孩子在外祖家欢乐的有说有笑,没有丝毫的精神负担,或许因为她们还是真的很小,没有长大,但是更多的是外祖家和姨妈等亲人们的保护。孩子亲切的叫姨妈为妈妈时,让我心中有了浓浓的暖意;继父说,不管官司打不打得赢,他都会养着一大家子,结婚前就知道自己承担者责任重大,要抚养这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也许正是有了他们和王定洪一对比,让我们看到了王定洪找一些无关紧要但很负面的借口来推脱达成的协议,这真正体现了他丑恶的一面。正是有了孩子外祖一家他们这些人让我感受到了亲情无价,钱财是身外之物,只有真正的情感才能给人生带来温暖与快乐。
3、社会舆论下的母爱——对妻子穆丽红的看法
哥哥王定洪爆料出弟媳出轨的事情后,确实令我们很震惊也难以接受,不管是在社会层面还是道德层面,对于女性的出轨大众是很难给予理解的,更多的是遭到周遭打击性的骂名。在法庭上,哥哥王定洪不顾外界的眼光、怀着不轨之心、一心不想补偿三侄女的抚养补偿费,想在精神层面打击弟媳穆丽红,才口无遮拦的说出了这个家庭丑事。但在记者的采访中,穆丽红也坦然承认了这一事实,并且她现在也和当初的情人结了婚还有了一个孩子。然而,这出轨事件并不影响弟弟王定连在工地酒宴上猝死的事实,不影响法院要求王定洪对三侄女补偿的判决。事后,王定洪说出不给补偿款的原因是:怕穆丽红把钱花在她和现在丈夫生的孩子身上。然而,据节目组调查三孩子并没有受到什么不公平待遇或是虐待,而是幸福健康成长着,并且姨妈声明这补偿款现在孩子用不着,但长大以后上学这笔钱才会启用。
不管他人怎样认为,我觉得她最起码不算是尖酸刻薄的女人,在法官调解他们家庭矛盾的时候,她一再退让实属不易。终究,逝者已去,我们无须为难活着的人,祝福他们生活美满孩子快乐成长吧。
4、我自身的学习
此案例让我学到了关于劳动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可以说,之前是真的不懂。通过王老师的课堂给我们播放的经典案例,让我了解到了许多和法律有关的知识,并且切实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这都提醒着我,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手段通过法律来维护,尤其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众所周知,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正应该有正确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前行,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来提升完善自己。在老师的课堂上,自我感觉很爽收获颇丰,在这说声谢谢老师,辛苦了。
第三篇: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与展望
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与展望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回调的影响,住房销售 低迷,房价涨势逐步回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调整程度 逐步加深。208年下半年,作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点,中央及地方政府连续出台了多项鼓励住房消费、活跃房地产市场 的调控政策。2009年较高的房价将有一定下行空间,随着房价的 合理回归,政策逐步落实,自住型需求将陆续释放。
一、我国仍处在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阶段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住房市场已进入成熟期不同,我国正处在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阶段,住房水平低和需求比较旺盛,是 我国住房市场快速发展的市场基础,其中除了少数低收入群体住 房需要政府提供保障性外,还有几种类型的住房需求依靠住房市 场:
一
类是刚刚步入社会不久,成家立业需要住房的年轻人,包
括本地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和外地进入大中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他 们需要的住房是功能设施齐全、舒适、方便,小户型、价格适中,可以承受得起的住房。一类是已经购买房改房,生活水平提高,希望以小换大改善居住条件的人群。这两部分人具有一定收入和 经济能力,借助银行贷款,可以购买普通住宅,他们是社会的基 本群体,占大多数,也是住房市场自住型的基本需求群体。还有
一
类是投资型需求。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财富有了较大增长,需 要有保值增值的渠道和工具,一部分人选择了住房市场。购置住 宅不是为了自己居住和使用,而是为了出租获利或住宅涨价后出 售获利,是通过购房实现手中的货币增值。
二、此轮房地产市场调整是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作用
从2007年年末开始,住房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进入调整期,其 根本原因是市场内在规律对房地产行业几年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
和问题进行自我强制调整的结果。2004年以来,在我国经济较快 增长,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对房地产市场预期向好的基础上,投 资型住房消费大量入市,不断推高房价以获利;开发商大量高价 拍地,以获取更高的回报,推高了住房的成本;自住型消费者在“买涨不买落”的心理驱使下,集亲戚朋友之力提前购房,透支 了部分基础消费需求。几种因素叠加,埋下了隐患,导致了目前 住房市场需求减少、调整期的到来。
第一,大量投资者进入,市场需求过旺,使房价快速上涨,脱离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加之市场供应的中小户型、中低价 位的住房偏少,将普通消费需求挤出了市场。
第二,房地产市场过快发展、房价过高弓l起了国家连续实施 房地产调控政策,随着宏观调控的累积效应发挥作用,尤其是对 第二套住房贷款政策的调控,一些投资性和投机性资金撤出住房 市场。
第三,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中国经济向下调整,消费者收入预期及对房价预期发生变化,观望气氛浓厚,加剧了 市场调整的程度。
虽然房地产市场的调整短期内对经济稳定增长带来了较大影
响,但此次调整是对前几年房地产业过快增长和房价虚高的修正。将使过高的房价逐步向合理水平回归;使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更 加合理。这次调整是我国房地产业自198年市场化改革以来,经
历的真正市场周期性调整,得到市场的锤炼和洗礼的房地产业将 更具竞争力。房地产市场只有充分调整到位,才具备持续、健康 发展的基础。
三、影响209年房地产市场走势的因素分析
1、影响住房消费者预期变化的因素分析
2008年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前期国家偏紧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影响下,消费者预期比较悲观,持币观望。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 策的调整,消费者预期将逐渐发生变化,在观望中寻找机会。一
是国家已经将支持房地产业稳定发展作为保增长的重点产业,并 连续出台一系列鼓励住房消费的政策,从政策层面上给予消费者 信心。二是我国连续出台强力度的刺激经济的措施,力争2009年 经济增长保持在8%以上,在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方面基本稳定了 预期。三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目前仍然处在经济较快增长阶段。从较长时间看,住房价格仍然是稳步上升的趋势。近期房价下行 是对前期房价过高的修正,而且国家连续出台多项鼓励住房消费 政策,一旦房价调整到位,将会出现反弹。因此,部分自住型消 费者开始关注房市,而理智的投资型消费者也在观察抄底的机会。
2、国家一系列调控政策影响分析
2008年下半年,国家连续五次降低贷款利息,五年以上的贷
款利息降低1.9个百分点;为了鼓励住房消费,将购买普通住房
8的贷款优惠利率由基准利率的0.5倍下调到O7倍,使利用按揭
8...贷款购房者节约了较大的利息费用。据银行计算,按等额本息还 款方式的按揭贷款,以上两项因素使月还款额节约18%左右。1O月份,财政部、税务局决定购买9O平米以下的普通住房契税减按 1%收取,使购房成本降低了2%以上。同时,对个人购买和出售住 房暂免印花税,出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对出售普通住房 给予营业税的优惠,降低了二手房的交易成本。
