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警惕社工五大误区
警惕社会工作的五大误区
2013年岁末,深圳一名女社工黎燕虹猝死的消息传出。一个生命的结束令人惋惜,原因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个说法是其在就诊时被告知,社保卡因欠缴一个月的费用不能在此处使用,所以延误了治疗,导致猝死。另一个说法,是她加班过度导致过劳死。不管是何原因,个体社工的困境无疑折射出社会工作发展进程中存在着的诸种问题。
一方面是社会矛盾导致问题事件频出,呼唤社工的介入;另一方面,社工自身心理和生存条件的困境日益明显:心理压力无法纾解、劳动强度大、得不到价值认同、薪酬待遇依然处于社会中下水平等等。与此同时,社工机构作为社工的大本营,缺乏专业性、资源为导向、定位模糊、脱离社区等发展误区亟需纠正。
潜在问题和误区存在,不但导致社会工作整体前进方向出现偏差,也令社工群体不堪重负。如果得不到正视,再强大的骆驼也随时可能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倒。
问题一:社工的心理问题谁来关心?
社会工作者因其大多服务于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常常要面对突出的矛盾和困境,就不可避免地在帮助他人同时,自己的心里也积压了尘埃和负能量,每隔一段时间也需要一次“大扫除”,否则社工有可能变为需要帮助的问题群体,那么清扫工作谁能胜任?
“社工督导是由一些有经验的、资深的社工来进行,他们会凭借自己的经验给一线社工情感和专业技术的支持,使社工走出挫败、无奈和倦怠,并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和理念。”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李涛告诉记者。
他介绍,督导机制是整个社会工作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我们在社工人才教育方面启动得很早,但现在仍处在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基础阶段,后面的督导体系和行政体系依然相当薄弱。一般成熟的社工机构至少应该有一名督导,通常一名督导支持五到十名社工,以往的情况是深圳、广东等地会从香港请来专业的督导,国内督导人才目前严重不足。
3月18日,民政部在2014国际社工日主题宣传活动上,宣布将选拔首批全国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在李涛看来,“社会工作者领军人才计划”释放出积极的信号,也将可能带来社工支持体系的构建。“我理解的就是首先培养具有督导能力的社工人才,第二是鼓励有支持性、引领性的专业社工机构发展,只有有了人才和组织的引领,才能构成比较完善的为一线社工服务的支持体系,否则靠一线社工在前面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早晚会支撑不下去的,是无法持久性地为社会服务的。” 问题二:是否扎根社区,关系服务价值?
在1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公益新闻年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曾直言公益领域的三大硬伤,其中第一个硬伤,就是慈善还没深入到社区。“我常常感慨,我们的慈善是大灾慈善,不是日常生活的慈善。在欧美发达国家,近80%的公益慈善行为差不多发生在社区、落实在社区,我们这方面还太少太少。”
这一句,也道出了社会工作可能走向的误区——眼高手低,脱离社区。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社工专业应届毕业生郭昊,毕业后加入了自主创业的浪潮中,申请成立了北京市西城区“悦群”社会工作事务所,落户月坛街道。“悦群”扎根街道和社区开展驻校、助老、助残等各种服务,并在社区为失独家庭、流动人口的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街道看到了机构的价值,主动拿出场地等进行支持。
“街道办和区政府方面,真正看到了你的服务并且感受到了价值,认为你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些是他们做不了的,他们就会接受你、支持你,双方变成很好的合作伙伴。”郭昊说道。
而上海地区由于街道购买服务的力度和决心大,社区型的社工事务所和公益组织得到了大力发展,每个街道都会拿出相应的实际支持,包括办公场地、设施和经费。
“社工最后一定要落脚于社区和家庭,这是问题产生的地方,也是最能发挥社工作用和价值的地方。”郭昊如是说。
问题三:社工是救命药?
