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记叙文阅读题考点总结
中考记叙文阅读题考点总结
考点一:内容及中心的概括
考查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对策:了解内容概括方法: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做××事。
考查2:直接概括人物性格
对策:
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
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考查3:直接概括主旨
对策:
注重格式:文章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提示:强调三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考点二:表达方式的考查
考查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考查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对策:
1、描写的几种形式:
(1)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2)环境描写;
(3)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4)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5)从不同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自然环境:写出了环境(或某事物)的××特点;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的××作铺垫。
考点三:表现手法
考查:直接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①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人物或事物衬托主要人或事物,突出其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②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③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④设制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考点四:结构把握
考查: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对策: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中间: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为下文作铺垫。
结尾: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首尾呼应。
考点五:语言赏析
考查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考查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②句式之美------对偶句、排比句、疑问句、反问句等,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 句,因为它xx。
考查3: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对策: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第二篇:中考记叙文考点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考点归纳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3、根据要求提取信息。
4、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5、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内容概括,整体把握。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二)题目理解,把握中心。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
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
答题技巧:
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深层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三)阅读语段,体会作用。
题型1: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题型2: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题型3: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xx》中的诗文,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
1、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a、重要段落的作用 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②过渡段:承上启下。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④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b、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②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性格。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⑤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句子的作用,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①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②情感句:直抒胸臆,抒发强烈的内在情感。
③引用句或文学性强的语句:营造文化氛围,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作具体分析。
(四)词句赏析,理解含意。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内容、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鉴赏句子:
从修辞的角度,看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从炼词的角度,简洁生动、富有概括力。
从句式特点,是否使用了特殊句式,如设问、反问、祈使句、感叹句。
从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否运用双关义、引申义、比喻义。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题型1:第x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注意:
(1)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儿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xx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题型2: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效果))。
答题技巧:
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这个词语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表达了)??的情感(性格)。
题型3: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1)a(b)句: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a(b)句:这句话是动作(肖像、神态、心理、语言)描写,运用了“xx、xx、感。
(3)a(b)句:这句话是环境描写,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附: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a)肖像描写(外貌描写)(b)神态描写(c)动作(行动)描写(d)语言(对话)描写(e)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概括介绍和形象描绘、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成长;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首要作用: d、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表情、感情);e、凸起、深化主题。(注意:不能堆砌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首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其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五)感受人物,分析形象。
题型1:文中的xx人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题型2:文中的xx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题型3:文中那个xx人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她)是个怎样的人。答题技巧:
1、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2、通过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和其他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①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具体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心理描写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
④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等方面所做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其特征是细微之处见精神。
(六)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写作方法)有: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牵挂、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技巧:
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 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现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要具体分析)。
3、衬托手法(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描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七)写启示感悟发挥题。
题型: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触感染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部实质意义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好坏,对选文材料谈自己创见;
(5)接合实际,对文中提及的现象提出合理化提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堆集,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接合(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著名的句子等);(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部实质意义;如: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答题技巧: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心理活动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描写。(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技巧点拨: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切合文题要求,所谈内部实质意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答这类题时要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即: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1)抒发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等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抒发内部实质意义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抒发要流畅。
※
(八)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还有标题。
※
(九))找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
(十)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主要人物(2)主要事物 ⑶主要事件(4)时间(5)地点(6)人物的情感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技巧: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
(十一)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凸起中心。
※
