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南交大建筑材料B第一次作业
建筑材料B
四、主观题(共17道小题)
52.今有软化点分别为95℃和25℃的两种石油沥青。某工程的屋面防水要求使用软化点为75℃的石油沥青,问应如何配制?
解:
软化点为 95℃ 的石油沥青用量 =(95℃-75℃)/(95 ℃- 25℃)× 100 % = 28.6 %
软化点为 25℃ 的石油沥青用量 =100 %- 28.6 %= 71.4 %
所以,软化点为 95℃ 的石油沥青用量为 28.6 %;软化点为 25℃ 的石油沥青用量为 71.4 %。
53.已知某混凝土的试验室配合比为 C∶S ∶G = 1∶1.92 ∶3.97,W/C= 0.56, 配制1m3 混凝土水泥用量为300Kg。施工现场砂、石的含水率分别为5% 和1%,求施工配合比。
参考答案:解:按试验室配合比,1m3混凝土中各种材料得用量为:
C= 300Kg ; W = 300 × 0.56 = 168Kg ; S = 300 × 1.92 = 576Kg ; G = 300 × 3.97 = 1191Kg ;
所以,施工配合比为:
C= 300Kg ; W = 168-576 × 5 %-1191 × 1 %= 127Kg ;
S = 576 ×(1 + 5 %)= 605Kg ; G = 1191 ×(1+1 %)= 1203Kg ;
施工配合比为: C= 300Kg ; W = 127Kg ; S = 605Kg ; G = 1203Kg。
54.假设混凝土抗压强度随龄期的对数而直线增长,已知1d强度不等于0,7d抗压强度为21MPa,14d抗压强度为26.0MPa,求28d强度为多少?
解:
设混凝土n天的抗压强度为fn,龄期为n,则 fn=Algn + B ①
又有: f7 = Alg7 + B ②
f14 = Alg14+ B ③
由式 ②③得 : A=16.61 ; B = 6.96,代入式 ①得: f28 = 16.61lg28+ 6.96 = 31MPa
55.填充材料对沥青有何影响?
答:沥青与碱性矿粉之间具有较强的吸附力,在矿粉表面形成一层结合牢固的沥青膜,即所谓“结构沥青”。“结构沥青”具有较高的粘性、大气稳定性,较小的温度感应性。提高了沥青胶的粘结性、耐热性、大气稳定性
56.为何石灰属于气硬性胶凝材料?
答:石灰的凝结硬化是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干燥结晶,碳化反应;
以上过程只能在空气中进行。
石灰硬化后的主要产物是Ca(OH)2,而Ca(OH)2溶于水,不能在潮湿和水中保持其强度。
57.简述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
答:①由f28=Afc(C/W-B)
混凝土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泥等级(水泥强度)和水灰比,水泥等级提高,水灰比降低则混凝土强度提高。
②骨料品种,碎石混凝土强度高于卵石混凝土(配比相同)。
③搅拌和捣实方法。
④养护条件,龄期。⑤试验条件、试件尺寸。
58.为什么说材料表观密度是一项重要基本性质。
答: 答:由表观密度可以说明材料其他一些性质,同类材料的表观密度大说明其孔隙小,吸水率一般也小,强度、抗冻性、抗渗性好,导热系数高。
59.名词解释:堆积密度
答:
堆积密度是指粉状或粒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60.名词解释:抗渗性
答:抗渗性是指材料抵抗压力水渗透的能力。
61.名词解释: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答: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指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来划分的强度等级。
62.名词解释:石灰陈伏
答:石灰陈伏是指石灰在化灰池中放置两周以上再使用的过程。
63.名词解释:混凝土拌和物的粘聚性
答:混凝土拌和物的粘聚性是指混凝土拌和物在施工过程中其组成材料之间有一定的粘聚力,不致产生分层和离析的现象。
64.名词解释:砂浆的流动性
答:砂浆的流动性是指砂浆在自重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流动的性质。
65.名词解释:石油沥青的针入度
答:石油沥青的针入度是指在规定温度25 ℃条件下,以规定重量100g 的标准针,经历规定时间5s 贯入试样中的深度。
66.混凝土拌合物离析
答:混凝土拌合物离析是指混凝土拌和物由于密度和粒径不同,在外力作用下组成材料的分离析出的现象。
67.名词解释:气硬性胶凝材料
答:气硬性胶凝材料是指只能在空气中硬化,保持并继续发展其强度的胶凝材料。
68.名词解释:时效敏感性
答:时效敏感性是指因时效而导致钢材性能改变的程度的大小。
第二篇:西南交大工程力学A作业
第一次作业
三、主观题(共8道小题)15.画出下列指定物体的受力图。
参考答案:
16.简易起重机用钢丝绳吊起重量G=2kN的重物,不计杆件自重、磨擦及滑轮大小,A、B、C三处简化为铰链连接;求杆AB和AC所受的力。
参考答案:
17.求图示平面力系的合成结果,长度单位为m。
