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5 11:0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

第一篇: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

柯静嘉老师读书小组——读书报告

本学期,在柯静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小组成员一同阅读和探讨了有关国际间和平的论著,《论法的精神》、《永久和平论》、《通往奴役之路》和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经济、政治等因素的怎样使用和组合可以保证最大的和平的存续。

在本次报告中,我将探讨一下我比较关注的哈耶克所著的巨著——《通往奴役之路》。在第三次的读书小组研讨会中,我们重点阅读讨论了该书的第十五章,“国际秩序的展望”。

“在所有节制民主的方法中,联邦制一直是最有效的和最相宜的……联邦制是通过分割统治权力并通过只把某些特定的权利指派给政府而限制和约束统治权力的。它是不仅抑制多数而且也抑制全体人民权力的唯一方法。

——阿克顿勋爵”

这是《通往奴役之路》书中第十五章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民主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最常见的概念,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口头喊出要民主的口号,却没有深思过民主的本质究竟为何?民主是否一定是最好的制度?民主有没有弊端?

个人认为,国内对待民主,像是过去的人看待舶来品一般,认为西方的制度一定当然是先进和良好的,但是却没有深入去熟悉和思考。而由于西方自雅典时期就有的民主传统,使得他们对民主有了很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和哲学思考,也对民主没有盲目崇拜。从这章的序言中就可以看到,西方的思想家们一直对民主就是一种警惕的态度,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对民主进行节制。

但是,即使是对民主报以最大的警惕,哈耶克为代表的一众思想家也还是依然反对“计划”。对于认为国际间应该建立起“国际性经济计划”的想法,哈耶克保持坚定的批评态度。在他看来,首先因为单一计划支配,人们的不同标准和价值的相似性会日益减少,计划和自由之间也会有越来越严重的矛盾。由于计划的规模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而因为计划的特点,各个目标也必然要有一个优先顺序。因为规模巨大,会导致对这个优先顺序的意见产生很大分歧,从而也就导致越来越需要依靠强权和强迫的方式来实现。

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最类似哈耶克所反对的那种大规模“国际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就是苏联,而苏联用计划的方式管理整个巨大的联盟。由于计划经济的特点,他们可以实现某个方面的资源高度集中而快速发展,主要可以看到苏联的军工和重工业;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苏联以国家强力的方式肆无忌惮地将资源任意调配,就会使得即使民生凋敝,也没办法加力发展农业,生活用品也是急缺,这也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经济因素。

在看到这段话,“对于一个国际性主管机构,不管它是以多么民主的方式组建的,如果它有权命令西班牙钢铁工业的发展必须优先于南威尔士的类似工业的发展,命令最好把光学工业集中在德国而把英国排除在外,或者只准完全精炼过的汽油输入英国,并且把一切与炼油有关的工业保留给产油国家时,那么试问英国究竟会有多少人准备服从这一国际性主管机构的决定呢?”

我不由得想到了曾经的中国。我们曾经也是在广袤的国土上进行着类似的计划经济,但并没有获得理想中的长足进步,但是在进行了市场经济的改革之后,我们的国家才真正开始了巨大的发展。计划和市场自由的结合是我们国家的特点,私以为,问题在于是否举国能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如果能够有共同目标而努力,就可以避免哈耶克所说的计划经济之殇了。

最后,感谢柯静嘉老师的指导,感谢小组成员们的热情和积极讨论,给我带来了思想的碰撞,虽不敢说有所精进,但是确实启发了我的思考。

姜澄 16810251243

第二篇: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终于有机会细细品读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第一次听到哈耶克的名字,已经是21世纪的初叶了。在世纪之初的几年间,哈耶克的名字被一众“大家”反复提及,几乎成为“圣人”的代名词。他对于市场和自由经济坚定不移的秉持,他言论的毫不犹疑和没有任何折扣的态度,的确也使得他本人和所发出的声音是如此的振聋发聩,令人无法不肃然起敬。

我是个怀疑论者,所以即使对于哈耶克这样的大家,也总是要从一旁的角度先静静地欣赏,然后才能够慢慢走近其思想殿堂。这并不意味着我先入为主的“狭见”,恰恰相反,我的“旁观”,首先(同样地,也)是没有折扣的吸收和尊敬,并非要从中挑出什么“骨刺”。