(十二)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确定是笔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运用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十三)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 开头的议论:统领全文; 中间的议论: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 结尾的议论: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凸起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四)记叙文中的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十五)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2)通常为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
(3)注意: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篇二:中考记叙文考点归纳 2012中考专题复习之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
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二、记叙文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
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
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
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三、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们把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之为记叙文的六要素。只有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条理才清楚。如:
《背影》一文,时间——那年冬天;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到车站为“我”送别,给我买桔子;结果——“我”怀念父亲。作者在交待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四、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一般有三种:
①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课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它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也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这种插叙一般都要交代起讫点,阅读时应注意;二是对人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入的前后不一定有过度衔接的话。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五、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的一种因素(依据)。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有多种形式:有的以时空转换为线索,人物活动、事情发展、景物变化等,都是随着时间、地点的推进而展开。如《藤野先生》就是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东京、仙台、北京层层展开。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的。再加《羚羊木雕》就是以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的,还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智取生辰纲》中明线为“杨智失陷生辰纲”,暗线为“吴用智取生辰纲”,两条线索在黄泥岗合为一条。我们读记叙文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沿着它逐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直至全篇的思想内容。
六、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如《藤野先生》中的“我”处于重要地位,通过“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处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12岁的小伙计,是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第三人称写法。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七、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八、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下面只介绍几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白描。
(1)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3)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了解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九、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喜怒哀乐等)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 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程度);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对偶、引用、借代、反语、对比。
2012记叙文专题复习考点及答题技巧总结
记叙文常考考点归纳: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讲)
二、句子、段落的作用。
三、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及赏析。
四、人物形象分析。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六、收获、感悟、启示。
七、题目理解。(含义、作用)
八、文章主旨、感情。
九、语言特色。
十、写作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人+事+结果
答: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
二、句子、段落的作用
(一)第一段的作用
如果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
①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②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 引出下文;
④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如果不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
①开门见山,揭示主题;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④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⑤为下文××作铺垫
(二)中间段落的作用:
①过度或承上启下
②为下文发展做铺垫
(三)结尾段落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②照应开头或题目,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③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④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三、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及赏析。(都扣到主题上)
(一)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另外,有些词语可能用到了描写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作用:为刻画人物服务,塑造了?的形象,表现了?的性格,体现了?的精神,表达了?的中心
(二)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四、人物形象分析。
要从整体上思考,抓住典型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尽量用并列的短语或成语,也可用文中具体的词语。如:勤劳善良、勇敢、心灵手巧、天真活泼、温柔美丽、心狠毒辣、卑鄙无耻等。(根据实际对人物的描写来答)
五、记叙顺序、人称、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六、略。
七、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一)含义:一是浅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浅层含义往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深层含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比如《生命之线》这个题目,它浅层含义是指连接两人的那根线,而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互相帮助的品质。
(二)作用:通常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从内容上讲往往是借物传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等,从结构上说往往是标题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比如《枣核》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以枣核贯穿全文,同时借枣核来反映美籍华人的殷殷思乡之情和拳拳爱国之心。又比如去年中考的《老海棠树》也是考查标题的作用。
八、文章主旨、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九、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
十、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篇三:中考记叙文考点整理及相关配套练习
中考记叙文考点整理及相关练习
一、记叙文中考考点
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二、针对中考考点,对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中考常从要素、线索、顺序入手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2.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 9 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3.常见的叙述顺序 1)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一面》,文章按时
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
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
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
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
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
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设置悬念和巧妙穿插,刻
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其中解放军建造茅屋
和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属于插叙部分。
检测题:
[例1]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①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情
②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
/ 9 [简析]第①题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选文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学生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
第②题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用来证明“我”已长大,完全可以不送,从而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根据以上分析,第③题选c是不言而喻了。
第④题考查学生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褒义词、贬义词的能力。本题中的“聪明”是褒义词的贬用,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写出了当时“我”对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的一系列举动的不理解,对往事的自责及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第⑤题是关于记叙详略的考查,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所以一笔带过。
小结:
基本理清了记叙的要素、线索和顺序,是整体感知的第一一个步骤。
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考点精讲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一)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例:如何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的含义?