“南京幼童被饿死家中”、“女童遭遇性侵”、“重庆10岁女孩电梯内摔打男婴”以及“昆明301暴力恐袭”等一系列社会事件出现后,公众总会将目光投向社工,希望他们能为社会的黑暗角落带去光明。这样的期许同样伴随着压力,一位网友说:“社工不是万能的。”
而前不久发生的“重庆10岁女孩电梯内摔打男婴”的新闻,也引起了郭昊和同事们的重视。郭昊说,事件发生后也有人说社工能不能做些什么,如果孩子所在的学校和社区同时有社工的话,可能就会发现孩子的异常,提早介入比发生后再去补救效果要好。
郭昊坦言,以驻校社工为例,是一种陪伴式存在,为了发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去他们的原生家庭进行介入干预,包括现在社工机构比较重视的外来务工子女的社会融合问题,也是为了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避免孩子的成长问题。“社工并不是等到问题出现了才被想起,而是为了避免问题的出现一直存在的,但这样,他们的价值和作用就往往被忽略掉了。”郭昊如是说。
问题四:谁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资金
在李涛看来,随着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加大,投入越来越多,社会需求也在增加,目前社工机构的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大跃进阶段,数量激增,这就可能会带来很多资源导向的社工机构诞生,而不是专业为导向。
一类,是看到这里有资源和需求,就以为有利可图,不管怎样把形式建起来,“在他们眼中成立社工机构跟开个饭馆、办个公司没什么两样,把项目中的行政经费误认为是纯利润,这也就是南方一些社工机构出现的社工没有五险一金、机构为了赚钱承接各种项目的原因。”
另一类,是建立看本身的专业性不强,导致机构挂牌式成立,但缺少核心竞争力,建立者对机构的定位、未来规划没有想好,盲目跟风,缺乏对社工事业的使命感和认同感。“这种形式上的成立,不光社工在里面很迷茫,整个机构都很迷茫。”李涛说。
“最后一类情况,是最可怕的。”李涛直言,就是一些地方政府或群团组织自己动手办社工事务所。“曾经社会组织备受公众质疑和诟病的原因之一,就是官办社会组织的存在,后来慢慢好转,中央提出政社分开,现在又有倒退趋势。”
李涛认为,这种“把资源左手拿出来交给右手”的行为无疑是扰乱了社工机构的发展秩序和前景。“一些地方不想把钱拿出来给社会组织,或者总觉得社会组织做出来的不是他们的成绩,但迫于形势压力,怎么办呢,那不妨自己办一个组织。这违背了社会组织自下而上、有自己的使命和专业等原则。”
对此,李涛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希望政府购买服务的体系应该通过公开公示等方式做到最大化透明,还要建立起接受投诉和质疑的机制,接受监督,如果有机构或公众提出质疑,要给他们一个畅通的渠道。另外,就是严格划分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界限,坚决杜绝政府部门、群团组织自己变相去办社工机构这种行为,否则会扰乱正常的社工机构市场形成和良性发展。
问题五:税收难题如何破解?
