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粮油仓储现状分析与展望
中国粮食仓储现状分析与展望
2010年,粮食仓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成为惠农工程新亮点,颁布实施《粮油仓储管理办法》,仓储规范化管理活动取得新成绩。
一、粮油仓储设施情况
本年度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粮食仓储企业18326户,仓房总仓容39255.6万吨,油罐总罐容1408.0万吨,简易仓房容量3421.6万吨,罩棚1508.7万平方米,地坪20242.1万平方米。全国共有1224户企业配备了铁路专用线,铁路专用线总长度1599.9千米,有效长度901.7千米;973户企业拥有专用码头,拥有泊位数2041个,泊位总吨位365.3万吨;具备散粮接收能力58.9万吨/小时,散粮发放能力53.1万吨/小时。初步分析:
一是粮食仓储企业总户数有所增加。粮食仓储企业户数同比增加331户,增长1.8%。全国国有企业数量同比减少587户,减少4.3%;非国有企业数量同比增加918户,增长21.0%。纳入统计的国有企业由于改制、重组、兼并、出售等方式在逐步减少,而纳入统计的非国有企业呈现出逐步增长、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而且增长的速度明显快于国有企业递减的速度。纳入统计的非国有企业主要包括新增企业、国有企业改制企业以及原来纳入统计范围的企业三种情况。
二是全国粮食仓储企业仓容量继续增加。全国总仓容、有效仓容分别较上年度增加2831.3万吨、2469.8万吨,增幅分别为7.8%、7.6%,增长幅度较大。主要原因:一是2010年各地加大了粮食仓储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改善了粮食流通设施条件。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加大了建仓的力度,出现了很多小规模的仓储企业。二是统计范围扩大,纳入统计的企业增多,特别是纳入统计的非国有企业增多。
三是油罐罐容增加较多。油罐罐容同比增加229.6万吨,增长19.5%。主要是各地重视油罐设施的建设,加大力度,投资建设油罐设施。另外,中纺集团公司油罐纳入统计范围,使得罐容有所增加。主要粮食物流设施稳步发展。
四是主要保粮设备进一步完善。本年度全国各企业共有14179.2万吨的仓房装备了环流熏蒸系统,占有效仓容的40.6%;有19167.6万吨仓房实现了计算机测温,占54.9%;有26588.9万吨仓容实现了机械通风,占76.2%。另外,全国各企业共配备检化验仪器设备22.3万台;通风机18.3万台,输送机械12.7万台,其他移动式设备3.6万台;汽车衡2.0万台;运粮汽车10774辆,火车皮4446节,船舶43艘;谷物冷却机1082台;烘干设备6125台(套),烘干能力7.6万吨/小时。
二、粮油物流体系建设取得突出进展
一是粮油物流体系建设投资保持稳步增长。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工作方案。2010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466个项目,建设粮食储备仓容1290万吨,储备油罐141万吨。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重点支持118个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建设。多次对有关建设项目进行现场检查,确保了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建设效果。
二是仓房改造和受灾地区仓储建设中央补助力度加大。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安排2010年仓库维修补助资金,支持15个启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省区的仓房维修。积极应对玉树地震、吉林洪灾等自然灾害,落实了仓储设施建设纳入灾后重建规划,保证了灾区粮食收储安全和粮食供应。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门增加补助资金,对13个省(区、市)汛灾损失的粮食仓房进行维修改造。
三是“农户科学储粮”实施专项范围进一步扩大。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在全国23个省区正式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为138万农户配置标准化科学储粮装具。组织召开“农户储粮研讨会议”,落实工作方案和地方配套措施。这是建国以来国家第一次大规模对农户家庭储粮设施建设给予中央投资支持。“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的实施,减少了粮食损失,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被农民誉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惠民工程”。
三、认真贯彻落实《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加强仓储规范化管理和安全生产
一是颁布并大力宣贯《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在上年工作的基础上,以国家发展改革委令形式颁布《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制定并颁布3个配套规范性文件,建立了粮油仓储单位备案、储粮事故报告制度、熏蒸作业备案制度等管理制度,粮食仓储工作实现了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在成都、福州举办了2期《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宣贯会议,强化依法加强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的意识。
二是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和安全生产取得新成效。针对全国粮食清仓查库中发现的问题,开展了以提高仓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为目标的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活动。5月在青岛成功召开“全国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活动总结会议”,认真总结规范化管理活动经验,授予北京市西南郊粮食收储库等326户企业“全国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称号。9月在济南召开了“粮食仓储行业节能减排技术交流会议”,推广交流节能减排新成果。根据储粮化学药剂管理、烘干、洪涝灾害等安全生产面临的问题,及时发出各种通知,加强指导与培训,营造了行业安全生产良好氛围。
四、稳步推进代储资格认定和仓储设施建设标准等工作
一是研究制订《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延续申请办法》,修订发布了《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办法实施细则》。开展了2批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工作,先后授予部分企业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资格仓容和罐容有较大幅度增加。
二是继续做好部门本级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和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等管理工作。开展了《粮食仓库建设标准》、《植物油库建设标准》、《粮油仓库工程验收规程》的宣传培训活动。
三是完成了粮油仓储设施、投资年度统计工作。3月份召开了2009年度粮油仓储设施及投资统计汇编会议,分析了粮油仓储设施统计数据变化情况,编印了《2009年度粮油仓储设施、投资统计统计资料汇编》。
五、2011年粮食仓储工作展望
2011年,粮食仓储工作将着重于:颁布实施“十二五”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加快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完善粮食仓储标准体系,深入推进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活动;强化行业安全生产,做好代储资格认定工作。
