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数与除法观课报告(定稿)
分数与除法观课报告
在参加的山东远程研修中,我有幸观看了朱利燕、王冬梅、王秋菊和姜红玲四位老师的数学课堂,每一位老师都精心准备,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水平高超,教学层次清楚,教学效果好,使我收获颇多。其中王秋菊老师执教的《分数与除法》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好,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师生平等、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动手动口动手能力等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王老师的个人素质高,语言魅力强,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到位,课堂活而不乱,教学效果好。下面我就具体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复习知识到位。
引导孩子回顾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为新课中的分数除法的研究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景导入到位。
王老师用学生最熟悉的小点心和蛋糕创设问题情境,并指名学生阅读问题,用算式表示,6÷3=2,1÷2=0.5,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在黑板上进行总结,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效果很好。突出了知识间的联系,看得出王老师的精心设计。
三、合作探究到位。
合作探究问题: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3÷4=?(张)。让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先让学生自己猜测会有多少张,再让学生用圆形的彩色卡片学具动手操作验证,教师巡视指导,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有了学习的内驱力,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操作验证完成后,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上台展演和描述,教师相机板书,3÷4=,并要求学生根据算式体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口述。并用字母表示,a÷b=(b不能为0),区别分数与除法: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让学生勾画出教材中的内容并阅读,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这样的方法得学习借鉴和推广。
四、巩固练习到位。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框架,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努力做到分数与除法的密切结合,如:7÷13=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到位。
分数与除法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承上启下的作用,王老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并获得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第二篇:分数与除法说课材料
《分数与除法》说课材料
成都市熊猫路小学
孙民
一、说教材,说学生
教材:在本课之前,教材已经安排了除法的认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认识
(一)、分数的认识
(二)、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内容的学习。教材在完成以上教学内容的学习后,安排了本课的学习,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教材编排体系,而本课的学习,对在六年级进行的分数、除法、比的关系的教学打下了研究方法和规律体系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课的教学,除了在知识上要教会学生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外,还要教会学生怎样研究已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学习的方法。
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对除法的认识、性质、计算、运用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对分数的认识刚刚完成,从分一个物体,到分图形分线段,到分一类物体,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小学生的较高水平;分数的基本性质,也已经完成学习;分数的计算有待进一步学习。因此在完成除法的认识、性质和分数的除法性质后需要研究相关知识间的关系。在能力储备上,五年级的孩子已基本具有独立和合作研究较简单的新知的能力。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自学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则是我们高段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准备
基于对教材、对学生的认识,我对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准备作如下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景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参与研究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学会研究的方法,从而逐步完成学生的内涵发展。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参与的态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3、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4、教学准备:
小黑板、打印材料若干。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如下六个大环节:
1、引入部分:(创设分蛋糕的情景)
我们班某某同学今天要过生日,为了庆祝她的生日,很多同学来和她一起过生日。为了分好生日蛋糕,老师来和大家一起分。
2、分蛋糕活动: 请同学用自己知道的算式或数来表达下面分蛋糕的结果。(出示小黑板)(1)、把6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块?(6÷3=2、…)312(2)、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块?(1÷2=0.5、…)(3)、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块?(4)、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块? 师:你们认为最难表示的是哪种分法?为什么? 生:…………..师:根据第二种分蛋糕结果的不同表示方法,你有什么样的发现吗?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一次较随意的小组合作)
3、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交流与同学交流、商讨的结果。1÷2、11、0.5
我们可以表示成1÷2=
222)、那么最难表示的两个结果呢 1*3呢
7*3呢
又可以怎么表示? 生:1÷3=
7÷3=
师:观察左边的除法算式和右边的分数,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除法和分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小组合作讨论)3)、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除数1373揭示课题:这就是今天大家要知道的“分数与除法”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式子的意思吗? 师:你能用字母来表示吗? 生:a÷b=
师:有同学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吗?(强调被除数与除数在分数里的位置,解决学生在这节课中容易混淆的问题)
4)、完成试一试1(强调书写格式)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较好。师:还有什么要告诉大家的吗?(讨论分数的分母能不能是0?)
4、研究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接着上面的分蛋糕,老师想提一个问题: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77块,你能告诉老师块究竟有多少吗?大家说说。(2块多一些)337师: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吗?请大家自学教材39页试一试2、3 37171=2………….=7÷3=
2为什么竖式中除完整数部分就不除了3333ab人分了呢?
