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论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重点

时间:2019-05-15 11:3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2. 论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2. 论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重点》。

第一篇:12. 论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重点

12.论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全国人大在自上而下的整个国家权利机关系统中居于最高地位,它在全国范围内行使最高权力,它通过的宪法、法律和决议,全国各级国家机关、各政党、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全国公民都必须遵守。从横向而言,在中央一级的国家机构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处于最高的、首要的地位。这体现在前面介绍的全国人大的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

尽管法律上,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不接收党的领导。实践中,党对人大的领导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提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方针政策,由后者贯彻执行。

2、就国家的重大问题,向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提出建议案。

3、实行工作领导,这涉及立法、选举、会议等工作以及日常工作,通过党在人大常委会设立的党组织,间接对人大常委会工作实行领导。

4、实行组织领导,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免的其他国家机关领导人及其组成人员候选人,要有党中央做主要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主要负责人兼党中央的重要职务,以保证党的政策决定的贯彻。

14.论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法院的关系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此制度之下,其他一切国家机关均由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向其报告工作,对其负责,接受其监督,人民法院也不例外。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法院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两个方面。1)人事任免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选举和罢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常务委员会有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法院院长,并监督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选举并罢免同级人民法院院长。

2)监督权: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

15.论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检察院的关系

1)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也就是说,人民检察院依法行使法律监督权,即检察权,监督有关的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正确执行和遵守有关法律,属于法律监督机关。在我国检察权属于司法权,因此,检察机关也同时与审判机关并列,被认为具有司法机关的性质。

2)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检察院的关系体现在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两个方面。

A.人事任免权: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

B.监督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

3)检察院的监督权、人大的监督权以及其它监督权合起来形成了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

18.论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1)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审查和裁决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和特定主体行为是否违宪,以维护宪法权威,报障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制度。

2)我国从1954年宪法到1982年宪法,历来都非常重视宪法监督制度建设。3)1954年宪法规定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宪法监督权。同时对人民监督宪法的实施作了一些具体制度和程序上的规定。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1975年宪法仍然强调了人民作为宪法监督主体的神圣地位。1978年宪法重新肯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宪法的规定有权监督宪法实施。总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部宪法中,宪法监督权制度都得到直接或间接的肯定。4)1982年宪法突出强调了宪法监督的意义,并规定了比较健全的宪法监督制度。

A.为突出宪法监督的必要性,首先宪法强调了宪法作为根本法必须得到遵守,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B.在具体宪法监督制度建设方面,1982年宪法从人民监督、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宪法监督角度对宪法监督制度的主要方面作了规定。

C.在保障人民享有宪法监督权方面,宪法一方面肯定了人民享有宪法监督权;另一方面,宪法又规定人民对全国人大监督宪法实施活动享有监督权。

D.扩大了宪法监督的主体,增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宪法监督权。

5)我国宪法监督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的问题在于通过法律的规定来确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进行宪法监督的具体法律程序,同时也应当建立具体负责监督宪法实施的工作机构来处理各项与宪法监督有关的事宜。

宪法解释体制:

1.由于宪法解释在宪法实践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各国宪法通常把宪法解释权赋予专门机关或特定的机关行使。2.从目前世界各国的宪法解释体制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1)立法机关解释制;2)司法机关解释制;3)特定机关解释制。

3.宪法解释主体并不是单一的结构,由国家机关解释宪法只是解释活动的基本形式,它并不垄断宪法解释的全部资源。公民行使的宪法解释权是启动有权机关宪法解释活动的重要途径,学者的宪法解释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4.我国宪法解释采用了立法机关解释制,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宪法解释权。

民族自治权:

民族自治机关依法管理本民族地方内部事务的自主权。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宪法和《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不同于普通政权机关的自治权,以保障自治机关的活动体现民族自治。

第二篇: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级法本19班董勤生

摘要:正确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认真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成绩和经验,研究探讨今后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国家的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对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从实践中探索、总结和选择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的政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能体现真正的广泛的民主,最便于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根本性质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13亿人民管理国家,不可能都进行直接管理,需要有一个适当的组织形式。这个组织形式就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2.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同时对于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有明确的划分,使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能够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协调一致地进行工作。国家机构的这种合理分工,既可以避免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又可以使各项工作有效地进行。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都是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的,他们的根本目标相同,只是分工不同、职责不同。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能够及时决策,避免牵扯,兼取民主和效率两者之所长。民主、效率兼收,一直是人类社会长期争取而又难以达到的目标。我国人大运作的特点是集体讨论决定问题。有关国家的重大事项,由国家权力机关充分审议,按照法定程序,集体作出决定;而在具体执行上则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4.国家形态的民主集中制度,还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划分的原则,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制度的内容。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根据我国国情,我们不采取联邦制,更不采取邦联制,而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护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5.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特别是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我国宪法确认的。我们党除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任何特殊利益。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来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同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同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1、国家选举制度向民主化方向迈出重要步伐。1979年以来,通过对我国民主选举的伟大实践进行科学总结,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多次修改选举法和地

