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发课外阅读兴趣_培养看书读书习惯(小编推荐)
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方法
语文组:金龙
常听学生家长们抱怨:“我家的孩子热衷于看电视,看漫画书、卡通片,上网打游戏比成年人还厉害,就是不爱看课外书。”我们教师在批作文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所举的事例很苍白,如果是励志的,经常举诸如,司马迁、爱迪生、诺贝尔、贝多芬等,这些例子我在中学时候就用,没想到现在他们仍然活在学生的记忆里。甚至有的学生写的文章就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当今多样化、信息化的社会,对传统的书籍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不用说孩子们不爱看书,就连成人们也热衷于看电视、上网查资料,把书籍束之高阁。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如果长此以往,缺乏名著与优秀文化熏陶的一代人,将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底蕴。国家教育部已经着手高考形式的改革,在未来的高考中将取消部分学科的考试,把其变成为学业水平考试,北京也在今年决定2017年高考语文将由原来的150分提升为180分,可见在未来的高考中语文阅读量会有所增大。如何培养学生爱读书,爱看书的习惯呢?我觉得关键在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殿堂,让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一、寻找源头活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以讲诱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往往愿意接受,否则会出现排斥心理。高中学习课程比较紧,想在学校里找出时间去组织学生 读书是不大可能的,而且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读书的兴趣,宁可做做数理化也不愿意读书,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其实是他们缺少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先把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第一位。比如我利用周一班会团会的时间,让学生收集上周的新闻。采取自愿,以PPT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种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枯燥的文字相比,学生的讲更容易别人接受,这也为我下一阶段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前提。
2、以短促趣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书读,我将课文里的几篇文章替换成了别的,现在的学生不愿意读书,期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名家名著一般篇幅都比较长,学生一看页数就先晕了,更别说静下心来读了。良药何须苦口,忠言何须逆耳,我们可以找些稍短的名家名篇先让学生牛刀小试,初尝课外阅读的乐趣,比如这个学期我班讲了贾平凹的《丑石》、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巴金的《我的心》等。这些文章篇幅都比较短,学生有阅读的能力和时间,老师讲解起来也不乏味。下学期我准备讲老舍的《月牙儿》、汪曾祺的《受戒》这些篇幅与以前相比稍长,但也是学生阅读范围之内的。
3、以背激趣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根据高考考纲规定高中语文必背的文章一共是14篇,初中必背的文章是50篇,还有很多很好是诗词都需要学生掌握的,那么在背诵方法上我准备把每天跑操班级的励志口号改成背诵课文,男生背上句,女生背下句,形式灵 活,便于学生掌握,至于效果如何,还要看最后的结果。
二、加强指导,保持兴趣
已被激发的兴趣要长久保持并最终转化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授之以渔”,教给读书方法。
1、指导选择适合的书籍
当学生有了读书的愿望,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重点引导他们阅读具有哲理的散文和小小说,这些作品浅显易懂通俗简短、情节生动,符合学生的口味,然后每周让学生上台自己读,对大胆上台又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时学生为了能有上台读书的机会,纷纷买来老师推荐的读物,自己先读了起来,看到学生有时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时,老师的心情也会很爽。
2、家校联系,落实课外阅读计划
课外阅读光靠学校里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有效地落实阅读计划,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让家长也一同参与。让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影响语文成绩,反而会促进语文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打消家长的各种顾虑以后,在寒暑假家庭作业中布置适量的课外阅读作业,如:钱钟书的《围城》姜戎的《狼图腾》。让家长在家做好家庭老师,记录每天阅读的书名、篇目,并记下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教师鼓励家长让孩子多看各种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让学生多读。这样,学生每天养成了定期读书的习惯,慢慢地这种读书习惯成了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教会阅读的方法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那么多的书都看是不可能的,应有选择地看。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对于自己所需要的优秀的作品,细细品读。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读思相结合。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因此,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读记结合。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新认识的字、优美的词句和一些新知识,以便以后查阅,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三、活动展示——巩固兴趣
1、口语交际
每个学期利用开学来的几节课,找学生上讲台来讲假期读过的那些书,喜欢那些作品的那些人物,做一个经验交流。也会激发没有读过这些书的学生阅读的兴趣。
2、展览
学生可以根据假期阅读情况写一篇读书笔记,在班级做为交流。
4、表演或游戏