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是反语,表示讽刺。
例:怎样理解句子“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中“狡猾”一词的表达效果、(《我的老师》)
“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 3 / 9 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例:《小橘灯》的结尾是:她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如何理解句中的加点的“好”字的含义? 显然句中加点的好运用了双关辞格,不只是指病好了,更主要的是指黑暗社会已被推翻,人们已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言外之意。
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例:《驿路梨花》的结尾句: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运用了引用辞格,联系全文,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可推知其象征义是表明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的深意。
检测题:
例题
2、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塞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儿,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问: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答:
解 析:
要回答这道试题,就要首先结合这句话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概括,从本句入手。其次再看句子所在的语段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从上下句来看,“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若按纸条上所说的去做而仍然吸不出水,则白白浪费了这救命的水;二是若把这壶水喝下去,虽可保住自己的生命,但这种自私的做法,将受到良心的谴责。4 / 9 总 结
解题方法:
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此外,还可以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任何一个关键句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而议论文中的记叙则往往起例证的作用,说明文中的描写或起再现说明对象的特征的作用,或起点染作品使之更生动的作用。以上方法都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解题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
(二)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
常起作用:
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d设伏笔、e作铺垫 二从内容上:
常有以下作用:
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理清文章的层次,有助于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中心思想,从而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记叙文结构层次的划分
考点精析:
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5 / 9篇四:中考记叙文常见考点和对策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思路梳理
一、知识点梳理
〈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一句话概括情节。
【思路】
2.按照示例补充文章相关情节
【思路】 应尽量仿照示例的句式 .......
空。注意,要观察示例是否有统一的句式规律。如果没有,形式即可自由组织。3.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内容。
【思路】人物+事件(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几方面)4.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思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一,重视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
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
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
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划线句的理解)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等)②答出这些方法的文中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3.<1>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思路】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角色扮演)注意:补写人物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用第三人称。<2>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题型: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心情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7.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
〈四〉语言分析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喜怒哀乐等)
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
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程度);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1)字词含义:
【思路】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在做题的过程中可借助“代入法”将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检验一下这种理解与上下文的意思有无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地方。本义+语境义+深层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3)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思路】(修辞或手法)+(效果词)地表现出(文章中较直接的内容、人物情感、作者观点等)+体现
出(文章中深层的内容、人物情感、作者观点等)
例如:此处为动作描写,“蘸”“吮”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我”的馋相(较直接),表现出“我”的家境
极为贫困(深层内容)
(4)解析文章中句子的含义:
【思路】
【1】句子中包含的修辞或手法
【2】句子的表层含义(即字面含义)
将含蓄隐晦的字面词句用大白话解释清楚,包括解释修辞、特殊词句含义、原因等。
【3】句子的深层含义
(5)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句子中包含的修辞或手法
答出后顺势写出该修辞或手法的表达效果或作用。如生动形象、突出、渲染、衬托等等。即作者写该句的实质目的,往往与文章主旨有关。字面上不能直接反映,须进一步探求获取。
答出后顺势写出该修辞或手法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如生动形象、突出、渲染、衬托等等。【2】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 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五>文章标题的作用
【思路】1.修辞(反问及疑问句、比喻、拟人)+效果词;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3.点明文章线索; 4.概括(指出)文章主要内容(对象); 5.揭示(暗示)文章主题(简单阐释主题)等; 6.新颖巧妙、醒目等效果
〈六〉关于写法的问题。
熟记常见的写作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卒章显志,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细节描写、象征、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1.倒叙、插叙的作用。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插叙是指作者在叙写主要情节线索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主要作用是补充情节,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完整。使文章结构紧凑。2.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3.悬念——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悬念。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七〉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启示——领悟的道理。(结合人物、主题答)
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
评价——对人、事的看法。注意:答题时一定要注意答案的层次感,先从文中出发,再联系自身实际情况,最后得出更深层次的感悟。
二、重庆市近四年现代文阅读(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规律性题目答案分析 1.第(7)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008)答案:(共3分)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1分),由“看雪”的描绘转入对妈妈的回忆(如答成“爱雪原因的记述”也可)(2分)。或:为后文写她妈妈离世(2分)作铺垫(1分)。2.品味语言(7分)(2008)
(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4分)
①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②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2)第(16)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答案:(共7分)(1)(4分)①变抽象为具体(答成“形象生动”也可,1分)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对女儿的爱(1分);②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示出女儿纯洁的心灵(2分,三点答到一点给1分,答到两点即给满分)。(意合即可)
(2)(3分)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磨难”,扣“夜黑”。1分),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扣“雪白”。1分),我们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扣住“压”。1分)(意合即可)3.本文
(一)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2008)答案:通过打比方,形象生动(2分)地说明“水立方”的晶莹美丽(2分)。(意合即可)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2008)
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节能etfe(聚四氟乙烯)膜材料,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etfe应用工程。
答案:(共4分)不能去掉。(1分)“目前”从时间上进行限制,说明了“水立方”的“etfe应用工程”只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工程。(3分)(意合即可)5.揣摩句中加点词语,体会他们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4分)(2009)
(l)她看见了孩子们渴望的神情,不由自主地被感动了:“好吧,我来帮助你们!”(2分)..