3、住房的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2004年以来,尤其是2007年,我国住房价格较快上涨,一定 程度偏离了居民的承受能力,使得住房市场量缩、价落。经过一 年的调整,房价仅回落到2007年末的水平,2007年价格虚高的水 分并没有挤掉,虽然国家优惠政策降低了居民购房成本,但与居 民的实际支付能力还有距离。据央行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居民未来三个月有购房意向占比仅为133分别比上季和同期下
.%,..降1.8和2.8个百分点,为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反映出房价调 整还没有到位。
综上分析,住房市场调整正在进行中,消费者持币观望等待
机会,市场存量房较多,房价还有下行的空间,直至下跌到消费 者接受的水平,整体看调整有向深度发展的势头。由此预计2009年上半年,房价承接2008年的下滑势头,房价水平将继续回落。由于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各地区调整的进度和幅度不尽一致。一 些调整比较早、调整幅度较深的城市,随着价格的下降,将有自 住型需求陆续入市。随着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大量入市,下半年 市场成交量将出现趋稳的迹象。
四、政策建议
在国家已经出台较多的调控政策条件下,2009年政策的立足
点应该关注和解决房地产市场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并遵循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第一,在市场调整中,应以开发企业自救为主,鼓励开发商
针对市场需求开展多种方式营销、合理定价,协助缓解与老业主 矛盾,打消开发商降价的后顾之忧,只有房价合理回归,才能释 放需求。
第二,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调节和自我修正作用,利用市场的力量挤出泡沫,这样有利于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促进行业的 调整和市场洗牌,促进行业集中度的提高。
第三,各地要因地制宜,不断探索,解决经济适用房和限价
房建设和销售中出现的问题。应适时调整规划,可尝试采取政府 收购作为廉租房,或扩大申购范围,甚至可以转为商品房的方式 解决弃购现象。根据市场形势变化科学、合理的核算经济适用房 和限价房的发标价格,选择交通方便的地点。对于建设经济适用 房和限价房增加成本、甚至亏损的开发商,要给予减免税费、资 金支持等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积极参-9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第四,重视开发商资金紧张和存量房增加的问题,地方政府
可以收购资金链断裂的项目作为廉租房,避免出现烂尾楼;并鼓 励社会资金(包括企业和机构)低价收购部分存量房,用于做周 转宿舍或出租。
第五,着手研究和解决制约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问题,应抓住调整机遇建立行业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如地方财 政与房地产业的关系、物业税、规范市场及房地产融资机制创新 等,为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廖英敏)
经济复苏前景有待观察
从一季度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看,经济运行继续保持了2008年
下半年以来的回落趋势,GDP增速进一步下降到6.%,比上年四
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但是,随着政府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的实 施和效应的逐步显现,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和先行指标明显好转。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比—2月份加
快4.5个百分点。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同比增长28.8%和15.9%,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4.2和3.6个 百分点。可以判断,一季度应为本轮经济回落的底部,二季度经 济增长将出现一定幅度的回升。这样,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情 况下,我国经济有望率先复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复苏前景及
可持续性不容乐观。
首先,一季度消费、投资增长达到较高水平,但在相当程度
上是政府政策效应的反映,如政府大规模增加投资、信贷规模急 剧扩张、家电下乡等,而市场主导的内需扩张缺乏有力支撑。经 济增长持续下降,对就业和收入预期均产生较大不利影响。大量 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农民工就业机会减少和收入下降,不利于 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张。如果短期需求回升主要来自中间需求而非 最终消费需求,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需求不足问题,还会加剧已 经存在的产能过剩。从投资看,年初以来,出口占比较高的外向 型企业经济效益比上年四季度进一步下降。通过产业关联和收入
第四篇:碳汇行业分析与展望
碳汇行业分析与展望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UNFCCC缔约方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达成。它包含除了UNFCCC之外法律上所需承担的义务。议定书附件B中包括的各国(多数国家属于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及经济转轨国家)同意减少人为6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的排放量,在2008-2012年的第一承诺期内排放量至少比1990年水平低5%。
一、碳汇介绍
碳汇(Carbon Sink)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有关资料表明,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森林的碳汇作用。二氧化碳是林木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它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能作用下转变为糖、氧气和有机物,为生物界提供枝叶、茎根、果实、种子,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来源。这一转化过程,就形成了森林的固碳效果。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反之,森林一旦遭到破坏,则变成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源。
碳源(Carbon Source)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它既来自自然界,也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碳源与碳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即碳源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减少碳源一般通过二氧化碳减排来实现,增加碳汇则主要采用固碳技术。
二、发展目标