但我却是要对着一众“信徒”表达我的高度怀疑的。信徒者,特别是一定要“第一时间”展示自己拥趸和笃信态度和地位的,总是要在心中揣着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或者期望,至少是一种舍我其谁的争先精神。所以在“信”的阶段,通常是择自己最能够产生共鸣也是最容易影响他人态度的内容,尽快地将它们曝光,且不断强化。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解读”和“诠释”。古往今来,“大家”风范,大概就是如此。

而哈耶克,以及他的著作,恰恰最适合“信徒”们的传播并加载自身的意象价值,从而将这种所谓的“价值”延伸并快速产生出不同于原作者本身的影响力。他的观点直接、简洁,几乎完全摈弃学术家们惯常的繁琐求证和引用,并且“最恰当”地切中要害。一些文字几乎不需要解读,就能够轻易地应用于近80年时间跨度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和时点。它们如此恰当地洞察了计划经济与专制制度的必然联系,并且“更恰当地”阐释了市场与自由经济的美妙表现,以至于这种阐释轻易地就能够被转译为一种先知般的“预言”,并使之与现代民主制度产生了美妙融合。

总之,哈耶克的思想,不仅具有完美的预言特征和文字及逻辑的表现力,更具有完美的现实映照,有着比《圣经》更加迷人的内外兼修的实践意义和触手可及的魅力。这当然会使得“大家们”,特别是希望成为一个变革时代助力者甚至核心推动者的“精英们”浮想联翩,不能自持。

第三篇:哈耶克与《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与《通往奴役之路》

奥地利学派发展到20世纪,出现了一位自由主义的斗士,近乎于偏激地为自由市场经济摇旗呐喊,其思想贯穿整个20世纪,他就是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一、哈耶克及其经济学成就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出生于1899年的奥地利维也纳,一战中曾在奥匈军队服役,192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然后留学美国,1927年又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著名经济学家米塞斯的支持下,担任奥地利经济研究所所长。由于其经济自由主义的论述,他被伦敦经济学院聘为教授,50年代后又担任了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在这个职位工作12年,又来到德国弗来堡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1944年的著作《通向奴役之路》使哈耶克成为举世瞩目的社会理论家,1974年哈耶克与缪尔达尔共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公告指出,哈耶克把经济“研究领域扩大到包括像经济制度的法律构架之类的因素,以及有关个人、组织和不同社会制度发挥作用的方式”等诸多方面,而且“既深刻又有创造性”。哈耶克一生获得很多荣誉,被赞成经济自由主义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提议封为荣誉爵士。

哈耶克在经济学上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主要观点是支持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个体通过市场从事自由贸易的权利。哈耶克对自己所信奉的经济自由理论不懈地追求,对当时世界上两大经济思潮宣战,即东方的社会主义和西方的凯恩斯主义,他不仅反对社会主义,而且反对一切国家干预主义,其中包括凯恩斯主义。哈耶克反对凯恩斯在大萧条期间为解决失业而实施的扩张性政策。他反对刺激消费者需求,扩张公共工程项目或扶持价格。他认为凯恩斯的政策会将原来也许是轻微的不景气转化为一场被暂时延缓的大萧条,而且,通货膨胀的经常出现最终将损害经济。这一点很像08年金融危机后各主要经济体的状况,尤其是中国经济。

由于他反对一切形式的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也当然在受批判之列。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在热衷于凯恩斯主义,所以,哈耶克的观点难以让人接受,当时美国著名的凯恩斯主义者汉森非常不平,说哈耶克这种“一网打尽”的做法,无异于是在“每一个床铺下寻找‘国家干预’的妖魔”。

哈耶克的所有著作和论述都是为了论证,健全的、法律保证下的自由竞争的市场制度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率的制度,任何其他制度和政策方法都在可排斥之列。美国著名经济学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评价道:“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著作结合成为严谨的经济理论整体,对经济史、政治哲学和政治学有重大影响。(2)”

哈耶克在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思想,高举经济自由主义大旗,为经济自由而呼喊,从未退缩。从这一点来看,抛开学术成就,仅就学者的人格来说,哈耶克是受人尊敬。

