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郑大传播学考研试题答案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新闻的客观性: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传播主体不改变报道对象自身的内容。
2、舆论:公众的意见或言论。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4、信息沟:所谓“信息沟”,就是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 信息的言语活动。这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我们通常称之为“交际”。
5、伊里调查:拉扎斯费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这次调查是在伊里县进行的,所以又称“伊里调查”,调查结果在1948年 “人民的选择”为题正式出版。
6、台湾一报三禁:自1951年起,由于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也由于台湾时处“动员戡乱”时期,台湾当局对新闻传播事业发布多种法令与限制措施,称作“报禁“政策。
一般认为“报禁”包括“限证”、“限张”、“限印”三部分。
7、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广义上有三重含义:对导致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直接有关的背景材料;向记者提供消息、介绍情况的人的背景情况。
狭义上单指与新闻人物和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
8、专访: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经常是一种以特别强调的方式获取独家新闻的手段。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
9、编辑方针:是根据办报、办台方针以及实际情况对报纸和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所作的总体设计,是编辑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编辑方针它规定了报纸的读者对象、传播内容、报纸水准与风格特色。
10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凭借声、画形象,对重大的新闻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做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与点评。
11、广告策略:广告策略系统是广告策划中最精彩、最好费脑力、最能体现广告职业特征的精髓,包括:广告定位策略、广告地点策略、广告创意策略、广告时机策略、广告媒介策略广告协同策略。
12、媒介混合购并:一个传媒组织将其资金转向与传媒产品没有密切关联的部门,由传媒组织统一指挥,统一核算,统一经营,进行资本运作,称为混合购并。
二、简答题
1、简述1948年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答:(1)1948年9、10月间,中共中央在当时党中央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集华北《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进行集中学习。10月2日,刘少奇对他们发表谈话,主要强调了新闻工作的重要性、新闻记者的修养和素质等。参加学习的记者统称为“华北记者团”,这次谈话即是刘少奇在西柏坡学习班上《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2)在讲话中,刘少奇同志围绕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方针,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和任务,着重论述了新闻事业在党和群众联系中的功能,强调了新闻记者的修养和素质等问题,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首先,刘少奇同志指出,新闻事业在共产党和群众的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新闻工作的重要性。二是强调了新闻记者的修养和素质,刘少奇指出新闻工作者应该对党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精神。
刘少奇同志还提出了一名合格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四个主要条件。
包括:第一,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二,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要到处去看、去问,多做研究工作,独立地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
第三,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
第四,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2、简述西方廉价报纸出现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答:(1)历史背景:18世纪后期,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推进给社会生活,也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各国相继进入廉价报纸时期。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为报纸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
经济的发展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粗铜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新的广大读者群;
阶级力量发生新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在扩大,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进程,使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高速轮转印刷机的产生,降低了印刷成本,报纸引得更多更快;
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数量的大为增加,广告费用成为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报纸廉价销售成为可能。(2)特点:
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
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
读者对象为平民化,也成为大众化报纸,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
内容上注重软新闻;
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
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销价,扩大发行,进而赢得更多广告。
3、谈谈你对用事实说话的理解
答:坚持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它是取信于民的所在。新闻真实性要求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都要确凿无误。也就是说,新闻事实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等都必须真实、准确。这些情况若有出入,将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在写消息、通讯等过程中不注重对地名的核对、查实,发表后才知道错了一个字,这是写作中应该注意的。新闻真实性还要求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条件、过程、细节和人物的语言甚至动作都必须真实。新闻作品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如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也必须确切无误。总之,新闻以求真标明自己的价值,就是要坚决杜绝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不要为了追求生动感人,凭主观想象增加许多不真实的细节,更不要进行主观的“合理预言”,夸大其词,胡编乱造。
4、如何看待新闻传播的公正性