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1997年12月由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在全球正式生效。由此形成了国际“炭排放权交易制度”(简称“碳汇”)。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是一部限制世界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法案。它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间必须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5.2%。同时规定,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可自愿制定削减排放量目标。在此后一系列气候公约国际谈判中,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各国通过绿化、造林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原则同意将造林、再造林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意味着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2003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国际社会已就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碳汇项目达成了一致意见,制定了新的运作规则,为正式启动实施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2.1 森林碳汇
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承认森林碳汇对减缓气候变暖的贡献,并要求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植被恢复及保护,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开展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项目产生的碳汇额度用于抵消其国内的减排指标。
所谓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简单说就是捐资造林,让自己出资培育的森林消除自己因工作、生活而排放的二氧化碳。
2.2 草地碳汇
国内仍没有学者对草地碳汇进行界定,因为大多学者认为草地的固碳具有非持久性,很容易泄漏。尽管草地固碳容易泄露,但是随着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草地土壤的固碳量在增加,因此从增量角度看草地还是起到了固碳的作用。
2.3 耕地碳汇
耕地固碳仅涉及农作物秸秆还田固碳部分,原因在于耕地生产的粮食每年都被消耗了,其中固定的二氧化碳又被排放到大气中,秸秆的一部分在农村被燃烧了,只有作为农业有机肥的部分将二氧化碳固定到了耕地的土壤中。
2.4 海洋碳汇
是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和绿色碳是由海洋生物(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捕获的,单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 是草原的290倍。
海洋碳汇英文名:Ocean Carbon Sink。
三、碳汇交易
碳汇造林是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对造林及其林木(分)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动。与普通的造林相比,碳汇造林突出森林的碳汇功能,具有碳汇计量与监测等特殊技术要求,强调森林的多重效益。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其评估报告中指出,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双重功能,是未来30年到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且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据相关资料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大约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我国政府曾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庄严承诺: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相比传统林业,碳汇林业具备“交易”的潜质,蕴藏着巨大商机。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相对工业,碳汇成本较低,有“绿色黄金”之称。据预测,2020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将达3000亿美元。
业内专家、学者对林业碳汇前景表示看好。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国已确定7个碳汇试点。去年底,国家林业局在浙江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正式启动林业碳汇交易试点,阿里巴巴集团以18万元购买了1万吨林业碳汇指标,成为国内购买林业碳汇的第一笔交易。
企业和个人捐资碳汇,可以积累碳信用指标,未来国内碳交易市场成熟后,不仅能够抵减一定量的碳排放,而且还有望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获得“博彩”的机会。特别是对于企业,是一种长远投资,是为企业储存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碳汇“交易”对于创新林业发展机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新机制也十分有利。集体林改后,农民获得了林地和林木所有权,虽然短期内难以从中获得经济收益,但如果能使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就可以弥补森林经营周期长、短期没有经济收益的问题。同时,企业通过捐资碳汇帮助农民造林或者搞好森林经营,将来树的延伸产品价值就可以归农民所有,企业可以从中积累碳信用指标,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存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四、碳汇经济
4.1 碳汇经济的概念
一般来说,碳汇是指生物或土壤等从大气中吸收或固定CO 2 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碳源则是指生物体或人为活动向大气中释放CO 2 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所谓碳汇经济,是指由碳源碳汇相互关系及其变化所形成的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经济,即碳资源的节约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提高。通俗地说,碳汇经济就是一种低碳排放经济,或者就称为低碳经济。
4.2 碳汇经济的发展趋势
碳汇市场可能会扩大。主要因为伴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整个国际市场的碳汇价格呈现上涨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有助于碳汇项目的开展。
4.2.1 林业碳汇
我国政治、经济环境稳定,森林资源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模式有利于森林碳汇项目的开展,在亚洲地区开展此项目更具有竞争力。
通过森林碳汇项目,实现碳交易,并实现生态效益的部分补偿,进而促进森林碳汇经济和林业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进行森林碳汇的有关理论研究,完善与之配套的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开展森林碳汇的研究,并促进向碳汇经济的转变,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重要途径)。
4.2.2 农业碳汇
农业既是全球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我国耕地面积18.26亿亩,居世界第四位,据保守估算,我国农业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亿吨,这还不包括免耕、机灌、农村沼气和秸秆等专门的农村减排项目的贡献。假如按照9.5美元/吨的CDM价格计算,我国农业减排量总价值大约190亿美元,农业碳汇直接效益十分可观。