如果有条件的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小说或者文学作品编排话剧,在班级或学年演出。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的延伸,能扩大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第二篇:培养习惯 激发兴趣工作计划
培养习惯 激发兴趣工作计划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使活动过程和认识过程不是一种负担。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在新课标中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时保持对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一、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游戏激发兴趣。
儿童的特性是爱玩,好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创造融合生活节奏,生活情趣的游戏来引导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兴趣。因为在游戏中学生充分积极主动,在这样愉快的环境中,有目的地进行音乐的训练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如:在进行音乐节奏训练中,可采用动物园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学习兴趣,具体是这样操作的:把各种动物的叫声模拟成节奏型。然后,教师出示一种动物。就让学生模仿叫声并表演,要求节奏正确。学生都希望能在老师面前表现良好,即满足了他的表演欲望又培养了他的兴趣,同时还调
动了他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当然,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巧妙设计并组织好。
二、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想象活跃思维,调动学习兴趣。
音乐,是幻想世界的载体。它充满着绚丽多彩的诗情画意,而音乐更需要幻想和想象才能身临其境。
(一)通过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达尔克洛滋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的过程。给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段动人的故事,引起情感的共鸣,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
如欣赏《夏》一颗,让学生闭上眼睛,在一段优美、宁静的乐曲声中,教师徐徐朗诵星星眨着小眼睛,我在夏夜数星星,学生的思维于是被优美的语言和音乐声调动起来了,仿佛身临其境,带着对作品意境的整体形象,学生很快学会了歌曲。
(二)通过形象的画面,使学生的思维插上理想的翅膀。
在音乐教学中,利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插图,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如:我上《动物说话》一课时,画了一副抄有歌谱和歌词的挂图,在写标题是,我没有写上正规的动物说话几个汉字,而是用各种颜色写了一个卡通的说话二字,然后画了三只可爱的小动物,这样原本很简单的挂图变的漂亮起来,学生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对学这首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再如;《动物说话》这
一课,老师向学生介绍小鸡、小鸭子、青蛙的形态时,说上老半天,学生脑子里还是没有很清晰的图像,如果电脑出示动画片,表现小动物的形象,学生自己去看,了解小动物的可爱和活泼,会帮助学生在歌唱时表现出小动物的可爱形象。再如:在教学二年级《郊游》一课时,学生初步学会歌曲后,我就启发学生,春天多美呀,现在把你感受到的春天画出来好吗?结果,每一张图画都是那么美丽,让学生达到了创造美的境界,更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三)通过优美的舞姿,把学生带进想象的天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发展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其目的并不是要把音乐、舞蹈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我们的责任是:全面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们的灵性,培养对艺术创作的能力,以便使他们享有一种多方面的精神生活。我在音乐教学中用音乐舞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习创编,不断拓展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是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三、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和乐器渗透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具有营造气氛和激发兴趣的功能。它能提供当时当地无法看见和看清的食物、现象和过程,和无法听见和听清的食物、各种音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恰当选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如:歌曲《小动物唱歌》,我就进行电脑制作,制成小故事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看画面、听音乐,做到视听结合,音画结合。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歌曲的意境,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这样学生头脑中不再是空白一片,而是有了完整的音乐形象,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音乐教学中,利用美的直观事物激发兴趣。
学生认识音乐主要由视觉和听觉来完成。美丽的挂图与设计优美的板书能令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忘情的学习。如在教唱歌曲《保卫黄河》时,利用大幅彩色挂图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在美的享受中再现美。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形象逼真。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音像同步展现出夕阳西下,皓月东升,江上微波涟涟,白帆点点。乐队的现场演奏如同正坐在音乐厅的教学带来了音符。电教媒体的加入,使课堂更加生动、精彩、和现场欣赏一样。享受们忘情地投入在民族乐器所展现的清丽优雅的意境中。又如,在介绍戏剧时,可以播放同类戏剧的精彩片段或经典唱腔,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对戏剧有了感性认识,加深戏剧特点的理解,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再如:用录音机把学生自己的歌声录下并欣赏,点评。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怡心怡情,情不自禁地萌发和喜爱音乐的兴趣及参与音乐活动的强烈愿望。