一是加强粮油仓储和物流体系建设研究。针对仓储设施地区布局不平衡、局部地区仓容相对紧张、基层粮库陈旧老化严重、散粮运输推广进度缓慢、农户储粮条件改善任务艰巨,如何规划引导,优化布局,加快建设“北粮南运”通道、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大力推广大农户储粮新装具等。
二是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颁布实施“十二五”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加大部门衔接沟通力度,落实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完成粮食储备仓容和储备油罐建设,以及2010年粮食现代物流项目、主产区仓房维修改造和13个受灾省区因灾受损仓房维修建设任务。加大在建项目检查力度,做好项目验收工作。做好有关规划“十二五”期间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完善仓储设施布局,提升安全储粮功能。加强与铁路、交通等部门的协作,推进散粮火车“入关”运营,建设“北粮南运”物流主通道,推进“四散化”流通。
三是加快“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进度。加强“农户科学储粮”组织管理和协调力度,严格控制投资,确保装具质量,做好农户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在夏粮收获前138万套标准化装具全部投入使用。修改颁布《“十二五”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规划》,落实2011年农户安排方案和地方配套资金。依靠有关科研院所和国有粮食企业,推进农户储粮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并在粮食主产区开展种粮大户新型储粮设施建设试点。
四是继续完善粮食仓储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仓储规范化管理和标准体系研究,全面提升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开展《“一符四无”粮仓管理办法》、《食用植物油储藏技术规范》《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的起草修订工作。深入贯彻《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继续推进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开展备案制的研究和探讨。
五是加强代储资格认定和安全生产工作。开展《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办法实施细则》宣贯,加强对资格企业的监督检查;按规定程序开展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工作。紧抓粮食安全生产工作,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做好仓储设施、投资建设统计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扩大非国有企业统计范围,完善统计方法,加强统计分析。
第二篇:中国汽车零部件仓储现状分析与展望
摘 要:仓储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别的仓储类别,汽车零部件仓储具有鲜明的特色,同时也越来越受到汽车界和物流界的重视。基于对我国汽车、汽车零部件及其仓储物流重要性的简单分析,本文就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及汽车零部件仓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详细介绍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仓储的主要模式及典型案例等,并提出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仓储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仓储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对仓储企业及汽车企业的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零部件;汽车物流;仓储;仓储管理
前言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2月28日发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表明,截至2010年底全国民用汽车数量达到9086万辆,同比增长19.3%,其中私家车数量6539万辆,增长25.3%。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汽车零部件仓储提供了丰沛的发展空间。
随着汽车数量的强劲增长,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市场的“吸金”能力吸引了几乎所有的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品牌。但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汽车制造商的价格压力和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使得如何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周转率、降低库存风险、迅速根据市场做出反应就成为了重要的问题,这些都与汽车零部件仓储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仓储作为物流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物流运作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已初具规模,基本建立起了与整车发展相适应、门类齐全的配套体系。汽车零部件出口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球汽车出口中的份额也稳步提高,已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国和出口国。
据官方统计,2010年,中国整车销售数量超过1500万辆的规模,而汽车零部件的总产值也超过1.4万亿元,随着日韩、欧美汽车进入中国,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及庞大的汽车需求市场,国际汽车配件企业看好中国稳定发展的汽车产业,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加快了到中国合资或独资建厂的进程,使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快速发展。最新的《2010―201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汽车产业的现有基础和强大的产能是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潜在优势。世界大型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厂商已将中国列为战略布局的重点,这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东北、华中、京津、西南、长三角、珠三角等六大零部件的集中区域。除了大型汽车企业内部配套以外,国内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依托于整车厂周围发展零部件产业;二是依托于开发区、汽车城发展零部件产业;三是依托于区县发展零部件产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有各种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1000个左右。
正如一位知名人士所言“零部件强则整车强,作为汽车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企业,一旦丧失了市场主体的地位,那本土汽车工业就被空心化了,而汽车产业振兴也将会成为空话。”言下之意很明显,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汽车产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部分,零部件强则汽车强。由此可见,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必然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带来巨大的动力。我国汽车零部件仓储的主要模式