(2)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又蹦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2分)....
答案:(1)表现了孩子们期望得到指导的心情很迫切。(2分,答到“心情迫切”即可)(2)表现出孩子们为音乐会的极大成功而忘记了病痛、自豪快乐的情景。(2分,“忘记了病痛”、“自豪快乐”各1分)6.对“我们为什么活着”的问题,第③段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请简要回答。(4分)(2009)答案:①活着是对生命本身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②活着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每点2分)7.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2009)(1)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2分)(2)这样的活着,就只是一种猪栏理想了,这无异于使蓬勃的生命在污泥浊水中一点点朽烂,会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味。(2分)
答案:(1)指活着的意义(答成“不少人不懂得活着的意义”或“不少人不懂得人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亦可。)(2)指沉湎于物质享乐、游戏人生的腐朽生活。(答成“只满足于物质需求,一味沉湎享乐,对酒当歌,游戏人生,不惜青春赌明天”亦可。)(2分)8.文章结尾段的排比句有哪些作用?(3分)(2009)
活着,就要让快乐的阳光洒满生命的每个清展:活着,就要让幸福的泉水滋润生命的每个时刻;活著,就要让向上的姿势昂扬在生命的整个历程。
答案:总结全文,增强气势(答成“增强语气”不扣分),深化文章中心。(每点1分)9.具体说说第④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2009)答案:承上启下(答成“开启下文”不扣分)(1分),由谈活着的意义转入对活着态度的论述(或“由谈我们为什么活着转入对我们应该怎样活着的论述”。只答“转入对活着态度的论述”或“转入对我们应该怎样活着的论述”不扣分)(2分)10.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2010)
(1)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参考答案】“诡秘”原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这里指老人的笑中含有深意,隐藏着他的人生的秘密,让人不解而好奇。
(2)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参考答案】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这本小册子是老人的至爱,在长久的岁月历程中,小册子被老人翻得“满目沧桑”。11.请在文中划横线的a、b两处中选择一处,根据句后的提示进行赏析。(4分)(2010)a.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动作描写)b.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心理描写)
【参考答案】a.谈起儿子,骄傲的背后是深深的痛,内心深处的疼痛化成外在的“微微颤动”;“深深的吸”和“缓缓的呼”都是内心极度痛苦的一种掩饰行为,表面的平静折射的是人物内心的不平静。(能结合3个关键词分析言之成理即可)b.比喻句“院子太大了,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非常形象生动,这样的比喻既符合老人的身份特点,又写出了老人内心那种空荡荡的失落孤独的感觉。(言之成理即可)12.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成熟的稻谷会弯腰”的理解。(4分)(2010)
【参考答案】“弯腰”就是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成熟的稻谷会弯腰”是说一个成熟的心智,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改变,选择“暂时的放弃”,以弹性和韧性,求得一种更为深刻的生命睿智,从而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13.列举雪松后,作者为什么还要举梧桐的例子?请谈谈理由。(4分)(2010)
【参考答案】列举雪松证明了“重压之下弯下腰来,为的是不让自己折断,为的是往后的日子继续挺拔向上”的道理后,再举梧桐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不弯腰被折断”的道理。这样的正反对比论证,更全面,更辩证,说服力更强。14.请分析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2010)
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
【参考答案】蝉蜕是为了新生,“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比喻“弯腰”也是人的一种新生方式,通过“弯腰”篇五:中考记叙文考点解读
中考语文考点解读(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解读标题、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理清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概括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手法、品味生动细节、赏析精美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设题方式及解题技巧如下:
一、在题目上设题
1、问题目的含义
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关乎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变色龙》《爸爸的花儿落了》
2、问题目的作用
(1)是否表明写作对象、概括了文章内容,或是否为主要情节,(2)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3)是否为文章的线索
(4)是否新颖、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如《藤野先生》——表明写作对象,《智取生辰纲》——主要情节,《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心声》——透露情感主旨。
3、拟写标题
可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用简练的语言去表述。
二、在情节上设题
1、概括事件(全文内容、情节或场面)
找准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进行概括,其中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三要素缺一不可,答题模式为: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有时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要注意“一句话概括中”对“一句话”要求,即主谓宾句。概括时,要强调那些独特的、关键的成分。
2、梳理情节
记叙文: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小 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概括情节变化,补充情节链(人物情感态度和心理变化)
(1)有提示性填空
(2)只给空,不做其它提示
此类题要梳理全文,找准位置,抓住关键句,筛选恰当的词语填空。
三、在自然环境描写上设题
此类题常以考查句子作用的形式出现,答题时一般从以下4点考虑,不一定面面俱到,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1、概括出该处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萧瑟凄凉、朦胧凄清、冷寂幽静、紧张神秘、喜庆热闹等)
3、衬托(烘托)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4、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等环境特点,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的叙事描写做铺垫。
※关于社会环境描写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如《孔乙己》中对咸亨酒店的描写)
※注意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多个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