答:新闻传播的公正性指的是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所以公正也称作公平原则、平等原则。公正性要求传播者对新闻事实持中立态度。
(1)新闻传播者不以一己立场片面传播赞同己方,压制非己方;
(2)新闻传播者不以一己立场选择、评价、解释事实,误导他人,损害非己方;
(3)新闻传播者不以一己立场剥夺非己方利用媒介传播其意见的权利与机会。
公正是传播者和媒介社会公德与伦理责任的必然要求,也是媒介发挥公器作用,调节国家与社会关系重要通道。
5、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答:(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内容: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评价: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他认为媒介和社会的发展中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一-分化-再统一”的历史。
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2)媒介即讯息
内容:有两层含义
①“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这里的“尺度”指的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于媒介相关的标准和方式,这种标准和方式不是媒介的具体内容给带来的而是媒介本身的性质决定着。具有影响的是媒介的自身,媒介产生直接的后果是在实践中产生新的标准和行为方式,这种标准和方式不是媒介内容所决定的。
②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任何媒介的内容必然包含着文字、音频、图像等等的符号或其他的可以传输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又是一种媒介。如“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等等。评价: ① 意义:
这是麦克卢汉对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强调媒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② 缺陷:
把媒介技术看做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极端性;
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片面性,因为没解释人创造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也反过来规定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
(3)热媒介与冷媒介 答:含义: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
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给予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评价:麦克卢汉主张将媒介这样划分,是为说明正确运用它的重要,给人以启示。各种媒介作用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对媒介的研究应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但是这种分类的确有些牵强而且似是而非。(4)地球村
内容: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字印刷媒介产生首,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练习变得疏远。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了,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影响:地球村的出现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影响,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大增强,社交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形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5)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总体评价
①他的理论有独到的间接,他将媒介的概念扩大,不仅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媒介,而且包括人际互动的所有介质; ②他将媒介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情境中研究。因此其媒介分析有了高度和纵深的品质,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③ 他的这些人是角度和方式开拓了媒介研究的眼界与范围,也是人们真正看到媒介作为客观存在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④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符合当前世界的发展趋势。
局限性:
详见每种观点后评价。
6、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它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文化帝国主义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基于优势的物质条件之上,运用经济和政治的力量,宣扬和普及自身文化的种种价值观、行为模式、制度和身份,已达到重塑被压迫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制度和身份,使被压迫人民服从帝国主义阶级的利益。简言之,文化帝国主义就是通过文化思想的渗透来控制一个国家人民的灵魂,然后把这个国家变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地。
特征:文化帝国主义衣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
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全球性的文化支配;
文化帝国主义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实现文化扩张。媒介帝国主义:
产生背景:
“媒介帝国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这一理论在最近又增添了更复杂的社会背景,即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性信息网络建立起来了。一个崭新意义的世界信息市场正在逐渐成形。因此,在信息传播中,作为载体的大众媒介的影响力越来越突出,以至于成为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媒介帝国主义”理论集中的焦点,也正是大众传播的国际化。更多地看到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问题中的负面效应。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就在发展中国家中引起了共鸣,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引起激烈争论,由此引发信息流通的公正性及社会后果问题。
媒介帝国主义”内涵:
特指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确实在有意无意地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系统。也就是说,在信息传播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由此造成了发展中国家消极、被动的后果。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信息传播的不平等现象严重地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因此呼吁建立“国际传播和信息新秩序”。这一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强调发展中国家对自己的信息资源如同其他自然和经济资源一样,拥有绝对的自主权;
②在国际的新闻交流中,对第三世界的新闻应予以“优惠”,在新闻报道中增加有关第三世界的新闻的比例,同时应努力促进第三世界之间的横向的新闻传播;