发展农业碳汇可为我国农业发展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也为缓解我国愈来愈严峻的排放压力开辟了新的思路,并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4.2.3 海洋碳汇
我国渔业具有高生产效率、高生态效率的特点,海洋碳汇在生物碳汇扩增战略中具有显著地位。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很大的产业潜力。发展海洋碳汇是一项一举多赢的事业,不仅为百姓提供更多的优质蛋白,保障食物安全,同时,对减排二氧化碳和缓解水域富营养化有重要贡献,并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2.4 草原碳汇
我国草原面积60亿亩,位居世界第二,目前我国草原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年均吸收二氧化碳约21.7亿吨,年均碳汇约1300万吨,草原碳汇功能明显,是一个巨大的“固碳库”。
发展草原碳汇,即改善了牧区草原生态环境,又为草原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4.3 碳汇经济产业分析
4.3.1 林业碳汇
林业碳汇经济开发主要表现为造林和再造林。开发碳汇林业经济同时要避免以提供低价值初级产品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向深度挖掘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林业产品。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就是林业的一个很有潜力的新产业链的一部分。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是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采集林下枯落物和木材加工剩余物支撑生物质能源产业。合理设计,发展混交林、加强林下养殖,林业管理,甚至发展生态旅游,都是挖掘森林附加经济值的良好途径。这样就能形成一个类似于如下的完整产业链:“集苗圃培育→植树造林→木材加工→家具、地板→生物质能源→化工等。
4.3.2 农业碳汇
发展农业碳汇产业主要通过“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弃物再利用”这种循环机制进行。通过循环农业,减少对高碳生产资料的投入和废弃物的排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药、节肥,加强牲畜粪便、作物秸秆等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和废弃物的排放,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高物质能量利用。改变传统耕方式,通过合理耕作、部分实行减免耕的方式减少对土地有机碳稳定性的破坏,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土壤有机质的流失,减缓土壤有机碳分解,增加农业碳汇。4.3.3 海洋碳汇
海洋碳汇产业主要表现为生态养殖,一是发展经济藻类养殖,建立人工藻礁增殖区,修复藻床及生物环境,有效地利用海水资源,适当开辟大型经济藻类的养殖区域;二是发展以贝藻养殖为主的碳汇渔业,建设贝藻养殖、增殖区,推广贝藻复合、多营养层级的生态增养殖技术和模式,呈现多营养及养殖种类并存的形式,实现碳的汇集、存储和固定的系列化;三是把不同营养级的种类组合到一起实现低碳养殖,开发海洋循环经济的新模式;四是增加投放可促进固碳作用的人工鱼礁数量和相应的渔业资源增值放流数量,选择适宜增值品种,充分利用现有种苗繁殖场、驯养场,通过低播增值、人工增值放流等手段全力推进海洋牧场的建设。通过生态养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实现海洋清洁生产。
4.3.4 草原碳汇
草原碳汇产业主要表现为草地管理。一是在草原牧区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草原保护制度,控制草原载畜量,遏止草原退化;二是在草原生产过程中通过合理放牧、灌溉、施肥和品种改良等措施合理管理好草地;三是推动荒漠化土地的种树种草;四是通过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加强人工饲草地和灌溉草场的建设,不断增加草原碳汇。
4.3.5 对比分析
我国森林植被总碳量达78亿吨,年价值产量达到10万亿元,林业碳汇已建成了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交易市场渐成气候。草原年碳汇量超过1亿吨,折合二氧化碳近4亿吨,按每吨5美元计算,草原年碳汇额度为20亿美元。农业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亿吨,按照每吨9.5美元计算,农业年碳汇额度大约190亿美元。渔业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440万吨,按林业使用碳的算法计量,相当于年造林50多万公顷,价值40亿元。
林业碳汇走在了其它碳汇行业的前端,但随着农业、渔业、草原在碳汇行业的快速发展,碳汇市场将遇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4.4 碳汇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4.4.1 林业碳汇
森林碳汇评价的计量方法不统一,尤其在碳汇计量的具体项目上还未达成共识。如对森林碳汇实物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生物量法、蓄积量法、生物量清单法、涡旋相关法、涡度协方差法,对价值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造林成本法、碳税率法、碳税法和造林成本法均值法等,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也没有被我国所公认。另外,在计量的项目上,是否把农业土壤、森林管理等活动抵消减排承诺量作某种限制等也没有达成共识。当然,这需要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协调,但计量的具体目、方法的不统一和不严格,会过高估计森林碳汇的潜力,对我国在气候谈判中是十分不利的。
对森林碳汇的有关问题研究不够,家底不清。我国在对森林碳汇的研究,如森林碳循环、碳汇、碳汇潜力等问题研究上投入不够,对家底还不十分清楚。尤其对森林碳汇的时空变化、碳循环的调控等研究不够,使我国在环境谈判中缺少技术支撑。因此,加强对森林碳汇等有关问题的研究,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管理及碳汇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十分迫切。
缺少从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考虑森林碳汇评价、市场化和碳汇经济的发展。碳汇市场化到碳汇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我国目前还处在森林碳汇项目的试点实施阶段,距真正的森林碳汇市场化和碳汇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应该全面认识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背景,认真研究气候变化及有关公约对林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从战略高度把握气候变化给林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尤其从国家生态安全角度考虑未来气候变化对林业的影响,即从生态安全角度考虑森林布局、树种分布等,这样才能在森林碳汇研究、碳汇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动地位。
缺乏对森林碳汇项目及碳交易政策的研究。《京都议定书》签订后,通过CDM机制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与减排事业有关的资金或技术转让,这为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目前我国还缺乏对碳汇项目及碳汇交易政策的相关研究,无法从政策上保证碳汇交易和市场化的顺利发展。因此,我国要重视森林碳汇项目及碳汇交易的政策研究,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进程的大背景下,重视碳汇政策,尤其要重视森林碳汇产权化的相关政策研究,使森林碳汇市场有形化,为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化和碳汇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4.4.2 农业碳汇