笔者通过学习和归纳,粗略认为哈耶克的贡献和成就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成功地预测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是新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是米塞斯的门生、朋友和同事,两人都预见到了二十年代的经济危机,特别是哈耶克预测到了美国的经济危机,他对时间的预测比米塞斯更为精确,在1929年初预料到这场危机。

哈耶克曾经说:“预料到将发生的事情的仅有几个人,我是其中之一。1929年初,当我下此断言时正住在欧洲,之后那里就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萧条。我说只有利率下降,欧洲才有复苏的希望,并且直到美国的繁荣崩溃时利率才能下降,我说的话在接下来几个月里一一应验了。”预测萧条的能力使奥地利学派名声大振,吸引了许多年轻的经济学家。

哈耶克发展了米塞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是对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的主要批评者,并对政治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很多人也把它看作是对米塞斯迟来的赞颂。

②倡导自由主义,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进行了长期论战。

哈耶克对凯恩斯主义的预言,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部分证实。他认为,过度的政府干预导致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滞胀”。

③反对计划经济,反对社会主义。

他对计划经济的批判,被苏联和东欧的解体所证实,被中国改革开放向市场经济转轨所证实。如果我们摒弃意识形态的偏见,认真对待哈耶克的理论,对我们真正走出历史的漩涡是很有价值的。

二、通往奴役之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而在西方世界正兴起向往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潮,这使坚信经济自由主义的哈耶克忧心如焚。他认为,计划经济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制度上,都不能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因而它根本不可能会成为一种比自由竞争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更有效率的制度,相反,它更有可能带来经济衰退甚至经济悲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思想的指导下,他发表了著名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在他看来要维护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首要的任务是反对社会主义。所以,他要揭露社会主义的潜在问题,显示自由市场机制的优越功能,从而唤起西方的人们重新认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

在剑桥完成的这部《通往奴役之路》,成为一本有影响的畅销书。他向西方世界警告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危险性,并得出“只有资本主义才使民主成为可能”的结论。他的观点愤事嫉俗,文中的含义毫无疑问地将希特勒、墨索里尼、罗斯福和斯大林都作为“最坏者当政”,他在1976年该书再版的序言中悲观地指出:“自从我写这本书以来,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对极权主义当权者良好意图的幼稚信任与日俱增”

《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只有十几万字,除引言之外,分十五章

1、被离弃的道路

2、伟大的乌托邦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4、计划的“不可避免性”

5、民主与计划

6、计划与法治

7、经济控制与极权主义

8、谁战胜谁

9、保障与自由

10、为什么最坏者当政

11、真理的终结

12、纳粹主义的社会主义根源

13、我们中间的极权主义者

14、物质条件与理想目标

15、国际秩序的展望

笔者认为,从这部著作可以看出,哈耶克在二战后期对世界前途发展流露出深深的忧虑,对纳粹所带来的世界灾难的深刻反思,是一种居安思危且带有悲观的思考。在法西斯主义给世界带来的战争灾难面前,在社会主义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并在世界不断传播的时候,哈耶克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其实质特征,并与自由主义做了深刻的比较。

全书通篇在倡导自由主义,呼唤自由主义。其内容与论证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的范围。哈耶克自己也承认“这是一部政治性的书。我不想以社会哲学论文这种更高雅虚妄的名称来称呼它”,“但是无论名称如何,根本点仍是我所说的一切源自某些终极价值”。我想,这个终极价值就是贯穿全书自由主义观点。

哈耶克将自由观、民主、计划、法治的关系分别进行了联系和分析,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导致极权主义的必然。他认为,“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兴起并不是对于前一时期社会主义趋势的一种反动,而是那些趋势的必然结果。甚至当共产主义俄国和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内部制度许多令人憎恶特点的相似性已广泛为人承认的时候,大多数人还不愿意看到这个真理。结果,自以为与纳粹主义的荒谬绝伦有天壤之别并真心诚意地憎恶其一切表现的人们,却同时在为一些实现起来就要直接导致可憎的暴政的理想服务。(3)”而这一点很难被社会主义者所接受。