老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北京市海淀睿搏社会工作事务所的主任范燕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社工事务所每承接一个项目就要给政府交5.6%的税,同时账面资金如果有剩余就要按照企业标准缴纳所得税25%左右。“海淀睿搏事务所,目前有60名员工,注册资金是3万元,银行规定我一个月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的支出不能超过20万元,总经费不能超过100万元。政府的钱如果压了很久把钱一次给我,我又不能一下子把之前欠社工的工资发出去,那么剩了就要扣钱。工资还没开就少了很多。”范燕宁算着账很心疼,一年缴纳20余万元的税,这些钱能够支持三四个社工了。
海淀睿搏很早就被评为4A级社工事务所,但由于没有正式的文件,始终没能实现免税资格的认定。
这一点李涛也有认同,因为各地税务部门对于社工事务所的民非身份能否免税存在不同看法,所以大多数地区社工事务所依然没有实现免税。基于此,社工机构更应该盘算着过日子。
“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多元化的资金渠道,除了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外,还要包括企业、基金会等,让资金的来源尽量多元,资金链尽量安全。第二是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中长期的规划,不仅仅是每一年的短期规划,看清现在做的事情和未来的关联性,进而控制风险。”李涛告诉记者。
“当然我们也看到中央在购买服务时政策的向前推进,比如今年的资金使用中就允许有8%的行政成本,这是去年没有的。但到底这个管理成本是多少?能否根据不同的项目进行不同的配比,而不是死的一个数字?”李涛说。
运营成本、税收减免等对社工机构来说,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篇:简历五大误区
毕业生简历的4大流行病
绊脚石, 流行病, 毕业生, 大, 简历
随着校园招聘周的启动,各类简历模板、样本、范文流传于各大高校中。这可苦了没有经验的学生,从浩如烟海的指导文章中提炼要义并非易事。稍有不慎,简历不但成不了敲门
砖,还会变身绊脚石。随着简历的广泛投递,4大病症开始流行起来。
病症一厌写症
临床症状:“一页纸简历”大行其道
一位人事经理看简历的时间不超过30秒,冗长的简历会让人事经理心生厌烦。于是,一场为简历“瘦身”的运动在学生间兴起。
对症下药:在人力资源部招聘看来,为简历“瘦身”很有必要。“但一页纸简历适用于行政、管理、市场、HR等职位,却不适用于项目经理及技术类职位。”以招聘开发工程师为例,HR要在简历中看到应聘者的实践经历、能掌握何种语言等信息,一页纸难以承载如此多的内容。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缩排字号,这样会影响阅读。如果一页纸写不下所有内容,那就不妨创建一份足以列下你所有工作经验和技能的简历。
病症二大嘴症
临床症状:极尽夸张之能事
很多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描述实习经历时常用到“负责公司某某项目”
这样的语句。更有学生在进行个人评价时,将自己形容成一个毫无瑕疵的人。
对症下药:“遇到那种毫无缺点的人,我们反而不敢用,因为我们不知道公司还能教他些什么。”一位人事经理调侃。恰当的用语是一份合格简历所必需的,“人事部门都清楚,一个实习生是不可能独立承担公司项目的。„负责‟之类的语句会给人夸大其词的感觉,用„参与‟、„协助‟会更合适。
病症三健忘症
临床症状:忘写应聘职位和联系方式
不少学生没有表达自己的求职意向、希望应聘的职位。更有甚者忘记写或写错自己的联系方式,白白浪费掉面试机会。
对症下药:一些学生认为,不在简历上写应聘职位会更保险一些,就像高考填报志愿一样,一个不合适,还可以服从调剂。“但很多职位都需要有专业知识,你语焉不详,人事部门一不会帮你挑合适的位置,二则以为你在职业追求上没有做好准备。”,“简历首先要给
人事部门传达明确的求职意向。”
病症四偷懒症
临床症状:一份简历走天下
现在,很多学生广投简历。而为了省事,不少人不管面对的是哪家公司、哪种职位,都会递上一份内容相同的简历。
对症下药:“HR希望看到公司所招聘职位的职责在应聘者的简历中有所体现,更希望从中找到两者的契合点。”针对不同职位的需求,企业会有不同的考察侧重点。比如招聘技术型人才时,看应届毕业生的简历会比较注重其专业成绩、在校是否有过相关作品;如果招聘管理型人才,除了看所学专业和学习成绩外,还会注重他在校时担任的工作、参加的社会活动等。
临床症状:盛装简历成潮流
各色封面、数码冲印照片、用Photoshop特制的自荐信底纸等横空出世。有学生随简历附送VCD,还有学生在简历里作诗、配卡通图案,更有甚者在简历的第一页写上“通缉伯
乐”。