对于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目前的管理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的传统运作模式,一是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实施非核心业务外包策略。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二种管理模式已逐步趋于主导地位,这就为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仓储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平台。
事实上,虽然JIT 模式是汽车物流的主流模式,它强调生产节点在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地点获得所需数量的零部件。这种模式采用看板管理,以单元化生产等技术实行拉动式生产,以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基本没有积压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即JIT 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降低和消除库存。然而,就我国汽车制造行业对于这一模式的应用而言,由于主机厂上游供应链中存在着众多规模较小、管理水平不高的供应商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现有技术能力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JIT 模式的情况下,只能用自己的高库存来维持下游企业的JIT 模式。同时,由于目前市场环境变化快,汽车零配件产品丰富,形态差异大,要实现所谓“零库存”存在巨大风险。当前我国汽车制造行业在JIT中普遍采用看板管理的模式,其从仓库到车间的流程为仓库根据生产进行前按生产作业计划提前将小单元配送到工位。生产操作者根据计划进行生产,消耗完最小单(一箱物料)将看板放入指定位置,由车间巡视配送员携带看板和空容器到仓库取料,然后配送到工位,仓库进行记帐。在这一流程中仓库需要将供应商提供的适合长途运输的包装形式拆解为工位所需的最小单物料形式。
相比纯粹的整个汽车供应链的JIT生产模式,目前很多大型汽车制造企业都在积极建设汽车零部件仓储中心或进行相关业务的外包,以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克莱斯勒亚太零部件仓储中心日前落户洋山港,以加快业务的响应速度,为在华经销商以及消费者提供更好、更快捷的服务;中国邮政积极参与奇瑞汽车零部件物流整合项目,与奇瑞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奇瑞公司提供国内、国际间的专业的零部件运输仓储配送一体化服务;为使山东作业量翻番,福田汽车目前计划在诸城建设一座5万平方米的零件仓储中心等。
具体地,这些零部件仓储中心的主要作业场所为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化立体仓库又称立库、高层货架仓库、自动化仓库。它是一种用高层立体货架(托盘系统)存储物资,用自动控制的巷道堆垛起重机及其他机械进行搬运存取作业,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管理的仓库。采用自动化立体仓库,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空间,而且作业效率也明显的提高。自动化立体仓库是现代化仓储物流的一个关键组成单元,根据需要可以设置不同的高架类型,按照货架的高度分,小于5m的为低层货架、5-15m的为中层货架、15m以上的为高层货架。汽车零部件仓储管理的作用
仓储管理是衔接采购与生产、生产与销售以及批发与零售等的重要环节,是物流管理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到资金周转速度、存货积压风险、仓储管理费用等一系列问题。而汽车零部件仓库管理则显然是零部件管理乃至汽车物流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一般汽车制造、汽车销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零部件仓储管理能够极大改善汽车零部件仓储的效率,其作用可简单描述如下:
(1)仓储管理是保证汽车零部件使用价值的重要手段。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对零部件仓库的科学管理,就能保持零部件的使用价值。否则就会造成零部件品质下降,如锈蚀、霉变或残损等,使零件失去了部分或全部使用价值。所以加强对仓库的科学管理,提高保管质量,是保证零部件使用价值的重要手段。
(2)仓储管理是零部件部门为客户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汽车制造厂或汽车销售商而言,零部件部门必然需要及时为用户(生产线或购车人)提供所需要的高质量的零部件,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大量工作提前展开,比如零部件的入库、储存、出库及盘点等。汽车零部件仓储的典型案例
汽车零部件的仓储按零部件的最终用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制造所需零部件仓储,另一类为专门用于售后的配件仓储。这两种仓储所涉及的零部件总量相差较大,其中制造所需零部件数目占总零部件的90%以上,专门用于售后服务的配件比重不足10%。鉴于此,我们这里以陕汽通汇为例,来说明汽车零部件仓储的相关作业内容等。
陕西通汇汽车物流有限公司是陕汽集团“精益一体化物流”的总承包商,其范围涉及现代物流的规划设计与咨询、零部件物料接收、物流中心仓储配送与管理等多项服务。公司在物流运作上,积极推行国际物流行业最先进的一体化精益物流运作管理模式,并在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应用高位货架、带轮工位器具、周转箱、标准包装、拖车等现代化物流配送设施。
公司的零部件仓储的作业范围包括:
(1)配送计划:通过系统对整车装配计划进行合并、分解,生成零部件配送计划。
(2)接收:根据采购订单和供应商提供的到货清单,物流接收员进行接收并报验。检验合格零部件在采购订单上签字确认;不合格零部件则进入通汇物流的隔离区,通知计划员进行处理。具体操作如下:
A.合格零部件上库位。
B.帐务处理:a.入库: 对检验合格的零部件在系统中作入库;b.出库:对按计划需求配送到装配线并完成交割的零部件在系统中作出库。
(3)产品贮存:
A.公司各级库房的库存产品贮存按《产品库存管理规定》执行。
B.贮存产品应有适宜的库房环境条件。
C.产品的贮存按种类、型号、批次号进行摆放和管理,并按先进先出原则发放。
D.雨雪季节运输过程中,要做好篷布苫盖工作。
(4)配送:负责配送的员工将翻包工备好的零部件及时、准确、按质按量的放置到装配线指定工位,并进行交割(签字或扫描)。
A.负责配送的员工同时负责将送线的空工位器具收回,并放回指定地点。
B.负责配送的员工确认所有送线零部件必须要有明显标识,并保证表面质量。
C.对同一批次、同一车型所需零部件,在工艺上有特殊要求时,必须严格按要求配送。
(5)Milkrun闭环式运输。
(6)退库:对计划变更、工程更改、或由装配单位或供应商质量问题引起的退库问题处理。
(7)零星发料。
(8)工位器具的管理与运作。
具体的仓储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公司的零部件仓储作业流程图
公司的零部件仓储管理策略为:利用库存信息管理系统和一体化精益物流的各种运作方法,最大限度的满足主机厂全方位的个性化需求,与主机厂共同发展,力争做到整体物流成本最低。
公司零部件仓储的作用和效益分析:
a.目前,主机厂连年行业增长第一,优化的供应链管理有效提高了市场响应速度,扩大了销售市场,极大地提高了产能,物流配送能力可以满足年产重卡15万辆。
b.提供有效的库存控制。在实施Milkrun闭环式运输之后,平均库存水平可降低5%,从而减少库存面积3000平方米,节省库存成本36万元/年;按年产10万辆估算,不需再增加的面积可达5000平方米。
c.库存占用资金大大降低。目前库存存量平均为15-30天,在实施Milkrun闭环式运输后,库存可降低至5-8天,这将节省非常可观的库存占用资金。
d.零件运输成本降低。
e.物流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能力提升显著,存货周转天数缩短三分之一,物流成本降低30%,订单完成率接近100%,订单完成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产品发货准时率达到95%以上,产品破损率为0%,电子单证管理比率达到100%。我国汽车零部件仓储发展展望
(1)我国汽车零部件仓储存在的主要问题