参考答案:18.参考答案:
19.参考答案:
20.一为实心、一为空心的两根圆轴,材料、长度和所受外力偶均一样,实心直径d1,空心轴外径D2、内径d2,内外径之比α=d2/D2=0.8。若两轴重量一样,试求两轴最大相对扭转角之比。
参考答案:
21.参考答案:
22.参考答案:
第二次
15.画出下列各物系中指定物体的受力图。
参考答案:
三铰门式刚架受集中荷载P作用,不计架重;求图示两种情况下支座A、B的约束反力。
参考答案:
17.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9.参考答案:
20.两个受扭薄壁杆截面,一个是开有纵向细缝的开口薄壁圆环,另一个是闭口薄壁圆环,如图所示。两杆的材料相同,尺寸相同,平均直径D=40mm,壁厚t=2mm,长度为l。两杆承受的扭矩相同。试求两杆最大切应力之比及扭转角之比。
参考答案:
21.参考答案:
第三次
三、主观题(共8道小题)15.铆接薄钢板在孔心A、B和C处受三力作用如图,已知P1=100N沿铅垂方向,P2=50N沿AB方向,P3=50N沿水平方向;求该力系的合成结果。
参考答案:
16.夹具中所用的两种连杆增力机构如图所示,书籍推力P作用于A点,夹紧平衡时杆AB与水平线的夹角为;求对于工件的夹紧力Q和当α=10o时的增力倍数Q/P。
参考答案:
17.参考答案:
18.参考答案:
19.低碳钢、铸铁及木材(顺纹方向与轴线平行)的圆棒两端受力偶作用,如图所示,直到破坏。试画出三种棒破坏时裂纹的方向,并说明为什么从此方向破坏。
参考答案:略
20.参考答案:
21.参考答案:22.参考答案:
第四次作业
三、主观题(共6道小题)17.图示简支梁受集中荷载P=20kN,求图示两种情况下支座A、B的约束反力。
参考答案:
18.四连杆机构OABO1在图示位置平衡,已知OA=40cm,O1B=60cm,作用在曲柄OA上的力偶矩大小为m1=1N.m,不计杆重;求力偶矩m2的大小及连杆AB所受的力。
参考答案:
19.参考答案:
20.参考答案:
21.等截面传动轴的转速n=150r/min,由A转输入功率NA=8kW,由B、C、D各轮输出功率分别为NB=3kW,NC=1kW,ND=4kW。己知轴的许用剪应力[τ]=60MPa,剪切弹性模量G=80GPa,0[θ]=2/m。要求首先安排各轮的位置,然后绘出传动轴的扭矩图,并确定轴的直径。参考答案:
四轮各位置如图,其中A轮应放在轴的中间位置,使得从A轮输入的扭矩由该轮的两侧分担,不会使轴的某段承担输入的全部扭矩。根据功率转化为扭矩关系,A、B、C、D各点的扭矩
22.参考答案:
第三篇:西南交大(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B)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离 线 作 业
科 目: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西南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校本部学习中心
主观题(第二次作业):
24.答案:
25.答案:
26.答案:
27.答案:
28.答案:
29.答案:
30.答案:
31.答案:
32.答案:
33.画出下面形体的正等轴测图。
答案:
34.画出下面形体的正等轴测图。
答案:
35.答案:
36.答案:
37.答案:
38.答案:
39.答案:
主观题(第三次作业):
7.画出下面形体的水平投影。
答案:
8.画出下面组合体的水平投影。答案:9.画出下面组合体的水平投影。
答案:
10.答案:
11.答案: 画出下面组合体的1-
1、2-2剖视
12.答案:13.画出下面组合体的1-
1、2-2剖视。
答案:
14.答案:
15.答案:
16.画出组合体的1-
1、2-2断面。
答案:
17.答案: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A第4次作业主观题
一、主观题(共26道小题)
1.答案:
2.答案:
3.判断下列直线的相对几何关系
答案:平行
4.判断下列直线的相对几何关系
答案:相交垂直
5.判断下列直线的相对几何关系
答案:交叉垂直
6.判断下列直线的相对几何关系
答案:交叉
7.判断下列直线的相对几何关系
答案:相交
8.判断下列直线的相对几何关系
答案:交叉
9.判断下列直线的相对几何关系
答案:相交
10.判断下列直线的相对几何关系
答案:交叉
11.判断下列直线的相对几何关系
答案:相交
12.判断下列直线的相对几何关系
答案:平行
13.判断下列直线的相对几何关系
答案:交叉
14.判断下列直线的相对几何关系
答案:交叉
15.判断下列平面类型
答案:正垂面
16.判断下列平面类型
答案:一般倾斜平面
17.判断下列平面类型
答案:侧垂面
18.判断下列平面类型
答案:正平面
19.判断下列平面类型
答案: 铅垂面
20.判断下列平面类型
答案:侧平面
21.判断下列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是否平行
答案:平行
22.判断下列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是否平行
答案:不平行