哈耶克对计划经济的剖析和批判是深刻的,对乌托邦式的理想目标也是不屑一顾的。他认为,“为了一个明确的社会目标而精心构筑的社会劳动者组织”,与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是有冲突的,“他们都想组织整个社会及其资源达到这个单一目标,而拒绝承认个人目的至高无上的自主领域”(4)。这就是计划的不可行,不现实,计划经济为什么被时代所抛弃的原因。借用亚当斯密的理论就是“试图指导私人以何种方式运用其资本的政治家,不仅是其本人在瞎劳神,也是在僭取一种无论如何也不能安心地授权给枢密院和参议院的权力;由一个愚蠢和专断到幻想自己是适于行使这种权力的人掌握它,是再危险不过的了。”

在左派眼里,哈耶克是头号敌人。但在1980年代却强有力地启发了英国重返市场经济原则,这部著作功不可没,连撒切尔夫人都自称是哈耶克的信徒。即使在美国,哈耶克也成为一种自由主义反思的精神领袖。学术界的认可使他获得了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1991年苏联帝国社会主义暴政的终结,也许是哈耶克人生旅途尽头最值得他欣慰的事情,而且许多东欧国家的知识分子自发地成立了各种“哈耶克俱乐部”和“哈耶克协会”,是对他的理论最好的认可和继承。

这部作品观点鲜明,论证详尽,但也许是翻译的原因,读起来还是有些晦涩,如果能通俗解读,可能更容易被国人接受。

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对哈耶克的研究是有一些禁忌的,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对中国所难以接受的就是哈耶克基于自由主义的立场,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极权和法西斯主义混为一谈,认为社会主义意味着奴役和独裁。其实,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未破解的题目,连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承认这一点,反之,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同样是一知半解,有时甚至可以认为是凯恩斯理论加上了社会主义制度构成了当前的模式,而二者都是哈耶克所反对,从反面听听不同声音未见得是坏事。

第四篇: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

世界上为数众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开始相信“中央计划经济可能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哈耶克在当时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完这本书,以此警告人们,中央计划经济是“用通往天堂的美好愿望来铺设一条国家通往地狱之路”。

哈耶克认为“自由主义的衰退,正是它的造成的”,即人们越来越不满于自由市场经济下,产生的种种问题,譬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以及社会上存在的特权、垄断,这些在自由经济的语境下,都被算在了自由竞争的头上。

《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的震撼之处不仅仅在于它唤醒了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更吸引人之处在于它阐明论证时的高度理性和淋漓尽致。

文章开头哈耶克指出,个人主义是现代文明的基础。这里所说的个人主义,并非我们所想的利己主义和自私自利,而是和集体主义相对立的个人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个人当做人来尊重;就是在他自己的范围内承认他的看法和趣味是至高无上的。概括的说就是承认人应该发展自己的天赋和爱好。

作者提出了均衡分析的限制问题,由此延伸到对预见假设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理论这一特殊领域。在开篇提出主要论题:标准的经济分析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传播了有关现实世界的知识?作者认为,对于均衡分析的理论,只在局限于个人的分析时才有意义,一个人的行为仅仅在他的预期证明是正确的时期内才构成均衡关系。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正义,更大程度的平等和保障;同时还意味着废除私有企业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创建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使中央的计划机构取代为利润工作的企业家。许多社会主义者都只关心第一个意义,他们只确信其终极目标,而不管其手段,无论其代价如何。

然而在为竞争创造条件还未彻底进行时,这条道路却被遗弃了,计划运动开始全面的反对竞争,继而各产业就出现独立垄断者,消费者就只能听任资本家和工人联合行为的摆布。但社会还是在向这种状况前进着,那是因为大多数人仍相信,在完全的竞争和集中管理间一定可以找到某种中间道路。竞争和计划二者如果不完全,都将成为拙劣的和无效率的工具,解决问题时只能任选其一。或者更确切地说:计划和竞争只有在为竞争而计划而不是运用计划反对竞争的时候,才能够结合起来。

随着文明的形态越复杂,技术的进步便使竞争成为不可能,于是计划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他们这样说根据的理论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大企业相较小企业就表现出更大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表现在用现代大规模生产方式的高效率。大企业的高效率体现在单位成本的锐减,结果大企业到处以低价位挤跨和排斥小企业,直到每一产业中只留下一个或几个巨型企业为

止。于是产业私人垄断就形成了,于是要求政府管理生产的计划主义成为必要。即技术进步导致了垄断的不可避免性,而垄断的不可避免性又导致了计划的不可避免性。

然而事实却是,垄断的形成常常是规模大成本低以外种种因素的结果。它是通过大资本家互相串通的协定而形成并为公开的政府政策所促进。当这些协定和政策扭转过来时,竞争的条件是能够恢复的。