四、在人物形象上设题
1、辨识、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1)正面刻画也叫直接描写,方法简称为肖(外)、语、动、心
肖像描写 写出人物的什么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
语言描写 写出人物的什么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
动作描写 写出人物的什么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
心理描写 写出人物的什么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以突出中心。如杨二嫂顺手拿走母亲的手套,胡屠户替女婿扯衣裳襟,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等。
(3)侧面衬托(间接描写)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写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2、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指的是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概括人物形象要从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结合具体的写人方法,抓住抒情、议论语句,用准确的词语写出人物身上的品质、精神方面的特点,尽可能不要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即多方面概括。
3、评价人物
评价人物不要架空,尽可能紧扣文中人物的行为表现,结构为:概括叙述+精当议论。※ “形象”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人物群体或事物、景物, ※ 甚至于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如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周敦颐笔下的莲、鲁迅笔下的朔方的雪等。鉴赏事物形象,重点要了解形态、特征、性质、含义、影响等。
五、在词语上设题
1、重要词语的含义
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派生义、特定义、隐含义),而不是词典义。
可以试用同义词、近义词替代,解释时注意联系语境分析原因,保持词性一致,最后代入验证。
2、词语的作用、表达效果(词语赏析)
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注意观察该词的特点,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属于哪种刻画方法,如何表现了陈述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
动词形容词带句解词 +手法效果人物或作者情感 副词物的特点、状态
六、在句子上设题
1、了解常考查的句子特点
从表达方式上看: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
从结构上看: 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伏笔句、照应句 从语气上看: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双否句
从修饰上看:各种修辞句
2、考句子的含义
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
意思。
此类考题中,句子有难易之分,但都要联系上下文,坚持“句不离段”原则。难句子,就是句子结构完整、内涵丰富、语言抽象或者有指代型词语的句子,我们的解答方式是“翻译”,容易句子的解答方式是“原因+翻译”,即要回答“为什么”
具体做法有:
(1)换个说法,辨析修辞,思考作者的真正表达意图,即剥去修饰,直达本质义,也可以叫做翻译句意。
(2)换种句式,如双否、反问变肯定
(3)突破关键词语
(4)指出句子所蕴含的哲理
(5)指出句子体现的作者倾向、态度(6)有时句子含义已很明确,则需要分析回答为什么。
3、句子的作用
重要句子的作用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1)内容上的作用
要考虑句子的特点(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修辞句、句子语气、矛盾句),指出该句子写了??内容,表现了陈述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揭示了??的哲理。
(2)结构上的作用
要结合句子的特点和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具体如下:
开头句 总领全文、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埋伏笔、设悬念。
结尾句 点明中心(卒章显志)、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线索句 贯穿全文,使文章紧凑;强调中心句、紧扣主旨,揭示中心。过渡句 承上启下。
疑问句 表达鲜明、强调,激发读者思考作用。
哲理句 具有启迪作用,画龙点睛作用。
引用句 故事传说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4、句子鉴赏(自主批注、赏析)
四个抓:抓修辞、抓手法、抓句式、抓用词
(1)抓修辞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
理解。
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
生动的效果。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能传达出作者十分鲜明的感情色彩。
夸张 突出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揭示本质,表达作者主观感
情和态度,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 把某事物的不同特征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条理清晰;流畅贯通,节
奏鲜明;感情强烈,增强气势。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以上是修辞的基本作用,在分析文章中的具体句子时,还要联系语境,分析句子的内容和表达出的情感。
(2)抓手法
句子上使用的手法有:
渲染烘托、联想想象、对比衬托、反语讽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调动感官、多种角度、虚实结合、色彩搭配等
(3)抓句式
主要从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来考虑。整句与散句的结合,长句与短句的错落,都使句子节奏富于变化,形成错落有致的美,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很有感染力(4)抓用词
在记叙文中主要是抓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抓动词、形容词、副词效果参考前文的“词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拟声词和叠词,主要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美感。※ 批注题 要自己发现美的词句、段落、手法,批注语言要讲究文采,有时如能用名言表达感受,效果会更好。
七、在段落上设题
1、开头段的作用
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照应标题(点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伏笔,做铺垫。(注意和说明文、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相比较)
2、结尾段的作用
(1)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第三篇:中考记叙文考点分析
中考记叙文考点解析及备考策略
请先看一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8题。