23.判断下列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是否平行
答案:不平行
24.判断下列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是否平行
答案:不平行
25.判断下列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是否平行
答案:不平行
26.判断下列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是否平行
答案:平行
第四篇:西南交大基础工程B终极复习
基础工程B终极版
1.浅基础设计内容:(1)确定基础污工类型及立面形式(2)拟定基础的埋置深度和基础的平面尺寸(3)进行荷载计算及荷载组合(4)进行力学检算。
2.浅基础设计准则:(1)基础本身的强度不得超限(2)地基(包括地基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强度不得超限(3)基础倾斜不得过大,基底合力偏心距应小于容许值(4)基础不得倾斜滑走(5)对于超静定的连续梁、拱桥结构等需要计算基础的沉降或沉降差是否超限。当墩身很高时,还需要检算墩台顶的水平位移是否超限(6)当墩台修筑在较陡的土坡上,或桥台修筑于软土上且台后填土较高时,还应检算墩台连同土坡的滑动稳定性(7)基础要耐久可靠。
3.基础的埋置深度:基础的埋置深度指基础底面至设计地面或河流一般冲刷线的垂直距离。确定基础的埋置深度是浅基础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涉及结构建成后的牢固、稳定及正常使用问题。确定基础的埋置深度主要从两方面考虑:(1)从保证持力层不受外界破坏因素的影响考虑,基础埋深不得小于按各种破坏因素而定的最小埋深(2)从满足各项力学检算的要求考虑,在最小埋深以下各土层中找一个埋得较浅、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的土层作为持力层。
4.基础的最小埋深:保证基础不受外界不利因素(河流冲刷、季节性冻融、人及动物活动等)影响的最小埋置深度。最小埋深一般应考虑地基持力层的稳定、河流冲刷的影响以及季节性冻融的影响。
5.河流冲刷:一般冲刷:在有冲刷处,整个河床会因桥墩的建造被洪水冲刷后下降。局部冲刷:在桥墩上水处,由于墩的阻水、水的涡流而造成的比一般冲刷还深的冲刷坑。冲刷总深度:自河床面算起的一般冲刷深度与局部冲刷深度之和。
6.基础上的荷载类型及其组合形式:(1)主力:①恒载:结构构件及附属设备自重、恒载土压力、浮力、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的影响;②活载:列车竖向静活载、离心力、活载土压力、横向摇摆力。
(2)附加力:制动力或牵引力、风力、流水压力、冰压力、温度变化作用、冻胀力等。(3)特殊荷载:船只或排筏的撞击力、汽车撞击力、施工临时荷载、地震力、列车脱轨荷载、长钢轨断轨力等。组合形式:(1)主力的组合;(2)主力+附加力的组合;(3)主力+特殊荷载的组合。
7.软弱下卧层处的压应力(强度检算):?h?z?qh?z??(?h??h)?[?]h?z qh?z=?(h+z)-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应力;?-基底下卧土层附加应力系数;?h-基底压应力;?-基底以上土的换算重度;h-基底埋置深度;[?]h?z-软弱下卧层经深度修正后的容许承载
力。
8.浅基础需要进行哪些验算,其相应目的是什么:①地基强度验算:保证地基不破坏②基底偏心距验算:避免基底产生拉应力和不均匀沉降③基础稳定性验算:避免基础发生倾倒、滑动现象④基础沉降验算:保证沉降不超限⑤地基稳定性验算:检算基础的滑动稳定性和斜坡整体的稳定性。(⑥基础本身材料强度验算:保证刚性基础的强度要求)9.按承载性状,桩可分为哪两类?其相应的特点是什么?可分为摩擦桩和柱桩。前者指桩底位于较软的土层内,其轴向荷载有桩侧摩阻力和桩底土反力来支撑,而桩侧摩阻力起主要支承作用;后者指桩底立于坚硬土层上,其轴向荷载可认为全由桩底土反力来支承,不考虑桩侧土摩阻力。
10.单桩破坏两种模式:桩周土体稳定性破坏,桩身材料破坏 11.桩基础检算要求:①单桩轴向承载力②桩身的材料强度③桩基础承载力和沉降④墩台顶水平位移⑤承台强度。
12.负摩阻力(负摩擦桩):与轴向压力方向相同的侧摩阻力,称为负摩阻力。
(1)负摩阻力分布特征:桩身的负摩阻力并不一定发生于整个软弱压缩土层中,而是在桩周土相对于桩产生下沉的范围内。(2)原因:桩侧土相对于桩向下位移,在桩侧引起向下的摩阻力。(4)轴力分布特点:随深度的增加,轴向力逐渐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又减小,最后趋于稳定,其最大值在中性点处。(5)轴力分布原因:由于中性点以上桩身轴向位移小于桩侧土沉降,使其产生了负摩阻力,方向与轴力方向相同,故使得轴力增加;相反中性点以下为正摩阻力,会使轴力减小。哪些情况下考虑负摩阻力:①在软土地区,大范围地下水位下降,使土中有效应力增加,导致桩侧土层沉降②桩侧有大面积地面堆载使桩侧土层压缩③桩侧有较厚的欠固结土或新填土,这些土层在自重下沉降④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浸水而引起桩侧土的湿陷⑤在冻土地区,由于温度升高而引起桩侧土的融陷。