③西方国家在新闻传播方面应增加对第三世界的捐助; ④西方跨国通讯社在第三世界的活动应受到严格限制,以便保护第三世界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7、如何改进会议新闻报道? 答: 会议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所重视。但是,电视会议新闻又常常陷入程式化误区,以至让人生厌。主要表现在:一是镜头的剪辑上,无论什么会议都是大场景加上主席台中景、讲话者的特写,中间再插几个与会者的镜头;而内容上,又往往是根据会议程式进行罗列,如某月某日在什么地方召开什么会议,谁谁参加了会议,谁谁作了讲话,谁谁又强调,谁谁最后指出等等,千篇一律,甚至空话、套话连篇,让人怀疑报道是为了给领导露露脸出出镜,表示存在的意思。这样的报道实际上背离了新闻报道的初衷,没有使会议报道产生应有的社会效果。会议报道———尤其是电视新闻中的会议报道,不受人欢迎的原因,大致有如上所述三点。基于此,改进会议报道,除了尽量压缩会议报道这个因素外,就应有针对地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①内容上变“远”为“近”
面对会议,应找“新闻”———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
②形式上变“死”为“活”
形式改进,关键在于突破老程式,使画面“动”起来。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尝试。首先是深入开掘会议内涵,找出最佳角度,报会不见会,形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其次,如果不拍会场不行,也要千方百计使镜头从会场中跳出去,跳到与会议内容相关的外景,运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的电视语言来反映会议内容,使会议报道变得各有特色,异彩纷呈,赏心悦目。
④ 开掘上由“浅”变“深”
深入开掘会议内涵,抓实质,找角度,是改进会议报道的一个有效途径。
会议报道应深入挖掘会议的最有价值的实质性内容。
8、简述《焦点访谈》的功能与作用 答: 舆论属性是新闻的一个重要属性,舆论又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并且舆论又有它特定的社会功能:第一,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与制约;第二,对于公众行为的鼓舞与约束。
面对当今中国,试问最能体现舆论的这种独特的社会的功能是什么节目,我想怕是非《焦点访谈》这个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莫属了。在中国这片广辽的大地上,《焦点访谈》节目以其独特的“政府重视﹑群众关系﹑普遍存在”选题与深入详尽的报道,成为某些不正规的政府行为整改的加速器,成为罪恶的最后舆论链锁;同时《焦点访谈》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得到了政府得重视,连续三位总理亲自视察并给予高评价与高寄托,大约每天有3亿多人在收看。我想它的这种对政府和群众甚至是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如此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新闻电视事业发展史上还是首次。
首先表现在《焦点访谈》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上。《焦点访谈》栏目以“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来宣传自己,并且也身体厉行,充当了地方低层与中央地桥梁,有效的对地方政府进行了监督和制约,就很好的弥补了如朱镕基总理所说的中央这一缺陷。《焦点访谈》栏目组人员极力的深入社会低层,了解群众所需所想,使那些由于有些有“报喜不报忧”的观念地方官员掩盖的社会问题得到了揭露,并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从1994年4月1日开播时,《焦点访谈》就敢于播出一些地方势力的黑幕,并且播出的这种节目类型比例不断上升,到1998年负面报道比例就超过了50%,使它的监督功能更强。
他的这种功能又表现在《焦点访谈》对人民的鼓舞与对国家的安全与社会和谐的维护上。《焦点访谈》坚持“硬焦点,软着陆”的策略,并坚持“要选择好时机,把握好时事的动态走向”,就是他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全国共有60多个与《焦点访谈》相类似的节目,出现了所谓的“焦点访谈”现象,这些节目将会以他们自己的独特方式反映着我国媒介的变化与发展方向。
9、简述媒介管理与一般企业管理的差别 答:
(1)媒介管理要将承担社会责任和追求经济利益有机结合,互相协调,把承担社会责任置于首位,把完成宣传任务纳入目标体系,并予以优先考虑,这是媒介管理与企业管理的重要区别之一;
(2)媒介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另一个区别是,媒介管理不止是对人、财、物的管理,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
(3)媒介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
(4)媒介组织不仅在管理上表现出独特性,在机构的设置和构架上也表现出独特性,而且各个媒介组织也不尽相同。
10、美国广告学者特尼斯的广告创意理论
答:要想获得好的创意三个方面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一是概念的技能,就是提出广告核心概念的能力; 二是专业的技能,就是了解、熟悉广告设计的各种操作工具、操作方法、媒体特性等知识。
三是沟通的技能,就是能够清晰准确的把创意作品传达出来。
三、论述
1、论述二十世纪西方传播学界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时期和效果观的变化。
答:第一时期:“子弹论”(“皮下注射论”、“魔弹论”)第二时期:“传播流”研究、“有限效果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第三时期:宏观效果论(1)“子弹论”
①背景:20C初至30年代,大众传媒发展势头迅猛,产生巨大社会冲击;社会各界对传媒的利用达到空前程度;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论盛行;一战的宣传战史和宣传技巧研究。
②核心观点:传媒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如同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可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③评价:过分夸大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否认受众对大众传媒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错误,随着传播效果研究的深入,必然被淘汰。
(2)传播流”研究、“有限效果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40年代起,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传播流”、“说服性传播”的效果、“使用与满足”研究。①传播流
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拉扎斯菲尔德
《人民的选择》: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的力量,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并非主要因素。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选择性接触”假说
人们的既有政治倾向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即:受众并非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其结果更可能强化原有立场而非导致其改变。
“意见领袖”和“两极传播”: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卡兹、拉扎斯菲尔德
《个人影响》(《人民的选择》的后续研究,旨在验证其提出的假说在其他领域是否适用):*既有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以及两极传播现象,在政治选举外的许多领域广泛存在。“有限效果论”
a.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仅是众多中介因素之一,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b.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作为影响因素之一对既有态度的强化;
c.大众传播产生态度改变效果需两个条件—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d.传播效果的产生受某些心理生理因素制约;
d、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性质、内容组织)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极力强调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传播的说服效果)