农业碳汇没有国际或国内统一的碳汇标准,国际上存在的农业碳汇交易都是在当地政府立法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我国需要利用市场化配臵资源的手段,积极寻求发展低碳农业的经济途径,分析现有农业碳汇的经济属性,研究建立以农户、企业、农村专合组织为主体的碳汇交易机制。结合国内外碳交易政策和认证减排量的交易规则,分析农业可认证减排量的计算方法,建立农业可认证减排量的计算模型。
4.4.3 海洋碳汇
目前海洋碳汇标准在国际上还处于空白,未形成海洋碳汇交易规则,海洋碳汇研究不深入,科研投入力度不够。因此,我国需要深入研发海洋碳汇,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海洋碳汇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去研发相应的技术与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操作规程;率先建立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包括海洋碳汇标准的总体框架以及各个专业方向的要求和水准,形成海洋碳汇交易规则;主导国际海洋碳汇发展走向,把握海洋碳汇话语权和主动权。
4.4.4 草原碳汇
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草原碳汇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草原的碳汇功能大多停留在定性的判断和初步的估算上面,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草原碳汇功能的开发。因此,我国需要充分提高对草原碳汇功能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快草原碳汇功能的研究步伐,积极开展草原碳汇贸易的研究,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
五、国内法规
5.1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5.1.1 总则
第一条 根据我国批准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核准的《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的规定以及缔约方会议的有关决定,中国政府为促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的有效开展,维护中国的权益,保证项目活动的有序进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根据《议定书》的规定,清洁发展机制是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其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进行项目合作的机制,其目的是协助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公约》最终目标的实现,并协助发达国家缔约方实现其量化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清洁发展机制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通过与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合作,获得由项目产生的“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第三条 在中国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须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
第四条 在中国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重点领域是以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层气为主。
第五条 根据缔约方大会的有关决定,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实施应保证透明、高效和可追究的责任。5.1.2 许可条件
第六条 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应符合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
第七条 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项目必须符合《公约》、《议定书》和有关缔约方会议的决定。
第八条 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不能使中国承担《公约》和《议定书》规定之外的任何新的义务。
第九条 发达国家缔约方用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资金,应额外于现有的官方发展援助资金和其在《公约》下承担的资金义务。
第十条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应促进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让。第十一条 中国境内的中资、中资控股企业可以对外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第十二条 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企业必须提交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设计文件、企业资质状况证明文件及工程项目概况和筹资情况相关说明。
5.1.3 管理和实施机构
第十三条 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下设立国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审核理事会(以下简称项目审核理事会),其下设一个国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机构。
第十四条 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为清洁发展机制重大政策的审议和协调机构。
第十五条 项目审核理事会联合组长单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副组长单位为外交部,成员单位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气象局、财政部和农业部。
第十六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中国政府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的主管机构。
第十七条 项目实施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中资和中资控股企业。
5.1.4 实施程序
第十八条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申请及审批程序。
第十九条 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实施、监督和核查程序
5.1.5 其它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中的发达国家缔约方是指《公约》附件一中所列的国家。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中的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是指《议定书》下为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而专门设臵的管理机构。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中的经营实体是由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指定的审议核查机构。