消除负摩阻力措施:①改善土层性质,降低其沉降量;②将桩上段部分与土体隔离,如:对于预制桩,可采用涂沥青的方法,对于钢桩,可采用设置塑料薄膜的方法,对于灌注桩,可以采用注斑脱土浆的方法。
13.“摩擦桩的入土深度越大,嵌岩桩嵌岩越深,其轴向受压承载力越高”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不正确,轴向受压承载力与入土深度、桩侧土类型和桩身材料强度有关。(1)摩擦桩入土过深(或桩周土层抗剪强度较均匀时),可能导致刺入破坏(2)嵌岩桩嵌岩越深,可能导致屈曲破坏(3)桩入土深度越大,周围土质较密实坚硬,桩身会发生挠曲变形。
14.地基水平抗力系数:?y?CyXy 即横向抗力系数,它表示y深处横向发生单位位移时,桩侧单位面积上的横向抗力。
横向地基系数分布图示:“m法”我国铁路、公路、建筑规范中采用的方法。
15.“m法”分布特点及哪些位置横向抗力为0:
呈线性分布。(1)地面处为0,因其地基系数为0;(2)底部为0,因其水平位移为0。
16.桩的横向变形系数计算公式 :??b0-桩的计算宽度;m-横向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EI-桩的抗弯刚度。? l所反映的是桩-土之间的相对刚度:?l?2.5刚性桩;?l?2.5弹性桩。
17.群桩沉降和单桩沉降的关系:(1)柱桩:由于桩尖下压力分布面积小,各柱底的压应力互相不重叠,因此群桩的容许承载力等于各单桩容许承载力之和,群桩的沉降与单桩基本相同。(2)当桩数少,桩的中心距较大时,桩端平面处各桩传来的压力互不重叠或重叠不多,此时群桩中各桩的工作情况与单桩一致,故群桩的承载力等于各单桩承载力之和。但当桩数较多,桩距较小时,桩端处地基中各桩传来的压力将相互重叠(桩端处的压力比单桩时大得多,桩端以下压缩土层的厚度也比单桩要深),此时群桩中各桩的工作状态与单桩时迥然不同,其承载力小于各单桩承载力之和,沉降量则大于单桩的沉降量。
18.一般沉井的构造组成及其制造和下沉步骤:沉井一般由井壁,刃脚,内隔墙,井孔,凹槽,封底和顶板组成。步骤:①平整场地②制作第一节沉井③拆模及抽垫④挖土下沉⑤接高沉井⑥设置井顶防水围堰⑦基底检验和处理⑧沉井封底⑨井孔填充和顶板浇注
19.沉井应进行哪些检算:(1)施工检算:①沉井的下沉能力验算②刃脚受力计算③沉井井壁受力计算④沉井底节验算⑤混凝土封底及顶板计算。(2)使用验算:①基底应力②基础侧面水平压应力验算③墩台顶面水平位移检。
19.沉井最不利位置确定:(1)刃脚向外挠曲:刃脚向外的弯矩比外侧压力产生向内的最大弯矩大时,就是最不利位置;(2)刃脚向内挠曲:最不利位置是沉井已下沉至设计标高。
20.沉井下沉能力不满足要求:加大井壁厚度或调整取土井尺寸,改用排水下沉或部分排水下沉,添加压重或射水助沉,泥浆套或空气幕。
21.与浅基础相比,沉井基础有哪些优点?沉井按下沉方法可分为哪两种?其各自的适用范围是什么?(1)沉井基础不需要象浅基础一样在开挖时进行支护和降水,即可将基础置于良好的持力层上。(2)沉井按下沉方法可分为一般沉降和浮运沉井,前者就地浇筑下沉,后者在岸边制造,再浮运至设计位置。(3)一般沉井通常在陆地或浅水的地方使用,而浮运沉井多在水深、流速大、或有通航要求等无法筑岛时使用。
22.沉井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强度计算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底节沉井的竖向挠曲验算;(2)刃脚受力计算(刃脚竖向受力分析+刃脚水平受力分析);(3)井壁受力计算;(4)混凝土封底和顶板计算。
23.一般沉井在下沉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1)沉井发生倾斜和偏移。倾斜:在较高的一侧挖土或压重,并可在较低的一端刃脚下回填砂石。偏移:挖土使沉井倾斜,再均匀挖土使其沉至中心线,再纠偏。(2)下沉时遇到障碍物时,人工清除或炸掉。(3)沉井外壁摩擦力过大,可:压重、井壁做光滑一些、预埋射水管、泥浆套、空气幕等法。
24.预制桩的沉桩方式和灌注桩的成孔方式各有哪些?简要说明预制桩和灌注桩的优、缺点。答:预制桩的沉桩方式有打入、振入、压入。灌注桩的成孔方式有钻孔、冲孔、人工挖孔。预制桩的优点是桩身质量好,施工速度较快;缺点是桩径较小,桩数较多。灌注桩的优点是可采用大直径桩,获得较高承载力,但桩身质量不如预制桩。
25.什么是群桩效应?在何种情况下可不考虑群桩效应?对需要考虑群桩效应的桩基,桥梁桩基工程中是如何考虑的?(1)对摩擦桩群桩基础,当桩的间距较小时,竖向应力在桩端持力层发生叠加,从而使群桩的承载力小于单桩承载力之和,而沉降大于单桩的沉降,这种现象称为群桩效应,其实质上反映的通常是承台-桩群-土的共同工作。(2)端承桩及桩间距大于(等于)6倍桩径的摩擦桩可不考虑群桩效应。(3)在桥梁桩基工程中,采用实体基础法来处理群桩问题,即通过一定的方法把群桩视为扩大的实体基础,再按浅基础的方法分析地基(桩底端平面以下)的承载力和沉降量等问题。
26.简述坑底稳定检算内容。(1)软土坑底隆起检算;(2)坑底涌沙检算;(3)坑底被承压水冲溃的检算。(3)负摩阻力增加了作用于桩体上的向下压力荷载,对桩的轴向受压不利。(4)主要可采取如下措施:①改善土层性质,降低其沉降量;②将桩上段部分与土体隔离,如:对于预制桩,可采用涂沥青的方法,对于钢桩,可采用设置塑料薄膜的方法,对于灌注桩,可以采用注斑脱土浆的方法。
