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浅析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与学生言语应用才能的培育

时间:2019-05-15 10:3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语论文浅析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与学生言语应用才能的培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语论文浅析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与学生言语应用才能的培育》。

第一篇:英语论文浅析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与学生言语应用才能的培育

英语论文范文浅析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与学生言语应用才能的培育

本文来自http//www.xiexiebang.com

前言

传统的英语教学较多采用语法——翻译法,教员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对学生停止语法剖析与解说,注重语法学问的传授,无视了对学生交际才能的培育。因而,学生虽懂得语法学问,能造出语法正确的句子,却不能停止有效的交际。这与英语言语教学的本意是相矛盾的。言语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应用才能的培育。随着交际法的开展,基于交际的教学方式成为中国外语教学的主流。语法才能也是交际才能的一项重要组成局部。口头言语与口语言是有差异,但是以为语法教学仅限于书面的读写活动也是一种误解,语法教学贯串于言语听说读写各种活动之中,契合全面进步

学生言语综合运用才能的需求。

一、语法学问和语法才能

在谈英语语法教学的过程之前,我们首先对语法学问和语法才能,这两个概念停止简单的理解。语法学问是指学习者所控制的语法规则;语法才能是指学习者把语法学问用于理论的才能。比方说:造句、说话等。普通来说,语法才能由四局部组成:(1)造句的才能。(2)了解句子的语法学问。(3)识别构造类似句子的才能。(4)分辨有歧义句子的才能。在语法教学中,有必要辨别语法学问和语法才能。由于只要剖析它们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我们才干改动我们的教学理念,丰厚我们的教学手腕,对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才能进步,停止有益的尝试。因而,讲授语法课程之前,我们必需让学生弄清语法学问和语法才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我们在语法教学中应处置好几个关系

交际才能是言语的构成规则和言语的运用规则在一定情形中的详细运用。详细而言,交际才能包括两个方面,即言语才能和运用才能。只要在真实的情形中,交际才能才具有实践意义和有效性。为了培育交际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必需处置好相关三个方面的关系:(1)英语与母语的关系。要培育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英语思想的习气和才能。不少教员在课堂上汉语满堂,缺乏必要的英语学习气氛。这关于英语思想的培育是不利的。固然,学生记忆了大量的英语词汇,但苦于没有理论运用时机。因而,在遣词造句时,要么他们大都按照汉语思想去造英语句子,要么无法选择正确的词汇构成句子,结果说出来的句子错误百出,不三不四,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言语表达的精确性和流利性。因而,教员在教学中首先要本人说英语,可以多和学生停止面对面的交流,把英语和要表达的事物直接联络起来,让学生直接了解,直接记忆。其次必需要用英语教英语,比方:用不同的英语句型来转述同一语义,对词汇解释多用英语释义解释,课堂上给同窗运用英语模拟造句的时机;让学生直接用英语了解英语,直接用英语下指令去做事情。最后要尽量运用英语,在必要时运用汉语。恰当运用汉语是必要的,停止恰当汉英比照也是必要的,但不宜过多。(2)语法剖析与解说学问与才能的关系。言语学问是为交际才能效劳的,是整个交际才能的根底,在教学过程中要表现交际性,不但要“活学”,而且要会“活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所谓“活学”就是将言语构造运用到一定的言语情形中去。由此可见,言语方式不再是以机械的、单调的、无意义的方式来教学,而是要经过丰厚多彩的、直观的、真实的交际化的方式来教学。(3)听说与读写的关系。听、说、读、写,即通常所说的“四会”。它们是严密联络不可分割的。在教学中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注重四者之间的辩正关系,增强四种才能的培育,使学生各种才能平衡开展,综合进步英语言语的运用才能。

三、语法教学要点

1.注重课堂上的讲练分离。英语语法十分复杂,词形变化多样,句子构造不一。学习英语者不能孤立地一个词、一个句地记变化,而要剖析各个学问点之间地联络。关于语法中根本规则要牢记。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途径是:(1)经过教员的解说,使学生对所学语法规则的概念、构造、用法有确切的理解;(2)经过大量练习,使学生在英语交际中领会正确的语感。在英语教学中,讲和练缺一不可,两者亲密分离。固然把语法教学分为讲和练两个环节,但在教学理论中,讲和练交织停止。但也要正确处置讲练关系,现把其中的要点概括为下列几种:1)精讲多练。有些英语语法规则用法特殊或较难,而且在口语、笔语中又常用。关于这些既是难点、又是重点的言语现象,应精讲多练。主要在课内边讲边练,重复理论,在讲练中让学生控制有关语法现象。2)略讲多练。有些语法现象易于了解,但变化复杂、活用较难。关于这些语法规则,可略讲多练。经过课后作业,让学生应用课余时间在做练习的过程中体验语法现象。3)略讲略练。这种办法主要对有些简单而又不常用的语法现象。只需求学生普通理解,控制即可。

2.增强句型教学与语法教学分离。句型是从大量句子中笼统出来的典型句式,因而句型是言语构造的根本形式。句型不只是言语学研讨的对象,也是外语教学法研讨的对象。句型与普通句子相比,虽具有典型性,但与语法相比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语法规则只用句型无法说清,学习外语不能局限于控制句型,为了进一步控制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技巧,还必需学习英语语法。句型是学习语法的起点,语法是学习句型的开展和进步。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控制了一定数量的句型,这为学习语法提供了理性资料,为进一步学习语法铺平了道路,使学生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把控制的句型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只要控制了语法,才干更深入天文解句型的作用,才干更好地活用句型。可见,语法与教学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两者亲密分离。在教学中它们各得其所,各自发挥着作用。