第二十四条 鉴于温室气体减排量资源归中国政府所有,而由具体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归开发企业所有,因此,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因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所获得的收益归中国政府和实施项目的企业所有。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科学技术部、外交部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5年10月12日起施行。本办法实施之日起,2004年6月30日起实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即行废止。
六、碳汇基金简介
6.1 简介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www.xiexiebang.com),经国务院批准,于2010年7月19日在民政部注册成立,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家林业局。本基金会是中国第一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6.2 宗旨
致力于推进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植树造林、森林经营、减少毁林和其他相关的增汇减排活动,普及有关知识,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和能力,支持和完善中国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6.3 理念
绿色基金 植树造林 增汇减排 全球同行
6.4 倡议
参与碳补偿
消除碳足迹
保护野生动植物
6.5 承诺
高效的捐款利用
专业的项目执行
完善的监督管理 6.6 主要工作
开展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公益活动 以增汇减排为目的的造林、森林经营和森林保护 促进林地、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等保护 促进项目区农民就业和增收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倡导低碳生产和生活
支持增汇减排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教育培训
制定碳汇生产、计量、监测、核证、生态效益补偿等标准 加强碳汇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七、碳汇行业展望
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必须考虑的问题,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通过节能减排,二是固碳增汇。节能减排已被大众广泛认知,固碳增汇的关注度也在逐渐被大众所认知,而具体到我国而言,固碳增汇主要通过发展林业、农业、海洋、草原四类碳汇资源实现。
林业碳汇已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形成共识,已是目前碳汇行业是发展比较好的项目,但随着碳汇项目的进一步开发,其它可固碳增汇的资源将很快被人们所熟悉,海洋、草原、农业以其巨大的碳汇潜力,正在着手研究,准备开辟新的碳汇市场。
根据《京都公约议定书》,2020年后全球全面进入强制性减排市场,我国已承诺2020年后进入到有法律约束力的碳减排市场里去。随着林业碳汇越来越成熟,我国碳汇项目的重点将移向海洋碳汇、农业碳汇、草原碳汇,同时在低碳经济升温的背景下,海洋碳汇、农业碳汇、草原碳汇功能将日益凸显。
碳汇交易作为新兴的金融市场,近年来全球碳交易发展迅猛,平均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2005年,国际碳交易市场成交总额为100亿美元,2008年全球共有近50亿吨CO2减排量成交,市场规模达到1260亿美元。据预计,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规模达到1500亿美元,超过石油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汤森路透旗下碳点的分析师报告称,今年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更是有望增长三分之二,达到640亿欧元。
碳汇交易市场成交价格稳步攀升,市场主体价格预期逐步显现。从国内来看,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场自今年2月份以来,日均成交量超过5000吨,3月3日更是创下了2.73万吨的单日最高成高量。汤森路透旗下碳点的分析师表示:我国七个刚刚成立的地区碳交易所今年的总成交量可能超过2,400万吨,到2015年可能大增近九倍达2.27亿吨左右。我国碳汇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碳汇交易已成为我国理财品种的新亮点,有望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目前,国际上、国内所说的碳汇交易仅仅停留在林业碳汇层面上,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依托CDM项目产生的交易。我国已经成为最大的CDM供应方,是全球CDM项目认证数量最多的国家。截至2009年末,全球累计签发CO2当量3.58亿吨,其中我国的签发量占比为47.78%,几乎占了全球的一半。到2010年3月初,共有752个CDM项目成功注册并获得了联合国执行理事会核查认证的减排量证书(CER),占全球获认证项目总数的36.3%。从需求方看,欧洲买家占据了绝大部分的CDM市场份额。目前,我国CDM项目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一些省份。据国际能源署预测,中国CO2交易量以每年近1亿吨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潜在交易量将近8亿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作为未来新兴的碳汇交易项目,海洋、农业、草原碳汇目前在国际还未有统一的标准,我国以拥有其丰富的资源,正在积极研究其标准、交易规范、计量及监测方法。未来,碳汇交易的种类将增多,随着人们对减排固碳的需求增加,海洋、农业、草原碳汇也将进入交易市场。
八、碳汇行业发展建议
目前,碳汇经济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从成期发展来看,仍面临许多的问题:对碳汇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制高点认识不足,未能在全社会真正培育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理念;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发展碳汇经济的严重阻碍。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能源效率低和技术相对落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往往高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目前,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完全摆脱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政府超前规划入手,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开征环境税,构建发展碳汇行业的长效机制;出台有关政策引导和鼓励碳汇经济的发展,建立有利于发展碳汇的保障体系与激励机制;设立“碳基金”,推进碳排放权交易;鼓励各类资本下乡,共同推动碳汇经济发展。
提升信息化技术对碳汇经济发展的支撑,推动信息化与碳汇经济的融合,提高碳汇经济价值。一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碳汇研究分析与估算模型,提高碳汇研究水平。二是运行信息化手段,提高碳汇监测手段,解决碳汇资源计量感知。三是将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技术及思想进行有机融合,提高碳汇资源产业化开发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水平,实现管控一体化。四是将信息化与碳汇市场发展融合,建立市场仿真、服务信息化系统,提高碳汇市场服务能力。
第五篇:2014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2014年宏观经济走势的预测与政策建议
(一)经济的阶段性变化制约着经济增长回升