其次,我在音乐教学中,坚持开展竖笛吹奏课。当学生学会歌曲后,让学生童竖笛吹奏,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每个学生在每次吹奏时都可以获得成功的满足、欣慰,同时也帮助学生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在学生初步学会歌曲后,我还在唱歌教学中使用打击乐器结合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伴奏型为歌曲伴奏,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其参与活动的自觉性。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教师通过音乐的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游戏和充满音乐美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热爱音乐、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南口前中心校
2011年2月25日
第三篇: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并且首次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从中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现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网络、卡通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不尽如人意,学生越来越远离阅读,读书越来越少,不读书、少读书或应付读书的现象时有发生,把读书看成是一种累赘、负担,体验不到读书的快乐。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端正读书态度
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一个家庭没有书,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可想而知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像一束阳光,一扇风景。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而且,使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我们通过读书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让生活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二、激发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
关于阅读兴趣,近代学者顾颉则说:“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由此可见,培养兴趣在学生课外阅读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主动、自觉地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中品尝读书的乐趣,明白读书的意义,真正发挥课外阅读的效用。
(一)推荐有趣的读物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小学生性情纯真,课余时间充裕,读什么样的书和怎样读书,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未来发展。根据小学生的阅读现状调查分析表明,现在的小学生多数喜欢童话或漫画类、绘图寓言类读物,阅读面较窄。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选择读物要注意兼顾各种文体、各个国家、各种体裁。不仅要读童话、寓言,也要读诗歌、散文、历史故事、成语故事;要读现代,也要读古代作品;要读趣味性强的作品,也要读哲理性强的作品;要读纸介质的作品,有条件的还要通过网络阅读。”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例如,(1)结合教材内容推荐读物: 如学习了《珍珠鸟》引导学生阅读《冯骥才散文选》;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2)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推荐读物 祖国的“神五”、“神六”成功发射,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对天地宇宙、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我抓住时机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五千年未解之谜》、《蓝猫淘气三千问》等科普类书籍给他们,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常为书中所述惊叹不已。(3)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推荐读物 现在的孩子喜欢“脑筋急转弯”“漫画”这类型的书,我就推荐《老夫子》、《阿凡提的故事》等书给他们,让他们感受书中妙趣横生的画面和人物的机智、勇敢,陶冶了学生的性情,提升了学生审美情趣。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活动,我们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以活动促阅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如如组织学生阅读、背诵《古诗80首》后,开展“古诗诵读会”活动,孩子们在会上争先恐后地吟诵名诗佳作,气氛热烈;组织学生阅读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后,开展“每天一个童话”活动,让学生利用早上十分钟时间讲童话故事,依据单元目标要求写童话;还可以开展“我最喜欢的课外书”、“手抄报”等一系列的读书竞赛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舞台,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阅读成果,品尝到了在书的海洋遨游的乐趣,阅读兴趣、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的形成可以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强制,结果是习惯形成了,同时强烈的反叛心理或过度的奴性心理也形成了,这是一朵娇艳恶毒的罂粟花;二是暗示,可以养成习惯,还能对暗示源产生亲近感。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他写过《女巫》《玛蒂尔达》等许多好看的书。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却非常之差,而且还十分厌恶自己的学校。偶然的机会,一位康娜太太走进了达尔的学校,每次来的时候,她都拿来一本书大声读给孩子们听,她对书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达尔,一年之后,达尔就变成了一个贪得无厌的小书虫了。看来阅读的习惯是需要放养的,在不经意间成就习惯,成就一生。
