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论文——论邓小平的个性与领导魅力
浙江工商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读、写、议”小论文封面(2011—2012第2学期)
论文题目
概要(50-100字左右)(注明所读书名):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自评分: 理由:
小组评议分小组排名组长签名 评语:
教师最后评分 评语:
正文写作要求:(1)字数2000字左右,附封面之后;(2)内容观点正确、说理清晰、言之有物,有感而发。如属抄袭,以不及格论处。(3)如需注释、参考文献附正文之后。(4)第9周进行小组评议并上交作业。如无特殊原因延期上交,最高分数为60。
浙江工商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读、写、议”小论文封面(2011—2012第2学期)
论文题目伟大源自平凡——论邓小平个性与领导的魅力 概要(50-100字左右)(注明所读书名):
本文在阅读了伊文思的《邓小平传》和《邓小平文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邓小平的伟大的认识,并从中选取邓小平个个性与领导作为出发点,以其中平凡的事迹和话语为佐证,分析和欣赏其个性和领导魅力,从政治斗争、治理国家和人才战略等方面具体展开,在分析具体事迹的同时加上自己的感受,其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院章乃器学院班级混合1001姓名刘顺意学号1020200114 自评分:88 理由:本文在读书的环节,做了读书笔记,以求事例的真实可靠,并根据自己的感受,描述对邓小平的个性和人格魅力的理解,缺点是条理还不是特别清晰,对其人格魅力分析还不够透彻,有些方面,还只是浅尝辄止,有待于进一步的加深和认识,但总体对自己还是比较满意。
小组评议分
小组排名3
组长签名徐富强 评语:论文主体明确,感受真实,比较全面,是一篇不错的的论文。
教师最后评分 评语:
正文写作要求:(1)字数2000字左右,附封面之后;(2)内容观点正确、说理清晰、言之有物,有感而发。如属抄袭,以不及格论处。(3)如需注释、参考文献附正文之后。(4)第9周进行小组评议并上交作业。如无特殊原因延期上交,最高分数为60。
伟大源自平凡——论邓小平个性与领导的魅力
摘要:作为一位时代的巨人,邓小平身上闪耀着无数的光辉,而纵观邓小平的一生,其领导艺术有众多值得赞扬与学习的地方,他的领导既有高度的原则性,又有具体的灵活性。在政治斗争中,他韬光养晦,不重名位,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在治理国家中,他坚持“中央要有权威”,“领导就是服务”,提出“猫论”、“分三步走”、“不争论”等治国谋略;他提倡知人善任,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领导艺术,是经过实践的检验,是我永远值得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邓小平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我国改革开故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他长达七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经验,显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纵览邓小平的一生,其领导艺术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在阅读了伊文思的《邓小平传》和《邓小平文选》后,对邓小平的生平事迹进一步加深了了解,而其伟大的领导魅力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本文将简要从三个方面简单阐述邓小平的领导魅力与艺术。
一、政治斗争的领导艺术
(一)韬光养晦,不重名位 邓小平胸有丘壑,胆大多谋,作风严谨,做事干练,分析问题切中要害,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战争年代,邓小平军务繁重、鞍马劳顿,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忙于党政事务,少有闲暇。他生性恬淡,不喜交际,对同事以诚相待,而邓小平被发配到江西的三年,是“韬光养晦”的最好例证,他每天默默地到附近一个拖拉机厂劳动,每天默默地在望城岗步校将军楼的院子里独自踱步、思考,每天坚持继续了几十年的冷水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默默地在等待时机,东山再起。1972年8月3日,邓小平致信毛泽东,揭发批判林彪,检讨自己的错误,表达了重新为党工作的愿望。他的检讨也是有理有利有节,审时度势,放眼末来,不惜委曲求全。
文化大革命以前,担任党的总书记职务的邓小平就已表现出治军、治国、治党的卓越才能,具备了统揽全局、举重若轻的领袖品格,而被毛泽东认定为接班人之一。“文革”后邓小平再度复出,作为党的政治领导和理论创造的核心,众望所归,邓小平从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考虑到及早培养接班人的必要性,没有接受“拥戴”,而是选择一个更有迥旋余地的“辅佐”位置推进其改革开放路线,显得好整以暇,指挥若定。这是多么富于理性与智慧的领导艺术和魅力!显示了他与历史上许多大政治家不同的清醒眼光与雍容气度。
(二)柔中寓刚,绵里藏针
1973年12月,在北京的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对邓小平说:“我送你两句话,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这既是对他办事果断的肯定,也是对他注重斗争策略的领导艺术的赞赏。1973年初邓小平复出时,文化大革命已进人第八个年头,矛盾堆积如山。面对下有派性干扰,左右有“四人帮”捣乱,上有不愿彻底纠正文革错误的毛泽东的掣肘,邓小平毫不犹豫的担当起中流砥柱,无私无畏,敢抓敢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迅速整顿了铁路、工厂、军队、文艺界、科技界、教育界,体现了他胆识过人,柔中有刚的一面。同时,邓小平还有绵里藏针的一面。1975年下半年,毛泽东提出由邓小平主持作一个决议,肯定“文化大革命”的成绩。邓小平说,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表示由他来写这个决议是不适当的,婉言拒绝。在那特定的历史情况下,邓小平无法纠正毛泽东的错误,又不能硬顶,只能在具体问题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缩小和限制错误波及的范围。这不仅是一种处事方法,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一种高明的领导艺术和斗争策略,体现了“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完美结合。
二、治理国家的领导艺术
(一)“分三步走”的总体设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世界级政治家的邓小平,以其深邃的战略眼光,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分三步走”的总体设计方案:以1980年为起点,第一步,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至500美元,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至1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上实现现代化。
这一战略目标,建立在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既非空中楼阁,遥不可及,也非无需努力,唾手可得。改革开放20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前两步的奋斗目标已基本实现。邓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的总体设计,充分体现了他的治国谋略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也为他赢得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称号。
(二)中央要有权威,领导就是服务
邓小平的领导艺术体现在治理国家方面有两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中央要有权威”和“领导就是服务”。经历过国家和民族巨大灾难和危机的邓小平,十分深切地体悟到建立和维护中央权威的重要性,在维护中央权威问题上表现了极大的坚定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他认为,维护和加强中央权威,并不是事无巨细,中央都要管,而是抓大问题、抓方向问题。中央有权威的标志就是宏观管理时,中央的话要能够算数;中央定的政策措施,各地方各部门要坚决执行,不但要迅速,而且要很有力。而“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是邓小平在1985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他说:“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几年前,我曾说过,愿意给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今天,我还是这个态度。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而“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运用于领导工作中的生动体现,丰富和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体现了邓小平在领导艺术中务实的方面,邓小平坚持要把人民当父母,把自己当儿女,与群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要时刻记住为群众服务,要坚持走群众线,反对官僚主义。
三、使用人才的领导艺术