从反面看,如果竞争的衰落、垄断、计划都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计划必然首先出现于技术发展最先进的国家。然而计划却是首先出现在比较年轻的工业国家美国和德国。由此看来,并不是技术的进步导致了计划,而是计划阻碍了技术的进步。

作者还指出集体主义的共同特征就是一个为了一个明确的社会目标而精心构筑的社会劳动者组织。集体主义想组织整个社会及其资源达到这个单一目标,而拒绝承认个人目的至高无上的自主领域。要想使每个人都同意这个单一目标,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以一个包罗万象的共同价值准则为前提的。

由于任何人所关注的目标仅仅是在有限的范围内的,任何人只能考虑有限的领域,认识有限需求的迫切性。

从法制方面,书中阐明自由国家与专制国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前者是遵循法治的原则。所谓法治,就是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前规定宣布的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可以使个人能够明确的预见到政府在某一情况中会怎样行使它的强制权,并且能够凭借对此的了解去计划他个人的事务。

哈耶克认为法治和计划是不相容的。计划要求的是独裁者无限的权力,法治要求的是将权力关在规则的笼子里。具体的讲,法治要求必须有一种一般的规则,这种规则首先是针对政府本身,然后是针对所有公民。规则的存在,意味着,人们在一件事未发生以前,就可以根据规则预见到政府或者其他公民会采取什么行动,从而根据这种预见来调整自己的行动。

这意味着,对于不同的人的差别对待,人们又回到了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在这样的社会里,只有掌权的人才能致富,人人都是被权力奴役的工具,这种奴役程度又因为现代先进的技术设备达到古代所不能达到的地步。

计划者往往给我们以这样的抚慰,我们仅仅管理经济事务,这不会妨碍政治的民主。于是人们就欣然的认同了,他们认为他们放弃的个人经济自由只是生活中比较不重要方面的自由,他们的放弃是为了追求更高价值方面的更多自由。

作者认为事实却并非他们所想的那样,因为他们错误的以为有一种纯粹的与生活其它方面毫无关系的经济目的的存在。而实际上,除了那些守财奴的病态案例外,不存在任何纯粹

的经济目的。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不会以经济目的作为他们活动的终极目标。

在社会中,作者认为只有金钱才是对一切人都利用之而自由选择的,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其实所说的一切都只证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对经济的控制可达到对人类生活各方面的控制。正如希莱尔·贝洛克所说:“对财富生产的控制,就是对人类生活本身的控制”。即经济控制必然导致彻底的专制主义。

竞争往往被人说成是“盲目的”。但其实,盲目在某种意义上是正义的属性。竞争和正义两者共有的就是,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竞争的结果是没有人能够预测的,一个人在竞争中成功与否取决于他的才干和运气。

在总结何以德国、俄国最终走上计划经济、极权政治的道路时,哈耶克认为,不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过于发达,而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不够强大。这也充分说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法治、自由只有在以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才能充分实现,而在资本主义不够发达、资产阶级不够强大的地方,民主、自由、法治必然是不稳固的,自由、民主观念必然是不能深深扎根于民众心中的。

通读《通往奴役之路》,一切道德的热忱、理想主义的狂热、天堂般的梦幻都可能是通往地狱的前兆,究其原因,在于当个体被群体裹挟、当群体被某些人的狂热裹挟、当某些人被自己一厢情愿的某种理想裹挟,后果是灾难性的。我们需要反思的不是何以会有如此狂热的人,譬如希特勒、毛泽东等人,而是无数的个体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何以会被群体所裹挟,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失去自己的价值判断。低水平的小农经济,历史上长时间的专制,畸形的民族优越感所引发的的狭隘的民族主义,都是民族狂热的原因。

哈耶克在书中虽然表现出对计划经济弊病的深刻剖析,然而,却对社会主义的概念稍有混乱,认为是和极权主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但他所倡导的个人自由主义,即解放个人的创造力,承认个人目标的至高无上性,以及批判的集体计划主义,即用计划去指挥和束缚个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对我们富有极大的启发性。