3.依据学生的详细艰难选择语法教学重点。不同的学习者对不同的学问点有不同的了解,这使得他们在学问的控制上也不尽相同。所以,要非常分明地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到量体裁衣、有的放矢。抓住英语语法的重点和难点,就能多快好省地学习英语。虽然英语语法规则品种繁多,但这些语法规则在言语理论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对学生来说难易水平也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精神放在主要的、经常用的一些语法规则上作解说,只需了解这些重点语法规则。在语法教学中抓住常用语法的根底学问和根本功锻炼,学生的语法程度就能得到较快的进步。

四、学生应用才能的培育

学习英语语法,只是学习英语在实践运用过程中的正确规则。但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不只仅是对语法学问的记忆,更多的是以语法学问为规范,使本人可以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正确表达。因而,在增强英语语法的学习的同时,要以言语应用为目的,进步学生综合运用的程度。经过笔者在多年教学理论中的探究,在这里提出几种办法供大家参考:

1.模拟造句法。作为起步阶段的锻炼。无妨在语法教学中经过改写例句这一简单方式来促使学生控制根本的语音系统,停止简单的词汇和句式操练。首先对语法学问停止解说,接着在课堂上留出时间给学生停止操练。比方语句中同类词型的简单交换。这样的办法防止了语法学习的照本宣科,又能促进学生练习口语,而且由于请求不高,学生大都能积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

2.课文复述法。我们所运用的教材就是很好的英语读物。在上课过程中,也能够给学生留有时间停止略读的时间。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效果,能够给学生留下课文大意复述的任务。运用这种办法,第一,锻炼了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语篇的才能;第二,课文中有大量的句型构造,学生可以直接援用,易于学生的积极参与;第三,增强了学生记忆才能和逻辑才能的锻炼。对课文复述需求学生可以记忆课文的大约意义,同时分离作者写作过程中的才能开展,使本人的逻辑思想才能得到开展;第四,经过熟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对学生的英语写作也大有好处。3.续写故事法。对一些英语程度较高的学生能够运用这种办法,这个阶段请求英语学习者可以纯熟的运用英语表达本人的本意,所以难度较高。经过对原文的理解,合理的对故事开展停止预测,有利于学习者翻开思想,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性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注重教师的辅助作用。当学生思想中缀时,给出恰当的提示。同时,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使同窗可以培育出正

确的英语语感。

结语

总之,用语法教学的办法很多,在这里取上述办法加以论述,其意图就要明白语法是理论语法,而不是理论语法,语法教学要以理论为纲,以交际为中心,以技艺为中心。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习的思绪,对语法不要停止过火的思辨。对语法学习的目的要有较深入的认识,把语法作为手腕来学,作为桥梁来用,克制为学语法而学语法的倾向。经过丰厚课堂上教学手腕,进步学生的英语运用才能。

第二篇:史料教学与学生的证据素养培育

史料教学与学生的证据素养培育

[关键词]史料教学,证据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9-0059-04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这一点众所周知。不过,从教学的层面看,史料首先应是学生感受、确证历史的知识来源。进而广之,通过史料教学,它还可以充当培育学生逻辑推理与分析能力、证据素养、求真意识的重要手段。当然,本体意义上,史料在学生的“认知世界”里还是充当证据。鉴于此,本文仅从培育学生证据素养的角度,略作探讨。

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与理解是分阶段发展的。相关研究表明,“一些学生并没有想到人们是如何了解过去的这个问题,尤其是更小的学生,他们认为历史是已知的,仅仅是像百科全书那样的权威书籍中的信息”。①如此的观念不仅普遍存在于较低年级学生,既使高中、本科阶段,在以教材为“本”、讲授为主的教育模式下,亦颇占一定比例。笔者曾不止一次于大四本科生实习听课中发现,学生讲述涉及夏商周文明的内容时,或者栩栩如生地描述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故事,或者生动形象地“控诉”商代奴隶制的罪行。且不说这样的内容作为传说、或某种推断,其真实性大可作疑,即使非要将其作为课程内容,也必须从证据的角度对其可信度作必要说明。

让学生懂得历史需要用证据说话,这是历史教学的基础,亦是史料引入教学的最深层动因。对学生而言,史料作为证据引入教学,至少可起到以下作用:

1.与学生的日常观念作区分。学生理解历史人物、事件通常以已有知识、日常观念为基础,但日常观念与过去的时代迥然相异,学生常认为过去的人们看起来很奇怪,这就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运用史料,以史料为证据来解释过去的人们是如何看待事物的。

2.与社会上的某种“戏说”、偏见作区分。当代社会信息发达,网络、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介会借助不同途径、手段时时影响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这其中既有对史实的“戏说”,更有某些非历史的偏见,这也需要教师引用史料加以适当纠正。

3.懂得历史知识的来源。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质上仍将教材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要凭借,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历史教材,但历史教材限于篇幅,还是以对历史的叙述、记载为主导形式,这常导致学生误将“历史叙述”“历史记载”作为历史知识的来源。引入史料,也正是为了纠正此种认知偏差。