2013年,在面对换届、政策宽松、上年四季度经济回升态势明显的形势下,我国经济并没有出现社会普遍预期的明显回升趋势,原因值得反思。就像我们长期坚持认为的那样,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进入到新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导致经济由高增长阶段转向次高增长阶段,不再具有9%以上的增长能力,连实现8%以上的增长也较为困难。宏观经济将在较长时间在7%~8%的区间运行。
2013年以来,受周期性、趋势性调整和历史积累矛盾凸显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大。一是需求支撑条件减弱。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通过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谈判试图建立国际贸易新规则,应对来自新兴经济体的挑战,出口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增长过分依赖政府高强度投资的负面效果日益明显,投资效率下降,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产能过剩严重,长期下去不可能持续。二是要素供给条件变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出现转折性变化,劳动成本上涨较快,主要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投入、生产和出口低附加值产品的发展模式遇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我国在高速增长中资源消耗大大增加,很多污染物人均排放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三是经济发展面对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大量出口产品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少数高端产品出口也受到打压,与发达国家竞争处于明显劣势。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成本提高、汇率上升,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以较低的成本和价格参与国际分工,我国在一些传统领域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这种“前堵后追”的局面使我国拓展国际市场的空间缩小。
2014年,这一总体趋势并没有变,而且短期经济运行仍然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2013年三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出现的“稳中向好”并不会转化为“企稳回升”。一是全球经济尽管处于明显的复苏态势之中,但复苏的基础不牢,主要是仅为美国经济的好转,其失业率高企于7%也显示这种复苏是局部的,力度有限,而且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欧洲的复苏相对较弱,新兴经济体则相反出现了加快调整的态势。更主要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面临“前堵后追”的局面,对我国出口增长形成巨大的制约。二是我国经济调整是在房地产仍然十分繁荣的基础上实现的,金融危机以来,所有的方面都在调整(出口、投资、消费、工业等),只有房地产未调整,我们的看法是房地产不调整,中国经济就看不到底,只有调整后出现的底部才是真正的底部,因此,我们认为,未来经济调整的主要压力将是房地产景气反转。房市是过去高增长的重要支撑,但房地产增长不可能长期繁荣不变,调整迟早会来。从相关数据看,我们认为2014年房地产可能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三是消费相对不足的形势将会继续。2013年居民收入增长的放慢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低于GDP增长,会对未来一两年的消费增长产生一定的压力。
因此,我们预计2014年经济增幅是走平,上下波动不大,不会出现明显上升,下调的空间有限,在7%~8%区间内运行。可能的变化在结构变化上,行业分化较为明显。
(二)对重要经济指标增长的预测
1.出口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在2013年都不同程度出现企稳复苏态势,预计2014年美欧日都将进入缓慢复苏通道,但复苏进程都存在一定风险。全球经济整体向上带动中国出口趋势回升,但受复苏进程缓慢、受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出口回升幅度有限。2009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了15%,即使考虑到这一时期海外需求的萎缩,人民币高币值对出口的抑制仍然比较明显。预计2014年出口增长8%左右。
2.投资增长将与上年持平
未来5~10年,投资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中西部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仍然非常薄弱。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一方面,2013年房地产投资基数较高,二、三线城市去库存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偏紧货币政策以及表外融资清理增加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
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赋予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且给予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样的权利。这对土地财政是一大挑战,但却给社会资本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大量投资机会只能依靠民间与社会资本。三中全会以后,预期随着投资领域的放开和投资项目审批权的下放,2014年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活动会逐步活跃,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投资的较快增长。2014年,预计社会投资增长与2013年持平。
3.消费增长将小幅回落
2014年推动国内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居民收入的增加,不利因素是“八项规定”以及以后的一系列规章对政府消费的抑制。由于居民收入增长乏力、政府消费
支出减小,因此2013年的消费是比较低迷的,消费对GDP的贡献比2012年下降1.8个百分点。我国消费增长一直较为平稳,2013年初严控“三公消费”的举措对消费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压力,预计今后几年抑制“三公消费”的政策不会有明显松动,对消费的影响将会持续。在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民众“无钱可花”,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民众“有钱也不敢花”的背景下,转向消费引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仍需时日。受上年收入增长偏慢的影响和企业效益增长不均衡的影响,2014年消费增长有可能小幅回落。但服务消费将会保持较快增长。
4.CPI温和上升,PPI有望转正
预计2014年国内农产品生产稳定,受惠于农村改革以及投资的持续增长,我国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保障了我国的食品安全和价格稳定。预计2014年肉禽食品类价格基本与2013年持平,涨幅在6.0%以内,而水果蔬菜供应充足、粮食价格小幅上行,预计全年CPI增长3.2%。
PPI与经济景气高度相关,从运行周期看,PPI似乎正在触底反弹。但如果2014年国际资源价格表现不佳,那么PPI也缺乏上行动力。但由于基数问题,2014年PPI仍然有可能跌幅收窄。
2014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见表1。
(三)政策建议
1.对宏观调控目标和货币政策的建议
宏观要稳,微观要活,社会政策保底,这是新一届政府对三大政策的基础定位,2014年仍将坚持这一定位。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其中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部分,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在六大任务中不提年年必提的“加强和改善宏观调