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简单说主要就是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要让孩子形成这样的阅读习惯,可以像康娜太太那样坚持为孩子们大声朗读,最好是朗读虚构的、有故事情节的、有一定厚度和深度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组织孩子进行持续默读,简单的讲就是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一般为10至15分钟,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或报纸独立默读。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这样一个案例是值得我们感动和兴奋的: 美国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的盖特威区中学,1978年全校确定了持续默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是25分钟。在这个期间,整个学校(包括校长、行政人员、老师,当然还有学生)都必须把“工作”放在一边,所有人都得拿起什么读一读,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读物。“我们制定这个计划,是想让孩子们看看,阅读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校长詹姆斯?鲁特介绍说,“现在它变成了学校最受欢迎的活动,每个星期大家都在盼着这个时间的到来。” 每个周一和周五上午10点半,在整个盖特威区中学里只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翻书页的声音——是非常渴望的翻书声,而不是原来那种不情愿的翻书声。
为此,我也在班内推行了午间20分钟的阅读课外书的制度,经过几年的实践,效果不错,学生的课外知识长进了,阅读习惯也逐渐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培养。
四、营造适宜的课外阅读氛围
关于课外阅读总是要提到指导的问题,怎样指导孩子的课外阅读?说起指导,就会让人想起喋喋不休的说教,不厌其烦的方法和技巧。其实,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是保持热情,保护兴趣;其次是我们给孩子的书是否有足够的魅力;然后才是方法和技巧。这样说来,关于指导已经说了很多了,如果还要说,那就是还有什么能让孩子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的,我想是氛围。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我们都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先生在全美发起了“挑战阅读”运动,以联邦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和号召全美的成人,包括家长、教师、大学生以及各种职业的志愿者走进家庭陪伴孩子阅读,这是一个壮举!举一国之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受益的首先是孩子,又不仅是孩子,受益的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
当然,阅读氛围的营造是有一些做法可以借鉴的。如:亲子阅读 比较适合低年级。在家庭中每天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确定为阅读时间,在动听舒缓的音乐中,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享受读书的快乐。班级阅读 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班级阅读”主要的做法是先引导孩子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老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的讨论,也可展出一些孩子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影视阅读 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是一个很投机的办法。现在已经有很多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的名著被搬上银幕或荧屏了,比如《大闹天宫》、《宝莲灯》、《汤姆叔叔的小屋》、《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孩子们都特别喜爱的。看电影电视对阅读兴趣很有帮助,如与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会更好。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外阅读,应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鼓励,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重视阅读效果,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课外习惯。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操作习惯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操作习惯
摘 要:要想学好飞速发展中的信息技术,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及操作习惯,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学习。
关键词: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小学教学中才刚刚起步。但是它强大的生命力及广泛的用途,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学好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其他各科的学习,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通过这几年来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任务不是知识的传导,不是学习内容的新旧、多少,而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基本的学习、操作的习惯。可能有的人会说,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兴趣浓得很,还用培养吗?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不喜欢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喜欢在信息技术课上打游戏,原因有三:一是信息技术课上学的内容现在还用不到(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综合环境);二是学生认为这些知识长大了学也是一样;三是游戏的吸引力确定太大了。如何将学生往好的方面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计算机的兴趣呢?