40年代至60年代,C.I.霍夫兰,指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最早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意愿,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也是否定“魔弹论”效果观的有力证据。(3)第三时期:宏观效果论
①有限效果论的效果观和理论框架缺陷:
a.只探讨态度和行动效果,忽略传播在环境认知中的作用;
b.只考察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效果,忽略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综合的信息活动产生的宏观、长期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c.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会给传播实践带来某些消极影响,如降低传播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为低俗有害的传播内容的泛滥提供借口等。
②70年代,对“有限效果论”的批评和反思基础上,出现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特点:
a.研究焦点大都集中于大众传播从综合、长期、宏观的社会效果;
b.不同程度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 c.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
③与早期“子弹论”的不同:“子弹论”主张无条件、无中介的绝对效果;宏观效果论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做出重新评价。
二、新时期典型报道的新特点
答: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基本结构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许多固有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甚至趋于消亡,新的观念不断产生。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不可避免地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新的变化。典型报道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特点。
1.传统道德解构,价值取向多元化 2.典型报道内容变更,个体意识苏醒 3.典型报道开始走向世界
针对新特点开创典型报道的新局面
面对不断变化的受众,典型报道如若不能应时而变,宣传有强势无强效的窘况会愈演愈烈。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加速变化。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典型报道,自觉地对典型报道从观念到操作,从内容到方法做认真的思考、探索和改革,从而开创典型报道的新局面。
1.站在时代的高度,适应全局的需要 2.把握分寸,使人信服
3.利用新兴媒体,迎合受众需要
第二篇:传播学考研(模版)
2012年清华新闻传播学院新媒体 考研经验贴(初试&复试)
(2012-04-11 10:11:10)
我是2012年以应届生的身份跨考新媒体,初试专业课成绩史论110,业务122。对于公共课的复习没有多少发言权,专业课倒是有很多经验和大家分享。
首先大致介绍下我的情况,我的本科是普通的211,本科专业是文学类,2011年5月才开始考取清华传播学研究生,从这个时候开始入门看专业课的书,并做笔记。暑假7,8月有实习,所以基本都是晚上看两个小时,也没多大效率。真正的复习时间从八月二十五号开始,持续到考研那一天。仅我的经验: 必读的书目:
新闻:
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新闻学应试精要》
《当代新闻学原理》的精华本就是大家看的《新闻学概论》,但是更加全面具体。大二的时候看过一遍,后来结合真题细细的总结了笔记。大家看到06,07等几年的新闻史论名解,会有“受阅叛变率”等,全部出自于此书。
我同时对比刘爷爷的《概论》《精要》做了全面详实的笔记,以防止遗漏。跨考是个摸索的过程,俗话说隔行隔山,并且我有点儿强迫症,总是挺踌躇别人的笔记会有什么疏漏,于是每天晚上蒙头翻着三本书,一门心思的做笔记。此外,刘爷爷的《新闻学前沿11个关注的问题》这本书比较深,但是其中几章,比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很深入,利于理解。对于这些很值得在笔记中扩展。刘爷爷的《马克思新闻观读本》的蓝色小书也很值得一看,其中“报刊的有机运动”“舆论纸币”等有着详细的阐释。当然,复习时间很有限,应当截取其中重要章节加以补充。
《中外广电史》郭镇之老师的书我就抱着娱乐的态度看看,因为理论的书太枯燥了,⊙﹏⊙b汗,这些史论可以消遣···有的比较零碎,做笔记倒是花了很大的功夫。以前的“四级办电台”等均出自这本书。这本书分为两层次,一是外国广电史,一是中国广电史,后者是重点,但是对于英国,美国,日本必须认真复习,以前有道真题是涉及到英国广电体制和中央电视台体制的区分问题。但今年没涉及到什么,也有学长不建议读。
方汉奇爷爷的《中国新闻史》当然必须拜读,不过,首先大致的读一遍,方爷爷写的太细了,我推荐大家用一本书替代它的后期记忆工作,就是这本书配套的《课后习题详解,结构与脉络》。真心不错的一本书。同时李彬的《中国社会新闻史》我是认真的看了遍,跟看故事书一样,他用的是宏大的新史观,而不是方爷爷的革命范式,另有新意,重点突出。我自己觉得,基本清华的新闻史都是跟着李彬的书走的。新闻史论的复习我是在方书的指导下重点研究李书。并补充了些方书上没有涉及的东西,比如3S,四大副刊等特别具有考试象的词(ˇˍˇ)~。外新史我看李彬的《全球史》入门,也跟看故事书一样,笔记是参考以前学姐的笔记,没时间做笔记啦,所以走了捷径,不过李彬的书不大适合应试,我个人看了郑超然程曼丽的外新史,对于英国,美国,苏联,日本以及比较突出地方的闻事业作了补充,比如以前清华考过半岛电视台,精确新闻,等,李彬的书并没有展开详细论述,这些书蛮好的解释了下渊源。表打我,我也看了下李良荣的研究生读本《西方新闻事业》对于其中的一些思想源流,演变做了归纳,比如今年考得美国新闻两种变化,在这本书中有比较清晰的论述。
传播学 李彬的《传播学引论》和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典型的搭配。李彬的书适合理解,郭书则是适合应试,两本书的笔记要相互结合。我的研友有一个考人大新闻,一个考中国传媒大学,我很幸运的可以接触到更多学者的著作,胡正荣老师的《传播学总论》是比较新的,也蛮适合应试,不过没时间看。嘿嘿。
两本教辅书
圣才教育的郭庆光书配套的《课后习题详解》和中传的传播学精编。后期主要结合笔记和这两本书的记忆理解复习的。刚才提到的胡正荣的传播学总论就是这本书的蓝本我觉得。
麦奎尔可以不看,我没看。书后面的名解也没看,因为以上的书看了就完全涵盖了这些概念,后期记忆的时候我结合他人的《麦奎尔》笔记,将重点全部挑出,编入笔记。人类传播理论我倒是很认真的全书做了笔记并划取重点,但是貌似没用到,诶。
※ 特别推荐彭兰的《网络传播学》(不是《网络传播教程》)这本书值得细细做笔记理解并形成自己系统的。收益匪浅啊。无论传播哪个方向的人都值得一看。
※ 喻国明老师的《传媒经济学》很值得一看,我答题基本都会引用到其中的观点与原理。答题时会略显博学,(*^__^*)„„
期刊: 《国际新闻界》比较深,捡能看懂的看吧,对于热点可以在知网上搜索相关的论文,对比之后形成自己观点。
《现代传播》和《当代传播》我只是用来寻求热点的,呵呵
※ 特别推荐《新闻与传播》,是人大的复印资料,一般学校图书馆有。论文热点多,深度可以接受,而且培养了学术思考能力。※ 陈力丹《中国新闻解析2011》,每年一期,估计13届的可以看《解析2012 》了,很简单的书,基本一天可以对全年的新闻事件与热点做出精准的分析。时间安排:
我个人觉得效率和坚持是一切,早上八点进教室,晚上十点回宿舍,雷打不动的应当坚持下来,中午必须午休,哪怕在桌子上打个盹,也要保持半小时的睡眠时间,为下午打好基础。下午对我而言复习效率不高,我就看看XX史,边看边记,基本2点到5点。上午效率蛮高,可以理解理论类的书。这样的插花复习不会让自己觉得枯燥无味。晚上是一大块完整的时间,我倾向于看看论文和人民网的传媒专题,时刻关注相关领域的热点,像今年的电视评估体系,我九月份的时候已经做了相关的一些观点的整理工作,后期的经济学,新闻理论学习,让我又可以从理论的高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所以作为跨考考生,不会显示出你的外行。
说说新媒体的复试:复试时候笔记做了很多,看的书有《数字媒体概论》,《2011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彭兰的《2010年新媒体研究前沿》,清华金兼斌老师主编的《2009论文报告》。建议考取新媒体的同学可以抽空看看任一本,可以高屋建瓴的了解到你所学到的东西。
所以笔试的时候我的论点比较多,思路也较为宽广。
笔试第一个题目是北京微薄管理方案的实施,第二个看上去可能会比较陌生,是 “社会化计算”。这个在我准备复试的书目中有所涉及到的,所以一点儿也没慌乱。我从它的技术基础,特点,应用,以及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影响分条论述。