方组织法,使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迈出了四大步:一是规范了提名权。选举代表,按照新修改的选举法规定,不但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单独推荐代表候

选人,而且选民或代表十人以上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二是规范了代表名额。主要表现在:适当减少代表名额,特别是适时制止了地方人大代表名额膨胀的趋

势,对代表名额进行规范;对少数民族代表名额作了照顾性规定,体现国家充分

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权利的精神;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每个代表

所代表人口的比例。三是适当扩大了直选范围。适应我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新修改的选举法把选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由乡、民族乡、镇扩大到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四是建立和实行差额选举

制度。1979年出台的选举法就规定了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人的名

额。以后几次修改都坚持和完善了这一制度。

2、扩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常设机关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更好

地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特点是实行一院两层

制,即在人大设立常委会。为了便于经常开会、更充分地行使职权,1982年

宪法规定将很大一部分原来属于全国人大的职权交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

3、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在县级以

上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是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地方组织法的一项重要

规定,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从1979年下半年到1981年,全

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相继建立常委会。1982年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还赋予

省级和较大的市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20多年来,地方人

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近万件,与此同时,还在实践中创造出许多行之有

效的监督方式,在地方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建立和健全人大工作制度,使人大工作逐步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制

度化。人大工作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全

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先后制定了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及

其常委会的两个议事规则,制定了立法法,制定了关于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检查

监督、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三个法律性决定,制定了代表法,逐步建立健全了人大会议制度、立法制度、监督制度、代表制度

等制度。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切实发挥这一制度的优越性。

1.要从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高度,认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

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

实践已经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我国人民、同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能不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发挥它的伟大功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生活是否正常,党和国家的决策是否正确,经济和社会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

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抓紧抓实抓好,才能更好地保障和促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2.既要重视民主的内容和实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又要重

视民主的形式和程序,完善各项具体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内容而言,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民主的形式,比如多数原则、讲究程序、制约权力等却具有共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得到重视,民主制度化、程序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应当看到,我们在具体制度和程序方面还存在不少不足。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那就是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核心内容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制度和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原则、运作原则的民主集中制度,也包括国家选举制度、人大工作制度中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和现阶段实际需要的原则和机制;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具体制度和程序则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完善。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整个政权体系的基础。人大应当在党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民主法制建设为根本任务,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认真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等各项职权,为保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的权利服务,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

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政治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则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建立到不断发展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人大工作的巨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都必须置于党的领导之下,这是人大工作保持正确方向的关键所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完善人民代表制度,为民主、平等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摘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争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表面上看,人大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实际上却还远远没在民主层面和实际意义上实现其应有的作用。换言之,我国的人大制度虽是“民主”的,但我国的民主程度还远远不够。国人常常呼吁要改革创新,但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人大制度却没得到良好的改善,其他改革就无从谈起。现代各民主国家实施的制度大部分是代议制,代议制政府已经成为民主的代名词。我国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不妨朝建立代议制政府这个方向努力。然而,人大制度在我国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想要完全废除不太现实,但仍可能在完善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民主。

关键词:民主、代议制、人大制度、㈠代议制与民主

何为民主?如何实现民主?这是困扰了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数千年的问题。从黑格尔的权力概念、卢梭的“人民主权说”和“天赋人权说”到洛克、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民主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近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恐怕再没有比‘民主’更能让人执着地向往和追求了。当商品经济经过古典的萌,关系开战时,‘民主、自由、平等’者些实实在在叫人激动的字眼也随之迅速传播开来”。①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民主形式只能从根本上服务于资本;人民认识的偏差、传统的沉重,使无产阶级国家在民主制度、民主形式建设中尚欠理想,而这又反过来给广大劳动者阶级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形成障碍”。于是,近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实践不断昭示着人们,民主形式在人类民主发展中居举足轻重的低位。②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重民主形式轻民主实质,还是无产阶级不完善的、作用不明显的民主形式,都向人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民主的实质与民主的形式都很不容忽视。在不断的实践中,民主得到不断发展,纵观世界现代各国,大部分民主国家都是采取代议制政府的形式。

代议,顾名思义就是“代表商议”、“代表议事”,是指由某一个人代表某一特定的群体,同另一些代表其他群体的人,就彼此共同面临的问题或事务进行商议、讨论,必要时共同做出决定,以便他们所代表的群体,能采取相互一致的行动。“代议制度”作为一个特定的术语,是指代议在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中具体运用后形成的一种国家政治制度。③所有想要成为好政府的政府,就是一个为了管理集体事务而组成的、拥有存在于社会单个成员中的某些良好特质的组织。代议制政体就是这样一种手段,它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智慧和现实,以及个人才智和社会成员的美德的一般标准,更加直接地施加给政府,并使他们在政府中的影响要比在任何其他形式的组织中都大。④

从理论上说,代议制度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为了给抽象的权力拥有者找到具体实现其权力的方式而产生的。因此,代议制度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就是以代议制形式参与对国国家权力的分配。⑤具体说来,主要包括:

一、议决功能。议决功能是代议制度运行过程中最基本的功能之一。通过行使议决职能,可以有效运行使其他各种机关组织的地位和权限合法化,并妥善解决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所谓议决,一分为二,就是“议”、“决”。“议”就是讨论、协商,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而“决”就是决策、决断。有议才有决,有议必有决。没有讨论的决断是专制,是一言堂;而有讨论无决断,那就是清谈了。所以,代议制的功能就是借助一个代表人民的机构,集思广益,做出有利于国家、社会、人民的决策,正如约翰.密尔认为的那样,“它(议会)既是 的诉苦委员会,又是民众表达诉求的大会。它是这样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不仅民众的一般诉求,而且每个部分民众的诉求,以及尽可能地使民众中每个伟大个人的诉求,都能得以充分表达并要求讨论。”代议制使得人民的心声和诉求得到提出并重视,并通过人民代表的讨论,为社会及人民自己带来福音。议决功能使代议制度对世界各代议制政府实现民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决定基本社会政策的权力存在于社会政策的权力存在于一个代表机构中,这个代表机构是由选民定期选举,并绝对向选民负责的。这个代表机构远远不是一个纯粹的咨询机构。它是一个有权制定法律的立法机关,而不简单地使一个社会各阶层代表组成的,由行政部门向其解释自己的行动并探察公共意向的论坛。

二、调和功能。国家是各种势力相互妥协的产物,各种势力之间存在着重重矛盾。这些矛盾实质上是权力与权利的矛盾。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权力分配不平衡、利益差别及其普遍,使得权力与权利的矛盾尖锐而复杂,具体表现为:一是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二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三是被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层、集团的矛盾。代议制度使得各阶层、各利益团体的代表能够在议会中把自己代表的诉求与意志,通过讨论、协商,使己方的意志通过法律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样,既能使人民参与到国家的决策中,为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着有很大可能实现的努力,又能使各方代表在法律的硬性规定;下不至于就自己的某项利益翻来覆去的争论不休,甚至推翻已协商出来的结果。利普塞特曾在《政治人》中提出,民主制度理论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一个社会在什么条件下既能足够的参与以保持民主制度而不致形成削弱内聚力的冲突的根源。”而代议制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监督功能。代议制议会的职能不是管理(这是完全不适合的),而是制衡和控制政府;把政府的行为透明化,促使其对公众认为存在问题的一切行为作出完整的解释和辩护;对那些应受指责的行为进行谴责,此外,如果组成政府的成员滥用职权,或者履行职责的做法与这个国家经过认真思考的理性相抵触,就把他们免职,并明确地或事实上委任其继任者。⑥只有实行代议制,在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中,政府的行为才能得到控制。实际上,在现代世界的各个代议制国家中,代议制度起到的不只有监督作用,代议制度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它的制衡作用。监督是外在的,而制衡是内在的;监督是被动的,而制衡是主动的;监督是间断性的,而制衡是持续性的。因而,代议制度在民主政治中,不仅能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还能在行政、司法、立法三种权力之间起到制衡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代议制度在实现政治民主、维护人民主权、平衡各方利益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实践也证明,采取代议制度的国家在政治上虽不能说一定清明公道,但在民主方面,的确取得重大的成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其民主程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受到认可的。笔者浓墨重彩地叙述了代议制度,并不是说我国一定要废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实行代议制,只是希望对西方的代议制度做出一些借鉴,对我国的民主制度的发展也未尝不是一种考虑的方向和启发。事实上,关于我国的民主制度和政治体制何去何从,学界也是众说纷纭。究竟是对原来的人大制度修修补补、不断完善,还是干脆废除人大制度建立代议制度,这是一个困扰了无数国人的问题。因为一旦真的做出选择,将会对中国以后的发展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㈡代议制与人民代表制的比较

无论是资本主义议会制,还是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制,组织结构都是最基本的。因为组织结构是政治体制最基本的物化形式,是其基本功能的载体。所以要比较二者,就必须从组织结构出发,来论述二者的异同点。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代议制度的论述、代议制与人民代表制度的比较来为我国的人大制度的完善作出一些思考,因而在此就不在说明二者的相同点,即只比较二者的差异,这样才能发现二者在某些方面的优劣。

一、选举方式的不同。虽说西方代议制和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制的议员或代表的产生,都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方式。但是在这两种方式的运用上,二者各有侧重:资本主义议会制大多在选择议员时以直接选择方式为主,而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制在代表选举过程中则以间接选举为主。

二、宏观体制的不同。在资本主义议会制下的代议制国家,一般都是实行两院制,而实行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制的国家则只设一院。两院制在制度设计之初的初衷是以院制约另一院,达到制衡、牵制的效果,理论上源于分权思想。另一方面,两院的职权范围也有所侧重,资本主义国家的下院职权比上院要大,这是代议制议会民主的重要体现——两院制的下院由选举产生,而上院则通过任命、选举辅以任命、选举、制定或当然担任产生。⑦