当然,从根本上讲,将史料作为证据引入教学,终归是要学生确立“通过史料推论重塑过去”的观念。发生的是“过去”,写出来的是“历史”。写历史是人类对“过去”的梳理与重新认识,是人类对“过去”的挑选与判别,体现着每一代人对“过去”的不断理解与不断思考。①史学研究需要借助史料“写历史”,历史教学更需要借助史料,让学生体验“写历史”是一个对史料不断鉴别、判断、解读,乃至智慧参与的创造过程。比如,夏商周文明尽管上下纵贯一千八九百年,但遗留文献甚少,且越向前记载便越模糊,并夹杂着神话成分。这一时段的历史空白、疑问很多。学习此段历史,就不宜只向学生简单地陈述历史知识或研究成果,以避免学生形成此段历史已知的认知错觉。而更应该是,借助文献记载,参照历史遗址、遗物、青铜器铭文,甚至甲骨文等史料,由已知推及未知,由相对晚近推及相对远古,向学生呈现“实在”的原生态的“历史”。如此,既可使学生生成“以史料为证据探究历史”的观念,其认知结果亦更接近历史的本真。

将史料作为证据引入教学,是培养学生证据素养、建构合理“历史”观念的前提性基础。但是,从证据角度看,引入历史教学的史料却未必都是真的。作为反映某一特定历史事实的材料,史料既有实物或文献、一手史料或二手史料之分,亦存在有意史料或无意史料之别。史料的客观局限或主观属性,规约着史料对史实的反映既可能不相符合,更可能不相周延。这就决定了,基于史料作证据的推论要适当,要“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史料教学中,若要让学生做到“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至少需要避免以下情况:

其一,避免推论“过度”。基于史料考证史实,对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等作出评价与推论,是史料教学的基本规程。此操作规程中,鉴于有些史料存在某种程度的不确切、不完全、带偏见,甚至有歪曲,对其分析与推论就宜把握适度。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很多案例中的史料运用仅是为了证明某种观点,对史料自身作为证据的准确性、适当性、周延性等并不予以关注,这就导致很多案例即便运用了史料,其整体的信息呈现仍像是一种“历史叙述”。学生所能训练、习得的,也多是对史料的句读、辨别、阐释能力,更深层的对史料的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反而很少涉及。更多的情况下,为了论证某种观点,史料通常被直接作为证据用于]绎性论证,史料自身有无问题、能作何种力度的证据则不考虑,这就会造成对史料的误用或过度推论。笔者曾多次在教师培训讲座中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在讲授“太平天国”一课时,为了论证《天朝田亩制度》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以及其“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等内容,会拿“忠王李秀成所发的田凭”作例证,以此来说明“太平天国分田地给农民”。

从史料作为证据的角度看,以上述田凭为证据来论证太平天国分田地给农民(教材也如是说),实际上属于推论“过度”:根据田凭上的内容,可推断这是忠王李秀成发给“花户黄祠墓祭”的田凭,但“花户黄”究竟是什么身份,却很难做定论。因为,所谓“花户黄祠墓祭”意指占有黄氏祭田的在册民户,依据所能掌握的材料,祭田的占有情况却很复杂。占有黄氏祭田的“花户黄”可能是黄姓宗族,也可能是黄姓某个家庭,至于这个宗族或家庭是地主,是农民,还是其他什么身份,终究很难确定。有鉴于此,罗尔纲先生亦只能称其为“忠王李秀成发给金匮县黄祠墓祭田凭”。①

其二,避免推论“错位”。史料作为证据,有确证与反证之分,涉及某一历史人物、事件、制度等的评价,亦都可能从正面或反面找到可作证据的史料支撑。不仅如此,并不是所有的历史都可以用史料再现,遗留下来的“历史”也有空白。如此,史料教学中,对作为证据的史料要作准确评估,切忌仅从某一方面或超越某特定的历史阶段做出推断,以避免所做的评价或推论“错位”。比如,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既可找到其围攻教堂、抵抗八国联军的史料,亦可找到其降神驱鬼、破坏铁路以及抵制洋货的史料,无论基于哪类史料,所做出的推论都可能是偏离、错位的。教学实践中,既使让学生分别从“反帝爱国”“愚昧排外”两类正反相异的视角展开讨论,倘若教师不作辩证引导,或者仅对正、反辩论双方都赞扬,或者各打五十大板,借此所呈现的由证据到推论的逻辑思维也是“简单化”的,最终也会脱离其特定的历史境遇与历史时空。

其三,避免“人造史料”。人造史料指基于课程目标的需求而被人为塑造的“史料”。此类史料的特点在于,史料所反映的单个历史人物、事件虽然并不存在,是虚构的,但它可能折射或揭示某类历史现象、某历史阶段特征的“普遍之真”。比如,某教师为让学生形象感知教学中的“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内容,虚构了“阿牛”这个小人物,并以日记形式的“史料”向学生呈现了阿牛在此期间所经历的种种怪象、所遭受的痛苦等,以此来揭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表现及后果。应该说,作为提升教学效果的手段,此种做法本无可厚非,但是,从培养学生证据素养的角度看,此种“人造史料”的做法却并不可取:作为过去“遗留物”的当下存在,史料决定着人们还原、建构过去“历史”观念的基质与诉求,“史料之真”决定了人们所重塑的“历史之真”。易言之,史料作为证据不可“人造”,它会消解、虚化学生求真意识的理性与根基。