也许会觉得书目很多,但是复习这样的复习让我心里很踏实。从初试结束那天,我就觉得自己能进复试,并且过完年在没有出成绩的时候就来到清华准备复试,每天混迹于国图,迎接新的一天。结果也在预料之中,不过因为复试时应届跨考,没见过世面的怯场,从学硕调到专硕,但也免去了我一年工作经验的要求,和重新二战的忙碌。传媒本来是实践性强的学科,我欣然接受安排,也愿意在清华的平台上继续更进一步。
一直有句话激励着我,《3 idiot》中的神棍说过,追求卓越,成功就会追上门来。复习也是这样,对我而言。准备的尽量充分,自己也要掌控全局,拔高自己的水准,最终的结果总会高于你现在的处境。内心的踏实自信还是用汗水换取而来的,此刻努力,不负韶华。
之前有过好多学弟学妹加我人人和QQ要买笔记,之前我所说的书目(包括复试书目)我基本都亲手做了详细的笔记,还有很多相关书籍。所以如果有需要笔记的同学可以QQ联系我。QQ:764931381。请写明是清华新闻考研笔记咨询。重点期刊论文我都有详细的笔记和整理。
P.S.考取清华大家仍然三思而后行。因为改革的趋势下,清华的学硕将会以推免和保送为主,名额将会越来越少,按照人民大学新传专硕的发展趋势,清华的专硕将在未来几年分数线水涨船高,和学硕差不了几分。所以如果坚定了学硕的梦想,那么就付出百倍努力,即使爬也要爬到自己的终点。如果考取专硕,也要认真准备,不需懈怠。过程是扎实的,结果是必然的。祝福未来的学弟学妹们(*^__^*)„„
第三篇:2014年南理工传播学考研重点总结
博广南理工考研网
2014年南理工传播学考研重点总结
考生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杀到了考研最后一关,那就是考研冲刺。如果把考研比作一次智力游戏,那么现阶段就是最关键的阶段,所以现在就更需要有个合适的攻略来帮助考生“通关”。博广南理工考研辅导老师觉得对考研重点知识的总结与回顾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些新闻传播学的考研重点,希望能帮助大家。
1、新闻工作的自律(行业协会、组织规章等)与他律(社会监督、法律等)机制及其关系。我国新闻业自律机制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新闻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新闻腐败、虚假新闻等)。
2、2005年3月,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出《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重在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从业人员的采编行为,维护新闻界的良好形象,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结合新闻职业的特征和社会功能分析上述规定出台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3、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办报实践和新闻思想。我党三代领导核心的新闻思想。结合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和党性原则,分析当前形势下党报的改革问题。
4、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基本流程。新闻报道的体裁及其特征。新闻写作的主要体例及其特征。新闻评论的含义、分类、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5、新闻线索与新闻敏感。如何提高对新闻线索的敏感度?
6、最近,湖南师范大学紧急叫停“新闻炒作学”这一课程。结合这一实例,运用新闻学相关原理谈谈你对“新闻策划”这一观点和做法的看法。
“邸报”的含义及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作为封建官报,“邸报”在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22、宋代小报出现的背景及其传播特征。
7、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及其创办者和创办背景。
8、中国近代国人创办报刊的“三次浪潮”及其历史意义。
9、王韬及其《循环日报》。王韬的办报思想和政论思想。
10、康梁的办报实践及其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报刊思想与“时务文体”(特征和作用)。转自:博广南理工考研网
博广南理工考研网
第四篇:2014南大传播学考研非典型经历
2014南大传播学考研非典型经历
服了15年考研的孩子们,从哪找的我的QQ、微博、微信、人人甚至还有手机号?不过,这种技术水平还是很适合考传播的。。可是我考研期间用眼过度,目前还需要休息。
所以这一篇帖子算是总结,大家还有啥问题的话,那什么······尽量自己解决哦。
一,择校。
这个最重要。适合自己的目标是以后所有努力的基础。不过我选择南大倒没经过太多权衡,就是一很浪漫的过程。大二暑假在南京一家广告公司混,本人路痴,随便逛逛的时候误入南大鼓楼校区。在费彝民楼(复试地点)下发了会呆,其时阳光灿烂,清风徐来,感觉良好。回校后,在考虑要不要考研时,自然回忆起这一经历,看了看南大传播学历年真题,觉得出题风格非常喜欢。其他学校基本没考虑,只看了北大的题,居然有填空,不适合我这种不擅
长背书的人。所以就一心一意走上了南大考研路。
我觉得择校不是什么值得纠结的事。什么考不考得上之类的问题考虑起来有点浪费时间。可以把你喜欢的学校列一列,看看他们的真题,有的学校注重专业知识,有的学校注重个人想法和见解,觉得自己适合哪一类,就把学校定下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才是最要紧的。
二,初试
首先讲下与学习本身关联不大,但我认为很重要的几点。
一是找个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不怕各位笑话,我那时候犹豫要不要考研的一大原因,是感觉没有安静学习的地方。我们学院没有固定的考研教室,这一点对我来说很要命,因为我喜欢在固定且安静的地方学习。最终,我选择驻扎在图书馆一楼,不过那边占座很难(都懂的),到后期,我真的起不了那么早,只好让同学帮我占位置。环境这个事因人而异,不过没有固
定的地方很容易放任自己,尤其是后来背书背的很痛苦的时候。
二是找到让自己坚持下去的方法。我还好,因为不是那种很努力的人,所以很少有觉得很累的情况。但惰性谁都有,我的办法是听《出埃及记》,雄浑的钢琴曲一出,瞬间热血沸腾啊。不要小看这一点,考研坚持不到最后的大有人在。自己找个办法让自己情绪饱满斗志昂扬,学会调节、激励自己,我觉得挺重要的。
三是不要一心扑在学习上,多关注外界。比如,我暑假的时候刷微博知道参考书会有大的变动,就抛开了参考书,看英语和政治,顺便看了我猜可能会成为参考书的《传播学教程》。其实书无论怎么变,知识考查的还是那些。难道传播学能不考传播理论么?能不考中外新闻
史么?所以,多关注外界,然后守住淡定的心态就好。
一不小心写成三段论了啊·····
下面说说我的初试准备经历。不过我一直觉得自己学习方法比较小众化,大家姑且看看吧。
我是从五月初开始准备的(我有写日记的习惯,这个时间很准确)。
英语
我英语本身只能说还行,算不上好。四六级一次通过,但分数不高。考研英语没有听力,而这个是我考四六级时最有优势的一项。好在我阅读也还可以。考研英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刚开始准备的时候,我就是简单的背单词,我喜欢新东方绿皮乱序的那本,个人原因,觉得顺序的红宝书什么的背的太枯燥。背单词虽然说的容易,但坚持下来还是不容易的。那时候我就自己吓自己:一天一单元,你敢旷一天工,就别考了。然后,我居然就真的背完了······那时快到六月。刚开始准备的时候很放松,早上一小时,晚上一小时,背完就好。买了本黄皮书,张剑的那一本,分上下册,下册要到后来才出版。我先做基础版,开始觉得比较难,各种读不懂,但是没关系,硬着头皮做下去,同时坚持背单词,渐渐的就会觉得在进步。考研英语的阅读是四篇,所以黄皮书每一单元也是四篇,建议尽量完整做。我做完之后,会把不认识的单词一个个查出来,然后抄在一个大笔记本上。其实到后来都没有看的时间,但是在这过程中,很多常见单词不知不觉就记住了。黄皮书的十年真题可以买后,我就开始做真题。
已经有了单词和阅读的基础,自测情况都还行。那时候已经是暑假,事情不多,所以每次做真题,我都尽量按照考试的模式来,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找感觉嘛。真题做完后,我还是照旧,查单词,不过这次不认识的单词就不多了,总共整理了二十几页的样子,后期抱着背的,觉得收获很大。
至于阅读的长难句,说实话,我从高中开始就不怎么学英语,喜欢看美剧看英语电影,语法一窍不通,考试基本靠语感。所以从句式结构、语法什么的来理解对我来说是行不通了,我就把阅读习题里我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拿过来反复读,对我来说很有效果。所以说,因人而异,要考虑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方法哦。