三、内部组织结构上的不同。代议制政府和人民代表制国家的委员会和工作机构在组织中的作用各有不同,资本主义代议制下的委员会一般比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制下的委员会数量多很多,这意味着代议制政府的议会中有更多的机构和工作人员为实现议会的职能服务,有更多的专职人员在处理与人民利益、国家大事息息相关的事务,有更多的分工与合作、更多的制衡与监督、更多的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另外,代议制议会的委员会职权一般大于人民代表制下的委员会。如美国国会的委员会不仅有立法提案权,还有法案搁置权、法案修正权、否决权等权力。而中国全国人大委员会的职能虽多,但是真正起到监督制约并实现对法案优胜劣汰的作用的职能却不多,除了职能与机构的独立性不够(虽然人大常委会号称独立性为其主要特点),还有人员不够专业、权柄过大且集中、自我监督等缘由。

四、在组织和活动原则上不同。西方代议制国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分权和制衡,其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官僚体制下的民主,其集中体制也是官僚体制下的集中,尤其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在这种集中制得到很好的体现。这是一种少数人的民主。笔者并不是推崇这种少数人的民主,也并非作何批判,西方发达国家的官僚制其实一直为很多人所误解——认为官僚制就是贪污腐败、官官相护的代名词,但实际上无论何种体制都存在着贪污腐败,只是有没有相应的权力和制度去制约。中国的官制实际上还远远不是官僚制,也比不上官僚制,倒有点像古代的恩荫授官、买官卖官。没错,在美国,选举是金钱的游戏,但是美国人民起码可以用手中的那张小小的选票来决定自己未来的福利、这个国家未来的命运以及演讲台上那些政治人物的政治命运,至于所谓的“金钱”大部分也是用来宣传、组织,起码是用在明面上。我国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广大 群众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并有权监督罢免各级人民代表机关中不称职的代表。理论上很民主,但民主的程度很低,至少在实践中很低,具体原因后文会加以陈述。

通过比较,我们似乎发现代议制比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优越,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

景造就了不同的制度。我们无需指责制度设计者们为何设计出这样那样难孚众望的制度,就算我们实行了三权分立,实行了代议制,也不见得就能完全实现民主。制度缺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但实行制度的人、制度植根的文化土壤、国民的意识都是达到制度目的之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很多人一边在指责制度,一边又在破坏制度,然后又把这个制度的无效归咎于其缺陷,每个人都在抱怨着这个制度,又在寄望于别人去拯救这个制度,那么到最后只能是在无尽的抱怨中用另一个制度来代替这个制度,接着又开始重复这一过程。有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麻木。所以,积极投入进去,才能真正为制度的改革创新献上一份力量。

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国的人大制度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结构上的问题,也有执行上的问题,主要体现着:

一、人大独立性不足,没有实际权威。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起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的政治、组织和思想领导,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党的领导”在中国无处不在,即使是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其实质上的领导也是党。这就相当于我国的最高领导实行了“双轨制”,表面上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领导,实质上党领导一起,人大实质上成为了党的附属机构或者政府的咨询机构。人大制度本身已经存在缺陷,再加上党的压力,在实际行使职能时往往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大监督行政机构,但行政机构又听从党的领导,所谓监督就无从谈起。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是革命时代遗留下来的,如今在人大的独立性地位不足的情况下,使得人大制度难以树立权威地位,其职能也就难以奏效,更不用说依法行政、司法独立、主权在民了。

同时,人大独立性不足也体现在结构上。全国人大会议上只能听取极少数官员和代表人的发言,而且会议讨论主要以地区为单位。既然是全国大会,那就是讨论全国的问题,而不是把全国的问题集中到一个地方再分组讨论,那样违背了全国大会的意义,也助长地方主义,还不如直接各省市直接把讨论结果呈递中央更方便。而且在地区讨论时一般都是领导主导的讨论,各官员积极性难以发挥,集思广益的目的达不到,人大的决议功能实际上只有决,没有议,有也是雷人提案,比如2012年人大会议上提出的“关闭社会网吧”、“允许政府向刁民开枪”、“树立和谐女神像”等等让人可气又可笑的提案,这些提案是人大制度的悲哀,也是国人的悲哀。

此外,下级官员或单位工作人员担任上级人大代表,监督上级政府的工作,虽然宪法规定人大代表在会议期间享有“言论免责权”,但是代表在散会后又会回到原工作单位,成为政府管理的对象。正因为人大代表出自政府,所以所谓人大对政府的监督权形同虚设,试想,谁会监督自己或者自己的顶头上司呢?而且,人大的领导都是由退职的党政官员担任,这些退职老干部在面对一个相对陌生的职业领域,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然而等其适应过来,任期也已经过去大半了。这些老干部跟以前的下属官员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实在让人怀疑人大监督的客观性。

二、人大代表的选举存在问题。其一,姑且不论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及标准有何问题,光是在人数上就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我国的人大代表多达三千人,如此众多的人数,在会议组织和讨论上都十分困难,三千人在一个会议室里讨论,其实跟闹市没差别。既然不能把会场弄成闹市,那就只能由大部分人沉默,小部