由史料作为证据推论“过去”,既揭示了史学研究的必由之途,亦强调了史学重视事实、追求“史真”的学术基质。不过,史料作为证据,虽能做客观的史事“复原”,但亦存在不整齐、可能的主观臆断,这就从方法论上昭示了探究历史尽管要以史料为凭借,但对待史料要谨慎,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对学生而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仅揭示了由史料获取历史知识的史学方法,且启悟了由史料培育学科思维的学习方法。从对史料的质疑开始,提出假设,假定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验证每种假设最终寻求证解与答案。在这里,“假设”是建立在搜寻、辨别史料的基础上,“求证”则是建立在方法自觉、证据推理的基础上,科学的怀疑态度、基于“求真”的逻辑推理及辩证理性,都涵盖其中。具体又可聚焦于以下特征:

其一,“疑”与“证”相反相存。

从史料作为证据的推理过程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作为“方法”蕴含了“怀疑”与“求证”两个主要环节。“怀疑”既是开启从未知到已知的逻辑起点,又体现了参与主体的批判性思维品质;“求证”既指向参与主体的求真意识,又包含考辨、判断、逻辑推理与辨证等建构性思维理性。两者正反相依,相辅共存。历史课堂中,恰当、深层次的史料运用恰恰蕴含了此类思维特征。比如,以《清明上河图》为凭据探究北宋城市经济,可通过图画中的街市结构、招牌幌子、灯箱广告、药铺旅店以及饮食物品等,探讨北宋东京的商业经营场所、经营手段与理念,以此透视北宋城市经济的繁荣,这是从史料中辨别、分析与推理有效信息的一般做法。但亦有教师突破此常规做法,让学生进一步关注图画中的“驴队”,做出“假设”与“求证”。

学生由此可做出的“假设”包括:驴队驮运的可能是粮食、铜钱、工艺品、药材、木炭等;“求证”的结果虽然并不确定,但却深层地揭示了城乡经济的互动,折射城市经济的繁荣。①

由学生的思维特征看,上述“假设”“求证”过程恰恰体现了“疑”与“证”并存,不仅蕴含了学生依据“驴队”作为商业运输载体,对其可能驮运的、与城市经济对应的“商品”的推测与概括,也从整体上聚焦了一个示范默会、假言推理的辩证思维过程。

其二,“实”与“疏”至通至远。

从史料作为证据的推理结果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既以“求实”为努力的目标,又以不确定性为特色。它一方面肯定史事的“复原”需要以证据为前提;另一方面又隐含着对史料有限性的超越,强调对史料作有凭借也有约束的假设与推论,勾勒历史的丰富性,以“假设”之“疏”来连接、弥补历史的断层。就学生的思维发展来说,“大胆假设”突破了其对已有史料的接受、理解模式,强化了对史料作为证据的超越与反思,倡导学生对历史的多元阐释与对话,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立表达与评判,其价值导向更着[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与未来。就这一点,美国史料教学有较好的借鉴与启示。比如,关于“美国独立战争”一课,美国教师不仅呈现涉及独立战争的史料,分析相关史料的内容与形式,还会让学生据此做出不同的假设:

1.如果你是一位反独立者,你在战前、战中以及战后有何感受?如果你是一位爱国者,你在战前、战中以及战后的何感受?

2.作为反独立者的正面意义有哪些?爱国者呢?

3.作为反独立者的反面意义有哪些呢?爱国者呢?

4.如果反独立者赢得这场战争将会怎么样呢?生活会与现在有何不同呢?②

如此,学生就会超越现有的史料文本,其思维释放更可能具有洞察性、延展性。

以上,以“用证据说话”“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为突破,探讨了史料作为证据的层次以及学生可能具有的证据素养。史料是史学研究的“粮食”,更是从事历史学习不可或缺的“构件”与凭借。史料能否成为证据、学生能否生成恰当的证据意识,取决于教师对史料的性质理解、解释与运用。不同年龄和能力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形式的史料,亦对应不同层次的证据素养潜质。如何让学生从懂得“用证据说话”,到能够辨清“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最终能在方法论层面上理解与体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既需要教师对学生现有水平有深入的了解,更需要教师对此作相应的、精心的史料教学设计。这是一个富有教学价值的、挑战性的培育过程!

【作者简介】王德民,男,1969年生,山东泰安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学科教学论研究。

赵玉洁,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学科教学论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第三篇:逆向设计在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逆向设计在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对“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可以结合模具相关职业岗位需要,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项目的引导下,建立以典型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体系,将项目的内容设置成任务,通过项目任务的“教学做”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为本课程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逆向设计;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108-02

“逆向设计”(Backward Design)也叫“逆向教学设计”,指一种运用倒推思维、逆向思维来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美国著名课程与教育专家格兰特(Grant Wiggins)提出了课程的“逆向设计”模式,其目的是使课程教学设计成为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工具。课程的逆向设计实质就是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的应用技能设计。它的整个设计过程分为:确定达到的技能目标和创造能力目标,确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安排各种教学实践的机会进行具体的实施。