由于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因此,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积极创设有效的情境,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1.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
如果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则大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校操场示意图制作”这节课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开始知识点的传授,也没有介绍学校操场示意图制作方法。而是提问“你们喜不喜欢体育运动?喜欢我们的操场吗?”“我们一起来绘制我们的学校操场示意图吧,怎么样?”从学生身边能感受到的地方作为课题来进行本课知识点的落实,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入新课。
2.创设游戏情境
俗话说,爱玩是人的天性。而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在富有乐趣的情境中向他们传授信息技术知识,这样可以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初一新生中就有对鼠标“单击”“双击”概念不清、左右键使用不熟练的情况。于是,我出示了“给圣诞老人理发”的小游戏,加强他们对鼠标单击、双击的熟练操作。看着他们兴奋地通过鼠标给圣诞老人理发、染发,装饰等操作,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鼠标的操作。再通过讲解“单击”“双击”在默认情况下都是指鼠标左键,那学生则更容易理解掌握,学习劲头也更足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基于目前教材的改革正在进行中,需要我们的教师建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出适合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取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性,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内容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如在讲授“网络与道德”这一课时,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你为什么喜欢上网?”引出对“青少年上网的好处的讨论”;“你爸爸妈妈、老师对你上网持何种态度?”,“为什么网络这么好,他们会限制甚至反对?”引出对“网络所存在的弊端”的讨论;“究竟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人们的网络素养和网络道德还存在很大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那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把学生的讨论归结到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上。从以上这一步步的问题引导,看着学生想要探究,似有领悟的眼神,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当然,创设教学情境还有很多种方式:如可以制造悬念、巧设疑问、实践操作、热烈讨论等,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兴趣情境、直观情境、类比情境等,只要能恰如其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好的方法。
二、创设竞争机制
俗话说,大浪淘金,物竞天择,爱拼才会赢!生活告诉我们,要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的空间,让他们稚嫩的翅膀在天空锻炼,这样才能具备搏击风雨的能力。因此,适当的让他们在比高低、争第一的竞赛状态下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能够达到理想状态。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要巧设灵活多变的竞争形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如比一比,看谁打字既准确又快速!看一看,谁做的最美观!评一评,谁是我们的文明小网民!测一测,谁的信息技术知识最丰富等形式。在进行这些环节时,我经常把学生放在集体中竞争,进行男女生之间、组与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赛。如果是组与组之间的比赛,那么如果有一个人做得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组的成绩,不但自己面子挂不住,别的同学也会怪罪于他。这么一来,不会做的学生为了整个组的利益,就会主动地向别人请教,而其他熟练的同学也乐于帮助本组基础较差的同学,从而使得每位学生都为小组的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进而推进整个组的进步,推动整个班的进步。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完善课堂评价机制
课堂评价是师生之间知识的沟通与反馈和师生间情感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积极思维以及培养和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素质教育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由于课堂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思维和心理这一复杂事物,具有多样化和多变的特征。因此在应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应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情况恰当的应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或方法,以达到课堂评价的最终目的,发挥其作用。
在平时课堂中,对喜欢表现和不喜表现两种类型,这时的课堂评价可采用延缓性评价和及时疏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喜好表现的学生采取延缓评价是比较适宜的,教师做到尽量让学生尽情发挥,充分挖掘其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若学生思维方式有偏差,思路有障碍或知识出现失误,影响到学生学习进程时,及时进行疏导。如,一学生上课发言特别积极,但总是偏题。我采取先充分肯定其积极性,最后提出如果能再经过仔细思考就好了,并表现出遗憾的神色,效果很是明显。对不太喜欢在课堂中表现的学生,应多多鼓励。如果能较好地完成,则表扬其思维缜密;如果出错,评价更应注意用词和形体语言的表达,避免进一步挫伤其积极性。
不管是何种方式的课堂评价都应该做到真诚、中肯、到位、公正无私。尽量使用鼓励性评价。另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忌夸大;夸大的评价既伤到被评价学生的自尊,也使其他学生对评价失去感觉。尤其是正面的评价;忌重复。重复的评价使学生感觉评价不真诚,觉得教师是在敷衍,也使评价失去本身的意义。而且,单调的评价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忌厚此薄彼。在评价学生时若出现厚此薄彼会使学生拒绝接受评价,师生关系、课堂气氛、思维动力均受到抑制。