分人发言,失去了会议讨论的意义。代表人数的多少,并不意味着代表性的强弱。所谓“代表”,是代而议之,关键是议,而不是代表。如果代而不议,那只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真正应该扩大的是常务委员会的人数,而不是代表的人数。盲目追求代表的广泛性和数量,起到的只能是稀释作用,甚至是和稀泥、充人数。其二,我国人大代表多由间接选举产生,直接选举产生的较少。当今世界各国的议会普遍实行直接选举,直接选举早已成为世界各国议会选举的普遍原则。而我国人大代表多由间接选举产生,这样人民对于官员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就被大大的降低了。因为真正跟民众的生活、各行各业利益息息相关的官员与代表,如果不是由人民决定,那么,选举制度就失去了其意义。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各州的议员经常为了民众的利益奔走忙碌——因为他(她)的政治生命掌握在当地人的手中,而我们经常听到的却是某某官员公费吃喝、买官卖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次曾多次论述过,无产阶级要实行比资产阶级更广泛更民主的直接选举。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可是连任命谁为人民服务的权力都无法掌握在人民手中,那谈何当家作主?其三,人大代表的选举,没有专门的选举机构和公正的制度保障,往往选举都是操纵在各党政机关中,而且选区不是按地区划分,而是按工作单位划分,所谓的间接选举往往就变成变相制度。这样既架空了选举制度,又不能保证人大代表的质量。差额选举制和选举联名推选代表人的制度往往只能是存在于象牙塔中,无法真正为人民造福。其四,人大代表的非专业性。人大代表一般都是兼职。这些兼职的人大代表,没有足够的实践和精力去管理地方乃至全国的事务,而人大代表的职能往往需要人大代表持续性地积极认真地去投入工作。更重要的是,兼职意味着非专业,很多人大代表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应付代表工作中的问题,制度再好,执行的人无法胜任也是无济于事。而人大代表的非专业化和人大权力的内部集中性也是众多人大代表提出雷人提案的原因,既然提什么建议都没用,干脆就随便应付了事。

三、选举的宣传与互动不够。虽说我国人大代表以间接选举为主,但是直接选举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民众在每次人大的换届选举中往往都不了解情况,既不了解候选人的才能功绩,也不了解候选人的性格德行,甚至于连候选人是谁、选票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多年来,许多学者已经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只是略加总结而已。人大制度的诸多缺陷表面,该制度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

一、精简人大代表,增加常设机构及人员。既然是人民代表大会,就需要“会而议之”,而要实现讨论协商,就必须减少到会的代表人数。同时,增加常设机构及工作人员,既能对人大职能进行分工细化,又能增加职能部门之间的制衡作用,最重要的是能为地方及全国事务的管理投入持续性的努力。此外,能减少“两会”期间代表赴京的资源损耗以及对民主生活带来的不便。

二、增加直接选举的基数和级数。将我国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改造成以直接选举为主的制度,甚至全部直接选举,才能真正的实现人民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只有把代表的任免掌握在人民的手中,代表们才会尽心尽力地为人民服务,才会去亲近民众,而不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许多反对我国实行大部分代表直接选举制度的人认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实行直接选举不具备可行性。其实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只是一些利益既得者的借口罢了。论幅员辽阔,前苏联比我国幅员辽阔多了,但是苏联在1936年就实行了最高苏维埃的直接选举。此外,美国、加拿大等幅员跟我国相差无几的国家也都是直接选举。而人口众多,则可以通过扩大选举区域、缩小选举比例的方法解决。另外有些人说我国经济文化落

后,国民群众意识、民主意识薄弱,无法直接选举。这样的理由当初康有为就说过了,但历史的结果说明他错了。首先,世界各国议会几乎都是直接选举,中国不可能比所有议会制国家都落后。第二,西方议会制国家两百年前就开始实行直接选举,难道中国连两百年前的西方国家都比不上吗?难道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民众还在止步不前吗?明显不是。

四、提高代表的专业素质,丰富强化议员的专业技能,实现人大代表专业化。由于代表的泛化、人数的众多,许多代表并不具备担任人大代表工作的能力与技能,甚至于许多代表把“两会”当作度假,递交提案也只是走过场。人大代表专业化,才能使人民交予国家的权柄更好地运用。

五、党政分离。要实现人大制度的职能,根本上要实现人大的独立性,只有独立并建立实际上的权威,才能发挥各职能的作用,否则也只是一个执行机构,而不是人民的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

无论是抛弃“议行合一”的幻想实行代议制,或者建设具有真正独立权威的人民代议机关,还是让代议机关继续成为党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并继续对其修修补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不是一个能轻易做出并投射到现实的选择。中国在进步,中国民众的民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我们需坚信,我国是可以实现民主的,而且是高层次的民主,这需要所有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

① ②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第1~2页,武汉大学出版社

③ 田穗生,高秉雄,吴卫生,苏祖勤:《中外代议制度比较研究》第1~4页,商务出版社

④ 约翰.穆勒:《代议制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⑤ 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第14页,武汉大学出版社

⑥ 约翰.穆勒:《代议制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⑦ 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第313页,武汉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关系