硬件方面。企业不愿采取大量投资的方式新建立体仓储、购置立体货架和装卸设备,又由于JIT的生产模式所致,这些企业的仓储大部分为短期存贮,其很多仓库也是采用租借的方式进行经营。造成这些仓库在面积利用率尤其高度利用率上处于较低的水平。
软件方面,尤其是人才方面。先进的硬件需要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人才去实施运作,而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仓储标准化程度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相关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同时,零部件仓储既需要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也需要操作型人才,更需要仓储管理型人才,而我国目前这几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
其它方面。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仓储中心往往规模偏小,经济效益低,经营方式相对粗放落后,经营成本高,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不适应现代物流的要求,汽车零配件仓储企业分布也不够合理。
(2)问题解决方案及发展展望
显然,要解决我国汽车零部件仓储方面的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到零配件仓储市场的极大市场潜力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需要转变观念,提高创新意识,需要从硬件和软件等多方面入手加快零部件仓储的专业化和现代化。
硬件方面,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因地制宜地发展相应的仓储设施;提高仓储作业效率,改进作业方式和流程。
软件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提高仓储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提高仓储信息管理水平,建立仓库信息网络。
其它方面,可通过专业化经营提高独特竞争优势;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不断迈进;改善仓储的管理功能从而实现管理创新;强化仓储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从而实现操作流程创新;积极主动建立网络,实现零部件仓储的运作模式创新。
总之,目前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仓储问题和机遇并存,只要宏观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微观践行行业技术创新,也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但是后期的收益必将更为丰厚甚至带动整个汽车物流快速发展
第三篇:粮油仓储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文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5号 【发布日期】2009-12-29 【生效日期】2009-12-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粮油仓储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5号)
为了规范粮油仓储单位的粮油仓储活动,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商业部1987年6月22日颁布的《国家粮油仓库管理办法》((87)商储(粮)字第12号)同时废止。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粮油仓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粮油仓储单位的粮油仓储活动,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粮油仓储单位从事粮油仓储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粮油仓储单位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管理规定,执行国家和地方粮食流通政策和粮食应急预案,贯彻国家和地方制定的仓储管理制度和标准,接受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配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开展监督检查。
第四条 粮油仓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粮油仓储管理制度,积极应用先进适用的粮油储藏技术,延缓粮油品质劣变,降低粮油损失损耗,防止粮油污染,确保库存粮油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第五条 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粮油仓储监督管理工作,制定管理制度和标准,组织储粮安全检查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粮油仓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粮油仓储单位备案管理
第六条 粮油仓储单位应当自设立或者开始从事粮油仓储活动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备案应当包括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主要仓储业务类型、仓(罐)容规模等内容。具体备案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第七条 粮油仓储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拥有固定经营场地,并符合本办法有关污染源、危险源安全距离的规定;
(二)拥有与从事粮油仓储活动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并符合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的要求;
(三)拥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第八条 未经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粮油仓储单位名称中不得使用“国家储备粮”和“中央储备粮”字样。
第三章 粮油出入库管理
第九条 粮油仓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粮油质量标准对入库粮油进行检验,建立粮油质量档案。成品粮油质量档案还应包括生产企业出具的质量检验报告、生产日期、保质期限等内容。
第十条 粮油仓储单位应当及时对入库粮油进行整理,使其达到储存安全的要求,并按照不同品种、性质、生产年份、等级、安全水分、食用和非食用等进行分类存放。粮油入库(仓)应当准确计量,并制作计量凭证。
第十一条 粮油仓储单位应当按货位及时制作“库存粮油货位卡”,准确记录粮油的品种、数量、产地、生产年份、粮权所有人、粮食商品属性、等级、水分、杂质等信息,并将卡片置于货位的明显位置。
第十二条 粮油仓储单位应当在粮油出库前按规定检验出库粮油质量。粮油出库应当准确计量,并制作计量凭证,做好出库记录。
第十三条 出库粮油包装物和运输工具不得对粮油造成污染。未经处理的严重虫粮、危险虫粮不得出库。可能存在发热危险的粮油不得长途运输。
第十四条 粮油仓储单位应当及时清除仓房、工作塔等仓储设施内的粉尘,按规定配置防粉尘设备,防止发生粉尘爆炸事故。禁止人员进入正在作业的烘干塔、立筒仓、浅圆仓等设施。
第四章 粮油储存管理
第十五条 粮油仓储单位负责人对全部库存粮油的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负责。
粮油保管员、粮油质量检验员应当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
第十六条 粮油储存区应当保持清洁,并与办公区、生活区进行有效隔离。在粮油储存区内开展的活动和存放的物品不得对粮油造成污染或者对粮油储存安全构成威胁。
第十七条 粮油仓储单位应当对仓房(油罐)编排号码,配备必要的仓储设备,建立健全设备使用、保养、维修、报废等制度。
第十八条 粮油仓储单位应当按照仓房(油罐)的设计容量和要求储存粮油,执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建立粮油仓储管理过程记录文件。