第五篇:西南交大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离线作业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第一次作业
三、主观题(共12道小题)41.开放系统
答: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称为开放系统.
42.请举出一个系统的实例,并分析其目的、要素集、关系、结构和环境.
答:(主观题,自行举例即可)
43.系统的目标集中若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应当怎样处理?请举例说明.
答:分目标之间可能是矛盾的,因此采用某种形式的折衷是必要的,即在矛盾的分目标之间寻求平衡.具体的做法是通过计算每个分目标对总目标的贡献来确定最佳的妥协.
(自行举例既可)
44.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的步骤是什么? 答:
(1)系统现状说明
通过调查分析,对现存的不良结构系统的现状进行说明.(2)弄清关联因素
初步弄清与现状有关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3)建立概念模型
在不能建立数学模型的情况下,用结构模型或语言模型来描述系统的现状.(4)改善概念模型
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和“学习”的加深,进一步用更合适的模型或方法改进上述概念模型.(5)比较
将概念模型与现状进行比较,找出符合决策者意图而且可行的改革途径或方案.(6)实施
实施所提出的改革方案.
45.交通运输系统的作业特征是什么?
答:
(1)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连续过程系统;
(2)交通运输系统生产的多环节、多功能、超区域的特点;(3)交通运输系统生产具有网络性特点;(4)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46.怎样理解交通运输系统的网络性?
答:交通运输生产不仅仅是列车、车辆在轨道、道路上移动,而且在交通运输网(包括铁路网、公路网、水运网、航空网等)上运动.良好的交通运输系统首先要有合理的布局与结构,要建设成与内部、外部协调的交通运输网.在具有科学
合理的交通运输网上,通过科学的运输组织才能实现国家、社会、厂矿、企业以及人们所提出的运输任务,加速货物和车船的周转,压缩旅客和货物的在途时间,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
47.旅客发送人数
答:是指办理客运的车站、港口、航空港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始发的旅客人数.
48.货物周转量
答:指一定时期内全国或一个运输企业在货运工作方面所完成的货物运输吨公里.
49.客流密度
答:一条交通线路或一个运输区段平均每一公里线路所担负的旅客周转量称为客流密度,其单位为人km/km.
50.客流分布
答:
在各个地域之间的旅客交流或在各种交通线路上的流量、流向、旅客构成、旅行距离,即为客流分布.
51.固定设备能力
答:指在采用一定类型的交通运输工具(如机车、车辆、船舶、汽车、飞机等)和交通运输组织方法的条件下,一个交通区段或一条交通线(包括航道、航线等)在一定时间内(如一昼夜或一年)所能通过的列车对数(或单方向的列数)、船舶、汽车或飞机的数量.52.移动设备能力
答:指在一定的固定设备和运输组织方法的条件下,由一定类型的机车、车辆、船舶、汽车、飞机等所决定的,在单位时间内能实现的满载的列车、船舶、汽车、飞机数和货物吨救.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第二次作业
三、主观题(共22道小题)25.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答: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以获取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性质,就是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26.动态系统
答:内部结构参数随时间的函数变化而变化的系统称为动态系统.
27.系统相关性的分析以几元关系为基础?为什么?
答:一般以二元关系作为相关性讨论的基础,因为任何多元素都是从二元关系基础上发展的.
28.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实体系统是概念系统的形态化,又是实现概念系统要求的运行体.概念系统是实体系统的“灵魂”,实体系统则是概念系统的“躯壳”.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使实体系统抽象为概念系统,或者使概念系统具体化为实体系统.
29.硬系统和软系统有什么区别?