浅谈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摘要】本文对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控制和激励、培训与开发、整合等各项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受到企业文化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同时这些功能的实现又反作用于企业文化的形成、维持及发展。在企业文化变革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促进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两者必须有效结合,才能实现企业成功。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源 文化建设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二战德国投降后,设于柏林的英特来公司的厂房被炸得只剩下残垣颓壁,一片荒凉,战后余生的公司总经理走到一片瓦砾前,精神绝望,眼噙泪水,工厂毁了,人没有了,一切都完了。可是奇迹出现了,连续几天,公司职员陆续来到工厂废址前,凡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几乎全部来了。他们围着总经理说:“我们人回来了,一切东西也会回来的,我们开始干吧!”不到五年,英特来公司便恢复到战前水平,十年后便成了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从这个例子说明,企业文化从某个角度而言是最重要的,高于一切的,人有所思才有所动,企业同样是先有文化理念后有行为,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冲击下,一个好的企业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明确的定位,正如美国《幸福》杂志所评价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作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

1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竞争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中,要使企业顺应改革开放的大趋势并得以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因此,人力资源怎样活用企业文化,开发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内在的精神实质变成显化的大家认可的意识,提升员工绩效,特别是提升团队绩效,从而创造企业经济效益,已成为当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作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企业文化产生于企业自身,同时会对企业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尤其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人力资源学者E·麦克纳和N·比奇指出:“人力资源的真正关注点就是组织文化,以及它的变革和管理。文化与组织战略、结构紧密相连,并对员工招聘、选拔、评估、培训及奖励等均有影响。”这个观点接触到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关系的实质内容。因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最终目的,不但是为人性发展寻求一条科学途径,也要使群体组织的力量得到最大化发挥,取得优异的组织效益。那么,就必须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目标,在个人与组织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能够担负这一任务的就是企业文化。同时人力资源政策本身也决定企业文化的性质和强度。

1.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即包括企业内部大家共同认可的企业观念,也包括企业外在的,看得见的行为表现。一切有形的物品、设施、办公环境、企业产品、品牌形象等等都是企业文化所拥有的内涵。

企业文化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包括观念层、制度层、物质层。

观念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主体,也叫企业的价值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主要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组织文化中有无观念层是衡量该组织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的标志和标准。制度是指企业的行为规范,它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维持组织活动的正常秩序。物质层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看得见的部分,分为企业内员工的行为表现,包括言谈举止、待人处事、接待客户等等;还有就是企业内有形的东西,包括物品、设施,如办公室设计就是很典型能反映企业文化的,走进一家公司,先看大堂是什么摆设,给人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和感觉;还有办公室内部,办公室位置怎样设计,员工的座位怎样安排,员工走路的空间,座位的大小,办公室用品等等都能反映一个企业内在的价值观,员工本身也是反映企业精神风貌的窗口。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随着企业的创立和不断积累,每一家企业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产品形象,品牌形象等等,这就是特定企业独特的企业内涵。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文化,任何企业都有企业文化,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强弱不一样,内在的精神力量的强弱也不一样。若有几十年历史的企业,品牌理念就会非常明显,深入人心,问任何一个员工,都知道企业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员工应该怎样工作,这种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就非常强,精神内涵也非常强。

1.2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1.企业自身的需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概念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尤其对现阶段处于由人治向法治转换过程中的国有企业,健康的企业文化将能削弱甚至取代个人影响力在企业中的过分存在,为企业的平稳发展创造条件。从企业制度建设的角度讲,没有完美的管理制度,制度中存在的各种漏洞导致的后果大小完全取决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和不稳定因素。

2.人才竞争的需要

对共同价值的认同会使员工产生稳定的归属感,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良好、健康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效率,减少费用支出,提升品牌含金量,增加产品的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3.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凝聚作用。企业文化像一根纽带,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企业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尤其在企业危难之际和创业开拓之时更显示出巨大的力量;二是激励作用。企业文化注重研究的是人的因素,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凡事都以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协调作用。企业文化的形成使企业职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增强了他们相互之间的信任、相互交流和沟通,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四是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对职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五是塑造形象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1.3企业文化的体系构成

企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也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一)企业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四个层次。

1.由企业各类物质设施和企业产品等等构成的物质文化。如厂区环境、生产生活建筑,生产技术装备,产品规格、质量、标识等等。这些物质性的东西既表现着企业现实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生产经营状态,展示着企业的形象,也表现了企业员工对工作、对生活的情怀态度,表现了企业人的精神层次和追求。2.由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生活学习等活动中产生的行为文化,包括了企业在组织协调、工作状态、接人待物、文娱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反映。一个注重诚信、关爱员工、纪律严明、雷厉风行、人际关系融洽自然的企业和一个唯利是图、队伍涣散、纪律松驰的企业,给人的文化冲击力是截然不同的。

3.由企业各方面规章制度构成的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是企业所制定的,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企业制度是人与物、人与人、理念与行为、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中介与结合,是企业经营管理意志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具有强制的约束力。制度在企业文化特别是员工行为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处于良性的稳定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4.企业的精神文化,这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逐渐形成和趋于定型的精神成果,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等等内容。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升华,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的上层建筑。