第十九条 粮油仓储单位仓储能力不足时,应当通过代储、租赁等方式,合理利用其他单位的现有粮油仓储设施,扩大仓储能力。粮油仓储单位应当与承储或者出租的单位签订规范的代储或者租赁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现有仓储设施不足,确有必要露天储存粮油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打囤做垛应当确保结构安全,规格一致;
(二)囤垛应当满足防水、防潮、防火、防风、防虫鼠雀害的要求,并采取测温、通风等必要的仓储措施;
(三)用于堆放粮油的地坪和打囤做垛的器材不得对粮油造成污染。
第二十条 在常规储存条件下,粮油正常储存年限一般为小麦5年,稻谷和玉米3年,食用油脂和豆类2年。
第二十一条 粮油仓储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有关粮油储存损耗处置方法的规定处置粮油储存损耗。国家对政策性粮油储存损耗的处置方法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储存粮油出库数量多于入库数量的溢余,不得冲抵其他货位或批次粮油的损耗和损失。
第二十三条 粮油仓储单位应当设立粮油保管账、统计账、会计账,真实、完整地反映库存粮油和资金占用情况,并按有关规定妥善保管。库存粮油情况发生变化的,粮油仓储单位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更新库存粮油货位卡和有关帐目,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第二十四条 粮油仓储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定期对生产状况进行检查评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第二十五条 储粮化学药剂应当存放在专用的药品库内,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并对药剂和包装物领用及回收进行登记。
进行熏蒸作业的,应当制订熏蒸方案,并报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熏蒸作业中,粮油仓储单位应当在作业场地周围设立警示牌和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熏蒸作业区。
第二十六条 库存粮油发生降等、损失、超耗等储存事故的,粮油仓储单位应当及时进行处置,避免损失扩大。属于较大、重大或者特大储存事故的,应当立即向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属于特大储存事故的,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事故报告24小时内,上报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粮油储存事故按照以下标准划分:
(一)一次事故造成10吨以下粮食或2吨以下油脂损失的为一般储存事故;
(二)一次事故造成10吨以上100吨以下粮食或2吨以上20吨以下油脂损失的为较大储存事故;
(三)一次事故造成100吨以上1000吨以下粮食或20吨以上200吨以下油脂损失的为重大储存事故;
(四)一次事故造成1000吨以上粮食或200吨以上油脂损失的为特别重大储存事故。
第二十七条 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粮油仓储单位应当依法及时进行处理,并立即向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粮油仓储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未在规定时间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或者备案内容弄虚作假的,由负责备案管理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粮油仓储单位不具备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条件的,由负责备案管理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粮油仓储单位的名称不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由负责备案管理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第三十一条 粮油仓储单位违反本办法有关粮油出入库、储存等管理规定的,由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粮油储存事故或者安全生产事故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粮油,包括各类粮食、植物油料和油脂。
本办法所称粮油仓储单位,是指仓容规模500吨以上或者罐容规模100吨以上,专门从事粮油仓储活动,或者在粮油收购、销售、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过程中从事粮油仓储活动的法人和其他组织。
仓容规模500吨以下或者罐容规模100吨以下从事粮油仓储活动的经营者,其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参照本办法制定。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相关条款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商业部1987年6月22日颁布的《国家粮油仓库管理办法》((87)商储(粮)字第12号)同时废止。
附件一:
关于污染源、危险源安全距离的规定
粮油仓储单位的固定经营场地至污染源、危险源的距离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一、距有害元素的矿山、炼焦、炼油、煤气、化工(包括有毒化合物的生产)、塑料、橡胶制品及加工、人造纤维、油漆、农药、化肥等排放有毒气体的生产单位,不小于1000米;
二、距屠宰场、集中垃圾堆场、污水处理站等单位,不小于500米;
三、距砖瓦厂、混凝土及石膏制品厂等粉尘污染源,不小于100米。
附件二:
关于粮油储存损耗处置办法的规定
一、粮油储存损耗包括自然损耗和水分杂质减量:
(一)自然损耗是指粮油在储存过程中,因正常生命活动消耗的干物质、计量的合理误差、检验化验耗用的样品、轻微的虫鼠雀害以及搬倒中零星抛撒等导致的损耗。
(二)水分杂质减量是指粮油在入库和储存过程中,由于水分自然蒸发,以及通风、烘晒、除杂整理等作业导致的水分降低或杂质减少等损耗。
二、粮油储存损耗应当以一个货位或批次为单位分别计算,不得混淆。
三、自然损耗应当在一个货位或批次粮油出清后核销。其中,原粮的自然损耗按以下定额处置,在定额以内的据实核销,超过定额的按超耗处理并分析超耗的原因:
(一)储存半年以内的,不超过0.1%;
(二)储存半年以上一年以内的,不超过0.15%;
(三)储存一年以上的,不超过0.2%。
四、水分杂质减量应当实核实销:
(一)入仓前以及入仓期间发生的水分杂质减量应当在形成货位后核销;
(二)储存期间的水分杂质减量应当在一个货位或批次粮油出清后核销。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中国养猪业现状与展望
中国养猪业现状与发展
摘要: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对保障肉食品安全供应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中国养猪业的发展的基本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养猪业;现状;战略与政策
猪为六畜之首,粮猪安天下。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养猪业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生猪产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居民畜产品需求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生产中占居重要位置。
我国是传统的猪肉消费大国,猪肉是我国人民主要的肉食来源,占日常肉类消费的60%以上。但是产业的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市场价格波动,成本持续上涨,疾病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养猪业的发展。