答:硬系统又称为良结构系统,是指偏重工程系统、机理明显的物理系统,一般便于观察,便于用数学模型描述,边界清晰,目标明确,有较现成的定量方法可以计算出系统的行为和最佳结果.处理这类系统采用霍尔的系统工程方法(硬系统方法)非常有效.
而软系统又称为不良结构系统,是指偏重社会、机理,尚不清楚的生物型的软系统,较难用数学模型描述,往往只能用半定量、半定性或者只能用定性的方法来处理系统,这类系统难以观测,边界模糊,目标不定.
30.系统工程学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系统工程学是涉及到许多学科的边缘科学 2.系统工程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子计算机 3.系统工程学的对象主要是大系统 4.系统工程学与自动化密切相关
31.怎样理解交通运输系统的连续性?
答: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系统.
其连续性表现为运输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运输生产时间的连续性.其货物运输生产过程包括了集、装、运、卸、散诸环节所组成的生产全过程.旅客运输过程包
括进站、上车、运行、到站、出站等过程和环节.在完整的运输过程系统中,任何一个单元出现故障都有直接影响系统功能的实现.
交通运输系统生产的连续性还表现在时间上的连续;这个系统必须全年、全月、全日地运转,而不能发生任何中断,如果发生运输中断,就破坏了运输的正常生产.为此,研究交通运输系统,需要紧紧地抓住连续性的特点.
32.交通运输学科包含哪些分支?其主要研究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目前交通运输学科主要有以下4大类分支学科.
(1)交通运输法学:研究进行运输活动法律调整的科学.
(2)交通运输经济学:研究交通运输部门中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3)交通运输工程学:研究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建设问题.
(4)交通运输学: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技术设备和交通运输管理学.
33.货物周转量
答:指一定时期内全国或一个运输企业在货运工作方面所完成的货物运输吨公里.
34.货物平均运程
答:即货物的平均运输距离,表示平均每吨货物运送多少公里.
35.经验判定法的预测原理是什么?其适用性如何? 答:经验判定法主要靠人们的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来进行预测.利用这类方法进行近期预测还是较可靠的,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如进行中长期预测,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专靠经验推倒就不完全符合实际而需采用其他类的预测方法.
36.预测中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有什么关系? 答:预测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定性分析就不可能对定量分析给予科学解释;而定量分析有助于证明发展趋势的数量指标.
37.交通运输供给与一般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有什么不同? 答:
(1)在交通运输系统中,供给者并不十分明确,因而不便于清楚地研究供给者行为.
(2)在交通运输中,供给的一些非货币特征相对于运营者收取的价格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3)很多确定交通运输供给的特征是使用者而不是供给者行为导致的结果.
38.运输短缺在宏观控制中的有什么作用? 答:
(1)短缺作为供给约束,制约经济的增长;(2)短缺作为非价格信号影响着运输的投入;
(3)运输短缺作为一个局部信号,会引起运输需求在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中实现替代或转移.
39.为什么说优先建设综合交通运输通道是建设和改建整个交通网络的最优策略? 答:
(1)建设一个高效率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联系各大经济区和进出口岸,是执行开放搞活方针,加速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之一.
(2)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系统的建设符合经济原则.交通运输通道系统集中了高密度流量,在交通运输建设资金紧张条件下,优先把通道系统修建好,使一大部分运量处于高速度,高效率的交通运输状况,对缓解我国交通的落后状况意义重大,符合投资少效益高的经济原则.
(3)高效率的交通运输通道系统对改善国土综合利用,完善产业布局,加速梯度开发,打破封闭型经济,减少流动资金和原材料积压,提高生产效率都有重大意义.
(4)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的修建,是强化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的基础,它将显著提高铁、水、公、航、管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效率,可以广泛采用联运、推广集装箱等各种有效的措施,使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有一个大突破,获得管理方面的效益.
(5)修建国际陆路交通运输通道对缩短欧亚非的运输距离,加强国际交流,加速我国内地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40.请论述交通运输通道与综合运网的关系 答:
(1)交通运输通道与交通运输网在形式上的区别是;交通运输通道是联结交通流、客货流的密集带,呈线型结构,一般为双向运输;交通运输网是联结交通流产生地与目的地的交通运输线路与枢纽结合部的点线集合,呈网状结构.(2)交通运输通道与交通运输网也有许多相通之处:交通运输网按其空间范围可分为国家交通运输网和地区交通运输网,通道也有如此的层次划分,全国范围的区际通道和地区性的区内通道.两者均可根据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交通运输需要,由两种或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组成.
(3)交通运输通道与交通运输网的关系密切:交通运输通道构成交通运输网的骨架,联结交通网的主要枢纽集散点,通过与网的联系,形成强大的交通流,亦即通过线网来聚散通道的客货流.交通运输通道与交通运输网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以达成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高效.
交通运输通道的最高层次便是多功能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综合性立体通道系统.
41.举例说明,研究交通运输系统“点”、“线”系统能力的协调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答:
(1)必须将“点”系统的能力和“线”系统的能力进行综合平衡,使二者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互相适应,同步发展.