特殊的听众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儿。这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②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幽幽的乐曲。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在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把锯带到了林子里。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得诅咒道:“我真是一个笨蛋,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享的____________。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了我,她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附照射下来,她的满头银发显得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愿意听我的琴声了,尽管她是一位聋子。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________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③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从我紧闭着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德·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虽然妹妹还像以前那样,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我却已经不在乎了。练琴时,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也湿透了衬衣,但是我绝不坐在椅子上练习。在以前,我可是坐着练的。
④就这样,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________地练琴:而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老人,也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看我拉琴。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欢乐和幸福;我呢,在她面前,________、一丝不苟地拉着每一支曲子,仿佛她真的能听到我的琴声。
⑤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靠近小山的那座楼里,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聋子?!”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前天还在指导我们排练呢。她怎么会是聋子?”
⑥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心中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与崇敬。从此,每天早晨,我仍然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面对我这位特殊的听众,这位“耳聋”的音乐家,轻轻调好琴弦,拉起一支支优美的曲子。我用心感受着,仿佛听到了老人在用她的心演奏着真正的音乐,那美妙的音符从她心中缓缓流淌,充满了整个小树林,充满了我的整个身心。
⑦后来,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机会,但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音乐家。
1.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写在括号内。()
A.幽静 B.坚持不懈 C平静 D.信心十足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
3.本文所写事情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③段具体写了“我”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我”比以前________和________了。(用两个词语概括作答)
5.结合文意,解释两个“特殊”的含义。
第②段中加点的“特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⑦段中加点的“特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本文第②段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本文第④段中加点的“总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说说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A、C、B、D。
2、顺叙。
3、我不敢在家练琴,找到了可以练琴的小树林。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
4、自信,刻苦。
5、第②段中加点的“特殊”:这里指在我沮丧和灰心时,尽管耳聋却愿意听我拉琴,给我勇气。第⑦段加点的“特殊”:这里指为给我鼓励而不聋装聋,使我坚持练琴,终于成材。
6、修辞方法:比喻。作用:将老人的话比作诗,生动形象地写出老人的话入耳动听,意味深长,唤起了我的自信,给了我美好的感受。分,答对
7、“总是”是“一直是”、“一向是”的意思,这里是说老人每天都来看我拉琴,从不间断,表现了老人对我发自内心的关爱和殷切期望。
8、我感受到老人演奏的音乐是那么美妙动昕,这乐曲回荡在小树林,打动了我的心。)
这段文字设计了八个考点,囊括了内容理解,记叙的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关键词语的把握,重点句子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方式的掌握等考点。通过语段练习,我们要给学生以理性的感悟,以期举一反三。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范畴。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大。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考记叙文阅读的命题趋势较为明显:内容上,设题将更加贴近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整体阅读的考查比重仍会不断加大,选材的内容会呈现出更丰厚的文化内涵、人文素养。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肯定有所体现。选材上,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由于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与试题将呈增多的趋势。题型上,传统的题型仍有保留,新的题型有所体现。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有完全取代客观性试题的趋势。关注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体验和感悟,体现阅读个性。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考点解析
1.把握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对于时间要素和地点要素的把握,一要注意连续的时间和地点,必须注意其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间和地点间的内在联系;二要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要素、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分析人物要素,要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真正地把握事件这个基本要素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记叙文的各个要素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彼此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他要素。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2.辨析记叙线索。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或者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只要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根据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也就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3.理清记叙顺序。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作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以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4.