四、教师幽默的语言
教师语言除了必须具备的语法正确、语言确切、语音纯正、语调清晰等基本要求外,还应加些适当的调料──幽默,使语言更生动形象,教育效果将会更佳。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互尊互敬、平等友爱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指出学生的缺点时,可以用幽默的语言,让他们在“不丢脸”的情况下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渐渐地,学生就会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听她的课,掌握知识技能就变得容易多了。有一次,有两位男生为争一台电脑,差点大打出手,其他学生则在旁边围观。如果此时大声训斥,我想反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于是,我说,“大家看这两位同学感情多好啊。所谓打是亲嘛。”顿时,整个课堂哄堂大笑。“既然这么好,那你们能不能友好相处,共用一台?因为我们确实机子不够。”由于我讲得诚恳,也合情合理,又照顾到了他们的面子,这场**就暂时平息下来。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有意多鼓励多肯定他们俩的作品,慢慢的他们俩相处越来越融洽,在信息课上表现也非常活跃。
学生学好信息技术不仅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学科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良好的课堂常规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是学生学习是否有成效的关键。那么在教学中采用什么具体的措施来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呢?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以下几点。
从正常开、关机抓起,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别小看这开、关机,对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要熟练地正确操作还真要多次训练,否则,主机不关,直接关掉显示器就算。
培养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其一是打字姿势和快速打字的指法。这十分重要,否则不仅字会打得慢,人会很容易疲劳,而且还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其二是引导学生认识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不能长时间地使用计算机。
养成良好地课堂常规。的确,学生进入计算机房上机操作是很兴奋的,必须在课程开课时,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好一套可行的常规要求。如,老师准备讲课时要怎么做,个人操作或小组合作时怎么做等。
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和积极创新等内在的学习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面对具体的事务时,第一反应就是在信息环境中寻求帮助,而且总是能够选择最佳的途径去获得这些帮助,并且知道如何才能够获得有效的帮助。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惯是成功的阶梯;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爱学习,会学习。
第五篇:激发学生默读兴趣 培养良好默读习惯
激发学生默读兴趣培养良好默读习惯
西田各庄中心小学朱怀斌
目前,在小语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很重视朗读教学,而忽视了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其实,默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阅读方法,理应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这是因为:
1.默读是阅读效率较高的方法,它的实用价值较大。
默读就是不出声音地阅读。它与朗读相比,具有速度快,便于理解的特点。因为默读不用像朗读那样把词句读出声来,这就省去了发音器官的活动,可以直接把文字符号转化为意义单位,主要靠视觉和思维活动理解读物内容。另外,在默读中,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还可以多读几遍。也可以借助字典、词典以及相关的各种资料等等,这都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默读是我们平时读书看报时的主要阅读形式。
2.无数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默读能力不可忽视。
许多学习落后的学生,其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默读能力差。他们不会一边看一边想。因而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与此相反,默读能力强,有良好默读习惯的学生,他们知识面广,头脑灵活,善于在默读中理解和掌握各种知识,学好各门功课。从而有利于全方面的发展。
3.时代要求学生必须有很强的默读能力。
飞速发展的今天,传递信息的工具日益发达。但书面语言依然是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作用也越来越大。根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就有一种新书出版。可见,这就要求人们会敏捷而有效地阅读书籍、资料、信息,以获取大量新知识,来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而在这一过程中,默读就是最主要的阅读形式。
4.现行的《小学语文大纲》对默读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大纲》从低年级就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要求中年级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要求高年级学生——“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无论是从长远看,还是从目前学生的学习看,加强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呢?在教学中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先要让学生对默读产生浓厚兴趣
1、给“默读”开个好头。
低年级刚开始学习默读时,我先用投影打出一句话,并问同学们:“谁能不出声就能知道这句话写得是什么?”这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都纷纷地把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紧接着我又一连气儿让大家练习了几个句子。最后我抓住时机告诉大家:“不读出声来,就知道课文的意思,就是默读”。这样,默读就在低年级孩子头脑中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又训练学生由默读一句话到默读两句、三句,以至于默读整段话,从而使学生的兴趣逐步增强。
2、到图书馆去参观。
开始学习默读时,可以领学生到图书馆去看看,观察人们是怎样默读的。注意看人家默读时的姿势。如怎样持书?眼睛和书保持怎样的距离?以及怎样的坐姿?大家一起议一议,做一做。以便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默读的感性认识。