“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逆向设计实质就是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应用技能设计。应通过工学结合,建立“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模具专业逆向设计,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出发,在模仿真实工作环境的实习基地的支持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成为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课程内容的优化

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教学设计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面向长三角经济区域,依托江苏沃得集团等大型现代加工制造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从企业工作岗位中提取工作任务,再转换成学习任务,最后设计成整合的工作任务作为项目课程的内容,将课堂引到车间、工厂,积极引导教师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倡导职业教育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让学生能多动手,多实践。

因此,课程的核心内容必须体现职业岗位的需要,应以模具相关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进行科学设计,并充分体现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通过对模具企业的调研,高职毕业生从过去的以模具设计为主转变为只有少数人在模具设计岗位上,而更多的是在模具制造及生产一线岗位、模具管理等岗位上。结合就业岗位的需要,把“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内容项目化。下页表1为依据的4个模具工作岗位分析得到的对应岗位主要工作任务、能力素质目标、教学项目。由于课时的限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具体教学项目的内容和数量。

逆向设计教学法的实施

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小组以完成岗位任务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和界定课程教学内容的依据。课程教学设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将相应的实训课程部分和理论课程部分进行重新整合;建立新的岗位能力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和相应支撑课程教学设计,并以岗位能力的需要作为考核内容,在总结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课程的教学过程。这一教学过程的特点是:首先,明确学习目标(熟悉模具结构,模具加工与设备操作);其次,企业的专业人士和校内专任教师,在企业或实训工厂通过情境教学和独立操作,让学生现场观摩、操作,在课堂上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专题录像等)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模具的结构与基本装配关系,对模具形成深刻的感知认识;第三,在机房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左右,利用教师提供的正确模具图纸,用UG等三维软件画出模具装配图,并编写主要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每组合作完成一套模具的制作;第四,教师补充模具设计的相关知识并辅导每组学生设计一套模具;第五,在实训基地,由教师进行以具体模具加工为目标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使专业知识学习与岗位职业技能训练一体化,学习空间与工作现场一体化。

课程团队从模具设计与制造领域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在教学方法运用上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与课程内容紧密配合的教学活动(讨论、实际操作等),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互动交流意识。

教学资源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小组成员由支持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系部领导,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以及专业理论扎实、勇于探索的青年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均合理。目前,学院已建成了能够满足本专业综合实训的真实或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室:模具拆装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模具钳工实训车间、CAD/CAM中心。我们的模具制造实验室设备包括数控铣床、数控车床、加工中心、平面磨床、外圆磨床、摇臂钻床等普通加工机床,还包括电火花成型加工机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特种加工机床。

本课程拥有南京聚隆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南京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南京湘宝钛白制品有限公司、上海日之升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南京金浦集团金陵塑胶有限公司等16个校外实训基地,拟建南京金城塑胶有限公司、江苏琼花集团、南京菲时特管业有限公司等3个校外实训基地。

“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逆向设计改革,以岗位能力考核为目标,操作实施在真实的岗位上,激发学生职业意识,从而初步完成学生→学徒→职业人角色转化,为进一步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应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课程教学的“逆向设计”理论紧密结合岗位职业群定位和岗位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去发现问题,继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并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培养和增进合作能力,改进和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为课程教学总体设计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唐田秋,张蓉.任务驱动在“模具制造工艺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105-106.[2]肖平,肖军民,黄智.“级进模制作与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改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3(1):53-55.[3]黄晓燕《.模具CAD/CAM》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31-33.(责任编辑:谢良才)

第四篇: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崔鑫吴金鹏董金萍宋继梅王晓军郎秀婷

(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寿光262700)

摘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学院实际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特点,通过研究和借鉴其他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经验,我们提出了以“四层次,四模块”为基本框架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这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应用化工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1 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2005年,我院申报并被批准承担了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教学工委员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专项研究课题“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一年多来,课题组围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 实践教学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指导思想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为背景,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办学特点,以培养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和创新素质为目标,构建并逐步完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适应人才培养规律和符合学校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中。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实践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高度重视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运行保障机制的建立,积极探索复合型、立体网络状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2.2实践教学改革基本原则 2.2.1系统性原则

把实践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使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整个教学服务,而不是孤立的去研究,以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知

识、能力、素质结构。

2.2.2可行性原则

实践教学改革方案要便于操作,便于评价和监督,让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真正能落到实处。2.2.3连贯性原则

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置一系列的不同层次的实践课程,进行连贯性教学。克服传统实践教学的不连贯性和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上的缺陷,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方面得到较系统的训练。

2.2.4 循环性原则

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安排分阶段进行合理配置,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相互协调和配套。3 立体复合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结合学院实际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特点,通过借鉴其他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经验,我们提出了以“四层次,四模块”为基本框架的立体复合型实践教学体系。

3.1 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层次

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所属的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内容,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划分成人文基础、化学、化工和综合四个层次。

(1)人文基础层次。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军政训练、社团活动以及各类人文社科竞赛等,并将其融入到其它相关实践教学环节之中。

(2)化学层次。主要包括:四大基础化学实验、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等,并

将其融入到其它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和活动之中。(3)化工层次。主要包括:化工原理实验、化学工艺专业实验、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实验等,并将其融入到其它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和活动之中。