师:能告诉大家假分数化带分数的方法吗?(揭示方法)
2=………….2=1373132317=
分子为什么是23+1呢? 33师:能告诉大家带分数化假分数的方法吗?(揭示方法)强调互化的书写格式。
5、课后小结
6、巩固运用 完成练一练1—4题
四、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为:
分数与除法
613211小黑板
1÷2=0.5、…
1÷3=
除号……….分数线
237
7÷3=
除数………..分母
36÷3=2、…
1÷2=
被除数……..分子
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 除数
五、说本节课学生容易混淆和错误的地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2个地方学生容易混淆和错误:
1、分子与分母,被除数与除数这两组的位置学生容易混淆。
解决的策略:1是解决试一试第一题;2是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3是在板书中右边的部分可以让学生加深他们的关系和印象。
2、假分数化带分数时,为什么除完整数部分就不除了呢?
要让学生搞清楚:分子除以分母中,分母是一个整体(单位“1”)分成的份数,我们用分子除以分母是找分子中有多少个整体(单位“1”)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不足一个整体的就是带分数的分数部分。
第三篇:分数除法说课
《分数除法
(一)》反思性说课 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谭寒英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分数除法
(一)》。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倒数、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根据教材的编排,本单元的益智的重点也是: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于是我确定了本课的益智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为了达到益智目标,我先引导学生复习分数乘法和倒数有关知识,让学生学会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新知。在教学教程中,我是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探索――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加深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的理解。
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切入益智目标: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猜测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当学生得到4/7÷2=2/7时,学生可能会猜想:用“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的分母得到商的分子”。于是我又设置了悬念: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这时激起了学生学习的高
潮。学生又一次经历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涂一涂、算一算中,激化了矛盾,此时学生又会把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联系起来,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了。此时学生已经会明白先前的想法不具有普遍性。就这样一波三折,学生又开始新的挑战:变换探索的角度,呈现三组算式,让学生实际运算,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算理。最后学生借助图形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计算方法。
整个教学不是水到渠成,而一波三折。我给予学生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在涂一涂、算一算的活动中找到学习的自信与快乐!
第四篇:分数与除法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课本第65-66页的例1-例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使学生理解一个分数的两种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操作等渐渐理解一个分数的两种意义,然后通过比较、发现,让学生领悟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数学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三个同样大的圆片、剪刀 活动过程:
一、反馈预习。
昨天晚上我们预习了什么内容,都学到了些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直接导入新课
问题1:(手上拿着圆形纸片)大家看,这是什么?我现在用圆形纸片代表饼!现在请大家想一想6张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张?怎么算出来的?
板书:6÷2=3(张)
问题2:1张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张?怎么算出来的? 板书:1÷2=0.5(张)
问题3:1张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张?怎么算出来的?能知道每人吃多少张吗?
板书:1÷3=1/3(张)怎么理解这个每人吃1/3张饼?(把一张饼平均分成3份,每人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吃了1/3张饼。)之后课件操作演示。
三、新授例2: 1.小组操作,说说如何分
问题1:观察三个算式?两个数相除,他们的商可以什么表示?(引导学生用整数表示)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小数表示,也可以用分数表示。那么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除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呢?(能)问题2:那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把3张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张饼?怎么来计算?(3÷4)
操作:每个人到底可以分到多少张饼呢?现在请大家拿出小组里已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分一分,每个人可以分到多少张饼?(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分的情况)2.反馈交流
师:请小组派代表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①先取出2块,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半块;再将剩下的一块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1份。(3/4块)②将3块饼叠在一起,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其中的一份。(3个1/4块)
③将3块饼平均分成12块,每人得到其中的3/12张饼。反馈操作说明:
a.如有发现错误情况的第三种,应让这个小组先来说,让孩子们自己辩驳,分成12份,这样理解正确吗?[从辩驳中,得出结论,应该把一个饼看作单位1,而不是3个饼?这是一种常见的学生认识错误,应及时在反馈中,让学生理解正确] b.在让小组把第一、二种分法的时候,老师尽量让学生自己来说,如有相同的还让学生在巩固理解,最后在课件操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一张一张分与3张叠起来分的两种不同的方法。
3.讨论交流归纳
问题1:现在,我们不用操作能计算7÷8=?吗(7/8)
问题2:观察算式1÷3=1/3(张)3÷4=3/4(张)7÷8=7/8(张)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尝试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把话说完整)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关系写作: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不能是0)