十年真题过完一遍就扔下了。开始做张剑的提高版。但是我觉得提高版的题目太刁钻,已经变得不像真题了。所以勉强做了一大半后放弃了。开始把真题重新拿过来做。距离我第一遍做真题有大半个月了,所以第二遍做也很有感觉。我把错的题目仔细分析了一遍,找到原因为止。第二遍做完后,十一月中旬了。因为前期政治准备的太少,所以英语放了放。十二月份的时候,把真题过了第三遍,背背自己准备的单词,同时着重看了看新题型。(完型直接放弃了)考前十天左右,才开始准备作文,我什么资料也没有用,就把黄皮书十年真题珍藏版里的真题范文大概背了背。另外,我觉得考研期间不必报班,什么班都不用报。因为综合身边考研孩子情况来看,报班作用不大,有时,因为时间被占据,或者自己计划被打乱,甚
至得不偿失。
政治
关于这个其实我在这里讲经历比较心虚。高中是学理化的,向来也比较讨厌政治,考研前对政治基本上就是一片空白。一直到考研当天,我还十分忐忑,因为平时一看政治就打瞌睡······最后考了71,善哉。政治我从暑假快结束才开始看,记得看的第一本资料是任二吧,总之就是打基础的那一本。红宝书出来后就买了本红宝书,一天几十页的过,拿笔画画重点,看一章做一章肖秀荣1000题。红宝书过了两遍,觉得基础有了。那时候大概十一月份了,买了份风中劲草,开始一天十页的背,但我每天给政治的时间始终只有两小时。风中劲草配套的题其实也挺好,但量太大,我按照标注的重点章节做了做,到最后也没做完。最后冲刺,大概只有七八天考试的时候,买了肖四,任四,一本时政,背了背大题,果然每年都有押中,不过不是很多。其他题目我就只有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了(因为准备不充分真心不会·····),总之全写满了,写完还有半小时才交卷,我就开始一遍又一遍的查看不确定的选择题。总之,政治不值得花太多时间,我的政治就是这样带着看看,最后成绩也不会拖后腿。但是后期政
治不能放松,前期甚至不看都没关系,快考试时,政治一定得突击下,效果显著。
专业课
我是跨考生。但是一直对广告传播特别感兴趣。我平时不喜欢去上课,基本上都泡在图书馆文科书库。图书馆那些有关广告的书,我在准备考研前就基本上都看过。那时候是因为兴趣,不过后来发现,这种积淀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跨考生。如果只看指定参考书,答题时往往会缺少广度,表现的最明显的就是没有答题思路。五月初正式准备考研,买了指定参考书,然后当课外书看(因为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压力)。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这两本书最让我头疼,我很怕背书,天性贪玩不够细致认真,知识点太小我根本记不住。六月份从学长那买了份笔记,当时主要是因为那两本新闻史不知道该怎么办。暑假的两个月,基本上就是对照着书把笔记整理了一遍,查漏补缺,把我觉得没价值的东西删掉,当时打算的很完美,整理完就可以开始背了······悲剧的是今年换了好多书,而且招生简章九月十六才出来,我整理的笔记损失了一大半。虽然很无奈,但其实没什么好担心的,大家都一样。又买了换的书,看到《美国新闻史》真身的时候无语了,我最不喜欢的新闻史,还这么厚。其他书很快就过完也做了笔记,美国新闻史留到最后。没记错的话是七百多页吧,我规定自己一天看一百页,七天看完。然后又用十天左右的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了美国新闻史的笔记。那段时间过
得真心艰苦啊。不过到十月六号,所有笔记整理完的时候,还是很开心的。
我一直把专业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可能因为跨考的缘故,我觉得自己专业基础薄弱,就该在这一方面多努力点。十月六号算是我考研进入第二阶段的标志。那时候学习也很规律,七点多开始学习,先背一小时英语,单词或读文章都行。八点到十一点背专业课。中午比较放松,保证下午两点开始学习就行。两点到五点半给政治和英语,看看书、真题什么的。晚上七点开始还是背专业课。十点回宿舍。专业课的真题是很重要的。但是我没有划分专门的时间给真题,我觉得把它渗透到背书过程中更好。具体就是,在看专业书的时候,就随便翻翻真题,看完一遍书,再翻翻真题,同时想想应该怎么答。一开始很多题都没有思路,随着书看得熟了,背的差不多了,再翻真题,基本上就都会有思路,如果没有,我就会找原因,看是哪方面欠缺,再有意识地弥补。期间我自己整理了近五年真题的答题思路,我觉得帮助很大。很多东西不写下来,便不知道自己的欠缺在哪里。如果在考试前,能够做到十年真题里的任意一题都知道大概怎么答,专业课的分数不会低的。
上面说的是书本和真题。但南大的题目是很活的,东西也比较新。所谓以不变应万变,最重要的是抓住不变的,我觉得就是南大的出题风格。其实十年真题照着我上面说的方式理解后,对南大喜欢出什么样的题就应该很清楚。像今年考的微博微信,新媒体营销,爸爸去哪儿,陈永洲事件,都很符合南大一贯的风格。当然只知道风格远远不够,平时就要多关注时事热点,自己想想就这些时事热点会从哪些角度出题,并试着给出答案。陈永洲的那一道新闻评论题我就是这么猜中的。另外,说到新闻评论,大家当然可以就时事看一些著名报纸、门户网站的评论,但如果真的考到你看过的事件的评论,千万别把别人的评论写上去。某研友是
有惨痛的教训的。南大应该喜欢有想法,敢表达自己见解的学生。
考前一星期,最悲剧的事情发生了。其实之前早就感觉眼睛有时候不舒服,暑假追《广告狂人》,每次看完眼睛都有点酸涩,可是当时没想到会变的那么严重。还有七八天考试,我的政治、英语的作文、专业课整理的时事热点,基本上都指望这一段时间看的,结果眼睛突然变得很疼,看东西模糊,像是永远都在傍晚的那种状态。其实不用看医生也知道什么原因,我父母本身就都是医生。老妈说,滴眼药水,喝枸杞茶,尽量休息,也没别的好办法。我照做了,但是没有缓解。到后来,记得有一次看政治的时候,那些小字根本看不见了,就像是天黑了的状态。我只好放弃了冲刺计划,每天就上午看看最重要的东西,看一会儿闭一会儿眼睛。一月四号考试那天,我眯着眼睛进的考场,政治倒还行,下午考英语的时候,记得阳光特别强烈,我整个人都觉得像走在梦里,看什么都不真切。发卷子之前,我一直伏在桌子上闭着眼睛,手都在发抖,心里默念,老天保佑,让我把英语考完啊。做第一篇阅读的时候我就差点情绪崩溃,因为看了一半眼睛就疼的睁不开,当时很想把试卷撕了直接出考场,大概有十分钟的时间,我一直有这种念头,并且没有做题目。可是想想一年的努力,又实在不甘心,眼眶里一直有眼泪。我就跟自己说,你坚持到考试结束,做得怎么样都没关系,只要坚持下来,那就是成功。就这样坚持到铃声响,题目还没做完。不过出考场的时候倒不伤心了,只剩悲壮的感觉了。所以最后还能被录取,也觉得挺幸运的,考研的孩子,无论怎样都
要坚持到最后。只要坚持下来,真的就都是自己的英雄。
专业课没太多要说的。我准备的比较充分,题目也不是很难。因为怕写到后面眼睛会受不了,所以我一直在用最快的速度狂写,字迹潦草不堪。12页纸,无论是史论还是业务,我基本上都是全写满了。其实不需要写那么多,如果你觉得自己能答出关键点,写十页就够了。史论开考前还有个小插曲,因为前一天的英语考得不好,我心情很差,还没等发卷的老师告诉我们怎么拆信封,就直接把信封撕的惨不忍睹。老师拿着我的信封说:大家看看,信封拆成这样还怎么把试卷封进去!我当时想,这下彻底悲剧了···是不是不用考了···还好,监考老师生完气后,安慰我说先做试卷,然后她就花了十几分钟帮我把信封糊好。所以,大家要知
道,信封是要寄回去的!千万别像我一样随便撕了哈。
三,复试
初试结束后可以说是没抱太大希望,把宿舍里能带走的东西全带走了,这就是不回来准备复试的意思。在家逍遥了一段日子,连每天是几月几号都不知道。二月十七号下午,一同考研的室友问我成绩如何,我才知道可以查分了。刷分的时候其实还是很紧张的,因为始终不能说一点都不在乎结果。结果有点意外,专业课考得挺好。虽然那时不知道能不能进复试,但是终于是有希望了,所以,立马买了复试的参考书,把辛辛苦苦带回来的衣服、生活用品又
辛辛苦苦带回学校,然后在二月二十号,正式开始准备复试。
刚开始准备复试的时候,本来就不大有信心,又看到消息说今年只招四个传播学硕了。刚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很沮丧,觉得自己的成绩根本没可能进复试。当时在图书馆看那本超厚的媒介经济与管理学导论,想的是,还是把它看完吧,就当纪念了。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公布复试名单那天。那天下午我还是心情低落,在图书馆的书桌上睡着了。然后被手机铃声吓醒,混沌状态下接的舍友的电话,说我进复试了。当时的感受真的很难用言语表达,我迅速收拾
东西回了宿舍,在纸上写了剩下二十天左右的学习计划,那个兴奋和激动啊。
我把初试书目的笔记细细过了一遍,没花太长时间。然后开始啃那本导论。虽然名单公布前我已经看了一遍,但是不太认真,所以我就一边做笔记一边看第二遍。大概掌握了框架内容就放下了。剩下的时间在图书馆的杂志阅览室看杂志,新闻界、新闻传播之类的,这一块我做的比较认真,有做笔记。也打印了一些老师的论文,但是没细看,草草浏览了几篇。至于
英语,我觉得自己口语还行,临场发挥也没太大问题,所以就想了想自我介绍。提前两天去了南京,住在叔叔家,到南大很方便。体检的时候,因为我太瘦,检查外科的女医生一直怀疑我的腰椎骨有问题(汗),不停让我弯腰又直起来,无语了都。体检完之后,还有一下午和一晚上的时间,我就看了看自己做的《传媒经济与管理学导论》的笔记,练了练口语自我介绍。哦,还在南大的食堂和学长聊了聊,其实一直都不太紧张的,聊完更觉得
很有信心了。我的QQ是1181311458
二月二十八号复试。因为路痴,我提前了很久出发。七点半左右就到了。当时准备复试的都在,大家聊得不亦乐乎。今年新闻在前,传播在后,所以考传播的就更放松了。传播学开始的时候都十点半左右了好像,我的成绩比较靠前,根据前面几位的描述,复试问的题目都很活,是我喜欢的类型。所以我毫无压力就进去了。首先是英文自我介绍,我重点说了爱好,什么喜欢看书、绘画、服装设计、广告之类的,因为老师如果就这几方面问的话,我比较有把握。下面是一个英文问题,问我所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今后的学习有何帮助。我第一句话就是:这个问题我可以从三个方面回答。其实我还没想好哪三个方面······然后迅速组织了一下,还好是答出来了。接下来就是中文问题,可是老师们似乎忽略了我自我介绍里的内容,直接问我文化的定义。我把泰勒的定义背了一下(还是大一期末考试背过的,其实都不知道自己背的对否),可能诸位老师觉得答的不到位,于是我又悲剧了,所有老师都开始抓着这个问题不放,又问了文化的本质、我对文化的理解之类的问题。最后,一个老师问我,你看过十六大的报告吗?那里对文化有比较详细的解释。我当时真是欲哭无泪,很干脆地回