一、生猪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7~8千年之久的养猪历史,猪肉是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但长期以来都是传统饲喂方式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发展,我国养猪业才真正走出家庭副业,向商品经济转化,促使养猪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正向着质量型和效益型的方向发展。
目前,就全国而言,我国生猪存栏和出栏基本保持平稳发展,存栏和出栏呈现同步发展的趋势,但是饲养规模区域存在显著差异:河南、辽宁等平原农业区年出栏49头猪的分散养殖农户数量快速下降,出栏大于50头的小规模养殖农户快速增,而福建和四川受土地规模限制,50头以下的生猪饲养户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当前我国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黄淮流域玉米、小麦主产区、东北玉米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等四大地区。在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猪养殖业正逐步实现规模化与产业化同步发展的势头,越是规模化饲养的地区其产业化发展速度也越快,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和养猪协会发展迅速,以养猪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养猪的产业化体系成效显著。
二、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养猪是我国的传统养殖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长期以来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大部分生猪是以农户散养为主。自建国以来,我国十分重视生猪的生产,我国养猪业在品种、饲料、疫病控制与净化、生产工艺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绩,有些技术和研究成果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生猪生产的发展历程并不顺利。就目前生猪整个产业发展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饲料原料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
目前,我国饲料资源匮乏,受粮食、石油价格上涨影响,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使生猪行业各环节的养殖成本增加。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二)养猪扩群资金投入缺口大,贷款难,利息高
规模化畜牧业的发展依赖于资金与技术的集约投入,养殖户自有积累资金有限,需要向银行贷款。但是生猪养殖业贷款渠道较少,贷款实际操作困难大,门槛高,利率高,直接影响养猪扩大再生产。
(三)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基层养殖技术薄弱
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推广投入少,基层畜牧兽医人员文化素质不够高。养殖业整体生产水平低,主要表现为规模养殖比例小、散养户仍占相当比重,散养户、小规模养殖场(户)缺少技术员,欠缺养猪品种、饲料、饲养、管理、废弃物处理等技术支持。
(四)生产水平低 不单是育肥指标,母猪的生产性能(母猪利用率、产仔数、哺乳率)也低于发达国家,养猪技术落后,设施条件差,除发达地区和后来兴建的一些猪场设施较好以外,很多猪场设备老化,结构不合理,无法提供现代猪所需的良好环境发挥其生长潜能。
(五)猪疫病预防与预报机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快速诊断技术、疫病防治技术和根除计划,疫病已经成为影响养猪产业顺利发展的障碍。随着规模养猪的发展和大量的国外引种,国内本身旧病重现,新病未去,我国猪病日益复杂,传统疫病非典型化、新的遗传病、非典型、亚临床病症增多、多病原混合感染及继发感染已成为困扰养猪生产发展、影响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基本障碍,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六)环境保护政策对养猪业发展的压力持续增加
随着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饲养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对人类、其它生物以及畜禽自身生活环境的污染愈来愈突出,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污染源。由于养殖数量增多、粪污处理相对滞后,农村养殖业特别是养猪业粪尿处理已成为主要的污染源,对养殖业发展非常不利。
(七)猪肉及其制品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为人畜共患疾病、兽药残留及违禁品添加等。猪肉加工工艺、技术和设备, 与国际差距甚远,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差距更大。
虽然目前我国生猪产业发展呈现出与发达国家相似或相同的特点与趋势,但是,我国生猪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历史毕竟较短,生猪产业配置土地、资本、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等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功能不健全,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养猪业发展。
三、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建议
为适应未来城市化加速发展、工业化深化发展、土地、耕地和水等资源日益短缺、国内人口流动规模不断加大、国际游客不断增多等的态势,新世纪我国养猪业将朝着优质、高效、安全的目标发展,养猪生产将以适度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为主体,多项技术的综合配套利用是提高养猪业整体生产水平和效益的关键。下面将从育种、营养、猪肉安全生产等方面探讨我国新世纪养猪业的发展。
(一)智能猪业
在养殖新技术上趋向于“智能猪业”,通过智能感知、自动控制、监控预警等技术,提升养殖生产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源与投入品消耗,可以极大推动养猪业的发展。
(二)育种技术
优良品种是取得养猪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人们对安全优质动物食品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长。良种猪具有生长发育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销售价格高等诸多优点,因此,应该以育种手段创新为核心,切实解决良种供应问题。
(三)防控疫病
养猪户应改变“重治轻防”的思想,树立“以防为主”的观念,从养猪场选址、猪舍设计、程序化防疫、科学饲料配方等基础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防止疫病的发生,同时以种猪疫病净化为重点,源头管理,彻底阻断疫病的传播途径。而一旦发生疫病,要做到及时隔离、准确诊断、合理用药,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环境保护
养殖场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应从特定的自然条件出发,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对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养殖业粪便处理等方面都做到合理配制和循环利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实施畜粪污综合利用和无害化治理,实现环境友好发展,确保养猪业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质量安全 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对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过程进行全程控制;严密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强化生产源头控制和进出口检疫。