控,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类似的内容,我们认为这体现了政府工作重点的变化,由短转向长,避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宏观经济的小幅波动上,只要经济处于合理区间内,不必频繁地调控经济,即宏观经济政策要稳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主要精力放在促改革、调结构、转方式上来。就2014年的宏观调控目标和货币政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把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由7.5%下调到7%以上。从2013年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经验和长远目标的综合考量,建议从2014年起将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7%以上,且到2020年前基本不变化。主要理由是:(1)将下限和底限目标统一起来,以免形成对下限、底线目标不统一所带来的增长预期不稳定性。(2)7%的经济增长目标在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世界上都是属于高增长,主动性适当降低点经济增长目标,有利于调结构,从2012年和2013年经济增长目标由8%调到7.5%的情况看,社会已开始适应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变化,负面影响不大,而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却在增强。同时,适当下调经济增长目标,也有利于国家把更多的宏观资源用于调结构、促转型上。(3)经济目标适当下调和下限、底限目标的合一,能兼顾短期和中长期发展的需要。要完成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未来7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6.8%就可以了,而从潜在增长率角度看,我国经济未来的增长大概率是7%~8%,高于和低于这个区间都可能引发更多的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不协调性、不可持续性。(4)经济增长目标下调0.5个百分点,对就业的影响不大。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大和服务业加快发展趋势的逐步形成,我国GDP每1个百分点的增加能创造出更多的新增就业量。
二是将CPI增长的调控目标确定为4%以内。主要理由是:(1)经济增长在7%~8%之间运行,通胀压力不大,但考虑到为近两年资源品价格改革留下空间,可适当调高物价增长的目标。为了减弱一定程度、一定时期的物价上涨压力,可从稳农业、增加低收入家庭补贴的办法予以化解。(2)2013年上限、天花板不统一的矛盾不突出,为了避免对通胀目标的误读,增加政策的操作性,有必要将上限、天花板合一,将合理区间的上限更加明朗化。(3)这一目标的确定既考虑通胀压力也考虑通缩的影响。总结过去十多年的经验,我国CPI增长超过5%的仅出现过两年(2008年和2011年),原因都是由于食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内在性的通胀压力不大。从未来趋势看,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需求相对不足反而可能导致轻度或中度的通货紧缩。因此,取过去10年CPI增长2%~6%的中间值作为未来物价调控的目标值可能比较合适。
三是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基调不变,重在促改革激活力。我们认为,市场预期和央行调控之所以屡屡错位,是因为央行关注的流动性层次更高,考虑问题的视角也更宏观。尽管货币市场动辄“寒意逼人”,央行关注的总量流动性仍是较为充裕的。
2013年6月以来货币市场利率不断抬升,但金融机构超储率并未下滑。由于表外融资的快速膨胀,广义货币增长也显著高于名义经济增速。在增长数据稳健、通胀中枢抬升之际,实在看不到央行有“放水”的理由。且在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之前,资金流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央行政策不会有较大调整。因此,预计M2增速将自2013年的14%降至13%,社会融资总量在2013年18万亿元的基础上提升至19.5万亿元。应把重点放在推进利率市场化上。《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颁布,银行间大额可转让定存市场有望逐渐发展壮大,如果再辅以存款保险制度的落地,那么利率市场化进程将可能超出市场之前预期。当然,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前提之一,即商业银行“硬预算约束”的真正构建,仍是形式上已完成而本质上尚未竟的。因此,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体系重塑的“倒逼”可以期待。
2.对深化改革的建议
2014年中国经济的最大看点是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实施,将会显著地提振社会发展信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要“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这是发展思路的重大改变,以改革促发展促转型,替换过去的“刺激政策稳增长”思路。淡化短期稳增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调结构、促改革上。2014年经济领域改革将显著提速。我们建议应加快推进以下改革:
一是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更好地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继续深化改革,逐步向市场放权、向基层放权、向社会放权,把该管的管到位,该放的放到位。
二是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释放巨大的潜力需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加快金融“两率”市场化。即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提高金融资源的配臵效率,优化金融结构,主要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四是适时出台资源品全面市场化改革方案。分步放开水、电、气价格,加快运价(铁路运价)市场化,完全取消煤电价格管理,实行类似于油价联动和煤电联运机制。同时,放开除网络型垄断环节外的所有相关产业的上下游准入和定价管制。
五是重视地方政策性债务风险防控,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创造有利条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六大重点任务中,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策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
工作的重要任务,这是有深义的。一方面,地方债务风险确实已成为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尽快予以化解。另一方面,甚至更重要的是,着力防控债务风险,将会为深化相关领域改革创造条件。具体来讲,就是地方融资平台的转型以有其潜力的风险化解,有利于推进地方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地方税收体制的重组,还有就是从根本上纠正不正确的政绩导向。
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会整体上提振社会发展预期,有利于产业升级和长期投资增长,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深水区”的改革在刺激经济活力的同时,也意味着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一些行业和企业将会由此步入深度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