了句不知道。然后杜俊飞教授一挥手:行了,你出去吧。我的面试到此结束。
下午笔试。笔试前几分钟,发现自己忘带文具了。只好向认识的研友借了支笔。那本厚书基本没考,笔试题目挺简单的,我觉得考的更多的是个人素质。题目大概是,简述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及其对传播学研究的启示;比较英国文化研究和美国文化研究的异同;你读过什么非传播领域的学术书籍,对传播学学习的帮助;如果你进入南大,将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展开研究,简述题目、原因、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我把试卷写满后就提前交卷回去了。四月四号还是五号公布拟录取名单,我不太记得了,总之我复试完就觉得没什么大问题的。看到自己的名字时已经没有太激动的感觉了,因为从考前一星期到拟录取,悲喜都已尝过。这一年的漫漫考研路,我没有一直陪伴身旁的研友,连老师和朋友都很少联系,但孤单的考
研路,却让我有一种跟自己的心灵对话的感觉,更明白自己想要的、应该做的和要走的路是
什么。或许这才是考研最大的收获。
最近很多人向我要考研资料,我只能说,我的资料不一定人人适用,而且我的复试笔记手写版,字迹潦草,怕是不好辨认。其实笔记完全可以自己做哦。有疑问自己解决是最有成效的。
第五篇:传播学考研之心得体会
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传播学考研之心得体会
一、选择篇
1.为什么选择考研
谈到考研,首先希望我们都能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选择。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更是如此,所以请慎重对待自己的每一次的选择,对自己负责。今年来研究生扩招,从近处看,缓解就业压力,我们也更容易考上;从远处看,三年之后我们仍然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这是扩招带来的必然后果。所以现在攻读硕士学位,并不是说前途一片光明。从就业市场来看,媒体已经人才饱和,聘任制也使得从事媒体工作并非待遇丰厚。
当然,开场所传递的信息让人感觉有些消极,但现实如此,本不应该回避。之前谈这么多,就是想明确一点:我们在看专业书之前,请做慎重地考虑。考研绝不是一件小事,下面我想讲考研的意义。
⑴改变专业的一次重要选择。
很多人抱怨自己本科专业不好,自己不喜欢。可以说读研是改变专业的最佳机会,以后很难再有既提升学历又改变专业的机会了。所以,如果这次选择不合适,或者凑合着选,将对就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选择合适,本科的“专业不适”也没什么关系了。
⑵改变学校的一次重要选择。
就新闻就业来讲,学校的地位影响很大,至少需要保证是211工程院校。所以本科“出身”不好可以通过读研来弥补。
⑶决定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选择。
研究生学习阶段可以决定将来是从事实务还是理论研究,特别对于理论研究,是深入学习的必经阶段。
⑷为工作铺路,挑选将来就业城市。
一般读研之后就是就业,如果在读研城市工作会在就业时减少麻烦,降低就业成本。除非将来回家工作,对这个问题可以淡看一些。
2.如何选专业和学校
下面谈挑选专业和学校。我觉得应先决定专业,后确定学校。下面仅谈及新闻传播专业范围内,我所了解的情况。
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我的观点是,学科层次越高,外延越广,所要复习的内容就越多。拿最简单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相比,传播学就会比新闻学涵盖的内容要多,起码新闻不会要求复习广告、公关理论。但传播学的视角就更开阔一些,高屋建瓴。总之,有利有弊。
选专业还是应主要考虑自己的兴趣,一来对就业有利,二来复习过程也不会那么枯燥。以我来说,我更喜欢以宏观的视角研究媒介现象,所以我选择传播学专业。
挑选学校:一般从以下方面考虑:学校的专业排名——一般上网一搜就能发现全国新闻传播专业排名情况。排学校的情况需要自己多去了解。好学校还是很多,也应该量力而行。
其实学校从排名上也看不出什么差别,可能我们会接下来考虑城市。我在挑选学校的时候,最难的就是面对这个问题,我一直考虑的是,我到底要去哪里。离家的距离、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在南方还是北方等等,制约因素又增添不少。城市的因素还包含就业环境,对学新闻的人来说,最好还是选择经济发达的城市。你读新闻史也能发现,发达的新闻业都在大城市。也只有经济发展快、信息变异程度高的地方才可能利于新闻业的发展。
所报学校的报录比——体现竞争的激烈程度;招生人数很关键,如果招10以下,对新闻传播这种超级热门专业来讲,如万人过独木桥一般恐怖,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而招生专业目录上的招生人数,是包含保送名额的,所以这一点要了解清楚。还可以看看真题和参考书目,只要看着不觉得压力特别大,一般就可以。
综上,要信息搜集全面,准确评估报考难度和自身实力,做一个全面的选择。
3.下面就谈信息搜集
⑴搜集渠道
网络——考研论坛是我使用最多的论坛。选择什么论坛也要看报考的学校。论坛上资料很全,历史遗留问题、普遍问题都会有解答,所以你能想到的问题,一般不会超出“大众水平”。所以你只要看别人的帖子,做一条会“潜水”的鱼就OK了。一般论坛上有所报学校的相关问题解答、真题、笔记、复习方法、答题技巧等等,虽然零散而无头目,但只要你有心,你绝对不会遗漏任何关键信息。
人际——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沟通。不要忽略考研过程中的信息搜集,在备考几个月过程中,人际上的交流比网络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为你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这个时候最好像老师、同学求助,同学之间的交流是很有效的。考研过程也会有一些补充信息,你越擅于交流,你就能获得比别人更多的信息。特别是多和其他专业的同学交流学习公共课的经验,获益多多啊。这个是我特别的经验之谈,除了从别人那里了解你不知道的信息,请记得主动提供你知道的信息。只有在互相帮助中,大家才能互推互进。你会发现,你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友谊与信任,这也是孤胆奋战中的一剂温热剂。要知道,没有谁比考研人更了解你的心情,大家总能在交流中唤起共鸣。另外,知识信息上的交流、情感上的交流都可以早些开始,它会成为学习中前进的动力。这一段我着墨如此之多,可见我是感触多深,而这一段常常被很多人忽略。
2页共2页
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⑵搜集内容
学校历年报录信息、招生专业目录(最好和往年比较一下)、真题、笔记、报考学校导师论文(不是所有老师的都有必要看,结合指定书目推敲)等。
另外可以利用网络联系报考学校的在读研究生,他们确实可以提供很实用的信息,寻找方式多样。
最后我想说的是,信息搜集的能力是作为一个新闻人的基本能力,应该具备和重视。
二、方法篇
1.学习过程和阶段安排(主要谈专业课复习):
一般在大三下学期大家都开始复习了,但是还很零散,都是背单词,看看专业书。很多人总是问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复习。我觉得大三下学期应该把心沉一下,看看书。但对多数人讲,真正开始应该还是暑假。复习到十月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考研实在是太漫长了,所以我也不建议太早非常投入,顺其自然吧。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从真正有安排开始,整个复习过程要持续推进,节奏要均匀。七、八月:进入状态。人说暑假是考研复习的黄金时期,我比较认同。毕竟暑假没什么其他干扰。用暑假完成
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个总结笔记就是最后背的东西。这个过程可以延续到十二月,因为工程巨大。我觉得把所有重点内容一字不落地抄在B5的纸张上,一本书差不多20多张纸抄下来。这是总结提取的过程,要梳理又要手写,所以我说工程很大,很费力。有人会问,文科怎么这么烦,要背这么多东西,这还是研究生入学考试吗?我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离不开记忆,况且考研答题量很大,根本没时间思考,所以记忆越清楚,答得越顺手。也只有记忆得越好,才能证明你学得到位。请接受这种你认为死板的方法,我觉得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替代机械记忆。抄下来还有一个好处,你反复翻阅你抄下来的笔记,记忆深刻,甚至形成视觉残留,你可以回忆起相关考点在你笔记上的具体位置,相信大家考试了这么多年,这点常识总该有。