(六)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早已成为大众话题,基本的动物福利措施有助于改善动物的健康状况,更充分地发挥遗传潜力,提高家畜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动物福利措施有助于提高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近年来,西方国家以动物福利保护设立贸易壁垒,限制非动物福利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因此,实施动物福利对动物、人类健康和产品出口都有好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养猪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优质、高效、安全的我国养猪业必将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更多的成果。
第五篇: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现状与展望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现状与展望
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
秦贞奎唐光江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有幸参加本次会议与大家进行交流,我感到非常高兴。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秦贞奎先生及本人,对本次由中国农业部、世界银行、荷兰食品安全能力建设项目共同主办,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农业行业分会承办的 “农产食品安全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现在我想利用这次交流的机会,就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现状与展望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是当今世界上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每年食源性疾病——因食用不安全的食品而致使数以几亿人患病,造成许多人死亡。因而,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公众健康优先考虑的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国食品工业的带来了大发展,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食品工业以年平均10.4%的增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食品工业的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变化,一是来自于社会发展,二是来自于技术进步。其结果,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引发了一些需要进行积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诸多问题中,我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食品安全这一世界性的问题。随着食品消费方式的变化向社会化转变,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也从个体、家庭向社会扩大,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食品安全性问题也已超越了国界,变成了世界性问题。
中国由于在食品安全的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有一定的差距,国内食品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出口食品屡遭国外限制,困难重重。但是,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十五”发展规划和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首次把食品安全体系写进其中。朱总理在2001年7月视察国家质检总局时指示“要加强检验手段,严格把关”,决不允许具有潜在危害的食品进出国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提及“要狠狠打击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方面的制假、售假行为”,也将食品安全列为首位。在2002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食品安全更成为代表们所广泛关注的问题。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保障进出口食品、化妆品的安全,国务院批准国家质检总局专门成立了进出口食品安全局,负责全国的进出口食品、化妆品安全的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能是:一是研究拟定进出口食品和化妆品安全、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的规章、制度;二是组织实施进出口食品、化妆品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三是组织实施相关食品卫生风险分析评估和紧急预防措施;四是调查处理重大进出口食品卫生质量事故等工作。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的成立,体现了国家质对进出口食品和化妆品安全工作的重视,也标志着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的法规和标准建设情况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我们开展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开展和作好工作的依据,我国非常重视法律法规、标准的建设。目前,进出口食品安全的管理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法律以及配套法规。现正在执行的共有配套法规(如:实施细则、局令、公告)100余件。我局已批准发布了与食品有关的国家标准991项,另外有关部门也批准发布了一批与食品加工有关的行业标准1100多项。同时,质检总局还加快了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的制修订步伐。到目前为止,我局已批准发布了食品卫生及其检验方法、食品质量及其检验方法、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食品贮运、食品标签等方面的标准986多项,其中约有大部分采用了国际标准(CAC等)。
根据我国的入世承诺,我们已组织对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进行研究、评估、调整,紧密结合SPS、TBT协议等原则要求,对已不适应的进行修改,对缺少的进行完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我国出口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三、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技术建设情况
在出入境食品的检验检疫方面,质检总局在全国设有35个直属检验检疫局,280个隶属于直属局的分支局,163个检验检疫技术中心,300多个涉及食品检测的实验室,还有两个涉及食品检测、分析的研究所,即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和国家质检总局动植物检疫实验所。这些实验室绝大多数拥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原子吸收光谱等先进的检测仪器,在用设备达10,000余套,直接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人员达6000多人。近年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还专门建立了疯牛病检测实验室和23个转基因产品检测实验室等,掌握了国际先进的检测方法并成功地运用于食品的检验检疫工作中。