(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领导问题,说到底,关键是如何用人的问题。邓小平在领导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关键时刻,在1977年1月24日,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著名论断。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党历史上对待知识分子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后的高度概括。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包括了三项重要内容:第一,要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确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饭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第二,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队伍。第三、要改善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
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作过一系列的论述,阐明了三个基本观点:一是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而这个生产力主体则是人才;二是科技发展要在开放和竞争环境中进行,人才的发展也要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三是知识分子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也必须提高到相应的位置上来。在邓小平的大力倡导下,在全社会已初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密切关注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进人20世纪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50年代未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兴起,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力度和深度发生了质的演进。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密切关注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一个震聋发馈的论断横空出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仅是科学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飞跃。
邓小平为发展我国的高科技,倾注了许多心血,并把希望寄托在儿童和年青一代身上。他曾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他在视察珠海亚洲仿真控制系统工程公司时,握住一位复旦大学毕业的年青人的手说,要握一握年青人的手,科技的希望在年青人身上,希望青年人能够不断的努力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将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事实证明,邓小平的一系列实践都获得了人民的认可,其个人魅力也得到了升华,他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见证了从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转变,是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改变了中国,让中国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我们在对伟人无限崇拜与敬意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重视和学会从邓小平的伟大领导艺术和魅力中吸取经验,继承和发扬邓小平的精神品质,指引我们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不断奋斗,而其宏伟事迹和领导魅力也将永远在历史的年轮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① 伊文思 邓小平传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② 向洪.邓小平治国谋略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③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第三卷
④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 第二卷,第二版
第二篇:毛概论文_-_《邓小平》观后感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他创造了一个时代。
他树立了一个丰碑。
别人说他的人民伟大的儿子,他却说他自己是伟大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每每在中国最危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出将入相,叱咤风云。革命生涯三起三落,历经沧桑而不衰。废“两个凡是”谬论,立“实践检验真理”之言。推恢复高考制度之举,创改革开放之先河。成“一国两制”之构想,立“三个代表”之旗帜。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颗忠诚赤子之心,开始了一个春天的故事。
之前接触邓小平,我往往只从课本触摸到他的伟大历史功绩,观看影片后,我深刻体会到,其实小平同志作出一步成功的决策——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是毋庸置疑的政策,在当时那个中国“红色革命”时代是多么的艰辛和困难重重。随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荡结束,小平同志恢复党内工作,面对神州大地百废待兴的局面,他首先做的工作即是为知识分子平反,画面中“文革”被下放农村改造思想的知识分子,听到这一消息,我从他们表情上看不到有多么兴奋,可是我却看到他们的内心留着热泪。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座谈会刚开始,小平幽默诙谐的话便把会带入正题“这次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主要是听听大家的意见,向大学学习,外行管内行,总是要学才行”。经过几次成功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会议和决策,如恢复高考、为知识分子平反、拨乱反正等,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中国的教育逐渐走上正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两个凡是”要求一切都要遵从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说的都是对的,决不能有任何形式的违背毛泽东思想的情况,要求照搬本本,持的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不干实事,怕思想解放,怕进步。一篇有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光明日报》的编辑手中传阅开了。当大家正在踌躇是否刊登时,一个人这样说的:“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大个子顶不住了小个子一定能够顶得住!”于是我们见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精彩论断。拨云见日,春乱花开,民族复兴的希望,祖国兴起的希望就在这里。跳出了往日的樊笼,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欣赏到了更壮阔的风景、更美好的日出。“老祖宗的思想不能丢,马克思去世一百多年了,我们不能要求马克思为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现阶段的新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怎样使我们的人民尽快富起来,使我们的国家强起来”。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热爱人民,联系群众,总是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扬不赞扬、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重要的是邓小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情况下怎样建设党、建设国家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
了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突破思想枷锁,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理论抓住了根本问题,深刻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挽救了国家,改变了命运。
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访问日本,坐在日本的新干线上,当随行的如本记者问到他此时的感受时,他这样回答“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感觉”,随后有表示“新干线,我们也要有啊!”访问美国,参观了美国现代的科技成果。此时,萦绕在他心头的是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科技发展。