(4)综合层次。主要包括: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科技小论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并融入课外科技活动与科技作品大赛及大学生创新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和活动之中。

课题或者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选定实验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经与教师讨论后实施实验,最后写出实验论文并在报告会上进行交流。安排在第五学期,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

化工实验中心包括化工原理实验室、化工工艺实验室、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实验室等。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是通过计算机再现实际化工生产过程的片段,使学生如同坐在化工厂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划分成上述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内,各实践教学课程或环节属于同一学科群,便于进行纵向整合。同一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散在各个模块,以不同形式反复出现,能够有利于学生不断提高化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划分成四个层次后,还要注意不同层次间的联系与融合,加强横向整合。

3.2 实践教学体系的四大模块

根据学生能力生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可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划分成实验类、实习类、设计类和活动类四大模块。3.2.1 实验类模块

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给学生提供基础性实践训练的模块。这一模块的实践教学应由中心化管理的实验室群,即按照学科群建立的各实验中心承担。通过中心化管理,能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实现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与相互渗透,为学生开设逐步升级的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得到以学科为基础的整体化能力培养。按照这一要求,我们组建了化学与化工实验中心。在基础化学实验中,我们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对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大改革,打破原有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独立分开的教学模式,将与实验密切联系的理论和先进的化学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新的课程——《大学化学实验技术》,构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第一层次是基础训练实验,包括基本操作训练和简单的合成实验,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完成。

第二层次是实验操作技能的实验,包括大型仪器的操作,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完成。

第三层次是综合设计实验,根据教师的科研的控制室内,就计算机采集上来的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会诊,分析操作参数的合理性,以及设备和仪表是否运转正常。教会学生进行生产过程评估、调优、控制、监测的方法,可达到高于常规下进厂实习及一般仿真操作的教学效果,填补了常规化工生产实习教学训练项目的一个空白。

3.2.2 实习类模块

这是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模块,包括工厂见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其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专业实践能力及专业素质培养。这一模块由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部分组成。这种组成结构能使两个实践基地在教学功能上得到互补,能让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链条式专业训练。也有利于采取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为一体的实践教学运作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

(1)校内实践基地:由若干个能实现或模拟化工生产实践真实环境的实训基地,或是由利用学科群优势发展起来的校办企业组成。目前,我院已建成化学与化工实验中心、化学化工分析中心、石油催化裂化实训中心、计算机仿真模拟控制实训中心、化工设备认识及装配技能实训中心、精细化工研究所、光谱研究所等校内实训中心;建有校办生物制药厂、造纸助剂厂、校办化工厂等校办工厂。与校外基地相比,校内基地自主性强、容易管理。利用这一优势,应尽可能让学生得到更为具体的化工生产实践训练。

(2)校外实践基地:主要采取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但由于学生在工厂实习前,没有在大企业进行实际操作的经验,工厂不愿接受实习生,即使接受了实习生,一般也不让学生上岗操作,结果花了时间和经费,又没有实效。要让学生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能直接参与

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了解现代化工企业的特点,进一步增强就业竞争力,就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双向推动、产学密切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将我们的理论优势和科研优势渗透到企业之中,力争做到“双赢”。并根据企业的改革趋势优化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改革以往企业被动接受学生实习的局面,使校外实践教学能真正收到实效。几年来,我们与十多家省内知名企业进行了联合办学,并为山东海化集团、山东联盟集团、山东富康制药集团、莱钢集团委托培养了300多名优秀毕业生,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3.2.3 设计类模块

这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给学生提供研究性、创造性实践训练的板块,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各专业课课程设计(化工原理、化工制图、化工工艺等)、小设计(小论文)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三个环节。其中课程设计最能考察每门课程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最为重要,它是考察学生在高职三年所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一次机会,是对学生能否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一次全面考验。

3.2.4 活动类模块

这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给学生提供辅助性、提高性实践训练的模块。活动教学,主要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实践表明,活动教学有助于知识的获得,有助于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人格的完善。活动类模块,包括各类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知识竞赛和技能竞赛等。例如,在大学一年级中,开展四大化学竞赛和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在大学二、三年级中,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技作品大赛。为了进一步鼓励和推动大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我们利用师资上的优势,实施了学生科研导师制,让每个博士和硕士必须带一个科技活动小组,提高学生科研的积极性。

上述“四层次、四模块”,纵横交叉、相互融合,构成了具有网络状结构的立体复合型实践

教学体系。立体复合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及初步成效

4.1 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政策体系构建是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保证,是确立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基础。在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运行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建立与之配套的政策和运行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先后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政策和办法,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保障实践教学的可靠进行。先后出台了《实验室设置办法》、《实验室工作条例》、实验教学管理规定(试行)》、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条例》、《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大学生实验守则》、《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成果奖励办法》、《关于加强开放实验室和学生科技活动的意见》、《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中心管理条例》、《化工系学生实习管理条例》、《化工系学生毕业环节管理规定》、《校内实习基地管理办法》等,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4.2 积极开展实践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

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内,我们加大了各系列课程的“纵向整合”以及四大模块的跨系列“横向整合”。如打破原有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独立分开的教学模式,将与实验密切联系的理论和先进的化学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新的课程——《大学化学实验技术》,构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化工工艺专业实验按章节内容设置多个单元模块,采取“套餐式”教学;化工原理与化工设备基础两大课程设计整合;仪表自动化、计算机仿真与计算机控制三方面内容整合等等。新编或修订了《大学化学实验技术》、《化工操作模拟仿真实习讲义》、《化工原理实验指南》、《化工单元操作实验讲义》、《毕业设计(论文)概论》等一批实验实习教材和讲义。