图 1 1.4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价值

如影随形,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从企业管理历史来看,实行不同管理模式的企业都有其相应的企业文化体系。奉行“泰罗制”的企业,有它“胡萝卜加大棒”的文化体系;实行行为科学管理模式的企业,有它“人性激励”的文化体系。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从企业产生的第一天起,企业文化就存在于、作用于其中。

从动机上看,资本的原始冲动就是追逐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是为了增殖,谁会进行投资?但主观动机是一回事,客观效果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仅仅以资金、成本、营销等等技术性操作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事倍而功半,甚至南辕北辙。大家都承认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心耿耿、勇于负责、积极主动、奋发进取、富于创薪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金钱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长青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这个环境平台,这个土壤,就凸显出企业文化的价值。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技术,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图—2)

近半个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着成功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文化又为人力资源创造了良好的开发环境。人是管理的资源,这种资源是通过文化的积淀、显现、发挥、开发的,因此在突出企业文化背景下谈人力资源,更具有人文资源的特征,它更加突显人的资源的文化意义与文化价值,因而往往体现为人的潜能,具有很强的再生性,是最丰富,最重要的资源。

2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息息相关

目前,我国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往往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企业提拔管理者的原则是那些有能力的人被提拔到管理岗位上,是为了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更好地辐射企业文化精神,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智力资源和主观能动性

2.1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分成两个层次的职能,一个是基础层次的职能,一个是深层次的职能。基础层次的职能也叫员工优化,包括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员工的信息系统等,它的中心目的就是围绕整个职能的目标让企业拥有最优秀的员工,让员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层次职能叫组织优化,包括组织的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发展、管理层领导风格与技能等等。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都是在基础层面展开的,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价值观已成为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更大发展的前提,这就要求人力资源工作必须向深层次职能展开。

2.2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企业文化的变革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1)招聘工作。从招聘阶段开始,人力资源管理者就要以企业文化为指导,向应聘者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企业的文化、风格、工作作风、基本价值观念,让应聘者充分认识企业的文化,从而感受到未来的工作环境。

(2)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部门的另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培训。它包括新员工在进入企业的技能培训和环境培训,帮助新员工了解和理解企业文化,增强核心价值观认同,使新员工的思想能够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去。它也包括对于新老员工定期组织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或研讨会,以不断深化对新的企业价值观的理解。积极加入到企业文化的变革中。人员的培训是保证企业文化变革的关键。在企业培训阶段,首先应对新员工加强企业文化知识的培训,使新员工对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新员工对企业存在的问题会有强烈的感受和印象,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认真听取新员工的意见,找出合理因素加以吸收,这样不仅会使新员工加快对已有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而且更主要的是给企业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保持企业具有不断变革的动力。

(3)业绩考评。在员工业绩考评上,应将企业价值观念、风格等企业文化的内容作为多元考核指标的一部分,其中对企业文化的解释要通过各种行为规范来进行,通过鼓励或反对某种行为,达到诠释企业文化的目的。

(4)薪酬系统。公司应真正建立起符合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原则的薪酬系统。薪酬系统表达并加强了构成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对薪酬系统设计的仔细斟酌能够成功地修正企业文化,薪酬系统实际上可以成为被管理者用来向组织成员传达态度和行为的有力机制。如果企业文化能够通过绩效标准的清楚传递和薪酬系统的运用来进行变革,这样可以形成理想的企业文化。而且在企业中,良好的文化做铺垫让工作表现好、对公司贡献大的员工受到明确的奖励和赏识,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都可以有效地强化企业文化。通过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的有效性可以保证企业文化的成功变革,而企业文化的成功变革又会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保持长期持久的优势,为企业招聘和培养优秀的人才。

2.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导向作用

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价值观念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文化创新尤其是观念创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而言是首要的。在构成企业文化的诸多要素中,价值观念是决定企业文化特征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使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3.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企业的竞争焦点将不限于资本数量与技术水平,其更高层次的竞争是人才竞争和企业文化竞争,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创造者,企业文化则是影响人力资源作用的一个环境。现代企业积极创建一种良好的公平的符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会培养和留住优秀的人才,而人才价值的发挥会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更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发展

2.3人力资源倡导企业文化

若把企业文化看成企业的大系统,人力资源就是系统的建设者、捍卫者和辅导设计者。人力资源的组织优化管理,直接导致企业文化的深入开发,导致企业文化的优化变革。

1.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的建立者。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让文化经历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的过程。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这就要求人力资源要围绕企业文化,围绕核心价值观开始工作,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共同探讨企业文化,然后再在各个层面征求意见,取得对原有文化糟粕和优势的认知,最后采取扬弃的办法,保留原有企业文化的精华部分,并广泛进行宣扬,让全体员工都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怎么产生的,洞察把握企业已经形成的价值理念,提炼简化成文,使隐含的企业文化形成质的飞跃。

2.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文化的捍卫者。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领导层应做一个有效沟通,确认企业文化是不是把握到位,把握准确。在形成了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同时,高层领导者应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楷模,同人力资源部门一起用企业文化激励和约束员工,将企业文化导入工作中,也就是把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使自己的工作与文化相结合。