在1980年5月,他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当中也明确提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这样一段态度鲜明的讲话,在当时对消除一些人的疑虑,统一认识,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接着邓小平肯定了大包干和包产到户,为中国在农村的改革打开了局面,农村又慢慢地恢复了生机。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工商业内,当时民族资本都扣着一个资本家的帽子,发展缓慢。如果一家个体作坊的工人超过5个人,那这个个体经营者就被看做是资本家,多么荒唐啊!人们的思想竟然禁锢如斯。十年浩劫把国家的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再不采取措施进行改革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提出了这样的科学论断,中国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技术的引进又是关键,早在他恢复工作的第一年就召回老知识分子、科技人才、恢复高考,初步积累了一批教育、科技人才,在第二年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又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设经济特区、开沿海十四个城市为开放城市,作为祖国与外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窗口,一步步的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引进股份制,引进外资,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先进科技文化成果,我们都能用。社会主义不是排外,社会主义应该是大胸怀大气魄,既有自己的方法,又能吸收和应用当今世界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科技文化成果,让之为我们所用,来促进我们的现代化。
风烛残年的老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改革开放合为一体。他总是不断的催促着中国经济向前发展,勇敢发展,不要再被一些本本主义所束缚。我经常在纪录片中注视伟人邓小平的眼睛,那清澈的瞳孔,深邃的双眸蕴含着多少坚定的信念、令人赞叹的远见!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老话,现在相信无论是谁都说得十分上口:“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简单的一句话,却彻底反映了一位老人朴实无华的精神。他追求生产力的解放、生产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富裕,是他改革开放以及整个规划蓝图的最终目标。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我们也是“中
国人民的儿子”,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我们也应当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学习,成才成人,脚踏实地,注重实践。将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将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才,全面发展,有自己的成才方法,努力创新。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应当注重自身的思想品德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脚踏实地的做一切事。
第三篇:毛概 电影邓小平
电影《邓小平》的心得体会
当国产的“红旗”轿车缓缓驶入眼帘,那代表七、八十年代的独有的电影色彩和沉重的电影配乐,仿佛就把我身临其境地带入到七、八十年代地红色生活中去······
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到这样的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电影了,没有任何嘈杂和商业气息,仅仅只是讲诉了一代伟人邓小平为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的种种努力和改变的故事。然而影片中所折射出来的教育意义和邓小平的个人魅力,却以其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我。
回首那段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发生的历史,十年的**,十年的文化浩劫,十年的发展建设停滞,各种错误思想的充斥和四人帮的横行霸道······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许许多多的镜头是完全将真实的事情照搬到影幕上的,真实展现了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曲折与辉煌,直面错误,敢于批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才是现如今电影所缺少的。
影片里卢奇扮演的邓小平更可谓是形似神似,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一种邓小平所独有的个人魅力。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翻两个凡是,道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恢复高考,他重视教育,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他领导中国人民走这个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香港回归,他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坚决捍卫祖国领土。他使神州大地从百废待兴的局面一步步地迈向辉煌,他的伟大历史功绩也不是一部短短的影片或几个镜头所能体现的。他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土地和人民。”这句话更是时常萦绕在我耳边,久久不能忘怀。邓小平先生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考虑,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四个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无边尊敬的字。
这就是世纪伟人,这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设计师,不平凡一生的缩影。他用他的行动和思想铸就了一段辉煌的中国发展史。
第四篇:毛概论文—论三农问题
论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极其引人关注。
关于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臵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而关于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
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臵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最后是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为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到2009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9.7%,2012年底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基层官员的一定抵制,在“对上蒙混过关,对下糊弄、收钱”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有钱就叫你生,要生就要有钱”的怪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三农问题 ”是三农的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性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
最后想谈谈对三农问题的三点对策。
(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
在重中之重的位臵。在发展模式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比较优势,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构筑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多元化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农业产业带相配套,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业,把仓储、运销、包装、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增加信息量,增强时效性,扩大覆盖面。