对症下药:为简历“扮靓”最后往往适得其反。比如给简历设置封面,既浪费人事经理的时间,又浪费纸张。“为简历扮靓也要分职位,比如会计、硬件工程师等强调严谨性的职位,需要的是朴素的简历,而有的广告公司招募„创意鬼才‟,应聘这种职位时在简历设计上动动脑筋是有必要的。”“如果面对日资、德资企业,花哨的简历可能会起反作用。”简历不要过
于太花样。
第三篇:警惕企业文化中的误区
警惕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误区
企业文化建设是非线性过程,影响成效的因素非常多。有时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就可能导致企业文化建设偏离正确的轨道,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因为这件事情太小了,可能无碍大局,人们也很快就会淡忘。但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就会在一件事、两件事,累加地形成企业习惯、风格,渐渐地吞噬着这个企业的竞争力。当企业遭遇到发展瓶颈时,企业会发生文化变革,生存还是衰亡,都有可能。因此,要认清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误区,杜绝企业的坏习惯,从而保证企业文化变革的成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1、为了做而去做。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为了做给谁看的,是为了提高绩效去做的。如果为了做而去做,就很容易形成“两张皮”。所以,企业文化建设不能脱离我们本来应该做的事情,必须始终围绕提高绩效这个目标去建设文化。
2、照搬照抄。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在纵向上,一切都凭过去的经验来应付,抱住过去的做法不放;在横向上,照着别人的做法依葫芦画瓢。这是照搬照抄的两种典型表现。好的企业文化是在实践中日积月累,积淀而成的,是创造性劳动的结果。照搬照抄,可能短期内会看到某些结果,但决不会真正形成好的企业文化。
3、不断玩新花样。这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常有的一种思维倾向。人们往往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搞活动划等号,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无非就是不断出现新招、搞些轰轰烈烈的活动。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建设有时是枯燥、单调、乏味的,犹如骆驼在沙漠中行走。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而言,玩新花样是一种折腾,不断玩新花样就是反复折腾。
4、急于求成。在面对事情时,我们都是结果导向性的看问题。可是,获取新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并非一日之功。如果忽略点滴积累的过程而走捷径,甚至拔苗助长,企业文化建设就不能取得实效。事实表明:企业文化建设是长期而艰难的,因为长期而艰难,所以拥有好企业文化的企业是少数。对于那些真正想塑造好企业文化的企业来说,用耐心去克服急于求成,是值得的。上述这几种常见的误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的行为,进而就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值得注意的是,这几种常见的误区或多或少都与领导的面子有关。根据心理学上的研究,当某事与面子有关时,人们经常会判断失误,做出偏离事物本质的事情来。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经常提醒自己防止进入上述的误区中。
第四篇:领导力发展五大误区
领导力发展五大误区
1.领导力之误区一:将素质简单等同于胜任力/任职资格
任职资格包括专业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力,它们是确保达成工作目标的必要条件,目前许多企业将素质简单等同于胜任力/任职资格;此外素质没有充分得到应用,当前企业更多把素质模型仅当作一个人力资源部门的工具。
2.领导力发展之误区二:过于依赖和迷信单一的个性测试等测评工具进行人才测评
简单的个性测试等在线测评具有操作简易、耗时短、成本低且可大批量使用等优点,但这也大大降低了其评估的有效度;同时这些测评工具只是反映一个人特质方面的某一维度,不能以偏概全来代表一个人的能力。全方位的人才测评应包括自我认知、他人反馈和人对人的测评辅以工具测试共三个维度,当前企业过于依赖和迷信单一的个性测试等测评工具进行人才测评。