也可以用字母表示:a÷b=a/b(b≠0)
提问:那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填空。
11÷20= 7÷8= 7/16=()÷()()÷29=4/()m÷n=(n≠0)
2、例
3、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1”,平均分成几份,1只就是1份,7只鹅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写成
7÷10=7/10 小结:可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除法,谁除以谁呢? A是B的几分之几? A÷B=A/B 练一练:解决课本做一做。
五、回答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小结本课,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
分数与除法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0)
a÷b=a/b(b≠0)
A是B的几分之几? A÷B=A/B
第五篇:分数的意义观课报告)
今天听完张老师的课使我感受颇深,张老师自然大方的教态、无与伦比亲和力、清晰的教学思路、环环相扣的教学情节,使得师生的配合相当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轻松、愉快、流畅,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体现的较为突出。下面我就一下几点来谈谈我的看法和体会。
1、这节课张老师先让学生认识分数有哪几部分,再读写分数,最后教学分数的意义,一环紧扣一环,清楚明了。每一个问题的呈现都是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从而使学生更生动更具体也更自然的学习分数,从导入,认识分数、会读写分数;然后根据教材呈现知识,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分数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师用“几分之几表示”来引导学生较好地感知它们的联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进而突破这一重难点。数学就是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电脑教学手段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静态的知识变得富有动感,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3、精彩的实践性习题值得好好学习。这一课正是有了这一环节才显得光彩照人起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一下子变得爱学、爱说、爱参与;其次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了有效练习,使学生都能很快的说出单位“1”是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你所拿的分数是几个等等,使学生加深了 理解,掌握了这节课的重点、难点。
4、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张老师真正做到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形式多样,即把枯燥的练习题变得丰富多彩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了联系。数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来源于生活。练习中充分让孩子思考、想象,开拓孩子思维的空间。
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精确;
2、概念教学有些紧张,可放开再多让学生说一说,多让学生进行总结就更好了;
3、概念教学没有新意,虽然也行之有效,但缺乏亮点;
4、应该多让学生说一说单位“1”是几,发生了变化没有;
5、应加强组织,注意纪律,学生积极性高应该肯定。总之,这节课是一节十分成功的课,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进而改进自己今后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分数的意义》观课评课
值得学习的地方:
1.设计理念符合新课标。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经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许多物体平均分的探究过程,充分体验,感悟分数的意义,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关注学生学习起点,注重学情与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重要基础。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运算等的基础。通过以上分析,“分数的意义”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而“单位‘1’的含义,分数的意义”等新出现的内容,对学生来讲,不容易理解,因此是本节学习的难点。3.教学目标在符合三维目标基础上能够细化:
1)通过分一分,写一写,认识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达标率100%.2)通过分组创造分数活动,认识到单位“1”的丰富含义,知道单位“1”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能表示一些物体,并且会根据一句话判断单位“1”。达标率达90%.3)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来解释一个具体分数的意义;达标率达到95%.4)能结合创造分数的过程说出分子分母的含义,并且能说出一个具体分数中的分子分母的含义。达标率至95%.5)通过动手涂色,明白单位“1”不同,同样的分数所占的比例也不同。达标率达80%
4.练习设计注重梯度性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做到了“百里挑
一、以一当百”,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特别是相关的变式练习,对学生分数意义的建构起到了催化作用。雷老师不局限于书本中提供的练习形式,而是凭借其良好的数学素养和敏锐的教学意识,挖掘生活素材,把设计的视角放得更为广阔。
我选择《分数的初步认识》为研讨主题,由刘老师执教,经过备课研讨,观课评课活动,我作为一名观课研讨教师,真的是受益匪浅!
一、构建和谐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刘老师的课堂是个轻松的课堂,是充满个性的课堂。整堂课从头到尾都充满着活力,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本课的教学中,当学生表现出色时,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恰当、激励的评价。这样夸奖,促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向往的活动场所,使学生爱上学数学。
二、设计充分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在本课中,刘老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分苹果、折纸片、涂颜色、找分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且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快乐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刘老师从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自然而然地引入分数,然后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在学生已经对习 有直观的理解后,再通过反例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在学以后,又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动手实践活动,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再一次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由感性到模型,整个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投入。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