3、请高年级学生来班上做客。
平时,可以请高年级默读成绩较好的学生,到班上讲讲他们默读体会。还可以让他们进行现场默读表演。从而使每一位学生乐于接受默读训练。
二、训练默读技能,培养良好默读习惯
1、先要让学生达到:看到文字,不出声就能了解文章的意思。
根据人的认知特点,默读先于朗读。如果要从学生阅读心理的发展来看,那么朗读技能的发展又先于默读。低年级学生在开始学习默读阶段,常常是小声读,嘴唇不停地动。他们不能把看到的词句和词句的意思联系起来,而需要读出声来,才能领会其中的意思。有时,学生升入中年级后,还有小声“默读”现象,教师不要急于马上制止,而要加强训练,逐步培养。
2、要注意培养学生视读的广度。
在开始学习默读时,有时会出现指读现象。有的同学用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读。这样,就会在每个字上都停一下。这不仅影响了读的速度,也影响了对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视读的广度。由一眼能看到一两个词,发展到能看到一个句子。一句一句地读,就容易理解意思了,也能提高默读的速度。要是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把默读的速度大大提高。
3、培养学生在默读中边看边想的好习惯。
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是作者对自己感知的事物,经过反复揣摩,反复推敲写出的。默读过程就是由感知到理解的过程,需要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进行形象思维,就不能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只凭借语言文字感知事物,就不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就不能发挥形象的感染作用,抽象思维也难以进行。如果不进行抽象思维,也不能深入理解读物,更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新旧知识也不能联系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下列方法:
(1)形成画面。
例如,在学习《夏夜荷花》、《海底世界》等课文时,我让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把课文中的内容画下来。然后把自己画下来的画面,展示给大家看,说给大家听。这就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发挥想象。
《一个苹果》课文中,在写到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时,作者没有再写吃苹果的情景。我就在此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想象一下,剩下的大半个苹果,战士们会怎样处理呢?”立时,同学们说出了好多方法。从
而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在战火纷纷的年代里,革命战士间的深厚友情。
(3)联系实际。
在学习《壁虎》一课时,我让同学们联系夏季观察壁虎时的情景,来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壁虎的外形特点与它捉虫的联系。
(4)进入角色。
无论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课文,还是其他人称的课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烘托气氛,让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真正感觉到:课文中的“我”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课文中的一员。例如,《草地夜行》、《欧阳海舍身救列车》、《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课文,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在其中。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
(5)质疑解疑。
教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看到课题就想问题的好习惯。如学习《特殊的礼物》一课时,看到课题马上就会想到:特殊的礼物是什么?这特殊的礼物是谁送给谁的?„„又如,看到《无声的竞赛》课题时,马上会想:这无声的竞赛是什么竞赛?为什么说是无声的竞赛?到底是谁和谁竞赛?„„这样,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带着兴趣默读,注意力就会更集中,也就更有助于理解课文。
(6)不动笔墨不读书。
培养学生在默读中批、画、注、查、写的良好习惯。把不同的想法写书上;把好词佳句画书上;把补充的意见注书上;还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读完后还可以写一写读后感和心得体会等,这些都是良好的默读习惯。
三、增加课外阅读量
仅靠课堂上的默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去阅读课外读物。我平时是从以下几点去做的:
1、经常给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如从《儿童文库》中挑选出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书籍,让学生们去阅读,学生们兴趣十分浓厚。我每星期都要去书店,查阅新鲜的、适合学生口味的课外读物,然后把书名介绍给他们,并鼓励他们积极地去阅读。
2、积极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如在给学生们推荐书籍的同时,我也向学生们布置任务,看后写出篇读后感或心得体会。之后同学间进行交流,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收获。这样的形式学生们非常乐于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默读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3、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积极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之后,我都鼓励学生去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同学们的积极性可高了,他们想方设法查阅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有的在网上查阅。这样,同学们不仅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同时也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默读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应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循序渐进,加强默读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
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参考书籍:《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探索》《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法浅论》
《小学语文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