3.领导力发展之误区三:过多通过传统课堂来提升员工能力
三大价值在于:创造与实际工作一致的体验机会、人际互动以及传授知识理念。目前企业过多通过传统课堂培训来提升员工能力,该方式仅停留在知识理论层面,在定制化和参与度方面不足。
4.领导力发展之误区四:过于关注和放大员工的不足之处,没有充分发挥员工优势每个人最大的增长空间源自他们最具优势的领域,而非不足。企业过于关注和放大员工的不足之处,没有充分发挥员工优势,在为员工提供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激发潜能机会的方面有待提升。
5.领导力发展之误区五:因基层管理者流失率较高而减少对其的投入
基于上述发现,德勤建议企业在领导力发展上要紧密围绕五个原则:以终为始、领导牵头、回归根本、改革创新和系统整合。
1.以终为始:紧密承接业务战略,基于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来进行领导人才规划,确定领导力发展策略,做好人才储备和培养发展的长远计划。
2.领导牵头:将领导力发展工作转为“一把手工程”,确保实际效果。
3.回归根本:平衡领导力培养的短期回报和长期投资,应重视从基层开始的各层级领导梯队建设和培养,并且投资于高潜质领导人才的培养上。
4.改革创新:应用70–20–10的领导力培养原则,跳出固有模式,减少对课堂培训的依赖,设计更多能够帮助整合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发展方式。
5.系统整合:把领导力培养工作纳入整个人才管理的体系,从识别、评估、发展、使用、保留等全方位入手,确保高影响力,应对中国企业领导者的能力欠缺的挑战。
一览设计英才网
第五篇:大学生创业五大误区
大学生创业五大误区
一:一毕业就创业
国内很多大学生尚未准备好,就过早出来“主导”创业,这导致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很高。李开复表示,先参与创业,再主导创业,这对大学生而言是一个更好 的选择。“国内教育更关注专业发展,而忽视对于学生执行力、团队经验、市场研究等方面的培养。”
二:对市场不够重视
将“创业”直接等同于“科技创业”,又将“科技创业”直接等同于“获得专利”,是目前国内大学生创业者中一种较为多见的想法在李开复看来,创业成功与 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创业者是否“知悉市场”,包括对市场的理解,对用户的深刻洞悉力,以及对用户利益的了解和尊重。
三:创业等于上市
“创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上市和赚钱,更不是为了打倒竞争对手。年轻创业者要更有胸怀,打造正面的创业生态系统。”李开复提醒道,上市、赚钱等并非创业 的最终目标,大学生创业者的最大理想应该是创造、完善行业产业链,用技术来造福用户。“例如在互联网行业,当网络用户、内容生产商和广告商都能够分享你的技术,并达成收益和经验上的共赢时,才算得上是成功。”四:创意等于创业
针对国内很多大学生有了自己的创意却不愿意让投资者知道的做法,李开复认为,“点子改变一切”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少见。“点子不是最值钱的,如 果让投资者在‘创意’和‘创业人’之间选择其一的话,肯定有更多投资者选择后者。创业人身上包含了所谓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创业方向、人的性格、创业团队以 及执行力等。”
五:创业等于赢得风投
“风险投资提供的不仅是钱。”李开复表示,据他观察,当第一笔资金拿到手后,便开始排斥投资者的共同参与,把他们的意见当成对自己的干涉。“风投的价 值远在金钱之上。除了投钱之外,他们还能为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介绍人脉、客户、伙伴,帮助大学生了解市场,管理财务,以及吸引下一轮融资等。”正是
基于这个 原因,好的投资人的标准不仅在于他是否愿意投钱、投多少钱,更在于在投钱之后他能否为创业者提供持续的、有价值的帮助。
结束语:
为了响应中央关于“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政策和国务院及全国各级政府关于大力鼓励与帮助大家特别是大学生创业的指示精神,大力帮助更多的人员特别是大学生创业并成功致富,同时带动一批人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中国创业扶助中心会同武汉成功创富传媒发展有限公司及中国创富指南网站联合推出此项“集中帮扶创业项目”计划。目前已运作四年,拥有成熟的服务团队,主要为项目方(连锁加盟、技术培训、产品招商等)提供与创业者的在线展示、交流,并为创业者提供专业的创业指导、服务。目前长期服务广告客户百余家,服务创业者近十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