十二月:死记硬背,查漏补缺。这个过程真的很痛苦,但也没办法。这个时候还要查漏补缺。最好在这一段时间把当年的热点问题总结一下,一般是会考到的,至少要对热点进行提纲式的梳理。还有应该要在考前练一下笔,因为考试全是主观题。这段时间通过“看透”真题可以把握重点了,有些不考的内容可以慢慢从笔记上划掉。背诵就要求记忆准确。
一月:补充新知,最后冲刺。不要以为没几天了就可以放松,没有考完就不要放松,还应该在最后几天看点没有看过的论文。考前这十天看的内容其实在你的大脑皮层处于很浅的位置,印象很深刻,考试的时候如果发挥自己的观点,很多都来自这个时间看的新鲜内容。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结果真的如我计划,很多考场里写的课外内容都出自一月份看的论文,特别是大题。这是把握自然规律的收获。
一般大家对时间上的把握不准,存疑较多。以上是结合自身复习过程而谈,因人而异,审慎阅读。
2.下面具体谈专业课,以传播学为主:
我觉得传播学粗略分的话,有传播理论、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广告公关理论等。
传播理论主要就是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再拓展就是五大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研究、效果研究)的问题,两大流派(经验和批判学派),研究方法。传播的几个层次——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涉及一些现实问题时也很重要。关于传播理论,推荐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视角独特也很有趣,另外要看一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因为网络传播有自己的特点,还融合了人际和大众传播,又与社会意见表达有关联。
新闻理论李良荣《新闻学概论》,比较重要的是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性,区分新闻与宣传,报纸、广电、网络媒介特性,媒体的双重属性,媒介的功能,媒介与社会、政经文、受众的关系,舆论的特点,媒体的舆论监督的内涵等等。
新闻业务有几大块: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媒介管理)。这几大块都有书对应。采访里面的重点是新闻敏感;写作要搞清各种文体是什么,每种文体写作特点是什么,推荐中传的《新闻写作》,不像其他写作书条条框框,另外重点掌握倒金字塔文体的实务操作,有时会考到;编辑主要是了解编辑工作的特点,编辑和记者的关系,媒介的定位,那些操作性的内容考得少;评论我重点讲一下,评论的书看不看都没什么关系,理论上知道评论的作用即可。一般考试都 4页共4页
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会有新闻评论的写作,给一段材料,材料不仅有新闻事实也有观点。平常复习要看《南方周末》,特别是评论版,了解如何立论、驳论,展开文章。《南方周末》我在十二月时还在看,十二月是最紧张的,我中午没再休息,坚持每天中午看半小时报纸。如果复习中不注意搜集一些新闻素材,保持一定的新闻敏感,对实务题会很难把握,而实务题分数很多。实务题要做好,关键在日积月累。媒介管理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考的可能性不大。
新闻史是考研复习中最难的、占用时间最长的一大块。中国新闻史跟着党走,主要靠记忆,记忆完了重点也就突出了。比如一些重要新闻人物、新闻事件、重要报纸、几次新闻改革,请注意搜集一下中国新闻改革的历程,新闻史书籍上都不算完整。新闻改革从56年开始,九十年代又有一些内容,这个话题很具有时代性,当下的新闻改革强调增强公众知情权和表达权,还有推进媒体的市场化改革,这是两个层面的内容,前者属意识形态领域,后者属经济领域。
外国新闻史与中新史不同,它主要是规律性的东西,应该从中学会把握新闻发展的规律,包括媒介形式的发展(新闻信-手抄小报和新闻书-周报-日报-广播电视-通讯社),新闻观念的改变导致新闻文体的变化(黄色新闻),媒介的垄断,媒体运行体制(最好额外找论文了解现在西欧公营体制商业化的内容)等等。重点记忆还有重要报纸、通讯社的沿革,了解几大电视网。外新史开始复习觉得很难,但耐心一点,复习透了,还是很好记忆的。推荐《中外新闻传播史》,它简化了很多一般书籍中冗长的叙述。
广告理论就因学校不同,侧重点就不同了,不是重点,可看一下期刊《国际广告》。
这里讲的重点是我现在能回忆起来的,理论的学习需要很长的时间消化,要想把握重点、吃透,就要下一些功夫,如果总是停留在完全靠死记硬背上,是难以拿高分的。我在考研准备中,一个学长曾说“读深、读透、读广”,我当时一直在体会这句话,现在也非常认同。新闻传播之所以难考,我觉得一是它涉及的内容太广,纵向的有史,理论有传播理论、新闻理论、广告,媒介的角度又有与网络有关的方方面面,业务也很杂,十二月份时我感觉传播学就是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除了看书还要联系现实,看新闻和评论,因为传播系统是社会系统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现实联系密切;二是考察综合能力,写作就是一个问题。坦白讲,一般很多人都回避这个问题。它不仅考察新闻敏感,还有写作能力、逻辑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之所以讲它的难度,是我从始至终就是这样感觉,我理解它相对其他专业难在哪里。
该拓展看的书我觉得个人有各自的选择,我只是推荐几本感觉特别受益的书。
专业期刊的阅读要注意,它确实可以增长见识,融汇知识,但是考研时间有限,要以指定参考书为主。专业期刊不是什么都有必要看,看一下别人对热点的分析即可,了解别人写作的套路。
还要关注一些新名词,新名词主要就是今年来出现较多的,而专业书籍又还较少涉及的,一般论文总是出现。比如民生新闻、公民评论、WEB2.0和WEB3.0、公共新闻、媒介碎片化、媒介事件等等,那些让大家感觉既熟悉又说不清的名词很容易入名词解释题。但是不是什么新概念都是重点,以上提到的都是学界广泛使用和认可的概念,千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5页共5页
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南方周末》的重要性我已经讲了,在此不再赘述。
3.真题
对真题的把握:
这是我特别想谈的内容,我将真题按题型和年份分别作为横纵坐标轴,将真题做成了的表格。我还没有见过有人用表格形式呈现真题,但是这样做确实便于分析比较,建议你一试。
吃透真题了,你就没什么问题了。真题谁都会看,要吃透需要首先吃透书本,所以等你吃透已经很晚了,但只要还没考试,说明复习得比较成功。要注意哪些题是反复考察的(这是A级别重点),哪些题只考一次(可以提供考查范围),哪些题书本没有(说明要延伸阅读,有时一道莫名奇妙的题背后就是一个学科分支),书上从没有考过的PASS掉没有问题。有人问万一今年考了怎么办,告诉你,就算有万一今年也不会考。那些理工科的学生特别喜欢用概率来评估一个事情,对于考试规律,他们更是笃信不疑。
4.公共课
政治的复习还是靠自己,现在的辅导班一方面是为了挣钱,另外辅导班之间竞争激烈,有时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所以教学质量不高。最好还是吃透书本,那些所谓的几千题也有误导作用,还是看看真题就好。
英语总是听到说要做真题,话说得太绝对。现在阅读难度变大,题目也更活,还是应该提高阅读水平,在做真题的基础上,多拓展阅读。
三、答题篇
专业课答题前辈总是说要有条理,对于任何专业都是适用的。答题字数都应该根据分值来,分值越高答得越多,用的时间越多。请一定在答前面的题时,抓紧每分每秒。
名词解释:一般都是专有名词、历史人物、事件、报纸等等,所以要对一些名词有真正的理解,有的时候名词解释答起来也像答大题,有好几个信息点。字数有前辈说60-70字差不多,我觉得答5-6行可以。有一点感触就是,答名解要快,不要慢慢悠悠,否则影响分值更大的论述题发挥。
简答题:一般都是书上的,名解和简答都要快速作答,没必要自作聪明,画蛇添足,把该写的写完就可以了,没什么深度思考的余地。
论述题:一般综合性比较强,又有死记硬背的旧知识,出题人又引申出一点新思考,往往要你将那些知识活学活用,联系实际作答。我们今年考了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和当代价值,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旧东西,可是当代价值是没有地方可寻的。所以要将新闻思想联系现实作答。
实务题:新闻评论题、文案写作、消息改写都有可能出现,当然还有编辑方面的考察都 6页共6页
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可能,因学校不同而不同。新闻评论注意层次段落清晰,起承转合自然,分段就要有内容的变化,老师肯定注意的是评论的整体结构。业务题都要注意标题要有新意,不要忽略和忘记。
四、生活篇
关于逃课:有的课能逃我觉得就逃吧,因为有的学校课太多,不逃对不起自己。试想,一旦有两节课插在后两节,上午就基本干不了什么事情,所以为了能完成一定任务,还是好好利用整个小半天时间。况且中午可以延续到十二点再去吃饭,上午的时间还是很充裕的。当然也不用觉得上课就耽误了复习,有的课我还是常去的,其实没有什么关系。
关于自习地点和时间:开学后一般大家去图书馆上自习,我的整个复习过程几乎全部在人文楼完成,因为全天开放,所以节省心力。开学后需要早一点排队占位,有的人是很疯狂的,六点多就去。我一直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