第五篇: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读后感

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20世纪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在20年代末,世界面临经济危机,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失去信心,于是国家干预成为人们最后的“避难所”。当时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实行社会主义下的计划经济才能保障人们就业以及社会公正平等,而且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思潮横流于世、国家干预和计划经济崛起的年代,哈耶克作为一名“自由意志论者”,始终坚持只有自由的市场经济才是最完善的经济制度,他认为当时正在追求的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这也就促成了他写作《通往奴役之路》。

该书的出版与流行,奠定了哈耶克在经济、政治哲学、思想方面的重要地位,也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尤其,他在书中论证的计划经济对于自由的根本性危害在政治思想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通往奴役之路》全书共十五个章节。就如书名所说,哈耶克在书中主要论证的就是计划经济终将引导人们走向被奴役的道路。

在本书引言中,哈耶克就直言实行社会主义有重蹈德国覆辙的危险。从共产主义俄国和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内部制度有许多相似性来看,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兴起并不是对于前一时期社会主义趋势的一种反动,而是那些趋势的必然结果。可悲的是,当人们竭尽全力自觉地根据一些崇高的理想缔造社会主义社会时,实际上却是在创造出与人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截然相反的结果。

哈耶克在第一章中就论述了作为西方文明基础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正在被人们逐渐抛弃,而社会主义开始大行其道。讽刺的是,人们早已忘记以往伟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们对有关集体主义后果的警告——即社会主义从一开始便直截了当地具有独裁主义性质,依然坚持奉行社会主义。显然,独裁意味着没有自由,那么具有独裁主义性质的社会主义就必然会威胁到自由。如果人们必须在当权者处处“计划”下过日子,事无巨细都要被国家管着,那么即使国家给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人们依然失去了最重要的自由。

诶利·阿列维说:“社会主义者信仰两种截然不同甚至也许相互矛盾的东西:自由和组织。”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下的计划经济即意味着废除私有企业,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也就是中央的计划机构取代了为利润而工作的企业家。那就意味着,在集中计划下的经济活动是被计划者进行计划者由上至下的生产命令,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部分,没有自发自愿的经济行为,也就是没有自主进行经济活动的自由。在失去市场价格系统作为依据的情况下,集中计划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而且会导致政府的集权。另一方面,计划下的经济热衷于对平等的追求,也就意味着个人无论在生产中付出多少得到的却都是一样多,这就必然减弱人们从事工作的积极性,也就直接导致经济的毫无效率甚至是停滞不前。

更加糟糕的是,经济的极权必将导致政治的集权。哈耶克断言:“一切的经济或社会问题将都要变成政治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只取决于谁行使强制之权,谁的意见在一切场合里都占优势。”政府一旦负起筹划整个经济生活的任务,不同的个人和集团都要得到应有地位这一问题,事实上就一定不可避免成为政治的中心问题。当计划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央对经济的控制也会越加集中,这就会造成统制经济必然造成无孔不入的全面压制。而控制经济就等于控制生命,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得国家领导人的意见就代表了群众的意见,这就必然导致政治的极权。

亚当·斯密曾说:“试图指导私人以何种方式运用其资本的政治家,是其本人在瞎劳神,而由一个愚蠢和专断到幻想自己是适于行使这种权力的人来掌握它,是再危险不过的了。”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是集体主义的一种形式,而所有集体主义的特征是一个为了一个明确的社会目标而精心构筑的社会劳动者组织。当人们为了这个集体的目标奋斗的时候,个人必须完全服从集体,即使当个人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在“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呼声中,个人

也必须屈从于集体。而作为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权利为原则的民主,必然是与计划不相容的。当民主受到集体主义的教条支配时,民主必定会被计划灭亡。在法制的制定上,哈耶克指出,计划必然要涉及对于不同的人们的具体需要予以有意识的差别对待,那么这就与在法律面前的形式上的平等是不相容的。

而在保障与自由这一章节,哈耶克则认为,计划经济下的保障对自由而言也是一种危险。这种计划保障是保护人们免于遭受极大困苦的损失,这可以作为一种公平报酬的另一种形式,即一种适用于主观评价的报酬,与个人努力的客观结果不相关,这明显与个人选择自己的工作的自由不相容。