(2)应以通道系统对通道的要求运量为目标,认真分析客、货流的规律,摸清“点”、“线”上各项设备的现有能力,找出薄弱环节,制定出改造协调措施,使二者满足通道运量的要求.
(3)“点”、“线”系统能力的协调,关键在枢纽、结合部的能力与区间能力的协调.应使“点”系统的能力稍稍大于区间的能力,以保证区间畅通无阻,并适应区间能力大幅度增长的要求.(可自行举例说明)
42.交通运输布局
答:又称交通运输配置,它是指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五种现代化运输方式的线路(包括铁路线、公路线、水运航道和航线、航空线及管道等)、站(包括河港、海港、航空港等)的土木建筑物及相关技术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的地域分布.43.为什么说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大系统?(P40~42)答:
交通运输系统具备社会经济大系统的特征:
交通运输系统的功能复杂;交通运输系统的结构庞大复杂;交通运输系统的信息复杂;交通运输系统采用大系统的控制与协调的理论与方法;计算机管理是交通运输管理的重要手段;交通运输系统具有庞大的职工队伍。所以说,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大系统。
44.简述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的关系?(P79)
答:运输需求决定了运输供给的发展方向、规模和水平;而运输需求的满足受到运输供给的限制,这种限制来自于运输企业的运能、运价以及需求本身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45.在路网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考虑通道建设? 答:
(1)建设一个高效率的综合运输通道,联系各大经济区,是加速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之一;
(2)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符合经济原则;
(3)高效率的交通运输通道对改善国土利用,完善产业布局,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大意义;(4)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将显著提高综合运输效率,使综合运输管理有一个大突破,获得管理方面的效益;
(5)建设国际陆路交通运输通道对于加强国际交流,加速内地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46.试分析交通运输枢纽内的主要协调关系(P134~136)答:
主要包括:
交通运输枢纽内干线运输间的协调,主要是指不同运输方式干线间的协调,以铁路与海运协调为主,分析设备能力匹配、作业过程连续、作业时间协调、有良好的组织保障等基本条件的满足,在日常作业计划中实现;
干线运输与工业运输间的协调,主要考虑衔接点的选择、作业时间的衔接、运输组织的配合等;
干线运输与城市运输间的相互协调,主要考虑干线客运站点与站前广场、城市干道的能力匹配,以城市运输为干线运输提供旅客集散服务为目标。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第三次作业
三、主观题(共22道小题)38.系统
答:系统是由若干个可以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在一定的阶层结构形式中分布,在给定的环境约束下,为达到整体的目的的而存在的有机集合体. 39.系统的相关性
答:系统的组成元素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的,系统的相关性是系统元素之间全部关系的总和.
40.系统工程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答:
1.萌芽阶段(1940~1957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进行个别研究和简单应用,实践成果为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发展阶段(1957~1965年)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自觉应用,理论与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3.基本成熟和发展阶段(1965年至今)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理论逐步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在各个社会实践领域得到普及.
41.系统工程的程序体系包括那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系统程序包括二个方面的程序,一是系统开发程序,即解决给定系统问题的步骤,如系统开发、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试验和运行等管样的从系统设想到具体实现的全部过程;二是价值开发程序,它要求获得最大效益,以此为目的的程序就是价值开发程序.开发系统要求全过程中贯彻系统思想,使每个程序环节体现出系统性的要求,同时注意潜在价值的开发和潜在危害的发现与分析,以及开发对策、多途径的价值开发及评价,技术成果的移植和创新等. 42.系统工程的特点是什么?
答:(1)“一个系统,两个最优”
“一个系统”是指以系统为研究对象,要求综合性、全面地考虑问题.“二个最优”是指系统的目标是总体效果最优,同时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的方法或途径也要求达到最优.(2)以“软”为主
系统工程是以“软”技术为主的工程技术,它是一大类新的工程技术的总称.(3)综合性强
一方面是应用知识和技术的综合性,另一方面是开展系统工程项目,要由各有关专业和各方面的专家参加协同工作.(4)咨询性
系统工程人员一般来参与决策,他们主要是给决策人员提供和分析评价备选的方案.
43.为什么要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
答:系统结构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找出系统构成上这几个表征方面的规律,即系统应具备的合理结构规律.这就是说,要保证系统在对应于系统总目标和环境因素约束集的条件下,在系统组成集、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要素集和相互关系集在阶层分布上的最优结合并能给出最优结合效果的前提下,能够得到最优系统输出的系统结构.这种结构就是我们所说的系统合理结构.简言之,系统结构分析是寻求系统合理结构的分析方法.
44.系统分析的准则有哪些?为什么在进行系统分析时要采用这些准则?