理解记叙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和抒情。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运用能使文章文情并茂,使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使所写事件细致生动,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在记叙文中,叙述和描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手法缺一不可。描写手法运用得好,能将人物、事件和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有些记叙文中,作者不直接对所写的事物发表议论,而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记叙文中的议论的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阅读时对记叙文中的议论要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只有把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
5.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引用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正确分析和体味记叙文中的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等作用;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对关键性词语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6.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它可以是对文章内容(主题、观点、人物、情感等)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述;也可以立足于文章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还可以对文章质疑,与作者对话,敢于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或建议。解答时要注意的是,探究要在“吃透”语段的前提下进行,观点的创新要联系现实,质疑对话要言之有据。欣赏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阅读能力的顶点。当然,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备考策略
一要注重提高阅读能力。对于记叙文阅读的备考首先在于一个“读”字。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不会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也不会有灵敏的语感。所以,要多读一些典范的、文质优美的记叙文。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就使自己获得了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要掌握答题技巧。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时,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第四篇:中考记叙文考点归纳
中考专题复习之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二、记叙文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
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
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
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三、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们把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之为记叙文的六要素。只有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条理才清楚。如:
《背影》一文,时间——那年冬天;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到车站为“我”送别,给我买桔子;结果——“我”怀念父亲。作者在交待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四、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一般有三种:
①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课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它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也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这种插叙一般都要交代起讫点,阅读时应注意;二是对人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入的前后不一定有过度衔接的话。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五、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的一种因素(依据)。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有多种形式:有的以时空转换为线索,人物活动、事情发展、景物变化等,都是随着时间、地点的推进而展开。如《藤野先生》就是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东京、仙台、北京层层展开。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的。再加《羚羊木雕》就是以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的,还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智取生辰纲》中明线为“杨智失陷生辰纲”,暗线为“吴用智取生辰纲”,两条线索在黄泥岗合为一条。我们读记叙文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沿着它逐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直至全篇的思想内容。
六、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如《藤野先生》中的“我”处于重要地位,通过“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处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12岁的小伙计,是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第三人称写法。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七、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八、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下面只介绍几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白描。(1)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3)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了解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九、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喜怒哀乐等)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 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程度);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对偶、引用、借代、反语、对比。
2012记叙文专题复习考点及答题技巧总结
记叙文常考考点归纳: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讲)