阿克顿勋爵说:“所有权力都易腐化,绝对的权利则绝对会腐化。”哈耶克是这样论述为什么最坏者当政的:在一个人数众多、有力量而又相当志同道合的集团里,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往往是少数,而他们一般不会认同一个统一的价值体系。也就是说,多数人的认识水平比较低,为了赢得多数人的支持,那些统治者往往就具有和人数最多的集团相同的意见。另外,也只有这样一个普遍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才容易被当权者控制。而且,为了爬上那最高当权者的位置,很多人在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和脚踏实地争取上级赏识提拔之间选择前者。

此外,政治上的专制必然导致思想的专制。E·H·卡尔曾说:“思想的国有化到处都是与工业的国有化并驾齐驱的。”哈耶克是这样论证的:在中央计划体制下,当权要想每个人都按照统治者的目标工作,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强迫他们,而是通过宣传让人们相信这个统治者的目标就是他们自己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宣传效果,当权就会利用一切可以宣传的媒介每天向人们灌输这些思想,然后隔绝一切其他思想的干扰,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在这种单一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相信统治者的思想都是正确。当权力控制了思想之后,真理也就灭亡了。

在论述纳粹主义的社会主义根源时,哈耶克认为国家社会主义思潮得势的那种支持主要是来自社会主义阵营。指导上一代的德国统治者的那些学说并不反对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主义而是反对它里面所包含的自由主义因素、它的国际主义和它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作为自由主义的迫害者,和国家社会主义联合起来一起反对自由主义。而且国家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前辈(费希特、洛贝尔图和拉萨尔等)同时被公认为是社会主义的鼻祖。所以哈耶克认为国家社会主义只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变种。

在该书哈耶克指出极权主义者时,不是集中在那些明显的代表人物,他更大程度上关心的是,那些比较不极端的、但是其观念是有隐蔽危险的人。例如今天不知名的19世纪人物卡尔·洛贝尔图就是其中之一。作者从卡尔写的《二十年的危机》与《和平的条件》中揭露卡尔所设计出的未来社会性质似乎是以极权主义为模型的,而且卡尔教授宣称的“19世纪人们在思想上通常将‘社会’和‘国家’区分开,而我们却再也不能在这种区分中找到多少意义”,这正是纳粹的首要极权主义理论家卡尔·施密特教授的学说。另外,哈耶克还指出,社会走向极权主义的推动力主要是来自两大既得利集团,即有组织的资本和有组织的劳工。这两个集团是通过共同的并且时常协调一致的对工业垄断组织的支持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如果继续走下去,那就必然走向极权。

哈耶克展望的是一个有效地限制国家对个人的权力的国家机构,认为这将是对和平的一个最好保障,而在国家范围内指导经济活动会产生比在国内范围还要大的政治难题。

从全书来看,哈耶克从多种角度阐述了计划经济的弊病,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概念上,他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极权主义、纳粹主义混为一谈,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此外,哈耶克还大加批评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奴役和被奴役的社会,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带着批判的态度的去阅读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下载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五篇)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 一、哈耶克眼中的“自由” 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所承诺的自由是“乌托邦”,它只是对资源进行了再分类,消除了贫富差距,这样形式上似乎实现了财富的平均......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通往奴役之路》 Chapter11真理的终结 读后感简介: 1.《通往奴役之路》作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写于1944年,在那个时候哈耶克先生认为西方世界的民主国家,有重......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个体的乌托邦组成真正的乌托邦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的社会: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极大满足,人人平等,没有统治阶级的压迫,安居乐业,劳动成为人......

    读《通往奴役之路》

    经济思想史课程论文 哈耶克眼中的计划经济 ——读《通往奴役之路》有感摘要 1944年,F·A·哈耶克出版了他的划时代作品——《通往奴役之路》,这并非仅仅 意味着他的首部畅销书......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各种著作中最为公众熟悉的。但由于其激烈的反社会主义立场,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被列为”禁书”。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世界上......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 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 认......

    读 《通往奴役之路》

    读《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是在我读关于中国当下劳工问题相关资料时,了解到的。一直都想读一下,中间,因为各种原因,拖了很久,直到今天——六月的最后一天,才将这......

    通往奴役之路 书评

    通往奴役之路书评 《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的最知名著作。这本书被翻译超过20种语言出版,哈耶克称要将这本书献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