经过多年的努力,质检总局已基本建立了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的实验室技术保障体系;配备了能够满足质检工作基本需要的常规仪器设备;通过国内外的技术培训和交流,培养了一支胜任工作的技术队伍,建立并完善了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拥有了一大批通过国际认证机构认可的食品检测实验室。
四、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的成效
质检总局在食品安全参照国际惯例,依据我国的法律规定,结合国情实际,实施了有效的进出口管理模式。
在进口食品安全管理方面
根据国际惯例和信息资料情报,在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制定了检验检疫和市场准入政策,加强了对进口食品的检测和监管,发现并处理了不合格食品,截获了大量动植物疫情,取得了严把国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成效。
1、制定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及动物源食品中残留物质监控计划》并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加强了对进出口食品残留的检测。
2、充分发挥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措施作用。发布了《出入境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和快速反
应管理规定》,针对在进口食品中检出了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为防止境外有害污染食品流入境内,我局先后发布了多个进出口食品风险警示通报或通告,将有问题的食品有效地抵御在国门之外。对国外从我国出口食品中发现的问题及对进口食品提出的新要求,我局也及时发出了警示通报,要求各地检验检疫局对出口食品的监督管理要从源头抓起,加强管理,确保出口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
3、对进出口食品的加工厂实施了有效的卫生注册登记制度。严格食品卫生注册登记标准,只有达到标准的,才有资格从事进出口食品生产和经营活动,产品才可进入市场。近两年,我国先后发布了《进口食品国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进口食品国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范》等规章,开展了对国外进口食品厂家卫生注册的工作。
在出口食品安全的检测与监管方面
加强食物链全过程即从生产、加工、保藏、运输、销售出口每一个环节的监控是出口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强化管理,抓好关键环节的控制是根本措施。
1.建立和完善出口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体系。
要从源头抓起,推行从养殖场、农田、茶园等原产地到出口离境的全过程监管。规范农药、兽药的管理和使用,指导农场和饲养场能够科学用药,对养殖场、农田实行备案管理。明确对养殖场中饲料、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规定,在生产过程中对农药、兽药污染和残留进行有效控制。建立健全责任兽医、植保员管理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兽药、农药、疫苗使用的管理,建立我国食品的安全卫生监控体系,保障养殖、种植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质量。
2.建设有规模的出口基地,使更多的农产品和食品打入国际市场。
我们结合地方政府的产业调整工作,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的出口基地,制定出口工作计划。全面实施农产品认证制度,加大对出口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加工过程的监管力度,规范出口检验检疫工作秩序,确保检验检疫工作质量,严禁不符合安全卫生的食品出口。对于进口国检出问题或遭预警通报的农产品、食品,认真调查了解原因,帮助企业整改,提高企业自身的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
4.加快进出口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在科学和风险分析基础上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实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促进国际食品贸易发展的技术基础和保障。目前我国要进一步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检验检疫、农兽药残留限量、食品卫生、食品添加剂、无公害农产品等方面的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的制修订步伐,并结合我国国情,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特别是国际食品法典的标准、指南和有关技术文件,提高标准水平。满足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食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的需要。
5.对出口食品实施有效的卫生注册登记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对生产、卫生、检测等条件符合要求的企业,方允许注册,才有资格从事出口食品生产和经营活动,其生产的食品方可进入市场的资格。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8000多家食品企业获得了出口食品的卫生注册资格,其中有许多家符合国外的有关食品要求,达到了可以和国外先进食品企业媲美的水平,获得了国外官方卫生或兽医当局的注册资格。
6.在出口食品企业积极推行HACCP和良好操作规范(GMP)质量管理模式,以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控制,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出口食品检验检疫措施,确保了出口农产品和食品符合相关的安全卫生要求。
五、存在问题与展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发展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食品污染情况时有发生,农药、兽药、化肥等使用、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食品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二是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的国际标准采标率仍有差距。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关于食品中农药、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标准达到8000余项,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等也有数千项,采标率在80%以上。而我国的食品安全卫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与之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是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检测项目越来越多,检测技术指标和标准越来越高,需要加强投入。
总之,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永久性课题。进出口食品的安全管理工作责任重大,从生产源头开始加以规范和控制,是最稳妥和有效的办法,为此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源头监控方式,加强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开展国内外的技术合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的法规建设和管理体系建设,以保障食品安全,更好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造福于世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