二、句子、段落的作用。
三、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及赏析。
四、人物形象分析。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六、收获、感悟、启示。
七、题目理解。(含义、作用)
八、文章主旨、感情。
九、语言特色。
十、写作手法及作用。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人+事+结果
答: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
二、句子、段落的作用
(一)第一段的作用
如果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 ①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②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 引出下文;
④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如果不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 ①开门见山,揭示主题;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④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⑤为下文××作铺垫
(二)中间段落的作用: ①过度或承上启下 ②为下文发展做铺垫
(三)结尾段落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②照应开头或题目,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③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④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三、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及赏析。(都扣到主题上)
(一)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另外,有些词语可能用到了描写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作用:为刻画人物服务,塑造了„的形象,表现了„的性格,体现了„的精神,表达了„的中心
(二)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四、人物形象分析。
要从整体上思考,抓住典型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尽量用并列的短语或成语,也可用文中具体的词语。如:勤劳善良、勇敢、心灵手巧、天真活泼、温柔美丽、心狠毒辣、卑鄙无耻等。(根据实际对人物的描写来答)
五、记叙顺序、人称、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六、略。
七、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一)含义:一是浅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浅层含义往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深层含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比如《生命之线》这个题目,它浅层含义是指连接两人的那根线,而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互相帮助的品质。
(二)作用:通常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从内容上讲往往是借物传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等,从结构上说往往是标题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比如《枣核》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以枣核贯穿全文,同时借枣核来反映美籍华人的殷殷思乡之情和拳拳爱国之心。又比如去年中考的《老海棠树》也是考查标题的作用。
八、文章主旨、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九、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
十、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第五篇:【中考考点】书法题知识点总结
【中考考点】书法题知识点总结
中考的书法题主要是针对我们人教版七年级到九年级语文书上介绍的书法家及其作品进行考查。所以只要把书上有关书法家的字体特点和作品搞清楚即可,不会考超过课本以外的书法题。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草书→行书
二:汉字造字法——六书
象形: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描绘出来,所谓画其成物。如日、月、山、马等。
指事: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如上、下等。
会意:由多个字根组成,衍生出新的含义。如明、休、信、歪、旦等。
形声:由形、声旁组成,分为上形下声、左形右声、内形外声等。如清、围等。
转注:用于两字互译,彼此同义而不同形。如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
假借:借用一个字来表达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如闻指听说,但后来被假借为嗅觉。
三:唐代四大书法家(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诸遂良)
①颜体书法特点: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大气磅礴,雄壮刚强,庄严肃穆。
楷书名作:《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大麻姑仙坛记》等。
行书名作:《祭侄文稿》(祭奠从侄季明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②柳体书法特点:结构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
楷书名作:《金刚经刻石》、《李晟碑》、《冯宿碑》、《神策军碑》。
行书名作:《伏审》、《十六日》、《辱向帖》。
③欧体书法特点:结构独异,法度严谨,笔力险峻。
楷书名作:《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兰亭记》。
行书名作:《行书千字文》、《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
④诸遂良书法特点:线条瘦劲,结字谨严,用笔富于节奏,华丽而不失刚劲。
楷书名作:《雁塔圣教序碑》、《大字阴符经》、《孟法师碑》。
四:王羲之
①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又称王右军,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②代表作:《兰亭集序》(该著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书法特点:刚健娟秀,朴素精巧,真率蕴藉,飘逸端庄,炉火纯青,尽善尽美。
五:草书
①创始人:汉代张芝,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②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从东晋开始,草书便发展到高潮。
③唐代再次掀起草书的热潮,涌现出孙过庭,张旭,怀素等书法家。
1.孙过庭
①书法特点:笔法多劲力而少柔媚,有力透纸背之感。
②代表作:《书谱》等。
2.张旭(狂草的创始人,也被称为“草圣”)
①代表作:《古诗四帖》(该著作是最负盛名的狂草书贴)
②书法特点:笔画奔突游走,如烟云缭绕,龙蛇走动,“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3.怀素
①代表作:《自叙帖》、《论书帖》、《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等。
②书法特点: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
六:楷书四大家(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欧阳询[欧体]、赵孟頫[赵体])
书法特点:颜体端庄雄浑,气势开张,骨力遒劲,气概凛然。
唐朝:柳体活健苍劲,结构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
欧体结构独异,法度严谨,笔力险峻。
元朝:赵体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