4.3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硕士以上教师比例应达到30%以上。我们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8人、在读硕士3人,硕士以上教师比例应

达到45%。但是高校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大多是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普遍缺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经历,缺乏实践意识。我们利用学院政策,要求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行业实践训练半年以上。在经费和待遇上,对到企业、行业实践训练的教师给予支持。现在我们专任教师中取得高级技师2人、技师5人、高级工15人,双师型教师占到71%。经过几年建设,形成了一支既注重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既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能指导学生实践训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们实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有力保障。

4.4 重点建设一批校内化工实践教学基地群

要使实践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必须重点建立并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几年来,我们建立了多个实行中心化管理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化学化工分析中心、石油催化裂化实训中心、计算机仿真模拟控制实训中心、化工设备认识及装配技能实训中心、精细化工研究所、光谱研究所等校内实训中心。建有校办生物制药厂、造纸助剂厂、校办化工厂等校办企业作为我们培养学生生产、管理、销售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校内实践基地。4.5 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几年来,我们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先后研制了《基础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石油催化裂化实验》等一批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其中,《石油催化裂化实验》多媒

体课件2003年获潍坊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引进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理工4A网

络教学平台,储备了丰富的化学化工数字化资源,学生学习积极兴趣高,教学效果好。为适应计算机技术在化工领域广泛应用的趋势,我们组建了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中心,引进了一整套完整的化工仿真软件,内容涉及化工领域多项关键计算机技术,包括分子模拟、过程模拟、过程设计、过程仿真与控制等,有效地提高了师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结论 综上所述,围绕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我们以实践基地建设为支撑,以建立配套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保障,积极开展实践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几年来实践表明,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方来,谭属春.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05,(5).[2]程宜康,李平.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3]刘晓峰.改革实践环节是构建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4]林西平.化工类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4(3).收稿日期:2006/11/29 作者简介:崔鑫(1967—),男,山东寿光人,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化学

责任编辑:董良军

The Research and Theory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n Applied Chemical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College

CUI Xin, WU Jin—peng, DONG Jin—ping, SONG Ji—mei, WANG Xiao—jun, LANG Xiu--ting

(Weif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Shouguang 262700, Shandong Province)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ndition of our college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ajor of the applying chemical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 we put forward a stereoscopic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ith the basic structure “four levels, four modules” by studying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ot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erience.The years’

practice indicated that the new system of practical teaching have a good effect on the practical and creative 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applying chemical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make them more competitive in job-haunting.Key words: Applying chemical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The system of practical teaching;Experiment

第五篇:微格媒体技术与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微格媒体以它独具的文图声像并茂,信息量超大,互交性极强的技术特点而迅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本文将从微格媒体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诸多优越性,通过现代微格媒体技术,结合当前高职声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教学手段和优劣互补的新形式,新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微格媒体 声乐教学 高职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和发展,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活动影像并茂以及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的特点,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有利于情镜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究,勇于创新,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教学信息量之大 效率之高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实施,各种媒体教学课件在大学和中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微格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也逐渐被广泛认识,在声乐教学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微格媒体在声乐教学采用的是教室由一对一授课模式,即老师在上课时用微格媒体进行辅助的教学。一改往日那种传统的单一的声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从单一狭隘的音乐技能转向多学科结合的多元音乐文化教学。

在当代音乐学科发展的形式看;音乐门类向精细化发展,与其他学科交织形成了音乐多维度学科,其知识总量也是呈几何式递增,反应在声乐领域主要表现为歌唱理论的不断丰富。新的歌唱技巧与风格不断涌现,歌唱机理的研究也不断加深,使其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越来越多。高职声乐教学要针对学生个性的特点,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演唱技巧,听觉能力,节奏感和音乐素养等多种因素结合的提高。所以,高职的声乐课时紧张显得比较突出。利用微格媒体教学,可以省去非技能方面共性理论的重复课时,会明显提高课堂容量。利用微格媒体技术给学生进行声乐作品的介绍,作者生平简介,历史背景等图象资料的播放,现场演唱录播,分析点评,使声乐课堂教学更直观生动,活泼有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利用微格媒体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节省大量时间,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为一体,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转换灵活、高效,既简化了课堂教学程序,缩短了知识传输时间,同时一改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形式生动重点难点突出

微格媒体声乐课件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过程真实、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不断变换的屏幕,制作精美的画面,形象直观的阐述,丰富生动的信息。课堂上播放名家名曲的现场演唱示范录象,给学生讲授歌曲演唱的技术要求,学生将名家的声音与自己的声音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模仿自学,在不断的巩固好声音的状态,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声乐理论与实践的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此外,微格媒体能使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无法观察到的现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成为解决学习时矛盾的重要途径。利用微格媒体课件教学,可以集中全体老师的智慧与教学经验,可以上网查找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有序,免除教室上课板书的劳累,而更加地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