研究不同国家、地区的需求特点,及时调整农产品结构,扩大出口,增加收入。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在建立县、乡和农村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的基础上,以生产基地为载体,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强化标准推广,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立足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的实际,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要着重在积极开辟大量转移的新途径和形成有序转移的新机制上狠下功夫。一是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劳务服务的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劳务输出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劳务输出,以减少盲目性。二是要搞好培训。逐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教育,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三是要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及劳动环境恶劣、劳动安全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并为他们在子女上学、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管理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第五篇:毛概论文_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姑且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纲要:
//1.历史上的例子
//自古以来
//中国春秋 青铜战国 铁器
//四大发明
//工业革命
//引 马克思 那个啥200年超过了以往几千年...日本 den登登
//2.科学技术的含义.//3.世界各国的最新战略
//4.我国的.//5.小姐
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一点讨论
[摘要]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生产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发展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提高,国家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科技生产力 社会发展科教兴国
1.认识科学
一般认为,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而科学技术一词,又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的新的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产品等,技术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2.科技推动历史的发展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取得了无数的科技成就.每一次科技跃进,带来的都是社会制度的进步,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莫不如此.至今回首,我们仍会慨叹先民们的睿智与博才.早在公元前2200年中国的先民们就已经懂得凿井取水,避免了倚河而居的麻烦和危险,使民众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春秋时期,青铜农具的出现及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农业迅速发展,人口大增,在黄河流域出现了璀璨的文明.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使信息的记录传递有了更加优良的载体,一代代的历史记录
文学著作也因此才能流传下来.至今,纸仍是社会中应用最广泛的信息载体.公元前250年最早的指南仪”司南”的出现,公元9世纪火药的发明,公元1041~1048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整个世界带来了持久而巨大的影响,活字印刷术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火药使人们拥有了开山填海的能力,在与自然的抗争中提高了生存能力,哥伦布正是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发现了新大陆.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科技进步当属工业革命,它解放了人们的双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恩格斯评价工业革命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从工业革命以后至20世纪末,科学技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催生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我们从物理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语便可见一斑” 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的增长,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几乎后悔我出生得过早,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一些事情”.3.科技影响现代社会生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出行方式,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4.世界各国的高科技战略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的加深,科技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比重的与日俱增,世界各国都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高科技的战略与方针.在美国,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而为了保持其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先后启动了国家纳米计划(MMI),网络与信息技术研发计划(NITRD),胚胎肝细胞研究计划,新能源开发计划等,涉及了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日本在80年代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新战略。在大力开发尖端科技的同时,日本特别重视将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推动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教材)
5.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总理在 1988年的两次谈话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可怕是第一生产力.”P415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5月2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也说过,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P426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昌盛.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过在尖端科技的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航天领域,我过与2000年完成了自主研制的北斗导航系统,神舟系列和嫦娥号的升空,都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21世纪的三大尖端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我国都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不妨观看一下如下数据:2001年3月,国家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863”计划自1986年3月实施以来,共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
元。863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距离明显缩小,开始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有25%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来的基础上也有很大进步。
“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邓小平)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具有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决心,具有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全人类的博大胸怀。更重要地是,我们还应当教育我们的后代,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王士舫 董自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邓小平之路易文军 李树全 人民出版社P415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P426
高中地理教材(日本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