答:
(1)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相结合
一个系统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外部条件的约束,所以进行系统分析时必须把系统要素与内、外部条件和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2)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因为系统大部分是动态的,它随着时间以及外界条件而变化.所以,选择一个最优方案时,不仅要从当前的利益出发,而且还要考虑到将来的利益.如果采用的方案对目前和将来都有利,那当然是最理想的方案.往往有的系统方案从当前看不利而从长远看是有利的,从系统分析的观点看这种方案是合理的.而对那种一时有利,长远不利的方案,即使是过渡的,也最好不选用.(3)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相结合
一个系统往往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子系统又由更低层的子系统组成.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子系统是经济的,但从总体大系统看是不经济的,这显然是不可取的.有的从个别子系统看是不好的,但从全局看则是有利的,那这种方案还是可取的.在系统分析中,对系统的要求是整体效益最优化,而不是局部或子系统的优化,局部利益要服从总体利益.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时,对于一些如政治、政策、法律等因素无法用数量指标进行分析时,只能用“好与坏”、“可以不可以”做主观判断的叫定性分析.系统分析不但要进行定量分析,而且要进行定性分析,因为在有些问题中某些定性的因素还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有了解清楚了系统的一些性质,才能进一步建立定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做出定量分析,最后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找出最优方案.
45.运输需求分析
答:将运输需求与产生运输需求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相关分析的过程.
46.平均旅行次数
答:
指每一居民的每年旅行次数.
47.举例说明货流合理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
(1)合理的生产布局是进行货流合理化的基础(2)运输网合理布局是实现货流合理的物质基础(3)物资调拨组织与物资分配组织要结合货流合理化(可自行举例说明)
48.从运输供给角度来分析,按照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功能,可以将其划分成哪些子系统?各有什么功能? 答:
答:可以划分为区内运输能通道、区际运输通道、国际运输通道和区域对内外交通的接口系统等4个子系统,它们在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中各具有不同的功能.(1)区内综合运输通道网络.它担负区内各社会经济点之间的运输联系,是区域的社会经济内循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2)区际综合运输通道网络.它担负沟通本区域同国内其它区域的社会经济的运输联系.(3)国际综合运输通道网络.它担负着沟通本区域同国际市场之间的运输联系,或者国内其它区域通过本区域同国际市场之间的运输联系.(4)区域的对内、对外交通和接口系统.它是区域对内对外交通系统的结合部,是沟通本区域同外界社会经济联系的口岸或贸口.
49.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其分析过程应当遵循什么步骤? 答: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目标和任务是维持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协同关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客、货运输需求,以及协调区域内的交通运输系统的各子系统(铁、水、公、航、管)的关系,使其综合效益最优.
其步骤如下:(l)确定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总体目标.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与重点不同,有着不同的专业方向和综合发展类型,其交通运输系统的总体目标也不同.(2)根据所确定的目标,分析和预测区域交通运输的需求量(客、货需求量).(3)分析区域交通运输各子系统的发展条件及其优势,确定各子系统的规模,协调各种运输方式,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根据需求建立区域运输系统的供给模型.在区域综合运输网中,客货运量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得到合理的分配.
(5)确定评价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包括评价交通运输系统的技术与经济效果,组织管理水平;评价交通运输系统满足区域内部与外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环境等所提出的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指标.
(6)运用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对所建立的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模型和模式进行优化,以求得区域交通运输系统得到合理的发展.
50.交通运输系统评价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
(1)对交通运输现状进行系统评价,从而对现实系统有一个全面了解,为系统调整和优化提供基础信息和思路;
(2)对交通运输建设项目进行系统评价,研究交通运输项目明可行与否以及效益大小,从而为最终决策提供辅助信息.
51.交通运输规划
答:交通运输规划是一种战略部署,它主要解决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方向、原则、规模、速度、布局和部门结构等问题,并应指出实现规划的可能性和保证条件,从而对交通运输业和各部门及布局作比较全面和长期的合理安排,使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资源以及现有设备,促进交通运输系统发展与提高.52.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1)交通运输是社会物资交流、商品流通和社会发展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条件,因此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是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首要因素。(2)自然条件是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重要因素。(3)技术条件是交通运输业发展和布局的重要因素。(4)名胜古迹和旅游胜地对交通运输布局也有重要影响。
53.请说明交通运输布局的步骤。答:
(1)确定交通运输布局的目标;(2)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约束条件;(3)建立交通运输布局模型;(4)对模型进行优化选择;
(5)对交通运输布局方案进行评价。
54.系统分析的要素有哪些?(P24)
答:目标、替代方案、指标、模型、标准、决策.55.制定评价指标应遵循哪些原则?(P168)答:可查性、可比性、定量性。
56.简述区际通道的特点(P109)答:
一般为国家或地区交通运输网的骨干;担负大量稳定的客货运量;运距长、能力大;由多种运输方式组成。
许多确定交通运输供给的特征是使用者而不是供给者的行为导致的结果。
57.固定设备能力(P115~116)
答:是指在采用一定类型的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运输组织方法的条件下,一个交通区段或一条交通线在一定时间内所能通过的列车对数、船舶、汽车或飞机的数量。
58.货流密度(P90)
答:是指交通线路上一定距离的货流量。
59.交通运输需求(P74)答:交通运输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旅客和货物空间位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