声乐理论知识单独用语言描述非常抽象、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利用微格媒体技术,可以将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解剖图,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让学生了解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对声音的波形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使声乐教学更直观化。例如在歌唱时,用胸式呼吸的状态怎样,声音如何?用腹式呼吸的状态怎样,声音效果如何?用胸腹联合式呼吸又是怎样状态,声音效果又如何?利用媒体技术通过动画、声音以及色彩可以将这些难以掌握的内容直、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示给学生。达到了结构上的动、静结合;视觉上的鲜明对照;重点一目了然,难点清清楚楚,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和全面理解。通过微格媒体技术创设与歌曲演唱相关的特定背景,配以交响般的电脑音乐伴奏,使学生更快的进入角色,产生情绪体验,激发学生情感,调动演唱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演唱和舞台表演能力。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相互结合微格媒体课件集科学性、教育性和新颖性于一身,是教师教学经验和能力的体现。教师发挥个人在声乐理论、歌唱技巧科研等方面的长处,课件教学彼此交流、互为我用、共同提高。

声乐课以听觉视觉为主,微格媒体很适合于各种声乐课的教学。声乐作品欣赏;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学生去听,去欣赏中外歌唱家名曲,学习了解各种风格的演唱,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及共性问题进行对比欣赏。声乐理论知识课:教师将发声器官,喉部、胸部或头部解剖图形,在课件上活灵活现,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各部位的结构图形。当发声时的各部位与不发声时喉部的状态,声带的变化等。这样讲起来就方便,学生听起来看起来就明白清楚。声乐发展史课:将声乐发展史用多媒体,可以减轻教师的每节课的板书,学生也可以听过视觉了解各个不同时代、不同的唱法,以及声乐发展的历史。

使用微格媒体技术教学后,节省了声乐教师不必要的重复讲解,使教师会有更多的时间用在技巧的个性训练上。既广泛涉猎教学信息,仔细推敲教学步骤和授课方法,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充分开展教学研究。同时运用传统声乐教学手段,教师针对歌曲内容近距离的技巧和情感启发,使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讲解。课堂上教师适当离开计算机,采用近距离和学生沟通,用手势、表情、眼神来连接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情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教师清楚、及时地了解教学效果,随时调节教学节奏,展示教师个人的综合能力,合理性使用微格媒体可以减轻学生的视觉疲劳,提高学生的歌唱热情。

正确对待微格技术存在的不足

首先,声乐技巧课既是声乐课的主课,不能过多的依赖和频繁使用微格媒体技术教学,因为这门课是一对一的教学,学生上课需要室内有隔音设备,需要教师用耳朵去听辨声音对与错,学生需要用感觉来完成技巧。声乐课需要面对面去纠正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感觉,如:喉咙打开,气息如何拖住声音、音色如何优美等技术问题。用微格媒体技术的传播声音不是很清晰和准确,因此在声乐技巧课中不能每节课都用微格媒体技术给学生上课。其次,微格媒体技术教学中师生双向交流机会很少,学生总是高度集中瞪着眼睛看屏幕。教师的身态行为、情感表达、现场即兴表演等语言情感的交流很难派上用场,学生无法顾及,师生之间沟通机会极少,致使教学亲和力下降。或由于一时操作程序出现失误等其他因素影响,使教学节奏把握不准,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难于集中。由于微格媒体演示的信息量大,速度快,如果事先没与学生交代清楚,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过度紧张,手忙脚乱,注意力分散,教师很难把握课堂节奏,影响正常课堂秩序。教师必须提前做好演示稿,在课堂上学生的眼神、注意力,教师的语言及思路完全集中在投影稿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教师的表情、手势等,学生无法集中精力,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这时教师的语调、情绪也很难感染学生了,也弱化了教师综合声乐授课能力在课堂上的魅力。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更由于长时间的注视屏幕和过于单调呆板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消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微格媒体应用能力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水平,先进的设备只有在全面掌握和了解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在应用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由于许多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没有特定的机会,系统的学习接触微格媒体技术,更谈不上接受正规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多以自学自悟为主,微格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偏低,操作水平很有限。因此,要使声乐教师掌握微格媒体技术应用理论和相关技术,提高教师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仍是目前提高微格媒体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

重视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微格媒体技术是声乐教学中亟待开发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授课时应直视学生,歌唱技术传授,注意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控制好微格媒体技术演示与播放速度,教师授课的语速要适度,适当穿插个别指导手势和表情示范,要及注意时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

为此,加强对声乐教师微格媒体技术的培训,进一步学习掌握微格媒体技术操作要领,要把设计的图形、模拟动画要兼备科学性和艺术性。在准确表述知识点的前提下,力求生动、简洁、美观,并符合声乐演唱的基本规律。应把精力集中在每堂课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将教师感到难以用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表达清楚的问题,用微格媒体技术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加强课件资源共享,使微格媒体技术教学课堂能在网络中运行,同时服务于更多的人。应用微格媒体技术教学时应适度,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与常规教学方法有机配合,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微格媒体技术固然有其明显的优越性,是声乐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在声乐艺术教学中,各种教学手段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将微格媒体技术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使我们的声乐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姚青.《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中国音乐,2000.[2] 张守连,朱理森.《多媒体电脑应用技术》[M].专利文献出版社.[3] 俞子正等编.《声乐教学论》[M].西南师大出版社.

下载英语论文浅析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与学生言语应用才能的培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语论文浅析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与学生言语应用才能的培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