3.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文化的辅导设计者。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应有意识地用比较先进的理念来更新优化现有理念,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价值观实践管理的进一步深入,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改变及企业对于环境认知的变化,又会逐渐形成企业新的思想和理念。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随时深入企业内部,提炼新的理念,对原有价值观体系进行调整或者就原有价值观具体内涵进行更好的阐释,从而对整个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提出新的要求,确保企业始终能在市场中保持正确的航向。

2.4、企业文化指导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将反过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用企业文化优化企业的组织架构。最佳的组织架构有利于组织价值观的应用。一是总体的组织架构要适应企业的价值观,二是企业各个组成部分(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岗位)的具体职责和胜任素质要与价值观紧密结合。只有在价值观的作用下,企业才能把管理降到最少,把效果提高到最大。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用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人的最大效能,绩效评估可作为衡量用人结果的标准。企业文化对业绩也有很大的贡献。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使全体员工团结一致的凝聚作用,使员工产生“认同感”,积极参加企业的事务,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还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结构,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从而提高企业业绩。

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需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调整员工的行为准则、价值观,使他们在特定条件下采取正确行动,促进组织绩效的改进。设计资源分配方案时,以定义人力资源为基础。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为定义人力资源分配确定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企业文化对人员分配反馈的方式、重视程度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员工的评估体系内,将企业价值观念的内容注入,营造一个坦诚和信任的企业文化氛围,并建立健全奖励制度,作到遵守企业文化的人受到奖励,不遵守企业文化的人受到惩罚,通过奖惩的办法,使企业文化根植于员工的头脑之中。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李燕萍.人力资源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秦海金.浅谈我国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J].市场研究,2004,(11).

[4].约翰•P•科特(John P.Kotter),詹姆斯•L•赫斯科特(James L.Heskett).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

[5].特雷•E•迪尔,阿伦•A•肯尼迪.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第五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2012---2013学第二学期(11数专)《初等数学教学论》复习提纲 导论

1、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讨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数学教育研究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第一章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1、《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内容分学段按哪四个领域展现?

2、《九章算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数学课程总目标是什么? 第二章

主要数学教育理论概述

1、弗赖登塔尔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对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2、简述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基本观点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3、波利亚在数学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

领域?

第三章

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视角

1、数学探究学习有什么特点

2、数学学习过程包括哪三个阶段?

3、数学技能的含义是什么?

第四章

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

1、数学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有哪几种?

2、张奠宙教授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哪三条

具体的数学教学原则?

3、什么叫讲授法?它有什么特点? 第五章

数学能力及其培养

1、数学的一般能力包含哪几种?

2、简述数学能力的含义。

第六章

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史修养

1、数学史教育应遵循哪四个原则?

2、数学思想方法从接受的难易度上可分为哪三个层?

第七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

1、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主要步骤分哪几步?

2、简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无

限生机(三个方面P266)。第八章

数学教育评价

1、数学教学评价的要素有哪些?

2、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哪四个方面?

3、数学课的评价由哪三部分组成? 第九章 数学教育实习

1、教育实习成绩评定的考核内容主要有哪几项?

2、简述数学教育实习的任务。第十章 数学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

1、数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哪些?

2、简述选择论题的策略。

3、简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原则。第十一章 数学教学的实践训练

1、掌握说课的内容和要求,会写说课稿。

2、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会分析教材,会写教案。

(如:

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2节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

二、人教

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4章《一次函数》第一节)

3、会创设问题情境。

下载12. 论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12. 论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关系

    1.认真准确地填写《2012年应届毕业生党员登记表》(见附件1)。2012年应届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以及高职生党员都要进行登记,不得遗漏,登记时按照毕业去向先省外后省内再......

    采购与供应关系管理重点

    第一章 采购与供应关系的定义与分类 1、关系图谱中的关系类型 P8-10 1)对立关系:即买方和卖方都在给定的供应机会中寻求各自地位的最大化,甚至不惜损害对方;2)松散型关系:即买方不......

    论基层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关系

    论基层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关系 银川乡政府 张光军 2011年3月30日 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建建设,就是服务于村民,服务于群众,完善干部队伍建设就是促进基层党建的发展,二者是......

    论秘书与领导的关系

    摘要:本文根据秘书与领导关系的现状,而提出此研究方向。通过探讨秘书对领导的服务和参谋的作用,他们之间存在着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关系。深入研究了秘书的服务性和参谋性,主要分析......

    论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论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关系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摘要】 经济伦理学关注的是宏观层面上对市场经济过程及其相关机构的基本论证,它探讨是理应普遍适用的游戏规则。市......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发展史”和“教学论与教学设计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发展史梳理 (一)课程研究的发展 20世纪是教育的黄金时代,首先是全球范围的义务教育的普及,接着是终身教育......

    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作者:黄慕贤编辑:studa20【摘 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因此有人将其称之为企业的“灵魂立法”。一个企业真正有价值、有魅力、能够流传......

    论企业文化与政治思想工作的关系

    论企业文化与政治思想工作的关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把人们的思想、观点、立场及行为引向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针的正确轨道上来,动员广......